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1

摘 要: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虽然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本文就目前存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希望进一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65-01

进入高中阶段的很多学生依然要进行地理学科的学习,并且学习的知识难度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因此教学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虽然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本文就目前存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希望进一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师应该对存在于教学中的问题引起重视。为了使目前影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本文对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进行了以下分析。

1、难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地理知识的难度有了进一步提升,因此较之于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更加讲究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然而有效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应用,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而在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方法的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依然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密切

地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且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通过地理学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然而目前地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度并不高,由于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较多,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大量的时间都用于学习理论知识,而没有将注意力集中于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3、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地理是一门包罗大量知识点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将知识点呈现出来,需要对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灵活应用。而就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多样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有效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得课堂教学的起伏性降低,影响了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提升,同时单一的教学方法也影响了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使得学生在理解一些知识点的过程中会遇到思维障碍。因此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及时提升自身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开展。

4、对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没有引起重视

在很多学生眼里,地理是一门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够有效掌握的学科,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的过程中,将时间主要应用于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而难以通过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对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例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面临着更多的发展危机,很多生态问题都需要通过地理知识的应用才能加以解决。高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肩负着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重任,只有能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灵活应用,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学生对知识实际应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进步。

二、解决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

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存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与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有效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注重对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教学

现代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就是学生是否能够高效的掌握知识点。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学习时间十分紧张,因此不可能仅仅通过时间与汗水的方式去提升地理水平。学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地理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才能够以较少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收获大量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2、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现代教学的一大主题,地理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为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有效结合,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点该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生活,在学习的知识点的引导下去思考生活。

3、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一些传统的无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教师最好进行相应的取舍,将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新课改过程中提出了很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学习,并将新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适当的结合起来。

4、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

篇2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分析

地理既是一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十分实用的学科,学生只有掌握了地理知识才能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然而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本人的归纳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将地图教学与理论知识的讲解结合起来

本人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地图虽然是学生进行地理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地图对学生地理学科学习的辅助作用,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只是就知识点本身对学生进行阐述,不能与地图有效结合起来,这就使得地图辅助学生进行地理学科学习的功能难以发挥。在高中阶段,地理知识点的难度有了进一步增加,很多知识点只有结合地图才能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如果教师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势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理论知识难以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地理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既能够使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能够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能力。然而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比较枯燥,既降低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效性,也降低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能力提升,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现代教学要求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通过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地理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模块,教师在对不同的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而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仅影响了知识点的呈现,而且使得课堂教学比较枯燥,继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难以达到高效开展课堂教学的目的。

4.学生进行课外考察的机会较少

上文已经提到地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因此想要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地理学科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知识点的讲解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些到室外进行考察的机会。

二、解决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十分关键,通过地理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极大的开阔。针对上文中提到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1.实现地图与地理知识点的有效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地图引起重视。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对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地图自然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地图对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得到体现,同时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地理学科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实现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地图有效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非洲的人文、气候、地形时,可以以地图为依托,从地理地形等多个角度去分析气候的形成原因,这样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问题的根源,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地图在教师进行很多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引起重视。

2.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地理本来就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生活中实际的例子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在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教师在选择生活中的例子时,要侧重选择知识点是如何在生活中进行实际应用的,引导学生看到地理知识的实际用途,如果例子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就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当然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应该以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教学方法为主,这样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要摒弃传统教学中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在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其灵活性,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

4.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考察

课堂虽然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战场,然而对于地理这门与大自然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而言,组织学生到室外考试也十分必要。学校可以固定安排或者灵活安排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考察,为学生上地理室外课提供条件。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上地理室外课的方法,不能只顾玩乐,要将学习的知识点与所见所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提升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效果。

篇3

摘要:在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师必须改革老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提高现代地理课堂教学效果。随着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了几种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标 教学方法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繁琐的地理运动、复杂的地理规律,成为限制课堂效率的障碍。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提高教学的效果放在第一位,杜绝无效教学。因此,需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线教师需要直接面对的课题。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方法,望能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

一、注重学科融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知识面十分广泛,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依据高中地理课程这一特性,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合理与其他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融合渗透,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比如与语文融合,可以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文学性,教学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尽量应用趣味,生动,鲜明的语言组织教学,教学语言要形象和富有激情,这样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联想翩翩,记忆犹新。在地理教学中融入语文教学是相得益彰,效果非常好的。在讲内蒙古高原的特征时,可引用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源泉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情。所以,要提高课堂效果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的创设,会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会在他们的思维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情境,营造适宜的氛围,突出教学的动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能让学生触景生情、由情创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模拟、搜集、调查、绘制、访问、考察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体验,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

2.合理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地理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工具。由于媒体介质的不同,地理教学媒体之间的教学特性在表现力、再现力、传播面、参与性和受控性等方面具有差异。因此,只有根据需要选择地理教学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媒体的整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媒体的效能。在教学中,对于地理事实(包括地理景观、地理分布、地理过程)、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技能和地理问题解决,不同的地理教学媒体在储存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方面的效能是不同的。地理教学实践表明,计算机媒体在揭示地理过程、解释地理原理、引导地理问题解决、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等方面具有高效能,而对地理景观、地理分布的教学信息传递的效果次之。

三、加强课后反思,是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效果的根本

地理课堂必须走出模仿与复制的怪圈,必须用批判性的反思教学取代习惯教学。根据自己的认识,反思,研究,对教材进行整合,延伸,删减和订正,用“一招鲜”代替“大锅饭”,丰富多彩的“个性教学”代替千人一面的共性趋同教学,地理教学才有真正发展的前途。例如笔者在讲授“酸雨”时,有学生提出“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土壤偏碱性,因此就应该把大量耗煤的高排放,高污染的工业转移到西部,中和那里的碱性土壤。”这个观点和教材相反。笔者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的反思中笔者深感这样扼杀了这个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节课中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作了自我批评,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

四、加强科学教育研究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密切注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而且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把课堂教学当一门科学艺术来研究,改向经验要效率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题海战术要质量为向教学改革要质量。

五、课后及时总结

篇4

一、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重要作用

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回答的一种方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的形式,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能开阔学生思路,促进学生思维,增进师生交流;能活跃课堂气氛等等。实践证明,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运用得好,对提高地理课堂效率,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地理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提出的问题范围太大,针对性不强

提问的范围太大,使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学生思考缺乏针对性,其回答往往是照本宣读,以偏概全。例如:在讲《地球上的水》一课时,教师问到:“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地球上有哪些水体?”学生回答往往是:地球上的水体很多,有海洋水、陆地水、湖泊水、冰川等等。这样的回答忽略了水体划分的依据,各种水体的范畴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使概念模糊。若提问方式稍加改变,其结果就会不同:“地球上从空间分布看分为哪三大水体?其中陆地水又可分为哪些?”该问题的提出就具有针对性,学生回答问题的目标明确,且在思考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剖析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 避重就轻,该设问处不设,课堂设问太随意

例如在讲地质作用分类这一内容时,某教师在对地质作用的概念作讲解后提问:“自然界的地质作用有的很激烈,有的很缓慢,请举例说明。”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很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目标,但在接下来讲解的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的分类中,却没有设问,只是平铺直叙地作了讲解。该内容的重点应是后者,故这样的设问是不科学的。

3. 提问不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违背认知规律

某教师在讲“大气的削弱作用”一节内容时,先讲完大气的吸收和反射作用,并举例说明,然后提问:“那么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是明亮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要求学生回答。其本意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进行课堂转析,由吸收、反射作用过渡到散射作用的分析、讲解,但学生的答案都是“由反射作用引起”,该设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4. 巩固性的提问,肤浅零杂

在复习自然资源这一概念时,甲教师的提问是:“什么叫自然资源?”乙教师的提问是:“闪电、水、小麦、铜矿石四种物质,试判断哪些属于自然资源,为什么?”同样是对自然资源概念的复习提问,甲教师引导学生只是照本朗读、死记硬背,而乙教师的提问及学生解答,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使学生对自然资源概念的本质加深了认识与理解。

三、增加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度

1. 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备课时应缜密地设计问题

地理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要为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教师自身要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就关键处设问。例如,在“气温的日变化”教学中,教师设问:①一天中,地面温度最高值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②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只要对这两个问题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太阳辐射、地面温度、地面辐射和大气温度几种关系及储热效应问题都迎刃而解,产生“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设计的问题主题要明确,既要求问题不能有知识性和概念性错误,又要使问题内容及要求清楚明确,直截了当。例如,教学“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节时,有教师问:“今天是10月6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因不明确意思,无从着手。后来教师直问:“今天是10月6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南还是以北?”学生则异口同声回答:“在赤道以南。”可见,问题的设计若题意不明,就会影响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质量。

2. 要因材施教,因人而问

课堂提问是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目的的重要环节。通过提问及学生解答,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及技能,因此,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全体学生都对问题积极思考,然后再选择答问对象。同时应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问。容易的问题,提问中差生,问题较难,提问优等生。提问面应普遍,不要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

3. 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一般来讲,在教师作了较长讲解后,突然话题一转,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当一个问题已讲完,下一个问题即将开始时,采用提问的方法以作过渡等等。例如,在讲“大气环流”一节时,在教师完成“单圈环流”的讲解后,加以说明:“单圈环流是在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及海陆差异的情况下形成的。”然后提问:“那么在考虑地转偏向力因素的情况下,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呢?”用提问的方式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启迪思维;另外,当讲解的内容较易懂,为挖掘教材内涵找出其深刻含义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4. 善于质疑,创设问题情境

地理教学提问就是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中,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印象,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第一步。“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应善于质疑,造成悬念,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号去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5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整合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是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契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深刻把握课堂教学。

一、延伸课堂,有机结合教学与实践

研究性学习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地理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充分肯定研究性学习作用的同时,教师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作用。对此,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

例如,在高一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笔者与学生根据“日影朝向的变化”、“塑造地表形态的力”、“自然灾害”等内容,共同制订了《肃南一中旗杆日影朝向变化观测》、《肃南县冰沟丹霞地貌成因分析》、《肃南县自然灾害的调查》等一系列研究课题,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了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学会了用课堂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探究案例、课堂活动等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地理技能的内容,这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能够促进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遵循原则,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

对于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地理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笔者认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遵循以下原则: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活动的互动性原则、探究的实效性原则、答案的多样性原则。

1.教学的实践性原则。

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是指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搜集实际生活中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素材,并把它们运用到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研究的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

例如,在讲解“自然环境保护”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结合肃南县境内祁连山的自然生态,提出以下问题:

①肃南县境内祁连山的自然生态存在哪些问题?

②造成肃南县境内祁连山自然生态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③结合所学知识,对肃南县境内祁连山的自然生态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调查,了解肃南县境内祁连山自然生态存在的问题,从而加深对自然环境保护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活动的互动性原则。

活动的互动性原则是指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局面,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学习。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既定思路进行思考,也不能简单地把课堂教学变为课堂活动。

因此,教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处理好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探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为了体验过程,掌握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例如,在讲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部分内容前,笔者先引导学生调查肃南县的农业发展情况,然后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在课堂上,学生纷纷展示了自己的调查结果,如在山麓草原区发展畜牧业、在高海拔区发展林业、在河谷发展种植业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将重点放在结论上,而要将重点放在对问题的分析、探究过程上。因此,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结合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探究的实效性原则。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前提,以教材知识为基本内容,促进学生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深入开展探究性教学可以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整合研究性学习与地理课堂教学。

但在实施地理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个别教师对探究性教学的环节设计不到位,无法取得预期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应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呢?对此,笔者认为,优化探究教学环节、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课堂探究活动实效性的关键,紧密联系研究性学习与生活实际、把学生带入现实生活是实施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探究的前提,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答案的多样性原则。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生活的。

例如,对于“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容量”这两个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其理解也随之不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问题的解决方式趋于多元化,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贯彻答案的多样性原则。

三、更新观念,整合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面面俱到,生怕遗漏重点知识。而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整合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形成地理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篇6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1 引言

地理是一门跨文理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环境等)、人文(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交通、商贸等)的方方面面知识,地理知识的广泛性使地理学科与其它众多学科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活动大都是以灌输式的方式进行,就地理学科而言,学生往往认为概念知识枯燥无味,难理解只能死记硬背[1]。在地理教学的课堂上,课堂教学活动停留在师生之间的单向传递。即便是教学中应用了多媒体辅助于地理教学,也只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了一种较为现代的传授手段而已,教学的思路并没有改变,仍是偏重于结论的掌握,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结论获得的认知策略过程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窒息了学生的思维,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2]。因此,对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来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就是本文研究的初衷和目的。

2 利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对于传统的地理教学,大都是以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求创新地理教学方式与方法。

目前,对于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很多,如参与式教学[1]、探究式教学[2]、4+x教学模式[3]、创新思维教学[4]等等。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模式,其目的只有一个: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由于其内容的多样性以及知识的广泛性,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模式是无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如采用探究式教学来讨论“工厂布局与风向”、“白色垃圾与土壤”等问题;在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一知识点时利用创新思维教学方式,通过提出:假如黄赤交角变零时,那么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范围、昼夜长短、温度带的范围、气候等将有何变化等带有悬念的问题,引导着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然后主动通过阅读教材寻找答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地理课的内容来说,许多内容空洞,不容易读懂,使得学生对地理课失去了兴趣。如何唤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是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有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因此对于地理课的教学来说,不要只拘泥于书本,地理涵盖了许多方面的知识,而如果老师能够与时俱进,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穿插一些时事热点信息,勾起学习的学习兴趣,则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这需要教师平时能够有广泛的知识来源,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握教学内容出入的时机。

4 先进多样的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的普及,也为地理课的教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手段,使地理课堂不在只是图片和语言,学生能够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直观的感受、体验地理课的内容。当前地理课堂使用比较多的如采用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对于一些自然现象能够直接进行感官刺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记忆认知,如如在“地形的变化”一节中对火山喷发的讲解,单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很难把“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解释清楚,而学生也较难理解,如果教师通过网络资源下载火山喷发的相关视频,在讲到这方面内容是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更直观的对火山喷发有一定的认识。另外,如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引进校园,它具有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管理、分析和可视化的功能,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地理课程独特的辅助教学技术,它能扩展传统媒体和计算机多媒体的功能,充分发挥地理空间性、综合性和理性知识的特征,给传统地理科学研究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和革命性的发展。有学者指出,gis是传统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过渡的重要标志[5]。

地理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当前我们主要的教学模式是教室内的课

教学,这是一种狭隘课堂教学,对于地理,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某些特定的场景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地理,加深学生的对地理的认知,如对地形地质的教学,可以选择某些国家地质公园等,借助于学校周围或当地的科普馆,如天文馆、科技馆、博物馆等等。

5 与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

对于高中生来说,它们的学习热情与对老师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老师的风格和魅力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对于高中老师来说,要教好一门课,首先要做一个好老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的基础。因此,作为一个地理老师,了解学生心理,是很有必要的,平时是学生的家长和朋友,在课堂上,幽默诙谐风趣的教学语言以及活跃的课堂气氛都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6 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本文认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课堂教学的开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羽翔.参与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海峡科学,2010(2):90-91

[2]李晓云.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实施与问题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0(14),59

[3]张景东.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2(26):196

篇7

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关系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和谐的;真正的学生发展,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和谐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智能、群体、个体、主导与主体、教书与育人等各个要素之间互相协调,这是对学生全面培养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促进课堂有效的前提保证。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一是师与生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平等”。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所以,教师要通过畅顺的教学流程、幽默的教学表达、平等的学习互动等途径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做到宽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课堂上的学习质量,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活力课堂的基本准则。教师要转变“权威”、“裁判”的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做“平等中的首席”。平等意味着尊重,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不体罚、辱骂、训斥、冷落和羞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充满自信地学习和生活。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先做学生、后做先生”,理解学生特有的处境,善解人意。二是教与学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民主”。教师要民主施教,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三是文本与人本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正确的课程观”。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教师和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智慧、行动策略、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处世技巧、工作精神、实践能力等,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个性差异、表现欲望等都是课程资源,文本(教材)更需要与人本(教师、学生)的有机整合。和谐的地理课堂,应依托教材步入和谐,依托教师和学生享受和谐。

二、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专业地理的科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和记忆,缺乏地理情趣。非专业地理的兼课教师更拘泥于课本和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专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不能搞“一堂式”,要发扬“民主”。

三、在新课地理要有“情境”引入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这也代表着地理课堂的实质进步的一面。

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学习“世界人种”时,我引入故事趣闻法说:主席在世时,有一天,在他的书房会见了一位美国友人戴勒时,戴勒在盯看着主席,一句话都不说,主席见后就说,你为什么老盯看我。这时戴勒说,你具有一付东方人的脸。主席听后直言,我是代表中国人的脸,我们可以演各国的戏,包括你们美国人的戏,你们鼻子长,我们可以加鼻子,可你们是演不了中国人的戏,不能把鼻子割掉。这故事说明了什么?等等,使学生联想到这是讲世界人种特征问题。

四、实施案例教学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互动;教学模式

一、高中地理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2师生互动表面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支配作用

首先,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将自己看作课堂的主体,把学生作为接受体,自始至终驾驭着课堂,有时甚至是“一言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打开思路,不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很难产生互动。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回答的“美言”,多是曰“回答得很好、很不错、基本上差不多”,不对学生的答案作深入剖析,表面上看似发生了互动,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展开,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是一种“假互动”,其间的互动显得随意而表面化。

1.3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互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是教学过程中的主阵地,要实现“互动教学”,就必须将“课堂”这一主阵地充分利用起来。要想真正见到实效,就要让学生从心理上与你贴近,从内心萌生出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动教学”。为此,我认为做好以下几方面至关重要:

1.4要互动先要平等。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而应建立在师生间的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放下包袱,主动、大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先要做益友,要将互动教学推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指课堂上各种心理的和社会的总体氛围,是由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认知活动构成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强调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强迫的、威胁的方式,往往很难为学习者所接受。例如,课堂上教师用强硬的手段教育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课,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而如果师生在一种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和教师产生交流,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所以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证明,“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会挫伤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此,教师必须提高地理教学的艺术性,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比如在上“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节课时,就可通过流水侵蚀作用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地形坡度、土壤性质、地表植被和降水强度等因素对土壤侵蚀造成的影响;也可以带领学生到条件许可的野外去实地探究。上“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节,则可采用地理实践的形式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通过走访、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一系列过程去发现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假如每堂地理课都能做到大胆创新,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会不断高涨。

三、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要求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满堂灌,也不能完全任由学生发挥。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就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能力。但探究什么,如何探究,却具有较大的选择性。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的探究内容既要有探究价值,还要难易适度。太容易的探究内容会使学生丧失兴趣,没有足够的动力;而内容太难则会使学生兴趣下降,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对于学生在互相合作探究中所得出的答案或者提出的一些非常有特色的见解,教师应在分析的基础上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此来保护他们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3.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将教学内容人性化,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角色,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而要想表现的好,就必须熟知相关内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大组,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搜集资料等形式掌握有关北方和南方的知识,然后以发言、图片等形式来表现各自环境下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都能充满激情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轻松愉悦地环境中掌握知识,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四、及时反馈,强化正确反应

新课程实验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的师生互动,学生根据教师呈现的情境探究出地理原理后,教师应及时设置新的应用情境,让学生学会用所学原理解决问题,强化对原理的掌握。例如:以黄河上游河套段河流凌汛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凌汛的形成条件,接着呈现若干河流,如鄂毕河、松花江、密西西比河、赞比西河等,让学生依据凌汛的形成条件分析判断这些河流有无可能发生凌汛。通过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总结河口三角洲形成条件,再探究刚果河河口没形成三角洲的原因。教师对学生理想的反应给予表彰、鼓励,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进而取得预期的效果。

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 提问艺术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53-01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笔者认为是享受学习,是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享受思考的过程。在这样的前提下,注重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提问是指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了解其学习状态,使学生获得发展的教学行为。良好的提问艺术,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急、动与静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起伏,错落有致。

1 重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重要性

教师必须重视提问的有效性、策略性,在确定学生已有知识背景的前提下提出能指导学生探究、解释和精细加工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探究性的学习情境,才能真正由传统的重视教师的“教”转变为重视对学生的“导”,实现教师在“启发生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思考寻疑——尝试质疑——创造性解疑”的过程中体现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提供一个让学生去批判、澄清、猜想、疑虑的平台,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体现灵动与飞扬,创新的火花才能不断地被激发。

2 中学地理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问题是学习之始,提问一向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好的提问,或者有效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启发学生由表及里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并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可以说,有效提问构成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当前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从问题的设计、内容方式方法,到问题的处理存在着很多不足。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而且也使有效教学难以获得可靠保障。

(1)从问题的类型看,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要求学生能达到记忆、理解层次是完全应该的,但长期停留于这样的层次,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是不利的。因此,在提问过程中,必须兼顾思考性问题与记忆性问题;而在思考性问题中,推理性、批判性及创造性等问题也要并重。

(2)从答案的特点看,教师所提的问题几乎都只有一个答案,其实在学生学习的很多领域中,问题的答案有对错之分,更有合理于不尽合理之分,教师的任务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前者,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后者,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加以引导。

(3)从教师对待学生回答的反映看,有些仍停留在重复、重述、更正层次上,缺乏追问、延伸以及层次的拓展,启发性提问太少,这也反映了教师备课不充分,没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问题孤立,没有层次感,不能一步一步深入。

(4)从教师角色定位看,教师提问的数量很多,由过去的“满堂灌”而变为“满堂问”,学生不费思索,误以为是启发式,而实际上是借学生之口进行灌输的又一种表现。致使课堂上学生表面上“思维活跃”,但实质上完全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自由。

3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3.1少些“学术性”的提问,多些“趣味性”的提问

常听有些教师抱怨说,现在的地理教材有点乱,不系统,不好上课。他们觉得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地理知识。其实在这样的课堂上,不论是提问还是讲述,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仍然是“教”本位。 我们必须明白,并不是所有学生将来都会从事地理相关专业的学习,更多的学生需要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方法。以七年级教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为例,有的教师试图把成因解释给学生。 高中学生学习起来都很吃力的知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不论是空间思维能力,相关知识的储备,还是理解分析能力,要想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能理解接受,那是不可能的。新课标正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是“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3.2提问要具有针对性

地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因此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调动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课堂提问要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机会,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回答问题。针对全体学生的提问,能达到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应该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可通过一些记忆型的问题来提问基础差的学生; 可通过一些理解型的问题来提问中等水平的学生; 可提出个别有创造性的问题,来提问学习好的学生。如果对提问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对学生的提问如果不看对象、不分程度,那么很难达到提问的效果,还可能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就会产生求知欲,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例:在讲“水循环”时,教师可引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提问:“黄河之水天上来,天上之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黄河的水真是奔流到海不复回了吗?”从而引发学生对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过程的思考。这属于课前设疑提问。

4 结语

教师的提问决定着学生思维的方向和深度。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精心设计和选择提问策略是实现有效提问的价值追求所采取的必要行动方法。

参考文献:

[1]郑旭东.关于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策略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2006 年6月

篇10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本质所在,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想象力,创造性地计划、组织和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是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地理智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能够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人才。

地理课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这门学科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要让地理课“活”起来,让学生接受起来不枯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实施新型教学模式,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

1.要尽量营造宽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与创新能力的培育息息相关的问题。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育需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的过程,和谐、民主的地理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能者为师,提倡教师与学生在不同时段内互为引导者,即时扮演、随时更替,这也正符合了青少年好强、好胜、好奇的心理特征。

2.要注意开发多样化的地理课堂。地理课堂教学可以不拘于教室,以让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可以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的求异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形成了封闭式的思维定势,束缚了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培养创造性思维不相适应。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多端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授《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冷锋、暖锋的形成可以用多媒体分步演示,让学生脱离书本,归纳总结其形成过程,课件的制作要注重色彩,以便于学生认真观察,采用直感直观方法让学生掌握,理解该知识点,并留下深刻印象,如此学到的知识在其创新素质培养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拘于某一种定式,而要灵活多变,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解决学生的一些合理要求,并对不合理意见加以纠正。例如,可以根据学生争论的话题,随堂设置一些小型议论,让其各抒己见,探索结果等,这种灵活多变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热情,努力把知识转变为自身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2.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对学生来说,之所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相割裂有关联。实际上,地理课程的内容是非常适合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开展教学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让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本内容与现实世界实现有机结合。

三、创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构化的组织架构,用以发展特殊学习活动和教育环境。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内涵是通过新课程高中地理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在教学可以尝试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条件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发挥“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例如,环境保护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例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例子,分析其利弊,并思考如何解决此类问题,从而引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的学习形成一个连贯的思维模式。

其次,根据陈龙安提出的“爱的”(ATDE)教学模式,我们也可以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有益的尝试。比如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分解为问、想、做、评四个程序。问:教师设计或安排问题情景,提出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以供学生思维,特别重视收敛性及发散性问题。想:教师提出问题后,应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发散思维,并给予学生思维的时间,以求创意。做:利用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际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付诸行动。评:师生共同制定评估标准,共同评鉴,选取最适当的答案,相互欣赏尊重,使创造性思维由萌芽状态而进入实用阶段。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学生原有知识背景之上实施,强调爱的教育,同时提供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充分肯定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二是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观点;三是要不讽刺嘲笑、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四是要注意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积极质疑,勇于创新,才会最大限度地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通过在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采用“爱的”(ATDE)教学模式的实验,学生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诚如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所说的“人人是创造之人”。创设良好的地理校园文化,营造和谐、民主的地理课堂氛围,实施“爱的模式”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这是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岚.地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7-8).

[2]朱勤罗.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地理教学,2000,(11).

[3]陈龙安.创造思考教学的模式与策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