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7-30 10:2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篇1

[关键词]初中英语情趣教学课堂

一、情趣教学的基本内涵

情趣教学主要指教师用自己的教育和爱心来唤起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学科的一种积极情感。同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给予尊重、爱护和引导,使学习成为学生富有情趣的活动。情趣教学中的“情”,主要指师生之间的情感和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教师将爱倾注在学生身上,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自觉地爱戴教师,喜欢教师,以及延至他所教的课程。情趣教学中的“趣”主要指趣味,教师通过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悦耳动听的音乐,令人开心的游戏,体现才思敏捷的竞赛,富有深奥哲理的谚语,活泼轻松的舞蹈,使人身临其境的多媒体,逗人开怀的小品等。从情趣教学的内涵可以看出,其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要求教师用爱心来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情感。

二、初中情趣英语教学的实施

1.从“情”出发,优化课堂教学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俗语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从其学”。情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对学生的爱,对他们个性的尊重,对他们的信任与鼓励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英语学习的各种活动,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因此,这就要求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尽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沟通师生情感,时时用爱心去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为此,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精神要保满,表情要轻松,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谈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流利,板书设计要合理醒目等。

同时,要“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自由演讲,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从而活跃气氛,完成教学前的热身运动。一堂课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和发展,也要有一个好的结尾。根据情况,教师下课前可给学生设置一个新的悬念,留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放一遍课文录音,让学生小结一下课堂主要内容,唱一首歌曲等。总之,始终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2.从“趣”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学科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随之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自觉地去学习。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用英语组织教学,激发兴趣。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课内课外都完全置身于一个英语语言环境中,不论从视觉上或是从听觉上接触到的都是英语,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长此以往,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2)创设情景,引发兴趣。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效利用周围环境,创设逼真的情景,使学生置身于英语语境之中,进行交际,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初级阶段的语言训练中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学习它们的名称,描绘它们的形状、颜色、性质、用途等,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例如,教师扮演服务员,学生扮演顾客,顾客要喝饮料时说:“CouldIhavesomebottlesofmilk(pears)?”,服务员就拿出该件商品回答:“OK”,然后问:“Howmanywouldyoulike?”,顾客答“Two”,服务员就拿出顾客想要的东西说:“Hereyouare”,顾客说:“Thankyou”。

实践证明,表演的过程就是巩固操练句型的过程。这样表演了数遍之后,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的句型。然后运用情境,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语言学习,使学生产生兴趣。

(3)开展游戏,增强兴趣。中学生天生好动,喜爱游戏活动。如果能将英语学习融入游戏之中,学生就会乐意学,教师也会喜欢教,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例如,在上课前,播放“小象要回家”的歌曲,伴随着歌曲的旋律,学生摇摆身体,边摇边唱:Tenlittleelephantsstandinaline!Tenlittletrunkswaving!Hello,hello,hello1,Oh!Timetogo!再如,在HideandSeek的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几位学生分别扮演藏书者(A)、找书者(B)和裁判员(C)。A问:Whereisthebook?B答:Itisinthebag!如果正确,C就回答Yes,否则回答No。在后者情形,就要罚找书者唱一首歌。

此外,教师也可鼓励学生经常举办英语角、英语专栏,同时有意识地从报纸杂志上收集一些小故事、成语、谜语、笑话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改编,然后让他们举行故事会、游戏、对话比赛等节目。让他们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到其乐无穷,而且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4)灵活运用教法,保持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面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不断地探索,不断的追求,恰当使用各种教法。

例如教单词,我们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比如教football,我们指着足球:“What’sthis?It’safootball。再重复一下,football足球的音形意就会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以后看到足球,就会脱口而出football,football,而不需要汉语翻译作中介;教词汇也教句子,开始可进行听力比赛,看谁最先说出所听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进而进行单词组句比赛等等,都可提高学生兴趣,比老师一遍一遍地讲,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效果好得多。再如,教课文,可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在不同阶段上,可采用模拟对话、扮演角色、讲故事、述大意、改变人称、变对话为叙述、变叙述为对话、即兴口头作文、看图说话和组句成文等多种形式。这样多种教法灵活配合使用,就会把死教材活用,学生学得兴趣浓,用的机会多,效果必然好。

实践证明,初中英语情趣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教学模式。英语新课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篇2

在以往的语文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语文课的工具性,政治性,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性”,语文课给人们一种工具感,使初中语文教学缺少了人情味,没了情感,知识就没有了生命,学生就没了对语文艺术魅力的认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鲜活人文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使初中语文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门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

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故而,加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新课程教学必然发展趋势。

二、语文课堂要走进学生情感生活

著名的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语文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景、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满堂灌”的模式,在一些有关初中语文课的调查中,学生反映不喜欢语文课,认为语文没有给他们自由的空间,注重强调了知识接受的范围。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初中语文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定位到该课程建构的基础上。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强调主体意识,主人意识等内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情感上的整合作用

篇3

(一)存在实验教学认识误区

目前,我国的化学教学的主要模式为分班讲课制,全县18所中学中初中化学课程设置为每周4-5节课(不含晚自习),教师备课压力大,学生实验普遍用“讲实验、画实验、视频实验”代替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家庭化学实验的探究更是缺乏,难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误用课程权利,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的发挥。导致化学实验操作的得分率不高。如:下列实验操作图示不正确的是此题难度系数为0.49,若有实验经验的同学就很容易得到答案D项。说明学生实验操作水平太薄弱。从这个题目的设置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验素养: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和绿色化学素养。要求学生建立证据推理意识,养成科学探究习惯,旨在形成科学精神意识等学科素养。分析见下表1。

(二)实验教学设施不完善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还缺乏比较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而学校对实验仪器和试剂的预算和重视度不够。现存教学设备陈旧,部分化学药品过期。例如,浓盐酸有很强的挥发性,因密封差,氯化氢气体挥发,由原来的浓盐酸变成稀盐酸,在后来的实验中学生就观察不到瓶口产生白雾的现象,与理想结论有较大偏差,影响实验的真实性,导致学生对实验的真伪性产生怀疑,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也会下降,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没有得到提高,从而导致了学生们在学习时不能够掌握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师的职业懈怠

由于大部分的初中化学教学老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不高: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问题很严重,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实验探究水平不高、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不够、自我实验操作水平不高、实验解读水平不高、实验演示技巧和实验素养意识不高、实验创新意识匮乏等,使得初中化学教学的情况得不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农村教师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教师职业倦怠感也很明显。化学老师的实验教学能力不能有进一步的提升和改善。另外,在对一些老师进行专业培训时,学校也没有予以重视和监督,教师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重视不够,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没有明显提高。这就使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等得不到转变和提升。

(四)班级规模过大

以重庆市彭水县为例,80%的义务教育学校中班级人数均在60人以上,这种大班额导致学生分组实验无法开展,尽管学生喜欢分组实验,但大班额对实验的操作要求和重复实验的机会就相对较少,也增加实验员老师的工作负荷。对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有较大的阻碍作用,所以,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解决大班额的问题。

(五)实验员教师分工和绩效不明

对于一线教学老师来说,有较为明确的教学分工,而对于实验员老师来说,处于相对尴尬的角色,相对于教育发达地区已有明确的定位和分工,职位要求和岗位绩效报酬都出了相应的管理办法。而对于中西部教育欠发达省份,针对实验员的配备和职位要求、岗位津贴等没有明确的说明,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真空地带。

二、西部初中化学学科素养教学教育实施思考

(一)因材施教,分小班讲课

在之前的论述中可以了解到,尽管班级讲课制能够发挥一定的教学作用,但是相对于正面的作用来说,其带来的负面效应影响更大。在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更多具有创造性的新型技术人才,然而大班级讲课制不利于发挥学生们的创造力。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就需要实行小班的讲课制度。这种小班讲课制度就是在缩减班级规模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学生人数,从而使得化学老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到每个学生学习的状况和需求。小班额教学不仅能够消除班级讲课制带来负面影响,还能够将其正面影响不断优化和扩大,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这也是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教学模式。

(二)完善教学设施,培训师资力量

针对的化学教学,必须加强对老师的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并且还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施来辅助实验教学。首先,在选用教师的过程中要加大考核的力度。其次,要对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以及监督,从而提升化学老师的整体素质和技能。学校还要创新激励机制,保证学校能够留住优秀的教师人才。再次,要加大对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购买比较先进的实验设施,增强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的推进。由于科技技术的飞速更新和变换,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教学的模式以及设备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变换。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还要时刻学习西方国家的模式和策略,不断提升有效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教学模式

在化学教学实验上,化学老师还要注重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创造性和自发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建立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效果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参与到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使得他们能够积极动脑思考,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完全地融入到实验学习的氛围中去。另外,还要进行异质同组进行分组实验、“小小实验家”“实验小发明”“实验小魔术”等有趣的实验活动,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团结与合作,交流与沟通,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提升教师实验教学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自上而下的教育设计与自下而上的教育实施。应将教育管理机制进行完善,更新教学设备,还要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实验教学人才,从而促进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和发展。在当前形式下,要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新理论替代传统的“三维目标”教学,开展大胆的教学实验尝试,构建与学科素养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和风格。

作者:王翔 夏振洋 单位:重庆市彭水县龙射中学 重庆市彭水县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王磊,支瑶.化学学科能力及其表现研究[J]教育学报.2016(04):46-56.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法学法 主体意识 高效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要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竞争与合作的大背景的需要,也是个体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因此,在语文教育中,积极地践行这些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

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

二、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境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比如在《春》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

三、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充分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或者说需要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无疑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高效学习者。

四、初中语文的有效教法与学法

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而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语文教法与学法的重新思考。下面就针对初中语文的教法与学法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1.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

2.学生要有高效的学法。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的自学。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出学习语文的一般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方法是:(1)重在学生自己对语言、对生活的感受;(2)重在学生平时的有心积累、检查复习时的总结提高;(3)要关心生活、体验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事;(4)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5)做到新旧联系、温故知新;(6)要学会自主学习。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学习中自觉遵循科学的规律,自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如自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合理选择学习方法等等。

3.教法和学法要有机统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所以它们彼此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相互代替。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手段。

总之,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会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做到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篇5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由“课堂教授型向指导策划型转变”。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由“机械模仿向创造性思维转变”。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篇6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讨论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时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在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时,我播放典雅优美的古曲《莲》,将陶渊明的画像投影在大屏幕上,迅即抓住学生的心,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一个个露出沉浸在审美享受中的笑容,对画面上的拄杖老人更是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此时,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比如《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让大家对陶渊明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伴着优扬的古乐尽兴朗读,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接着,我用“激将法”让学生觉得学习本文不过是小菜一碟,抛出“互动列车”的教学模式。(课堂犹如列车,每个教学环节都是一个小站,在驶向知识殿堂的行程中,师生、生生互问互答,互相启发,充分展示语文魅力及个人才华,共同营造出良好的互动氛围。)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历“新鲜享受兴趣好胜接受挑战尝试、探究成功获得成就感”的心理历程,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章的深层主旨,教学效果良好。

二、充分讨论,让学生在大胆的尝试、探究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对教师而言,《大纲》强调“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而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甚至可以让学生去“标新立异”,去“异想天开”,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在教学《五柳先生传》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扮演了课堂的主角。首先,通过让学生“买票”上“互动列车”的形式,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接着,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再请其他同学来帮忙解答,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学习过程中既有分组的小讨论,也有全体同学的大讨论,尽可能地让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尝试、探究,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

三、扩大阅读量,拓宽学生的视野

使用课本的初意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以示范、引路,这只是“一掬水”,课本之外,还有大量可涉猎的“江河湖海”。但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却似乎割裂了课本和课外,多讲或只讲课本,少讲或不讲课外,切断了“一掬水”和“江河湖海”的关系,使学生读书的天地狭窄了,视野局促了,胸襟和精神都变得萎顿、小器。

光靠学教材、听讲解就能学好语文的学生十分罕见,语文“拔尖”的学生,十有八九却都是得力于课外阅读。这个普遍现象(各地、各校几无例外),难道不足以使我们备尝辛苦却劳而少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认真反省、深思吗?

“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也就是说,对课堂教学而言,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外的阅读是十分重要的。经典,名作,有兴趣的好书,或应读、可读之书等都可以尽兴去读,越多越好。特别是读经典一流名著和“大师”直接“对话”,使学生在全人类所共同创造的优秀成果中汲取营养。

四、相信并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一旦丧失自信心,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对语文学习当然也就提不起兴趣了。在我检查预习情况时,学生答错了,我不责怪,而是说:“没关系,我们的这趟列车有个特点,那就是可以先上车后买票!”一句玩笑,不但活跃了气氛,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压力。果然,几分钟后,她抢答了一个颇具挑战的问题,为自己挣了个满堂彩。这个事例告诉我: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大纲》强调“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这个话题虽然老了点,但肯定不会过时。我准备《慎处》一文时,除了考虑联系课堂内外、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还有一个意图: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想想如何为人,如何处世,因为五柳先生的境界毕竟是常人所难以企及的。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篇7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初中 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各地的中学都在发出根据新的课标做教学调整的呼声。不过虽然呼声很高,可是各地的施行情况却各不相同,一些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仍然没有开展全面的教学改革,因此,“填鸭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过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都在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突破,以期带来新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此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

1 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开始更多的注重思考以及调动学生的情感。我国的先贤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对于学习来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以前的教育模式中我们为了考试成绩,“填鸭式”、“保姆式”教学屡见不鲜,老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大到每篇、每节,小到字词,都由老师说了算,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学生就成为了学习的机器,或者说记忆的机器,也就更没有办法培养出创造性的思维。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学习的材料或者信息,这样反而可以省去一段机械枯燥的知识传输的时间。将课堂变成学生们思想碰撞的场所,他们可以在这里大胆的质疑、创新,教师作为引导者,启迪他们的思想,开启他们的“智慧之眼”。传统的知识传授还是必要的,但是教师完全可以将其进行浓缩,更多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举例来说,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学的手段就可以更多丰富多样,教师利用这些手段来创设生动趣味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增强对他们感官上的刺激,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通过看、听、演等等方式来直观的体会文章中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2 教学角色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的角色转变,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不仅要把知识教给学生,更要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照本宣科,成为了教材的奴隶,丝毫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因此,虽然老师也付出了大量心力,可却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新课改下,要求我们的教师不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要向研究型的教育家转变。不仅要精通课本知识,还要将其升华,总结教育中获得的经验,钻研新的思想和理论,使得自己的教育工作更加具有艺术性。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要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语文是一门具有动态性的学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文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可以自主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亲自去读、去听、去看、去想,不断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结构上,要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对于那种照本宣科、喋喋不休式的教学,我们要彻底抛弃,给予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天空。只有兴趣才是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只有使学生产生了对语文的兴趣,才能真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

3 教育观念的更新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要求是全面的创新教育,创新的意识不仅限于理科,对于语文学科同样重要,并且语文的创新理念应该比其它学科还要超前,因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学,作为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它对于学生的影响不只是语文的知识,还有人生的态度。只有让语文教学像始终不断流动的水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才能真正实现它的目的。因此,将创新教育巧妙的融合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在各个教学的环节融入创新实践,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在这种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新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于教师的要求有“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的教育观念下,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一个智慧的启迪者。不要让课堂成为老师的“一言堂”,给学生完全自由的质疑空间,让他们的意识跳脱传统框架的束缚,自由自在的在思想的天空中翱翔。

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应该只是机械的复制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其转变为精神上的养分,并且在客观的世界上反应出来。要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就不只是需要进行知识的加工,而是要在教师传授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主动的探索和研究,以自己的理解来体悟新的思想和观念,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都知道,复制是无法培养出创新意识的,只有不断实践,不断进行思想的碰撞,才能让学生有更丰富的感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 教学体系的优化

在新课改下的教学体系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实施和反馈体系的优化,在教学系统中,一般包括了实施和反馈两个过程,这样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并且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作为主体地位存在的。这两个过程具有不同的特征,依据优等生超标、中等生过标、差生达标的原则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摒弃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教育,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上,也要能够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既感到压力,又有自信,营造融洽愉悦的学习气氛。二是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应试教育中的教学评价指标基本就是升学率,对于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分数,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分数成为了学生唯一的追求,考试就变成了教师的指挥棒,师生双方的心理都承受着这些人为的不必要的负担,而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要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摒弃以前的唯分数论,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作为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从而使得整个教学的过程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不仅减轻学生和老师的负担,还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观念都面临着诸多的变化,不仅是教学方式从以前的课堂教授型转变为了指导策划型,而且教学观念也是从机械的复制模仿变成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而是智慧的启迪与思想的引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中尤为明确,我们的教师要不断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实践机会,同时提高学生实践的效率,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探寻更佳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任冀英.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初探[J].新课程(中学版),2010(8).

[2] 王殿忱.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因素及改革方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5).

[3] 肖茂毓.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几个回归[J].考试周刊,2010(15).

[4] 卢玄德.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教研版),2010(5).

篇8

一、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要注意的原则

(一)完整性

微课程虽然同普通的语文教学相比,有一定的科技性、灵活性,但它和普通的课程教学一样,也要遵循一定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它的内容要包括:目标的设立、内容的编排、过程的建立、情景的设定、后期判定与评价等设计流程,让整个课程显得更流畅、更合理、更科学。但微课程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还是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它更多的是借助网络科技实现教学目的。所以,在评价与判定方面相比传统课程要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学习后的测评系统,对于语文微课程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反馈,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

(二)规范性

虽然微课程比普通的课程要灵活多变,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在时间长短上却有严格的要求,不能为了讲清一个知识点或者加上外延的知识,讲上二十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微课程的优点是不需要在讲课过程中停下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只用短小的微课程视频,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在设计微课程时,选的背景图片和整体结构都要与所讲内容相适应,都要满足看和听这两个主要的功能,因为这些细微的差异可能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都会有所影响和干扰。当然,作为贯穿整个微课程的要点,微课程的语言设计标准也很重要,因为语言对整体构架起着支撑和连贯的作用。微课程中所应用的语言不但要流畅、规范的普通话,而且还要简短、精确,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我们知道,优质的微课程,不但对知识的传授有一定推动作用,而且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挖掘也大有助益。

(三)系统性

微课程虽然有短小、针对性强等特点,但老师在设计微课程时还要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和细节进行仔细的推敲,让整个课程除了完整性还要有知识的系统性。所以,在对微课程进行设计时,无需像普通课程那样明确地划分出不同个体,微课程只要逻辑相依,把各个知识块之间的网状系统连接成有机的整体结构,使学生便于掌握和理解就好。这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受更多知识,对知识进行系统接纳很有帮助。

二、初中语文微课程应用的作用

初中语文不仅包含了较多的知识层面,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还能使学生很好地受到崇高品质的感染和熏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课内课外知识的吸收对提高语文综合成绩是非常关键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其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微课程就成了教学的新宠。确实,微课程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改善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过程,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对初中语文高质量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提高了教师教学效果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传授知识完全依靠教师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进行传授,并且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教师在讲解重点、难点、疑点前还要根据内容进行适当的铺垫,这无形中占去了宝贵的课堂时间。遗憾的是,有时候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微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引入,不仅节约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完善,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教与学紧密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9

关键词: 活动 目标 方式

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开设活动课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二、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

三、应注意问题

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篇10

1.什么是“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

“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在活动中,鼓励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2.为什么用“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这种跨世纪人才素质的培养需求,促使我们反思已往所进行的英语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接受型的教学理论体系。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外在的:记住教师所教的语言知识和通过考试。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确立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探索一种崭新的适应时展需求的教学模式。

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要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领域的教学目标,特别注重在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学生只有在他们乐于参与活动中,才自始自终是自觉主动的语言实践者,而不是被动的追随教师。“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看作为内在的需要,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

3.《新目标英语》为实施“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教学可行性

《新目标英语》使广大学生和英语教师耳目一新,它采用新颖的编写体系: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题材广泛,话题注意到知识和趣味的结合、科学和人文的结合、记忆和思维的结合。在任务型教学方面有独特的设计,与学生的知识面形成了明显的“信息沟(InformationGap)”,有利于激活语言与情景的关系,使学生在用英语做事中感受英语,体现交际教学的理念与要求。这套教材的推广为教师根据学生与教学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4.教育学基础

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明确阐述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他所主张的教育是没有目的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

5.实施原则

5.1 趣味性原则

在新课程标准中分级制定了情感目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主动求知。

5.2 实践性原则

主体的实践性活动、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完成具有挑战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3 自主学习原则

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最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