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导论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产证券化导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产证券化导论

篇1

【关键词】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因素;对策

一、导论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含义及意义

银行为了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会将其信贷资产证券化,指对那些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进行资产重组,并形成资产池,然后再以这一资产池为基础发行证券。银行会向贷款人发放贷款,然后将贷款转化为资产支持证券,随后再出售给投资者。所以,投资者承担了贷款的信用风险,而银行则不用承担。

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控制我国金融市场弊端所深化的利率风险和结构性风险,分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同时,随着资产流动性的提高,资本充足率也会得到提升。但是,我们在关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也要清楚地了解到潜在的风险因素。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理论:(1)风险隔离理论。资产证券化相应的风险隔离机制可以隔离破产和重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使风险从风险回避型投资者向风险中立型投资者转移,从而实现帕累托改善。(2)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理论。资产证券化可以用于投资与风险控制,企业都可以发行证券和债权,从而确定最理想的资本结构来促进公司的发展,证明了对资产进行证券化是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3)成本诱导理论。在资产证券化出现了之后,SPV就成为了他们获取一些资金的方式,只要资产证券化能够节约的利率高于它的成本。这种将担保融资的方式转变为资本市场融资的方式的过程就可以使企业得到收益。(4)减少信息不对称理论。金融行业与评级机构激励制度的不合理和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银行道德风险行为和政府逆向选择会降低效率。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关键风险因素论证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具体的风险因素有以下方面。

(一)操作风险

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的过程中,银行可能会因为内部人员的操作问题或设备问题等造成服务中断或者延迟对投资者的支付,因此会引起整个信用等级的下降。操作风险包括了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工作场所的安全性、业务操作、业务中断或系统失败、内部流程管理等多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二)信用风险

银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中所面临的主要信用风险是,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不够审慎或信贷资产不符合相关的会计准则,造成的未能真正出售信贷资产、而资产面临由于质量不佳遭受部分或全部损失的风险。此外,即使发起银行做到了真实有效地转移资产,但是当资产池的资产出现问题,造成信用等级下降或者无法产生现金流时,即使从法律上讲,银行已经事先声明了不承担资产的任何损失,但是银行仍然可能面临提升资产的信用水平或者新回购证券的道义压力。

(三)第三方风险

第三方指的是资产证券化交易中除了发起人、债务人、和证券投资者以外的交易参与人,主要包括服务商、受托人,以及信用增级机构。

服务商风险指的是服务商因为其自身经营状况的恶化或其它原因导致的,使其无法按照合约履行相关的服务职责、管理工作或者有效服务于支持资产,引起支持资产的品质下降或影响某些潜在资产合同的履行。或是服务商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制止和防范支持资产状况的恶化状况,也没有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受托管理人或投资者,导致不能实现之前所预期的支持Y产的现金流,从而当资产支持证券到期了却无法得到清偿的可能性。

受托人风险不当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造成风险的重要潜在因素。可靠的资产担保类证券在发行的过程中,都会考虑在第一受托人出现破产之后,让下一个预备的受托人来接替完成,这样就能大大减少受托人风险对于投资者的影响。

信用增级机构风险。若信用增级机构的信用等级不高,就会减小其增级的效果,从而影响到证券的信用质量,就需要从其他方面寻找信用支持,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将证券的等级保持在预期的信用等级上。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对策

商业银行从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开始到证券化的结束都应当充分考虑到相应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来制定、采取措施来对其进行控制。

(一)应对信用风险的首要对策是对拟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进行保证。还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信息系统以及机制建设的投入。使信息系统和信息沟通机制更加完善和有效,并要很好地把银行的经营目标以及风险管理的目标结合起来。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信用管理工具对冲信用风险:信用违约互换、信用价差期权、资产的分割等。

(二)资产池的质量也要符合一定的要求。商业银行要保证其证券化的信贷资产有较高的流动性以及收益的稳定性。进行资产证券化的信贷资产要有良好的信用记录,而且资产组合中不同资产的偿还期也要分布均匀,还要努力分散信贷资产组合中各个资产的性质,从而避免资产相似所引起的行业风险。

(三)选择服务商的过程中,要充分调查参与证券化的不同的中介机构,由此选出拥有实际的操作经验、良好市场形象的那个中介机构。还要审查中介服务机构的信用等级和其相关业务受理资质,要积极考察中介机构的经营风险。对于信用增级机构,必须加强对其资质的信用考察评估,还要动态地管理业务能力以及经营状况;对于投资银行,要积极引进发达国家成熟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模式,减小我国国内投资银行发行证券的各种发行成本以及发行费用,并且使我国国内投资银行发行证券的综合实力得以提升以及业务更加熟练。

参考文献:

[1]李成哲.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途径和策略[J].城市金融论坛,2000,(4)

[2]周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

篇2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启示 商业银行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为21世纪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不仅使得美国经济进入衰退,而且导致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遭遇寒流,甚至进入冷冬。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从投资银行蔓延到商业银行。迄今为止,美国已有15家银行倒闭。其中最大的银行是IndyMac,该行拥有320亿美元资产和190亿美元存款,它也是美国历史上破产的第三大银行。美国金融巨擘花旗股票连续多个交易日下挫,其市值仅为210亿美元,不及其2006年年底时2740亿美元的1/10。根据IMF的统计,全球金融业将因次贷危机而损失1.4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工行市值的7倍之多。

一、次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在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方面

所谓次级按揭是指向负债较重,资产信用评级在620分以下,多数没有固定收入凭证的“劣质客户”提供贷款。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诸如新世纪金融和Countryside这样的按揭贷款发放机构降低住房信贷消费准入标准,把大量的房地产按揭发放给没有能力偿还贷款的中低收入购房者。出现了零首付以及向“劣质客户”提供贷款的行为。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其收入情况,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次级贷款一般是无本金贷款,在开始几年只需每月偿还贷款利息,只用偿还超低利息,之后利率将重设,并且在3-7年可调整利率贷款。从实际利率看,大部分次级贷款基于浮动利率,即贷款利率随短期利率变动而变动。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又通过以次级按揭还款为抵押品的衍生证券把中低收入购房者偿还贷款的风险转移给了风险接力赛中的接棒者。发放贷款的机构大多“只贷不存”,为了不断获取资金,维持放贷规模,这些机构通过二级市场中的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筹集资本,使得大量投资者聚集到次级贷这个链条上来。由于这些次级贷款是建立在低利率和房价不断上涨的基础之上的,而自从2004年开始,美联储连续的升息政策,将基准利率从1%调到5.25%,使得借款人成本激增,加上楼市开始下滑,动摇了整个次级贷款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使得次级按揭还款出现拖欠的情况日益严重,违约率不断提高。抵押贷款企业纷纷宣布倒闭,2007年3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因为超过84亿美元的债务无法偿还提出破产保护。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的时候,整个金融系统的危机随之降临。

2、投资者方面

这些金融衍生品的生成过程很复杂,一般的投资者是没有能力去辨认是建立在什么价值基础上的,不具备理解这些衍生证券所携带的金融风险的能力。投资者的不理智一面,使得投资者在发现错误的时候反应过度。

3、监管方面

由于监管方面的缺失,政府把对这种金融衍生品的监督责任交给了评级机构。但这些评级机构并没有真实,准确的反映次级债券的风险情况。做出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评级,使得投资者在没有充分能力去理解整个金融衍生品风险的情况下依靠这些评级结果,做出错误的决策。我国持有雷曼兄弟债券的中资银行有7家。中国建设银行持有雷曼债券1.914亿美元,占公司总资产的0.29%,中国工商银行(包括境外机构)持有雷曼债券1.518亿美元,占公司总资产的0.01%,中国交通银行持有雷曼银行债券7002万美元,占公司总资产的0.02%。而我国银行国际交易涉及次级贷逼近100亿美元。随着次级贷款风波的不断升级,我国金融机构因次级贷损失高达49亿人民币。目前国内国外宏观经济都存在一定的下滑可能性的情况下,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将面临资产质量恶化以及利润增长放缓的状况,并且已经有14家上市银行已经出现了借款人违约数量增加以及流动性收紧的迹象,商业银行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不良资产。我们应当重视这场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和启示,发挥后发优势,让我国的商业银行走得更快更稳。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1、严把信用风险关口

强化风险控制,确保偿付能力,量化风险。在结合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建立符合相应风险管理需要的资本金充足水平和贷款呆账准备金。同时应严格准入标准,把握信用风险的关口,并做好贷款担保和抵押的动态管理,防止因为2009年房价可能进入下行通道导致的抵押物价值不足的问题,保持信贷业务持续稳定发展。近年来,大部分商业银行已将住房信贷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来加以发展,有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在信贷资产中的比重高达40%以上。我国目前房贷证券化产品很少,并且发行量比较小,房贷大部分只涉及银行和购房者。2005年12月15日,建设银行推出国内首个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2007年12月建行又推出自己的41.6亿元人民币的证券化产品。这与整个抵押贷款市场的规模相比,证券化率非常低。与美国银行业以及房地产业相比较,我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规定首付比例20%-30%,还贷收入比不得超过50%,而且在我国,商业银行一般都保持1元的贷款抵押物的市值一般超过2元。这些措施降低了借款人违约的概率,有效保证了银行系统的稳定性。但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弱趋势越来越明显,为了防止大规模违约风险的发生,在发放住房贷款时应该更加注意挑选信用记录好,收入稳定,还款能力强的客户作为发展对象。

2、保障金融安全,注重风险管理

(1)商业银行的基本原则是“存款立行,风控保行,服务兴行,科技强行”。如果商业银行过多的依赖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融资而忽略自己的主业将把自己置身于巨大的风险当中,北岩银行的破产就值得我们引以为戒。英国国内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也是最具活力的银行之一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大量通过吸引存款、同业拆借、抵押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融资,并投资于欧洲之外的债券市场。这次由于受到次级贷的牵连导致流动性不足而最终破产,引发了英国银行100多年来的首次挤兑行为,并实际上迫使英国政府为英国银行业体系的负债。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不应脱离自己立行之根本,否则一旦外部环境变差,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风险。

(2)做好风险评估,切实把握风险,而不是盲目跟进。把握好度,在进入不熟悉和缺乏足够风险控制的业务领域时要谨慎。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较而言,在业务种类和范围,风险管控上都有一定差距。由于在许多业务领域缺乏经验,所以应在充分了解这些业务的时候再进行投资决策,尽可能地防范风险。

(3)要注重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对风险进行管理。从外部和内部的风险管理是使风险得以控制的关键所在。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处理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通过颁布政策、规定等措施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严格按照各项规定运作。首先,在外部监管方面:一是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机构主要是银监会,但是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审计署、财政检查专员办等也在某些范围内对银行进行着监管。由于各部门都有自己的标准,且处罚措施不一,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乱。为了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和力度,加强各个监管部门的沟通,对现存的监管体制进行适当的修改,权利适当的集中,从而提升效率和降低监管成本。二是切实提高金融创新的信息透明度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基本条件,因此应当加强监管以及信息披露的强度,对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要及时披露。金融创新是银行发展的动力但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看到它可以提高金融效率和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在金融发展方面发挥的助推器作用,但同时,次贷危机也表明,金融创新可以放大风险,可能产生巨大的财务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因此要又有强有力的风险保障机制。在市场上投机意味非常浓烈的时刻,市场主体往往并不关注真正的价值基础,反而不断的去推高这个市场,让这种泡沫蔓延。而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金融危机正是巨大的泡沫破裂的后果。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教训之一就是信息披露一定要充分、及时。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当中,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由于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过于复杂而且不透明,在不了解这些金融创新品的原理和相关的风险信息时,仅以评级机构的不负责任的某些结论来购买这些次级债券,从而成为大量的风险积累的牺牲品。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后,我国也在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6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中采取了一定应对措施,明确要求对商业银行所持有的金融债券的类别和金额,委托理财、资产证券化、各项、托管等业务的开展和损益情况进行披露。其次,在内部控制方面:第一,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机制,保证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由于委托――关系的原因,“股票期权”,“大比例分红”等激励措施使得高管阶层和各级员工不顾公司长远利益和金融体系稳定的短期逐利行为,使金融创新变了质。第二,建立问责制度。如果企业制度中缺少问责制度和高层管理不当收入追回机制,使得那些让公司破产倒闭的高管们还能逍遥度日。把权利和责任有效的联系起来,监督和追查对错误负有责任人的。促使企业人员更加注重风险,从而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降低风险。第三,我国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应当将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防范风险”放在首位,保证各项经营活动都建立在合理风险控制的基础上。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各商业银行应注重培育和强化风险意识,引进在风险管控方面有经验的人才,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在国内外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加强内部审计和对风险的预测和分析,为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好预案,按照银监会于2008年初下发的《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提出的指导性建议,逐步引进并深入研究压力测试技术。

3、更具有前瞻性

随着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已经不能做到在金融危机面前独善其身,所以要提高对国际风险的敏感性和前瞻性以及应对风险的能力。时刻对保持国际局势的变化的警觉。在能力范围内去分析国际上发生的各项事件对商业银行的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好应对措施,不打无准备之仗。

(注:本文作者为兰州银行行长助理、计财部总经理。)

【参考文献】

[1] 杨绍平、杨宇: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住房金融业务的启示[J].现代商业银行导论,2008(10).

[2] 王华:关于我国银行业监管制度问题的若干思考[J].现代商业银行导论,2008(10).

[3] 王英贵: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及其抵押债券危机的成因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9).

篇3

关键词:企业资信评估;现金制指标;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指标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资信评估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已经拥有三大巨头资信评估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其中,穆迪公司擅长国家评级,保准普尔公司善于企业的评级,惠誉公司擅长金融机构与资产证券化评级。除此之外,一些新兴的资信评估机构不断涌现出来,掀起了资信评估的。

20世纪80年代,中国资信评估业务开始逐步发展。国1987年务院颁布《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个别省市组建资信评估机构,开始进行长期企业债券评级。我国资信评估机构有50家左右,是上世界资信评估机构最多的国家。

二、企业资信评估的导论

(一)资信评估的概念

对资信评估主要有以下观点:

1美国的穆迪公司在《全球信用分析》中指出:资信评估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债券发行人未付、延付而可能遭致之信用损失需要,而顺应产生的的一种指标。资信评级是最迅速的传递信用风险的途径之一穆迪公司认为资信评级是预测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偿债的信用风险,并且还认为资信评级是最迅速的传递信用风险的途径之一。

2美国标准普尔公司认为:投资者在投资时需要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考虑来决定是否或者进行更大的投资,而资信评估则作为企业信用风险的一种衡量标准。信用等级证券高低不能作为发行主体整体效益评价的标准,它只是个一个有局限性的指标。 评级质量的三大因素是指整个评级体系的科学性、评级过程中评级分析与判断的可靠性和评级工作的客观性。客户对评级结果的信任程度是评级机构赖以生存的条件。

3日本黑泽义孝先生在《债券评级》认为债券评级的目的是债券能否按照约定得到实现,可信可靠地程度,避免客户因消息不灵而遭到的损失。并指出资信评级是传递信用风险的途径。

4刘继忠先生在《资产信用评估概论》一书中指出:资信评估可以理解为:由独立、中立的法人评估机构,根据评估客体的委托,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有关标准化的规定,凭借科学系统的程序和方法,对评估客体履行相应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其可信任程序进行调查、审核和测定,经过同评估事项有关的参数值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评价,并以简单、直观的符号反映其评价的结果的活动。

5 吴晶妹在《中国企业与证券的资信评估》一书中扩大资信评估的范围,认为资信评估对象的资金、信誉,从质和量,并对这些方面进行计量和检验,然后客观,科学的做出全面的评价,来满足委托人的要求。

6 朱荣恩和徐建新先生在《资信评级》一书中指出评估的重点是经济活动中的借贷信用行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程度,是一种评估信用风险的管理活动。

7裴光在《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一书中认为资信评估的目的在于帮助委托人减少在市场经济中的交易成本,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即资信评估机构)恰恰就是为这个目的而存在的。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把用简单符号语言的信息传送给委托人,降低其交易的成本。

(二)资信评估的意义

1 资信评估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一项公证性的事业。资信评估促使企业自觉地加强信用意识,保障筹资人的融资顺利,维护股东的合理权益,有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资信评估是促使资金优化配置的重要助推器,资金的优化选择,有利于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资信评估是为金融市场提供信息服务的源泉,资信评估是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现金流量情况的一个指标。

三、企业资信评估制度的问题和建议

针对我国在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保险业资信评估指标体系、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企业信用评级要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同时要对评级结果负责,保证其独立、客观、公正性。适当改变目前企业使用的债券额度管理办法,这样减弱了企业债券的发行收到政府计划的严格限制的问题,同时鼓励上市公司发行债券,推动债券市场的良性发展。2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指标体系,目前各家评级机构不统一。这急需得到统一,提供一个公认得衡量尺度,增强投资的透明性。可以成立信息评估行业协会,来统一指导和管理资信评估工作。

3由于市场的变化的不确定性,资信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断改进评级方法达到与时俱进。

4提高对资信评估的认知度,考核资信评估专业人员的资质。鼓励资信人员不断追求实践研究,加强应用水平,提高职业素养。

5对资信评估的真实得以保证,实现我国资信评估标准化。我国虽然是资信评估机构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数量虽多,质量不精。资信评估机构不健全,所以我国的资信评估机构急切需要进行全面整顿,提高机构整体质量。资信评估机构人员不稳定,必须加以充实。同时,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建立统一准则,提供公众标准,维护行业次序。各资信评估机构必须达到机构独立设置、制度标准完备、执业人员充实,并需要一定业绩才能建立。

6强调对外开放和保护培育资信评估机构的双重原则。既要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国的资信评级水平。又要警惕国外信用评级机构的渗控图谋,对我国资信评估机构的保护,捍卫我国的金融和国家安全。

结束语

资信评估已有一定的历史,也得到各国广泛的认可。资信评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融资机制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作者针对针对我国在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保险业资信评估指标体系、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资信评估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统一资信评估的评价标准,尽量做到资信评估机构的独立性,会计人员要不断提供提高其职业素养。(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继忠刘继忠.资信评估概论[J].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4.

[2]黑译义孝. 债券评级[J].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44-45.

[3]美国穆迪投资人公司.全球信用分[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48-75.

[4]吴晶妹.中国企业与证券的资信评估[M].中信出版社,1994:23-24.

[5]朱荣恩.资信评级[J].上海三联书店,1996:23-29.

[6]裴光.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J].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320-321.

[7]唐继军.我国资信评估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47-53.

[8]石新武.资信评估的理论与方法[J].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6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