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7-30 10:2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核心 语感 指导 实践 训练 积累 诵读 分析
语感即语言感受,是读者对语言表达的直接感悟。它是一种语文素养,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能力,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形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敏锐的领会和领悟能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指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吕淑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应成为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语文能力不是别的,就是指语感。由此看来,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自然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感,必须将语感知识化、技能化,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语感实践和语感训练。训练,一方面是教师的指导――“训”,一方面是学生的实践――“练”。教师的“训”要靠学生的“练”来实践,学生的“练”要靠教师的“训”来指导。这二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既要强化学生的语感实践,又要加强对学生语感实践的指导。
语感是自己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要靠学生自己的实践获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使学生养成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叶圣陶说:“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学生自身的语感实践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要想将学生的语感实践落到实处,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指导工作。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语感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积累语言文字材料和语言文字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多看多记则是积累丰富语言材料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培养语感的不二法门。多看,既要看书又要看生活。现代教学观认为:教材不是学习的唯一凭借,应该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超越教材。现在的中学生,学业负担重,接触社会与生活较少。除课本之外,能大量阅读博览群书的人实在不多,能大量阅读经典的更是寥寥无几。学生缺少了对语言材料理解和领悟的机会,语感能力自然就无从提高。该记而没有记住的东西太多,中外名著、文化文学常识、成语、典故等的了解和掌握太少,少得可怜,令人寒心。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本就不多,但在语文教学中还常被忽略。对丰富的语言材料连最起码的记忆也谈不上,怎么能有感受呢?所以,观察和积累是培养语感最基础的一步。多写,即勤写。要鼓励学生多动手,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随心所欲。教师可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等,或办黑板报、手抄报、墙报等。写的时候,坚持以正确的语感为前提,讲究文气,便于听读,还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把自己的语言念一念、听一听。要是不怎么上口,不怎么入耳,就得修改。多写多念多改,作文进步就快,语感能力就强。这样,文章上口入耳,语言规章和表达习惯就会变成“熟套”,敏锐的语感自然会形成。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积累的语言材料,感知语言的神妙。多读、熟读,读后深思,一定能有效的激发语感。重复是学习之母。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来也会吟”,便是对诵读功效的评价,实在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因为“读”的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的过程。通过诵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知和层次感悟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和提高。朱作仁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生命。”我们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感悟时,应该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过程,而且是不同学生的不同感受,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诵读、吟咏是语感培养的基础。只有引导学生有语调语气、有节奏、有感情、全身心投入的去诵读,在诵读中接收、积累有关的语言材料,储存语言的表象材料,使其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语感能力才能逐步增强。学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感悟语言材料中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和感人肺腑的情,良好的语感才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培养学生语感要提倡学生出声朗读,同时还要加强默读指导,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质量,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良好途径。
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成为能言善辩之人,进而增强学生语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加学生说话的机会,把口语训练纳入教学轨道。课堂上应避免教师的“一言堂”格局出现,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一般教师对于学生,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语文教师对于学生却应该知有不言,言有不尽,点到为止,给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和活动的时间。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形式进行说话训练,如口头复述、口头回答、口头作文、改编课文、扩展语段等,通过各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话。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外活动进行说话训练,如开展演讲、经验交流、记者访谈、专题报告等多种语文活动,以指导学生多说。同时,要求学生说得上口入耳,言之有物,说得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正如叶圣陶所说:“无论如何不说一句不完整的话,说一句一定要表达一个意思。”
最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语感分析。文学作品不同于自然科学,语言文字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弦外之音或言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不可言,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教师可以凭借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学积淀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揣摩,领悟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等隐含信息,从而形成敏锐而准确的理解和鉴别语言的能力,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和使用语言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的方式有:
其一:依据语境推敲语言内涵。语境是个别语言赖于生存的“上下文”和“前后语”的集合语言,它对语感起直接作用,且包孕着语感。语境确定了语义,只要依据语境进入角色,就能解读蕴藉极深的隐含意义。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这对偏正词组在语言形式上是互文,意思是“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武功伟绩”,因而应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不能当作两个事件对比去看待。根据上下文脉判断,其中“屠戮妇婴惩创学生”无疑指的是刘和珍等女学生的遇难,“武功伟绩”是对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的极大讽刺,表现了作者对帝国主义同段祺瑞政府相互勾结屠杀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只有在具体语境提示下,通过揣摩品味,才能领悟其用法用意。
其二,巧借经验,类推语言意蕴。语感分析的最大难点是把握语言的隐含信息。叶老认为敏锐的语感总是和生活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应能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走进作者的心灵。比如,当我们读到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天可真凉了――”这别有韵味的一声叹息时,如果不能联系生活经验去体味,就难以领悟“了”字的所蕴含的丰富情韵。
篇2
关键词:中职院校 语文教学 职业核心能力 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对于中职院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职院校一直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而往往忽视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教育。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教学科目,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基础语文实力,更是促进中职学生提高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
一、当前我国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众所周知,中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直接培养社会专业对口的人才,然而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增多,更多的企业反馈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就是专业能力强,但实际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较弱,大多数的企业反应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不强。
目前,很多中职院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其他的知识觉得不必费心。一些学校在设置语文学科课时时,没有经过科学的安排,认为只要修完语文学科的学时就是完成任务。其次,语文教学材料与专业知识脱节,甚至互相背离,使得很多学生感到语文教学没用处,甚至不愿意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不仅如此,很多中职教师也认为语文学科不必过于重视,因此对于语文教学只是走走形式,因此导致学生的而不关注,教师的不专业。多种原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各项综合能力较差,企业反映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弱等等问题。
二、中职语文教学怎样与职业核心能力进行整合。
1、加强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
中职院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义务教育的中学生,其压力主要来自于专业技能以及社会工作压力。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其紧张感要远远少于与普通院校学生,因而可能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表现得过于散漫、积极性也相对较差。而这就要求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除了要开展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外,还应多多进行实践活动的开展。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对语文教学产生兴趣。其次,教师还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打下基础,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增加职业核心能力模块。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就是学生与人的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改革等能力的综合,也就是说职业核心能力是关系中职院校学生将来职业生涯好坏的关键。这些能力无一不需要语文基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链接。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引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块,将语文基础知识与职业核心的各项能力培养联系起来,通过设置一些合作任务,运用多种手段,来收集和运用信息,以一并培养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
3、从专业特点出发,培养实力。
语文教学对于中职学生实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将语文中的“听、说、读、写”能力与专业训练结合在一起,以突出专业的专业性和特点,势必能起到提高学生综合实力和实用能力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加强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整合,使得语文教学能够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整合;另一方面,职业核心能力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从专业特点出发,就语文教学的过程逐次递进,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三.结语
篇3
一、教师教学中的“三个核心”:知晓―导学―评价
1.知晓:知晓新课标中语文教学的要求与新编教材的编排与内容。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只有能够明确地知晓我省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我们才能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进行教学,方向错了,南辕而北辙,我们付出越多,收获就越少。《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实施意见》是指出,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指出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学生在完成语文学习后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获得发展。我们明确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明确了语文教学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实现“图钉效应”(一个手指头不能将一枚钉子钉在墙上,但可以将一枚图钉钉在墙上)。从《意见》中的内容可以看出,Z文教学的改革的重点学习方式方法上的重塑。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突破核心。
新课程下,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也进行了“洗心革面”,作为教师,教材是我们的纲,是我们的领。我们必须对新教材的编排与内容有较为全面的知晓,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这样,我们就能够统筹安排,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某一单元、某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2.导学:以组织者的身份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运用多种辅助手段指导学生学生进行学习。
这一个核心关键是教师的角色担当。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己能读书、自己能作文。”新课程就要求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教师注意把握课堂导向、流程,充当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发现真理,学会自己找路、走路。当然,“自主”并不等于“无助”,“学堂”不等于教师就不讲,讲是为了不讲。
这一核心的另一个关键是教师的教学策略手段手段。新课程的内容容量其实比过去的内容容量更大了,怎么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或最大限度的实现课堂效率,就语文学科来说,借助一些现代辅助教学手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代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听感觉,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合理地利用它可以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全新的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双面性,在带来便利和效率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负面的效果,如容量过大或速率过快,都会使之适得其反。
3.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更要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方式和方法。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实施意见》中指出,对学生的评价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重点要研究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特别重视以评价手段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评价手段和功能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作为评价的手段,它不再是单纯的给学生一个考试的成绩,除此之外,还要综合而全面地评价记录、认证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
二、学生学习中的“三个核心”:认知―探究―运用
1.认知:提前进行新的学习内容的预知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提出疑问。
学生在课前做好学习的准备,了解新的学习内容,并能对新的学习内容提出疑问是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本保证。如果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的知识在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上就很难与老师交流,很容易使课堂演变成一言堂,影响课堂的效率。反之,学生对新学习内容有所了解,就能够也有勇气和“底气”在课堂上主动而积极地发言,从而更好地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对教师来说,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教师在学生对新知识已有基本了解和核心难点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这样才有更强的针对性,才能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2.探究:以真实的参与者身份进行知识的巩固性讨论和释疑性争论。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在阅读中,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在写作中,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在这个核心中强调学生能实实在在地参与其中,在讨论中提升知识,巩固知识;在讨论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预习后,知课文晓课文的基本内容后,对课文的主题、结构、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对自己存在疑问进行提问和对话,从而在这个交锋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审读与批评中切磋,提升。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现在来说还是比较新颖的,而且它有比较强的集中性、互动性。信息技术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它是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信息共同组合在一起,向我们呈现出知识的技术。它也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更多的选择,学生的信息也可以及时地反馈出来,学习进度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学习的路径更是多种多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主调节的学习课堂。
一、小学语文现代化教学现状
教育现代化,就是利用教育的理论,然后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展开教育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过程和内容进行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从而实现对教育的优化。现在很多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对文字、数据等一些信息进行处理,还可以对视频、音频等多样化的信息进行处理。多媒体将这些信息结合在一起并进行综合处理,形成人们想要的样子。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方法,让计算机成为了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成员,让传统老式的教育变得多样化,使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在,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潮流,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来,逐渐代替了以往的传统教育,展现出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不少小学教师都会利用课件来为学生授课,这些课件的图像、文字、声音可以随意改变,改变成学生喜欢的样子,向学生展示形式多样的功能,这些有趣的图像和好听的音乐以及一些益智类游戏都可以让学生学习的时候更加轻松愉悦,让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学习。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会对人类的学习和信息的传播造成非常巨大的影响,这也一定会推动教育形式的改革,这些多媒体就是教学发展的表现,也是展开教学活动的必要手段。这些发展给教育提供了非常充分的条件,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更远的大学,教育的方法和形式都将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推动教育的不断进步。现在有很多地区都已经开始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并且还建立了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教育来辅助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学到应该掌握的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让学生在现代化教育中,利用多种教学软件进行学习,完美地将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结合。
三、信息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具有技术性,主要是因为它是现代的科学,非常先进,里面的功能也非常多,这就要求使用者必须要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信息技术服务的主体是信息,它最主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提高对信息处理的效率,我们利用最多的也就是信息技术的这一点,它主要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和一些通信技术来设计的。比方说现在的人工智能,它就是将信息和人类生活特点完美地结合起来,让信息处理系统更加的人性化。
四、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
教育永远不能脱离一个中心,那就是要以学科的理论为导向。小学语文学科的多媒体教学设计需要以基础理论为主导,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发挥设计者的创造性,针对对象的特点来进行设计。教师需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多媒体中展示需要学习的重点、难点,以及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在最后还需要对此次课进行总结,让多媒体软件在教学中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让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内容还需要遵守一些基本的要求,首先,要正确地表达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要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思想,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反映出教学的层次和策略。同时还要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就是“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让学生明白他们需要学的,明白学习的核心部分和非核心部分。教师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灵活特性,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
五、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如果对一件事没有兴趣,那么是不会真正用心去做的,学习亦是如此,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么就不会用心去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强烈的求知欲是自主学习的最大动力,在传统的小学课堂中,教师单一、乏味、一本正经的讲解是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所以,教师必须运用一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达成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为了迅速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以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带入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形成的画面可以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和思维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因为受空间或时间的限制,不能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小学生在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此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让一些不可能出现的事物以及现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将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将一些静态的情景转化成动态的情景,显示出事物变化以及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给学生提供非常丰富的感知,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也为他们思维的跳跃奠定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语文课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感觉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到极限。
(二)丰富小学语文课堂信息技术的作用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它还有一个更大的作用,那就是增强学习效果,丰富语文课堂。小学生因为阅历少的原因,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一些生动形象的事物和内容更加感兴趣,这就是为什么小朋友都喜欢看动画片的原因,因为动画片都非常直观,而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可以形成。教材中有很多描写山水的古诗,但是都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学习,学生感受不到这些文字所刻画的场景,这时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来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图像信息,让学生看见诗中描述的场景,也为学生对课文的领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再结合课堂的朗读,就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共同解决。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环境,结合探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学生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各自的特长,这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途径。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在现代教学中,信息技术是一种学习工具,也特别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然后结合自己的问题,自主探究,最终解决问题,提升自我能力。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科知识、生活常识结合起来,在将课外和课内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得到问题的最终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还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利用可以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提前想好自己的问题,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在多媒体上学习,及时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完全被教师调动起来,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
六、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实现家长与教师同步
在现代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技术平台账号,在平台上面交流信息。在我看来,这个方法在小学教育上面也可以运用,教师可以建立一个信息技术交流平台,让学生家长加入进来,然后让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信息。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吸引家长参与进来,家长可以通过屏幕看见自己的孩子,了解班上组织的活动,体验到小学课堂的快乐,最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将课堂上教给学生的内容展示给家长看,拉近家长与课堂的距离。这种方式,可以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更加了解,对孩子更加关心。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对孩子进行表扬和批评,优点要加大鼓励力度,不好的习惯要将它扼止在萌芽中。在网站上开设家长论坛,给家长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方便家长就教师的一些教育方法进行讨论,家长也可以对教师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评价,提出建议。家长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信息如此发达,教育中我们不能把学生家长置于课堂之外,而我们就是桥梁,连通学生和家长的心,构建起一个沟通的渠道。在这样的平台上面,学生也可以相互合作交流,课下可以相互交流学习的方法。当然,在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是将大量的信息灌输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根据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量来逐渐教授,真正的教育不在于量的多少,我们关注的是质,所以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一节课的量一定要有一定的把握,要做到适度适量。
篇5
摘 要: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年代,信息化已家喻户晓,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教学也如火如荼地灵活运用,同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完美结合,对我国小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阐述了信息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策略,提出了巧用信息化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个性
我国的教育事业走在世界前列,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摇篮。从小学抓起,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是使我国教育快速走进快车道的重要路径之一。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尝试与创新,使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而如何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并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融合的内涵
语文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科目,也是综合性较强的实践课程。它不但是小学生交际的语言工具,也是反映人文性语文素质的标志。因此,淋漓尽致地发挥小学语文课程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发挥信息化技术的动感、形象等特点,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填补传统教学无法形象生动地用视频信息来表述教学内容的空白,满足小学生的视觉要求,用色彩、光线及富于变化的格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热情,通过高保真的立体声信息学习知识,感知语文学科的真实魅力,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认知、识字能力,也可以开拓和挖掘他们的潜力,创设想象的空间,加入形式多变的动画信息与其他知识课程的相关元素,放飞小学生的想象,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主动探究知识中的奥妙。
二、我国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1.领导重视程度低,信息化设备不足
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校对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增设重视程度低,宣传力度也不强,使得教师没有形成利用信息化资源的意识,仍旧偏重于传统的板书教学,学生对单一的教学模式本能地产生抵触或消极的态度,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低下。
2.运用信息化教学的娱教思想欠缺
小学语文教学渗入信息化技术,充分发挥了寓教于乐的功效,教学实践与娱乐认知的有效结合形成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但新生概念的具体运用,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极力推崇和大力实施。当下部分语文老师的教学意识还未与时俱进,没有将小学语文课堂变成轻松愉快的“精教乐学”的课堂。
三、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融合应用探索途径
信息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但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信息技术,使这一“战略设备”成为教师教学道具的拿手武器,而且能够权衡利弊地将信息化技术与其他课程结合起来,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越性,真正地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的求知欲,使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完美融合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资源。
1.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将冰冷的框架转变成温暖的人文教育
信息化技术与语言课程整合是当下流行的方式,恰当地将信息资源、技术与课程融合,建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这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过程的。例如,人教版教材中的《同情的眼神》,通过形象的动画技术,展示出课文中的骑手与老人之间的关系与情绪,反映出依次从老人身边走过的骑手,对寻求帮助的老人行为的情形,最后老人从托马斯・杰斐逊的眼神中看到了帮助的希望,于是向他发出了帮助请求,并且得到了骑手的帮助。由此学生从课文中明白了待人友善是发自内心的举动,是通过眼神来传递爱的表示,感悟到善良是不能因对方身份低微而排斥帮助别人,从而培养小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2.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充分挖掘学习主体的潜能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正确地引导,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功效达到理想化和最优化。情感教育是拉近师生关系的良好途径,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认知特点,立足于学生的视角,运用信息化手段,直观、生动地展示语文课件,较好地借助网络环境下的资源,捕捉与其兴趣相投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汲取到信息媒体带来的营养,自发地去思考和研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千纸鹤》描绘的动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为了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师借教材的始点,引导学生向新的思路发展,引入学生观看《动物世界》的录像,让学生清晰地感知动物的可亲可爱,表达对动物的真正喜爱和发自内心的赞美,自然地引入新课。课堂上组织学生自愿地结成学习小组或摆设擂台,分组讨论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分析它们与人类的关系,交流互动讨论问题焦点,铺设自主探究学习与协同合作的学习路径,使学生对动物生活习性有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同时为今后描写动物的细节特点奠定基础。
总之,信息化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方面提升了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在借助信息化教学的同时,弥补它所带来的短板,使其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创造条件,提升我国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水平与层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特别热门的词,就语文教学而言,如何准确理解和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针对每名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1]。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的素养,主要突出的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基本修养。从广义层面上讲,素养主要包括知识层次、道德品质、能力状态和言谈举止等诸多方面。而对于核心素养的概念,我们可以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相比较来理解。核心素养区别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重要一点就是,核心素养突出强调的是学习者对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具体内化调整,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是学习者经过深入思考和积极践行后的成果。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说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具有更强适应性、相对稳定的语文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状态。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只是重视学生记诵与应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与此相比较,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则更加具有深度与广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完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学生是否真正内化了这些目标,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是否养成了语文审美情趣、是否构建了健全的人格、是否形成了良好的个性。例如,在指导学生识字和写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要求学生尽量多地记住并写好汉字,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汉字方面的文化熏陶,也就是既提升综合能力又培养核心素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从本质上来讲,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流,具体表现为它的交流目的特殊、交流方式特别、交流内容特定。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过于主动,即采用“一言堂”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那么势必会使师生之间的信息无法交换、情感无法交流,更使师生间无法实现人格认同,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语文思维能力[2]。
(一)教师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情境和时机来刺激学生的反应、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去积极深入的思考,主动同文本作者进行心灵之间的交流和思维方面的碰撞,从而丰富自我和发展自我。但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精心设置的问题抛给学生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就按捺不住地提问,当学生回答不出或者回答得不全面时,就急于自己讲解给出答案,这种与学生争夺思考和发言时间,以教师讲解替代学生思考、以教师讲解替代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是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而且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习惯和教学行为存在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习惯于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不愿意思考、不会思考,那么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成为了空谈。
(二)教师的提问不科学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旨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各方面能力都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另外,通过课堂提问,教师还可以从中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进而使教学有的放矢。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就会“一言堂”,有时为了避免这种独角戏的尴尬,教师会抛出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如“这么理解对不对呀?”“这样说可以吗?”或者为了暂时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会提问学生,但是问题非常浅显,没有思考价值,学生甚至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而这些没有提问必要的问题,使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学生的语文思维根本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二是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思考的层次性和梯度。一个文本其内涵往往体现在多个层面,而成功的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选择对话的适宜层面。但实际情况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考虑对于同一文本师生、生生之间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导致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思考的层次性和梯度。例如,在课文《珍珠鸟》的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后,开始直接问:“这篇课文主要想体现什么理念?”面对高深的“理念”一词,如果不经过细致全面深入的课文分析,没有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一定会面对问题一头雾水、毫无思路,只有选择沉默低头不语,长期如此,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只能是一纸空文。
(三)教师课堂教学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实际上并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宽阔的立场来理解作者的写作过程,从而对于文章的表达和立意有更加深刻的把握。部分语文教师即使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仍旧坚持解读文本、理解文意、把握思想,很少指导学习方法和进行思维训练。而没有思维训练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可能是成功的阅读教学。
(四)教学注重欣赏性阅读和输入价值观目前“新课标”设定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没有直观地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无疑会导致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单纯地重视欣赏性阅读,以及直接地向学生输入价值观,而忽视在作品文字背后潜藏的内在逻辑[3]。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文章虽然也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是却无法有效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结果只能是学生不具备条分缕析的逻辑分析能力,具体表现为思考问题和语言表述逻辑混乱,不知所思、不知所云。因此,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其又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战略要地。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以形象思维为主,这是小学生思维的显著特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应该在阅读学习中训练他们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多地积累语言知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范围广泛、体裁丰富、图文并茂的课文,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化抽象为直观,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创设集图片、视频、动画、音乐等为一体的阅读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中的文字,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依托情境有效地理解隐含在文字中的含义,从而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逐渐积累汉字、词语和句子等语文知识,并进一步锻炼形成组词和连词成句的技巧、初步掌握相关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式方法。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教师通过语言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其中小兴安岭就是典型的代表,下面请大家欣赏小兴安岭的风光。随后教师播放介绍小兴安岭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们在了解了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和美丽风光的基础上,自然会激发出学习兴趣,这时候教师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准确读准字音、理解词义。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第二次细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件展示,组织学生交流小兴安岭四季都有哪些景物,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进一步指导他们深入理解文中重点的字词,并分析其语言具有哪些特点,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40-01
要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让儿童敢于创新、勤于创新、乐于创新,从语文教学的系统工程层面来说,笔者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创造欲
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有关研究显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放松的学习氛围,提供自由的心理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进行思维思考。宽松、愉悦的课堂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所谓自由情境,就是在课堂上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包括行为和思维,使学生能够自由表现发挥。再者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的独特奇异想法否定或批评,要让学生消除顾虑,敢于直接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发展的潜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自由,真正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教师在课堂中要利用课堂内容、多媒体等多种媒介,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由好奇到感兴趣,进而才能到达创新意识的萌发过程。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加上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很容易让他们进入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保持好奇的姿态,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从感兴趣到赶发问,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当中,一步步培养起创新的意识。
2.更新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评价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在某一学生答对问题时,往往就要求所有学生用掌声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很容易将学生的看法统一到老师的认识上,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教师认为好的,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认为好。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倡导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使学生能互相启发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因此,可以向每个学生发三面牌子,分别是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牌。红牌代表反对;黄牌代表基本赞同,但有补充;绿牌代表同意无意见。让学生用举牌的形式来表明自己的看法,而后再阐述理由。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主动向教师提出质疑。这样做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教师只有真正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才能在教学彻底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教学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要相信学生们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有培养起来的基础。
3.培养创新品质
3.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新离不开学生的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决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教师鼓励学生努力完成较难的任务,为坚其信念,让学生默念“我自信,我成功。”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给予鼓励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自信。如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鼓励的动作……都可以使学生信心倍增,攻克难关。
3.2 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坚韧的品质。科学研究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没有坚韧性,任何创新想法都不过是空谈。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经得起困难和失败的考验,要做到越挫越勇,越挫越要坚定完成下去的信念,让学生明白只有付出才有回报。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说:“创新需要勇敢,创新需要耐心。”让学生独立思考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坚韧的创新品质的目的。
4.鼓励与众不同
4.1 鼓励学生有好奇心——敢想。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语文园地(二)》时,让学生为“田”组个词,许多小朋友都想到了“田地”。教师鼓励学生再想想。一个学生眼睛一亮,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说:“大田。”学生们一听,都感到很好奇:“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呀?”教师先是一楞,而后点了点头,示意那个学生继续说。那个学生说:“田有大有小,大的田就是''大田''。”其他学生听了之后,也都点头表示赞同。有个学生还兴奋地说:“照这样理解,还有‘小田’。”当孩子好奇的时候,正是开窍之时,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4.2 鼓励学生放开胆子——敢说。教师在鼓励学生敢想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新想法。
一位教师在讲解三年级语文测试卷时,讲到“漂亮”的反义词,许多学生都说“难看”。教师发现有个学生写了“臭美”,可是他不敢说。于是教师就鼓励那个学生勇敢地说出来,还走到他身边,侧耳倾听。那个学生说:“我认为‘臭美’也可以。我是通过给''漂亮''造句想到的。‘女孩子穿上裙子很漂亮。’然后我往反方向想了一句:‘如果男孩子穿上裙子,就是臭美。’”教师认为,这是从语感上来理解“漂亮”这个词的,“臭美”应该算是“不漂亮”,所以肯定了那个学生的看法。
5.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开展教学
篇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证明,成功的语文教学,既要遵循教学规律,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源自美的挖掘与创造。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心理素质,凭借教材,挖掘美的因素,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创造美的意境,有效融入美的教育。
1.借助语文教材,挖掘美的因素
"培养审美情趣,主要是以课文作为凭借。"首先要挖掘自然美。自然美是非常广泛的,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荷塘月色》则为我们描绘了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其次要发掘社会美。社会没是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它包括人物美、社会斗争美、劳动美等。其中人物美在社会美中占据中心地位,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步的人生观又是人物美的核心。如《土地》写了劳动人民为保卫土地和争取成为土地的主人而进行的斗争。《荷塘月色》和《土地》两篇课文既表现了人的美,又体现了社会斗争的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蕴含着劳动美。再次,文学美又主要表现为语言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独特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美,心理描写的细腻美,散文的意境美,杂文的犀利美,诗歌的音韵美,说明文的准确美,应用文的规范美等。美的因素无处不在,需要善于挖掘。
2.依托语文课堂,创造美的意境
2.1情感的和谐美。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情绪的感染,通过它来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取决于教师的表情。教师的表情如同直观的教具,学生不难从中读出教师的各种心态,并能随时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反应。"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马卡连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审美对象,在讲课时使用不同表情,灵活多变,"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学生就会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这美的氛围中,学生"就会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教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就能实现教师所期望的美育效果。
2.2内容的新奇美。众所周知,教学内容和形式无论多么丰富、美妙,如果学生早已熟知,就很难产生美感。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感官是很容易疲劳的,需要变异和调剂,需要新鲜的刺激。青少年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他们天性好奇,注意力难于集中。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考虑内容的丰富美、条理美等外,必须竭力创造新奇美。如钟德赣老师创立的"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就十分重视这一点。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拟编思维训练题、分小组讨论,在单元结束时,让学生出单元测试题……这一系列"反常"做法,大大刺激了学生感官,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产生了由此产生的新奇美引发的良性效应。
2.3流程的节奏美。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中,兴奋点的迁移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上课铃到正式进入新课的几分钟内,学生的兴奋点仍在课间的某一人或事上。接下去的20-30分钟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随之渐渐回落。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特点要仔细讲、切实练,让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处于亢奋的积极状态,体现一个"紧"字。一些非重点或已多次遇见过的知识点,则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自己整理,以体现一个"松"字。总之,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流程,讲究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
3.发展语文教师素质,传承美的教育
3.1教师的语言美。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均离不开语言,教师的主导性亦是靠传授的语言来体现。语文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关于语言的一门学科,作为肩负语文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师,无疑应是语言应用的典范。语文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使用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最好的手段,亦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能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使语声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形成旋律,体现出不同调式特征,课堂教学就会具有"不可逆转和无法估量"的作用。
3.2板书的简明美。板书是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在课堂以简明的文字、线条等,将课文内容提纲挈领地在黑板上再现出来的直观教学手段。好的板书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笔记能力,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板书的特点最主要、最突出的应是简明。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不遗余力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好板书,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再创美的氛围。
篇9
关键词 中技新教材 语文教学 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42-02
现使用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编教材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一种活泼型风格。这种教材明白易懂,通俗生动,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给教师如何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经过一定的实践,我有如下心得和体会:
一、充分理解教材的课程目标及体系结构
语文课教材的编写,是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及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研读、探究、实践和创新的语文自学能力。由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口语交际几部分组成。总之,教师必须要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明白每部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必须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才能提高教学的成效。
二、贯彻“精讲多练、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如何贯彻这个教学原则?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吃透教材,是实现教学新思路的基础,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明确制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并考虑如何联系学生的实际,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实现“精讲多练、学以致用”教学新思路的核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不要生硬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启发学生勤动脑筋进行分析概括。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处理教材的可读性和教师的导读性的关系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增强了可读性,增强了教材的吸引力和说服力。那么,可读性强了,是否就会导致缺乏可教性呢?有人认为,教材学生自己都能看得懂,那么,教师就没有什么可教的了,也就是说,增强了可读性就会淡化可教性,而事实是:首先,可读性,不等于学生都能读通,读得通,更不等于理解和掌握,任何知识的猎取(特别是对学生)都不能完全无师自通,必须经过老师的指点。再者,假如学生并不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没有真正弄懂。最后,课本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工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讲解、说理、分析、启发、组织活动、行为训练等是任何教材都代替不了的。
总之,活泼型的教材可读性强,但不能认为它缺乏了可教性,从而放松了自身。如改进教学方法,要做到因教材制宜,切实完成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师要善于补充教材的内容,根据实际对教材进行综合处理
综观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紧密联系实际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教材应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新的时代的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使教材的某些内容难免滞后。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将平时收集的新的信息对教材作适当的补充,这样做,不仅能增强这门课程的现实感,反映时代的脉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增强语文课教学的吸收力、说服力和生命力。
此外,新编教材在降低难度的情况下,把一些必要关键的理论知识弱化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实这些内容。
总之,教师补充教材内容的原则有二个,一是富有时代气色的,教育意义深刻的典型事例,二是对教学理论系统所缺陷的某项内容,但要把握好其深度和广度。
五、尝试“预习――设问――讲授”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古人云:“授人以鱼,顿餐三食;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对学生的自学进行指导就不是给学生“鱼”,而是给学生以“渔”。我要求学生预习要眼、脑、手并用,边看边用:对重要句段勾划圈点,易懂的材料文字粗读,新内容细读,重难点精读。学习的过程中一再强调,读书贵在思考,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读思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预问――设问”这两个环节之后,我针对学生写预习提纲的情况,对学生已懂的内容尽量少讲,不讲或让学生来讲;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课文中存在的“不太懂”或“一点也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点拨释疑;对重点问题、疑难问题要进行着重分析讲解。
六、教师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有效性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对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其在语文学科中的一种具体化,也是学生掌握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品格和能力。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而语文的核心价值也就是育人价值,进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就在于通过高中语文教育这种特有的方法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将语文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不单单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还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学习不再只是乏味的读书,同时体会到语文知识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利用学生有兴趣的生活实例为其营造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探究生活实例的同时掌握课本中的知识,且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还能够使教学任务得到有效的完成。因此,在当前教学改革中,生活化教学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将生活化元素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当中,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其能够融入生活,真正的体会学有所用,使课堂学习的实用性得到提升。
其次,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课堂教学的意义在于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存在于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进而开拓视野。
最后,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教学引导者的作用。因此,生活化教学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并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提升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性策略
(一)通过生活现象,导入新课教学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带动起来之后,必然会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中。这时,教师就可以从教学情境中逐渐引出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为了能够使学生有效的建构所学的知识,教师应该将大量的生活案例应用于课堂之中,这样能够支撑学生知识的建构。这样,学生就能够对知识有着真实的体会,对知识的记忆也不会只停留在抽象的规律中。
例如,当课程进行到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相关内容的时候,为了能够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林黛玉进贾府时的情境,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在大屏幕上为学生播放红楼梦电视剧中关于“林黛玉进贾府”这部分内容的选段。当学生的兴趣被视频内容所吸引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成功的引出本堂课程的内容。并且提出相关的问题,同学们想要使问题得到解决就需要认真的学习课文的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情境的构建,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热情,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生活资源,进行课程教学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开展一些课外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能力得到锻炼,还可以将活动中的内容当做生活化教学资源,应用于将来的教学过程中,使生活化资源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得到有效的提升,为将来步入社会从事创新类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例如,当课程进行到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的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同学们到当地地标性建筑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学生们各抒已见的探讨,对所参观建筑的特点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课外教学活动开展,学生的知识能够得到有效的增长,且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增长课外学习资源。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素养
在学生周边的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知识内容随处可见,但学生往往却并不能发现它们,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在思想上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主意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语文知识中,就有很多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应用性,就能够将其转变成高中语文问题,让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结论:综上所述,将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相融合,能够为语文新课改注入鲜活的动力。生活化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生活化教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而奉献于生活,其并不是单一理解生活概念以及回归生活,而是利用生活中进行学习,运用生活中的场景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将探究问题作为指导,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得到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波.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实践路径与策略[J/OL].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7(04):114-11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