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进度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教学进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市教育局的有关要求,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入开展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思路
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精神,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三、工作重点
1、探索学科教学规律,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研活动的深化,并通过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把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2、七年级、八年级地理教学与研讨工作
继续开展多渠道的教师培训工作,指导教师领会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探索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3、积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指导教师领会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探索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4、高三复习工作的研讨
对高三复习工作加强策略指导,为总结推广先进复习经验,提高高三复习整体质量,本学期将在固镇二中举行2011年地理学科高三复习教学研讨会。(通知另发)
四、教学进度
年 级
期末教学进度
七年级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
八年级下册
高 一
必修二
高 二
选修模块:环境保护 旅游地理
世界地理复习(含地球运动、大气等自然地理基础)
注:如组织质量监测,将按照此进度进行。
五、本学期主要工作安排
教研活动安排一览表
周次
日期
教研活动计划内容
参加教师
活动地点
召集人
一
2.21
学期教研工作
教研组长
市教科所
吴岱峰
二
2.28
选修模块《环境保护》教材分析
高二教师
市教科所
吴岱峰
三
3.6
2011年高考复习研讨会
高三教师
固镇二中
孟庆纪
王 玲
四
3.13
——七年级单元备课 乡土地理教学
初中教师
蚌埠五中
沈 红
五
3.20
高二年级地理教学研讨课
——环境保护
高二教师
蚌埠二中
叶国萍
六
3.27
市青年教师业务培训
1.课例《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观摩
2.全国初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活动介绍
市35岁以下
青年教师
蚌埠实验
中 学
吴岱峰
匡昌林
七
4.3
高考专题复习教学研讨课
——气候专题
高三教师及市35岁以下青年教师
蚌埠三中
曹 斌
八
4.10
XX届省高中地理学业考试
复习研讨
高二教师
教研组长
蚌埠九中
吴岱峰
叶 峰
十一
4.24
高一年级地理教学研讨
——市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研讨课
高一教师及市35岁以下青年教师
蚌埠铁中
韦 军
十二
5.8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
1.八年级教学单元备课
2.学业考试复习专题
初中教师
蚌埠六中
汪翠华
十三
5.15
高考命题趋势专题研讨
(要求:以校为单位准备近年高考试题分析材料、原创试题一题)
高三教师
蚌埠一中
贺广明
六、活动时间:活动时间:周四上午8:20—11:00
要求:请各位教师准时参加。认真准备,积极研讨,共同提高。
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11年2月15日
查阅更多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中学地理学科教研活动计划
篇2
关键词:教育教学;剖析;途径
一、目前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本人对目前贵州的高中地理教育现状表示堪忧。贵州的初中地理不中考,只会考,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地理基础基本为零。加之社会对地理有偏见,认为地理是副科。为了升学,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中考科目上。哲学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初中基础的好坏对高中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基础好,学生会学得很轻松,对本学科的兴趣高,就容易取得好成绩。反之,基础差会严重干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放弃心理,对高中地理教学极为不利。
其次,每个中学对高中地理重视程度不同,一定程度制约着高中地理教学的健康发展。多数高中都是重理轻文,理科学生多,文科学生少。地理属于文科,但其偏理科,学习难度丝毫不亚于数学,有“文综里的数学,得地理者上重点”的说法。高中地理不像初中地理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知识容量巨大,学生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再次,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进度,使用统一的教辅资料,地理教师各自为政,一厢情愿,不遵循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大搞题海战术,结果事与愿违。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成为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发展的严重障碍,就会干扰素质教育的推进,同时也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只有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才能从根源上消除它们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贵州初中地理不纳入中考并非个例,相比相邻省市(四川、重庆),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中考不考地理,高考又要考地理,地理学科这样尴尬的地位又怎会得到重视呢?很多学校只重视语、数、英等科目,目光短浅,其他学科一样重要,只是分工不同。学好高中地理,有利于提高文科综合分数,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然而国人的思维尚未转变,地理在国外相当重视。在国人大喊学生减负的大背景下,初中地理无奈成为牺牲品。
我们看一看高中地理的知识模块,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必修一),人文地理(必修二)、区域地理及区域发展(必修三)、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防治(选修四和选修五)。高一没有分科的时候,每周两节地理课,根本无法保证完成教学任务。高中不像初中,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要求更高。高中教师既要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又要批改作业,讲解教辅资料,完成学校布置的其他工作。可想而知,地理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容易出现不良情绪。面对紧张的课时、基础薄弱的学生,还要维持班上的课堂纪律。再加上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就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同事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无法做到步调一致,统筹规划。加上学校狠抓升学率,采用低效的题海战术,却忽视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大部分时间用来考试和做题,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还有就是学生自身因素,比如,自信心不足、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多或少影响着高中地理教学的长足发展。
三、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初中地理,在中考总分中应占一定比例。这样学生才会在思想上重视,才能在地理课堂上端正态度,认真学习。良好的地理基础不仅为高中地理教学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同时也减轻了师生负担,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让学生不再对地理产生恐惧和厌恶,从容自信地面对高考。学生能灵活地运用知识,掌握答题技巧,在考场上尽可能多地拿高分。
其次,各个学校应从本校实际出发,科学地制定课程表,增加高中地理课时。在分科时,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文科和理科只是学习的内容不同,以后同样可以考入高等院校。而且文科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觉悟,为将来走入社会为人处世也有指导意义。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学习好文化知识,总有用武之地。高中地理是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师生共同付出,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就会取得社会的认同。况且有些学校的文科甚至超过了理科,重理轻文的观念应该摒弃。
篇3
《国务院2006年工作要点》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研究列为2006年的重要工作,明确提出“国务院组织开展全国功能区划规划研究”。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在学习乡土地理过程中若能贯穿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想,将更有利于学生将来在建设家乡的过程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因地制宜地建设家乡。
一、我国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想
(一) 主体功能区的概念
功能区,顾名思义,就是指承担了某类特殊功能的区域。一般认为,主体功能区是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从开发的角度,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二) 我国界定的四类主体功能区
“全国主体功能区”是“十一五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全国国土空间最新布局办法。根据这一布局,全国国土空间将被统一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二、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想与初中乡土地理的关系
(一) 以一定区域为研究对象
我国的主体功能区的研究对象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禁止开发区域按照法定范围或自然边界确定。初中乡土地理中的“乡土”范围指县一级行政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无论在国家层次还是在省级层次,原则上都是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而初中乡土地理中的“乡土”的范围也是指县一级行政单位,所以二者研究的基本单元是一致的。
(二) 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想,明确要求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使某个区域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去。初中乡土地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以及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从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我国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初中乡土地理的教学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乡土地理的教材建设参差不齐
从课程管理上讲,乡土地理教材主要是由地方教育部门负责开发编写。在经济条件比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的地区,有很好的配套乡土地理教材。但是在经济条件较差、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由于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 乡土地理课程的实施难度较大
目前,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初中开始,地理才专门作为一门学科学习,而乡土地理涉及区域地理的多个地理要素,由于学生的地理基础很薄弱,地理教师的地理教学进度必然放慢,教师要花很多的心思为学生打牢地理基础知识。
(三) 对乡土地理的学习方法不够灵活
7―8年级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目前对初中乡土地理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依照传统的单要素讲解为主,太过于把学生的视野局限在一个区域,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扩展。乡土地理的教学应使学生着眼于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而目前的乡土地理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调,不够灵活,这样的教学远远没有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初中乡土地理的教学目标,即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四、我国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想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 把初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统一到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上来
着眼于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想之一。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初中乡土地理的教学的基本地理单元都是县一级的区域。广大的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一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该区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更有指导意义。
(二) 把对地理单个要素的分析转向要素的综合分析
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想之一是统筹考虑一个区域的各个要素,并把它综合到一个类型区里。乡土地理的教学,教师可根据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想来引导学生根据家乡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探讨家乡目前开发中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假想未来家乡的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篇4
一、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问题
1.课时不够充裕,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在课程改革的条件之下,所使用的教材因其简单的特点而被教师们广泛推崇,但是这样的教材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更加高,教师需要对于教材的广度以及深度都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掌控,同时对于整个教材的系统性理解和安排有一个更加深入合理的处理。新的教材在删掉了部分学生难以掌握的内容的基础之上,大大强化了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力度,但是所安排的课程时间不会发生改变,因此,怎样才能够更加高效合理地进行地理课程的教学,成为了教师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之一。
教师需要从课程的组织与安排、教学进度的良好控制以及最终课堂效果的获取程度这三个方面出发,强化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和学生的接收效果,这些都是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刚开始引入新教材的时候,教师在考虑课时安排的同时往往不能够顾及到教学的效果,产生组织不善的问题,学生在此过程当中往往不能够提起积极主动性,使得最终的教学都只是流于形式。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课程进度的安排问题,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成为高中地理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2.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中学对于地理课程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的扎实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新课程的改革条件之下,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变得相对比较简练,而高中的地理教学内容设置的难度却比较大,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也进行了相应的提升。很多地理知识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对此无从适应,也给地理课程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例如,在经纬度以及季风气候的学习章节,很多学生都搞不清楚经纬线,在之后所要进行的地球的运动规律的探索、时差的计算以及季节性季风气候的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更是一团乱麻。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只能从根本出发,为学生补充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知识,帮助他们进行区分和判别,这样又加剧了课时紧张的问题,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应对策略
根据高中地理教学当中面临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切实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顾及到学生的整体水平,尽可能地提升学生对于基本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之后再进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他们对于地理重要性的认知
很长一段时间,学生都把地理这门课程定义为副科,对于地理课程的重视程度非常欠缺。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于地理这门课程产生兴趣,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的话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效必将非常显著。
2.进行教学方法以及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新课程的发展导向当中,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确地提出,同时还倡导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所以,以往的教学模式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变。教师权威性地强行教授已经成为过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逐步转变为朋友亦或者是伙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加顺利地进行。
3.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进一步指导与监督不可或缺
篇5
一、教学中的困惑
1.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要求不同。初中一二年级开设地理课,初三不开设地理,中考又不考地理,使得许多初中学校的地理课形同虚设,甚至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初中地理,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过于简单,因为不涉及到考试,因此连最基础性的知识点有的学生也掌握的不完全。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骤然上升,这对于学生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和认识当中的地理课堂不搭边,同时也相应地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由于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懂,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以本学校高一年级的地理课堂每周只有两个课时为例,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更何谈有兴趣。如何更好地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不仅困惑着学生自己也困惑着许多教师。
2.教师普遍感觉到课时不够,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难于把握,课时不够,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3.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在地理教学资源上与现行的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要求不匹配。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文字表述中,结论性的东西减少了,但学生的活动增加了,动手、动脑和动眼观察的实际操作的内容明显增多,而学校必要的教学辅助工具不足,有的甚至缺乏,如缺少应有的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演示实验,使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以产生的时差和太阳高度的变化等难以理解,学生无法在头脑中构建的一个立体的地理思维,所以一旦碰到极地俯视、A地在B地的方向、区域定位等一系列问题时无法解答,即理论大于动手实际。
二、教学过程中的启发
1.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坚定地落实新教育实验改革的精神,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等,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有想法想要学习地理的同时,要在学生中构建一种理念,即什么是你想要的,什么是你需要的。想要把地理当成一种兴趣,需要在高考当中取得好的成绩,上一个理想的学校。因此,我们也应该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理论学习必不可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转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观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计划,因材施教。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期展开对教材的学习和研读,把握高考的脉搏动向。加强信息收集,校际之间加强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多开展听课、评课、校际交往活动,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教书育人的过程当中要相应地渗透环保与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为了合作探究而苦恼,既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又担心学生的接收程度,所以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把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而不是为了应对所谓的公开课、优质课的评选。当一切成为自然,相信就会水到渠成。
篇6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一
一、教学理念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3、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本学期教学任务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
三、教材分析
“地理2”的主题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核心内容是人文地理环境的研究,包括地球上的人类状况(人口问题)-人类居住在什么地方(聚落问题)-人类干什么(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对其生产生活活动的反思(人地关系问题)及其反思结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四部分。有以下特点
1、从公民的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2、为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3、采取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四、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所教高一地理4个班,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地理学习,初步了解了高中地理的基本学习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A班学生有深度学习的好习惯,缺乏的是活泼的气质,但又内敛的风度。 经过一个学期教学活动,学生已经整体接受地理学科,并形成良性关系,在学习方式上,学生逐渐养成了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断增强,需要的是知识加深和拓展,平时高考题型的渗透。
B班学生地理基本素质不高,水平相差也比较大,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很不扎实,缺乏必要的识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
五、教学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好教案。为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精心备课,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充分挖掘大纲,进一步处理好重点和难点,地理教学中强化落实知识重点及难点的解决途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运用生产和生活中 “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插图、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主要是《导与练》),并及时批阅、讲解作业。 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认识、分析、 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5、适当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上课,并补充课外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6、 针对当前的高考改革,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1、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转变教学理念;
2、在总结实施高中地理(必修1部分)新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3、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地理学科和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
4、通过对地理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地理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地理意识,汲取地理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地理洞察力和地理使命感。
二、情况分析
1、课标分析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教材分析
(1)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高一下学期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2)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全册六大单元。
(3)新教材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教师必须学会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学生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特别是人文数据、理论的不断更新,更需要老师认真备课,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
3、学生分析
存在的学习问题
(1)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2)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三、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教学措施
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记住常识。
2. 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 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 作业批改时教师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同时,教师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差等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6.教学进度的安排。由于新课程内容设计新而多,且教学时数少,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压缩,对教学进度抓紧抓好,力争在期末考前一周(第19周)结束上课,以保证期末考的复习备考时间。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三
一、教学要求
认真学习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
二、明确教学任务。
高中文科地理教学内容多:从目前高考的考纲的要求看高考内容涵盖了整个中学阶段的10本教材即初中的《中国地理》上下册《世界地理》上下册《高中地理》必修123册《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三环境保护.从知识结构看包括了世界和中国的各区域地理和高中的系统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内容.
(1)就高二地理学科来说,学科主干知识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中的基本概念、思想、基本原理和规律;二是地理图表的识读、分析与应用。一方面要注重基础,不要讲得太深和太难,另一方面要突出主干知识,不必面面俱到,要大胆地处理教材,要把时间放在学科中的重点知识和基本原理、规律及其应用或者迁移上。
(2)初中地理主要是复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着重复习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教学过程中适当提高难度,复习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时间,既要重抓基础,又要突出重点,适当补充热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复习初中世界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各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及优势特点,并能分析认识形成特色的原因。
复习初中中国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我国地理总体特征和各自然区域的差异,并能分析认识各区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影响。通时结合世界热点地区复习重点地区地理。
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是学会区域定位,认识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评价区域发展条件。在此,该背的就要强求学生背。如世界分区、世界主要8个国家的定位和地理特征以及中国分区地理就要采用这种方法复习。在复习中,区域地理内容的掌握要超越初中地理的能力要求,与高中地理的相关知识点有机地渗透和结合。
(3)培养学生地理能力。包括读图能力;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等。学生经过高一的地理学习,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全面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他们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在复习是应重点强化提高。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认真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精心选择教法学法,优化教学设计。要有详细的教学进度和计划,认真挖掘教材。
2. 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改进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能使学生会学、学会就是好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倡导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合作交流、善于反思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自学释疑、知识整理、训练矫正、迁移延伸四个环节。
3.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网络是目前最大的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地,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网络收集有用信息,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学法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能力培养。地理学法的设计必须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在知识的运用上要有适当的提高,以适应高三的教学和高考的需要。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四
一、指导思想
本期高二地理教学将认真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遵照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在学校、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的统一部署下,地理教学认真落实新课程计划,“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精心辅导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技能与终身学习能力,力争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的人口、城市、文化、旅游、世界政治经济、中国地理的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力争使学生掌握用基础的地理知识去分析去解决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成为有强烈爱国情操又具有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中学生。
三、工作要求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选编好每一套复习试题。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在本期内向全校推出一至二堂高质量的公开课。
2、针对不同的的教学内容,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形象直观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指导学生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3、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设备,活跃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布置适量的课堂或课后练习,并及时批改和辅导,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便于老师有针对性教学与命题以期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加强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力争能在具有影响的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6、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四、教学安排
1、教学内容:本学期主要学完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然后复习初中中国地理。
2、工作安排:李进廷任教241、242、243三个班并肩负尖子培优辅导,任备课组长;任爱民任教238、239、240、242四个班并负责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还肩负普通培优工作。
3、课时安排:每周安排四课时,本期预计23周,实上课时18周,共计课时72课时。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五
根据预测,复习初中地理大约需要40个课时,每周为二个课时,加上晚自习,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但力争在13周时结束复习。所使用的教材是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编写的人教版地理老教材。虽是老教材,但得按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进行教学,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了培养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力争把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作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应对初中升学考试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顺利地通过升学考试。
二、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5、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6、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8、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篇7
一、理论背景
现在大部分中学地理课堂依旧是传统的“旧三中心”,即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很多教师都只注重大批量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而导致有些学生丧失了学习地理的兴趣,课堂效率低下,从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如何改变教学现状,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国内外有关专家近年来对思维导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思维导图是由关键词或者图形标识分支,并充分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放射状思维过程和结果变为可视化的工具,它和大脑本身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如果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地理课堂,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加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二、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地理教学的分析
1.运用思维导图做地理教学的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思维导图的引进,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站在整体的高度上把握地理知识,使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升。预习时间和内容的选择要以高中地理知识具体的难度和教学进度为基准。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使高中地理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比如,教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是本章最难的部分,涉及初中地理、立体几何、物理知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等,有的学生初中地理没学好或者没学,立体几何也还没学,高中物理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还没有学,所以学生要学习这一节是很困难的。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完成本节的学习,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但预习不是简单地把书看一遍,笔者将本节的思维导图印发给学生,如图。
通过思维导图的课前预习,学生对本节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难点重点有所了解。上课时,通过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述地球运动的意义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并结合思维导图来完成,这样借助思维导图,让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2.课堂上借助思维导图优化地理板书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上,板书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很多时候的板书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多以线性板书呈现出来。而传统的线性板书形式强调表达完整,书写内容较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同时,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记笔记,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理解,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必修二农业以农业第一课时为例,通常的线性板书如下面左图:
直线的、单维的、单调的线性板书形式难以刺激学生自然的发散性思维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右图的思维导图式的板书,可将知识的内在联系性清楚地呈现出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应用灵活,可节省大量记笔记的时间和复习时间;利于知识的结构化建构和迁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相应激发,能够更深入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探究。
3.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复习以往的地理知识
复习和总结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琐碎知识点的有效串联和归纳。思维导图的应用,通过关键词以点带线,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全面完善的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更省力更高效。思维导图应用灵活,知识的归纳具有可视性,这也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复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小高考复习期间,对必修2“农业”和“工业”这两张知识点的复习,笔者借助思维导图,上课之前在黑板上把板书框架画好,上课时边讲边填写,通过这样的对比联系,老师上课顺畅,学生记忆比较快捷,让学生抓住“具体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素”这两大主线,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在课后活动中利用思维导图,巩固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思维导图设计的知识脉络图为教学基础,将教学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点,教学中的重点以及教学中遇到的难点等等,在图中标出来。并对这些重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而对于重难点之外的其他知识点,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引下,以课题为基础,建立多组课题。通过小组之间合作、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组织合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题中一直保持激昂状态,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五章地理环境的正理性这一节,讨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时,先把学生分成四小组,要求学生边看书边讨论,然后各小组根据阅读情况画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思维导图。最后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用实物投影仪把思维图展示出来,有一个小组的思维导图就是图中的思维导图。通过画思维导图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质是水文、地貌、土壤、植被、气候统一的演化过程。
三、结束语
思维导图可运用于地理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如运用得当,能够使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变得更为容易,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全面。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思维导图教学,并不断积累经验,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得到有效提升。
篇8
关键词:亲身体验;地理发展;图表解读教学
1.前言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两者相互作用的学科。随着时间与空间的拓展地理学很难仅用文字去描述。图表的存在使很多的地理形态与现象直观的展现给人们。因此地理图表的教学对于学习地理这门学科相当重要。而对于初学者地理图表的教学仅由老师口头语言与板书的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对于图表的教学感觉枯燥对于图表的认识过于单一。为了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亲历地理学科的发展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地理图表的方法。
2.目前初中地理图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是由口头讲述与板书,虽然目前多媒体的运用使得图表呈现的更清晰。但这仅是更换了表达工具,传统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改变。图表用途对于地理学的重要性得不到很好地凸显,使得图表意义和应用与学习这门学科结合不紧密。学生学习会处于被动的状态,对于所学的图表知识的理解单一,印象不会深刻。在后期的地理整体的学习中得不到很好的不能使所学的得到很好的应用。老师这种简单的教学方法也会让自己对于教学的兴趣得不到提高,以至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
3.初中地理图表教学需要的生动与深刻
3.1地理学发展与地理图表的关系
地理学的发展与图表是分不开的。在人类没有出现文字之前,图像的创造使人们有了可以记录现实生活的方式。地理学作为一种空间与时间交替的学科,图像的使用填补了有些文字无法描述的空白,让人们更容易记住这些地理形态与现象。并且由于图与表格对于现实现象中的简化,使得一些复杂的变化得到直接地表现。人们可以循序渐进的去了解分析。随着现在记录图片与呈现图像表格技术的进步让图表在地里的教学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3.2学生亲历地理学发展的措施
3.2.1学科发展与课本内容的结合
让学生亲历学科的发展是让学生在了解到学科发展中每个构成学科的要素的重要性。图表作为最常用的表现方式,亲历学科发展的教学让学生们知道图表与地理学科的密切关系和深刻认识到图表的作用与意义。教师讲述学科的发展与课本内容配合使得教学进度循序渐进。就以板块学说理论的发展过程,通过讲述大陆漂移说到板块学说的各重要阶段中地图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地图对表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的意义,对人们从静态认知地球到动态的发展地认知这种跨越式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种方法使得学生把学科的认识与地图的表现作用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分析能力。
3.2.2学生体验图表形式
教师根据课本的内容选取各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讲述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先讨论学科中有对于图表有需要的地方。并对其的需要讲述为什么在这些地方需要图表。以气候类型为例教师可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做出引导,帮助学生获得可行思路。在学生讨论得到的结果中,让学生们动手来画出他们理解的数据与表格,更容易总结出其气候特征,在小组间比较,并进行展示与讲解。
在现在的地理图表的教学中,用图像展现地理现象的变化比较难。这种也是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参与到把这种动态的图像简化到二维图表中,在思维习惯下运用已学的知识画出所想的图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已学的知识结合实际,小组可以思考与讨论。
3.3亲历学科的发展的作用与体现
3.3.1培养能力激发兴趣
在让学生亲历地理学科的发展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中,教师虽然比过去的那种单向灌输的教育方法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但是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和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也使得老师的教学能动性得到提高。在目前的教学现状中,很多课程的教学中的学生都是以被动的形式来学习。使得学习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让学生动脑与动手以合作的方式参与到教学中是一种公认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方法。
3.3.2 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法仅是讲述课本内容,而地理学科作为一种研究空间与时间定范围的学科,仅用老师的口头讲述与板书这些教学方法让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一条线。不能实现这种网状知识的稳定形态。
4.结语
综上所述,这种方法着重于课本内容与课外内容的结合。让学生亲历学科的发展这种教学方法实现了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增加了学生的思考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科教学的意义与这门学科的趣味性得到提升,符合新教育改革的要求。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模式,使得教学与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这种方法值得引用拓展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郑银虎.浅谈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J].江苏靖江实验学校,2010,(07).
篇9
[关键词]景观图 初中生 地理思维
景观是反映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景观图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工具。不同地区的地理景观,往往有着明显的差异。通过这种差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要素的差异,形成空间思维,强化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本当中有如下描述:第七章第一节俄罗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第十章极地地区:南极海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对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类似的描述和数字性的辅助说明,并不能使其形成深刻印象和思维能力。
一、空间思维――自然景观图
第七章第一节俄罗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第十章极地地区:南极海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不管是西伯利亚还是南极,对于初中生学习地理来说都是陌生的,通过景观图对比建立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帮助学生建立由陌生的地理环境到形象的景观图片的联系,就关系到景观图的巧用。
例如图1,俄罗斯“冬季漫长而寒冷”,学生是没有这个概念的。生动的图片配上科学幽默的解释,那么就不难理解了。比如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天,如果去户外伐木,用普通的斧子去砍树,可能树没有什么损伤,但是斧子变成了锯齿。再像南极地区的“风库”,这里终年狂风怒吼,顺着地面横扫,可以把几百斤重的大石头吹得满地滚。假如你把一条生锈的铁链放在风口里,不到两天,它就会被烈风挟带的冰屑吹得铮亮,象崭新的一样。”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景观图及景观描述确实能使学生对南极气候产生深刻的印象。
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经历了由景观判读型配对特征描述的过程,即通过从感性理性一一感性的深华,使认知得以强化,并能最终对景观的特征形成共识。对景观和空间形成联系。
二、综合思维――人类活动的景观图
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特征之一,以景观图作为学生兴趣的出发点,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讲到我国自然环境的时候,课本当中有许多精彩的自然图片和人类活动图片。
如图2是通过人类活动的图片反映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的。左上的新疆的干旱多风沙和西南的多雨在建筑上形成明显的差异:西北内陆地区光照强烈、降水稀少、温差大、风沙多,故而形成了屋顶平、墙体厚、冬季保温、夏季防暑的“平顶土房”;南方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由于气温高、降水多、风力弱、湿度大,则形成了屋顶陡斜、四壁透风、房体高架、上下分层的干栏式“竹楼”、“木楼”等民居类型。黄土高原的少雨少径流和江南的水乡形成同样的差异。如果选取相同季节不同地点的景观图片作为引入教学,既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也可前因后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关问题的分析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目标都是通过自然景观和地理环境的相关性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例如讲到我国的“东西干湿差异”的时候,可以通过第36页的自然环境进行比较,也可以通过37页的人类活动进行比较。教师还可以通过自身的经历的考察见闻进行深化。形成综合思维的关键是:景观图对比――地理要素差异分析――地理思维能力培养。
总的来说,初中生的学习是正在由形象思维能力向逻辑思维能力转化的阶段,如何通过正确积极有效的方式,使得其既能发挥天性,又能形成良好有序的思维能力,地理教学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是景观图的运用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景观图片不能滥用,要选择与所授课内容相符的图片。一幅生动和切合教材内容的图片会使教学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喜闻乐见;但如果与所学内容相脱节,就会使学生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内涵,只是停留于肤浅的欣赏而已;景观图也不要太多,以免“喧宾夺主”,影响教学进度。还要注意选择切合学生思维方式和特点景观。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
地理科学是中学一门基础课程,他主要以地理科学知识为重点,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思想情感价值观培育有机结合,是新课改下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地理学科较为陌生,此外由于受到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视度不够,学习积极性较低,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已经成为地理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要全面构建地理高效课堂,应该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路和教育方法,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提高学生地理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努力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1.排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
信心是学好地理学科的前提条件,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纬线这部分内容对于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学生常常感到困惑和畏惧,老师可以利用学生座位所在的行代表纬线和用列代表经线,随机选出一个学生确定他所在点的经度和纬度,再附加上每行纬度相差20度和每列经度相差30度的条件,让学生们根据上述要求报告自己所在位置的经纬度。通过把抽象的经纬线知识设计成学生容易理解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解开了疑惑,找到了规律,排除了畏惧心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要想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信心,关键在于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排除畏惧心理,进行教师角色转换,注重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自信,享受学习的乐趣,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努力挖掘教材,创设生活情境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并将教材与生活实例紧密相连,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实例,让学生摆脱对地理的恐惧和陌生,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地理来自生活”的新形象,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探究地理科学的兴趣。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时,教师以学生们的生活体验夏天吹东南风而且经常下雨,冬天吹西北风而且天气很干燥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对季风气候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让学生用平常感受到的知识加深对我国季风气候变化的理解,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冬季风与夏季风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季风,夏天降水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冬天干燥主要由于冬季风造成的,从而达到课堂高效和有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实际结合,激励学习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构建高效课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开拓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探究性、合理性的问题情境。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主要应围绕两个方面:一方面,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具有趣味性、启发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的高效运转;另一方面,教师创设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把握好难易程度,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树立学习的信心。如:在学习长江时,教师可以设立以下问题:
(1)长江自源头至人海口,落差约多少?(2)长江自源头至宜宾,落差约多少?(3)长江水能集中在哪一河段?为什么?(4)假如你是一个水电站建设专家,你将把水电站建在长江的哪些河段,才能充分发挥长江的“水能宝库”作用,为什么?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发散思维,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江上游主要流经山区,落差大。推理出河流的流速快;从降水量分布图中发现长江流经地区降水丰富,推理出河流的水量大,从而加深对长江是“水能宝库”的理解和掌握。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一方面,能够将图像、音频、声像有机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创设出丰富多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使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另一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师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教案、板书等内容提前制作成课件,节省了熟悉板书的时间,增加了教学容量,教学进度变得紧凑有序,有利于大力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有趣、形象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有效地学习地理知识。如:在教授“我国的地势”这一章节时可以把我国的主要地势特征做成动画,在课堂上播放,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中国各地的地势特征,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探究,自己总结出中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教师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动画进行补充、评析。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