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内容范文

时间:2023-07-30 10:2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管理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管理内容

篇1

一、中外合作办学概况

1、中外合作办学原因

中外合作办学在全球化及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背景下应运而生。外方办学者往往从经济利益、教育市场、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来考虑。在中方动因方面,首先国家层面:兑现入世之承诺,也可以成为帮助政府解决教育经费的渠道之一。其次社会层面:满足我国经济与科技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我国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最后家庭和个人层面,满足个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2、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

(1)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中外合作办学是既具有公益性事业的因素,也具有产业性的因素,其运作还具有市场性。王剑波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服务方式和管理的特有属性不仅包括教育公益性,其合作办学的招生、融资办学和经营合作项目等各个环节还具有市场性和产业性的特点。

(2)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具有多样性,林炜、陶林的观点认为合作办学呈现出区域性、多层次并存性、与我国教育的互补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性等特点。李兰巧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具有互利性、效益性、开放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

(3)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多数学者赞同三种主要的办学模式,即融合型、嫁接型和松散型。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合作办学的主要类型

1、双校园类型

这种类型通常是2+2、3+1、1+2+1等形式,“双校园”类型中最常见的形式。“双校园”类型所取得学位通常是双学位。

2、单校园类型

学生被授予双方院校的相应学位是在毕业前学满相应学分的课程及达到双方合作院校的成绩标准后。在我国双校园的本科层次旅游管理合作办学的大学有:大连大学国际学院、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长春师范学院等;酒店管理专业合作的大学是天津商业大学,单校园的合作大学是广州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大学等。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

全国中外合作办学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具体情况,国内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的大学是上海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广州大学、青岛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长春师范学院;酒店与旅游业管理专业的大学是天津商业大学、浙江大学;其中之江大学合作的层次是硕士研究生。

根据罗列,我们可以看到嫁接型是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时应用的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采用“2+2”,“3+1”,甚至为“4+0”的形式。

1、根据国内的合作院校,总结出其合作思路

以大连大学和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为例,它的办学特点就是校企合作,同澳大利亚多家旅游组织和集团公司有着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分布在斯莫尔、考夫斯港、黄金海岸、悉尼的四个校区,连续多年获澳大利亚旅游行业教育优异奖。基于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青岛大学国际学院是1997年第一年面向全国招生的,在充分吸取第一个中外合作项目青岛大学霍尔姆斯学院成功经验成立的。学院开设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引进了专业领域的4个系列的以商务教育而著称的澳大利亚霍尔姆斯学院的课程专业课程。2006年学生为第一季正式参加此项目的学生,是在学院与奥地利克雷姆斯学校鉴订正式合作项目第二年。

2、中外旅游管理合作办学中的教学模式

(1)对于语言主要指英语教学的高度重视。因为是合作办学,要接受国外课程的学习和外籍老师的授课,所以对于语言的要求就非常高。在课程设置中突出英语实践能力教学特色以便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和交际能力,能够在国内国外环境下,从事旅游与酒店管理接待业和人力资源工作。第一,加大英语教学量,开设英语专业课程。一、二年级英语周课时达到12节,采用英语专业课程交际英语,分别开设了英语阅读、听说、日语等小语种、写作专项课程。第二,加强口语并聘请外教的教学。聘请具有相关资质的外籍教师来讲授口语、写作课,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任教英语教学课程。第三,采用双语教学,采用原版教材。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英语水平提高,能入学后第二年时即通过出国要求的雅思考试。

(2)引进外方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青岛大学引入奥地利克雷姆斯学院等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即这些课程由国外派教授授课或提供教学大纲、教材等由中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

(3)保留相关专业本土特色。这样的课程如传统的旅游学原理、旅游法规、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给予了保留。

(4)中外合作办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在“2+2”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需要结合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和国外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优势,加强外国语言基础教育和旅游专业?n程的国际导向。具体课程设置以大连大学和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合作办学课程设置为例。

①我国高校要求开设的课程。开设所学的各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这些是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在英语类课程设置方面,是和国内的外语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对于外语实际能力的要求更高,注重听说口语,同时增设雅思专项培训等大量的英语课程,这是基于“2+2”的模式培养模式,为学生后两年出国学习奠定基础。②与国外大学的对接课程。与国外对接的课程是按照国外大学的要求,国内高校开设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部分必修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是国外大学提供课程的详细大纲和样本试卷,以及指定教材,即原版教材,由中方老师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试卷采用英文试卷与国际接轨,体现了合作办学的专业特色,引进和吸收了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按照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办学协议,旅游管理专业有6门该类对接课程。③“2+2”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具体课程设置具体指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的课程在国内完成,第五学期到第八学期的课程在国外大学完成。8个模块分别从第一学期到第八学期的课程设置。第一学期课程为:交际英语(1)、大学计算机基础、基本原理、旅游学原理、旅游与酒店接待市场营销;第二学期课程为:微观经济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旅游研究与分析、旅游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沟通与思维、旅游地理;第三学期课程为:交际英语(2)、高等数学、管理学、体育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旅游心理学;第四学期课程为:英语高级写作(3)、雅思培训、高等数学2、大学体育II、中国近现代史、法律基础;第五、六学期课程为:核心课:旅游英语、服务管理、旅游经济学、选修课(选修2门)、餐饮管理、民俗学、体育旅游研究、旅行社信息技术系统、旅游财务管理。第七第八学期为实习学期。

四、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与对策

1、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1)课程设置不符合我国国情。国外课程很多是针对于本地区本国家的课程,我们合作虽然是需要了解国外的实际情况但并不是要西方化或是美国化、澳洲化,我们需要的是国外优质的课程洋为中用。根据合作办学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提出不能照搬他国的课程,而是要借鉴。

从表中可以看到以上问题。第一,关于课程的设置不科学。国内没有开设旅游政策与法规可以和国外的旅游政策与发展兼有。关于语言学了提高实际的听说能力外,还需要开设雅思课程。第二,有很多“双校园”类型院校对于学生是要求达到一定语言和专业成绩的标准后才可以进入到国外合作院校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语言的学习在时间上和精力上付出要多,对于“单校园”类型的合作院校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因为学校聘请的外籍教师会全英文授课,这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设相对滞后。旅游本科的专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计划中,关于专业课的设置主要在第五到第七学期,很多学生对于前四个学期专业课很少表示不满,大一一年几乎没有专业课,这样的设置没有考虑到新生在对于整个专业的了解和自己四年大学的学业规划。学院应在大学一年级就开设少量的旅游入门基础课程,以便从学生入学时就抓起,熏陶、培养学生强烈的专业意识。旅游管理本科是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前四个学期可以安排相对于比较适合先实践后学习的课程。

①酒店实习环节与教学内容环节有脱节,应实践与教学相互促进。实习等实训课程对于旅游专业学生、尤其是酒店工作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必修课。只有在实习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实践表明学生更喜欢在先实习后学习这样的课程。老师们发现,先实践后教学,专科的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上课认真,和老师互动频繁。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安排实习的环节没有包括全部的专业课知识,是应该注意的。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模块需优化。由于我国和国外就教学理念、培养目标等很多方面不同,整个教育体系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国内院校和合作的国外院校,虽然引进了许多的外方核心课程,但也有很多的本土特色的课程,在课程衔接上以及教学内容上很大程度上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系统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整个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课程内容进行细致而系统的梳理,经过反复的实践,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设置体系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对于合作办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也应该研究和建立,评估和改进合作办学项目。

2、教材选用难度偏大,不适合我国学生学习水平

外方课程都是由外方选用的原版教材,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本身就有语言上的难度,再加之全英语授课,使得他们上课效率不高,听不懂或是不能全部听懂。而且内容上没有和中方的课程很好的衔接,使得内容不是有缺失就是有重复,这不太完全适合中国学生。再加上跨文化的学习使得两种教学思维和理念很难让同学对于旅游管理有一个完整框架的构建。

篇2

1旅游管理专业介绍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方向主要有导游方向、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和酒店管理方向。旅游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有:管理学、现代服务业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行社管理、导游基础、导游实务、旅游法、旅游开发与规划、酒店管理概论、餐饮管理、前台与客房管理、旅游商务英语、会展管理、旅游项目策划、景区服务与管理、旅游礼仪等。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引进培养双师型教师,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加强开发建设校企合作下的实训基地,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以旅游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订单式”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零适应期”下的“岗位技能递进式”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2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目标以及旅游经济发展需求,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宽口径+重应用”理念下,为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旅游人才;掌握经济学、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现代服务理念的旅游人才;加大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力度,培养能够在旅游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等企业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旅游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有极高要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要基于旅游经济发展需求,促进专业转型,加大对旅游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

3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3.1实践教学具体模块设计

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订单式”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零适应期”下的“岗位技能递进式”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的不同层次岗位技能递进教学内容,将“基础岗位技能+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岗位技能+企业顶岗实习”递进式融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推进旅游岗位技能递进实践教学,全面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岗位技能,实现旅游专业人才零距离就业。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具体设计包括四层级“基础岗位技能+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岗位技能+企业顶岗实习”(图1),其中,基础岗位技能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入学初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认知和初步感受,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旅游景区参观和旅行社考察等活动;专业岗位技能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对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校内形象训练室学习仪容仪态,并辅以导游、酒店服务体验等活动实践;综合岗位技能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中间阶段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校内旅游综合训练室学习综合岗位技能,并配合旅游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等实训基地参与常规管理实习;企业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应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配合毕业实习到旅游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等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3.2实践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四大“岗位技能递进式”模块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是结合不同阶段所学理论知识设计的不同实践教学内容,是对“基础岗位技能+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岗位技能+企业顶岗实习”不同模块的组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笔者建议设计基础学习(入学专业教育、军训、计算机操作)、操作学习(仪容仪态、语言技能)的基础岗位技能项目,前厅服务管理、客房服务管理、餐饮服务管理、旅行社服务管理、旅游产品策划服务管理等分岗轮换的专业岗位技能项目,综合旅游企业战略管理实训、旅游市场营销实训、社会实践、旅游企业管理软件操作等综合实训的综合岗位技能项目,毕业实习的企业顶岗实习项目,具体的实践教学组织安排如表1所示,采取校内外结合实践教学方式,完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

3.3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实施

笔者认为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深入挖掘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实训内容,充实实践教学项目。同时,应利用校园文化的软实力,以旅游社团为基点,倡导鼓励学生开展相关专业活动,以校园实战形式锻炼学生岗位技能。此外,在毕业之际,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还可以参加毕业实习,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企业基地。总之,在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下,要结合“课堂实训+校园实战+社会实习”实践平台,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在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实训中,教师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讲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凝练提出课堂实训项目,切实提升学生实践岗位技能。基于旅游专业课堂实训,还可以设计旅游岗位技能大赛,充实扩展实践项目内容,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以课堂实训形式,要求学生以课件形式汇报实践报告,连接岗位技能,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灵活思维能力。在旅游管理专业校园实战中,可以教师为牵头,倡导鼓励学生成立旅游管理社团,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相关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线,凝练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训练项目,以校园实战形式演练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内容。如,旅游社团撰写的“城市游”旅游路线规划书,通过路线的规划、成本的控制、住宿的安排、特色活动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通过校园实战平台,实践所学知识。社会实习是对课堂实训和校园实战的延伸,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际,学生将走出校园,在未来职业规划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顶岗实习企业进行社会实习。高校应积极拓展社会实习实践平台,在校企合作机制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习活动,不仅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实习需求,也满足社会单位专业人才需求,向社会输送实践应用型人才。

4结论

篇3

关键词:旅游管理;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是高校为了强化人才培养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而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统称。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一门专业学科,构建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能够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保障,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有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王斐斐认为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课程比例、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不合理因素,并且课程安排缺乏连贯性,因此在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践学时,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的连贯性[1]。杨慧认为协同创新理念能够科学地指导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高校、企业及旅游相关部门共同构建协同共享平台,推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2]。陈玉涛认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必须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对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考核机制进行整合[3]。陈炜运用系统研究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保障、教学管理、教学评估五个方面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培养适应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发展的应用型旅游人才[4]。

因此,在当前高校积极推进转型发展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构建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培养优质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主动担负起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动力的使命,推进地区旅游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一、旅游管理专业构建实践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共同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均明确提出引导、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2015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指出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高等教育服务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天然的实践性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得以强化,构建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保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必然趋势。

(一)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是全面培养既具有旅游专业理论知识,更具备高超的旅游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的厚度能够扩展学生的创新性,丰富的实践操作技能能够有效迎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构建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能够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全面考核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旅游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强化旅游理论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凸显解决问题、沟通协调、综合管理等专业核心技能,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适应旅游经济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实践性的要求

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是旅游管理专业适应高校转型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适应旅游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保障。旅游行业需要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实践操作能力是旅游管理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要重点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特点和职业教育属性。从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意识及职业能力。构建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是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我国旅游经济壮行升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协同创新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科学指导思想,实践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创新创业理念的指导下,从实践教育的内容体系、目标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表1),更能够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实践性和创新性特点。

实践教育内容是实践教育体系目标任务的具体化,以基础实践能力训练作为出发点,结合科学研究实践、专业时事评析、专业研讨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育目标体系是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的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教育保障体系是协同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条件,对于实践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具有非常严苛的要求。实践教育评价体系能够科学评价协同创新实践教育的效果,是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反馈体系。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主要措施

(一)明确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宗旨,培养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性旅游人才。在实践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要遵循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规律,体现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协同创新教育理念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指导思想,注重整合校内外各项资源,搭建协同平台,实现专业理论、应用技能、综合实践有机结合,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设置具备创新导向的实践教育内容

实践教育内容是实践教育体系任务的具体分解,实践教育内容安排要体现创新性。基础实践能力是创新实践教育的基础,在夯实旅游管理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渗透具有创新体验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增加创新意识培养的内容,提升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创新性旅游人才,满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阶段对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

师资队伍是实践教育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践教育效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主动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充分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引进企业优秀管理人员与一线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学一线,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职和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双师型”队伍,提高实践教育教学质量。

(四)完善实践教育评价机制

实践教育评价机制能够明确反馈实践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的实践教育评价能够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实践教育评价应贯穿实践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评价机制,及时将评价效果进行互通反馈。加强实践教育教学过程的指导与监控,健全实践教育评价制度,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不断完善实践教育体系,促进实践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斐斐,董志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2):52-56.

[2]杨慧,毛金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J].北方经贸,2014(3):175-176.

篇4

引言

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重理论知识传输,轻就业技能培训等。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建立在旅游行业特点、市场状态和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能力培养为导向,结合校内专业知识学习和校外实习培训等方式,增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着专业教学内容和培训体系的方向,可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打好基础。旅游行业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专业,而旅游管理专业又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所以多学科理论知识交叉培养和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专业内容上看,旅游管理专业是以管理学为基础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又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知识涉猎。从岗位职责要求上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熟悉基层岗位的工作内容,而且要具备业务操作和管理的能力,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旅游行业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旅游行业逐渐渡过了低层次、高增速的阶段,已经进入重质量、高效益的换挡期,低技能人才和单一技能人才逐渐被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所替代,高校應试教育人才逐渐被实践型人才所替代。为适应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能对旅游行业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有科学、系统的认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有效解决问题,能够独立组织旅游项目的开发,在旅游管理中实现实干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结合。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要拓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又要提高专业人才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够适应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需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和培训单位自身的特点,为人才培养提供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训需求。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搭建旅游实践的平台,真正活化理论知识,让其能够学以致用。

(一)教学导

对比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的经验,针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市场特点,可以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形成以教育引导为基础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通过该专业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对相关学科的拓展,建立起广泛的专业口径,提高人才培训的效果。在教学引导中,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文学、计算机、英语等内容,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旅游学、心理学等内容,其目的是学生让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多层次的教学方法来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要求,特别是强调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人才的规范性要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阶段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从业者的实践经验要求非常高,既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又要学会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所以,实践是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业技能和从业经验,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还能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理论来指导实际操作能力,并在实际工作经验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是否合理。另外,学生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比如学会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掌握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协调,认清自身在行业中的定位等。

(三)强化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德育教育应该由传统的封闭式校内教育转变为开放式的社会和职业素养教育,这一要求的转变意味着德育教学方向的改变。所以,高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就要强化德育方面的教育,除了要开设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外,还应该开设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来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增进学生心理状态的稳定性。高校要克服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德育教育的思想观念,必须把握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脉搏,把学生个人成才需求和市场岗位要求相结合,并且把德育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整理规划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具体体现,真正实现教好书、育好人的要求。

(四)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化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延伸,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不单单是企业给专业人才提供实习的岗位,它应该是贯穿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毕业实习等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校企合作关系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利益,为了保证校企合作机制的正常运作,可以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来进行运作,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学校、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酒店等负责人担任。通过随时了解旅游管理岗位要求来调整人才培养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并且对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进行后续跟踪,分析旅游管理岗位用人标准和要求的反馈信息,以便于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篇5

引言

旅游产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促使旅游业拥有了十分广泛的发展前景。旅游企业由于成立与运营成本较低,运营模式较为简单等特点,导致旅游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在这一发展形式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设计与应用,能够显著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对旅游业经营模式、管理模式、业务开展等的影响作用,推动行业的整体发展,满足游客的需求。

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作为辅助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信息化工具,作为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基础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建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适用性与实用性原则。旅游企业的经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利润获取方式较为单一,是一种“积少成多”的方式,将每一位旅游参与者的团费减去组织成本,再乘以参团人数即为最终利润,所以,利润水平与成本控制具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在设计系统的过程中,需要以提升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效率、满足游客需求为核心,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游客的使用需求。

(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块包括五个,一是数据收集模块;二是人机交换模块;三是操作执行模块;四是中央处理器模块;五是通信模块。这五个模块的功能各有不同,但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是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数据收集模块即数据库,在旅游管理活动中,大量的数据是管理工作的主要支持,比如景点人数、导游数目、经济效益等,管理需针对上述情况具体开展。人机交互模块是指人员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程序,人员输入的指令通过该模块实现,如人员输入“九寨沟”,信息系统可以给出九寨沟的基本情况,包括主要景点、门票价格等。其他模块的功能也与此类似,均是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和集成的。

(三)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设计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以简单、快捷为基本原则,因此减少了层次,将执行层(输出层)、交互层(输入层)与中央处理器(控制层)直接进行连接,但输入和输出系统是分离的,不会相互影响。当人员将相关内容输入后,中央处理器会直接做出反应,给出相关内容,这一流程大大简化了工作内容,提升了效率。

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优势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效率优势;二是资源优势。效率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工作流程和模块设计上。上一小节中,给出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即输入-控制-输出两个基本层次,一切指令的反映速度均得到了有效保证,这一设计好比高速公路,分离的输入和输出层,就像双向通行的快车道,信息读取和反馈速度得到了保证。资源优势主要建立在数据库方面,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中,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数据,无论人员想了解旅游地点何种信息,均可以得到有效满足,包括美食、车辆、景点、文艺特色等,这是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又一个突出的应用优势。

(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拟

以武侯祠旅游为例进行模拟,人员进入成都后,向系统输入关键词“武侯祠”,可以得到相关信息包括武侯祠距离、门票价格、游客状况(淡/旺季)、最佳路线、旅游指导、附近景点等,游客按照相关信息进入景区后,又可以通过系统了解相关资料,包括诸葛亮生平、纪念馆建设等。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和语音资料在系统中兼容,可供游客自由选择,同时游客可以随时调节声音、控制播放速率、暂停播放等,应用效果非常良好。此外,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中,系统具体较高的可操作性。就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形势与发展趋势来看,旅游业国际化将是所有旅游企业的共同发展目标,因此,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兼容了多种语言,外国游客可以选择英语等语言应用系统辅助旅游。模拟应用中,这一设计的效果也非常良好,兼容的英语、法语等发音准确,且文字清晰,能够很好地满足外国游客的需求。

三、结语

篇6

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本科教学占据着高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高校教学活动可以看成是一种服务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方面的需求。2012年教育部专门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全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并力求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可以看出,如何提高高校教学服务质量已经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探析从哪些方面来衡量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则是提高教学服务的基础。我国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开设时间不长,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服务规范尚未完全建立。2014年国家旅游局颁布了三个关于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规范,即《旅游类专业学生景区实习规范》《旅游类专业学生旅行社实习规范》《旅游类专业学生饭店实习规范》,但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教学质量暂没有专门服务规范或者评价标准。本文在借鉴一般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特点的用于分析该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调查问卷,并以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来探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维度,以期为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打下基础。

二、相关研究回顾

自20世纪80年代起,管理学界一直都在关注服务质量方面研究的问题。美国市场营销学家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1985)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服务行业的特点提出了著名的服务质量模型(简称SERVQUAL)。[1]SERVQUAL模型将服务质量分成五个方面,即有形性、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和可靠性,通过测量顾客所期望得到的服务质量与实际感知的服务质量之间的差距来评价服务质量。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发现分别测量顾客期望的服务质量和实际感知的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Cronin和Taylor(1994)在SERVQUAL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以直接测量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绩效感知质量评价模型(简称SERVPERF)。[2]管理学界关于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为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研究提供了启示。早在1995年,学者Anderson(1995)就曾借鉴服务质量模型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高等服务质量的移情性较低,而可靠性和反应性则较高。[3]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相关专业的高等教学质量研究越来越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近年来亦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例如,Cooper和Westlake(1998)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研究了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4]Leal(2010)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研究了巴西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如何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进行动态的调整。[5]国内目前有430多所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毕业生在20万人左右,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往往实践能力不如专科、职高等其他层次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问题备受关注。对旅游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研究也大多围绕实践教学环节展开。例如,张培茵、孙琦和石长波(2006)提出了包括知识培养体系、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和创新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旅游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教学体系。[6]汪清蓉(2006)则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施原则、教学环境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5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并且构建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7]徐岸峰和韩忠春(2009)以及王忠君(2010)分别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7]以及如何评价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习教学质量[8]进行了探讨。综上所述,国外研究偏重于定量化的实证研究,而国内研究则偏向运用定性分析。本研究将通过借鉴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特点,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评价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服务质量的维度。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尽管在是否需要测量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值这个问题上,服务质量模型和绩效感知质量评价模型存在着争议,但两者都将服务质量分为5个方面22个题项。第一,本研究先基于这22个基本题项,结合高等教育和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特性并通过专家访谈的方式,罗列出31项来测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服务质量(如表1所示)。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来测量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其中,1分代表非常不满意,5分代表非常满意。第二,依托以上题项设计调查问卷,在旅游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中发放,收集样本数据。第三,根据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变量中的公共因子,并给公共因子命名以得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服务质量的主要维度。

四、案例研究

(一)样本特征

2010年11月在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中发放了用于测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服务质量的调查问卷,共发出调查问卷91份,100%回收。在这91份问卷中,女生的比例高达83.5%。这一结果反映出近年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性别比例失衡的现象,即女生人数远远高于男生人数。31个用于测量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服务质量的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如表1所示。

(二)因子分析结果

将回收的问卷数据输入SPSS统计分析软件,首先运用方差最大旋转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的因子分析,从变量相关矩阵中提取公共因子,以使每个因子上具有最高载荷量的变量数量达到最少,而每个因子涵盖关系最密切的变量。初步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部分变量的共同度(Communalities)偏低。因此,将共同性低于0.5的6个变量删除后第二次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剩余的25个变量集中在6个因子中,变量总方差达69.747%,KMO值为0.842,而且每个变量在其所属因子上的载荷量都接近或超过了0.5,而在别的因子上的载荷量则低于0.5。因此,再次进行的因子分析效果较好,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分析。

(三)公共因子命名及解释

根据载荷量的高低将变量分成6个公共因子,各公共因子命名如表2所示。表2中第一个公共因子在变量Q3、Q6、Q7、Q12、Q13、Q15、Q19、Q26上有较大的载荷,这8个变量均是有关教师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方面的内容,因此称之为趣味性因子。第二个公共因子在变量Q24、Q27、Q28、Q29、Q30、Q31有较大载荷,这6个变量是关于旅游教学实践环节或者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的,故称之为实践性。第三个公共因子在变量Q17、Q18、Q20上有较大载荷,这3个变量分别是关于教师上课内容的正确性、易于理解和遵守诺言方面的,称之为准确性。第四个公共因子在变量Q21、Q22、Q23上有较大载荷,这3个变量都是和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相关的,第五个公共因子在变量Q8和Q9上有较大载荷,这2个变量是关于教学设施设备的,而第六个公共因子在变量Q1、Q5、Q14上有较大载荷,这3个变量则是保证旅游专业教学正常进行的基本内容,因此借鉴SERVQUAL模型分别将第四、第五和第六个公共因子命名为可靠性、有形性和保证性。因此,通过样本数据发现,评价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维度除了一般服务质量SERVQUAL模型中关注的可靠性、有形性和保证性外,还包括趣味性、实践性和准确性三个方面。

(四)因子评分

用SPSS计算各因子的变量均值,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如表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为目前的旅游专业教学中不满意的是教学的实践性。该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分散在语言类、地理类、管理类、历史类等系科中,专业教师“科班”出身的较少,大都从原先的母学科转来教授旅游专业。这样的专业教师往往研究能力强,而一线旅游企业的实践经历有限,但旅游行业近年来的变革又非常快,导致课堂教学往往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有限,且效果欠佳。其次,趣味性和有形性的因子变量均分也偏低,这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和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一般认为,“旅游”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尽管“旅游管理”并非教如何“旅游”,但是很多学生反映他们报考此专业就是冲着旅游的有趣性来的。因此,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的角度而言,需要特别关注教学的趣味性,要运用各项多媒体技术手段,使教学形式生动有趣,根据业内动态不断更新授课内容,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另外三个公共因子,可靠性、保证性和准确性的均值较其他三个因子要高,这说明这三方面学生相对满意,尤其是教学的准确性方面。可靠性、保证性和准确性应该是一般服务质量包括教学质量评价中最为基础的方面,尽管评价较好,但在改善其他方面的同时不能放松对这些方面的维持。

五、结论

在服务质量模式和绩效感知质量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符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调查问卷,并以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对该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工作收集样本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来探讨评价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主要维度,并用各因子的均值来分析学生对该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各方面的满意程度。研究表明:

(1)评价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维度与一般服务质量SERVQUAL模型有一致的方面,即可靠性、有形性和保证性,但也有其独特性,具体包括趣味性、实践性和准确性三个方面。因此,今后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可以围绕趣味性、实践性、准确性、可靠性、有形性和保证性六个方面来进行。

(2)学生对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认同度不高,实践环节不能令学生们满意,因此结合校内校外的资源有效多元的安排实践教学是提高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

篇7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就业问题 就业率 提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表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旅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旅行社、酒店等旅游行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给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广阔的就业前景。然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特别是毕业后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工作的比例较低,学生实际的就业情况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并不相符。

一、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业不就”或“转入他行”就业现象比较突出。和其他高校市场需求较小的专业毕业生相比,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无疑是幸运的。目前,我国旅游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管理人才缺口很大,然而面对各大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渴望,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不愿意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工作,并不把旅游业作为其就业的首选目标,如河北省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2002届毕业的90名毕业生中,截至2012年只有15名学生仍然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工作;河北省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2012年毕业生中,毕业生人数为79人,但只有15个人从事旅行社、酒店等相关领域工作,大多数同学选择了考研、考公务员和市场营销、办公室文员等职。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后,行业流失率较高,跳槽现象严重。一般而言,旅游行业对学历的要求不是很高,而且往往要求从基层做起,虽然提升的空间较大,但是基层工作较为辛苦。如今很多“90后”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往往接受不了这种工作环境。因此,一些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初次就业选择旅游行业后,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会选择跳槽或转入其他行业。

二、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

1.目前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培养方向不明确。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层次主要分为专科、本科、硕士、博士。除博士外,各个层次的界定较为模糊,都按照大致相同的教育模式培养。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课本的选择上,都没有体现各个层次的特点。这种大众化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旅游企业的要求。

2.高校旅游专业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材虽然种类很多,但大多数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好多核心内容和十几年前差不多,内容太过于陈旧,不适应当今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需求。除了教材过于陈旧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只限于课堂,现在有一部分旅游专业的学校,甚至没有旅游实训室,很多年轻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讲授过程中往往限于课本内容,照本宣科现象非常普遍。但旅游业需要的是有实践经验的,毕业后无需培训就能直接上手的人才。旅游企业的需要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当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

3.旅游行业自身的特点与毕业生认知存在较大差距。旅游行业吸纳劳动力较多的单位主要为旅行社、酒店、景区等企业,但这些企业往往都要求从基层导游、服务员做起,工作较为辛苦且薪资不高。当今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过了四年的大学教育,已经系统掌握了旅游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拥有了一定的学历,理应从事体面的部门经理等管理层的岗位,而不应该从导游、服务员做起。旅游行业从基层做起的特点,以及社会对旅游等服务行业的偏见,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相差甚远,这些都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业不就”、“频繁跳槽”现象的发生。

三、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的对策

1.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首先,目前好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错误地把“旅游”等同于“旅游管理”,导致旅游专业的学生缺乏面对艰苦工作环境的心理准备。因此在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中,要把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当今旅游企业对求职者各项素质的要求提前告知学生,使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提高抗击挫折的能力。其次,通过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加对旅游行业的认同感,从而避免“有业不就”现象的发生。

2.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密切校企合作。针对旅游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的这一环节,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平台。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和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这样既可以为在校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又可以为毕业提供实习基地,从而为实习生毕业后能够签约该企业打好基础。校企合作既能给在校生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了解当今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同时,又能使旅游企业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物色到合适的人才,从而有利于旅游企业的长远发展。

3.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当今各高校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和旅游行业的发展方向及各个高校自身特点,细分目标市场,并按照目标市场的要求,确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并在培养目标的要求下优化课程设置。具体来说,在课程设置中,首先注重应用性,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分量。具体措施主要有减少理论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时数。特别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该使实践教学数大于理论教学数。其次,由于旅游行业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可以通过增加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的方式满足这一要求。

四、结语

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在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市场前景的同时,也对当今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各高校应该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调整,从而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满足旅游行业的要求,提高学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李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困境与竞争力的提升.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

[2]陈丽华,邹先锋.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

篇8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实践应用,而体验式教学作为学生组织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而旅游管理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使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从业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方法是最好的选择。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往往和其他理论性学科一样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少,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率低下,不利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文就主要对体验式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实施应用进行了探讨。

1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多个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得到提高。首先,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将课程按重要程度不同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几个部分,大多数都是理论性的课程内容,而没有根据专业实际设置适当课时的专业实践课程。尽管有的学校设置了专业实践课程,比如饭店管理实务、导游业务等,大多数也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可供实践的教学内容屈指可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实践性难以得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也不能体会到这一专业的精髓所在。其次,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是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也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互动实践,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参与的机会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一味地学习课本内容,知识面得不到扩展,没有真正的旅游体验和实践机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极不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2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

2.1制定科学的体验式教学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提高对这门学科的认识,重新审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认识到体验式教学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制定科学的、针对性的体验式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从多种角度了解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和具体能力要求,并据此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适当增加实践类课程的课时安排,并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改进教学方法。然后,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多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锻炼自己,从而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

2.2根据体验式教学目标改进旅游管理教学内容

为了使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发挥更好的效果,首先,学校应选择合适的教材,有能力的学校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编制适合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的专业教材,要选用实践性比较强、开放式的、更新的知识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改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时要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创新,比如旅行社管理、餐饮管理、导游业务等实践性要求较强的课程,在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强调对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3丰富体验式教学方式

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进行体验式教学时可以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感体验法、角色扮演法等,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效率的提高。

2.3.1实地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根据案例内容来设置教学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加深学习体验。为了提高案例教学法的实效性,就需要学校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设施的建设,比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建立导游、客房、酒吧等模拟实训室,让学生可以在学校自己的实训基地进行体验式学习。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与旅游展销会,让学生亲身体会旅游服务的相关流程和注意事项,使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业务实操能力,达到体验式教学的良好效果。

2.3.2情感体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将从事导游工作,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对旅游景点的情感体验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能够在导游的过程中结合情感体验向游客传播文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设计模拟导游教学环节,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做导游,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同时还能对学生的情感、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在讲授长城这一旅游景观时,就可以首先让学生提前查找学习资料,了解长城的价值与地位,并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爱国主义情感,理解文化保护的意义,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就可以使专业知识更具实用性。

篇9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旅游教育也蒸蒸日上,日趋规范化,并逐渐与国际旅游业接轨。我国的旅游教育体系比较完整,高低层次兼具,既有专科、本科教育,又有硕士、博士教育,其中以旅游中职中专教育和本科教育为主[1]。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旅游专业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紧缺,远不能满足现代化旅游业的实践需要,凸显以往的旅游管理教育体制尚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培养出更多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于一体的高素质本科人才,以适应现代化旅游市场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本文作者从自身学习经验出发,结合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现状,论述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提出建议。

一、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学生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只注重教师的“教”,不重视学生的“学”。而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多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仍然沿用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学习仅局限于课堂,而且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体现,属于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很少,使学生对学习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

2.以书本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对实践的要求也比较高,然而很多高校本科教育过多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大多数院校理论课与实践课时分配比例严重失衡,理论课时远远多于实践课时。还有一些高校自身不具备现代化的教学实践基地,又不主动与旅游企业联系,无法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仅限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常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抽象难以理解,教学效果欠佳,当学生进入旅游管理岗位工作后遇到实际问题时,课本知识不能与实践相联系,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差,很难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3.以本专业为中心,重“专业”轻“综合素质”

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授课多照本宣课,很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也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缺乏竞争优势。我国目前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可谓大产业,而相关的旅游管理教育却只能算小专业,尤其是目前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及国际化程度的加强,将来的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一定是基于高科技基础之上的休闲文化旅游等方式,对旅游管理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会相应增多,因此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对高校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改革建议

1.通过师生互动式教学强化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式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同样处于主导地位,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目标,同时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如小组辩论法,可让学生6-10人组成一个小组,由师生共同就某个理论问题确定为辩论主题并进行辩论。以小组辩论法进行教学,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应提前一周左右把辩论的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可以搜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课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联系点和有利时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辩论的热情,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评判结果时,要以学生辩论的观点是否有理、有据为基础,围绕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对各小组的新观点进行评价和总结,有利于学生强化和巩固所学知识。也可采用情景模拟法进行教学,可让学生分角色就旅游管理中常见的游客投诉问题进行情景模拟表演,以锻炼学生与游客的沟通技巧能力,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现场解答,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方式可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进行换位思考,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2.通过案例教学强化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法于20世纪初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先引入教学中,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广大教育学者的认可[2]。就是把枯燥的理论融入真实而生动的案例中,是对所学理论的运用及强化过程,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旅游管理教育的案例教学法中以“案例-理论-案例”为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案例的探究需要一定的理论,而理论的学习也可以为探究案例打下基础。二者互为补充,而案例分析可谓是课堂教学中的精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可运用发生在旅游管理领域的真实事件为教学资料,引导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在课堂上广开思路,积极发言,通过师生的互动与讨论,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捕捉学生发言中的精彩部分,适时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共同探讨案例的发生原因、解决方案及预防对策,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为了确保案例教学法顺利实施,应选择既有真实性,又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要求学生学习前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及搜集案例的相关资料,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展开讨论。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形象生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及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 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 教学建议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趋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旅游从业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毕业院校和学习成绩的关注度逐步下降,更看重的是应聘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还有很多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管理型人员和研究型人员,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在最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快速膨胀的同时导致师资力量的紧张,所以很多旅游学系的教师多是从其他相关专业如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专业转行而来的。在这些转行而来的教师中,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的基本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他们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仅仅是参照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而设计,导致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涉猎得较少,这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有较大出入。因此,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改革步伐。

3、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企业竞争中,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开发。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教育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与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景区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够准确。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就是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出操作能力较强的管理型人才。由于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其政策和法规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这就造成实践教学的计划相对滞后一些,不能准确反映出旅游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活动安排过于集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导致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这样安排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难有效地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2、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差。在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着偏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比较注重实践,但采取的形式多为简单的室内实践操作,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有些高校按照本校的师资情况来安排课程,造成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差别很大,甚至取消实践环节,使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缺乏自身的活力和特色。第二,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我院的旅游教育还是沿用普通学校的模式,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遵循旅游专业的教育规律开展教学。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议

1、明确定位实践教学的方针。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又是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的主要环节。在拟定实践教学的方针时至少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能力的培育。旅游打点专业的实践教学必然要按照当前社会发展,培育出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二是环绕市场培育人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要符合当前的旅游经济现状,确定旅游专业的培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培育出的学生能够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要,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

2、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课程教学系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在完善基本课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增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逐渐形成“基本课、专业课、实践课”三足鼎立的模块化课程系统。基本课程模块由公共基本课和专业基本课组成,其教学方针是为专业进修打下深挚的理论基本,首要培育学生把握基本常识和专业基本常识,提高进修能力和专业进修的乐趣,即培育学生的根基素质、根基能力和根基手艺。专业课程由旅游饭馆打点、旅行社打点和旅游资本开发与打点三个标的目的的专业课程组成,其教学方针是培育学生把握旅游专业的常识能力,打造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其具备从事旅游工作所需要的现实操作能力。实践课程模块由与旅游业相关的学科课程所组成,其教学方针是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3、增强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作为学生把握旅游管理专业动手能力的场所,能够供给学生一个与现实岗位相接近的练习情形,经由过程实施模拟性极强的练习,让学生慢慢熟悉未来的就业岗位,培育学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育学生成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旅游人才。同时,高校也要成立校外实习基地。在成立校外实习基地时,要开展多方试探,在互惠互利的基本上积极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双赢和配合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成立起不变的实践教学基地。

4、增强师资队伍培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不仅常识性强,而且实践性也十分凸起,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不单要具备理论常识,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因为任课教师缺乏现实的旅游工作经验,高校在招聘旅游专业任课教师时应该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业资深人士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在教师完成教学使命的前提下,鼓舞激励教师从事旅游实践,这样既能丰硕教师的实践常识,又能使教师体味到旅游业成长的最新状况,提高其教学能力。此外,还要为教师多供给一些外出交流和进修的机会,定期选派教师、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开展学术访问或进修,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