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经验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年级语文教学经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需要用一定方式巧妙灵活的上课,方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要尽力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而情境教学最为核心的意义在于能够大幅度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发其参与性,令他们做到主动学习,并相对独立的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此种做法也有利于保证大伙的积极性,避免昏昏沉沉的局面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素质教育相契合的。
一、小学三年级学生特点
首先,学生树立自信心的主要时期就是小学三年级,别人对该年级的学生进行评价过程当中,他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感受到外界的鼓励,进而变得更为自信;有些会强烈的自我肯定。对于自身评价过高,惟我独尊的学生会产生自负心理。反之,成绩不理想或者某些方面不足的学生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进而会产生自卑心理,导致自信心丧失。所以,语文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做出决定。其次,某些同学天性聪敏,刚入学时尽管并未努力,却能保持相对较为优秀的成绩。然而进入三年级后,随着各项知识的深度逐步提升,孩子一旦粗心大意,成绩很有可能会立刻下降。三年级时作文的出现也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每位家长、学生和老师都很重视如何提升学习成绩的问题。
二、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程特点
对于小学三年级语文而言,主要涵盖了以下功能:
(1)提升学生的表述能力,使其在说话处事的过程中逻辑清晰、顺畅无阻,避免沟通障碍的局面发生;
(2)获得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这是语文素养的根基。究其原因,唯有具有了足够的古、现代文化的积淀,才不至于在未来的交流中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对于表达能力的提高可谓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累积、认知能力、理解水平往往影响着其对语言含义、语言情感、语言技能的领悟。因此,很有必要鼓励各位畅所欲言,使学生在沟通的过程当中获得灵感和升华,体味语文的乐趣。其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之作,教师在里面诱导学生领悟的主要内容就是它语言环境刻画的优美,语言应用的精准,思想表达的深刻,见解叙述的独到。
三、情境教学法及其在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情境教学法简介
情境教学法于20世纪中期在西方国家盛行,而我国是在70年代末引进该教学法,进而被中国语文教学界熟知,教师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在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同学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活灵活现的场景,使得每位同学皆能以放松的心情融入其中,促使学生产生共鸣,使其思维更清晰,明确学习动机,活跃的参加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学习技能,并且在心理机能上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该教学法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主张的唯智主义的限制,其最为突出的优势在于能够将言、行、情统一起来。此法可分为问题情景、真实情景等诸多形式。唯有利用其寓教于乐、趣味性高的优点才能充分调动各位的积极性。结合课堂科目特点以及学生特点进行课堂情景模式的应用。
2.充分融合语文课程特点,创造语文学习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影视方法演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播放一段段悦耳的音乐,将两者和课堂内容有效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加生动地领悟到课本中的语言文字。
这种方法为学生树立了开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心境与自然景物完美的融合,使各位充分感受灵感迸发带来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任意发挥,要结合三年级语文学科的特征,教授基础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要让学生乐于表达”的根本观点相符,而不可以为演示美丽的画面而演示画面。
3.发挥学生情感作用,引导学生自发融入语文学习
学生是教学情景发运用的对象,也是在课堂中的主体。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学生的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都替代不了的。”同时,老师所建立的语文教学环境需要学生在各个方面上的接受,特别是在情感上,要想使学生积极的参加课堂情景活动并产生浓烈的兴趣,就要真正从学生的心理方面考虑,使他们在心理上接受该教学方法,这样,老师所建立的教学情景才能拥有深刻的意义并发挥更大的效果。
四、结论
由此可见,在情境教学付诸实际的过程里面,老师需要把握好教材的内容以及各位学生的差异性,唯有如此,方能彻底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使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感受到知识中蕴含的乐趣,并意识到沟通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进而在融洽而灵活的氛围当中达到教学所预期的效果。如何将情境教学充分运用到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并得到最有效的成果,这需要不断的探究以及总结,唯有借助上述途径,方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和获取知识的乐趣。很多实践证明此类举措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以笔者的理解,情境创造在未来的岁月里注定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并融入主流的教学方法当中,令其作用在课堂上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珊珊.试论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景教学的优化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08,(1).
[2]沈龙明.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尹祖琴.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教师成长篇[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2
(一)修订“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
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类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学校要求修订了“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修订后的新大纲有了以下变化:
1.新大纲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更加关注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接轨,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置。改变了以前只重知识传授的目标指向,更重视教学能力培养和教学方法的训练目标。
2.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学生教学能力形成为核心,以传授最新教育理念为出发点。改变了章节式教学结构,以专题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共设16个理论教学专题和一个教学能力训练的实践专题。每个理论专题在1-3次课内完成,实践专题(20学时)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修改后的大纲将理论教学重点放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最新语文教学理念、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教学设计、说课与评课等方面,并在学生实践专题中完成学生讲课、说课的实践和指导。这样的改变力图通过“语文教学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会基本的教学设计,能进行不同类型文本的教学,初步形成一定的教学能力。
(二)改革“语文教学论”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论”作为必修课,多年来的教学传统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教学录像示范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理论学习多,课堂研讨和教学实践少。2013年课程改革后,实行分班授课,教学方法上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基本上是三线并行:课前5分钟练习、教师授课与案例分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实践。
1.课前5分钟练习,让学生初次体验登台讲课的感觉。每次正式上课前,按照学号每班一个学生讲课5分钟,教师点评。教学内容自选,要求讲课内容要有知识性,讲课结果作为平时作业成绩记录在案。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在讲台上讲课的感觉。
2.教师授课,理论讲解与课例观摩并重。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讲授课程内容,课上注重联系学生学习语文的经验,并辅以教学录像和文字课例观摩分析,学生观摩后评课并写出课评,作为平时作业成绩。
3.小组合作学习,由合作探究到真实的教学实践。在学期后半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课外时间,每周一次在教师能力训练中心共同备课,学生各自分工合作,最后每组指定两人分别做讲课和说课,所有人的活动按照参与情况赋分,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分,整个活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在课程结束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进行短时训练,每组推荐的优秀者可以模拟授课50分钟,其余学生观课、评课。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便于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
(四)继续推行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是廊坊师范学院师范生培养的特色手段,开始于2011年。学生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20人左右为一组,接受由中学优秀教师和校内导师合作进行的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训练内容按顺序有两个学期的基本功与教师入门、两个学期的校外见习、两个学期教学训练与微格教学。基本功和教师入门训练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教师职业特点,形成教师最基本的板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校外见习是对教师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全面认识和了解,包括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班级管理等内容。教学训练和微格教学则是侧重学生的实践过程,是教学理论的运用,也是教学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从教师素质和教育理念到教育教学见习再到模拟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培养了学生的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三年来,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师生共同努力,导师制也显现出较好的效果,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对学生参与导师制的要求也有了提高,由自愿参加变为必须参加,并要求校内外导师要加强合作,共同实现培养目标。
二、课程改革效果调查分析
为了能更科学有效地进行课程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教学能力,课题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包括2010、2011级语文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调查,2010、2011、2012级导师制辅导调查等,参加调查的学生有558人次。
(一)语文教学类课程调查结果及分析
1.对“语文教学论”课程改革的认可度较高。对于“语文教学论”的教学内容,2011级和2010级有18.4%的学生表示很满意,有76.9%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但有5.3%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不满意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趣味性不足、实用性不够强几方面。对于“语文教学论”教学方法表示很满意的学生是16.8%,比较满意的学生是69.5%,另有13.7%的学生表示不满意。不满意集中体现在理论讲授多、学生实践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比较少、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几个方面。
2.对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强烈的期待与选课结果的背离。调查结果显示,2011级和2010级学生有66.25%的人表示想选择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如果把教师教育模块内的课程作为自由选修课,有81.4%的学生想选修学习。但事实情况是,学生在选择模块课程时更多地选择了文学模块和语言模块,而非教师教育模块。调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学生认为教师教育模块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趣味性和专业性不足。文学类课程因有作品赏析和作者生平经历而显得有趣味,语言类课程更是学生心目中当然的专业课,而教学类课程是边缘性课程,不受重视。第二,学生对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缺乏充分的了解。由于是新调整的课程,学生选课时对每门课程的内容不是很了解,担心这些课程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弱,也担心在能力方面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所以选课时只有部分有兴趣的同学选择,造成每学期都不够开课人数的状况。第三,考研方向影响课程选择。三年级和四年级是学生考虑考研问题并开始进行准备的时候,他们在选择课程模块时,一般会选择和自己的考研方向一致,这样有利于积累知识,有助于考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考研方向以文学和语言为主,教育教学方向的考生比较少。
3.对课堂教学实践的渴望。2010级和2011级平均有71.9%的学生认为,实习前非常有必要进行试讲。在学生建议的内容中,“实践”都排在建议的第一位。他们建议: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要增加实践课,要理论联系实际;“语文教学论”教学内容要增加实践环节,要多使用案例,联系语文教学实际,必要时要安排到中学进行试讲;“语文教学论”的教学方法要增加学生活动,要在学生讲课实践过程中指导学生,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这种现象充分体现出学生对教学实践有非常强烈的渴望。他们对于教学理论没有什么兴趣,而对于教学实践活动却非常积极。
(二)导师制调查结果分析
1.参加导师制的目的明确指向获取教学经验。2010级95%、2011级97.1%、2012级96.3%的学生都以获取教学经验作为参加导师制的目的。另外,最希望得到指导的内容位列前三的是教学方法与技巧(46.2%)、教学经验(34.23%)、学生管理与沟通(23.05%),还有获得教学实践机会也是学生非常看重的方面。这几方面也都侧重于教学与管理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个结果与语文教学类课程调查结果互相印证,说明学生对教学实践机会和获取教学经验有非常强烈的渴望。
2.学生参与导师制积极性高,但活动主动性差。2010级自愿参加136人,2011级68人,2012级全员参加113人(学校规定)。每次都能按时参加导师组织的活动的比例为67.7%,有时不参加活动的比例为31.06%,只有1%的学生从不参加活动。但是,能主动到中学向校外老师请教的只有19.05%,不去主动请教的有57.8%,偶尔会去请教的有23%。与他们希望获取教学经验的愿望相比,获取锻炼机会的行动却显得非常被动。
3.导师制指导内容设置满意度较高。对导师制设置的指导内容表示很满意的三个年级平均是23.5%,比较满意的平均是59.1%,不满意的平均是17.56%,这是由于个别教师指导不力造成的。对于辅导收获的大小,平均有19.18%的同学表示收获很大,收获比较大的占39.54%,一般的占33.25%,没什么收获的占8.04%。
4.导师制存在的问题相对比较集中。一是学生真正实践机会很少。在“教学训练与微格教学”阶段,多数指导教师没能很好地组织小组内的模拟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试讲的比例只有22.4%。二是部分指导教师没按要求开展活动,主要表现为活动内容没有规划,活动次数不足或没有活动。三是对学生没有严格管理,学生是否按要求参加活动,教师并没有严格要求,基本凭学生自觉自愿。四是学生对导师制辅导内容和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以至他们不知道自己每学期应该做什么。
三、改进措施与改革前瞻
(一)改进教师教育模块选课方式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对他们教学能力形成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模块课选课之前,应该集中对模块课程进行详细说明,内容包括课程设置的目的、课程的主要内容、授课的主要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授课教师的基本情况等。另外,选修课程的选择方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模块或自由选修,可以尝试多种方式。
1.模块选择与自由选择相结合。模块课设置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未来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但现实是学生在三年级选课的时候对自己的未来还比较茫然。考研还是就业?做教师还是考公务员?当这些问题还没有确定答案的时候,学生的兴趣和课程的特点对课程选择就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模块课程的缺点是选择一个模块就要放弃其他模块,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可以采用模块选择和自由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即学生选定一个模块之后,其他模块课程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2.模块课程与限选课程相结合。教师教育模块有些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师技能训练”。因此,无论教师教育模块是否能正常开课,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模块,这门课程都应该作为必选课,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学技能的系统训练,这也是此次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目标。3.重新组合模块选修课程。取消模块限制,在三个模块课程中任意选修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每学期每个模块选修课程不少于1门。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未来需要,又可以兼顾学生学习兴趣,无论考研还是就业,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内容。
(二)课堂教学增加学生实践比例
“语文教学论”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要给学生更多实践机会。
1.增加小组合作的内容,丰富合作活动的形式。学生按照每7人一组的标准进行小组合作,合作分为三种形式:一是课堂上分组进行中学语文教材分析,学会备课。二是以小组为单位备课讲课,小组合作准备1课时的教学内容,推荐本组同学进行说课和模拟讲课。三是每个学生另外准备15分钟课程进行视频录制,同组同学模拟中学生配合课堂互动,录制的教学视频经过教师评判赋分,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这个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模拟授课,且大家互为师生,真切体会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角色的不同特点,思考语文教与学的规律。
2.增强教学视频观摩后现场评课的力度。结合所讲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增加中学语文教学视频观摩的次数,并由学生和教师进行现场评课,评课内容结合语文教学理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印证。这样既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体会。
3.学生讲授和讨论“语文教学论”课程内容。对“语文教学论”中的某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备课讲课,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思考关于语文教学的问题,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开拓自己的视野,也锻炼讲课能力。对于某些新的有争议的观点,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三)进一步加强校内外沟通与合作
双导师制的实行为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学生受益匪浅,但也存在多种问题。为了能提高导师制的辅导效果,应该进一步加强校内外的沟通与合作。
1.对学生进行导师制宣传与说明。有些学生对导师制的要求并不明确,更没有认识到导师制的重要意义。因此,校内导师应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导师制的宣传和说明,介绍每一学期的指导内容、目标和要求,学生可以按照要求评价校外导师指导的质量,以便改进存在的问题。
2.加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合作。按照学校规定的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要求,校内外导师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指导方面要充分合作。比如,校内“语文教学论”课程开设的学期,是学生进行校外教学观摩的阶段,校内导师可以在讲授了教学的基本原理之后,让学生去校外导师处进行观摩,记录校外导师教学的过程;或者由校内导师布置教学设计的作业,学生的教学设计由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校外导师根据要求给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由校内导师监督执行。这个过程既符合学校双导师制的设计初衷,也能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3
关键词:藏语文 教学 方法 步骤
注意事项
在长期的藏语文教学过程中,经过一次次的深思和反琢,颇感藏语文教学效果不佳,有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小学藏语文教学越来越脱离传统,而是不断地去模仿别的语言教学方法去教藏文。从而使教藏语文课时分段、组词、造句、讲解课文、解释、问答题背诵这些放在了首要,结果是导至老师在一节课中讲不完,抄不完,而学生没有反思的时间,就不懂装懂,傻呼呼的听不完,抄不完,背不完。累计下来不断地囫囵吞枣,而理解的内容越来越少,很难形成知识和能力。
由于各种语言的不同,它的教法肯定有同有异,各自语言有各自的教法和关注重点。藏语文教学方法上,先前的教育家和翻译师们谈到藏语文的教法基础于朗读,也就是小学一到六年级乃至初中必须把朗读放在首位,藏语文不同于汉语文,汉语的生字要一个一个地去学,而藏语里学会了三十个声母和四个声调后,就从声母里分。
韵母,所有的生字和词语一拼读就会,只要你会读就会写。藏语文创始者通弥 桑布扎讲到,朗读是藏文之基,熟读藏文学会一切。强调了藏语文里朗读的重要性。
本人也在多年的藏语文教学经验中深深体会到,不注重朗读去教语法效果真是不佳,就如不长叶求开花,不开花求果实。而注重朗读,让学生不断地读,熟读后去教语法时,老师讲解不多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这就是集云而求雨。
一年级朗读念诵时,第一学期要认清藏语元音与辅音字等,前加与后加字,上加与下加等的组配要弄清楚,以此打下扎实的基础,课本上出现的名词特别要注意拼读。
第二学期藏文楷书和藏文草书拼读要认真,仔细,写法上元音辅音和上下的大写字体,楷书等全都用藏文草书的写法去写,写时大写合适、不越线、字体写美、前加后加,上加下加要标在该字的上面,不能离字。
二年级朗读念诵时,在读音标准的基础上学读词,词语读音标准的基础上去念句子。写法上先写好字,再扩展到词语,写好词语的基础上扩展学习写句子,并注意要边读边写。
三年级朗读念诵时,草书和楷书要都能通读,从会读句子扩展到能连读几个句子,再到能熟读整个课文,读的过程中能理解课文。为了不致混用字词,要开始背诵藏语文《正字法》,边背边用,边读边写。
四年级朗读念诵时,对所读课文进行分段、段意、课文的总结要在读的过程中弄会。开始学会读藏文章草。读时要会流露感情,分清重读部分和轻读部分,使课文要读的生动活泼。写法上注意造句,会写常用条子。如借条、请假条等。在会背藏语《正字法》的基础上写作不能有错别字,且开始背诵藏语语法。
五年级朗读念诵时,在熟读章草的基础上,能对课文进行分段,整个课文的中心思想要能总结。报纸、期刊、杂志等的作文会读,且中心能讲出来。写法上,开始写草书,用草书能写常用条子及作文。语法上会背语法的同时运用,把藏语里的连词,借词等用上,不能混淆。
六年级朗读背诵时,会熟读章草写的课文,能连读课文,段落清楚。会理解杂志、期刊等里作文。会写合格的藏文章草,用章草写信、作文,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有条有理,语句恰当,组配合格,语法里该用的用得恰到好处。
综上,从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始注重朗读,学生熟读藏语文课就为学习藏语文奠下扎实的基础。这种藏文教学里的科学而宝贵的过程(朗读)千万不能疏忽,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去教藏文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书法上也有讲究,低年级学生最好先用竹笔在模板上练字,能有助于字体整齐钢韧有力,到高年级时可以用铅笔,钢笔在纸上练习,使藏文书法不离谱。
学习藏文的难点之处是藏文的楷书称经文,经常在报纸、期刊及课文等里面通用楷书,而自己打草稿、书写时用草书,楷字和草字基本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学生从小要学会每个楷字变成草字的写法,掌握这个使藏语易学易懂。
任何语言教学都是一种语言的实践活动,藏语文的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应把死的教材激活为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多种感官、多种组织“动”,只有“活”了才能“动”,“活”是前提,“动”是归宿,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4
一、培养学生“多看”的习惯
多看,就是多观察。罗丹有句名言:“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程标准》上明确要求:小学3至4年级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小学5至6年级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认真观察,深入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只有让学生深入生活,练习写好生活,作文时才有源头活水来。写出的作文就可以做到内容丰富、真实和具体了。
二、鼓励学生多读书
鲁迅先生说,写文章的秘诀在于“多看和练习”。张中行先生说,作文的秘诀就是“多读、多写”。可见“多读”的重要性。要写好作文必须多读好的课外书籍。可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觉地“多读”呢?我就请教我们学校的老教师,让他们指点迷津。其中一位老前辈讲的,我非常赞同,就是让孩子读他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不要让他们带着任务去读(比如:抄写好词,好句等)。我思考着,让孩子在轻松的状态下读自己想读的书,渐渐就会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日积月累,厚积而薄发,在写作时就得心应,自然也就会“多读”了。于是我就应用与教学实践,我每周都留一个课时给他们看书并每周都会布置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读课外书,渐渐地一个学期过去了,学生也逐渐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自然,在他们的作文里,也看到了更多感动我内心的语言。“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说的也是积累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可见读书的重要。
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鼓励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小学一年级写话开始,我就让学生每天写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然后我经常在班级上大面积表扬写得好、写得真实的同学。我对他们的评语表扬、肯定占绝大多数,让孩子们喜欢说,喜欢写。到了三年级我让他们把作文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交给我,然后把较好的作文打印出来张贴在“优秀作品展”上进行展示过一个星期后把张贴过的文章收集起来订成册,让学生们轮流读。到了期末,只要是有作文展示过的,我就发一张写有“小作家”称号的奖状发给学生。到了四年级,被选中的作文,我就让学生“发表”在班级黑板报上,我也向学校积极推荐,并发稿费给他们,让他们有发表意识,从而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四、孩子的写作意志
管建刚老师谈到:一个好的行为,一分钟就可以完成。然后,要使这个行为成长为习惯,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写作兴趣也是这样,要成为写作习惯,至少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这个“持续的巩固”,靠的就是“写作意志”。总有一部分学生对习作没有兴趣,甚至讨厌。是不是就不能写好作文呢?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培养;存在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如何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个性,开始成为教学改革工作者广泛关注的话题。个性,通俗意义上来说就是与众不同的东西,是在大众化基础之上加上自己独特的内容,展现个人的独特魅力。小学语文是一门想象性和创造性十分丰富的课程,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发现,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在学生个性培养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不足之处
1.填鸭式的教育,学生丧失主观能动性
应试教育背景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面对沉重的升学考试压力,教师不得以或者必须采取信息量大的填鸭式教育。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迅速将自己总结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技巧和写作方法塞给学生,学生只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就足以在考试中获得一个合格的分数。在多年的填鸭式教育模式之下,学生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个性培养难以进行。
2.单一教育方法,学生易形成固定思维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学生只需要对汉字进行反复抄写、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就算是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以抄写和朗读为主的单一教育方法很容易使学生陷入思维定式,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贾平凹《风筝》这篇课文,突出了作者对童年美好事物的追忆,既有伤感,又有快乐,所以,朗读时要分两种情感,时而语调高扬,时而低沉抑郁。当教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这篇课文时,学生由于年纪小,可能会走入朗读的误区,以为本单元《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这几篇课文也可以这样朗读。
3.师生缺少互动,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还存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少互动的问题,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说个不停,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堂课上下来,教师大汗淋漓、疲惫不堪,学生却没有听进去多少。教师担心学生不能理解课文上的知识,所以总希望多为学生讲一点知识、多传授一些技能,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动”起来,课堂成了教师的舞台,学生课堂主人公地位被剥夺,个性培养从何谈起?
二、小学语文教育如何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培养
1.鼓励自主学习,学会独立思考
教师应当摒弃以往填鸭式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独立解决问题。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几个带有思索性的话题,鼓励学生就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问题展开自主分析,自己找到答案。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从水罐一次次的变化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呢?教师可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水罐变化的段落,想一想水罐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变化?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提示,对课文展开自主分析可以发现:水罐之所以变成银的、金的,是因为小姑娘美好的品质。
2.忘记标准答案,解放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个性,首先要解放学生个性,让他们一扫标准应试答案的阴霾,敢于对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与观点。语文学科是极富个性和创造性的一门学科,在对于一些理解性问题上,我们并不倡导一味追求所谓“伟光正”(伟大、光荣、正确)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可以对问题做出价值取向正确、言之有理的答案,都应当给予鼓励。在《南辕北辙》寓言故事中,以往的语文课本一直强调对于那位去楚国的人方向的错误之处进行关注,希望学生可以明白做事情要符合客观规律的道理。但是,换个角度思考,地球是圆的,往反方向就一定到达不了目的地吗?《愚公移山》寓言故事中,学生能不能就两座大山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比如让愚公一家搬家是不是更好呢?不同的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不尽相同,有的学生作文好、有的学生阅读好,还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在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允许学生自由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小学语文实现对学生个性培养有着天然的学科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对学生个性化表达欲望的满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在课堂表达个性看法的机会。当前的小学语文课教学在实现学生个性培养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都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为小学生个性培养贡献一份力量,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李兰 单位:新疆奎屯市第九小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听说训练;重要性;对策
听说能力是现代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对这一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启蒙阶段。如果在这一阶段无法完成基础培养的话,将会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学听说能力训练的开展,不仅是落实课程改革要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今后个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必要措施。
一、听说能力训练的必要性分析
听说能力是与人类感觉器官有着紧密联系的综合能力之一。随着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客观环境对这一基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类在进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需要借助语言这类工具,进行信息、思想的交流和学习,并且用它来传递基本的劳动技能以及生产经验。因此,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训练,是时代和社会大背景下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小学第二学段教学中,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听讲”的方式来完成的,听说能力强的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不仅反应敏捷,容易跟上教师的教学速度,同时还能对自我知识系统进行整理,能够较为迅速地抓取到教师讲课的重点。因此,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训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反应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增进学生判断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第二学段语文听说能力训练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在小学第二学段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和分数,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听说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从教学方案上来说,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听说能力训练列到重点内容的行列;从日常教学来看,教师在课堂上通常较为注重学生“字、词、句”的书写能力,往往忽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布置作业的环节上,家庭作业通常都是抄词、组词等;考试监测的内容也大抵相同,灵活运用的考试题目涉及较少,听说能力部分更是少得可怜。同时,在课文阅读以及听力考察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疏漏。种种问题的存在,导致小学第二学段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养成注意力集中的状态,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三、小学第二学段语文听说能力训练的有效策略
通过前文的相关叙述,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听说能力训练的重要性以及现阶段小学听说能力训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现状。结合小学第二学段教学内容,我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就小学第二学段语文听说能力训练开展的优化策略进行详尽论述。
1.观察训练法
听说能力训练是一个长期且计划性强的训练内容,因此,为了保证整个训练过程的有效实施,教师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训练计划,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有序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保证下一环节的顺利开展。
在具体训练中,我采用观察训练法、复述训练法、情景训练法以及活学活用等多种途径交叉的方式。观察训练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看图说话,这一方法的基本模式就是:教师将一些提前收集好的图片或者画面,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再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结论包括了学生对这幅画的直观感受或者是一些判断性的评价。比如就新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中《燕子》这一课程内容听说能力训练的进行来说,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燕子的可爱之处。教师可以在训练开始之前,播放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如燕子的飞行姿势或者是燕子捕食、筑巢等画面,并且让学生在观看之后与同桌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这种方法具有直观形象的优势,困难程度较低,对于提高第二学段学生说话能力的效果不错。
2.复述训练法
除了观察法之外,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训练,还应对复述训练法进行合理的运用。所谓复述训练法,即是要求学生在听完故事或者笑话、新闻之后,重新将所听内容的要点说出来。这种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音素材,从而锻炼学生的讲述能力。比如就新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翠鸟》一文来说,在这篇文章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复述训练,课堂上,教师用翠鸟捕食或者飞行那一段作为训练的材料。训练进行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课本合起来,然后用讲故事的形式将翠鸟捕食或者飞行的具体细节描述给学生听,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细节的复述。
3.情景训练法
当学生的听说能力已经达到复述训练的基本要求时,教师可以着手准备情景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基本上都是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巩固的,而情景训练法,正是为学生营造这一种氛围。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痛痛快快地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逐渐放松心情,等到一定阶段,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果你想告诉其他同学这些游戏怎么玩,你该怎么表达呢?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想说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和兴趣;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创设诸如自我介绍、商场购物、借东西以及问路等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对话训练。这些方式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进行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的对话,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敏捷程度,提高学生听讲、思考和表达的效果。
四、总结
就小学语文听说能力有效训练的开展来说,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对于启发学生的扩展思维以及创造思维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要想达到听说能力训练的最终目的,教师应从第二学段学生的具体特点出发,采用课内、课外双管齐下的方式,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听说训练环境,将训练内容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志红.我国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内容结构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2]杨俊珂.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
[3]曾晓洁.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4]冯文卿,冯虹.浅谈语文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J].学园(教育科研),2012,15:89-90
篇7
1 燃烧教师热情,让学生在乐趣中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让每一节课都充满乐趣,让孩子们上课如同做游戏一般愉快,让孩子们学得兴致盎然,使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慢慢培养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我在上三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时,这组课文都是说理教育意义很深的课文,《和时间赛跑》、《画杨桃》等,我上完了课,尽管课上讲得多细致,讲得多动听,孩子们的作业也完成的很好,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复习,问他们关于上课时讲的重点内容,孩子们都面露难色。但我之前第三组上的课文,孩子们去记得很清楚,比如《惊弓之鸟》。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刚学过不久的这组课文,孩子们忘记了很多,但是前一段时间学习的那组课文,孩子们去记忆深刻。最后我发现了差别。万事开头难,关键是找对了方向。我相信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我能燃烧自己的的激情,尽量让每一节课都充满乐趣,尽量让孩子们能在乐趣中培养学习兴趣,尽量让我的热情能持续久一些。
2 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和学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孩子,点拨他们的思路,孩子们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学生不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3 放飞学生的思维,自由探索,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对每篇课文,每个问题的体会和理解,都要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自由的放飞孩子们思维。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学会分享自己的见解,接纳别人的看法,能和别人讨论见解是多么快乐多么有趣的事。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探索,有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4 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篇8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9―0095―01
翻阅小学语文教材,发现它是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辑排版的,每个单元都涵盖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而“单元整组教学”这一思想的运用,可以达到使小学语文单元整体知识相融合的目标。笔者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联系人教版语文教材知识,探究“单元整组教学”应用的形式,希望同行指教。
一、重视对单元整体性的设计工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改革以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在编排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点体现在教学单元的编排具有整合化的特征,而“单元整组”教学的宗旨是教师通过围绕单元教学的主题达到强化语文课文知识关联性的目标,同时实施拓展性的教学手段。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单元教学内容视为教学的起始点,在整体单元主题内的共同点、知识点、思考点等课程要素的配合下,运用“同理可证”的教学原理,达到主题性的教学目标,最后落实单元整组的教学任务。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使本单元语文课文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进而落实单元整组的教学目标,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巧妙地将《乡下人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整合在一起。具体教学流程如下:首先,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为学生下d与乡村生活有关的资料,例如乡下人喜迎春节的图片、春耕秋收的农田忙碌景象图片,继而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提供的资料,你对乡村生活有了怎样的体验?”此时教师发现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的兴致是极为浓烈的,他们通过交流,总结了淳朴、乐观、勤奋等词汇。最后,教师回归课本知识,小学生又新学会了“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由此可见,单元整组教学思想引领的语文课程所取得的教学成效是非常不错的。
二、采用点面结合的教学方法,升华情感体验
“课标”中提出如下观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化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单元知识进行整合之时,应该认识到语文课程知识对学生思想情感所产生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所以,教师在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组设计之时,应该紧紧把握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或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或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例如,语文教师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以及《火烧云》四篇课文的教学中心思想进行梳理,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此时语文教师应用单元整组的教学思想,总结本单元的教学主旨――热爱自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单元知识进行整合之时一定要紧扣主题,使其根植于课文中,达到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健康人格培养的教学目标。
三、 对课程单元内容进行整体的回顾
“学而不思则罔”,阐述了在学习过程中反思与回顾存在的重要意义,“整体回顾 ”教学环节的启用一般是在“语文园地”模板的辅助下,学生总结学习本单元语文知识的规律,同时强化自身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整体回顾 ”的过程就是小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展示学习成效的过程。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一”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锻炼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组织学生开展以“家乡景物”为主题的小组交流活动,那么小学生在对家乡景物特色进行描述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萌生了对家乡热爱的情怀。此外,“语文园地”中设有的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等框架中存在一些名言警句等内容,那么小学生在对本单元某篇课文进行学习之时就可以参照这类资料,达到充实自身语文文化底蕴的学习目标,使自身的语文素养得到切实的培养与强化。
篇9
一、藏语文教学实施的重要性
藏民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藏语文肩负着藏族人民对外交流的重要使命,并且记载、弘扬藏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历史,藏语文是藏民族文明进步的记载和传承。而且藏族文字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获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通行证,藏语文承载着藏民族千百年的悠久文化,如同格桑花,在我国的西南边陲和世界各地绽放异彩。藏语文是藏族人民的灵魂,同时也是藏族文化的根基,是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藏语文的实施是党的民族语文政策的体现,受法律和法规的保护,使藏语文的发展得到了有力的保护。藏民族可以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在民主和改革50年来,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二、强化藏语文教学的措施
1.采取课前集体备课的形式
民族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和汉语语文教学一样,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的备课,这个备课内容涉及课标的学习和理解,教材的熟悉和把握,学情的调查和了解。所以备课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和有力保证。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集中备课是多人智慧的结晶,是年级组成员对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资源共享,是教师水平及新课改教学方法的集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偏见,很多老师都认为,藏语文是学生的母语,不用教学生也会说,以致教学中产生一种轻视的想法,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但是藏语文教材的编制;同样受新课改理念的影响,同样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能力铺路搭桥。实施集体备课可以发挥老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带头作用,实现教师的共同发展。
(1)同年级教师集体备课,每一单元都选出一课进行集体备课,这一课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每一位老师都自己预先准备这节课,然后进行集中交流,推选一位老师进行总结发言,按照课时安排说课,阐述自己对教学的设计和设计的理论依据,分析学情,阐述针对具体学情而采取的学法指导,如何确定教学重难点,怎样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重难点,同时对板书设计,练习巩固的设计安排都要进行阐述。之后同年级组的老师进行补充和更改,形成一套完善统一的教学设计,应用在课堂教学中。
(2)在集体备课中,要进行充分的理论研究,没有教学理论指导的教学就没有创新发展的可能。集中备课要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法,科学的学法指导,把握课程标准,放眼全国的先进教学方法,并借鉴过来为自己所用。同时集体备课要发挥校内名师的作用,以名师作用带动年轻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发展,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的学科带头作用,以他们的教学经验促进同年级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发展。
2.加强读、讲、意、练
教学目标的完成依靠的是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是藏语文学习的中心环节,教学效率的提高集中体现在这个环节中。在新课教学的实施中,老师要注意学生知识文化的掌握,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1)藏语文的学习是学生在自己原有认知基础上,与编者、作者的对话,是学生沿着作者思想的台阶直达智慧的殿堂的探索过程。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的整体思路进行’,围绕教学目标这个主线,充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分层次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每一个高度上,都有一部分人能够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2)注重教学的引导。一个好的开头,往往是成功的有力保证,教学的引导阶段对新课的学习有着引子的作用。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引导内容,务必通过引导把学生带到藏语文学习的情境中。同时引导阶段也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有效途径。引导是教学的准备,是学习的预备,是新知识建构的热身。利用一切必要的手段,为学生的藏语文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这样富有民主气息的引导还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利于师生教学过程中的双边互动。引导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3)教学中实施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藏语文学习就是要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习惯。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学法指导,驾驭课堂教学的发展,注重知识的积累,更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读、讲、议、练的结合和基本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篇10
(1)习作能力要素不明晰,缺乏针对性,效能低
教师在实施习作教学时,往往在教学目标上眉毛胡子一把抓,顾此失彼。例如,习作能力的内涵丰富,有立意、选材等方面的要求,有些教师并不明晰每堂习作课的能力目标,以及各个学段之间的序列,导致低、中、高各个学段的习作能力要求特点不明显、内容重复、方式单一,总体效能低下。
(2)课标学段目标笼统,实际教学指导不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习作目标中有三个学段的要求,但是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学年和学期目标,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要教的内容和方式比较模糊,评价标准也不清晰。
(3)教材编排序列模糊,要求不明确,内容宽泛
纵观人教版教材的习作内容编排,我们会看到由于它主要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没有严密的知识体系罗列,同一或相近的内容多次出现,抑或是对于习作的内容并未明确表述,写作内容自由发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这对教师的课堂习作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落实面临很大的挑战。
(4)目标笼统不明晰,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但对各学段习作的具体目标表述笼统,不少教师对各学段作文教学目标序列不清、定位不准。各个学段习作教学界限模糊,使得习作评价标准缺乏针对性,经验化和形式化的居多,无法精确地对习作能力做出科学的评价。
基于上述分析,教师要积极构建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为导向的习作教学目标序列,把笼统的学段目标逐步细化,分解到各个学期,梳理出既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实际教学的习作教学目标体系,从而进行有效教学。
一、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习作目标体系
1.年级习作目标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按照学段设定“目标与内容”,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便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把习作能力的诸要素划分为三大维度,即内容表述、结构组织与语言表达,对学段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梳理补充,构建以习作能力为核心的年级习作教学目标序列,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发展有据可循(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习作年级目标是培养观察、立意、选材、构思及语言表达等习作能力。例如,内容表述能力从第一学段的学习写简单句式和段式,到第二学段尝试使用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较熟练地运用不同句式和段式把内容写完整、写清楚,到第三学段熟练地运用句型和段式,能对自己的独特感受做细节描写,将学生的学习内容细化与具体化。这三个学段的习作能力目标是从低到高、循序渐近的,不仅关注在习作活动中的智力技能,还对写作活动中总体语言技能的纵向发展给予连续性关注,如语言材料的积累与运用、标点符号的使用、习作的修改等,这又构成写作活动序列的另一线索。
2.单元习作目标体系
根据以习作能力为核心的年段习作教学目标序列,结合教材,教师可以制定出具体的分册习作教学目标序列,在年级目标的指导下分层细化目标,构建以习作能力为导向的习作目标体系。
在目标设定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段特点各有侧重,把必须达成的目标定位为单元习作教学目标的核心目标,但核心目标和习作目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融合、螺旋上升的整体。教师在运用这套习作能力目标体系时,可以清楚地明了每个单元习作训练的重难点,在备课过程中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突破难点,为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实施以能力为导向的习作目标教学策略
1.整体解读,心中有序
同一主题的习作在不同年级多次呈现,是简单的重复还是各有侧重、螺旋上升?教师能够发现在人教版教材中同一主题的习作内容众多,如写人类、写景类、写物类等,这是我们最感困惑的地方,常常因为没有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导致教学目标缺位或越位。其实,小学阶段习作教学虽然在不同的学段会出现相近的主题,但其目标是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如果教师把同一主题的习作能力目标进行对比,能使原先隐性的习作能力目标显性化,便于教师日常教学操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
例如,写景类主题的习作在人教版教材单元习作中大约出现8次(见表2)。
由表2可知,同一主题的习作能力目标有一定的序列,根据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而设定,在不同的学段与年级各有侧重,并不是单一的固定目标,而是有相对明确的引领方向。例如,同是写景类主题,第一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侧重观察和发现,让学生有序观察、细心观察、观察并发现,真正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侧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运用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尝试模仿不同的段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初步实现写清楚的目标。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侧重语言的个性表达,在景物描述中加入学生自身独特的感受,寄托情感,最终实现具体写作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形象的感知、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与情绪的感染过程中,体察、玩味和领悟描绘场景形象、述说故事的语言形式,积累语文经验,学习表达技巧,掌握语文规律。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度组织和开发,在领略、模仿与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学会“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说话、写作。
2.全面落实,各有侧重
在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应习作教学目标的序列进行有效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习作目标要求从学生的年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等特点出发,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年级的习作教学目标侧重学生词语的运用,说清基本句型,增强表达自信,储备基本的词汇和句式,逐步过渡。二年级的习作教学目标从句入手,侧重各种句式训练,逐渐向段过渡,鼓励多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教学则侧重于观察与发现,学习基本段式的写法,能够运用不同的句子表达相同意思。到六年级时,习作教学目标则侧重修改能力的指导,强调能对文章的细节和整体布局做出润色修改,关注个体的独特感受,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
下面以第二、三学段的三、五年级为例,具体介绍序列培养的侧重点和方法。
三年级是学生写作的起始阶段,从习作教学目标的序列来看,教师关键是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感觉有内容可写。那么在习作能力培养中,教师要根据习作教学目标的序列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乐于观察,留心周围的事物,学会一定的观察方法,从身边的具体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多感官的观察体验,这是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方式。之后,教师要让学生保持一定的观察时间,专注地观察,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观察方法,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和感悟。
例如,人教版小学三(上)第三单元习作“秋天的画”,在进行习作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完成以“寻找身边的秋天”为主题的观察记录表,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身边秋天的景物,记录它们的变化(见表3)。
对三年级刚开始学习习作的学生而言,这种主题式的观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成为观察的有心人,学会用观察的方法从生活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同时,教师有效地点评与反馈,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能力的有序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加以有效整理和归纳,将其变成课堂教学的优质资源,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习作素材的资源共享,为中高年级的习作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的习作教学就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即如何让学生正确使用一定的表达方式来刻画细节。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吸收积累大量优秀的语言文字和表达形式,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充分运用阅读积累的优美语句和具有新鲜感的语句,尤其要增强文章的细节描写,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教学,把习作目标分解到阅读教学中,利用读写结合这一零存整取的有效方式,让学生在进行单元习作之前就有充分的准备,进行自然而有效的表达(见表4)。
本单元的习作核心目标是怎样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四要素把细节写具体。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整组单元的阅读教学中要进行有机渗透,利用仿写、朗读、阅读、体会等方式逐步实现单元习作的核心目标,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积累习作的技巧与方法,在读写结合的片段仿写、扩写、续写中迁移和实践,最终达成习作的核心目标,提升整体习作能力。等到了正式单元习作时,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习作经验和方法,加以正确的选材引导,习作的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3.循序渐进,形成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人文专题为主线安排单元教学,教材多为阅读教材,没有真正的作文教材。但习作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教师要树立全程关注的意识,根据梳理序列,让听、说、读、写形成统一的、开放的训练体系,不仅在作文教学中,更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技术”,全面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引导学生真正地从阅读的体验表达走向习作的实践表达与习得言语,从而经历习作的全过程。
教师会发现在每个单元的习作教学中,它们的目标设定之间是互为相关、螺旋上升的。按照写作题材划分,如童话,它的习作教学目标序列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三(上)和四(上)中都有写童话内容的习作,但习作目标的要求却不相同。三年级习作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写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正在干什么,对故事经过的完整性并不做过多要求。而四年级的习作目标则更进一步要求学生能用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尝试把故事经过说完整,对内容表述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到了五、六年级,习作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可以是科幻类的童话,这个要求就更高了,学生不仅要关注完整性,也要能深入地刻画具体的情节。
由表5可知,按照习作的内容和能力维度划分,习作目标也是遵循习作能力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因此,任何习作技能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目标中的序列,清楚地把握年级特点,落实基础目标,对其他目标留出的空间不设上限,让学生始终保持习作的兴趣,逐渐形成习作技能,提高习作能力。
通过不断的实践运用,教师就会发现在习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影响习作能力的因素众多,如何体现习作目标体系的延续性和增量性,明确各年级习作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要求,探索习作能力评价方案,让这一体系更具实际指导意义,便于教师使用和操作,这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命题。
参考文献:
[1]朱作仁,李志强.论学生写作能力的结构要素及其发展阶段[J].教育评论,1987(4).
[2]孙素英,肖丽萍.认知心理学视域中的写作过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1).
[3]吴忠豪.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余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24位名师的小学作文教学经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特色
- 下一篇: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