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危机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金融危机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金融危机的看法

篇1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非活跃市场;IASB;FASB

金融危机以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饱受非议。在市场大跌和失灵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机构过分按市值减记,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进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无疑助长了金融危机的破坏程度。金融危机暴露出了现有公允计计量准则的缺陷,这也迫使各国纷纷对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准则进行完善和修订。改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目前关键是要尽快完善在当前非流动或非活跃市场的条件下公允价值如何确认的问题。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不约而同出台政策以加强对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导证明了这一趋势。本文密切关注了IASB和FASB对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准则修订的最新进展,以期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对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有所借鉴。

1、IASB和FASB自金融危机以来对公允价值准则修订过程回顾

(1)FSAB的修订过程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2008年9月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了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要求企业在为资产确定公允价值时,如果该类资产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交易,则可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紧接着,FASB于2008年10月出台了对其公允价值计量准则FAS157的修改公告,以加强非活跃市场下如何确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指导(FAS157-3),准则指出当相关市场可观察数据无法获得时,可以使用管理层关于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风险调整的假设。

2009年4月,FASB修改了其盯市准则(mark to market),对在资产和负债交易活动水平显著下降以及非有序交易情况下如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提供进一步指导(FAS157-4),允许金融机构在证明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不正常的情况下,可以用其它的合理的价格估算方法来估算自己的资产价格。这意味着当市场不是活跃市场,一些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可从第一二层次转入第三层次,用估价技术而不是市价来计量。这正是其针对目前国际上市场定价功能缺失,很多金融资产失去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对改进公允价值计量迈出的重大一步。

(2)IASB的修订过程

针对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出现的问题,IASB和FASB是一个互动和趋同的过程。继FAS137-3公告之后,2008年10月IASB了市场不再活跃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其目的一是提高当市场不再活跃时准则对金融工具估计的指导性,二是更好地披露估价方法及相关的不确定性。2009年5月,在吸收了FAS157的1-4号修订公告,并特别考虑了非活跃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问题,IASB了自己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FVM)。考虑到之前的征求意见稿中并没有明确主体是否应披露第三层级输入值之间的相互关系,2010年6月IASB又了公允价值计量敏感性分析征求意见稿。

2、关于非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指导

(1)非活跃市场的判别要素

活跃市场和非活跃市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在非活跃市场中,个体要做更多的评估工作以确定交易价格是否公允或者用以决定是否对交易价格做出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公允价值。对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规范,前提是要判别什么是非活跃市场。

SAF157-4提出企业主体要根据以下几个要素来判断市场是否是非有效:

(1)交易频率和交易量不足以提供持续的定价信息;(2)无法获取当前市场报价;(3)市场报价不是随着时间就是随着市场显著波动;(4)过去同资产的公允价值紧密联系的参数,现在同公允价值不再相关;(5)流动性风险显著增加;(6)买卖差价显著增加;(7)无法从公开市场获得交易的相关信息。IASB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中对非活跃市场的决定要素的判断也做了相同的列举。

(2)公允价值的定义和公允价值估值的前提

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IASB与FASB已经达成了统一。FVM和FAS157都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定义中可以看出,报告主体应根据企业外部的市场,而非根据报告主体自身对该资产或者负债未来使用情况来计量公允价值。也就是说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基础的计量,而不是主体基础的计量,这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和前提。这一点,已被FASB和IASB反复地重申过。

在这一基础上,FVM进一步明确了公允价值的估值前提,即对资产最大和最好的使用。“最大和最好地使用”是指,在计量日通过对使用资产在实物上的可能性、法律上的允许性以及财务上的可行性的考虑,市场参与者对资产的使用能发挥出的资产或一组资产和负债(例如一家企业)的最大价值[4]。换句话说,公允价值不依赖于报告主体使用资产的意图或方式,即使报告主体打算按照另一种方式去使用资产,最高和最好用途也是从市场参与者的视角来确定的。IASB对“最大和最好地使用”又具体细分为两种情况,“交换估值前提”和“在用估值前提”。如果通过将资产与其他资产和负债结合在一起作为资产组使用将会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价值,那么资产的最大和最好地使用是“在用”。如果单独使用资产将会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价值,那么资产的最大和最好地使用是“交换”。

估值前提是非活跃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因素。非活跃市场下一些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从第一二层次转入第三层次,用估价技术而不是市价来计量。对需要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大量假设、估计和判断进行估值的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而言,牢牢把握这一估值前提是提升其可靠性的根本。

(3)公允价值层级的选择和输入值的获取

FASB和IASB将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所用的参数按选择的优先次序划分为使用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和负债的报价(一级)、一级报价外其他可观察参数(二级)和主要使用不可观察参数(三级)。这三个层次依次选用,当第一层次的计价条件不具备时才转用第二个层级的计价方式,最后才选用第三层不可观察参数。

在活跃市场中,第一层次的市场报价提供了最可靠的公允价值计量信息。但在非活跃市场下,第一层次的市场价格、经纪商报价或定价服务并不一定能反映公允价值。当观察的交易价格或报价当可以被认为是和强迫交易有关,此时企业需要运用估价技术而不是应用未经调整的报价,其结果是典型的在第三层级上的计量(FAS157-4)。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在第三层级上,通过应用估价模型和能够反映市场参与者之间有序交易的不可观察参数来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对于不可观察的输入值获取必须要符合公允价值的计量目标,要从市场参与者的视角来确定该资产或负债的定价方式。企业主体可以用自身数据,但应当要注意根据市场参与者角度来进行调整。

3、对我国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借鉴

(1)建立较为全面的公允价值理论框架

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走向趋同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和发展方向。继FASB之后,IASB也建立了的专门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框架准则,并且在公允价值的定义、估值前提、估值技术和披露等实现了与FAS157趋同。虽然我国已经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一些具体准则中应用了公允价值,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框架来专门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对公允价值的相关概念及实施细则尚缺少明确界定,缺乏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的指导。我国会计准则应当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进展做出调整,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一个公允价值的整体的框架指导。

(2)完善市场报价体系和第三方估值服务

当企业相关资产或负债项目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时,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依赖估值技术。但估值问题对大多企业来说都较难把握,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成熟,缺乏全国性的行业价格信息披露平台,各种行业的相关统计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不足,很多参数值信息较难获得,另一方面由于对估值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而很多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人才,往往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进行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工作。而我国现有的评估行业发展并不充分,其充当公允价值获取渠道之一并不称职。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市场报价体系,逐步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以方便专业人员在使用估值技术时选取适当的参数。另外,要大力发展第三方估值服务,提高资产评估机构在公允价值计量上的规范性和参与度。与此同时,会计和资产评估监管机构应当加强交流,制定和完善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准则、开展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培训。

篇2

    摘 要:传统观点认为,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短期资本流动的波动造成的, FDI是相对稳定的引资方式。事实上,FDI会带来潜在的国际收支危机风险, FDI的波动性在上升, FDI回流以及外资企业借用外债带来金融风险等都会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潜在的金融风险。这种潜在的金融风险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就有可能引发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

    关键词:FDI;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

    传统观点认为,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短期资本流动的波动造成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相对于银行贷款和证券投资而言,FDI是相对稳定的引资方式。基于这种看法,FDI在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国际资本中所占比例大幅上升。但是,近年来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如1994年发生金融危机的墨西哥和1997年发生金融危机的东南亚国家,在危机发生前都伴随着FDI的大量流入。近年来,FDI相对稳定的传统观点已经开始遭到质疑,学者们指出FDI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潜在的和隐藏的金融风险,从而对发展中国家保持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那么,FDI到底在金融危机爆发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FDI是否会引发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 FDI投资收益汇回是东道国引进FDI要支付的最明显、最易衡量的外汇成本。

    事实上,在许多国家的金融危机爆发中,它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比如,在1994年的墨西哥经常项目赤字中FDI的收益外流额占30%多;再比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印度尼西亚的这一比例为40%以上;在马来西亚,收益外流额大幅度地超过了贸易顺差(是它的近2倍),由于新的FDI流入不足以弥补投资收益的汇出,从而使得整个经常项目变为巨额逆差。经常帐户持续逆差的出现是一国国际收支发生危机的前兆。所以,FDI投资收益汇回是上述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FDI大量流入的同时伴随着经常账户赤字的大幅增加。如巴西,随着流入的FDI从1994 年的30亿美元上升至1997年的170亿美元,巴西的经常项目赤字也从12亿美元上升到330亿美元。此外,伴随着 FDI的引进,还会导致资本品进口的增长,子公司对其他国家原材料的进口所需的外汇可能超过了它出口产品赚取的外汇和由于进口替代节约的外汇之和。

    由FDI引起的资本品进口的增加如果大于外资企业出口则会导致经常项目逆差。而发展中国家的经常项目赤字意味着积累了净的负国际投资头寸,这会导致资本利润的流出,进一步加大经常项目的逆差(因为资本收益的流出记录在经常项目下的借方)。 FDI虽不用付息,但要允许投资方汇回利润,因此FDI与对外举债无本质区别,它是一种典型的准债务。从融资的角度来看,外商直接投资的利润收益相当于对外借款的利息。在国际投资活动中,收益与风险是同时并存的。一般而言,国际直接投资相对于间接投资而言,承担的风险要大得多。如果东道国政策和法规变动给外国投资者带来不利影响,或者因为外资企业本身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亏损,直接投资都会蒙受重大损失。因此,其要求的利润回报率也大大高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因而,直接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往往也大于间接投资所获得的收益。

篇3

摘要:来自对航运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银行贷款仍然是航运企业偏爱的融资手段,银行贷款主要的优势在于它的低成本、易取得、相对灵活的条款和条件,以及非敏感的商业信息披露。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来自对银行的调查结果表明银行业已经减少了船舶融资的业务量;银行更加重视船舶融资贷款的安全,而不太关心市场份额。本文对有关金融环境的变化对航运企业融资决策和银行业选择影响的探究,旨在为航运业融资提供参考。

关键词:船舶融资;金融危机;银行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15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12-23

作者简介:李丹(1969-),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航运金融。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BJY178;上海市哲社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BGL005;上海市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12YS070。目前,船舶融资对航运业有着重大影响,银行贷款依然是航运业融资的主要来源。本文以上海航运企业和银行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国际金融危机前后船舶融资变化的情况,试图研究航运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的主要考虑因素,银行贷款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是否仍为航运公司最看好的融资方法,银行借贷行为和信用评估标准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后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一、理论依据与文献回顾

企业通常的融资手段包括内部或外部的股权、私人或公共债务、租赁、混合型证券(Brealey and Myers,2003)。公司通过这些融资方式的选择,塑造其资本结构并提供具体融资方案。Modigliani和Miller(1958)的权衡理论认为债务和股权之间的选择,取决于权衡成本的借款好处,借贷的主要好处包括节省税款以及降低财务遇险、破产成本和成本。企业根据这一理论应选择一个最佳债务权益比率,以此达到借贷的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但是,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在实务运作中是很难量化的。债务和股权融资工具之间的二分法过于简单化,无法充分反映实践中所面临的复杂性,以及治理问题与融资选择等问题。

Myers和Majluf(1984)提出的啄食顺序理论,认为经理(代表股东)喜欢内部融资时,其融资行为更为可取;如果有必要使用外部融资,公司将发行最安全的证券,如债券和可转换债券,并只会考虑权益以外融资的最后手段。支持优序融资理论的重要原因是经理倾向于内部融资,因为它保留了他们的经营自。啄食顺序理论提供了一个企业的内部融资,对外部融资的一般偏好合理的解释,但是它不能解释企业在没有目标债务权益比率的预测下,为什么许多公司都有浮动股权资本的强烈动机。

从交易成本经济学(TCE)的角度,Williamson(1996)分析了公司的资本结构选择,提出公司采用的融资方法可以决定整体交易成本最小化。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中,作为资产的特异性,增加一个交易的条款及以规则为基础的融资条件(如债务)会增加交易成本,从而使公司在某些时候可能会选择自由裁量权为基础的融资(如股权)。现在人们普遍接受的影响资本结构的一些因素,如经济增长的机遇和现金流量的波动(Brealey and Myers,2003)。Gong、Firth和Cullinane(2005)提出运输业在经济、体制和产业以及企业特有的各种因素作用下,应考虑到供应方和需求方互动下的融资和治理机制的选择。

许多因素促成了银行贷款对航运业融资的选择优势,Stopford(1997)指出与同行业在金融界地位相比,航运企业融资方式的演变更具行业特质,如行业的波动性和周期性、航运业的风险回报的看法,以及在更广泛的金融环境中的其他发展机会等。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人们开始关注资金的提供者和航运企业如何相互作用、形成的资本结构,航运企业选择不同的融资方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金融业如何影响他们的融资决策等诸多问题。

总第445期李丹:金融波动、船舶融资约束与银行业选择••••商 业 研 究2014/05二、研究设计

Williamson(1985,1996)认为在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同时,其治理也需要进行审查,调查涵盖航运企业和资本提供者。此外,由于融资机会约束和治理机制,可能会因金融环境变化而改变,表现为调查研究的受访者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后的看法和做法差异。鉴于影响航运业的融资选择具体因素,本文采取调查与统计资料分析结合方法,探讨在金融环境波动下影响航运企业和银行业融资决策的主要因素。本文在设计调查问卷中侧重银行业与航运企业双方需求和供给的整体观,对航运企业的调查旨在征求以下关键问题的答案:(1)航运企业实际使用的主要融资方式是什么;(2)最被看好的融资方法是什么,其是否有限制;(3)各种融资方式优势和缺点是什么。

对航运企业的问卷由公司的票据融资偏好和融资工具偏好两部分组成,公司的票据融资偏好包括公司信息,收集有关应诉公司的基本信息,包括它的营业面积、历史、船队规模、公司的船队、过去5年公开上市平均年龄。通过各种融资方式的偏好,受访者表明依靠船只收购的主要融资方式、船舶融资的首选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融资工具的偏好包括各种融资方式的特点,如银行仔细审查这部分贷款、公众权益、债券发行、租赁上市,受访者须注明他们在何种程度上同意的声明。航运企业样本选择30家的回应率是46%,而银行的回应率是42%,这些反应率被认为是合理的。总的来说,调查研究的一个潜在问题是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相关的调查结果表示可接受的可靠性水平。问卷调查、特别是在部分银行贷款及租赁Cronbach的阿尔法超过05,而公众股票和债券的数字接近05。在问卷内容方面,在报表中包含问卷都是基于对文献进行审查,从而反映每一种具体融资方法特点。此外,每个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Spearman的RHO)声明每个方法的总成绩计算,以测试是否的问题,揭示航运企业“偏好的具体方法”。项目的航运企业偏好在1%和5%的水平显著的相关性,调查问卷被视为有良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航运企业融资决策数据结果分析

首先,受访者必须表明他们依靠的主要融资方式,结果大部分受访者(73%)使用银行贷款作为主要报告融资方式;其次,保留盈利和租赁,作为主要的融资方式公司分别为33%和27%。发行债券、股票和私募相对较少,有四家上市公司依靠股票发行为其主要的融资方式。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到航运企业融资的选择,调查还要求受访者表示他们同意或不同意有关各融资方式的优点和缺点的陈述程度,具体解释结果见表1。表1表明银行贷款是上海航运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对历史较短、大型船队和年轻的船舶公司。航运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是众所周知的,与股权融资要求高回报率(通常在每年约15%-20%)相比,航运业风险成本敏感的航运企业,通常更愿意选择获得银行贷款。融资的灵活性是其另一个优势,由于银行可以预期利润对借款人的信用得到确认,使得贷款人与借款人的贷款协议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当市场低迷、借款人又需要支持时,这种事后的合作和灵活性尤为重要。

表1比较航运企业不同的融资方式看法总成本银行贷款√ 43%的受访者认同的总体成本的银行贷款是低于其他方法。股票√ 只有7%认为总体股本成本是低于其他方法。债券√ 只有7%认为发行债券的成本是低于其他融资方法。租赁√ 20%的受访者认同的总体成本的租赁是低于其他方法。取得银行贷款√ 93%的企业都认为,它们有一个现有的银行关系。股票

√ 87%的人认为,要求上市要求。

√ 80%的人认为公开发行的程序复杂。条款和条件

银行贷款

√ 47%同意该条款及条件并非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对那些使用银行贷款作为主要方法,并积极收购的未上市公司。

√ 53%的受访者同意还款期长。

√ 27%同意银行在低迷的时期尤其是使用银行贷款作为主要方法。股票√ 93%同意上市公司是受股市条件。

√ 只有13%同意航运股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说明一般性的分歧。债券√ 93%的受访者表示同意声明,“债券持有者有默认的耐受力低”。融资条件和

管理的影响银行贷款

√ 67%的公司同意没有向外界披露信息。

√ 53%同意银行贷款的项目是基于对集团的财务状况影响有限。股票

√ 大多数(60%)同意在权益中的敏感信息的披露产生负面影响的公司,特别是与那些年龄较大的船队。

√ 40%同意股权稀释公司的控制和影响管理效率,尤其是那些没有上市的较小和年龄较大的船队。金融危机的银行贷款√ 60%同意为银行贷款偏好金融负面影响动荡,尤其是那些较小和较老的船队。负面影响股票√ 67%同意公平偏好受金融危机影响特别是那些打算去公共负面影响。租赁√ 向租赁态度是略高于中立的,53%同意出租的偏好负面影响。债券√ 60%同意债券的偏好受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首先,航运企业相对偏好银行贷款是银行贷款的整体成本比其他融资方法低,而且获得银行贷款也更容易。相反,航运股投资者要求公开上市的程序被视为没有吸引力。此外,公开发行被认为是稀释公司的控制权,并产生对管理效率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那些年龄较大的船队公司。其次,银行贷款不像股票,其敏感信息不会透露给外人。第三,一般银行贷款的条款及条件是刚性的,可以满足大多航运企业需求条件。相比之下,上市公司受股市条件限制,而债券持有者默认的耐受力较低。

调查还揭示国际金融危机因素可能会阻碍银行贷款的使用:首先,多数航运企业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会产生负面影响,会阻碍他们获得银行贷款,尤其是对旧船和小规模的船队的公司。其次,对于上市公司和小规模的航运企业而言,银行贷款的条款及条件被认为是刚性的。第三,小规模航运企业认为银行在经济低迷期间一贯不提供借款支持。虽然航运企业反馈的前两点不可避免地反映了市场的现实,但是最后一点所表述的意见对于需要寻找长期合作关系的银行是应该值得深思的。

国际金融波动对船舶融资约束影响表现为:首先,银行贷款仍然是航运企业最喜欢的融资来源,主要的优点是成本低、易于洽谈、相对灵活的条款和条件,以及非敏感的商业信息披露;其次,严格的贷款要求意味着航运企业需要付出更高的借贷成本和其他的资金来源。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银行大幅减少了其对航运业的涉足,银行更大的转变是银行监管机构和股东审慎性态度。因此,航运企业融资成本和选择的转变,对于航运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各个航运企业的竞争地位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 金融环境波动下银行调查结果

为了获得对需求方和供应方面船舶融资更全面的认识,还需要针对银行进行调查。Grammenos和xilas(1996)的研究表明在决定是否批准贷款之前,银行主要关注安全、市场营销和质量,上述三个基本维度交叉冲突,可能导致偏差。本文在数据收集时注意国际金融危机前后银行贷款的做法,包括贷款价值比率、期限、还款计划、竞争因素,以及其他考虑的主要因素:(1)相对于国际金融危机前,银行向航运企业提供贷款和流动资金在下降。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亚洲的贷款组合超过30%和11-20%分配给了运输业。(2)33%的航运企业表示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允许贷款金额最大的船只价格的比率(LTV)是80%以上,58%的银行贷款金额最大的船只价格的比率在70%和80%之间。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只有36%的银行保持在60%以上的最大LTV;大多数银行(64%)的最高按揭成数已经下降到50%-60%。(3)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58%的银行表示新造船贷款的最长期限为10-15年之间,其他类型的船只最长期限是5-10年之间。在国际金融危机后,贷款给10年以上的为零,8-10年之间的占45%,55%贷款期限介于5-7年之间。(4)相比危机前的时期,从未参加或不打算参与银团贷款的银行,从42%提高到64%,这表明由于信贷紧缩,银行已撤回银团贷款。此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对于航运企业的贷款有显著影响,贷款组合有显著缩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金融机构从航运企业撤退是一个必然的结果,那些与银行的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大航运企业可能会受严重影响。因此,尽管银行贷款仍然是航运企业筹资的主要来源,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有证据表明银行更加注重降低冒险倾向,对抵押品有更高担保要求。目前,处于航运业的不景气阶段,一些航运企业可能无法在金融海啸过后生存下来。

参考文献:

[1]Brealey, R.Aand Myers, S.C.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M].New York:McGraw-Hill,2003:102-110.

[2]Golafshani, N.Understanding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J].Journal of The Qualitative Report, 2003,8(4):579-607.

[3]Grammenos, C. and Arkoulis, A.A Cross-Section Analysis of Stock Returns:The Case of Shipping Firms [J].Journal of Maritime Policy & Management, 2003,23:67-80.

[4]Kavussanos, M. G. and Marcoulis, S.N.Risk and Return in Transportation[M].Netherlands:KluwerAcademic Publishers,2001.

Financial Volatility, Ship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Banking Choice

LI Dan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201306, China)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启示

引言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 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篇5

Ps:我们的寒假作业有一项是: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各国政府对其采取的救助措施,谈谈自己对这次金融风暴的看法和观点(论文形式,2000字左右)。以下是我的论文,请各位有经验的读者给我提提意见,谢谢合作!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总结和疑问

1.总结

对于这次金融风暴的成因,我的观点是:这是政策有漏洞导致的全球性灾难。而对于各国救助措施我的观点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循序渐进,制定长远的计划,保证人民生活质量,并且尽快让企业恢复生产力,拉动经济的脚步。

2.疑问

1.起源于美国的金融风暴影响了许多国家,包括中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如欧美国家严重,为什么我们身边很多人都开始节俭,营业场所也开始降价呢?

篇6

【关键词】财务柔性;系统性风险;金融危机

1.引言

财务柔性在最近几年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实际上,研究财务柔性的意义只有在存在财务约束的情况下才能凸显出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引起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危机范围内众多企业销售下降、经营成本上升、销售款收回期限延长导致企业资金缺口日益增大、流动资金占用过多,同时融资的资本市场活跃程度降低,使得企业资金筹集愈加困难。关于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以及防范措施成为众多学者谈论的热点话题。按照张晓朴(2010)看法,金融危机是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到达一定程度超过临界值的爆发状态,因而,爆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性风险的不断积累。财务柔性的优势在于能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本文将结合金融危机中企业的财务投融资行为,研究财务柔性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问题。

2.财务柔性

赵华,张鼎祖(2010)认为财务柔性是以主动适应动态变化的财务环境和处理系统不确定性而管理财务风险为直接目标,以财务资源、能力有效整合为基础和动力,以财务行为决策优化为路径,以财务行为的风险管理过程和结果为表现的一种系统综合能力,一般由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企业在其现金流或投资机会发生不可预期的变化时,能够快速而有效的针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在国外众多研究中,则是从融资的角度出发,着重强调当不确定性事件发生时,企业及时作出反应以获取所需资金、利用时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能力。

企业财务柔性表现在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包括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及利益分配等。即对企业投资策略、投资结构和融资方式、融资结构以及融资策略等方面实行灵活管理,灵活调节企业的利益分配政策,以实现其柔性化管理。财务柔性的管理特点及运作要求使得企业能利用柔性调节其财务参数,例如资金来源、资本结构、收益指标等,以适应外界财务环境变化、外界干扰等的影响,使企业能在外部环境产生变化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采用柔性管理的企业在应对经营活动中的突发性变故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能够迅速做出有效反应应对外部环境较快的变化,这在变化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社会来说非常有必要。

3.财务柔性与系统性风险

3.1 金融危机与系统性风险

所谓系统性风险,即市场风险,是指由政治、经济等全局因素对证券价格所造成的影响。包括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汇率风险等。关于系统性风险的界定主要强调其对整体系统的影响作用,它会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的稳定。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引起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危机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美国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爆发引发的债务危机;第二阶段是由债务危机造成的流动性危机,许多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而不能及时满足债权人的变现要求;第三个阶段则是信用违约危机,此阶段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信用违约掉期。金融危机对全球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全球经济、社会、政治和大众心理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冲击,造成了许多企业的经营困境,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萧条。很多学者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归咎于证券化过程和评级机构的监管缺失,从根本上来说,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到达一定程度超过临界值而引发的爆发状态。

3.2 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金融危机后,各相关国家迅速采取措施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也在危机后开始启动。目前大多的研究侧重于宏观方面的研究,白玉珍(2009)在研究中提出必须对金融业实施严密监控,加强对金融产品的风险评估,切不可降低信贷的审核标准等建议。李关政,彭建刚(2010)通过分析贷款组合的非预期损失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指出经济资本可以成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工具。提出要在系统性风险防范目标下完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以科学的系统性风险预测为基础确定经济资本限额,优化经济资本在行业和地区层面的分配,以及通过贷款集中度管理追求风险分散最大化,从而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有效防范。其中,经济资本是指在一定容忍水平下,吸收贷款组合的非预期损失所要求的资本。尹继志(2011)研究了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关于金融监管的创新与发展,对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提高资本质量、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引入杠杆率控制和建立动态损失拨备制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希望借鉴国外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以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此外,还有许多学者众多学者的研究了关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问题,也得出了许多有用的成果,但目前,还少有人从企业的微观角度谈企业应对金融危机,采取措施应对系统性风险。

3.3 财务柔性在应对系统性风险防范时的积极作用

从前文中我们了解到,财务柔性包括企业融资的柔性、投资的柔性以及利益分配的柔性。研究财务柔性的意义只有在企业存在约束的情况下才能凸显出来。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系统性风险一处于爆发状态,金融危机也就开始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投融资等活动均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是融资活动,企业经济活动的起点,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面临严重的约束。财务柔性强的企业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具有更多的优势。一方面,财务柔性强的企业不仅能够有效地免于陷人财务困境,还能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冲击所带来的有利可图的投资机遇;另一方面,缺乏财务柔性的企业则承担着投资机会丧失和投资扭曲的风险。此时,具有一定财务柔性的企业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柔性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甚至利用危机带来的机遇收购兼并缺乏柔性而遭受困境的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自己。曾爱民(2011)等就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上市企业的冲击为事件,研究了财务柔性对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发现各类财务柔性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具有更强的资金筹集和调用能力,更能为其投资活动提供资金;该发现支持了在外部环境发生不利变化时,财务柔性能较好地为其投资机会提供资金的观点。宣扬(2012)研究了公司如何通过持续多期的债务保守行为应对货币政策冲击,发现公司的持续债务保守策略显著提高了货币紧缩期间获得贷款的能力与投资水平,这意味着公司可通过债务保守策略应对冲击,弱化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该发现同样支持了财务柔性能加强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降低系统性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的能力。

企业保持财务柔性可以通过现金柔性管理和负债柔性管理的方式实现。企业应持有一定的超额现金来保持适当的现金柔性,以应对非预期的不利冲击,降低陷入财务困境的风险,同时还能满足新的投资机会所引发的资金需求。同时,还可以采取低财务杠杆政策提高负债柔性,因为负债柔性企业在危机中可以更多地通过积极举债方式筹集所需资金,并能更多地使用负债资金为其投资活动提供所需资金。

4.小结

总而言之,财务柔性对于企业生存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它对于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等整体环境的不利变化起着积极的作用。具有一定财务柔性的企业能够利用自己的柔性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甚至讲危机转为机遇,利用危机收购兼并缺乏柔性而遭受困境的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自己。实现企业财务柔性管理已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财务柔性应有的重视,通过现金柔性管理、负债柔性管理等方式提高企业的财务柔性,增强企业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洋.现代企业财务柔性管理研究[J].企业研究,2012,04:62-63.

[2]尹继志.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的创新与发展[J].科学经济会,2012,01:30,35,41.

[3]潘魏灵.浅析企业的财务柔性和流动性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12,08:102-103+118.

[4]刘吕科.货币政策与金融系统性风险关系研究述评[J].金融纵横,2012,08:13-19.

[5]白玉珍.谈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改革思路及其启示[J].商业时代,2009,29:32,26.

[6]李关政,彭建刚.基于经济资本管理的贷款系统性风险防范研究[J].上海金融,2010,

05:49-53.

[7]张晓朴.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演进、成因与监管[J].国际金融研究,2010,07:58-67.

[8]赵华,张鼎祖.企业财务柔性的本原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2010,06:62-69,96.

[9]宣扬.货币政策冲击、债务保守与公司融投资[J],南方经济,2012,10:102-114.

[10]王满,时龙龙.财务柔性视角下云南白药财务资源管理策略[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10:25-26.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启示

引言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 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美国人有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今天敢花明天或是后天的钱。然而。天上掉不下馅饼。这就要碰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钱保证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常规的做法是借债和捞钱。

先说借债。美国人在世纪之交,储蓄率已是0,且敢于借钱花,负债的水平相当高,据说已达10多万亿美元。这是什

么概念呢?拿我们的人民币来说,10多万亿美元,相当于70万亿人民币。而我国2008年的财政收入约6万多亿人民币。即使什么钱都不花,12年左右才能还清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也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有人说过。美国是太多的人花了还不起的钱,世界太多的人又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如很多国家都买美国的国债,我国到2008年底总共持有美国的国债7274亿美元,占美国国债的23.6%,已经超过日本,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现在,我们还在买美国的国债。

再说捞钱。多年来,他们挥舞着美元的大棒,认为经济的增长已不是依靠主要的生产要素,而是热心地去制造科技网络泡沫、房地产泡沫和衍生产品泡沫等等,以便捞钱。有这样的社会存在,就很容易养成投机的心理。投机虽是市场的剂,但漠视风险的过度投机所制造的泡沫总是要破的,也就是必然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使市场失去稳定的基础,引发金融危机。例如,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投资银行逐步地放弃需要资本金很少、以赚取佣金的主业务,而是不务正业和本末倒置地大量介入“次级贷款”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投资。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交易主体只要交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完成高回报的交易。高杠杆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依赖增强,一旦投资银行不能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时,就容易引起投资银行的破产。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就是教训。

(二)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

虽然金融创新对金融的发展具有推进器的作用,但又有放大风险的一面,是把双刃剑。因此,必须把金融创新风险置于可控的范围内。美国是推崇金融创新的国度,现在究竟有多少衍生金融工具,谁也无法搞清楚。它们又是如何创新和使用金融创新工具的呢?如美国的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变迭加,信用链条拉长。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和推动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可以说,美国本轮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所蔓延的结果,“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

总之,好大喜功和寅吃卯粮,终究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使我们想到,我们党所提出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何等的正确和有眼光。

(三)对经济疏于监管

正反的经验均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必须依法进行监管。建立在法制和监管基础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和有序的金融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市场主体如果脱离监管和法制的约束,过度追求盈利,盲目竞争,市场就可能滑向无序,金融危机就极易发生。而美国自由金融主义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顶峰,必然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溃。总理2009年初在剑桥演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受到惩罚。总理还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实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整个世界。这充分说明,不受管理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

(四)不合理的高薪激励

有关机构的研究资料表明,2007年美国大企业高管薪水水平是普通员工的275倍,而大约30年前,则是35比1。在中国,据媒体的披露,中国银行董事长是150万,相当于美国30年前的水平。金融机构对高管激励措施,往往与短期证券交易收益挂钩。在诱人的高薪躯动下,华尔街的精英们为了追求巨额短期回报,纷纷试水“有毒证券”,借助于金融创新从事金融冒险。如前所说,美国的房贷机构、经纪公司将贷款发放给没有还贷能力的借款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则将房贷资产打包卖给投资者,重奖之下放弃授信标准。离开合理边界的高薪激励,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之一。

(五)数学模型的滥用

数学模型本身是科学与严密的,但却是静止的,而资本市场则是生动活泼和瞬息万变的。数学模型依赖一些脱离现实市场条件的抽象假设和历史数据,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投资决策参考,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过分依赖模型进行投资决策是不科学的,必须对模型计算结果给予科学判断。恰恰是不准确的投资模型,使得华尔街分析师、精算师忽略系统性错误,并在证券化分析、系统风险估算,甚至违约率计算上出现预测失误,最终成为这次美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

存在决定意识。金融危机,既然发生了,人们会有怎样的认识呢?

二、对这场金融危机现有的几种认识

下面列举现有的三种认识。

(一)巴不得一夜之间就能告别经济危机

据有的媒体披露,1998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泰国人一夜醒来,每个家庭的财富缩水了20%。本次金融危机已造成世界4万亿美元损失,大体上每人平均约3万元人民币。这对非洲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我国有些地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对我国来说,尚未见到这样的指针和数字。尽管我国经济基本面还是好的,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蒙受了损失,其程度估计不会亚于泰国人。根据媒体的披露,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的有:

第一,经济下滑。如2008年国家的GDP和财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

第二,股市沪A从六千一百多点跌到一千六百多点,降了72%左右。2008年A股的市值减少了20多万亿元,创证券市场开张侣年以来的记录。因市值减少,中国经济证券化比率也从2007年157.5%回归到2008年的53.87%。

第三,就业面缩小,失业增加。毕业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千多万农民工返乡,使许多家庭的收入缩水,生活陷入了困境。

第四,企业的业绩下滑,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减少。

不难想象,上述的这些情况给生活带来了压力,又给精神上带来烦恼。甚至使人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经济和生活失去应有信心。例如,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人比7年前还穷,历史倒退了7年。世界上已有4位亿万富翁自杀。4月22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房利美的CFO也在家中自杀。邻居都讲他是好人,同事讲他的能力出众,去年还获85万美元奖金。自杀原因可能是压力太大。俄罗斯的亿万富翁因金融危机也少了一半。香港的百万富豪在2008年减少了6.6万人,平均流动资产(基金、股票、外汇、债券及其它流动资产)减少120万港元。因此,许多人巴不得在一夜之间就

能挥手告别经济危机。

(二)盼望房价能越低越好

我国房地产的价格时有上涨过快的情况,很多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子。政府根据这一现象,采取了如运用税收和利率杠杆等调控的措施,鼓励买房。有的人希望政府能进一步运用行政手段,打压房价,价格越低越好,使大家都能买得起房子。

(三)希望天天有便宜货

为了促进消费,刺激经济,政府采取了包括发放消费券在内的许多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许多企业也为了使自己手头有真金白银,以便在危机中取得主动,采取了包括降价在内的许多促销策略,有许多商品的价格低于成本。这种策略使得部分人认为,经济危机没有什么不好,工资一分也没少,而衣食住行乐都在降价,天天有便宜货可买。有的人一买东西,就可以用好几年。

上述这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否全面与科学?

三、必须以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场金融危机

针对上述三种想法,相应地讲三点:

(一)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放弃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价值规律必然要起作用。所谓的价值规律,讲的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目前还无法加以直接计算,只能借助于价格(货币)加以表现。由于供求关系,价格会随价值上下波动,但最终决定价格的是价值。市场经济正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即通过价格信号知道要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所以,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市场经济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追逐利润的竞争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生产的无政府主义,会使生产具有很大盲目性,进而引发经济结构失衡,从而出现开头所讲的那些经济危机现象。这些现象,不是买卖双方或是某个人特意安排的,而是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受到惩罚后才能知道的,属于事后的惩罚,当发现并要纠正时已经来不及了。因此,经济危机是无法阻挡也逃脱不了的。换言之,经济危机不是那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而是具有客观性质和不可抗拒性,并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另一条经济规律,叫做经济周期规律。这也是实行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形式,在创造高速生产力同时,必须付出的代价,或是不可克服的弊端。正因为如此,认识并深入理解金融危机应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二)商品房价格并非越低越好

商品房价格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思维上往往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

首先,从理论上看,商品房价格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它最终是被商品房的价值所决定的。也就是价格太高了,背离其价值,很多人买不起,这当然不行,也不可能长久下去;反之,如果太低了,亏本生意没有人会做。其价格问题,只能由市场决定,由价值规律进行调节。决不能倒退到商品价格均由政府规定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况且,据统计,房地产行业牵涉到五十几个行业,如钢铁和水泥等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到GDP的比重10%,与相关的56个行业加起来占到GDP的40%。这里有个如何照顾到更多人利益的问题。

其次,商品房价格问题,同很多经济问题一样,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温总理2009年2月28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住房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要超过千万户以上。但是。笔者认为实际比这要多。因为每年的大学生有600万人,不久就要结婚,这需要多少房子?总理这里想说的是,商品房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需求。可总理没有讲另一方面,也就是现在居民手中有钱,光储蓄就有25万亿多元,这还没有包括基金、股票、债券、外汇等。可为什么老百姓手中有钱。又有需求,而商房却大量积压?其症结是开发商与消费方想法不一致,没有找到合理的价格。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处于究竟是倾向老百姓还是倾向开发商这种两难选择的境地。十个行业的振兴计划只有房地产行业可能与此有关。如何解决需要与价格的均冲性问题,这正是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任务。最近中央发表了房地产白皮书,称由于需求的刚性,再降房价的可能性很少。

最后,关于是不是必须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子的问题,号称世界上收入最高的美国,也只有30%左右的人有房子,其它的人都是租房子住,很多人租住政府的廉租房。其实,经济高度商品化后,人力资源也高度地在流动,买个房子会感到很拖累。

总之,商品房价格要降到合理的价位,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商品房价格不能严重背离价值。

(三)商品低价促销问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经济学中有个基本常识,只有投入小于产出时,社会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节约,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这里讲的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节约,时间节约规律被称为是最高级的经济规律。社会对节约要求的强制性,也适用于企业。现在用时间节约规律来看促销的现象,企业能长期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吗?如果是这样,企业一定不能生存。现在的促销只是一种战略,而且他们失去的也希望能在今后得到补偿。促销对于经济危机来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更不是长远之计。

由此可见,上述的三种想法均不大科学,且存在片面性,也不符合辩证法。对于金融危机,科学的态度应是:一方面是要承认和尊重规律,人类在它的面前是渺小的;另一方面,要提振信心,积极地去面对。也就是说,30年前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享受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快速发展;今天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市场周期性波动。

四、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启示

对财会工作者而言,这次经济危机,可以暴露和反思以往在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上的不足,把它看成是彰显和提升财务理念的好机会,把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当今,每个企业都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下的建设和管理。

(一)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的战略研究和建设

财务管理应采取什么战略?这是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过去,有相当多的企业随波逐流,人家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而不去研究、咨询、分析和制订战略,确定经营模式。根据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今后应看重考虑的问题主要有:

1 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着重于实业

当前的危机是危中有机,关键看能否抓住机遇。现在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投入的每一分钱,在战略上都要立足于科学发展,再不能回到传统发展的老路上去。也就是在保速度、保增长的同时,要做到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因为只有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可持续性,才是应对危机的长久及治本之策。在制订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战略时,我国的实体经济应名副其实,生产经营应重在实业。

虽然融资等问题离不开资本市场,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本市场上,特别是股票投资。

2 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

本来,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并非危机的根源,但如果滥用或将其视为投资工具,就会成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产品全年交易量达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总和的67倍,已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特别是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要注意掌握使用中的“度”。那么,其度如何把握呢?据数据介绍,一般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总量适度的原则。要以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需要为标准,而不是要通过投资获利。否则又将演变成不可抗拒的风险。

第二,程控的原则。对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要有内控机制,如果是无法控制,则不能投资。

第三,稳步推行原则。先推行简单、风险低的产品,等待水平提高以后,再向复杂、风险高的产品过渡。

说到财务战略,热门的话题是楼市和股市,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居民储蓄以及货币量扩大的问题。可把它比喻为定时炸弹、笼中虎、或是堰塞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和溃堤?估计在未来GDP温和增长下还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对此,在理财战略上怎么应对?

(二)加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随环境变化,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针对现代企业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这一环境,COSO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认为以前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足以说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视。从中明白,风险发现就是收益发现的过程。这次金融危机不知有多少企业倒下(20世纪30年代有15 000多家银行倒闭)?2009年的头两个月,美国又有14家银行倒闭。尽管各个企业倒闭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共同的原因是对风险的管理不到位,资金的风险管理做得不好。根据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育与启示。当前资金的风险管理应针对性地做好三个方面:

第一,现在相当多的企业,仍然存在着不是内部人控制就是外部人控制的局面,这是造成资金风险管理有名无实的重要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授权与监控机制。因为在风险投机收益的诱惑面前,监督往往无效。制衡才是最有效手段。

第二,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责任感的建设。这是因为:一方面风险管理绝不是管理阶层几个人的事,而是要贯穿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人;另一方面,制度不是万能的,新的情况与问题会不断发生,这就要求做到在授权之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第三,大国之间的摩擦或由于某个国家的金融危机,都会对收汇造成致命的打击。还有不断创新金融的工具,它们都充满风险,需要对此高度警惕。

(三)树立“现金为王”的观念

资金是企业“血液”。对此,人们在平日里也许不能充分领悟,但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就不再难以理解了。这次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现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事实表明。由于现金流动性不足,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破产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还是盈利性破产。因此,在预期融资困难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储备尽可能多的现金,以保全企业的生存。尽管金融危机不是经常爆发,但又很难预期。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希望企业的基业常青,控制负债水平,保持科学流动性,持有必要的现金储备,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就是所说的“现金为王”的观念。同时,在方法上,要重视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析和应用,把现金流量表放在首位。

这并不是说持有现金多多益善,而是要注意收益与风险的匹配。从理论上说,资产的盈利性与流动性具有替代关系。企业现金保持量越多,流动性就越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盈利性;企业现金保持量少,盈利性就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流动性,这就是利益与风险的匹配。如何做好匹配,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国家货币政策、公司财务状况等都是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有很深学问。现有人对1998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现金持有比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比率为6.4%、英国为6.1%、日本为15.5%、我国台湾为11.6%。相比而言,国内大陆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比较高: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比率约为16.8%。1998~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现金持有比率约为24%。各国比率相差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答案。

(四)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再认识和提出新的认识

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了与世界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引进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经本次金融危机实践的检验,其科学性及效果如何呢?

先做简单的回顾。1990年9月1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他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但是近20年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直存在争论并不断进行调整、修订与完善,经历了风风雨雨。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金融界与会计界的焦点。对其看法有不同声音:

据资料证明,欧美政治家曾经把矛头指向了按市价计算的所谓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他们认为,在金融危机时,公允价值计量会令很多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为了让资产负债表好看,又会被迫抛售损失比较大的资产,进一步压低了这些资产价格,造成恶性循环。因此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加剧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现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参加一次座谈会时指出,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美国超前消费及衍生金融产品泛滥。它原则上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公允价值仅是一种计量工具,是一种事后反映,并不是促成危机发生的原因。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计量方法上还需要研究。

对这些意见怎么看?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从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计量的方法问题,这没有错。但它客观上会导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项目发生波动,从而会影响着经营者与投资者行为,是有经济后果的。问题还在于,所谓的公允价值取得,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同时,公允价值既有如实反映的一面,又会有各人理解不同的一面,很容易纵并运用于盈余管理等。具体到本次金融危机,其主要的表现是: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上过于敏感,很多时候会成为资本市场助涨与助跌的工具。也就是在市场狂热时,它可以加剧市场狂热;而当市场陷入恐慌时,则可以加剧市场陷入恐慌,这就是人们所讲的推波助澜。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的实践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应启示。现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流动性管理。流动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现金支付能力,它是企业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管理的结果。因此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要以流动性为目标,要能保证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有足够现金头寸。

第二,提倡交易对象的管理。交易对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管理上,应运用该法获得交易对象的情况概要,对各项财务的指标影响进行判断,包括收益、资本、财务比率是否达到企业内部控制标准。

第三,重视处理好与投资者的关系。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尤其是不可观测数据的采用、管理层的判断等,更是企业需要详细披露的内容。同时管理层需要重视与投资者沟通,并解释财务指标的变动,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价值等。

总之,公允价值计量不是恶魔,也不是救世主。它是现今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全面否定它并不可行。在思想方法论上,不能简单化,而要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也就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要注意硬约束。今后,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不断地进行再认识并提出新认识。

篇8

[关键词] 东亚货币合作 固定汇率 货币区域

一、引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东亚地区在整体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亚各国深刻认识到,在全球虚拟经济膨胀、金融自由化快速发展及当前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今天,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区域政策协调是防范危机、化解危机的有效手段。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切实加强区域内的货币金融合作,已成为东亚地区各国的共识。因此,有必要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体系的构建作为一个严肃而又现实的课题加以讨论研究。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现状评析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显现了区域货币合作的重要作用。这场货币危机,给世界敲响了一个警钟,使各国认识到,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难以抵御金融危机,松散的合作和依靠外部救助的做法均非长久之计,亚洲国家只有加强合作,增强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全球经济中谋得一席之地。

一般认为,东亚货币合作从两个层次来探讨,第一是现阶段需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区域性危机防范、救援机制;第二是未来的构想,重点在于长期内如何进行汇率政策与制度的整合。对于区域性的危机防范和救援,人们普遍认为在清迈协议框架内的东亚货币互换机制能够为区内各经济体提供及时的短期流动性支持,更加有效地利用本地区丰富的外汇储备资源,不失为防范外部冲击的一种临时性手段,也是区域货币合作的开端。对于东亚货币合作的长期方案,学者一直有很大的争论。目前,占主流地位的一种看法是,货币一体化是东亚货币合作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区域货币一体化能够通过集中区域内金融资源,实行区域内共同的货币政策,从而避免投机冲击和稳定价格水平。虽然目前东亚地区尚不具备条件进行高层次的区域货币一体化尝试,但现阶段仍可以开展较低层次的货币合作,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东亚货币一体化的进程。

三、东亚货币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1.东亚货币一体化是应对国际货币集团化发展的策略选择

欧盟的建立及欧元的成功启动则将货币一体化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随着欧元影响力的扩大,形成了一个以欧洲货币联盟为中心的欧元集团;同时,美国经济保持了长周期的景气,北美和南美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区域美元化”,即美元化现象。新的世界货币体系中出现欧元与美元“二元化”现象,留给亚洲国家(地区)的局面不容乐观,因而,亚洲各国(地区)致力于建立本地区金融、货币协调与合作机制,并完善它,是自然的、理性的选择。而作为亚洲最具活力的东亚各国(地区)应首先主动承担这一历史重任,积极推动该地区货币一体化,以此带动整个亚洲的货币一体化,以应对国际货币集团化发展的挑战。

2.东亚货币一体化有助于东亚各国抵御金融危机

金融国际化程度提高、各国金融市场开放力度的加大,使得国际资本市场表现的越来越脆弱伴随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浪潮席卷全球,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也在迅速的扩张。巨额的国际游资在利益的驱动下进行投机活动,冲击着各国货币,尤其是国际资本流动具有“放大效应”,单个国家的力量往往难以和它们相抗衡,在投机性资本冲击下,或者固定汇率崩溃,或者浮动汇率发生“超调”,导致各国货币危机和银行信用危机频繁爆发。但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充分说明了国际性的金融组织如IMF不能有效的应对东亚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防范和解救除了借助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帮助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和制度可能更为有效。因此,加强各国货币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有效的抵御国际投机性资本的冲击,防范金融危机。

3.亚货币一体化将给这个地区带来巨大利益

一旦单一货币区建立之后,将会大大减少交易成本,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整个区域内自由流动,实现有效配置,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高效率增长。

对日本来说,最近20多年来,日元对美元的汇率经历了较大的波动,这种频繁波动给日本经济带来了非常消极的影响。这意味着东亚货币合作的成功能够更有效的保护日本投资者的利益。对东亚其他小国来说,小国开放经济更无法承受汇率的频繁波动,这正是东南亚国家和韩国应该积极支持和参与东亚货币一体化的理由。

对中国来说,从我国计划在10年内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来看,区域货币合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意义在于:(1)通过区域金融合作,扩大我国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影响力;(2)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维护应有的国家利益;(3)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使其逐步上升为国际货币,扩大人民币的影响;(4)为我国防范金融危机提供宝贵的经验。因此,我国对参与东亚货币一体化应持积极的态度。

此外,东亚货币一体化还能带来潜在的政治利益:(1)地区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有助于增加各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维护该地区的安全,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2)地区合作能够增加东亚乃至亚洲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

四、结语

由于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仍存在诸多障碍和困难,目前东亚货币合作的领域较窄,合作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只要东亚各国能够相互信任,以长远目光积极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同时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联系,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必将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最近一些年来,东亚各国在推进东亚货币合作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因此,尽管存在着诸多障碍,但有理由相信东亚货币联盟终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张伟.国际货币危机理论综述[J].经济师,2005,(6).

篇9

中央银行的两大主要目标是保持货币稳定与金融稳定。

就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而言,金融体系呈现明显的脆弱性。

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为银行注资,解决有问题金融机构的风险。另一方面,脆弱的银行业和证券市场对新的冲击的抵御能力较差。而至今为止,这些脆弱性还没有导致中国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

中国外债规模相对较小,中国良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和大量的外汇储备使外国债权人对中国的偿债力有信心。国内的存款人显然相信政府对银行负债的隐性担保。只要这些观念不变,出现金融危机的风险就会小得多。因此,在大家信心都还比较高的时候,及时地解决基础性的问题,减少金融脆弱性尤为重要。

国际上认为,金融稳定的政策工具主要有四类:一是相对独立的政策工具,包括监测支付结算系统、宏观审慎分析、紧急流动性援助、危机协调管理四种手段;二是借助货币政策工具来稳定金融体系,包括货币信贷政策、短期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和信息交流与窗口指导;三是运用金融监管手段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包括审慎管制与审慎监管;四是运用风险补偿制度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从我国当前金融稳定制度建设的现状看,这四类金融稳定政策工具都亟待建立健全和协调发展。

独立金融稳定政策工具面临的挑战

首先,保证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的安全性与高效性是维护金融稳定的首要问题。因为,支付清算系统是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各国中央银行都力求让支付清算系统的监测管理涵盖于大额资金交易有关的各个领域。但从我国目前看,人民银行仅负责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和相关标准的制定,而对银行卡业务的监管及相应的资金交易则由中国银监会负责。这部分尚游离在人民银行的支付系统监管之外的风险监管,对支付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其次,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分析要协调。目前,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监管的职责和金融稳定的职责是等同的,认为如果每一家金融机构都好,那么这个金融体系就好;当某一家机构倒闭从而引发其他金融机构的倒闭,金融系统的危机也就到来了。然而,如果焦点仅集中在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就可能忽略宏观层面的其他更为重要的风险。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最大的信贷风险总是发生在经济周期的波峰时期,而这时如果应用微观审慎监管的传统指标分析,风险看上去就是最小的。

再次,紧急流动性援助与道德风险问题不容忽视。紧急流动性援助,又称为“最后贷款人”职能,是中央银行用于处理金融不稳定的最传统的工具。由于道德风险的可能,经济学家提出各种解决措施,包括对有问题金融机构征收惩罚性利率;提供紧急贷款时采取“建设性的模糊”的策略;要求有问题金融机构提供抵押品的做法,以及组织私营部门参与救助有问题机构。而我国目前对紧急流动性援助的制度安排还仅仅体现在央行与财政部的《地方政府向中央专项借款管理规定》中,着眼点也仅限于强调中央和地方责任划分与利益协调和个案处理的工作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建设性模糊”的原则,但其他防范道德风险的措施还在探索中。

最后,危机协调管理问题不容回避。防范金融危机要立足于早分析、早校正。要尽快建立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系统和完善风险处置措施,尤其在由于个别金融机构风险引发的金融危机中,要有一些机制和措施及时地发现金融机构的风险,使得金融机构在风险加大或资产质量变差的情况下,有足够的压力尽快地加以纠正,这就是“及时校正措施”。同时,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可预测性、传染性和危害性,也需要我们通过建立长效的危机应急处理机制,才可能在突发性金融危机发生时将损失降至最低、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我们需要建立金融危机应急组织体系,统一制定和部署金融应急处理方案及其组织实施。

金融稳定、价格稳定的冲突与协调

用于保持价格稳定的基本工具的货币政策工具,有时也可以用于促进金融稳定。长期看,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是相互促进的。但在短期,当中央银行为防止系统脆弱性引发系统性危机,向有问题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援助,相应地扩大了基础货币投放,具有通货膨胀效应,将影响价格稳定和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我国的国情看,央行在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时,其决策依据往往还不是有问题机构是否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而是该问题机构倒闭是否会导致社会不稳定,也就是说,当央行向资不抵债的机构提供再贷款用于兑付自然人存款以保证社会稳定时,央行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财政履行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公共职能。这种最后贷款人职能“错位”带来的与价格稳定的潜在冲突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央银行与各监管机构间的协调机制

主要是信息共享机制与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问题。目前,我国各监管机构对各项金融业务活动的情况和数据在调查采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的标准和侧重点各不相同,对风险的关注程度也不一致,而且数据透明度低、数据质量不高。各部门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难以做到高效及时地共享信息。然而,金融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对于中央银行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处置中。此外,在涉及金融稳定问题上的及时沟通和协调工作,也非常重要。目前,由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协调机制,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有:一是当中央银行与各监管机构对金融稳定的看法和评价的手段不一致时,在对一些事关宏观金融稳定的中央银行政策措施很难落实;二是在对出现流动性风险和退出市场的金融机构的救助问题上,中央银行与各监管机构在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价问题上可能看法不一致。

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篇10

关键词:节约发展;应对危机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089-02

2009年是迎接祖国60华诞的喜庆之年,也是战胜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战之年。对此,我们必须统一思想,增强节约发展意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充分认识到今年既是压力大、任务重、非常困难的一年,同时也是机遇多、政策好、大有作为的一年。全面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异常艰巨,责任十分重大,影响极其深远。我们要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好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努力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充分认识渤海镇在金融危机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已经对全世界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我国主要体现在对出口、房地产等行业的巨大压力,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扩散,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国内经济增速也在放缓。对于我镇的板栗出口、服装出口都具有一定影响。

一是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自2008年9月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造成了国际板栗收购商订单减少,给栗农增收带来一定难度。

二是旅游业收入增幅逐步放缓。去年三季度以来,受金融危机、奥运安保以及车辆限行等影响,我镇旅游接待收入虽然保持一定增幅,但较前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放缓现象已经日趋明显。

三是财政收入同期相比大幅下滑。受金融危机影响,造成财政收入难以到帐。加之出口受阻和制造成本的加大,造成我镇工业园区内企业达产缓慢。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渤海镇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四是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加大。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经济发展大环境不佳,以及生产制造升本的升高,大部分投资商投资意愿降低,整个市场呈现观望态度,造成了我镇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加大。

二、准确分析渤海镇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渤海镇经济发展虽然出现了种种不利局面,但是,困难之中往往伴随着机遇,“危”中有“机”。怀柔区委、区政府正逐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富民产业发展的政策倾斜力度和资金支持力度,区委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共识也为渤海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总的来看,渤海镇在面临着严峻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投资环境优良。从外部看,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已由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内需”、拉动消费已经成为当前工作重点;从区内政策来看,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也已经成为当前的工作主题,作为山区乡镇,渤海镇势必得到区委区政府更多的政策扶持。这将成为渤海镇应对金融危机,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前提。

二是自然环境优美。从自然环境来看,种类繁多的植被,无污染的干果产品和冷水鱼产品,优美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北京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稀缺资源,逐步显现出极高的价值含量和竞争优势;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无论是旅游接待设施,还是新农村建设工程,以及产业发展配套设施,渤海镇拥有一定优势,具有极高的吸引力。从政务环境来看,近年来,通过创建学习型乡镇、政府效能建设等工作的开展,渤海镇已经树立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和好信誉度,全镇人心凝聚,社会稳定,所有这些此,将成为渤海镇应对金融危机,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

三是产业环境优越。板栗、旅游、冷水鱼是渤海镇三大优势产业,渤海镇的板栗品质好、产量高,在国内外均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渤海镇的旅游产业通过夜渤海、栗花沟的打造,已经初步呈现出了风景优美、设施完备、服务到位的特点,已经成为渤海镇经济主要增长点之一;渤海镇还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虹鳟鱼养殖基地,产品远销各地,并且极具地区特色。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大产业具有明显产业互补、产业联动的特点,且具备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条件下,仍具有稳定销售渠道、稳定客户群体、稳定的刚性需求的特点,因此,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这三大产业必将成为渤海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坚力量。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合理有效利用扶持政策,扬长避短,发挥渤海镇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是应对金融危机,实现渤海镇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深入理解节约发展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深刻内涵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现如今,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积极倡导节约发展,也就是建立在科学、合理、理性基础上的新财政观,其主要内涵如下:

一是节约发展不等于寒酸小气。有的同志认为,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再讲节俭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应该看到,渤海镇不少方面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尤其是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要做的事也很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勤俭办一切事情的思想,把有限的经费花在急办的事情上。还有的同志把节俭看作“寒酸”、“小气”。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如果以为生活富裕了就可以大手大脚,那么不但会造成物质财富的极大浪费,而且也会由于享受欲的膨胀,导致情趣低下、道德沦丧,甚至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损坏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二是节约发展与扩大内需并不矛盾。有的同志可能想到,节约发展与当前扩大内需的政策不符,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认为,节约发展与扩大内需并不矛盾,相反,节约发展是为了更好的扩大内需。若能用理性约束非生产性消费,把资金从没有意义的铺张浪费中节省出来,投入到事关社会公益、群众福利,经济发展的大事上来,就能有效的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把好钢用到刀刃上。

三是节约发展绝非一时之需。有的同志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政府需要开源节流,节省开支,应对金融危机。待金融危机一过,就不在需要节约发展了。这种认识是极为肤浅的,我们不但现在要讲节约发展,以后更要讲节约发展,因为节约发展不但是渤海镇克服金融危机的重要保障,更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渤海镇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建设京郊经济强镇的重要法宝。因此,建设节约型机关,实现节约发展是当前今后我们需要长期努力的一个方向。

四、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金融危机推进地区发展

金融危机既是危机,也是契机,是山区乡镇实现突破的大好机遇。金融危机来势迅猛,影响深远,固然可怕,但更为可怕的是我们对金融危机的认识不高、反应不快、把握标准、措施不实、应对不力,从而贻误战机。因此,我们认为,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认真贯彻区委三届七次全会精神,一方面推出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企业入驻渤海镇;另一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沟域经济,为农村改革发展创良好的地区环境;三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效开辟经济发展新空间,实现渤海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倡导节约发展理念,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节约就是发展、节约就是环保,节约就是效益的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到提高全镇人民生活水平上,用到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