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

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体验式阅读教学 有效构建

一、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概况

所谓体验式阅读教学具体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某种方法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体验式的阅读教学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感意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进入那种意境,从而品味到知识的独特味道,得到情感的感悟、升华及熏陶[1]。

二、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有效构建

1.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书本是作者或编纂者对某种东西的记载或描述,小学语文课本是汉语知识的开端,通过从小学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为以后的汉语学习将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阅读语文课本则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基础步骤,通过有效阅读可以让学生深刻体验到书本作者或编纂者对某种东西的记载或描述里所包含的理解与感悟,是对语文知识的再度体验。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与语文课本之间就好比处在同一条线上的两端,通过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与语文课本之间的距离迅速缩短,融为一体,也就是以学生的亲自体验为主,以老师的引导为辅,通过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体验到书本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内涵及作者或编纂者的感悟,从而得到情感的升华与熏陶[2]。

2.构建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1)从情境中得到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情境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意境,首先教师应根据语文知识内容及学生习的兴趣点所在,创建相应的知识意境,通过这种意境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望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思考。其次,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阅读及绘声绘色的演讲,再加上高科技多媒体视频或音频技术的适当运用,将语文课堂学习打造成一个氛围活跃、思维广阔、情景引人入胜的情感基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想象力及语言组织能力。

(2)在对话中得到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切交流。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对话,可以使学生之间进行深切的交流,从而得到更深的体验。首先由老师提出一个观点,设置一个关于某个知识点的对话场景,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这种交流是不同观点的碰撞,各种心灵与情感的交融,从而使学生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独特的生命价值,获得情感上的感悟与享受,这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是多方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是通过阅读体验生活、体验心路历程、感悟人生及生命的历程。

(3)在不断反思中得到体验,使学生得到认识的提升。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着重点在于体验二字,而在阅读体验过程中需要反思与总结,这种反思可以是对某种抽象真理的反思,也可以是对经验的怀疑,更可以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自身某些不足之处进行的反思总结,而在这种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之外,还提升了对自己的认识、对语文作者或编纂者的认识及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相应地学生的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才真正达成。

(4)在实践中得到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课程,要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就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实践过程中进行体验,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学生要熟练掌握语文知识,在学校安排的实践活动中,比如班级黑板报的设置,校园广播的安排播报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这样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实践能力。其次,学生在熟练掌握语言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比如在校内写板报稿、竞选演讲稿,或者在家里写信及生日祝语等,同样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当中体验到语言的魅力,在实践当中更能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体验式阅读教学进行概况分析,探讨构建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主要有四个方面,即从情景中得到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话中得到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切交流,在不断反思中得到体验,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及在实践中得到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希望本文的分析探讨对我国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2

【摘要】小学各年级的教学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

【关键词】以读助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学生语文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内容。

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读,既能使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又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从新编小学语文教材看: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时代感,又贴近儿童生活。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有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有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信,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的;有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有引导学生读书,从中感悟人生哲理,获得人生启迪的;有让学生了解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还有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他人等。如此内容丰富的好教材,不注重朗读怎么行?它需要师生们有一种共同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生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朗读这个环节。首先,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学生在聆听高水平的范读时获得的对语言的感受,常常胜过教师对语言的分析性讲授,所以范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十分有效的方法。其次,引导学生把朗读和想象联系起来,激起鲜明的"内心视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努力激起他们形成对作品的内心视像,激励学生把作品的内容清晰具体的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再次,引导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激发语感。情感是语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善于在学生朗读时激起学生的情感。这样将朗读训练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加强美读训练,也是朗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美读训练就是指导学生用心去读,即"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就是指导学生沿着课文语言的阶梯去攀登课文作者的精神境界,攀登的过程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化的过程。

因此,美读是学生与作者、作品情感同构共生的过程。指导美的朗读,不是单纯的技法的指导,诸如哪里要读轻些,哪里要读重些,哪儿要读慢点,那儿要读快点。只有让学生通过"读进去"、"读出来"全感受语言的内在节奏、气势和情调,才能把书读好。读,就是要把阅读的浓厚兴趣转化为自己的内心需要,要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经常采用范读、引读、集体读、个别读、分组读,带表情、动作读等各种朗读手段,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朗读能力。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丰富的想象,从文的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因此,教学时要注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像第五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教学时我让学生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从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感情逐渐进入状态,让学生模拟当时的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你好,清清的山泉!你捧出一面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咏这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分流的瀑布……"看到孩子们憨态可掬的神态,听着孩子们深情并茂的朗读,你就知道再无需解释什么,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已经够深了。同时,文章所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 、诗一般的韵律 、诗一样的情怀,都在学生的朗读中体现出来了。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同学们能真切的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他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他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变成了"山中访友"。从而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与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总之,"读中悟"的课堂教学模式给我的教学带来了热情、活力和灵感,让学生们对朗读产生的兴趣,这比我们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解更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积累了语言,放开了思维,收获了学习带的快乐,更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大纲》

[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业评讲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12

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是学生学业优劣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反映。评讲是帮助学生纠正作业错误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技能、训练思维,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教学进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小学语文作业评讲走向高效尤为重要。

一、增强学生语言运用意识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认识不是来源于客观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认识过程中的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在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与作为认识客体的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获得。

事实告诉我们,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学习、钻研、感悟、理解、思考、训练等过程,才能获取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形成技能。教师应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意识,明确课标对年段、学期、单元、每课的训练目标,让学生在评讲中得到有效的训练。同时,“整个训练的内容、形式、方法和过程既要符合学习和掌握知识与能力的规律,也要同训练主体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生理心理的发展状况相适”,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分析作业出错的原因

评讲作业,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把答案写下来,而且要根据作业偏差分析出错的原因,进行点拨、启发,总结出科学的答题方法,起到纠错的目的。如二年级学生做“读拼音写汉字”的练习题:“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huāngzhāng(慌张)。”有学生在“慌”字的中间多写了一“点”。学生把这个字写错,主要是由于“慌”字的结构复杂,“慌”与“流”部分字形相近,加上生理和智力发展的特点,让二年级的学生往往感知不准确,对字理知识不了解,因而容易出现错误。

又如在答题时,有学生不审题,看见有拼音就直接写汉字,看见问答题就在下面的横线上作答。在这种不读题目、惯性思维的作用下,往往加标点、勾句子这类题易被漏做,而且有时题目并不完全是这样要求的。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年龄特点、答题习惯出发,了解学生答题的心路历程,分析学生答题的思路,找到出错的原因,“对症下药”。

三、做好评讲内容、方法的选择

小学语文作业内容大致包括看拼音写汉字、组词、写近反义词、句式转换、读文理解词语、回答问题、习作等题型。首先,教师应根据目标选择好评讲的内容。对于学生能够在书本上找到答案的题目,教师不评讲;通过学生努力、互助能改好的题目,教师不评讲。对于学生普遍出错的题目,或者涉及本册、本单元、某课教学重难点的题目,教师则要详细评讲。其次,教师要提前准备好要评讲部分的答案、评讲方法、步骤等。如果评讲时教师临时抱佛脚,讲一道题想一道题,就会影响评讲的效率。

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参与评讲的主动意识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态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精辟地阐明了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它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得优良学习效果的原动力之一。让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他们才会愉快地、主动地参与其中,订正作业才不会成为负担。

在评讲中,教师可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如通过“看谁先过关”“争夺小红旗”等活动和教师机智幽默的语言及恰当的评价语等,来激发学生参与作业评讲的兴趣。

五、重视答题方法的总结、运用

同类型的题评讲过了,可学生还是做错了。这是为什么呢?仔细回忆会发现,当时在评讲时,教师往往只满足于给学生答案,而学生并不知道答题的方法。每门学科都有着自己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答题方法,语文也不例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答题方法,并将其有意识地运用到评讲中,逐渐形成学生的能力。

在评讲“排列句子顺序”时,教师不能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可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先读懂句意,读懂这几个句子主要讲了什么;接着仔细地阅读、推敲,根据句间关系理清顺序;再读,检查这几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否连贯,条理是否清楚。这类句子中往往有表示顺序的词,如“再”“竟”“于是”等,抓住它们,理清句序也就简单多了。

篇4

一、掌握新课标要求,搭好“桥”

新课标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它更多关注学生的记叙能力,对表达方式没有具体的要求。新课标对中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很显然,新课标对小学习作的要求相对简单,而新课标对中学写作的要求相对较高。让学生从“写实”、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阶段上升到“写真”、抽象思维为主的中学阶段,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要他们一下子适应中学的作文教学,是不现实的。

我们中小学教师要熟悉两个阶段作文要求,进行教学活动,才能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顺利地衔接。小学语文教师往往过宽,以鼓励为主;而中学语文教师往往过严,以求好为主。这样一来,就出现前面所说的判若两人的现象。这里需要中小学教师“握一握手”:前者适当向高处抬抬头,后者适当向下弯一弯腰。为学生搭建一座“桥”,帮助学生完成从小学阶段到中学阶段的过渡。

二、抓好语言积累,搭好“桥”

所谓“语文”,即语言和文字简称。很显然,语文不能脱离“语言、文字、文学”来进行教学。小学教师使用口语较多,小学生的作文多数用口语表达,这样的作文,在老师看来觉得亲切,觉得符合少年儿童的特征,于是作文给高分。而初中教师对于这样的作文,觉得平淡、乏味.无文学气质,往往对刚上初中的学生作文又判给低分。于是便产生在一个时期之后,同样一个学生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评判就有天地之别。本来,在小孩学话时就开始学习语言,但这种语言是非常平常的生活用语。上学之后,慢慢地识了一些字,小孩就可以把平常的口语,运用于书面之中。当然,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文字、词汇、语法知识的积累,在通过老师的不断点拨,小学生的作文是不断进步。而到了初中,由于要求不同,层次更高,这种过高的要求、过急的方法容易扼杀学生的作文兴趣。所以,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老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多采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中学语文老师刚开始则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使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注意语言文字的运用,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评语,这样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就不会受到挫伤。

三、传授写作技巧,搭好“桥”

作文,主要是通过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在自己掌握的语言、文字、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采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东西。这当然这也是造成学生不适应中学作文教学的一个因素。其次,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等,都处在相对较低的层次,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少深入思考的能力。比方说他们都知道父母爱他们,但是很少有小学生思考父母为什么爱他们。而中学作文教学则开始关注学生的理性认识,不仅要求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求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个不同,也给小学生跨过这道门槛增加了难度。

适当传授关于写作方法、技巧等方面的东西。不要担心小学生听不懂,我们可以不去提那些学生难以接受的名词,但我们可以把那些枯燥的名词用另外一种形式让学生感悟。比方说,“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小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如果让学生品味这样一段文字: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虽然学生不知道“描写”这一概念,但是他们会感觉到文字的优美,以后照样子来写。我们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四、引导课外阅读,搭好“桥”

篇5

一、准确示范,落实识字与写字教学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共同财富。新课标提倡,在语文教学中每节课要让学生写字十分钟。目前,小学生不漂亮的字比比皆是,字不漂亮的教师也大有人在。老师的示范书写有欠高度,于是,信息教学帮了一大忙。

在江苏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课堂中,他在互动环节时,就用粉笔工工整整把自己的姓――“薛”字写在黑板,可是学生记不住。于是他让课件出示笔画示范,动态呈现,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起笔和落笔的位置,在横中线与竖中线上的笔画定位,垂露竖还是悬针竖,字如何八分满等,动画示范,形象生动,让学生很快掌握方法,在书空或提笔练时都兴致勃勃。

在课堂上,老师学法迁移,利用信息教学很快完成了随文识字中的生字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并且课堂检测学生过关率高。

反思平时教学,尤其低年级的生字教学,课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弥补教师书写不美观的遗憾,准确示范,动态辅助,学习效果好。从而让学生读准生字,记住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书写等,扎扎实实落实语文教学的识字与写字教学。

二、创设情境,突破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注意时间短等特点,利用信息教学创设情境,从图片、视频、声音、文字等入手,动态呈现,内容丰富,激发兴趣,有效地辅助语文教学导入新课或者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林莘老师讲授的《花钟》一文里,她利用课件,突破时间与地域,把世界各地有特色的“花钟”搬在课件里,容量大。更让学生惊讶,原来花是这么美,红如火,黄如金,白如雪,粉如霞,五颜六色。而且姿态不一,有的一枝独秀,亭亭玉立;有的三五成群,窃窃私语;有的像烟花一样在绚丽地绽放……课件形象直观,亮丽新奇,将孩子们的身心带入了绚丽多彩的“花钟”世界里,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容易懂得“因为光照的需求不一样,花儿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开花,从而被聪明的科学家发现了,做成花钟”这个科学道理。

教师依据教材,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探索的学习环境,获取新知,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巧用信息,提高语言文字的感悟与写作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提倡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以课文为载体,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为达这一宗旨,大师们都巧妙运用课件的音乐、图片等信息技术,恰当地深化语言文字感染力,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开发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观摩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发现他善于利用音乐渲染,能让读者在最平淡的文字里,感悟到最深厚的感情,信息辅助为文本诵读增添了不可言传的魅力。

王老师在伤感的音乐中,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鸟儿与树有个春天的约定――冬天过去后,鸟儿会飞回来,重新唱歌给树听;在惊讶与心急如焚的音乐中,鸟儿向树根和门先生焦急地问――她的好朋友“树”去哪里了;在痛苦近乎绝望的音乐中,鸟儿终于找到了快燃烧完的火柴和正跳跃的灯火,她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伤感地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给树听……

整节课,师生与观众都笼罩在一种淡淡的伤感的音乐情境里,王老师一咏三叹,反复回环,巧妙地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伴奏到文本中引读、轮读,默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领会文章的内容,表达语言文字的独特感悟,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根据学情、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用信息辅助阅读教学的课堂魅力,令人回味无穷。

作文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利用信息教学,大师们有的把“看图作文”变成一个个单幅图片,让学生说话与写话训练;有的播放动画图片或视频片断,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场景或情境写作;也有的搜集网络下水文,点燃学生创作的欲望;还有的利用展示台,加强学生习作的点评与修改。信息教学促进了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了写作教学的实效。

总之,语文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整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培养了学生口头与写作的表达能力,训练了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四、适用信息,搭建语文课外平台

语文是门开放的学科,生活是她的外延,利用信息搭建语文课外学习平台,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大部分有可以上网的电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调查、收集、查阅相关网页、图片、视频,完成课前预习,了解课文作者背景、中外名人、历史事件、名胜古迹、课外阅读拓展等,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补充教学资料的不足,使课堂成为动态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同时,自觉完成对信息的重组和变动,完成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双轨并行,让信息成为一种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在本次名师教学观摩中,大师们都充分利用信息,课外拓展。张祖庆老师会在学生的QQ日志里,培养写作兴趣;魏星老师会建立班级博客,家校联手,发表学生的习作,分享写作的乐趣;诸向阳老师会推荐同步阅读的课外作品,让学生有目的阅读。连举办本次教学观摩的主办单位也利用课余时间,创建网上评课论坛,发送短信,发表评论,交流观后感,在大屏幕上进行教学光碟的抽奖活动,增强教学观摩的信息化与互动性。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干预策略

语文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现在的学生有相当多数对偏重视觉刺激的绘本感兴趣,而忽视了最能激发人类想象力的抽象文字的阅读。只满足于入眼不入脑的浅表性阅读和过眼云烟式的娱乐性阅读,多的是缺乏精神营养的快餐式阅读。学生的课外读物种类繁多且良莠不齐。所以,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干预。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做好“领航”和“导游”的工作,引领学生进行健康的、有益的阅读。

一、主题阅读

所谓“主题阅读”,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一个阶段的阅读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横向的阅读活动。如学习了课文《长城和运河》和《九寨沟》,让学生围绕主题“美丽的祖国”,阅读描写祖国风景名胜和著名建筑的文章,欣赏作者笔下优美的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神妙,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系列阅读

“系列阅读”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确定一段时期课外阅读的题材和内容而展开的纵向阅读。如低年级课文多是童话和寓言故事,可以配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课外阅读中外著名童话和寓言故事,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篇目让学生去读。中高年级学习了写景的和说理性的课文,教师可以在课外阅读课上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现景的美文、赏读优美的古诗,学生课后再寻找收集有关文章阅读、摘抄、记忆和背诵。高年级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自己精选的文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理解、体会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拓展性阅读

叶圣陶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在阅读课本这个例子过程中,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并获得审美体验。”我们要立足课本并用好课本,即“以本为本”,还要高于课本,即“不唯本是本”,要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的视野从课本上拓展开去。如学习了《美丽的南沙群岛》后,让学生阅读有关描写南沙及诸沙群岛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的文章,了解文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从那几方面来描写的。再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利用课外阅读课进行交流,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海洋和生物的兴趣。

四、再现性阅读

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一至三年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呈直线上升态势,要抓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间,依据儿童的创造力培养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在阅读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再现性活动就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再现性阅读”,就是学生把阅读的文本内容,转化成其他形式再现出来。如语言、文字、表演和绘画等形式。它是在学生充分地阅读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自己认为有益的、重要的、有意义的和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手抄报、童话剧、朗诵、讲故事及绘画的形式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五、亲子阅读

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如果没有家长物质和精神的支持是很难进行的。所以“亲子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家长学校授课形式让家长了解好书对孩子的影响,介绍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定期向家长推荐课外阅读的篇目,家长之间交流亲子阅读的经验,老师讲解阅读指导的方法,还可让家长向老师推荐适宜阅读的书目。学期末家长评选“优秀指导奖”,学生评选“读书大王”“读书标兵”,让“亲子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教师科学的合理的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得更顺利,走得更远、更稳健,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让读书承载着孩子们心底的梦,飞向光辉的彼岸。

参考文献:

1.何炳章.课外阅读,为孩子储蓄自己的童年精神[J].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篇7

一、查资料、设情景,面上深理解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始终是最直接感悟的对象,朗读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感悟作品。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得就是读得越多,感受就越真,领悟也越深这个道理。学生正是通过语言这一表情达意的桥梁,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具体内容,体会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感情,特别是作者不愿直接表达、含蓄透露的情感。因此,细读文本,感悟文本,对语文教学是极为重要的。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沈大安曾谈及文本细读,查阅资料有助于更好地解读文本,作家简介、时代背景、创作意图,前人评述等,都是打开文本大门的金钥匙。笔者认为解读文本还要关注作者对自己作品看法的相关文章。这类文章或介绍背景,或提供缘由,或讲述思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理解。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经验情境,使其产生真实的问题,来刺激思维。创设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细读文本。情境大致可分为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交流情境。生活情境要利用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选取热门话题创设情境。如,学习《海底世界》可以从学生对“海洋”了解切入课文。问题情境是用问题呈现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深入思考。交流情境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交流,实现个性化阅读。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为例,我们应当反复琢磨、体味隐含在词句中的深刻的意义。文中“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一个冷极了,已表达出冷的程度,还下着雪,更冷,加上黑夜,更烘托出冷,这些叠加在一起,营造出一个冰冷的意境。通过细读,雪花纷飞、寒风刺骨的场面仿佛形同身受。文中接着说明这是大年夜,本该是万家灯火、亲人团聚的温馨时刻,而这个小女孩独自一人坐在冰天雪地里,光着头、赤着脚,饥寒交迫,无人关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对小女孩幼小的心灵是多么巨大的伤害呀!看似简简单单的环境描写,却让我们一下子就置身于故事的情境当中,看是轻描淡写的大年夜,却让我们读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意味,更能唤起我们的同情怜悯之心,对文章自然理解得更深、更透。

二、抓重点、理结构,线上明思路

文章思路既体现了作者的思考过程,又呈现了作者的思维结果,是作者思维逻辑性、条理性的集中体现。只有抓住作者思路这一主线细读,才能深入理解文本。阅读时,可先理清文章的结构,然后抓重点词句领会。教学时,可先梳理结构,再领会重点词语;也可先领会重点词语,再理清思路。在细读文本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欲望。对结构的细读分析也是细读的重要步骤,要解剖内在组织结构,挖掘言语的内涵,并将文本内化,既能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又能促进言语生命发展。教师的文本细读就是要把薄书读厚,把厚书读薄,深入浅出,运用自如。

“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点,而这恰恰是容易忽略的地方。否则,抓只言片语,容易断章取义,进而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常识性错误,曲解或误读文本。因此,在细读文本时,首先要理清好篇章结构,宏把握观文本。以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构为例,文章以火柴的点燃为分界,前半部分我们读出了小女孩的“不幸”:寒冷、饥饿、恐惧、孤独、悲伤;后半部分读出了“幸福”:温暖、满足、安宁、快乐。联系“幸”与“不幸”之间的纽带,从表面上来看是火柴,加以仔细揣摩,则是小女孩那颗默默承受苦难、向往幸福生活的内心世界。于是,前半部分描写小女孩的种种“不幸”,通过火柴这个意象,火柴象征光明和温暖,正是小女孩无比渴望的,使她获得了如后半部分所描写的“幸福”,全文前后两部分形成一个拱形的结构。通过理清结构,作者思路便一目了然。

三、抓文眼、斟字句,点上求突破

细读文本,可抓文眼,还原情境,揣摩人物。如《梅兰芳学艺》,按照发展顺序,三处写到了眼睛,着力描写苦练“眼神”的原因、经过、结果。紧紧抓住“眼神”这一文眼,还原当时情境,就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勤学苦练的精神,突出“勤能补拙”的中心。文本细读应从语言文字入手,对每一个字、词、句都要仔细推敲,想想作者为什么用此而不用彼。如在阅读《小儿垂钓》诗中,仔细琢磨“招”字,既然小孩害怕惊动鱼,为什么不向路人“摇”手,却向路人“招”手呢?通过动作对比,学生自己就会发现,“招”字表明小孩并没完全拒绝路人,只是邀请路人轻轻再靠近一点,他便会轻声作答。具体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推敲此字眼,垂钓小儿活泼可爱、天真机灵的形象便跃然纸上。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解读字句、修辞上的亮点,并将捕捉到的亮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着眼点。同时,大家也应知道,不同的人解读文章会采用不同的习惯方式,同一个人解读不同类的文章也会采用不同的基本途径。习惯方式和基本途径有助于我们提高解读文本的效率,但也会僵化阅读方式和解读思维,难以取得新的突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借鉴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多方面结合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远程教育资源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应用

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农村教育改革提供了广阔前景,为农村教师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崭新天地。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学好语文对获取新的知识,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有深远意义。我作为学校远程教育项目管理员之一,在日常语文教学实践中,更是切身体会到远程教育资源不仅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以课本知识、教师讲授为主的枯燥教学模式,改善了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起了以教师传授和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系,而且在学习方式上,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现结合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谈谈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一、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网络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及时更新,可以实现教师―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将会空前丰富师生的信息资源,可以访问各种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通过网站,获得学科的最新信息,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而且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摆脱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真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的知识。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因农村孩子亲眼目睹桂林山水奇丽之景的寥寥无几,为了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桂林山水,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播放桂林山水片,学生看着生动活泼、美妙无比的画面,个个情绪高昂,同时入耳的还有娓娓道来的解说词,一下子将陌生的景观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漓江之水的绿、清、静,桂林之山的奇、险、秀,好一幅美丽的画卷,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再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由于本地学生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对草原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难以想象,在教学时如果仅凭课文插图和教师的介绍,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从远程教育资源中搜集一些有关草原风光的图片、资料,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进行了综合处理,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将学生带入了令人向往的内蒙古大草原,领略了草原的自然风光,感受了草原人民的民族风情,令他们心旷神怡。

二、有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要紧扣优化教育教学目标这一中心,兼顾协调好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之间、教学媒体与学生认知规律之间、教材的支撑作用与媒体的辅之间的关系,有效服务于语文教学。在实际应用中用好、用实和用巧现代信息技术。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将现代教育技术恰当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借助电脑画面等手段,以语文内容为本,用图画配上音乐为辅助,创设模拟情境,给予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刺激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如:教学《麻雀》一课时,我板书课题后问:课文写了几个角色?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电脑投影逐一显示出小麻雀、猎狗和老麻雀,接着随着惊险的音乐声起,追问: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放映录像,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兴趣盎然,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2.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词句、文段往往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应用直观、形象的教法,有利于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展形象思维。如教学《雨》一课时,我通过电脑的图像、声音、动画,从表现形式上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一句话中,对“渐渐地”一词学生理解上有难度,我让学生看两幅动画:一幅动画显示雨水由慢逐渐变快,由一滴一滴的雨珠慢慢连成一条线;一幅图画显示雨水突然变快,一下子连成一条线。学生立即指出第二幅动画不对,可见已经领悟到了雨的变化是由缓到急、慢慢变化的。接着,我出示了几幅图像:花儿慢慢地开放,太阳从地平线上慢慢升起……让学生用“渐渐”说话,他们不仅说了老师展示的画面,还联系生活实际说了很多渐渐变化的事物。因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学生主动感悟词语,积累词语,表达思想,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在教育资源里有很多和学科相关的音频资源,我们可根据教学安排,适时选择,应用与课文配套的配乐,朗读录音,补充教学,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达到语言文字表达所不及的效果。尤其对普通话不理想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帮助。

3.妙用音频资源,激发听觉感受。如果说视觉是一种景象美的话,那么听觉便是一种语言美。朗朗上口的文字和幽雅动听的音乐会使学生陶醉于文本的意境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听觉的海洋,因为音乐是开启人们情感闸门的钥匙。

在教育资源里有很多和学科相关的音频资源,我们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适时从中选择,应用与课文配套的配乐,朗读录音,补充教学,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达到语言文字表达所不及的效果。尤其对普通话不理想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帮助。

如在教学《桥》一文时,笔者先播放从资源库中录制的一段录音,那轰隆隆、哗啦拉、噼噼啪啪的雷雨声迅速把学生带进紧张而又惊异的氛围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了。紧接着出示一幅幅图片,学生随着教师的配乐朗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学生入情入境,很快知道了雨大,情况危急。这种融音乐、画面为一体的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课文内容,而且切身感受到了形势的危急,从而取得了最佳教学效果。

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能有效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受地域、教育经费、体制、信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环境落后,技术人员紧缺,经费紧张,很少有机会参与像样的学习培训,教育思想不能及时更新,导致教育观念滞后,远程教育网络向各项目学校提供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让广大农村学校的教师可以有更多时间和机会直接从计算机或光盘上听课和获取信息,从专家的培训讲座及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优质教案、经验文章、论文著作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对自己进行较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培训,树立新观念、新思想,更新教育方法,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特别是语文教师,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平时的教学中,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而且真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老师的教学空间。通过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提供的多媒体环境为背景和素材,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8).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学习;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84-02

一首古诗的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本节课试图以:想象诗景—体会诗情—感悟诗意,为学生展现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境界,体会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格。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诗。

1.想象诗景。教学古诗时,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品味玩索、深挖细抠,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使学生在学习古人用词准确、深刻的同时,认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2.体会诗情。引导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方能体会作者借诗中寒江独钓的渔翁来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3.感悟诗意。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一、抄写古诗,读通诗句

1.老师在黑板上范写《江雪》这首诗,学生跟着老师把诗工整地抄写在本子上。《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初读古诗,读真确、流利。

3.再读古诗,读出节奏感。(同时课件出示划出的节奏)《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设计意图:看似简单,却很实用,学生在抄写中不仅接触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写字的训练,真正落实新课标关于“要在每天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习写字”的要求。

二、预设话题,想象画面

1.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哪一首诗的内容类似?(课件同时出示《江雪》、《渔歌子》)对比读:一二组读《江雪》,三四组读《渔歌子》,边读边想想,从这两首诗词描写的内容上看它们之间有哪些异同点呢?

2.同学们,一首凝练的诗就是一幅精致的画,我们学过的《渔歌子》这首词描写的画面上都有哪些景?如果要把《江雪》这首诗也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又不能画些什么?为什么?(学生边议老师在黑板上边画)该画的内容:皑皑雪山、小路、江面、渔船、渔船上垂钓的老人。不该画的内容:鸟、行走的人及足迹。设计意图:联系旧知,对比学习,是本节课的特点,这一步不仅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走进本诗描写的意境。第二步让学生议“如果要把《江雪》这首诗也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又不能画些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覆盖了全诗,而且创设了阅读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兴趣。

三、创设话题,开启思维

1.这首诗和画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把诗横着读读,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如果老师把前两行的最后一个字“绝、灭”去掉那是怎样的景象?加上这两个字呢?(孤独、寂静、寒冷、空旷……)这是怎样的孤独呢?再竖着读读,(千万孤独)把这四个字变换顺序还可以怎样读?(万千孤独,孤独千万……)

3.张志和在桃花流水中钓鱼,他钓的是一份怎样的心情?同样是钓鱼,但柳宗元却是在冰天雪地中钓鱼,此时的他一个人在空旷冰冷的河水中钓鱼是多么的孤独。张志和在春天的斜风细雨中钓鱼是不须归,我们把这句诗改一改用到这首诗中你认为该怎样说?(__________不须归。)横线上可以填上哪些词语?(千里冰封、冰天雪地、白雪皑皑……)你认为他该不该归?

4.同学们,读到此时,在你的眼里,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垂钓的老翁是个怎样的人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通过诗的内容和画面感受冰雪给渔翁带来的寒冷和内心的孤独,特别是两次有创意的读:一是横着减字读,在对比中理解;一是竖着读、变序读“千万孤独”四个字独具匠心,让学生真正走进柳宗元孤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巧用《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达到学诗用诗的目的。

四、借助资料,走进内心

1.诗人心中的寒冷、孤独仅仅是自然界的暴风雪给他带来的吗?还有其他原因让他感到那么寒冷和孤独吗?自由读读下面的资料。课件出示: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目睹了恶势力横行霸道、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31岁当上了皇帝身边的大官,但他觉得老百姓在层层官吏的欺压下过得太苦了。于是,柳宗元挺身而出,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为百姓说话,替百姓伸冤,进行政治革新。这大大打击了那些当权者,革新只进行了半年时间便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当时的永州十分荒僻、人烟稀少。他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暂时寄主在寺庙中。由于生活艰苦,不到半年,他的老母便离开了人世,心爱的女儿也夭折了。他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杳无音讯。那些恨透了他的当权者们仍不肯放过他,千方百计地打击报复,造谣陷害,想彻底把他击垮。环境的恶劣、精神上的打击、当权者迫害,使他的健康每况愈下,百病缠身,竟到了走路膝盖直发抖的程度。尽管这样,他还是写下了《江雪》这首诗。

2.学生自由回答。

3.再次问学生:读了这段资料,你现在知道柳宗元为什么在这冰天雪地中不回去了吗?

4.在这样的暴风雪面前,柳宗元始终没有退缩,所以从那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依然独钓的蓑笠翁身上,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柳宗元?设计意图:要真正了解柳宗元,走近他孤独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为什么“独钓寒江雪”,必须借助插入他的背景资料,这一资料可谓是运用得及时,恰到好处。

五、增设话题,链接读写

蓑笠翁无言的独钓,包含了柳宗元的千言万语。假如你就是柳宗元,你有话要对谁说?说些什么呢?请写在本子上。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个性化读写的设计。这个读写训练是一个多解性话题,不仅促使学生完成角色转换,而且给了学生尽情发挥的天地,引领学生以特定的视角去写出个性。

六、展示书法,增进了解

柳宗元不但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而且还是有名的书法家。老师给大家展示几种书法字体。如果柳宗元要把他自己写的这首诗题写在这幅画上,你认为他会用哪种字体书写?现在老师就用草书把他的这首诗题写在这幅画上。(老师现场用粉笔在简笔画的旁边用草书书写本诗,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丰富和魅力)。设计意图:古诗与书法总是联系在一起,在这里适当增加了让学生了解书法这一步,目的是适当延伸,拓展知识,增加审美情趣,并用教师的魅力来感染影响学生。

七、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古代诗人中一位钓鱼的名人,他们是古代诗人中最有名的两大钓鱼高手,一起再来读读他们的这两首诗词。

篇10

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融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近年来,人们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烈了,教师总认为课堂教学没有课件就无法开课,人们所拥有的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也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自身需求了,因此,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云计算技术就此衍生出来了。云计算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可丰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今天我谈谈云计算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云计算网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爱好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将整合的课内外资源放在云计算网络搭建的平台上,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理解,利用图片、声音、视频等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系统,以便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在"b、p、m、f"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容易把b和d、p和q搞混淆,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把图片传到云终端,教学b时,就有意让学生记住b的形状跟小女孩听广播的收音机的形状有关。利用powerpoint中的画图技术,把收音机b的形状用红色笔画出来,然后b就从收音机中慢慢走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只要记住了收音机的形状,就永远记住了b的半圆在右边,因为图中的收音机的半圆就在右边。教学"p"时先让学生看图说话,让学生注意到小朋友爬山坡时手拿的那面红旗的方向,同样把红旗的形状画成p,p再从红旗中慢慢飘出来。这样一来学生也就永远记住了爬山坡时手拿的红旗随风飘的方向,p的有半圆方向也就不会弄错了。这样学生兴趣浓厚,便分清了b和d,p和q。

2.利用云技术网络,优化课堂教学

我在开始教汉语拼音时,将每个字母都编成一句有趣的儿歌,便于学生记住它们的音和形。例如,在教学dtnl时,我先以谈话过渡:听说拼音乐园正在举行一场有趣的游园活动,让我们去瞧瞧。课件出现一只小鼓边上竖着鼓捶,小朋友在河边草地上正准备做击鼓传花游戏的情景图。点击小鼓,d从中拖出并闪烁,再出现画外音右下半圆b b b。接着出现b,课件演示:bd是对好兄弟,竖起拇指对面坐,b的半圆朝着右,d的半圆朝着左。学生拍手念。我还让学生回忆一下在家里、幼儿园里、在街上、在公园里等生活中与拼音部件相似的事物:"m"像麦当劳的标记,"y"像妈妈晾衣的撑杆??此时,屏幕上出现许多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事物,趁机打开学生思维,让他们说说"什么字母像什么事物",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拼音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

拼音教学是一个基础内容,拼音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质量。虽然其内容枯燥乏味,但只要教师善于寻找规律,发挥网络的巨大功能,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拼音教学,从深层次上改变着课堂教学模式。抓住学龄儿童特征,把学习拼音与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抽象的符号变活,就能让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学成为欢乐轻松的教学活动。 例如学习复韵母《ai ei ui》一课,教师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制作了精美的、趣味盎然的多媒体课件。首先通过生动形象动画:两个小朋友穿越海洋正去拼音王国的路上,忽然被一个大浪冲击到了一个孤岛上…… "怎么办呢?"活动的画面中夹杂着水声、风声、求助声,多种感观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对解决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拼音的有利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转向于拼音内容的学习。课进行时,凭借学生已有的良好兴趣,在"两个小朋友翻山越岭"动画展示的同时,学生不由自主的带着"哪两个单韵母宝宝团结起来帮助小朋友解决困难"的兴趣,快速高效地完成了下列的各项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

3.利用云计算网络,提高学生准确认读拼音的能力

汉语拼音是一种比较枯燥的字符,要想让学生想学、乐学,就要变无趣为有趣,要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创设语言环境,让音节在环境中反复出现,使学生熟练掌握巩固、运用汉语拼音的技巧,最大限度发挥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 我尝试将教学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图片相结合,抓住学生的心理,化抽象为形象,实现对学生各个器官的全面刺激。如:在复韵母i教学时,课上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进行教学,教师设计了教学课件,在动听的音乐伴奏下,飞出单韵母唬接着又神气地飞出单韵母i,它们相互握手后,紧紧地挨在一起成为i,然后问:"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你能发现我和以前学过的字母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充满了兴趣,轻松自如地接受了复韵母的概念。随着"谁能不用老师教,读准我的音?"的激励性提问,学生学习复韵母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课上采用了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主动参与学习,教学效果尤其显著。

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些简单而有趣的游戏来巩固拼音的学习,如夺红旗,摘苹果,火眼金睛,踩石过河等。学生每读对一次,都会得到相应的心理上的鼓励嘉奖,兴趣盎然,也提高了准确认读拼音的能力。

4.应用网络服务增强教学互动

教学过程中,这种服务模式将人机和学生自学进行完美结合。计算机服务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掌握程度的不同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计划,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学生学习内容须一致的问题,一定程度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基本处于和计算机网络进行对话的状态,因为云计算支持各种终端服务,所以学生在进行人机对话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享受最先进和完整的服务。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并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进行指导。因为云计算具有互动性较强的特点,所以教师可以实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作业进行抽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也可以通过云客户端直接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切实实现线上批改作业,线上答疑等问题。

目前,云技术还不够成熟,显然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不过利大于弊,在这里,我把自己认为的一些弊端谈出来,和大家一起进一步完善。我认为教学存在的弊端有以下几点:

4.1 忽视精品细读。学习语文不仅需要广泛阅读,更需要精品细读。多媒体利用声、象和有关文字给了学生太多的启示,学生往往不用细读课文就已经能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多媒体的课件一般容量都很大,学生不会有足够的时间去悟读课文,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怎能取代披文入情的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