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

篇1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品牌化经营

文化是民族的核心,也是权衡一个国家及地区综合力量的关键内容。如今国际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把本土的文化作为核心的创意产业,既显现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还支撑着国家跟民族的凝聚力。中国有着五千年漫长的文化历史,文化创意产业理应被作为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文化创意产业是很有活力且很有发展潜能的行业,它必能很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业模式即指某个组织该怎样使用它的功能和概括它重要活动的提纲挈领。它既说明了公司里的客户、产品跟服务,也给出了相关公司怎样组织和创收跟盈利的资料。也就是说公司会用怎样的途径及方式来盈利。可是中国大多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没有办法盈利的,对其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商业模式的概念

国外的有关专业学者曾经指出的:“当今公司之间的较量,不再仅仅是商品之间的较量,同时也是商业模式之间的较量。”而我国专家学者则指出,商业模式是一些机构在明确了外在假设前提和内在资源与能力强弱之后,用来结合机构本身、用户以及产业供求双方和工作人员来获取超过定量收益的一种战略革新意图,一种可以落实的构造形式和规定要求的关联。俄罗斯的相关学者则指出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即指文化创意公司有了确定的外部条件及内部资源之后,经过市场竞争和政府干A的两重调节,怎样创造、传递及获取价值,并且能够使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统一。

2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又称为“创意经济”以及“文化行业”,它把文化资源当作基础条件,把创造能力当成核心,私人以及工作室通过改进创新,外加使用一些销售手段把文化商品交付给顾客团体,从而确保了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的需求都得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包含很多方面的革新团体,其中有广播影视、传媒、动漫、广告等。构成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重要方面主要为下列几点。

21价值观点

价值观点也就是说文化创意公司把旗下的商品或者服务能够提供给顾客团体的价值。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跟特别的价值主张肯定是分不开的,把该主张渗透进所给出的文化商品跟服务里面,并且经不同的销售通道提供给顾客团体。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具备经济性跟社会性的双重属性,所以公司给出的价值观点就需要符合顾客的要求,还应该使其社会影响力增大,对社会做出积极的影响。

22目标顾客团队

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团体就是指具备相同水平的文化底蕴与更高追求的团队。目标顾客团队以人口学的特征为基本,将在购买动力、需要和交易收益等方面有着共同点的顾客团队进行划分。这种思路是把市场销售里的划分顾客群销售当作前提,也就是把市场更为细致地划分,瞄准其中一个特定的目标消费群,再推广针对该顾客团体提供的商品或业务,设置恰当的价格,使用适宜的销售手段把商品或业务传递给目标顾客团体。

23分销通道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

分销渠道是说文化创意公司通过对本身的价值观念做出推广以及把衍生的文化商品或服务传递给消费者的所有路径,还是公司跟消费者交流的途径。分销渠道非常地关键,它联系着公司跟消费者,文化创意公司要求建立多种多样的和高效的通道。

24资本分配能力

文化创意公司的资本包括文化资本和资金资本和人工资本,假如想构建出出众的商业模式就必然要求在执行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对这些资本做出适当的分配,尽最大努力压榨出资本的剩余价值。“革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核要素,所以人工资本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重中之重,文化创意产业看重的员工一般分为是革新型的、技能型的和经营型的。革新性的员工有原创力,能够把抽象的文化转变成具备极强经济价值属性的文化商品,能够加速进行文化创意,也需要技能型的员工使用先进科学的技术进行开发及革新才能够激发顾客团队的购买欲望,最后再利用营销员工来宣传和出售。

25先进的盈利形式

文化创意产业它有一个很关键的目的就是获得效益,优秀的获益形式对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本构造以及收益源头。优良的获益形式要求对成本构成做出改进,保证制造经营时的成本水平比较低廉,相对应地,还要增多效益的渠道,让效益源头可以多种多样并且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3五种典型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分析

31行业凝聚型商业模式

行业凝聚型商业模式主要就是通过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区的通道,把部分相关的企业以及艺术规划公司和艺术展览馆等汇聚在一个工业园中,这些公司利用行业锁链的方式汇聚在一起。不仅仅降低了开发的成本,还能够在大型公司的指引下加速部分小公司的完善。行业凝聚型的商业模式能够产生产业聚集的影响,增强了相关文化行业地区市场的竞争能力,发挥了品牌价值,能够带动相关衍生产业。例如处于北京某地的艺术区与成都郊区的音乐主题公园,都是利用引入相关的文化创意公司和艺术家办公室以及艺术展览等方式来产生的。

32行业链经营型商业模式

行业链经营就是说文化创意公司以行业链的形式把某个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核心,对行业链进行向上及向下的伸展,经过对有关公司的关系进行调整和优化来让它们可以相互合作行动,以此来提升该行业链运行的效果,最后来提高整体竞争优势的过程。比如,以《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为中心,对行业链进行向上和向下的伸展,让制作方跟浙江卫视都可以得到大量的利益,并且里面的导师跟学员,以及冠名商和演唱会等所有包括在行业链中的都会获得利益。

33品牌化经营型商业模式

现在,产品的同质化逐渐加重,竞争也越发地激烈,若公司只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已不能够立足,公司若想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既应有强烈的创造品牌的观念,也应有强烈的对品牌进行经营的观念。品牌化经营型的商业模式就是文化创意公司会在它的价值主张的带领下去造就积极品牌的独特性质,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品牌的效能,提高整体竞争的优势。

34跨媒体经营型商业模式

跨媒体经营就是公司为能够最大可能地运用自己的资源,开发和参与除了媒体本身的其他市场,比如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和印刷媒体等。出版发行业是比较多地运用跨媒体运行该商业模式的,新兴媒体持续性地产生,大家进行交流及娱乐的途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公司为了能够生存及发展,便开始跨媒体经营也是一种趋势。

35跨行业经营型商业模式

跨行业经营商业模式就是说文化行业和别的行业相互渗透的一种商业模式,它破除了自己单一行业的局限性,进行跨行业多元化的发展,通过对不一样的行业同样利益点的联结,来增多利润来源及减小单一行业所带来的风险。比如迪斯尼,它为全世界最大的娱乐传媒公司,它进行的业务覆盖了媒体网络以及影视娱乐和主题公园等多种场所。迪士尼把它传统的米老鼠、唐老鸭、兔八哥、加菲猫、白雪公主等多个典型的卡通形象当作核心,朝其他多个行业持续地进行衍生发展,且在每行业都有了很大的成功,深得消费者的喜爱。

4结论

适合每个行业的完备的商业模式是不存在的,可以永远可行而并不需要发生改变的商业模式也是不存在的。一个公司若想成功既要侧重于商业模式的设计,还应在生产经营时通过对市场变化及公司里面状况的了解来持续地对商业模式实行改进跟创新。文化创意公司应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研究组成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元素,然后根据行业的特征来设计跟选择合理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庄毅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发展――以晋江市为例[J].当代经济,2017(3).

[2]盛婷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发展创新模式探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5).

篇2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建构;研究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行业深度进入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成为文化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背景与博物馆服务功能的延伸发展具有同源性,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创造性利用。博物馆应转变传统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使其服务社会的功能进一步发挥和延展。

一、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以低耗能、高产值的产业优势,及其深刻的人文关怀迎合了现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成为各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宠。而就我国目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和经营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基础水平较为薄弱,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着较多的问题。首先,产品开发的模式较为落后。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模式较为落后,很多创意想法通过电脑制作展示效果很好,很多的文化纪念品通过电脑整合设计,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往往是完美的图稿。但当图稿落实到实物中时却让人大失所望[1]。其次,博物馆数字化模式缺失。我国数千年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博物馆藏品种类繁多,设计人员对藏品知之甚少,而博物馆并没有完整的藏品的数字化体系,无法做及时的相关的查询,即使做了相关的设计也无法体现藏品的文化底蕴。再次,博物馆的文化产品缺乏个性。对于各地的文化创意类产品,存在着普遍的雷同现象,各博物馆均缺乏个性鲜明深层次的创意。

二、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构建路径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博物馆服务功能的不断延伸所形成的一项新型产业。基于博物馆文化的资源所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今后博物馆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博物馆更好的发挥自身功能的必经之路。在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构建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

1.以价值链为基础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博物馆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个大类,其中内部活动可以概括为基本活动,为保证基本活动的正常进行产生的价值活动即定义为辅助活动[2]。而博物馆可以通过延长自身基础价值链形成企业商业模式,又可以通过对自身基础价值链分拆、职能外包等进行价值链的缩短。以企业商业模式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运作,有利于博物馆及时收集市场信息,以市场为导向对价值活动进行创新,以实现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

2.努力打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业既要保证其公益性和非盈利性,还要维护其发展的合法性[3]。由此,可以促进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及时了解社会需求的同时,建立责权清晰,统一高效的博物馆文化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努力拓展博物馆的文化资本,开发博物馆的文化市场,努力打造“政府倡导、博物馆主导、社会监督”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3.强化博物馆的品牌意识

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或机构都是靠产品质量来树立品牌形象的。博物馆虽然是国家的事业单位,其品牌形象的树立也是与服务质量相关的。只有高品质的文化创意产品以及高品质的服务,才能树立起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大旗。在顾客的消费领域,每一位顾客背后会有250人的购买团队,只有服务好每一位顾客,才有可能笼络住顾客群。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无论是自己设计、制作,还是委托生产厂家生产,都要严格监督生产的各个环节。从材料的选用、制作工艺等都要严格按照图纸的要求进行,才能打造出精致的文化创意产品。

4.开拓创意思维进行产品的开发

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需要立足于博物馆自身,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的同时,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文化产品,通常要求要有特色,张显个性,才能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例如:安阳布币是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设计者通过钻研博物馆中关于布币的文化以及相关的古老的文字,设计出了布币文化创意产品,包括布币U盘、布币钥匙扣、布币冰箱贴等,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还进一步宣传了布币文化,提升游客了解布币及其相关历史的愿望,与此同时,此类文化创意产品可以说是生活必备的小物件,老少皆宜,深受游客的喜爱。

5.建立多元化的宣传体系

在博物馆的长期发展中,博物馆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机构,宣传工作至关重要。首先可以利用电视媒体等将博物馆的特色服务广而告之,使对参观博物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认真选择,进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4]。其次,博物馆可以利用学生假期创办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以学校为宣传基点,向学生以及家长推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学生家长都希望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增长历史知识,参观博物馆就是家长和学生乐于采用的方式,这就需要博物馆的经营管理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共鸣,才有利于博物馆的长期发展。综上所述,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既是文化事业,同时也是经济产业。只有根据各个博物馆的具体情况,开拓创新、革新理念,才能改变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落后的局面。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是博物馆社会教育、文化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博物馆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出谋划策,为中华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邢致远.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模式与产品研究[J]艺术百家,2014(S1):18-19

[2]何晓雷.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特征、问题及对策[J]实习与实践,2016(12)128-129

[3]柯林.论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博物馆服务功能的发挥[J]世纪桥,2012(21):15-16

篇3

【关键字】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价值实现方式

一、中国主题公园实施连锁经营的必要性

自1989年深圳“景秀中华”开办以来,中国的主题公园的规划和建设浪潮此起彼伏,获得了迅速发展,据不完全估计,大陆目前有各种类型、样式和主旨的主题公园3000多个,形成了华侨城、宋城集团、华强集团、长隆集团、港中旅集团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集团。在笔者看来,中国主题公园需要继续推动连锁经营战略,一方面可以获得较好的规模收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另外一方面可以实施品牌化战略、完善企业的产业链结构,简而言之,无论是从企业的商业模式还是发展模式来讲都获得了相应的路径来完善和优化。

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在国外已经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成果,已经进入到了连锁加盟店全球化的发展阶段。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 ,国外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具有如下特征:首先,主题公园连锁经营与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在物流系统和店铺数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特别强调物流系统的链接和稳定,而主题公园则强调通过故事或创意或主题来吸引游客,与此同时,由于投资额大和避免同质化竞争,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数量比较少;其次,规模增长迅速、资本运作活跃,欧美全球性主题公园连锁经营以欧美市场为基本市场,不断进行全球化运作,而重要的手段便是资本运作,以收购作为品牌扩张和增强全球竞争力的基本手段;第三,连锁业态多样化趋势明显,国外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并不局限于单一业态,而是实行连锁业态多样化战略,充分利用并扩大品牌效应,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最后,国外主题公园在连锁经营的类型上偏向于直营连锁类型和直营连锁与特许经营的复合类型,而目前绝大多数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都采取单一的直营连锁,以便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资金资源和人才储备,对各个连锁成员的人、财、物等进行直接领导和统一管理,以避免连锁经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经营实践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原因在于:首先,中国主题公园的集团化经营和相关战略缺乏,表现为集团化规模都比较小,以华侨城为例,无论在资本投入还是市场占有量,其集团化经营都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其次,中国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在扩张方式上仍然采取企业或集团内部孵化的成长型扩张,而国外成熟的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扩张战略采取了并购的方式,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资本运作程度低。第三,中国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价值链短、品牌化效应低,表现为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缺乏有效的虚拟产品和价值链延伸。以迪斯尼乐园为例,不仅仅拥有大量传统主题公园所需要的基本业态,而且还通过故事的实物化和创意元素的重复利用以达到产业链链条的延伸,从而获得足够的附加值利润。必须指出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延伸,需要基础的价值元素,即能够带来品牌化效应的创意或故事,这是中国主题公园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第四,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业态比较单一。第五,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面临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尤其是本土化的国际竞争,即国外主题公园已经盯住中国庞大的游客市场,已经把中国作为重要的业务拓展市场。

二、五种价值实现方式

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实现经济效益的模式不能照搬企业连锁经营的方式,而应该根据中国主题公园现阶段发展的具体特征和竞争格局,选择能够增强中国主题公园市场核心竞争力的连锁经营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模式。

1,并购模式

中国主题公园实施连锁经营的基本商业模式是并购模式,原因在于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最基本、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便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必须实施连锁经营战略,而实施连锁经营战略最重要的策略便是推动中国主题公园的资本化的并购战略。

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实施并购模式,能够很好地应对和处理发展过程中的如下问题:首先,中国主题公园缺乏规模效应。通过并购模式,中国主题公园的集团规模能够迅速地得到扩大,能够形成有效的规模效应,能够带动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价值增值最大化,如降低主题公园的创意开发和管理的总成本。其次,中国主题公园缺乏战略引导角色。通过并购模式,中国主题公园的集团规模增大,能够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大该集团的市场份额,从而可以确立该主题公园在中国主题公园市场竞争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尤其是当下中国主题公园存在数量众多、同质化的激烈竞争格局。第三,中国主题公园缺乏人资源、管理资源和技术资源。通过并购模式,中国主题公园不仅仅能够扩大集团的资产规模,还可以获得被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和技术资源,从而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的推进。第四,中国主题公园缺乏品牌经营战略。通过并购模式,中国主题公园可以提高知名度,从而有助于品牌经营战略,提高主题公园产品的附加值,以获得更多的商业收益。第五,中国主题公园缺乏多元化经营战略。通过并购模式,中国主题公园不仅仅可以实现规模效益,还可以在加剧的行业竞争中,能够扩大主题公园的经营范围,分散行业竞争带来的市场分先,获得更为广泛的市场和利润。

并购模式作为中国主题公园快速发展或盈利的基本方法,仅仅针对和适用于具备资本充足、资源充足和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主题公园。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实施并购模式不仅仅能够带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几率,同时也能够带来发展的风险。首先,中国主题公园实施并购战略需要大量资金,如果自身资金不够充足或筹资不当,就会对主题公园原有的资金机构和财务杠杆生生不利风险,增加主题公园的运营的财务风险,尤其是现金流面临紧缩的管理风险。其次,由于中国并没有相应的主题公园价值评估机构和相对完善的财政税收记录,可能存在资产评估不实的风险,因此需要中国主题公园在并购阶段,根据客源、基础设施、员工安置等多方面因素来相对客观地进行价值评估才行。第三,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长期存在的不信任的市场关系,中国主题公园的并购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多家并购和反收购的风险。第四,中国主题公园并购面临如何安置员工的经营风险。如果对员工安置问题没有妥善地处理,便存在沉重的包袱问题,增加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因此,中国主题公园不能很好地处理并购所带来的运营风险,将可能面临“规模不效益”、“规模负担”的并购困局。

2,内容为王

中国主题公园普遍存在主题单一、缺乏故事和内容的基本问题,需要推动故事和内容的打造。所谓“内容为王”,指的是创意、故事、节目、信息、活动安排以及各种文化艺术的知识产权决定着整个主题公园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基础和高附加值。需要指出的是,有创意并不意味着能够成为主体公园的故事,也不意味着都具有商业价值,换言之,并不是任何创意都能够成为所有主体公园实施连锁经营的价值增值的基础,原因在于,首先,创意是个性化的、艺术化的,就其艺术特质、个性特质而言,本身便不能被所有人所接受,因此,进一步商业化的可能性比较低;其次,创意是片段化的、不完整的,还需要系统化地进行更多创意的整合才能够形成完整的创意或故事;第三,创意的呈现,一方面需要科技的支撑、另外一方面需要资本和人才的支撑,可能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主题公园能力的限制而不能呈现;第四,创意的呈现,缺乏主题公园的战略支持,即使主题公园员工有好的创意,如果缺乏战略支持,仍然无法得到完整地实施;第五,创意的呈现,还需要获得政策和社会制度的默许和认可。

对于中国主题公园的运营而言,内容为王主要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科技的层面,强调科技元素的融合所带来的对于游客的体验,如各地主题公园打造的3D或4D体验中心;其次,故事的层面,强调通过具有吸引力的故事呈现来加强游客体验。因此,打造和提升主题公园的内容能力,需要从科技层面和故事层面来实现。对于中国主题公园的故事和内容打造和提升而言,企业创意能力的展现并不需要着眼于新颖性上,即重新打造一个新鲜的故事或新鲜的元素,而更需要发挥整合能力,即使是各种旧有的元素,仍然能够通过新的方式对其进行资源整合而达到“新颖性”。

故事或内容是不可缺少的,在中国主题公园运营中的地位是基础性的,原因在于:首先,主题公园运营的实质是体验经济或活动经济的一部分,而体验经济或活动经济强调故事或内容对于消费者的吸引能力,这是区别于传统的自然主题公园的原因所在;其次,主题公园运营还需要大量的延伸或衍生产品销售,而延伸或衍生产品的出现需要契合于主题公园公园的故事或内容,因此,要求主题公园的故事或内容的丰富和完整。所以,在主题公园的策划、建设过程中,需要为延伸或衍生品的设计和生产中留下足够的空间,甚至为整个主题公园的营销留下足够的空间。

中国主题公园缺乏故事或内容最重要的表现便是,模仿或复制某一个优秀的主题公园的规划和营销,然后通过门票和简单的餐饮销售而获得收入。需要指出的是,通过模仿或复制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好的商业模式,但仅仅适用于市场的简单开发和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而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而言和已达品牌化发展阶段的中国主题公园而言,便需要独立的故事叙述和内容设置,而这种故事或内容是整个主题公园集团品牌化发展的价值基石,否则便不存在品牌化的可能,也不存在所谓高附加值的延伸或衍生产品系列的可能。针对中国主题公园市场发展的具体特征而言,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主题公园存在通过创意授权的方式来组织连锁经营的可能性,虽然不及独立的故事或内容打造和提升的商业模式更具优势,但是对于很多中国主题公园企业而言,相对于其企业的整体性实力和发展阶段而言,仍然是重要的值得研究的商业模式。

3,产业链模式

主题公园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是通过故事或内容来吸引游客、增强游客体验和回忆的新型旅游形态。有学者指出 ,根据文化创意的价值增值实现的产业链为基础,可以把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分为三个部分:内容产业、传媒与平台产业、文化产业衍生产品;内容产业指的是以文化创意内容本身作为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传媒与平台产业指的是以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传播渠道和消费渠道作为赢利来源的产业,文化产业衍生品产业指的是以文化创意为基础、依托制造业的设备生产出延伸或者衍生产品的产业,甚至也包括为整个文化创意产业提供金融、市场咨询以及后续服务等服务的产业。

延长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对于文化企业而言,通过文化元素、创意元素的重复利用开发,具有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也是文化产业新的形态不断更新、拓展的根源。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要采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最重要的基础便是拥有独立的故事或内容,或者享有较大附加值空间的品牌授权。产业链的延长和拓展中蕴含着大量的商机和竞争力,“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多是不同行业之间结合的产业链,不是仅仅指某个产业上下游的产业链。或者说,当我们将文化产业链时,大多数时候是讲电影、电视、游戏、影星等各自延长的产业链,或者是文化产业族群中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产业链。除了任何行业都具有的上下游产业链之外,文化产业还有三种产业链。一种叫做内在的产业链。所谓内在的产业链就是‘内容为王’和‘一意多用’,与其他的产业共享同一种内容……即一种共享同一个故事资源的产业链。第二种产业链叫做协同的产业链。所谓协同的产业链就是不同产业或产业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协调配合、相得益彰的关系。第三种叫做整合的产业链。整合的产业链不仅要求各个产业之间的协同,而且还要求产业的配套经营,包括资本、人才、政策、资金和环境等方方面。”

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都需要满足产业链延伸的商业模式的基本要求,中国主题公园实施连锁经营更是需要深入地切合于产业链的商业模式。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需要注重区位的科学性、故事的完整性和管理的伦理性,因此,中国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不仅仅要满足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链延伸的基本要求,还需要从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延伸的其他几种形式中寻找到恰当的商业模式。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产业链可以变现为:首先,实施连锁经营的中国主题公园总部需要有独立的创意人才团队和管理人才团队,并且把创意的汇集和深化以及管理人才的培养作为总部的基本要务,而且需要制定与之相关的长期化战略,很多优秀的故事或内容都是经过很多年许多创意逐步汇集、深化或升华而得来的;第二,以某一故事或内容为价值基础而实施连锁经营的中国主题公园集团,需要让各个主题公园完整地呈现故事或内容的要求以及企业的战略要求,成功地把各个主题公园打造为关于故事或内容以及相关品牌的营销体验性平台,从而打造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作为整个产业链延伸的传播平台和渠道平台,而且成为相关延伸或衍生产品的积聚和销售平台,在笔者看来,这是很多中国主题公园甚至国外主题公园在打造主题公园的产业链所没有注意到的重要环节;第三,以故事或内容为价值基础,开发相应的内在产业链结构,比如以故事或内容打造的动漫图书、报刊、音像制品、舞台剧、动画片、动漫电影、游戏以及相应的服装、玩具等等;第四,以故事或内容的某些元素,开发相应的外在产业链结构,比如把某一个主题形象租借给其他公司进行进一步价值链开发,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主题公园需要做好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和授权方面的法律事宜;第五,中国主题公园实施连锁经营还需要做好协同的产业链延伸。而协同的产业延伸正是笔者正要谈到的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需要注意的跨界的商业模式。

4,跨界模式

跨界的商业模式,指的是原本属于某一产业或行业的元素与其他产业或行业的元素重新组成一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的可复制化的盈利模式。笔者针对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价值实现方式的研究的主题而提出跨界模式,原因在于:首先,中国比较优秀的主题公园集团都是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都或多或少地与其他产业或行业存在关联,或者本身便是从某些产业或行业脱胎而来的;其次,在中国主题公园激烈的竞争市场格局中,各主题公园所在的企业或集团并非把主题公园的运营作为最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都在主题公园业务之外同步地开展着其他的业务;第三,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炙热的大环境下,由于主题公园的开发具有大量的土地,应该各个主题公园所在的企业或集团都在进行房地产的开发与销售。从中可以发现,中国主题公园已经在尝试旅游与其他行业跨界的商业模式。从中国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房地产行业都是一个具有投资前景的盈利行业,因此,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最重要的跨界商业模式便是旅游产业+房地产行业+N的模式。以旅游行业作为投资元素或驱动,带动周边房地产行业的升值,从而获得足够的商业收益。

5,品牌化模式

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需要以优秀故事或内容为价值基础而进行产业链延伸或衍生,并且采取跨界的商业模式;但是,整个系列的商业模式组合如果缺乏品牌化的战略支撑,便不足以支撑整个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如果优秀故事或内容不能实施品牌化,便不能真正成为产业链的价值基础;没有了品牌化的战略实施,便不能真正地成为优秀的故事或内容。品牌的实施需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而企业的发展战略需要在产品定位和企业定位方向做好准备与分析。如何进行产品定位和企业发展定位是品牌化的基础,而如何进行产品和企业定位,对于中国主题公园而言则表现为优秀的故事或内容,即能够迎合和满足消费者的体验性需求的符合人性的故事或内容。

篇4

把握创富机会,技术、技能、创意三轮驱动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发达国家开始步入现代化的新阶段,即开始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技术、技能和创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驱动轮。

技术是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把握创富机会就一定要把握先进技术,持续技术创新,努力增强技术转移和知识扩散的能力,由中国制造跃升为中国创造。技能是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不仅是人们获得工作机会的前提,更是决定个人社会地位和获取财富的重要手段。创意是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新兴推动力,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创意不仅激发了人类源源不断的需求,还不断带来财富的爆发,作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已经被许多先发国家提升为国家战略,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开发出巨大的创富机会。

创新商业模式,打造持久竞争优势

商业模式是推动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强调实现要素关系优化或者动力机制改善,从技术创新跃升到财富创造的关键过程。商业模式解决了企业如何盈利的问题,创新商业模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最根本的创新。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创新商业模式将加速企业发展,打造企业恒久的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

商业模式源自企业创意,更加注重从客户角度思考设计企业行为,同时兼顾企业、消费者、供应商及一切合作伙伴的关系;更加注重伴随产品、工艺或者组织的创新调整服务内容、方式及组织形态,通过创造性的组合生产要素满足市场需求。差异化的商业模式将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实现转型,发掘市场发展的突破口和新的市场机会。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商业模式还涉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并在经济多元化的态势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推进产业联盟,实现经济社会协同演进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单个企业发展已经不能再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需求,结成产业联盟实现集成创新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产业联盟作为新的合作模式,通过市场主体的相互协作和资源整合寻求新的规模、标准、机能、定位及市场,确保和放大合作各方的优势,这是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开拓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

产业联盟在实践中包括多种维度的联盟,如企业的战略联盟、知识和技术的共享联盟、资源的集成联盟等,主要围绕研发合作、产业链合作、市场合作、技术标准等打造,多用于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应用,是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产业联盟超越了地区的限制,将密切关联的企业组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系,降低了企业成本和风险,对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有极大的适应性。同时,产业联盟又不同于产业集群,它是产业集群的创新演化,解决了产业中的共性问题,克服了不完全信息的约束,实现了持续创新的效应。

加强金融催化,助力产业衍生创新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创造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而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又离不开金融的催化。金融是价值的融通:价值无法转换,经济就无法运转。因此,利用金融催化新产业,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将有利于实现金融与产业的协调发展。金融催化是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产业升级必然是由高新技术支撑的先导产业集群带动发展的,而先导产业集群的扩大又必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创新金融服务是金融催化的核心,为服务对象提供多种方便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如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和资本的直接对接;建立高新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防范技术风险,用金融支撑技术进步;统筹城乡发展,用金融杠杆撬动城乡综合改革;刺激外向型经济,通过金融催化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同时,加强金融体制变革,转轨经济增长方式,以银行、证券、保险等多元化金融行业为主体,以人民币离岸结算为突破口,以金融市场监管为重要保障,实现金融市场化发展和包容性增长,有助于将中国打造成世界级金融中心。

致力国际网联,整合高端资源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降临,无论是大企业、小企业还是个人,都在致力于网联国际,不断整合信息、科技、人才等高端资源,积累和创造社会财富。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网联的头等资源是数据和信息,数据资源的增长和使用为社会财富的创造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机会。特别是随着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现代技术的进步,大数据正在跨越传统的数据分析模式,处理极速增长且类型多样的数据,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创造重要的商业价值。同时,数据和信息的国际网联还将衍生出一系列创新型的商业模式和创业机会,数据不再仅仅是一种资源,还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本。

除了数据和信息,国际网联还要整合高新技术和科技、高端人才、文化资源、智力资源等优质资源,并将其提升到企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资源整合建立多种创新平台,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参与国际主流竞争,充分融入到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发展之中。

建立透明高效政府,加速“四轮联动”

要打造一个透明高效的政府,就要“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产业升级和文化精进”四轮联动,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

政府治理是政府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权力管理社会事务,维持社会秩序,实现公众需求,并使公众利益达到最大化的过程。有效的政府治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激励社会主体的潜能,大大降低社会交易成本。而一个学习型、标准型、服务型和回应型政府则是政府的准确定位。

社会治理是政府与公众共同管理的方式。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社会治理面临着阶级阶层结构变化、城乡结构变化、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变化、社会组织方式变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变化等诸多挑战。这些巨大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走出一条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路。

产业升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产业升级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随着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移,产业衍生不断。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决定了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而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融合型服务业的出现将成为未来产业升级的方向。

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集聚;经济增长;文化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6-0174-07

十七大以来,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文化产业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产业。也初步显现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潜力。据统计,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3479亿元,占同期GDP的2.85%。过去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在20%左右,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超同期GDP增速约6个百分点。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整体来说,中国文化产业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在产业规模、产业链构建、人才培养、文化科技含量、品牌打造、融资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文化产业群体。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文化产业,使中国文化产业从制造走向创造,从劳动型走向创新型,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达到十报告中提到的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显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将对2005年后国内学者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做一系统的梳理和归纳,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做一铺垫。

一、文化产业概况分析

当前国内学者关于文化产业概况分析包括对于文化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主要以存在问题分析和提出对策为主。具体而言,包括四个方面。

1 探讨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杨吉华(2007)认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地区差异继续拉大、产业区域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割严重等问题。需通过进一步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制定更加有效的区域布局政策,才能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地区协调发展。高书生(2011)认为目前文化产业各门类区域间的结构趋同、同质竞争现象十分突出,既存在于传统文化产业,也出现在新兴文化产业。还体现在文化产业园区或基地建设上,需通过并购重组等多种手段,推动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引导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合理化,也需鼓励各地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要突出特色、体现差异。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

2 分析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杨吉华(2007)将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概括为“缺、弱、变、散、乱、粗”,即部分政策的缺失,政策对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政策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重点不突出、政策针对性不强,政策不协调,政策可操作性不强,认为完善我国的文化产业玫策,需全面把握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不断深化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我国的文化产业决策体制。实现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沙雪斌(2012)指出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政策制定者思想观念落后、产业政策相对滞后、政策的决策和执行过程比较粗放随意、政策缺乏稳定协调性等问题,认为需加强观念创新、产业结构政策创新和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

3 研究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陈少峰(2012)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大都是“撮合型”的,缺少资源整合和产业链的形成,普遍存在产业集聚度低的问题。廖君等(2012)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盲目一哄而上、“空壳化”、“地产化”、同质化、投资大、回本慢、盈利难、高估历史资源等问题。管宁(2012)针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出现的创意缺失、定位不清、管理失范等问题,以及城市化过程中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和文化产业开发中出现的急躁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需及时调整方向和策略,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新的路径,确保文化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4 探讨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郑春荣(2010)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存在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差、出口难、产业链不完整、融资渠道少、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需发展文化产业中介机构,鼓励文化企业跨国并购;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的规模和管理水平,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建立规范的文化事业财政投入机制,完善财政补贴方式;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实施奖惩结合的税收政策,吸引文化产业投资,保护民族文化;整合行业管理部门,提升行业协会的作用来解决上述问题。荆林波和李蕊(2011)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文化产业规划的实施效果与设定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体制改革滞后、公益性与经营性界定不清,统计指标不健全、统计口径不一、年份断层现象严重,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整。投融资渠道不畅、中小文化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开发模式急待转型、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等问题,提出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完整文化产业链,转变文化产业开发模式,完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统一的文化管理部门和培养强大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对策建议。陈少峰(2012)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着文化制造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偏大、传统文化产业经营模式滞后以及文化内容产业激励不足等三方面的结构性问题。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与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对接和互动,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尹世杰(2012)认为我国目前文化资源开发不够,社会环境、市场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人的价值观不端正,需要进一步开发文化资源,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强对市场的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欧阳友权(2012)认为优秀人才稀缺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分析得出我国文化人才存在总量偏少、精英不多、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等问题。需要拓新文化人才资源的配置路径,实施文化产业人才战略,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主渠道作用。此外,还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单个省份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如王丽梅等(2006)、韩国春(2006)、黄浩和孙晓丽(2006)、刘启宇和刘红红(2007)、刘忠林(2012)等人的研究。

二、文化产业集聚研究

(一)中国文化产业集聚研究

国内诸多学者对文化产业的集聚做了相关研究。王缉慈(2006)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在大城市集聚的现象,如法国巴黎的米兰时装周、美国纽约的好莱坞电影、日本东京的动漫游戏产业。香港的娱乐业等,认为文化产业在大城市集聚并非偶然,存在其规律。潘瑾和李釜(2007)认为文化产业集聚可形成规模经济,达到知识信息共享并产生溢出效应。蒋三赓(2009)系统分析了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类型和特点。张振鹏和马力(2011)通过对伦敦、东京和迪斯尼公司产业集聚的案例解析,认为文化产业集聚具有优异的环境、功能带动作用和文化的根植性三方面的共性特征,并从竞争、资本积累和交易成本节约三个角度,归纳出文化产业集聚的内在机理。

此外,国内学者对于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有王洁(2007)基于2002-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以及创意产业部分子行业数据,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率CR4指标对我国文化产业以及创意产业部分子行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发现我国文化产业及创意产业所选子行业的集聚程度高于一般工业产业;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等省市的文化产业集聚程度高,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程度低;音像出版、广告业、文化娱乐业、电视剧拍摄、文化艺术经纪的集聚程度较高。雷宏振等人(2012)利用行业集中度和赫芬达尔指数指标,基于2005-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角度测算了中国文化产业集聚程度,发现东部沿海省市的文化产业集聚程度高;经营性文化产业集聚程度比较高,但近年来其集聚程度在持续下降。而公益性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较低,但其集聚程度呈增长趋势。

(二)区域文化产业集聚研究

吴艳和陈秋玲(2006)通过分析上海18个文化产业群,提出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互动互利促成文化产业集聚形成。刘丽和张焕波(2006)结合北京实际情况。提出北京走文化产业集聚之路的途径及具体实施方式。宋泓明(2007)以文化产业集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提出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建议。冒艳玲(2008)则研究了湖南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问题,她在指出湖南文化产业组织现状和集聚条件的基础上,给出了湖南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战略。史征(2011)认为长三角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从产业萌芽到起飞的阶段。但文化产业领域普遍呈“小、弱、散”,情况还相当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竞争合力的有效形成,因此,提出加强文化创意园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罗能生等人(2011)则对湖南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度,发现长沙是湖南文化产业的主要集聚区,湖南文化产业集聚程度演变处于短期的下降趋势。梁君和陈显军(2012)计算了广西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发现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较高的文化产业主要有艺术科研机构业、群众文化服务业、图书馆业和其他文化及相关产业:较低的文化产业主要有艺术业、文物业、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和艺术教育业。

三、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一)文化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王乾厚(2008)通过应用生产函数构建了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实证发现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低。陆立新(2009)利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及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采用1990-2006年数据。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作了实证分析,发现文化产业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2375个百分点,长期来看,我国文化产业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文化产业投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蔡旺春(2010)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实证分析发现文化产业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效应,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候志德(2010)利用我国1994-2008年的数据,对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GDP将增长51.8437亿元;文化事业费用总支出每增加1亿元,GDP将增长313.5206亿元,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高。李增福和刘万琪(2011)则实证发现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较大的影响力。文化产业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尤为明显。文化产业中的相关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文化产业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

(二)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王林和顾江(2009)根据长三角地区14个城市1992-2006年的年度数据。对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产业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存量、资金流入规模等因素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增长效应。陈石清、李健健和龚芳(2010)运用1991-2008年湖南省的有关样本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分析论证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对湖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状况,发现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湖南地区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赵伟(2012)实证研究发现陕西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影响的产出弹性在3.75左右,即文化产业增加值提高1亿元,可以带动GDP增长3.75亿元,产出弹性和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并不大,对陕西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没有规模化的显现。庞洪伟、巩艳红和徐爱燕(2012)实证研究发现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GDP会增加0.91%,文化产业机构数量每增加1%,GDP会增加0.35%。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张永明和聂春霞(2012)对新疆文化产业从投资、消费、规模、对经济的贡献和推动力等方面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有七个行业的投资比重和职工人数比重较小,有四个行业的投资比重和职工人数比重在不断下降,城乡居民对文教娱乐的消费较少,消费比重不断下降,文化产业对经济和就业贡献较低,但对经济有较强的推动力。郑仕华(2012)基于2007年的浙江省投入产出表的资料数据,实证发现浙江省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3423,文化产业发展显著推动了浙江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拉动浙江省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之一。

四、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目前,国内对产业或者行业的效率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制造业、银行业、服务业等领域,对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目前仅见到为数不多的文献研究我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王家庭和张容(2009)对2004年我国31个省市文化产业进行了效率评估分析,发现环境因素对于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有显著影响,在剔除环境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各省市文化产业技术效率整体偏低,规模效率尤为低下。马萱和郑世林(2010)运用DEA模型对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我国文化产业纯技术效率偏低。蒋萍和王勇(2011)利用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应用三阶段DEA和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2008年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各省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韩学周和马萱(2012)基于中国2000-2009年文化产业统计数据,研究了表演团体、画廊画店、剧场影剧院、文化经营机构、娱乐业等文化产业分类行业的发展效率。董亚娟(2012)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模型对影响我国文化产业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王家庭和高珊珊(2012)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04-200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村文化产业进行了效率评估分析。马跃如等(2012)利用2003-2008年省市数据,运用SFA模型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效率,并分析了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文化产业效率的作用。白积洋(2012)运用DEA及非参数Malmquist指数对中国各省份文化产业投资效率进行了静态比较与动态分析,发现中国文化产业的技术效率整体较低,原因主要是纯技术效率不高。

五、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包括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构成要素、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研究等,其中以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研究为主。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

花建(2005)概括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大核心能力(整体创新、市场拓展、成本控制和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七大内容(产业实力、产业效益、产业关联、产业资源、产业能力、产业结构、产业环境),并在这7个二级指标下又细分了30个具体衡量指标,从而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邹志勇(2009)在分析齐鲁文化产业有关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拟定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的构建技术路线,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最终得到了一个包括宏观层面(政府要素和文化资源因素)、中观层面(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特色资源、运营效能因素)和微观层面(技术水平、人力资源、创意能力、产品形式因素)的齐鲁文化竞争力理论模型。李雪茹(2009)依据VRIO模型,构建了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三个层次,共有4个一级指标:价值要素、稀缺性要素、不可模仿要素、组织要素,8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细分指标。姜彤彤和吴修国(2011)借鉴“钻石模型”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建立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确定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权重,设计出基于AHP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王玉玲(2011)则基于“钻石模型”与“灰色关联”理论建立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研究

1 全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

余毅和马文涛(2006)设计出由7个要素,27个子要素,共106个指标构成的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市及大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了四个梯队的水平分布格局,上海、广东、浙江、深圳和北京为竞争力最强的第一梯队,但是多数省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并不均衡。竞争力优势分布呈两极分化的态势,广东、浙江等第一梯队的省市,基本上集中了大部分的优势要素。而另外一些较弱省份则集中了大部分的劣势要素。项卫星和周国梁(2010)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绩效、成长能力、政府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等角度,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运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庄锴和王虹(2012)通过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测算分析,发现全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强的省份是广东,较强竞争力的省份有北京、浙江和上海,具有竞争力的省份有江苏、山东、福建和河南,剩下的其他省份均是弱竞争力。顾江和高莉莉(2012)从文化产业发展特性出发,构建了由7个方面21个指标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2010年全国31个省市的数据为基础。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发现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北京等省市文化产业比较具有竞争力。梁君和黄慧芳(2012)通过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我国省级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得出了我国省级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其GDP总量有较大的相关性。但又并非完全一致,各省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等结论。

2 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

李宜春(2006)用三个模块(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五大要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集群、文化企业战略、政府行为),以及若干个竞争面和竞争力评价指标,构成了一个由5个一级评价指标,28个二级评价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安徽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结论是安徽省文化产业竞争力与该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符,在全国居于中等水平。(2007)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估指标模型。并据此测度分析了湖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结果表明湖南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分数在全国排第4位,居前5强,在中部6个省中湖南排第2位。顾乃华和夏杰长(2007)构建了一个由3个模块、12个竞争面、14个竞争力评价点共同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模型,比较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长沙、武汉、苏州、天津等9个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现状。发现厦门、长沙、天津、武汉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低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曾咏梅(2009)建立了一套由优势、能力、市场三个层面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实证检验了湖南文化产业竞争力,结果表明,湖南文化产业中娱乐业竞争力最强,接下来依次是图书报刊出版业、广播影视音像业和广告业。邹志勇(2010)基于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构成要素,进行了量表开发,通过对山东省从事文化产业单位企业问卷调查的因子分析,得到了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量化指数为70.042,齐鲁文化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胡娟和钱峰(2012)构建了江苏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的算法对江苏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纵向与横向的比较,研究发现江苏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相对一些发达省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李卫强(2012)则通过建立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北京文化产业实力和市场收益竞争力最高,公共文化消费和人才研创竞争力次之,文化资源和基础设施竞争力位居第三,文化产出竞争力最低。

六、文化产业模式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文化产业模式研究包括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文化产业开发模式、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和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四方面研究,其中以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和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为主。

(一)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研究

郭玉兰(2007)探讨了山西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模式选择,认为山西各地可以考虑选择发展农村旅游模式、开发文化资源模式、开发传统工艺模式和创业发展模式。吴声怡和许慧宏(2007)认为福建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发展模式为:将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置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中,以福建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人类生存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相统一为开发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条件较好的若干地区,大力发展文化主导产业,做长产业链,并向其他产业渗透及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韩美群(2009)分析了当代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认为主要呈现出四种发展模式,即资源优势模式、资本技术模式、整合集约模式和区域非均衡发展模式。胡攀(2009)认为目前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较为典型的有政府主导模式、完全市场化产业运作模式和资源依托模式,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总体是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主,这种发展模式存在局限性,认为下一阶段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应尽快地从政府主导转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韩虹新(2011)则介绍了韩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与发展模式,认为韩国文化产业以私人兴办为主、政府积极主导的这种模式在文化产业的管理、生产、融资、人才培养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是后现代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模式,值得我国借鉴。

(二)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研究

郭新茹和顾江(2009)论述了基于产业价值链定位、资源优化整合和顾客价值创造的三种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主要特征。认为基于价值链定位的商业模式,强调“内容为王”、“渠道制胜”;基于资源优化整合的商业模式,强调资源的优化组合,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盈利;基于顾客价值创造的商业模式,强调全面满足客户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实现盈利。许莉和吴玥(2011)重点探索了三种适合西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商业模式:特色文化资源带动模式、重点城市一增长极模式和联盟带动模式。其中。联盟带动模式又包括经济带带动模式、东西结合模式和中外合作模式。柏定国和陈鑫(2012)结合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认为目前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七种:产业集聚模式、产业链经营模式、品牌化经营模式、文化资本运作模式、跨媒体经营模式、平台运营模式和跨产业经营模式。田新玲(2012)分析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认为目前农村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以农业为依托的商业模式(“农家乐”模式和“农业观光”模式)、以人文资源为依托的商业模式和文化产业集聚园商业模式。

(三)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

魏鹏举(2010)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近80%融资是间接融资,主要以信贷融资为主,而以债券融资、股票融资以及风险(私募)融资等常见形式的直接融资目前规模偏小,在整体融资中的比例较少,未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是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的方向。龙怒(2011)介绍了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包括公共资金投融资方式(财政支出、税收优惠、文化基金)和市场资金投融资方式(风险投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国际融资、社会捐赠)。认为云南可以借鉴美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来构建本地区的投融资体系。刘祥城和刘舒(2011)认为目前文化产业融资模式滞后,应努力构建以文化产业为精髓的横向泛行业的集群发展模式为平台,以重组融资、自主融资、互助融资等方式并行的新型融资模式。范晓宏和安定明(2012)认为要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一种多业互动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具体是转变政府职能,多头并举,积极服务于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以基金为平台,整合社会资金,优化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结构。梁君和郑兴波(2012)认为目前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传统抵押贷款模式、以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作为第三方担保机构的创新型抵押贷款模式、文化产业版权证券化模式和文化产业“权益拆分”模式,四个模式均存在一定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增加第三方担保机构、加强知识产权融资双方信息交流等来完善。张彬和晏丹(2012)则认为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主要包括资本市场融资、金融机构信贷、私募股权投资和政府搭建公共投融资平台。并将中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与日本相比,得出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尚存在诸多问题,可以通过积极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大力发展产业内投资基金或投资联盟、充分动员产业外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逐步完善投融资的法律保障体系来解决。

篇6

未来:移动互联网是方向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手机首次超越了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带动了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为传统动漫内容的推广和商业化运作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2012年中国动漫产业产值已达到760亿元,动漫产业用户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预计2013年比2012年增长34%,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国家政策对动漫产业的支持,行业市场逐步成熟,在运营商的推动下,动漫的盈利模式也日渐清晰,用户付费意愿也不断增强、广告盈利模式及多版权运营等盈利模式日渐成熟。

据了解,全国动漫爱好人群约1.6亿,其中54.3%的人对手机动漫感兴趣,有58%的用户愿意每月支付超过5元的使用费。

业内预计,到2014年,中国手机动漫市场规模将达30亿元。以中国电信爱动漫的运营情况来看,2013年发展用户数已近1.2亿,2013年新增收入已经突破1个亿。各项数据表明,移动互联网凭借多方优势已成为数字动漫发行的新媒体。

商业模式:

手机动漫成为创新助力

与会代表认为,新媒体为传统动漫发行注入了新的活动和商机,呈现出了势头喜人,但还存在盈利模式不够成熟稳定,版权意识不强,产业链亟须整合等问题,中国新媒体动漫联盟的成立,顺应了产业的需求,相信能在促进产业整合、促进行业规范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对于新媒体给动漫产业带来的影响,与会专家认为,在数字化媒体将成为主流媒体的情况下,新媒体动漫并不是单纯的传统纸质漫画电子化,而是需要全新的变革。“读图”和“碎片”是这个时代阅读行为的重要特征,动漫若要打开市场,需要顺应和利用这种阅读趋势,从题材选择、表现形式、创作方式、推广营销上都考虑阅读习惯。

篇7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传播模式;前景展望

一、互联网文化产业概况

所谓互联网文化产业,亦称新媒体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或者数字娱乐产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当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核心领域。至2016年底,中国文化产业结构将分成四部分:一是互联网文化产业,其市场价值将占70%;二是传统媒体,包括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大约将占10%;三是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品,大约将占10%;四是旅游和演出等娱乐活动,大约将占10%,由此将形成7∶1∶1∶1的发展格局。

互联网文化产业最大的特点是平台为王,做平台的企业基本上都是赚钱比较多的,做内容的企业赚钱比较少。而数字文化产业是以互联网作为平台的,这个平台有两个特点:一是向移动化发展,二是这个平台是无边界的。

这些做平台的互联网文化公司不仅做数字文化产业,还做其他内容,如网络零售、金融等各种各样的服务,会形成同质化大型平台集团。即企业经营的主业大体相同,如现在都做网络文学、游戏、广告,而接下来都做金融等。这是一个大的发展格局。数字文化产业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很多创业领域和发展领域都将跟数字文化产业发生联系。

二、互联网文化产业特点

互联网文化产业是一种新的产业生态系统,一般条件下,互联网文化产业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规模,即海量的内容;二是要专业化,即做得很细。传统媒体的平台规模效益日渐萎缩,互联网则可以无边界。如百度可以无边界的广告数量,这就是平台的效果,所以它是真正具有海量内容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媒体会受到互联网平台的巨大冲击。所以,今后传统媒体主要生长的路径就是内容的品牌化,即具有别人所不可替代的内容,譬如包括电视的黄金栏目、大型的选秀和娱乐栏目、电视剧等都是将来电视台竞争生存的主要空间。

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新媒体,是新技术条件下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而产生的媒体形态,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形态而言的,如数字杂志、数字电视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形态,除了满足传统媒体为人们提供信息、交流和娱乐的需求之外,还具有即时性与交互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独特优势。新媒体之“新”,不仅“新”在技术和形式上,更是“新”在理念上。理念上的创新带来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带来文化在创新模式、传播途径和影响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二者的结合更进一步地改变着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围绕着新媒体的创新所形成的新媒体文化,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动力源泉。

三、互联网文化产业给传统文化企业带来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深刻地渗入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传统文化产业和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将来很可能还会受到更大冲击,文化产业中各个板块的新格局将会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现。

最显著的现象是互联网企业对文化企业的并购。互联网公司在影视、文学、音乐、动漫等诸多领域的布局,这让传统文化领域从业者感到来势汹汹。图书、杂志或者报纸等纸质媒体从传统媒体的角度来看是转型不了的,必须用互联网的思维实现业务的扩展,而不是将报纸和杂志搬到网上去,那是搬不动的。传统电视和互联网的合作也开启了全新的模式,在电视直播和在线互动进行了创新式的结合,开辟了“网台互动”模式。

互联网既激发了文化消费需求,又反过来推动了文化产品供给。互联网打通文化领域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整体业态升级。平台为王、内容为王、专业垂直、O2O模式、股权众筹以及在线参与等商业模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知识产权保护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灵魂。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跨界融合,创新了文化金融合作模式。如何拓宽融资渠道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难题,在互联网平台下,众筹、股权投资等新的文化金融模式正在出现。专门的众筹网站的诞生以及淘宝网等许多网站成立的众筹平台,为文化艺术类的项目提供了新的思路,艺术家、小企业家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展示创意,预先向大众募集资金。众筹依托互联网拓展,是中小文化企业或个人融资的补充。

在快餐式阅读习惯的潮流下,提升内容品质是互联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产品的质量始终是决定产业和市场发展水准的关键,而互联网内容产品的核心是产权保护。保护网络版权、培育正版消费理念有利于激发内容创作者的活力,互联网企业既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基于正版内容运营的盈利,也要发挥企业责任,积极打击盗版。内容产业其实最核心的就是版权,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一个市场价值越来越大的有机生态系统。

四、互联网文化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考

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发展自己。面对强大的互联网浪潮,企业的转型已成为必然。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离不开互联网平台,更需依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数千年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的不断进步,要求人们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传统企业价值链乃至于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互联网思维。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大数据、大平台的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互联网本身也不再是虚拟不实的经济体。任何文化企业都必须时时刻刻准备调整和改变,以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变化。

要将创新机制纳入到企业制度中去。“跨界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向前发展和变革的铁律。在文化产业从需求驱动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的今天,对新媒体条件下的新技术应用,使得许多传统行业要么破产倒闭要么被迫融合,传统的行业边界显得愈加模糊。在这种大趋势下,文化企业更需要努力适应这种变化,在找寻新技术作为支撑的同时,努力在行业融合中进行相应的技术与文化创新、内容和运营管理方式创新、传播渠道与用人考核机制创新。同时,先进理念的变革和创新来自于企业的人才创新,这要求文化企业必须坚持把以人才为根本,以优秀企业家为中心,作为社会文化建设发展提升的指导,才能葆有文化企业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汶上县政务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陈少峰《互联网文化产业环境下文化国企发展对策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5年第13卷第1期

篇8

关键词:创意产业;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效应

中图分类号:F26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4-0026-008

自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正式提出创意经济的概念后,创意产业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关注,成为推动经济与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以及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我国制造业升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产业模式亟须向创新驱动与低碳化方向转变。在知识经济与互联网时代,以创新、科技和知识为核心的创意产业无疑是促进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创意产业对于引领自主创新、整合优化价值链高端要素资源、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Alev Adil指出经济社会已从“产品制造”转向“思想创造”,从依赖大规模劳动力进行生产的时代转向基于知识、科技和文化创造力的知识经济时代。[1]Potts认为创意产业是服务经济所不断创造的新产业中的核心环节,是经济演化机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意产业通过知识创造等多种形式的创新推动着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是产业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催化剂。[2]我国学者厉无畏指出文化因素与科技含量有机融合的创意产业能够通过资源转化、价值提升和结构优化来促进经济增长转向“以人为本”的创新经济增长模式,同时使传统制造业结构趋于柔化性。[3]路甬祥也多次强调以创新设计为主导的创意产业必将引领未来制造业绿色智能、交叉融合、共创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4]因此,以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竞争力提升的动力,通过促进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相互渗透与融合,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是当前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也成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与重点。

一、我国创意产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分析

创意产业最早由英国于1998年提出,是一种以创意思想和创造力为核心,以先进技术和创造性活动为手段,进行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生产创意产品并实现价值增值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集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和经济效益于一体[5],附加值与产业关联度高,融合性、渗透性与带动性强,作为以创新为核心的高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其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的制造业发展新态势中具有重要驱动作用。创意产业促进我国制造业升级主要通过以下机理来实现。

1.创新机理

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我国制造业要摆脱依赖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就必须抢占创新高点,通过创新驱动提升产品的创意内涵与创新价值,开拓新的市场。因此,以创意、创新为主要元素的创意产业无疑是传统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创新机理首先包含了内生性自主创新,主要是指通过创意产业作用于制造业从而引发制造业的产品创新。在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下,制造业企业只有加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利润、拓展市场。通过创意产业对制造业的渗透、融合与优化,制造业产品的文化含量、附加值与创新性得到全方位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进而增强。苹果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强大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靠的就是创意,通过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更好地满足了客户对于产品内涵的心理需求。创意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时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对于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产业集群或产业园区中的制造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也会带来促进作用。知识溢出即企业的研发活动对其他企业的生产所产生的正外部效应[6],企业研发所得的新技术与新知识可快速通过不同的渠道(如人员流动、中间产品投入)传播给其他企业所利用。创意产业的知识溢出效应十分强大,制造业企业可以不断吸收创意企业的创新知识、创新人才与创新思维,利用创意企业的知识溢出效应强化自身的技术创新,进而降低技术更新与产品研发成本,提高对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增强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和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是外生性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即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以为客户与企业自身创造和增加价值作为重点,将全新的商业模式引入制造业生产体系。商业模式创新是系统的、集成的创新形式,包括提供全新的或以全新的方式提品与服务、拓展全新的产业发展空间等,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战略性竞争优势。商业模式创新一般有四种方式,分别是改变收入模式、改变企业模式、改变产业模式和改变技术模式。[7]通过创意产业融入制造业、引发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进而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具体实现路径包括:一是改变收入模式,即开发消费者的新需求来确定新的产品价值定义。在消费经济时代,消费导向已取代产品导向,消费者既是产品的消费主体也是设计主体,不仅满足于产品的物质,更加追求其精神价值。传统制造业的重复生产、大规模制造及追求低成本更多带来的是一般性消费品,通过注入创意产业的新思维、新模式,使制造业产品增添更多的创造性及文化内涵,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设计与创新的内在价值需求,还能够通过产品的创意提升来增强消费者的潜在购买力,从而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极大地提高制造业产品的差异性和竞争优势,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二是改变企业模式,即改变制造业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角色与定位。当前制造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将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业设计与品牌营销环节外包给创意企业与设计公司,自身则重点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环节。这一方面可以集中有限资源投入到核心环节运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补足企业在设计、营销上的短板,增加产品附加值并提升品牌形象,从而改变制造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实现产业链的整合、完善与延伸。三是改变产业模式,即通过整合现有资源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在当前制造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通过创意产业尤其是工业设计等对制造业的融入,对市场需求进行细分,进而研发出能够开拓产业新领域的具有创意性的全新制造产品。

再次是开放式海外合作创新。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历史较短,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创意产业的规模、产权保护、人才培养、投融资体系以及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融合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在依靠本国创意企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同时,也要主动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经验,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创意人才培养以及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等方面的做法。我国制造业已经越来越深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体系,因而更要基于全球产业分工进行资源整合与利用,实现包含技术、产品、模式等在内的全方位创新过程的开放,对所引进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加以学习、消化、吸收并进行再创新,实现我国制造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2.价值链机理

迈克尔・波特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企业的价值链是由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分布于从供应商的原材料获取到最终产品消费时的服务之间的每一个环节中。[8]随着产业内部分工不断深化,许多企业都把价值创造活动中的非战略性核心环节外包出去,将企业内部有限资源集中于价值创造力高、比较优势强的核心战略环节并重点发展,即拆除“短板”与加长“长板”,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最大幅度提高价值。

从制造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看,前端为研发、设计、采购、材料等环节,以知识经济和知识产权为主导;后端为品牌、物流、营销、金融、服务等环节,以品牌和综合服务要素为主导;中端是着重生产制造的加工、组装环节(见图1)。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两端更加陡峭,产业附加值向前后两端不断聚集,中端的制造环节价值下沉并进一步被摊薄。我国当前制造业主要处于附加值低、创新能力弱的加工、组装环节,制造业要得到永续发展,就必须向上下游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向两端索取更多的增加值。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以创意产业优化制造业的产业结构,通过创意对制造业的渗透、嵌入与融合,重构制造业价值链,无疑是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有效选择。在制造业价值链的前端,通过加强创意研发设计能力,提升制造业产品的性能、质量、外形,注重创意内涵,从而提升产品设计的顶层起点;在价值链的后端,将创意理念注入制造业的品牌营销与服务渠道,从而优化制造业的商业模式与效率[9];同时贯穿整个制造业价值链始终的是要提高工艺和技术水平,以降低生产成本。创意产业嵌入制造业价值链以推动其升级,可以通过单环节的价值链升级与多环节的价值链升级来实现。

单环节价值链升级是指由于某些创意产业的行业专业性较强,由此可将这些创意产业嵌入制造业价值链的某些特定环节,为该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对我国制造业来说,在盯住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同时,也不应放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通过“高成低就”,促进整个价值链的攀升。工业设计作为创意产业中发展潜力最强的行业之一,同时也是与制造业联系最密切、结合度最高的行业,其主要处于价值链的上游,可重点服务于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环节,以提升工业产品附加值。创意产业中的咨询服务业与广告会展服务业等主要处于价值链下游,主要服务于企业的品牌营销,可与制造业价值链后端的品牌、物流、营销、金融、服务等重点环节结合,通过重塑制造业的营销模式与物流服务,使制造业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并被市场所接受,产业自身价值也能相应得到实现与提升。即使在制造业附加值较低、获利空间相对较小的加工、组装环节,也可以嵌入与结合相关创意产业,如网络信息业、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通过发挥这些产业自身的信息优势与技术优势,降低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企业管理效率。(见图2)

多环节价值链升级要求创意产业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所拓展,从而形成一个全面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各环节的产业互动网络。创意产业要针对制造业价值链各环节的特点与模式要求,在嵌入制造业相关环节的同时,整合并提供系统的服务,从上游到下游全面提升制造业价值链的整体经营效率与附加值。这种多环节的价值链升级不仅有利于深化创意产业在制造业价值链单环节上的服务,而且有利于拓展不同环节交叉领域的服务,实现整条价值链上服务的拓展与深化,从而优化价值链结构,提高价值链附加值,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其具体作用环节和过程如图3所示。

3.产业融合机理

在当前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产业融合往往能出现新的产业形态与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创意产业作为具有高度渗透性和高度关联性的朝阳产业,与制造业存在着天然的耦合关系[10],通过推动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使创意理念、文化价值等注入制造业各环节,从而提升产品附加值与产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升级。而创意产业也可以依托制造业的资源优势来获得自身发展的支撑。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包含企业内部重组融合、产业链延伸融合以及市场融合,这三个层次的融合又是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两个产业之间,进而共同推动制造业进步的。如图4所示。

首先是企业内部重组融合。传统的制造业往往着重于生产制造,产品形式比较单一。创意产业的附加值与投资回报都较高,目前许多大型企业已涉足创意产业的开发,将企业的生产制造活动与创意设计活动逐渐融合,并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创意服务功能,工业设计、咨询策划、营销宣传、信息服务等环节在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和利润占比也越来越大。当前我国制造业结构同质化突出,产品差异化程度低[11]。许多制造业企业之间利用同质化产品的低价竞争非常激烈,利润却十分微薄,而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的融合恰恰能够提升制造业企业产品与服务的差异性进而增强竞争力。

其次是产业链延伸融合。许多中小制造企业一般将一些自己不擅长的工业设计或品牌营销等环节,通过外包形式交给创意企业进行设计经营,从而保证并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价值增值。制造业升级的重点发展战略之一应是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创意产业融入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环节,将其特有的文化与创意元素注入新产品的开发中,使其具备新的价值与多样化的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创意产业融入制造业产业链终端的品牌营销与服务环节,使制造业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并被消费者快速接受,加强品牌打造和售后服务力度,获取更高的利润和市场份额。产业链的延伸融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创意产业提供服务的数量规模应足够满足制造业的产业需求;二是由于制造业经济活动中的环节众多、专业化水平要求高,因此创意产业应不断增加与丰富创意服务的类型,提高创意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再次是市场融合。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最终能否实现,要看产业融合所产生的新产品能否适应市场消费需求,能够充分开发产品与服务的市场需求也是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价值所在。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要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制造业企业在创意产业的嵌入下不断开拓新的产品市场,促进不同市场的融合,并提升制造业企业连接不断升级的新的价值网络(1)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与海外市场的融合,在国内资金与企业相结合下引导创意融入的制造业新产品“走出去”,充分利用迅速发展的海外市场,促进国内外市场的协作共赢。

二、我国创意产业促进制造业升级效应的实证分析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实践看,创意产业对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中国而言,创意产业与工业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本文接下来对创意产业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作用效应究竟有多大进行了简单的实证检验。

1.变量选取、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本文在检验创意产业对制造业升级的效应时,主要分析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对制造业绩效提升所产生的影响。因此选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为重要解释变量,由此检验创意产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首先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logYit=αi+βlogconit+μ (1)

其中Y是制造业产业绩效的测度变量,con是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度的测度变量。考虑到制造业的产业绩效除了受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根据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行业绩效要受到外部冲击、行业结构、企业行为等的影响。外部冲击可归纳到随机误差项之中,而企业行为的测定指标难以获取。另外,行业绩效还会受到产权结构、外部竞争以及行业开放度的影响。因此将以下控制变量加入到计量模型之中:s表示制造业的市场规模,d表示制造业的产业所有权结构,o表示制造业的市场开放度。修正后的模型如下式所示:

logYit=αi+β1logconit+β2logsit+β3logdit+β4logoit+μit (2)

为消除异方差,所有变量都取其对数形式。模型中变量的设定如表1所示。

考虑到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在新世纪以后,因此本文选取了有投入产出表和延长表的2005年、2007年和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截面分析。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6》、《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8》、《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1》以及2005年中国投入产出延长表、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延长表。同时,因目前我国在创意产业的概念、行业界定、统计口径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因此本文考察的创意产业数据是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合并作为替代变量,以方便进行实证检验。制造业具体行业包括投入产出表中的16个细分行业(2)。

2.计量结果及其分析

由于创意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所收集的数据时期较短,故这里不适于使用面板模型,而是利用计量软件Eviews 7.0,分别对2005年、2007年和2010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对200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作为解释变量的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和作为控制变量的制造业的产权结构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原因是:2006年一般被称为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元年,2005年,我国创意产业刚刚起步,产业基础发展还相对薄弱,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也较为微弱。

(2)对200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在10%的置信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变量系数为0.026682,相应p值为0.07。这说明,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度同制造业的产业绩效呈现出了正相关关系,且这一融合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制造业的产业绩效提升约0.02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市场规模、产权结构以及市场开放度等变量也都在10%的置信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产权结构与制造业绩效负相关,行业的国有化程度越高,相对国有垄断势力所导致的低效率影响就越大,这也与产权经济理论是相关的;市场规模以及市场开放度与制造业绩效呈正相关,扩大对外开放一方面给本土制造业尤其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注入更多的资金,并促进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可以给国有及本地资金投入带来竞争压力,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对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首先,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度、制造业市场规模、产权结构、市场开放度等变量均在5%的置信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度变量的系数提高至0.042821,即该融合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制造业的产业绩效提升约0.043个百分点。很明显,与2007年相比,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对于提升制造业绩效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只是产业融合度的系数仍然较小,说明我国通过推进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以提升制造业产业绩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制造业的市场规模与制造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市场规模越大,市场集中度越高,对提升制造业产业绩效的作用越明显。再次,制造业中国有产权比重与制造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说明行业的国有化程度越高,制造业产业运行绩效越差,这与我国通过推进制造业企业产权改革,提升产业运行绩效的现实是相符的。最后,制造业的市场开放度和产业绩效水平正相关。通过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产业竞争程度和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由此提升了制造业效率水平。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1.主要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首先,创意产业对提高制造业的产业绩效确实有着促进作用,并且随着创意产业自身发展的不断完善,这种促进作用越来越强,创意产业不断推动着制造业各环节的自主创新,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并与之融合的路径也持续深化。创意产业作为高增值性的新兴产业,主要在制造业调整升级和服务业不断细化的基础上,打破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原有界限,对制造业进行服务化、创意化和增值化拓展,促成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开拓新的产业增长方式、产品与市场,以达到增强产业联动、推动制造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我国创意产业从起步到现在,包括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机构等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其重视程度日益加深,随着各种促进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的不断出台,创意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意产业在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与制造业及其他服务业的互动融合也不断加深,成为推动制造业自主创新、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最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源泉。其次,制造业的产业规模以及市场开放度与制造业的产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促进制造业绩效的提升。再次,制造业中国有产权占比同制造业绩效有着负相关关系,因此企业的产权改革仍是提升制造业运行绩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有效路径之一。

2.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促进创意产业发展、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第一,强化创意产业以及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引导。要强化政府部门对创意产业的重视,尤其是与制造业等产业密切相关的工业设计,将创意产业提升到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发展战略上。可成立国家创意产业委员会,组织专业学者、产业协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促进创意产业发展以及与制造业等其他产业互动融合的相关政策;可设立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创意人才培养和创意项目的开展,建设国家工业设计重点实验室等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12],加快创意成果的产业化。

第二,提升集成创新能力。制造业的发展需大力提升系统集成创新能力,通过创意元素和创新活动的运用,将关键技术创新、系统技术集成和工程集成能力进行有机统一,并与经营、服务模式的创新相结合,不仅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制造业产品,同时整合创意―制造产业链,实现工程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策与金融为支持、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设立与完善创意成果转化平台,建立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战略联盟,在技术、信息、产权等方面实现功能共享,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方面合理分工协作,加快推进创意企业与制造企业的有效对接。

第三,促进创意设计的开放合作。随着创意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创意活动与交流合作更加密切。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促进制造业自主创新上,不能“闭门造车”,要面向世界,开放合作,激活和提升设计创新活力。要立足自主,充分发掘国内丰富的创意文化资源,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借鉴发达国家创意与制造互动融合的经验,提升我国创意设计能力。一方面应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参加国际创意设计交流展会,设立境外设计研发机构,并购境外设计企业,吸引国外优秀的设计人才;另一方面大力吸引外商来华投资,合资举办创意设计展会、创办创意设计服务机构等,不断拓展利用外资新领域。

第四,全面建设复合型创意人才的培养体系。重视创意教育,整合当地教育与创意资源,培养高素质创意人才;营造充满创意活力的文化环境,引进国际高端创意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造业企业要注重对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高端环节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加强对具备综合知识、技术基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创意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创意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方面的领军人物和创新创业团队[13],加强创意人才与团队的交流合作,促进创意人才、创意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市场之间的紧密结合。

第五,发展创意金融,加强对关键领域支撑力度。健全创意产业金融体系建设,尤其是加大对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关键领域的金融支撑力度。鼓励、支持有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前景良好的重点企业上市融资;相关部门可设立创意产业投资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为创意企业、制造业企业和各种创意研发项目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拓宽投融资渠道,满足各种类型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以及各种规模的创意企业和相关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需要。

注释:

(1) 价值网络即公司为创造资源、扩展和交付货物而建立的合伙人和联盟合作系统,包括公司的供应商和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它的下游客户和最终顾客,还包括其他有价值的关系,如大学里的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主要有顾客需求为中心、高度协作、快速反应、低成本等特质。

(2)制造业16个细分行业分别是: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含废品废料)。

参考文献:

[1]Adil A.Creative industries,economic opportunities and new global identities[EB/OL].2008.Gala.gre.ac.uk.

[2]Potts,Jason D.Why creative industries matter to economic evolution[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9,18(7):663-673.

[3]厉无畏,等.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13.

[4]路甬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产业发展方式[J].观察与思考,2012,(1):6-10.

[5]张京成,等.创意产业的特点及两种存在方式[J].北京社会科学,2007,(4):3-8.

[6]孙晓华.技术溢出、研发投资与社会福利效应[J].科研管理,2012,(9):47-53.

[7]尹一丁.商业模式创新的四种方法[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6―29(22).

[8]陈建华.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价值链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1-76.

[9]叔平.制造业创意产业[J].上海质量,2012,(9):28-29.

[10]刘友金,等.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耦合演化过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151-158.

[11]刘奕.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J].中国经贸导刊,2011,(8):22-24.

篇9

论文关键词:创意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高校

一、引言

凭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作为国际大都市和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优势地位。据统计,北京新闻传媒业的资产总量、经营效益和覆盖面在全国处于优势领先地位;出版物品种、电视剧出品集数、电影产量和会展数量均占全国的1/2;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经纪机构总量居全国之首,舞台演出荟萃海内外优秀剧目;每年近30亿人民币的古玩和艺术品交易与拍卖交易额,占全国总交易额的80%以上。2005年起,北京市委开始着力抓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首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北京已有各类文化创意企业5万多家,其中已具规模的企业近8000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聚集了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和产业聚集区。

文化创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从企业调研中发现,许多创意产业的经营人才事实上是从创意设计岗位或技术岗位上遴选出来的,从事小部门的管理尚可,但若是大集团的经营就有很大问题。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既懂行业又懂经营的职业经理人。但是,从北京市78所高校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在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院系及专业设置中,经营管理专业方向极少,即使有,也基本处于极其边缘的位置,开设专业课程少,实践机会更少,培养方案极不成熟。而目前在经营、公管等院系中也找不到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课程。事实上,创意产业与一般产业的经营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单纯套用经济管理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也解决不了行业中的具体问题。

因此,要培养既懂行业又通经营管理的人才,就必须从本科生起开始有目的地培养有针对性的管理人才。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探讨本科创意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以期更好地为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创意产业的特点

文化创意产业,又称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最早由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在1998年《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提出。是指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动漫、设计、出版、软件、影视等行业,该产业属新兴的现代服务业。此后,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相继倡导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并掀起了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据资料显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的价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产业是不断生产创意成果的企业,支持产业是直接支持创意产品的制作、发展和传播的企业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模式和一般的产业不同,其逻辑思维是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它的思维方式就是创造价值、发现价值、挖掘价值,然后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推动文化产业最为重要的发展动力有两个:一个是资源动力(包括以艺术为代表的文化资源、以经营人才为代表的人力资源),另一个是产业动力(包括经济上的商业模式、技术基础和政策环境)。资源动力主要是经营人才如何利用文化资源作为素材进行创意策划、智慧生产;产业动力主要是新技术的普及程度、市场机制的发达程度和企业经营的主导力量。文化创意产业是科技、智力与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市场的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源动力之一。作为文化产业要素最为重要的人才要素,创意产业管理人才对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创意产业管理人才的能力特点

创意产业管理人才是文化产业领域的经理人,是能够对文化产业价值链进行统筹、规划和运作,拥有综合知识、多样技能以及创新精神的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济管理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创意产业管理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创意管理能力。创意管理就是组织通过创意激发、灵感产生、联结建立、灵感实现和创意转换及传播的过程。创意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关注“文化企业的战略、组织领导力、风险预防、商业模式和组织变革、文化市场和消费以及文化政策。”创意管理是文化产业管理的核心,是实现创意到产业的决定力量。创意产业管理人才就是掌握这种创意管理能力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设置也是以这种创意管理能力的获得为目标的。创意产业管理人是文化企业的经营者,是文化项目的管理者,是文化产业领域里的文化企业家。向勇对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分析后认为,创意产业管理人在文化产业价值链条的每个环节里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并提出了“创意经理人胜任力双素质叠合结构模型”,归纳出创意管理能力的五个维度:品德素质、经营管理、创意特质、社会影响力和成就欲望。

四、创意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创意才能是一种特殊才能,它的育成既需要一定的先天因子(比如艺术家的创意主要来自他们的天分),又需要后天的长期培养,不是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得到的,也不是其他专业人才可以嫁接的。因此创意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创意的教育模式,需从培养机制入手,在教育体制和培养机制方面进行创新,把知识熏陶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堂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渠道提高人才的复合型的能力结构,以培养出更多高层次的创意人才。

篇10

陕西/手机动漫/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逐渐与信息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目前手机动漫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动漫产业的发展逐渐从消费大国,转变为了研发、制作以及生产的强国。中国的动漫产业在国内呈现出了比较好的发展的状态,手机有所转变,从通讯客户端转型为娱乐终端。在一定的传统的模式之下,进行的传统的电视平台的动漫产业的发展,一直依靠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后续的不断发展。

一、手机动漫产业

动漫顾名思义是动画和漫画的结合,是来源于动画和漫画的各个特性的结合。动画具有着比较大的立体型,漫画与动画不一样的另一种形式娱乐产品。漫画具有着比较好的轻松幽默特征,并且因为其自身的特性吸引着较多的漫画爱好者。漫画具有着更大的商业价值潜力。

伴随着目前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动漫产业之间的关系联系更加紧密,动画与漫画紧密结合在一起。现代传媒技术之中的实用传媒技术的发展,加强了将具有着比较大的商业价值的漫画转换为动漫的可能性。

此种可能性主要表现在将平面的漫画角色更加立体以及动态呈现,使得漫画的角色具有着比较大的感情化倾向。使得漫画的平面性得以弥补,突出了立体性以及趣味性,拥有更多的读者和观众,以及客户群体。逐渐伴随着动漫产业的不断发展,动漫产业的特点深入人心。

手机动漫,即手机承载的动漫。传输平台是移动通信网络,经由交互式生产,接收终端是手机以及一些电子设备。手机动漫的特点在于并不是单纯的搬运电脑之中的动画以及漫画,使得动漫的传播脱离出电脑的承载,手机之中的动漫能够通过下载和付费无线收看,手机动漫更加有着娱乐的独立性。

一个新的产业的产生以及形成,在其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初期一定需要各个方面满足其产生的条件。这些条件经过长期的形成发展和积累,从而使得自身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本文针对手机动漫产业的特点,对于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的条件做出了相应的归纳:

第一:生产要素。动漫产业拥有着动漫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的特点,其中此类产业的生产要素只要包含:人才要素、投资要素、文化资源要素以及创新基础设施要素。动漫产业的其中起着关键部分,并且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要素,当地的文化资源是整体的动漫产业的基础,动漫产业的生命线是投资要素,动漫产业的依托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第二:市场需求。所谓的市场需求,便是指动漫产业的受众内部对于相关的动漫产业的需求,动漫产业的发展的内部动力便是市场需求。动漫产业的发展需要其中需要有着动漫产业发展的氛围,使得相关的动漫产业能够得到有益发展。动漫产业的发展的能够得到满足使得,动漫产业能够更加快速的发展,其中需要提升动漫产业的精细化,从而激发动漫产业的活力,提升动漫产业发展的优势,使得动漫产业有着更好的本土竞争能力。

第三: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动漫产业是整体产业之中的文化产业。所以从动漫产业的特点出发,动漫产业的支持需要周边的产业的支持,支持的产业能够使得相关的动漫产业在制作、消费以及生产的各个相应的环节有所发展,此类名字叫做产业链,产业链的发展是相关产业的发展,必然会提升竞争力。

此外,原创动漫产业飞速发展,在其中原创动漫产业的相应的收益模式有所提升,但是传统的出版业的萧条,使得传统的收益模式成为了阻隔。此新形势的发展正式手机动漫的重要出路。在2012年底,由漫画家陈维东在内容的策划、编创及撰写的手机漫画杂志《村人画趣》正式在全国上线,该杂志以漫画人的视角描绘出了社会之中的人情百态、都市生活以及社会热点。专家指出,这些现象表明必须尽快统一手机动漫的行业标准。动漫产业的标准化不断增进成为了手机动漫产业发展的合力,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的腾飞。

二、国内手机动漫产业

(一)国内手机动漫产业的现状

省内的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从数量上来看,由几十几部逐渐发展成为了上百部,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了卡通产业。

因为漫画产业的发展及逐渐成熟,使得相关的竞争日趋激烈,陕西手机动漫产业发展比较迅速。但是陕西的漫画产业的发展却逐渐遭受到了一定的障碍。

第一,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比较落后,其中结构的矛盾比较冲突以及难以解决。第二,虽然数量比较多,但是质量却难以提高。第三,制播矛盾比较突出。第四,市场主体增加,但是多而竞争力比较弱。其中能够提升整体手机动漫产业水平的龙头企业却相对较少,众多的企业之中核心竞争力比较小,效益普遍较差。

因为手机动漫产业的整体动漫生态环境还不够完整以及健康,产业链条没有形成,不能够结合陕西的当地的特色,从而健全完善的相关的服务也相应的缺乏,自主版权保护比较缺乏,但是相应的主要却以技术为主要的方面进行开发与完善;但是在陕西的动漫产业之中一些比较中小的动漫产业技术落后,但是比较注重当地特色的发展,无法实现高质量以及高品质的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才会出现上述情况。

针对上述的问题,就国内的陕西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特点,提出相应的陕西手机动漫产业发展的途径。当今的手机动漫游戏更加注重了能够实现智能性和交互性的目的。比如,汤姆猫这种比较智能和交互性的手机动漫游戏。

(二)手机动漫比较传统动漫的发展优势

一方面,不断扩展的市场空间。目前网络的发展,比如3G和4G的发展提升,使得依托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迅速。在依托互联网发展之中的过程之中,手机动漫产业能够对于运营商的发展有所提升。手机动漫产业的空间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比较优良的条件,运营商的服务内容以及相关的平台不断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的平台更加国际化以及数字化,为手机动漫提供了更多的客户群。

其次,手机动漫产业成本低,但是内容更加原创受到欢迎。动漫强国之中欧美日韩在国内的动漫行业占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传统漫画以及动漫产业的在传统的国内的产业的发展之中占有着比较重要的部分。但是在国内的手机动漫产业发展之中,因为此种是比较新的技术手段,相对于中国而言并没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国内的陕西手机动漫在读者群、分销以及用户基数方面,占有着比较大的优势。

第三,版权保护措施保护盗版。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之中,相关的版权保护机制并不算完善,相应的交易市场的整体的环境以及相应的交易市场的机制并不成熟,中介机构有所成长但是能力有限,文化产品的成品管理的渠道并不畅通,所以,使得文化产品的盗版侵权的操作问题比较容易操作而且成本偏低,盗版的猖獗使得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成了问题。盗版业的发展威胁到了手机动漫产业的整个盈利,从而降低了对于手机动漫产业的原创性发展,研发的积极性有所降低。此时,国内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需要保护好其中的创意的因素,才能有着长足的发展。但是,因为此种情况,所以在实际的手机动漫产业发展出现了动漫信息交互平台的应用及发展,平台将会服务于各个动漫的原创作者,并且通过联合动漫企业协同发展,平台内部的资源包涵剧本、动画、漫画、形象,这些资源以动漫征集和交易的形式出现,从而增强了动漫产业之中的产业链的畅通,聚合了手机动漫产业不断发展的有利的资源,构建新媒体发行渠道。

第四,商业模式清晰。手机动漫的发展需要运营商的介入,并且提供良好的销售的渠道,目前中国电信相关的对于手机动漫产业的运营模式,已经成为了手机动漫产业的运营营销的比较成功的商业模式,成功的将动漫企业的产业接入到手机平台之中。此种商业模式,使得相应的手机电信的用户成为了手机动漫的读者。其中的运营管理便是“一点接入即收费”,使得盈利马上实现。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的数目的比例在4:6或者3:7,此种比例使得手机动漫产业的运营商能够做到透明结算,并且按照一定时期进行相应的提成。其中动漫手机产业的中间的产业被省去,从而投入到手机动漫产业的资金收回周期变短,此举为内容生产者极大地降低了开发成本同时也有效地避免创作内容与市场的脱节。

三、国内(陕西)动漫产业发展对策

动漫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陕西省的动漫产业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迅速。袁纯清省长提出:陕西的文化产业重点在影视,突破在动漫。这无疑是一剂兴奋剂,增强了“动漫人”打造西部动漫之都的热情与信心。并且高新区是全国三大软件园区之一,在2006年高新区建立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安排每年1500万元用于园区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特色品牌。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创造出了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产品。

伴随着陕西动漫产业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陕西的漫画产业的发展有如下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三点:

(一)加强与4G、三网的有机融合

发展手机动漫产业,其中加强相关的手机动漫产业的联盟,从而在手机动漫产业不断壮大的情景下,手机动漫产业之间的联合是必须的,需要定期召开相关的部门的联系以及一定程度的协会之间的政策信息的联合。动漫产业的相关的信息部门,一定程度上需要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涵部门动漫标准、手机终端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国内的陕西的手机动漫产业需要加强手机原创动漫的创作以及发展,从而建设一批动漫产业的精品,不断改进以及创新手机动漫之中的形象,保护原创作者的创造的积极性,从而加强手机动漫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动漫产业的跨越式的发展。

(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营模式

在相应的手机动漫产业的市场之中,手机动漫产业之中需要运营商和内容的提供商应该保持良好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达成比较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最终实现比较合适的利润。

(三)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

在手机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之中,比较切实有效而且需要一定程度的发展的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需要将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进行提升,从而保护好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形成两性的创意文化发展圈。

总结:手机动漫的发展总体来说,需要认清手机动漫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代表国家的精神文明状态,并且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已经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谢敏,周薇.我国手机动漫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国出版,2014,(10):46-49.DOI:10.3969/j.issn.1002-4166.2014.10.013.

[2]沈星.中国手机动漫产业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9.DOI:10.7666/d.y1971201.

[3]中国(陕西)手机动漫产业发展与合作高峰论坛. 2010

[4]姚村社,王涛. 陕西动漫产业调查. 西安晚报.2009.04

[5]付达杰,胡细玲.手机动漫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路径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2,(9):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