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经验范文
时间:2023-07-30 10:2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经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在回顾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日本经济成功的经验,认为其经济发展的成功得益于其积极的海外联系,完善的教育制度和保证经济迅速赶超的经济制度。
1 积极的对外经济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打开国门后才开始了真正的经济发展,对外经济联系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开放前的日本经济停滞了将近200年。虽然最初的通商带来了日本民族经济的危机,但是正是开放后引入的外界压力带给了日本奋发图强的动力,让日本痛下改革的决心,可以说,没有与外界的接触,日本不可能有发展的最初动力,更不可能出现由统治阶级主导的社会改革,对外经济联系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改革过程中,日本的对外经济联系发挥了积极的信道作用,联系了日本国内与西方先进的知识体系,使日本能够获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
“求知于世界”是日本改革的基本方针,西方国家繁荣的经济和强大的国家实力让日本对西方世界充满了向往。1871年12月,明治政府派出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包括大藏、工部、外务、文部等51名官员对欧美国家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岩仓一行参观了西方国家的工厂,体验了西方先进的社会生产模式。这次出访对日本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实现社会知识增长具有深刻意义;首先,“使日本在政治体制上找到了所要追求的方向,那就是德国的立宪君主制。”第二,此次出访使日本政府官员发现了当时东西方在价值观和教育方面的差异,“东洋之学自政治道德出,唯据修身一科推究”,“耻于研究一草一木”这些认识促使岩仓使团代表回国后积极主张兴办现代教育,鼓励国人重视务实,发展生产;第三,岩仓代表团走遍了英国先进的工业城市,深入学习了欧洲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工厂制度,为日本引进和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兴建现代工厂学习到了经验。岩仓使团的欧美之行可以说是日本积极对外联系的开始,是日本主动与世界先进知识体系接触的第一步。
“贸易立国”是明治维新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贸易,日本不仅开辟了海外市场,为本国工业发展提供了拓展需求范围,更重要的是,日本实行了有选择的进口政策,工业生产的机器最初全部从英国进口最先进的设备,例如1883年,私人投资建立的大阪纺织厂内所使用的全部都是进口的精纺机,并直接效仿英国兰开夏公司的经验,获得成功。“二战前,日本的新技术几乎完全依靠进口,主要集中在进口一般设备、蒸汽机、纺织机等”。
人才交流也是日本对外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曾经向发达国家派出大批留学生,这些学生回国后带回了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直接促进了日本的知识增长。
2 日本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保证了新知识的吸收
日本在发展初期并没有高素质的移民所奠定的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与美国不同。临时处于封建统治的剥削和贫困落后的生活状态下,大多数日本国民并没有接受过现代科学教育,但是这并不等于日本缺乏高素质的国民,从德川(江户)时代起,日本国民就开始普遍接受私塾教育,1868年,私塾多达1200013000所,学生数达到837000人。私塾教育使日本国民具备了基本的读写能力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这让国民能够迅速接受明治时代的新的教育。
明治时代,统治者将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1872年,政府开始实行义务教育,1873年,日本社会人学率达到28%,并且通过1886年的新的学校条例、1889年的《帝国宪法》和1890年的《帝国教育公告》,依据国内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育制度,使之更加符合日本国情。1892年,开始兴办职业教育,为现代工厂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虽然对于明治时代的教育效果存在争议,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是较江户时代的退步,但是事实上,明治时代所建立的现代教育体系将西方科学正式引入到日本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国民能够熟悉并理解“西方技艺”,培养了一批在日本经济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现代企业家。进入20世纪,日本教育加速发展。小学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普及了中学教育,更多国民接受大学教育,从国民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来比较,日本的国民素质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了。二战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日本政府选择率先恢复教育,在当时社会居民基本温饱都难以实现的条件下,要求儿童就是光着脚也要上学,集中了社会大量资源支持教育。教育在日本作为最基本的要求,被政府和民众所重视,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传统和风气,为日本培养了大批人才,提高了日本国民的基本素质,是日本经济从落后到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因素。
3 日本的社会规范发挥了保证知识增长的作用
首先,日本社会正式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日本的社会法律、法规起到了保证知识传播体系建立以促进知识增长的作用。倒幕运动废除了封建割据,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维新的许多政策能够在全国贯彻执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另外,统一的中央政权能够集中全国资源为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证。作为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下的小国,日本不能象美国一样,依靠经济个体的自发力量发展经济,只能依靠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集中分散的资源,带领人民克服无处不在的封建残余影响,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
1889年,明治宪法公布,这是日本传统政治思想与西方现代政治原则的融合,虽然明治宪法保证甚至加强了天皇高于政府的绝对权力,但是也对总理、内阁、议会等现代政体形式做出规定,奠定了近代以法统治的基础,并且在机构设置上给予了国民参政的发展机会。以宪法为代表的各种法律、法规都遵循明治维新“富国强民”的基本目的,以“殖产兴业”为导向,保证以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积极鼓励与西方世界的对外联系。
其次,日本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日本的社会道德、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对人们经济行为起到了潜在的约束、引导和引导作用,进而使经济主体能够为实现社会目标而做出行动决策,对于日本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证和激励作用。
篇2
关键字:碳交易市场;碳金融;国际经验;碳配额交易
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背景分析
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并建立三种碳排放交易机制,遏制全球变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世界各国纷纷建立碳交易市场,扩张规模,以期在这一新兴市场中抢占先机。全球银行统计显示,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达到1500亿美元,超过石油交易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预计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3.5万亿美元(据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预测报告显示)[1]。
在全球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自2006年以来,出台多项方针政策,努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不再提以煤炭为主。2009年11月,我国宣布碳减排指标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50%。2011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2]。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碳市场,其交易额为1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仅次于2013年欧盟碳排放交易额为20.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欧、美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1)公共财政大力支持
发展低碳经济,其经济利益并不能马上凸显,企业受经济利益制约,参与低碳经济意识不强。为支持其发展,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以财政投入、税收激励等机制引导企业和低碳项目的投入。例如英国自2000年至今,已累计投入300多亿英镑,用于支持低碳技术改造。美国政府出资1500亿美元建立“清洁等原开发基金”,计划投入超过900亿美元用于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3]。
(2)多项政策保驾护航
不同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财政税收政策发展低碳经济。例如2003年欧盟颁布《欧洲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指令》;2007年公布《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2009年成立《关于促进和利用来白可再生供给源的能源条例草案》。美国1997年宣布《碳封存研究计划》;2003年公布《碳封存研发计划路线图》;2005年颁布《能源政策法》;2007年颁布《能源独立安全保障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为各国低碳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引和促进作用。
(3)金融机构深度参与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低碳经济的参与度都比较高,银行、基金、证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都成为碳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业务也渗透到了市场的各交易环节。例如爱尔兰银行开展的“转废为能项目融资”绿色信贷业务,日本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管理的碳基金,法国国有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局投资参与建立BlueNext交易所等[4]。
国外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的启示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低碳发展潜力巨大。促进国内碳交易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同样有赖于金融业的积极介入和积极支持[5]。
(1)强化银行低碳理念,开展多元化碳金融业务
在过去几年中,我国商业银行为支持节能减排项目积极尝试金融创新,并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和成果。但由于缺乏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限制了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的定价能力。作为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平台,商业银行应通过提供融资租赁、财务顾问、资金账户管理、基金托管等业多项业务,全方位地介入CDM项目的中介服务,从而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来源,逐步优化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争取与国际市场尽快接轨[6]。
(2)促进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参与
在欧、日、美等发达国家,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众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我国目前仅有银行参与其中,证券、保险、基金等机构参与不足。应当借鉴世界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大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例如促进低碳保险产品创新,为CMD项目提供碳交易保险。吸引私募基金的参与,弥补公募基金资源的不足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碳交易市场深度调研与未来趋势研究报告(2013-2017)
[2]施晓春.我国金融业低碳发展战略探讨,[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24
[3]崔新进.化解低碳发展融资难题的国际经验,[N].学习时报2014.6.2
[4]牛慧.碳金融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F].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7):78-90
[5]崔新进.化解低碳发展融资难题的国际经验,[N].学习时报2014.6.2
篇3
论文摘要:当前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循环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提出依据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循环经济以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20世纪70年代开始,循环经济已逐步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
(二)、循环经济提出依据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一)、政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政府重视立法。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它的循环经济系统正变得越来越成熟,德国的《废弃物处理法》最早制定于1972年。在主要领域的一系列实践后,1996年德国提出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建立了系统配套的法律体系。欧洲其他发达国家也正在着手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社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跨国企业重视循环利用。例如,世界500强的美国沃尔玛百货重视回收循环废旧物资,将其作为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基本思路。公司所有的沃尔玛连锁企业,包括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配送中心、家用品及办公用品店等,都对纸箱纸板、塑料购物袋等进行回收。沃尔玛在商店的顾客服务中心设立了废旧电池回收箱,一年回收的废旧电池高达1800万节,利用再生的镉制造新电池。
(三)、部门与行业间的协作不断加强
瑞典实行的“生产责任制”,让废气包装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循环利用。瑞典工商界各行业协会和一些大包装公司成立了5家专门的包装回收公司,还共同组建了REPA公司作为其业务的服务机构。会员企业交纳的回收费和回收包装再利用的销售所得,被用于在全国建立和维持一个完善的分类回收体系以及开展包装回收知识宣传等活动。
(四)、国民积极主动配合。
在韩国首尔,为了加强对生活废弃物和垃圾的管理,推行法定卫生塑料袋,实施一种叫“垃圾终量制”的措施。每个区政府都分别组织生产卫生塑料袋,并印有本区的标记,通过商店销售给居民家庭。居民使用本区的卫生塑料袋为法定义务,不得违反。在日本,消费者必须为废弃家电的回收利用承担部分费用,消费者在废弃大件家电时,都会打电话给家电经销商,由他们负责收回废弃家电。家电经销商将废弃家电集中起来,并送到主要由家电生产厂家出资设立的“废弃家电处理中心”,将其分解,并按资源类别进行循环利用。
三、我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和途径
(一)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
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我们必须规范政府发展的目标,有效地将政府的发展规划置于符合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境地之中。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色GDP核算体系”。我国应当坚进一步善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加快制定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绿色质量制度、绿色竞争力指标制度等。新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制度有利于使政府行为的合理化,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系统地出台循环经济法律,对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循环型社会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日本、德国,美国的循环经济立法走在世界前列,促进了人们在生产、流通、消费、废弃整个过程中对物资的有效利用,极大地推动了发达国家国内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立一套绿色保障体系,包括财政、税收、价格、金融、产业、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让循环经济型企业得到更多制度保证。
(三)部门、行业和企业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例如我国的废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虽然已经有了基础,但技术含量低,废旧物资被降级使用,没有发挥循环经济的最佳效应。因此,应加大创新力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资源、能源的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平台性和共性技术,确保资源、能源获得最有效的利用。
(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应建成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对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发展给予税收优惠,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篇4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验模式;体制改革;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6-0009-06
一、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对地方政府的放权让利和财政体制“分灶吃饭”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逐渐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各地政府利用所掌握的资源配置权和地域优势积极发展本地经济,国民经济发展在区域结构上出现新的不平衡态势。县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区域单元,是政权组织的基本单元和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作为国民经济主要基础的县域经济,因其基础性、区域性、层次性、综合性、枢纽性、农村性、集聚性、扩散性等特点,成为地方经济的核心。
目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不平衡性和自组织性。中国有2052个县域,从地理条件讲,有山区县(占43%)、丘陵县(占26%)和平原县(占31%);从经济特征讲,有沿海开放县、城郊县、传统农业县、山区县和牧区县等。县域经济间发展差异甚大,发展的不平衡性非常明显:从经济系统的时空演化阶段看,有传统阶段(城乡分离,自组织发展)、发展阶段(城乡对立,向心运动)、一体化阶段(城乡融合,和谐发展);从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的演变上看,有资源开发型、资源开发与加工并重型、工贸型;从区域比较看,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中部次之,西部落后;从发展现状讲,有富裕县、发展中县和贫困县。据200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县域人均GDP占全国人均GDP的74.8%;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县域人均GDP的15.1倍。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基本上是自组织发展。发达县域可能在政策、资源、区位上各有优势,但组织者的努力和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主要因素。“资源是经济增长的条件,但不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惟一因素,经济增长率是人的经济观念、行为和制度决定的”。一些县域经济成功发展之路,被称之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
最早提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并倡导模式研究的教授说:“发展模式的概念把我的研究工作推进了一步,要求我从整体出发,探索每个地区发展的背景、条件,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与其它地区相区别的发展特色,这就促使我进入不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各种模式之所以能相互比较,是因为它们是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出发,又向同一目标发展的。共同基础是我们传统的小家经济,同一目标是脱贫致富,振兴民族经济”。
目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主要有“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巩义模式”、“农安模式”、“义乌模式”等。这些模式是各县(市)在发展经济方面积极探索的成果,是基于中国实践的发展经济学的实验范本。研究分析这些模式,是为了新形势下,面向未来,反思过去,学习借鉴,促进中国县域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经验模式分析
(一)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是教授1983年在其《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来的。传统的“苏南”指苏锡常三市,教授“苏南模式”意义上的“苏南”范围更广一些,包括南通和浙北的嘉兴、湖州等,现在理论界讲的“苏南模式”,区域已扩展到苏中的扬州、浙江的杭州等。
“苏南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大力发展乡村集体企业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是一种重点探索农村工业化道路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是以混合型经济为主体,以规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支撑,以鲜明特色和优势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
“苏南模式”有以下优势:1.通过发挥政权的力量以及政府的信誉优势,把社会上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迅速地形成生产力;2.农村经济发展在地方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各产业之间保持了一种稳定的协调关系,从业人员报酬得到了兼顾,使大多数农民都不同程度地富裕起来;3.地方政府掌握了积累的支配权,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包括交通、邮电通讯、城镇建设、医院、学校、文化娱乐场所、宾馆等,都由政府统一规划并实施,促进了社区的繁荣;4.地方政府直接掌握着经济决策权,为基层政权的巩固提供了物质基础,并由此形成了号召力和控制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发展,“苏南模式”的一些弊端日益显露:1.产权不明,政企不分。“苏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政府主导、乡镇企业推动,许多学者称之为“地方政府公司主义”(Local State Corpo-ratism),甚至有人认为“苏南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干部经济”、“政绩经济”模式。苏南乡镇企业是党、政、经、社四合一,社区政府是企业最初的发动者、资金提供者、外部交易保护者,还是企业内部分配的主宰者。这同市场经济体制对政府职能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相矛盾,不仅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破坏企业运行机制,而且阻碍了企业家市场的形成。更为严重的是,谁对集体资产真正负责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虽然有的大企业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甚至上市,但观念没有从根本上转变。2.投资主体过于单一。集体的负债率普遍较高,甚至有个别地方是全乡(镇)性的资不抵债,同时民间资本积累又相对不足,无论是所有制结构调整还是经济结构调整要迈出大步都存在着较大的难度。3.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各县(市)产业结构雷同,轻纺化纤、机电等支柱产业趋同,重复建设、小而散现象比较严重,企业集团化步伐缓慢,第三产业不发达。产品结构层次低、初级产品多、最终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企业规模效益不明显,不利于国际化竞争。4.区域要素市场发育滞缓。苏南有形市场比较发达,但生产要素配置仍在政府主导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尚未发挥。5.由于长期实行的是地方政府无所不包的推动,因而使相当一部分农民养成了一种依靠心态,自主自立意识和竞争风险意识不强,缺乏一种资本投入的冲动。6.狭隘的“社区拥有”观念严重束缚着各级政府,阻碍着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社会流动。
(三)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最早是由新闻界提出的。“十五大”以后,官方文件正式将“温州模式”作为成功范式宣传推广。“温州模式”的特点是以家庭工业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以供销员为发动骨干,以农村集镇为依托的新型
产销基地、以专业化市场为纽带的市场主导运行机制。从组织路径讲,“温州模式”是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而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温州模式”代表了中国欠发达地区在条件落后、交通闭塞、缺乏城市带动和辐射的地区,通过自发的市场取向改革,发展商品经济,改变贫穷落后,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温州模式”的区域范围现已扩展到台州、金华、宁波等地,有人主张改称为“温合模式”,甚至有人认为称“浙江模式”更合适。
“温州模式”相对于“苏南模式”的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一开始就建立了明晰、排他性的产权制度。它以家族企业为主体,以外向性经营为特征,重视品牌经营,形成一个强大的区域产业集群。因此,有专家认为“温州模式”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内在的必然性,接近于自由竞争的初级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温州家族式私营经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明确的社会分工和协作,使每个中小企业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低成本潜力的挖掘,形成强大的企业品牌群,进而结成强大的行业或产业品牌优势,最终汇集成区域品牌优势。大量的企业集群加之合理的分工协作,以及品牌、技术专长等无形资产的共享,产生诸多协同优势。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以自然人投资为主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等构成了温州民营经济的主体。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温州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县域经济间发展不平衡。目前温州全市仅温州市区真正算得上发达地区,乐清、瑞安、平阳属较发达地区,而洞头、苍南、永嘉、文成、泰顺5个县则一直属于欠发达地区。同一区域,县域经济间不能协调发展,说明发展的组织途径尚需完善。2.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温州的农村工业化进程较快,但相比之下,城市建设则受到行政区划和土地、水资源等诸多限制,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将近20个百分点。温州是浙江省确定的3个省域中心城市(杭州、宁波、温州)之一,但温州的城市化水平与杭州、宁波相比差距甚大。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工业化的基本保证。要进一步提升温州工业化水平,发挥温州对浙西南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当务之急就是把温州市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温州才能充分发挥它对所辖各县(市),乃至浙南、闽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间县域经济协调发展。3.外向型发展过快,内源经济跟不上。“温州模式”的形成主要在温州之外,300多万温州人遍布世界各地,欧美各大城市几乎都能看到从事皮具、时装、百货、土产、托运、餐饮的温州人,但温州本地上规模的企业却不多,存在明显的“三少一多”,即上规模的企业少、引进外资少、上市公司少,低水平重复的家庭作坊和私营企业多。资本和人才外流导致“产业空心化”,近几年来,温州市约有1000家企业到上海建立总部或研发中心,其中,整体搬迁到上海的企业约有500余家;温州流到外地(包括办厂、置业、买房等)的资金约1000亿元。企业外拓,有利于资本积累和市场竞争,但也可能导致本地经济发展搁浅,不利于可持续发展。4.企业管理制度落后,家族式企业比重较大,大部分民营企业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尚有很大距离。家族制是企业开创时期低成本组织资源的比较选择,但规模经营和国际竞争必须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目前,温州家族制企业产权主体过于单一,股份过于集中,给企业的资产兼并、联合及股权转让带来诸多问题。5.产业结构滞后。温州经济主要以劳动力密集产业为主,产品大多是纽扣、眼镜、拉链、徽标、打火机、鞋帽服装之类小商品,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竞争。
(三)珠江模式
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将广东珠三角4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即“顺德模式”、“南海模式”、“中山模式”和“东莞模式”总括为“珠江模式”,与前两种模式合称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三大成功模式。“南海模式”是国营、集体、个体经济一起上,县、公社、村、生产队、个体、联合体企业“6个轮子一起转”;“顺德模式”、“中山模式”以乡镇企业为主,经过改制后逐渐以本地民营资本为主导;“东莞模式”以“三来一补”为吸引外资的主要手段积累资金,利用美、港、台制造业向大陆转移的时机,积极融入跨国公司的供应链做OEM,成为国际性对外加工基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以集体经济转制形成的民营经济为主体,通过“三资企业”,依托外源型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相比前两种模式,从工业化的发动者看,“温州模式”是私人发动型,“苏南模式”属于政府发动型,“珠江模式”则兼而有之;从筹资途径看,前两种模式倾向于资本自给型,而“珠江模式”是依靠外资型;从体制变迁的路径看,“苏南模式”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体制内供给型强制性制度变迁,“温州模式”则是自下而上的体制外需求型诱致性制度变迁,“珠江模式”是兼而有之,由于地缘因素,“珠江模式”更具有“外来冲击一内部回应”的制度演化特征。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策优势的淡化,“珠江模式”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顺德家电企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提升乏力,中山曾经的优秀国企被体制拖住了后腿,南海“小打小闹”依旧,东莞则开始遇上产业空心化的危机。原因有三个方面:1.企业规模偏小,集团化步伐缓慢,在全球化背景下同跨国公司竞争处于明显弱势。2.投资推动非常明显,有的地方甚至将经济发展等同于招商引资。3.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前店后厂”,实际利用的是廉价劳动力,没有达到引进先进技术的目的,企业研发能力低,大多是生产中心,技术价值所占比重很低。4,社会管理体制配套改革跟不上。珠三角经济奇迹是和外来工的廉价劳动分不开的,目前经济市场运行的束缚在珠三角已不是问题,但大量外来工的社会待遇和收入保障却没有配套解决。5,区域文化转型滞后,导致域内外意识矛盾和劳资冲突的加剧。
(四)晋江模式
“晋江模式”是“珠江模式”的扩展,即以侨资侨力为依托、以外向型为特征发展开放型的县域经济。但“晋江模式”也有自己的特点:1.外资规模经营。目前有晋江的海外和港澳台同胞有200多万人,数倍于本地人口;外资企业已近2000家,且大多是规模性企业。2.经营多样化。目前晋江已形成了鞋帽、服装、漂染、陶瓷建材、食品饮料、玩具、电子机械等产业。3.产业与市场互动。其陈埭鞋原料市场、磁灶建材市场、安海糖烟酒市场、福埔车辆机电市场、英材布料市场、华册水产品市场均为辐射全省、全国的专业化龙头市场。4.有独特的文化支撑。闽南是明清时期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福建帮”的大本营,闽南人作生意敢闯、敢干,晋江商人在长期经营中形成“诚信、创新、开放、谦恭”的优良品质,这为晋江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五)巩义模式
“巩义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后被舆论界倡导的第一个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经验模式。“巩义
模式”是通过抓好县属工业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巩义坚持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把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的先导和中轴,县内外优势资源锁定和聚集在这个中轴配置。项目建设集中于煤炭电力、金属冶炼、水泥建材、化工化纤、机械制造、耐火材料和电线电缆等7大行业,形成工业企业6 700多家,已建成企业集团25家,上市企业2家,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10家。工业的发展使巩义的综合实力居河南省县域经济首位,号称“中原第一县”。目前,全国搞“工业强县”比较成功的还有山东高唐、河南济源、吉林洮南等。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巩义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1.城镇化水平跟不上。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和基本保证,工业化通过城镇化实现规模和社会效应,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向和谐文明的现代化迈进。2.产业集中度差,竞争优势不明显。目前,巩义的工业无论是布局还是结构都相对分散。县域经济资源有限,工业只有集聚,才有竞争力。3.农业产业化步伐缓慢。县域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只有农业产业化充分发展,工业经济才有稳固的基础,县域经济才算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六)农安模式
“农安模式”是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因以吉林省的农安县为代表,故称之为“农安模式”。江西遂川、江苏射阳等县域经济发展也归于此种模式。
目前,“农安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农业产业化组织途径问题。由于体制原因,目前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很不完善,中介市场严重缺失,从根本上影响“农安模式”的发展。2.主要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因而附加值偏低,影响了资本积累。3.产业科技开发投入偏少,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农产品更新换代步伐过慢。创新的方向是:加快培育、引新品种,继续向专、高、特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迅速提高产中的附加值。由于县域经济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职责,农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基本保障,解决“三农”问题归根结底还必须以农业为根本点,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因此,“农安模式”是需要强调并值得向全国推广的模式。
必须强调,县域经济发展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导,但不能偏离工业化的大方向。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主题,是现代化不可超越的阶段。工业化不等于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但必须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可以通过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集约化、科技化、信息化,强化农产品的深加工,使粮食成为工业原料,推动食品工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七)义乌模式
“义乌模式”是通过兴办专业市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基本内容可以总结为“建一处市场,富一方经济,活一方流通,带动一方产业”。义乌发展的成就是辉煌的,1978~2000年,义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22.9%,总量增长了92.2倍。重要的是,义乌人经过20多年的努力,培育了中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绩效最好的小商品市场。目前,义乌小商品市场面积260万平方米,经营商位5.8万个,经营人员20多万人,市场内汇集了34个行业生产的1 502大类、32万种商品。在义乌,2.5万家工业企业以全球最低的价格提供着全球50万种商品目录中的32万种商品,每天接待客人20万人,1 000多个集装箱每天从这里运往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 000多名客商常驻义乌。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外与义乌市场有联系的经济主体和区域,包括前向的产业支撑区域和后向的产品销售区域,形成了一个以义乌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分工合作与交流网络。网络成员或借助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这一平台,把自身的产品销往各地,或通过义乌市场,采购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小商品。义乌作为一个流通枢纽,把国内外的许多贸易商与生产者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区域分工合作网络,专家称之为“义乌商圈”。目前依靠专业市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还有山东寿光、河北辛集、广东普宁等。
在全球化背景下,“义乌模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必须高度重视以市场为中心的多个“产业链”的培育,使商务活动的各种要素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2.必须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包括商业经营人才、市场管理人才、中介人才和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3.进一步增强市场辐射力,最大限度地扩展区域联动。
除以上几种模式外,目前还有一些依靠本地独特资源,或采卖、或加工而积累资本发展县域经济的资源开发型模式。但这些模式依赖的资源不可复制,故此类模式不具备推广性。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转变以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初级化资源依赖型发展思路,强调向依靠科技创新、产业化推动、市场开拓的方向发展。
三、经验模式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模式”既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也是区域历史文化的产物,更是当地自主探索的成就。必须强调,以上所分析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都是经验模式。所谓经验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自主探索形成的,不是在体系理论的指导下自觉形成的。这些经验模式,都是建立在各自的相对优势基础上,只有类型相同的借鉴性,不具备广泛的推广性。必须承认,这些模式本身就是创新。根据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总是先由个别人进行的。但创新活动所得到的利润鼓励其他人模仿,形成创新浪潮,这时整个社会生产率提高,社会就进步了。模式是体制和比较优势发挥的结合物,分析、借鉴这些模式的成功之处,对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集聚后发优势和全国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模式也许会消失,但区域比较优势永远存在。县域经济组织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地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将科学发展观和中国县域经济实际相结合,是当代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我们分析研究模式,就是为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理论提供实证素材。“中国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这种知识,因为这个国家再也承担不起因失误而损耗任何财富和能量。”“如果要组织有效果的行动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对社会制度的功能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且要同它们意欲满足的需要结合起来分析,也要同它们的运转所依赖的其它制度联系起来分析,以达到对情况的适当的阐述。这就是社会科学者的工作”。
模式是特定条件的产物。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不会有统一范式,县(市)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变化的环境中持续探索。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和体制改革、宏观环境以及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体制改革是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和根本动力。目前,要促进县域经济可持
续发展,以下的体制改革必须提到日程上。
1 城乡土地二元管理体制问题。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功能,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依托。中国的土地在所有制和管理结构上是城乡二元化的。城市土地是属于国有的,而农村土地则属于集体所有;城市土地使用权已经可以市场交易,但农村土地却不能市场化交易。城乡二元化的土地管理体制以及对农用地实行的用途管制,不仅使县域经济发展在资源利用上受到根本性的制约,而且也是导致官员腐败行为和侵农行为的重要根源。农业用地不能市场化交易,使县域经济发展最大的依托资源不能从根本上盘活,直接制约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发展,也使农村人力资源素质难以从根本上提高。
2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指标。中国的农村社会保障目前是在艰难中开始,截至2007年,全国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5171万人,领取养老金的人数才391万多人。目前,紧迫的是如何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和县域经济组织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更新思维,转变传统的社保理念,有效解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滞后的矛盾,在理论上解决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收益制度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相联系的问题,让几亿农民真正感受到社会进步和政府努力给予他们的生存关怀,奠定县域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县域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目前中国的县域行政管理体制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管理层次太多,导致县级政府自主组织经济发展的权利太小;二是中国特色的“市管县”体制。国际通行的地方行政层次是两级,我国是四级,加之行政和社会管理权利的条块分割,县级政府的自主发展权已是微乎其微。而“市管县”体制更是不符合工业化中期以后城乡分治的行政规则和国际惯例,明显地对县域经济发展造成行政制约。首先,造成虚假城市化和城市对县域资源的垄断性掠夺,是明显的“市卡县”“市吃县”体制;其次,多了一个地方行政层次,产生了新的条块分割,对于县域,增加了一个财政上缴层次,加重了财税负担;再次,市对县的行政垄断,不利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县域经济横向合作。另外,这种体制缺乏法律依据,中国《宪法》规定中国行政区划为省、县、乡(镇)三级。因此,“市管县”体制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强调依法治国,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
篇5
****工业园,已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观势:起航正当时
**年,国家正式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六省争先进位、竞相发展。**作为“中”中之中,区位优势明显,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省九次党代会提出:“发挥综合优势,努力把**建成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支点,以何力量撬动?
省委、省政府将希望的目光投向**。**年8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赴**密集调研,研究**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具体问题,明确表示,全力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和辐射力,带动鄂西南地区发展,为**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提供支撑。**,在迎来第三次历史机遇的同时,也肩负压力与责任。
为了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大刀阔斧:首先在全市广泛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破除广大干部中存在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思想,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奋发图强观念;破除惧怕困难、畏首畏尾思想,牢固树立敢想敢干、敢于突破观念;破除墨守成规、按部就班思想,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开放合作观念,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促进经济大发展。其次,树立战略眼光。把**放在中部地区大局中思考、谋划和把握,找准差距,自我加压,制定了“努力走在省内同等城市发展前列,保持第一的位置;努力走在中西部同等城市发展前列,重点追赶洛阳,力争进入前三名”的宏伟奋斗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新一轮大发展蓄势待发。
借势:四轮驱动好乘风
**要发展,开发区是龙头。为充分发挥开发区对各县市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市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积极推进产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着力打造沿江工业经济走廊”。
**开发区发展加力,龙头劲舞:一方面,不断创新完善“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对东山、**、白洋园区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和园区功能重组,以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园区为主要形式,明确各园区的功能定位,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实现园区错位分工、优势互补、有机链接、协调发展。东山园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园区重点发展精细磷化工、装备制造业,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的高地;白洋园区重点发展重工、化工等产业。另一方面,不断寻求契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搭建新的招商引资平台,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契机随之而来。**年下半年,随着国家加工贸易等政策不断调整,沿海发达地区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加大、政策优势弱化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需求日趋强烈,产业、资本加速向中部地区转移。**年4月,**被认定为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政策优势进一步显现,加上原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对沿海地区企业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
正值此时,原**市委书记厉有为访问**,指出**与**两个城市有很强的互补性,提出“经济北上、文化南下”的战略设想,以加强**与**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市委、市政府对**的综合优势进行全面分析后,决定在**开发区建设****工业园,为承接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重要平台。**年4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建设全省首家****工业园。**年7月,****工业园隆重奠基。
****工业园的奠基,不仅为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资本向**、**转移开辟了快速通道,为**打开了更加开放之门,更与东山、**、白洋园区一起,形成“四轮”驱动之势,使**开发区真正成为了**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加速器”。
运势:今日园区别样红
为了推动项目、资金、产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园区迅速上规模、上档次,****工业园一开建,就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
加强招商引资、尽快吸引一批项目入驻,成为****工业园建设的首要任务。市委、市政府和**开发区主要领导大员上阵,亲自带领招商专班,分期分批奔赴广州、**、**等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闽三角地区,大力宣传推介**,积极参与专题招商,精心谋划产业招商,组织专班叩门招商,全力推动以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高技术、高产出、高附加值和财源型、环保型、产业带动型、就业带动型项目,先后在**等地组织大型招商推介会20多场次,接待客商到开发区考察100余批次,与云海通讯、好易通、同洲电子、海王集团、立白集团、志高空调、怡亚通等一批国内上市公司、知名企业集团和30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进行广泛接触,请商、拜商1**多家(次)。
一时间,沿海刮起“三峡风”。韩国工业园、欧赛电池工业园、高档包装材料科技园等一批**企业家投资项目纷纷落户****工业园。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吸引新项目落户****工业园,**开发区及时调整招商工作思路,将招商重点区域进一步拓展至北京、河北等环渤海湾地区,立足延伸产业链、做大产业群,积极围绕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企业市场布局调整找项目。**年12月18日,**建国以来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110亿元的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顺利落户****工业园,为**工业园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该项目建成后,将使****工业园再添一个年产值过百亿元企业,并带动****工业园装备制造业发展,形成全国最大的极薄涂镀板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为**保增长、调结构,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到**年底,****工业园已有34个项目落户,协议投资总额高达230.7亿元,其中,30个项目签订了正式合同。
为了使****工业园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快速发展,**开发区对园区进行了高起点规划,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了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并按照“配套环境最好、行政服务最优、综合成本最低”的要求,坚持“大配套一步到位、小配套随项目跟进”的原则,高标准建设、大手笔投入,优化承接环境。一年来,通过“政府投资、企业带资、银行融资、招商引资”的多元化筹资机制,筹集资金近10亿元,迅速启动****工业园水、电、气、道路、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并对****工业园首次进行土地成片开发,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先后完成了横十一路排洪箱涵、迎宾大道综合改造工程和金岭路南向延伸段建设,启动了先锋路综合改造工程,实施了先锋路、迎宾大道、光伏产业园三大片区共4675.84亩的土地开发。为了弥补硬件上的不足,**开发区在行政服务上下苦功,以企业家需求为第一要求,以企业家满意为第一标准,全力为入驻企业提供“三全一零两带”(即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零距离服务,为客商提供一条隔离带、一条联系纽带)保姆式服务,努力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条件不行感情补”。
“软硬兼施”的环境建设,为项目落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金融危机的笼罩下,****工业园建设仍风景独好、热火朝天:南玻多晶硅160兆瓦硅片、韩国工业园、欧洲电池工业园、铝硅合金、年产10万吨窑法磷酸等项目在****工业园率先开建;宜化、兴发精细化工园等原驻地企业也看准**工业园的潜力,随之而上,在****工业园大手笔投资,建设15万吨离子膜烧碱、10万吨保险粉等项目;九天环保等孵化企业依靠科技,募集资金,在****工业园率先实现产业化。**年,****工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5亿元。宜化磷酸二铵二期、三新磷化10万吨tcp、兴发精细化工园4万吨草甘膦等一批项目顺利投产。
****工业园,在危机中坚实基础,积蓄后劲,迎来又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
乘势:科学发展快扬鞭
今年一季度,****工业园逆市而上,喜迎“开门红”。1月9日,南玻多晶硅一期年产1500吨高纯硅材料项目历经1年多时间的紧张建设,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壁垒,顺利投产,成为国内建成的最大多晶硅单条生产线。整个南玻多晶硅项目建成后,将在****工业园形成以多晶硅材料为龙头的“高纯多晶硅材料-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实现工业产值近千亿元。
2月15日,由**兴发集团投资6亿元的兴发精细化工园二期年产18万吨有机硅项目在****工业园顺利开工。该项目充分利用**硅石等资源和**工业园内的其它原材料和公用工程设施,生产“工业味精”有机硅中间体产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7.2亿元。
2月28日,签约仅两个月的三峡全通年产500万吨涂镀板项目完成近百项前期工作,顺利动工,再次刷新了项目建设“**速度”,将****工业园建设带入新。目前,项目现场共有13支施工队伍**多人在昼夜不停进行厂房施工,另有多支外协施工队伍辅助施工。
新项目开工的同时,一批在建项目也在****工业园顺利推进。兴瑞化工年产15万吨离子膜烧碱、金信化工年产3万吨甘氨酸等项目顺利投产,投资3亿元的宜化年产10万吨保险粉项目一期计划
今年6月建成投产,投资3亿元的欧赛电池项目一期工程加紧建设,计划今年9月投产。一季度,****工业园共有48个工业项目顺利推进,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达到27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6亿元,同比增长55.46%。
项目的加速推进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目前,****工业园已聚集精细磷化工、多晶硅及光伏、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五大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年,五大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82.5%。
篇6
关键词:日本;临空经济区;建设;启示
进入21世纪以来,不断扩大的全球经济和一体化带来了航空服务的增长,也推动了临空经济区的出现与飞速发展。临空经济区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在短短时间内,经济恢复和迅速崛起,日本制造迅速的走向世界,与日本航空经济的发展是有着巨大关系的,现在郑汴洛中原城市群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也同样需要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助力,才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下面来详细分析下日本临空经济区建设的几点经验。
一、边规划边发展,适度超前避免重复
发展与规划究竟谁先行?从日本的实践来看,边规划边发展,适度超前避免重复的发展方式是比较稳妥的方式。目前,有许多来自外界的质疑,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临空经济是否存在高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有专家学者仅以机场建设为例,认为目前的珠三角机场的竞争就是重复建设的后果,并由此推断相应的临空经济区建设也是如此。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事实上是很容易判断的,因为,最终都会落到各自的分工上。但我们的确要警惕.目前,在我国已经规划了临空经济区的机场不在少数,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西安、厦门、重庆、南京、长沙、沈阳、大连、乌鲁木齐、无锡、宁波等。在如此多上马和即将上马的项目中,我们新郑国际机场发展临空经济区,要想异军突起,就一定要依据本地区资源实际,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大胆设想,认真求证,结合地区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时调整,边规划边发展,边发展边规划。这样才能出奇制胜。
二、走绿色环保道路,依托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设“绿色”临空经济区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临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影响之间的矛盾。从临空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这种环境影响可能存在于两个方面,即:临空经济发展对社区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临空经济的发展对航空运输环境的破坏。不管是那一种破坏,其最终都会制约临空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油价高涨、能源紧张的今天,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世界性话题。日本作为全球最早提出循环经济的现达国家,致力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的签约地。早在2005年,日本成田国际机场(Tokyo Narita International Airport)就制定了《生态机场总体规划》,提出了机场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规划及目标,试图做到区域环境友好、全球环境友好、资源能够循环利用、自然环境友好等几个目标。机场为此专门成立了“生态机场规划与开发委员会”。在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也是遵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型和人性化的方针目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这些循环处理也带动了临空附属性产业的展开,刺激了临空经济的飞速发展。
当然,不只是日本成田机场,其他大型机场基于各种法规的约束,对于节能与环境保护十分重视。比如在智能建筑与节能方面,三井物产近日在预计2010年开业的东京羽田国际机场(Tokyo Haneda International Airport)的国际线货运航站大楼的整个楼顶上,设置了输出功率达到2000千瓦的太阳能发电面板,预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700吨。
为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型和人性化的绿色临空经济区,建设绿色临空经济区体系是在新的历史阶段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基于“绿色环保”的理念建设临空经济区,将显著提高整个系统的容量、能力、效率、安全性和竞争力,全方位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为广大公众提供更安全、准时、快捷舒适的航空服务,并极大地促进相关临空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探索“低碳城市”建设模式的新要求,对于探索河南大中原经济区和创新临空经济发展理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完善配套功能,依托地理优势建设临空物流中心
郑州是河南省对外对内贸易的主要窗口。近年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郑东新区三个国家级商业经贸区分别在郑州设立也为郑州经济的再次腾飞再添了一把火。
郑州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近年来,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国家铁路货运中心,国家公路物流中心,中南邮政物流中心,国际航空货运中心纷纷落户郑州,公路港、铁路港、航空港“三位一体”的物流体系逐步形成。郑州向来作为商都为人所熟知,目前郑州的大型购物中心数量已经超过杭州西安等城市,位于国内前列。除零售业外,郑州凭借其地理优势成为南北方货品流通的重要物流中心。以郑州火车站商圈为代表的郑州国际小商品城等批发市场,是中国承接南北货物流通的重要窗口,以郑州陈寨为核心的农产品和花卉物流中心,其价格直接影响中国北方区域相关产品价格。作为闻名全国的铁路公路大枢纽,郑州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以郑汴一体化为突破口的中原城市群正在迅速建设,中院经济区要想二次腾飞,必须依托现有自身有利条件,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扩建改建新郑机场以及周边,完善配套功能,把潜力变为现实,发展临空经济,形成以新郑机场为中心的大中原临空物流中心,实现弯道超车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滑战峰.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我们的对策[J].价值中国.2005.
篇7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优势
*县是*市25个县(市)区之一,总面积714公里,人口56万,辖16个乡镇,274个行政村。通过调研对比,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
从观念看,传统保守,创、破、立不够。传统的农业县较多,观念陈旧保守,开放意识不够强,思路不够宽,存在“三小”: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小打小闹的小农意识;缺少“三大”:大气魄、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拼、闯精神。
从产业结构看,不尽合理,表现为一大二弱三少。一次产业大而不强。缺乏带动产业链条延伸的“龙头企业”,上市农产品多为初级产品,缺乏产品的深加工,种类齐全的优势农产品没有形成真正的优势产业。二次产业弱,占GDP比重小。产业档次低,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少。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高起点企业增量不足,造成占GDP比重小。三次产业占GDP少,拉动乏力。专业性大型购销企业和专业特色市场还未形成,缺少叫得响的优质、名牌产品,造成三产拉动乏力。
从经济总量看,规模较小。一般县GDP在40亿元左右,财政收入1.5亿元左右,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与江浙比相差数倍。
从经济成分看,民营和产业不大不强。支柱产业群还没有形成;民营企业发展慢、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弱。
从区位和资源优势上看,利用优势、挖掘优势、再造优势不够。需要进一步密切与京津的联系,加大合作力度,从单纯服务型转为战略协作型,依托京津,服务京津,广泛合作,加快发展。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县地处京南保北中心位置,交通便利,县域经济发展应坚持京津保大三角区发展战略(大北京经济圈)、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八措并举(农业抓龙头,工业抓支柱,三产抓培育,开放抓项目,环境抓优化,科教抓升级,城乡抓统筹,社会抓稳定),实现一产优、二产强、三产大的目标。农业抓龙头。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农户经营的重任。坚持市场导向、典型带动、政策扶植、科技服务、组织保障和“三选好”,重点扶植一批龙头企业,是带动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市场导向,即围绕市场抓调整,一切围着市场转,以销定产,按需生产,瞄准市场需求,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典型带动,即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着力抓好主导产业。政策扶植,即从结构调整的需要出发,制订和落实扶植政策。如:发放小额支农贷款,解决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市场、基地建设用地问题等。科技服务,即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不断增加结构调整的科技含量,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组织保障,即按照市场经济的思路和方法,在强化服务上下功夫,做好资金、信息、科技、流通、法律等全方位配套服务。“三选好”即选好项目(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选好人才(懂营销、懂管理、懂农业科技的复合型人才),选好组织形式(成立专业协会组织或公司+基地+农户,集产供销、贸工农于一身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区域特色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逐步建立现代农业新体系。
工业抓支柱。工业发展要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市场开拓为重点,以资金和政策扶持为动力,狠抓一批标志型大企业、大集团,扶植规模企业,培育特色企业,主攻民营经济,主打配套经济,构筑起支撑县域经济的“四梁八柱”。
三产抓培育。第三产业要以面向京津、市场升级、增强拉动能力为目标,重点在培育农副产品现代营销、休闲旅游、劳务经济、中介组织、专业市场、特色市场等服务业上下功夫,建成京津市场的农副产品供应线、休闲娱乐延伸线和劳务输出线,从而拉动一、二产业快速发展。
开放抓项目。强县富民,项目是关键。大项目、高科技项目、标志性项目、生产性项目,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双向开放要做到观念要新,环境要好,政策要优,方式要活。观念要新,就是以全面清除“小农经济、囿权谋利、因循守旧”思想观念为突破,大力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发展”大讨论,强化全社会“亲商、安商、重商、招商”理念,切实增强“人人是招商主体、处处是招商环境、时时是招商时段、事事是招商大局”的开放意识。环境要好,就是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尽力解决投资者在生产、生活上的实际问题。政策要优,就是用活用好中央、省、市关于扩大开放的各项政策,抓紧做好地方政策措施的立、改、废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坚持突出重点,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方式要活,就是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独资、合资、组团出海等多种招商引资方式,加快双向开放步伐,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项目建设要坚持“四个围绕”。围绕调整引项目。把对外开放与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农业科技园区、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吸引外商投资项目。围绕基础上项目。把项目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围绕城市开发,提高承载功能上项目。围绕升级扩项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立足特色产业上档升级,积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加快扩建、改造、提升步伐。围绕园区建项目。抓好民营工业园区建设,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形成产业群,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环境抓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就是生产力。要重点抓好六方面环境:人文环境。事业成败,根本在人,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文明程度。一是宣传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各项创建活动为载体,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二是加强对各级干部的宗旨教育、“两个务必”教育、依法行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改进服务质量。以良好的机关作风促政风、带民风,进而形成淳净文明的社会风气。诚信环境。诚信是立世、兴业之本。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兴,社会无信不稳。一是抓全民诚信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做诚信之人、办诚信之企、兴诚信之举”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抓制度约束。重点是探索实行企业信用评级制度。三是抓综合整治。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不诚信行为,不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法制环境。一是全民普法;二是公正司法;三是从严治警。金融环境。建立和完善政府、银行、企业定期沟通、对接制度,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咨询服务,定期政策动态和项目信息。基础设施环境。重点抓好县、乡的水网、路网、电网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生态环境。以“绿”为主,以“美”取胜,乔、灌、花、草结合,全方位绿化城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科教抓升级。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发展科技人才,为科教兴县提供广泛的人才基础。坚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举、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并举、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研究开发并举的原则,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科技发展活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引进京津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进档升级。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布局结构,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城乡抓统筹。坚持走城乡互动、同步推进的城乡协调发展道路。把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乡一体化。确立四个理念:城乡同步规划的理念、城乡工业化同步推进的理念、城乡基础设施同步改造的理念、城乡诸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的理念。
社会抓稳定。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做保障,所以要切实重视社会稳定。一是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发现矛盾,化解矛盾;二是密切注视和严防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三是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四是注意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冲突以及诱发的不稳定因素,趋利避害,妥当处置。
三、一些思考
县域经济的位置: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在县,潜力在县,希望也在县。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树立坚定不移的发展观,协调发展的互动观,面向市场的竞争观,永无止境的进取观。
县域经济的构成:县域经济应是民营经济、开放经济、特色经济和产业协调发展型经济。即:以民营成分为主导,开放为载体,特色为重点,把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大。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一要兼顾两大资源,两个市场。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外资,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在进一步巩固国内传统市场的基础上,放眼国外,开拓国际市场,逐步形成出口产品多渠道、市场多元化的新格局。
二要兼顾发展特色,不断创新。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潜在能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
篇8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全市机关部门共同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事关镇江人民福祉。镇江市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创新争先、实干兴市”总体要求和“四大行动计划”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的工作意见》,自觉融入大局,积极主动作为,按照“五个满意”(机关满意、干部职工满意、领导满意、社会满意、自身满意)的总目标,不断提升管理、保障、服务水平,服务好机关、服务好群众,积极为市打造“三最”(办事效率最高、收费标准最低、服务态度最好)经济发展环境当好“后勤部长”。
一、活动牵引,促进服务保障提质。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来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服务保障工作质量提升。一是持续开展“对标找差、争先创优”活动。局党组自加压力,明确机关事务工作满意度85%的目标。同时,依据《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要求,对照职能任务,查找薄弱环节,研究工作举措,并确定国家级、省级、市级等11项任务指标,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认真践诺。去年12月份经聘请行风监督员进行测评,满意度达到97%。党员干部联系岗位职责,向局党组、机关党委、所在支部递交承诺书,年底组织全面对照检查考核,承诺得到有效兑现,全局形成了争先进,当表率的良好氛围。二是不断深化服务品牌创建工作。我们进一步扩大范围,在全系统组织开展机关事务管理服务“最贴心管家”品牌创建活动,延伸辐射效果。先后到丹阳、句容以及重点服务窗口进行调研指导,有力推动服务品牌创建。丹阳市积极开展“三造”主题实践活动,努力实现“创新、务实、敬业、一流”;扬中市做到“三个坚持”,打造“节能、平安、优质”三大服务品牌;丹徒区积极开展“服务在后勤、满意伴你行”品牌创建活动,京口区打造“平凡后勤、创新无限”服务品牌,润州区深化机关事务管理服务“满意在您身边”服务品牌内涵,新区积极打造“五心级”服务品牌,取得了良好成效,促进了服务品质的提升。三是有力组织“切实转作风、强化执行力”专题督查活动。采取全面自查,重点督查,问题整改,例会讲评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围绕“三查三提升”重点内容进行专题督查。通过专题督查,形成作风建设的高压态势,有力解决庸、懒、散等不良现象,树立机关事务工作者立言立行,从细处着手狠抓落实的良好风貌。匡正风气,优化环境。四是积极推进“三解三促”活动和“百村万户”双达标行动。我局党组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倡导“一线”工作,深入实际办好实事,与市城司紧密协作,落实帮扶项目,形成“造血”功能。同时,借助双达标行动开展,积极向群众宣扬各项政策,服务乡镇,服务企业,深受好评。
二、机制保障,促进行政行为规范。坚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纳入党组议事日程,同步计划部署,同步融合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局成立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市委、市政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相关文件精神,联系经济发展形势和“四大行动计划”总体部署,切实加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分析研究,组织筹划,工作开展,确保实际成效。二是强化机制建设。不断创新有关工作制度机制,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服务行为。补充完善了《局关于违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相关政策规定的处理办法》;建立健全了《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作风建设和目标管理考核评比办法》、《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施办法》、《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党务公开实施方案》、《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科级岗位人员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实施办法》;制定出台了《镇江市机关事务工作制度汇编》和《镇江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规章制度》。此外,认真修订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三是强化纪律约束。重申机关干部职工“六不准”工作纪律,下发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通知,明确中秋、国庆、元旦以及春节期间预防腐败问题发生的“八个严禁”、“八个不得”规定等,始终保持风气建设高压态势,为优化工作环境提供了制度保证。
篇9
二、如何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着力解决园区建设进度不快、产业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工业竞争力不强是制约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争先进位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二是产业特色不鲜明、整体竞争力不强;三是骨干企业数量偏少、支撑作用不明显。我们提出如下对策:一是进一步加快征地拆迁建设进度,做大园区规模;二是进一步把好项目准入关,提高项目质量;三是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做强园区企业;四是进一步拓宽园区经营思路,增强园区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能力。
三、如何加快城镇建设步伐,着力解决品位不高、经营管理滞后的问题。我县城镇建设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县城总体规模不大,发展空间狭窄,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二是城乡建设秩序混乱,建设品位不高,配套功能不健全;三是规划管理意识不强,经营城镇的思路不宽,城镇管理水平较低。我们提出如下对策:一是加快东北片区建设步伐,拓宽县城发展的新空间;二是加大老城改造力度,完善市政配套设施;三是加大规划管理力度,严厉打击“三违”行为;四是拓宽城镇建设思路,积极筹集城镇建设资金;五是实施城区秩序综合整治,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四、如何提升“三农”工作水平,着力解决农业大而不强、农民劳而不富的问题。我县农业竞争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农民生产就业技能较弱,持续稳定增收压力加大。我们提出如下对策:一是大力扶持粮棉油等传统农业,提升规模化、标准化、精养化程度,壮大各类优势农产品基地;二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三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四是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五是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篇10
[关键词]“长三角”;县域经济;河北省;启示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4-0081-0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位于“长三角”的上海市、江苏、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评价中,上海市1个、江苏省21个,浙江省25个县进入了前100名,占据了全国百强县一半的数量。学习“长三角”的发展经验对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长三角”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经验
(一)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江、浙人凭借敏锐的眼光,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在财政体制方面,浙江省实行“省管县”体制。除计划单列市――宁波外,浙江其他县的财政直接由省管理,预算内的县财政直接与省财政结算,只有预算外的各种“费”与市结算,避免了市对县财政的截留,实现了增强省级财力与壮大市县财政的目标,使县域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例大大增加,逐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了全省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经济管理权限设置方面,浙江给县(市)扩权。浙江省在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基础上,按照“能放都放”的原则,除人事权外,把省、市两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的所有权都下放给县,内容有12大类313项,权限下放,有利于优化投资软环境、促进了政府转变职能。同时,江、浙两省在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江、浙两省县域经济率先打破“惟成分论”,放手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使个体私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在浙江全省的县域经济总量中,民营经济占80%以上,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 170多万人,乡镇企业增加值、税金、利润等项指标都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三)积极发展专业市场,极大地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浙江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除民营经济做出重要贡献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建立了发达的专业化市场。20世纪90年代后,浙江县域无论从市场数量还是市场规模都呈迅猛发展态势,继而发展成各种各类的大型综合及专业市场,形成了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柯桥轻纺城、永康市科技五金城、余姚市中国塑料城等都已是全国闻名的大市场。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饮食业、旅店宾馆业、运输业、电信业、娱乐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四)产业发展从多样化转向特色化,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
江、浙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功不可没。20世纪90年代以后,浙江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截至2006年上半年,浙江有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601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285个,100亿元以上的37个,这些产业集群共涉及28个工业部门。资料表明:诸暨大唐的袜业是中国“袜业之乡”,现有上万家企业,分布在11个相邻乡镇,120个村,1万多户农村家庭,这一产业集群,年产袜子48亿双,产值达80个亿,占全国产量的50%。此外,还有闻名全国的嵊州领带群、永嘉桥头镇纽扣产业群、海宁皮革、永康五金、柳市低压电器群等。产业群不仅成为浙江经济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被人誉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而受到推崇。
(五)以发展城市化为重点,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从1978~1997年的20年中,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1998年浙江省提出加快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发展由此进入了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新阶段。如浙江的苍南县龙港镇,当初为5个小渔村,建设发展到今天已成了集聚了23万人口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农民第一城”。地处“长三角”的江苏省在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同步提升的同时,其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32.1%上升到2005年的50%,其苏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已经到65%以上。
(六)实施外向发展战略,通过利用外资使县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近些年来“长三角”区域的快速发展和县域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得益于坚持“两头在外”,即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外部市场,实施外部带动的外向发展战略。昆山通过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大量进入,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几大支柱产业在工业总量中占比达45%。正是在外资拉动模式的带动下,昆山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在全国2 000多个县(市)中名列前茅,在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评价中,与江阴市并列第一,成为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优秀范例。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与江苏、浙江的差距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全省总人口6 808万,县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80%,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GDP的70%。县域财政收人占全省总数40.9%。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加快全省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同地处“长三角”的江苏、浙江两省相比,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仍有很大差距(见表1)。
表1中显示2004年河北省县域人口规模偏小,平均为40.73万人,而江苏、浙江分别为94.06万人、54.16万人;河北省县域生产总值(GDP)为35.80亿元,江苏、浙江为123.20亿元和93.92亿元,分别是河北省的3.44倍、2.62倍;河北省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为8 390元,江苏、浙江为14 538元、16 227元,分别是河北省的1.73倍和1.93倍;河北省县域内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为0.82亿元,江苏、浙江为7.13亿元、4.43亿元,分别是河北省的8.69倍和5.4倍,由此看出河北省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发展相对较慢。另从第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选开始到第六届全国百强县评比中,河北省进入百强县的数量最多时只有8席,而江苏和浙江省进入百强县的数量都远远超过河北省,在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选中,河北省只占5席,分别排在第33位、46位、48位、74位、91位,而江苏占21席,其中7个县进入前10名,浙江占25席,其中3个进入前10名。
2005年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等级是Ⅲ级,而江苏和浙江都是Ⅰ级,河北省县域基本竞争力在全国的排位是第15位,而江苏省排位是第4位,浙江省排位是第5位(见表3)。由上可知,河北省县域经济无论是平均规模,还是进入全国百强的县的数量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都与江苏、浙江省的差距很大,随着经济形势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如不采取积极、正确的促进措施,差距会越来越大。因此,河北省要在借鉴先进省份经验的基础上,找准方向,需立足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战略和措施,以此来指导和推进全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三、“长三角”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对河北省的启示
通过学习“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一)以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提供县域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河北省应积极学习借鉴浙江省“强县扩权”的经验,扩大部分县(市)的经济决策权、事务统筹权和社会管理权,增强县域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建议省委、省政府对涉及计划、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等须经市审批、报省备案的项目,除国家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外,由项目县自行审批、管理或直接报省审批,以此解决责权利脱节问题,提高政府的审批效率。各县(市)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县域经济上,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切实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努力营造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
(二)以培育特色产业为目标,加快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凡是经济实力强的县(市)其产业特色都很鲜明。目前河北省已初步形成了资源型、传统型、加工型、贸易型等多种类型的特色产业,如迁安和遵化的采矿与钢铁、隆尧的方便面、安平的丝网、河间的线缆、抚宁的玉米加工、安国的药材、清河的羊绒、辛集的皮革等等,但仍有许多县域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现象,因此强调发展特色产业尤为重要。目前河北省应着力发展以下特色产业:(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优质粮食、蔬菜等向优势产区集中,积极培育畜牧、蔬菜、果品三大特色主导产业;(2)大力发展特色工业,依托当地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大力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努力形成专业特色突出的区域性加工中心,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立足河北区位优势,积极发展配套经济
配套经济是指县域要甘当大中城市的产业“配角”,承接其转移产业和零配件加工业,紧紧围绕大企业发展配套产品、下游产品和为其服务的相关产业通过发展配套产业融入大中城市的产业延伸链中。各县(市)政府要研究制定与京津地区协同发展的总体规划;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京津和省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分工协作体系,更多地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和企业外迁;采取多种形式,搭建平台,促进合作,寻找发展机会,可组织以中小企业对接配套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招商活动,把发展配套经济作为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一个主攻方向。如河北省县域经济强县三河市,始终在与北京形成产业对接上下功夫,努力成为北京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北京的科研院所多,高科技人才聚集,三河积极续接高科技产业链条,形成科研在北京、中试和生产在三河的配套协作关系,借力打造“京东硅谷”,其传统产业,如建筑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等也是在这种对接中不断发展壮大。
(四)培植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江、浙县域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离不开600多个产业集群区的发展。河北省应将培植优势产业集群作为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突破口,要按照集聚产业、整合产业、提升产业的路径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具体应有以下政策组合:(1)建设和完善产业集聚硬件环境。通过完善的服务设施,把产业集聚区培育成为生产加工中心、市场贸易中心、信息中心、价格中心等,充分发挥其“集聚效应”。(2)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作好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在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时,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本地区产业相对优势,选择几个可能造成产业聚集的特色主导产业,(3)加快产业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4)培养骨干企业,发挥核心主导作用;(5)建立中介服务组织,保证产业集群健康成长;(6)培育一批知名品牌,以品牌集聚产业。
(五)全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河北省与“长三角”的江、浙两省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主要差在民营经济发展上。为此,河北省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除涉及国家安全、民计民生等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外,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都鼓励民营经济大胆进入。重点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融资难、在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
[参考文献]
[1]曹宝明,顾松年.“新苏南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与路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2).
[2]代海涛,杨波.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对吉林省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5,(12).
[3]丁薇.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经济论坛,2005,(18).
[4]李宏民.提升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5,(11).
- 上一篇:线上语文教学经验分享
- 下一篇:金融危机的原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