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圈拓展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29 04:1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力圈拓展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力圈拓展心得体会

篇1

 

素质拓展训练心得体会1

 

这次户外拓展训练,给我感触颇深,使我受益非浅。虽然仅仅只有短短的两天,使我懂得了“团队”的真正含义,懂得了什么是团队,什么是沟通,什么是协作,懂得了怎么团结协作、互相激励。

 

这是一段震憾心灵的历程,是对大家心灵的磨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升华。它使我们重新认识和体验了团队精神的力量,也激发了我们个人的潜能,使它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增强了挑战自我的勇气和信心。

 

它告诉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开拓思路,在工作中总结失败的教训及成功的经验,建立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同时让我们学会了相互沟通,学会了换位思考。使大家尝试一种全新的生活,同时教导我们每个人要学会感激,学会宽容,学会回报,学会让步,整个团队才会是最团结奋进的、最优秀的团队。

 

使我感受最深的是逃生墙,在训练即将结束之际教练把我们带到了一面墙前,墙面光滑且高约4米多,要求团队中所有队员需要不借助任何外物翻上这堵墙,并且在逃生过程当中不许任何人讲话,及不能犯有安全隐患的错误,即为安全逃生。那道墙不高、但是光靠你自己一人、两人的力量想要攀爬到顶点绝对不可能,你更需要的是战友的协助,才能完成的一次逃生体验。教练讲完规矩后给了我们五分钟的讨论时间,在这期间我们的团队中xx、xx站了出来,要做我们大家的人梯。还有10位家人第一时间上去拉我们,五分钟后我们开始了。好不容易我们“逃生”几个人,突然教练吹哨喊停,结果全部返回所有的队员又要重新再”逃生“一遍。此刻我们的两位领导要受罚了。做20个俯卧撑。他们做的很辛苦,我们也只是看着。没有办法替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很快我们开始了第二轮。教练让几位给我们提供肩膀和膝盖的队友保持刚才的姿势在我们面前,“你还记得是谁给了你臂膀、让你踩在他结实的膝盖、肩膀上不断的攀爬,你还记得又是谁在高墙上向下伸出援助的臂膀吗?你还记得又是谁在你攀爬的过程中努力的把手举到最高点,他们是我们整个团队的一部份、在关键时刻挺声而出默默付出的队友们,相互间向逃生墙方向做着保护你向上攀岩,他们都是人生父母养的,在家里我相信他们都是父母的宝贝儿子”。

 

看着我的队友一个个肩膀被我们踩的淤青,此刻每个队员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不能避免的是我们两位领导受到了惩罚,先20个后40个我们犯了三次错误他们做了100个俯卧撑,他们累得趴在地上,队友们的抽泣声和教练的数数声,我们团队的加油声最后他们还是坚持下来了。我看见大家都开始信心满满,斗志昂扬,在这次还是一样每个队员都争先恐后的挤到墙下充当支撑队员的角色,很快我们就有条不紊的一个一个队员被送到了墙上,渐渐的下面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四位,他们是直得我们每个人感谢和感激的,他们就像船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我们每个人,用肩膀支撑我们每个人。最后我们的“船长”也安全“逃生”。

那一刻、“感恩”与“感谢”弥漫了整个体验基地,感谢队友的鼓励、感谢队友的帮助、感谢教官的指导、感谢公司领导的关怀,同时也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是你们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感恩”“责任”“牺牲”。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谢谢”和说不完的“对不起”。只用眼泪代表了心里的这一切,这不是做作,更不是虚伪,这是真情的表露,更是内心的直白。短短两天的拓展训练就这样结束了,时间虽短,但收获良多,这次拓展把妙趣横生的任务和工作、人生、事业、团队、亲人、朋友联系在了一起。

 

素质拓展训练心得体会2

 

通过参加拓展训练,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团结就是力量

 

通过一天的拓展培训,使我更加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群策群力,相信一切艰难险阻都会被我们彻底消灭。团队合作精神很重要。

 

二、在实践中摸索,在失败中总结

 

每次得到一项任务,我们都要先去执行、实践,且必须一次次总结经验,找出其中的不足,通过改进,才能成功的完成目标。另外,实践出真知,许多游戏,在还没做的`时候,觉得他很难,似乎无法完成。可是等我们尝试了之后,才发现当初那些难题实际很简单。

 

三、合理计划,分工合作是非常必须的

 

明确目标是完成任务的前提,制定正确的方案是成功的必然。在以后的工作中,在做每一项工作的时候,都要在头脑中有一个从前至后的流程安排。个人的岗位职责确定之后,各司其职,有利于有明确责任,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既把很多事防患于未然,又节省了时间。

 

四、发现诀窍

 

这次拓展培训有几项游戏需要我们仔细观察,细心、认真、发现诀窍可以大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五、要互相信任

 

一个团队里,要充分相信队友,相信他们的能力。

 

六、要有创新意识

 

不能一味的循规蹈矩,要勇于去尝试新的事物,努力创新,富有开拓精神。

 

七、绝不轻言放弃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有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要多一些勇气和毅力,我们就会成功。

 

八、换位思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困扰。

 

九、多沟通

 

在工作中,我们要与别人多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集思广益,才能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此次拓展训练教给我很多,在今后工作中我一定会延续这次活动中的精神,努力完成单位分配的各项任务,为医院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素质拓展训练心得体会3

 

素质拓展训练这个词或许对那些小学生或中学生比较陌生,但我想对于很多大学生应该不会陌生吧!应为那该是大学的必修课。

 

素质拓展训练就有点像电视里那通关节目那样,通过各种设施来锻炼自己。

 

我们的训练是从昨天下午1:50开始的,通过一天半的时间在今天结束的。在这一天半的时间里我们做了:断桥、雷区取水、电网、逃生墙等项目。在这些项目中每一项都是挑战自我和挑战团队合作的。

 

在这里就主要说一下:雷区取水和逃生墙吧!雷区取水是在今天上午进行的,就是在一个圆圈范围内,假定这个区域布满地雷,我们的道具只我们24个人和一条顺子要在30分钟内尽可能多的取出雷区中间的水,在大家的相互合作下我们用各种方法取出了13瓶水,大家虽然累但也都坚持到最后一秒种。

 

逃生墙,就是在从一块4.2米的木板下方翻到上面的平台上去。这一次是140人合为一个队。首先选出几个人在下面做人梯,然后几个人翻上去拉着下面的人上去,最开始我们说的是半个小时,最后我们只用了25分钟完成了。

 

在这次的训练中不论是那一项运动中,大家都在坚持,都在为自己的队友加油,有的甚至把嗓子都吼哑了。这就是力量,团结的力量。

 

我在这次活动中深深的体会到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或许也是我们缺乏的。如果不信,那么请你想象4.2米的木板你自己能在不借助任何其他器材的情况下你能翻过去吗?或许有的人可以,但你一个人能行并不代表你所在的团队的其他队友都可以的吧!那么在这种时候就需要团队的协作,在团队协作中或许你的个人能力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但请你不要生气,因为你的团队都能通过。

 

还有我们平时或许在很多地方都能听到团队合做、团队协作等词语。但你知道要如何做吗?那就是不论在任何团队中你都要全心的投入到团队中去,都要充分的相信你的队友,都不要成个人主义,都要听从i指挥,都要有为团队付出的精神,还有不要去责怪你的队友。

 

在今天傍晚,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教练说了一番 话,有的队员都感动哭了。说的什么了?我也记不清楚了,但我还记得教练说的:你的父母不是什么本应该为你付出的,而是出于一种责任,一种信任,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一味的向父母索要了?难道我们就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吗?那怕是打一个电话,问一声好;在父母的生日的时候说一声生日快乐。这些很难吗?

 

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团队的力量,也知道在生活中不论我们有什么想法,都要敢于把你的想法付诸实践,因为只有实践你才知道你的想法是对是错;热知道了在生活中多个朋友多一条路的含义。

 

谢谢这次素质拓展训练,谢谢各位教练,谢谢各位队友。谢谢!

 

素质拓展训练心得体会4

 

x月x日,公司为了使我们的团队工作中更团结、更坚强、更具有竞争力,能够更好地适应无限变化的市场环境,特地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通过此次训练,我们深深理解到要想成功必须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方可站在至高点上,那胜利的喜悦是无数次的跌倒与反省凝聚而成的。在高强度的训练中,汗水、痛苦与欢笑交织在一起,使我们都极为深刻的体验到一个团队是要经过千百万次的锤炼才会变的坚不可摧。这次活动给我带来的感受颇深:

 

信任背摔—协作精神,当我们每个队员站在约x米的高台上时心情都非常忐忑不安,因为我们是在拿自己做赌注,如果摔倒或者有其他的什么意外,就表现出团队的协作能力不好,也就是我们的团队是否具有团队精神。通过此次活动,我们每个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那就是:什么样的团队才可以取胜:协作高效诚信。这些平时说了无数遍的道理在每个人的脑海里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毕业墙—团队精神,面对x米高的毕业墙,任凭你的能力再强,你也不可能一个人徒手攀上四米高的墙但是集体的力量却很大,在教练的一声命令下,团队中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团结合作,甘当人梯,我们xx人终于越过了这个毕业墙。这个原本以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在集体的努力下,竟然用了不到七分钟就完成了,可见集体的力量之大。试想如果我们每个员工在工作中都能象在这项活动中那么配合默契,那么互相照应彼此,那么还有什么困难我们克服不了,我想一切困难在我们每一个面前都会迎刃而解。

 

每个人从出生以来无时无刻不是在团队中成长,上学是,工作也是。通过这次团队拓展训练活动,让我对团队的意识和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感悟至深。

 

一个优秀的团队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只有设定明确的目标才能使一个团队产生共同的行动方向和行动力,这一点无论是个人或团队在工作中必须要确立的。

 

个完美的团队都会以团结为核心思想。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团队的凝聚力、相互关心、激励、包容、建议无形中使团队更加团结。

 

素质拓展训练心得体会5

 

有幸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教职工素质拓展训练——一场智慧与体能的训练。听到过的你会忘记,看到过的你会淡忘,只有亲身体验过的才会铭记在心。训练很辛苦,但很有意义。

 

教练说的很对:如果你心中想到失败,你就失败,如果你没有必胜的信心,就无任何成就可言。如果把目标定的过低,触手可及,那团队还有何动力,有何发展可言。只想在山腰看风景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登上山顶后心胸的开阔。

 

当我站在1.6米的高台上做好准备之后,教练向下面问:“下面的伙伴,你们准备好了吗?”对于台下的伙伴们,听到这句话,会不自觉的再次确认与同伴搭成的人墙是否坚固,耸耸肩,搭搭腿,然后骄傲喊出:“准备好了,请相信我们一定支持你!”教练教我们的时候我还觉得可笑,觉得怎么连这样的场合都这么形式化。可当我站在高台上的时候才明白,这样的回答是必要的,这是向台上的伙伴交付的信任,对我们这个团队的信任,让他放心的将自己的安全交给大家。我连最后的一点疑虑都打消了,毫不迟疑的笔直倒下,稳稳的被接住,安全的落地。

 

这个项目叫做信任背摔,名副其实。这是同事之间的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来不得半点虚假,甚至一点点的心存疑虑都会下意识的由动作表现出来,结果就是给保护你的人、信任你的人造成更重的负担甚至是严重伤害。由心而生的才是真正的信任,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将团队每个成员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毕业墙”是我们所有参训队员要共同完成的最后一项挑战,20分钟时间,4.2米的光滑墙壁,教练只给予我们了三个道具:求生的勇气、队友的肩膀和团队的协作精神。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艰巨的挑战。

 

随着教练一声令下,大家利用简短的时间制定好策略之后,然后都毫无怨言主动去做人梯,看到的是一个个有力的肩膀、信任的眼神、一张张憋足了劲而涨红的脸和流淌在红色脸庞上的汗水,每个人都在借助身边人的力量向上爬,群体中的人都是互动的,帮助他人也是在帮助自己。最终,我们顺利地提前完成了任务,在这里请允许我向这些队友们表示最诚挚的敬意。

 

领导力的作用至关重要,团队的力量更不能忽视,它可以起到1+1>2的效果。回过头来再看这面墙,人生中有多少次我们就在这样的高墙面前胆怯,多少机遇就在我们踌躇犹豫的瞬间被我们错过了、放弃了,又是谁成了我们脚下的人梯,帮助我们跨越了一个又一个高墙。团队中有各种角色,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竞争与合作都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团队的成功需要我们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

 

拓展培训是一种挑战,不仅是体能、更是意识;挑战的不仅是个人、更是团队。训练虽然结束了,但拓展训练所给予我们的启发和经验是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通过训练我们增强了自信心,磨练了战胜困难的毅力,我们超越了自己,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增进了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

篇2

近期,学校组织了计算机培训。当我听到这一消息时,第一感觉就是我也要参加培训吗?因为大大小小的计算机培训、考试也经历过好几次了。虽然自我感觉水平不高,但总觉得这种培训的意义不大。因为大凡这种培训都是应付了事,教师教得不认真,学员学得也不认真。但是从学校的整体工作要求出发,我还是报名参加了培训。

一、开卷有益,爱不释手

然而,在我参加培训的第一晚上,我就发现自己错了,此次的电脑培训与以前参加过的培训大相径庭。以前的培训都是应付考试的,实用性不强,而且那时学的东西,在工作中用的不多,时间长了不用也就忘记了。而这次培训的内容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和工具性很强,都是平时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参加培训的第一课时,我就专心致志地听讲,把学习内容与以前操作不规范或不熟练的地方进行对比,感觉学习效果很好,受益匪浅。特别是excel的学习,因为平时用得比较少,掌握的也不多,不想去进一步的学习,所以对excel的操作不熟悉。这一次正好帮我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次培训,使我的excil的操作有了新的认识,也掌握了几种方法。还有幻灯片的制作,原来从没有制作过,通过这次学习发现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简单的制作我已经基本上掌握。现在想起来这种培训是必要的,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蓦然回首,柳暗花明

正因为学习上有所收获,思想上也就豁然开朗起来。说实话,近几年,觉得自已也不再年轻了,还学什么啊?得过且过吧。虽然对待工作还是尽心尽力地去做,但对于学习的态度则是能应付就应付,不想应付就是偷点懒吧。因为这种思想的存在,在学习上的动力就不足了。通过这次培训,我觉得要改变这一错误的思想,想把各项工作做好,就必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也只有不断的学习、充电,才能提高自已的工作能力。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三、由此及彼,学以致用

电脑培训暂告一个段落,闲暇之余,我开始静静地长思。由于学校的信任,我从上学期中段到校办工作。尽管我全力以赴,不辞辛苦,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我知道自已离“出色”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离学校对我的期望还相去甚远。固然有能力、水平、经验、性格等原因,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思想上的对学习不重视,导致了有的工作不能出色的完成。由于办公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工作人员思维严密、灵活应付,要能够迅速理解领导的意图,沉着应对复杂的局面,这样才不致于在完成工作时,总是手忙脚乱、丢三落四。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只有沉下身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踏实做事,多用心,多动脑,才能让工作有好的起色。为教育事业奉献我微薄的一份力量。

教师新课标和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2

为了迎接这次教师基本功大赛,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新课标和计算机的培训,培训中我用心去领悟他们观点,吸取精华,并且也品读了几位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他们的教学理念很新鲜,课的设计十分精彩,我想这和他们高深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听过看过之后我也受益匪浅。

一、加强科学文化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这几天几位辅导教师讲的课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我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教育艺术"的学习,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二、积极推动课程改革,做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课程改革现在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广大教师去进行认真摸索和总结。经过这一次的培训,认识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应去推动它朝正确方向发展,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我想只有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就会遍地生根、遍地开花、遍地结果。这样中华民族将会是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并会永葆青春、永立于世界。

三、拓展视野,把握最新教学动态

教师学会自我反思,就会以特定的眼光给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定位,就会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会。步入新的世纪,面对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及管理水平,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让我们能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我们坚信通过领导和老师帮助,以及自身的勤奋努力,相信我们会成为新世纪基础教育战线上的精兵强将。更加致力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中,更加投身于教学工作中。

中小学计算机管理员培训心得体会3

在11月份有幸参加了xx省中小学计算机管理员为期四天的培训,非常感谢学校提供我外出学习的机会,在这短短的四天中,对我来说却收益匪浅,有学习的快乐,有收获的喜悦,有不懂的遗憾,还有离别的不舍……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应以这次培训为契机,积极接收新的计算机管理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开阔教学研究的视野。

本次培训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两个培训板块,根据自己在机房管理维护以及校园网管理维护的工作需要,我选择了相应的基础班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实验室和校园网的规划、建设与维护,以及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使用和多媒体技术等四个模块的内容。通过专家讲座和操作训练、课堂讲授、参观学习等学习形式,我对机房管理以及校园网维护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简单地学会了运用。点点滴滴,以下是xx此行的一些心得体会:

适应角色转变

自从走出大学的校门,作为一名教坛的新手,一直就在属于“一亩三分地”上默默耕耘着。没有时间,没有心情,也少有机会,能够好好坐下来如当初求学般静静地学会聆听。培训第一天,早早起,进入偌大课室,竟有点像慌张失措的小孩子,好不容易找到位置坐下来。广二师计算机学院的领导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第一节课上,“你们知道爱迪生的请举手!” 罗老师说完,台下一片安静,谁都没有举手。罗老师说“你们是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不愿意举手是吧?”,“谁知道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请举手!”罗老师又问,台下还是没有人举手,我们却都不约而同地笑了。发笑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自己心态本身。来培训的学员都是在职任教的老师,我们习惯了教师的权威的角色,习惯站在讲台上,习惯于俯视的姿势,殊不知,坐在台下,我们都是求知若渴的学子,需要仰视,需要适应角色的转变,这是我们进入学习的第一步。

知不足,促进步

作为一名担任信息技术学科的女教师,无疑,我是幸运的,工作中大多时候与硬件维修、校园网维护等繁杂的工作接触不多,更多的是教学上的工作以及计算机运用等。而通过学习,重新认识到自己在维修维护上经验的不足,有太多的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不懂,比如:程序操作、计算机理论、计算机室的建设与维护……课堂上,老师授课讲解与学员实际操作做到了通俗易懂,由浅入深。我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老师们精心的讲解,专家们的技术讲座,如一股股沁人肺腑的暖流,滋润心中那片知识的田野。知自己不足,促我成长进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和管理中更应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少抱怨,多踏实

11月18日我们一起去了xx市xx一中参观学习。一路上雨天堵车,匆匆忙忙的桂江一中之行却让我受益良多。苏乔红老师是xx一中普通而不平凡的计算机老师。她从xx年起多次在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带领学生参加国家赛,而且获得了优秀的成绩。一直觉得,做一名计算机老师,又累又苦不说,还很没有认同和归属感。然而她精神的脸上,我看到了积极上进,看到了工作的热情,看到了对教书育人的孜孜不倦,也看到了计算机老师少有的自豪和荣誉感。她说,“做计算机老师,就是要少一些抱怨,多一点踏实……”她不是仅仅为我而说,而我心中却有一棵慢慢在发芽的种子,那是工作的责任心。因为一份热爱,一份责任,一份不懈,计算机教师这条路上才有那些耀眼的光辉,如我,应学习这一些。

善沟通,多交流

这一次计算机管理员的培训,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学习,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交流。由于我们学员来自全省各地,通过培训使自己从原来的小圈子里跳出来,有了难得的沟通、交流的机会,开阔了视野,结识了很多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朋友。学员们自发组织建立公共邮箱和qq群,在上面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心得,互帮互助,氛围和谐而融洽;短短的四天时间,我们收获了友谊,在分别的时候,我们一起在留念合影前留下快乐的“茄子”……

在学习到知识、技能的同时,我收获了许多温暖和难得的相互沟通交流的好机会,一起搭建了计算机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使大家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不断提高和成长。

活到老,学到老

篇3

从那天起,我们开始了胸科医院的培训,前三天的课程让我懂得了很多以前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有院领导的亲身经历和他们的所见所闻,对医院的故障制度有了一定认识。这次培训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感触最深的是每一位领导基本上都提到一个要求,那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一刻也不能放松,不仅要钻研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其他专业的知识,比如说我自己,就应该多了解医学影像诊断及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有利于我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此外,就是希望能尽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做好思想意识的转变,从受者转变成施者。我认为我在这方面做得也比较到位,经过学习和互动,感觉现在也慢慢走上正轨了,希望我们能脚踏实地的工作,养成良好的工作与生活习惯,为自己积累资本、为医院创造价值。

通过第四和第五天的培训我明白了什么是沟通,沟通就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将一定的信息从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并获得理解的过程,双方互动的过程。我们作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应该要保持热情的态度,掌握语言的艺术性,学会倾听患者的述说,重视非语言的沟通,善于换位思考,不要一味的只想到完成自己的工作,当你发现患者的心情不好时,你知道自己没办法帮助解决的时候,你可以认真的倾听患者的述说,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拍拍患者的肩膀等,这样患者会认为你很重视他,有设身处地的为他着想,不是敷衍了事。偶尔,我们还要学会赞美,学会容纳,我们应该要判断患者在想什么,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融入病人的心理,更好的了解病人,才能和病人保持良好的关心,能让病人感觉到我们对他的友好。我们还要学会一些特殊的沟通技巧,我们应该要用好的心情来感染患者,学会在沟通中的感情输入,当患者在生病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到你还对他板着一张脸的时候,患者的心情会更加的难受,而你用好的心情来感染他,让他心情愉悦,我们再加入更多的感情在里面,患者会认为我们是友好的,是理解的,这会试沟通中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摩擦。

培训的第六天是为期一天的拓展训练,但在训练结束后内心的激动却久久不能平息。回顾在训练中受的挑战和磨练,感受颇深。这次训练,是一次身心

的大洗礼,是进一步推动我全力以赴作好各项工作的动力。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训练,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思维、一种考验、一种气概。

在训练场上,我们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身份,忘记了生活的环境,我们抛开一切,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中。我们的团队有着一个阳光而响亮的名字——超越队,在队长的带领下,我们高唱队歌“超越梦想”开始了一天极具挑战的训练。整个训练主要包括:高空挑战,盲人方阵,信任背摔,八杆传递,旱地龙舟,攀登“逃生墙”。每每遇到困难和挑战,我们以“超越梦想,勇往直前”的队训激励和支持着队友,没有责备,没有抱怨,没有放弃,没有抛弃。最终,我们团队的每一名成员都顺利地通过了重重考验。

拓展训练的第一个项目“高空挑战”,它是一个个人挑战项目,要求队员们在大约8米高的铁柱顶端圆盘上起跳并抓住横杆,然后再降落地面就算完成。当挑战者一步一步爬上8米高空之时,心里早已怦怦直跳。脚下仅仅是刚好容下双脚的圆盘,而手又没有任何东西可抓,腿不由自主地开始打颤,尽管有保险带,但初次尝试仍心存恐惧。此时此刻,下面是队友信任的眼神,刚刚“充电”的豪言壮语还萦绕在耳边,这个时候不能犹豫,既然已经上来了,就没有退路,下定决心,豁出去了。一跃,成功!大家的欢呼声,赞美声交织在一起,感动着这里的每一个人。通过这个项目,教会我们如何在压力和困难面前调整自已的心态,勇于尝试,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训练项目的第二项信任背摔是一个队友爬上背摔的平台,在教练的指导下,捆住手臂,背对着团队向队友们用手臂搭建的“保护网”平倒。在一声声的“你们准备好了吗?”、“我要倒了!”,不仅能够感受到队友们的自信心,也能够感受到队友们对整个团队的信任。这个项目很好地揭示了团队的力量及一个人在团队的作用,以及信任和被信任是来之不易的、是幸福的。每个队友能够顺利的完成此项目,与其他队友的全心保护和自己对团队的高度信任分不开的。我个人对自己要求特别高,只有当自己做好了,才有资格指导他人。一个人如果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首先就要自己尊重自己,自己信任自己;一个人如果存在于社会中,他必定会隶属于一个团队中,不能孤立存在的。“信任是团队的粘合剂,是团队精神支柱。”如果要想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更加快乐,那就充分

在团队中展现自我吧!

第三个训练项目是“盲人方阵”,任务是把大家的眼睛蒙住,分散在一个广场上,寻找几条绳子,然后用这些绳子围绕成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这个任务在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简单,但是当所有的人被蒙上眼睛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难度一点也不小,讨论并确定了一个初步方案,开始执行。在中间的时候产生了一些意见分歧,最终队长站出来,统一协调大家基本完成原始方案。在总结经验的时候,训练老师讲了一句话我非常有感触,他说:“当大家为了一个目标争论不休的时候,你放弃话语权也许是对完成目标最大的帮助”。我觉得这个项目无论是用哪个人的方法都能完成任务,无论是你认为笨的办法还是聪明的办法,只要是坚持到底,都能顺利完成任务,重要的是要按着一种方法坚持到最后,如果一种方法还没有做完,就换另外的方法,恐怕到最后很难完成。这就要大家听从队长一个人领导,大家齐心协力,相信队长,最后一定会顺利完成的。

第四个项目包括八杆传递和旱地龙舟两个小项,都是特别考验团队步调一致性的游戏。教练发给我们八根塑料杆,将杆子立在地上,然后大家围成一个圈,围着圈顺时针移动的同时,杆子不能离开地面不能倒地并传递给后面的队员;旱地龙舟的道具是两条长长的木板,板上面连有铁链,将其提起后抓在手里,大家依次站在板上成一排,一起走过场地的一段距离才算完成。这两个项目道具和规则看上去都很简单,但是我们在进行时发现这两个项目对协调一致性要求相当高,每个人的动作及力度都要高度一致才能顺利完成,而且队员有男有女,在步幅上也有一定差别,所以大家都要在专心于自己的分内工作外考虑其他同事的情况,这无疑是对我们默契协调程度的很大考验,但是我们通过练习熟悉了每个人的情况,最终在步幅上达到了完全一致,也已两个小项最短时间完成的成绩获得了其他团队的肯定。在医院工作中,各个科室就像一台庞大的机器,只有我们想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让医院的各项工作进行地更流畅。

本次拓展训练最感动人的项目莫过于最后的攀爬“逃生墙”。看到四米多高的墙壁,我已经两腿发软,但是当我看到同事们一个个都胜利通过时,在一个同事的鼓励下,我鼓起了勇气走到墙壁下,开始此次征程。当其他伙伴都顺利攀爬后,剩下的一个人更是让我们惊心动魄,通过足智多谋、勇气信心以及团队的鼓励和呐喊声,使得所有同事都顺利“逃生”了。当时眼泪已经在我眼眶里跳

篇4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初中生 学习兴趣

事实上,语文教学本应该是充满趣味性的,具有人文性,最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学科,因为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然而学生并没有真正喜爱和快乐。较多的学生不喜欢语文,导致成绩也不够理想。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值得探究。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诺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么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的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课的入门向导。可见兴趣对于学习语文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搞好语文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语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1)课前有主动预习,课后有自觉复习的习惯;(2)课堂上有思路活跃,勤记笔记的习惯;(3)课堂里有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4)阅读时有随手查阅字典释疑的习惯;(5)有眉批圈点,边读边思考的习惯;(6)作文时有先构思,再写提纲,写正文以及加后记的习惯;(8)文章写成以后有读两三遍并进行自我修改的习惯;(9)课外阅读时有随手摘录、随时积累并运用的习惯;(10)有勤于动笔,写心得体会,记日记的习惯。养成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令学生在文山书海中自由徜徉,体会学习语文的无限乐趣。

二、有民主的教风,创设和谐的情景

1.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教师必须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达到融情入理的目的。首先抓住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爱好,利用焦虑、发现、好奇、探究和想象的激励作用,努力采用主动的、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文本。通过有兴趣、新颖的方式来呈现文本,设计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运用问题的设计和游戏、模拟等有趣的活动来抓住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维持兴趣并促进学生取得成功。

2.在教学中应向学生交代学习目标和期望,还要变换教学方法,设计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活动,提供合适水平的挑战和支持,设计个别的、合作的和竞争性的活动,传递合理的期望与品质,降低表现的焦虑感,为学生创设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表达对内容的兴趣并热忱。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一上课学生就质疑问难,其中一个学生的问题是这样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关系是怎样的?”“课文穿插美女蛇的故事,是否宣扬封建迷信,其作用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也议论纷纷。看到大家期待的眼神,我捕捉到教学契机,认识到深入引导的机会来了,于是调整教学思路,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讨,认识到贯穿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是作者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作者天真活泼的童心。至于插叙美女蛇的故事,则为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经过大家讨论,明确了这个问题的含义。

3.提供反馈和奖励。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反馈的机会,提供一些奖励作为刺激物,帮助学生将成就归应于努力,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日积月累的,对不利学生提供补救矫正措施。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舍得给学生用褒扬的词语,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在《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甲对小说三要素只回答上来了其中两个,你是看到了已回答上来的两个,还是盯住没回答上来的一个,你是说“怎么连这么基本的概念都没记住”,还是说“不错,你记住了两个”,其效果不言而喻。若采用前者,只能使学生对回答问题产生畏惧感,从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尊重、珍惜、引导,利用学生独特的资源,转化为有价值的生成。教师要有宽容的气度,允许学生说得不好,说得不对,允许学生节外生枝;特别要尊重后进生,关爱后进生;倡导标新立异,欣赏真情告白。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一些恰到好处而又充满爱心的话语,会一一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努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优化课堂结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有一段精辟的话:“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会在有意无意之间降格为技能技巧的操作,就会有悖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既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又是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努力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与以前不同的是,在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语文教师传授知识已不是以灌输为主,而是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

上好每一堂课。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体味其中的乐趣。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从盘古到今,神韵流淌,陶醉了一代代炎黄子孙的是文学。屈原的忧国忧民,浪漫狂放;陶潜的采菊篱畔,恬淡悠然;李白的举杯邀月,飘逸雄放;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沉郁顿挫;苏轼的大江东去,波澜壮阔;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势磅礴。多么富有个性的文人,多么绚丽眩目的华章。

鉴于这一认识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尽量做到“五不讲”:

1.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

2.学生已经懂的不讲;

3.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

4.教师自己讲不清楚的不讲;

5.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

除此之外,还要尽量做到“五讲”:

1.每课学生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必须讲;

2.不是照搬教参,而是有自己研究课文的心得体会、感悟发现;

3.必须有高于学生之处,能为学生开启心窗。要能讲得学生感兴趣,讲得学生开眼界、讲得学生佩服你;

4.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运用,换言之,就是教他以规律、方法,授之以“渔”。

5.必须传授主题性的知识,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益。

教师要善于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到每一个环节,使其思维得到激活,做到课始趣浓,课中趣更浓,课尾余韵犹存,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四、重视综合性学习,开展多种活动,拓宽各种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的确,综合性学习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例如:

课前3分中演讲。我们的做法是:在每节语文课开始前,让学生登台发表3分钟的演讲,每堂课一位学生,全班学生按照学号逐一上台,轮完以后再从第一次登台的学生开始。一个学期两三次下来,不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充分表现,积极的思维情势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兴趣较高。

课内表演。初中课本的许多文章(小说、戏剧)故事曲折、矛盾冲突激烈,适合学生表演。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口语表达,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辩论。辩论是源于讨论而又高于讨论的一种形式,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知识视野有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组织一些辩论赛,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话题面上的扩展、主观意义上的深入或不同观点的对比,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如《羚羊木雕》,《陈太丘与友期》等。

在课堂教学中用足、用好文外资源,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就拿我们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来说吧。这些插图或贴近文字、或贴近教学、或贴近生活、或贴近时代,欣赏性特点突出,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七年级上册《十则》,文本中有两幅插图,其中一幅是孔子像,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这一幅插图对孔子有一个形象的认识,在进一步介绍孔子生平及他在中国教育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时,可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课文目录前的彩色插图《孔子讲学》,观察画面上孔子和他的弟子坐在哪里,坐姿如何,表情动作怎样,进一步想象他们在干什么,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时所搜集到的资料用口语表述出来。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积累了相关的文学常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引领着学生融入到文本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文本。

这些训练是长期实践的总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种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具有自主学习、自我表现意识,充分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完成新课标要求的途径之一。实践证明,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坚持做到帮助学生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更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0.

篇5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

但事实上,一方面,不少教师看不到名著阅读的长期效应,对学生的名著阅读不闻不问,应付形式;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学生的阅读面窄,所读课外书籍多是一些言情、武侠、校园文学之类。形成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少、质量低的局面。

加强学生的名著阅读,努力提高阅读质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阅读数量可观的课外书籍,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向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推荐课外读物,供学生进行选择,在推荐时要遵循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书中精彩篇目的推荐或生动有趣的内容的介绍,或通过讲述书刊中的片断,使他们产生迫切的阅读欲望。在推荐内容、方式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在学习教材中节选的一些名家名篇时,可以借此向学生介绍原著、作者的作品集或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在学习《香菱学诗》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介绍《红楼梦》,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时介绍《朝花夕拾》,学习《小橘灯》时介绍冰心的《繁星》《春水》等等,这样,通过节选的学习和老师的介绍,学生就会有阅读的欲望,趁热打铁去读作品。

1.2针对学生喜欢看电视剧这一“文化快餐”特点,可以结合电视中播放的根据名著改编的连续剧,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来看电视剧改编之得失。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都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这种做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1.3介绍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刊物和时文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如《中国青年》、《读者》等;以及一些现当代文学名篇和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2 帮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监督阅读进展

由于学生的阅读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就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现状及学习需求,可结合我们潍坊的“朝阳读书计划”和“中小学生主题阅读”的实施,帮学生制定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语文教师应把课外阅读纳入长期计划和常规教学计划中。

在每学期初与学生统览新教材后,针对本学期的教材内容,以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依据,师生共同商讨、制订课外阅读计划,规定阅读书目的范围和数量。包括一个学期的阅读数量和篇目的预设,每天定时定量的阅读数目,实际每天完成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课外阅读档案,包括阅读的具体的起止时间,阅读的篇目,阅读的字数,阅读过程中的点滴发现、感受、评价、困惑等等。这样看看他们的档案和计划就可以掌握他们的阅读进度及阅读内容了,便于督促。

3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的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课堂阅读教学是打开课外有效阅读之门的钥匙,良好的读书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掌握,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巩固熟练的。

向学生介绍一些正确的读书方法,如对所读内容及时进行圈点勾画,可以抄名言、写摘要、列提纲、制卡片等,理解所读的内容,领悟其中道理,学习体味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语言风格;指导学生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等阅读习惯。并且让他们借鉴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如司马光、朱熹、鲁迅、老舍等人的读书方法,找到自己喜爱的方法,边阅读边思考,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促进他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同时,指导他们学会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扩展视野。

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多种阅读方法后,在阅读中才会根据名著的特点和自己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方法,阅读才会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改变学生在阅读中常有的无所事事、收效低微的情况。

4 为学生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培养阅读习惯

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来监控,是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维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方法。

应该说,在诸多评价机制中,考试的影响力对学生阅读名著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幸运地是,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中考试题对课外阅读起了良好地导向作用,翻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名著阅读题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既有对情节、人物熟悉程度的考查,也有对精彩片段的阅读赏析,还有对名著的感悟、鉴赏能力的考查。这些无疑会激发学生阅读动力、培养阅读习惯。

也可以采取活动评价,即在阅读后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现的机会,让他们将阅读过程中的获得的种种感受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并从中获得更多启发和方法,拓展思维空问。

篇6

从一次培训活动说起

传统的教师培训大多是专家讲、教师听,尤其是教育技术和技能类的培训,过多地强调技术,与实际教学工作缺少结合。在培训中,教师的学习是被动的,难以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技术类培训应该如何开展一直是困扰教师培训者的问题之一。数字化学习不仅带来教学形式的改变,也让我这个技术类培训者开始用数字化学习的眼光重新审视教育技术应用培训的创新问题。

1.直面需求,探求模式创新

配合iPad互动教学项目的推进,我们针对朝阳区已经配备iPad的两所学校就新技术应用培训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深入调研。教师们反映的具体问题和需求有以下几点。

(1)很多教师感觉iPad的操控性和娱乐性较好,但对如何将其应用到教学中感到迷茫,教师们都想多看、多听一些已经成功的研究案例。此外,并非所有教师都对iPad应用感兴趣。

(2)调研中发现,教师们希望能够在培训过程中“做中学”;同时,教师认为技术学习需要连贯性,因而希望有集中的学习时间,并且尽量避免其他杂事的影响。

(3)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教师自己却很少有这种亲身经历。我们认为,通过在培训中体验合作学习,对于教师今后组织教学大有益处。

(4)有些教师反映,参加的各级各类培训数不胜数,但多数效果不佳。所以,在设计培训方案时,我们不仅要考虑教学环节紧凑,保证知识容量,还应该注意选取教师们喜欢的、有趣的教学内容,提升培训效果。

(5)技能类培训关键在于培训后的应用,要防止出现“学着激动,学后不用”的现象。因此,培训后应有相关的后续措施作为培训延伸,保证学以致用,巩固学习成果。

通过上述调研,我们初步确定了培训的基本思路。即专家引领: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革;头脑风暴: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应用技术;主题研究:小组合作应用技术完成作品;成果分享:展示学习成果,感悟技术的魅力。

2.两校联动,采取任务驱动式的培训模式

按照课程设计需要,本课程共20学时(2学分),主要针对来自两校各40名各学科的骨干教师,采取封闭培训的形式,打乱学校分组,每组由1名技术指导全程陪同,通过完成主题为《我眼中的秋天》或《我眼中的微幸福》的作品创作,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交叉分组,提升校际教师协作和沟通能力。两校交叉分组,8人一组,自选组长,要求每人能够应用一种新技术(技巧)体现在作品中。

(2)技术应用头脑风暴,强化技术应用理念。在集中培训阶段,通过专家的专题讲座和工程师介绍的典型应用集锦,帮助教师们开阔思路,了解平板电脑的主要功能和在教学中的常见应用形式。

(3)合作学习,开展技术应用实践。各小组按照研究模板提示,确定研究实践主题,并完整记录研究的全过程。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责任明确到人,每组安排1~2位专业人员指导技术难题,教师们探索制作技巧,集中集体智慧,最终按要求完成作品。

(4)作品展示,分享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各小组展示最终完成的作品,要求介绍作品涉及的各项技术,并诠释作品寓意和作品的形成过程,由专家和领导形成评价小组为小组汇报打分。

构建技术培训中的“云”课程的探索

在这里,我们借用热门的“云”概念,以本次新技术应用培训为例,介绍教育技术培训中的“云”课程。我们认为,如果把政策推进比作太阳,学校信息化应用就是江河,应用产生的问题通过“蒸发”并汇聚成课程需求,那么教师培训便是高空漂浮的那朵白云,如何让需求成雨翻落到地面,进一步补给江河,形成良性的生态圈,“云”课程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

1.选题来源于需求

首先,朝阳区数字化校园试点项目的有序推进,教育投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需要以实际应用的效果来验证。其次,要将iPad有效应用到课堂上,教师还有很多技术障碍亟需解决。比如,如何和现有的多媒体环境融合、有哪些iPad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案例可供借鉴、如何使用学科必备应用软件等。

2.将技术学习放置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本次培训活动中,我们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将教学的研究和技术的学习融为一体,使应用层次的技术训练直接作用于管理和教学的场景之中。教师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将转化为教学的改变,从而使技术的学习层次不局限于学习技术的操作,这种学习体验可以直接迁移到教学实践之中。

3.采取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

(1)创设情境。通过开展技术进入课堂头脑风暴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员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应用联想,唤起学员原有认知结构中对iPad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员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激发其学习新技术并尝试实践应用的欲望。

(2)确定问题(任务)。淡化学员的学科差异和学校差异,选择与当前环境和心境相关的主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现实问题使学员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问题的解决又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学习,合作完成任务。技术指导全程跟踪,并不是直接告诉学员应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员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强调发展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员挑战新技术。同时,倡导学员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员是否完成当前任务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另一方面是通过作品展示环节,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几点思考

1.任务选择和驱动力相互配合

在本次培训中,我们选择了开放性的问题,旨在拓展学员思维空间,鼓励学员应用不同的技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来思考问题、分析和说明问题,多方寻求问题答案,从而培养学员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遇到思维盲点和技术难题,小组共同讨论分析,技术指导提供解决思路,及时跟进,于是学习得以快乐前行,再遇到问题再解决,如此周而复始,直至任务达成,学员摸索出一套对自己来说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迁移便不成问题了。

2.引入竞争机制

除了用任务有效地驱动学习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参与也无形中激发了学员的表现欲,同时两所学校的交叉分组,也有效激发了学员的竞争意识,学习的驱动力便更大了。

3.建立长效促进机制,研训一体

伴随社会发展进程及新型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教与学的方式也在不断变迁。作为课堂的主宰者,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教育教学,这不是教师本身就可以达成的实践过程,而应回归到信息化应用生态圈的建设问题。

(1)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首先是信息化应用的助推器,必须采取一定的政策扶持手段,推动课堂应用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2)实践产生疑问,疑问产生再学习的需求。培训方要能够通过有效渠道收集这些需求,提炼共性问题和急于解决的难题,构建教师培训课程。教师培训应该有的放矢,切实推进,对症下药。

(3)后期推进则需要学校和科研专家团队的介入,通过专题研究、成果物化等手段保证培训后成果的推广。

篇7

[关键词] 杜口改革;角色;新课程理念;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6-0085-03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口中学原来是一所落后的农村初级中学,这所学校在校长崔其升带领下勇于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十年磨一剑,终于创造了教学的奇迹。“杜口中学是中国素质教育二十年结出的一枚巨大的硕果!”那么,应该如何看待杜口改革?

1 杜口中学教学改革充当的重要角色

1.1 杜口改革充当了应试教育“掘墓人”、素质 教育推动者的角色

1998年,杜口中学全校一年升入高中的不过10个人,而且还全是复读生,县里已经将这所学校纳入了撤并的行列。崔校长说:“表面上看那时杜口的课堂死气沉沉,貌似患的是轻微的‘皮肤病’,涂涂抹抹就行,可真从深层次上考究起来,那课堂病可是‘癌症晚期’!”由此可见,应试教育在该校已经走入了死胡同。杜口改革就是在应试教育走入死胡同的情况下起步的,它充当了应试教育“掘墓人”、素质教育推动者的角色,具体表述如下。

1)杜口改革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杜口改革前,学生没有渴求知识的欲望,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浑浑噩噩,混天了日,厌学情况严重,上课铃一响就盼着下课,早晨没到校就盼着中午放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多,几乎每个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学生辍学现象严重,1998年春,初三年级有个60人的班,中考前只剩下11人,辍学现象严重情况可见一斑。杜口改革一改过去的课堂以优生为标尺的传统做法,提出向“弱势群体”(学习困难的学生)倾斜,让那些在生活或学习中总容易被忽视的学生也能感受到被关心的幸福,终于解决了“两极分化”的难题,实现了“三无”:无厌学生、无学困生、无辍学生,较好地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

2)杜口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杜口改革给了学生做人的尊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意识,赋予了学生以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呈现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不甘落后、爱学乐学的精神面貌,使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可见,杜口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杜口改革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杜口改革把“激励、唤醒、鼓励”当做教师组织课堂的三大法宝,他们运用诸如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分组结对法、擂台比武法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杜口改革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重视学生的参与率,课堂组织由原来的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变成以“小主持人”为主、教师为辅的组织模式,教师还设计了花样繁多的评选,旨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享受到参与和被赞赏的快乐。杜口改革激活了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主动的、创造性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2 杜口改革充当了新课程理念实践者的角色

杜口改革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成了新课程理念成功的实践者,具体表现如下。

1)杜口改革实现了课程功能的根本性转变。新课改要求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杜口中学的办学宗旨是“快乐学习,幸福成长”,他们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健康成材。杜口改革把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坚定不移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彻底消除了满堂灌现象,学生做到了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学习中也形成了健全的人格和个性,这就实现了课程功能的根本性转变。

2)杜口改革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新课改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重视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杜口改革努力营造民主、快乐、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张扬学生个性,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尽情释放自我,在学习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在活动中升华;杜口改革砸掉讲台,撤掉讲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使课堂成了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的操练场,使得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新鲜气息,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3)杜口改革实现了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新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基础之上的、平等的对话关系。杜口中学的课堂轻松愉快,主要体现为学生可坐、可站,累了可以走动,看不见黑板可以站在凳子上,也可以爬到桌子上,允许到其他学习小组参与交流,甚至可以到室外走动,教师不制止,也不呵斥批评;杜口改革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学生是在一个完全主动、自主、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思想上没有丝毫压力,教师不会去压制和干预;杜口中学的教师是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调控者,学生是探索者、体验者、合作者、表演者,这就实现了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4)杜口改革贯彻了生命教育的理念。崔校长说:杜口的课堂,每一节课都要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要洋溢着生命的气息,体现出教育对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人文关怀。杜口改革将“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落到了实处,他们最初提出的学生课堂表现评价标准“生龙活虎,欢呼雀跃,争问抢答,喜笑颜开”,就是关爱生命的体现。

5)杜口改革贯彻了主体性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求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杜口中学把“教书育人”改为“育人教书”,表面上看不过是两个词的顺序颠倒,但内涵却是围绕“解放孩子”,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杜口的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 杜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 决对策

2.1 杜口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杜口改革虽然创造了“教育神话”,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单是杜口中学一个学校的问题,而是我国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杜口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工作、学习负担过重问题。杜口中学师生的负担过重表现在“累”上。首先是校长累。请看崔校长某一天的工作日志:早晨5:15起床,然后去校园里转一圈;8:00准时召开全体教师参加的“对头会”,反馈前一天下午教师课堂和晚上学生的休息情况;会后的一上午与参观团进行座谈、合影,接受记者采访;12:30就餐;下午1:50起床,又一次召开全体教师参加的“对头会”,主要反馈汇集上午教师上课情况;会后与几个课堂有问题的老师逐一交流,接待来人,安排学校工作;晚6:30回家吃饭;晚6:55匆匆回到学校;晚7:00至9:00给外地老师做讲座;晚9:00至凌晨1:00接受采访,凌晨1:00回学校准备图书招标会的资料……虽然崔校长不至于天天那么忙,但其劳累程度可以想象!其次是教师累。杜口中学的教师除了备课、上课、班主任工作外,学校还要求教师每天写拓展笔记1则,记录教学得失,教学设想;每周要记业务理论学习笔记1则,要写上课的心得体会、经验总结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每周写育人笔记两则;每周听课3节并做听课记录。一些教师对记者说:“很累啊”!再次是学生累。一位前去参观者看到了一张杜口中学的秋季作息时间表:5:50起床,从6:20到7:10是早自习。上午有4节课,从8:00到11:45;下午1:40预备,接连5节正课,到6:05。晚上从6:50开始,3节晚自习,熄灯的时间是9:25分……也就是说,杜口中学的学生一天要上13节课。相当一部分学生课间也不休息,上一节课结束后,他们要匆匆忙忙地往黑板上抄题,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甚至连厕所都来不及上,常常是题还没有抄完上课的铃声就响了。草草地吃完午饭,部分学生就到了教室,往黑板上抄下午第一节课要“展示”的内容。

2)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在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的大背景下,杜口改革难以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当记者问崔校长:“有一种看法,说杜口中学名气能这么大,无非是应试搞得好,比如学校各种考试很多,周考、月考、期中、期末,中间还穿插抽考等等,你如何看待这个评价?”答:“是,是这样,这是没办法,我们……绕不开升学率问题。”杜口中学的学生平时学习很紧,没有自习课,夜课也是正课,甚至连晨读也是上课,每周只有星期天才可以回家休息,而且下午还需要从家里赶回来上夜课。可见,杜口改革也多少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

3)开足开全课程问题。参观者在杜口中学,很少看到学生上艺术和体育课,他们一打听,才知道该校有些课程是轮着来的,也就是说实际所上的课与课程表上的并不一样,这一周上音乐,下一周就上体育,再下一周上美术,艺体课是不在同一周出现的。由此可见,杜口中学并没有做到开足开齐课程,也没有按照国家的要求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全面落实课程计划显然也是个问题。

4)欠缺实践活动问题。在杜口中学,下午最后一节,课程表上注明的是“课外活动”,但参观者没有看到有什么活动的迹象。参观者所见,没有什么实验,没有什么课外阅读,没有什么兴趣小组,没有什么科技活动。每天繁重的学习让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读课外书,除了课本,他们能接触的仅限于教辅材料,更谈不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

2.2 解决问题的对策

1)全面规范办学行为。杜口改革所存在的问题,不客气地说,都与办学行为不规范有关。办学行为不规范,就很难完全实施素质教育。因此,规范办学行为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解决杜口改革所存在问题的根本对策。

篇8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外阅读,同时对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进行了明确,但对课外阅读的的方式和手段并没有提出具体建议,这给学校课外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大的拓展空间。农村中学由于地域、师资、家庭环境、阅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活动很难有效开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笔者在农村中学任教近二十年,对学生渴望获得更多的课外阅读机会的心情和家长、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限制颇有感触,故以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为主题进行探讨。

一、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结合多年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笔者简单介绍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条件差,阅读量有限

农村初中学生大部分因家庭条件限制,而没有足够的钱去购买自己想看的课外书;家长也几乎认识不到课外阅读的意义,所以不支持学生购买和阅读课外书。从学校的角度看,有的初中根本没有图书馆,有图书馆的中学主要依靠社会爱心人士捐赠,而由于人手、制度等管理问题,图书馆也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许多语文教师受升学考试的压力,过于强调课本精读的重要性,他们宁愿让学生多背课文、多做练习,也不愿预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所以,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条件很差,一些学生依靠同学间的相互借阅来满足课外阅读需求,这显然是不够的。

农村初中学生在周末和假期有许多的作业,学生的负担较重;此外农村学生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部分学生还需要从事强体力劳动,很少有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因此,农村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时间非常有限,阅读量与城市中学生相比严重不足。

(二)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

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是学校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语文教学侧重课内训练,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淡化了课外阅读、忽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从笔者和学生的交谈可以看出,有的学生还是想主动阅读的,但由于如何阅读、阅读什么。教师缺乏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会使学生更加不喜欢课外阅读,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日渐淡薄;其次,会逐渐使语文课外阅读处于无序低效状态,削弱学生阅读综合能力;最后,助长学生阅读流于形式、浅尝辄止的学习习惯。

从家长的角度看,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或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家长是高中及以下学历,还有一部分甚至仅有小学1-2年的学习经历,有大学学历的学生家长可谓凤毛麟角。近年来,很多农村劳动力转移至沿海城市,青壮年均不愿意在家务农,所以农村初中生的监护人多半是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不仅对晚辈的学习指导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还因过分溺爱导致学生懒惰、任性。所以,农村初中生的家庭环境根本不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从家长或监护人那里也几乎得不到有关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方向引导。

(三)阅读方向偏离,方法缺失

有一定阅读条件的农村学生,他们阅读的内容很少是名著或国学精粹。据笔者了解,农村初中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主要是按照个人爱好和心理需要,例如男生喜欢看武侠、暴力、侦破方面的小说,女生喜欢看言情小说。当然,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方向偏离课程目标的主要原因,还是引导不力的。如果学校和教师能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能更多地关心中学生的成长环境,那么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就会走上正常道路。

尽管部分教师和学生能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在努力拓展阅读范围和空间,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缺失,事倍功半。例如,一些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基本只能做到“眼到”,而做不到“心到、口到、手到、眼到”,阅读从来不做笔记,读了也就完了,不会思考和总结,因而谈不上应用。众所周知,边读边思、边写边记、边记边用是课外阅读的好习惯,精彩段落、词汇如果能摘抄下来并熟记,是能运用到作文中和阅读中的。由于阅读方法不当,使课外阅读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二、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一)努力创造课外阅读条件

1.借助多方力量多渠道解决阅读资源问题

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农村中学教育的投入,为学校配备相应的读书馆,配置尽量丰富的书籍或者加大图书管理的经费。学校也可以主动向社会寻求帮助,让各界爱心人士加入到为农村中学捐赠书籍的慈善活动中;也可以通过加强和家长的交流,鼓励他们为学生购买课外书籍,在家为学生营造适合阅读的环境。此外,学校应充分发挥网络等外界资源平台,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进行课外阅读活动。

2.鼓励班级图书角建设

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所带班级学生建设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尽可能把拥有的有益书刊带到班级,供同学们相互阅读。学生提供的书籍由班委负责登记和管理,可以制定《班级图书借阅制度》、《班级图书奖励制度》等,明确图书借阅、遗失或损坏、归还等办法。班级图书角的建设、规范图书管理能充分发挥图书的价值,从而实现课外阅读资源共享。

3.鼓励学生开展互换阅读活动

班级图书角局限于班级内,如果能在整个中学内实现师生之间的图书互借、互阅,那么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将更丰富。语文组的教师可以统一思想,共同组织图书互换阅读活动,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借阅课外书,让课外读物在全校师生中流动起来。借阅的图书,学生将会更加重视和珍惜,毕竟借书有时限规定,如果不及时看就可能没有机会,从而可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

(二)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和帮助

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掌握课外读物选取原则和应重点阅读的内容。

1.课外读物选取原则

第一,引导为主原则。语文教师首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不能禁止阅读或限定阅读范围。巧妙引导原则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主动去阅读自己喜欢的读物。只有学生自身认为有些书不可以阅读,才会主动思考语文教师的引导,自然就会自主参考教师的推荐。

第二,倡导经典与流行作品并存的原则。在遵循引导为主的原则前提下,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要在篇目选择上遵循经典与流行作品并存、各取所长的原则。农村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的教育和熏陶。优秀篇章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内涵能帮助农村初中学生摆脱落后的思想观念,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例如,除了倡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等经典作品外,网络当红小说、科幻小说、动漫图书等也可以让学生适当涉猎。

2.适当推荐阅读书目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推荐好书,具有深刻思想和教育意义的古今中外经典著作或者是具有时代精神、迎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新世纪佳作,都能使农村初中学生培养优良的品德修养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笔者认为,从类别上看,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中外名著,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鲁滨逊漂流记》、《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可以推荐教材延伸阅读书目,例如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介绍《水浒传》,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介绍《骆驼祥子》,由《阿Q正传》介绍《呐喊》,由《皇帝的新装》介绍《安徒生童话选》;还可以推荐时尚读物,例如由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推荐徐志摩和林徽因诗集,由韩寒现象推荐《三重门》等,还可推荐《读者》、《小小说选刊》、《中学生阅读》、《青年文摘》等杂志。总之,推荐书目供学生参考,可以让学生对课外阅读方向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把握。

(三)纠正阅读方向,强化阅读方法指导

1.教师要及时开展阅读督查工作

为了避免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偏离正确的方向,语文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首先,教师要督促学生勤写读书笔记。语文教师应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摘抄本,专门摘抄学生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优美片段,并每周写一个阅读心得体会,教师每周检查一次,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及时、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分层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可以为不同语文基础的学生提出课外阅读发展目标并指明努力方向。

2.传授良好的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笔者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出综合运以下方法比较适合农村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1)精读、跳读与略读法。这是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阅读方法。精读法中,教会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并辨别使用朗读涵泳法、疑问思辨法和比较阅读法;略读法更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因此要教会学生掌握浏览默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等,使学生能轻松阅读;跳读法适合阅读浅显的简短报刊、杂志等,让学生掌握大概信息就行。(2)基本功培养法。快速查字(词)典:对于不懂的字词,学生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字词典中查出;目录查阅:通过书籍目录快速搜寻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能依据个人的需要快速选读;注释查看: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查看书下注释或者是书后注释,让学生及时了解不懂的内容。(3)勤记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中,书写能强化对所写内容的记忆,帮助学生促进思维发展。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及时圈出不懂的生字词,划出不懂的句子和段落,抄写好词好句并朗诵,写出读后感。(4)勤思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外阅读之前就对阅读内容进行设想,让学生边读边思、边思边学,这样就能在阅读中抓住关键事件和主题思想。

三、结语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开展好语文课外阅读在农村中学有一定的困难。然而,针对阅读条件差、阅读量有限,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阅读方向偏离、方法缺失等问题,只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和帮助,相信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各种问题将能得到很好解决。

参考文献:

[1]张良田.初中语文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9

关键词:考核评价方式;多元化;改革探索;高校;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254-02

目前思政课考核评价方式较多,但还有相当部分高校还是以考试为主,考试又往往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是一个教学过程的终结,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标志,同时它还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考核评价方式是否合理,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弊端

近些年来,尽管很多高校在考试改革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从考试形式上看,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依旧比较单一、陈旧,大致分为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考试形式,考试普遍存在着“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综合评价少”的现象。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中普遍存在“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怪现象。期末考试成绩往往在学生各种考核成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种机械地应付考试,导致学生循规蹈矩、缺乏活力,没有积极性;也迫使教师在教学上追求大而全、满堂灌,严重束缚了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

2.从考试内容上看,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注重知识点的考核而忽略了对能力的考核。考试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现象。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如论述题等主观题基本考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答案在课本中可以一字不漏地找到,不需要学生作任何发挥。这样容易造成“划范围、圈重点”现象。因而一些平时不认真学习甚至连课都不上的学生,有可能通过“临时抱佛脚”这种短期突击的方式取得较好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弱化了对学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

3.从考试计分方式上看,思政课考试基本上采用百分制,注重判分,甚至每题要点过于细化,如大量的单选题、多选题,基本上考的是一些比较死的知识点。这种考试和中学时期没有多大区别,也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目前,高校课程考核方式大多仅限于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性笔试,如闭卷笔试、开卷考试或写论文形式。最终课程成绩中,平时成绩比重少,期末成绩比重多,基本上是以期末考试的高低决定课程的成绩。

4.在评价形式上看,传统成绩考核评价普遍存在评价较为片面、单一,对平时成绩和品行表现考核力度不够甚至处于空白的状态。学生只要卷面考试成绩过关就万事大吉,平时品行表现、学习态度、组织纪律等未完全纳入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故学生的品行难以得到促进和发展。

二、改革思政课考核评价方式的的基本原则

上述思政课对学生的考试考核方法决定了这种考试的功能是不健全的。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转变这种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但无论如何改革都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思政课考试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考试模式,从大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出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因此,需要在考试这一过程中通过了解学生去更加贴近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本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与接班人的精神,倾注爱心,尽职尽责。

2.坚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原则。思政课考试的改革要始终坚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原则,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就是考试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更好的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考试的价值,更好的保证教学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3.坚持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统一的原则。考核应该是教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为了实现以考促学的目的,除了传统的期末考试之外,必须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即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4.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当代大学生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行脱节”。知识是教育得以进行、价值得以传递的必要前提,教育目标的实现必然以知识作为载体,这既是教学本身的要求,也应成为考核的对象之一。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思政课的考试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一方面要考查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关注现实;另一方面要考查学生是否在实践中把思想道德品质内化为实际表现。理论和实践两者相辅相成。

三、关于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的几点思考

尽管很多高校在考试改革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但依然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也无法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行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以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取代单一的考试模式,多层面的评价学生,是思政课改革的必然趋势。

1.考试内容多元化,注重应用性。第一,考核的命题不能局限于课堂讲授及课本的内容,适当拓展内容。除考查学生对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外,还要考查学生分析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剖析社会现象的能力。第二,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知识是密切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因此,考试内容可以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整体把握知识体系的能力。第三,重点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查,在命题类型上进行创新。选择以主观题为主的考试内容,增加材料题,案例分析,问题综合探讨,命题写作,课程论文等的分值和比重,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总之,通过丰富多样的考核方式,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理论知识考核要多样化。

2.考试方式多元化,注重过程性。改变过去以闭卷和笔试为主“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采取闭卷与开卷并举,笔试与口试、答辩并举,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并举等,综合利用多种考核的形式。考试形式上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等。把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考核作为教学质量评价手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平时教学过程的考核,将考勤、课堂提问、小组讨论、阶段小测、小论文、写心得体会、技能训练、查阅资料各阶段的成绩记录到平时成绩中。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激发学生平时学习动力与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实效性。评价方式要多样性的统一。首先,评价内容多元化。把成绩评定和个人品行表现相结合,把学生课内、课外学习和活动的参与情况相结合。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内容活泼有趣,如讲解、讨论、看录像、演剧、唱歌、辩论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讲演、辩论、案例分析,并根据学生参与的情况和次数,做好评价。提升平时成绩的考核比重,实行能力考评方法。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考查和辅导员评价、班级评价和学生自身评价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成绩。根据课堂表现、日常操行、社会调查能力、协调社会关系的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重点放在过程。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和阶段上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动态、行为特征、评定思想政治素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更深内容。这种具有创新性的评价机制的实施,必将调动起学生对于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将对于学生最终学业成绩的关注转向对整个学习环节和过程的关注,将结果与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注重针对性。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情况和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成为考核的重要部分。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考察、青年自愿者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参观、考察等活动,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善于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认识社会、体察民情的自觉性。

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如,我校——长江师范学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艺术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对2011级音乐专业学生进行了联合期末考试。这是长江师范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一种改革创新举措。联合考试由“屈辱·探索、爱国·战斗、独立·希望”三部分组成。这是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根据历史知识、历史题材和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三个阶段的典型历史事件符合课程内容的艺术作品,用舞台演出形式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内容展现出来。在创作、展示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提高了学生专业素质和创作能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起到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音乐专业课相互促进的作用,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各门课程以此形式可以作为参考借鉴。

总之,考核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既要着眼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要关注到学生能力的培养;既要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原则,又要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努力改变思政课考核模式中长期存在的只注重知识层面考核的问题,形成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统一在一起的既注重全面考核又注重过程考核的全面、多样、合理、科学的考核新模式。

参考文献:

篇10

教师专业发展是创生优质教育的根本前提和力量支撑。校本教研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是不争的共识,但多数学校依然变现艰难。究其根源:一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未能充分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实践研究中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本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未能把教师团队发展纳入战略轨道。二是没有找到校本教研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共生关系及其着力点位,未能形成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模式。三是没有找到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路径,没能在校本教研中建构教师强劲的学习力、研究力和实践力。

虽然国家已出台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对教师专业发展内容、路径、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但不少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诉求尚停留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层面,尚未认识到发展素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校作为一所新建不久的城市社区学校,办学起点高、硬件设备一流,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水平要求高,家长对学校教育期望值高。但由于办学时间短,教师队伍年轻、专业力量相对薄弱。据2009年统计,我校在职教师71人中3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52%,近四年毕业的应届大学生占23%,教师平均年龄仅31岁。教师队伍中鲜有在区域内有影响力的名师,加速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我校必须首先突破的瓶颈问题。

基于特殊校情和教师专业背景,基于传统教研难于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依靠区域力量拉动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力量不足的实践反思,结合国家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接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想、专业情意等方面的素质要求,我们认定校本教研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有丰富的实践研究价值,还有拓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的启迪意义,并由此确立了“社区学校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这一尚待纵深拓展、实践研究创新的教师发展课题。

确立这样的研究主题,还是因为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共生关系。校本教研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改进教育教学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显然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目的,校本教研又是促进教师自我学习和群体学习,实现教师个体发展和群体发展的载体、途径和动力。

旨在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确立了实践研究的着力点: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构建教师研修一体化实践体系;通过构建“三级联动”教研体系和校本教研模式,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运行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拓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促进了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和整体快速发展。

二、运行校本教研模式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我们以本校编制的“教师发展纲要”和“三年教研规划”为指导,将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一起关照,通过问题解决、教研活动开展、教师发展“三关注”,达成研究对象和研究主体、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和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优化教师管理“三同一”,构建起教研修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养体系。

我们在提质优化学科备课组、年段教研组、学科教研组“三级联动”校本教研体系基础上,探索构建起“自录自评”小组教研模式、“2515自主学堂”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校本教研模式。这些模式的推进有效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多数教师找准了发展路径,实现了主动、快速发展。

(一)构建“三级联动”校本教研体系

我校针对学科规模较大的教学实际,在语、数学科设置了学科教研组、年段教研组、年级备课组等三级教研组织,构建起“三级联动”的校本教研体系。该体系以学科教研组统领研究主题,将研究任务分解到年级备课组和年段教研组,各级独立研究、沟通协作、共生共享研究成果。

“三级联动”各有侧重:学科备课组“精准把握教材,打造高效课堂”,着重抓好教材解读、目标设置和策略选择;年段教研组“改革关键环节,专题突破重难点”,着重借助网络优质资源、让老师们带着问题集体观摩专家名师课堂、解析名师经典课例,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围绕重难点专题集体讨论、找准突破路径、提高教研能力;学科教研组“突破重点难点,锻造名优教师”,着重借助区域优质教育资源,选准热难点问题开展联校教研,对话名优教师突破难点、锤炼骨干教师。

“三级联动”校本教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既关心问题解决策略,更关注人的发展,着力帮助教师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收获信心,形成了纵向递进又横向渗透的校本教研体系,实现了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宏观、中观、微观研究的有机融通,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二)构建“自录自评”小组教研模式

旨在帮助教师吃透教材、站稳课堂、优化教学、形成风格,按照“提出构想,选点实验,跟踪指导,总结提炼,全面推广,逐步完善”的思路,我们采取同课异授式、个体摔打课、同伴接龙课、同类研究课、专题突破课等研讨形式,开展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活动,构建起“347自录自评”小组教研模式:即落实“三个支点”:一个主题、落脚一个课例、经历一个过程(“讲—评—改—再讲—再评—再改”不断循环的过程);突出“四个方向”:研究课标、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运行“七个流程”:反思问题,确定主题—选定内容,选定课例—集体备课,形成初案—同课异授,逐步改进—同伴互助,全面提升—提炼成果,举一反三。

老师们在“学习—研讨—借鉴—改进”教研活动中,通过相互学习、模仿、内化、创新,在“学、赶、帮、超”中同伴互助、整体提高,实现教学质量与专业素质同步成长,产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专业飞跃。

在研讨活动中,许多备课组提炼形成主题教学模式,如达成“学进去,写出来”主题的语文中高段重点研究词语教学模式:“整体感知,引入课文;利用学法,合作学习;寻找训练点,运用知识;小结内容,拓展知识。”又如实现英语故事教学的“三读”教学模式:“整体感知,了解大意;整体感知,理解故事;逐图理解,学懂故事。”

(三)运行“2515自主学堂”教学模式

适应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数学组以吴正宪“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教学思想指导,探索“2515自主学堂”教学模式:一堂课学生活动25分钟左右,教师干预15分钟左右,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学堂”分四个板块展开:“前置预习”旨在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小组分享”是让每个学生的前置预习成果得到展示,并获得经验分享;“全班建模”是在小组交流基础上,促进全班分享、质疑、深究、提炼、总结、升华;“自主练习”突出分层练习。“2515”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课堂学习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学习的幸福,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四)实施“项目驱动”校本教研模式

项目驱动是为不同发展潜能的教师在机制外构建新的支点,一个项目组就是一个创新平台、一个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我校“项目驱动”校本教研以“创研的平台、发展的阶梯、辐射的中心”为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老师们根据自我发展需求申报项目,组建项目组,按照“专家引导,专题培训,观察评估,合作反思,专题探究”思路开展教研活动,如“单元整合教学”项目组对北师大版本主体单元进行再研究;“英语课时模块研究”项目组深入探讨第二课时模块构建及教学措施。“项目驱动”既呈现学习方式、教学个性、专业成长的特殊性和自主性,又彰显了专业范围、专业品质、专业能力的公共性和统一性,展示了教师专业发展丰富多元的实际需求。

三、构筑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高位平台

教师团队专业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分层发展和差异发展,即多样化的阶梯式发展。现实中许多学校试图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阶梯,但大多过于粗放而模糊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我校的做法是“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三级阶梯,实现教师自我选择、自主发展”:一是合格教师,特征是知道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教、用什么方法评价检测并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教学能手或骨干型教师,特征是在教学价值确定、内容选择、教法实施、检测评价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个体特征,某种教法得心应手并且教学成效显著;三是专家型教师,其专业水平特征是:基于优化的教学方法、突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绩效,形成了教学思想体系和教学风格个性,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

教师专业发展三级阶梯的建立,让更多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回归自我、自我选择、自主发展。遵循这样的发展阶梯,学校开展了新教师见面课、骨干教师研究课、学科带头人示范课等活动,从不同层级的课堂实践研究上磨练教师;鼓励教师发挥“非学科才艺特长”,在选修课和社团活动中助力学生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层级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了新认识,在悦纳自我的过程中对教育理解逐渐开阔深刻,教育教学能力和自信不断走强。

造就一批学术造诣较深、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教师,需要构筑持续增高的智力生长点。2011年12月“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新光小学分站成立,我校教师采取共读与选读结合的形式,举办各种读书交流活动,并将心得体会运用于课堂教学。老师们还借助“吴正宪工作站”北京总站资源,申报了两个国家级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与追问的技术及案例研究》和《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新光分站在吴老师引领下,以案例研究为重点方向,通过问卷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在实践中多次修改观察量表,老师们人人上研究课,课题组统计相关数据、跟踪教师课堂教学现状、提供专业支持,取得了丰硕成果:录像课《认识方程》、教学案例《书上的结论对吗》《购物策略案例解析》均获全国一等奖;老师们在获得教学快速提升的同时,专业发展也站上了新高平台。

一流教师队伍建设除提高门槛“外引”优质教研资源外,更要依靠“内培”力量。我校结合高新区教师“实训基地”、“名师工作室”等支点,建立特级教师“谢治国名师工作室”,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个引领平台,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四、构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

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动力不足,制约动力的根本因素是教师教学绩效不显、发展水平不足和评价机制不力。突出教师评价激励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建立了一套相对科学的教师激励体系,引动教师做到发展有方向、行动有依据、前进有动力。

一是人文激励。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做到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我们采取的基本措施是:健全教代会,保障教师全面行使民利、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监督决策实施和效果达成;校务公开学校发展规划、人动、财务运行、评先晋级等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多种途径吸纳教师意见,沟通情感,让教师充分体验组织关怀的力量,赢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工作激情。

二是成功激励。适应教师追求成功的心理需要,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竭诚为教师获得成功创造条件、搭建舞台、提供机会。青年教师工作时间不长,需尽快站稳讲台,成为教学骨干,学校一方面为每位青年教师制定可行性目标,通过拜师活动落实“传、帮、带”计划、履行“学、赶、超”任务;一方面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培训,开展优质课评比、多媒体课件评选、说课等活动。为骨干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引导其参加各种学习研讨活动,助力骨干教师形成教学特色和风格,实施“校级学科带头人评选奖励办法”,激励骨干教师发展、创造。

三是绩效激励,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学校修订完善教师月考核方案、教育教学单项奖励方案、教学质量考核方案、教师培训及教育科研考核方案、班级考核管理方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教学质量考核由自选考核项目和特色加分项目组成,自选考核包括教学业绩和教学过程,教师结合实际自选项目类别中选择一项,作为本期自我发展目标和考核指标。学校还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量化考核纳入教师档案,作为评先树优奖励的重要依据,促进教学效果好、能力强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进而激发全体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积极性。

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点,是以巧力量点燃内驱力,相对科学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体系,在促进教师强化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共生共长学习力、研究力、创新力、共生力,“四力”聚生放飞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力量。

五、校本教研拉伸教师专业发展的长、宽、高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开启和能量聚生,产生的显著效应首先是青年教师迅速崛起:近三年来,我校青年教师组织教学、驾驭课堂能力明显提高,新教师正在成为学校的新生力量:蔡志翔获四川省音乐教师基本技能比赛一等奖;姚瑶获成都市体育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与体育组并获成都市体育教师综合技能比赛第一名;吴微获高新区新教师展示课一等奖。

骨干教师逐渐形成教学风格,在各级平台上崭露头角:数学教师彭昌奎同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同台献课,被评为四川省骨干教师;英语教师曾小燕、杨倩为“国培计划”教师上示范课;科学教师徐丽获全国赛课一等奖。4年前我校只有1名区学科带头人,目前涌现出省特级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区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占全校教师的23%。

学校教学整体质量稳步提升,调研考试跻身全区“一圈层”学校行列;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国家级大奖38人次、省级大奖1556人次。今年暑假全国创新作品邀请赛,我校四名同学勇夺一金三银,4人次获国家发明专利。

更为可喜的是:校本研修合作共享生态初步形成:“三级联动”校本教研体系、“自录自评”同伴互助教研模式、“项目驱动”校本教研模式,让老师们感受到团队研修对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团队质量的强劲力量,如儿童文学群文阅读项目引来“成都市儿童文学群文阅读研讨活动”在我校的成功举行,我校语文组被评为成都市优秀教研组。学校先后成为全国特色语文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示范学校”、科技活动综合排名成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