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基本原理

篇1

[摘要] 校院两级管理是地方本科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校园两级管理存在体制不完善、二级学院权力执行不到位、权力下移的重心不恰当、缺乏科学的二级学院考核体系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分析,提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管理应该发挥地方优势,实施目标管理,健全监督机制,找准重心,提高二级学院管理水平,建成考核体系,建立反馈评估制度,不断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提高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水平、管理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使二级学院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办学实体,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两级管理;管理机制

随着地方本科院校招生规模和教师队伍的的不断扩大,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都面临着转型的问题,学校也逐渐由传统的外延型扩张向内涵型提升进行转变,这些转变,都促使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迈出校院两级管理这一步。校院两级实体管理体制是指各二级学院实行实体化运作,学校的管理重心由学校行政职能部门移至二级学院。学校主要通过制订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制度架构、任免干部、检查实施过程、考核绩效、筹措与分配经费以及提供服务保障等实施管理;二级学院在学校的宏观调控下承担明确的责任和义务,行使本单位人、财、物的支配权,对本单位的办学绩效负责,使之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办学实体,促使二级学院能够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增强办学活力、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管理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切实全面增强社会服务的能力,通过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来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在当地的影响、声誉和地位,从而使学校得到更多的地方支持。

1地方本科院校实施校院两级管理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内涵

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内涵,需要在地方特色,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有所创新,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发挥地方优势,找准方向,积极探索、研究并践行富有地方特色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1.2 地方本科院发展需要创新校院管理运行机制

近些年,随着高校的办学规模普遍扩大,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普遍增多,新校区建设普遍存在,教师和学生人数急速膨涨,原有的校院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如果不对校院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将会制约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难以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地方本科院尤其必要通过校院两级管理的改革,对现有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形成特色鲜明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明确校院职责和权限,将管理重心下移,建立以学院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

1.3 有利于调动二级学院及其教职工的积极性

校园两级管理增强了二级学院的办学自,二级学院可以充分行使人、财、物的支配权,这就调动了二级学院的办学积极性,二级学院在自身的管理过程中,又能积极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发挥每个教职工的内在潜能,形成合力,在实现学院共同利益的同时,不断促进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

2地方本科院校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是校、院、系三级建制,系一般情况下不设行政级别,学校在内部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是一级办学管理实体,学院是学校领导下的二级办学管理实体,管理权力在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实体之间进行分配。可以说地方本科院校校院两级管理的具体办法也是层不穷,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往往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本科办学历史较短,校院两级体制不健全

地方本科院校大都是以合并组建的模式对原有的专科学校的整合,是普通本科院校中的新生力量,在师资、教学规范、规章制度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系改院的时间不长,继承了校级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二级学院的权力非常有限,校园两级管理的体制不够健全,经验还不够丰富。由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特殊性,照搬一些综合性大学校院两级管理的办法往往并不可行。

2.2 二级学院责任和权力不匹配

校院两级管理要求责、权、利明晰,在管理权限下放的同时,还必须明确二级学院所担负的责任,但由于受到传统校级高度集权管理体制的影响,权力下放往往不够充分,致使二级院难以充分得到应有的权力,自难以充分行使,导致无法实现二级管理的责任目标,通常只有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权力,缺乏财务和用人等方面的自。

2.3 二级学院权力执行不力

由于二级学院受到传统集权管理的影响,容易形成由学校统一管理的习惯,不善于行使学校赋予的管理权力,致使二级学院松懈了对某些权力的行使;有时二级学院在遇到矛盾时,为了避免矛盾,会出现“老好人”现象,不能严格执行权力;校院两级管理模式,要求二级学院管理人员具有全面的管理才能,必须具有更高的素质,但由于二级学院管理人员习惯于原来被动执行的方式,缺乏管理意识,得不到相应的管理培训,从而造成学院工作进展缓慢、脱节。这些情况都会使学校重新收些权力,导致校级管理细化,从而达不到实施校院两级管理的目的。

2.4 二级学院“唯利思想”

推行校院两级管理后,必然会涉及各种经费的核拨,二级学院支配本学院的各种经费的权力加大,当“唯利思想”存在时,就会只考虑本学院的利益,而忽略学校的整体利益,就会出现在教学经费、学生奖励、购置设备等方面有所克扣,在遇到教研、科研、学生活动等过程中,学院在经费上能省则省,甚至取消各种有利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发展的活动,从而导致学校利益受损、教学质量下降、学校无法集中财力为学院购置大型设备等现象。

2.5 管理重心过度下移

当管理重心过度下移时,就会导致二级学院对教学不注重过程管理,忽视教学环节的考查,导致教学质量的的下降,同时造成学校与学院间管理脱节,学校对二级学院管理的具体情况不够深入,相互沟通的渠道不通畅。学校将管理重心下移时,必然削减了校级行政职能部门权力,加大了二级学院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没有配套的人员编制调整等政策,就会影响二级学院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2.6 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随着校院两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二级学院的考核难以尽快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考核体系,没有科学系统的考核体系,就无法对二级学院的工作给予客观的评价,就无法实现正确的“奖优罚劣”,不利于进一步激发二级学院的积极性,不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

3地方本科院校实施校院两级管理的主要举措

对于校院两级管理面临的一些问题,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充分调研,吸取综合性大学已有的经验,结合本校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地方优势,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科学导向,建成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篇2

一、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它是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具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地理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来呈现,只有那些用黑板、挂图、模型等常规媒体还不能充分表现地理事象,致使学生理解接受仍有困难的内容才适合用多媒体来呈现。对于那些更适合用真实表现方式如地理实物、标本、模型,或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如地理实验来呈现的内容,用多媒体来呈现并不是最佳选择。例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与地球仪”一节中,有关地球形状、地轴、两极和经纬网等知识点,因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难以建立起空间概念,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如果利用地球仪,通过适当的讲解就能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的目的,取得教学实效。但有教师怀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高实效”的心理,将多媒体强行拖进课堂,虽然多媒体能模拟立体空间,但是与地球模型相比,华而不实,反而把问题复杂化,徒增许多无效的信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2.科学性原则

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准确,无科学性错误。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通过媒体展现的地理景观和分布,引用的地理事实与材料,解释的地理概念与成因,演示的地理过程与演变,揭示的地理规律与原理……都要符合地理科学规律和原理,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知识。二是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等符合国家标准。

3.地理性原则

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突出地理科学的空间性、区域性特征,具有地理特色。为此,课件设计中要注意选用众多反映地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的地图,反映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视频、动画,反映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的景观图片。仅有文字的课件是不具有地理性的。

4.时代性原则

地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是紧密联系的。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使一些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事实发生了变化。地理名称的变化如韩国首都更名为首尔、湖北襄樊市更名为襄阳等,地理数据的变化如珠峰高度的重新测量、2010年我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最新数据等,地理事实的变化如缅甸的迁都、南苏丹的成立等。这些变化应按照教学进度及时反映在课件内容中,让学生紧跟地理科学的步伐,以体现地理课件的时代特征。

二、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组织的基本原则

1.逻辑性原则

它是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按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排列,严格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此,一是要注意课件内容应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可以通过标题的序号体现出来,如一、1、(1)、①等。二是要注意课件中的各级标题内容应以课题为中心,围绕课题展开。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节课件中的一级、二级标题可设计为: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2.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

2.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和时差

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四季更替和五带

三是标题下的各种媒体内容,如知识要点、文字材料、表格、地图、图片、录音、视频、动画应紧扣标题。

2.科学性原则

即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的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对此,初中地理课件应遵循地理事实(现象)——地理分布——地理原理(规律、成因)的设计程式。如人教版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与海洋”应从——“地球?水球?”即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开始,接着讲述海洋、陆地的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然后阐述地理成因——“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关于人种的知识,应先讲地理现象: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接着讲述人种分布,最后阐述人种平等观念和人种形成的原因。

3.启发性原则

即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要从地理事实或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对此,要注意课件不直接给出知识的结论,而设计一些观察活动和富于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学生活动让他们慢慢悟出道理和结论来。如讲述初中地理“我国地势”时,在展示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后,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

1.找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2.说出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多少米以上,塔里木盆地和黄土高原海拔在多少米之间,华北平原的海拔在大约多少米。

3.说出从青藏高原向东向北,我国的地势有什么变化。

课件通过上述读图和提问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我国的地势特征。

4.巩固性原则

这是巩固性教学原则在地理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对此,一是要注意表现教学内容与重点的画面镜头要有足够长的停留时间,重要的画面或解说可以进行必要的重复,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二是每一重要知识点讲完后要有简明的小结,使学生能记牢最重要的结论。三是在教学内容结束后,可安排一定的作业,如习题、思考、阅读、观察、调查、实验等,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巩固知识与训练技能。

三、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呈现的基本原则

1.表征多样化原则

地理多媒体课件将地图、图片、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于一体,依据所刺激的感官的不同,声音素材通过听觉表征信息,而地图、图片、文字、动画和视频则通过视觉表征信息,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的表象。多种媒体的组合呈现,不仅可以增加表象的种类和提取的线索,还在不同类型的表象之间建立起了联系[1]。一般有两种组合方式:一是视觉表征的组合。地图、图片、文字、动画、视频虽然都属于视觉表征,但地图、图片、动画、视频是属于形象具体的画面表征,文字则属于比较抽象的言语表征。文字一般会造成学习的枯燥感,并导致学生理解的困难。将言语表征和画面表征相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二是视觉表征和听觉表征的组合。在地图、图片、文字、动画、视频使学生产生视觉表象的同时,运用声音使学生产生听觉表象,两种表象相互作用,能够加深记忆的痕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2.表征优势化原则

即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地理多媒体课件的表征要以不同的方式为主导。布鲁纳认为,知识呈现方式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外部条件。认知结构由动作表征、映象表征和符号表征三个系统组成,它们是人借以认识和表征外部信息的三种信息加工系统。尽管在个人认知发展历程中,三大系统的出现顺序依次是动作表征——映象表征——符号表征,但三者之间并不能彼此代替,而是各有所长,相互补充。知识呈现方式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2]。因此,一是初中课件文字、图形与图像、视频、动画表征方式并重,高中课件则以文字、图形表征方式为主,突出地理知识的逻辑性、严谨性,辅以图像、视频与动画表征方式。二是就图像表征而言,高中课件以地图、示意图、统计图等抽象图像为主,而初中课件以景观图和漫画等直观图像为主。这是因为高中生与初中生在认知结构方面有很大区别: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较为精确而深刻,注意力比较趋于稳定而持久,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能够逐步摆脱直观形象和直观经验的限制,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想象更加丰富、合乎理性。同时,不同的图像类型的表达优势和能力训练优势不同:地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在表达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景观图、漫画等在表达地貌、自然风光、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和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导语】

根据院校《招生章程》和初始志愿投档录取情况,华南理工大学理工类本科预科班(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预科班(行政管理)等2个专业的3个招生计划报考条件变更为:474分及以上(不含照顾加分),特此公告。

青海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

2019年7月20日

篇4

关键词山地梨园;生产成本;构成要素;降低途径;浙江云和

云和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丽水市中心。全县土地构成以山地为主,自然地貌以中山广布为其特点,属中亚热带气候,光、热、水、气条件适宜早熟梨生长,为我国早熟梨生产的最适宜区,全年平均气温17.6℃,年降水量1 547mm,春季回温早,雨热同步,发展早熟梨有明显的气候资源优势[1]。大规模雪梨开发在云和已有6~7年的时间,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在山地、山垄田上建园,山地果园在技术措施、经营管理上与平地果园有着较大的差异[2-5],因而其生产成本构成与平地果园也不一样。为了提高山地梨园的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云和雪梨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广大梨农的效益,笔者对云和山地梨园的生产成本构成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就降低成本的途径进行了简单的探索。

1调查对象

云和县经过6~7年的发展,全县雪梨生产面积达到了1 066.67hm2,其中核心示范基地约200hm2。对其中2个核心示范基地和3个面积2hm2以上的农户以及2个面积在0.33~0.67hm2的农户进行了调查,共计调查面积约153.33hm2。这些果园全部建在山地和山垄田上,梨树树龄在3~7年,大部分进入投产期。被调查果园生产过程按照云和雪梨标准化栽培、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进行,各项技术措施比较到位,经济效益也比较明显。

因为各个梨园的劳动力来源不一样,其劳动力价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大规模的梨园劳动力来源以雇佣为主,规模较小的梨园劳动力主要是业主本身,在忙的时候也雇佣一部分劳动力,各个雇佣劳动力的价格也存在很大差异。为了能够进行比较和统计,把各个劳动力的日工资统一按市场价格30元/d计算,同时把业主自身的劳动也折算成工资。对于运输等存在差异的成本,也综合考虑,取平均值进行计算。

2生产成本构成

山地果园的栽植密度,一般在750株/hm2左右,各个果园自己统计生产成本时,一般都是按株进行统计的,为了统一,全部换算成公顷进行计算。

2.1建园定植

建园指在新开发的山地条件下,原林地为有林地或疏林地,原为经济林地的成本要低于这个新开发的成本。山地预处理(劈山、炼山等)1 500元/hm2;水平带整地6 300元/hm2;挖定植穴1 875元/hm2;定植肥6 150元/hm2;表土混合肥料回穴并做定植土墩900元/hm2;苗木(225元/株)1 125元/hm2;苗木运输及预处理225元/hm2;定植15元/hm2。以上合计建园及定植需投入成本18 300元/hm2。

2.2幼年树管理

幼年树管理是指梨园定植到第3年年底,共计3个周年时间的管理周期,这段时间的管理主要任务是树体骨架的培养、病虫害防治和土肥水管理,花果量很少,一般梨园可以进行套种间作,充分利用梨园的土地资源。进行统计成本时没有将套种的成本计算在内。合计3年的投入情况如下:夏季护理(抹芽、拉枝、摘心)2 700元/hm2;追肥(第1年6次,第2年5次,以氮素肥料为主,第3年3次以多元肥料为主)3 375元/hm2;病虫害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平均每年7次左右,3年合计2 700元/hm2;果园除草和抚育需2 790元/hm2;秋季施基肥第1年不施,第2年和第3年开始进行扩穴施肥,计投入成本8 700元/hm2;冬季修剪第1年只需150元/hm2,第3年需525元/hm2,合计3年需975元/hm2;冬季清园需1 050元/hm2。以上合计3年共需投入成本22 290元/hm2,每年约7 430元/hm2。

2.3成年树管理

成年树管理成本与树龄、产量的关系很大,由于云和的投产梨园都是4~6年的低龄梨园,从调查的数据来看,目前树龄与产量还是成正比,都还没有达到最高产量,基本在4.5~18.0t/hm2。成本与产量也是成正比关系,这主要是投入肥料和使用的果袋这2项跟产量的关系很大引起的。病虫害防治和树体管理跟产量关系不大,随着树龄的增大渐趋向稳定。在产量稳定下来之后,整个生产管理成本也就基本稳定下来。以接近盛产树的六年生梨树为基础(年商品果产量为12t/hm2,以下产量都是指商品果的产量),参考四至五年生树的生产管理成本,将成年树的生产成本统计如下。一是土肥水管理。年追肥3次(芽前肥、壮果肥、采果肥)计2 370元/hm2;秋季施基肥一次计4 200元/hm2,产量每增加1 500 kg/hm2,约需增加肥料投入300元/hm2;抚育除草加覆盖1 050元/hm2;灌排水300元/hm2。合计7 920元/hm2。二是病虫害防治。生长季喷常规农药防治10次,包括喷叶面肥的成本在内,计1 935元/hm2;冬季清园包括主干涂白525元/hm2;其他防治措施120元/hm2。合计2 580元/hm2。三是树体管理。夏季护理1 050元/hm2;冬季修剪525元/hm2。计1 575元/hm2。四是花果管理。疏花疏果300元/hm2;梨果套袋每只袋的成本加人工工资约0.088元/袋,每1kg需4只袋,产量为12t/hm2时,需4 230元/hm2,产量每增加1 500kg/hm2,需增加成本525元/hm2;梨果采收加运输约需成本0.11元/kg,产量为12t/hm2时,需1 320元/hm2,产量每增加1 500kg/hm2,需增加成本165元/hm2。合计5 850元/hm2。

成年树生产管理成本合计:综合上面4项生产管理内容,云和山地梨园的产商品果为12t/hm2时,生产成本为17 925元/hm2,即每生产1kg梨果的成本约为1.49元。当产量增加,每1kg梨果的生产成本下降,在调查中发现其中一户农户的2hm2果园,生产管理特别到位,商品果产量达到18t/hm2,单独计算其生产成本约为21 930元/hm2,每1kg梨果的生产成本约合1.22元。

2.4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梨园内的道路交通、水利、电力设施、管理用房、管道喷药系统等,被调查梨园的各项基础设施投入差异极大,比如小规模梨园基本没什么基础设施,而2个大的核心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则在总投入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如33.33hm2的长田雪梨示范基地的管理用房投入为11.3万元,道路设施投入为7.4万元,水利设施投入为11.6万元,电力设施投入为6.5万元,管道喷药系统投入为12.4万元,黑光灯1.1万元,合计投入约为50.3万元,每年用于这些基础设施的维护检修约需2万元。另外一个核心示范基地重河湾基地的面积为100hm2,其基础设施的投入更大,全部约为186万元。大规模基地的基础设施投入约为18 000元/hm2,以平均使用寿命25年计算,只需720元/hm2,即使加上利息也不会超过1 500元/hm2,就是一次性资金投入量要大。

3生产成本构成分析

在上面生产成本构成中的数据是云和当前山地梨园生产经营中的基本情况,是各个梨园的平均水平。为了进一步研究成本构成中的决定因素,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对各个梨园的生产水平、基础设施和效益情况进行了对比。

构成梨园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为人工工资、农药、肥料、果袋、其他生产资料、生产工具机械、能耗、运输等其他费用,以面积33.33hm2的长田雪梨示范基地为例,分析各个因素的情况(见表1)。从表1中可以发现,在整个成本占比重最大的是人工工资,其次是肥料和果袋,而器械折旧、能耗、运输费用等占的比重很少。在梨园的经营中,为了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和保持较强的树势,需要确保有足够的肥料投入,因此不会考虑节约肥料的投入来降低成本。果袋和农药部分能够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减少部分支出,但相对比例很少。人工工资是成本当中最大的一项支出,也是弹性很强的一项,因此降低生产成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降低人工工资支出。当然,降低人工工资支出不是简单的减少人工劳动的投入,而是要在确保梨园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应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提高梨园机械化程度、合理安排生产过程等手段,减少人工劳动的投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由于各个梨园在经营水平、设施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调查发现,基础设施投入较大的梨园,生产成本显著低于投入低的梨园,这主要是人工工资的间接降低引起的;另外,经营水平提高,生产成本就会降低或效益增加,导致这一现象的是商品果率的影响。长田基地2002年梨果套袋37万只,梨袋及套袋工资32 560元,生产梨统果87.5t,采收运输工资9 625元,商品果77t,商品果率88%,单独计算套袋和采收成本为0.548元/kg商品果;2003年梨果套袋67万只,梨袋及套袋工资58 960元,生产梨统果160t,采收运输工资17 600元,由于受较大范围的麻皮蝽、茶翅蝽等为害,商品果只有125t,商品果率78%,单独计算套袋和采收成本为0.612元/kg商品果,与上一年度相比增加成本8 000元。此外,气候、病虫害、原材料供应、销售等因素也会影响成本的变动,造成同一梨园在不同年度中存在差异。

4降低成本途径

4.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电力、水利、道路、管理用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能节省很多人工的投入,在基础条件不同的梨园之间进行比较,成本差异是非常显著的。500m的路程,人工运输1t梨要30元,而用拖拉机运输只需1元左右。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比较长,总体来说,还是相当合算的。

4.2提高机械化水平

机械化能显著提高生产效力,大大降低人工劳动的强度。但在山地条件下,机械的应用存在较多的限制因素,阻碍了机械化的推广。引进一些适宜在山地应用的机械系统,是建设现代山地果园一个重要的任务。在重河湾基地和长田基地的生产过程中,管道喷药系统的安装为2个基地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和减少人工投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一次喷药机械比人工直接成本就相差1 024元,可节约成本达15.3%,节省人工151个,管道喷药还有速度快、效果好等优点,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另外黑光灯的使用也使很多虫害防治变的更加简单、经济,降低了农药和人工的投入。

4.3提高生产经营水平

生产经营包括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疏花疏果、套袋等多项具体措施,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最直接的作用是提高产量和商品果率、增加果品的市场竞争力。2005年,多个梨园应用了二次套袋技术,生产出了绿皮的翠冠梨,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极大欢迎,平均价格比黄皮的高0.7元/kg,最高卖到8元/kg。二次套袋比一次套袋需多投入成本0.25元/kg,按平均价格算仍净赚0.45元/kg。其中效益最好的一户(2hm2面积)只应用这一项技术就增加利润1万多元。

5参考文献

[1] 陈超俊,严伟东.山地早熟梨园成本构成及其降低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09(9):116-117.

[2] 吴群,吴雪梅,余小红,等.山地梨园的规范化建设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09(3):110-111.

[3] 王永恒.山地梨园果实套袋效果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8(6):21-22.

篇5

关键词:相机抉择;以客为主;风景资源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12)03008405

我国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在绿色革命、市场化、机制改革的三大背景下,面临着旅游、经济、城市化三大浪潮的考验。[1]旅游大潮①推动了我国风景资源地建设的来临,关于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在实现保护目标与旅游发展的均衡中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理论与思潮层出不穷。②但就总体而言,基本是城市规划理论在风景资源领域的延伸,理论的内容与形式往往适应性不强、弹性不足,可操作性差和缺乏战略思维是其普遍存在的问题。借鉴货币政策的历史经验,适时引入相机抉择理论,将对风景资源地景观设计产生积极的引导意义。

一、风景资源地景观设计的桎梏

(一)设计规范缺乏且指导性不强

设计规范是设计的具体技术要求,是设计工作的规则,是指导性最强的技术描述(包含功能、指标以及限制条件的技术描述等),其目的无疑是量化指标、规范设计、确认要点等技术指导。而我国针对风景资源地的设计规范却少得可怜,国家标准更是微乎其微。现有的《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GB/T 20399—2006)、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GB/T 20416—2006)、《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技术规范》(LYJL26—88) 等标准均是宏观层面的规范与指导,这些规范因没有详细的标准化的技术性规定,在工程设计实践中普遍存在指导性弱、可操作性差的反应。缺乏指导性的设计规范,已经严重制约了设计的规范性和设计质量。

(二)设计趋同化、城市化倾向严重

风景资源地开发建设的迅速铺开,造成专业人才和技术性规范的匮乏。因此,许多设计者及管理者常挪用城市规划、文化建筑、城市广场乃至公共绿地的营造手法,整合风景资源地景观设计的各种要素,使其与城市景观毫无差别而言。风景资源地城市化、趋同化的设计使地域的文化和自然特征被忽视,归属感与个性被泯灭,民族文化受到现代都市文明无情的冲击,唯一性饱受质疑,甚至会造成资源不可逆的破坏。曾经清新秀丽的周庄水镇,经过旅游大潮的洗礼,如今街道两边已全被商业用房覆盖。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曾呼吁各界采取措施制止该现象的蔓延,否则周庄历史留存的江南水乡风韵将毁于廉价的食品和手工制品。[2]

此外,全球化的发展格局造成文化的趋同性,隔离日益减弱,时空渐趋一体,文化与传统被快速复制、快速消费。快餐化的消费模式导致了风景资源地景观设计呈大规模的“复制”趋势,设计手法与结果逐渐趋同。迪斯尼全球开花,主题公园遍地结果,西游记宫布满华夏,便是全球化快餐文化消费的必然结果。如此同一化的设计,不仅忽视了个性、浪费了资源,也恶化了市场、降低了消费品质,对风景资源的持续发展百害无利。

(三)利益寻租与恶性竞争使设计逐利严重

旅游大潮下,利益蛋糕被无限做大,许多利益集团应运而生,他们在彼此博弈的同时竞相寻租逐利,无视保护、肆意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诚然,风景资源保护技术人才与资金的匮乏,以及管理的滞后虽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制约着风景资源的持续发展,但实践表明,一切行动唯经济利益马首是瞻才是资源破坏的万恶之首。资源上市、服务外包、引入竞争、市场准入等制度设计本身与风景资源保护并不矛盾,但是一旦这些制度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前提,后果便可想而知。利益追逐的过程中管理者在寻租,本应具有的监督管理、责任追究的职能名存实亡。管理者与使用者成为利益共同体时,设计便成了助纣为虐的工具。张家界发展旅游造成开发过度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警告,其始作俑者便是逐利避责的管理者和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使用者。

其次,面对市场、面对利益,风景资源地景观设计作为技术服务虽理应对市场需求做出反映,但一味地迎合市场、完全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以服务对象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话,设计必将变成追逐利益的工具,设计者也将沦为绘图匠。彼此恶性竞争,置公共利益于不顾,无视设计场地的立地条件和资源独特性,必将给设计带来急功近利的心态——粗放设计、快速设计。在设计者为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而求大、求全、求快之时,畸形的管理又使本应具有监管责任的论证流于形式,正是这样的心态才导致了周庄古镇设计模式被呈几何数级不假思索地繁衍着。以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它在发展初期以房地产开发的模式,将大片林地、草地和滩地甚至潮间带用于建设密集的别墅和度假村,导致了水土流失和对生物资源的破坏,导致了资源破坏、视觉污染、海水污染、生活污染、沙质退化、旅游超载等环境问题[3],此便是设计者面对利益的妥协。

篇6

可可和父母在外地生活,户籍也是外地的。幼儿园放假了,爸爸妈妈送可可到爷爷奶奶生活的城市住上一段时间。

可可聪明伶俐,深得爷爷奶奶的喜欢,每天他们都带着可可出去玩儿。

这一天,爷爷奶奶带着可可来到一个商业城的游乐中心。假期里,很多孩子都来这里玩儿,这里可热闹了,游艺玩具非常多,有充气的城堡,有蹦蹦床,有沙子城,还有供孩子们钻来钻去的小迷宫。可可兴高采烈地玩着,爷爷奶奶跟着他来来去去,早已疲惫不堪了。可可却还兴致盎然。在可可的要求下,爷爷答应他再玩一次蹦蹦床。蹦蹦床注明只许6岁以下的孩子玩儿。当可可蹦得正开心时,一个看上去又高又壮的男孩子也来玩儿,可可在蹦蹦床上站不稳了,在旁边看着的爷爷赶紧叫可可下来。但可可还是摔倒了,还被那个同时摔倒的男孩子压住了小腿,造成小腿骨折。

游乐中心的人交了一些医药费后就不管了,而商业城也不想负责任。爷爷奶奶一怒之下,想以可可的名义将商业城和游乐中心到法院。但有人说,可可是外地的户籍,不能在没有户籍的城市。

那么,可可应该在哪里的法院提讼呢?

说法:

这个事例是关于民事案件法院的管辖权确定问题。

对于管辖,我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的住所地是指法人的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同时规定,在不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情况下,合同的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原告住所地、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行为结果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篇7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 二级学院 转型发展 管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11-02

随着高校管理重心逐渐向二级学院转移,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和管理实体功能不断强化。在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进程中,二级学院如何发挥主体作用,通过管理创新找到突破口和发展路径,是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办学经历始于1969年美术专业(中专),1989年升格为美术教育专业(专科),1993年成立工艺美术专业(专科),2004年更名为艺术设计专业(专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学校发展大局需要,2005年开始相继申办绘画、动画、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本科专业。

一、顶层设计――转型发展的方向

2011年,该学院在艺术设计专业着手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它是对“艺术”、“技术”与“市场”如何深度融合的进一步探索,更加符合外部环境和专业内涵发展的要求。2013年,该学院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为“点、线、面”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点、线、面”三结合,即一点突出、两线平行、三面交汇。“一点突出”指突出学生的基本技能,“两线平行”指“一专”与“多能”并举,既强调本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又强调加强相关学科的学习。“三面交汇”是指创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兼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点、线、面”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固化,已扩展为该学院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特色。

同时,“艺术、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办学思路,背后有着先进的理念指导。专业建设早期就深入研究了现代设计领域著名的德国包豪斯学院,其在设计和现代艺术方面开展工学结合,提出“集体工作是设计的核心;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应该紧密合作;学生的作业和企业项目密切结合”,并坚持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②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③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正是该学院“艺术、技术与市场相结合”办学思路背后的理念内涵,也是其坚持专业特点创新课程体系,尊重师生发展规律建立师生共同体,逐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以及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活动的理论依据。

二、师生共同体――转型发展的动力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教师队伍转型,一个核心的标志是所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在该学院,教师职业发展、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共同需要,与专业转型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转型发展是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师生共同体实现的,依靠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力量。具体有三种形式:教师共同体、学生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共同体。

1.学生共同体。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促进学生的能力、素质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真正提高。该学院跨年级、跨专业组织学生创作、创新、创业团队,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通过(1)学生课堂作品和毕业创作毕业设计收藏;(2)学生学科竞赛活动;(3)学生展演活动;(4)学生创新创业实战项目;(5)企业实训锻炼;(6)其他实践活动(参加艺术团体、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各类培训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使学生共同体实现纵向上传、帮、带的示范传递效应和横向上的交叉融合效应。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是:2008级和2011级的2名学生,依托原有的工艺制作车间,与企业合作,投入10万元购买喷绘打印雕刻等设备,开展设计服务自主创业,累计带领过30多名在校学生参与设计制作服务,至2014年已经收回成本,开始盈利。

2.教师与学生共同体。旨在注重教师与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相长,这是创新的不竭源泉。在核心课程和实践技能训练课程中,强调教师、教辅技术人员和学生互动合作。在多门课程中,教师将自己承担的设计项目、合作企业提供的项目案例、本地正在进行招投标的项目案例,布置给学生,学生分组模拟公司各岗位职能,分工协作,进行企业实战设计。在课堂外的实验室开放项目中,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对学生的分层辅导和因材施教。2014年,教师与学生共同体创新组织形式――成立了18个教师工作室,140名学生参与到其中。教师依据个人专业能力特长建立工作室,通过双向互选吸纳学生加入。通过搭建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互动的学习平台,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关系,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业指导、技能辅导、创作指导、组织艺术和设计现场参观体验、引入企业项目进行商业绘画创作、开展设计服务等,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三、地方特色――转型发展的抓手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向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转,地方不同,特点不同,地方高校发展特色的立足点就不同。在转型发展中要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就必须抓住地方特色。该学院最早从大庆油陶项目一个“突破点”开始,逐步形成一条文化“生产线”,并进一步带动多个艺术创作和创业"层面"的共同繁荣。

大庆油陶项目是从2008年起步的,领军专家带领师生团队在研究大庆地区林甸瓦盆窑百年烧制古法的基础之上,借鉴中国传统黑陶制作工艺,首创石油“熏烟渗碳”技术,选用地下深层的黄粘土加入岩芯等珍贵地质原料,经多次反复实验,开发出了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大庆油陶。大庆油陶艺术的本质和灵魂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该项教学科研成果丰富了油城文化,在黑龙江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发展中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力。油陶研究所被授予“大庆市十佳旅游纪念品生产厂家”,“黑龙江省文化厅优秀艺术设计机构”等荣誉。应邀参加“哈洽会”文化旅游产业展览、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龙江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会、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年会理事长会议等。目前,油陶标识已在国家商标总局进行了注册;现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外观专利12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4项。该项目与绥棱黑陶文化艺术公司进行了3年的深度合作,该企业派技师来校传授技艺、学院派师生去绥棱学习、企业也注入资金帮助大庆油陶研发等,是典型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

四、制度建设――转型发展的保障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深层组织变革,改革势必伴随着多元利益的冲突,因此,围绕转型发展的目标和各项任务建设完善配套制度,协调各个部门及全体成员的集体协作行为就至关重要。

引导、帮助教师实现转型,需要在制度上进行引领、规范、鼓励和保障。为提升教师专业技能,该学院专门制定了《教师参加艺术创作、参观和实践活动管理办法》。一是依据专业发展需要和教师发展特点加强专业、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落实。由学院主管科研创作的负责人会同各系负责人与各教师进行创作目标定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分析、督促、合作、沟通等。二是开辟路径,鼓励专业教师利用教学工作之余,从事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参观和实践锻炼、展览比赛等活动。三是在鼓励教师参加实践和专业能力提升各项活动的同时,对教师的学习成果加以规范要求和管理。确保教师成长与学生成长、个人成长与集体成长的相互促进。四是加大对高水平、应用型教师的支持、奖励力度。配套修改奖金分配管理办法。对应用型教学名师给予重点扶植,在职称评审上给予优先考虑等。

在做好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加大实践教学工作推进力度,由院长亲自负责推进,通过制度的规范、完善,来固化、保障、延续好的做法。目前实习实践环节占总学分40%以上。学院一直将如何抓好实习实践各环节,联系企业做好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帮助学生寻求就业岗位等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从2011年之后,逐步完善了学生到企业实习的过程考核体系,包括组织实习动员会、向学生下达实习任务,签订安全协议、指导学生如何完成实习鉴定、实习日志等,重点检查学生到企业和现场的佐证照片、提交参与设计的图纸等。此外将课内创意思维训练延伸到课外,实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制定实施细则,实行学分管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此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实施过程的严肃性,验收结果的真实性。

不断探索,建立完善适合艺术类专业实际的校企合作共建运行机制,保障校企合作逐步走向深入。从2008年至今,学院与地方20多家在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协议”。2011年和2014年将9家设计公司的广告制作生产线,引进到艺术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企业实训室,学生直接参与设计、制版、安装、动画等实践项目。学院在多家企业长期支持办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运行和管理模式:一是通过“企业工作室”和“艺术名家工作室”的制度,推动教师与企业合作,搭建企业设计师及著名画家与学生直接交流互动的学习平台。二是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推进行业、企业、学院的深度合作。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四化”――细化、序化、深化、优化方面进行完善和梳理,制定切合实际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三是成立“校中厂――创意实训工厂”,在投入体制、管理运行机制上研究并出台各方的责、权、利,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各方的合作内容。

五、案例启示

(一)顶层设计是转型发展的战略性前提。

转型发展是以改革来推动的发展,顶层设计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从案例研究来看,一个成功的“顶层设计”,至少应具备下列主要特征:(1)建立在学习本领域先进理念、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而不是闭门造车;(2)能够适应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将未来行动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被动无序的状态;(3)基于领导者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判断力及勇于承担责任的执行力;(4)能够具有持续的影响力,一以贯之,并随着实践的不断推动而完善成为一个理念体系。

(二)转型发展必须要有自下而上的动力。

顶层设计必须要有自下而上的动力才能良性运行,教师、学生是办学的基层力量,能够激发起师生群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改革就能无往不胜。从案例研究来看,师生共同体的关键在于:(1)努力构建和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2)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3)师生具有共享的价值和远景,协作性的学习和共享的实践。具体对于二级学院而言,须充分发挥院系的领导能力,按照专业转型发展目标为师生建设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在有限的办学条件下,充分利用外部和自身优质资源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教师团队的整体提升和学生的广泛、深度参与。

(三)转型发展要在地方特色上做大文章。

政府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目的就在于推进以高等教育整体结构分类优化为基础的高校多样化特色发展,从而使高等教育内涵的丰富性能够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丰富性。地方本科高校的“类特色”以其地方性为基础。从案例研究来看,扎根地方,服务地方,从关注地方发展需要来演绎发展的课题,从满足地方需要来获取发展的空间和资源,从地方“与人不同”的需要来汲取特色培育和创新的灵感,从点生线,由线成面,是可取之路。基于地方特色的社会服务项目,为领军人才的脱颖而出,优秀团队的迅速成长,自身品牌和社会声誉的形成创造了机遇和途径。

(四)制度决定着转型发展最终的成败。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制度才是“学校发生的一切事”的“灵魂”,“通过它,一切产生、生长和发展。并达到完美的程度。”“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和混乱。”从案例研究来看,转型发展的制度建设值得我们关注的是:(1)抓住了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制度建设,把好的想法、做法通过制度固化下来,并伴随实践不断完善制度体系;(2)注重制度的正向引导、激励,并给予保障。使师生不是“考虑如何消极避错”,而是“积极思考如何改进工作和提高工作绩效。”(3)形成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良性运行机制。一系列政策有效衔接,相互配合,以实现转型发展的整体目标,并通过细化、序化、深化、优化的制度建设将转型发展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篇8

日本;湿地保护立法;南沙湿地生态公园

2002年被联合国选定为生态旅游年,此举掀起了生态旅游一个新的,生态旅游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虽日本于1990年左右才提出生态旅游,但毋庸置疑,其通过多年的不断实践、调研、整合,综合政府的力量,其已成为世界上生态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生态推进法》的颁布与实施。

湿地的保护与开发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为岛国,因此即便内陆湖泊也有延伸至海洋的部分,故其湿地通常多为滨海湿地。日本的湿地消失速度极快,湿地保护刻不容缓,其特点是制定法律的同时,日本社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毫无疑问,总结日本湿地立法保护的经验和做法对南沙湿地生态公园——广州市最后一片大面积滨海湿地,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日本湿地的定义和现状

1. 概念

日本将湿地定义为:湿地的重要特征首先是潮湿;第二是地下水位;第三至少在一年

的某段时间内,土壤处于饱和状态。此定义强调土壤和水分,没有提到植被。

2. 日本湿地公园的类型

日本的湿地公园类型大致包括如下两种:

(1)自然湿地公园:该类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自然演替,人类干扰程度微小,多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基础上发展起来。如日本北海道的钏路湿地公园等。

(2)以湿地特色旅游为主的湿地公园:该类型湿地公园为根据当地湿地自然条件和国内外旅游市场需要,以展示湿地结构、功能、类型为基础,以湿地科研技术为依托,集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科学性为一体的湿地公园。如东京湾的野鸟公园、箱根湿地公园等。

3. 日本湿地保护立法的现状

日本于2003年提出“观光立国”的国策,将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国家行为,而旅游

业发展的基础则离不开对资源的保护。日本是个极度重视自然资源保护的国家,其国内虽尚无一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综合立法,但已有相对一部分法律针对相关的湿地保护,如《自然保护法律》、《鸟兽保护及狩猎法》、《频临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河川法》等法律为针对湿地生态系统中单项自然资源或特定保护区域的立法,《水污染控制法》、《湖泊水质保护特别措施法》、《渔业法》等则针对影响湿地保护的生产、开发活动的管制,此外,公害救济法和污染控制法对湿地保护也具有法律效力。

(1)注重民众参与度

在日本的湿地保护体制中,十分重视与积极调动民众的力量,其依靠的不仅仅是国家的

力量,更重视当地居民的参与,如《自然环境保护法》中的意见征询制度和听证会制度。又如滋贺县政府启发民众参加琵琶湖环境的自觉性,倡导“琵琶湖与人共生”的基本理念,组织其参与保护琵琶湖的各种活动。

日本政府在对湿地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尊重民众的自主性,在合理分配任务的基础上,促进民众与政府的信息交流、相互协作,充分发挥个人、地方居民、企业、行政机关、研究单位等各个主体间的特性,相互合作,共同保护湿地。

(2)基本上由学者和地方代表组成审查机关

虽日本民间认为,审查机关存在太多权限,为政府办事的目的过于明显,希望能够加大

地方自治体的管辖权,但当政府和当地人民团体在建设公共设施项目的意见上存在分歧时,由第三者审查机关出面调查孰是孰非,也不失为一个适当的方法。

(3)制定法规依法引导当地的综合治理

各地方部门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合当地湿地保护的法规,如前已述及的琵琶湖,06年末,

滋贺县政府在原有立法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条例,对琵琶湖周围地区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湖泊与河流的堤防建设等做了明确的具体规定,使各项治理工作有章可循。通过此举,及之前地方部门制定的相关法规,到2020年琵琶湖水质可恢复至20世纪70年代水平;到2050年,可恢复至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

二、南沙湿地生态公园保护立法现存问题

现今中国关于湿地的新闻报道,屡现诸如此类的字眼:“XX湿地日趋萎缩,保护无法

可依”,不难看出,湿地的保护立法在中国已经是非常迫切的一个问题。

南沙湿地位于广州市的南端,地理位置优越,被称为广州的“城市之肾”,其旅游定位为生态旅游,游客多为珠三角一带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城里人,综合上文所述,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为保护湿地资源,尤其在湿地资源快速退化的现今,关于南沙湿地生态公园的保护立法现在以下两大问题:

1.缺乏专门的湿地立法

首先,我国没有一部完全关于湿地专项保护的立法,这使得各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国家统一立法的指导,犹如群龙无首。

其次,虽我国某些地区颁布了湿地保护的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重视法律义务、轻视法律权利;主观性规定居多、客观性规定欠缺等等。

最后,虽《广东省环保规划纲要》特别将南沙确定为“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但南沙湿地并没有专门的立法保护,只是靠诸如“生态优先”这样的原则指导湿地的保护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2.缺少公众参与制度

公众参与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当地居民参与、当地社区参与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目前,

我国湿地的法律保护主要依靠的是政府的力量,而不是像国外发达国家依靠居民、社区和非政府组织。例如笔者与2013年1月26日中午12点正登陆在南沙湿地公园的主页

(.cn)可见,其“专家献计”的版块,最后更新时间为2011年5月11日,并且专家门所发表的文章都不是专门针对南沙湿地的;同时,笔者在相同的时间登入主页内的“会员天地”版块进行搜寻,希望获得公众参与的相关信息,但笔者同样发现会员最后发表留言的日期是2011年10月5日,从参与的内容不难看出,目前南沙湿地公园的公众参与主要倾向于基础级得科普教育,尚未让公众触及湿地保护的事前决策、事中观察及事后监督中。

三、对南沙湿地生态公园保护的启示

1.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湿地保护法规

日本国内的湿地均按照地方特色制定具有当地特色的保护法规,南沙湿地生态公园可

参考这一经验,南沙区与广州番禺、顺德等市相临,皆处于珠三角,湿地连为一体,因此,其保护与珠三角的湿地保护也存在割舍不了的相互关系,南沙湿地生态公园因根据此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地方保护法规,同时,国家也应尽快将湿地保护立法提出日程,对各地的湿地地方保护法规做出指导。

2.加大公众参与度

日本的湿地保护体制中,充分尊重民众的自主性,个人、地方居民、企业、行政机关、

篇9

麦克尔・波特在《国家的竞争优势》中提到,一个产业的竞争优势决定于四个因素,即环境因素、社会需求、相关产业发展和公司及其结构,除此之外,政府和市场机遇是影响这四个因素的重要因素。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越来越需求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不能适应这种需求,导致教育层次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层次结构的需要发生偏差,专业结构不能正确地反映劳动力结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需求相脱离的现象比较严重,甚至出现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这既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还会造成人才的浪费。以唐山为例,其对理工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始终保持前位,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人,河北省高校毕业生34万人,唐山市接收毕业生30000人,较2006年增幅超过30%。其中非师范类毕业生约24000人,师范类毕业生约6000人;所有毕业生中,本科以上约10400人。唐山本地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为此还引进国家部委院校的非唐山籍毕业生数量在2000多人。目前在建的曹妃甸工业园区将在2010年后迎来用人高峰,其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自动化、冶金钢铁、化工、电力、建筑、机械制造等方面,尤其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人才急缺。显然唐山本地院校必须开拓创新原有办学思路和模式,开设人才需求旺盛的新专业新课程,提升自身竞争力,否则将很难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竞争力是指在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下,高校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能力,以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能力。通常我们可以在这一分析框架中,对“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从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反映大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影响因素。如果说研究型大学取向于教学的综合性、科研的前沿性、管理的科学性和环境的学术性的话。那么“教学型”大学应该取向于教学的严谨性、科研的针对性、管理的有效性和环境的包容性。“教学研究型”则应考虑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而定。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新建地方本科校院多数为建在地级城市的专升本院校,并以城市命名为“某某学院”。这些院校基本上本专科教育并存,有的仍以专科教育为主,对照大学竞争力要素中的二级指标,他们在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校园氛围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落后,目标定位不清

由于这些学校长期处在专科层次,其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观念基本停留在专科学校层次。对于怎样建设本科、建设什么样的本科既缺乏感性认识,更缺乏理性思考,发展方向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保守落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亟待更新,质量标准缺乏针对性,在教学、管理等方面要么是专科教育的简单延伸,要么正在摸着石头过河。

(二)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

不少学校连年扩招,规模急剧扩大,升本后不仅师资数量问题没有解决,而且教育质量和学科结构也成为突出问题,不同学科专业间教师比例不平衡。加之教学任务繁重,经费紧张,教师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少,因而学术视野窄,学术水平较低。此外,由于学校的品牌弱势、所处区位劣势、条件较差,存在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难以留住的问题。

(三)学科单一,后劲不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体系从专科层次演变而来,学科单一,缺乏规范性、时代性、前瞻性和共生性,很难通过内部整合实现学科的优化,更难以在较长时期内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多数学科的教师缺乏科研意识、没有科研成果,即便有层次也较低。普遍缺乏合格的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不健全,学科发展缺少动力机制。

(四)校园氛围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

由于办学层次低,对外交流和开放不够,即使在校园扩建和迁入新校区后,仍然存在注重小团体利益、眼前利益得失的氛围,缺乏大气磅礴、海纳百川、充满爱心、宽容开放的校园文化;缺乏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学术氛围和竞争意识。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以唐山学院为例

(一)目标定位是特色发展的动力

对于唐山学院来说,目前适逢迎评促建的关键时期,明确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结合实际考虑,其功能定位应以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为基准,思考自己的功能发展目标,即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门人才为主,积极开展科技研究,力争更多成果转化,最终用以服务社会。

(二)特色形成是办学的基础与源泉

大学的特色是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有实力,有实力才有发展。特色是力量之源,是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以下列举唐山学院可着力形成的特色:

办学精神特色。在抗震二十周年纪念时给唐山人民题词:“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把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2006年到唐山视察,殷切希望唐山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并提出了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构想。唐山学院应以抗震精神为指导,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科学发展。

办学目标特色。唐山学院整体目标就是要“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为依托”,学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应是“应用型”,服务对象定位应是“面向地方”。依据此战略目标,最终确定各学科或系部等局部发展目标。

学科专业特色。唐山学院应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除了工科专业的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应提到足够的高度来重视。

人才培养特色。要求学校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中的程序与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有所创新,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校园环境特色。唐山中华第一园工业文化园的建立,是唐山学院校园环境特色的一个很好体现。除了物质文化环境之外,唐山学院还应注重非物质文化环境的形成,充分发挥大唐画院的校园文化载体和素质教育平台作用,为弘扬先进文化,增强艺术交流发挥积极作用。

篇10

Local Application - oriented Institutions Students' Education

Service Satisfaction Survey Based on CRM Philosophy

――Take a Local College in Hunan as an example

JIAO Juanni, CHEN Jiami

([1]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Hu'nan 425199;

[2] Graduate Schoo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customer satisfaction theory to application-oriented educational services to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evaluation, reference and references built after Yuan Kunming scholar student satisfaction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setting,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indicators weights rebuilt. And accordingly a place in Hunan Colleges students in educational service satisfaction were investigated to understand their educational service satisfaction, the last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the local application - oriented institutions are given some feasible recommendations in school education to improve service satisfaction.

Key words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ions; students; education service; students' satisfaction

地方性本科院校发展十多年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教学资源也在不断完善,大多属院校已经通过本科合格评估,那么作为高校的客户――学生对此有何看法,对自己的学校是否满意,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1 教育服务及学生满意度概念界定

1.1 高校教育服务

高校教育服务是指高校利用教育设施设备、教育技术等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其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中,需遵守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高校教育服务存在有形性和无形性的双重特点,即提供现代化教学和体育文娱设备,教学楼和学校附属建筑等有形服务产品,也提供无形的服务产品,如高校形象,文化氛围,心理咨询等。一般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服务的提供周期为四年,期间校方提供的教育服务项目纷繁复杂,在校学生的需求会受各方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因此在提供教育服务的实际操作中要比提供其他服务更为困难。

1.2 学生满意度理论

(1)学生满意度的概念。依据客户满意度理论和广义的客户概念,学生满意度是指学生入学至毕业离校这一段时期内,将校方提供的一系列服务产品同预期期望进行比照之后,形成的一种对高校教育服务满足自己教育需要程度的一种认知和判断。

(2)学生满意度的测评。相较于国外学者对学生满意度调查的研究结果,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视角不同,大致可以将研究成果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关于学生满意度调查基本原理和模型构建的研究;第二类是以《大学生满意度问卷》为研究工具进行的实证研究。我国目前对学生满意度调查的模型和指标构建仍不够全面,理论上较少有创新点,故在测评方式上大多使用满意度调查问卷为主要研究工具,采用李克特量表为主要测量工具。

(3)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学生的满意状况是由学生的预期感知和实际感知这两个因素决定的。若预期期望越低,学生就越容易得到满足;与之相反若实际感知越差,那么学生就越不容易得到满足。同时学生的满意度也会随着评价个体和评价标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主要研究的即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服务的接受者在整个教育服务过程中,对校方提供服务的预期期望和自身实际感知两者间进行比照,从而得到的一种心理感受。

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服务于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本科层次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普通高等院校,该类院校重点突出应用型的特色,教学培养期间校方通常会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更为注重企业岗位所需,且具有发展定位清晰,人才培养区域化等特征。但由于该类院校统归地方政府管理,普遍都存在不足,如缺乏优秀生源、地理优势弱、教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紧张等问题。

2.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大学生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深入分析,在借鉴并引用袁昆明学者《在校大学生对高校服务满意度调查研究》一文中构建的“在校大学生对高校服务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及实际情况对袁昆明学者所建的满意度模型及满意度指标体系进行部分增补和删减。主要在原校园文化指标下增添了学校附属建筑和教学区设计两个三级指标,在原学生支持与管理服务指标下添加了一个勤工俭学三级指标和就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网资讯更新、就业困难帮扶三个四级指标。删除了原学生支持与管理服务指标下,行政人员办事效率和行政人员服务态度的两个三级指标以及原学生忠诚下继续在本校深造的可能性指标,根据上述指标的变动情况,在借鉴并沿用大部分原指标权重的前提下,考虑到学生抱怨和学生忠诚视为随学生满意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结果变量,最后形成了高校形象、教学服务、校园文化、学生支持与管理服务、图书馆管理服务、后勤管理服务、学生感知价值以及学生抱怨和学生忠诚9个二级指标和49个三级指标,并参考文献以及专家咨询法进一步细分了四级指标,并对变动后的指标重新赋予了相应的权重。

3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学生对教育服务的满意度现状调查――以湖南某地方高校为例

3.1 样本选取及抽样

本部分主要以湖南某地方高校为样本总体,以该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由于调查对象数量大,存在不同系别和专业间差异,总体情况较为复杂。为了增大不同系别和专业间的共同性,提高调查样本的代表性。结合样本实际情况本文选用分层抽样为调查方法,并遵循随机抽样原则,将其现有的14个教学系部,共33个普通本科专业划分为文史、理工、艺术和体育四大类,再根据学生的性别和所在年级逐层随机抽样。

3.2 学生满意度测量方法

依据我们重新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样本基本信息和教育服务项目满意度具体情况调查。后者包括对七个维度的满意度评价,及学生抱怨和学生忠诚两个方面的调查,共设75个题项。同时本文选择应用最为广泛的李克特五级量表作为满意度测量方法,设置“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五个等级,并相应赋值为“5”、“4”、“3”、“2”、“1”,对1-69题进行测量。70-75题则另设 “是”、“否”选项进行调查。测量所得结果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3 在校学生对教育服务满意度的结果分析

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因本次调查测评项目不存在冲突项,故主要依据问卷的填写完整程度来进行有效性的判定。若问卷完整填写且无空白项视为有效,反之则无效。最终判定有效问卷193份,无效问卷7份,有效率为96.5%。

3.3.1 高校形象

由表1数据得,除招生简章和校园网站建设项平均得分3.24大于众数外,其余三项均低于3分,这说明在校生对学校知名度和声誉、社会公众形象和培养目标偏向于不满意。

3.3.2 教学服务

由表2数据得,在校生对教学服务的满意度为2.994分,其中专业实习和实训及师资力量或调研经费等投入得分最低均为2.74分。但综合各评价项目的分值来看在校学生对该维度较偏向于一般满意。

3.3.3 课程设置

由表3数据得,除教材选用平均值低于众数外,其余各项均大于3分,说明在校生对本校课程设置情况基本满意。

3.3.4 教学设备

由表4数据得,目前在校学生对教学设备的使用情况较不满意,平均值得分均低于3分。

3.3.5 校园文化

由表5数据得,教学楼水电配送、教学楼卫生、体育设施和文娱场所对外开放情况和附属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情况平均值低于众数3分,其中体育设施和文娱场所对外开放情况得分最低为2.74分;道路修建和路面维护和校园绿化设计和栽种平均值低于众数4分,但校园绿化设计和栽种得分为该维度最高分3.92分,该得分偏向于满意。

3.3.6 学生支持与管理服务

由表6数据得,该维度内仅学校社团组织管理一个项目平均值低于众数。其中,在校学生对帮困项目的满意度最高为3.28分,这说明校方在帮困扶助工作上投入较大,学生满意度较高,且该项评价对学生支持与管理服务的贡献较为明显。

3.3.7 图书馆服务

学生对该维度综合满意度得分为最高3.326分,在校学生对该维度各项服务满意度评价高于一般满意。其中图书馆开放时间和借还图书便捷性两项众数为4分,偏向于满意。但在校学生对图书馆员工服务态度的满意度相对该维度内其他项较低。详见表7。

3.3.8 后勤生活服务

学生对后勤生活服务满意度得分为最低2.755分,且仅有校内交通便利情况和宿舍管理制度两项平均值高于众数,其余项目均趋向于不满意。校方应对该维度各项服务引起重视,并将提升该维度学生满意度作为工作重点。具体数据如表8所示。

3.3.9 学生抱怨

据统计,被调查学生中126人(65.28%)知道学校设有学生反馈意见渠道,仅有61人(31.61%)抱怨过学校提供的某项教育服务,且只有46人(23.83%)得到了校方及时的反馈,及时反馈率未能达到百分之百。具体数据图1。

图1 学生抱怨

3.3.10 学生忠诚

由图2数据显示,被调查学生中80人(41.45%)会向他人推荐母校,155人(80.31%)会在毕业后支持母校,85人(44.04%)为就读的学校感到自豪。

3.4 结论

在上述七个维度中高校形象,教学服务和后勤生活服务三个维度的分值低于3分,其中后勤生活服务满意度最低为2.755分,说明在校学生对该教育服务处于不满意状态。而校园文化、学生支持与管理服务、图书馆服务和学生感知价值维度均高于3分处于一般满意状态,其中图书馆服务满意度最高为3.326分。后经加权得在校学生对该校教育服务综合满意度为3.028分,整体倾向于满意。详细数据见表9。

最后从学生抱怨和学生忠诚情况来看,学生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并不乐观。因此,作为高校管理者应该力图创新,搭建适合于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育教学环境,提高高校教育服务满意度。

图2 学生忠诚

4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服务满意度提升策略建议

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服务满意度的提升要结合地区资源条件、现代沟通特点、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在需求,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培养的同时,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从而培养出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有思想、身心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第一,依据专业特点,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具体做法就是由各专业负责人和相关领导带头寻找专业对口企业或事业单位,签订三方共赢的合作培养计划,并体现在个专业培养方案中,切实把专业实验或实践与经济活动对接起来,并将此内容作为相关责任人和学生课程考核或学分获得的依据,不能只流于形式。

第二,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和形式,灵活运用数字化、电子化教学手段,应该给予老师更多的教学资源支持和政策支持,鼓励老师创新教学活动过程,以学生学有所获为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