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

篇1

第一,实体经济运行的货币支撑不足。近年来,我国新增货币流向实体经济部门的比例持续降低,而流向房地产等资产市场和股票等资本市场的比例不断提高。2000年,实体经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净流入量分别为11.7万亿元、9819亿元、784亿元,比重分别是91.69%、7.70%、0.61%;2009年,实体经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净流入量分别为40.9万亿元、3.18万亿元、2.09万亿元,比重分别是88.59%、6.89%、4.52%。从2011年新增贷款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个人贷款、批发和零售业新增贷款占比分别是27.6%、23.5%、22.8%。由于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30%,并且考虑到间接融资是我国实体经济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因此,可以判断实体经济部门的货币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贷款难的直接后果就是部分企业因为资金短缺而陷入经营困境。此外,在货币政策紧缩过程中,银行等金融企业的定价能力明显增强,实际贷款利率和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因此,对于许多融资成功的企业而言,也由于融资成本不菲而只能惨淡经营。

第二,以低生产要素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进而带动实体经济快速增长。事实上,过去30多年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比较优势在于较低的要素成本,包括劳动力工资、土地价格、原材料成本以及能源价格等,这是吸引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发展加工贸易,从而带来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并形成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的重要原因。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生产要素价格也不断上涨,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导致我国低端劳动力工资进入持续上升期。能源资源价格也持续上涨,以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为例,按1990年定基指数计算,2000年为228.4,2009年上升至317.2,年平均增长率为3.72%。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仅从190.6提高到225.0,年平均增长率是1.86%,只有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年均增速的一半。

第三,实体经济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平衡。对于实体经济的核心制造业而言,其上游行业大多是集中度较高的垄断性行业,这些行业在其初级产品或投入品的价格上升之后,一般都会通过价格上涨的方式将成本转嫁给下游行业,从而导致竞争性制造行业的企业利润减少。以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例,2010年,在6个资源性行业中,仅有其他采矿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7.22%)低于工业全行业平均利润率(8.3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高达46.52%,是工业全行业平均利润率的5倍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是17.65%、17.35%、17.33%,是工业平均利润率的2倍多;非金属矿采选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10.36%)也高出工业全行业平均利润率近25%。就制造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而言,除了垄断性的烟草制品业成本费用利润高达33.04%之外,其他29个行业中有20个行业低于平均值。

第四,外部需求环境趋于恶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履艰难。在短期内,发达国家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手段有限。从财政政策的角度看,主要发达国家债务规模庞大、继续举绩可持续性不强,难以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来刺激需求;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主要发达国家的市场流动性充裕,数轮量化宽松政策几乎都没有形成持续的复苏动力。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由于过于依赖政府补贴,尚未形成规模化的自主增长能力。此外,不少发达国家出于保护国内市场和增加就业的考虑,采取了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并通过干预货币汇率等手段对我国施加压力。在此背景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

实体经济发展既是稳增长、调结构的主要基础,又是扩内需、惠民生的重要条件,还是适应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在新的阶段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科学发展,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障碍,其中虽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可持续性出了问题。因此,必须把促进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中,充分发挥实体经济在稳增长和惠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统筹考虑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等不同实体经济部门的产业特性、发展基础和增长前景等因素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各实体经济部门协调、有序、持续、快速发展。同时,要加强宏观引导和协调,成立由有关国家部委牵头的实体经济发展部际协调机制,优化配置政策资源。尽快研究制定《实体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确定我国主要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路线图,合理分解各阶段发展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做好各地区实体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

二是切实加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着力推进金融创新,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满足实体经济部门合理的资金需求。在宏观审慎的原则下,根据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结合货币政策的其他目标,保持社会融资规模适度稳定增长,既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又对实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必要的压力。目前在通胀压力较大、信贷总量规模巨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优化信贷存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快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建立健全涵盖风险投资、资本市场、银行信贷等方面的完整金融服务链条,使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实体经济企业,都能以合理的代价获得有效金融支持。此外,要探索完善金融、财政、税收、土地、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运行的机制,形成合理的行业利润分布结构,为金融体系加大对有利于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持续发展的产业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是着力提高各实体经济部门的产业创新能力。在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必须要从过去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要创新研发活动的激励机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加速折旧、减免税收等手段,提高技术创新的私人收益率,形成企业、科技研发机构等各类经济主体提高创新强度、加强技术学习的普遍行为模式。同时,要完善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大幅提高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技术资源向技术能力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要根据各实体经济部门的需要,制定实施一揽子创新驱动发展措施,帮助企业克服技术进步的市场性和发展,引导企业强化研发投入、提高创新效率,并且在创新主体和创新路径具有多样性时,协调主体间的行为、指导创新方向。

四是积极促进实体经济各行业协调发展。当前实体经济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既有基础性、资源性行业垄断性较强的原因,又有下游制造业行业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的问题。因此,破解实体经济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协调的难题,一方面要抓紧制定实施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真正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性、资源性行业,增强实体经济上游行业的竞争程度;另一方面,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下游行业,也要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适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在实现规模效益的同时,增强其对上游行业的谈判能力,从而避免出现实体经济行业利润差距过大的情况。

篇2

关键词:经纪人;发展与规划;措施与研究;

体育经纪人作为体育产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纽带,为运动员、俱乐部、协会、赞助商、广告商牵线搭桥,是体育市场发展不可缺少的行为主体。马铁、黄文卉等人将体育经纪人定义为:“以获取佣金为目的,与体育相关人员及组织签订委托合同,充当委托人与第三人之间有关职业运动、体育竞赛的订约媒介,或为委托人提供通过体育获益机会的自然人、法人或其它经纪组织”。体育经纪人发展至今,己经形成一股社会力量。“姚之队”、“中体经纪”、“八方”的崛起,NBA中国赛以及在电视上众多的体育明星所主打的广告都在体现着体育经纪人的价值。假外援现象、国内优秀运动员低价输出等又提醒大家体育经纪活动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我国的体育市场化的过程中,对于体育经纪人问题深入研究是非常迫切的。

一、我国体育经纪人的发展现状

体育经纪人的组织形式。目前我国体育经纪人数量不多且多以公司的形式存在,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体育较为发达的地区。公司法人是我国现有体育经纪人的主要细织形式,个体经济人和体育经纪人事务所的形式还很少。

体育经纪人现行培养模式。目前我国尚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体育经纪人培养体系,仅有的体育经纪人培训班,近几年在全国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但培养效果不尽人意,形成了一批持证却难以上岗的“准体育经纪人”。

休育经纪活劝的参与主体。在从事体育经纪活动中,真正体育经纪公司在我国数量还很少,更多的是以兼营体育经纪业务的其它组织形式从事经纪活动,主要是广告公司、攻关公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此外国外体育经纪公司也参与了我国体育经纪活动。

体育经纪人的经纪活劲形式。目前我国体育经纪人主要以“居间”形式为主,高水平的“”等经纪活动还很少[1],在运动员的经纪,特别是优秀运动员的经纪方面存在体制制约,而仅有的运动员经纪也仅限于部分运动项目运动员转会,回前我国体育经纪人的经纪领域是体育赛事,但运作水平有待提高。

二、 我国体育经纪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经纪人管理法规健全。与体育经纪人的人数迅速发展相反,我国体育经纪人的管理体制与法规却没有随之健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统一的体育经纪人立法。我国并没有统一的体育经纪人立法。现存的只有国家工商局在2004年颁布的《经纪人管理办法》和少数几个省市有关于体育经纪人的法规,而且法规的内容不一致,不利于体育经纪人在全国范围内执业。第二,没有专门的体育经纪人才。我国的体育经纪人大多数是兼职执业,执业能力和素质并不高。同时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对经纪人的专门知识、比赛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第三,没有体育经纪人的违规救济措施。体育经纪行业的迅速发展,体育经纪人侵犯体育运动员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在我国现阶段,运动员只能通过《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有限的几部法律中规定的委托关系进行救济。而经纪人在与运动员签订委托合同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条款,有的甚至没有签订委托合同,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对经纪人损害其利益的行为进行救济就十分困难。

体育经纪人素质较低。由于市场起步较晚,短期的人员上岗培训时间短、内容少,形成过关率高、淘汰率低的短期急功近利的现象,长期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还未形成,且少有资本进入推动。由于体育经纪活动常涉及多种专业知识,如体育、经济、广告、营销、公关等方面,优秀经营者需要具备综合知识结构或身边团聚着拥有多种知识结构的顾问团,因此体育经纪市场中优秀经营人才较为匮乏,中国体育经纪活动的运作水平还很低下,与国外的体育经纪公司难以抗衡。

体育经纪市场信息不灵。由于在地域、时间、专业、人际关系等方面存着较大差距,造成了体育经纪人的“中介价值”缺失。而所谓“中介价值”的产生基础是经纪人能够掌握大量的相关信息。但目前,我国缺乏有权威、有质量、多内容的体育市场信息平台,没有灵通的体育市场信息交流,就难以提升体育经纪人及其活劫的市场价值。

体育经纪人的职业非专业化。目前在我国经常较为正规的体育经纪实体有:希望国际体育经纪有限公司、北京高德体育文化中心、广东鸿天体育经纪公司、国际管理集团等,但是相对体育市场发达的国家来说,我国体育经纪人数还是较少,通过经纪人资格考试和体育专业知识考试,长期从事体育经纪和活动的体育经纪人更是寥寥无几。其中大多数是兼职广告人,或是通过一定渠道充当临时体育中介。可见,目前从整个中国体育经纪市场看,半职业性的体育经纪人在我国还占据主要地位。

经营规模较小、理念有待成熟。体育经纪人作为体育市场的行为主体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体育市场的水平、规范、高效的运转,也影响着体育供需市场对体育经纪市场的依赖和信任。体育经纪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体育经纪人,如美国拳击经纪人唐•金。另一类是体育经纪公司,如国际管理集团。虽然个体体育经纪人是体育经纪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从整个国际体育经纪市场的份额来看,个体体育经纪人只占了一小部分,而体育经纪公司几乎占据体育经纪市场的垄断地位[2]。可见,一个规模大、资金雄厚、经常运转正常、高效的体育经纪公司更能满足整个体育经纪市场的需求。以国际管理集团为例:该公司在全球有60多家办事处,的运动员、教练员2000多名,并从事有关体育的各种中介业务,但目前我国的体育经纪公司仅有几家,而且规模较小,在体育经纪市场份额中主要还是以半职业化的个体体育经纪人所垄断。

三、 我国体育经纪人的发展前景

加入WTO,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中介市场将分步骤、分阶段、渐进地开放。目前,整个中介市场处于社会转型期间,各类专业中介市场将走调整政策和放松限制之路,体育中介市场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1)运动员经纪将有大的突破;(2)运劝队、体育组织将有大的经纪需求;(3)体育赛事前景将更加广阔;(4)中介市场的法制环境将有所改善;(5)体育经纪活动将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上有所拓展;(6)体育经纪活动内容将有所扩展;(7)经纪活动范围全球化;(8)国外体育经纪公司凭借其资金、品牌、技术等优势在我国体育市场广泛介入。

四、我国体育经纪人的发展对策

建立体育经纪人的专门机构,健全法规。国家体育总局应成立专门机构,对体育经纪人进行科学研究,为体育经纪人提供法律和信息的帮助;尽快制定出我国体育经纪人的管理条例、相关的法律依据和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佣金标准,使体育经纪市场有序,避免委托方、受委托方和中介出现膨胀,影响体育市场的发展。

建立体育经纪人的学习、培训体系。培养体育经纪人应充分发挥体育院校和经济院校的优势,在体育和经济专业设立经纪人专门课程[3],培养体育经纪专业人才。同时建立专门的培训体系,对正在从事体育经纪的经纪人进行培训,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体育经纪人的整体素质,使体育经纪人持证上岗。

规范政府机构与体育事业的管理体制。打破国家体育总局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对体育市场的垄断,逐步实现体育中介市场资源的公开化,进一步转换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我国体育经纪业应借鉴国外的管理制度,体育经纪业的管理应该着重从资格认定制度、注册登记制度、保证金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佣金制度、仲裁制度、违规处罚制度、培训制度等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规范。

疏通信息交流渠道。总局委托下属事业单位成立国家级体育信息交流中心,负责收集、整理、储存和国内、外体育资源供求信息,同时通过INTERNET等网络了解全球体育信息,为相关交易主体提供咨询和调研服务,形成经常性的信息交流市场。定期召开体育经纪人信息会,印发有关材料,组织经纪人学习有关政策法规,进行经验交流等。

同国际体育经纪市场接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经纪人管理体制、培养体系和运作方式,使体育经纪人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由半职业化逐渐向职业化过渡。在进行跨国经纪活动时,体育经纪人必须持有国际各种体联组织颁发的各种证书。只有取得送些资格,体育经纪人才能把更多的中国运动员推向国际体坛,同时,引进更多的国外运动员参与中国体育市场运作,推动我国体育竞技水平和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

总之,体育市场化、职业化是体育经纪人产生的源泉,也是其发展的直接动力。我国体育市场化、职业化的不断深入,体育经纪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暴露出相当多的问题。我国体育经纪人的经纪活动还很不规范,经纪范围还很窄。虽然已有国际化的特点,但是规模还很小。另外,我国体育经纪人大都是兼职、临时中介和,缺乏体育经纪人所必备的素质和知识,人数也很少,具有专业性的体育经纪人则更少。因此在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我们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依据我国体育市场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开拓一条适合中国体育经纪人的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开封大学体育教研室

篇3

关键词:林业经济 转型 发展

一、发展林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森林资源总量逐年减少,森林质量下降。

由于过量采伐,使大径级木材比例大大减少,这些多为国家保护的公益林,在中幼森林中,人工林比重很大,由于人工林树种单一,稳定性差,易于死亡,目前我国森林总量严重不足,并且伴随着低产期、抵效益的状态。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的依托系雄厚森林资源,如果森林资源的总量逐年减少、质量不高势必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林业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研发能力差。

我国林业企业在生产技术和装备上始终处于滞后水平,始终无法超越世界先进水平。主要是因为现代技术水平的生产设备,我们还不能设计生产,重点依靠引进国外生产设备。

(三)我国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我国林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过小,生产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规模经济效益。林业企业还普遍存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技术密集型企业少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致使生产效率低下,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林业经济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林业经济发展现状应采取以下对策以促进林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大力培育和发展后备森林资源。

只有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森林资源得到保护,才能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加大造林力度,全面彻底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得天然林采伐得以有效控制,封山育林,从根本上保护好天然林。

(二)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1、要不断推进国有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各个行业都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获得了加快发展的新动力,已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因此,全面深化国有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加快解放林业生产力的关键,生动体现着国有林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信念。

2、是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

要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应把林业按需分类,即一部分森林划出来作为公益林,其主导方向是为国家提供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投入为主,纳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资源,政府将以各种方式对投资者给予补偿,生产经营者擅自改变经营方向会被追究要法律责任。另一部分划定为商品林,由投资主体和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经营,以经济效益最高为目标,用现代化手段,大幅度提高森林的生长量。

(三)实施“优化升级工程”,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

推进林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必须的。林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1、以生态建设和市场要求为依据,执行林业产业战略改组的意见,将林业产业结构再多优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大技术改进力度,实现企业提档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大力发展木材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

2、要大力发展林业特色经济,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

2.1 充分利用林业山特产品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绿色食品是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纯天然、无污染的优质、营养类食品。与木材加工业相比,绿色食品加工业具有产业链长、领域宽、发展前景广阔的特点,再加上林业资源危困,因而发展林业替代产业已成为振兴林区经济、加快林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

2.2 要充分利用林区中草药资源,大力发展医药制造业。林区具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的宝地,当今中草药是我国医药出口已成为我国的拳头产品。

(四)、加强依法治林,实行科技兴林。

实行科技兴林是振兴林业经济的关键,目前,我国林业科技贡献率约为27%,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振兴我国林业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实施科技兴林这一重大举措。

国家应加强林区立法与执法工作,妥善制定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以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林区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禁止乱砍乱伐林木资源,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以保证林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实现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1、要重视林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并抓好林业重点实验室,使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林业技术的应用紧密结合,促进林业经济快速发展。

篇4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问题;优化措施

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整体良性运行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只有农村经济发展起来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尚存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首先,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方式非常粗放的情况,很多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还是在沿用以前的发展方式,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基础设施的落后,导致很多农业资源不能被有效的利用,使得农民在收入方面出现了非常低的情况,致使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受到制约。第二,近几年来,中国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其他自然资源总量也越发不足,这不利于农业大规模生产,也使对土地的使用效率降低,导致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面临严重的资源压力。第三,农业生产中科技的支持不足。科学技术的支持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失去了获得科技支持的主动力量,导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被动。第四,城乡二元化经济体系依然存在,农村社会保障和城市化水平还有很多欠缺,这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最后,缺乏专业性人才,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年龄、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农民专业技能不足,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1.强化政府政策支持,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应采取更严厉、更有效的措施,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证农村经济秩序的稳定。第一,要重点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突破土地制度的制约,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第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化自然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变土地和劳动力优势为工业经济优势,同时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农民就业安居。第三,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国家各项粮食补贴都要足额、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在政府的支出分配方面,要更多地投资于基础设施,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型农业机械,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增加农民的收入。第四,坚决制止和查处农村乱收费现象,避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出现,真正让农民在惠农政策的落实中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信心。最后,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供应。

2.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建立农民以及农民工培训体系是当前需要大力解决的问题。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制度,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只有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才能有效提高,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具体而言,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本着“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及时解决农民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传授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解答农民遇到的技术难题;要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水平、有不同需求的农民使用不同的培训办法和内容,使农民最终的角色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终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向导,依靠科技进行生产。首先,推广粮食增产技术。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培育能提高粮食单产、改善粮食品质的新品种。第二,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形成以农业高等院校和重点院所为依托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第三,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力。第四,将农业生产进行合理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通过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进行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通过这些措施,相信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定会再上新的台阶。

4.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产业集聚,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条件。建立城镇有序集聚人口的机制,对用地紧张的矛盾予以缓解。通过产业集聚发展新机制的建立,扫除产业集聚过程中的管理障碍、体制障碍和资源障碍。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为了吸引农村生育劳动力的转移,可发展相关产业,使就业岗位增加,帮助进程农民解决各种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和户籍等问题,使他们真正转化为市民,融入到城市生活,真正突进城镇化进程。

5.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民工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需要由政府进行组织、引导、支持,并鼓励农民自愿参加。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社会保障模式,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健康要求,促进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之,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为了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农业经济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措施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使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与社会整体发展接轨,最终确保我国经济整体实现又好又快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地勘经济;循环经济;洁净技术;经济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66-03

一、引言

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节能减排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的总称,也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所构成的,是物质反循环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和低排放,基本原则是“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实现物尽其用,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是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非常符合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和能源供给缓慢释放的矛盾中,地勘单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培育地勘经济新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谋求地勘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很低,突出表现在资源

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等方面。我国的GDP增长和矿产资源消耗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不协调,资源利用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数据表明,资源利用水平低会严重加大企业生产成本,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因此,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是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以来,我国在煤田地质勘探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丞待解决的问题。如今,我国正处在矿产资源需求强劲期,如何解决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是保障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长期供应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矿产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所以必须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节约和保护资源,实现各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逐步缓解我国能源短缺问题,谋求地勘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矿产资源开发是现代工业链条的源头

在“资源开发—生产加工—利用消费—回收再加工—再利用消费—废弃物回收—无害化处理—排放”这个循环过程中,每一个过程都存在资源利用量和资源利用率的问题。合理利用资源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并治理全过程,如以往对煤炭开采时产生的其他矿产品作为废料丢弃,造成了巨大浪费,制约了地勘经济的增长。因此,科学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对地勘经济的发展也十分重要。

三、我国地勘业发展循环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地勘业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已具有了一定的基础,比如在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和开发利用缺乏市场机制,矿业权市场发育不成熟

商业性勘查、开发投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参与探矿权、采矿权市场投标观念淡薄,竞争意识不强。存在探矿权单位圈占地盘,采矿权单位不珍惜资源的现象,使矿产资源浪费严重,国家财产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随着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矛盾更加突出。

(二)技术结构不合理

有些地勘单位对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粗放,产业链短粗,重开采、轻加工,矿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致使多数矿山企业仍处在开采原矿、销售原矿状态,经济效益低下;大多数矿产企业的采选方法、技术、工艺和设备落后,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程度很低,损失浪费现象严重。原煤等矿产品因受国内外市场变化影响较大造成供需总量失衡。

(三)法规政策不健全,支持保障能力较弱

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已经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但一些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有些法规条款仍存在着与现实脱节的问题,从而使工作中缺乏法规政策的支持保障。

(四)科研力量薄弱,缺乏专门人才

例如,黑龙江省是典型的能源输出城市,煤炭和原油为主要输出能源产品,天然气等其他能源消费比例偏低,煤层气、地热水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水平比较低,科研力量薄弱,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水平低。

地勘单位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成熟的“变废为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目前相关科研人才还比较缺乏,有些领域尚属空白,一些清洁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仍较落后。

(五)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许多地勘单位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甚至存在误区,一些人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加强污染治理,但这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优化生产方式,是治标不治本之举,制约了循环经济发展。同时,一些地勘单位的发展思路仍停留在重数量、轻质量阶段,致使地勘工作滞后。

四、加快发展地勘业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

地勘部门必须认识到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现代化的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根本改变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或闭环流动的新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发展空间更大。因此,地勘企业在发展中要不断提高对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营理念,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贯穿于企业工作始终。

强化发展循环经济意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企业的自觉行为。循环经济在地勘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能源开采和利用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勘查水平,实现能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效益最大化,使循环经济的发展走上良性轨道。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1.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支撑体系

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以国家政策为依据,以规范、引导、鼓励和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加快研究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政策,逐步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扶持力度,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税收、金融和财政等经济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仅仅靠现有的环境保护法规所提供的手段与方法显然已不能满足现实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所以,应尽快完善相关和切实可行的法规体系,使循环经济发展快速走向依法良性轨道。

2.完善现有的资源价格体系

发达国家大多采用一系列经济政策来刺激循环经济的发展,并要求相关企业产权制度明晰,使用权和所有权分开,市场有序,资源配额合理;对资源进行全成本定价,充分利用价格、金融和税收等手段,使循环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国外的这些成熟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资源价格体系的建立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调节获得,需要政府对资源价值进行评估,核算出各种资源的生态费用再以税收的形式计入某种产品或某项服务的市场价格,从而利用分配机制驱动地勘业实现循环经济。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也是主要的污染源,循环经济应从企业抓起。从本质上来说,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与企业的效益原则是一致的,如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和减少污染。

(三)提高矿产勘查水平,延长地勘产业链条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在地勘领域前景广阔,根据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现状,立足于可靠的煤炭资源,在地勘企业内部形成产业循环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水平,尽量做到不浪费、重环保,充分开发各种矿产资源,变废为宝,把一些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有害的附加产品进行循环利用,并且做到全程控制污染以保护环境。如在勘查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有毒有害的放射源,要科学利用、妥善保管;淘汰有毒废料时要最大限度地去除废物的毒性;推广应用清洁环保材料,尽量减少对大气和环境的污染;推广清洁生产,在对废料回收处理时做好分类,尽量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水平,建立绿色生态产业链条。

积极发展洁净煤技术,把传统煤炭转化为洁净的液体燃料,发展洁净煤技术的目的在于“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同时开发利用煤层气、地热水,加速产业化进程。要不断提高勘查水平,因为许多矿产是共(伴)生的,比如硅藻土、膨润土、宝石和沸石等矿产。在整合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水平进程中,要本着清洁、高效和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伴生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同时使矿产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不断开发新项目,如对油页岩的开采和利用,以弥补全球石油供应不足的问题。这些都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最现实、最可靠和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建立生态产业链,使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改善勘查和利用矿产资源的技术水平,使有限的矿产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四)建立示范园区,加快地勘业循环经济发展进程

地勘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通过地质矿产开发利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解决资金短缺和资源再生瓶颈问题。在循环经济典型示范园区内,采用废物交换利用、洁净生产等手段,变害为利,变废为宝,最终达到能量多级利用,各种物质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企业链”。企业布局和交易成本是形成“企业链”的基础,经济利益是企业间的纽带,各企业之间要强制执行典型示范园区内的法规制度,互动发展,共同发展,实现双赢,最终达到能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获得丰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在以煤田地质地勘业务为主的工业园区中,要加大新能源研究和勘查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回收率,通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加大对与煤共伴生产品的研究和开采力度,提高矿产利用效率。一是鼓励瓦斯抽采,加大对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变害为利,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煤矿事故频发的灾害,还可以减少甲烷向大气排放造成的污染,减少全球变暖、环境恶化,而且可以补充和接替常规天然气的能源矿种,以采取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建立煤化工产业基地。形成“煤—气—化”联产企业链,发展以煤为原料的新型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优先发展以甲醇为代表的煤化工产业。甲醇用途广泛,污染轻,市场前景好,效益好,是目前煤化工业的成熟项目;三是实现“煤—焦—化”联产,以“焦”为辅,以“化”为主,延长产业链,提高矿产品附加值,整合矿区资源,抑小扶大,配套发展以煤为依托,煤、电、冶、化、焦等一体化的工业链。

循环经济是人类与环境关系长期演变发展的产物,地勘业只有建立绿色生态产业链条,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才能有效规避能源枯竭风险,最终实现地勘经济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地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代功.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支持体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2]曲向荣.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M].北京:清华出版社,2011.

篇6

关键词:虚拟经济 辨识 评价 控制

虚拟经济系统是由实体经济系统中产生,又依附于实体经济系统的。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催化剂。在努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应尽量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但对防范虚拟经济内在的风险尤为重要。防范风险,主要指对虚拟经济的风险进行辨识、评价及控制。

一、虚拟经济的风险辨识

虚拟经济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研究的重点都是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的概念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是脱离于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的一种经济形态。狭义上认为只有与股票、债券发行、流通转让有关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活动才是虚拟经济,其中包括股票和债券的交易,还包括基金、期货合约、期权合约、股票指数期货、利率期货、利率互换、回购协议等的衍生金融产品;广义上则认为一切金融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投资业、基金管理业等等都可算为虚拟经济。

不可否认,虚拟经济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虚拟经济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如果不对这些属性加以研究和对其可能产生的风险加以防范的话,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的经济动荡说明虚拟经济的风险性。为了减少或最小化风险,就必须从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出发,然后才能进行风险控制。

风险辨识就是要分析虚拟经济风险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

虚拟资本的载体是有价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并借助于发达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非常快捷灵敏地流动。但在方便快捷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风险,投资人可以迅速地收回自己的投资进行短期投机行为,尤其是境外的巨额资金。一旦这些资金被大量撤回,将会给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二)虚拟经济的投机性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动大大加快,加上金融管制的放松,大量境外资本流入中国。短期的投机行为将会给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后果,若大量资本发生投机行为,必会殃及实体经济。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离

虚拟经济虽然相对独立运行,但如果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将会失去实体经济的支持。这种脱离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实体经济的动荡。甚至产生经济危机。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如果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必会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

(四)虚拟经济的泡沫性

如果虚拟经济的发展严重超出实体经济的发展,就会产生泡沫。这是因为过度追求虚拟经济载体的价格上涨预期,而使其它资产也随之连续上涨。而泡沫终究会破灭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后果导致了经济的严重衰退。

虚拟经济风险的产生除了本身所具有的不可避免的内在风险外,还有一些是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如信息不对称也会产生风险,在虚拟经济的各个层次中,由于经济活动行为主体角色的不同和获取信息的不同,存在着信息的不平衡。各个角色会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决策,这势必会带来不同的结果,风险也由此产生。

二、虚拟经济的风险评价

虚拟经济风险的产生具有无法避免的特性,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经过风险辨识后,风险评价必不可少。风险评价一般是从虚拟经济本身出发,找出虚拟经济本身的特有风险,再对风险所产生的环境进行评价,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评价体系。

在风险产生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根源在于政府、中介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可以从这三方面加以评价。

(一)对于政府方面的评价指标设置

政府对于虚拟经济风险的重视程度(重视程度越高,高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越小)、对宏观经济的把握能力(政府应能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适时调整本国总体经济的发展,因为宏观经济的发展能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政策调控能力(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政府都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政府应对虚拟经济的运行进行适当的干预)、通货膨胀率。目前,全球虚拟经济发展异常活跃,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一方面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风险。中国政府除了进行适当的干预外,积极进行疏导,鼓励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并制定政策鼓励机构和个人进行海外投资。来分散虚拟经济风险。

(二)对于中介机构的评价指标设置

中介机构风险的自控能力、规模的控制、预警监督措施的完善。中介机构应对虚拟经济的运行所产生的风险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这应该是评价中介机构的首要指标。控制能力应包括中介机构自身的机构建设(包括软件和硬件措施)、规章制度、急救措施是否健全等等。规模的控制也是评价风险重要指标,因为相对来说,规模与风险具有正相关的关系。预警措施是中介机构保证提前预知风险的重要步骤,预警系统应具有预测、评价和智能分析的能力。

(三)对于个人投资者的评价指标设置

理性、风险意识。目前,个人投资者在虚拟经济的发展中十分活跃。所产生风险的大小取决于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是否强烈。风险意识不强,必会使投资失去理性。

除此之外,还应该对虚拟经济的泡沫大小进行评价,度量泡沫经济的指标大致有以下几种:虚拟资产价值与国民总资产价值的比值,这能反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偏离程度;金融资产价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虚拟经济的相对体积:股票市价与每股盈利的比值,即市盈率,表示靠股息收回市价成本的年限,一般认为市盈率在20―30倍之间比较合适:金融资产价格增长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值。以上指标可以在一些统计资料中查到,但还应根据情况作适当调整。

三、虚拟经济的风险控制

对虚拟经济风险产生的根源进行辨识。并对衡量风险的大小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就可以根据评价的风险值进行风险控制。在控制风险上,除了常规的风险规避方法外,还应在风险达到一定的限值时,及时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进行风险干预,保证经济的健康运行。我们认为控制风险还应在创新上做文章,根据虚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方法上开拓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为虚拟经济产生的根源在于政府、中介机构和投资者,所以风险控制也应从这三方面来解决。

(一)政府在风险控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风险控制的主要实施者

首先,政府应构建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平台,这不仅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需要,也是监控分析虚拟经济风险的需

要。在监控虚拟经济系统中将所发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找出来,并通过平台的综合分析、判断和智能学习功能,找出虚拟经济风险产生的根本根源,这样才能给出相应的措施,对症下药。其次,政府是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制定者,起着监督作用,依靠法律法规规范虚拟经济健康发展。除了在法律上承认虚拟物品的法律地位,同时还需对虚拟物品的交易进行监管,加强虚拟企业和虚拟交易的管理。然后政府进行适当调控,搞好虚拟经济的市场运行。充分而有效发挥资本市场的要素配置作用;同时,还应在实体经济上加强管理和控制。夯实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最后,虚拟经济虽然应按照市场经济方式运作,但政府在虚拟经济处于高风险时,进行适当干预也是必须的。例如香港动用储备金干预金融市场,有效打击了对冲基金,保护了虚拟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否则将会对实体经济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二)中介机构如银行、证券交易所和基金机构本身应加强风险管理,制定相应的措施规避风险

银行的信用风险将严重影响着虚拟经济的风险,因为银行也与一般企业一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银行的信用一旦出现问题,将会给虚拟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建立信用管理系统,市场经济其实质就是“信用经济”,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金融管制的放松使虚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更加开放的环境。信用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虚拟经济领域也同样存在着信用的竞争。证券交易所是连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纽带,如果一旦连接出现问题,会产生很大风险。证券交易所应加强证券管理,规范交易行为,并随时监控风险。基金近年来发展较快,尤其是随着中国股市的高速发展,基金规模越来越大,规模越大。风险越大,适当控制规模是减少风险的基本条件。同时,各种不同的基金机构互相倾轧、互相利用、互相拆台,也给虚拟经济运作带来巨大的风险。

建立预警系统是中介机构控制风险的最有效的途径,它的构建将为我国宏观调控和风险防范发挥重大的作用。预警协调应具有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的智能性,提前感知风险并发出警报,为风险控制提供基础。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法制创新,这将是控制风险的持续动力,也是最终的解决之路。同时,还要研究由于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会出现新的风险源。这会使中介机构之间的风险相互交叉,同时也加大了虚拟经济运行的风险系数。

篇7

1研究背景

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趋势对实体经济具有巨大影响。金融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突出,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很多学者关注二者的分离,并研究分离原因,试图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

2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金融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实体经济决定的。实体经济不仅影响金融经济水平,而且影响金融经济质量。此外,金融经济靠实体经济来支撑。如果没有实体经济作为支柱,金融经济就无法平稳发展,无法促进经济发展[1]。(2)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反作用力。从某一方面来说,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由于金融经济源于实体经济,金融经济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金融经济主要是通过贷款、投资券等一系列方式来促进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造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

3.1两种经济发展不均衡

两种经济之前是互补的,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而且分离的趋势更大。这一现象将会为经济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由于这两种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同,金融经济在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而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如果长期按照这种形式发展,金融经济将会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资本分配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将会出现,最终导致大量资本流向金融经济市场。此外,实体经济对金融经济的支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被大大减弱,发展经济所需的基本动力和创造力不足,这些原因都会导致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不协调[2]。

3.2相关制度不健全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最重要的原因是相关经济制度不完善。由于很多国家逐渐取消了对金融经济相关制度的控制,这一举措的实施使得国际资金流动性增加,同时大量的资本进入金融经济,使国内外的贸易总额增加,在引入大量国外资本的同时,促进了金融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应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3]。因此应该结合当前形势,根据金融经济的发展情况,制定完善的制度。

3.3经济度量不准确

经济度量是在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反映市场经济和实际发展情况。然而,随着金融经济不断发展,实体和金融两个经济体开始分离,对经济的计量明显不准确。以金融市场为例,有很多资本家利用市场价差来获取利润。大量资金逐渐流入金融市场,提高了市场上金融产品的价格。影响金融产品价格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中的利益,而不是实体经济。由于金融市场上很多活跃的资金和产品的价格和价值与其真实的价值不对等,使得金融经济出现了表面繁荣的虚假现象,因此实体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就容易被忽视。此时,经济度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实体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导致经济总数值不能确定。

4规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办法

4.1利用宏观政策进行调节和控制

现阶段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轨现象严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要想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稳固发展,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适当的控制与调节。要想使宏观政策在调节和控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解决金融和实体经济不协调问题,就要注意以下3点。①明确二者的关系以及各自所处的地位,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本,金融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②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来促使实体经济进行资本积累,反过来也会使金融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③整治市场秩序,政府部门起带头作用,通过颁布政策和法规达到约束和规范的目的。

4.2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脱轨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比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慢,导致不平衡和不协调现象的出现,其根本解决方法是加快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力度。而阻碍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在资金筹集方面。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资金筹集不仅成本高,而且筹集渠道少。因此要想使实体经济实现快速发展,需要做到以下两点。①采取一定措施使融资市场快速发展,不仅为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提供保障,而且可以在降低资金筹集成本的同时提高收益,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速度。②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体经济中,弥补其在发展方式上的不足。与此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支持性举措,可以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帮助,使得实体经济发挥出原有优势。

4.3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政府应该建立并健全相关制度,使实体经济能够发挥自身作用,为两种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环境。一方面,政府可以放宽货币以及信贷政策。为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已制定了相关制度,但在这些制度中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放宽货币以及信贷政策可以使金融经济支撑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融资速度,比如适当下调贷款利率,提高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

4.4促进金融经济自由化发展

由于金融经济比实体经济发展更快,因此要加大实体经济的发展力度。在两种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统筹兼顾,在加大力度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金融经济达到自由化发展。在金融市场领域,应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减少在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必要的管控,最大程度获得双赢。

篇8

一、虚拟经济产生和发展

虚拟(fictitious)一词有:假想、假定、编造、虚伪等含义,并作为现实的对立面。经济学意义的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便是从这里引申出来,并且从虚拟资本开始的。虚拟经济是资本独立化运动的经济。首先,虚拟经济是和资本运动相联系的经济。什么是资本?用于获取收益的那部分财富才是资本。什么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通资金。这是比较传统的提法。其实,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虚拟资本的含义在不断发生变化。尽管如此,理论上,一般把虚拟资本作为"实际资本"的对照物,后者通常指生产资料,也包括生产过程中?quot;货币资本"。资本的本性是要获取价值增殖。资本在运动过程中才能获取价值增殖。虚拟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以赢利为目的的资本是其运动的主体。其二,虚拟经济是和资本价值形态的独立运动相联系的经济。资本的基本形态是价值形态。资本以脱离实物经济的价值形态独立运动,这是虚拟经济之虚拟属性的根本体现。

纵观虚拟经济的历史发展,可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或形态:一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银行资本、股票资本运动的虚拟经济初级阶段;二是价格剧烈变化条件下出现金融衍生工具的虚拟经济发展阶段;三是网络技术进步产生了大量网络服务的工具和场所,出现了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

第一,虚拟经济的初始阶段。

希法亭(Hiferding,R.,1910)从揭示股票资本的运动规律出发,对虚拟经济活动进行了详细分析。他提出,在股票交易所里,资本家的财产以生产之外的纯粹形式出现了。此时,虚拟资本具有双重迷信色彩,仍有某些实际根据,即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职能表示的货币资本。

第二,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

虚拟经济不仅独立于实体经济活动,而且呈现虚拟经济活动的双重虚拟性,即新的金融工具可以是对某种虚拟资本(如股票)所有权的收益进行再分配,如期货、期权、期货的期权等工具。近20年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使得虚拟经济进入了发展阶段。期间,金融工具的推出以及金融市场的建立有了较快发展。

第三,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

虚拟经济在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使得网上银行、网上股市、网上交易正在向我们走来,这些市场没有一般意义的建筑物,没有交易大厅和柜台,"营业厅"就是网页,所有交易和清算都通过互联网络自动进行。

没有中心交易所和柜台,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出现了虚拟空间,并使得虚拟经济的无形化,其"假想"的程度更高。

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开始于90年代中期,因特网的发展,网络超市的出现,虚拟空间的扩大,加上数据化存储技术的采用,传统的时空观念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

当人类进入21世纪,这种虚拟化的空间和市场形式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会与日俱增。此时,虚拟经济的特点及其功能发生了质变,人类的生存空间也相应得到了扩充。

二、虚拟经济的特征: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四个方面。

1、高度流动性。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从生产到实现需求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但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正是虚拟经济的高度流动性,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使其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不稳定性。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这是由由虚拟经济自身所决定的,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象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3、高风险性。由于影响虚拟资本价格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无常,不遵循一定之规,且随着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交易规模和交易品种不断扩大,使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驾御,非专业人士受专业知识、信息采集、信息分析能力、资金、时间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虚拟资本投资成为一项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尤其是随着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大量投机性资金的介入,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

4、高投机性。有价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虽然可以作为投资目的,但也离不开投机行为,这是市场流动性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虚拟资本交易均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越是在新兴和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越差,防范和应对高度投机行为的措施、力度越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投机性游资也越容易光顾这样的市场,达到通过短期投机,赚取暴利的目的。

三、适度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作用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立,但又密切联系,各种形态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与不同阶段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而且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然而,虚拟经济一旦形成并发展,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延伸。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必要补充,并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活动。在虚拟经济的初始形态,股份制的出现不仅在股东共担风险的前提下,为产业资本提供资金融通,而且有利于企业加强管理,促进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实体经济运行质量。

虚拟经济发展阶段,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是适合价格剧烈变化要求的,新的工具和市场形式可以用来防范价格风险,确保产业资本运行的稳定性。

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虚拟经济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实体经济进行了有益的补充,网上交易的开通,为更多的潜在交易者提供了市场准入的可能,并大大地推进了跨越时空的金融交易。此外,网络超市的出现不仅有利于简化购物手续,而且会大幅节约交易成本。

二是,虚拟经济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资本形成。虚假经济有利于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比如,股票资本的出现使得上市公司可以获得稳定的产业资本来源;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促使相关资产(或标的物)的流动性有所提高,并为风险控制提供新的手段,有助于增强实体经济的稳定性;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实体经济的空间有所延拓,此外,较低的成本使得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趋于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股票资本和金融衍生工具来说,托宾"q比率"的增加,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运行的资本形成,扩大资本形成的基础。

三是,虚拟经济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

虚拟资本的出现,表面上看,是从产业资本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获取收益的权证,因而具有虚拟性。然而,虚拟资本的形成并非"虚无缥缈"或"无中生有",而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而产生,并形成对实体经济有益的补充,这种补充倾向于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

股票资本的出现使得借贷资本形态转化为股票分红,这样,不仅使产业资本的来源得到保证,而且倾向于降低资本成本;对于金融衍生工具来说,新的金融工具的出现,使相关资产的流动性有所提高,盈利能力有所扩大,并直接或间接地降低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就网络经济而言,虚拟交易场所和空间的扩大,不仅拓展了现实的空间,而且直接降低了相关设施成本,如网上购物、网络交易相对降低了实际经济交易活动的寻租成本或交易成本。

四是,虚拟经济可对实体经济的风险进行重组。

虚拟经济是以虚拟资本运动为特征,与实体资本相比较,虚拟资本所有权的市场性更强,其价格构成中包括预期因素和时间因素。尤其是一些新的风险对称性金融工具可以对实体经济所有权进行重新组合,产生风险的重新"捆绑"。

总之,虚拟经济虽然独立于实体经济而存在,却以现实的实体经济为基础,不能离开实体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却能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相应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益。

四、过度虚拟经济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虚拟经济的出现及其发展是实业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如果虚拟经济的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水平,虚拟经济的优点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相反,其不利影响会有所放大。因此,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挥促进作用是有一定条件的,过度发展、缺乏管理的虚拟经济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危害。

第一,虚拟经济可能产生"泡沫"经济。

虚拟经济价格形成往往与心理预期和时间密切相关,一旦对未来经济形势展望过于乐观,便可能出?quot;虚假繁荣",出现"泡沫",最终形成经济衰退。

股票交易本来有利于股票一级市场发行和股票融资,但是,如果股票交易过度,市盈率高,转手率太高(这意味着其价格变化频繁而且幅度大),股票市场所停留的资金量就会越来越大,这些被"挤出"的资金可能来自产业资本,因而会相应减少实体经济的资金。不仅如此,股票市场价格的剧烈变化,还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资产,尤其是价格下降时,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可能形成需求萎缩而直接影响到社会总需求变化,使宏观经济波动的幅度和频率有所加剧。为此,大多数国家创建商业银行、组建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市场以及开通网上交易,其目的在于为实体经济提供有益的支持,而不在于促进虚拟经济的膨胀。经验表明,虚拟经济的过快发展,常常会形成金?quot;泡沫",最终危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虚拟经济会对实体经济需求产生剧烈震荡。

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参照系或相关资产,其价格变化表现为对实体经济预期趋势。实际上,虚拟经济可以作为实体经济未来变化的一面镜子或参照物,展示未来经济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正因为如此,虚拟经济的剧烈变化可能带来实体经济行为的相应变化,比如股票和金融衍生工具价格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相关资产市场(现货市场)的供求变化;外汇远期、期货、期权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影响到外汇现汇的供求及其价格变化。因此,虚拟经济会增加实体经济供求失衡的力量。

第三,虚拟经济可能成为监管和税收的"盲区"。

虚拟经济的高级形态中以非中心场所为特点的市场部分可能游离于宏观管理之外,与实体经济相比较,这些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较难得到确保,监管上有可能存在"漏洞",尤其是虚拟经济往往处于国家税收管理范围之外。一旦大量的实体经济行为为虚拟经济活动所替代,国家税收的税基范围会相应缩小,从而影响到国家税收的合理增长。

五、促进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对策

当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虚拟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我国虚拟经济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既面临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从机遇来看,随着全球网络业的发展,中国网络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外资正看好中国网络市场的前景。中国的电脑及网络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近年来,日本、美国和中国台湾省的上市公司通过加强科技开发,实行向网络公司转型,把发展目标瞄向中国市场。

从挑战来看,我国的虚拟经济仍处于初级阶段,不仅股票市场发展规模小,受企业运行机制的影响,作为虚拟经济初级形态的股票市场还有待规范和发展。在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出方面,我国金融创新受到强大的制度性约束,金融行业市场化程度很低,还有待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

为了推进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要从我国实体经济的情况出发,按照实体经济的要求和条件,采取有利措施,积极创新,逐步推进虚拟经济的发展。

发展虚拟经济的目的是要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实体经济有效的延伸,为实体经济提高效率提供有效的空间。无论是发展股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还是发展以网络交易为标志的成熟形态的虚拟经济,都要从现实经济需求出发,根据现实经济的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等特点,明确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予以保护,适当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要发展虚拟经济,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既要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推动虚拟经济的发展;又要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发展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有益的设施。

对于可以代替实体经济运行的虚拟经济部分要有条件地发展,力求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要转变宏观管理的观念,逐步取消金融管制,建立合理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监管,增强透明度,确保虚拟经济健康运行。

二是,根据虚拟经济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

虚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其价格变化更多地受心理预期所影响,因而具有比现实金融交易的风险更大的风险,因此,其系统性风险日益突出。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风险管理,如在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做好防火墙设置,要有确切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避免其有效性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而有所降低。

在加强风险管理中,要针对虚拟经济中存在风险投机交易行为,对虚拟经济的风险重组适当加以限制,不仅要对虚拟经济的风险性加强管理,而且要对风险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予以防范,并实现技术上的保证。

三是,加强对虚拟经济的宏观管理。

不管是对新的金融工具,还是对提供虚拟服务(虚拟社区、网页、邮箱等虚拟服务)虚拟场所,都要加强宏观调控,适时制定有效的虚拟经济法规,颁布相关的税收和会计准则,确保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挥积极作用。

四是,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督管理。

虚拟经济的发展可能会给现实经济提供经济金融犯罪的可乘之机,为此,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督管理,防止通过虚拟经济进行非法金融交易、盗窃资金、"洗钱"等金融犯罪。

五是,建立和完善实体经济结构调整。

虚拟资本的发展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形成竞争和替代。例如虚拟经济的发展将使银行业面临新的重组。原来,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普遍使用,银行办公大楼开始出现减少,并相应增加网络化建设。据报导,美国政府已经决定对银行业进行重组,仅在加州就要关闭120家分行,裁员3700人。今后若干年内,美国银行业的经营网点将减少一半左右。

为了适应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还要在企业改革、金融政策、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采取相关政策措施,要努力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重组银行业,充分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逐步放松金融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建立适应市场机制运行的金融市场体系;在宏观调控手段方面,要努力采用市场化手段,发挥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积极性。总之,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为发展虚拟经济创造条件,推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Hayek,F.A.,1939,"PriceExpectation,MonetaryDisturbancesandMalinvestments",inHayek,Profit,InterestandInvestment,London,Routledge.

2.Hiferding,R.,1910,FinanceCapital,London:Routledge&KeganPaul.

篇9

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停止与黄金挂钩起,美国就一直在分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从70年代开始,美国的实体经济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就一直在降低,而“零和游戏”的虚拟经济却一直在膨胀发展。美国制造业的整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美国经常项目贸易逆差逐年增加,而为填补贸易逆差,美国只有通过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高度的泡沫化使虚拟经济所呈现的作用不再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仅仅是在同一时间截面上以及不同时期的之间的零和的利益分配。例如,美国各大投资银行的盈利模式近十几年发生巨大转变,在高收入的诱惑以及金融机构间高激烈竞争压力下,把利润来源由原来的以赚取佣金为主转向投资高风险的基金。而虚拟经济的泡沫终将破灭,而破灭的代价就是美元危机、美国股市持续走低和房市资产价格大幅缩水,以及众多美国金融机构因信用危机导致的破产、购并甚至国有化。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GDP总量为13.84万亿美元,而截至2007年12月2日的数据显示,美国股市总市值约为17.8万亿美元。另外,2007年美国金融机构杠杆负债比例则达到了GDP的130%以上,华尔街金融服务业全年利润占全美公司利润的40%。美国整个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单轨运行,是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政府宏观监管失误

政府监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借助一系列市场制度设置,为实现某些公共政策目标,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的规范与制约。美国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强调市场的内在调节功能。而在利润分配极其缺乏规律的虚拟经济行业,美国政府的这种放任态度,已被证明是一种政府缺位。具体来说,美国政府在以下几方面的监管是缺失的:金融衍生产品监管存在真空地带,房贷机构监管缺失导致次贷发放的失控,投资银行监管缺失导致对流动性和资本金缺乏约束,银行“表外投资实体”监管缺失使其亏损时重新并表引致信心危机,评级机构评级方法不够透明。更严重的是,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处置手段单一,被动的国有化使纳税人不满情绪激增,这也暴露了美国政府补救措施的匮乏。

三、金融系统稚嫩脆弱许多国家在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未能建立与之匹配的金融系统,其金融系统不成熟不健全,面对外来的冲击往往不堪一击。这a些问题已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这次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他们亦未能幸免。但是对于以美英为代表的有着完善金融系统的国家,由于其金融市场是自发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市场机制在市场调节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政府干预一般只出现在由市场机制失灵与政府监管失效导致金融不稳定或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它具有较少干预和被动干预的特点。而在这次金融危机面前,美国银行大量倒闭,美国有关当局不得不插手干预,采取措施纾缓金融市场的紧张情况、挽救会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金融机构,以至支持房地产市场。美国一直以来奉行自由市场原则,这些干预行动可谓前所未有。危机出现至今已有一年多,但即使是最乐观的金融机构至今仍未敢表示已看到危机完结的迹象。对于美国来说,重建金融体系,重新设置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平衡点,已是迫在眉睫。

四、启示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与金融深化必然结果。虚拟经济既能起“杠杆作用”,十倍百倍地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如果对虚拟经济泡沫的膨胀不加限制,它又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极大损害,正如这次美国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的经济萧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的今天,我们对虚拟经济的迅速发展决不能采取视而不见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应当认真研究其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以尽量防范并消除其消极影响。从此次金融危机中,我们汲取教训,对于虚拟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1.积极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改组。

2.加快银行业的商业化改革。

3.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4.发展民间资本。

5.加强对虚拟资本的控制。

论文关键词虚拟经济金融危机

论文摘要虚拟经济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是经济虚拟化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当虚拟经济完全脱离实体经济极度膨胀时,就会形成金融泡沫。因而,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研究虚拟经济的内涵及其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实体经济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金融是以各种常见的互联网工具(多指大数据技术、搜索引擎工具、移动互联技术等)为依托开展的创新型金融模式,具体应用形式多样,包括信息中介服务、资金融通服务以及第三方支付服务等。互联网金融通过实现金融领域与互联网工具的有机融合,体现了经济发展中的开放性、平等性、协作性以及分享性特点,达到了创新并延伸传统金融理念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因此,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理念与模式的创新形式,势必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一定的不足与缺陷,如何利用互联网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是业内人士高度重视的一项课题。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对于我国而言,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首先,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增大,实体经济亏损面有所增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GDP同比增长率以及环比增长率均有所下滑。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我国名义GDP呈现出下滑趋势。虽然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仍然处于相对平稳状态,但根据以往历史数据来看,名义GDP增长率下滑,甚至低于实际GDP增长速度,可能会导致实体经济陷入困境。

其次,我国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不足,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截至2015年,虽然全国范围内小微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但资金缺口以及融资缺口不断增加,导致大量小微企业的成长受到融资问题的影响。从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小微企业多具有轻资产性的特点,企业的财务数据不够完备,加之针对小微企业的社会征信机制不健全,因此传统银行难以为小微企业提供充足的贷款资金支持。总体来说,受到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偏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金融机构对于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被削弱,最终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受阻。

再次,受到全球经济发展不景气影响,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外部需求环境恶化。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8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尚未完全恢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不利。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累积的债务规模较大,可持续举债能力并不理想,货币政策以及财政环境过于宽松,难以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与扩张,因而实体经济的增长动力严重不足。从这一因素出发,一些国家与地区尝试通过贸易保护措施以及汇率等方式干预外贸行业的发展,反而导致了国内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衰退。

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相互促进

在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当中,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首先,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具有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互联网金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传统金融模式的创新,对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模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但其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目标仍然是高度一致的。简单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必须始终将实体经济的发展作为出发点与归宿,以提高社会的金融服务水平为最终目标,并在规模、结构、质量等方面体现出一致性。

其次,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存在着正面的促进效应。互联网金融产生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传统金融向着民主化、普惠化方向发展,进而产生对实体经济的正面促进效应。互联网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有一定驱动意义,在加快实体经济的产出速度、提高流通速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还能对社会再生产活动产生刺激性影响,以健全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互联网金融驱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战略

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创新发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为更好地利用互联网金融工具,积极驱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未来的关键在于健全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标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进行优化,引导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资金向实体经济转移等几个方面,具体战略措施如下:

健全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准入标准。健全的市场准入标准能够促进互联网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对改善互联网金融行业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有积极意义。首先,当将牌照制度引入互联网金融市场中。以网络借贷平台所引入的信用评级工作机制为范本,构建适宜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牌照模式,一方面可提高互联网金融平台统计管理的便捷度,另一方面能够明显提高互联网金融市场进入企业的资质水平。其次,应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注册资本金。政府部门应发挥宏观监管职能,在P2P平台中引入最低注册资本金制度,利用资金支持加强平台对各类风险的抵御能力,以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

构建可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政策环境。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体金融模式相比较,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将互联网理念与互联网技术手段高度融合,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本质仍然在于“金融”两字。因此,互联网金融必须将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根本目标。在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进行监管与引导的过程中,应关注如下问题:首先,应将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作为企业领导层培训范畴中的重要内容,使其领悟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意义与价值;其次,对于我国而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应当尽可能实现实体经济与互联网金融的协同、适应,通过政策环境下的一系列利好措施,促进我国金融结构的转换。

政策引导互联网金融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为开拓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融资渠道与途径,解决融资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保障小微企业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在政府部门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宏观引导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政府部门应通过税收优惠或专项财政补贴的方式对信贷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调整,引导互联网金融市场贷款资金逐步向实体经济流动。其次,要限制资金补贴对象数量。政策扶持的对象不得过于宽泛,应当将中型和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对企业交易规模作出明确限制,并根据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交易增长率、信用等级以及注册资本等关键数据,采取不同等级的奖励或补贴措施。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①刘焕蕊:《互联网金融支持产城融合发展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5期。

②陆岷峰、杨亮:《我国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关系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8期。

③陆岷峰、杨亮:《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关系及驱动思路研究》,《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6年第36期。

④皮天雷、杨萍、刘子荣等:《金融新常态约束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演变与革新》,《经济问题》,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