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篇1

1、实际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在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中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2、锻炼学生的言语能力。在心里学上,一般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大类。内部言语又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大类。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小组合作研究、强调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的经常交流和共同分享。这就需要口头言语—口语交际来完成;高中语文研究成果的表达主要应由书面言语来担任,当然,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达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尤其不能离开内部言语。特别是阅读活动中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必须借助内部言语—思考问题时对自己发出言语的活动才能完成。显而易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言语的水平的有效途径。

3、陶冶学生的情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1)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

(2)加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

(3)培养学生的美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组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作品,品位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动。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并解决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

5、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生长期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组于学生形成注重感悟、重视积累、善于质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互切磋、合作探究、乐于交流、共享资源创意成果、关注现实等习惯。

6、增强学生的能力。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而且可以发展语文方面的特殊能力,如语文积累能力、语感能力、个性与创新表达的能力等等;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创造出一些文学作品等;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会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篇2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研究与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132-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纵深推进。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随之不断的更新;同时,新旧教学理念的冲撞、不同教学方式的交织,以及教师自身履职能力和教学要求的矛盾等,构成了复杂的高中语文教学环境。面对全新的教育形势,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需要重新定位老师角色,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积极探索、研究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给高中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以全面提升当前的语文教学成效。笔者在新课标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对此感受颇深,认为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应当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与尝试。

一、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角色转变不可忽视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被师生互教互学所代替。教师不应该是单纯传授知识的人,应该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者。教,是为了不教。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变化递增快,教师想在几年时间里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早已多样化,有些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老师懂得多、懂得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是说,将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么?因此,新课程呼唤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成为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形成的 引导者。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以实现“不教”为目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个积极地旁观者,直接参与学生学习,但参与却不是干涉。所谓旁观者清,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气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处理好课堂上“活”而“不乱”的关系。另外,教师应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潜移默化者。有人说:一个人在青少年求学时,没有遇上一个他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么他就是一个潜在的犯罪分子,如果他遇上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么他即使坏也坏不到哪里。我们应信任学生,赏识学生,要关心学生,呵护他们的心灵。 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园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信息时代的知识变化是日新月异的,因此教学重在教学生如何学,而并非是学习到了多少东西。掌握学习的思想和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找到海洋中的指明灯。因此,现代的教学理念就是教会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思想方法、最终总结归纳出结论,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改变过去死记硬背、题海训练战术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发展要求。新课改下的教育需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通过自己实践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合作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行学习一些他们能够掌握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应给尽可能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去引导,给予学生迸发思维火花的机会。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培养团队精神。强调学生的沉浸、体验、感悟、思辩,强调自主“习得”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学习能力,掌握思维方式,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遇到一些问题时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关注学生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新课标强调每一位学生都应该获得应有的学习机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采取因人而异、因需而导、因材施教等有效措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统筹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既要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既要考虑优等生的认知能力,也要兼顾后进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尽量兼顾更多的学生,在开展分组探究时注重优秀、中等、一般合理搭配,课堂提问时向优秀生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并要求他们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供其他学生借鉴。对于优秀生,可以在课堂作业以外专门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防止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学困生则注重基础知识训练。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因生夯实语文基础,注重课本知识理解与语言文字基本运用,对中等以上学生强调灵活运用与深入理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四、注重整合课内课外资源

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时间紧、节奏快,高中语文教学课时也是固定的,要想有效提升教学成效,教师应当具备资源整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课内课外资源进行充分的分析、筛选、整合并加以运用,使之更加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效提升。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外阅读以及主题读写活动的作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积累文学底蕴,掌握写作技巧,提升学习成效。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借助于课外各种专题活动、兴趣小组,强化对语文课堂教学成效的巩固,如组建古诗词研究小组、文学社团等等,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载体里面得到长足地发展,尤其是要结合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改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获得大量写作素材,以促进写作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合作探究

1.前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在90年代开始应用于教学实践,知道新世纪开展的新课程改革开始正式成为开展教学的重要形式。语文是基础性、人文性的学科,简单的对语文知识的识记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如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高中生的心理发展日渐成熟,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发展程度较高,情感与意志发展也日趋稳定。根据语文学科的特征以及高中生的心理特征的发展状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2.优化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方法策略

2.1开展合作学习应坚持的原则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入合作教学,应该坚持一下几点原则:首先要根据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出发,坚持育人性与全面性的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合作学习的目标,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获得平等的发展;其次要根据新课程标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和谐性和主体性的原则,主动将学习的主体交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知情意行的全面提高;最后为了实现合作学习的教学成果要必须坚持平等性和优化性原则,师生、生生在语文教学中平等的参与合作学习,优化教学结构和班级组合,在竭诚合作与公平竞争中提高教学质量。

2.2开展合作学习的具体策略

开展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在授课前精心准备,做好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第一,在日常教育中鼓励学生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培养高中生合作学习的观念,提高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并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第二,在坚持与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对合作学习进行技术技巧上的指导和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状况,按照恰当的比例进行小组的编排,各小组内部成员互帮互助,与其他小组成员形成竞争机制,在和谐合作的氛围内锻炼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第三,教师组织和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尤其是在习题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教学,分层分级的对难解的题目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1】

2.3开展合作学习的几种模式

“已知的——想学的——学到的”模式的学习方法是合作学习最常见的模式,通过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明确了学生最需要、最渴望接受的知识内容,使教学实践具有了明确性和目标性。

“思考——组队——共享”模式的学习方法适用于解决比较困难的教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进展和学生的教学反应可以随时开展。例如在苏教版必修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步骤如下:由于高中生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理解力普遍不够,因此在合作开始时引导学生对此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进行思考,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由教师分组或学生自由分组,给学生三到五分钟进行思考和探讨,最后进行各小组之间的观点分享。

“文学圆阵”的学习方法适用于高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了解和整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突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言文、古诗词之间的区分。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根据教材要求选定阅读文本的范围,由学生自由选择,根据选择文本类别进行分组,组内再进行阅读任务分配,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在阅读结束后,教师组织开展交流会,各小组成员先进行组内汇报,再进行班内汇报,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查找资料以及组织语言的综合能力。

3.高中语文教学开展合作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小组学习,因此,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将学生进行分组开展教学,但并未取得相应的教学成果。对学生进行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但在小组学习内教师要做好教学指导和监控,各小组也要明确各自的合作目的。小组成员之间要做好任务分工,形成相互的依赖关系,重视每个小组成员对合作学习的贡献和职责,改传统的学习小组为小组合作学习。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师也要十分关注班级学生的分组,防止两极分化的现象发生。【2】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了简要的探索。合作学习是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语文教师在采用此教学模式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合理分组是前提,小组学习的主体,组内指导是关键。工作在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先进理念,正确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高中语文;多媒体技术;优势;问题;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性学科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也需要进行改变。多媒体就是指多种媒体的结合。利用计算机技术、视频技术,使声音图像结合在一起。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非常有利。符合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征,

一、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一)特点

1.集成性

用声音、文本、动画、图形、视频等多种媒体构成的教学软件来进行语文教学,能够提供给学生大量的资料与信息。使教学情境更加的丰富有效,对学生获取知识非常有利,能够极大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各种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单一的视觉与听觉,而是多感官的刺激,这种刺激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2.交互性

由于多媒体技术通常是以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呈现,人机交互式学习方法使学习环境更加的丰富多彩。好的多媒体课件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习惯、知识基础选择合理的学习内容,教师不需要事先安排好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主动,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也能够更为有效的实施因材施教。

3.共享性

由于多媒体课件通常以计算机设备、投影仪、幻灯片的教学用具呈现,听过计算机设备与网络设备,能够从网络中获取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料,教师也可以将自己设计的可见上传至网络进行共享,从而提高了对教学资源的选择,这种资源的共享,使知识更加的丰富,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

(二)优势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反映课堂板书多,压力大,希望能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授课,将大量板书时间转移到课堂外,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因为多媒体教学注重的是教学的方法、内容与多媒体的结合,具体的、直观的将知识呈现出来。通过虚实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课件的互动性,能够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试听中思考,课堂教学也会变得丰富多彩。多媒体教学系统能够很容易实现多种媒体教学的功能,能够形象、生动的将图文声像信息提供给课堂,学生身临其境,增加了课堂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显著的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传统教学方法对动态过程很难表现出来,而这在多媒体教学中很容易就能实现。对于难以描述的、抽象的过程,通过远近、大小、快慢的调整,对某一过程进行虚拟,使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高中语文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的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替代文本,舍本逐末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板书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对课堂教学的难点、重点内容的集中体现,而对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课堂中过多的采用多媒体,将板书直接变成幻灯片,通过鼠标进行操作,就失去了书写示范的作用,教师的个性也很难发挥出来。

2.取代老师主体作用

在语文课堂中,对多媒体技术的过渡以来,对学生的想象力是一种限制。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通常将全部的内容都放在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多媒体,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又通过多媒体来寻找答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少,影响到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对于语文而言,不利于对母语的理解。

3.信息量过大

由于目前的可见非常多,而且越做越好,加上音乐、动画、图片等,越来越漂亮,其中包含的信息量也非常大,经常是一节课需要十多张甚至几十张的幻灯片,由于一节课的时间非常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课堂内容进行完,幻灯片的播放速度相对较快,因此,对于学生做笔记和理解都比较困难。

(二)措施

1.密切结合人文性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需要慢慢的去品味,特别是针对一些经典的散文,需要反复咀嚼、感悟。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多媒体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非常有效,只有在多媒体环境下,增加一些师生之间交流的环节,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不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是知识的参与者与制作者,体现出人文性的特点。

2.科学合理利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多媒体技术不能完全代替语文教学,对该技术合理的运用,能够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在一起,通过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学的质量。

3.作为拓展使用

在语文教学中,要将语文学科与多媒体技术整合在一起,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导地位的同时,也要与语文学科的特点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变得丰富,不断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高中语文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像、色彩、音乐等形式,构造出特殊的教学情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的视听组合,使教学更具趣味性和新颖性。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枯燥的文字居多,而多媒体能够将文字转换为图像,让学生获取感性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在这一方面取得的成效较大。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多媒体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规律存在差异,对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是一种抹杀。作为以文字为载体的语文教学,将语言符号过多的转化为图形,虽然很直观,但直观往往意味着简单化和具体化,这样,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多媒体教学所表现出的不足。但是,多媒体教学对于学生在学习内容方面的正确理解确实有实际效果,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郑小霞.浅析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1).

[2]姜淑玲.多媒体技术参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4).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导入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02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部分,一般来说时间在五到十分钟左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多样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学实践证明,有课堂导入环节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从课间玩耍的状态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教师通过引导,传递本堂课的有效信息,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积极进行实践,但是在导入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许多教师对导入教学的技能掌握不够,导语设置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课堂教学经常出现无效和低效的现象,这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如何进行课堂导入教学,提高导入有效性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导入环节,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为了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起到良好的作用,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课堂导入要有针对性

课堂导入环节最重要的是导语的设计,这是连接导入和教学内容的纽带,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是导语要针对教学内容。很多教师把导入环节设计得十分精彩,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如果和教学内容联系不大,就会偏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教师设计的导语要针对教学内容,围绕本节课的教材内容进行设计,不要脱离教材内容,并且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性,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结束。其次,课堂导入要针对教学对象。这里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注意要符合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水平、思维状况和兴趣爱好等,设计的导语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这样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

(二)课堂导入要有启发性

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课堂导入要注重“导”,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课堂导入要有启发性,用引导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设计导语时,教师要注意启发性语言的运用,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高中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更需要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并体会到语文课堂的魅力。

(三)课堂导入要注意方式的多样性

课堂导入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状态,如果导入的方式单一固定,就不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课堂导入方式的多样性,做到新颖、生动和灵活。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问题导入、设疑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等等,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特别要注意导入语言、导入内容的新颖性,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更新和丰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高中语文课堂才能变得精彩生动。

二、课堂导入需要注意的方面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对课堂导入设计进行思考。在设计过程中除了遵循一定的原则,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导入教学技能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多数教师采取的导入形式也很单一,例如很多教师都会这样开头:“上节课我们学了……这节课继续来学习……”,这样的导入形式学生听得太多早就失去了兴趣。这就反映出一个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许多教师虽然转变了教学理念,但是缺乏一定的课堂导入技能。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进入导入环节之前要清晰明白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步骤,某句话能够引发学生什么样的思考,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导入过程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教师应该怎样处理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思考,提前做好准备。特别要注意,有些教师导语设计很精彩,但是课堂导入过程结束之后,教学过程变得没有逻辑性,教学内容也缺乏连贯性,这就单纯为了导入而导入,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导入技能,在熟悉教材内容和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对多种导入方法能熟练运用。语文知识是很丰富的,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内,可以引入课外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文章很难懂,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时代背景和鲁迅的人生经历,有助于学生理解鲁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在课堂导入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篇6

【关键词】生命教育理论 高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研究

0.引言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充分发展自我,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但是就目前高中教育而言,还无法达到这一目标,在实际教育中,功利性较强,学生独特的思维与个性被抹杀,严重者出现生命意识淡薄的现象。其主要是由于教育的功利性导致的。使得教育本质教会学生寻求人生价值,获得生命的真谛逐渐模糊,因此,急需要在生命教育理论下进行教学。尤其是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从古人对生命的看法来获取生命意义的启示。

1.生命教育理论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确保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与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以生命教育理论为前提,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其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生命教育理论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另外,语文教学目标与生命教育理论思想相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出育人作用,需要借助生命教育理论来辅助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以便充分发挥出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1]。

2.生命教育理论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措施

将生命教育理论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相互结合起来,会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包括情感教育、人格教育以及审美教育等内容。其教学措施主要包括对话教学与体验教学两个方面。

2.1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是建立在双方平等、民主条件下的,通过运用言语、思维等方式来交流与沟通,注重人的个性化与主体性。其教学形式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在师生对话中,需要以平等为前提,需要师生双方的沟通与交流,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说。师生对话教学并不是简单的问答,需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交流[2]。例如,在《陈情表》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让学生在文中寻找作者陈述的几种情感,使得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以便达到学习的目的。当学生阅读完成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教师的问题。学生A回答:“悲情,在第一段‘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表明自己身世可怜、父亲早亡,母亲改嫁。以及下文中的‘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均说明作者身世之苦,总结为悲情。”另外,学生B回答:“陈述了作者的怨情。在第一段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表明作者对舅舅不让母亲改嫁而怨恨舅舅,出现怨情。”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看待,符合生命教育理论内容,在对话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在生生对话教学中,学生之间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来学习。例如,在《兰亭集序》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对“作者在本次游历中如何对生死观的感悟进行理解的”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学生之前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询问教师等方式来寻找答案。小组成员每人分别对自己分配到的任务进行理解,其任务包括对每个段落的大意进行了解以及深入分析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学生m讲述前两段主要描写兰亭集会的盛况,描写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参加缘由以及环境、天气等。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恩爱之情,主要围绕“乐”而展开。学生n讲述第三段的大意为通过兰亭集会联想到人们的相处方式以及处世之道。继而对生死问题进行讨论,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对“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悟。在第四段中,“若合一契”表明古人对生死也有自己的看法与理解,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的是虚无主义的思想,在当时的东晋时代,体现作者的积极人生观。通过对话教学,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古诗词教学与生命教育理论的联系与融合处,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与所表达的情感。

2.2体验教学

首先,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激活体验。在体验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体验到教学的内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例如,在《雨霖铃》教学中,可以根据诗词中的文字来想想离别时的场景,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的方式将情境再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离别时,作者与友人眼含热泪,相顾无言,在凄冷的清秋时节更加渲染出离别的情绪。在创设该情境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应的音乐与图片等,让学生带入在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感受与思想感情。其次,注重审美,升华体验。在高中语文古诗词中具有大量的优美诗句,在语言美中,古人在文字上下苦功夫,例如《人间词话》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完全将春意展现出来。在意境美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展现出来的是气势磅礴的意境。在审美体验中,需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审美想象,并感受意境美。

3.总结

教育是对人进行有目的的培养活动,需要将人看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首先需要对生命意义进行教育,对生命教育理论进行了解。尤其是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需要融入生命教育理论,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了解作者的感受。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提高学生对生命的珍爱与敬畏意识。

【参考文献】

[1]徐炳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教育科学,2013,23(12):214-215.

篇7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资源运用现状

1.教学设计未能深度发掘

许多教师的语文教学设计,仅仅着眼于单纯的教材,没有能够立足教材进行拓展延伸,从而制约了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2.先进教学手段未能充分利用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帮手,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略这一手段的作用,认为其华而不实,教学设计时没有将其充分融入进去,导致课堂不够生动活泼。

3.课外活动空间未能有效整合

部分教师忽略课外活动空间拓展的作用,没有能够有效发挥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功能,制约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4.资源整合研究未能形成合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资源发掘中,部分教师各自为政,没有能够相互交流,导致自己的思维方式空间受限。许多学校在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方面,也没有将资源的整合运用充分体现出来,在各类教学研究教研活动之中,缺乏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有效兼顾。

二、充分发掘与有效运用教学资源的措施

作为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发掘,并在教学中将其有效运用起来,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

1.强化规范管理工作,集聚教学资源运用合力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应当站在年级组和学校的层面进行,仅仅依靠教师的个人努力,既重复开展了劳动,同时这样的资源开发也较为零散、不够系统。因此,要在学校层面牵头,综合开展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工作。要明确分工,制定详细的计划,按序时进度有效推进。例如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面,可以将制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年级组的每一个备课组,甚至每一位教师,大家各自选取一部分进行突破,整合起来则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样的工作过程有效集聚了大家的智慧,对于提高资源运用效果具有积极的帮助。

2.发挥信息手段作用,增强语文课堂生动性

信息化手段是高中语文教学资源发掘与运用的重要抓手,其可以从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广泛搜集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模式,将这样的先进模式和自身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他山之石为己所用的目标,这对于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有效性帮助较大。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进行形象演示,将教材中所蕴含的信息以影音形式展示出来,这样的展示效果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能够缓解学生感知方面的不足,让语文教学更为生动有效。

3.延伸课堂教学空间,发挥课外活动资源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是这不应成为教师局限课堂、受制于课堂的理由。课外活动空间能够在缓减学生学习压力,提高语文学习趣味程度方面发挥积极的功能,同时还能够有效延伸拓展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立足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如组织学生开展课文仿写,针对教材内容进行资料搜集,以及开展一些社会小实践活动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无法满足的内容在课外得以自由发挥。另一方面,笔者在课外活动环节发挥以赛促学的作用,定期组织一些背诵记忆方面的语文学习竞赛,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上进心调动起来,营造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这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也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笔者在教学之余还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方法的研究,或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进行专题研究,从而有效发挥课外活动资源的辅助作用。

篇8

关键词:教学任务;设计分析;课堂实践;教学情境;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对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必须要求教师教给学生最实用的语文知识,使学生能够对语文知识有更深层次的掌握。因此,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就此,笔者提出了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方法策略。

一、教师要对课堂教学任务进行设计分析

由于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知识面相对较广,教师要教给学生的知识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就要提前备课,要在课堂的设计上多下工夫。

语文教师可根据本单元或者本课的教学目标来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法,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才可以让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教师要设定好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能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侧重点。

二、增加课堂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的指导。因此,在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多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如:在语文课堂上开展话剧表演、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实践活动,在丰富课堂形式的基础上也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语文知识。以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的《沁园春・长沙》为例,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则可以在课堂上组织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表达出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样,在学习苏教版《鸿门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排练一个小型的话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既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也锻炼了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三、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贵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利用音乐教学、图片教学、古诗诵读教学等情境来开展教学活动。如:对苏教版高中语文《雨霖铃》的学习,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从“寒蝉鸣叫”“长亭送别”“晓风残月”的画面欣赏导入教学,并播放凄切的曲调来让学生从中欣赏作者的离愁别绪;在学习《声声慢》的时候,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以前学到的李清照的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李清照的这些诗词中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体会到作者蕴含的感情,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探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策略,使学生能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全面锻炼自己的语文知识技能,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对此,教师可以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注意利用多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赵东旗.对话: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5).

篇9

关键词:“引、显、练、品”教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2-0074-02

“引、显、练、品”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教学模式完全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它从尊重学生的地位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案的介入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引

“引”即把“授人以鱼”的教学模式变成“授人以渔”,其目的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使学生会发现、会提问、会释疑。我认为,必须明确“引”的方向、讲究“引”的方式、提高“引”的可操作性、注重“引”的效果。教师要通过艺术性的“引”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化被动为主动,在学习上能够自立。

1. 明确“引”的方向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现状,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自学。从最接近学生现有知识体验的起点,引导学生延伸发展,达到离学生最远的最丰富内涵的终点。

2. 讲究“引”的质量

讲究“引”的质量、提高“引”的艺术,才能使“引”落到实处。如在教《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时,我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之后,使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学习,也能其乐融融。在这篇文章学习过程中,我是这样引入的: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整个事件的展开方式是怎样的,明确文章是以时间为顺序展开故事情节的,然后让学生讲述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并用三十六计加以说明,这样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艺术魅力,理解文章主旨。

3. 注重“引”的效果

注重“引”的效果,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有目的、有方法、有艺术地进行引,归根结底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各种方式和方法,教会学生在文本学习之前如何预习、如何置疑、如何找关键字词和语段,并且反复加以模拟训练,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如,我们在教《江南》这篇文章时,从中选取“颜值高”的句子加以赏析:“河的两岸,是窄而陡峭的;岸上有走马转阁的回廊,有伸向河面的茶楼,书场,酒肆;还有住家户,住家户后门的石梯坎,姐儿妹儿们蹲在石梯坎上,洗菜,濯足,淘米;她们的印花巾,像一朵朵彩色的香草;她们轻柔的话语,像紫燕归来,在弹奏呢喃的春歌;在桥上,桥下,篾箩里,是活鲜鲜的鲋鱼,刀鱼,鳜鱼;竹篮里,是水淋淋的荸荠,莲藕,茨菰,菱角;小街,虽是用石板铺的,但却像泡在水里,像一条条河道港湾,腥也腥得有味儿……”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方式,让学生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去试着找到文章中描述的场景及景物,先从表层进行感知,并在观赏的过程中自己解决疑问,在课堂讲述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探讨,并得出答案。在课堂讲述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江南的景物有很多可以写,为什么作者选取了本文之中的这些景物和场景呢?”通过我们师生共同探讨得出了以下结论:“文章恰到好处地选取了‘江南水乡’这个独具特色的地域,对景物、人物及其生活场景进行了淡笔勾画,全文仅285个字,所写的仅是江南的一角。但这一角是江南的缩影,他选取了最能代表江南水乡特点的代表性事物,凸现了江南特色的典型化,让文章达到了一叶而知秋的妙处,可谓匠心独运啊。”教师的“引”要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需来源于教师的“引”,即要使教师的引导不致成为“一言堂”,使学生的主动不致成为盲目行为。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暗示,不断启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把教师的引导性落实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上来,真正达到“引”学生“学”的初衷上来。

二、显

“显”作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合作、小组学习的有效方式,它能明确学习目标并检验学习成果、反馈教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挖掘学生潜力。“显”既要侧重于知识的升华和拓展,又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仅拘泥于学案的题目;要多举例子,用多种思路进行讲解。显示的时候要超越书本,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再进行展示。如在教学“比喻”这一修辞方法时,先让学生找出实例。如《荷塘月色》一课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些句子很快就可以看出是比喻句,把荷叶比作为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及其星星。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举出另外一个例子,对比着来巩固对这一修辞的认识。例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里的美人有的学生看作为拟人,实则为比喻。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那美女出浴氤氲纯洁的一幅场景,可以清楚地理解这里比作的是场景而不是人。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这一修辞特性。

三、练

“练”既是检验和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又是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步骤。学生的各项技能必须通过有序的训练,才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要提高语文课堂训练的效率,首先就必须重视训练顺序。就是要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能力发展的规律,训练要有明确的计划和不同的年级要求,要有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例如,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就可以分为状物、写景、叙事、写人四类进行;培养说明能力,则可以按先静态后动态,先实用性说明后文艺性说明的步骤实施。其次,要正确处理“讲”与“练”的关系 。语文课堂训练要以学生为主,但这并不等于就不需要教师的“讲”。实际上,没有老师“讲”的课不是好课,至少不是一堂完整的课,没有老师的“讲”,学生的训练是无从谈起的。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受知识获取能力及其获取内容的限制,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无所知,懵懂不知所之时,仅仅靠学生自学是没有实效的,在这个时候就必须靠教师的“讲”进行辅导了。学生的思绪虽然丰富多彩,但毕竟缺乏必要的广度与深度,那么教师的“讲”就会起到了必要的补充,能够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又能够挖掘出学生思维的深度。当然,无论教师的“讲”有多重要,但是必须牢记它终究是为学生的“练”来进行服务的,“讲”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练”,更有效地“练”。再次,要设计好科学的训练题。就是要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选择性、针对性地精心设计,周密思考典型性、代表性强的习题,做到主次分明,题量适中,难易适度,不搞多而杂,尽量少而精。坚决杜绝题海战术,加重学习负担的做法。其实质在于“精益求精”。还要注意训练的手段和形式要灵活多变,各种训练方式要灵活安排、巧妙运用。要注意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阶段练习和系统练习,问题答辩和自我检测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拘一格地开展课堂训练。课堂训练要以勤练为基础,以精练为导向,以巧练为途径,做到基础实,目的明,方法灵。

四、品

“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师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品鉴的同时,要善于运用得体的身体语言来辅助品评,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品评的形象性,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表现出语文课堂的艺术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样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学会的途径绝不是一种。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引、显、练、品”教学模式是一种既能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又能锻炼学生探究精神及其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当然,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被学生认可,被学生热爱,使他们爱上语文,这是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

参考文献:

[1]刘菊.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重要性 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43-01

语文学习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始终,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语文学习一直伴随着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阶段,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不但可以实现一个学生顺利进入大学的愿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表面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学生知识掌握的重要阶段。语文是高中课程设置的一门主干课程,语文、英语、数学是高中三大主干课程。语文教学工作在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加自由、更加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高中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渠道,高中阶段的学生自学能力还比较差,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赖资源。通过语文教师的帮助以及指导,学生可以很快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一)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

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对社会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教师在学生的健康发展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学生刚进入高中都会感觉高中语文相对于初中语文更加抽象,在难度上也增强了,因此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有一种抵触感,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工作在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老师的讲授活动可以使学生坚定学习语文知识的信心,通过老师积极的课堂教授活动,使学生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建立学习乐趣的基础上,有助于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即语文是高中的基础课程,学习好语文知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很多内容,高中阶段的学生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其中语文学习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一方面语文学习具有工具性的作用,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基本的学习技能,这些技能在其他知识的学习上具有工具的价值,能够增强学生对其他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气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提升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终极关怀能力。语文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现阶段语文教学的不足

(一)语文教学工作过分地强调其工具价值

语文是高中的三门核心课程之一,在各个地区的高考中语文均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均过分强调了其工具价值。应试教育观念对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考是语文教学的唯一指挥棒,现实阶段语文教学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高考展开的。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是向学生单纯的讲授语言、读音、语法、阅读理解以及文章写作等考试重要的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完全没有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就导致了学生因为考试而学习,因为学习而学习,学生不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也不知道问怎么学习。语文教学只是被当成应对考试的一种工具,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忽视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被忽视,这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教学方式安排不够合理

语文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现阶段教师在语文教学上采取简单的教学方式,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比较单调。在课堂教学时老师是主要的演讲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老师不能根据具体学生的差异安排教学方案,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足以应对现实教学过程中,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方式安排不合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教师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学校的正常语文教学工作都是围绕老师进行的,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以及创新精神得不到积极地开发。老师在新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忽略了对已经学习知识的温习,学习的连贯程度不够。老师的教学工作主要的立足点是课堂,课下的学生学习状况被忽视,学生课下语文知识学习的状况比较差。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的建议

(一)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

语文学习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语文学习效率的高低,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老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老师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建立起语文的学习兴趣,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老师的讲授应该通俗易懂,富有生活的气息,通过精彩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和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就是高考,一切的学习和教学工作都是围绕高考展开的。因此,改革现有的高考制度是解决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存在的不足的关键。高考语文知识的考查应该重点放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上,在题型的设置上应该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出题的方式以及内容更加灵活,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在改革高考内容以及形式的基础上,对学校日常的诸如期末、期中考试的形式以及内容上进行同样的变革,通过综合系统的考试改革有利于语文教学工作走上正常的轨道,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教学工作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一切教学工作的核心,在教学工作上一定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课堂气氛,使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加入到课堂的学习与讨论中。在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景玉.新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应注意的两个问题[J].职业技术.2004(7).

[2]宋文雅.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