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分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地理分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地理分层教学

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分层教学;模式构建

分层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应用比较广,但在高中教学应用不是很多,分层教学就是有针对性的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一定差距,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要以讲授为主,课堂上教师是主体,忽略学生之间个体差异,课堂讲授难易程度主要根据中等学生水平。对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兴趣,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缺乏,没有体现出“因材施教”,不能满足现在高中学生需求,因此分层教学模式应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有很明显促进作用。

1高中地理课堂构建分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1.1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现在高中生迎来了2000后,这类学生群体与90后有一定差异,学生的生长环境不一样,个体差异性比较大,来自不同的初中,在初中时代所学的地理知识也不一样,因此现代高中生基础、情感、习惯都有一定差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根据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去教学,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与地理知识并存的为教学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2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与组织形式严重滞后

现在的高中生比较容易接收新鲜事物,在教学模式还是传统,教学方法没有创新,不能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积极性,现在很多高中地理教学还是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在课堂上没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方式对新一代高中生是不行的,对于提高高中地理知识速度慢,效果不好。要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积极性,就需要改变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有一定针对性,对提高学生成绩有一定帮助。

1.3地理分层教学是贯穿素质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

素质教育在高中教学过程占有重要地位,高中生是人的一生黄金阶段,培养学生品德,比培养一个学生学习能力更重要,没门课程教学都贯穿素质教育。传统的地理教学相比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地理课堂上都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获。当前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重点也应当坚持生本教育原则,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地理素质。因此对传统统一化!标准化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开展探索与创新活动,尝试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模式是势在必行的,有助于高中地理教育中素质教育目标的贯彻与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实现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素质教育在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表现。

2高中地理课堂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2.1高中地理的教学对象分层

一般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分三层,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采用的比例基本是1:2:1,优秀生基本是地理基础较好,学习兴趣比较浓,高中地理成绩优秀。中等生基本是有一定地理知识,有想学好地理的信心,地理成绩及格以上。学困生基本是地理基础知识薄弱,没有兴趣,成绩基本不合格。采用分层教学,有目的的进行教学,对于提高优秀学生成绩,激发不合格学生学习兴趣都有一定现实意义。

2.2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层

分层教学实施,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有针对性。对于优等生,教师在保证学生掌握系统地理基础知识基础上,主要用于学生地理知识拓展。对于中等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系统地理知识基础上,能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地理学困生,高中地理教师则应当首先重点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保护好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自尊心,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地理课堂上的基本知识点逐步建立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能系统掌握地理知识,成绩慢慢就提升。

2.3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分层

高中地理进行分层教学,评价体系也要发生改变,评价体系要与教学体系一致。教学评价是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实现进步与提高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师在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时,一定要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手段,坚持以激励为主的评价原则保护好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总之,高中地理采用分层教学,是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都有一定帮助。素质教育贯穿高中教学每个学科,分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是最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袁刚.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6(03)

[2]孟兆卿.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5(12)

[3]詹晓萍.如何让高中地理课堂魅力十足[J].好家长.2016(08)

[4]李恒.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刍议[J].考试周刊.2016(20)[5]许华.网络时代下高中地理教学新出路探讨[J].好家长.2016(07)

[6]赵孟孟.高中地理地图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5(12)

[7]虞小兰.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2015(12)

[8]李自恒.Flash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图形矢量化探析——以矢量化图形为例[J].广西教育.2016(06)

[9]关健康.浅析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6(06)

篇2

1.初期的分层教学。

对分层教学的关注可追溯到19世纪。19世纪中期以前,欧美学校将年龄从2岁到20岁不等的学生放在同一个教室中。19世纪中期,这种现象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改革。政府和学校意识到这种教育模式极其不科学,因为学生的年龄差距太大,认知能力当然也差别太大。为了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学校通过年龄限制,将幼儿和青年从班级中分离了出去。这是最初的根据认知能力分层。一些教育学家认为仅仅是这样还不够,应该将学习内容的难易分出层次,即分年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容易逐渐过渡到难。到1860年,美国几乎较大的城市里都存在分年级的学校。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每一年的教学内容都是基于以前知识的积累,难度也越大。这样使得整个教育系统的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年级越往上,能坚持下来的学生数量就越少。学生为了升年级,每年都要参加学校设置的升级考试。根据年龄来分级由此而来。到19世纪中后期,以年龄来分年级的学校已成为学校组织的主导模式,这就是最初的分层教学。对于课程的掌握程度决定着学生将升入高年级还是留级或者退学。

2.中期的分层教学。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发达国家义务教育的实施和推广,各阶层(包括劳动人民)的子女基本上都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但由于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共存,刻板强求各类学生齐步并进,使得各阶层儿童水平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学生之间在学习方面的巨大差距开始凸显,教师在教学中只能将精力放在学习水平居于中间的大多数学生身上,没有办法兼顾学习成绩最好以及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因为中间水平的学生最容易被训练通过升年级的考试。由此教育家们开始对按年龄分班的教学组织模式进行重新思考。美国在1931年的有关教育文件中就建议学校要把所有学生分成三个层次:最聪明的学生为A层、一般的学生为B层、发展最迟缓的学生为C层。至此,现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终于诞生。这种分层教育出现以后立即成为义务教育的主要模式。但是很快受到很多非议。因为它从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种族间的不平等,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平等的区别对待的方法,造成了对发展最迟缓的学生的歧视,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耻辱感、厌烦感及其他不利于学习的情绪,而对最聪明的学生则给予了很多“特殊照顾”,不经意间助长了他们自高自大的骄傲习气。同时,使得学生之间的隔阂加深了,易造成社会矛盾,是一种不公平的教学模式。对分层教学的研究陷入了低谷。

3.当代的分层教学。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各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使诸多国家的分层教学又开始逐渐得到强化,还是要因材施教,因为要培养尖端人才为国效力,分层教学成为发掘人才的良好途径。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都在争议中排除万难、继续施行分层教学。

二、中国的分层教学

新课改以来,各学校都在努力探索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有自己的个性,在历经探索之后我们发现,分层教学可能会实现这个目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但学生存在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的差异,使其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造成他们的学习成绩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有很多初中实行了分层教学。在对初中英语分层走班上课实施一个学期后,课题组组织了学生问卷调查,87.9%的学生喜欢走班上课,73%的学生认为“走班上课”效果好,74.7%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有所提高,77.6%的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满意和比较满意。另有案例显示,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差异进行调查,再对英语和数学分层,分层之后成绩差距明显缩小。从数学和英语的案例来看,分层教学在中国的实施并非是我们盲目地去学习西方,至少在义务教育阶段是有一席之地的。在高中阶段,也曾有人对分层教学进行过研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将高一学生分为A(差)B(中)C(好)三个层次,教师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分层备课、分层讲课、分层提问、分层设置作业、分层考试的环节,经过一年的实验教学,全年级平均分高于全市平均分15分,最差的A层次学生进步最大,更可贵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善。另外有教师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在同一个行政班的分层教学,想法新颖,但实施难度较大。这种方法也是将学生分为A(差)B(中)C(好)三个层次,分成几个小组,C层学生作为组长,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对B层学生的要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对C层学生的要求则是三维目标,这一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个性特征得到发展。陈琳霞论述了大学分层教学的重要性,认为认得智力是多元的,应尽可能创设各种有利条件,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分层次地去开发学生潜能。以上国内对于分层教学的研究大多数仅局限于定性的评价,极少有定量的研究。

三、分层教学的实情分析

杭州绿城绿华学校是浙江省进行分班走班教学的“领头羊”,全面必修课分层走班已经走到了第三个年头。总体来讲,学生对于分层走班还是比较满意的,大多数学生反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和自己适合的层次,学习积极性比以前大了很多,学起来也更加从容。但是分层走班在我校的效果到底如何,目前没有被定量研究过。

1.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3级学生,样本为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期中、期末共四次考试的地理成绩,其中,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为分层之前的考试成绩,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和第二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为分层后的考试成绩,样本总量高达1028个。学生总数为257人,根据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单科成绩分为2个层次:A为基础较好的层次,B为基础略差的层次。每班人数均在20~30之间。研究方法:第一,对不同层次分层前后的成绩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从统计学角度给出分层前后是否有显著差异。第二,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比不同层次分层前后的平均分、A层的优秀率、B层的不及格率。

2.结果与分析。

(1)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方差分析的前提是样本总体的方差要相等,即分布相同,因此对不同层次的成绩样本分别进行方差齐性检验,Sig.值均大于0.05,均为齐性,证明可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因子分别设置1(分层前)和2(分层后)。A层和B层学生分层前后成绩的方差分析Sig.值分别是0.045和0,说明分层前后的成绩有显著差异,即分层前后的成绩差别很大。这从统计学的角度证明,不论是A层还是B层,分层教学确实是能够有效影响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2)平均分、优秀率、不及格率。分层前后,A、B层的平均分均均呈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A层的学生在分层前的平均分是78分,分层后三次考试的平均分分别是79、80、81分,共上升3分。B层的学生在分层前的平均分是51分,分层后三次考试的平均分分别是62、65、66分,共上升14分,远高于A层的上升水平。可见分层教学对于B层学生平均水平的提高更具有优势。分层前后,A层优秀率和B层不及格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分层前A层优秀率是7%,分层后三次考试的优秀率分别是10%、13%、13%,共上升6%。分层前B层不及格率是65%,分层后三次考试的不及格率分别是36%、24%、21%,共下降44%。分层教学对于提高A层的优秀率和降低B层的不及格率均有显著成效。

3.结论。

篇3

【摘要】本文首先对高中地理分层教学进行概述,说明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以及基本模式,指出探讨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文章的第二部分对高中地理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文章的第三部分则针对地理分层教学中的问题给出了解决策略,希望本文能够为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发展以及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 高中地理;分层教学;问题及策略

地理是高中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科目,地理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阔、学习能力更强,而且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为了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很多学校采用了分层教学法,但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尚在实践和探索之中。

一、高中地理分层教学概述

(一)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基本地理素养以及学习特点,对学生进行层级划分,并对不同层级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地理教学更符合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分层教学不仅能够顾及到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学有所获,还能够使教学资源得以优化分配。

(二)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

目前很多学校都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以其实现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正在实践和应用中的分层教学有以下三种基本模式:第一,分层交叉模式,即在一个班级之内形成能力均等的学习小组,而每个小组内都有学优生,也有学困生,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对象施以同样的教学;第二,班内分层模式,即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和能力分为不同层次,将地理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层次分类进行细化,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第三,分层走班模式,将全校每个班的学生都进行统一的分层,在上地理课的时候,按照学生的分层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师,使同一层级的学生集中到一个教室里进行学习。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相对较少。

以上三种分层模式都能够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使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有相应的提升,但是,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分层实践,始终还在探索当中。从理论上讲,分层教学对学生发展是有益的,对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一)分层方法的不足。

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层级划分,但是,划分学生层级的标准却是不相同的。有些学校按照学生地理考试的成绩进行分层,但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会出现“高能低分”的学生被扣上了“低能”的帽子,在相应层级中,这些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不能被满足。类似的现象在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中并不少见,由于分层方法有问题,分层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教师教学准备压力大。

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为分层教学的模式准备更多的教学材料、教学设计,甚至要考虑到在一堂课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在分层教学的模式下,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都觉得教学压力变大,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困难。

(三)分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分层教学中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划分层级”本身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乃至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大多数学生被分层之后,就会产生“我不如人”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更缺乏自信,有些还会因为有“被歧视”的心理而对地理学习产生厌烦态度,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直接削弱了分层教学的效果。部分学优生被分在较好的层次也可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骄傲自满,影响学习。

三、解决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问题的策略

(一)按照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分层方式。

分层次教学之所以不容易实施,学生的科学分层是关键难题,分层方法不同是导致分层教学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每个学校的教学环境不一样,学生基础知识、地理素养不一样,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一样,导致分层教学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因此在学生的分层上要科学慎重的划分。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模式时,可根据本校的教学条件,如学校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人数、班级容量、教师带班情况等选择合适的分层方法。如果某个老师已经担任5、6个班的教学任务的话,那么在所教每个班级中都实施分层次教学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任务太重了;如果班容量太大或太小的话,对学生的分层上应该适当的增多或减少;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分层要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这样利于对学生情况的全面掌握,学校、家庭、社会一起营造便利的条件辅助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二)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

分层教学下工作量的增加,对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为了满足分层教学的需要,高中地理教师有必要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教学任务要求教师能够更好的利用现代技术设备,使用多媒体将文、图、声、像合理的组合,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因此,为了使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应积极支持地理教师的再深造学习,创造共同学习、一起提高的机会和条件,比如定期的开展学校教研活动和总结报告,邀请各学科权威专家到学校开展知识讲座,派送学校老师去别的学校进行学习交流活动等;除此之外,地理教师也应主动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付出努力,除了在学校参与各种教学培训活动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应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经常去教育教学论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等。只有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分层教学才能够达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习能力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能够享受到相同的教学资源,这实际是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发展负责的表现。但是,分层教学表面上看来确实是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分层,为了规避学生对分层教学的抵触情绪,学校还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对分层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同并配合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平时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认真学习,努力进取,勇于创新。同时为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以采用隐形分层和适当保护。老师心里有个对学生的分层,但是呈献给学生的是另一种分层结果。这样就能避免分层次教学对学生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从理论上来讲是适合高中学生发展的,对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帮助,但实际的教学结果却显示出了各种问题。由于分层教学中某些环节处理不当而导致的教师和学生的压力,成为影响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笔者建议,学校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应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科学的分层方法,并重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再教育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只有这样,分层教学的方法才能够真正成为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敏.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

[2]邱培原.新课程标准下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

[3]田冬梅.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分层次教学初探[J].新课程,2013(04).

[4]李群山.分层次教学在地理学科中的探索与实践[R].学知报,2011(01).

篇4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构建新型的地理教学课堂,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展开分层教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地理水平是不相同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提高每个层次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利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展开教学时,教师要认真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地理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参考学生入学时的地理成绩,并在班级中组织地理知识的测试,判断学生现有的地理水平。在学生考试成绩的基础上,教师也要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在日常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表示学生地理能力强,B层表示中等,C层表示较弱。

分好层次后,每个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也应不同,教师在确定每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时要以课程教学大纲、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条件为依据,合理地制订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以《地球的运动》中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学习为例,C层的学生只需要掌握地球

的两种运动形式:公转和自转,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及周期,地球公转的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情况。B层在C层的基础上需要学生能够自己画出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示意图,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A层在B层的基础上,需要学生理解恒星日与太阳日、恒星年与回归年之间的区别。

确定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后,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进行层次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必讲内容,讲授必讲内容时把内容讲透、讲清。如,二分二至日地球位置部分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时地球的位置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分别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观察四幅图中的区别,了解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通过自己动手加深认识。开展分层教学,教师也要制订三种不同考试内容的试卷,C层主要考查必讲部分的内容,B层在C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难度,A层则对学生地理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查。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帮助学生学习地理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如,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在阐释了气团的概念之后,随即便向学生展示锋面系统的相关知识,省略了基本的在锋面系统中冷暖锋面造成的不同天气特征的相关知识,这对于学生理解锋面系统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根据主要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逻辑上的重新安排,确保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全球气候变化》的学习为例,本章在学习的时候应当把全球气候变化的本身看作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主要讲授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在讲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容时,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第二个问题是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在全球气候不断变化的内容中也涉及了影响,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把这部分内容挪到第二部分,明确教学内容先后教学的顺序。

三、生活化的高中地理课堂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课堂。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学习为例,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让学生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或是通过采访别人了解学校所在地水价梯度收费的标准,在搜集信息的基础上思考设计水价梯度收费的原因。教师在上课前剪接一个昏迷的病人醒来后第一时间喝水的视频,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展示这个视频,并询问学生当一个病人从昏迷中醒来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可以很快地回答出喝水,并询问学生为什么病人要喝水呢?从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总结出水对生命的重要性。随后,在课堂上展示世界上缺水地区人民的生活情况,询问学生世界上水资源到底是丰富还是短缺?如何才能使缺水地区的人们喝上安全的水呢?请同学们阅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部分的教材内容,结合教材的主要内容想一想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水资源的定义并展开教学内容的教学工作。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种联系,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生活化的高中地理课堂,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改 多媒体

高中地理新课改指出,要借助地理教学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要立足于地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切实贯彻地理课改理念,以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面临着教学成效低下的困境,细细分析原因可以包含:(1)教学内容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掌握,使得学生的课业压力越来越大,学习兴趣也越来越差,进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重受到了阻碍。(2)教学模式单一,教师主宰了整个课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状态。(3)师生关系紧张,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更多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很好的教于分析方法,而是一味的就题论题,同样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说,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有的教师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所以说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

二、对症下药,贯彻新课改

1.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地理素养

生活处处有地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他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逐层深入地引导其去提炼、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使学生的地理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

如,教学《荒漠化的防治》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等。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感受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一些与生活有关的问题:(1)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了频繁的“黑风暴”,刮走了3亿吨尘土。“黑风暴”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什么?(2)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到267万平方千米,并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的面积占草地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请思考我国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因为,草地退化、沙化现象对于部分地区来说,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了,而且,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会得到提高,进而使学生的地理素养得到培养。

2.实施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是“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经常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要想实现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师可以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最终,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教学中,对于基础扎实、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我们可以选择自主教学的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对于中等生来说,我们可以选择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而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主要选择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进行讲授,并将知识进行分层,逐步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信心,进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在教学目标、作业布置、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分层,让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3.借助多媒体技术,活跃课堂气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氛围,进而使学生在形象化的课堂模式中感受到地理教学的价值。

篇6

关键词:“微课程”理念;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策略

一.引言

新课标教学理念不断渗透,高中地理教学也很看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当前地理教学中需要对教学目标以及内容进行改变。微课程理念开始被教师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

二、“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程可以实现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每个学生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都不同,因此他们之间的差异较大,在地理学习中的起点也自然不同。因此,教师就先需要调查掌握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对应地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提高学生整体的地理学习水平。以往教学采取的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也只是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核心,围绕他们进行教学,无法兼顾到每个学生的情况,而微课则可以实现这一点,真正做到分层教学。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中,这之前是教学及学习中的重难点,教师要是可以掌握这部分的知识,那么可以为其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制作教学视频,这样学生在没有弄懂的地方就可以反复的进行观看,学生通过暂停、慢放、重复等可以逐渐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进而可以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和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等,这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足、基础较差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及掌握知识,达成异步教学。2.微课程是一种自主学习资源,可以让学生建构自我微课程具有一些特点,包括个性化的设计理念、模块化,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比如,在昼夜交替学习中,学生就可以反复地看地球自转的微课视频,进而掌握知识,还可以掌握昼夜交替带给地方时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坚持进行反思,如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为什么没有掌握?怎样才能学会?让学生也这样进行反思,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视频,进而展开学习,以此来弥补不足和解决问题。高中地理的时间较紧,学些压力较大,学生在课余的时间也可以通过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可以让他们可以有效地建立知识体系。3.微课程是课堂演示资源,将地理过程的细节再现出来学生在学习地理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空间、时间、学生认知能力、阅历等,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解教学难点及重点,学生学习和理解上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而通过微课程,则可以让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化难为易,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掌握。比如,在学习“昼夜长短变化”时,这一部分知识就是教学中的难点以及重点,以往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同时采取传统的教学反思,让学生观看挂图、模型等,但是因为这些图式比较单一,学生的立体感也不强,就使得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受限,让他们较难对知识有完整、感性的认识。但是使用微课程则可以改变这种问题,可以用视频将昼夜长短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周期变化直接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在这过程中总结变化规律,且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概念,进而学生的头脑中就可以形成地球公转的动态三维立体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效果。

三、“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设计

微课的制作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有效地制作微课视频,需要深度理解地理新课标的精神,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认真地研读,科学地进行设计。1.设计选题微课程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的,因此,在选择主题上知识点不应该过多,只有做到突出主题,才能把知识点讲解清楚,地理微课程的主题主要包括课前的导入、解决核心概念、突破难点、拓展知识点、精讲典型题型、教授学习方法、归纳知识点等。2.设计教学过程结构微课程的过程需要做到完整性,还需要做到内容精炼、时间短,需要包含:提出地理教学问题、安排教学活动、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在引入知识点时需要做到铿锵有力,能够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课时间较短,一般都是在十分钟左右,这就需要导入知识点要快,让学生看到后可以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视频上,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例如,教师可以设置疑问,给学生导入悬念,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还可以利用动画或者是图片的形式进行知识点的导入。如在讲解昼夜交替中就可以利用生活现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导入知识主题。在讲授内容上要做到线索清楚,教学中需要针对一条主线进行,将重点放在讲解主干知识上,重点讲解重点以及难点,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点,系统地认识学习的知识点,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结尾部分需要做到简洁,微课程的时间比较短,但并不代表可以没有结尾。教师在设计小结中,需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帮学生梳理好思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如在讲解完昼夜交替之后,教师在总结时就可以让学生说出昼夜交替的规律,让学生可以明白微课程中学习到了什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程教学时间较短,内容比较集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兼顾到每个学生。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应用微课程,充分发挥出其优势,精心设计微课程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让学生可以真正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柳敏.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J].地理教学,2013(5).

[2]张晓君,李东哲,陈需.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3]高江海,朱学尧.“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4).

篇7

关键词:有效性;高效性;紧扣目标;涵盖课标;提炼课题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75

如何打造高中地理的有效甚至高效课堂,是高中地理教师不断教研和不断探索的目标,整个过程需要进行不断的教研和改革,在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研究过程中总结了一些过程和方法,以供参考。

在“紧扣目标,涵盖课标”方面,先由中心发言人老师将《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总体目标和该学段目标展示给备课组,然后共同讨论出对应教材中的课标目标载体,通过共同研讨,分解并确定相关课标目标的具体教学内容,以达到精准定位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同时我们先为自己灌输目前就是高三备考的第一个阶段,因此我们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不但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还仔细研读对应的考试大纲,将高考在本学段对应的考试能力要求目标与确定的课标目标相融合,在高一地理教学中就直指高考,从而避免我们在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例如在研究“农业区位”这一章节的课程标准时,我们就通过研讨融入高考考纲对农业区位考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具体要求,并且配套上相应的高考题供参考和后续研究。

在“把握两头”方面,我们具体采用分层次的方法:把握教材方面,中心发言人将重点、难点以及要求理解延伸的知识具体展示给组员,再通过共同讨论确立和详细划分好重点和难点以及理解延伸,不唯教辅教材,将高考考纲中对应该章节的要求与拟定的重难点相印证,如不相符,要立即整改。把握学生方面,将学生的学情与教材教学重难点相结合,实行分层教学,地理老师根据自己带的不同班级,要求具体制定结合现实学情的重难点及知识拓展规划,这方面我们还向其他备课组取经。例如数学组提到的三讲三不讲的具体做法,我们也与该组做了相应的交流,学习但并不单纯照搬,通过实践操作,我们总结出该方法对于我们地理教学方面相对简单的人文地理知识学段帮助很大,但自然地理教学中该方法只适用于基础及自学能力较好的班级,同时也通过实践了解到该方法完全不适用于艺术班。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具体分析与操作,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教材的重难点分层与学生学情分层相印证是十分必要也是切实可行的。

在“提炼课题”方面,我们小组的具体做法是“精确筛选,准确梳理”这八个字,筛选就是细化提炼出本章节的必要知识点,梳理就是针对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类,哪些是学生自己处理和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学生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例如在讲到“工业区位选择”时,工业区位条件的提炼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因为上一章节刚介绍过农业区位条件的提炼方法,本章的课题完全可以用学生的知识拓展来完成,但涉及到考纲要求的准确运用地理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地理问题方面则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来完成,并最终要总结规律和方法。

“教学方案设计”方面我们紧抓地理课堂的特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入手,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探究问题,启发和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学方案中的分层设问要求体现地理知识的趣味性,能有效调动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例如我们上学期在学习“水循环”这一内容时,笔者通过设计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当地河流补给有哪几种类型?当地水体都有哪些类型?等等。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指定一名学生作为课题负责人,各小组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活动,最后全班汇总。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家乡水资源利用的类型,并提出一些节水的建议和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从而达到地理课堂的高效性。又如在学习“人口增长模型”这节课时,我们组设计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等问题,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开阔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关键,全班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通过对问题的引领,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在这个环节里,要求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争论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积极地参与校本课题研究,本学期笔者和郭凡老师承担了县级课题《高一学生地理读图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本课题选题的背景是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不重示图像的作用,在自主预习或复习的过程中脱离图像看书,大多选择只记、背文字结论,是死记硬背的学习。学生普遍没有读图的意识,平时地理学习中不读图或很少读图,读图的方法、技巧掌握少。“不会看图”导致学习效率低,成绩不够理想,令许多学生感到地理学习困难。因此,读图能力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瓶颈”。基于此缘由,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提出了针对笔者所在学校高一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该课题的意义在于地理学科强调三大系统:“文字、图像、思维”,图像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图像,包藏了众多的内容,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读图得出。图像也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的教具,图像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可以说,要想学好地理这门学科,就必须要学会读图。虽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地理学科,但是很多学生在初中并没有重视,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这就会影响其进入高中的地理学习。因此,就需要在高一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进行提升,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更容易地掌握运用地理知识。目前该课题中期报告已结束,正在筹备结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步骤。

篇8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教学程序;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249-01

1.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成效低下的原因

1.1 师生关系淡漠,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在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淡漠,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和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接触,相互之间交流也不多,致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

1.2 教学内容枯燥,教学信息不够生动。高中地理教材受到篇幅和表现方式的制约,所蕴含的教学信息难以完全满足教学的需求,所以部分教师就教材讲教材,导致课堂教学的信息生动性与丰富性都不足。

1.3 教学模式单一,主体地位不够明显。许多高中地理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在课堂学习中充当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未能将主体性发挥出来。

1.4 教学空间狭隘,个性发展不够充分。部分教师将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45分钟,对一些地理教学资源没有充分整合,没有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未能形成高中地理教学的立体模式。

2.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成效的途径

2.1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探究和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 著名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 ,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学是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它不仅指教学过程中的娱乐功能,还包括激发学生身深层次的勤学苦练的"苦学",凡愿苦学者对所学的学科必然产生浓厚的兴趣与顽强的拼搏精神,其结果必然自得其乐。 教师教学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那么如何使学生从"要我学"进入到"我要学"的境界,并能不断地保持下去呢?为了扭转当前学生不重视地理课的现象,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采取了形式多样,包括思想教育、国情教育、环境意识教育的新课导入方法,用于地理课堂教学,在使新课有良好的开端,保证课堂教学过程开展,提高教学质量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 文理交融,学法兼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性。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必修一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时,应该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2.3 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地理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是综合复杂的看图说话过程。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

3.培养创新能力

21世纪需要的是创新性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1 地理知识源于生活,这决定了学生必须认识学习和实践的联系,不仅要通过实践获得问题的答案,而且要注意学习的深化和拓展,教师应该多设计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篇9

高效课堂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地理新课标对原有地理课程的区别主要在理念上而不是内容设置上。新课标更关注地理教学的效益,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灵活、多样、实用的教法。

1.精心设计导入语。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的开场白,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拨动学生心弦,使学生产生疑问心理具有决定作用。恰当的导入语能够引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在高中地理备课时要重视导入语的设计。高中地理学科是唯一一门涉及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知识的学科,也是关系到人们切身安全、防灾减灾的实用学科。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导入语,善用学科特点进行新课导入对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2.情境引导,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应该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时,才可能取得高效的学习效果。而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成为了必须。根据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不同,创设合理的、颇有趣味性的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如教学地质灾害类内容泥石流、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电脑上播放相关视频,观看有关图片资料等,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官冲击,从而自然融入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中去。

3.质疑设问,引导思考。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主要体现在问答和对话中。教师的质疑是否有效对学生能否快速找准知识点,进入学习状态具有关键作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首先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应尽量减少无谓提问;其次要注意提问的层次性,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设问,符合学生的需求;另外还要紧扣教学重难点,遵循科学性原则。案例:教学工业区位因素时的问题设计为了使各类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教师设问就必须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兼顾两头。在教学工业区位因素内容时,笔者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次设计了不同问题,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为学习水平高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具有思维开拓性,问题是:对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变化的认识有哪些?请结合具体事例谈一谈你的看法。对大部分能力中等的学生则设计了如下问题: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的影响力中哪些有所增强?哪些有所减弱?而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则是比较容易作答的记忆性问题,为:请说出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具体有哪些?这样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互动中乐意思考并有所收获,对提高教学效率有明显作用。教学实践也无数次证明了分层次设计问题使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问题上主动思考,获得成功感。对于提高学生课堂思考的积极性具有明显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及时进行恰当评价。教师在提问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评语。不能漠视学生的错误答案,简单地直接给予正确答案,应该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也不能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缺乏正面的鼓励,而应适度表扬。

4.互相学习,合作探究。

课堂上影响教学的因素很多,除了师生互动是否有效,还要注意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现代社会是个合作型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个人能力再强也做不了所有事情。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合作探究,既能够培养学生间的团结协作,也有利于对地理知识的深度掌握。如在学习了交通运输后可联系实际生活拓展提问:如果假期我们要从上海出发去北京游玩,怎么设计行程比较好?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往往没有特定答案,可引导学生们分组讨论,通过讨论,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从而设计出各种不同的线路。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宽,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合作探究对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有明显作用。

二、结语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科复习;有效对策

一、方法专题

在高三复习开始阶段,学生普遍渴求的是教师能传授给学生一条学好地理的捷径。但大家都知道,学生某门学科成绩的优劣是自身天赋、兴趣爱好、教师教法、家庭环境等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求学的历程是没有捷径的。而作为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任务主要承担者的教师又不得不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因势利导设计一个有关如何学习地理科的专题内容课。首先教师要面对现实,要明白地告诉学生学习是没有捷径的,但有些方法或习惯确实是学好地理学科的前提,而且还必须日复一日地践行。其二,要告诉学生学好地理必须形成随时用地图的好习惯,这是学好地理科的首要条件。不管是课本里、作业中,抑或日常生活中遇到有关位置、地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如果不清楚就必须到地图中去寻找、定位、落实。就是理解或分析有关地理问题时,也要结合其空间位置,这是地理学科空间特性所决定的,空间观是每位地理学习者都必须建立的,所以一定要学生养成用地图的好习惯。其三,要求学生多试着用学过的地理原理、规律、结论、观点等去解释在现实生活、生产中出现的一些事件、现象。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地理科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其四,请几位地理科学习得较好的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介绍,老师再总结出一些较合理的,较可行的方法供其他同学参照、借鉴。其五,根据本校及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课堂常规,作业常规,阅读课文常规等,以期形成良好的学习地理科的行为习惯,为学好地理科做准备。

二、按照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分层方式

分层次教学之所以不容易实施,学生的科学分层是关键难题,分层方法不足是导致分层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而每个学校的教学环境不一样,学生基础素质不一样,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一样,导致分层教学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因此在学生的分层上要科学慎重的划分。建议学校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模式时,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比如学校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人数,班级容量,教师带班情况等选择合适的分层方法。比如,如果某个老师已经担任5~6个班的教学任务的话,那么在所教每个班级中都实施分层次教学就显得不现实,因为任务太重了;如果班容量太大或太小的话,对学生的分层上应该适当的增多或减少;有条件的话学生分层要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这样利于对学生情况的掌握,学校、家庭、社会一起营造便利的条件辅助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三、解题专题

考生成绩的高低最终取决于考生把解题的结果在卷面上用文字或符号正确地表述出来。因此必须要进行专门的解题表述训练。

1.精选或组合若干份高考卷或各地的高考模拟卷,每份试卷都按高考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

2.每次测试后教师都要认真批改,并统计出每个试题的正确率或错误率。这既为了了解学生已掌握较好之处,也为了了解学生做错之处。使讲评试卷更具针对性,也为之后的查漏补缺复习作依据。

3.教师要示演好解题过程,尤其要详尽地演示好出错人数多的或失分率高的试题解法。在演示解题过程中其着重点是审题、解题思路和答案的表述三方面,这些是应试者必备的解题技巧。因为有许多错处或失分处并非都是学生知识不够或能力不足所致,而是审题不明、解题思路不清或文字表述不确切所致。

4.转换视角,寻找其它解题方法或更好的答案表述方式。这可以是学生在试卷中出现的,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

5.最后归纳出解某类题型的一般方法,以供学生参考。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咱们暂且叫他A同学,他很聪明,几乎每一堂课都很活跃,思维也很敏捷,课堂上做的题思路也很准确,可他每次考试的时候成绩都不理想,面对试卷他很苦恼。后来我仔细看了他的试卷,发现实际上A同学的问题并不是头脑的问题,成绩不理想的关键是缺少地理术语,答题没有技巧。地理有些知识偏理性,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文字叙述。同学A正是缺少了这一必要条件,在一些文字叙述题上丢了不少分。那么类似此类学生一定要让他认真做好笔记,熟练掌握一些地理关键词,比如“地势要答哪一侧高,另一侧低或从一侧到另一侧降低(升高)”、“气候特点要答气温及降水”、“水文特征要从水量多(少)、水位变化大(小)、含沙量大(小)、有(o)结冰期几个要点回答”等。掌握了一些答题技巧后,A同学的问题迎刃而解,成绩上升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