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理念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地理教学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日渐突出,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植被破坏、资源匮乏、人口问题、地区经济差异等,都与地理学有很大关系。同时,人们意识到要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提高国民的地理科学素养。地理课程改革显得极为重要,这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产物,我们通常说,教育改革中,观念转变是基础,体制改革是关键,课程改革是核心。而其中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实施,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真正理解课程标准精髓的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吴传钧院士在谈地理教育改革问题时说:“地理教育是一件头等大事。它不仅关系到发展地理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吴传钧院士的讲话明确提出了学生素质与地理教育有直接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中的地理教育比大学更为重要,因为它影响人的一辈子。在新课程标准形势下又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既认识自然世界,也要认识人文世界,并且通过对两个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懂得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自觉地保护资源与环境;进而树立全球一体的思想,更好地理解和维护世界和平。这就是高中地理教育要达到的目标。
一、对地理教学理念的认识
(一)教学理念概述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1]。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二)地理新课标教学理念
世纪之交,为遵循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方针,从2001年9月开始新的课程标准走进了校园,也走进了师生生活,从而要求参与教改教师破除以书为本,以纲为纲,以教为学的旧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3]。新的国家《高中地理课标》提出了六大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事物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地理教学必须贴近生活实际,体现生活性、实用性,并能给学生的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反映出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联系生活实际事例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开设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如:气象站、地震台)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和方式,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6、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成绩,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 "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4]。
二、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理念的特点
(一)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标,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主要任务,教师是课堂的主体。结果是学生只是像机器一样在背诵记忆,再现课本内容。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也抹杀了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果差,如此不仅教师教的累,而且学生学的也累。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该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增强课堂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持久兴趣
篇2
一、充分利用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地理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这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多样化地理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活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按照《新课标》进行教学时,我们应遵循“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改革性理念,开发并利用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应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发挥其地域优势,突出学校地理教学的特色。例如《地球运动》这一课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就需要地理课程资源的配合,才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为了将这类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学校与教师应积极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创建校本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如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活动:测定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调整当地太阳能热水器仰角、计算当地可供充分采光的楼间距等。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不但能够提高自主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而且形成了可供地理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这种开发课程资源的方式,不仅化抽象为具体,还体现了《新课标》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的要求,成功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联系起来,有效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具体方向与导向,如果没有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都将迷失方向,更不必说教学效率的提高了。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布卢姆说过:“有效教学始于准确知道想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同样,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想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设计丰富多彩、富有悬念的课堂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的心门,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课堂伊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只要一关闭船的发动机,船就会停止不前,但是在二战中,德国军队的潜水艇却在关闭发动机的情况下仍能进出由英军严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索密度流知识的兴趣;又如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对孪生兄弟,哥哥先出生,弟弟后出生,但是弟弟的岁数却比哥哥还要大一岁,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学生探究“日界线”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
作为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具有引导作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浓厚的探索氛围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争取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学习任务,并切身体会积极体验所带来的成就感,以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季风气候”时,我国位于东亚,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那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真实体验来理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及特点。
四、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学会归纳整理
从建构主义角度来讲,学习具有积累性,因此,我们倡导“变式练习,归纳整理”的教学策略。变式练习意在进一步巩固旧知识、加强新知识,并通过应用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其主要手段有:创设实际的教学情境、变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以及变更概念的非本质特征等,将问题改头换面,呈现出新面貌,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意识。例如在探究学习“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特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出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以及天气的示意图;在学习“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后,可以利用假设的方法进行练习,假设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是否还会产生“四季”交替和“五带”变化。在完成单元知识的学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主从地位及解题技巧,真正实现新旧知识在结构上的相互统一,实现知识的前后呼应,更好地发挥知识体系的整体效应,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并为其以后的深造奠定基础。
总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该转变自身教育理念,更新教学信息,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高中地理教学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吕洪华.浅谈高中地理课堂创新改革[J].考试周刊,2011(9).
篇3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高中地理;教学改革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变革,高中地理教学也在经历着课程的全面改革。在新课标理念下,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与切实提高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新课标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同时也是高中地理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遵循的重要原则。有效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学习过程,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学生有效投入学习过程的时间越长,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在教学中,有时教师可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也就达不到教师所设计的预期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采取各种措施,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面向所有学生,应展现出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怎样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呢?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教与学是一个整体,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同时,教师要放弃课堂上的“教师权威”,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观念,改变教条式的教学局面,应使教学手段成为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其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决不能为了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而上课,那样会使地理课程教学缺少活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好教材中现有的内容以外,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在地理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思考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应巧妙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教学地球资源这一课时,笔者先要求学生了解家乡的资源情况,让他们分析相关的地理知识。上课的时候再由教师分析这些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资源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新颖性与层次性,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和有可探索的余地,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激发思维,并要鼓励、诱导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深入挖掘教材
新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这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教材中许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律的叙述十分简洁,有些是点到为止;然而在教材的“案例”和“问题研究”中的要求却有较高难度。这种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不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更给学生的分析、讨论、探究带来较大困难,同时对教师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因此,我们必须刻苦钻研教材与教参。
四、努力创设地理学习情境
教师应努力让学生热爱地理这门课,有学习地理的激情,这就要求我们设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灵活巧妙地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和氛围,通过运用预先设计好的语言、实体、影像、音乐或图表等媒体或手段,创设或再现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后面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
五、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手段现代化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充分发挥主体性教育功能,使学生自觉、自主地选择知识,并能动自如地加以改造,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以及主体人格等。华盛顿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人类靠听觉只能获取信息的20%左右,视觉只有60%以上,其他则通过触觉、嗅觉、表情、手势等途径获得。而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它的图、文、声、动画能同时刺激人的感官神经。丰富的感性材料,全方位的组织形式,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效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并且知识的保持时间要远远高于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的采用对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用动画模拟海陆风、山谷风的环流形势;录像播放实际生活中在山区开展的气球运动比赛,观察气球的运动方向;图示北京的城市热岛效应,近几年的气温曲线图与城市工业图,北京交通的变化等等资料,从而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掌握热力环流这一重点知识。
篇4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民主、宽松、愉悦”成为课堂氛围的主旋律
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要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我们首要的任务便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萌发“主角”意识。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当从传统的、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框框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配角”,构建一种新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发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感悟,为获得结论而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交流的“沙龙”。
第二,学会倾听,多角度赏识学生。教师要从一个育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地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
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
二、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
三、优化评价方式,师生有效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进行活动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积极的活动,因为教师毕竟是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方式是讨论式教学,教师先布置好要讨论的主题,给学生课后的准备时间,然后可分组讨论、辩论。另外,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笔者认为教师的“主导”主要应体现在组织、激励、关注等方面。在活动中,教师在活动策划、小组分工、组织应变等方面,必须充当一个“总导演”和“总调度”的角色;教师还应是“加油站”,不断地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思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和参与行为要予以特别的好评,这样才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
篇5
低碳理念不仅可以从文本的挖掘中渗透,教师同样可以挖掘文本教学的情感因素,透过情感价值的生发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低碳理念。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有很多对社会热议的话题的研讨,尤其是对学生熟悉甚至正在经历的一些生活体验,课本中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涉及。对于这类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极大地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共鸣,也能够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些都能够为低碳理念的渗透提供坚实的基础,能够进一步在教学中巩固与深化学生的低碳理念。如在教学“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透过情感价值的引发来增强学生的低碳理念。城市化以及城市的发展对于大部分在城市中生活与学习的学生而言再熟悉不过了。大家在享受着城市化带来的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情感价值为出发点来加强对学生低碳理念的渗透。具体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1.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吗?
2.面对当前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诸多环境、社会问题,可以如何缓解?
3.作为城市化发展的见证者,我们应当如何对未来城市布局进行规划?这样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能让学生在思考中认识到我们承担着保护环境的重要使命,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低碳理念。
二、设计教学活动,深化学生低碳理念
篇6
教者:时常武 毛丽菊
日期:2006年2月13日
课程安排:
周 次章 节课时
第一周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2
第二周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2
第三周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问题研究2
第四周第二章 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化2
第五周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2
第六周第三节 城市化 问题研究2
第七周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2
第八周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
第九周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
第十周复习第一章到第三章内容2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五一假期
第十三周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2
第十四周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问题研究2
第十五周第五章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2
第十六周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问题研究2
第十七周第六章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
第十八周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问题研究2
第十九周期终复习2
第二十周期终考试
实施过程: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一、教学目的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差异
2、人口迁移的形式和原因
3、人口的发展如何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三、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1、收集、阅读资料,了解农民工现状
2、分析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3、探讨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和途径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一、教学目的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3、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4、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城市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城市内部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3、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差异
4、城市化所要经历的过程及每个过程的特点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市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1、收集、阅读资料,了解人们选择不同住房位置的情况
2、分析人们选择住房位置的主要因素
3、提出你选择住房位置的基本思路,选择恰当位置的住房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的: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3、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的特点
4、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的特点
三、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是什么样
1、分析资料,了解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理念。收集当地的气温、降水、日照等基本数据,了解适宜在当地生长的农作物品种
2、为家乡的农业园区选择适宜的农业种类
3、根据所给的地图,描述出农业示范区的蓝图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的:
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举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工业的区位因素
2、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3、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
三、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1、收集、阅读资料,了解焦作市概况
2、分析焦作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潜在的优势
3、探讨对策,寻求解决焦作市城市转型的途径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教学目的: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1、收集、阅读资料,了解北京及其他城市的自行车现状
2、分析北京市交通拥堵是否与自行车有关
3、发表意见,探究北京自行车的发展方向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
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空间分布特点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篇7
关键词:激趣 探究 创新
进入新世纪,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掀开了中学地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序幕。在国家教育部制订《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建设中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多样化的地理教学方法,强调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尝试把这种学习方式引入到教学中。
一、探究式学习给中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又是个很有趣、很实用、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但由于过去地理教学中主要采用接受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缺少实践和探索的机会,使得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纯粹被动地接受、呆板地记忆地理知识及结论,压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使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慢慢地失去了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培养他们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探究式学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推广。
探究式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要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去发现结论。在探究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因此,不失时机地将探究式学习引入地理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来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从而给中学地理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二、探究式学习的实施
全面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所以提高中学生的地理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学习。以“激趣——探究——创新”为常式的探究式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向学生提供程序思考题,置疑激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带疑读文、读图、探究地理知识。
1、组织参观访查,开设科普讲座,扩展知识视野
由于地理教材内容有限,某些内容还是“过时”的,跟不上形势发展,适时地举办一些专题科普讲座,向学生介绍新的地理信息和环保知识,探讨当前相关的热门话题,并利用双休日或科技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参观、访查,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量,扩阔学生的地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如在《中国地理》“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一节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到绵阳市气象局参观,请高级工程师进行介绍,并由此提出探究的问题:影响绵阳市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哪几种?有何影响?请提出具体防御措施。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使学生了解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的成因,对人类生产及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懂得如何趋利避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树立灾害意识和全球观念等。学生亲自参与,亲眼所看,亲耳所闻,亲身体验,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2、指导学生进行课题探究
(1)指导选题
课题探究的突破是探究式学习成功的一个方面,而选题则是课题探究成功的开始。我认为,选题不仅需从日常生活中去求索,还必须考虑需要性、创造性、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这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突破口,更是课题探究取得进展的关键。学生对来自身边、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如:《学校平面图的制作》、《剩饭与环保》、《课间文明休息与噪音》等),更加熟悉,更感兴趣,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地去学习和探索,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顺利进行。此外,也要注意选题的新颖性。一方面课题本身的创新性,能直接起到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创新性较强的课题其研究的结论也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制订研究方案
课题确定后,由学生自由组合探究小组,自已确定研究方案。设计研究方案的过程正是学生创造思维火花迸发的阶段,教师应对这些火花加以保护。而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一方面更利于探究能力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结精神。如在调查学校节水问题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调查水表的数据、设计表格、记录用水次数、进行计算,向全班宣讲。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参与了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予指导,并使每一个计划在学生当中都得到可行性论证,为课题具体研究打好基础。
(3)实施研究
实施研究过程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积极去总结地理原理及规律性,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发现地理知识的基础。
(4)总结结果
在实施研究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原因进行研讨,把初探、交流中所获得的地理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综合化、条理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否发挥主导作用十分重要。对成果的表达方式,我们提倡多样化,可以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或论文等,也可以通过辨论会、讨论会、出板报、墙报、编刊物等的方式。探索的成果应该是一个“文件夹”,情感体现的总结,研究过程的记载,以及成功与挫折的经历等,都是有价值的成果,决不能忽视。最后,教师可让学生把探究出的结论运用到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中去.从而有效地验证和巩固所获的相关知识。
三、对探究式学习的评价
使用探究学习这种方法进行地理学习,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发挥最佳,使其形成责任心、成就感最强,五育价值体现得最为充分。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承担一项科学研究课题的全过程。这种方法也是在地理学科教育的各种教导方法中难度最大,对师生要求最高的教学模式,同时花费时间也较多。所以必须利用课外时间做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等工作。如果师生不具备运用这种方法的素质和条件也不要勉强运用。这种学习方法需要得到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如果社会条件不具备也不宜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此外,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用,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原理等陈述性知识,只要通过听授或阅读就可以为学生所撑握,不需要学生刻意去探究或发现。在以人为本和以知识为本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才能掌握知识则成为真正探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地理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第4次印刷
篇8
一、成功之处
(一)突出上册内容的理性思维,直入主题
刚一开始,给学生投影“瑶琳仙境”以及一系列跟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有关的图片,学生很快被图片所吸引。然后给学生提出外力作用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造成的不同影响。在看图片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学生有感性认识的基础,容易领悟。
(二)重点突出,课堂展现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然后对沙丘的形成进行浅层次的研究,因为这部分内容要深入下去到等高线的画出太难,新课程要求没有到那个程度。所以只简单跟学生分析沙丘的大致形成过程,对课程难度把握比较到位。
三角洲和冲积扇是流水作用中最常见的,学生容易记住三角洲,难记冲积扇,两者容易混淆。通过学生讨论、发言,加深学生对两者的印象,达到了教学目的。
这节课注重学以致用,通过两个活动体现了在这个方面的创新:提问学生“在桥梁建设时,建桥墩要往下挖,一般情况下,我们先后挖出的是什么?”学生可能在平时生活中看到过,接班的学校附近也有河流,但是学生平时没有留心观察,而这个内容有较强的实际意义。课堂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大的撕去标签的“可乐瓶”里面装入沙子、大石头、小石头和水(已经经过多次洗涤),然后用力摇动,迅速将瓶子竖立,放于讲台上,等待水变得清澈再观察。在等待水变清澈过程中给学生布置另外一道活动题,过后再回过头来看实验效果,并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由于实验的可操作性比较强,学生容易完成。
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过程中,让学生探讨的是关于黄土高原的治理问题:首先给学生投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外表形态的图片,然后问学生“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现在看上去千沟万壑呢?”之后,再让学生为治理黄土高原提出好的建议、方法。这个问题的提出有两点好:第一,这个问题刚好结合了“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两个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二,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符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三)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充当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注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给学生充分的民主空间。在课件中问题的设计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让学生感觉能说点什么,但一下子又说不完整。比如:试分析冲积扇和三角洲之间有何差别?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图片的观察,觉得差别很明显,似乎很简单,但是要说到点上又比较难。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者的形成过程。再比如:你对治理黄土高原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这个问题学生可能通过电视媒体已经有一点了解,但要他想出新的方法又有难度。这个时候学生的探讨有新意,有挑战。在学生反应默然的时候,用了一个故事:一个到陕北支教的老师,跟当地贫苦孩子一起研究,成功地栽种了大片的小树。学生的兴趣很高,也产生了新的想法。后面的视频,关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的视频,让学生对黄土高原农业生产有了感性认识。再要学生提出新的治理黄土高原的方法就显得比较简单了。在整堂课中,学生对问题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对问题的探究有深度,课堂气氛活跃。
二、不足之处
(一)课前音乐播放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在刚开始的时候显得稍稍有点紧张。
(二)问题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
问题设计稍稍偏难,所以有不少学生难以反应过来。在整个课堂中出现了几次冷场的时候,对于学生来说就可能有稍微偏难了。
(三)学科专业化训练不够,目标意识不强
在整个课堂中虽然学生参与的面比较广,问题的层次也比较深,但是大多是学生口头回答,比较随意,不具有专业性。在课堂中间可以插入适当的练习题,甚至是高考题目,加强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折射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一)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课堂教学,尤其是口头问题设计和练习题的难度。
(二)注重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养成好的答题习惯,学生答题规范了,学生成绩就会好起来,学生对该学科的信心也会好起来。
三、教学反思
通过回顾以上一节公开课的过程,地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到底应该如何适应新课程的开展,以下问题值得考虑:
(一)地理教学方式在传统中有创新,以传统为主
传统地理教学方式是一套经过历代教育工作者长期实践积累的成果,其中有很多的优秀之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很多老师一味希望能用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是根本不切实际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表现在以下方面:
1.工整的板书设计
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教学工具,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一节课下来黑板上一个字不写,认为要写的东西全部可以用多媒体展现出来。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在黑板上将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在黑板上板书出来。
2.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
很多老师对现在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质疑的现代教学观不知道如何处理,学生没有问题的时候,老师觉得就是教学的失败。学生能提出问题固然是好,但是学生受到现有知识水平的限制,要能够提出非常有深度的问题很有难度,而老师提出的问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是有针对性的,老师不应当放弃对学生提问的权利。
3.课后诊断、反思观
诊断可以是自我诊断,也可以是和他人共同诊断,即教师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诊断分析和集体诊断评析,寻找本节课的成功与失败。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学生个体,而我们的教学设计又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的预先“文本设计”,它与具体的教学实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修改、补充和完善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师每上完一节课后,都必须进行诊断和反思,通过自我诊断分析和他人诊断评析,找出本节课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反省和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的相悖之处,反思自己的功过是非,总结经验,吸收教训,并修改、补充、完善和追记在案。同时,课后诊断、反思,还可强化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共同发展。
(二)地理教学理念在传统中有创新,时刻以“新”理念武装自己
1.从传统的地理教师地位中解脱出来
新课程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以学论教”。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愿望和能力,特别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加以确认,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2.学生从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中易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教育和课堂的主人,是教师服务的对象,教学活动的依据和“以学论教”的根据。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交往、互动,它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双边过程”。这种交往互动,就是师生互教互学、人人参与、合作学习,共同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人与人之间的平行精神交流和传授知识、分享理解、促进学习、实现自我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3.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时刻植根于脑海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由于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给定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所以他们对给定内容都可以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使其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成为一种超越“文本课程”的“体验课程”。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毕竟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就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来说,却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对于教材的使用,更多地应该强调是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使用。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动机、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代科技发展的现实,作适应删减,进行重组、变革、渗透、拓展和创新,创造性地加以使用,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创造出“适应学生的教学内容”。
以个人电脑、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的出现,我们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交互渗透和互相补充。同时还应预防技术至上主义。
4.全方位、动态发展的评价观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措施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以满堂灌为主,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率都比较低下,新课程标准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了建议。
一、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前与改革后的地理知识内容是相似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教学理念有较大的不同,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影响教学效果。首先,应该更新教学目标,对知识的传授已经不是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由情感态度、知识能力、教学评价组成,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整体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构成目标体系。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展示了国内外天文地理、气象景观,这些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克服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恐惧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地理中有很多关于自然奥秘的知识,学生往往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表现出对地理知识的渴求,培养起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一些自然奥秘,尤其是一些自然之谜,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三、精心设计练习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能否落实,教学目标能否达成,都离不开练习这个环节。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练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和挑选练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地理基本技能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总结: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与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是介于文科与理科之间的学科,同时,由于高中地理学科内容复杂,知识面广阔,这也增加了高中地理的学习难度,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对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 小组合作学习 高中地理教学
一、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缺乏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其本质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基础,才能决定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基于初中地理教学的不重视,导致高中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趋于不足,有部分学生甚至放弃地理学科的学习。其本质原因有几点:1. 地理偏理科,在学习上绝大部分的女生直接不感兴趣,不想去思考、划分与分析地理图表;2. 高中教学体系中对于高中地理的基础教学不够重视。因此,学生逐渐地对于学习地理学科缺乏兴趣。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其教学系统本质是依仗地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对于高中而言,学校应当扩展与优化高中地理学科教研组,解决地理教师匮乏、综合水平不足、青黄不接等现象。就目前而言,绝大部分的高校地理教师,其实际职能范围大大超出其岗位职能工作,除此,要实现师资队伍的完善,必须加强对于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技能的培训与考核,优化现阶段教师的教学手段,从思想上,破除学生、地理教师以及学校领导层对于地理学科的懈怠,改变其传统的教学观念,从而实现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师资队伍建设。
(三)教学资源匮乏
地理,是一门理科,但同样是一门引人入胜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人文故事与古今轶事,是许多青少年会去探索与兴趣学习的。比如:许多不优秀的学生,热爱三国类的游戏,但其对于古今中国的地域分布情况,却能够了如指掌。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接触与兴趣,通过游戏可以接受更多的课外知识与故事,丰富其部分的地理综合素养。新课标下的我国高中地理,其教学资源依旧处于匮乏阶段,比如设备:地球仪、投影机、多媒体计算机;又比如教材:教师缺乏对于订阅地理学术杂志的习惯、学校图书馆地理书籍存量少、地理教师缺乏特定的地理模型。正是由于教学资源去匮乏,导致了地理缺失了引人入胜的学科魅力,让学生无法去接触到趣味性的一面,从而全面地降低了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以及学校地理教学的发展进程。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是实现学生自主与合作化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利于驱动高中生对于地理学习的积极态度。通过不断地设计提问、学习、交流与表达,教师主导教学目标,实现以学生为主的辅助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培养,营造一种趣味化、知识化与探究化的教学课堂氛围,逐渐地改变其传统地理教学的自然过程,从而优化其本质教学,实现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打造效率教学课堂,从而让学生全面性地发展学科学习。
三、新课标下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初探
(一)教学设计
要实现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课程教学,其本质在于教师应当熟练“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结合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困境,引入课外性的教学资料,构建初步的地理模型,递进式与探究式的知识传授过程,不同教学内容,则引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观看与活动,让学生对于每节课都有着充分的新颖感,从整体教学大纲上,优化每节“小组合作学习”的小课,力求结合学生实际学情,从而更好地优化其教学质量。
(二)分组模式
古语有云:教学相长也,其揭示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必须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促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当采用合理化与科学化的分组,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对于班级学生进行6人一组的“小组合作学习”,参考学生地理学情,综合每组地理综合知识。本着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促进的目标,安排小组长,协同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小组学习协调,从而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地理教学目标。
(三)“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材料
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案例为课堂教学,课前一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提倡高中生利用地理课本、网络、图书馆以及老一辈的经验故事等资料,进行气候、生物、地质、水质、地势方面资料收集,由小组长进行综合记载。
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课堂中,教师事先组织小组长进行综合资料的发言,教师参与讨论起水土流失过程的环境演变,并提出:“小组对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进行排列”,让小组学生能够自主化想法交流。
利用多媒体教学,绘制出相关的影响因素曲线,并辅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们充分地理解对于地理中的一些科学曲线的认识,并要求小组学生进行自身观点的影响因素曲线绘制,通过小组课堂学习、交流,加以教师辅导,进行影响因素曲线的初步绘制,让学生们去自主化、合作化与探究化地摸索,从而接受地理知识中的一些枯燥理科理念,实现对于小组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与地理教师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对于课堂的设计,深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自主、合作、趣味与探究性的学习氛围,贯彻与落实“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不单单提升教学方式,更重要扩宽教学手段与教学材料,从本质上推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使高中地理更生动,为高中生学习所感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