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范文
时间:2023-07-30 10:2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创新教育;地理;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在高中地理新课标中,指出了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地理又是一门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良好的地理创新能力能为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学习带来巨大帮助。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必须紧跟时展步伐,运用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贯彻创新教育理念。但是由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近些年教育改革新提出的内容,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借此,笔者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对地理创新课堂模式构建内容的一些看法。
一、现今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与创新教育结合的问题
虽然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开展素质教育,但在实际当中很多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思维和观念,一时难以在课堂上形成有效的创新培养模式。另外,由于地理这门科目相较于数学、语文、英语来说,不算中学生的主干科目,因而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并没有十分重视起地理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是更加关注于地理在考试中的分值,这就造成了在实际教学中创新模式的培养更多的是流于表面形式,学生实质性的参与较少,很多学生也不在乎地理课堂上对创新思维的应用,依然按着老套路跟着教师学习。
二、创新教育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实际应用
(一)改变传统观念,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当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分数是最重要的,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找准考试中的重、难点是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则是要努力听懂课堂教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减少丢分现象。在这样的教育现状下,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根本无从谈起,因而要想在地理课堂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改变对分数的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试着用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所以说,教师要积极地参与教学研讨,倾听各方对创新教育的看法和观点,改变自身的陈旧想法,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将创新教育认真、可行地贯彻到地理课堂教学之中。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书籍中的地理名人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学习其探索钻研的精神。同时,创造和谐、自由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思考多于提问、提问多于记忆,让学生在学习时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且敢于质疑,对不懂的知识、内容要勇于钻研探究和研究讨论。只有这样,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才能激发出学生更大的潜力,扩展思维、启发创新意识。
(二)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简单说来就是让学生想常人所不能想、做常人所不能做之事,无关乎对错,只在于敢想、敢做、敢实践、敢应用。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摆脱对知识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或采用信息技术教学,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想、去做而不是学习死板的知识点。比如,在学习板块构造和地震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开展自主学习讨论活动,让学生研究:“现今地球的海陆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是否可以从地形、气候、生物、化石、火山、地层、地震等多角度进行理论论证;板块运动密切的国家地震频发的原理是什么;新西兰和日本的抗震技术为何高超,你是否有更多想法和建议”这类问题。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只提出了一个大概的研究方向,因每个学生的想法和爱好都不同,所以就会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研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查阅大量的资料,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对所研究的内容产生深层次的疑问,进而通过讨论产生思想的碰撞,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另外,教师还可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调查小组,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扩展视野、学会创新思考。例如,让学生根据地理中的某个知识点,对城市建筑、名胜古迹、乡村山川进行调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调查报告和分析内容,这一过程就很好地发散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创新能力。总之,只有真正重视起创新思维的培养,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措施,才能真正将创新教育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辉.“学会用脚板思考、用头脑走路”:浅谈中学地理教学创新教育[J].课外阅读旬刊,2010(10).
[2]何江.高中理科课程模块内容分析及整合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篇2
关键词: 地理课堂; 教学模式;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042-01
目前地理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地理课程改革,而地理课程改革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地理教学。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地理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一个封闭、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信息流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多方向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必须坚持开放性的教学原则。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延伸和普及,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也出现新的变化趋势--网络教学正悄悄走进课堂,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新亮点。本文就网络教学模式下,对教师、学生提出新的要求及网络教学的不足谈几点看法:
1 网络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1 网络教学要求教师把掌握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基本技能。
要让信息技术真正发挥它的优势,体现它的效果,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要像以前使用粉笔、黑板或投影片一样熟练,这样在利用网络教学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使信息技术显现出它真正的价值。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大力倡导课件要自已动手亲自制作,把会制作各种格式的课件作为每个教师的基本技能。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要教师好好去学,就会很快掌握。
1.2 网络教学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恰当运用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光有技术还不行,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网络教学因其独特的资源共享优势可以较为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于有些课题完全可以进行网络化教学,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并未完全得到贯彻。
1.3 网络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控制网络、控制课堂的能力。
对于学生的网络控制,我的观点是必须"前紧后松"。学生在没有形成网络学习习惯之前,必须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进行网络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切忌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就实行所谓的"开放理念下的课堂学习"。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网络学习习惯,有了网络学习的技能,再慢慢放开网络控制。放开控制也有先有后,先放什么后放什么,哪些同学先放开,哪些同学后放开,都要仔细考虑,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和激励作用。
2 网络教学对学生的新要求
2.1 网络环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上网技能和初步的制作技能。
上网技能主要包括网上浏览信息、查询、收发电子邮件、使用BBS等。学生掌握了这些技术,师生之间才可以及时交流信息,达到沟通和解决问题的目的。要掌握这些技术,就要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首先学生的文字输入水平等技能必须过关,如果文字输入都不过关,那么只能在网上被动阅读,而无法进行快捷地交流,没有交流也就谈不上网络学习。所以,为了更好地让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网络学习技术培训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培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上网操作技能。
制作技能主要包括初步的演示文稿、文字处理和网页制作技能。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搞些调查或收集工作,成果可以是文字、图表,也可以是图片、视频、录音等多媒体素材,然后让他们按一定思路将自己的调查成果展示出来。同时学生也需要将材料制成演示文稿、小报或网页,展示给大家。
2.2 网络教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学会网络学习方法,形成网络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网络学习方法,从而形成网络学习习惯是网络学习的关键。网络资源有利也有弊,在教师的指导分析下,学生要能够认识到网络资源是无穷无尽的,而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要能从思想上认识到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必要性,从而克服使用网络的盲目性。
3 基于网络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不足
计算机网络带给地理课堂教学的最大变化是课堂内部教学环境的变化。学习中的交往活动不再受固定座位编排的限制,在网络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与计算机进行交互,通过计算机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控制学习过程。网络的超级链接功能,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方式,便于合作、协商、求助,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及协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网络走进课堂,给课堂带来生机勃勃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的弊端。
3.1 教师不能从课堂教学的特点出发,照搬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
目前的地理网络教学模式主要有基于网络的学生个别化学习模式与基于网络的协同学习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确实突破了以往多媒体综合课堂下教师为主的教学,做到了因材施教、异步教学,同时利用网络增强了学生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教师不能认识到网络教学首先它是课堂教学,与远程教学在师生交互上有本质的不同。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习者在同一时间、空间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教师。而远程教学的学习者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教师处于分离状态,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势正是师生在空间统一的基础上同时共享和异步学习,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似乎热衷于远程教育中一切教学活动通过网络进行的方式,结果网络成了课堂的主导,教师成了秩序维持者。
3.2 不能以人为本,强化了通过网络的间接交流,弱化了通过口语、表情等的直接交流。首先,在教学中,网络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的运用应该是促进师生交流,而不是代替师生交流。
3.3 不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无关活动和无效资源多。
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许多的网络课例中,教师课前引入,课后总结,课中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掌握知识。但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往往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不能很好地将学生引向教学目标,有时即使是课后总结还是没能完全达到本课的最终目标,也没有就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进行有效的检测。这样的课例只能做到为了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没有真正发挥网络的优势,不能算是一堂优秀的课例。
总之,网络的引进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所产生的高的教学效果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吸引着广大教师对它追逐,但网络课堂教学的整合和优化正在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仍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它的前景无可限量。只要在教学中,一切为教学目标服务,那么,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就可以基于网络而超越网络,真正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 地理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初中地理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22
素质教育的提出旨在改善传统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影响,如过分关注学生成绩,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情感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等。而初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理应将素质教育贯彻到底。初中地理具有很强的思维逻辑性,是兼文科、理科于一身的科目,初中是地理学习的基础阶段,学习该科目能够使学生初步接触宇宙、自然地理环境、资源保护、地域特点等学科知识,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但目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于新学科具有新鲜感,随着教学的深入,新鲜感渐渐消失,不再对地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地理学科知识凌乱复杂,知识点很多,有很多需要背诵的知识,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且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关键,未受到教师的重视。为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将创新教育融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创建真正贯彻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教育真正有利于学生,以下是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新模式创建提出的几点方法与建议。
一、初中地理创新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重要内容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情感。创新意识是指进行探索创新活动的欲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才能进行探索创造;创新情感的培养是指创新的兴趣、态度、动机、意志的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的培养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在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初中地理作为文科与理科兼具的学科,也具有较强的思维性,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设计成鼓励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老师发挥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学生发挥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发现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初中地理学科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将创新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技巧与方法
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初中地理学科知识点繁多,但其自身有趣的知识又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不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地理的乐趣,作为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下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1.初中地理是学生接触自然知识的途径之一,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地理学科的知识本身就很吸引学生,认识地球和地图、海陆变迁、世界气候时,可以借助适当的教学工具,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直观深刻,地球仪是学生学习地理必备的学习工具,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七大洋、五大洲、经纬网、海陆分布等知识时,学生可以事先通过研究地球仪对知识有一定的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对不懂的知识认真学习,不放过一个知识漏洞,同时也要利用好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将目前世界的形成过程、火山的形成等知识用视频的方式展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研究性学习同样也要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满堂灌”的上课方式,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课堂模式教学成果一般。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研究,采用地理知识抢答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在知识抢答的环节,进行知识的再复习。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形式还有很多,但学生学到知识是关键,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
2.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利用一些课堂所学知识展开实践,显得十分重要。生活中有许多与地理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环境保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结合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制定时间目标,进行明确分工,在对知识有一定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与迁移。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初步认识社会现状,对我国的环境和资源有着客观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习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
同时,在进行分组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在与同学合作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集思广益,让学生帮助学生,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实践中,发挥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共同将任务完成。开展地理实践实践活动,除了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之外,还能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真正发挥学生在集体中的作用,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新
目前,由于传统教学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当前应试制度的束缚,出现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的问题。下面,我就与各位探讨一下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
一、以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我们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单方面地传授知识给他们,迫使他们被动地接受,出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新课标的宗旨要求我们积极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在课堂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需要做的是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把高中地理课堂变成一个充满学习氛围的教学场所。比如,我在教授“温室效应”的时候,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环境资料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进行小组讨论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允许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并且总结出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以及它对人类和地球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为了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思考以上的问题,我在他们讨论的时候穿插了两个小问题:1.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2.人类行为与“温室效应”有什么相互影响?在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我们可以走进他们与他们一起探究,并且适时地给予一些帮助。这样,我们不仅能促使他们循序渐进地思考,最终找到答案,还能融入他们,给他们启示和鼓励,让他们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紧扣重点,帮助学生落实巩固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我们要注重精讲多练,让学生有时间充分吸收、消化、理解。在v授的过程中,要注重讲解重点、突破点,注重知识的规律性和特殊性。站在学生的角度,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由难化易,由繁化简,抓住重点进行归纳。比如,在地球上有很明显的地带性规律,这与土壤、气候、植被等和太阳光热沿纬度呈带状分布有联系。此类规律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分析演示向学生呈现,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间的联系,有利于他们建立知识结构。我们在向学生概括地理特征的时候,可以采用师生一起分析、概括、归纳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避免文字信息直接输入的枯燥。就像我在教授日本的临海型工业带分布与美国的工业分布时,我就采用了借助版图进行联系、对比、综合、归纳地理特征的方法,效果很不错。
想要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加强内化,练习必不可少。给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我们要注重内容的综合性,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首先,我们要根据教材要求,围绕教材内容,给出适度的练习。注意难度的适中,可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量的增减,以达到理解运用的训练效果。其次,我们要注意练习难易程度的层次性、范围的宽度,确保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然后,我们要选择不同的题型像兼容填空、选择、判断、分析题,以此来增加学生做题的趣味性。最后,我们可以采用同桌互评、组长批改、讨论纠错的方式进行批改,最后由我们检查,总体分析错题情况。
三、合作探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由于地理学科的内容大多关于自然和人文,使得它的很多问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没有确切或者唯一的答案。我们可以好好地利用这一点,针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开展合作探究和互动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与我们,与同学的交流探究中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实现我们高效课堂的目标。
比如,我在教授“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时,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城市污染的图片,引导他们观察图片提出问题。接着,我就让他们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最后,我就与学生们一起总结,得出答案,让他们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这样,不仅能营造一个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还能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四、探究小结,提高学生课堂效率
高中地理的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要给他们作定期的知识回顾,引导他们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总结规律,便于自己记忆和运用。一方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填补漏洞;另一方面,要围绕教材,传授学生解题思路和技巧,引导他们自己归纳总结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在传授学生解题方法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重指导学生读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学会读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也是他们提高地理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识图、读图、用图,从而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在讲南亚气候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南亚地形图,从先前掌握的西南季风和相关的地形知识入手,进行探究分析,最后成功得出了印度乞拉朋齐年平均降水量11000多毫米、成为世界“雨极”的原因。这样,学生通过读图自学以及我们适当的点拨,不仅能掌握学习方法,而且能增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最终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总之,我们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努力适应新课程要求,实现创建高效课堂的目标。这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效率。与此同时,帮助学生紧扣要点,加强有效训练,不断总结,改善学习方法,共同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刘丹.高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理论和实施[M].湖南师范大学,2012,05.
篇5
一、服务导入新课
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由于教师采用恰到好处、引人入胜的导入方法,从课的一开始,学生就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究,正如俗话所说的: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故为了更好实现服务型地理课堂教学的服务性,教师必须从导入新课入手,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服务型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的服务性,体现在教师课前要充分查找合适的导入材料。新标准更加注重地理教学要从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因此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查找最适合的“生活地理”。地理教师要将教学触角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的经历体验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如土地、气象气候、环境保护、世界热点等,树立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现代公民意识,创造机会为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对周围和社会上所关心的地理问题进行讲解,并分析,使他们觉得学习地理知识确实有用,这就能激起学生强烈地学习地理知识的需要,引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服务创设课堂探究问题
服务型地理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具有探究性问题和新颖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对问题的洞察能力。服务创设地理课堂探究问题一般可采用如下几种方式:①假设方式。对多成因的地理问题或现象,可按模式逐步设置探究题目让学生探讨,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即先假设只是受首要因子影响,其他因素不影响,然后逐个增加影响因素,深入分析,破解复杂的地理问题。②案例方式。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 “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论证、评价等,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③实验方式。地理原理和规律是地理知识中最概括的理性内容,教学中让学生围绕某个问题,通过设计适当的让学生(教师)亲自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地理原理和规律。④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方式。地理教学充分利用地理图表,引导学生自己从图中获取感性素材,并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使观察成果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探究出地理原理和规律。⑤演示的方式。有些地理原理和规律,教师在教学时先利用地理直观的教具或多媒体课件等方法来演示或让学生自己演示,引导学生发现演示所包含的原理或规律。⑥综合试题方式。在上课前,教师把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所有考点设置成一题或几题综合试题,让学生自己来研究讨论,解决所设置的试题,最终让学生巩固掌握本节课的所有教学知识。
三、服务性做好师生合作探究
为更好体现地理课堂教学的服务性,地理课堂教学更强调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助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在前面设置好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都应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合作探究,启发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要设法去调动学生认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也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从而把学习探究地理问题、地理规律当作快乐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享受,教师若能服务到让学生能感受到这样的程度,那就能很大程度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循循善诱,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其次,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创造性地去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四、师生角色互换体现服务性
为达到服务型地理课堂教学的服务效果,必须大胆尝试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大胆提问老师,构建民主和谐宽松的互动教学氛围,服务型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学生学习需求的研究者、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者。服务型课堂教师不仅关注群体的学习需求,更要关注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倾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学生去向老师提出他的的需求,就更有针对性,这种服务教学效果肯定更好,服务型地理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新的工作方式,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要具备新的技能,具有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的能力;能随时应对学生所有一切的提问,能随时解决学生所提出的新问题,并注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知识转换为能力。教师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具有服务意识的教师,应该去适应学生,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倾向,采取适当多样的教学方法,并让传统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那部分学习类型的学生参与进来,以适应和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保持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更好的体现服务型地理课堂教学。
篇6
【关键词】五导;有效;课改
在“课改”和“五严”的大背景下,深入理解有效教学理念,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注重学生参与,注重学习过程,注重方法指导,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注重联系实际,注重情景创设,必将进一步完善教与学的结合,有效地履行素质教育。
我认为地理的有效教学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上好每一节地理课,因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取决于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没有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谈不上对知识的运用。同时,地理有效教学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具体素质等因素不断改进,需要全体教育同行的共同努力。我们学校大力推行五环节导学的新的教学模式,我觉得更有利于有效教学的达成。所谓“五导”即“导入、导疑、导研、导练、导评”之“中学导学制”五环节教学模式。
一是“导入”,它是教师在一项新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行为。导入的方法有直接导入、直观导入、故事导入、实验导入、问题导入、情境导入、温故导入、悬念导入、先学导入等等。
二是“导疑”,导出的疑问可以是根据教材的特点预设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预习作业当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可以是学生主动质疑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质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我释疑。引导学生课堂质疑不是教师越厨代庖式的强推,也不是指学生无聊幼稚式的作秀,如何启发学生从低效质疑步入高效质疑,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质疑的基本方法有比较法、怀疑法、想象法、求异创新法。
三是“导研”,引导学生研习“主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研究具体方式可以是学生自主探究,也可以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还可以是师生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互动探究。课堂导研环节重在突出教学侧重点,带着学生由宏观到微观、由粗浅到深入、由此及彼进行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做好挖掘、拓展和延伸工作,让学生将死知识演化为活能力,切实有效地提高应试力、发展力。
四是“导练”。问题的研究、规律的发现不是最终的目的,而这之后的实践与思考才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和生命质量的重要依据,才是教者反思教学、改进教学的根本基础,因而反馈检测必不可少。导练的形式可以是讲练结合,贯彻课堂始终;也可以是条块结合,每块均由“讲解”、“练习”、“小结”构成;还可以是在学案推进的过程中穿插微型训练。
五是“导评”。它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环节。导评的形式可以是课堂评点、练习评价、课堂小结等。评价要强调客观性、激励性。课堂评价可以采取教师点评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讲评、互评,以评价促提升,以评价促成长。课堂小结的质量如何也是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评价。
“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中“导疑”、“导研”、“导练”三个环节是课堂导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在“导学案”的备课当中必须明确体现,而且要作周密地思考和详细地预设安排。“导学案”中“活动设计”栏是对课堂“导”与“学”过程中“活动”方式的筹划设计,备课中应当根据学生的爱好、学习内容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巧妙地编导。
五导式教学中,应将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与地理有关的新闻、事件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依此培养学生解决同一类问题的能力,做到举一反三,学会知识迁移,而不是教哪个具体的案例。例如我在教学《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时候就提前一周让学生(1)搜集盐城城市发展的新、老图片;(2)盐城市近年来城市和农村人口变化资料;(3)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从而让学生对城市有大概的了解,一方面让他们对所学内容有所期盼,也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新课的导入我是让学生观看盐城城市风光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导疑)——什么是城市?让学生在感受家乡的美丽的同时思考讨论,当然也不是没方向的瞎讨论,教师可以适当点拨,这样就使得课堂既热烈又不失方向,达到了预期效果。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让学生阅读课本图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导研)。这样的研讨得出的结论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再如:我在讲《锋面系统》时,我通过讲解什么是冷暖气团,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质,并要求学生结合盐城这几天的天气状况,分析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情况以及原因,最后又以“一场秋雨一场寒”进行小结。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会帮学生分析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情况及原因。这会导致学生一味的接受知识,不知道怎么学习、怎么去分析、怎么去搜集信息,不知道如何与相关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相联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仅仅得到的是单一的、孤立的知识而已。现在通过联系当地天气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教给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和“有用的地理”等理念。
“给”只能给死的东西,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关键在于教师怎么教、怎么去引导。怎么导疑,也就是如何设疑。因此我们在上好地理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法。特别是导疑的问题要设计好,要有针对性,要有时代性、要有实用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学。在教学中,把教材的内容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联系起来,学生听起来既感到亲切,又觉得学地理也很有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长大后更好的建设家乡的思想情操。当然课堂效果也比死抱教材讲解有趣的多、生动的多。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在上课之前,我们应充分解读教材,充分准备有效的教学事例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使课堂教学社会化、开放化,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而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与过去教师一言堂的课堂组织形式相比,导学制模式更加注重引导的价值,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留给学生充分讨论的空间和自主学习的时间,这样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法,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痕迹。
教学不是做作,要切实有效地去开展导学案导学。为此,我们要探究的还有很多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因此,在上每一节地理课前都应认真做到以下几点:研读地理课程标准,把握好五导——导入、导疑、导研、导练、导评的几个环节,并且积极准备好导学案,这样每一节地理课都将是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大成果。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应用翻D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有益于地理教学过程创新。
一、丰富课前学习材料,落实翻转教学模式
课前学习,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前,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开展自主学习。下面,笔者结合《陆地和海洋》这部分内容,分析课前学习材料丰富的方法。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课前学习,是学生结合个人学习水平开展的预习活动。翻转,重在让学生自主控制个人学习行为,加强自我管理。在学习《陆地和海洋》这一单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掌握世界大陆与大洋的名字、地理位置与相关地理数据,了解海陆变迁基本原理。在课堂中,学生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世界地图描述大陆与大洋。学习目标,是重要的学习材料,也只有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才能让学生高效开展课前学习行为。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丰富课前文本学习材料。在课前,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对课堂学习内容形成初步、整体认知。教师要从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入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地理学案,引导学生建立文本学习材料,建立地理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写出答案建立地理知识体系。比如“世界共有几大陆、几大洋?各大陆与大洋的名字是什么?各大陆大洋位于什么位置?依据面积如何排名?”等问题,个个关乎地理基础知识,学生将这些问题的答案组合在一起,建立个性化地理知识体系,有利于自主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发现个人的学习难点。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丰富待解决问题材料。自主学习,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挑战。鼓励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写下来,作为课堂交流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优化。在针对《大陆与大洋》自主学习时,有的学生会在课本上海陆变迁部分标注一个三角或者问号,表明自己在这一部分具有疑问。有的学生会将自己的问题写在笔记本上,像“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海陆变迁的现象还会发生吗?”等。积累充足的学习材料,才能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者“翻转”成为主动学习者,成为地理问题的探究人。
二、科学组织课堂活动,落实翻转教学模式
在利用翻转教学模式实施初中地理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疑问,并利用课堂时间高效解决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
首先,解答课前疑问。对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以解决,是翻转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要先收集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分类汇总,明确各个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易到难地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土地资源》时,有学生提出“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有学生提出“土地资源怎么利用才能达到最优配置效果?”的问题。还有学生提出“土地资源到底有多重要?”的问题。教师要选择具有教育意义与讨论意义的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中互动。在解决问题时,先组织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要解决的是学生难以通过个人与他人力量解决的问题。
其次,检测学习成果。在自主学习与课堂互动后,利用课堂练习环节让学生小试牛刀,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手段。像在学习了《土地资源》知识后,教师可以利用“.我国耕地面积有1.3亿公顷。(对)、我国是一个多林地的国家。(错)、我国草地面积比重大。(对)”这样的判断题激活学生思维,快速检测,优化初中地理课堂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出题考察学习伙伴,让学生成为地理学习检测者。
三、创新地理课堂评价,落实翻转教学模式
课堂评价,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翻转教学模式必须要改革的地方。教师要利用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信心,让学生发现地理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一味地发现自己的学习不足与学习失误。寓教于乐,要从尊重学生、让学生快乐学习开始。
在落实翻转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激励式评价,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更要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使学生从评价的幕后走向前台,成为评价自己与他人学习成果的主人,突出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初中地理教学结合在一
起,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还能拓展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促进师生课堂互动。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地理学习中,调节个人学习方式与学习状态,成为积极且高效的地理学习者。
参考文献:
[1]陈昊.初中地理教学两大原则体系及应用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8).
篇8
【关键词】地理课堂 课堂教学 模式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仅意味着教师不独占课堂,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主动权、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学习。这对教师而言,也不仅仅是课堂管理难度加大,教师地位、尊严受到挑战这么简单。至关重要的是,教师如何理解、尊重、信任学生的自主与选择。对学生的天性有所理解,对学生给予了信任,这样教师才能感受到来自学生合作教学的乐趣。只要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教学情景就可以实现,就会在师生的合作互动中形成。理解与信任是师生合作的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我们如何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提高地理课堂的实效性呢?
一、学习理念,转变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教师则可以在教过两三年以后便轻车熟路了。课改后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只占50%,师生互动中产生的内容要占到40%,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生成的内容约占10%。在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很自然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时代的列车所淘汰,如果不学习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为此,我彻底的改变了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热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
到把地理课上新、上活,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摈弃中心主义,改变师生关系
新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中心主义的倾向。师生交往已经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叠加,现在的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师生关系的构建。当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之后就很容易把心里的困惑提出来,从而锻炼培养了自己的钻研精神和自信心。例如,在讲到《世界的人种》问题时,学生对种族优劣论的认识并不透彻,我没有将问题的实质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查找历史,得出了结论;认识到了种族优劣论是违反历史事实的,依据有:属于黄种人的中国人创造了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历史,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了辉煌的古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而黑种人中世纪时曾在尼日尔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贝宁文化,这些都比所谓的欧洲文明要早很多年。同样的问题,以前学生即使是想到了也会因为害怕老师的批评而不敢说出来;现在,他们可以大胆的直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非常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所知所想,及早解决学生思想能力及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从行为到心理上的沟通,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这种交往使教师的角色定位取向发生了变化: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双方的平等,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三、开创新意,改变课堂组织形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简称为教师的“一言堂”,它同现代的教育价值取向背道而驰,即:我们要逐渐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教学,使其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组织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角色体验式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好一定的问题情境,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去体会和理解各种地理问题。例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时可以让他们扮演市民、农民、工人等不同的角色,到情境中去体验,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立场上解决相应的地理问题,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
2.小组合作式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协作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增强。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或抢答。形式从传统的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和组建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的单向、双向交流与合作改变为多向交流与合作,并在合作中求得共同的发展。
3.人机对话式
逐步地将地理课堂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借助鼠标参与教师设计的各种与课程有关的活动,并获得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的整合。
四、保护学生的尊严,改变陈旧的评价方式
教学中我把学生的日常听课、发言情况都作为考核评定的一部分,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老师并不是真理的化身,所以我一直正确的对待学生对老师的质疑,同时也注重了学生的切身体验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研究、探讨、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是最宝贵的财富,老师要为最大限度的保留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努力。让他们去热爱地理,成为具备综合素质完整的社会人才。恰当的评价方案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
五、循循善诱,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篇9
那么,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时间中既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师生互动释疑――师生互动探疑三步走的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实效。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认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课堂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学习,在思考学习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认知。地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地理学科是和现实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作为教学素材,在课堂中进行合理穿插和体现,给学生思考的线索。例:城市化概念的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年中城市地图变化和城乡人口比例变化表设问教学。教师可以将身边的地理知识融入课堂,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往往能瞬间抓住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并产生要解开问题的渴望,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激活学生思维的效果。
2.运用“图表”创设问题情境
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图表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获取有效的理知识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迪学生思维获得认知。教师可以通过制图、引用图表、文图转换等渠道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1)利用课本图表创设问题情境。地理教材的一大特色是用大量插图及表格表达知识内容。教师指导学生解读图表,可以抓住图表中所要表达的有效信息,用设问的形式读图,更能够抓住学生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图,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教材图片,提问水稻种植业分布区的地形、气候类型和人口状况。
(2)引用制作图表创设问题情境。发达的电脑网络和教室电子白板的应用,为教师获取课外图表并应用于教学提供了方便。教师要将引用的图表整合加工,去除无效信息,用放大、加粗、加颜色等手段标注重要信息,用直接提问、标注问题、读图思考等形式设置疑问。让学生在直观的图表中感知、获取知识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掌握知识和释疑解惑。例如:教学地球运动,可以引用和制作地球绕日运动动画、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太阳高度角示意图等。
(3)将地理文字信息转换成图表创设问题情境。地理教材虽然配有大量插图,但是有很多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的文字表达是比较抽象的,而图表能更直观、形象、生动地表达知识信息。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文字信息转换成图表进行教学。例如用台风云系图和台风运动路径演示示意图设问:台风属于哪一种天气系统?台风多产生于什么地方?台风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等等。
3.运用新课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课讲授中采用问题情境导入,能迅速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问题情境导入的方法手段是多样的,可以采用复习提问、知识衔接过渡、展示图片、视频导入等方法导入。不管采用何种导入方法,教师要创设导入问题情境,将学生思维引入将要讲授的课题。例如:教学天气系统可导入问题:“同学们,看看今天天气情况如何?知道为什么吗?”
二、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在互动探究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要做靠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的导师。因此,教师不仅仅要整合教材知识结构,更要重视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剖析,甚至可以跳出教材内容,引用课外同类知识结构体系,精心设计和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如果说教师的提问要有艺术性,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提问及交流就更要有创造性。教师设置问题是建立在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上的,在实际的课堂互动中,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知识断层和思维缺陷,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交流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答问中出现的问题让另外的学生解答,也可以布置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带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给予提示或补充,将课堂教学设计成师生互动的交响乐章。例如:教学“河流开发”一节,可以引用我国红水河流域的开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在互动探究课堂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教师应利用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并在问题发现与设计方法上指导学生小组间交流互问,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发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而要求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思考性、探究性的问题。
在互动探究课堂中,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以问题为主线的形式,在教师提问、学生答疑、学生之间交流互问中促成学生提问,在教师释疑的教学情境中,形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知识交流,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互疑互问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师生互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释疑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说明课堂需要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互动探究课堂重视问题探究的过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探究课堂的组织者;重视问题的解决方式,教师只是问题探究中的指导者。
1.根据学生认知特征,设计探究问题
教师设计的课堂探究问题要有针对性,难易适当,是经过学生思考、教师点拨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能够抓住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兴趣;要有层次性,把总的探究问题分解成一个个由易到难的小问题,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后达成目标要求;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创设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情境
地理课堂情境是具有地理思维方式的情境,创设探究情境的问题必须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内容上要有挑战性和探索性,才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主动探索问题缘由,才能主动与教师互动合作,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探究
篇10
一、“学本式”教学模式的程序
1.主要特点
“学本式”教学即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展学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都是由考试大纲决定,无论知识是否对学生地理学习有用,教师只讲考试内容,不考内容基本不讲。学生也只能按照教师安排的内容进行学习,这严重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本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独立自主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展学完成地理学习任务,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而言,不懂的问题由自己去探究解决,不能解决的由生生之间相互探讨,仍不能解决可由教师点拨指导。该教学模式使课堂生动有趣,充满活力,深受学生喜爱。“学本式”教W模式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只要对学生发展有用的知识,教师都根据需要深入浅出讲授,并将学生学习与考试有机结合。
2.基本程序
“学本式”教学要经历复习提问、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归纳总结等过程,其核心是新课教学。“学本式”教学模式的新课教学分为自学、互学、展学三个环节。
(1)自学。是学生根据所学习内容先独立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一种活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自学内容可以来源于课本,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均根据学生学习任务确定。自学时,生生、师生之间先不交流,教室保持相对安静,学生自己认真看书或者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将重要且不懂的问题加以记录,便于提问讨论。自学是互学和展学的基础,互学和展学离不开自学。通过自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自学所用时间一般控制在2~4分钟,把更多时间留在后面学习环节。
(2)互学。是自学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共同对自学中难以理解或者不懂的问题相互讨论并寻找解决办法的一种学习活动。在互学环节中,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人数据具体情况而定,最好四位同学一组),每个小组选一位组长,并给每位学生分配任务。做好分工后,针对自学环节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各小组成员发表自己不同见解并做好相应记录。同时,教师到各个小组巡视,了解各小组对问题的解答情况,并对解答问题有困难的小组予以帮助。互学时,可将新旧知识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它要求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把各种不同观点结合起来,最后达到解决学习问题的目的。通过互学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感情和集体主义精神。互学所用时间可根据问题多少和难易程度确定,一般控制在5~10分钟。
(3)展学。是自学或者互学完成后,学生将自学或者小组互学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的一种学习活动。展学时所有学生认真听讲,确定答案是否完整、正确,是否需要补充或者纠正。展示完成后,其他同学点评并说出理由。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相互讨论,寻求问题解答。如果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可由教师点拨引导展学内容,可以是自学内容,也可是互学内容。通常情况下,先展示自学内容,再展示互学内容,其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小组一位同学展示,也可以由小组所有成员一起展示;可以是部分小组某个成员展示,也可以是部分小组所有成员集体展示,不管用哪种方法,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都参与体验学习活动。
3.应用要求
“学本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学、互学、展学完成地理教学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精心准备自学材料,使材料来源于学生生活,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课堂上书本的知识尽量让学生自学,能在书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不讲或少讲。教师应让学生将难以理解或者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便于课堂及时解决。
(2)自学完成后,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要开展互学。此时,教师到各小组巡视,掌握各小组对问题的解答情况。同时,对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小组给予帮助,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互学完成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答案是否正确,进行展学时,教师应有意识让答案错误或者答案不完整的小组先展示,再让其它小组纠正或者补充。为激发学生自信心,无论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教师都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
(4)通过自学、互学、展学还不能解决的学习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导。一些争议问题,无法当堂解决,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课后探究,最后于课堂将难题弄清楚。
二、“学本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1.自学的应用
初一学生刚入门,学习地理普遍感到困难,加上学习负担较重,他们不愿意自觉看书。这种情况下,教师安排时间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自学书本内容,课堂上让学生自学所提供的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时间。根据学生自学内容,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由易到难,让学生有学习成就感的同时,又面临挑战,从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问题设计,可将书本重要知识点呈现,做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知识点。如在学习“中国水资源”时,让学生自学回答中国水资源的现状。紧接着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得出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问题通过学生自学可能无法解决,可进行互学。
2.互学的应用
学生通过自学后,若有些问题无法解决,应该让学生相互讨论,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如通过自学后,学生对中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不清楚,可让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比教师直接说出答案好。互学时设计的问题不能太简单或者太难,应注意问题的有效性。
3.展学的应用
展学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学完成后展学;二是互学后展学。如在学习“中国水资源”时,可以对逐个问题自学,学生自学完成后,让回答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回答不完整,让其他学生补充。接着让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回答中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这个问题有点难,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再让每组派代表表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弄清楚中国水资源特点后,最后是解决方案,这一问题也可先让学生自学再展学,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再互学后再展学,最终找到正确答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