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标准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责任审计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责任审计标准

篇1

关键词:国家治理;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也在不断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责更加的繁多和明确。国家的审计的思想必须从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审计的职能,细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逐步的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完全的展现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

一、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和意义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探索起步,到后来的发展推广,再到最后的深化发展阶段,经济责任审计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已经不断创新发展成为了我国的独特的一项审计制度。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决策的制定奠定了有效的基础,同时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也在经济政治层面上,为国家和人民大众服务做出了贡献。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的发展,防止。

二、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不合理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不合理体现在经济责任的审计的作用主要用于监督干部的权利工作,旨在治理腐败,防范。这一定位导致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不能完全的发挥致使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限制。实质上,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主要是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地进行党风廉政建设,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不能仅仅局限在党政上。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大目标是满足治理国家的需要,协调各部门的发展,通过事先预防,事后警告和问责等方式来积极推动国家建设过程,而这往往是极易被忽略的。

2.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完善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完善表现在不能明确界定问责的目标。依据我国在阶段的基本情况来看,国家对于职能部门的领导的权利和义务的界定没有明确的划分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其相应的经济责任。一般来说,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应该参照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书来进项考核来评价领导干部的责任,以此来确定个人的责任。但是由于责任的分工不明确,或者责任人的双重职务导致了审计责任的内容缺乏明确的范围,给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困难。

3.经济责任审计标准不明确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体系存在漏洞,使经济责任审计的标准无法对相关部门或者机关的权利进行有效的制约。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的焦点和核心不明确,导致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难以明确,难以找到责任人也难以确定责任人该负何种责任。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不明确性还表现在审计结果的运用和责任的落实情况。即使是明确了责任人和审计结果,在落实责任的过程中,由于审计部门不具备影响干部任职和职责的权威,审计的结果具有时效性的限制,归责受到了拖延和阻碍。种种的障碍不仅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也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

三、应对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对策

1.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定位

国家治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部门。此外,社会和市场也是国家治理的目标。合理定位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功能需要充分认识国家治理的目标,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政府部门的整治上,要充分的协调国家治理的对象的关系,统筹兼顾,保障各个部分都能有效的工作,紧密互动,避免出现权利滥用的情况,达到对国家的经济进行综合的治理的目的。推动国家经济审计发展的动力就是协调各个对象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合理定位经济责任的审计功能,不仅能保障经济责任审计的正常进行,也能确保国家治理进程的有效推进。

2.细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国家治理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国家经济和国家政治以及国家文化的诸多方面的综合审计。为国家进行综合的经济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政治和文化中涉及了经济的因素,经济领域也包括了政治和文化的概念,三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经济审计的内容应当在今后的审计过程中明确的指出。在今后的经济审计过程中,明确责任人应当履行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打破传统的审计的模式,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下的政治和文化因素,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维护国家治理秩序的稳定。

3.制定详细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应当根据实际的审计情况制定。经济责任审计标准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审计的质量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效率。制定适当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有助于国家治理政府和市场,合理的配置市场资源,分配政府职能权利。选择经济责任审计标准还有助于降低审计过程中的风险,为国家制定合理的经济审计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应当具有先进性,与时代相结合,打破形式主义,突破传统局限,以维护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为目的,结合实际的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分出层次,督促部门领导在职权范围内工作。

四、总结

总而言之,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做到重点突出,任务明确。尽量避免审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积极调动审计相关的部门协调工作,共同参与。依据国家实际的情况,制定适当的审计的标准,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体系结构与制度,优化经济责任审计的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戚振东,尹平.国家治理视角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创新研究[J].学海,2013,(2):129-135.DOI:10.3969/j.issn.1001-9790.2013.02.017.

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济责任审计 离任审计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由审计机关接受国家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关的提请或委托,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国有企业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其所在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重大的筹资、投。资、分配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国家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国资委2004年8月的第7号令《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企业负责人对下列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的;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失职、渎职的;其他直接违法违规行为。

开展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一是能够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通过财产清查,找到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促进企业有针对性的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益;二是有利于维护财经纪律,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管;三是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当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统一的审计标准,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的时间不长,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评价标准、经济责任的划分以及审计报告的格式等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国家的相关制度和具体的审计标准也都不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做出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缺少统一的操作标准,不同的审计组织或者审计人员对待同样的审计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评价,影响其客观性和公正性。另外,经济责任审计中对经济责任的界定存在很大的分歧,现任责任和前任责任的界限,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的划分,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的区别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同时,经济责任的量化也很困难,比如领导能力的大小,管理水平的高低无法量化也给审计带来了困难。

(二) 先离任后审计,审计时间滞后

当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事后审计,失去了审计的应有的目的性和时效性,有的责任人已经调任、提拔或者退休,审计部门才接受委托对其进行审计,造成了“先离任后审计”的局面。审计时问的滞后导致审计结果应有的价值得不到发挥,干部的任用和审计结论脱节,任用在先,审计结果在后,审计结果作为人事部门提拔和考核干部的依据失去了意义,也使审计的监督职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三) 审计关系复杂,审计独立性不强

国有企业的责任人隶属关系比较复杂,有的企业领导由集团公司选拔,有的是任命,还有的集团的领导者兼任公司法人代表,再加之国有企业往往经历改制、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的过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更加复杂。另外,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往往有密切的利益关系,在审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干扰,面临很多压力,有时顾于人情,审计时就事论事,走形式,回避重点领域,将经济责任审计混同于财政收支的审计,使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威胁,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四) 审计资源不足,审计风险大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由上级下达指令或者是组织人事部门临时委托,审计时间不固定,具有突发性的特点,经济责任审计的受托人常常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审计人员人手少,时间紧迫,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详细的调查。审计前的准备工作不到位,还有些离任者所在的企业不积极配合,提供资料不全面,或者为了追求业绩,授意财务人员粉饰财务报表,而审计人员为了赶进度,往往不能进行全面系统地审计,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提升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水平的对策

(一) 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原则,用好审计结果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要及时合理的利用审计结果,但当前多数情况是先离任后审计,失去了审计结果的时效性。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先审计后离任”的政策,将审计结果当做提拔和调任的依据。组织部门在有干部的调任或者提拔意向之前,可以先行调离原岗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利用审计结果,综合其他因素做出决定。对于辞职、免职、退休等情况,可以先离岗后审计,但人事手续要在审计结果出来后办理。国家相关责任部门要尽快制定审计、离任、新任3个环节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二) 完善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紧、任务重,制定一套完整的审计程序,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目标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标准,保证审计质量至关重要。经济责任审计要进行充分的审前调查,全面搜集信息资料,利用访谈等手段,确定重点关注的项目。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全面细致的审计程序,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组织和管理工作,注意审计细节,严格按照审计方案规定内容和操作程序实施审计,避免审计程序流于形式,要加强对审计过程、审计结果的复核,以减少审计差错。另外,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的真实和完整,尽量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

(三) 多管齐下。建立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审计部门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加强与纪检、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建立起有审计、纪检、组织人事部门等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在经济责任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做到及时沟通,信息共享,统一安排,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可以利用组织部门掌握的领导干部的考核情况,推进审计工作的深入,同时组织部门利用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参考依据。另外,审计部门可以利用纪检等监督部门掌握的群众举报或反映问题的疑点,确定审计重点,找出原因和症结,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纪检部门加强权力监督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四) 建立和完善评价标准和操作办法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环节是关键环节,能否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价标准成为经济责任审计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相关部门还没有出台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标准,很多评价都是指导原则性的。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评价体系,规范审计内容,尽量确定经济责任量化标准,而不是只有定性评价,可以设置评价指标体系,从业绩完成,会计信息质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重大决策完成情况等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评价,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分析判断。

(五)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切实保证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的高低与审计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一般的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使得审计人员也要具备综合素质,成为复合型人才。首先,审计人员必须从思想上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审计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干部的任用。其次,审计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经验,还要遵守应有的职业道德。审计人员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不断学习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手段,及时更新知识,为切实保证审计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篇3

审计工作客观存在着风险,一是导致企业用人不当。按规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领导干部任免处理的参考依据之一。如果审计结论失真,对被审责任人的责任评价不当,会造成企业用人失误,直接影响干部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二是伤害好干部的积极性,姑息偷懒渎职,纵容违法犯罪。如果审计报告失实,对责任人评价不当,会挫伤好干部的积极性,而助长偷懒、渎职的风气。三是影响审计部门的信誉和形象。在职工广泛关注下,如果审计部门出具了不实的审计报告,必将直接影响审计部门的信誉和形象。

完善煤炭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1.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效性和规范性。一是要把离任审计监督的时间“关口”前移,逐步把离任审计变为任中审计,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监督。这样不仅可以达到“防患于未然”,而且还能防止和避免经济行为的“一错再错”;不仅能有效地保护干部,还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功过;不仅能减少和避免账目“技术处理”的假账,还能使审计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不仅能正确地考察干部队伍,还能为组织任用调整干部提供依据。二是要加强定期审计。

2.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经济责任界定标准。审计部门在独立行使审计职能的同时,研究制定经济责任的界定标准和审计评价规范,建立一套科学的界定、评价体系,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具体就是要做到“四个正确”:一是正确界定经济责任与非经济责任。领导干部除负责经济工作外,还要负责其他工作,而经济责任审计决定审计人员仅需关注领导干部在行使经济职权过程中发生的经济责任,或与行使该职权有关的情况下发生的经济责任,这要求审计中要正确区分经济责任与其他责任。二是正确界定前后任责任。审计时划清前后任责任,前任的功过是非不能计算到后任身上,后任的经济责任也不能推给前任。三是正确界定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领导干部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失职、渎职等行为均应界定为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若领导干部没有尽其领导或管理责任时,下属部门或单位出现了问题,应界定为领导干部的主管责任。四是正确界定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因领导干部主观因素导致的国家、集体财产流失属主管责任;而因自然灾害、上级指令或进行探索性改革等造成客观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失误应属客观责任。

3.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为此要加强审计项目管理,在每一具体环节上都要注意避免产生差错,控制审计风险。一是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审计。规避风险一是要按规定程序进行,这里要遵守的不仅仅是审计法,要跟内部审计结合起来,注意把好几个关口:确定好审计方案。组成审计组后首先要编制审计方案,要编制好审计方案必须进行审前调查,根据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情况,恰当地给予评价。把好审计实施关。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要选准风险控制的关键点,对容易引发风险的关键点进行严密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把好内部控制审计关。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把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审计内容,全面了解被审计人员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查找被审计单位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帮助该单位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有经济责任审计应该遵守的办法。二是应该从企业提供的各类资料的真实性方面进行预防。必须反复核实企业提供的各类财务数据指标、发票、台账,做到不遗漏、不走形式。

篇4

(河南省南乐县审计局,河南 濮阳 457400)

摘 要:审计机关的审计风险,是指国家审计机关派出的专业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后,由于提出的审计意见或做出的审计结论和决定不恰当或不正确,而给审计主体带来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关键词 :县级审计机关;审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066-02

收稿日期:2015-02-06

作者简介:郭捧娟(1976-),女,河南南乐人,本科,审计师。研究方向:审计风险控制。

审计监督工作能为政府把关,如果审计风险控制不当,会影响审计部门的形象和阻碍审计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作为县级审计工作人员,我感到责任重大,由于条件和人员素质的限制,审计风险控制问题非常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开展。

一、县级审计机关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健全

审计部门属于政府组成部门,人员、经费受地方政府管制,人员少、审计项目多,是当前县级审计部门的不争事实。据了解,全国各县级审计部门的情况大同小异,县级审计部门要和地方政府协调好关系,如果县级审计部门要依法处理当事领导,这样势必得罪了地方的领导,如果不依法处理又会影响到县级审计部门的威信,所以审计部门的领导不得不慎重考虑。按照地方领导的说法消化一些问题,这样就会加大审计风险和降低执法力度。

2.审计人员素质低

审计队伍素质低下的原因:审计人员对审计业务不熟练;缺少应有的激励机制,骨干审计人员在提职晋级方面得不到重用,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缺少责任心。审计人员素质低下带来的审计风险:不认真执行审计程序和审计标准,不太明显的深层问题发现不了,查不出来。审计实施方案质量不高,审计风险防控措施不科学。

3.审计手段落后

县级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单一,缺少计算机技术人员,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绩效审计不合理,成果运用不理想,效益审计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审计操作不规范。县级审计人员仍按照老路子开展审计,只会翻票据、查看会计人员的账本,主要问题查不出来,突出不了审计的特点。特别是在专项补贴性资金审计时,没有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去筛选、对比、分类和汇总,使许多问题的疑点难以发现。绩效审计不合理。县级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对经济责任审计不严格,只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状况。绩效审计方法、评判标准还不够完善,掌握绩效审计的人员较少,审计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4.成果运用不理想

县级审计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的评价大都是避重就轻,套话太多,没有发挥审计的力度。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没有发挥作用,这一切都使得审计依据不足或缺少依据,如此开展的审计和得出的结论,就必然存在风险。

5.处罚难度大

审计查出的问题处罚不到位,影响了县级审计机构的权威性。挪用、挤占专项资金、部分领导超标准列支招待费等问题,成了许多被审计单位的“通病”。从中反映出审计问题机制的欠缺,未能触及违纪违规者的灵魂,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权威性的发挥,处罚决定落实困难。有的部门有罚款就找领导说情,审计决定成了一纸空文,这样必然带来审计风险。

二、县级审计机关审计风险防范

1.加强审计人员培训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是降低审计风险的主要环节。县级审计队伍总体来说比较年轻,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非常重要。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审计队伍建设和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审计署提出的“人、法、技”工程把“人”排在第一位,充分说明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求审计人员除具备应有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审计专业知识外,还应熟悉法规政策,掌握经济管理知识,还要有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必须加强对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做到持证上岗,达到在职人员知识更新换代的目的。

2.解决矛盾突出审计重点

科学制订审计实施方案。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例,要贯彻“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利用现有的审计资源,量力而行突出经济责任审计重点,着力解决“人”与“事”的矛盾。一个项目确定后,审计组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资金运作情况、内控制度、相关政策法规有全面的了解,准确把握审计重点,合理估计审计风险。确保审计实施方案科学合理,指导性强。县级审计机关要把涉及重点领域的领导干部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监控对象,把这些监控对象任职期间重大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效益性等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把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乡镇财政决算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的方针。

3.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严格按审计程序实施审计。县级审计人员要注意审计的事项:应遵守回避、严格保密制度;注意时间间隔;制定完善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步骤等。把每个审计环节都要考虑周全,是被审计单位无可挑剔、保护审计人员自身安全的最好办法。改变过去单纯根据会计账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做法,要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对权力运用情况的审计,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审查权力行使是否民主、科学、合法,进一步审查权力行使的绩效性。审计和审计调查要密切配合,如: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效益性,从账上难以查清,必须要依靠大范围的审计调查来实现。改进经济责任审计方法,进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4.强化责任意识树立审计权威

县级审计机关一般实行多级复核,即审计组长初核、业务股室复核、法制部门审理,最后由审计业务会议审定。每位复核人员都应提高警惕,认真审核。制订复核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每一级复核的重点、应承担责任的比例、处理处罚的具体标准。复核人员层层把关,使每一份审计报告都能体现审计人员较高的业务素质。加强与公安、检察、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联系,发现违法行为或严重的违纪问题让这些部门迅速介入,追究违法违纪者的责任,及时公布处理结果,给被审计对象公正的评价。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社会各界的知名度,树立审计权威。

5.创新审计理念实现审计成果转化

县级审计机关要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要树立新的理念:多元化的审计目标。通过推广风险审计和效益审计,促进被审计单位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实现效益。系统化的审计监督。建立内部审计相关机构的信息交流与工作协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现代化的审计方式。推广计算机联网审计,实现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的有机结合。规范化的审计程序。按照国家内部审计准则来开展审计活动,提高审计质量,建立评价体系,着力实现成果转化。县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为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的主要手段来抓,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计划管理。

三、结束语

总之,由于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所决定,审计风险总是不可避免地会伴随审计工作的始终。但是,有健全、完善的法律作保障,有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作规范,适当的人力资源配置,把审计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甚至达到零风险,仍然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杨文根.浅析运用审计方案如何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0.

篇5

应对策略

1.更新思想观念。目前,我国审计法和公安消防部队的审计条例虽然对绩效审计有要求,但其范围更多地界定在财政、财务收支上,还没有真正从财力、人力、物力、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各类“资源”角度考察绩效。公安消防部队开展绩效审计首先要树立“绩效观”,重视和研究项目实施和改革措施的绩效,树立全方位绩效观,摒弃落后观念。

2.革新审计标准。绩效审计标准的制定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环节。公安消防部队绩效审计并未完全展开,现有的一些审计标准不适应绩效审计的要求,必须进行标准创新。军事性、综合性、时效性、统一性是制定公安消防部队绩效审计标准所要考虑的因素。目前,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标准难度较大,可以先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借鉴国际公认的绩效审计标准先期开展工作,等到积累一定经验后,再结合部队实际制定自己的标准。

3.变革审计体制。公安消防部队审计体制是包括开展绩效审计在内的公安消防部队审计运行机制的根本保证。要真正完成好公安部赋予公安消防部队审计人员的各项任务,拓宽审计业务,开展绩效审计,必须最大限度地确保公安消防部队审计的独立性,减少行政干预,改革现有的公安消防部队审计体制模式。

4.培养复合型人才。在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要检查并确定政策目标以及实施目标的方法所依据的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这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公安消防部队审计人员的配置呈现出知识结构单一的特点,亟须掌握管理学、社会学、技术经济、计算机、法律、心理学、工程学等方面知识的非财经类专业人才。因此,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是公安消防部队开展绩效审计的当务之急。

篇6

关键词:内部审计;管理审计;财务审计

一、引言

1932年,英国管理专家、工业顾问罗斯在他的著作《管理审计》一书中最早提出:要实施以职能部门评价和成绩评价为核心的管理审计。管理审计,即管理型内部审计,是传统的内部财务审计的延伸,是内部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或CPA为了维护股东、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委托人的利益,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或资金状况、盈利能力及组织结构等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评价或分项研究,以帮助管理当局这一资金委托人对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或者就委托人对委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发表评判性意见,并对外报告。

管理审计的产生源于受托责任的发展。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民智的开发和民主制度的完善,受托责任逐渐由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管理贵任,而管理审计就是这种受托责任合乎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王光远)。

二、我国开展管理审计必要性

(一)内部审计自身建设的需要

现代内部审计按审计的内容可以划分为财务审计、基建审计和管理审计。传统的内部审计主要是指财务审计,基建审计和管理审计是在新的经济时期对于内部审计的拓延。而管理审计和财务审计又因为审计领域的重叠,容易混淆。

财务审计,以评价财务责任为主要的业务内容,专业的审计人员遵照有关法律法规测试检查会计资料、会计程序和会计控制,以评价财务报表是否真实,企业资产是否完整,组织权益是否得到维护和保障,进而确定受托人是否完成了应履行的财务责任。财务审计一直以来都是内部审计的中心。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二战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企业规模成倍扩大,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公司对于企业人经营管理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管理当局为了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效率、有效利用资源,将受托责任层层分解,在企业内部设置了各种责任中心、分厂、分公司。组织复杂化的结果导致信息内容、信息制作过程以及信息传递过程的复杂化。为了控制各职能部门和管理层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就必须将独立于职能部门之外的财务审计业务延伸到非财务领域,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有效利用资源。这样,多层负责的组织管理体制促使管理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逐渐由传统的行政性走向经济性。企业集团化、股份制、证券化以及资产并购过程中引入外国资本等多种经济形式,要求企业建立一套客观、公正、行之有效的内部监控系统。这就对我国传统的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审计作为对于管理当局的管理能力评价方式便应运而生。

(三)加入WTO的需要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的经济逐步走向世界,给我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内审工作经验的极好机遇,为建立符合我国经济改革利益、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创造了条件。

三、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现状及问题

管理审计代表了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是内部审计发展的较高层次。国内的管理审计虽然起步较晚,但到目前为止,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按照管理科学的要求,许多企业将管理审计的思想和方法运用于厂长(经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使其在内容和方式上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和深化。不仅进行合规性、真实性审计评价。而且兼顾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评价,更加有效地发挥了审计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审计

主要以控制测试来评价控制系统,找出薄弱环节及至失控部位,并提出改进措施消除隐患,达到健全系统、改善控制、防范风险、提高效益的目的。该项审计的对象虽然涉及了管理和控制活动,但目前主要限于合规性、遵循性目标评价,较少进行内部控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深层次综合研究。

(三)绩效审计

有些企业以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扭亏为盈等为主要目的审查生产力各要素的运用情况,以改进生产经营工作,谋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掘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潜力,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它主要着眼干对企业现实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审查,对提高经济效益能起到切实作用。但它较少对管理组织机构的合理性、管理机制的有效性、管理措施的效果等进行综合研究与评价,只是初步的经济效益审计。

四、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管理审计在企业内部治理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管理粗放、责任不明、法制不健全、违法乱纪现象较为普遍,会计信息失真比较严重,审计的主要功能还是履行监督职责,主要任务还是审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重点仍在财务收支。管理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公正的约束和评价机制,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管理职能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重视,使得审计领域、范围受到限制,管理审计发展受到影响。

(二)管理审计没有形成自己的审计体系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起步较晚,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与准则的建设都不尽完善,不像外部审计那样有较为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遵循;内部审计机构或部门自我评价机制较弱,开展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更谈不上针对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新颁布的审计署第4号令《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15项具体准则出台不久。尚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造成管理审计工作仍难以有效地开展。我国目前缺乏公认的管理审计准则,管理审计人员各行其是,管理审计只能在不规范、低水平的状态下进行。因此,管理审计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三)管理审计方法陈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审计日益成为审计的主要方式,传统的事后审计逐渐延展到事前、事中的审计,全程审计成为可能。面对网络审计,需要产生一种不同于传统手工审计的方式及新的管理审计方法。目前,在国内由于管理审计刚起步,所运用的一些审计方法还是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许多审计还停留在传

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在新技术面前还有些无所适从。审计手段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率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无法满足企业管理对审计工作的需求。这也造成了内部审计人员工作强度高、压力大,无法适应这种针对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管理审计的要求。

(四)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管理审计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组织规模的扩大、市场和贸易的国际化以及竞争的加剧等因素使得企业经营管理难度加大,受托管理责任关系也不断深化,对管理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对商业活动的洞察力及审计程序的相关知识,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管理控制链。除需要掌握会计和审计领域知识外,审计人员还需要掌握市场营销、现代管理、工程技术、法律法规等综合知识。企业现有审计人员多是从财会岗位转过来的,对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比较熟悉,而对现代管理等知识相对欠缺,不能满足现代管理审计发展的需要。

五、改进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对策

(一)加强管理审计的宣传力度

管理审计在我国还是起步阶段,人们对于他的认识还很朦胧,而且就我国的国情而言。开展管理审计往往受到管理层人为的阻碍,特别是管理层的业绩审计、资格审计等涉及直接高层的审计工作开展非常困难,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发现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管理人员对于管理审计的认识不清,往往把管理审计看成个人问题调查,“审查谁,谁就有问题”。观念上的错误认识是阻碍目前我国管理审计发展的首要原因。

(二)尽快建立健全管理审计方法体系,明确管理审计标准

审计标准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的依据,离开了审计标准,审计人员就无法对被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监督。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内部管理审计机构可以自行开发适合本企业的管理审计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在建立一整套适合本企业的管理评价体系之后,才可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使内部管理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抓紧制订管理审计的法规和条例,将管理审计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进一步明确管理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不断拓宽管理审计的领域

企业要从以检查、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审计向以改善机构运行状况和推动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审计转变。审计部门不仅是问题的发现者,而且应成为改革的推动者,要从管理的角度不断拓宽审计的领域,在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构改革、业务创新等活动中发挥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当前可以重点围绕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一些规模相对较小、涉及面相对较窄的项目开展管理审计试点,逐步探索路子、摸索方法、积累经验,应用管理审计的理念,逐步拓展厂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和范围。尝试开展比较全面的任期管理责任审计评价等。

(四)创新管理审计方法

在审计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审计方法的运用,为使审计事项的成本最低、效果最好,就要把握全局,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采取措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了解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要选准审计的重点内容和事项,找到切入点,从中发现控制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运用审计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后果,捕捉改进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的信息,推动企业发展。目前我国的审计技术相对比较落后,部分手工操作还存在着审计内容不全面、深度不够、计算结果不够精准、信息提供不够及时等缺陷。因此,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还需积极进行探索,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思路。拓展和延伸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为适应现代企业的迅猛发展,面对信息革命的挑战,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相结合,将数据审计与系统审计相结合,将传统方法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篇7

关键词 绩效审计 中澳比较 建议

近年来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已经推动了绩效审计的发展,然而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我国绩效审计还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并制定规范。众所周知,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开展现代审计的主流国家之一,因此学习借鉴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对于加强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澳政府绩效审计标准比较

绩效审计标准对实施绩效审计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审计范围在管理程序、项目、功能和行为等方面的扩展,以及审计目标的变化,澳大利亚同中国一样没有为所有绩效审计项目预先制定的统一的审计标准。审计人员必须为每一个审计任务“量体裁衣”,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具体审计目标,有针对性地来制定审计标准。绩效审计的标准必须是合理的而且是能够实现的业绩标准,根据这些标准可以衡量被审计单位具体经济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同时,绩效审计的标准通常还要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

目前,澳大利亚审计界提出了三重基线审计的概念,绩效审计标准不断拓展。所谓三重基线审计,是为了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在审计时除了关注经济因素外,还要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因素,把这三个因素综合考虑到审计标准中去。相对以前的“3E”审计,审计范围大大扩展了,而且社会公平因素和环境因素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

从绩效审计的定义看,传统的绩效审计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简称“3E”。我国现阶段的绩效审计也主要从这三个方面中的一项或多项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绩效审计。但是,当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体现到社会各个方面时,审计也要考虑可持续发展因素。在西方,财务界率先提出“三重基线”财务报告,也就是说在财务报告中传递该组织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的信息,满足社会公众对企业信息的全面把握,重新塑造并提高企业形象。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维多利亚州审计署相继开展了“三重基线”审计,对组织的经济性、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进行审计,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审计工作中。我国的绩效审计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观念上不能落后,特别当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一个全局性问题时,绩效审计目标和审计标准时应主动考虑“三重基线”因素,增加环境评价指标和社会评价指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进行全面评价。

二、对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启示和借鉴

(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

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时间较短,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开始开展绩效审计,最初的绩效审计实践是以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形式开展的,直到进入21世纪,我国有关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讨才全面展开。总结起来,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现状大致如下:

1.政府绩效审计基础薄弱。政府的预算制度缺乏合理性,对资金的使用等缺乏统一的安排,没能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打下一个稳定的实施基础。目前,我国国家审计还是以财务收支方面的审计为主,绩效审计没有大规模展开,缺少做好绩效审计的成熟经验。

2.绩效审计法律制度滞后。由于绩效审计开展的时间较短,且具有与财务审计不同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目前我国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中关于绩效审计的内容很少,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政府绩效审计法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开展。

3.审计人才结构单一,难以满足绩效审计要求。绩效审计有别于财务收支审计,属于难度较高的审计,尤其是关于重大建设项目的绩效审计,其中的专业性和综合性都较强,审计技术与方法比较复杂,现有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在面临绩效审计任务时,常常是由于缺少审计标准、专业能力不能胜任等原因感觉力不从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开展。

(二)对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建议

1.强化独立性。按照立法模式改组我国的国家审计机关,使其获得更高的独立性。此外,明确国家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程序,并赋予其足够的权力。可以考虑在宪法中明确国家审计机关行政首长的任免程序及其具体的任职资格和任职条件。适当延长审计长的任职期限,给予其与所担负的职责相匹配的政治地位和权力。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赋予其人事任免及相关人事管理的决定权,充分体现审计长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从立法角度看,借鉴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审计法律中对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明确定位的经验,我国应从立法的高度,将我国国家审计明确的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两类,并明确规定财务报表审计应对部门单位整体财务状况发表审计意见,为绩效审计提供真实、合法的条件,从而为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应明确规定绩效审计目标、内容、范围、标准、方法。

当今,绩效审计已成为各国审计的主流,也是我国国家审计今后的工作重点。《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对绩效审计工作进行了如下规划: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规划是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指南,它以我国审计现状为基础,借鉴了国际审计经验,为中国审计逐步与世界审计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邢俊芳等.最新国外绩效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周勇.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篇8

(一)审计机关独立性不足

目前,地方审计机关在接受人大委托开展审计项目的同时,接受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政府的双重领导。这种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无法有效地保证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审计机关行为很容易受到制约,绩效审计较难开展。这种内在矛盾主要体现在利益冲突和自我评价上,本机政府的管辖范围与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范围具有很大的重合性。绩效审计在审计范围、审计标准、审计程序上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更多的依赖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也更容易受到干涉。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相关人员可能与绩效审计项目具有利益相关性,双重领导的隶属模式使得地方审计机关开展的绩效审计时,在审计范围、审计所需的人财物以及被审计单位的配合上很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约束,审计独立性和审计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二)审计人员素质未能适应绩效审计发展的需要

绩效审计不同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审计人员需要了解国家重大相关政策,被审计主体的综合目标,以及实施绩效审计所依据的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评价实现目标的经济性、效率及效益,考虑是否在未来期间存在潜在的副作用等。这些都为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由于我国以前主要以财务审计为主,人员知识结构偏财务会计,而经管、信息系统、法律、环境资源等方面知识储备不足,难以适应绩效审计的要求。

(三)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

绩效审计涵盖的范围较广,对象千差万别,如何衡量,以什么标准衡量审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难以统一,而依据不同标准形成了审计意见。这不仅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会存在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不认同的问题。

(四)未能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

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大部分为事后审计,即项目已经结束或有关责任人已经换岗、退休,这使得绩效审计处于“只开花不结果”的尴尬境遇。就以与绩效审计有许多相似的经济责任审计为例,按规定应在责任人旧岗位离任之前对之实施审计,可实际上许多地方的组织部门出于各种目的,往往采取先调任后审计,使得审计对被审计人员的约束力大大下降。地方政府基于信息不对称优势,不可能指派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真正存在许多问题的项目,地方审计机关被迫错配宝贵的审计资源。

二、人财物统管可能带来的改善

(一)脱离本级行政隶属,增强审计独立性

实施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后,审计人员的配备和流动,审计机关的财力物力支持和保障,审计监督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不再会受到地方政府的制约和被审计单位的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大大增强。以往很多不好审、不敢审的项目,在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后,都具有了审计的可能性。

(二)有助于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省级审计机关在人才的选拔和引进上更容易采用统一的标准,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打造职业素质相对均衡的审计干部队伍。同时易于兼顾不同知识门类,引进高素质人才,通过高校宣讲引进新鲜血液,适当向社会抽调绩效审计急需的人才,特别是法律、计算机和相关专业人才,逐步优化审计干部队伍,实现审计人员多样化,以适应政府绩效审计需要多种专业知识的要求。

(三)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管后,省级机关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利用全省在绩效审计领域获取的实务经验,建立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最大的困难就是绩效评价体系的多样性、系统性、层次性、计量性,这使得审计人员难以找到单一普适的衡量效益好坏的评价方法。

(四)有助于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绩效审计大多是事后审计,是对已经存在的制度或过去发生经济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评价。作为事后审计,审计的收益必须通过后续的审计跟踪整改加以实现。为了避免绩效审计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应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法律责任,使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具体和规范化,实现“谁决策,谁负责”的审计监督目的。省级审计机关在专业性以及自身地位方面,更加具有能力推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健全。

三、总结与展望

篇9

【关键词】ABC管理法 财政专项资金 绩效审计

在现代的经济资金管理中,应用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合理调整,并保证其专项资金的合理运用,就成为了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现代金融工作的审计,ABC管理方法,则成为了运用最为常见的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方法,下面从多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讨论其方法的实际使用作用。

一、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方法意义与特征

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属于政府相关部门对相应财政的一类重要审计方向,其作用在财政的部分专项资金审计上,专职履行相应的审计工作。在审计的过程中,通过专项资金方面的活动效率审计,从而实现对蔡欧增专项资金的完整信息共回应,为相关部门的经济资金运行提供有效的保障。这对于独立经济管理的监督管理等,都能够提供保障。

财政资金的审计特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定性与定量方法上的巧妙结合,实现了对现代财政专项资金的有效审计,并通过对专项资金的合理审计,从而实现了对不同行业不同方面上资金的跨越链接,因此在选择相应的审计方法上,就需要避免因单一的审计方法而导致对其他形式审计工作上的无法调整。因此需要通过直接衡量,实现对信息权衡问题上的衡量调整,其审计方式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第二,现代审计方法的多样化,导致在应用传统审计方法时,无法真正做到科学的融合。而审计工作自身就是对不同行业资金的校审,目的在于确保资金流向在可控制范围之内,并以此保证工作绩效信息上的安全防护,并通过这样的环境调整,实现对不同专业绩效环境的适应。因此为履行科学的检测方法,就需要通过信息化检测方法运用计算机、经济学等多种科学知识来进行数量关系上的审计管理。第三,各类方法之间并非独立存在,去目的在于得到统一结果,实现对财政信息上的整合处理。通过传统的审阅、调查、观察、询问等实现对绩效审计工作的合理分析,并通过新型管理审计方法实现对整体信息数据的合理化分析,完成对整体信息的有效处理。

二、ABC管理法在实际运用中的思路分析

ABC管理法的定义就是对主次因素上的分步分析,通过经济、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主次分析,并通过数理运算,实现对最终数据上的统计审核,结合实际的审计排列形式,完成对主次结构上的合理调剂。特点就在于,能够分清在事物处理过程中的主次,并完成对对不同频率信息上的合理分析。其主要的分析策略还在于对基础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为满足这一审计理念,主要还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讨论。

第一,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过程中涉及到的民生、社会等问题,应注意公民是所有权益的核心问题,应解决财政的专项资金调整,并通过主题内容上的合理分布解析,实现对不同层面信息的合理分析。在这一特殊财政专项资金的预审分析中,不仅需要做好对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审计上的收入调整,完成对支出整体资金的全面分析,还要对已有的经济性、效率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完成对人力、财力、物力等多个方面的合理分析,做到信息资源上的面面俱到。

第二,应用转述ABC管理的基础法则实现对财政专项资金形态上的审计分析,做到信息上的专项条例,并根据全面信息的考察形式完成对重点信息上的突破,并完成对绩效审计标准上的合理分析,完成对资金运用经济形态上的合理分析,完成对审计对象信息上的调整,实现对不同地区针对性信息的合理审计。

三、ABC管理法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的实际作用

审计的科学性来看,ABC管理法,目的明确,能够树立简单明确的目标,并完成经济性的政策,这对于实现资源业务应用的多方面调整上,都能够为社会提供满意的服务。同时对于审计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上来说,也能够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并时间科学合理的审计检测,完成对信息资源上的合理化调整。最后,审计单位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也能够真正实现专款专用的效果,这不仅提高了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实现了对纳税人权益的维护。

四、总结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专项资金的合理应用中,需要结合实际的管理策略实现对整体信息的分布处理,并通过ABC管理法实现对不同信息绩效的合理审计,通过综合业务的调整分析,从而完成对不同业务涉及资源上的合理应用。这对处理好不同业务之间信息的联系上,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是专项资金的审计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处理。

参考文献:

[1]汤孟飞,李炜.ABC管理法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2012,(9).

[2]陈彦清,颜爱平.农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实务探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2,(3).

篇10

企业绩效审计审计证据

一、引言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企业绩效审计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猛,总体来说,审计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一般都只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科学高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审计方式方法不够多元,一般来说,企业的审计活动主要是对企业内部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考虑到企业绩效等因素,专门的绩效审计并不多见。所以说,如何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最大限度的发挥绩效审计工作优势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

二、目前企业绩效审计的不足

(一)绩效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

毫无疑问,对于绩效审计工作来说,其基础性的资料就是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各种财务信息以及数据,审计主体在这些基础性资料的基础上运营自身的专业能力对审计客体的经济效益进行客观评价,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性的数据资料,效益评价工作也无从谈起。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基础性资料一定要保证其真实性和合理性,否则,绩效审计评价就会出现偏差。但是从目前的客观实际来看,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得这些基础性资料保证百分百的真实性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绩效审计的开展。

(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指标评价标准

从我国的审计制度来看,仅仅只是明确规定作为审计工作需要达到效益性的目的,但是如何才能正确的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做出更加详细的规定,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在绩效审计方面的评价标准并不够明确。虽然2007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关于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第25、26、2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也仅仅只是在方向上对审计工作做出了相应笼统的一般规定,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但是由于被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各种各样,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很难实现统一,更有甚者,即使是在一个项目中也有可能根据不同的条件采用不同的标准,相应的审计结论也会大大不同,所以说,审计人员在进行绩效审计的时候,如何选取合适的审计标准亟待解决。

(三)绩效审计收集证据比较困难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在对对企业效益进行纵向对比的时候,被审计企业的资产数据、行业水平、销售收入等数据都可以很容易的得到,但是作为参照对象的其他企业数据则很难获取,这就导致了相关的审计证据匮乏,审计证据会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

(四)传统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较窄

对于绩效审计工作来说,需要采取多样化的审计方法,涉及的行业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我们的审计人员涉猎各个行业的专业知识,但是传统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对企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能力不够。所以说作为绩效审计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以及相应的胜任能力。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不仅仅审机只是能够掌握牢靠,还需要其他行业的业内知识能够有所涉猎,在评议企业业绩时形成中肯而深刻的判断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部门,因此需要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

三、现阶段开展绩效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一)避免两种倾向,正确树立绩效审计观念

我们的审计工作人员在进行绩效审计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避免人云亦云,过于强调绩效审计而忽视了真实性。对于企业的审计部门来说,审机相关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才是首当其冲的。效益审机需要建立在真实性审计的基础之上。其次,不应该对绩效审计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审计工作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完成。

(二)要选择恰当的审计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

在对某个项目进行审机之前,我们需要做好相应的审计计划,针对性的收集审计证据,根据证据证实审计目标。毫无疑问,只有在建立起审机评价标准才可以更有根据的提出审计意见。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各种计划、定额标准、业务规范和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等,就目前的实际来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各类标准仅仅只是存在于各种分散的财务资料中,而且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说,具体的审计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合审计事项的审计标准。

(三)在审计证据收集和分析上投入更多精力

审计人员在具体的绩效审计中需要针对性的选取科学的审计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想要的审计证据,从客观上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财务审计的证据可以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获取,但是绩效审计工作有所不同,审计对象更加复杂,审计方法更加多元,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审计证据收集渠道多种多样,所以说,在具体的绩效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可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增大调查的样本量的方法,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四)强化审计培训,使审计人员尽快地掌握绩效审计的本领

当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绩效审计培训,可以进一步强化企业审计人员的创新意识,进而能够发现与财务审计不同的审计问题;除此之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审计问题,及时对审计经验进行总结,然后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绩效审计的客观需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