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学小结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二地理教学小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二地理教学小结

篇1

关键词:地理 高考改革背景 有效教学 实践研究

地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它在高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现有的高考体制的作用,在某种层面上阻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新体制下,地理教学应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地理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研究出更多的与新高考体制相符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而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一、高中地理教学当前现状

因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当前,大多数高中均忽略地理学科,使得广大师生均将地理看作一种副科。地理教师忽略课程安排,投入的精力较少,创新意识薄弱,导致地理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学生不重视地理学习。同时,还有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式教学模式,缺少对生活实践的联系,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局面,缺少交流互动,这既制约了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阻碍了地理教学水平的提升。另外,学生的逻辑思维不活跃,无法灵活运用地图。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包含各种信息和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一定的迟钝性。例如,剖析三大火炉的形成原因时,大多数学生通常仅仅回答自然原因,极少数学生考虑人为因素,问题思考不严谨。因此,一定要开展有效教学,改善教学方法,注重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有效教学概述

(一)内涵

截止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给出具体的有效教学内涵。综合分析国内外现有观念可知,关于有效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定义,其一,有效教学指代经由一段时间的投入后创造出最理想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成效显著的教学活动。其二,有效教学指代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比较剖析两类定义,笔者个人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内涵:

1.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效果一般指代教学活动的开展结果,侧重对成绩提高与学生进步的考查。教学效果良好指代经由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成绩得到提升,学生个人得到发展。由此可知,成绩提高与个人发展是评判教学效果的基本指标。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教学态度是否认真并不能反映教学效果,而是通过学生的知识获取情况来映射。

2.教学效率高

教学效率高指代经由有效教学行为,以较小的投入便可获取相对理想的教学效果,通俗来说是指全面培养综合运用能力,有效促进该能力的发展。

3.教学效益可观

教学效益可观指教学活动既可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实现教学目标,还满足预期教学目标以及基本教育需求。具体表现为:经由地理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关心全球问题,关注社会建设,积极宣扬科学精神,具备创新意识,拥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优化了社会发展理念。

(二)基本行为

1.教学内容应清晰

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教学要点便于理解和记忆、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概念解释明了、教学满足学生的认识能力、科学总结、及时回馈。

2.教学方法多样

教师可形象再现课程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教材、现代多媒体以及空间,留心学生的课堂表现,借助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肢体行为活跃教学氛围,多多鼓励,不断增强自信心。

3.任务驱动

教师应为预留充足的时间探究教学任务,紧紧围绕教学任务合理开展教学活动,禁止无节制的发散。

4.指引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有效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关怀和关心学生,科学编排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堂与课外作业,及时检查教学开展情况,给予针对性评价等。

三、地理有效教学实践策略

步入高中校园后,学生接触的学科内容有所增多,不同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不同的思维模式。为取长补短,思维敏捷、逻辑分析能力突出的学生一般选择理科,逻辑分析能力相对差的学生选择学习文科。然而,自颁布新高考政策后,高中生应勇往直前,在有效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尽量弥补弱势,进而全面迎战高考。

(一)参照地理高考新特点,系统规划教学内容

1.联系区域地理特征,有效渗透地理知识

地缘、客观事实与思维意识共同组成社会现象。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基本组成元素,它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地理知识的系统学习、规律的明确与结构的构建均离不开地图。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区域地理是传播地理知识的基本载体,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紧密联系区域和系统地理,构建思维地图,同时,还应具备充足的地理事物,以此来活化抽象、单调的地理知识。

2.依托问题,明确复习范围

在教学设计环节,地理教师应打破常规,积极开展访谈活动,并参照访谈问题合理分类,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待明确这一问题后,以此为依据,合理开展教学设计,其中应格外补充学生的不足之处。同时,综合对比传统教学模式,进而增加当前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依据典型例题,优化思维方法

在新课标下,地理高考实体常常为社会热点问题,并不以教材体系来展现,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某年高考地理试题以农业科技进步为背景,主要考查粮食产区这一问题,这是对现实问题的考查。同时,试题类型也正在从封闭型逐渐转向开放型,试题内容从教学案例慢慢过渡到现实命题,更加突显自主探究性,开拓了思维考查范围。当前的高考地理试题冲破了教材的束缚,侧重对能力立意的考查。因此,为让学生有效掌握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则应强化典型例题训练,尽可能用直白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

(二)结合文理科生的逻辑思维,构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1.利用多媒体来提高课堂参与性

地理科学主要讲述与自然现象相关的内容,原有的板书模式无法全面彰显课程魅力,而多媒体有利于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因多媒体集声音、视频与图片于一身,它可增加学生的记忆深度,丰富学生的个人感受,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提高课堂参与性。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与人类这节内容时,教师应从多种渠道搜集教学资源,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并在课堂上播放与98洪灾、四川洪灾等相关的视频资料,通过视频观看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巨大危害性,掌握基本的灾害防治常识,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升教学效率。

2.努力开展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虽然能活跃课堂氛围,但也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教师应巧妙转化、讲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学会地理知识,并不仅仅是活动课。地理教师应参照所讲授,结合知识背景,合理设计活动主题,有效穿插课堂知识点,科学设定知识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积极探索,找到答案。同时,因地理学科比较特殊,所以,应明确文理科生各自优势,并充分发挥,共同进步,进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自然与人文地理共同组成地理学科,其中自然地理倾向对自然现象的解读,进而让人们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全面预防自然灾害,理科生在逻辑推理与基本运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他们在小组探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可带领文科生剖析和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人文地理则主要阐述人文现象,文科生在该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他们可带动理科生,一起学习,实现共同进步。因地理教学中包含许多概念,且比较抽象,学生一般很难理解,此时教师可则开展趣味教学活动。例如,学习宇宙这一概念时,教师可引入孙悟空与筋斗云的故事,众所周知,孙悟空翻个跟头可行走十万八千里,可在孙悟空翻越百个跟头后,仍未到达天际的尽头,以此来让学生认识到宇宙的广阔和无穷。

此种教学可有效调动学习自主性,并可指引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知识,全面解决活动任务。同时,教师应留心观察周边学生,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疑问,帮助学生构建与自身相适应的知识体系。

(三)有效发挥学习自主性,创新课堂讲授方法

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主要围绕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改中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认识,人们逐渐冲破原有满堂灌式授课模式的束缚。在高考改革这一大背景下,结合新课改标准,对讲授法进行重新界定,赋予其丰富内涵,它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教学活动更加民主化,教师要有效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具体包含以下讲授方法,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宜的讲授方法。

1.图示讲解法

地理学科包含较多的抽象概念和原理,而图示讲解法是指依照概念和原理,经由图形将其具体化,并进行注释说明,进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概念原理。例如,在学习太阳直射点时,地理教师可绘制直射点回归图示,清晰注明图示中各个纬线的内涵、曲线集合点与直射点动向,则学生便可参照图示来判断直射点的具置。此种讲授方法可大大提升注意力,显著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经由教师讲解让学生形成深刻记忆。

2.剖析法

地理教师可参照概念、原理基本组成将其划分成不同的点层,逐步剖析,有序解释本质内容,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刻记忆地理知识、全面掌握基本原理。例如,在学习自然资源与人类这节内容时,应仔细剖析自然资源与人类这对矛盾,这两者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关系剖析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资源以及人类的内涵,便于理解掌握。例如,在讲解三圈流时,某位学生大胆假设,若地球反方向自转,则三圈流会如何变化。因在本节教学中,笔者通过地表均匀与地球停止自转引出本节内容,学生只要联想导出内容,经由讨论,便可得知自转的具体影,得出以下结论:只要出现三圈环流,依据存在气压带与风带,仅仅风向出现改变。

(四)科学总结,及时反馈

1.教师总结

学生虽然是教学小结的主体,但教师仍旧发挥着指导作用,要求教师肩负小结任务。通常包含以下两种小结方式:其一,知识小结。这是一种应用最多的小结方法,主要应用在知识梳理中,突显重点内容;其二,铺垫小结。此类总结是指概括本节内容的同时,设下悬念,引人思考。例如,在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这节内容时,设计如下小结:城市人口所占据的比重是评判城市化水平的基本标准,且该比重与城市化水平呈现正相关,则是否可理解为城市规模可毫无节制地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可肆意增长。对于这一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进行重点研究,以此来为下节城市化问题的讲解奠定基础。

2.学生总结

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导位置,同样,学生也是教学小结中的主体。学生的切身总结不仅可深入认识知识体系,还可帮助学生明确重难点内容,便于教学情况的全面掌握。

3.升华总结

在升华总结中不再强调本节知识点,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和拓展,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升华,也可从整篇文章出发进行拓展。例如,在学习探索宇宙这节内容时,对于地外文明探索这一问题,经由小组讨论后,做出如下总结:对于人类而言,探索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现代人与古代人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宇宙探索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也是探索人与宇宙这两者关联的活动。虽然这种探索非常艰辛,且成功的可能性较小,但即便经由努力,毫无收获,也是成功,这是以为内它从侧面揭示了宇宙生命的珍贵与稀少,并能印证我们的生存价值。此种总结慷慨激昂、发人深省,可将地理教学推向。

四、结语

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整体水平不高,主要存在高考能力标准不断提升、教学方法落后单一、试题涉及面狭窄等问题。在高考改革这一大背景下,为全面应对政策变化,打造更加理想的地理高考成绩,地理教学应在突显效果的同时,强调效率。地理教师则应改善原有的教学模式,冲破满堂灌的束缚,注重自主学习,回归知识本源,加强知识梳理,灵活驾驭高考试题,积极构建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帆.地理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实践与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4,(2):55-57.

[2]杨帆,刘源泉,潘婷等.2012年新课程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5):48-54.

[3]梅国红,陈涓.基于地理学科素养的高二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地理教育,2015,(6):45-47.

[4]姜钟光.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5]栾春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版),2015,(8):183-184.

[6]林惠兰.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4,(4):124.

[7]李洪龙.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23(4):111-113.

篇2

关键词:加涅学习理论 教学设计

罗伯特・加涅(Robert Mills Gagne 1916.08.21-2002.04.28),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集中在学习理论、教学设计乃至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构建上,并因其教学理论而闻名。教学理论是指在学校教学情境中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从而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以下三点是其教学理论的基本要义:①设定教学目标;②分析学习阶层:③掌握教学历程。他的教学理论是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三者的交互关系而构建的。因此一般公认加涅的教学理论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运用加涅学习理论进行地理教学设计。以加涅学习理论的基本要义为指导,即在教学目标及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三者交互关系构建基础上,作者对高二地理《南亚概述》(以下简称《南亚》)一节进行了设计,具体做法如下:

1.1厘定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之前根据教材性质和学生条件所预定的目标,希望经过教学活动后学生在知识、技能及身心等各方面可能产生的改变。加涅将教学目标分为5方面:发展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获得语文知识、学到运动技能、培养良好态度。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第四种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属于情感领域。加涅的三种教学目标分类与新课改理念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异曲同工之效。如表1:

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设计的要求,结合加涅学习理论,笔者对《南亚》一节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掌握南亚范围,能将南亚主要国家、临海、河流和主要城市正确填入填充图中。

②了解南亚是人类文明中心之一,印度教及佛教发源地。

③掌握南亚地形区概况,在图上填绘南亚主要地形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孟买气温与降水图及南亚季风图进行分析,简述南亚季风性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季风性气候的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欣赏南亚自然及人文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认识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与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1.2策划教学过程,调节教学。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互动历程。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学习,都产生在教学历程之中。传统教学的缺点是教学后才检查学生成绩,此种做法只能评定学生成绩高低,对教学改进无大助益。针对此加涅根据学习的认知加工过程提出了与内部过程相应的、对内部工程起促进作用的九个外部条件,即教学事件(InstmctionalEvents)。这九个教学事件依次呈现,构成了加涅的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九个阶段的建议是:提示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注意使之理解所学教材的意义;城活原有的知识,确认学生已经学到相当程度;呈现刺激材料,提供联系机会使学生将所学得的知识输入长期记忆;以问答方式检查学生能否将记忆中的知识检索使用;设计新的问题情境考验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引发学习行为;根据教学目标综合检查;以回馈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并予以鼓励,借以对其学习产生强化作用,促进记忆与迁移。以本节南亚季风讲解为例,进行了计算机辅助为基础的教学过程设计。如表2:

1.3分析学习阶段,指导学法。加涅从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中推论出八个重要而有序的阶段,他称之为学习过程。这八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准备、操作和迁移。加涅认为,将学习过程与教学事件相联系对有效的教学设计来说,有深远的意义。“准备”包括注意、预期目标和提取原有知识。对应的教学事件是指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和提示回忆原有知识;“操作”包括选择性知觉、语义编码、反应和强化。对应的教学事件是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和提供反馈;“学习迁移”包括提取知识和技能并把它运用到新的不同场合。对应的教学事件就应该是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在《南亚》一节中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对学生学法进行指导:

1.3.1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播放印度电影《阿育王》音乐,同时投影本节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课堂。在学生明确本节讲述内容后,提示学生回忆前面讲述区域地理的方法即空间定位、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概况等,告知学生本节同样以此方法来研究南亚概况。

1.3.2在实际教学阶段,采用自主探究法,指导学生读孟买气温及降水量图,从而探究南亚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及气候成因。学生结合已有的季风性气候知识储备,相互之间合作探究后,能在讲台上较为完整的讲解出南亚季风性气候成因,并能与东亚的温带季风进行对比。学生自己主动探究,相互合作,自我展示,加深理解,实际效果很好。

1.3.3南亚教学小结由学生来完成,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自己也编出了许多顺口溜,并且发现了南亚地理特征中的“三多”,学生自己发现的东西,格外感兴趣,记忆深刻。

完成阶段性的学习后,引出作业和提供反馈,出一些层次不同的相关练习题以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需要,实时引进高考题,进行拔高。

1.3.4在学生完成南亚季风知识的学习后,投影南亚水旱灾害图片,引导学生探讨季风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解决措施。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即提取知识和技能并把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现新课改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地理为生活”。

2、运用加涅学习理论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启示。

2.1教学氛围要愉悦化,促进学生思考。教学中我们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通过教师的地理教学设计,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地理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地理信息加工的主体、地理知识意义的主动学习者。只有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下,才能实现以上教学过程,完成既定教学目标。

2.2教学手段信息化,创设地理情境。教师应依据地理学科的特征――区域性和综合性,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搜集一些自然及人文地理资料、地理图片、地理模型等制成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地理学习创设尽可能多的真实情境。

2.3教学过程问题化,促进学生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抛出一个个大小、深度不同的问题,以问题引领教学,促进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问题的呈现,与教学事件相联系,依据加涅从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即准备、操作和迁移。层层深入叠加,刺激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篇3

关键词 地理简答题 现状 解决对策

一、简答题作答过程中的典型问题

(一)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情况较严重。虽然在新课标考试大纲中对区域地理没有明确要求,仅仅是在说明中写道: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载体。因此要考查高中理论知识,还是会以区域地理为背景,让学生再现对地理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语言组织、规范表达的能力。要做到这些,首先是具备丰富的区域地理知识。如果学生不能够准确定位、没有把握区域特征,则很难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推理,即使能套用平时老师构建的一些答题模板做出答案,但组织的答案往往是空洞无味的,不是根据某区域特征描述,就是针对某一类问题。这样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分数,但是难以拿到高分。

(二)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在地理综合题中,信息的呈现方式一般是图表和文字描述。考生解题之前,都需要从试题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正确解读,再调动储备知识组织答案。如果在获取信息过程中出现漏洞,解读时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自然无法准确解答。

(三)逻辑推理能力欠缺,因果关系不明。近几年的高考综合题以成因分析、特征描述、区位因素分析为主要模式,尤其是成因分析题更为多见。这类题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相对高,而对于文科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恰是他们的软肋。在答题时因未形成严密的推理思维,形成的答案前因后果倒置,或是根本不存在因果逻辑关系,使得这类题失分十分严重。例如这道模拟题:与我国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简述青海湖所在区域气温日、年较差特点,并分析原因。学生在分析这道题时,大多数人能从海拔高的特征出发分析到大气稀薄这一步,但是到此就会卡壳,或者只答出了大气稀薄使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少,而没有推理到夜晚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差这一环节,从而推导不出日温差大的特点。甚至只提到了海拔高气温低就没有下文了。在分析年温差小时,分析出了夏季气温低,但是没能分析出冬季并不寒冷的原因。大多数人不明白是由于海拔高和纬度较低的特点,使得冬季风与寒潮对该区影响小导致冬季并不寒冷。有的甚至直接说因为海拔高,所以冬夏季气温都低故年温差小。

(四)专业术语的运用和规范表达能力较差。规范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是高考要求的四大能力之一,该能力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二是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进行定量表述。在考试时,学生不仅需要从繁杂的题干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还要通过自己的分析、取舍、综合、归纳、概括,准确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然后按题目设问要求进行规范准确地阐释。许多考生解读信息后也明白了知识和题目之间的联系,但是在表达时就随意性过大,如一道题目中涉及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失调引发的问题,学生作答是“导致男人娶不到老婆,抢亲”等;再比如作答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时把滥伐森林说成“砍木头”。诸如此类,都突出表现为专业术语的欠缺和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

(五)答题不分要点,堆砌答案现象普遍。高考答案中虽然没有明确分要点,但是我们知道改卷时是看点给分。例如分析区位因素时,光照、温差、降水都属于气候这个因素,可是我们不少学生答题时,光照充足随后就出地形平坦,接着又是降水丰富等等,要点之间没有联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也没有排列序号、要点间没有分号相隔,让老师觉得完全是堆出来的,而不是经过严密的思考组织出来的。

二、提高简答题作答能力的措施

(一)课堂教学突出能力培养。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及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力度将会不断加大。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如下能力培养:

1.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教学中多创设新的情境或引用经典的考题,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把握方法。要使学生学会提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让学生看图说话,说出有什么,然后教师总结及文字信息,做题时强调学生留下做题过程,注重信息勾画和解读,也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有效措施。

2.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在课堂提问中就要有意识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了大面积提高这方面能力,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老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长久下去学生的表达能力自然会有显著提高。在二轮复习时,进行简答题归类限时训练,然后四人一组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自己修改。接着小组代表发言,别的小组进行评价,老师总结归纳。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规范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二)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实行文综考试后,试题覆盖面明显缩小,高考不可能覆盖《考纲》中所罗列的全部内容,只能以抽查方式考查地理基础知识。而《考纲》中所列出的主干知识则是考查的重点。一轮复习重点抓基础知识的落实,要求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不同类别的知识结构图。并要采用多种形式巩固,如课前学生默写,每周小结,每章学习完后大总结等等形式,使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和联系,将地理知识内化为能力和素养,使自己碰到问题时都能从地理学角度进行思考形成独特的“地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