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资要求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资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申请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并且要在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方可在毕业时领取教师资格证。非师范类和其他社会人员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是从事教师行业所必须具备的执业证书,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都应当具备教师资格。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有效实施策略
课堂提问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进行精准有效的提问将会极大限度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老师的有效提问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默契方便老师了解学生特征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理解从而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
一、课堂提问的功能及作用
课堂提问是近几年才新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课堂提问最大程度上的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模式情况下老师高高在上的在讲台上进行讲解,学生们非常枯燥的听讲,会有溜号、做小动作等现象发生,但是课堂提问教学的出现将之前死板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写,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任何身份之分,老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不仅促进了师生感情和默契,还能使课堂气氛不再死气沉沉而是真正的活跃起来,最大限度上的使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
我国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虽然能够认识到有效提问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有很多老师不清楚怎样进行提问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效果,并且很多老师都是凭借着自身经验进行提问,完全不管学生真正好奇真正有疑问的问题在哪,这也就导致了提问效果没有达到,相反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使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产生厌倦心理,进而对于语文完全失去兴趣,导致“偏科”情况发生[1]。
三、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过分关注技巧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改革,从传统模式的“一股脑”往学生脑子里灌变成了老师满堂课都在提问,完全不关注提问的效果,由于过于重视提问的技巧故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特征和心理。虽然进行有技巧的提问是正确做法,但是技巧过多就会忽略了问题本身和学生的解答,这就好像很多歌手想要更加专业唱歌的时候都会选择把技巧踩在脚下运用自身对于歌曲的感悟来处理歌曲,这与小学语文教学提问虽然看似毫无关系,但是其根本意义是相同的。
(二)对有效提问概念不够深入了解
当今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有效提问的意义还是不够深入的了解,大多数老师认为有效提问就是将提问的问题复杂化,将问题难度加大,其实并不然,有效的提问是指根据老师对于学生整体水平的了解进行提问,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提问的最佳效果。
(三)思维方式不够灵活
对于部分老师来说课堂提问更像是一个新鲜领域,所以大多数教师并不能更好的进行提问,有时提问的问题不够准确,或者是将自身的思维套用在小学生当中,学生回答不了的时候有一些老师还可能会将其罚站或进行责骂,老师虽然是抱着恨铁不成钢的思维心态但是这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有着极大的伤害。
(四)语言表达不够准确
由于语文教学需要非常深的语文底蕴,对于课堂提问的要求更加高,需要有着精准的语文文化把握性。但是现如今一些老师的专业素质不够,导致了一些教师的散漫教学,甚至出现不备课的现象,这也就导致了部分教师语言表达不够准确[2]。
四、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因素
(一)教师素质
现如今一些小学老师都是从一些专科师范专业毕业,甚至有一些还是靠着“走后门”等方式进入小学当老师,并且小学老师的要求标准不是很高,一些招聘标准也没有相关政策的严格规定,这就导致了小学语文老师的素质整体不高。
(二)教学内容
现如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依据就是学校的教材书籍,可以说教材是学习的基础,小学语文教科书内容非常丰富,也是老师上课教学的依据,老师必须对于书籍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教学。但是现如今教师对于教材并没有有过多的了解和深入研究,而且很多老师都没有接受过小学教师的专业培训,导致了老师对于教材理解不到位,不能够更加通透的将教材里的所有知识系统化的交给学生。
(三)学生特点
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承受主体,所有的策略和方法都是为了更好为学生“服务”,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清楚的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进行更好的提问。小学生的知识积累非常少,认识面小并且生活经验不足,导致了小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理解有限,这时老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有效提问,并且提问的问题必须要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有想深入探究的心态才能将有效提问的效果发挥到最大[3]。
(四)师生关系
学生在学生时代,百分之八十的时候都是在学校度过,都是与同学和老师一起度过学生时代,这也说明了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小学生没有分辨对错的能力,并不知道学习是对自身有利的,但是如果学生喜欢这个老师,那么就会不由自主的去认真学习这门课程,如果不喜欢某一科的老师那么就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热情和学习兴趣。所以在小学教学课堂过程中若想有效的进行提问,那么必须要建立好师生关系。
(五)教学环境
众所周知,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图书馆进行学习或阅读,其根本原因就是图书馆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让人在其中更好的学习,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也是同理,若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没有紧张的教学气氛,而是在一个班级学习热情高涨,所有人都认真读书的环境里那么将会最大限度的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
五、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老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有着良好专业素质的教师将能够更好进行小学语文教学。首先要提高教师资格证考试标准,并且定期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培训,使整体师资力量提升[4]。
(二)把握课堂教学重点
小学语文不仅作为小学教学过程中最基础的学科,还是整个生活基础,所以小学语文的是否优秀将影响学生在以后的学业。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准确利用课堂提问的优势,把握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提问的根本思路,才能使提问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发挥最大作用。
(三)了解学生自身情况
因为班级里有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每个人的文化差异和家庭教育等都大不相同,这也就导致了每一个学生的自身特点都不一样,老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各自的自身情况和性格特点进行提问,这样才能促进整个班级的语文成绩共同进步。
(四)创建和谐教学课堂
有效的提问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更加重要,小学生都是容易被身边人或事影响的,如果可以将这个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提高,将课堂气氛变成师生打成一片,积极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会使学习气氛高涨,进而使有效提问发挥最大作用[5]。
六、结束语
小学语文是整个小学时期学业的基础,虽然有着教师过分关注技巧,教师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但是只要清楚的了解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因素就能够顺利解决问题,只要将教师素质整体提高,并且老师能够把握教学重点、了解没有学生的具体情况就能够创建和谐教学课堂,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有效提问发挥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1]蔡海燕.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问题及策略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2.
[2]资艳.城区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状况的调查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4.
[3]郭洪涛.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2010,05(14):90-91.
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提升质量 与时俱进
作为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就这个问题国家三令五申做出强调,教育部门一如既往地提着要求,教师自己也在努力地探索着高效的出路,既有理念的更新,也有辛勤的付出,但是教育是一门艺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课题,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我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三点:首先是要在大环境下进行优化,尊重现实;其次是要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最后一定要讲究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师生互动的前提下,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老师为学生精心打造的平台上,成就学生的精彩学习生活,从而把语文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针对上面三个方面的要求,我从下面几点谈一下我个人的所思所想: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升学压力和考评压力以及家长的压力是教师们头上的三座大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进行的小学语文教学还没有彻底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还带着应试教育的烙印,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有很多区域仍然在搞升学,搞成绩排队,把评职晋级,评优评模和绩效工资的发放等等都跟老师教学成绩挂钩,这种无形的压力就离不开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进行一个定量的评价。全国各地也没有一个什么十分理想的方法,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唯成绩独尊,以考试成绩为指挥棒,直接与教师的工作挂钩。由此说来,不管从客观角度还是从主观角度来讲这一切都阻碍了教育发展的角度,在这种大环境下许多语文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被点燃的火把,而是无情地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卡学生,死磨活磨,根本谈不上什么教学艺术。具体的表现那就是教师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像语文本身的人文特征进不了课堂,受不到重视,这就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外在表现。第二个误区是有些课程的设计也不利于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上面已经提到因为语文教学受到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上举步为艰,在课程设计方面往往固定的模式进一步束缚了教育艺术的开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构建
在现有的形势下来构建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绝对不能脱离现有的制约因素,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尊重目前的教学现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尊重目前这个前提,就不容易找到教学艺术体系的切入口。比如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建立一个师生互动的模式,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地去说,主动地去读,积极地去写,然后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首先要提到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有一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受此启发这句话折射出一种深刻的道理,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用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来刺激学生。当然,这些感兴趣的信息必须跟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毫不动摇地放在主体地位,把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拿到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这种教学艺术来展开高效教学。第二方面就是要注意改善目前的讲授模式。正所谓上文所讲到的,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重点突出知识点的传授,这是不争事实,不可否认这些知识点的确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相当关键。但是不能因为知识的重要就去过多地强调,从而把语文教学搞得程式化,固定化,呆板化,但是非常缺少吸引力,不能寓教于乐,学生尝试不到快乐学习,找不到过多的学习乐趣,学生面对语文教学享受不到自在娇莺恰恰啼,只能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而我们所谈到的构建师生互动体系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艺术,它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千万不要唯我独尊,口若悬河,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那就坏了,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应该讲究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双向活动的,千万不要局限在教师的一言堂。
篇4
一、精心预设,顾及个体差异
《教育心理学》一书倡导,教育应当“尽人之才”――要充分发掘与发展学生的才能,也要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考虑内容的“难易”,也要考虑学生才资的“美恶”。其中,顾及学生才资的“美恶”就是要求教师意识到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然后在此基础上精心备课,弹性预设,如此才能满足分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需要充分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层次性、选择性的教学目标,灵活多样、有趣生动的教学方法,并预留弹性空间,兼顾各层次学生的发展,让他们更主动地融入课堂活动之中,展示才能,发挥潜能。
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教学目标:有感情、正确而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警觉”、“气势汹汹”等生字新词的含义,用“激烈”、“纷纷”等词语造句;分角色朗读、表演“遇险”部分;根据对文本的朗读与感悟,了解喷雾器、除草剂等的作用,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目标的实行还需要结合学生实情,适当放松或提高要求。对阅读能力强的同学而言,上述目标难度不大,教师可适当拓展目标,要求他们思索文章蕴含的深意,不要停留于语言文字表面。对于阅读能力较低、知识水平不高的同学而言,可降低要求,提示或补充。比如想想小稻秧遇到了哪些危险?又是如何脱险的?给学生自由表达空间。同时,还可让学生自选朗读或表演形式,体验感悟。另外,对农村与城里的学生,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因为城里的孩子欠缺实际体验,而农村孩子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因此,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选取需要根据学生实际而定。
二、开放教学,满足学生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即便是再优秀的教学设计,如果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与学生实际不符,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何况是面对一群个性鲜明、天真活泼的儿童,如果教学方式一成不变、呆板僵硬,没有考虑儿童的个体差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又怎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认知风格、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开放教学、分层教学,给学生更多自由空间,让他们更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究。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学习策略、形式与方法,自主探究,发挥潜能,满足差异 如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说说读懂了、明白了什么?而后组内分享交流。这样,学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获得不同信息。如有些学生自读课文,梳理了文章结构与脉络,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有的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资料查阅,抓住了文章大意;有的学生结合课文与插图,提炼了主要内容;有的学生则反复朗读,细细品读,读中思索,读中感悟。课堂上,小组汇报交流,语文教师可分类点评与指导。这样,可让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的策略与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增加学习热情。
另外,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们的个体差异,组织小组学习、伙伴教学等合作式学习形式,让孩子们互帮互助,优势互补 如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就可采取合作学习,让学生,尤其是优等生,当当“小老师”,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学困生识字、学字;在阅读教学中,也可组织小组学习,让学生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也提高自身能力。
三、分层练习,适应学生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因多方面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参差不齐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还是采取统一要求的练习方法,则难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个体差异,影响教学效率。而倘若教师以动态眼光看待学习者,关注学生智力、兴趣、个性差异,分层练习,让学生吃得好,吃得饱,吃得了,给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的机会,将完成练习与作业视为一种乐趣,体验快乐,也获得知识与技能。
首先,根据学生实情,布置不同数量、形式与难度的练习,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他们的不同学习需要 如对于学困生,可设计字词书写、复习类练习或作业,克服字词障碍,提高字词学习能力。或设计一些常识类作业,圈划部分配套练习,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对中等生,既要巩固生字新词,完成一定练习,尝试自主提问。而难以自主解决的问题可寻求他人帮助;对优等生,以听写代替抄写,并完成适量的拓展性题目、提高性题目,即便是同一练习,要求相对其他类型的学生要高。
其次,作业形式应灵活多样,可灵活整合基础练习、开放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究性练习、应用性练习、操练类练习等等 如《游天然动物园》时,设计画画、表演等练习,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发掘潜能,拓宽视野,让学生学会活用资源完成精彩的、个性化的练习或作业。
篇5
一、认识和理解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阅读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读物的科学批判,另―方面是对自己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的批判,使自身通过正确的批判性思维,把自己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强调思考、评析的阅读方法。它是学生深入学习、研究和不断进取的基础。批判性阅读的实质是批判性思维,它兼容创造性思维,包含着四个重要的认识行为:探询――能主动地发现或提出问题,对可疑、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并积极探讨;沉思――运用想象、联想和创新方法去寻找问题以及问题的解答;鉴赏――依据审美或逻辑原则,对内容和形式等进行审视;建构――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与把握。
我从小就爱读书。小学时代的连环画,即俗称的“小人书”,占据着我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以至于现在的记忆还脱不了那个黑白分明的底子。出生在一个不需要思想的年代,自然容易成为一个盲从的学生。起初,我竟然对书里的一切信以为真,对其中的英雄人物更是敬佩得难以言表。后来,知道了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虽然可能有原型,但大多是虚构的,便转而对作家们的本领崇拜得五体投地,立志要当一名作家,也写出一些让人着迷的神奇故事来。可是事与愿违,尽管我当年的许多学生现在成了作家,我自己却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作者,只不过我对文学和文学青年们的热爱,却丝毫不减当年。每有文学竞赛,只要举办单位乐意请我这个做过作家梦的所谓专家当评委,我总是欣然应允。
最初发现书里竟然也有错时,我有点不敢相信;经过仔细求证,发现真的错了,心情十分复杂,因为那些美好的东西不再如以前认为的那样美好了。如今,粗制滥造的书籍和文章多了,哗众取宠的书籍和文章多了,故作高深的书籍和文章多了,批判性阅读,也就慢慢成了我的一大嗜好;而且,在批判的同时,我还尝试着提出自己的创见。
二、对教科书和教学用书的批判
在我刚参加工作时的20世纪80年代,教科书的权威性是无法动摇的。向它挑战,是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充分的积累的。那时,在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有关诗词曲朗读方法的知识短文有一处瑕疵。教材已经用了几年,老师们习以为常,并未在意。在那篇短文中,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节奏划分是这样的: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将“三秦”和“五津”生硬地拆开,我觉得不妥,但在教材这个“权威”面前,我还是不敢贸然行事。于是,我开始大量阅读与诗词曲相关的理论著作,并且从大量古典诗词中寻找例证。
相关的理论著作,我手头有很多,如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刘福元、杨新我二位先生的《古代诗词常识》,潘佛章先生的《诗词读写》,艾治平先生的《古典诗词艺术探幽》,李葆瑞先生的《诗词语言的艺术》等。细读下来,我不禁为自己的判断而沾沾自喜。王力先生说:“在声律单位和语法结构发生矛盾的时候,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法结构。”这就等于宣布了将“三秦”和“五津”拆开来的节奏划分方法是错误的。潘佛章、艾治平、李葆瑞诸位先生都主张将五字句和七字句分别分成两个较大的节奏单位:五字句分为二三,七字句分为四三,把三字尾看作一个整体。这样,上面例句中,“辅三秦”“望五津”便均不必拆开,也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
古典诗歌的例证,我认为《唐诗三百首》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尤其是其中那些著名诗人的著名诗作。通读一遍后,果然收获颇丰。但是,我最终放弃了其他的选择,而只选取了杜甫《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句。一是因为大家对这句诗耳熟能详,二是因为按照上述知识短文所讲方法来划分节奏,就需要将叠词“森森”拆开,尤显其荒谬。后来,我还参阅了《宋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元曲鉴赏词典》,鲜有所得。最后,我在《乐府诗选》中找到了一首北朝民歌《李波小妹歌》,其中“李波小妹字雍容,蹇裳逐马如卷蓬”一句令我大喜过望。因为若按照上述知识短文所讲方法来划分节奏,人的名字“雍容”便要被拆成两半,这就不只是荒唐,简直是可笑了。
从对教科书的批判性阅读开始,到大量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和诗歌,最终成就了论文《诗词曲节奏划分辨》,文章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上。这是我第一次在中文核心期刊上。不久,在教材再版时,依照我的意见对相关部分进行了修改。几年后,我把这个故事写成文章《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50周年社庆征文,获得了特等奖,还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
欧美诸国教育界要求语文教师从小学起,就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即不囿于课文,而能用自己的眼光去阅读,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是,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和教学用书成人化倾向严重的现象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我妻子是小学语文教师。一天,我闲来无事,顺手拿起一本小学语文教学用书翻了翻。我惊异地发现,原来小学语文的教学参考书竟和中学的教学参考书如出一辙:第八册第一课《小足球迷》,不仅在“教学要求”“数学重点”等概括性文字中找不到儿童口味,甚至在“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中,也找不出多少能够体现儿童情趣的地方!
我又从妻子那里要来第八册教材,发现这篇课文中的不少地方,是能够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着意发挥的。教师教学用书却热衷于丝丝入扣地“冷静”地条分缕析,而我们的小学教师又大多习惯于循规蹈矩,从不怀疑教参这个“权威”。这种现象让我意识到:小学语文的成人化偏差十分严重,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要让小学语文教育多一份对孩子的爱,要让孩子们在一个充满童趣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于是,我让妻子把其他的小学语文教材全部找来。接连上多天,一有空闲,我就当起“小学生”来,把这十多册教材和十多册教学用书读完了。粗略统讣,反映儿童生活的课文所占比重,只有约37%,居然不到一半;而反映儿童生活的作品,也同样存在着成人化倾向,具体表现在加入了过多的成人的思想感情,有意无意地避开了童年时那些“幼稚”的方面,一些文字显得过于深刻和“老到”,等等。
仅仅带着批判的眼光阅读一共20余册的教材和教学用书还不够,还要寻找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和纠正这种偏差的方法。至
少,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是非读不可的。通过阅读,我找到这样的心理学依据:同样一个对象,反映在成人和小学生眼里,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要多从儿童的角度去审视小学语文教材,使其中的课文更富于儿童情趣,让学生们感受到,教材与他们的生活的距离是那样的接近,与他们的思想感情是那样的融洽。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后来,我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题为《小学语文的成人化偏差》的论文,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
三、对教育理论著作的批判
当前,我们面对浩如烟海的读物,最重要的对策之一是养成一种批判性的阅读能力和选择能力。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博士提醒人们,不要安于接受书本上所给予的现成答案,要去尝试发现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要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文献、批判演讲、批判前辈的能力。
中国人喜欢跟风,中国的教师也不能免俗。建构主义来了,一夜之间,所有的课题方案、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都“建构”了;合作学习来了,课堂上便开始流行四人小组,不管需不需要合作,都让学生热闹一番;接受美学来了,不管学生对于课文怎样解读,便都“很好”“很有道理”“很有见解―了。学术风气也越来越不正常,除了照搬照抄别人的成果,还有一些人将一些通俗的道理改头换面以后,用比较“洋气”或者是比较“陌生”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不得不赞叹作者学问高深。
因为职业的原因,也因为性格的原因,我把这个理论那个学说的著作买了许多带回家,试图把它们学懂弄通。但是,天资愚钝的我对许多著作只能是一知半解。于是,看到同一理论的不同版本,或者关于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如何进行实际操作的书籍,我又忍不住买回家来参详。现在,围绕我书房三面墙壁的8个书柜里,至少有三分之一是这种理论。几年来,我似乎着了迷,一有空闲,就会对这些理论著作进行分门别类的阅读,将各种理论的要点摘录下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通俗化的解读。
后来,便用被我“消化”了的理论,指导研修班的青年骨干教师做课题、写论文和案例,告诉他们哪些理论在自己的课题、论文和案例中用得上,哪些用不上,应该怎样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我甚至将自己在阅读这些理论时的心得在新课程全员培训大会上与一线教师交流。
在讲到接受美学的时候,我指出,接受美学注重读者再创造的能动作用无疑是正确的,但将读者的地位无限抬高以致忽视作家和作品本身,就失之偏颇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固然不错,但如果读者读到的不是哈姆雷特而成了其他的文学形象,文学的典型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关于合作学习,我认为,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等诸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它也和其他教学策略一样,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适应对象。因此,不能滥用合作学习,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对教学进行合理设计,弄清楚合作学习策略适合于哪些教学内容和不适合干哪些教学内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后来,我还将这些通俗化的理念,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写成论文《既要合作,也要效率》,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
朋友中不乏博士和硕士,本人才疏学浅,自愧不如,因而认认真真地拜读过一些专著和文章。但是,越读越觉得许多书籍和文章无法卒读。时下,国内有些学者的著作和论文,以在熟悉的名词后面标注英文和生造名词为叫‘髦,表示自己曾经喝过一些洋墨水。哪怕是中国味很浓的“国语”,也非要加上对应的英文“na LionalIanguage”不可。再如“同侪语言”,就是在有意地“陌生化”,让一般教师读不懂。查词典得知“同侪”是一个文言词语,乃“同辈”之意;所谓“同侪语言”,其实就是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所说的“伙伴语言”,却远不如洪先生那样来得通俗、生动。
于是,我将自己20余年读书、教学和研究所得,系统地整理出来,写成了30余万字的《语文教学科研的成果表达》一书,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理论的通俗化和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正因为书中“示例”的绝大多数由自己撰写,或者经我指点和修改,我才最了解其形成过程,这种“解剖”才最真实可靠。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主体 阅读实践 转变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历来以阅读教学为核心。语文教学的内容虽然有五大板块,但识字写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都是由阅读教学来拉动的。所以阅读教学的成败对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然而,多年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已经异化为应试教学,沦落为应试教育的手段。在这种大背景下,想让阅读教学拉动整个语文学习,只能适得其反。阅读教学要做到优质高效,必须实现由“教”到“学”的主体转变,即课堂教学要由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学”为中心。只有经历这样的转变,阅读教学才能实现质的跨越。
一、传统阅读教学始终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强调诵读涵咏。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并身体力行。孟子也提倡教学要自得自悟,他说:“自得之,则居之自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朱熹更看重学习中的熟读精思:“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读书之法,读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朱熹认为,教人学习,最重要的是教会别人善于为学,教师只是“做得个引路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古人十分强调熟读,勤读,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学记》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说,教师对人施教,主要是启发诱导。要引导学生主动学,而不是强迫学;要发现和强化学生的优点,不要一味批评指责学生;要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不要直接给学生答案。注重引导而不强制,师生关系就会和谐;注重夸奖而非责备,学生就会增强自信心,就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注重启发而不直接给予答案,学生就会勤于思考。《学记》这段话鲜明地阐述了教与学的辨证关系,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只起主导作用,而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要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从教育实践的层面来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确为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经验之谈。我国传统的私塾教学,约百分之九十的教学时间是让学生解读背书,教师极少讲问。方法虽然有些呆板,没有我们今天的课堂那么热闹;但注重积累,注意培养语感,经年累月的感悟,逐步内化为扎实的语言文字乃至诗词文赋的基本功。这种以学生自读为主的教学理念,对今天的阅读教学仍有启发意义。把读书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不做思想的鹦鹉,读百遍书,勤于思索,是一种有效而且高效的读书策略。这种教学中以学生自读为主的教学理念,对今天的阅读教学仍有不容忽视的启发与现实意义。
二、现代阅读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从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来看,无一不主张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从发现法到合作学习,从人本主义到建构主义,都“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自我反馈。发现法的创始人布鲁纳认为: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出给学习者,而要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好想像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探求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主动发现者,而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布鲁纳说:“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发现法理论的运用,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第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第二,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的兴趣和愿望。通过激发兴趣和欲望,将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需要转化为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内心需求和强大动力,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第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破除“教师权威”,“教师中心”,放开学生的手脚,坚持“以学为主”,教为学服务。建构主义是皮亚杰等研究者思想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意义的过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建构主义提倡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方案,实施方案,自己去应用知识,并实现自我反馈。具体说来,建构主义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
三、结束语
综合说来,阅读教学有着多方面重要的作用,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得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孙永梅.体验阅读教学的理论思考[J].中学语文,2005(15)
[2]代利利,李经山.透视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三重”现象[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篇7
这段话详细地叙述了《千字文》成书的前后经过。《千字文》成篇之后,很快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千字文》的内容
《千字文》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伦理、历史、农业、祭祀、饮食等。具体来讲,纵观《千字文》全文,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天地、宇宙的诞生和日月星辰讲起。而后谈到早期历史和商周武王时期盛世的表现。这一部分内容共有三十六句。《千字文》的第二部分重在讲述人的道德修养准则。该内容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如《千字文》中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做人要知过必改,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接着文中又深入阐述对忠、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保真等方面内容。这部分内容共有六十六句。《千字文》第三部分首先谈到京城行胜、都邑华丽,京城之中汇集了丰富的典籍以及将相公卿们丰厚的待遇和富足的生活。而后列举一系列文臣武将策功茂实的事迹。这部分内容共有五十二句。《千字文》第四部分首先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其次谈到日常理家,最后讲到人生的价值在于有益社会。这部分内容共有九十六句。
三、《千字文》的体例特点
(一)句式简短整齐,讲究押韵对仗
《千字文》句式不仅短小精悍,结构整齐,通俗易懂,而且音律和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如“昆池碣石,钜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细读《千字文》,不难发现,其句式还注重对仗。有人做过统计,“《千字文》计一百二十五组,对偶句有八十五组,占百分之六十八,其中对仗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组内两句自为对偶,如‘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另一种是两组互为对偶,如‘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1]同时,《千字文》的句式也讲究押韵。“《千字文》是每两句为一组,每组双句均押韵。如开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押韵。最后,‘布射僚丸,嵇琴阮啸……孤陋寡闻,愚蒙等诮’押韵”。[2]
(二)在内容上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总的来说,古代蒙学教材的编写都注重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文以载道的原则。毋庸置疑的是《千字文》作为古代蒙学教材之一,也具有该特点。熟读《千字文》,可以发现,该教材内容丰富,囊括了诸多方面的知识。首先,作者开篇讲天文气象的自然运作现象,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其次,讲人类早期的历史,如“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再次,介绍与古代统治相关的问题,如“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最后,介绍自然风景、农艺、饮食等文化常识。由此可见,该童蒙读本是一部汇集古代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此外《千字文》十分重视孩童的道德教育。在《千字文》中,作者首先规劝孩童学会修五常之事,了解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如“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其次劝诫孩童要珍惜时间,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再次谈到孝亲、夫妇人伦、兄弟和睦、朋友之谊、忠孝之心等人伦关系。可见,诵读《千字文》既有利于孩童提高语文素养,又有利于孩童从小树立良好的品德。
四、《千字文》的教育功能
(一)《千字文》的德育功能
《千字文》作为古代语文启蒙教材,除了以识字为主要功能以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对童蒙进行德育的浸染和渗透。简单来讲,《千字文》中所涉及的德育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1.仁爱向善思想《千字文》提倡仁爱教育,提倡与人为善。《千字文》中多处出现描述劝善的语句,如“祸因恶积,福缘善庆”,意思是说灾祸是作恶多端的结果,福禄是乐善好施的回报;“仁慈隐恻,造次弗离”,意思是说在任何繁忙和紧急的情况下,都不可失去仁慈和同情心。在此基础上,《千字文》道出了一连串的为人处世的准则:“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庶几中庸,劳谦谨敕。”“易攸畏,属耳垣墙。”很明显,这些内容都是劝善的教育,劝我们存有善良之心。劝我们有过错要及时改正,诚信做人,心胸宽广。劝我们在待人接物时应谦虚谨慎,为人处世时尽量做到不偏不倚。劝我们应洁身自好,保持善良正直的本性。劝我们要珍惜时间。2.孝悌友爱观念俗语称,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一切道德教育的根本。在儒家思想中,孝悌观念是其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提倡孝悌友爱的教育。毫无疑问,《千字文》作为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之一,自然少不了尊师敬长、孝顺父母和对他人友善仁爱的思想意识。首先,《千字文》对孝父忠君做出了叙说,如“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意思是说以侍奉父亲的态度去侍奉君主,对父亲要亲爱与恭敬,对君主要恭敬。孝敬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忠诚于国家,应当不遗余力,甚至献出生命。其次,《千字文》讲到兄弟之情,如“孔怀兄弟,同气连枝”,指出兄弟之间要相互关爱,因为同受父母气血,如同树枝同根相连。再次,《千字文》对朋友之道进行劝诫,如“交友投分,切磨箴规”,劝诫我们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要能在学习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最后,《千字文》推崇推己及人的爱人之道,如“诸姑伯叔,犹子比儿”,意思是说对待姑母、伯父、叔父要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侄儿侄女,要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这句话从狭义层面讲,我们要将孝道、爱心扩展到父母以外的家人。从广义层次讲,我们还要将父母之爱、兄弟之爱、朋友之爱扩展到对社会他人的爱。3.提倡注重礼仪“礼”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孔子认为“礼”是“仁”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孔子所提倡的“礼”是指周礼,即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和社会秩序,所以他主张“礼”就是一种制度,是一种规范。那么,以宣扬儒家思想为主的《千字文》自然少不了对礼仪的倡导和弘扬。例如,《千字文》中“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明显是倡导礼仪的。其中“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讲的是一种社会规范。“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讲的是一种长幼有序的道德规范。4.劝勉勤奋刻苦列宁曾经说过“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也就是说人立志后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有勤奋刻苦的实干精神。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如“映雪囊萤”的孙康与车胤、“立雪程门”的程颐、“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凿壁偷光”的匡衡,等等。《千字文》既然是古代蒙学教材,那么劝勤就成了它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例如,“耽读玩市,寓目囊箱”,意思是说东汉王充在街市上沉迷留恋于读书,眼睛注视的都是书袋和书箱。显然,作者周兴嗣借用王充刻苦读书的精神,教育学童在学业上要持有勤奋刻苦的毅力,才能取得进步。5.加强理想教育理想是对未来的想象和希望,也是人们前进的动力。因此,对孩童加强理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阶段是其理想教育的黄金期,儿童时期理想教育会对他们今后的道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千字文》作为古代启蒙教材,自然也少不了理想教育的内容。作者在文中多处教化儿童要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品德、有成就的人。例如《千字文》中“女慕贞洁,男效才良”劝告大家,作为女子要讲究“贞洁”,而男子要追求才德。“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要求人们要改过自新,不要忘记对品德才能的追求,待人要谦虚,不要只盯着别人的短处,更不能恃才傲物,恃强凌弱。“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告诫人们作为人子要竭力敬父,作为人臣要尽命忠君。
(二)千字文的智育功能
1.知识教学。首先,前面已经提到过《千字文》的内容丰富多彩,孩童在童蒙时期学习这些内容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而且还能够提升其语文素养。其内容涉及历史、天文、地理、伦理、教育、农艺、园林、祭祀、饮食等各个方面。如伦理类内容有“墨悲丝染,诗赞羔羊;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下和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等。历史类内容有“推位让国,有虞陶唐;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存以甘棠,去而益咏”等。饮食类内容有“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其次,《千字文》具有集中识字的特点。在隋唐五代、两宋、明朝、清朝时期都把其作为官方认可的重点识字教材。在用字方面,《千字文》所选用的字都是南北朝时期常用的汉字,这些汉字在今天依旧常用。“对照《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988年由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千字文》含现代常用汉字约88.4%,其中常用汉字占81%,次常用汉字占7.4%,非常用字占11.6%。”[3]2.写作教学。据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写作之难,其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缺乏材料,言之无物。而在写作过程恰当地、巧妙地引用历史典故可以提高文章的艺术性,增强文化厚重感和事例典型性。《千字文》作为古代语文教材之一,其文中含有大量的写作素材。《千字文》中出现的名人典典如“推位让国,有虞陶唐;绮回汉惠,说感武丁;耽读玩市,寓目囊箱;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存以甘棠,去而益咏。桓公匡合,济弱扶倾;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孟轲敦素,史鱼秉直;毛施淑姿,工颦妍笑。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难能可贵的是,《千字文》中引用的典故大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德人物,他们身上具备勇敢、仁慈、诚实守信、勤奋好学、为国效忠、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对于当前中小学生来说,这些典故不仅会成为写作的优秀素材,而且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3.书法教学。书法是一门艺术,它以汉字为基本载体,以其充满情感与幻想线条美传递着文化,传输着文明。书法艺术历来被看作中华文化的瑰宝,它的美是汉字特有的。“《千字文》是作者集‘书圣’王羲之一千字而成,这就决定它从诞生之初就与书法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体现了那一时期的学者和统治阶级对书法艺术的重视。后世历代书法家对《千字文》的书写也更加说明了这一点。南梁以来的书家,大都喜好书写《千字文》,如隋代的智永,唐代的张旭、怀素、高闲,宋代的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明代的文徽明、董其昌,清代的傅山、赵之谦等,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千字文》书迹。在古代众多《千字文》书迹中,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是不容忽视的一件书法杰作。”[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学生能够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5]不难发现,书法教学在中小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在中小学推广《千字文》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学生学习《千字文》既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又可以训练书写技能。
(三)《千字文》的美育功能
所谓美育,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6]《千字文》作为一部通行的蒙学教材,除了具有德育功能、智育功能之外,还具有美育功能。其通过对自然之美、人格之美等方面的叙述引发孩童阅读兴趣,体验美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1.自然美自然生态的美,是最普遍、最具魅力的美,在《千字文》中有不少描述自然景物的语句。这些内容会成为儿童心目中的“精神家园”,铭刻在儿童心灵深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鸣凤在竹,白驹食场。”这些是《千字文》中描写自然生态之美的句子。从宏观的天、地、宇宙、日月、辰宿、春夏秋冬,到微观的云、雨、露、霜、金子、水、玉石、剑、夜光珠、李柰等,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仿佛再现了如画一般的美景。《千字文》以华丽的文字再现了自然生态之美,使儿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纯真与美好,有利于培养儿童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并从中得到了美的熏陶。2.人格美《千字文》中塑造了大量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充满着积淀深厚的古典审美特征:有的具有崇高的品质,如推位让国的尧、舜;有的体现为勤政爱民、体恤百姓,如去而益咏的召伯;有的体现为一诺千金,如济弱扶倾的齐桓公;有的表现为勤奋刻苦,如耽读玩市的王充,等等。诵读这些富有人格美的语句,能够荡涤与洗礼儿童的灵魂,陶冶儿童的情操,完善儿童的人格。
五、《千字文》对当今语文教材编写的借鉴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7]“现在儿童的童年时期都是在学校度过的,选择哪些东西进入儿童的头脑对其一生都是有深远影响的,语文教材的优劣直接影响语文课程功能的发挥,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人生。”[8]对此,笔者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与《千字文》进行对比,发现这些教材在编写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内容上缺少礼仪规范教育、历史知识教育等。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下册教材为例,从多角度剖析其在内容选取上需要改进的具体表现。
(一)加强同伴之间友爱的观念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同伴之间的交往是儿童在处于父母类人往之外最具平等性相似性的社会交往。同伴之间的交往恰好满足了儿童较低层次的安全、归属、爱以及尊重等方面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实现无疑对儿童各个方面能力的发展,尤其是社会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9]有关研究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成就感、有效性、帮助他人、情感、适用性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会使儿童产生诸如焦虑、孤独、忧郁、学校社交不适等一系列困难。“根据同伴交往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前者指那些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更大权力的成人(主要包括父母和老师)。后者指儿童与那些和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10]通过对照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下册教材,笔者发现这两册教材以水平关系划分的同伴关系课文为零,这对儿童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在这一阶段,他们大都表现出能合群,喜欢与同学交往,对人富有同情心和友好的行为,在集体中能够愉快地生活。但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教育与引导,之后其同伴之间的友爱观念指数会降低。因此,儿童在这一时期阅读一些与同伴交往相关的文学作品十分有利于他们为今后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反观《千字文》,它作为古代的启蒙教材,自然不乏对这一内容的介绍,如“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这两句话劝诫童蒙,兄弟之间要相互关爱,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要能在学习上切磋琢磨,品行上相互告勉。因此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可以适当增加同伴之间和谐相处的内容。
(二)适当增加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宋代以后逐步形成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主的蒙学教材,这三部教材中都含有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古人言:“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这句话一语道破了解历史的好处。首先,读史能够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其次,“了解过去历史,总结国家兴败的历史教训,能够为当下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借鉴”。[11]对于《千字文》而言,作者在文中道出了一些历史知识,如“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等。以上句式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夸张的修饰,只选用了一些便于儿童理解的文字,儿童学习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史的更替,更能够追本溯源其兴衰成败的原因。这样的编写方式,既教授了儿童历史知识,又方便儿童的记忆。对照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下册教材,笔者发现这两册教材对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内容的介绍没有涉及。通过以上论述,笔者认为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应适当增加一些历史知识,原因如下:首先,从学习历史年龄特征来讲,古代学生入学年龄或童蒙教育年龄段为八至十五岁。也就是说,在古代,童蒙大致从八岁开始接触蒙学,跟随老师从蒙学教材中学习历史知识。而现代二年级学生的入学年龄通常也是七八岁,因此该学段学生适当了解历史知识与其身心发展特点是相符的。其次,相关文件指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教材在编写时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再次,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习历史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来看,儿童时期,其情感的发展随年龄的递增而不断分化,是一个从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的情感变化过程。儿童的低级情感如快乐、兴奋、悲伤等,儿童的高级情感如道德感、集体感、责任感等。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二年级学段学生的情感逐渐地从低级向高级转变。因此,该学段学生了解历史知识不仅有利于增加他们的文史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三)加强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礼仪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及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修养的综合反映,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2]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期是礼仪教育的敏感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培养,能够使儿童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对培养儿童健全人格将起到重要的作用”[13]。《小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对小学生的礼仪要求涉及四个方面: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而古代蒙学教材《千字文》是从三个方面对童蒙礼仪规范教育进行叙述,如“容止若思,言辞安定”这是从个人礼仪角度劝诫儿童在与别人交谈时仪容举止要沉静安详,言语措辞要稳重。“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这是从家庭礼仪角度指出上下要和睦相处,夫妇要一唱一随,和谐相处。童蒙在家里要听从父母的教导。对待姑姑、伯伯、叔叔等长辈,要像他们的亲生子女一样。“外受傅训”这是从学校礼仪角度要求儿童在学校要听从老师的教导。浏览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下册教材,笔者发现这两册教材对礼仪规范教育内容的选取十分匮乏。然而,当前该学段学生呈现出不文明的现象层出不穷,如个人礼仪层面,学生对于仪容、仪表方面的客观标准认识模糊,对于形象美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知。平时不注重自身的站相、坐相与走相。家庭礼仪层面,离家或归家不与家长打招呼,饭桌上缺少用餐礼仪。学校层面,纪律观念淡薄,参加升旗仪式奇装异服,在校园内不讲普通话。如果这些不文明现象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将对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中适当增加基本的礼仪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作者:孙丽敏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2]李良品.试论古代蒙学教材的类型、特点及教育功能[J].甘肃社会科学,2004(3).
[3]董晓慧.《千字文》教材模式及教学意识流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4]百川.《千字文》与书法的不解之缘[N].人民日报,2014-07-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郭勇.美育思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苏]B.A.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8][11]李唯.《三字经》与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D].固原:宁厦师范学院,2015.
[9]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0]戴丽敏,胡雨杰.婴儿异龄同伴交往的内涵、意蕴与价值[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7).
篇8
一、“文本解读”的相关理论
一般而言,“文本解读”大致有三个研究范畴,即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本文只探讨前两者。作者理论,即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也就是要追溯作者创作时的本意,并尽可能地将其还原。要根据作者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就要全面、具体地掌握有关作者的资料,并以此作为解读作品的重要依据。文本理论,大致有两个重点。一是对文本形式的内部研究,即注重形式审美,探索和总结各种审美分析的手段和方法。二是对文本的细读,即对作品进行仔细阅读,通过对作品结构、修辞手法和语言张力等的分析,显示文本的语义。
二、“文本解读”的相关认识
通过了解“文本解读”理论,获得三点有关“文本解读”的认识。其一,针对特定文本,建立文体感。不同文本应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前,要先了解文本的体裁。例如,小学语文课本里涉及的文体有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说明文和议论文等,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阅读方法不同。其二,针对特定文本,读出特别之处。在特定的文本中,应读出其特别之处。为此,一方面应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另一方面要细读文本。其三,针对文本的选择和修改,进行推敲与思考。编者作为文本的“第一读者”,已对文本进行选择和修改,因此,每个文本所在的年段和年级、所在的单元以及所在单元中的位置排列,都具有一定意义。所以,在解读文本时,要注重对整个单元主题和文本之间关系的推敲和思考。
只有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才能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价值,把握文本的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等,并对文本在单元中的定位有更清晰的认识。
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只有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才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三、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笔者结合实例从三方面予以说明。
1.明确文本定位
明确文本定位,即在阅读文本时,既要深入解读本单元主题,又要宏观把握文本在本组课文中所处的位置,还要明晰文本在本组教学中的作用。因为文本入选教材时,编者是按照一定的意图将其编排到同一单元中的,并已赋予文本特殊的位置和意,因此,越重视编者意图,就越能实现教学效益。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走进西部”这一单元时,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个文本,而要找到它和单元主题的契合点。具体而言:《草原》一课介绍了西部的迷人风光和质朴民情;《丝绸之路》一课将西部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白杨》一课介绍了可敬的老一辈西部建设者;《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抒写了西部在新建设者的奉献中走向金色的未来。这四篇文章,纵向联系着西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横向联系着西部的文化、风俗、景观和民情。这一单元便是一张全面认识西部的“人文地图”,每个文本都是西部的一张独特“名片”,难怪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走进西部”。
2.进行全方位细读
在明确了文本的定位后,就要对文本进行全方位细读。全方位细读,即从文本的题目开始,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教师应把文章细读多遍,每一遍重点关注文本的某一特征。具体而言,全方位细读包括五点。
(1)解读课题
文章的题目,有的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暗含文章的主题思想,有的体现文章的行文线索。所以,从题目入手开始解读,不失为解读的一个角度。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时,对于课题,教师应有自己的理解。
笔者是这样理解的:愿意给予的人是心中有爱的人,爱是给予的孪生姐妹。给予的快乐,在于不求回报,在于看到对方的欣喜与满足,自己从中得到快乐,所谓“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因此,给予是无私的,给予的快乐是从对方的快乐中体验到的。当然,在给予中,自己也收获着对方的微笑和感谢,这使人感到自身的价值——被需要、被爱的和被信赖。所以,给予的快乐是从自己内心当中得到的。
(2)解读语句
文章的语句,需要细细解读、品味,以发现文本的精妙;文章的语句,需要细细推敲、思考,以揣摩作者的匠心。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纸船和风筝》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先读一读课文的2至5自然段。
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怎么办呢?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细细解读、品味、推敲和思考上述四个自然段,笔者认为,至少蕴含四个信息。其一,科学常识的渗透。松鼠送纸船,小熊送风筝,是因为它们分别住在上游和下游。所以,松鼠送纸船,小熊送风筝,这非常科学。另外,文中的“纸船漂呀漂”“风筝乘着风,飘呀飘”,也印证了这一点。其二,松鼠和小熊都“乐坏了”。为什么?纸船里放的小松果是松鼠最爱吃的食物,风筝上挂的草莓是小熊最爱吃的食物。由此,学生深深感到松鼠和小熊都非常有诚意,想和对方成为朋友,所以把对方最喜欢的东西送给对方。其三,友好的语言表达。“祝你快乐”和“祝你幸福”,这友好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提供了与朋友交往时的语言范例。其中,蕴含着本单元的主题——“学会交往”。其四,相似的构段格式。对松鼠和小熊的描写,其段落结构大致相同。
(3)解读结构
文章的结构体现了作者布局谋篇方面的别具匠心,因此,文章的结构需要仔细揣摩、体会。解读文章结构的具体策略是:作者表达了什么主题,选择了怎样的材料,是如何精心组织的。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珍珠鸟》一课时,笔者在“文本解读”中认真考虑文章的结构特点。作者在文章开头点明: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然而,到文章结尾,作者和“小家伙”之间建立了感情,作者感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怕人”和“信赖”原本矛盾,但在作者笔下,竟十分妥帖,这得益于文章行云流水般的“起、承、转、合”。
起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埋下伏笔)
承 从“我把它挂在窗前”直到“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这是一对珍珠鸟从怕“我”到和“我”熟悉的过程。“三个月后”,由于作者“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使珍珠鸟有了安全感,所以它们的雏儿——“小家伙”敢试着出来活动。“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渐渐它胆子大了”,还会和“我”互动。
转 令作者和读者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天……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时,“小家伙”是那么信赖作者。
合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既是作者的感悟,又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与起始处遥相呼应,水到渠成,极为巧妙!
(4)解读作者
为了深入解读文章,往往需要解读文章的作者。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石灰吟》一课时,笔者在“文本解读”中精心地解读作者。《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由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所写,只有短短28个字,是一首具有“托物言志”特点的诗。通过阅读书籍(《明朝那些事儿》)和收集资料(以前在杭州于谦祠收集的一些资料),笔者梳理了于谦人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个关键点:一是少年立志,二是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三是承受不白之冤而死。值得注意的是,在抄家时,于谦作为朝中重臣,居然“家无余资”,在令抄家者震惊的同时,于谦“唯清风两袖”的伟大人格呈现在世人面前。总之,解读作者对解读其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5)解读风格
“文本解读”还可从文章的语言风格入手,尤其是针对名家名篇。例如:《白鹅》一文中的反语,风趣、幽默,值得深入品味;《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的京腔京调,淋漓尽致地表现北京的风俗特点;《祖父的园子》一文中的原生态语言……凡此种种均是文章独特语言风格的写照。
3.“文本解读”的转化
篇9
师范毕业,我在乡村小学担任语文教学两年后,到现在一直担任初中语文教学,其中也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笔者发现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与困惑,也曾经苦苦思索过,做过很多的努力,尝试作一些改变。下面,笔者就此谈一些看法。
1 农村学校教育基础薄弱,学生语文能力低下
农村学校教育基础薄弱,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是普遍的现实,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就自己对附近的一些农村学校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来看,多数的小学生书读不成句,字写得东倒西歪,课堂说话出语结巴,且词不达意,更不用说习作了。面对着语文基础这样偏差的小学生,除了对语文能力的各个层面细育漫化,及牵扶而行外,恐怕就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一些初中的学生也是一般,令不少的语文老师感到头疼,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用了不少的方法,可还是收效甚微。笔者在作班主任期间也深有体会:看了不少学生的作文,自己班的和其它班的,多数是错别字甚多,词不达意,句不成句。其它的农村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景况也许有较好的机遇,但未必好多少。
2 语文教学时间较少
语文课教学过程的精耕细作,当然细化在教学的各个流程,如朗读课文中的咬字断句,字词音形的识记与运用性的理解,课文重点文段中的字词句解读与表达等,都是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诸多环节。而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相对于基础薄弱的农村学生来说,若单靠教学流程中的某一个短暂时段来践行,那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分门别类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教。如有时候为把课文读通就得耗去一个课时或不止一个课时。如此以来,语文学习所需要的时间显然捉襟见肘。
3 考试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
考试本身并不是坏事,它是检测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但若单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论英雄,论先进,论功过,论奖惩,则就对平凡教师具有很大的诱惑力,逼迫着他们视功利为脸面,视功利为出人头地的手段。所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也迫使教师视学生学业成绩为自身脸面,注重题海战术,疲劳战术,时间捆绑战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就得把所有学习时间都耗在了反复讲练之上。另一方面我们的诸多语文教者,也很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语文素养的细育漫化,及教学流程中的精耕细作,试图给出一定的时空漫漫导化学生。但这并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事,有时却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于是又只好在应试中且行且止。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年度的行教行为,就在这反复选择中困惑地前行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作为母语课程,其改革意义更是深远。虽然新课改的诸多新型理念生发于教育名家和教育名师的笔端,也能常见于各种级别的色彩斑斓的公开课。但是具体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当我们常态地去检视农村的语文教学,甚至去了解这些语文教师的内心愿想时,却发现他们常常心在困惑之中。
4 “新课程理念”走进语文课堂的困惑
在新课程里念下的语文教学,却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多数农村中小学的语文实际教学中,走了样。首先是教师现状令人堪忧。农村地区受条件限制,岗前培训每个农村学校一次也只能选派1——2名骨干教师参加,剩下大批的一线语文教师就只有通过一两节公开课、示范课而“东施效颦”了。新课改在部分农村学校成了极少数青年骨干教师追求的事业,成了上示范课、公开课才展示的窗口。其次是学生现状不容乐观。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开发培养,应该贯彻其学习的始终。现阶段的农村中小学生,正在经历从“非课改”到“课改”两种教育模式的转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习惯了老师讲,学生静静地听。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旦教师真正走下讲台,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交流时,除少数学生有不乏见地发言外,更多的便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课堂气氛倒是活跃了,但学生却没有真正的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
5 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现实的困惑
农村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进行基础知识训练,缺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及其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离不开教育实践的,其中教师自觉地利用日常的课堂进行某种教育思想的尝试与探寻,并形成一定的操行方式,为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面提供有效的依据,这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十分重要的过程。可是在现实的教育中,时而要为完成冗杂的教学任务而疲于赶进度,时而要为应试扭曲的教学形式而忙于知识速成。因此在探寻与应试的纠葛中,教师就只能且行且止,时断时续。这就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时常出现了断层。因为诸多的农村语文教者在教育尝试中,又不得不为应试而教,否则关乎己身的诸如职称,工资等都将受到牵连。这就迫使他们想摆脱困惑,一心事职的教育愿想无法畅行。
6 新课程评价标准的困惑
农村学校教学中资源缺乏是当前面临的现状。多数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学生学了教材外,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 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一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内存价值、根本价值;二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长期以来,选拔功能被强化为教育的根本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明显感觉,新的语文课程评价标准一时还难以让学生、家长接受。他们都已习惯了关注学习结果,习惯了“以分论英雄”。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民的子女为追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纷纷进城读书。农村中小学在学生生源悄然流失的条件下,学校也不敢轻视家庭、社会的反响效应,导致一所学校课程评价标准多样。学校既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又要满足家庭、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真可谓难啦!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艺术;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106-01
别林斯基说:“充满爱的语言,可以使劝说发出熊熊的火焰和热”。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灵魂,语言中充满情感,会使语言的感染力成倍地增加。真诚是人类情感中的真金,真情是教师教学中语言最基本的特色。与学生交往,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不管是对优秀学生的赞美,还是对后进生的批评,都需要真情。俗话说的好:“春风化雨暖人心”。教师的语言应该像春风化雨一样,温暖那些需要温暖的学生的心,使之振奋,使之茁壮成长。同时,也洗清那些应该洗清的同学的心,使之洁净,使之健康成长,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讲究语言艺术对搞好语文工作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教师的良好愿望,美好心灵,积极热情的态度,诚挚的关怀等,均虚通过语言来表达。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活动的效率。”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注意些什么呢?教师的语言要真实、准确、简洁,古人云:“言不在多,达意则灵。”真实准确这是对教师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切忌在学生的面前信口开河,不懂装懂。文过饰非,矫揉造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和说话时都要做到用词准确,有很多词语,虽然意思相近,但其中却有细微的差别用法也不尽相同,如才能、才干、才华、才智, “才能”表现在实践活动方面,如:办事才能,又表现在思维活动方面,如:文艺创作才能。“才干”指办事和实践活动能力,常用于较重要的实践活动方面,如:指挥才干。“才华”指表现于外的才能和智力,多用于艺术活动、科学文化等方面,如:才华横溢。“才智”多指创造、发明、判断等才能,多用于思维活动方面,如:聪明才智。再如:出现、涌现,“出现”运用范围比“涌现”广,它可指人,如:出现好人好事;也可指抽象事物。另外,小学生因为生活经验少、阅历浅,理解能力有局限性,教师跟学生最好话正说,尽量少使用歧义句和一些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更吸引学生的注意,更能增强学生的记忆。一个人说话的方式、音调、语气、节奏的不同,表达的感情不相同。有人说:语言是人心灵的镜子,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教师在教学中或者与学生交流时的语言要丰富多彩,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简洁、精炼,富于表达力的句子。恰当的使用诗(词)句或成语、格言、警句、歇后语以及歌词、顺口溜等,要形象有趣,巧妙地穿插一些能说明主题的典故和故事。但也不能片面追求生动而出现庸俗、下流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鼓舞、激励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师是集体中的一分子,但却有特殊的一面,除在语言艺术上应有优秀节目主持人的风范外,还必须具备足够、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合理而完善的知识结构以及高尚的品德修养。“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唯有精通所教专业,知之甚多,才能把学生的功课真正教好。大多学生是抱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到学校读书的,永远不会原谅一个教师的无知。让学生获得精神食粮,这样学生才会从心底接纳你,语文工作才能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