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年级语文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八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篇1

我在乡村从事语文教学多年,认为这样做是极不科学、极不合理的。首先,低年级是学生的启蒙教学时期,其基础好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在学习上的成败。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如果说低年级语文教学把不好关,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的“楼”是很难建高的,即使能建高,也是高年级以后的老师重建基础的成果。其次,那些弱势教师的知识比较单薄。他们或者未受过师范教育,或者力不从心,或者对于教书育人是一脑茫然,或者是为养家糊口而混工钱。一句话,对于教学来说,他们头脑里的知识极其单薄,严重阻碍了小学低年级语文的“入关”教学。再次,全体教师的知识得不到更新。小学语文教学涵盖了一个知识体系:音、字、词、句、段、篇、章。在这个体系中,低年级重音、字、词,高年级重段、篇、章。如果不循环跟班,“把高关”和“把低关”之间就会形成知识断裂,教师的知识得不到更新,也不利于教师的成长。

根据以上现状,我认为乡村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策略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把好拼音关。拼音是语文识字教学的通行证,只有在低年级拿到了这个通行证,以后识字教学和自学才能畅通无阻。拼音教不准读不准、拼音枯燥无味、总是不懂拼音,这是在乡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主要是学校总是让那些弱势教师把关低年级把错拼音关造成的。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方法一:让新教师培训老教师。近几年的师范院校毕业生,都是经过普通话等级考试的,让那些取得了二级甲等或以上的新教师,来培训二甲以下的教师。这是首选的方法,也是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所必需的,学校如果采取这种形式传帮,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方法二:让普通话二级甲等的教师教学拼音。低年级的学生是最善于模仿的,让普通话标准的教师教学拼音,学生易学,而且能根深蒂固。即使中高年级以后换了普通话不标准的语文教师,学生受到的影响也是非常小的。

(2)把好识字关。识字教学至关重要,如果说拼音是通行证,那么识字就是挡门锤。在众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手中,识字教学都是枯燥无味的,什么字就是什么字,直来直去,让学生死记。如有教师教学“田”就是“田,田地的田,秧田水田稻田的田”,教学“休”就是“休,休息的休”,教学“跑”就是“跑,跑步的跑”……这样的教学,别说是认知结构较低的小学生,就是成人,也难以接受。我认为识字教学是有路可寻的。策略一:教师需要懂“六书”。“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是汉字的造字法,用它来教学汉字很有效。如“田”是指把一块用来插秧的水坝子平分给许多人家;“休”是指一个人干活累了靠在木头上歇息;“跑”的右边“包”代表这个字的读音,这个字的意思与左边的“足”有关,表示走路、赶路,如果左边是“手”旁、“心”旁、“食”旁等,表示该字的意思与之有关。策略二:教师需要懂繁体字。繁体字是汉字较原始的形态,能识别一个汉字的本义。有些汉字已经简化了,理解其本义有一定的难度,若能知道它的繁体形式,教师自身就会变通。如“运”字,从简化字形来看,不易理解其意,但繁体的“”字就能分辨这个字的原意与“车”有关,含有“用车辆来装载货物”之意,就容易理解。以上两策略在此不一一列举,掌握这两种方法,识字教学就会有滋有味。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阅读教学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有悖于新课改理念。另一方面,从新课改学生发展需要的要求来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不管是学生升入高中面对高考还是走向社会,初中的衔接作用都非常明显。在这种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对阅读教学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落实新课改要求,实现新课标目标。笔者结合自己教学经验,从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指标、创新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探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一、立足于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发展需要,创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体系与指标

新课标指出,阅读活动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手段,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换言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且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及领悟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把学生心理发展、学习状态及发展需要等考虑到阅读教学中,以创新阅读教学的评价体系与指标,来反作用于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不应以考试为目标,要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我体验,鼓励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从而推动学生全面理解和领悟课文,达到审美能力培养的目标,并将这种阅读学习方式逐步形成学生的学习习惯。

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为例,作为鲁迅先生最为敬重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藤野先生形象非常鲜明。但如果仅仅是这样,显然不能全面理解文章,鲁迅先生通过藤野先生与其他日本人的区别,把日本狂热军国主义与善良的日本人民做了一个很好的区别,从而展示出一个两极分化的日本。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把两极分化的对比作为学生阅读评价的指标,引导学生去理解、领悟藤野先生的伟大,从而推动学生去探究日本文化,培养审美能力。

二、全面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与沟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阅读教学是一个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新课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给出的定义。由此不难看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是重视师生与文本的沟通与交流,这就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为三者之间架起对话的桥梁,才能落实新课标阅读教学的精神。在信息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以信息网络技术为载体,以多媒体应用为手段,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的必由之路。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营造民主、平等又相互联通的对话氛围,而且能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去理解和掌握文章。

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为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与学生共同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进行角色表演与录像,以此形成上课的蓝本。在录制过程中,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就有了大量深层次的对话,并体现在录像中。通过后期录像的反馈与制作,更是不断修正三者之间的沟通误区,从而引导学生整体理解并领悟课文。

三、以整体把握和理解为阅读教学目标,通过创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目标,也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就要在新课改理念下以整体把握和理解课文为阅读目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甚至带领学生用文本细读或精读的方法,去探究课文的内在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这就需要创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运用得当的策略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自觉转变学习方式。创新初中语文教学策略,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恰当地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推动阅读教学的互动联系。(2)引导学生构建整体思维,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探究课文的艺术魅力。

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为例,通过文本细读,学生可以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并以自身经历来体会父爱。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父亲的言行、细节让学生去细细体味朱自清先生父亲深沉的爱,并以此为主线,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去审视亲情之美,从而在感动中升华父爱,形成自我的良好阅读感觉,整体上去挖掘文学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由于初中生处于青春成长期,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其好奇心强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创新教学评价,落实成长性评价精神;创新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向良好学习习惯转变,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为学生未来成长成才服务。当然,阅读教学的创新远不止这些,笔者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篇3

一、无“本”,即缺少可以使用的教材和写字本

“纲”有了,“本”却欠缺。现行的教材,写字教学内容的编写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苏教版教材只是在八年级安排了一个专题《汉字》,在附录部分收录了极少的书法作品。人教版也只是附录了一些名家的硬笔、软笔书法,如七年级上册是“硬笔书法”和“写硬笔行楷字”,七年级下册是“临摹、欣赏颜体书法”,八年级是欣赏“王羲之书法”和“唐人狂草”等。老师们在教学时,只好找来各种各样的字帖,而课标中规定的“规范、通行的行楷字”究竟是什么样的字体,如何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并未得到真正落实。没有规范的写字练习本也成问题,有采用“田”字格的,有采用“回”字格的,也有采用空白格子的,这使得写字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无“序”,即没有教学程序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当前教师对待写字教学的态度不一,有的教师非常重视,利用时间开展写字教学,甚至专门开设写字课;有的重视不够,有的甚至仍然无动于衷。重视起来的教师,写字教学也存在着无目的、无计划、无步骤等现象,盲目性、随意性比较大。“无本”是根本问题,如果有了规范清楚的写字教材,“无序”的问题就能够解决。因此,写字教学应该尽快地走上正规化的道路。

三、无“据”,即写字还没有真正作为对学生语文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评价有具体的要求,但是目前并没有引起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写字还没有作为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主要考评依据。尽管有些地区在中考增加了写字分,但平时只练不考,考而不用,没有充分体现写字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导致学生对写字不重视,训练不到位,书写能力下降。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写一手好字,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所在。要改变目前初中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首先,要使师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写字教学被逐渐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计算机的普及,打字代替了写字,不少人认为练习写字没有意义,从而对写字没有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欣赏古代和现当代名家书法作品以及自己示范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从而热爱祖国文字,写好祖国文字,体验写一手好字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从而激起学生内心对学习书法的渴望。教师要言传身教,前提是教师本身书写的水平高,这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其次,要把写字教学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结合起来。我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写字是传承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载体,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写字教学是加强学生情感、意志等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手段,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字如其人”,透过字迹,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学习习惯、为^秉性、做事态度等。所以,写字教学不仅要把字写好,还要从提高学生素质,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再次,要充实写字教材,构建科学高效的训练体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讲究写字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目前中学写字教学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缺少规范实用的教材,没有形成适合中学生特点的科学的写字训练体系。现有教材中有一些内容,但远远不够,教师应该充分拓展资源,补充有关汉字常识、书写常识、书法鉴赏等方面的知识,并根据中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古今练字常用的方法如“临”“摹”“书空”“描红”等多种方法,设计编印练习本,以便学生可以科学有效地进行训练。同时,写字训练也应紧紧结合平时的作业来进行,每次作业都要有书写要求。

篇4

一、掌握学生的兴趣、需求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教学《河中石兽》时,我根据教学中学生对庙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提出的疑问,设计了一堂研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由于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设置的,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臆断” “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理解了老河兵的实践精神给后人的启迪,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察的个性品质。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学生的能力、水平

我发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不仅城乡有很明显的差异,每届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总体上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可操作,易成功”的滋味。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中教学目的的重复现象很多。如散文的教学中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的运用,七年级上册《春》中讲,《济南的冬天》中也讲,以后几册的散文中依旧讲;细节描写的运用,七年级《秋天的怀念》中讲,八年级《背影》《蜡烛》等课文中讲,九年级《范进中举》等课文中又讲。同样,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要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均是七年级讲,九年级还要讲。如果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中就往往出现机械反复的现象。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同一设计,同一教法,“千课一面”,无效重复,势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无所获。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对学生情况准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找准学生起点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落实真正的教学需要。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真正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教学《绿色蝈蝈》这课时,我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将课文与一般说明文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对课文描写、记叙文字多于说明文字的特殊结构和表现方法有所感悟,并设计了将文章按一般说明文的写法(说明为主,穿插少量描写记叙文字)进行改写的练习,引导学生将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较,然后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中的描写记叙文字,分析、体会作者这样写文章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很快把握了蝈蝈的特点,理解了文章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的作用,进而能够准确地阐释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既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又避免了重复讲解比喻、议论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等学生已有的知识,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时效。

三、根据学生的认知倾向合理分组

认知倾向,是指学习者个体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不同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场依存型的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往往以外部参照作为依据,喜欢在有人际交流的集体学习环境中学习。他们往往对社会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储存效果较好。他们较依赖学习材料的预先组织,学习中需要较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场独立型的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时,常常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参照,喜欢独立思考,个人学习。他们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很好地分析,重新组织,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他们往往对理工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得较好。沉思型的学生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往往会深思熟虑后才作出判断,且较为准确。而冲动型的学生则往往会迅速地对问题作出反应,且常常出现错误。

篇5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引进新型的教学机制,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合作本领和探究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前按照课标进行备课,在课堂上按照课文的行文顺序给学生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组成同等生小组,促进学生平等发展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并不高,学生的自身素质还没有得到完全发展,所以教师要细致观察班里学生的学习状况,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把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放在同一个小组,这样会消除学习水平不高的学生的自卑心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本课中的基本生字词,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手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即A、B、C组。对于C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学习水平比较低,他们只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本课的基本生字词,即“黄灿灿、翱翔、绿茵、恬雅、深湛”等;对于B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学习能力一般,所以他们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生字词外,还需要理解整篇文章的写作线索,即“在路上,到青海湖,离开青海湖”的顺序,对文章进行整体理解;对于A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他们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生词字、理解文章的线索之外,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刻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即“我们要珍惜这梦幻般的青海湖,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分层教学法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设具体的、可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种可见的、可触摸的教学情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版)《春》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熟读整篇文章,着重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描写意象,体会比喻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关于“春天”的意境,即“春草图、春风图、春暖花开图”等,同时给学生播放有关“春天”的歌曲《春天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仿佛沉浸在春天的氛围中。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本课的学习,分析文章中的描写意境“山、水、太阳、草”等,认真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创设具体情境的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引进“翻转课堂”,促进学生思考

“翻转课堂”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单调的“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进行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版)《背影》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本课中的基本生字词,理解关键句的含义,分析文章的线索,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提出问题,即“文章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描写背影的关键词有哪些呢?文章中几次描写作者在流泪?”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尝试寻找合适的答案。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顺利解决了这些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新的问题,即“本文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思想?”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分析文章,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思考,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初中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组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大阅读 初中语文 渗透方式

语文教学的大阅读观指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阅读为主,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在初中语文课中以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培养阅读习惯,带动听说读写的全面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大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不断的渗透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从教课文走到教“阅读”,引导学生进行海量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要以阅读为根基,教会学生阅读,教师要不断拓展多渠道的阅读方式,以阅读带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在各种阅读过程中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标准,在课堂教学中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主体的教学,在阅读方式中以阅读为主,采取多种阅读方式,如跳读、浏览、略读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如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跟随课文教学学习阅读方法,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要拓宽阅读面,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尽管大阅读观不等于课外阅读,但课外阅读是实现大阅读观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推荐学生结合课文单元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也可以推荐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内容。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时,在学生学完《社戏》等课文后,涉及语文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民俗风情赏析》、《新疆民俗风情》及鲁迅等作者的其他书籍。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只有进行海量的阅读,才能真正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二、开展班级读书会,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主动阅读。

初中生在生活中的阅读方式明显有别于学生学习课文的阅读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促进学生的主动阅读,开展班级读书会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获得有效的衔接,他的操作方法是由教师或师生共同确定一本书或相关主题的书进行共同阅读,班上进行思考、讨论和延伸活动。学生的阅读可以放在课外,但是在课内教师要用正式的课时进行讨论和延伸。教师要注意班级读书会与语文教学的区别,在班级读书会中学生是主体,要在共读一本书或者是一种主题的书之后交流阅读心得。在班级读书会中,主持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教师要多听学生发言,班级读书会要注重“选书――阅读――讨论――延伸”这样的教学模式,要善于设计班级读书会的讨论话题,让讨论话题着眼于对作品的整体把握,要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可以多讨论作品的问题特征和作家的表达风格,链接学生的生活和感情世界。如教学八年级上册《至爱亲情》单元时,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文章,就可以针对朱自清的作品风格、内容简介、写作特点、好词佳句品析等进行交流探讨。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多提大问题、多提诠释性的问题、多提批判性的问题、多提创意思考的问题、多提开放性的问题”。这样的读书交流会将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选择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缺乏阅读兴趣,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取多种形式的阅读策略,如开展亲情阅读、竞赛阅读、欣赏阅读、主题阅读等,还要注重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不但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结合,还要注重自读与交流相结合。同时,教师要注意在阅读教学中讲究因材指导,在课外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吟诵赏析、知识竞赛、焦点辩论、资料呈现等多种阅读形式。教师还可以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如建立阅读网站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如在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会读书”的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威尼斯商人》、《江村小景》、《市长选场》、《一厘米》的阅读方法,精选适合的阅读书籍,采用本单元学会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可指导学生进行亲情阅读,让学生在家庭中调动父母阅读的积极性,与自己一起阅读,还可以通过本班或者本组同学的竞赛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并在班级阅读交流课中进行欣赏阅读和主题阅读。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的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大阅读在初中语文课中的渗透,不仅依赖于课本中的课文教学,而且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指导让学生进行海量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达到提高学生多阅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建苹.重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J].学苑教育,2011(10).

篇7

一、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迪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作为教书育人的语文教师,首先必须饱含激情,用准确精炼风趣的语言,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巧设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情感的环境中体会文章,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其次,构建民主和平等的新型课堂。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师生之能否进行平等对话交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气氛的好坏。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的平等位置上,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课堂真正还于学生,实现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询问学生,以教师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平等地对待学生,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一点一点地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环境。最后,在语文教学中,微笑面对学生,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正确积极的话语温暖学生。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予以肯定,要好好鼓励,对部分学生有些问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给以合理引导与解释,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保持课堂良好的情感学习氛围。总之,只有以情动人,以情感染人,才能够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代认知或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和情境性。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是体验式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仅凭语文教师机械的说教,是不会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会自动生成。因此,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逐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力,根据学生的现实表现来及时调整或矫正教学,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使他们充分表现自己,展示个性。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会渐渐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表达的是范仲淹伟大的政治抱负,如果教师单纯地解释说“在天下之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学生的感受是空洞的,表面的,如果放开手,让学生讨论体会其深刻含义,并加以例证,学生讨论后不仅知道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而且也体会到了范仲淹先人后己的豪情,学生在品格上也会受到感染。

三、运用多媒体激起学生的情感

篇8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文本;学生;有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文字编辑而成,教师适时、适量、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置身于声像荟萃、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中,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学生拓宽学习空间、发展个性提供了条件,并充分凸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欣赏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最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多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情绪高昂、精神振奋,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感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语文教师要适时、充分、恰当地挖掘有关文本内容,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思维积极地向深层次发展。例如,我在教《苏州园林》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苏州园林的照片及解说词,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接着引出文本,组织学生学习文本。由于有了先前生动的画面与解说,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而不会觉得文本乏味。可见,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形象又直观,使知识传授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平面”变为“立体”,从“抽象”变为“形象”,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文本、思考问题、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二、转为形象,突破难点

学生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常常因为文本描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空间距离太大而难以理解,甚至产生误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而形象地展示文本中的有关内容,让学生通过声音、图像等,增强对陌生事物与生活现象的感受和理解,缩短其空间距离,克服认知障碍,突破教学难点,从而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对《活板》的教学,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很好地展示了活板的制作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降低了文本的认知难度。如,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文本时,以音像配诗的形式创设了意境,增添了课堂的文学色彩,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呈现事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逻辑顺序,提示文本按“设疑―解释―总结”的结构安排材料,学生由此划分文章层次,理清结构。学生又很快找出花朵呈现红色的各种原因: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我再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物质基础”原因这一层次的具体说明内容的示意图,并以此处重点研讨其说明思路及说明方法,突破了难点,学生合作探究其他原因的内容就容易多了。

三、渲染气氛,引起共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在展示音像内容的同时,渲染了浓浓的气氛,加上教师的引导性讲述和激励性评价,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在教学《,你在哪里》一诗时,我先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音像资料,渲染了沉痛悲伤的气氛;然后屏幕上播出的照片,用庄重低沉的语调向同学们介绍伟大的人格和精神,亿万人民因为他的逝世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人们一直怀念。学生们凝视总理遗像,脸上呈现出悲痛之情。我又播放了本首诗的配乐朗诵。学生们受到强烈的感染,增强了对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学生们在个人读、分组读和齐读中都成功地读出了本诗强烈的感情,从而圆满完成了本节课诵读教学的任务。

四、加大容量,适应需求

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多媒体的运用,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通俗易懂的感性材料,使得课堂教学富有成效。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将载有语文内容的文本、音响、动画、图像等信息一起传递给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的探究欲、创造欲更加强烈,促使他们主动学习、认真思考,使得学习效果更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对文本前后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会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9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互动高效 策略思考

新课程改革指引初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通过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让语文学科的学习效果推动其他学科学习。本文剖析了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并且探究出了创设互动高效课堂的对策。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待提升的地方

1.课前教学备课不充分。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一样,初中语文互动学习课堂要求教师摒弃原本按本照宣的教学方式,而是使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然而,根据调查统计的情况看,目前,初中语文课前教学备课的情况远远没有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备课工作方面表现出两种极端: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中老年语文教师,一直相信沿用多年的教学方案是最有效的,不愿意尝试和接受新的教学方法;较为年轻的语文教师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在备课环节中缺少把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意识,制定的教学策略容易受到挑战。

2.课堂教学效果不乐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需扮演好学生知识的指引者,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还没有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方面表现出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大部分初中语文课堂上,依旧是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为了在预设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几乎所有教学环节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渐渐地学生会进入老师预设的套路中,教师只要按照原先的计划进行教学即可;其次,多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表面上看是被引入了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但是实际缺少明确可行的教学策略,只是营造出看似热闹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

3.课后教学反思不理想。有效的教学反思是推动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必要因素。初中语文互动高效的教学,强调教师应该学习和掌握课后反思技巧,培养课后反思的教学习惯。然而,从调查统计的情况看,初中语文教师普遍没有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习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课后反思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作用,大多数教师认为课后反思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

二、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对策思考

1.科学安排,塑造高效课堂。重视课前预习。充足合理的课堂备课是开展互动高效课堂的有效保证,可见课前备课十分重要。教师应反复多遍地阅读教学内容,对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都弄清楚弄明白,每一知识点需要使用哪种教学方法应该非常清晰。同时,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有预见性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疑难困惑,并且能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和处理这些困难,让学生更轻松更容易地掌握学习的要点,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找准课程切入点。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把握内容的切入点,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营造高效的教学氛围。“灌输式教学”就是把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生字生词中心思想,平铺直叙地向学生介绍,这样不仅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还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要求语文教师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介绍文章前,让学生首先明确本次课堂的学习重点,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进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结合文章细节体验自身的生活经验着手,以正确领悟生活的苦与乐为教学重点,从而对文章开展每章节的学习。

强化课堂训练。无论是巩固旧知识,还是接触新知识,都必须进行相关的课堂练习,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课堂练习的题目。怎样才能挑选设置出好的练习题目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教学的重点任务,通过课堂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最终营造互动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的课堂训练设计中,教师可以提问:“假如登上了月球,你们将会在月球上做什么呢?”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分享想法,培养拓展思维能力。

2.加强互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初中语文互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行神态是营造良好氛围,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的桥梁。言行亲切、情绪饱满的教师,更能够以满腔的热情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互动探究学习中。初中语文互动高效课堂应该展现为“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使用引导的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技能,让学生享受到语文学科无穷的乐趣。所以,教师应该在深入摸索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和设置出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问题,进而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适时恰当地提出问题。问题提出的实效性也是影响互动、高效教学课堂塑造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能充分发挥提问对课堂教学互动的积极作用,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在最合适的时候,以最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达到良好的师生互动效果,创设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在大概把握文章,理顺文章情节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桃花源里有怎样的景色?生活着怎样的人民?文章最后南阳人刘子骥为什么没有找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呢?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在全面分析课本塑造的环境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3.做好反思,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后教学反思,从四大方面着手,包括思效、思得、思失和思改。思效就是对上完课后对本课教学效果作自我评价,例如哪些内容学生掌握得好,哪些部分教学有待提高;思得,课堂教学结束后,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并及时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思失,课堂教学有得必有失,面对性格各异和学习能力各有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可能会有出入,教师要勇于总结教学工作的不足,认真琢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思改,进行课后反思的根本目的在于深入剖析问题,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科教师每个星期集中进行一次课后反思的交流会议,分享自己的看法,学习他人的经验,也是做好课后教学的有效办法。

总体而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创设互动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我们要认真观察和反思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创新思维,改变思路,不断摸索,从而探寻出符合学校实际,符合当今学生需求且可行性强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推动教育事业向高效率、高效益方向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绍山.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考试周刊,2012(36).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有效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143-01

提问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能够让人产生一种怀疑以及探索的心理状态。当学生有这样的心理之后,能够调节自己的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针对初中语文的教学实际,对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性提问教学的相应策略进行了探索。

1创设提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从建构主义的理论中可以得知,在教学中提倡情境、协作和对话。所以,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提问,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师生对话,也可以进行生生对话,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充分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对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这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展示鼎湖山的美丽风光。待学生观察之后,教师开始进行提问:①让他们对画面中所展现的美丽风光进行描述。学生充分回答之后,再问:②鼎湖山美丽风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学生会将答案集中到"泉"上来。再问:③泉的特征是什么?具体美感是什么?学生的答案主要集中在眼睛所见层面。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播放泉水的声音,再问:④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看"转移到"听"上来。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性设问:通过以上对比分析,"看"和"听"有什么样的区别? 对领悟自然的魅力有何帮助? 通过以上提问,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语文的具体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

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如教学《失街亭》时有人设计了问题"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这就未免过于简单,这个问题根本不富于启发性,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换一种方式如向学生提出"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街亭对蜀军有怎样的重要性?何以知之?"之类问题,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些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培养学生研读文本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提取文章信息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3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提问,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理解,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把握,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将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形成良好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对八年级语文《人琴俱亡》这篇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课文进行反复理解,明确文本主要体现的是兄弟情深。在课文中,第一句话就说两个人都病了。子敬去世了,但是子猷只是猜测子敬去世了,子猷没有悲伤,而是要去看子敬。当子猷来到子敬屋里,并不是问子敬的情况,而是径直走到子敬的床上,取下琴来弹,但是,发觉琴已经不是原来的琴了,这时才痛哭流泪,不久就去世了。在对文本进行梳理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提问:①为何子猷在感知子猷死亡的时候,为何没有痛哭?②子猷在奔丧的时候,为何径直去床上取琴来弹?为何弹琴的时候不协调了?是真的不协调吗?为何琴不协调了却痛哭流泪?在课堂上通过这样的提问,教师可以将课文的教学目标逐步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能够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充分理解文本的含义,从而感知到子猷和子敬两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目标进行提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取得相应的学习效果。所提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内容,让学生准确明白学习目标,让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扩展,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学生实际,通过提问促使学生的"发展区"发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提问教学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并且提问要充分促使学生的"发展区"发展。在此,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必要的理解。"最近发展区"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他的理论中,基础性理论和出发点是先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在他看来,学生的发展分为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区,指的是那些处于刚刚形成的发展能力,学生还不能独立解决任务,但可在别人的帮助之下,通过集体活动来完成具体的任务。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对语文中出现的很多知识是不能自己完成的,而要通过集体的能力逐步完成。

5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弄得最终不知所问所答是为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