地摊经济发展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30 10:2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摊经济发展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摊经济发展策略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目前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还比较新颖,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面对全球变暖,气候污染等环境问题,我国需要建立全新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而转变的核心关键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国家政策的创新,本文就中国区域发展模式浅论低碳经济。

一、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下的低碳技术

(一)低碳核心技术不发达

江西财经大学管理学博士齐亚伟认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是低碳转型的率先启东人,她认为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二、三产业比重高且比较发达,尤其是服务行业,发达地区可以利用这些有效的信息和资源,调动各种有利条件为低碳转型服务,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发达地区的核心关键问题是区域创新,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达的地区能够充分的吸引人才、资金,低碳核心技术的研发可以通过发达的创新金融手段研发买单,发达地区还可以通过发达的成熟度来拓展节能减排与环保领域的技术、资本和权益交易,使得碳交易得到开发和创新,为低碳技术的推广铺路。但是对比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发展现状,我国的能源主要是来自煤能源的供应,并且利用率极低,导致其他的可再生的新兴能源的不到充分的利用,我国的发达地区的二、三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发达经济地区相比,是较为低下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也不是特别合理,导致我国的高科技产业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掌握低碳核心技术的研发,我国还需要加强技术进步,在现有的技术水平的条件下,升级自己的低碳核心技术,向发达国家学习低碳技术知识。

(二)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低碳技术遇到的制约问题

1、低碳核心技术缺乏,节能减排投资有限在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环境下,我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偃师县未来低碳经济的各种目标,我国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然而国内能够掌握的核心技术只有10多种,这些都说明,我国要有完善的低碳核心技术就必须要“进口”才能完成。因此在与发达国家的赛跑中,中国在核心技术这一方面就处于不利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算过一笔账,中国要“不计一切代价”完成低碳经济计划,到2050年,节能减排的投资成本会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如此看来,国内需要节能减排的资金当投入到钢铁、水泥、交通、建筑行业以及通用技术方面等等能源部门时,累计达到的资金是当前的中国无法承担的,健康合理的发展。

2、投资融资发展低碳技术能力不足,融资知识型人才少我国在低碳融资方面还属于初级阶段,低碳经济项目要想得到能够充分利用的资金,只能借助国家财政资金,国家调控的力度比较大,利用市场机制调节的力度不够,即使融入了大量的资金,低碳经济项目的开展也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利用国家政策的不完善把融入的资金用到非正常用途中,法律的约束力不够强,也造成低碳项目无法正常完成。另外,企业要进行节能减排的创新项目时需要的资金主要是来自银行贷款,在贷款过程中会遇到程序繁琐,贷款标准高而贷不到款的现象,并且银行自身对企业贷款的目的信任感不强,使得企业要贷到款所付出的成本相对提高。

3、中国服务行业欠发达,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的发达地区相互对比,我国的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比重严重不足,甚至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吸纳就业的水平明显低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水平,我国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愿意到生产业就业,本来生产业是最需要知识和智力支撑的行业,却由于生产性行业的发展不足导致招收不到高校毕业生,造成了知识智力型人力资源的流失。人才的缺乏和流失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下的低碳经济转型

(一)中国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转型的政策支撑

欠发达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3,并且许多高耗能的产业工业都建立在中西部,因此国家应该加强重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转型。我国在2010年了第一批低碳试点,结合第一批低碳试点出现的问题和发展经验,发改委又在2015年了第二批低碳试点,在第二批低碳试点中出现了很多欠发达地区,这样的规划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成为了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政治动力。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广元市作为低碳经济试点,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做了不少努力,以中钢集团四川炭素有限公司为例,中钢集团四川炭素有限公司是广元市利州区引进的企业,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实施了低碳环保先行,在中钢集团中有一条中钢川碳的雨水回收渠,下雨时,雨水通过这条渠道汇集在一起,再流入对面的循环水池中,通过水池的净化和循环反复利用,单单用雨水就能基本可以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炭素行业本来属于高污染行业,但是利用循环创新的技术手段使得企业节约了水费成本,同时还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在中钢集团内部,有一个约为6000平米的焙烧车间,在该车间的顶棚上安装了透明采光瓦,仅仅采光瓦一项每年就可以为中钢川碳节约电费近八万元,通过碳改气等努力使得中钢川碳每年少排放的二氧化碳有3.7万多吨。广元市还把每年的8月27号确定为广元低碳日,在首个低碳日活动中倡导了开展低碳生活,为低碳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中国欠发达地区低碳转型遇到的机遇

我国欠发达地区缺少人才、资金、制度保障,并且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虽然这些都一再阻碍欠发达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但是作为低碳经济推行的初级实施区域,欠发达地区遇到的机遇也不少。

1、产业转型的成本相对较低

欠发达地区大部分的自然资源没有进行开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发达地区尤其是广东、上海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模式,工业模式已经成熟,要想快速短期的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而改变经济形势,是非常难的,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智力人才、高新技术才能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相对地区,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低,不需要大量的电力能源,电力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也比较少,在成本上,欠发达地区就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并且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都比较低,基础非常薄弱,没有低碳经济转变和改造的负担,这样的改造创新的成本也相应省去了不少。

2、发展低碳经济的阻力较小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低,基本还处于传统工业的发展水平,与传统工业的相关利益者也比较少,所以要把传统工业进行改造成低碳性质的工业产业,这种由于转型而造成的相关利益受倒损失的人就会变少,阻力也会相对变少,低碳经济如果在欠发达地区得到推广和发展,就会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

3、转变成低碳经济的行动加快,时间短在转变传统工业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调整,改造,进而转变成新型的低碳工业,在发达地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因为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程度低,要想转变的过程就会大大缩短,可以在其薄弱的工业基础上建设度和要求的低碳工业,发展低耗能的产业,由此可以得出,欠发达地区要发展低碳经济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有明显的优势。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措施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维护生态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我国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道路,在了解了中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程度下,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措施来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务之急。

(一)加强科技创新减少

排放量大气变暖,生态受到破坏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提上日程,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我们发展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新技术的创新来改造传统的钢铁、煤炭、水泥产业,将低碳排放量,主要是着力注重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地热能这样的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代替由煤炭等资源发展产业的工业,还要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农业领域也要推广节能减排的技术,充分把国内的丰富的资源利用起来,这样也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在国际上加强低碳技术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公共地悲剧”理论是指在没有任何的约束的假定条件下,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国家都想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对公共利益进行破坏,在低碳经济实行的背景下,其实就是很多人对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不断的索取,导致现在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导致雾霾的加重,这是每个人不考虑公共利益集体利益的后果,在这样的环境中需要我们共同合作发展低碳经济。因此,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不能完成低碳经济任务的,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人类应该共同应对的,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应该带头减少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并且应当像在气候峰会中承诺的那样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保护资金和技术上的帮助,我国也应当积极探索建立与发达国家之间、管理培训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强有关低碳经济的学术讨论和会议的参与度,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一条新的合作道路。

(三)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完善相关机制

要建立有效的创新体制机制,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引进碳排放交易制度,再具体的实践中减少税收,对于创新性的企业产业进行财政补贴,引导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实施低碳生产模式,在政府引导的同时,企业自身也面临着伴随着私人的成本收益与社会水平不相符的状况,如果企业发展中造成了环境污染,并且对造成的环境污染不负责任,既不补偿,也不用罚款,这个企业在对环境问题的处理上就不会加以重视,导致资源配置低效,因此企业的环保治理的行动熬得到补偿,激励企业的发展。再是通过建立健全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律体系,各级政府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控制碳排放量,不允许超标碳排放污染生态环境,引导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哥本哈根会议”已经落幕,中国肩负着使命和承诺,低碳经济也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应该捉住这次机遇,面对挑战,解决困难,促进我国的经济能向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模式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发达地区多鼓励创新型企业工业的发展,欠发达地区抓住机遇,改造传统工业,在现有的低碳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让中国的低碳经济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亚伟:环境约束下的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33-137.

[2]聂广睿.低碳中国的现实挑战[J].中国经贸导刊,2011(20).

[3]崔晓莹.我国产业低碳化路径研究[D].南开:南开大学,2011.

[4]李叶.生产业对广西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4.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140-01

1 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硫(SO2)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 相关学者在低碳经济方面的观点

夏堡认为低碳经济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另一种是低碳消费。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区将成为中国下一次工业革命的示范区、未来中国大规模经济转型的实验地。低碳经济区的建立与否及如何建立,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政治远见和政策水平。牛文元认为建设低碳城市,需要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潘家华认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不可能在减排方面“唱高调”,应强调节能优先,从节能与减少CO2排放的一致性上,强调低排放发展。

3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1)自然资源构成方面。在中国的自然资源构成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样的自然资源构成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将长期存在。在过去20多年,中国曾努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元化,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耗比例从1980年的72.2%降至2001年的66.7%。但由于近几年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的比例有回升的势头,在2006年达到69.4%。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化石燃料要高得多,消耗单位能源释放的CO2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必然会产生更多的CO2。

(2)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人口的增长、企业生产的升级以及消费的不断扩大,使得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CO2的排放量也逐年增长。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较低,短期内企业技术难以得到质的提高,对资源和环境构成巨大的压力。

(3)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在未来几年需要进行重大的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会对资源和环境构成极大的压力。由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的时间会很长,在短期内,很难降低能耗和CO2的排放量。

4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1)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发展低碳经济在世界各国普遍受到重视,我们要注意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经验,促进我国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

(2)积极采用新技术,降低能耗。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很快,消耗了大量的资源。2009年中国GDP达到了335353亿元,消耗了世界半数以上的煤炭资源,照此发展下去,将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危险。中国必须通过积极采用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耗来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篇3

低碳经济下发展煤炭物流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改变能源结构,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实质在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的能源结构。

低碳经济是我国发展必经之路

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海啸、地震和恶劣气候等自然灾害日益增多,这些已经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国家和科研机构的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恶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危机,低碳经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矛盾更加突出,在我国运行“低碳经济”的形势任务十分紧迫,而且低碳经济是我国发展必经之路。

低碳经济对煤炭物流形成倒逼机制

随着煤炭物流需求的加速增长,低碳经济对煤炭物流的发展形成倒逼机制。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北部,但其消费重心则在东部和南部,这就形成了我国煤炭物流的特色。现有低水平的煤炭物流破坏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整体和长远发展。因此,采取多种科学方式,大力发展更加节能、环保、高效的煤炭物流,已成为我国煤炭物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展低碳物流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

煤炭物流业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量大,煤炭物流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是30.66亿吨标准煤,我国物流行业的能源消耗是2.37亿吨标准煤,因而我国物流行业的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73%,据专家推测如果把企业的物流能耗考虑进来可高达10%以上,这与国际平均水平差距较大,意味着我国煤炭物流在节能降耗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我国煤炭物流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煤炭物流存在于煤炭产品的开发准备、生产过程和销售活动的全过程中,它是一个由煤炭的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和废弃物物流构成的大系统。它具有物流路线长、节点多、运输周期长、仓储限制条件少、作业场所变动频繁、供应物流占主导地位等特点。目前,我国的煤炭物流发展的状况是:

煤炭开采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在煤炭的开采与洗选作业中,矿井排水、洗煤水、煤矸石淋溶的排放等都会对水文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对地表及地质的影响:井下开采煤炭会造成上覆岩层移动、变形、垮落、直至地表塌陷,对地面构筑物、农田、灌溉设施以及桥梁、铁路、输电线路等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煤炭的储运、破碎、筛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煤灰,这会造成对大气的严重污染,其中部分可吸入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性还很大。

煤炭配送方式粗放,污染现象十分严重

我国目前的煤炭物流经营主体多样化,运营规模差异大,配送体系总体上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煤炭物流配送的临时计划多、急用料多,加剧了配送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路线规划不科学、车辆配载不合理等现象的出现。大多数煤炭企业仍采用高污染、高损耗、低效率的传统物流运作方式,使煤炭在配送和中转运输过程中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煤质下降等问题,这不仅影响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且对整个社会资源和自然环境也产生不良影响。

煤炭物流信息化程度低,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虽然极少数煤业集团采用了ERP系统,但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缺乏相应的煤炭物流信息交换平台。许多煤炭物流企业采用传统的信息传递和控制方法,无法提供物流监测、订货管理、存货管理等现代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共享能力差,不能充分整合资源,从而难以发挥煤炭物流企业间的协同效果,导致煤炭物流成本高、浪费资源严重的问题出现。

另外煤炭物流技术的标准化程度低,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难以做到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标准不统一,不能互相兼容,严重影响了联运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和仓储空间利用率,因而加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煤炭物流立法不完善,低碳物流意识淡薄

中国煤炭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煤炭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合理;煤炭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弱;煤炭资源保护法制宣传不够等。这将会导致煤炭行业缺乏规范约束和建设标准,一些污染环境的恶劣现象没有得到重视和及时制止。

此外,许多煤炭企业“重生产、轻环保”,导致煤炭的库存量大、仓储设施和运输车辆利用率低的现象出现,进而带来煤炭资源浪费、碳排放量增大的环境问题,煤炭物流的低碳意识淡薄。

煤炭物流认识不足,缺乏供应链管理理念

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将竞争的焦点放在生产领域的资源扩张、降低成本及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对煤炭物流的认识不足,往往把非生产领域的煤炭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活动常被分散在不同部门,而没有将其纳入到煤炭物流统一运作与管理的大框架内,缺乏供应链管理的理念。

煤炭物流人才匮乏,教育投入力度不足

煤炭物流的快速发展,需要一大批专业的中高低各个层次的优秀物流人才。随着煤炭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就目前情况看,煤炭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有些操作人员是从搬运工、仓库管理员、装卸工而来。这些人员对操作原理、业务环节的衔接、作业流程、行业标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知之甚少。目前,煤炭物流人才面临较大缺口,教育投入力度不足,这加剧了煤炭物流人才匮乏的现象。

低碳经济下发展煤炭物流的策略

煤炭物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必须变革思想与认识,进而全面提升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低碳经济的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煤炭产业特色的现代物流业,将有利于我国降低碳排放量的国际承诺,为国家长久发展产生积极的深远的意义。

开发煤炭物流专用设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针对不同煤炭加工产品,开发应用煤炭物流专用设施以及与之相关的装卸、仓储等先进物流设备,其次加快煤炭物流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改造,包括仓库建筑、场站设施、装卸设备、运输工具、运输通道等,促进煤炭物流在运输、装卸和流通加工作业环节的更新,改造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高耗能设备,运用先进工艺和装备,通过技术变革实现节能目标。

例如公路运输应尽量采用污染和损耗少的运输交通工具,采用厢式封闭公路煤炭运输车辆及天然气、电能等新能源汽车;引进煤炭抑尘技术,保护运输通道沿线环境,降低运输过程中煤炭散落造成的损耗与污染;装卸作业中强制配备自动淋洒、流动淋洒等湿式除尘设施,避免粉尘对环境的污染。

建立煤炭物流配送中心,降低碳排放量

煤炭物流业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改变原有的煤炭物流组织和运作方式,即引入第三方物流建立煤炭物流配送中心,改变以往煤炭企业自产自销,实现从煤炭企业到配送中心再到用户的现代煤炭物流运作模式。区域性现代化煤炭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可加速煤炭物流的发展。其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煤炭产品在配送中心可以进行流通加工业务,例如除矸石加工、为管道输送煤浆进行的煤浆加工、防止煤炭自燃的流通加工等,它们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煤炭资源的不同需求,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以提升产品附加价值,从而提高煤炭利用率。

其次,各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可以通过包销或买断方式建立稳固的煤炭资源基地,对煤炭质量进行监控并稳定其价格。而且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可根据煤炭需求企业的具体需求,制定出最佳运输方案,降低运输成本,减少碳排放量。

第三,煤炭物流配送中心通过研发煤炭废弃物流,将利用粉煤灰或深加工的企业纳入煤炭物流行业的服务领域,在提高回收率的同时延长了产业链,进而减少了碳排放量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加强信息化建设,减轻生态环境影响

低碳物流信息化是指借助于计算机信息以及网络技术等实现对煤炭物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应用,是有效服务低碳社会的有效途径。通过煤炭物流的信息化,可以降低煤炭物流在服务过程中对有形资源的依赖;通过采用智能信息化手段可以共享煤炭物流供应链信息,提高煤炭服务水平与质量,进一步减少煤炭物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煤炭物流信息系统包括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供应库存、配送、煤炭仓储、运输、销售等主要功能模块以及基础数据维护、综合信息查询、财务管理以及系统维护等辅助功能模块,实现物流、资金流、数据流和信息流的统一。煤炭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依托于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平台,最终实现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服务便捷的目标。

制定低碳物流政策,加大低碳经济宣传力度

以上观点与建议重在微观层面,相应地宏观方面我们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紧解决影响当前煤炭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具体的例如:研究制定系统的低碳物流产业政策,清理有关的行政法规,加强对煤炭物流领域的立法研究;引入ISO14064温室气体核证管理,发挥政府在低碳发展方面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促进形成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低碳经济倡导的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以及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替代能源的新理念,目的就是要通过减少碳排量,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低碳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推广应用低碳经济利国利民。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将使低碳经济为广大民众所了解、认知,并使发展低碳经济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改进煤炭物流管理,实施低碳供应链战略

在煤炭物流宏观与微观分析建议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煤炭物流企业发展战略: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将原材料供应者、产品生产者、商品营销者、最终用户以及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利益与目标结合在一起,谋求供应链成员共赢。低碳供应链考量的不仅仅是单个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寻求与环境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所以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是解决我国煤炭物流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煤炭物流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低碳供应链管理全新的生态发展观点将再造煤炭物流管理,低碳供应链管理战略将影响从煤炭物流企业管理目标的建立,组织设计,运营领导与控制的全过程。

加快煤炭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低碳经济条件下煤炭物流发展需要多层次、多技能、多方位的物流行业人才,物流人才培养是发展低碳煤炭物流的必备条件,因此对煤炭物流人才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煤炭物流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领导首先应转变思想观念,在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明确煤炭物流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企业发展战略,其次重视煤炭物流人才管理,加快物流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做好煤炭行业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提高行业物流人才的质量,满足行业物流的快速发展。例如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等对员工进行培养,还应该鼓励在职员工进入高校学习,提高其专业水平,进而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结论与展望

煤炭物流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低碳经济也需要煤炭物流的支撑。煤炭物流企业将借助低碳经济的渗透与发展实现行业转型,并不断增强竞争力,从而实现我国煤炭物流业新的、跨越式的发展。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下,寻求建立适合我国煤炭物流行业的发展策略,对于促进整个煤炭物流行业的低碳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煤炭物流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与建议。

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煤炭物流企业经营环境,例如将GDP的碳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那么会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和引导作用。这就要求企业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担当社会责任与义务,谋求低碳发展。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舆论宣传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正式提出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该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综上所述,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有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1集团公司打造低碳经济现状

近年来,金川集团公司立足采、选、冶、化、深加工联合配套工艺不断通过开展增收节支、节能降耗和“科学指出,杜绝浪费”等一系列科学发展观实际活动举措,不断提升优化产业链,倾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初步建立了三厂区循环经济圈,一批羰基镍、羰基铁粉、海绵钛、精密铜板带材项目、金川太阳能公司等先进产业群诞生。与此同时,公司还在循环水利用上大做文章:“十一五”以来,全公司累计斥资5.7亿元用于节约综合技术改造,建成了5万吨/日废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800吨/日含镍废水处理站,实施了污水综合利用工程、排水系统改造含金属高盐类废水处理改造、酸性废水处理以及中水回用系统改造等项目,这些项目的运用,仅2010年就处理中水利用量达到1300万吨,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近90%,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100%;金属产品总量由过去的不足5万吨增加到了去年的50万吨,产量增长了10倍,而用水只有6300多万方米。第一硫酸车间挖潜技术改造、70万吨/年硫酸工程、15万吨/年亚硫酸钠扩建、第三硫酸车间系统扩建、铜冶炼烟气综合治理以及回转窑烟气配气制酸等项目的相继投产,为实现“蓝天碧水工程”奠定了基础,充分利用二氧化硫烟气年度生产硫酸220万吨/年;镍都实业公司的白烟灰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获得了全国资源综合利用一等奖。作为中国镍钴生产基地和钯族金属提炼中心,这只是低碳经济模式转型过程中的一瞥。纵观金川集团公司立企业于民,造福于客户、员工和人民的“三个四”发展战略布局,从当前公司在全球行业内的发展形势来看,低碳经济还在员工意识里没有彻底牢固扎根,管理思路上正待进一步强化、细化,发展模式仍然存在不足。

2实现低碳经济下金川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成立节能减排委员会,制定公司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公司应根据厂情成立节能减排委员会,委员会主任应有公司副总兼任,下设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研究所和节能降耗办公室,负责节能减排计划、批准节能减排项目和落实节能减排费用,从规划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确保“科学指出,杜绝浪费”主题管理活动以及根据工作内容开展的活动有人组织、有人监督考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各二级单位有任务、有目标、有计划地合理制定成量化指标,予以督导并落实活动的进行情况。

2.2培养低碳管理人才,促进企业管理

集团公司可联合国内外高校、知名企业或者低碳研究机构培育低碳管理模式下所需人才,为公司量身打造适合时宜的管理制度,积极引导和带动各单位卓有成效地开展“低碳工作”,消除国企员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思想观念,减少高排放、大浪费现象,使管理正规化、有成效。

2.3建立绿色财务战略体系,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

由于低碳经济与现行部分厂矿的“高能源、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模式有显著区别,它需要公司在相关的技术领域进行投资,且尽可能改变原有生产模式。但是,有可能无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产品在经济转型中获得优势后才能带来竞争力,这期间,经营者要有坚决为环保付出的思想,义无反顾地将促进低碳产品的消费和低碳社会的构建纳入企业使命,同时将现行以利润最大化为主导的财务目标修正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的绿色财务管理目标,并通过企业文化和制度两条途径保证目标和使命的实现。

2.4加强监督检查,做好过程监管

建立健全监督人制度,受政府机构委托,该监督人是受过专业教育及专门培训的人士,同时对全公司进行临时性和经常性的生产经营情况检查,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立即予以制止并提出改善措施,情况严重,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事故的,交由行政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2.5强化舆论宣贯,营造低碳氛围

集团公司要极力加强做一名低碳员工的宣传。借助媒介和网页解读国家低碳经济政策,以及最新低碳产业发展情况,适时举办一些参与面广的低碳知识宣讲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图片展等。着力向生产操作岗位员工灌输低碳经济,并在工作区域内悬挂醒目的宣传标识,引导员工投身于低碳建设、热衷于低碳建设,为公司发展创造更大的效益。

3结语

2009年9月17日,国务院总理在兰州金川科技园视察时说:“金川要把矿产资源吃干榨净。”这是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结局。但关键是,我们要想方设法把循环经济这个过程把控好,最大限度地聚金川矿产资源之金、资本之金,汇纳人才之川、技术之川、文化之川,广聚八方之力,将低碳经济进行到底,实现持续发展,打造长青基业。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需要落到现实的行动。除文中论述之举措外,实践中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探索研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探索新对策,为金川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马艳,严金强.经济发展方式与低碳经济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11(1).

[2]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

[3]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10).

篇5

乡村旅游的引人之处就在于其未经雕琢的原生之美、田间树下的葱茏之美、当地居民的纯朴之美,这些便是低碳旅游的自然资源;在乡村旅游景点中,蕴含着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祖辈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长久以来的风土民俗等,这些便是低碳旅游的人文资源。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乡村旅游得到了众多城市居民的青睐。农家乐、野外游等,成为时下最为热门的旅游选择。加之政府、旅行社等加大了对乡村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这也成为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低碳经济视阈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

将乡村旅游与低碳经济相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就目前来看具有广阔的前景,如何使乡村低碳旅游呈现出自己的特色,与农业经济交相辉映,是乡村旅游面临的主要发展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树立低碳经济理念

随着低碳经济与我们的生活日益密切,人们周围的低碳似乎随处可见,低碳出行、低碳饮食、低碳工业、低碳农业等,被冠以低碳的词汇不胜枚举。尤其在当前发展较快的乡村旅游业中,为了使乡村绿色、天然、纯朴、归真的特点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乡村低碳旅游走进人们的生活。很多旅行社以低碳为卖点吸引游客,多数媒体也在极力宣传低碳理念,很多乡村旅游地也推出了低碳的旅游产品。当前,乡村低碳旅游的理念已经根植在人们心中,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心理层面的基础。

(二)创新低碳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各地的地理特征、风土人情、自然景观都不相同,所以在开发乡村低碳旅游时,不能千人一面,全部采取一种模式开发,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低碳旅游,同时还能够推动当地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新是发展的助推剂,在借鉴国内外乡村低碳旅游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更要不断总结、创新,走出一条有别于他人的成功之路。比如我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开发乡村低碳旅游的模式便大相径庭,在具体模式选择时,不能将其他地区成功的模式硬套在本地区,而应立足于自身特点、周边受众的需求、当地政策的导向等,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发。

(三)构建低碳乡村旅游产业链

农业是乡村生存之根本,乡村低碳旅游应以低碳农业为突破口,打造可循环发展的农业基地。而后再以循环农业为立足点,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以低碳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链,使乡村低碳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四川省绵阳市双泉村以沼气为循环资源开发了低碳旅游产业链。将鱼塘、果园作为旅游景点供游客垂钓、采摘,以绿色有机食品为旅游特色产品,乡村旅游发展的势头十分良好。双泉村还利用清洁能源解决出行问题,如电瓶车、自行车等,居民和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最后成为生成沼气的原料,将低碳贯彻到旅游中的每个环节。双泉村这种将种植、养殖融入到乡村旅游的做法,使该地的乡村旅游实现了低碳化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链,切实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四)开发低碳乡村社区

开发低碳乡村社区是促进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另一有效方法,不但能够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脚步,还能拓宽乡村低碳旅游的景区类型。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对乡村社区进行统一、合理的规划,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力求保持乡村住宅的原貌,这一举措能够有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开发低碳乡村社区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应加强对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尽可能的使用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和新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二是政府应鼓励乡村实行低碳生活,并向社区居民示范生活中如何践行低碳。力求将低碳乡村社区打造为一个集休闲与低碳为一体的生活体验区。

(五)基于政府主导的低碳保障

乡村低碳旅游离开政府的支持便会孤掌难鸣,所以政府的主导和支持是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有明确、清晰的政策指引,政策是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指明灯,能够照亮前行之路,使乡村低碳旅游沿着正确的路线向前发展。二是要有科学的规划,乡村低碳旅游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要在合理的规划下科学有序、有的放矢的向前推进。三是政府应给予乡村低碳旅游以资金支持,资金是项目运行的前提和保障,资金无忧乡村低碳旅游才会发展无忧。四是应加强对乡村低碳旅游的宣传教育,要将低碳理念根植到每位经营者、游客、工作人员的心中,才会最终落实到行动上,在景点设置上,应布置一些低碳宣传的标语,使游客在游玩中能够自觉的行低碳之举。

三、结论

篇6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物流行业的高效运作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我国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为保证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产品质量,冷链物流企业加大对能源的需求力度,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利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征为主要出发点,论述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必要性,分析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旨在创设农产品冷链物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

低碳经济;农产品;冷链物流

低碳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主要指导思想,通过科技投入、产业升级转型和循环能源的高效利用等多元化发展手段,减少能源消耗量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数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形态,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极大地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利于增强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征

1.时效性

质量可靠和新鲜是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任务,生鲜农产品极易因为腐蚀而使农产品质量变质,直接影响农产品的新鲜度。因此,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运输过程中要缩短运输时间,将其时间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农产品质量的保证还需要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实现协调运作,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各条线路进行优化配置,制定合理的配送路线,以此来保证农产品的品质,以免因时间耽误而对物流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2.高成本

农产品具有易腐蚀性的特点,因此要通过投入大量的基础设施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确保农产品不会腐蚀变质。农产品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对温度条件有着严格的要求,温度必须始终处于低温条件,主要是通过安装温控设备进行低温条件的实现,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基础设施,如冷藏仓库、冷藏车等,这极大地增加了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和固定资产投入[1]。

3.复杂性

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对其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因其自身的易腐蚀性特点,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的冷链物流系统制定,以低温条件为核心开展一系列的冷链物流运输工作,较一般的物流系统在温度、基础设施方面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为农产品的质量和新鲜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的指导理论是可持续发展观,在此指导理论的基础下,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信息化处理等手段,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有效统一,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力开发清洁能源、低耗能能源、环保材料等,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创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这为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扶植,国家加强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改革创新,为其创建了良好的宏观调环境并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2]。在低碳背景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符合当今时展趋势和潮流,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严重,将农产品冷链物流与低碳经济发展相结合,可以有效减少冷藏装置中氟利昂的排放量,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理念的重要举措,是物流产业实验产业结构转型、资源优化合理配置的必然选择,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延长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产业链,通过科技投入、体制改革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1.科技水平投入力度不足,资源难以优化配置

我国农产品在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科学技术水平的投入力度不足,冷链物流的运输装置往往采用温度不达标的常温装置,导致农产品在运输过程总极易腐蚀,农产品质量大打折扣。我国物流产业的相关数据显示,农产品冷链物流装置达标的企业在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中所占比例较小,传统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采用敞篷式的运输工具,在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的选择上缺乏针对性,在运输过程中甚至存在农产品回流现象,资源配置极为不合理,运输工具排放大量的汽车尾气和二氧化碳,对环境造成了大幅度的污染。同时,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没有建设有效的物流网络系统,难以对物流运输环节中的各种信息尽情有效获取,一旦发生运输工具瘫痪,其他运输企业无法给予及时的帮助,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力较差。

2.程序标准化建设不完善,物流结构不合理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种类和生产地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规模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运输分配,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标准化程度建设不完善,其中运输成本、基础设施成本和固定资产投入均有所增加。其次,农产品生产模式的分散化,对物流结构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生产、销售和运输各个环节的协调性不足,组织能力较差,导致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排放量较大。最后,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进程滞后,对于农产品冷藏装置中的温控设备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各运输程序之间缺乏有效连接,程序操作流程不合理,规范性不强,各种高科技定位系统在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中的应用程度不足,对全称的监控力度不强,使得农产品质量降低,低碳环保力度不足[3]。

3.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力不足,难以循环利用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没有树立正确的企业理念,对企业文化和理念的建设有所忽视,导致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中应用力度不足,政策和理念的落实手段不到位,循环经济在物流企业中的作用不强,效果不明显,导致运输、存储过程中的废弃物大量堆积,随意丢弃,这些废弃物质所产生的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极易造成危害。现阶段,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由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力度不足,农产品在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质没有成立专门的回收利用系统,往往采用焚烧和填埋的方式,这对环境和空气造成了再次污染,不利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低碳经济模式的开展和实现。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

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运输过程中,相关的科研人员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研究,积极研发冷链物流低碳技术,大力开发新能源,减少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的污染物质排放。首先,政府要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低碳经济发展,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政策引导和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如农产品低碳冷链物流财政补贴、税收调节、加大农产品低碳冷链物流的贷款优惠政策力度等,大力引进国外先进低碳技术,并结合自身发展加以改造和发展。其次,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运输工具方面,要重点解决物流工具的能源排放问题,通过清洁能源、低碳能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物质的排放量,并对农产品冷藏装置的温控设备进行合理的研发,加强高科技软件、信息软件的使用和投入。最后,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路线进行优化配置,针对运输地点,制定各种运输方案并从中选择最有方案,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运输效率,降低生成成本。

2.完善程序标准化建设,优化物流结构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要从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和运输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转变,加强农产品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扩大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规模,形成以低碳技术为核心的农产品生产模式,在销售环节方面,销售商要加强农产品生产者和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企业的协作,起到重要的中间作用,实现组织、功能、流程全方面的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转型,运输环节要建立绿色配送体系,加强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科技建设,实现农产品生产和物流运输的协调同步发展[4]。同时,运输流程的建设要朝着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冷藏装置要建立统一的标准,从农产品种类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农产品冷藏装置温控标准,将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此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新鲜度,对各运输程序的操作流程制定规范化的制度,以标准化和现代化为核心进行有效的制定,规范农产品冷链物流从生产、运输、加工、包装和销售等方面的有效衔接,优化物流结构。

3.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循环利用率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主要的指导和发展理念,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来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文化,加强企业氛围的有效渲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全面应用,根据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采用合理化和针对性的手段和途径将可持续发展观进行有效深入的落实。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和存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要进行有效的处理,建立专门化、科学化的护手网络和部门,实现废弃物价值的二次利用,在处理部门的选择和制定上可以有效引入第三方企业,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废弃物进行有针对性地处理,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网络平台,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将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进行有传递,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保证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全方位监督和观测,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使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平台健康有序发展。

五、结语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和趋势,是各国经济发展中永恒不变的话题,将现代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效统一。本文针对传统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存在问题,从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和企业理念三个方面进行对策分析,重点强调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加大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新能源的可发与实践,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力度,并指明了前进方向,实现环境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协调发展的双赢目的。

作者:徐阳 张多加 苏兵 姬浩 单位: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同晓文.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化策略探析[J].交通企业管理,2014(12).

[2]谷励.基于低碳视角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战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5(21).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经济;路径选择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全球生态、经济、政治利益的整合,已上升到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节能减排在区域经济发展与转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开发要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区域发展要以环境的可容量为基础。因此,根据区域实际,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区域行动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能源利用水平及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各区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也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基于区域层面来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我国正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受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结合区域情况,改变经济增长结构,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促进区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撑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要实现低碳经济在区域中的发展,必须要做到: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指导,加强相应立法工作;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引导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提升固碳、减碳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变。

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仍不理想

区域经济中仍存在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现象,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能源消耗处于上升期,碳排放强度高。高能耗的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其中,电力热力、金属、化工、采掘以及非金属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

从区域情况来看,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几乎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该地区的煤炭、石油的大规模开采也是其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中部地区工业化是为了适应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钢铁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中部地带的资源开发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中国生产力布局主要集中在东中部两块地区,沿海地区在加强能源、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等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了电子、家电、通信等新的工业部门和行业,在出口工业品的生产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中部地区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腹地的属性和以高能耗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导致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较高,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之一。

(二)能源利用效率低

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结构表现为“富煤、缺油、少气”,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难以改变。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经济发展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由于我国各区域之间的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碳排放的差异较大。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即能源强度,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能源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该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能源消费强度来看,我国不同省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能源强度排在前三位的均处于西部地区,分别是宁夏、贵州和青海;能源强度低、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则分别是北京、浙江、广东省均处于东部地区。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能源利用效率越高、能源消费强度越低,同时单位GDP碳排放量越小。因此,能源强度较高的地区应该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关注能源的利用效率问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技术的应用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技术创新步伐缓慢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我国东部地区基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人才资源较有优势,而其他三个地区与东部相比创新能力较弱。重点是能源开发利用,第二产业等领域技术更新缓慢,产能落后,使得整个产业体系薄弱,加上传统落后工艺在重点行业领域比重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未来几十年内,基础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将维持高排放的特点,这也加大了减排压力,增加了低碳模式的实现成本,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四)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一系列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需要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保证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并不完善,同时现有的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加之由于中央到地方政策执行链条过长,执行效果不易控制,因而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第一,发展低碳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促进工业低碳化,根据区域发展实际,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并拉长产业链,加快构造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东部地区应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新兴技术进行传统产业改造,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断降低经济发展的能耗水平,切实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电力、热力以及采掘、化工、金属冶炼、非金属制造等重工业行业要重点治理,限制高碳产业准入,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第三,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卓有成效地拉动国内多数欠发达地区实现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从不同侧面去分析,低碳经济既是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准。通过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思路,也可以从一定层面缓解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前期工业增长与排放正相关的矛盾。

第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二)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一,源头控制。推进节能减排重要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要改善能源的供应结构,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源头上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  第二,过程控制。即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利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如引进先进技术、更新和改造落后生产工具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达到高效能、低排放的目的。

第三,事后控制。捕获、封存和积极利用排放的碳元素,即开发以降低大气中碳含量为根本特征的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以及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同时,还要大量植树造林,增加碳汇。

(三)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技术引进;二是自主研发。技术研发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高效能源利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特别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技术,都需要很长的研发周期。因此,技术转让是目前发展低碳产业更适宜的方式。目前,国际社会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而订立了国际技术协议,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或者实施技术管制和激励,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最终目标。各区域应立足自身情况,积极引进各种关键低碳技术,如大力创新用煤工艺、采用洁净煤技术,具体包括加大清洁开采及原煤入洗比重,减少原煤输出和直接燃烧;加快煤炭高效转化技术开发,如煤基多联产、先进燃烧、低碳产品合成等技术,降低煤炭消费强度,减少转化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加大煤炭及煤基产品消费环节污染物排放控制与治理技术的研发,如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储存,实现煤炭及煤基产品的清洁化利用;加快发展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煤层气的开发及利用等技术。

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低碳技术落后的现状。

(四)制定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为保障低碳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以及技术创新上的实现,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限制高碳产业准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在能源效率上,要加强包括《可再生能源法》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的实施,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总体规划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专项规划,完善“配额制”和“固定电价”等相关政策制度,以求改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状况,加强可再生能源的供应。

在技术创新上,制定合理有效的技术引进政策,同时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制度上加大支持力度,如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等给予税收优惠支持,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减免税收等有效手段加强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低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结论

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结合区域特色和发展战略,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各行业规范与标准,加快低碳技术创新,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积极开展区域低碳经济建设,以保证区域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桂文.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路径选择[J].中国农学通报,2010(14).

2、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4、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5、刘红光等.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CO2减排效果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3).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195-02

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更是着眼于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中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正确认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中面临的现实困难,潜心研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措施,是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境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迈进的过程中,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多重压力,为发展低碳经济而需要的大量额外成本,很可能会延缓中国正在快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中国还存在着低碳理论欠缺、能源利用效率低、经济发展粗放、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高速推进的工业化进程导致高碳气体排放大量增加。由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推断,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必然是高碳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中国所走的又是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要完成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任务。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相比世界上任何其他经济体,中国能源的消费与高碳气体的排放在时间上更为集中,在规模上也表现得更加突出。目前,中国仅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工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增长,重化工产业化特征非常明显。21世纪上半叶仍然是以发展为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会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对能源消费和高碳气体排放量提出巨大的需求。在这一时间内,企业受利益驱动而主动进行低碳技术与产品创新的意识相对较低,将进一步加剧能源需求及其高碳特征。伴随着工业化的高速推进和经济的继续增长,中国的能源需求和消费必将继续增加,高碳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

2.传统经济模式转型缓慢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严重。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采用的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传统模式,经济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来推动。据统计,中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其中,中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百万美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是日本的9倍;电力、钢铁、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近年来,中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但由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惯性巨大,再加上产业结构不甚合理,节能减排的政策法律体系、绩效考核体系以及执法监管体系不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执行链条过长、执行效果不易控制等因素,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对发展低碳经济产生严重制约。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影响,特别是受“富煤、少气、缺油”资源条件的制约,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局面长期存在。即便是强调科学发展、注重经济转型的今天,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煤炭石化能源占整体能源结构的92.7%,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68.7%,这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在电力能源中,水电仅占其中的20%左右,火电竟高达77%以上。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其高碳结构特性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工业重化工化的进一步发展,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相对量虽然可能有所下降,但其绝对量将不断加大。

4.科技水平总体落后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阻碍十分明显。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的开发能力与技术储备不足,产业体系薄弱,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其中的42种是中国目前未能掌握的核心技术。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上许多情况下,中国只能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据估计,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每年至少需要直接向其他国家支付资金数百亿美元,这对中国显然是一个沉重负担。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策略

在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世界各国纷纷抢夺低碳经济的制高点的情况下,中国也必须趁势而为、迎难而上,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打破制约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困境,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1.更新经济发展理念,构建低碳经济战略规划。改变GDP优先的经济增长观念,牢固确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并强化低碳经济理念,使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导向、政策和意愿。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加快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部署,将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逐步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政策法律体系中,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权利和义务,推动社会经济及早朝着低碳方向转型。

2.调整产业及能源结构,发展低碳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逐步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强低碳能源工程建设,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及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生物质能,大力推进大型核电、大型水电、大型风电基地和清洁煤电基地等项目,着力提高天然气、核电等优质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尽快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由石化高碳型黑色结构向低碳化洁净能源绿色结构转变。

3.狠抓节能降耗,推进低碳消费。制定全国及地区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进一步明确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针对重点用能的工业、建筑和交通等行业,提高能效标准,改善燃油经济性,减少对小汽车的过度依赖,大力发展公交、铁路等交通设施,提高建筑节能,提高电厂能效。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鼓励企业低炭排放,限制高碳排放,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培育和引导城乡居民树立以低碳排放为荣、以高碳消耗为耻的社会新风尚,多渠道鼓励人们转变消费方式,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特别要注意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户用沼气,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

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低碳技术开发力度。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工作,通过加大国家财政扶持力度、整合市场现有低碳技术、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提高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发生产能力。在近期,应把节能减排技术和煤炭清洁技术作为重点,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对清洁煤技术、煤炭高效转化技术、核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重大节能技术予以重点支持,促进国内外技术和资金的双向流动,鼓励中国科研人员和机构主动参与国际低碳经济研发,积极吸引国外的跨国公司来华发展低碳经济、设立研发机构以及进行合作开发,大力提高中国低碳技术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水平。

5.提高碳汇潜力,构筑碳平衡交易平台。通过植树造林、草原修复、湿地保护、农田保护和海洋管理等措施,利用植物和土壤吸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碳汇、减少碳源的基本潜力。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碳排放定价和碳排放交易等市场工具,研究和构建比较合理的国内碳平衡模式,奠定建立中国碳基金制度和生态补偿金制度的基础。根据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和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社会战略专业委员会的《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项目报告,可以省级为单位推行“碳源―碳汇”交易制度,建立各省市自治区碳源―碳汇的平衡账户,将碳源排放空间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碳汇吸收能力作为一种收益手段,利用中国区域间碳源和碳汇拥有量的差异,通过有效的交换形式与合理的交易价格,使生态受益区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拿出享用“外部效益”溢出的经济效益,对生态保护区进行补偿。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5).

[3]陈永昌.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J].北方经贸,2009,(9).

篇9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旅游也随之出现,这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低碳旅游强调的是一种思维,当然更关键的是具体的措施。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是一种先进的观念。低碳旅游的含义是以低碳为基础,进行消耗低以及污染少的旅游,它体现旅游的整个过程当中,处处都要节省资源、减少污染,用实际行动来构建和谐的社会。低碳旅游主要是对旅游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估算,最大程度的减少这种物质的排放,同时还要想办法对已经释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弥补。所以,低碳旅游也可以称为具有环保性质的旅游。

一、低碳旅游存在的必要性

(一)低碳旅游可以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低碳旅游的最大特征就是尽量避免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这种措施对环境进行保护,促进旅游业的顺利发展。当前,国内的旅游业所造成的各种损害很多。因为要开发旅游资源,会出现水土流失、滥砍滥伐以及环境遭到破坏等情况,这些严峻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长久发展。因此,低碳旅游的出现对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低碳旅游可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旅游是伴随着低碳经济的出现而出现的。旅游业一般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食、住、行、购、游、娱,具体承载者为旅游饭店、旅行社、商贸公司、车船公司以及旅游景区,可以看出旅游业和其他产业也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建设旅游项目,开发旅游资源,还是开展旅游业务,都会牵涉到其他产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低碳旅游的发展,可以将低碳理念传递给其他产业,从而也推动了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

(三)低碳旅游可以适应全球的气候变化

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受气候的影响很大。例如世界范围的气候变暖,会让冰雪消融,海平面也会提升,直接造成滩涂湿地现象,大批的红树林以及珊瑚礁消失,另外还会产生海洋的生态环境失去平衡。这些现象很容易让游客失去兴趣,改变目的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为了确保旅游业的繁荣局面,第一步就要适应气候,而低碳旅游可以对这种气候变化进行应对。

二、如何发展低碳旅游

(一)对低碳旅游进行大力宣传。

当前,国内很多人对低碳旅游都不是很熟悉。因此,为了促进低碳旅游的普及,我们有必要进行大力的宣传。主要的方式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以及街头广告等向人们进行宣传,还可以借助于公益性广告,详细的介绍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还可以和景区联合起来,在景区的显著位置粘贴标语,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接受了低碳的观念。

(二)制定出低碳旅游的全新路线。

该如何将低碳落实到旅游业中呢?在旅游的整个行程中,游客们需要从一些细节上做起,身体力行的保护环境以及资源,实现低碳的旅游目的,但是游客却很难正确选择旅游路线,路线选择的责任就落到了旅行社的身上,旅行社以及导游们要合理设计和宣传低碳路线。这要求旅行社以及导游们了解低碳旅游的内涵,以此为基础设计出可行的环保路线,然后还需要利用各种手段将环保路线宣传出去,引发游客们的兴趣并且愿意尝试。

(三)开发出低碳旅游的各种景区

在中国,自古以来旅游资源就是很丰富的,这对于发展低碳旅游,开发低碳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在国内也出现了很多成功的案例,都是值得我们借鉴以及学习的。比如,2009年,燕子沟被开发为低碳景区,在这个景区内,到处都比较人性化的摆放了垃圾桶,这种做法不仅方便了游客,而且增加了游客的环保意识。

(四)鼓励低碳的交通方式。

低碳旅游是最近兴起的旅游形式,如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倡导,他们也用实际行动来鉴证这种旅游方式的可行性。比如平时出门,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需要自驾时,也会选择拼车或者使用电动车以及巴士等一些比较低碳的工具。在景区之内,一般会选择步行或者骑自行车进行游览。

(五)建设低碳的酒店

旅游业有很多相关产业,而住宿业是其中之一,酒店是住宿业的典型代表。因此想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要建设相应的酒店,例如具有环保性质的酒店或者绿色性质的酒店。在建造时,要采用性能比较好的低碳材料以及设备,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杭州的国大雷迪森广场酒店,其用效率很高的二十二千瓦的水泵取代了过去五十千瓦的水泵,每年节约用电二十六千瓦,使酒店每年可以节约大约二十万的资产,同时也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酒店还可以在日常经营中提供低碳性质的服务。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物流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物流业也迅速发展。但是在低碳经济下,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低碳经济下存在的问题进行制定相关的物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从而确保,我国物流业在低碳经济下也发展的如火如荼。

一、低碳经济在物流业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阻碍

近几年,国家要求兴起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在2003年以英国政府白皮书问世,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尽可能少,控制在空气的排放量标准之下。目前,全球对低碳经济建设关注越来越重视了。因为,很多科学家议论,随着人民的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及温室气体的排量逐渐增加,全球气候在不断变暖,气候也随着在变化。所以,经过全球会议表决,对各国要求低碳经济进行协调。

全球要求各国实行低碳经济发展之后,对企业的经济竞争力和获取政治优势具有很大的压力。低碳经济发展是协调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途径,低碳发展要求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的变化相适应,目前,这种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是全球很多国家追求的发展模式了。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之下,物流业发展也随着低碳经济发展,然而物流业发展是一项能源消耗大,排放温室气体多的行业发展。在2003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占全球交通运输业发展排放温室气体总量的15%。然而,近几年来,我国的物流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的1.64%,这说明了我国在低碳经济下物流业排放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少了,物流业在我国低碳经济下能够维持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的石油消耗越来越严重,气候的不断变化,物流业在节约能源消耗和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发展模式就越来越困难了。按照我国在低碳经济下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统筹规划,改革体制,完善各项物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制度及政策,建立正确和有效的物流业发展目标计划。为提高物流业在低碳经济下发展的作用做贡献,做到节约消耗能源、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等物流业发展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物流业在低碳经济下的发展现状

1.物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物流资源浪费

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还按照传统的分部门物流管理体制,分部门物流管理体制是经过多头管理,很难进行合作与协调管理。分部门物流管理体制使得物流信息不畅通,或者信息不能及时的沟通;分部门物流管理体制对物流业发展造成了消耗能源和增大了排放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且还浪费了很多的物流资源。所以,物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很难做到在低碳经济下可持续发展。

2.小规模的物流企业很难筹备经费

物流业是我国能源消耗较大、排放温室气体较多的行业之一。在行业管理上,由于物流业要经过公路运输,所以,物流业发展还需要依据公路运输行业市场标准进入物流行业市场,这样我国很多物流企业都是以小规模的发展模式在经营。本来,物流业就是一项供需波动大、规模性较大、物流设备较齐全等要求的一项行业。所以,我国的物流业发展存在着经费投入困难问题。

小规模的物流企业经费的来源主要依靠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得来,由于小规模的物流企业没有足够的资产信用,国家财政对物流企业很有补贴与增资。就小规模物流企业在市场中资产负债现象较严重,资产信用极度不高,金融机构对小规模的物流企业信用评级较低,所以,小规模物流企业很难在社会或者国家引进经费。

3.物流业技术与物流基础设备不齐全、不先进

我国物流在技术上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上还不够先进,物流业在信息化水平较低,例如物流业的全球定位系统、企业资源管理计划系统等管理技术还欠缺,我国物流业发展在电子时代还不够先进,从而失去了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共享、信息传播。

在物流业发展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对物流基础设备上具有先进的设备,例如在物流运输中的重型货车、集装箱挂车、特种专用车等设备实施。当前,影响我国物流业发展与物流业交通基础设施具有重大的关系。公路运输

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道路运输技术与道路运输基础设备的不完善也直接影响了物流业发展的未来。所以,完善物流业技术与物流基础设备的先进是保证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低碳经济下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及建议

1.改变传统物流发展模式

传统的物流发展模式,给我国物流业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还让我国的物流业发展缓慢了很多。发展循环物流模式有助于发展我国物流业在低碳经济下快速发展,因为循环物流的模式既节约了能源的消耗,还减少了排放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循环物流模式是一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物流发展模式。

循环物流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在运输车辆和装卸搬运机械等物流设备上的配置与使用,从而可以节约能源的消耗与环境保护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减少一些小规模的物流企业浪费能源,为物流企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大力发展以铁路运输为现代化物流企业

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大多数都是小规模发展模式,随着能源的消耗浪费与低碳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让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面临关门的处境。然而,如今我国建立大型现代化物流企业,将更加容易达到节约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的效果。铁路运输的现代化大型物流可以节约很多物流的时间与能源消耗,可以进行大批量的物流运输和长距离的运输货物。而且随着我国铁路运输愈加的方便快捷,现在的铁路运输可以通往更多的大城小市。铁路运输的服务,可以让物流业发展吸引更多的物流企业应用于铁路运输,还可以带动更多的物流企业以铁路运输为主进行运输,为我国物流业可持续发展做了重大的贡献。 铁路运输给物流企业带来了很多便捷,铁路运输是实现了现代化物流从海陆地区转向铁路运输,从而提高了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途径。铁路运输是现代物流体系不可取代的一种运输方式,这样可以满足更多的物流客户的需求,招引更多的物流客户及物流企业应用铁路运输。

3.建立公共的物流信息平台

传统的物流信息平台太狭窄,所以,限制了物流信息的、信息的共享、信息的传播。目前,我国对物流业进行完善公共的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大力推广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信息,制定我国重型专用车定位导航系统,让更多的物流客户得到物流信息,还确保物流业的信息通畅,灵活应用信息平台与物流业信息进行共享。

确保物流业的信息平台建立,以达到物流信息与信息共享,有利于物流客户在网络上的关注或者查询,这样可以减轻客户的疑惑,让客户更加方便的查询物流的时间与地点。建立物流的信息平台有助于提高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运输速度。但是建立物流业信息平台需要提供物流业的货物信息、运力信息、货源信息等,才能对物流信息平台的完善更加容易。

4.制定低碳排放计算与能源消耗标准制定

在过去,我国物流业发展,就是能源消耗较大,环境污染较严重的一项企业。现在,国家制定相关的低碳环保制度,有力打击环境污染等手段进行物流营业。在2003年美国环保局严格要求物流业的节能环保制度制定,我国根据美国物流业节能环保制度对我国物流业发展做出了限制。

节能环保制度只要包括:在燃烧汽油或者柴油的交通运输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行标准计算;在交通运输上,选择较实惠经济的交通运输工具,发展低碳经济物流业,还需要对交通运输的行程要求进行刷选。另外,物流业交通运输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指数,其中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胺等气体的排放,主要的计算方式是以每辆车每年排放的碳进行计算。该计算方法主要是减少我国物流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一种措施,可以为今后的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结束语

将我国传统的物流业发展模式进行了修改和改进,目前,我国物流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传统的物流发展模式能源消耗较大、排放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较大的一种模式。然而,近几年,对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进行了改革与更新,采取了循环物流的发展模式、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大型现代化物流企业、完善了物流信息的平台、制定了相关的节约能源和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制度等措施,才能保障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从而确保我国物流业在低碳经济下可持续发展,将我国物流业建立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市场行业。

参考文献:

[1]赵 敏 张卫国 俞立中:上海市居民出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