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医学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医学;医疗模式
0 引言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8.9%,多达1.19亿,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预测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超过少儿人口数,而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高达4.5亿人。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人民生活方式、健康和疾病、卫生服务提供均产生了很大影响,给国家和地区的卫生、福利、社会服务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家庭社会压力的增大,若处理不当,社会不稳定因素、矛盾等激化,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因此,解决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与中国医疗服务现状的矛盾成了当务之急。本文结合世界先进国家的经验、我国专家前辈经验和自身临床实习的实践及体会浅谈中国老年医学的现状及改善的相关建议。
1 中国老年医学的现状
1.1 我国老年医学研究取得的成就
为了让自己的国民安度晚年,我国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改善老年医学及其医疗服务。自20世纪50年代起,北京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提出振兴我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事业开始,有关老年医学的委员会及杂志陆续成立或创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等都将老年医学项目列入其中,更多的学者投入到长寿和衰老的研究中,老年医学的医疗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老年疾病的诊治规范不断完善,积极地推动了我国老年医学的发展[1]。近几年,新的医疗政策、医疗保险和医疗相关法律不断改进和完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治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城镇、城乡、农村等医疗保险的推广,普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缓解了社会矛盾。媒体和广播等都出台了一系列饮食、健康和预防疾病的节目,让全民参与,注重生活方式,关注自身健康,减轻和缓解社会经济、医疗卫生和服务系统的压力,逐步建立良性循环。
1.2 我国老年医学的不足之处
尽管我国一直致力于完善老年医学,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2-3]:
1.2.1 医疗资源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中绝大部分老年医学科来自干部病房,主要承担干部的保健诊疗任务,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医疗机构数量严重不足,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充分。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老年病科,前身是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干部保健科,自1998年起,才面向全体老年人。另外,国内养老机构很是多,但只具备养老功能,而不能提供医疗服务。我在华西医院老年科实习的时候发现,很多老年人机体退行性病变,有很多慢性的基础疾病,这是每个老年人都会遇到的,不加干预可能恶化,干预则需要有专业医学知识的监控其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维持目前衰退的机体的稳定,因为老年人病情多复杂,多变化。这部分病人是无需住院的,一方面本身医院的环境,各种耐药菌对他们的健康状况是潜在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医疗空间和资源的限制很多危重病人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增加了医疗服务系统和患者求医治病的压力,还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随着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必将导致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更加迫切,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1.2.2 医疗理念-个体化医疗保健服务
符合中国特色的老年医学医疗模式尚未确立,一般医院的老年科仍沿袭着单病诊疗的传统医疗模式,仅关注的疾病本身,而忽略了老年人心理、生理出现或潜在的其他问题,未能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而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习期间,发现老师们经常会耐心的给患者们讲解他们的病情,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并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的负面情绪。但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会如此,如一些基层医院。在和老年患者的交谈中发现,老年人的医从性很好,配合度很高,但他们往往很焦虑、很担心、很恐慌,这些负面情绪很不利于病情的康复。如老年人多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很多时候这类患者情绪的变化是致命的。
1.2.3 规范化和重视度
我国尚未建立老年医学专科医师的资格认证和专科职称考评标准,不利于规范现代老年医学的内容和提高老年医学执业人员的水平,也不利于吸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投身到老年医学事业中。其次,老年医学的交流平台匮乏,缺少全国、两岸及世界性的老年医学交流大会,政府相关部门对老年医学的投入力量不够,社会对老年人健康的关注度及重视度不够[1]。
2 美国老年医学的新理念与医疗模式
美国老年医学打破了传统以单个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单病诊疗的传统亚专科片段医疗服务模式,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医疗保健服务,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多学科协作,以及功能评估与康复。目前的医疗模式有[3]:1)老年病房。由老年科专科医生组成的团队专门收治老年病人,更有效地诊治疾病并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2)老年髋部骨折专诊。老年人骨质疏松且容易摔倒,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该医疗模式下医生负责老年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和康复,让患者更早恢复健康。3)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ACE)。为老年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间锻炼、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性病长期管理等的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让老年人保持自主性和独立性,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3 如何发展我国现代老年医学
综合考虑我国的医疗现状和美国老年医学的理念与医疗模式,结合自身的实习,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善我国老年医学[1-3]:
3.1 医学理念
个体化医疗保健服务,以人为本,注重患者个人病情特点的同时,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多学科协作,患者心理健康、功能评估与康复。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3.2 医疗模式
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模式。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三方联合,提供给更多的老年人更优质的诊疗保健服务。
3.3 诊治规范
尽快制定老年病诊治规范,如《老年周围动脉硬化疾病诊治》、《老年心房纤颤诊治》等。
3.4 老年医学研究和教育
老年医学研究应涵盖基础、临床及预防研究。它们紧密相关,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展老年医学和服务大众。同时,编写适合国情、适合相应层次的老年医学教材,吸进更多优秀的专科人才从教,于各地建立培训基地以提高医疗人员水平来满足社会需求。
4 小结
面对全社会的老龄化,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有生力量将以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为前提,老年人生活质量也将成为潜在的社会部稳定因素。因此,我们亟需打破现状,通过完善教育方式、加强老年医学研究、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模式等各种方法发展现代老年医学,改善医疗现状,有效地预防并诊治老年患者,提高改善其生活质量,减轻社会、经济和卫生服务系统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李小鹰,王建业,于普林.中国老年医学面临的严峻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3,32(01):01-02.
篇2
【关键词】老年医学;成功老化;综合评估;老年共病;心血管病
作者:范利(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
我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的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0%。与此同时是家庭小型化、空巢化趋势的逐年增长,这将势必使社会医疗、养老保障的需求迅猛增加。因此,发展现代老年医学在中国势在必行。然而,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老年保健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纯疾病诊治为主的传统专科模式,缺乏现代老年医学知识理念。老年科医务人员缺乏系统规范的老年多学科系统训练。因此,推广现代老年医学理念、更新老年保健医学知识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的当务之急。
1转变老年保健医学服务理念和模式
老年保健医学的服务理念由老年健康的定义和老年疾病的特点所决定。1996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了我国健康老年人的标准,包括骨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无神经系统疾病,无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无慢性肺部功能不全,无肝肾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恶性肿瘤,还要有一定的视听能力、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情绪稳定,能恰当对待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及具有社交能力。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更多使用成功老化的概念[1,2]。因老化是排除了疾病因素以外,随年龄增长不可避免而发生的生理、社会和认知功能下降的状态。成功老化是指生理功能、认知功能正常,无抑郁,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状态。能够获得成功老化的老年人,就可以积极享受生活,维持身体功能和身心健康、避免疾病。成功老化不一定没有疾病;对于患有老年疾病也可通过多方面的干预帮助其达到成功老化。近年来,老年医学领域的研究更加强调评估老年健康的标准应侧重于功能而不是疾病。
老年疾病的管理亦有不同于成年人疾病管理的特点。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器官疾病,合并多种并发症,疾病表现不典型[3]。在治疗方案的选择方面,目前针对许多疾病指南的研究证据大多来源于成年人的研究结果,缺少针对老年人生理特点的疾病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老年人患有的常见慢性疾病大多难以彻底治愈,致残率较高,导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当代老年医学的理念是全面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维持老年人的功能,降低不可治愈的疾病引起的机体不适,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保健医学的服务模式也应随之转变。服务目标除了传统的防治疾病外,更应强调维持老年生理、认知功能和心理康复治疗,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康复照料,促进老年独立自主地生活。在处理老年疾病问题时需要多学科团队综合评估病情,明确患者每次就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根据预期存活寿命和保证老年生活质量确定综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老年保健医学的服务对象应由传统的“患者”扩展到所有老年人。老年保健医学服务的内容不应局限于“治病”,还应该给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体检和健康咨询。老年医学服务、管理机构应与社区卫生机构联合,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管理体系;开展多学科合作服务模式和全科医生培训;应根据老年的不同年龄段制定具有不同侧重点(帮助老人成功老化、防治慢病、给予老年人临终关怀)的管理策略,建立动态的、终生的医学管理模式。
2重视老年综合评估
老年健康的现代概念和老年疾病的特点决定了老年综合评估是老年医学的核心技术和核心内容[4]。它通过由老年科医生为主导,组织药剂师、营养师、心理科医生、康复科医生、护理人员等多学科团队对老年人在医学、功能、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进行评估,达到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判断疗效和预后、合理安排医疗和长期护理服务的目的。老年综合评估的内容涵盖医学问题、躯体功能(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评估、跌倒评估)、认知情绪问题(包括痴呆、谵妄、抑郁和焦虑)、社会支持、环境因素、信仰医疗意愿等多维度。医学问题里又包括老年合并多种疾病的诊断和管理、多重用药问题、老年综合征(跌倒、痴呆、抑郁、睡眠障碍、疼痛、营养不良、尿失禁)的评估。通过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对于医疗机构可以减少对医院资源的占用,提高成本效益比;明确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时转诊、出院。对于医护人员能够避免漏诊、误诊,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对于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患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老年人家中居住时间,降低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率,减少残疾、促进康复,减少医疗费用[5,6]。目前,国外对于社区的老年人和住院的肿瘤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等已开展了大量有关老年综合评估的研究报道。有研究表明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可以降低近期老年人死亡率,延长家中居住时间[7]。
改善躯体和认知功能。澳大利亚的研究开展了边远地区在线老年综合评估系统的使用[8]。我国已有关于社区开展老年综合评估的研究报道,以医院为基础的老年综合评估研究刚刚起步。目前我国尚未见到有关在线、远程老年综合评估的报道。未来还需要开展针对我国医疗背景和文化背景下老年综合评估量表的研究,评价特异性量表是否较普适性量表作用更佳。应扩大老年综合评估的应用范围,对住院患者、门诊患者和社区老年人开展不同侧重点的老年综合评估。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不同量表的有效性及其作用,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远程评估系统和随访、干预、管理体系也将是老年综合评估研究的发展方向。
3重视老年共病问题
老年共病是指老年患者中同时患有≥2种慢性疾病的现象,不同研究表明老年共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生率达55%~98%[9]。最常见的合并疾病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脑卒中。一项亚洲研究报道[10],老年人中的四种最常见的合并疾病类型是(1)心血管病+代谢综合征;(2)关节+肺+眼部疾病;(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4)消化系统+肿瘤。高龄、女性、社会地位低者共生疾病发病率增高。目前,老年共病的危险因素不明,遗传背景、生物学因素(血压、血脂、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空气污染、社会环境)可能都参与了老年共病的发生。老年共病的不良后果是导致机体机能和生活质量下降,医疗费用增加。因此,老年共病现象是老年保健医学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目前关于老年共病如何发生、发展,在同一个体发生的显著不相关的共生疾病的机制是什么,在这一事件链发生之前早期识别手段,以及减少或阻止多种共生疾病的有效措施有哪些,还都没有定论。因此,老年共病问题研究的未来方向是探讨多种共生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机制,探讨生命阶段、人格、焦虑与共病发生和进展的关系,研究老年共病的早期诊断技术、疾病预防策略、新型护理模式。在老年保健医学管理层面,探讨针对共生疾病的健康护理模式和保健医疗机构,建立以老年科医师为主、多学科专业科室、专家协作的老年整体医学模式、和将医疗部门+社会服务机构整合的持续医学模式将有助于减少老年共病对社会、老年个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4重视老年多重用药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多重用药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和复杂。因为老年人的药物使用适应证和药物剂量均可能与成年人的标准不同;且老年人常罹患多种慢性疾病,因此,老年人的用药管理策略应结合老年保健机构、内科医师、药师、护理人员多方意见,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11]。一项研究显示[12],根据Beers标准,老年不合理用药的比例在23.3%,女性、过多给药、反复就诊与不合理用药显著相关。
还有研究发现,面对临床医师、药师和其他人员或宣传途径推荐的药物,多数老年人更加信任从内科医师与药师处获得的药品有效性及其药物价格的信息;因此,临床医师和药师的合理呼吁有助于改善价格因素所致的药物依从性差的现象[13]。
5掌握常见老年疾病防治面临的新挑战
基于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防治老年常见疾病仍是老年医学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因此,掌握常见老年疾病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对于提高老年保健医学水平、延长老年患者的平均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根据美国2011年最新统计数据[14],6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的治疗率78.4%,控制率仅48.0%。中国高血压患者合并脑卒中的发生率远远高于西方人,心血管死亡率及总死亡率高于同龄正常人,常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痴呆、糖尿病、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15]。目前对于高血压病防治的理念是越早进行综合评估危险因素、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及临床疾病,越早干预,获益越大。高血压防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1)如何早期识别高血压,早期预防;(2)如何开展有效社区防治;(3)开发血压检测器材和动态血压实时传送技术,进行有效的血压管理,保证血压达标;(4)如何帮助老年人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5)开发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实践——血压管理“云服务”。不但可收集海量的临床数据(心血管风险、资源消耗、生活质量改善),为临床治疗与管理大样本患者群体提供技术平台,还可为临床研究、进行长期随访奠定基础。
缺血性心脏病或脑卒中也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心血管病是美国的首位死亡原因(死亡80万/年),美国心血管病的医疗费用是4440亿/年[14]。在我国,每年有250万新发卒中病例和750万卒中生存患者,脑卒中超过心脏疾病,是中国老年的首位致死、致残原因。
无论在男性、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肥胖、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症在男性发生率分别为36.67%、30.09%、67.43%和26.69%;在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29.77%、24.79%、63.98%和23.62%[15]。老年保健医学研究在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6]是帮助老年评估、干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缺乏体育活动及吸烟等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卒中单元,组织卒中后随访、康复训练,开展健康宣教,积极检测和管理血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卒中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
我国2型糖尿病在60~70岁的患者男性和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18.1%和20.3%,在超过70岁的患者中这一比例分别达到21.8%和22.0%[17]。但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率低,不足40%。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比例显著增多,但“三高”控制率低于15%,而且新型糖尿病药物尚不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病率。老年医学工作者在糖尿病防治领域面临的挑战是加强糖尿病的标准化管理;推动如何将指南研究进展迅速转化为社区实践;重视糖尿病筛查,开发早期筛查工具;帮助老年人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建立多学科管理模式;还有与专科研究人员配合推动新型糖尿病药物的开发。
篇3
【关键词】 老年医学;临床带教;医学教育
老年医学科临床实习是老年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培养高等老年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医科大学教育的基础与主体,基础课程部分学习在大学中多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必须再经过一到两年的临床实习,才能使基础课程灵活地应用于临床诊疗过程中[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医学模式由单一的生物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出现了许多心理医学和社会医学方面的知识。老年医学科是一新兴学科,服务对象主要是高龄甚至超高龄的老年人,故老年医学科临床一线教师做好该学科的临床教学工作,对提高老年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老年医学整体水平的进步、延长人类寿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我院老年医学科收治的患者常为心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恶性肿瘤、痴呆、神志不清等多种疾病,年龄在80岁以上的达到50%以上,70岁以上的达到92%左右,其中 75%的老年患者完全不能自理,能部分自理仅占20%。结合老年医学科的自身特点,我们制定了一套老年医学科的临床带教方案。
1 教学查房
随着检查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在促进医学的进步的同时,却削弱了实习医生的临床思维及动手能力,他们往往重视各种化验检查,忽视了最基本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造成病史采集简单粗糙,对发病过程、症状的具体性质等描述得过于简单无序,不注重发散思维,不重视鉴别诊断的问诊。对患者进行体检时因检查手法和顺序不规范,常常不能及时发现阳性体征。因此,教学查房规范化对于提高实习生、低年资住院医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老年医学科制定了每周三或周四进行一次教学查房的制度。在每次教学查房前,首先挑选比较典型的病例,如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冠心病等,查房主任床边询问病史、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全面掌握患者的疾病情况。发现阳性体征,则让实习医生亲自体会,加深印象,并让实习医生结合该患者的病情提出自己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后续治疗思路等。
2 病例讨论[3]
病例讨论是在临床实践中训练医学生及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病例讨论在临床教学中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加强实习同学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及运用,帮助实习医生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例如,一个因“胸痛”入院的患者,就需要详细询问胸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发作的持续时间、程度、缓解及加重因素,是否伴有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血压升高,有无外伤史等。这就要求医学生掌握能引起胸痛的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反流性食管炎、气胸、主动脉夹层等疾病发作特点,提出鉴别诊断方案,为做出正确诊断,需做心肌酶学、心电图、胸部CTA等辅助检查。(2)培养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年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教授实习生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同时,还应注重引导同学如何围绕病情展开思考,如何层层推进逐渐得出正确的结果。在引导同学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同时激发同学的创造性思维,对提高学生的想象空间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比如上述胸痛患者,大家一般都会考虑到胸部疾病,还要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还可能有腹部疾病引起胸痛呢?如胆心综合征?(3)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加强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由于老年医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临床教育在医德教育中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临床病例讨论中,集体查房时带教老师应作出榜样,以患者为中心,注意尊重、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与患者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真正做到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3 读书报告与专业讲座
在临床实习期间,除了在临床见习真实病例外,还应鼓励实习同学们积极学习各专业理论新进展,以每周一次读书报告的形式促进他们学习。如我院老年医学科每周一次的读书报告内容有:华法林的应用进展,可达龙的应用共识,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等等与临床实践息息相关。另外,还组织带教老师们的专业讲座,如室性心律失常诊治指南,心衰防治指南,老年高血压的特点等等,通过精心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平台,生动表现本学科的新观点、新进展,使实习医生学会辨证分析,学到许多与临床实践相关的新知识,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 出科考核
老年医学科分为老年心脏科、老年肾科、老年呼吸科、老年内分泌科、老年消化科、老年ICU科,老年神经科等七个三级学科,实习生在每个科室轮转时间3个月左右,为了检查在各科轮转学习中是否真正掌握了该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原则,由科室统一安排,进行出科考核。这种出科考核以床边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为主,以动手操作为辅,最后由带教老师提问出相关理论问题。通过出科考核这一环节,使实习同学对每个学科都有所了解,不会出现重此薄彼的偏科现象,理论知识更加全面。
总之,通过上述举措,老年医学科实习生、住院医生培训更加规范,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更加坚实,为培养下一代年轻医学人才贡献了一份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郭剑虹,陈文韩,陈锦生,等.加强临床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现代医院,2010, 10(3):123-125.
篇4
增龄使得机体内环境改变,肝肾功能下降,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药物的反应发生一系列变化,容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
同时,由于老年人常有多种慢性疾病共存,往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且用药时间长、剂量大,药物相互作用复杂,容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老年医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多重用药,如何合理用药、制定科学的多重用药方案,已经成为临床医师和药师研究的热点。
老年人多重用药需重视
目前,对多重用药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欧洲和美国研究分别根据药物种类、药物应用是否属于临床需要来定义多重用药。多重用药通常是指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时使用了潜在的不适当药物或者同时服用了6种及以上的药物。
多重用药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很多老年病人由于多病共存,一方面需要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另一方面,多重用药存在着过度或不适当用药风险,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增加,极可能引起在常规药物治疗初期时不易发现的药源性疾病。
据研究表明,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其相互作用发生的风险为6%;5种药物联合使用,其相互作用发生的风险为50%;同时接受6种以上药物者,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达60%;8种以上药物联用,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为100%。另外,多重用药也大大增加了服药错误的几率。因此,不适当的多重用药,严重危害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浪费了社会的医疗资源。
如何应对老年人多重用药
由于老年人个体差异大,很难制定统一的用药标准,老年患者合理用药应关注多方面的因素。临床工作中,老年患者的用药管理要考虑老年人独特的生理、病理和药理因素,遵循下列原则:
1.详细评估老年人的病史及基本资料,了解其既往病历及用药史,包括疾病诊断、病况评估、目前是否用药、药物反应及不良反应等。
2.明确诊断前,应避免用药(感染除外),充分重视非药物疗法。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及适当运动等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替代药物治疗的。
3.开处新药前,应仔细评估是否有潜在的影响疗效的疾病,如肝肾功能异常,或会受治疗药物影响的疾病;同时,应常规核查患者的现有用药,尽可能减少用药种数。有多种临床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根据临床情况调整治疗用药。
4.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应选用相对安全且适合老年人服用的药物。药物种类及每日服用次数,尽量减至最低,服药的时程尽量简单,尽量避免不同用法,以使老年人容易遵循及家属容易协助用药。
5.要充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关注新开的药物与现用药物之间的潜在相互作用,如协同叠加作用,避免用一种药物去治疗另一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而致用药越来越多,产生“处方瀑布”。对于一些治疗窗较窄,危险系数较高的药品,合并用药时更应谨慎,注意监测血药浓度。
6.定期或常规的检查病人用药的规则性、疗效及不良反应。
7.完整保留患者的用药记录和管理记录。这利于其他医生、患者及其家属全面了解患者的用药史,也利于定期核查用药。
篇5
养生从“长生不老”到“成功老化”的认识转化,是养生领域的根本性转变。在历史上,从宫廷皇族不惜一切代价寻觅不老药,到民间人士遁入深山老林修炼求仙,有人认为还可以永远活在这个世上而不老化。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那只是一种愿望而已。人有生有灭是大自然规律。既然人的生命不老化是不可能的,那么,养生能做到的,就是如何使老化过程变成一种成功的优雅的过程。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医学、社会学、老年学和养生学等领域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对于什么是成功老化给出了不同的结论。而且,随着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对于“成功老化”的认识也不断深入。比如开始人们认为“成功老化”首先必须是一个健康的老人,健康的老人必须是“躯体无明显畸形,无明显驼背等不良体型,骨关节活动基本正常,神经系统无病变,如偏瘫、老年痴呆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系统检查基本正常,心脏基本正常,无高血压,冠心病,无明显肺部疾病,无肝肾疾病,无内分泌代谢疾病,无恶性肿瘤及影响生活功能的严重器官性疾病,有一定试听能力,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能恰当地对待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能适应环境,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等。这显然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一般老人很难达到。据我国卫生部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76%~89%,大于65岁的老年人平均患7种病。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成功老化”的老人不能用这么苛刻的标准来衡量,带病生存已成常态,只要不影响生存,没有很大的痛苦就行。以维持生命器官功能取代彻底治愈是老年医学的新的理念。
“成功老化”是养生追求的目标。那么,对于养生者来说,到底什么是“成功老化”?怎样做到“成功老化”?“成功老化”的人起码能养生到个体基因决定的寿命极限。就是说每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不同的,养生要养到自己的“天寿”范畴。有的人七十岁就老化得不行,有人可能九十岁才老化得不行,只要达到个体的各器官同步老化就是“成功老化”。由于身心的同步老化,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会因老化的器官和没老化的器官相互撕扯而痛苦。同时,在这个老化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老化过程,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疾病,能够适应家庭和社会的发展,能够愉快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特别注意的是“成功老化”和这时的物质生活已经没有多大关系,因为这时已经很难在物质上改变自己的生活。只有适应这时的生活。
我们知道,养生贯穿人的一生。在养生意义上做到“成功老化”,也是人一生努力的结果。当我们看到许多人“成功老化”,千万不要嫉妒,因为这是他们已经努力了一生。自己没有“成功老化”也千万不要生气,因为你可能没有付出努力。虽然,养生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但是效果却截然不同。为了自己能“成功老化”,那么,就努力养生吧。
篇6
【关键词】 老年化;新形势;预防保健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 也加重了我国人口老年化, 使得我国已经跨入到了世界老年化国家的行列。工业化与现代化时代的到来, 为人口老年化奠定了一定物质基础。由于我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政治经济、法律法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还不是十分完善, 而社会老年化问题的出现, 增加了我国预防保健工作的负担。因而加强老年化社会形势下预防保健措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老年化对人口健康产生的影响
1. 1 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和医疗水平逐步提高, 使得我国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尽管如此, 作为自然人, 人体的衰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大约只有20%呈现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 超过半数的老年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1]。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整体水平不高, 而且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1. 2 老年人疾病顺位发生改变 普遍来看我国老年人身患的疾病, 疾病顺位主要是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其他各种肿瘤疾病。通过对某省老年人疾病调查情况可以发现, 在9种较为常见的流行疾病当中, 患病率处于前三位的分别为高血压、白内障和冠心病。
1. 3 老年人患病种类增多 目前, 老年人出现了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趋势, 而且患病时间较长。相关资料显示, 在住院的老年人群中, 有将近半数的老年患者同时患有3~4种疾病。这类患者, 病后自身的恢复能力较弱, 往往会有较长的病程, 不容易康复, 并且在治疗恢复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其他新病症[2]。
2 老年化社会形势下的预防保健措施
2. 1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社会卫生防病保健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需要坚持防病优先的政策导向。尤其是在老年化社会新形势下, 要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保健政策, 正确理解“防”与“治”之间的辨证关系。“防”指的是要用较少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来换取最大社会效益的主动性保健措施;而“治”则是与“防”措施相对应, 采用较大投入且具有较大风险的被动性保健措施[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 一定要重视防治结合的保健措施。尤其是当地政府在构建预防保健体系的过程中, 需要把“预防”放在突出位置, 发挥预防的重要作用。
2. 2 合理规划, 完善老年保健机制 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的老年预防保健工作实际情况, 需要把该项工作纳入到社会卫生事业长远发展规划当中, 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认真分析老年化人口特点, 建立健全预防保健基础设施, 根据当地医疗水平和发展实际建立基层医疗机构, 发挥出社区的服务功能, 从而方便当地老年人就医。同时要制定出老年医疗的中长期保障方案与措施, 当地领导要对老年保健工作足够重视, 加大卫生防疫和预防保健工作的资金投入, 保证预防保健工作的社会关注性和福利性, 防止医疗机构“自筹经费”现象的出现, 逐步完善老年保障机制。
2. 3 开展教育, 培养老年人疾病防治的专业化人才 要想更好的开展老年预防保健工作, 离不开教育工作的大力支持。一些高等医学院校可以根据教学实际, 开设老年医学的专业课程, 加强预防保健知识的传授;针对当前在职的医务人员及保健工作人员, 要有计划、有安排的向他们继续普及最新的老年医学知识, 强化其医疗技能和工作能力;无论是各大医学高校还是医疗服务机构, 都需要制定出多层次的教育计划, 并要采取多元化的措施, 培养出现代化医疗行业专业化的卫生预防保健人才[4]。同时也应该适时的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 针对当前我国老年人出现的疾病, 向他们传授一些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 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 提高其健康状况, 在此基础上, 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到多种保健活动中来, 使其心情愉悦, 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2. 4 加强管理, 推进医疗保健工作的改革 根据当前我国预防保健工作实际, 需要对现进行的医疗保健工作进行严格管理, 对医疗机构的整顿与治理需要常抓不懈, 确保卫生人员的工作利益。要将预防保健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 提高医疗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及管理能力, 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另外, 在新形势下, 要重视医疗保健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医疗卫生体制要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 以适应新时期医疗工作的发展需要, 这既是提高预防保健工作服务质量的重要条件, 也是推动预防保健工作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只有大力对预防保健工作进行创新, 才能克服由医疗体制弊端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这样才能发挥出预防保健工作的最大优势, 提高预防保健工作的质量, 逐步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
3 小结
老年化社会形势下, 需要所有人对预防保健工作有足够重视。政府要在加强医疗卫生保健的同时, 注重推进医疗体制改革, 构建科学合理的预防保健体系。坚持贯彻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政策, 大力推进医疗保健教育工作, 培养专业化的医疗保健人员, 提高预防保健水平。加强管理, 实现我国预防保健工作的规范化, 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使我国人口老年化向着健康老年化的方向发展, 减轻社会发展负担, 推动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同时, 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德全, 陈少贤, 李燕芬.广州老年人社会现状及自我保健意识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1999(3):159-161.
[2] 康萍萍.浅谈新形势下农村预防保健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中国保健营养, 2012(16):59.
[3] 方德全, 仲怀春, 姜树国.新形势下军区医疗保健工作形势及对策.沈阳部队医药, 2010(2):145.
篇7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对健康的理解已不局限于简单的身体健康,而是身、心的健康与协调发展。在古代,西藏的藏医学家已对身、心关系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和论述,比较权威和有代表性的是云丹贡布在《四部医典》中的身心医学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有“贪、慎(愤)、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或是“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失调”,是人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属于生理现象,通常不会引起疾病,但若过于强烈或持久,或过于敏感,就会影响人体健康,导致疾病,两者合一即为“身心”。也说明身、心是“体”和“用”的关系,即身为心“体”,心为身“用”。西藏传统医学的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身、心是矛盾的统一体,互为条件、相互作用。而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身、心是人至为重要的两个要素,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机制,同时又受社会与环境的影响。这一观点与现代医学模式有其相同性,即:正转向生物——心理——社会适应医学模式。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涉及的体育内容则突出“以心为本,以身为标,在心的统摄下,通过身体的整体锻炼,达到身心并完。”因此,认真研究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并应用于现代体育领域,运动医学,保健学与心理学,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藏传统医学模式的转变
西藏医学尚未形成体系前,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的健康与疾病是“因果轮回,修行报应”,疗法上大多是“本医”疗法,或图腾崇拜的巫术活动。按照这种观点,医生无需了解病人和病人的心理,人有病有难也只能祈望神灵保佑。也不存在人的健康和疾病的产生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精神心理因素等影响的认识。西藏医学形成体系后极为重视从“身”与“心”方面调整患者的起居和精神治疗,认为人七情(“贪、嗔(嫉、愤)、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内伤致病,患病或早衰的原因,“可因五官的过度活动,精神疾病,不好的陋习”有关,辩证阐述了情绪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西藏传统医学还认为,人体乃是一个最完整的人的心理、生理和生命的动力特征,又与宇宙过程密切相关。要人们用固有的方式对待外部世界的变化,如自然气候和社会心理环境,生活起居及饮食方式等,并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显然,西藏传统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这种观点,把人的躯体与精神,社会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这种观点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也丰富了哲学关于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原理,为西藏传统医学的发展和维护人民的身心健康做出了贡献。
西藏传统医学模式被称为“大宇宙”医学模式或身心二元论,以整体的观念来对待人体,如西藏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把具有解剖生理的、心理的智力功能的各个部分,作为人体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探讨。首先,人体与宇宙、自然是相互联系的,要把人体视作宇宙实体的一个小天地,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体如同一棵树,大宇宙时刻养育着它。人要依赖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水和各种食物来生存,也受到自然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独立生存,与自然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所以,在一个人体与自然万物相应的世界里,外部环境对人的生理与精神都有影响,提出要注重辨证施治。其次,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以脏腑为核心在人体管道系统中循行着气与血,全身无处不到。人体是由五脏六腑、经脉、肌肉、骨骼等有机地联系的,脏腑之间相互依赖,以维护内环境的统一和稳定,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以隆——赤巴——培根三因素为基础,人体由三大因素所支配,三大因素如果互相配合协调,则人体正常而健康。因为三大因素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三大因素用现代观点来说,实质上反映了生物医学模式心身二元论的特点。再次,西藏传统医学认为人的很多疾病不仅有躯体上的,而且有情绪方面和精神上的。因此,藏医认为,陷入身心痛苦的,用药和镇静剂治疗并不能根除。也就是说,不仅要注意到疾病的症状,还要全面考虑到精神等因素。藏医医典认为,所有生理紊乱和人体疾病都与精神有关(尤其是贪欲、痴心和愤怒)。精神的变异导致人体三大因素的失衡。所以,西藏传统医学在治疗过程中十分强调心理治疗,如催眠术,身心调节,行为、饮食注意事项和生命动力的刺激等等。从这几个方面来说,西藏传统医学的生物医学模式有其独特的原理和方法,体现了精神、物质和身心医学的重要理论,对维护人的身心健康有其积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西藏传统医学的医学模式还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始自阴阳合一,在人的生命活动中,阴阳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没有阴就没有阳。藏医理论的经典学说是“龙”、“赤巴”、“培根”,从阴阳观来说,“龙”、“赤巴”、“培根”虽有不同功能,但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协调、统一地进行活动,三因失调则疾病生。三者总是保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使机体处于一种相对的静止状态,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以及机体与外环境的相对协调统一,从而保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西藏传统医学的心身医学还认为人体由五脏六腑、经脉、肌肉、骨骼的不同功能完成其生命的活动,在万物相应的世界里,一个非物质的基质能够使身体和精神相互作用,治疗的战略首先是恢复被破坏的平衡,主动性的正常化和人体引起疾病某一要素的“量”,“量”变可引起“质”变。在“身”与“心”的调节中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但人不能甸匐于大自然威力之下而无作为。人要生存下去,少患疾病,就要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调理,认识四季变化规律可能给人体造成的影响,按季节调整自己的活动,尤其是要调整好“身”与“心”的关系,与自然界形成和谐的统一。以科学的观点,正确认识自然、社会、身心与人体自身。
笔者认为,西藏传统医学中的生物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生物医学模式相比更有其独到之处。就其现代医学而言,随着技术科学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医学的重点转向于集中研究生物学的改变,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具有心身二元论的特点,尽管在认识疾病、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等方面非常成功,为现代医学奠定了基础。但是,生物医学模式所形成的医学框架中,并没有给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以相应的位置,偏离了医学对象“人”的完整性,阻碍了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这是现代生物医学模式所存在的弊端。西藏传统医学则十分重视“人”的完整性,强调以人为本,“身”“心”统一,以及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如《四部医典》在疾病的病因、症状归类中认为:人的情绪变化有“贪、嗔(嫉、愤)、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等,情志是人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是影响人体健康、生病的根源,“忧心生悲使得容颜衰,惊恐懦弱不乐衰光焕。”西藏传统医学还认为,在人体这个天地里,人的心态如何,对于人体整个系统的损益兴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代藏医学家特别强调养心、养神、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重视心理的社会因素。
所以,我们应从西藏传统医学生物医学模式具有的身心二元论角度,借鉴西藏传统医学中科学合理的成分,积极探讨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向。在现代,医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科学的两门主要学科,医学模式的转变使这两个学科的关系更加紧密。过去,医生总喜欢谈论人的“器官疾病”;现在,医生研究可能导致心身障碍的“冲突和事件”。在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日趋增多,使人们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二、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与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的科学。在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中,已经普遍开设了行为科学与心理学的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卫生部规定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教育的内容,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已逐步深入、广泛。对此,西藏传统医学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我们要充分利用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理论,建构西藏传统医学新的体系。从哲学与逻辑的基础上看,西藏传统医学注重身心的统一和整体的理念,对藏医心理学和传统医学向高层次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西藏传统医学的贡献
西藏传统医学是一个“形神相印”的身心统一的整体医学体系,早在一千多年前藏医学就十分重视“身”与“心”的关系。在这方面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尤其是“形神合一”的身心统一学说,认为人的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如《四部医典》指出:“常显憔悴不安心烦躁”,“伤于寒凉胃疲加哭泣,悲哀又使忧心语叨叨”。即是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势必造成人体七情内伤致病,或早衰,或精神耗散而早逝。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情绪、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均强烈地作用于免疫系统。西藏传统医学辩证地阐明了情绪变化对内脏器官功能的负面效应,与现代行为科学、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有许多相通之处。《四部医典》的身心统一学说对人们认识自我,认识“身”与“心”的关系,保障人类健康做出了贡献,丰富了祖国医学内容。
2、西藏传统医学身心医学与心理学要达到的目的
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工薪阶层们,每天劳碌奔波,为衣食住行操劳,精力尚且不及,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身心疾病。研究结果也表明,经济愈发达,现代传媒的发展,与之俱来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等副作用就愈大,由此引发的身心疾病也就愈多。鉴于此,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我们要积极利用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中的合理成分,向全社会普及日常保健常识,引导大众选择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并有意识地加强自身心性品性的修养,从而达到心理健全、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篇8
[关键词] 子宫出血;绝经;病因;病理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b)-014-02
Etiology of postmenopausal bleeding
WAN Fen, YANG Sailo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Yueyang City in Hunan Province, Yueyang 41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tiology for postmenopausal bleeding (PMB).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zed of 176 patients with PMB 3 years in our hospital was used in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e analyzed its etiology. Results: In 176 patients with PMB, 46 patients (26.1%) had no organic disease; 79 patients (44.9%) had benign lesions; 51 patients (29.0%) had m alignant lesions. 50-70 age group were mostly benign lesions, while the 70-80 age group, mostly m alignant disease (χ2=19.962, P=0.001). Meanwhile, the average age of patients with non-organic disease were lower, and the average age of patients with m alignant lesions were higher (F=8.774, P=0.003). Risk factors for m alignant PMB were patient′s age, years since menopause, uterine bleeding time and the depth of uterine. Conclusion: The cause of postmenopausal bleeding is benign lesions. However, with increasing age, the chance of m alignant disease increased, which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 Uterine bleeding; Menopause; Etiology; Pathology
绝经后出血(post-menopausal bleeding,PMB)是指绝经后1年以上的阴道出血,是老年妇女常见症状之一。随着老年医学的发展,PMB已成为现代围绝经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1-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近3年来 PMB患者的资料,探讨其病因分类和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176例PMB患者的资料。排除阴道、宫颈、尿道和出血,PMB诊断明确。176例患者年龄51~78岁,平均(62.6±6.8)岁。绝经期1~21年,平均(5.6±4.7)年。出血病史4~50 d,或者反复不规则出血2~6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血性分泌物、性生活后出血等。
1.2 病因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常规进行妇科及B超检查,其他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宫颈涂片、宫颈活检、分段诊刮及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除阴道炎、外伤外,其余病例均有病理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病因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年龄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恶性PMB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P
2 结果
2.1 病因分布
176例PMB患者中:非器质性病变46例,占26.1%,其中,萎缩子宫内膜28例(15.9%),子宫内膜增生16例(9.1%),宫内节育器2例(1.1%);良性病变79例,占44.9%,其中,子宫内膜炎41例(23.3%),子宫内膜息肉33例(18.8%),黏膜下子宫肌瘤5例(2.8%);恶性病变51例,占29.0%,其中,子宫内膜癌46例(26.1%),子宫颈癌5例(2.8%)。
2.2 年龄对病因的影响
不同年龄段下病因的构成如表1所示。50~60岁组以良性病变居多,占56.9%;60~70岁组也以良性病变居多,占43.1%;70~80岁组则以恶性病变居多,占47.2%。3个年龄段分组下病因构成比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62,P=0.001)。
2.3 不同病因的年龄比较
见表2。非器质性病变平均年龄最低,为(59.5±4.6)岁;而恶性病变的平均年龄最高,为(71.4±5.1)岁;良性病变的平均年龄居中,为(63.7±6.7)岁。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74,P=0.003)。
2.4 恶性PMB的危险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限、出血距初诊时间及子宫深度是恶性PMB的独立危险因素。详见表2。
3 讨论
PMB多源于子宫腔、子宫颈、少数来源于卵巢、输卵管、阴道和外阴的病变,按疾病性质可分为非器质性病变、良性疾病和恶性肿瘤三大类[3-4]。本组数据显示该三类疾病分别占到:26.1%、44.9%和29.0%,以良性疾病比例最高。
非器质病变性PMB主要与内源性激素变化有关。在绝经后期激素的主要变化有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水平升高,但循环中仍可以测得低水平的雌激素,并可经腺外转化为雌酮(E1)。部分妇女卵巢依然分泌E2(雌二醇)[5]。低量的雌激素长期积累,而无拮抗激素,致使雌激素过多,子宫内膜增生,甚至增长过长,达到一定程度而不规则脱落引起出血。而也有观点认为非器质病变性PMB可能为子宫内膜血管硬化而导致的出血,或者萎缩的子宫内膜腺管变细,管口堵塞形成囊肿,囊肿破裂而引起出血或菲薄的子宫内膜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出血[6]。当然,同组同时观察到:非器质病变性PMB也有1.1%的患者为绝经后宫内节育器久置不取所致。出血原因可能因绝经妇女子宫萎缩,宫腔变小,使节育器错位、变形、嵌顿,从而子宫内膜受损出血。因此对绝经期妇女及时取出宫内节育器非常必要。
良性疾病是PMB发病的最主要原因。本组显示,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良性疾病构成PMB发病的比例逐渐下降,但最低仍在35%以上。原发疾病主要是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和黏膜下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炎引起的绝经后子宫出血病理检查可协助诊断,一般仅需抗生素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黏膜下肌瘤常出现息肉表面或肌瘤表面血管增生或组织坏死,从而引起出血。
恶性PMB预后差,应该引起重视。本组观察到以恶性疾病为病因的PMB,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比例也逐渐升高。并且至70~80岁时,恶性病变为病因的则占到47.2%,升至第1位。恶性PMB原发病主要是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以子宫内膜癌居多。子宫内膜癌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其发病平均年龄62.1(41~80)岁,发病率的高峰在65~67岁,平均发病年龄较宫颈癌推迟8~10年[6]。这也是为什么子宫内膜癌成为PMB首要恶性原发病的主要原因。本组进一步分析了恶性PMB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限、出血距初诊时间及子宫深度是其独立危险因素。这提示高龄的PMB更应该引起重视。
总之,本研究证实:绝经后子宫出血病因以良性病变为主。但随着年龄的增加,恶性疾病发生的机会增高,应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1]Metello J,Relva A,Milheras E,et al.Hysteroscopic Diagnostic Accuracy In Post-Menopausal Bleeding[J].Acta Medica Portuguesa,2008,21(5):483-487.
[2]Bignardi T,Van den Bosch T,Condous G.Abnormal Uterine and Post-Menopausal Bleeding in the Acute Gynaecology Unit[J].Best Practice & Research in Clinical Obstetrics & Gynaecology,2009,23(5):595-607.
[3]葛杏林.绝经后出血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3):177-178.
[4]韦秋群.绝经后出血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2002,11(4):282-285.
[5]杜春玲.围绝经期以及绝经后期的临床表现及激素变化[J].中外医疗,2010,18:184.
篇9
关键词:麻醉方法;老年创伤患者;认知功能;MMSE;POCD
手术患者术后经常出现认知功能改变的情况,主要表现为精神焦虑、错乱、记忆受损以及人格变化等现象,这种因手术出现的人的精神活动、社交能力、认知能力以及人格的变化均可称为术后的认知功能障碍,也即POCD(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发展阶段,老龄化人群规模日益增大,老年手术患者逐渐增多,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造成的医学和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对老年医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和方向。为了更好的探讨老年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本文特针对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创伤类手术患者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这一主题,结合临床选取的病例资料作探讨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年龄≥65岁的老年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患者60例,排除有呼吸、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史或服用相应药物者,所选患者病例资料均显示无明显循环系统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椎管内麻醉,B组采用全麻。
1.2麻醉方法
1.2.1 A组椎管内麻醉 选择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腰麻穿刺点为L2-3,布比卡因7.5~15 mg稀释至3~5 ml注入,硬膜外腔根据需要追加0.25%布比卡因。穿刺前先开放静脉。阻滞平面低于T10,准确测定纪录上界阻滞平面,注意平面"固定"后再扩散。
1.2.2 B组全身麻醉 静吸复合,气管内插管麻醉;麻醉诱导:芬太尼3 μg/kg,异丙酚1.2 mg/kg,咪唑安定0.03 mg/kg,维库溴铵0.08~0.1 mg/kg;根据麻醉深度调整吸入的浓度,机械通气,潮气量为8~10 ml/kg,频率10次/min。
A、B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0.001%芬太尼,2 ml/h静脉镇痛。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麻醉前以及术后(3 h、6 h、24 h、36 h)的Bp、HR、SpO2及MMSE(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评分,术中监测Bp,SpO2、HR,PETCO2、ECG、吸入浓度等。当MMSE评分下降10%认为存在术后认知障碍。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
2结果
MMSE评分,见表1。
A组在术后3 h,6 h时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术后36 h内,A组共计有5例发生POCD,B组共计有11例发生POCD,与麻醉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POCD的发病原因目前而言,其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但总体上和患者自身的体质状况以及手术的类型、方法、麻醉的方法以及麻醉的时间等因素有关。一些专家通过研究则认为患者的年龄、术前认知功能下降、患者体质状况差、术中发生的低氧血症和低血压情况都是导致POCD 的危险因素,而麻醉对POCD的影响较为复杂,采用全身麻醉的方法以及药物对患者POCD发生的影响应受到足够重视。从本文的研究也可看出,基本上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POCD的发生具有显著影响,采用全身麻醉方法相较于采用椎管内麻醉,老年患者POCD的发生率相对更高。一些专家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早期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主要和患者的年龄、麻醉时间、二次手术、文化程度、术后感染以及一些呼吸系统的并发症等有关,而远期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年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老年患者在术后发生POCD的可能性相较于年轻患者更高,而老年患者群体中,年龄越大其发生POCD的可能性也更高。
另外针对老年患者POCD的发生,麻醉医生应提高对POCD的认识,加强对POCD的防治措施。尽量保证病房安静舒适,给老年患者提供较好的术前术后环境。病房医生术前应尽可能调整好患者的全身状况,使其在较佳的体能状态下再开始手术。麻醉医生在术前访视时可做一些简易的认知功能方面的检查,以了解患者的认知状况,告之家属患者术后可能发生认知功能方面的改变,加强术前心理支持及术后随访。术前要合理用药,积极防治低氧血症及低血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尽量做到麻醉、手术术后恢复期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程莉莉,范琳,董有静,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1):1478-1481,1482.
篇10
【关键词】 老年肺结核 诊断 治疗
肺结核(TB)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而当代全球结核流行的一个普遍现象和特征是老年肺结核(PTB)在年龄构成比中逐渐增多,全国在1979年、1999年、2000年三次调查中呈逐渐向高龄组推移的趋势。因此,对老年肺结核的临床分析将有助于开展和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将2008年1月—2010年8月在麻城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老年肺结核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4例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1月—2010年8月收治的老年肺结核住院病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22例,年龄60—80岁,平均70岁;其中老年PTB发展缓慢而隐匿者71例。
1.2 诊断依据 老年肺结核诊断也是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胸部X线表现、痰结核菌检查及其他各种辅助诊断技术等进行综合诊断,其诊断要点为:①与排菌者密切的结核接触史;②咳嗽2周及3周以上,或伴咳痰、胸闷、胸痛、发热、体重减轻等;③既往有淋巴结核、胸膜炎等肺外结核病史者;④既往或近期有结节性红斑、疱疹性角膜炎、结膜炎、结核风湿性关节炎等结核超敏感综合征表现者并可除外其他可能病因者;⑤患有结核病相关性疾病者。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19例患者出现发热,体温为37.5—38.5℃,午后发热为主;87例患者有咳嗽、咳痰;16例患者出现咯血;30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12例患者出现胸痛。
2.2 合并症或伴有其他疾病 患者合并肺部感染41例,其中真菌感染8例,合并COPD有21例,并发肺癌6例,并发糖尿病16例,结核性胸膜炎11例,肝炎、肝硬化4例,高血压7例,梅毒1例。
2.3 实验室检查
2.3.1 细菌学检查 痰结核菌涂片有72例患者进行痰检,其中有41例痰涂片阳性。 2.3.2 免疫学检查 (1)血清学检查:血清中结核菌结核抗体(TB-AB)104例均作结核抗体检测,53例结核抗体阳性。(2)结核菌素试验:70例患者进行PPD试验,11例PPD试验阳性。
2.3.3 胸片或肺部CT检查 胸片或肺部CT检查结果:继发型肺结核患者88例,其中空洞型肺结核39例;胸膜炎15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例。
2.4 治疗及转归 对104例老年肺结核患者均积极抗感染、抗结核及综合治疗,其中5例坚决不服抗结核药;20例服错药、漏服药、间断服药或中断服药;35例抗结核疗效不理想;26例患者产生毒副反应需改变服药方法。
3 讨论
老年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发展缓慢而隐匿,大多数是老年前期60岁以前所患的肺结核(PTB)未治愈,延续至老年期60岁以后,也有少部分是老年期以后所患的PTB。而随着人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免疫力下降与衰退以及容易合并老年肺结核的非结核性老年病增多等原因,老年肺结核有增多趋势,是当代全球结核病流行的普遍现象与特征。
- 上一篇:自然灾害安全风险评估
- 下一篇:关于健康养生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