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道理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治哲学道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政治哲学道理

篇1

比较公认的是,政治哲学源于对政治生活问题的回答尝试。而这种回答又深受政治哲学研究者方法进路的影响。但是,政治哲学、政治生活与政治现象或政治问题的研究方法三者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则需要在常识的基础上加以清理。本文拟在探究三者关联性的基础上,对于政治理论的理论变化脉络加以宏观的勾画。为此,本文设定解析这种关系结构的规范方法与实证方法两种类型,并从下述四个方面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其一、从20世纪50年生的一场如何复兴政治理论的争论出发。一方面分析直到现在余波未平的这场讨论具有的如何理解政治生活、以及如何重建政治哲学的蕴涵。另一方面引申出政治理论解析政治生活的方法问题。其二、分析在政治思想史延伸的大多数时间当中,为何从苏格拉底一直到19世纪晚期西方的规范政治理论方法长盛不衰,以及这种对于政治活动的价值的理解为什么在20世纪上半叶无可挽回的衰落了的原因。其三、探讨替代传统的规范政治理论而兴起的行为主义的政治理论、或者说实证主义的政治(科学)理论何以能够颠覆传统的规范政治理论,以及这种政治理论方法在晚近时期从政治学主流方法舞台上的退隐的变迁状况。其四、分析政治理论在规范方法或实证方法的指引下分析政治生活所表现的意义,从而将政治哲学、政治生活与研究方法三者关联起来进行考察,归纳出简单的结论。

一、一场争论的发散效应

眼光先投向20世纪50年代。当时,有一个重大的事件,推动西方政治理论界做出合理的解释,这个重大事件就是纳粹问题。纳粹可以说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上的政治信念、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秩序。西方的这一现代性体系,本来是一种从启蒙运动以来,更远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就支配了西方人的成熟的政治理念、制度安排和生活秩序。但是怎么被纳粹轻而易举地就颠覆了呢?第一、现代政治信念的基本的支撑观念——自由、平等、博爱,被纳粹彻底的毁灭掉了。正是公民的自由权利,正是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利,正是大众民主具有嘲讽意义的把希特勒抬上了德国总理这个宝座。而希特勒恰好利用自由公****用民主制度赋予的权利把他选拔到总理这个宝座、所赋予的庞大的社会机器和极其煊赫的国家权力,来剿灭他不喜欢的德国人——机械化的屠杀犹太人。这正造成了一种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反讽。自由、平等、博爱的机制,为什么在选举了希特勒后,反而把西方人自认为的在制度上有完备建制或者健全机制的东西给颠覆掉了?这促使人们深刻反思。第二、希特勒整个对西方文化所采取的态势使西方人要系统反省。什么态势?那就是他是种族主义的。他不仅反自由、平等和博爱。而且对整个欧洲的文化非常敌视,他颠覆一切价值。有的人认为这就是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对西方文化进行彻底的价值重估——尼采哲学,对纳粹的深刻影响。一切价值在纳粹看来都不值得尊重。纳粹落入价值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他们运用工业革命的成果来达到野蛮的政治目的。这又促使人们进一步反省一个问题:工业革命本来的发生、发展,得到有力推动,并且得到广泛认同是因为什么原因。我们自18世纪以来就坚信启蒙哲学家们给了我们一个可以坚信的信念:由于工业革命产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但是,现在工业产品成了杀人的武器,不仅带来不了快乐和幸福,而且让我们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这样一些问题,使得西方人用战争的手段或者以暴易暴的手段战胜纳粹之后,必须要在政治理论上来回答。由启蒙时代所有的大思想家们奠立的现代性政治理论:理论层面上是自由、平等、博爱;制度层面上是民主、法治;工具性层面上是科学、技术。这些东西必须要加以反省。在50年代基于这样一种需要反省纳粹问题的思想推动,以及社会政治生活新秩序提出的其他的要求中,可以看出,社会政治生活是推动政治理论发展的最强劲的动力。

50年代,所有西方一流的政治理论家们都动员起来了。这使得20世纪初期,基于实证方法基础之上的政治学理论受到了最严厉的批评。原因是,在政治理论家们看来,实证的政治学家们所有的行为主义的政治学研究,只强调我们在某种价值体系已经得到认同之后,怎么样来研究公民的政治行为差异。通过一个数学的量表、或者一个曲线的设计,我们把公民的行为进行归类。这样,使得政治哲学上的种种基本价值的自我辩护,处于一种真空状态。因为西方人放心的是,自由已经得到认同,认同之后我们就不用管它。我们只需要论证自由的参与,自由的运作机制,自由本身发展的状态等一系列具体的问题。比如我们通过传媒调查、随机抽样,表明谁支持谁,谁反对谁。如此,就把我们的所有的政治选择换算成为一个简单明了的数量关系。这一点恰恰使我们忽略了政治本身的基本价值主张,进而忽略了政治行为的抉择究竟是依靠什么的问题。这到后来走到了相反的一端,使得西方社会的一些政治狂人(如希特勒)特别傲慢。他一直认为当时德国所接受的是西方(因为德国相对于英法是东方,他也认为他在抵抗“西方”)腐朽没落的现代政治思想。希特勒恰恰就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在他之前正好有一个生存了14年的魏玛德国。魏玛德国制订了一个迄今为止最完美的宪法。但可惜的是这个宪法没有能进入实际的政治运作。而魏玛德国非常****。当时整个德国的****和魏玛宪法的完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希特勒认为这是一种难以忍受的腐朽,他号召德国人起来“革命”,摧毁魏玛德国,夺取国家政权,要把德国从普遍****的罪恶渊薮中拯救出来。这些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中就可以看到。从中,我们发现,希特勒和二战以后政治理论家们发现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问题。尽管他们发现的角度和解决的思路截然对立。为什么是一个问题呢?18世纪的启蒙哲学理论,在行为主义的政治学家的“抵制”下,显得非常孱弱。它不能够像传统的规范政治理论那样,引导我们解决政治生活当中的应当问题、好的问题、值得的问题,即政治的价值规范问题。正是因为如此,二战前期的价值真空和二战后的价值重建,要求政治理论家们来回答:纳粹出现的政治理论原因究竟是什么?

篇2

关键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失眠症

失眠(英文:SLEEPLESSNESS)即睡眠失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断断续续不连贯,而过早地醒来,醒后不能再继续睡,有睡眠不足,全身乏力,倦怠感觉,多因健康情况不佳,疼痛、感觉不适,生理节奏被打乱,睡眠环境影响等,也有怕睡眠而失眠的。在现今社会中,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休息不好,且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发病率高,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睡眠不佳甚至严重失眠的情况相当普遍。可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本文分析了盐酸氟桂利嗪对脑血管供血不足患者导致的失眠症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脑血管供血不足患者导致失眠症的患者8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其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47~75岁,平均49岁;其中失眠、头晕、头痛40例(男15例,女25例),失眠、头重40例(男18例、女22例)。对照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45~74岁,平均47岁,其中失眠、头痛、头晕38例(男17例,女21例),失眠、头重40例,(男20例、女2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基本参数无统计学差异,慢性脑供血不足80例均符合以下标准:①年龄45~75岁;②有失眠、头痛、头晕、头重伴记忆力障碍等自觉症状;③神经系统检查未见脑的局灶神经体征;④辅助检查:有动脉硬化表现,如眼底动脉硬化改变或可闻及颈部血管杂音,颈部血管彩超等确定有动脉硬化或官腔狭窄,头颅CT或MRI检查未见异常或有腔隙性梗死灶。

1.2方法 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次口服,2次/d。对照组给予地西泮2mg,每晚1次、口服。两组均2w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疗效判定标准 ①痊愈,失眠头痛、头晕、头重症状消失;②好转,失眠头痛程度改善,头晕、头重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③无效:失眠头痛,头晕、头重症状无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对用药前后血流变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t检验数据均以(x±s)表示,数据的差异性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痊愈17例,好转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痊愈14例,好转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引起失眠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3.1心理生理性失眠是单纯因持续精神紧张引起的失眠,且在诱因去除后失眠仍持续存在。造成精神紧张的因素和表现主要有:①生活中出现了负性生活事件,或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之中;②睡前强烈希望有一次良好的睡眠,由此而过分焦虑不安,反而造成入睡困难;③过分担心失眠对健康的危害。

3.2环境影响失眠有两种情况 ①养成了某种与入睡相伴随的行为习惯,如长期看电视入睡,形成了对电视的依赖,一旦没有电视可看就发生失眠,这种失眠又称入睡条件性失眠;②环境不良因素对睡眠造成了直接影响,即真正的环境性失眠。常见因素有严寒、酷暑、噪声、强光等,或处在需要保持警惕的环境下。

3.3情绪不良性失眠是因情绪激动,如兴奋、喜悦、焦虑、悲伤、恐惧等,使机体一时不能调整适应所致。患者多伴有焦虑和抑郁反应。并且,情绪不良性失眠可因再遇情绪激动而复发,也可因诱因持续存在或紧张焦虑过度而使病程迁延,最终发展为心理生理性失眠。

3.4习惯不良性失眠是指由于睡眠习惯不良所致的失眠,如睡前大量吸烟、饮酒、喝茶或咖啡,或者剧烈运动,过于兴奋,说话时间过长等,这些都会增加入睡难度,且使睡眠质量下降。还有些人白天睡得过多,呈现失眠状态。

篇3

[关键词] 危重症患者;高血糖;胰岛素;强化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0(b)-0163-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d to reduce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100 cas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4, the continuous micro pump injection of insulin was used to monitor the dynamic blood glucose level of the patients, and to provide targeted nursing services. Results the use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the study of 100 patients, 95 cases of glycemic control is in satisfactory condition, remained in the range of 4.6 ~ 8.3mmol/l, poor glycemic control in 5 patients, 3 patients with hypoglycemia, after the treatment have been improving. Conclus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high blood sugar state to accept micro pump continuous intravenous insulin combined with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make the patient's blood sugar level control, clinical can be used to promote the use of.

[Key words]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Hyperglycemia; Insulin; Intensive treatment; Nursing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超过空腹血糖浓度在6.1 mmol/L和餐后血糖8.1~11.1 mmol/L诊断为糖尿病性高血糖。无糖尿病病史者入院后随机测定2次以上,其空腹血糖≥6.9 mmol/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诊断为应激性高血糖。二者可通过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 )鉴别。临床中危重症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受到感染和创伤时都会出现高血糖状态[1];高血糖会导致其他合并症的出现,常见的有感染、心肌梗死、多发性神经病变等等[2];所以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危重症患者的应激性高血糖具有非常大的治疗效果[3]。此次该院就100例危重症高血糖患者来进行了分析,对其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和相关护理,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总结归纳,现进行以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2013年5月―2014年5月该院选取了100例危重症无糖尿病史的患者,共有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30例,最小患者18岁,最大患者86岁。

2 危重患者血糖异常原因及危害

危重症疾病血糖升高的可能因素包括:糖异生、糖原分解增多;应激激素如儿茶酚胺类、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多;促炎症介质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增加;转录因子增加;使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和使用外源性葡萄糖静脉注射,肠内及胃肠外营养等,这些因素会导致高血糖的发生。高血糖不予以有效控制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伤口不易愈合;促凝状态升高;氧活性增高;红细胞功能降低;细胞损伤增加;外周神经功能降低;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缺血加重等不良临床结果。而低血糖的发生会损害神经系统。可见,血糖异常对危重患者危害不容低估,高血糖对患者带来的危害尤其严重。

3 高血糖易发生人群

3.1 合并糖尿病的危重患者

糖尿病的主要表现为高血糖,2型糖尿病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马沛等[3]研究显示,与非2型糖尿病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生或死亡率较高。

3.2 应激性高血糖患者

常见于危重患者早期,创伤后高血糖已成为疾病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也是外科危重症患者救治中极为重要的环节[4-5]。在危重患者中,如急性中风或颅脑损伤、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心胸手术的患者均应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

3.3 实施胃肠外营养的患者

实施胃肠外营养时,配方中的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较高,或者单位时间内输注的营养液速度过快、浓度过高以及胰岛素抵抗等都会引起血糖的升高。

4 血糖管理

4.1 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

按照血糖变化比例来对患者的微量泵进行调整,对营养液和胰岛素泵输注速度进行控制,如果皮质激素使用加多,要适当增加胰岛素剂量。动态监测全肠外营养者血糖,每隔 2~3 h 测定 1 次,稳定后每隔 4~6 h 测定 1 次。进食者监测空腹、三餐前、三餐后2 h、午夜零点各监测血糖 1 次。一般情况,动脉血糖浓度比末梢血糖浓度约高 0.28 mmol/L;比静脉血约高 0.55 mmol/L[4];实验室常规检测主要是对血浆血糖水平进行测量,以指尖血糖测量为主,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需要使用快速血糖监测仪。我们使用的是强生快速血糖仪。

4.2 科学合理的进行血糖监测

末梢血快速血糖测定对患者造成的损伤比较小,所以临床中在强化胰岛素治疗的血糖监测中常常被使用[5]。用75%的乙醇进行皮肤消毒,等手指末端皮肤干燥后进行血液采集,避免血液稀释以及受到氧化酶的影响,造成检测误差。采血时,以无名指尖两侧指甲角皮薄弱处为猪,深度控制在2~3 mm,血液能够自然流出即可,不要过度用力挤压,会让组织液稀释血液,降低了血糖值。患者的血糖超过了33 mmol/L就应该使用静脉血来进行检测,快速检测的结果并不具有依据性。总而言之,科学合理的进行血糖检测是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性的有效措施,我们应该要引起重视[6]。

4.3 合理使用胰岛素

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首要药物。胰岛素强化治疗一般都是使用静脉注射的方式,皮下注射比较难实现。我们把50 u正规胰岛素和5%葡萄糖50 mL进行混合,通过微量泵进行持续注射,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来及时的进行调整胰岛素剂量,合理控制血糖调整幅度,对用药后的情况进行监测,如果患者出现了低血糖症状,要通知医生来进行处理。

4.4 胰岛素的使用和管理

胰岛素配置液频繁更换会增加治疗费用和成本,患者感染的几率也更大,配置液使用时间长会降低胰岛素的效果,治疗效果受到影响。该科每24 h 更换 1 次胰岛素配置液,既能确保临床疗效,也符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配药时只用 75% 乙醇消毒瓶盖,禁用碘伏或碘酊消毒,以免影响胰岛素的活性。胰岛素抽吸前要先摇匀,不要剧烈的振荡,剂量要准确,针筒上标注配置浓度和时间,让护理人员能够一目了然,避免误差。

5 结果

使用了胰岛素强化治疗,研究中的100例患者,有95例的血糖控制情况满意,基本保持在4.6~8.3 mmol/L范围内,有5例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有3例患者有低血糖症状,针对性处理后均得到了改善。见表1。

6 讨论

血糖升高是机体受到损伤后的一种应激反应,即在应激状态下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加,激素分泌增加拮抗了胰岛素的作用,抑制了葡萄糖的利用,加速了糖原的分解和糖异生的过程,从而引起血糖升高。危重症高血糖患者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效果比较好,能够控制患者的血糖,糖尿病治疗要对个体化情况给予关注,胰岛素治疗时,要对微量注射泵的使用和动态血糖水平进行监测,根据血糖变化来及时调整,控制好血糖的调整幅度,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纠正低血糖症状。该次研究中的100例患者,有95例的血糖控制情况满意,基本保持在4.6~8.3 mmol/L范围内,有5例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有3例患者有低血糖症状,针对性处理后均得到了改善。这说明危重症患者高血糖状态接受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胰岛素结合相关护理干预,能够让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控制,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7 结语

总而言之,可以为危重症高血糖患者提供胰岛素强化治疗,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白洁菲,胡耀敏.危重症患者高血糖的研究进展[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11(30):377-319.

[2] 万重香.ICU中高血糖的原因分析和护理措施[J].护理研究,2011,5(18):117-118.

[3] 马沛,张志宇,陈慧芳.微量泵在急危重症高血糖60例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7(11):5203.

[4] 任淑芹.危重患者并发高糖血症的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13):55-56.

[5] Rockwood K,Wentzel C,Hachinski V,et al. 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Investigators of the Canadian Study of Health and Aging[J]. Neurology,2000,54(2):447-451.

篇4

一、以诗为舟,渡教学难点

以诗歌为素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借助诗歌的意象理解哲学道理。哲学概念较为抽象,只做理论分析,学生会觉枯燥无味,虽然在课堂上能背诵,但很容易遗忘。在习题训练时,遇到与抽象概念的相关知识不会运用。为此,我在讲解抽象难懂概念时,引用诗歌解释,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哲学之美。在讲解什么是物质时,为让学生明白“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永恒的”,我引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一首诗,“无中不能生有,任何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灭,看起来万物是死了,但是实则犹生;正如一场春雨落地,霎时失去踪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收,长成花叶果实,依然欣欣向荣。”来解释物质不灭的观点,证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同时我列举出我国南北朝时期范缜的观点,“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让学生充分理解物质是实体,是精神产生的基础,物质是客观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事物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诗歌文学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一”与“多”的对比,从本质上来讲,正因为世界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在讲解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原理时,我引用了古代诗人王籍的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二、以诗为镜,透人生哲理

德国诗人荷尔德说过:“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所谓诗意栖居,就是说人要懂得欣赏美。哲学,犹如通往诗意人生的道路,使我们的人生之花得到绽放。它又能丰富我们的情感,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使我们的人生有滋有味。在学习唯物辩证法发展观时,我引用明代诗人钱宰《拟古》这首诗:“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通过这首诗,我想要正值美好青春年华的同学们明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再给出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激励学生们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挑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复习辩证法创新观时,我引用了《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创新反对因循守旧,要求社会不断变革图强,更新思想观念。

三、以诗为剑,破高考难点

篇5

高中政治选择题审题技巧

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审题不准不全就会答错答偏。审清题意就是要细心读题,推敲题意,掌握已知条件,看准未知条件;判断该题属于哪部分知识范围,明确解答该题需要哪些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联想它与过去做过的习题有什么异同。经过这样的审题后,对一般问题就能思索出解答的方法。

审题时一定要做到:一不漏掉题,二不看错题,三要看准题,四要看全题目的条件和要求。要细而又细,反复推敲。尤其是看来较容易的题目,更要字字认准,句句看清,严防错觉;对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更要严防疏忽大意,造成错漏。

审综合题要注意一般步骤:

第一,注意类型:文字材料、图表(数字统计表、曲线统计表、直方统计和条形统计图、圆比例统计图)、混合型。

第二,审材料:首先要审清材料的意思、层次和关键词(特别是注释);其次要注意审背景,要审一下这个题目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以及隐含背景。

第三,审设问:

(1)数量(分别、以及、各、和、并);

(2)范围(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

(3)方向(是什么——原因、道理、依据、问题、现象,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意义、作用等,如何——认识、说明、理解、分析、评价,解决、处理、进行、启示、设想、措施、对策等)。

第四,迁移、筛选知识(寻找理论依据、注意相关考点之间的联系)。

第五,及时渗透时政语言和题目信息。

高中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

方法1.抓住立意。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即一个中心思想。因而,看到试题后,认真阅读,并很快地总结出它的中心思想,最好用一句话的形式提取出立意。然后,再看题干的设问,对照题枝,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答案。当然,对于简单的试题来讲,读完也就应该做完。

方法2.找关键词。一般来说,每个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例如,范围关键词: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内容关键词:措施是什么、制度是什么等;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动词关键词:表明、说明、体现等。把立意和关键词相结合,对做难度稍大的题目有较大的帮助。

方法3.排查误项。高考试题中有一部分是难度大的题目,甚至有些题枝的设置一时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用排查法,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去掉,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

方法4.不得已,猜。对于实在拿不准的题目,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

选择题解题技巧:

技巧1.审设问。先弄清选择题考查的内容:说明了,体现了,反映了,根本原因,主要原因

技巧2.审材料。往往材料的核心意思是在材料的最后一句话。

技巧3.审选项。一排谬,排除错误说法的选项。除非逆向选择题。二排异,选项本身说法正确,但和材料没有关系。三比优,往往最后两个答案是最难选择的,就看哪个选项更接近材料,更好。

2017高中政治选择题审题和解题技巧相关文章:

1.2017高三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

2.2017年高考政治的审题及解题技巧

3.2017年高考政治审题答题技巧

4.2017年高考文综选择题和大题答题技巧

5.2017高中时事政治试题的解题方法

篇6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 政治;教学; 内容、方法和目的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and political teaching links

Lin FengqiongQu Xinlai

【Abstrac】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ide, in today's quality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language and politics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method and purpose are consistency.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reform; Chinese; politics; teaching; content, method and purpose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在当今的中学素质教育中,高中语文课与政治课在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目的上都有一致性。

1两门学科在教学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在高中课程改革中,许多国家对普通高中的任务与培养目标作了重新定位。各国在课改中普遍强调培养高中学生公民的责任感,发展个性,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基本能力,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提高信息素养,并要求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培养目标都强调要帮助学生发展成熟的人格;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民主建设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天赋;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天赋和发展倾向以及对自己未来发展作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发展学生独立作出判断和行动的能力;促进学生对世界的理解和批判的能力。语文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都是依据人的发展和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健康个性为根本牲的学科教育活动。所以,两门学科在教学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2两门学科在教学内容上有相关性

语文教学的内容包括诗、词、歌、赋,现代文、古文,各种载体涉及到整个世界,通过教学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政治课的内容涉及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文化学四个组成部分,其中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以社会活动和人的思维为研究对象,属于社会科学;哲学属于人文学科,让我们学会思考人生,审视自己和社会。它也包罗了整个世界。所以,两门学科在教学内容上有相关性。

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性学科教学,理应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前沿阵地的作用。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是进入其它学科异常的金钥匙。语言文字是人参与社会交往的必备工具,教学实践性最强。政治教学对语文教学所培养起来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辩能力、分析能力等有很强的依赖性。比如:答好选择题,就要对试题所采用的干扰方式有所了解。干扰肢可以有以下类型:相关的知识或相近的时事;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识;在题肢中偷换概念或转换论题;将概念间的主次关系颠倒、将原因和结果倒置;常以局部代替全部;观点趋向绝对化;和题干无关的题肢等。 答好材料主观题时,首先,要抓住立意,即中心思想。要做短题干长读,理解其深刻寓意;长题干短读,抓住其中心思想。其次,要找准关键词。一般来说,每个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如“范围关键词”:体现的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内容关键词”:措施、制度等;“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动词关键词”:表明、说明、体现等,这些能力都是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的。反之,政治教学所培养起来的理解能力、思辩能力、分析能力对语文教学也有很强的促进性。比如:学习布莱兹·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学了哲学就更容易理解其主题思想。论述题和作文这两者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所以,两门学科在教学内容上有相关性,是有联系的。

3 两门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具有相通性

篇7

【关键词】政治;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053-01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课程资源、情境、生活趣事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和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他们对政治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积极性

政治课讲的多是理论概念,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高中阶段的课程资源极为丰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也已达到了一定程度,这给我们充分利用各科课程资源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我们可以把语文、历史、地理等科相关知识与政治课联系起来,解决这些难题。例如:我讲高二哲学辩证法部分,如果就理论来教学,学生必然会感到抽象,缺乏兴趣,于是我就将语文课《红楼梦》中的内容引述到政治课中来。在讲矛盾的概念时,我向学生提出“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让学生思考“假、真、有、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学生经过酝酿,回答出“用联系的观点”;在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我不失时机地追问:既然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的哲理,那么,假与真,有与无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生回答,假与真,有与无既是相互对立的,又可以互相转化,是统一的。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归纳: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现象就是矛盾,从而引出了矛盾的概念。这种用语文科内容阐述哲学原理的做法,使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效果良好。又如,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教学中,对“什么是矛盾特殊性?”问题,如果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答案,就太直接,难于理解,于是我就给学生介绍了《红楼梦》中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片断,然后提问,句中的“千红”与“万艳”分别指代什么,“窟”与“杯”分别指代什么,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这样设计问题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积极探寻的主动性,学生很快体会并“把握本质,探寻一悲,揭示规律”。

2 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性

教育界有一句话:“我看见了,但我忘记了,我听见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现代教育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出活动”。教师只有给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活动,通过活动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例如:教学《少年能自强》一课时,我通过播放邰丽华的千手观音舞蹈,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通过观察直观画面,进行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真正理解“自强精神”在人生旅途上的意义。此外,良好的教学情境离不了教师这一角色的成功表现,中学生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特殊的敏感性,甚至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引起他们情绪的较大波动,因而教师应尽力感染学生,引出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例如:我讲高一政治《商品经济》一课时,在分析了价值规律的一些原理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些商品的价格远远背离价值(如一幅古画以1100万美元出售,一枚邮票以100万美元出售,一个我国明代瓷瓶售价26万英镑等),是否与价值规律相矛盾,为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矛盾。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由价值决定,不能偏离太远。有的说:不矛盾。古董年代久远,本身价值很高,古董的价格高是正常的。我在对学生理解给予肯定的同时,提示学生注意市场的供求关系等因素,经过讨论,归纳出准确答案:不矛盾。因为古董独一无二,不能匹量生产,加之市场需求大,故而价格很高。这种扩散性的提问,创设了情境,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达到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的效果。

3 巧用生活趣事,激发学生兴趣

篇8

一、做哲学题的基础方法———学好哲学的“一、二、三”

“一”———把握一条逻辑主线

这条逻辑主线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整个哲学常识就是按照这样的内在逻辑联系有机组成的。具体来说,“为什么”就是指这个世界本质是什么,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为什么”就是指这个世界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世界是客观的,为什么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怎么样”就是指世界是联系的还是独立的,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是前进的还是后退的,等等;“怎么办”就是指面对这个世界我们人类究竟应该怎么办,是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是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是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是坚持全面地看问题还是片面的看问题,等等。

“二”———活用两对基本关系

(1)活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始终会用一定的世界观作指导。因此,我们在学习哲学常识时应始终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了解一个世界观,要联系到这个世界观相对应的方法论;接触一种方法论,必须追根溯源找到这个方法论的世界观源头。比如说,物质决定意识,学习这个世界观,我们要联想到它的方法论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活用基本理论与生活实际的关系。哲学作为一门抽象的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来自于各门具体科学。任何一个哲学基本原理都可以从实际生活中找到对应参照事例,任何一个现实问题都能通过一定的哲学基本原理来加以解释,强化认识。我们应自觉地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而不要进行纯粹的“思想实验”,尽量用身边事例或现实热点把难以理解的理论通俗化、简单化、生活化。

“三”———培养三种思维能力

(1)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是学习哲学最基本的思维能力,其核心要求就是改变那种“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单一向度的思维,树立起在一定的条件下“亦此亦彼”、“亦对亦错”、“非对非错”的复合双向思维,并利用这种辩证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看待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上,只认识到物质决定意识的思维是机械的唯物思想,除此之外,还要认识到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样的思维才是辩证思维。

(2)抽象思维能力。哲学原理大多数是抽象的结论,要透彻理解这些结论必须依靠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建立抽象思维不是脱离具体事物的不着边际的虚实想象,而仍然应该时时处处对具体事物为参照,从建立形象思维入手,在生动形象的具体思维内容上引导出较为深刻的、一般性的抽象思维。比如,在理解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时,许多同学想当然地认为个性和共性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于是认为个性是寓于共性之中的,这就是形象思维定势,而实际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要理解这个结论必须有抽象思维能力。 (3)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有效地分析与综合,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运用这些逻辑思维是证实哲学结论、获得新知识的途径。只有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更深刻领会抽象的哲学道理,也才能够由此及彼地推导出更多的理论。比如,我们已知两个基本理论: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完成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就要求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把①②两个基本理论结合起来推导,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一个质变完成后,又会是新的量变的开始。

二、常见题型及其解法

题型1.“运用所学的××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运用给定原理,分析阐明某一实际问题,不需学生分析其内含的哲学依据。答题时就在采取“三步曲”:第一步,理解题意,分开答,答出原理的具体内容;说明某一实际问题的含义或性质。第二步:联系答,把原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原理(一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具体),说理理论上的科学性、政治上的正确性、实践上的有效性。第三步:综合答,承前启后,得出结论,明确表态。

题型2.“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不直接指明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所要运用的知识在设问中也没有明确的体现,需要考生自己去体会、去分析。这类试题往往难度大,能力要求高,学生感觉无从入手,或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蛮不讲理”,废话连篇。因此要求我们尽量从材料中归纳符合题意的哲理。答题格式是“原理+方法论+材料”。

题型3.“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是如何体现的?”

此题型考查考生根据设问中的指导语和背景材料,选定答题时所用的基础知识和答题的方向范围,发挥的自由度大,难度大,灵活性、综合性强。从答题上看,要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所谓归纳,就是命题体现了哪些我们所学的知识点原理,也就是把命题内容翻译成知识点原理;所谓演绎,即命题材料是怎样体现你所归纳的知识点原理的,通俗地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题型4.“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不必展开去分析。

题型5.“是如何做到××的?”

篇9

一、开放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政治学科教材每年都作了适时的修订,应该说我们现行的政治教材还是比较新的。由于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实际相比,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难免会有滞后性。因此,教师就不能将教材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而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其中的内容,补充新的知识,引用新材料,使用最新成果,用鲜活事例去充实教材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动态化,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学习《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一节时,教师提供最新时事热点材料“国际社会关注伊朗核危机”和“全球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并引导同学们思考其中蕴含的政治生活道理。这两大时事热点是报纸、电视等媒体经常报道的焦点,也是同学们课后关注的话题,学生有话可说,也容易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若教师仍然引用“二战后的局部战争”和“全球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拉大”等教材提供的材料来说明,学生会感到疏远,没有亲切感和真实感。而“伊朗核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和北非“利比亚”内战的情境和内容更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感,学生参与积极、发言踊跃,增强了政治课堂的活力和效率。

二、改进教学方式,激发问题意识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单纯讲解式的教学方式占了绝大多数,以教师、书本为中心,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束缚。新课程提倡的是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思考教师设置的探究性问题,进而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也就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来,又带着问题走出去。

三、创新教学手段,激发政治课的吸引力

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对外界事物的感觉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化的政治观点。

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一般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有时会挂上一些图片,以增加感性认识,但手段上比较单一,往往无法激活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本应生动活泼的政治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时代在前进,政治课教学的手段也应该不断发展创新。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有幻灯片、投影、电视、电影等,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增强了政治课堂的吸引力。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听觉感受。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在学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一节时,教师播放了“刻舟求剑”的动画,生动逼真的画面配上故事的介绍,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抽象的哲学道理扩展为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明白了哲学道理。

四、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然而,在目前的中学教育中,绝大多数学校仍然是用学生的考试成绩,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只要成绩好,就能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这种评价方式,过分注重考试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忽视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被“异化”,学生成为接纳知识的“容器”。由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片面化,导致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无法在学习方面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赢得各方面的平等“待遇”,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影响到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而且影响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篇10

把握情境线:激活学生兴趣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这一课,重点是第一目中辩证否定观的内涵、实质,难点是第二目中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主干知识理论性比较强,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教学难度比较大。若仅单纯依赖枯燥讲授,课堂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笔者备课时想着,再过几天就是2014年的“双十一”(俗称“光棍节”),对比电商的火爆经营额,在江苏范围内存在数量越来越少的传统简易小卖部如临生死大考。一边是热火朝天,一边则是无奈冷清,可谓是“赚钱买卖在前头,几家欢喜几家愁。”于是,笔者尝试着以“网络购物PK传统简易小卖部购物”为媒介,组合一定的生活元素进行问题创设,营造引人入胜、耐人思考的氛围,将学生引入活动情境中,让学生通过系列情境及以情境为载体的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实现情与境汇、意与象通。

情境一:网络购物PK传统简易小卖部购物。设计意图:让学生将网络购物与传统简易小卖部购物对比,感悟网络购物的优势,指出传统简易小卖部购物的不足,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是网购还是传统购物,其购买商品、你交钱,我给货的本质始终未发生根本改变,变的只是购买方式。从而引出“辩证否定观的内涵、实质”的讲解。

情境二:阿里巴巴的成功。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15年、87年、90%这些数字背后的意义所指,感悟共同体现的哲学道理,从而引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理论依据”的学习。

情境三:马云的商业模式。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感悟对阿里巴巴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全球互联网市场上独一无二商业模式,导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的学习。

笔者认为,一节课好不好,关键看脚本好不好。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脚本设计上。情境材料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起导航作用。情境材料要贴近学生,来源生活,要真实、可信,因为“最好的教育是用真实来教育”。此外,情境之间要连贯整体,一气呵成。

把握知识线:引领学生思维

伴随着层层推进的情境的展开,笔者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旨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依据相关情境设置了具有一定思维含量及思辨性的探究问题。问题设置轻巧,遵循学生的认知和求索规律以及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准确表达了问题的指向性,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主动积极探究。通过环环紧扣的设问,将课堂内容的讲授和知识点的落实做到了自然的推进。

问题设置:①为什么选择网络购物?它有哪些优势?②购物方式不同,“购”的本质是否发生根本改变?③传统简易小卖部购物有哪些优点和缺点?④上述两段话共同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⑤从哲学角度分析马云的商业模式是如何暗合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第一问、第二问、第三问,通过让学生自我总结网络购物的优点,进而引发“购物方式不同,‘购’的本质是否发生变化”的问题思考,由此得出:无论是网购还是传统购物,其购买商品、你交钱,我给货的本质始终未发生根本改变,变的只是购买方式。导出辩证否定观的含义的讲解。第四问之前有一个过渡,即中国互联网传奇人物马云是怎样带领他创立的阿里巴巴商务平台由西湖里一叶小舟变成今天一艘电子商务的大航母。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马云的成功之处,进而将马云的成功和李嘉诚的成功放在一起对比,两人都是成功人物,虽事业的领域不同,但在他们身上都有着相似的特质。让学生关注材料中15年、87年、90%的数字,要求学生思考两段话共同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以此引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理论依据的学习。第五问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马云的商业模式是如何暗合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碰撞出思维和智慧的火花,进而导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

可见,“网购、马云、阿里巴巴”活动情境是问题设置的中介和载体,它是为知识、能力、情感目标服务的载体,是联系情境线与知识线的中介。笔者意在通过问题的设置把包含在情境中的知识点一个个挖出来,这样,知识在情境的衬托下通过师生互动有效的达成和实现,随着以上五个问题环环相扣的提出和解决,遵循逻辑思维顺序、严密有序的知识线跃然纸上,本课的重难点、主干知识也清晰呈现。

把握情感线:升华自觉自信

“网购、马云、阿里巴巴”这一条情境线为“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这条知识线起铺垫作用,要落实教材知识,突破这条情境线,实现预定教学任务,则需要一种高效、接地气的学习方式。笔者在组织“情境一”和“情境二”两个教学环节时,分别采用分组合作探究和角色模仿等方式。

情境一:网络购物PK传统简易小卖部购物。问题设置:①为什么选择网络购物?它有哪些优势?②购物方式不同,“购”的本质是否发生根本改变?③传统简易小卖部购物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在组织这一环节教学时,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对问题①②③以及问题③中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分组讨论思考,然后进行组别之间的PK较量,让学生在思索、争辩、阐述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最后老师对这一环节进行综合评价概括。

情境二: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只是阿里巴巴成功的开始。“今天还不能说成功,我们只是站在新的台阶上。上市只是一个加油站,上市的目的是为了加油从而走得更远。很多人说我们成功了,其实我们离成功还很遥远,我们走过了15年,还有87年……”在组织这一环节教学时,笔者风趣地称某生为马云的关门弟子,让他模仿马云读一遍上述文字。记得当时,该生表现从容,底气十足并富有感情地朗诵了一遍,同学们立马被逗笑了,课堂里洋溢着亲切、幽默、温馨与和谐的气氛。这种师生、生生多向互动、平等对话等形式,增强了学生内心体验,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生成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

对于笔者而言,这是一节收获满满的课,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把握了“三线”:情境线、知识线和情感线,做到了“三线”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情境设置中得到内心体验,在解决问题后得到深刻感悟,在合作探究中升华自觉自信。当然,这也是一节不成熟的课,还有很多不足,笔者应该在问题设置的思辨性、情境性中选取一致性,以进一步推敲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