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07-30 10:2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问题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问题的措施

篇1

1 已出现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1. 1 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降落漏斗逐年扩大

据多年地下水位监测资料,市区平原区大范围地下水位已经处于持续下降状态,地下水动态类型呈现出入渗径流—开采型和开采—下降型。作为自来水供水水源地的城北水源地、城西水源地自投产至今30余年间,地下水位累积下降达47. 2~50. 5m,平均地下水位年降速为1. 31m~1. 68m。由于各主要供水水源地地下水位的大幅度持续下降,不仅导致了区域地下水水位大面积下降,而且在集中开采区域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据研究, 1982年,城西水源地首先在大同机车厂和柴油机厂出现两个状似圆形和椭圆形的降落漏斗区,面积分别为3. 2km2和2. 3km2。

1984年,城北水源地御河铁路桥北出现状似心状面积为1. 4km2的降落漏斗区。1988年,城北水源地白马城、城南水源地智家堡又相继出现两个降落漏斗区,到1998年,城西水源地两漏斗区合并成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的大漏斗区。目前现已形成四个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总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年均降落漏斗平均年扩展8km2左右。资料分析,降落漏斗仍在进一步扩大。

1. 2 地面沉降,地裂缝产生

大同城市地质勘察研究表明,大同市地面沉降始于70年代,进入80年,地面沉降面积逐年增大,形变加剧。市区平原区约400km2范围内出现了区域性地形变,形变速率为7~10mm/a。目前,平原区出现两个地面沉降中心区,位置分布在时庄—西韩岭和陈庄—梓家村一带。1988~2000年年累计形变分析表明,由形变区边缘至中心的形变程度增加,形变扩散范围增大。尤其是南郊区,以西韩岭为中心约160km2范围内,表现出垂直形变显着,形变量加速发展的趋势。地面沉降区,最大累积沉积量124mm,平均沉降速率为24.8mm/a;一般累积沉降量为40~50mm,平均年沉降速率为8~10mm/a,远大于大同盆地区域性自然沉降速率3mm/a。

市区地裂缝现象发现于1983年,当时在大同机车厂生活区,发现一条发育1. 3km地裂缝带。10多年来,地裂缝不断发展,目前已发展到11条,总长度达38km。

1. 3 地下水水质污染加重

据大同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因市区地下水过度开采,市区浅层、中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杂,绝大部分为原生污染,个别地段为次生污染,且污染程度较重。据研究,从80年代以来污染区的数量和污染程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污染区由1982年的3处增加到现在的9处,污染物极值超标倍数由1982年的62. 5倍增加到现在的875倍多。

2 地下水超采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2. 1 与水位下降及地面沉降等关系

以理论上讲,地下水开采导致了地下孔隙压力下降,这将引起颗粒间有效应力的增加,由于地面以下这一地段介质的应变,从而引起这部分的体积减少。同时过量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会在水体内产生水平及附加拉张应力,诱发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因此,肯定讲,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地裂缝等与地下水超采有相当大的关系。

首先从空间位置上看,地下水超采与地形变位置基本一致。市区的城西漏斗区、城南漏斗区、白马城漏斗区、城北御河铁路桥漏斗区均位于主要供水水源地内。地面沉降区集中在降落漏斗区内,地裂缝集中于漏斗区及其边缘地带,充分说明两者在空间分布上相关明显。

  其次从时间特征关系上看。城西水源地、城北水源地为先期开采地下水的水源地,市区最先出现的两个地下水降落漏斗区正位于开采区内,而市区最早出现的机车厂地裂缝和铁路分局地裂缝也分别位于这两个漏斗区的边缘一侧。可以看出,由于地下水开采,出现了地下水位下降,过量开采,形成降落漏斗区,进而诱发了地面沉降,加速了地裂缝活动和产生。

另外从开采强度关系上看。随着水源地地下水开采强度的增加,降落漏斗逐渐扩大,地裂缝活动也相应出现并逐渐加剧。80年代后,由于地下水大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相继出现和产生。随着城西水源地超采,十里河漏斗区1989年以后向北部的 五里店、马军营一带扩展,伴随着十里河漏斗区的向北扩展,322医院地裂缝、文化里地裂缝及凿井队地裂缝等从1989年以后相继出现。

2. 2 与地下水污染的关系

在地下水开采初期及采补平衡期,地下水质污染主要来自于地面点污染,污染程度与污染源有关。地下水超采期,地下水位已远低于河道水位。因市区地表水河流水质已遭严重污染,其污染物随地表水渗漏转化进入地下,引起地下水污染。因此,地下水超采条件下,地表水将成为地下水的第二污染源。

3 防治建议及对策

开采地下水资源促进了大同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由于强采导致了地下水位急骤下降,从而引发地面沉降、地裂缝的产生,因此通过人工控制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清除或减弱由其引起的潜在灾害应提到我们的工作日程上来,我们要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3. 1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地下水开采量

在行政措施方面,应建立一整套严密、科学、统一、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审批手续,保证地下水合理开采。在经济制约的措施方面,可参照国外经验制定合理水费价格,并对利用余水回灌地下的用水户实行优惠政策,运用经济杠杆确保各用水户节约用水,建立合理的用水结构。

在技术措施方面,依据大同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调整开采结构,合理布设井群、提高地表水利用率,积极开发新水源,将

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规划开采量范围内。 3. 2 从源头上防治污染

各用水户对其排放的废水首先要进行内部处理。对城市生活污水等要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对这些处理过的水进行二次利用,对难以处理或处理后仍无法利用的污水要有专用排水渠道,不准随时随地排放,以减少对河道主要供水段的污染。

3. 3 加强地形变及水位、水质动态监测工作

篇2

[关键词] 城市化环境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城市转化的过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业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大,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变。城市化水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水平。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中国内地的城市化水平突破50%,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的城市化进入关键阶段。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无序扩张,城市的基础设施跟不上,环境保护建设不完善,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

1 城市化中的环境问题

1.1 城市大气污染

城市化进程中,工业生产、燃料燃烧和交通运输等人为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对人和环境有害的物质。这其中包括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最近,人们非常关心的PM2.5就属于气溶胶状态污染物。PM2.5粒径较小,可以进入人体的肺泡中,严重损害人体的心肺功能。伦敦型烟雾和光化学烟雾的产生与气体状态污染物密切相关,这些烟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1.2 城市水体污染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扩张,工业生产增多,造成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徒增。有些城市生活污水不经过污水管网收集处理而直接排放,部分工厂直接将废水排入河流,造成水体严重污染。据统计,目前国内4/5左右的城镇污水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1/3以上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左右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城市的水体污染不仅对水环境造成破坏,更对人们的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

1.3 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巨大,垃圾“围城”已经在许多城市出现。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方式主要为填埋,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无法被利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问题日益突出,据《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为325140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0.5%。其中显示:危险固体废弃物未经无害化处理,遗留在土壤中,会严重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铬渣是一种危险固体废弃物,全国每年新排放铬渣约60万吨,进过无害化处理的部分不足17%。

1.4 城市噪声污染

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和休息的或在某些场合不需要、不和谐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对听力造成损失,长期在强烈噪声的环境中工作,会产生噪声性耳聋。噪声对睡眠产生干扰,影响睡眠质量。噪声还能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全身各个器官。

1.5 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城市的温度高于郊区的现象。热岛效应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发出的热量增多,另一方面,城市中路面硬化程度高,而且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和植被更容易吸收和保存热量。热岛效应会造成城市的暴雨、飓风、云雾等异常天气,会增大城市的能源消耗,增大用水量,会形成城市风,加剧城市大气污染。

2 城市化中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2.1 重视环境规划

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要重视环境规划。环境规划在环境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总量目标,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环境破坏,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也是实现环境保护以预防为主的重要手段。

2.2 重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系统、给水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健全,既影响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城市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的难度。因此,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要把环境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2.3 重视城市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包括环境计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和环境技术管理。环境管理可以制订城市污染控制计划、制订城市环境质量标准、确定污染防治技术等,从而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环境监测部门应做好城市环境质量检测,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时向公众公布检测结果。环保执法部门应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改造、拆迁,甚至关闭。政府部门应加大环境科研方面的投入,运用先进的科技产品来应对污染问题。

篇3

水利工程造成的影响会涉及到当地的气候、水况以及地形,在将水利工程完成后,出现变化的不只是水域的环境,还包括水域的生物,严重时还会破坏下游和上游的生态环境。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其影响是逐渐递进的,首先受到影响的是水域的环境,其次是水域中的生物,最后扩大到整个水利工程周围的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周围的地形也会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进而破坏生态植物,影响附近的生态环境,因此可以看出,水利工程影响的范围非常广,涉及到附近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1]水利工程引用、开发水资源也会影响到生态的实际用水,对附近水流地区的排沙功能造成影响,进而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在完成水利工程建设之后,管理控制范围内的水,进行放水、蓄水作业的过程中,都会改变河流生态环境,影响河流生物结构,进而影响河流的生态环境。

二、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

(一)水利工程施工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水利工程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对水利发电事业起强大的促进作用,还能使得旱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控制。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在水利工程带来这些好处的同时它也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使其原有的生态平衡和稳定被打破。因此为了实现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之前就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将对环影响的考虑涉及到施工与设计的方方面面,将水利事业向生态工程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生态环境发展的更好。[2]

协调好生态建设与水利建设之间的关系,需要将环境保护作为水利工程的目标进行发展,监督水利工程各项单位的环境标准是否符合要求,研究分析已经影响到生态与环境的工程,找出其产生影响的具体地方,从而促进生态工程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

粉尘污染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粉煤灰与水泥,如果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粉尘,一旦人们呼吸了这样的空气,就会对其肺部造成影响,影响其正常的功能使用,对当地居民和施工人员的健康造成影响。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需要对其粉尘情况进行控制,使得周围环境受粉尘影响的情况得到控制。

2、噪音与爆破

在水利工程中最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安全生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爆破作业是建设水利工程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种施工方式会对当地居民和施工人员产生安全隐患,同时机器噪音与爆破噪音都会对当地居民和施工人员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所以在作业时间的选择上尽量避开居民休息时间,减少对其生活的影响。

3、水流控制

下游的用水量会直接受到截流蓄水的影响,部分生物的生存环境也会受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3]动物的洄游越冬、繁殖都与其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会影响到动物生存生活的很多方面。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需要将对动物、环境的影响纳入到考虑范围之中,将水利工程施工带来的环境危害尽量减少,使得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受到损害和影响。下游水质通常也会受到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的影响,在进行工程施工时,要为废水安排一个合理的处理方法,尽量减少废水对环境的影响。

4、土地利用

水利工程通常占地面积广,在其施工过程中还会产生乱修临建、乱堆废渣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生态环境,严重时还会导致淤塞河道、水土流失、土地浪费等问题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环境问题十分重要,人类的生存是建立在健康的生态环境之上。所以,保护环境是施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三)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生态环境措施问题

第一,循环再生综合利用。一种材料并非智能使用一次,对于那些可以再生循环使用的材料,可以实现废物利用,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4]

第二,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共同发展。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要对环境保护、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以往的水利工程管理只包含了施工管理,对于这种情况,要将其管理变得更加全面,涉及到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与施工,尽量降低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三,共生互补。将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放在同一水平上,实现二者共存,将自然环境与建立工程联合起来,促进二者实现平等和谐,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

第四,利用主体空间。生物种群分布原则的应用与水利工程施工理论的结合促进了主体空间利用原则的产生。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对施工区域进行规划,确定总体的布置,但这一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空间组织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促使了主题空间利用原则的出现,在这一过程中,要将周围最小干扰、有效控制水流、合理利用土地等生态问题统筹兼顾,从而进行科学的安排与全面的规划。

篇4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措施

1.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首要问题。

1.1大气污染物现状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

1.1.1二氧化硫排放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全国煤炭消耗量从1995年的12.8亿吨增加到2006年的24.6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长而急剧增加。到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2594万吨。在各类二氧化硫排放源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到70%,成为排放大户,各类污染源排放二氧化硫的百分比构成如下:民用灶具12%、工业窑炉11%、工业锅炉34%、电站锅炉35%、其他8%。

1.1.2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

自9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全国汽车保有量年增长率保持在15%,特别是一些大型和特大型地区、如西南地区等市机动车数量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大,机动车尾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

1.1.3我国室内污染的现状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建筑、装饰装修、家具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据中国室内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我国每年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死亡数可达11.1万人,门诊数可达22万人次,急诊数可达430万人次。

1.2我国水污染现状

造成水质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污染源分,可分为工业废水污染、城市污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及其他污染等方面。

1.2.1工业废水污染

水在工业上主要用于洗剂产品、冷却设备、产生蒸汽输送废物和作为生产原料以及稀释等方面,几乎没有一种工业能够离开水。而且工业的用水量非常大,要占人类整个用水量的80%左右。据统计,一吨钢需水量30多吨;一吨石油化工产品、一吨纸或一千度电需水200或500多吨、而制造一吨人造纤维则需水1000多吨。这么大量的工业用水,相应也有大量的废水产生,工业废水排放量约占总废水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1.2.2城市污水污染

随着工业的发展又带来了城市化,大量人口和工业高度集中于一些很小的地区。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生活污水,据统计每人每天约有数百升左右,这些污水除含有碳水化和物、蛋白质、氨基酸、动植物脂肪、尿素和氨、肥皂及合成洗涤剂等物质外,还含有细菌、病毒等使人致病的微生物。这些污水会消耗接受水体的溶解氧,也会产生泡沫妨碍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中,使水发臭变质。

1.3土壤状况不断恶化

农业和农村在发展中,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养殖业的无序发展、农村卫生设施落后、污水灌溉以及工业不断向农村转移,将加剧农村环境污染,既损害农民的健康,又威胁农产品安全。

2.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分析

环境污染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人为方面的。下面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

2.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2.2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我国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不能自觉的保护自己的生态环境,如:随地吐痰、随处扔垃圾等。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于强化公众环保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2.3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有限

我国污染物处理设施落后,处理率低,如城市垃圾、工业垃圾及城市污水处理等,这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污水处理方面,不少城市污水处理厂有钱建得起,却无钱维持正常运行,除资金缺乏外,操作运行和管理人员技术和管理水平低,难以掌握和操作技术复杂的处理过程和设备。在垃圾处理方面,也存在资金缺乏、处理设施和技术落后等问题,致使污染物只能少部分得到处理。

2.4环保法规的不完善和环保部门的监管不力

一是经济、技术政策偏少,实用的政策偏少,政策间缺乏协调;二是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对违法企业的处罚额度过低,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干扰环境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监管不力的问题还很突出;四是执法监督工作薄弱,内部监督制约措施不健全,层级监督不完善,社会监督不落实。

3.治理环境污染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

3.1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一是把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教育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决策,克服地区和部门保护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加强对各级、各类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法制宣传教育,使他们在生产经营中,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树立环保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三是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严格执法、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依法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为保障群众健康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3.2完善环保法律法规

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环境法规的制定进程,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严格依法行政,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执法等问题;实行严格的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对执法人员不作为、渎职的要严肃处理。

3.3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改革能源结构,多采用无污染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和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气),对燃料进行预处理(如烧煤前先进行脱硫),改进燃烧技术等均可减少排污量。另外,在污染物未进入大气之前,使用除尘消烟技术、冷凝技术、液体吸收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可减少进入大气的污染物数量。

3.4增加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

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坚持“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合理确定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鼓励污染治理产业化,促进专业化集中治污,培育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环境咨询服务业市场化进程。

3.5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

一是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制度。二是强化环境准入,从源头和过程减少新上项目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是建立严格的产业淘汰制度,对造纸、酿造、冶炼、炼焦、印染、建材等行业中规模不大、污染严重的企业或生产线实行强制淘汰。四是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完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

总之,治理环境污染,推动污染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而且需要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动员最广泛社会力量踊跃参与才能有效的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 [科]

【参考文献】

[1]卢志平.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华夏出版社,2008(7).

篇5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原因分析;大气污染;水污染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blems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Urbanization brings a series of environment problem increasingly, already affect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tinue to cause a series of social stability problems. On city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blems related research has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at last proposes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of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the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Reason analysis; Air pollution; Water pollution

中图分类号: X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紧密,涉及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近年来,我国各地在加快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由此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

1 我国城市环境面临的主要污染问题

1.1 城市空气污染

世界卫生组织对全世界53个国家272个城市大气进行了测定,中国的北京、兰州等8个城市在全球lO大污染城市中榜上有名。因城市大气环境污染而引发的各类投诉不断上升。2008年1至8月份仅北京市反映大气污染的投诉就有9051件,占北京投诉总量的63%。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每年全国因城市大气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达17.8万人。煤气燃烧污染、工业废气、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已成为主要污染源,城市大气污染60%。70%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

1.2 城市污水污染

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严重污染城市水体。据统计,近几年全国污水排放量超40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近200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超过200亿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是造成城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引发了多种疾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据监察部统计,近几年全国每年水污染事故都在1600起以上,群众上访达2000余人次。

1.3 城市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是我国除大气污染、水污染之外的第三大环境公害。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40%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音中。调查证明,地区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贝,该区域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处于中等噪声污染水平,全国209个省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处在43.6~66.6分贝之间。城市噪声污染投诉在各类环境污染投诉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4 城市固体垃圾污染

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已成为全球城市建设和人类生活最严重的公害之一。据专家统计,中国的668个城市,2/3都在垃圾环带的包围中。现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已由“节约型”向“抛弃型”转变,垃圾的产量越来越大,并以每年 8-10%的速度增长,超过世界平均增长速度。

2 造成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公共基础设施薄弱

许多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供热、煤气、排水、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和公共绿地等,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一些应用常规技术就能很容易解决的环境问题,如烟尘、污水、垃圾等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2 城市缺少周密而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

由于没有周密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致使城市功能分区混乱,或没有很好执行城市总体规划有关的各种功能区和工业合理布局规划,造成了本可以避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有些城市的工业区建设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上侧,使城市受到工业废气的严重污染。大多数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工厂与居民区混杂,彼此穿插,使城市居民经常处在工业污染物的影响之下。工业废气排放时造成我国城市大气质量普遍较差的主要原因。固体废弃物污染在大城市越来越突出,这种污染一主要与煤的开发和使用有关。

2.3 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严重

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改造严重不足,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我国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大。欧盟的能源利用率为40%,美国为51%,日本为58%,我国只有30%。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按亿美元产值消耗的标准煤(万吨)计算,日本为4.35,德国为4.86,英国为7.31,美国为10.69,我国为21.11.有效利用率的低下,使得许多应该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这既浪费了能源,又污染了环境。

3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要从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整体功能出发,运用综合的对策、措施来整治、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3.1 大力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落后,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因此,要按照环境建设城市环境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积极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大力推行污染集中控制设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加快完善排水管网,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城市煤气化和集中供热。改进道路交通,建设垃圾处理设施,不断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的能力。同时,还要大力植树种草,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净化能力。

3.2 针对相应的污染性质,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

(1)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例,改善能源结构,大中城市要建设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在人口稠密的市区逐步取消直接燃用原煤。促进西气东输沿线城市积极利用天然气。加快城市供热、供气能力建设。禁止在城市的近郊区内新建燃煤电厂和其它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企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车辆,逐步提高并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大中城市以及城市群地区要综合控制城市大气污染物的相互影响。按照生态要求进行绿化、美化 、硬化,加强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控制城市扬尘。建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制度。

(2)所有城市都要制定改善水质的计划,重点保护城市饮用水源。一般城市要建立水源地水质旬报制度,环保重点城市要实施生活饮用水源水环境质量报告制度。采用截污、治污、清淤、保证城市河湖用水、加快水体交换、维护城市湿地等措施,使城市地表水按功能达标。综合运用价格、行政、科技和工程措施,推行城市节水、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创建节水型城市。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严禁超采地下水。

(3)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限制机动车、火车市区鸣笛,对造成敏感建筑物声环境超标的交通重负荷路段,采取降噪措施,控制交通噪声污染。

(4)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在优先实施垃圾、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基础上,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物集中安全处置。建立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体系。一般城市的医疗废物必须全部实现安全处置,鼓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3.3 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全民发动,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养成环保生活行为和经营行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制作主题栏目,播放环境和交通专门节目,罚劣扬善,培养公民“环保人”和“现代都市人”形象。要充分将群众发动起来,造就声势,形成氛围,可以组织城市绿色志愿者队伍,上街入户宣传,形成规模和制度。从我做起,规劝他人,养成环保生活行为和经营行为。真正形成全社会讲卫生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风气。

参考文献:

[1]蔡宁.影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根源[J].环境导报,1996(5).

[2]李西建.城市环境污染的根源及治理措施[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4(3).

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环境污染;问题;原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建筑行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它的建设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然而,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造成一些环境方面的污染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社会大众对建筑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因此,国家和各建设单位必须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和解决。本文就我国目前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相关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分析和讨论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和其防治措施,从而减轻建筑污染问题,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和谐、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施工中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当前,我国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

1、 粉尘污染

粉尘污染问题也是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项十分常见,也是污染最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它能够导致PM2.5指数的超标,对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的危害严重,甚至造成严重的雾霾天气,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健康以及工作、生活都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困扰。建筑施工所造成的粉尘污染,其主要的来源就是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例如石灰、水泥、沙土等等。当施工人员在对这些材料进行搅拌、搬运或者其他的施工作业时,会导致产生大量的粉尘,当这些粉尘进入到空气中就会不断的扩散蔓延到周围的环境当中去,从而造成当地空气质量的降低。

2、 噪音污染

目前,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最为突出的污染问题之一就是噪音污染。它主要指的是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作业过程中,所产生的较大的建筑噪音对周围居民和环境造成的声音侵扰问题。噪音污染基本上是贯彻于整个的建筑施工全过程的,高分贝的噪音给周围居民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困扰,严重危害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噪音污染主要是由施工使用的机械设备引起的,随着建筑工程结构的日渐复杂以及科技水平的进步发展,其建筑项目在施工当中所使用的相关机械设备也越来越多,因此,由它们所造成的噪音污染问题也在进一步的加剧。

3、 “三废”污染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三废”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废气污染、废水污染以及固体建筑废弃物污染。废气污染主要是由一些化学性的建筑添加材料造成的。这些添加剂大多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当这些刺激性气体散发到空气中,就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从而导致了废气污染。废水污染主要指的是由于施工作业所产生的废水特别是施工材料废水和清洗废水等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固体建筑废弃物污染则主要指的是在建筑施工当中的办公废料、包装废料、装修废料等体积较大的固体建筑材料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危害。

二、导致建筑施工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

当前,造成我国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体现在:

1、 施工单位的法纪观念及环境意识薄弱

当前,我国的建筑市场由于其管理的不够规范,造成其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大多是来自各地的农民工。他们大部分人的文化教育程度偏低,其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缺乏较强的法纪观念,职业素质较低。这些都导致其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往往只是着眼于眼前的短期经济效益,一味的降低建筑成本,忽视了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从而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2、 缺乏先进的、环保的建筑机械设备

当前,我国很多建设施工单位在其工程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建筑机械设备(例如钢筋切割机、搅拌机、打桩机等等)仍然是过去七八十年代的落后淘汰产品,其机械设备的科技化、现代化的水平较低,在应用过程中,常常出现跑、冒、滴、漏现象,工作效率低、噪音大,这些都导致其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3、 环保部门监督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环保部门在对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管理控制上存在盲区。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的建筑工程被建设起来,由于环保部门的经费、车辆少,人员编制不足,导致其面对数量庞大的工程项目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全方位的施工管理和监督,从而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屡禁不止。

三、加强建筑施工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

在今后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建筑施工的环保水平,减少污染问题,从而确保环境生态的平衡。具体包括:

1、提高施工人员的法律观念和环保意识

建设施工单位要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法律观念和环保意识,通过认真学习国家颁布的有关建筑环保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是他们能够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在建筑施工行业中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积极提高自身的环保素质,开展文明建设,努力创建文明建筑工地,从而不断的提高建设施工企业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质。

2、 建立健全相应的建筑环保制度体系

建设施工单位要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保制度,努力加强施工现场的环保质量管理。由于大部分的环境污染源同施工现场管理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各个建设施工企业要不断的加强和提高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减少施工中产生的污染源,加强对一些污染排泄物、废弃物等的管理和控制,保证施工现场的正常秩序,从而提高建筑环保管理的效率和成果。

3、 提高施工设备设施的科技含量

建筑施工单位要积极的引进和应用当前先进的、科技含量高的环保型建筑施工机械设备,不断提高建筑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同时,还要对当前使用中的落后的、淘汰的机械设备进行废弃更换,淘汰那些污染严重的机械设备,从而在建筑设备上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4、 加强建筑环保的监督检查

国家相关环境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的环保监督和管理。通过加大投入支持、扩大人员配置等措施,解决当前部门人员匮乏、经费不足等问题。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建筑环保监督管理制度,对发现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的项目要及时的监督其改正,消除污染问题,从而确保建筑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结语:

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和相关建设单位在进行建筑施工环境问题的防治时,必须要坚持预防和治理两手抓,通过积极的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有效的减轻建筑施工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不断提高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质量,促进建筑行业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向着高效、环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1] 张旭东.城市建筑施工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控制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08)

[2] 陈惠芬、珠美珍.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措施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2)

[3] 姜治欣,张斌.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污染环境问题与防治措施[J].企业文化,2011(07)

篇7

关键词:城市化与城市问题;居民生活垃圾;城市大气污染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城市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城市化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和需要。城市化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中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对工业化具有促进作用,推动工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给我们的社会经济带来巨变。

但是伴随着城市和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主要的环境问题:水和气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基础设施欠缺、生态环境破坏,全球温度变暖等等。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污染问题,一些人采取了逃避的态度,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一些人前往郊区或乡村。经历过了环境恶化、公害频发、居民生活条件恶劣、道德观念剧变等城市问题,一些国际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城市环境问题是21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城市环境问题,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因噎废食。

如何建设一个清洁、高效、健康、平等的城市社会。 “生态城市”正是上述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众所周知,主要的城市居民的环境问题如下:生活垃圾的处理不当、大气污染严重、如何清洁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等。以下将分别详细的介绍这些问题,在城市环境中的危害与防治,通过这几个重要方面的突破缓解城市环境问题。

二、居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差异

居民的生活垃圾若处理的不当,其间所含的有害成分将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和人体,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危害。大概通过以下途径污染环境:对土壤的污染、对大气的污染、对水体的污染以及对人体的危害。这些城市生活垃圾长期露天堆放,其有害成分在地表径流和雨水的冲刷、渗透作用下通过土壤空隙向四周和水源地扩散。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以大气、水、土壤为媒介,可以将环境中的有害废物直接由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摄入人体,使人致病。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美国的拉夫运河污染事件。对当时的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地危害。

国内的垃圾处理原则是“无害化、减量化”。集体的处理方法分为填埋法、堆肥法、焚烧法。其中的填埋法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处理途径,因为垃圾填埋将会浪费大量土地。在目前尚难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的情况下只有将垃圾混合填埋,即使今后有条件将垃圾分类处理后,仍然有部分经减量、缩容后的残余物和一些难以回收的垃圾需要填埋。这些方法在固体垃圾处理的方面发挥过重大的功效,但是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也不利于环保,迫切需要可以再利用的方法。

随着科学激技术的发展,垃圾已被证明具有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价值。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就着手研究垃圾资源化问题。到目前,西欧各国垃圾资源化率已超过50%。通过高温、低温、压力、电力、过滤等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垃圾进行加工,使之重新成为资源。目前,这项技术在国内才刚起步,需要提高人们的意识进行垃圾分类,分类后的垃圾中最难以处理的就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现阶段通过裂解的方式生产液态燃料,塑料废品包括农用塑料薄膜、水泥、化肥编织袋、餐盒以及食品包装袋等。以这些垃圾中的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为原料,可用于生产液体燃料,生成烃类物质,然后再经分馏分离出汽油和柴油。

三、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控制方法

对于城市的居民来说,大气污染对生活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一种情况确信无疑,那就是近些年来,史无前例的灾难性破坏都证明了与气候有关,此外,城市环境中工厂废气导致酸雨、汽车尾气造成的光化学烟雾、NO、ClO、BrO破坏大气臭氧层使皮肤病患者增多等等严重的威胁了城市人口的身体健康。

大气污染的治理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种理解是从立法的角度,用法律限制或禁止污染物的扩散。第二种理解是指治理,重点在于控制污染源,进行清洁生产,将污染工艺更换为少污染或无污染工艺是最理想的方法,在废弃物或者有害物质以及包含有这些物质的载体在

四、总结

环境和城市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污染方面在于: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近些年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污染,如噪声污染、电磁污染、视觉污染等。当然其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还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对人体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城市污水除了排入江河湖外,一部分还直接渗入地下。环境问题日益升温,成为了人类持久而严峻的考验。所以我们要与地球共命运。无论何时都应该珍惜资源、节约资源;从小事努力,积少成多,齐心协力,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各种生物都能居住的绿树成荫、花草繁茂额城市;我们要在与大自然协调并存之中,和所有的人们,和未来世代共享地球的恩惠。

参考文献

[1]赵军,杨凯,邰俊等.上海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J].环境科学 2005,(2).

[2]李莹,白墨,杨开忠等.居民为改善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支付意愿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5):9-12.

[3] 徐忆红,闪红光.大连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1,21(5):38-56.

篇8

一、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程,需要全校师生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趋于完善。因此,必须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项目的规划。在校园总体建设的框架内,规划好校园师生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必须的场所,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上,应从本校的传统、培养目标出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环境。在这样的体育文化环境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体育观念的改变。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之余的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观念,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非常有利。学校应通过运动会,体育文化节以及各种小型多样、生动活泼的师生喜爱的活动丰富他们的闲暇生活。另外,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师的人力资源和学校的场馆资源等,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时代特点广泛开展校园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可以让广大学生结合自身条件、兴趣、爱好等选择项目参加锻炼,这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物质设施的建设

在文化环境的构建中,物质文化是基础,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不管是学校组织还是学生自发,都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因此,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物资环境和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并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是很重要的。学校应重视校园的体育器材和场馆设备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

四、加强学校间的体育文化交往

篇9

关键词: 林业生产; 环境保护; 森林资源; 生态建设Abstract:The production of fore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industry and public utility, responsible for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people's life to provide a variety of forest products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ultiple tasks. Developed forestr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national prosperity, national prosperity, social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a task to prevent ecological damage.

Keywords: forestry prod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1 目前中国林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1 中国林业现状

根据第六次( 1999 - 2003 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显示, 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 491万公顷, 比第五次( 1994- 1998年)全国森林资源增长10.0%;森林覆盖率为18.2% , 增长1.7个百分点。2003至2006年全国共完成营造林面积2 901万公顷, 年均完成725万公顷; 2006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面积320万公顷, 占全部营造林面积的76.3%。

1. 2 存在的问题

当中国林业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中受益时, 天然林的破坏情况正在恶化, 导致在森林面积总体扩大的情况下, 森林质量下降。中国森林资源的结构性变化体现为成、过熟林的比例下降。森林退化的后果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2006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9 749万公顷, 1998年长江大洪水与松花江洪水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森林质量退化。此外, 中国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见表1。

表1 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

2 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2. 1 荒漠化

中国是第三大荒漠化国家, 现有荒漠化面积约153.3万km, 并以每年约2 500 km 的速度发展。荒漠已对大约4 亿人口造成威胁, 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5亿美元, 包括农作物和土地的丧失、公路和铁路的阻塞及埋没、灌溉坝和运河被淤泥堵塞等等。

2. 2 洪涝和沙尘暴

洪涝灾害每年威胁着约1亿人的生活, 也限制了主要河流流域的经济发展, 每年由于沙尘暴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5 亿元。潜在损失估算表明, 护牧林、沙漠恢复绿洲支持了畜牧业和果树, 每年因此而增加的收入约200亿元。

2. 3 生物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尽管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但由于气候变化等自然原因和历史上滥伐森林、滥捕滥猎、环境污染等人为破坏, 中国自然生态环境形势仍"总体严峻"。由于森林、草场、湿地、河流湖泊等野生物种生境退化或遭破坏, 中国的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 种世界濒危物种中, 156 个在中国, 约占总数1/4。

3 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 对直接利益的需求错误地将环境和林业生产割裂开, 而人们一般选择短期利益。

森林的急剧减少是造成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 因为森林可以起到保持水土, 净化空气, 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功能。在中国森林减少主要原因有:

3. 1 林木生长量低

长期以来由于树木存在重采轻造, 加上国家资金投入不足, 大部分幼林没有进行抚育, 致使林分质量差, 林木生长率很低, 见表2。

表2 树木平均生长率

如表2所示, 中国林木平均生长率跟一些林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3. 2 资源消耗量大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快速时期, 各种原材料需求量大, 加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没有按自然规律和林木生长特点办事, 生产加工技术比较落后, 不能充分利用各种林业资源, 所以造成现在林业资源消耗量大于森林生产力的水平。据统计, 中国森林在10年间锐减了23% , 可伐蓄积量减少了50%, 云南西双版纳的天然森林, 自50年代以来, 每年以约1.6万公顷的进度消失着。当时55%的原始森林覆盖面积现已减少了一半。

3. 3 开垦林地

由于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快, 土地资源有限, 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中国开垦了大量的林地, 特别是农民非法烧荒耕作, 刀耕火种, 造成了对森林的严重破坏。随着人口增长, 所开垦林地的耕作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增加了, 加剧了林地土壤侵蚀, 严重损害了森林植被再生和恢复能力。

3. 4 采集薪材

中国农村约有一半人口用薪柴作炊事的主要燃料, 随着人口的增长, 对薪材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采伐林木的压力越来越大。

4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由于现阶段中国林业生产出现严重问题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严峻形势。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与林业资源的过量开发有直接关系。

4. 1 合理的生态采伐

生态采伐的原则是, 采伐不影响或尽可能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 不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损伤。其采伐设计不仅考虑木材收获, 而且要考虑维持天然林固有的生物多样性、树种组成和搭配、林相和森林景观及其功能等因素。这也正是这种理念与传统采伐方式的根本区别。

生态采伐设计涉及3个层次: 林分、景观和模仿自然干扰。

在林分水平上, 要系统地考虑林木及其产量、树种、树种组成和搭配、树木径级、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组合、林地生产力、养分、水分及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 使采伐后仍能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充分反映自然- 社会- 环境的和谐及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景观水平上, 使采伐过程模拟自然景观特征。模仿自然干扰则是模仿森林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会自然燃烧或遭遇风倒等现象, 通过外力干扰帮助森林成长。如有计划地人工助燃, 可以消灭森林中的病虫害, 烧死一些过密的林下植物。风倒可以形成林窗、林隙, 大小不同的林窗、林隙, 其实就是多种生物的乐园。

4. 2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自然保护的宗旨就在于管理和保护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使之可持续合理利用。保护森林资源, 已成为实现自然保护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自然保护区则是世界各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发展很快, 截至2003 年, 中国自然保护区已发展到1538处, 总面积达到1.18亿公顷, 占国土面积12.3%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64 处; 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20处, 面积有303公顷。设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起一定的组织机构、管理队伍、管理规则和资金来源渠道, 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破坏和任意改变林分的经营方向, 还有利于保护珍贵树种, 特别是稀有种和濒危种。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对环境资源林建设, 有很大推动作用。

4. 3 不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 2002年,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当年, 据对全国57 个最早实施退耕还林县的典型调查, 工程实施四年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 1)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治理初见成效。57个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四年间减少了41.97万公顷, 沙漠化减少了5.05%。

( 2)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1998年, 57个退耕还林县25°以上坡耕地面积为50.6万公顷, 占耕地总面积的17.32%, 到2002年, 已累计退耕35.6万公顷, 其中25°以上坡耕地退耕16.8万公顷。

( 3)农林牧产业结构有所调整。57个县2002年的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比1998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提高幅度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十五”期间, 退耕还林工程已经涉及到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0 多个县、6亿多农业人口, 工程建设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0% 以上, 涉及中国生态类型的2个大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11个类型区(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水土流失区、风蚀沙化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等)。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 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息息相关的, 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林业资源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保护林业资源来维护生态平衡。为了改善生态环境, 我们必须加强教育, 加强环保、法律、经济方面的专业学习, 培养技术管理人员, 提高技术人才的比例, 加强城市绿化, 有计划植树造林,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水平协调增长。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环境监测 数据质量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应急处置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346-01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进入后工业化快速发展期,资源环境压力凸现,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加强环境监测工作是势在必行、极其重要的。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是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时间的基本前提,更是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时间的关键所在。环境的保护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相关的部门必须充分的认识到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为了给政府和有关部门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提供准确的科学数据,保障环境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时、有效的掌握突发环境事件现场的状况,准确测定污染环境危害成分和程度,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突发环境事件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

环境应急监测是突发性环境事件处置中的首要环节,是对突发环境事件及时、正确地进行应急处置、减轻事件危害和制定恢复措施的根本依据,其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置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对事件现场的污染物进行快速定性监测,及时判明污染物与污染类型,为现场应急救援和疏散工作提供快速的科学依据;二是对事件现场及周边的污染物进行快速定量监测,确定污染范围、污染程度、发展趋势及可能造成的影响等,为现场应急处置提供决策支持;三是对受污染事件持续影响的区域进行环境状况跟踪监测,根据监测数据提出环境恢复或生态修复的建议措施,确保事发地环境状况恢复原状和长久稳定。因此,环境应急监测是环境应急处置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环境安全准绳作用。

3、环境应急监测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应急监测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

近年来环境监测部门重视到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性,成立了响应的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组,但是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组织训练,使得环境应急监测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快速准确的处理突发环境污染问题。在环境突发事件出现前,环境应急监测部门就应该时刻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准备,并在环境事件发生后及时制定详细、周密的应急数据监测方案,以此来提高环境应急数据监测。

但是在实际中,由于环境应急监测设备准备不充分,设备和仪器日常维护和检查不到位,使得监测设备仪器出现一定的质量问题,致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准备不充分。

3.2 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规范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规范主要是体现在环境质量监测和工业污染源监测两方面,使用这两方面的监测技术来规范环境应急监测有一定的偏差。在实际应急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只能根据技术人员本身的工作经验和已有的监测规范来进行监测分析,由此得出的监测数据和实际应急监测数据有偏差,存在不科学、不规范、不准确性。

3.3 环境应急监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是一项集技术和体力于一体的工作,与此同时,该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在突发环境应急监测中对该项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环境应急监测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相应的自我安全防护意识,致使很多环境应急监测人员对安全设备使用不到位,不能有效预防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环境监测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4、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措施

4.1 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

完善的应急监测预案是成功完成应急监测工作的重要保障,能有力地增强环境监测站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完善应急监测机制。在污染事故发生时,启动完善的“应急监测预案”才能迅速召集所有组成人员,各司其责,携带污染事故专用应急监测设备,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容赶赴现场,快速有效地监测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查询和判断其理化特性、毒性以及可能的危害程度,为及时、正确处理制定处置措施和环境恢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2 根据污染事件类型合理确定监测的频次

为有效掌握事故发生后的污染程度、范围及变化趋势,需要实时进行连续的跟踪监测。应急监测全过程应在事发、事中和事后等不同阶段予以体现,但各个阶段的监测频次需要依据突发污染事件的类型而定。

4.3 优化环境监测储备

4.3.1监测人员技术储备

监测人员除掌握一般监测技术外,还应熟知应急监测知识,各类潜在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的特性知识,掌握崇州市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工作程序和已有的应急监测作业指导书,并掌握必备的人身防护知识。

4.3.2监测物资储备

监测物资储备包括应急监测仪器、设备、药品、试剂、器皿、防护装备,以及存放应急专用物资的场所。对于低质易耗品要设立专用储备柜保存备用,并贴上应急监测专用封条和定期清洗、更换。

4.3.3资料储备

建立应急监测资料库,包括文字资料和计算机库,储备应急监测时需要的标准、方法、应急监测预案、作业指导书,以及历年应急监测的资料汇总,供应急监测时备查,同时建立市潜在事故污染源分布数据库。

4.3.4专家库的建立

建立和健全环境应急监测专家库,以备不时之需。专家库应由在化学、应用化学、精细化工、地球化学、生物科学、大气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安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给排水工程、应急管理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及有关人员组成。专家库的专家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参与研究分析现场监测数据和有关情况,为应急决策提供咨询或建议,以此将危害减至最小。

4.4 加强环境监测中的分析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的分析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分析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要把监测分析的误差控制在允许的限度内,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一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使环境监测数据合理、可靠。

4.5 加强对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监督检查

建立突发事件风险管理体系和危险源、危险区域管理制度,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机制,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加强对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监督检查。

4.6 建立专业监测和社会监测相结合的突发事件监测体系

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建立专业监测和社会监测相结合的突发环境事件监测体系,完善突发环境事件监测制度,规范信息的获取、报送、分析、格式和程序;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各行业(领域)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明确专职或兼职人员,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

4.7 加强环境监测人员培训提高整体监测能力

以建设“学习型监测站”为向导,全站(每个岗位)、全程(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全员(所有人员)终身自觉主动学习,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强化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环境监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全体职工的全面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环境应急监测数据质量,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是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最紧迫、最直接、最现实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强化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措施,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切实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彭刚华,梁富生,夏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06,(2).

[2] 连兵,崔永峰.环境应急监测管理体系研究[J].北京:中国环境监测,2010,4.

[3] 宋献光,杜惠文.环境应急监测的案例研究[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35(1) :11~ 13.

[4] 朱易春,张光明,李爽,刘芳.水库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分析[J].人民长江,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