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践课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实践课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实践课教学设计

篇1

地理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了达到培养国家公民的目的,我认为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实践,尤其是学生的野外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身边环境开始,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然而作为学生,能参与地理实践的机会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地理野外实践并有所收获,我认为需要在本地结合课程内容建立一些适合学生活动的实践基地,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地理野外实践课程。

一、地理野外实践基地的开发设想 野外考察活动由于受环境安全、学习时间和考察难易程度等条件的限制,适宜选择以就近为主,路线安全,地理特征明显,具有实践价值的地点。而考察活动的时间可以选择天气较好,课业负担较轻的时段,例如针对七星岩景区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类型多样因此设想将其开发为野外实践基地,步骤如下:

1.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教师查找相关资料,研究七星岩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特点和成因等背景材料。整理这些素材,最后形成基地资料文稿。

2.实地考察,精确考察目标 教师进行实地考察是课程设置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考察的过程中,要思考如何设计实践课程,计划课程实施的进程和预估效果。如:教师在考察时要对典型地貌作以全面、系统地观察和考察,并做好记录和拍照工作。

3.室内总结,绘制考察线路图 将实地考察的结果结合前期收集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典型考察目标,并绘制考察线路图。  

二、野外实践考察方案的设计

1.预期目标

(1)通过对七星岩喀斯特地貌的考察,了解本地该地貌的类型、成因和特点,探究流水溶蚀的过程;

(2)学习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用相机拍摄一组反映该地貌的照片,做好考察过程的原始记录;

(3)运用考察素材撰写考察报告,提高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

(4)举行实践活动成果交流和答辩会,提高学生合作与思辩能力。

2.考察前准备工作 相关知识简介及介绍考察方案;成立学习小组,进行考察纪律及安全注意事项教育;准备考察工具:笔记本、笔、相机,稀盐酸,如有条件可携带便携式GPS等。 3.学生考察学习设计 共分为四组,以组长主持、全组合作的形式,每组分别完成以下其中一项学习内容:

小组

考察内容

收集素材

思考问题

1

喀斯特丘陵、溶蚀洼地、溶洞、石笋、钟乳石,地下暗河,落水洞等喀斯特地貌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喀斯特地貌有哪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

2

观察七星岩喀斯特丘陵上的土壤与植被;用稀盐酸鉴别岩石性质。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石山上的土壤与植被有何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3

天柱岩不同高度的溶洞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一共有几层溶洞,这些溶洞是通过那些地质作用形成的?

4

石室岩摩崖石刻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这些石刻记录于什么时期?对当时的地理环境进行了怎样的描述?

4.成果交流 师生共同对本次地理实践课程做出总结和评价。

三、对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感悟与思考    

从教学角度考虑,我认为开展野外实践教学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    

首先,野外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高中生学习了很多地理理论知识,但是这些概念只是课本中抽象出来的符号,落实在不同区域会呈现不同的现象,因此仅仅课堂教学会使实际的生活和书本的内容出现断层。而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就是连接课堂与现实的桥梁。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改变了他们传统的认知方式,不单是仅靠耳朵听,还要用手摸、用眼看、甚至用鼻子嗅,面对与书本上不一样的东西,他们会不断地提问,肯定、否定、再提问。这样的学习过程,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敢于质疑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为其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野外实践教学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会发生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使教师这一知识传授者的行为受到限制,不能将地理这门学科经典和精髓的学习方法——即野外考察(调查)传授给学生,教师因此也逐渐丧失了野外考察的能力。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提升了教师自身的野外实践水平,促进教师不断思考探究,有利于教学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评价发生改变,如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与参与性,更重视学生学习评价的持续性与即时反馈性。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为一种教学相长,互相帮助,共同探究,合作学习的关系。

篇2

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来看,课程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有些院校在课程安排上表现得急功近利,单一的强调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素质教育,更有甚者主张摈弃基础理论教学,执此观点者认为高职学生根本没必要开设理论课程,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这样一来高职学院和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又有何区别呢?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较高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未来艺术事业的从业者和传播者,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生必须具备高于非专业人群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设计理论教学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打开学生的眼界,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专业实践教学是通过动手去解决问题、掌握技能,是理论教学的目标和归宿。所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要不要开设艺术理论课的答案是肯定的,设计理论课程不是无足轻重,而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肯定艺术理论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照搬艺术院校传统理论课程,开设诸如《美术史》、《艺术概论》与《现代设计史》等综合理论课程,这些课程设置不能适应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高职学院应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设置应与专业或行业相关,理论联系实际,有选择性的开设课程,有选择性的筛选教学内容,而不是什么课程都开,什么都讲。就高职学生的教学目的而言,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其技术应用能力,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要适度,因此,研究当下高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建设与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

理论课程设置必须优化理论课程结构,既要排除与艺术设计学专业不太合适的美术学类综合基础课程,又要突出专业个性,做到科学、合理的搭配。如《设计学概论》可作为一年级的普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设计学理论的基本概况并掌握所需的相关知识,不必单独开设《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毕竟高职不是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在二年级阶段,根据专业技术方向开设各专业相匹配的理论课程,环艺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装饰史》、服装设计专业开设《服装史》、动漫设计专业开设《动漫概论》等。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针对设计专业特色深入研究教材,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区别于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首先教材的选择要合理,要选择较适合高职艺术生的教材,针对高职艺术生的特点编写教义;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定位总结教学经验自编教材,这是值得肯定的尝试,从源头上确保了教师讲授的是与高职艺术生学习目的和文化水平相应的教学内容,做到了科学、合理的搭配,优化了理论课程结构。

二、课堂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财务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不同于普通本科,也不是高职高专的翻版,它是连接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的纽带。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人才比技能型人才有更宽的理论基础,较学术型人才有更强的现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专业性和应用性,夯实基础理论知识,突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训练。因此,针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认为应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职业能力的培养问题是关系到学生长远职业发展的大问题。

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涵义

职业能力包括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专门能力通常指在某一领域,专门从事特定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能力;职业核心能力通常指在任何领域,从事任何工作中都必须具备的,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可以迁移的关键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可作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伴随人的终身。教育部将职业核心能力规定为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外语应用等八项能力。对于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专业可侧重职业专门能力培养,对于一般专业应更强调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在不同类型的专业应有一个合理的度。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虽然专业性很强,但是不属于高精尖技术,属于服务管理,因此在职业专门能力培养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的设置本末倒置,没有体现应用型教育的特点。长期以来,受学术型普通本科教育的影响,财务管理专业没有摆脱学科教学模式的束缚,仍然受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约,虽然不断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但实践课程的设置往往围绕理论课程展开,并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特长为出发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先确定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哪些能力,应设置哪些实践课程,然后根据设置的实践课程,学生应掌握哪些理论知识,最后确定理论课程的设置,理论知识以够用为标准。

(二)各门实践课程相互孤立,没有体现专业特色。常见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通常是用文字、图表等描述经济业务,由指导教师直接给定各假设资料、案例等,然后由学生根据已知的条件,模拟实务进行处理;而且各门实践课程都是相互独立的,实践资料和结果数据不通用、不共享。而在社会实践中,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作为一种价值管理渗透在全部经营活动之中,涉及生产、供应、销售每个环节和人、财、物各个要素,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经济管理活动。因此,现有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松散、前后未能实现相互衔接,实践教学组织安排未能与市场、社会、企业需求等实现无缝对接,未能体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应该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特色,出现学生毕业后不能够学以致用、需要二次培训的现象。

(三)校外实习基地形同虚设,没有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近年来,各院校都在大力进行产学研结合,积极开发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虽然给学生提供了接触实践工作的机会,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企业担心学生可能会涉及和外泄其商业秘密,大都不愿意接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即使接收实习,也很难深入真正的财务工作内容,只是参观性实习,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不理想。

三、“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设想

(一)围绕职业专门能力,设置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根据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职业专门能力,按照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的递进关系,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如市场调查、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财务信息系统实训、审计实训、管理会计实训、财务报表分析实训、税法实训、财务管理实训等课程。然后根据这些实训课程需要的理论知识设置专业理论课程,如市场营销、管理学、经济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信息系统、审计学、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税法与税收筹划、财务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学等。

(二)根据财务管理实务工作流程,递进式安排各门实践课程。实务工作中,财务管理工作以会计信息为基础展开,会计信息既包括对外的财务会计信息,也包括对内的成本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会计信息通过审计工作进行检验,然后依据可靠的会计信息进行营运资金管理、融资决策、投资决策以及利润分配决策等财务管理工作。因此,我们可以按照市场调查-ERP模拟运营-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财务信息系统实训-审计实训-管理会计实训-财务报表分析实训-税法实训-财务管理实训先后顺序,递进式安排各项实训。

(三)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组织各实践教学环节。

1.公司化实践模式。借鉴“挑战杯”的思路,让学生虚拟公司的创立和运营,只不过把作品内容分解到各门实践课程中去,把时间分散到各个学期,把虚拟的纸上谈兵变成虚拟的创业演练,如果条件成熟可以把所有的虚拟转化为现实,注册成立公司,为学生提供一个“货真价实”的实训平台。也就是说,学生实训的整个过程就是创业的过程。比如学生可以根据市场调查先确定项目,成立虚拟公司;模拟公司日常业务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和成本会计核算;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审计;根据审计过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为管理会计的生产经营决策作准备;最后根据分析和决策的结果进行财务管理决策。所有实践课程以虚拟公司为依托,按照财务工作流程进行有机整合,所有环节前后衔接、数据共享。前一门课程的实训结果可以作为下一门课程的实训资料;上一届学生的实训数据结果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的实训资料,这样循环往复,虚拟公司持续经营下去,不断经过分析、决策、调整,逐渐成长壮大。公司化实践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2.角色化实践情景。在学校内建立模拟办公室或模拟公司。建立“模拟公司”首先要考虑环境布置问题,应尽可能使学生感到真实。比如按公司职能部门划分办公区域,按相应职能设置岗位,配备相应的办公设施,根据岗位职责安排人员。除了建立模拟公司,还可以建立模拟银行、工商局、税务局、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学生操作时可轮流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岗位工作内容,熟悉财务管理工作整个流程,培养学生财务管理的职业专门能力。

3.团队化组织形式。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以一个教学班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即为一个项目团队。团队除了完成自己的岗位工作,还要监督检查其他团队的工作情况,与其他团队形成竞争关系,这样可以多角度理解相关工作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团队内部成员可以事先明确分工,各司其责。比如借鉴ERP沙盘模拟经营的形式,设置CEO、财务总监、会计主管、出纳、生产经理、营销经理等人员岗位。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

4.多元化评价方式。常见的评价方式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无论评价内容还是评价主体相对比较单一,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从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应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都纳入到评价内容中来。此外,还应将评价主体由教师主体扩展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这样能够更客观和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系统评价,以引导和激励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防止出现成绩高的实践能力差、实践能力强的成绩低。

(四)丰富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内实践的必要补充。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以补充课内实践有限的不足,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培养锻炼其职业能力。例如举办学术报告会;开展专业专题讨论;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信息化、挑战杯、ERP沙盘、市场调查等各类比赛;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课题;鼓励学生考取相关专业证书。此外,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非专业性质的活动,比如演讲比赛、生活技能大赛、大学生辩论赛、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书法协会、会计协会等社团活动。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以适应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S

参考文献:

1.于天野.略谈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农业会计,2009,(01).

2.朱会芳.构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3,(29).

3.林英,徐金寿.基于“全程式”实践模式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16).

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微课制作;微课教学实践

地理学科兼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特点,是一门综合型学科,具有知识性强、趣味性强、教育意义明显的特点。初中地理学科教材主要有三个模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其社会学科特性更明显,教学内容牵涉的范围很大,所以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不能仅仅传授知识,还要使知识点的学习具有趣味性,能够让学生把在地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对于初中地理的特点,微课在课堂中的运用就显得很重要。“微课”这种新的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可以说是作为传统的教学视频模式的一种新兴学习方式,到目前为止,国内教育仍然没有对“微课”做出准确的定义。微课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就是一堂微小的课程,其时间一般在5到10分钟,利用一些多媒体设备或者音频设备来使课堂上晦涩难懂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善于理解记忆。本文从初中地理的角度出发,通过自主学习型的微课制作流程和微课的教学实践来探讨如何将微课应用到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

一、微课的制作流程

地理微课要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来制作,主要是通过选择微课内容、进行微课设计以及对微课的具体制作来进行微课教学实践。

1.确定微课的课题内容

对于初中地理的微课教学,首先要确定好微课的教学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筛选地理课本中的各个知识点,把握好课本中的重难点和教学任务,把握好学生对每个地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针对此选择并确定好有哪些知识点可以制作成微课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讲解。

2.进行微课设计

教师在确定了微课的选题之后,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就需要对微课进行设计,设计的内容要直观形象,使学生在学习地理课本中的某个知识点时能够记住并掌握该知识点。

3.进行微课制作

最后是进行微课的制作,微课制作是进行微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微课的制作要新颖有趣,画面要清晰,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轻松掌握知识点。

二、微课的教学实践

初中地理的一些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空间性较强,需要学生的空间思维好,而且学习“中国行政区”的内容时需要反复记忆,所以,在讲解比较抽象的重难点问题时,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课本,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讲解,会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对于重难点也不能完全理解。这时如果在教学中加入生动形象的微课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通过微课教学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制作微课课件,将课本中的重难点更加详细清晰地展现出来,学生在课上认真学习之后,可以在课下针对自己还没有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微课课件进行反复思考理解,直至自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进行互动,把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还督促了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通过微课教学进行自主研究

微课堂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首先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进行问题预设,并且指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锋面系统与天气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只是知道每天天气的变化,但是对于其中的原理却不了解,这时需要教师首先通过演示微课视频,让学生从生活中的日常现象来探究原理,最终能够运用相应的知识解释地理天气现象。

3.通过微课教学进行自主练习

微课的讲解会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更加容易记忆,例如,在学习地理课本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内容时,每个省的位置、轮廓、简称等知识点容易混淆,在学习这些内容时需要学生进行反复记忆,而在课堂那有限的时间里要完全掌握这些知识点是很难的,这时就可以借助微课教学将34个省级行政区制作成一个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对知识点进行巩固练习。

在现代社会中,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首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素材和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其次,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微课对知识点的讲授,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样,学生在课下也会自主学习,并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掌握情况再次或者多次查看微课视频所讲解的知识点,直到自己完全掌握。

同时微课教学也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首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因为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学生,总结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以及善于接受的讲解方式;也需要对课题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制作不同的微课,这样在无形之中就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其次,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需要精心策划教学设计,查找教学资料,安排教学过程,对课题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在不断的查阅、研究、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面拓宽了,研究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最后,促进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现代化。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相关软件的操作来制作微课,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操作,对微课的制作也越来越熟练。

高质量、高水平的地理微课要求教师有较好基本功,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拥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适应各种形式的教学,挖掘个人潜能。总之,微课有助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学明.浅谈初中地理微课教学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5(6):71-72.

篇5

关键词:微课 教学模式 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F01,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50-02

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或学科知识点的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的微课,在开放教育实际教学活动中,越来越受到学生欢迎,彰显其教学效果。笔者在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收获了不少感悟,希望与同仁进一步探研适合开放教育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

一、《西方经济学》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

《西方经济学》是开放教育财经类专业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理论课,数理分析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感觉该课程的原理和概念都非常抽象难懂,作者利用黑板或PPT板书讲授,通过案例讲解,同学们还是觉得不容易理解,特别是对于专科的同学来说,他们觉得更难消化。开放教育的学生主要是在职业余远程学习,没有大量且整块学习时间,学习时间比较零碎。每个同学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千差万别,教师想要兼顾到对每个学生的指导,非常困难。

基于课程特点和学习者的需求,笔者不断实践和探索,构思如何通过微课讲授抽象难懂的经济学原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地学懂学会。借助新媒体After Effects工具,通过自建和购置整合的方式,已经有20个微课作品投入使用,在课堂教学中马上获得学生好评,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更激发了笔者制作微课的热情。微课让学生感觉不但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精简的情景式讲授,形象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把非常抽象的原理概念讲到通俗易懂,方便学生理解掌握。如消费者剩余、均衡价格的形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选择与机会成本、效用、消费者均衡、科斯定理、IS-LM曲线、财政的自动稳定器、菲利普斯曲线、比较优势等概念和原理,以微课的方式表现,学生认为很好学,很快会,能运用。

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采用微课开展教学能适应学生学习需求,使他们能在快节奏的工作条件下,做到“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轻松、有效、快乐学习,教学效果良好。

二、《西方经济学》微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微课教学模式能满足开放教育成人学习的需要,有其适应性。

1.用通俗易懂的形象化微案例表现抽象的理论知识,微课适宜于成人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大而全强调理论不贴近现实的较长时间的课堂讲授,不利于成人业余学习,传统的较长时间的面授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讲解知识,其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方法呆板,很难把抽象的理论讲通讲透。而微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文字、对话、图片、图表、动漫、视频、PPT、flash等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法的应用,用通俗易懂的形象化微案例表现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内容生动有趣,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课程内容。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把抽象的概念讲得通俗易懂,一直是老师们想做到的,太长太复杂的案例,学生学习听讲很吃力。比如,对“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的理解,课堂上怎么讲,学生还是不容易明白,笔者设计了“讨价还价的学问”微课,学生以一个消费者的身份购买商品,在市场中与商家讨价还价,实现了购买行为中获得了“额外利益”的满意,教学视频生动活泼,数字和图像分析简练精确,通俗易懂,学生通过“讨价还价的学问”很好地理解了“消费者剩余”、“效用”等概念以及消费者效用的实现这一原理。

2.微课通过情景化表现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理论知识如何运用于实践,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价值观的核心与精髓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一些事实,事例或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去思考,鼓励他们多提问,多动脑,学会学习。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身临其境自己解决问题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微课情景化的教学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带到真实的案例中,将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变为参与其中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体验理论知识如何运用于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热点问题、人物、事件都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怎么解决,怎么思考,需要教师教学设计上的引导。笔者根据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选择”问题,制作了“选择与机会成本”微课,用情景式体验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多种方案中择最优,降低机会成本,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很轻松地理解了经济学所阐述的“选择”、“机会成本”等概念以及资源配置原理。教学实践证明,把理论知识融合到学生熟悉的人物和事件当中,他们更喜欢,更容易接受,可以实现让学生提高学习力的教学目标,做到活学活用。精美的小情景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随时随地轻松学习的环境。

3.微课方便学生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累积知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快餐式的学习方式是学生所需要的。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双通道假设”和“工作记忆有限性假设”研究结论,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容量是有限的,基于这些认识,约5-10分钟是人们接收信息的最佳时效,时间过长容易让人疲倦,学习效果就不太好。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5-10分钟的微课也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讲授就相当于教师“长话短说”,微课模式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精细剪辑编排教学内容,短小精悍。微课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灵活播放,方便学生利用工作间隙进行碎片化学习,可以在课外或回家看知识点的微视频讲解,让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

4.微课能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讲解的一个知识点,由于个人学习上的差异性,有的学生可能理解了,有的学生可能还听不懂。微课学习对象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将微课下载到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MP4、MP5等)上实现移动学习,观看微课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控制播放,速度快慢全由自己掌握,可以暂停详细记笔记,可以反复观看,学生自己掌控学习,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

(二)微课教学设计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习者的需求提高其适应性

1.微课教学设计要考虑课程特点。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它的系统性和缜密的逻辑体系,不能随意割裂或断章取义。课堂教学必须系统连贯讲授,宜集中较多的时间详讲。但对于知识结构简单易于用片段化分析的概念、小原理采取片段化微课表达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什么样的方式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扎实做好教学方案的设计。西方经济学课程,知识结构是有层次有先后次序的,先讲好需求,再论述供给,讲消费再讲生产,宜系统讲解,但其中的概念可以片断化。比如,40分钟的详讲课,网络课件,主要系统讲授基本知识,20多个微课重点讲解难理解的概念和小原理。比如讲解知识点“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如何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宜系统讲授,把“经济不景气”的背景和现象以及相应措施讲透,几分钟是很难说通的。但是,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IS-LM曲线的分析,可以以微课表现。

2.微课教学设计要适应学习者的需求。开放大学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是“成人、在职、业余”,成人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实际工作部门,他们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但工学矛盾突出,不能像全日制学生那样,有较充裕的连续学习的时间,课堂面授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的教学内容在设计和编写过程中不能够延续普通高校教学内容的大而全强调纯理论的模式,针对成人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设计应更多的考虑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能听懂学会,为此,学习的材料不宜学术化,应合理裁剪适宜碎片式学习方式的“学材”,所用案例要短小恰当,语言要简练、专业,具有学科的特点,轻松愉悦的表达。每个微课的制作,首先必须精心选择讲授内容,通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小案例进行情景引入,并以解答问题的方法,把知识点讲清讲透,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动画,把枯燥的理论趣味性呈现出来,方便学生随需、随地、随时“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轻松、有效、快乐学习。目前录制微课时教师主讲有出镜与不出镜两种表现形式,哪种形式更好,不能整齐划一,由于课程的差异性,因课而定。笔者认为,无论是哪种形式,只要微课的内容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让学习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满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那就是一节好的微课。

在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翻转学习、在线学习盛行的今天,寓教于乐的微课,是教学模式的一个有益实践,能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精准、快速的知识要点,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已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进一步构建微课学习平台,如何发挥微课的教学优势,如何将微课与传统教学互相融合,取长补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维的能力,提高成人学习的有效性,这些都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微视频课件的开放教育特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2014JGA262)]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5-13

[2] 李鑫.微课堂在小学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J].学园,2014(20)

[3] 徐翠锋,郭庆.论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J].职业时空2014(01):74-75

[4] 韦忠娟.从微课的教学效果看微课程建设问题[J].市场论坛,2014(06):101-103

[5] 电大在线学习平台[EB/OL].http://.cn/video/

playVideo.aspid=2911&mode=only

[6] 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EB/OL].http://.cn/default.aspx

篇6

论文摘要: 高校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常常忽略教研备课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同事之间因为项目的区分交流较少,而在教学检查中又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和项目规范而无法确切地衡量教学水平。本文通过借鉴中小学广泛采用的说课形式,论述其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积极影响。

一、前言

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推出的。这项活动操作性强,实效明显,得到了广大教研工作者、中小学教师的普遍认可,并进一步充实、完善,形成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教研活动。这一形式的教研活动刚刚在高校体育教师中开展就得到了极大的重视。本文从说课这种教研活动的优点出发,论述其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积极影响。

二、说课基本概念

“说课”既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研究活动,又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什么叫“说课”?“说课”就是指讲课教师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教学课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打算这样上的教学分析。也就是说,“说课”是讲课教师对教学课题的设计与分析。

体育说课,一般地说就是让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自己将要上的或已上过的课,面对同行、评委或有关专家、学者、领导,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课题教学设想、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等,然后由大家进行评价,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高校体育课教学的特点

体育课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实践型教学形式,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本身都认为实践课练习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理论讲授课,从而忽略了教学设计在体育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教师在教学备课中,常常对教什么、怎样教给予更多的关注,很少考虑为什么教这些,为什么这样教,这样教的结果如何等。这样就造成体育教师对大纲理解不深刻,对教材分析不完善,对教法、学法运用不灵活,对教学程序设计不严密,对重点、难点定位不准确等。

我国近年高校体育课采用选项课的形式较为普遍,各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场地条件、师资结构等实际情况实施适合本学校的课程。学校自主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各主管教委制定相应的教学检查系统。这种教学的形式给予高校体育教师很大的自由创造空间,有利于教师根据自身的优势开发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相反,由于连续的讲授同一个专项,对于一些教师来说,不用备课也可以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新教师更容易完全地接受老教师的经验,按部就班地教学,对教学的内涵不能很好地理解。

四、说课对高校体育课的积极影响

说课活动的好处很多,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答案。根据我们的实践和理解,说课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说课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以往的教研活动一般都停留在观摩几节实践教学课,再由相关的专家、教授或同行评评课。上课的教师处在一种完全被动的位置。教师只能将备课的结果运用于实际操作中,听课的教师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如果运动项目不同,评课教师就更是无从下手,导致教研实效低下。通过说课,授课教师说说自己教学的意图,说说自己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听课教师能明白任课教师应该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从而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体育教师进行说课形式的考核,统一思想认识,探讨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制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通过调查了解很多教师的教案,从总体上看教师的备课都是很认真的。但是我们的教师都只是简单地准备怎样教,很少有人会去想为什么要这样教,备课缺乏理论依据,导致了备课质量不高。要说好课,首先要说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前后联系,以及教材内容在整体教材中的地位,并阅读有关教学资料,以便加深理解大纲教材,才能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学什么和教师事后检验学生学得怎么样,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的问题。在说课的准备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把备课中的隐性思维通过说课转化为显性思维,不断否定备课中出现的缺点和失误,从而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想法,使有关的观点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不断加以完善。说课活动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3.说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通过说课,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教学的思路。说课过程中对教学任务的分析,是对学生的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进行详细阐释的过程,这就为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重点、难点、关键点打下基础,这与教什么、学什么相关。另外,说课要揭示教学内容中各项知识、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打下基础。这样就可以克服教学中重点不突出,训练不到位等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1)说课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说课要求体育教师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教学思路及设想,通过语言向同行或专家介绍自己将如何上一节体育课,这种机会给青年体育教师提供了在有人监督和评论中用口语表达自己如何上实践课的机会,促使青年体育教师多读书,钻研教材,理清思路,准确术语,勤学苦练,其语言表达能力必然会在短时间内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坚持说课能帮助青年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要全面反映教学需要罗列相当多的因素。同时,教学又是一个准备、实施、目标达成的完整过程。因此,说课要从三个方面展现:一是准备,即为教学准备阶段而进行的教学背景分析,由教学需要、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策略构成。二是实施,由教学过程中的各主要环节、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手段构成,主要解释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三是目标达成,即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进行的教学预测或反思,也就是对本课教学设计所引起的教学效果的预测或评价,以及对自己教学设计的评价与反思。若课前说课,对其教学设计实施以后可能会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课后说课,则对其教学设计实施以后的教学结果与预期目标做一番比较,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对原有设计提出改进,以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3)说课可以促进青年体育教师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

说课的重点本身就是说教什么(内容)、如何教(组织方法)、为什么(对教学方法的理论思考)。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本身就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科研能力的基础。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研究过程,从说课表达形式看,说课不仅仅限于对教学设计或教学方案的简单说明解释上,不是教案的复述,不是对上课的预测和预演,而是在兼有上述两点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地表达授课教师在对教学目标和学情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下,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策略和媒体运用的教学思想方法。因此,更加注重的是对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的诠释。从说课过程看,说课促使教师在教学研究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促使教师由技术型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化,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化,因为教学思想的阐发,能够使教师进一步明确教育教学观,更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形成先进的课程观,建立发展的评价观,教学设计的展现,可以使教师把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解释教学现象,把握好实践与反思的关系。说课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正是要求教师学会反思自己教学实践背后隐藏的深层的教育观念和体育思想。通过说课活动能促进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能调动体育教师学习的热情。尤其课后说课本身就是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反思,从而发现问题,再对此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研究,这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研究过程。

5.说课没有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

上课听课等教研活动都要受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说课则不同,它完全不受这些方面的限制,人多可以,人少也可以;时间也可长可短,非常灵活。

篇7

关键词:多媒体 机械制图 课程设计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拓宽学生视野

实效性是多媒体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标准。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机械制图课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

2.有利于创设新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运用基础知识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机械制图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把大量鲜活的正在发生的现象呈现给学生,而多媒体教学则可利用优势解决这一问题。

3.多媒体教学配合网络教学可拓宽和巩固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多媒体教学中可现场通过网络及时把一些热点现实材料下载给学生或引导学生自己上网浏览,让学生分析、讨论,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课内和课外的统一。

二、多媒体教学在机械制图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以叠加型组合体支座教学为例,本节课为两学时,设有任务引入、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课堂评价、布置作业5个教学环节,并将不同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应用其中。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可实现对学生进行单独的交互式辅导教学,也可对全体学生的电脑画面进行实时演示或监控。

教学思路:以任务驱动法和协作探究法为教学主线,辅之以直观性较强的演示教学,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把课程定位在让学生做“熟练绘图手”,提高学生对组合体三视图的表达、读图等能力及CAD软件实践操作能力。

1.多媒体在“任务引入”教学阶段的应用(媒体运用——视频)

学生都喜爱动态、有视觉冲击的画面,教师如果以组合体视频的形式引入任务学生会更为喜爱,视频将教材中的图片立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从不同视角对其观察,为形体分析做好了准备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多媒体在“合作探究“教学阶段的应用(媒体运用——三维立体建模软件)

本环节分为“由合到分”“由分到合”的两个教学阶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由浅入深的学习任务表。任务一:将组合体划分为若干个基本几何体并分析各基本体的形状。任务二:分析各基本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任务三:分析投影特点。任务四:分析找错。

(1)由合到分的教学阶段:学生需要完成前三项任务。

任务一、任务二: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化学生的自我想象为直观,实现将组合体各基本几何体分别移开,生成爆炸图,基本体的形状及位置就一目了然了,具有很好的助学效果。

任务三:分析投影特点是空间形体到平面图形的转化,是教学难点中的难点。采用Flas按照相接、相切、相贯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方式排列的演示解题顺序。并配以Flash制作的立体剖视图讲解内部结构。这样使学生很清晰地了解绘制的顺序,直观地、多角度地观察机件的内部结构,将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变为现实,验证学生的想象,培养空间构型的能力。与此同时生成其三视图的投影,化抽象为直观,协助学生完成三维形体到二维平面的转换,教学效果显著,为绘制三视图做好铺垫。

(2)由分到合教学阶段:学生需要完成第四个任务——分析找错。

运用flas将已经分析好的几幅图重叠在一起后,学生会发现这正是本节课需要绘制的组合体三视图,在学生兴奋之余请他们冷静下来,再次观察,看看这幅图是否完全正确?找出其中的错误。师生结合三维建模软件共同分析。根据投影关系判别其可见性对多余线段进行编辑,完成任务四。

3.多媒体在“动手实践”教学阶段的应用(媒体运用——绘图软件、网络)

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方式进行绘制,各有分工:A同学负责具体操作,B同学帮助分析操作,C同学负责读尺寸,运用AutoCAD软件绘制支座组合体三视图,使学生通过绘制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最后运用网络以附件的形式发到教师的邮箱由教师进行评价。

篇8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现状;改革策略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要对学生有益,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基于此,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打造开放式的课堂学习模式,对传统地理教学的方法和方式进行给予革新,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给地理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对地理教学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自从颁布新课标之后,广大地理教师对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同时对“标准”认真实施,这些做法对地理课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于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地理教学还是将重点放在对地理名词的记忆上,很多教师照本宣科,甚至将地理课作为自习课,教学内容单一,根本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地理课程设置的课时不够,无法与新课标要求相符合,使课堂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2.教学方法不灵活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地理课堂知识不便于记忆,有些杂乱无章,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所以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是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设计不合理

地理学习的基础是扎实的理论知识。而如果老师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就会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无法真正感受。作为一项复杂的技术,教学设计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夯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师精心的指导。现在学生的特点是具有较差的自制力,但却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所以必须在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与之特点相适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科学设计教学环节。

二、新课标下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1.合理选择教学模式

新课标下,地理教学以新的内容和形式,对传统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它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开放的、动态的课堂环境,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活动应强调的是一种创新和探索的精神,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对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模式上,应结合地理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应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结合,多采用思考和启发的教学方法。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探究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地理问题,而根据地理课堂现状,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关键的是合适的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讲授法,它对于传授基础的理论知识具有显著的效果。其次,应用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探究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特征,应用案例教学,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3.合理设计课堂教学

设计地理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步骤进行构建,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将教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对课堂教学结果进行优化,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真正地融会贯通。

地理教学中要真正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合理设计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真正的提升。教师要大胆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气和趣味性,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的同时,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作者:韩 晶 单位:吉林省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篇9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关注的是知识而不是能力

地理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关注的是教了多少知识而很少去关注学生学了多少知识,因此出现教师讲的多而学生参与合作少的现象。二是教师关注的是备教材、备教法,而如何备学生(包括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如何指导学法等方面则有所忽略,因此课堂没有真正体现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使我们的教学行为真正实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学目标应从知识技能、认知策略和情感态度三方面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设计,应本着“基础的”且“有用的”知识为学习内容,关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地理课应以生活地理知识传授、地理能力发展、地理思维训练、生态伦理培养作为基本目标。如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分析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原因等,就是有用地理的表现。

(2)“认知策略”的目标设计,应尽可能反映具体的活动过程和活动质量,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并将地理信息应用地理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

(3)“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应以激发兴趣为主,切记空洞,课堂可以达到应设法达到的目标。

地理教师在课堂落实教育目标时,不能只从表面上去理解,不能只从形式上去改变,我们应根据地理教学实质,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才有可能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小组合作定位不准,关注的是活动而不是实质

地理探讨课中有些老师为了迎合新课程,普遍存在搞花架子、走秀、不注重合作学习实效性,出现了许多弊端。

(1)过分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和结果,轻视合作学习的过程。我们有些老师误认为讨论越多越好,从而忽略了所讨论问题的实质,似乎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实学生没有真正学到所学的知识。

(2)情境的创设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忽视合作学习中学生质疑的主体性。

(3)淡化了教师的课堂的主导性,在一些探讨课中,教师没有体现出课堂的引领者和组织者,成为课堂的旁观者。

针对以上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建议注意以下问题:课前精心备课,吃透教材,钻研教法,能从容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课堂讨论的问题得到实质的展开;精心提炼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问题”,简化教学过程的讲授,合作学习的次数要适当,留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规律让学生去发现,学法让学生去总结,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体念和经历,重组教学内容,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与能力,使学生在探讨课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

三、“表演”的成分太浓,探讨课的真实性有所失真

在以往的地理探讨课中,地理教师由于过分地进行精心包装,又经多次的实战演练,课堂中所提的探究性问题,包括学生的回答,都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操练,学生回答问题显得完美无缺,听课的教师往往觉得无可挑剔。这种看似“没有问题”的探讨课,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并无多大的意义,因为问题的解决并非真实地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所得的,这样的教学反而容易掩盖学生思维中存在的不足,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当然,有的老师上探讨课,需要借班上课,教师和学生不熟悉,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做些准备也无可厚非,但应有个度,离开真实的课堂,教学研究将没有任何价值。

四、辅教手段定位不准,关注的是气氛而不是效果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的应用。因而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就成为评价地理探讨课教学成果与否的依据之一。因为其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成效,可以说是今后教学手段发展的总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毕竟只是辅助地理教学,不能过分地夸大其作用。我们在地理探讨课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多的注重画面的精美,忽视了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

(2)整个教学过程过多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师成为课堂的摆设,忽视了师生情感的交流。

(3)学生的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忽视了对地理学习内容的关注。

(4)在演示过程中,往往画面的移动过快,忽视了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5)现成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较少,而广大的地理教师制作课件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篇10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兴趣

阅读是一种听、读和情感融入的交际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主要手段。但很多学生只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机械阅读,很难上升为“自如地阅读境界”和“完整地理解篇章”。而阅读是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要吸引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做好充分地准备。

结合自己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在具体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笔者认为应做好“趣味性的阅读导入”、“互动性的阅读活动”、“拓展性的阅读教学”、“生活化的阅读作业”这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

一、趣味性的导入设计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主动思维,大胆实践。

因此,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尽量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尽快进入英语学习状态,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环节尽可能采用那些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器官、趣味十足的方式,如多媒体视听导入、游戏导入、歌曲欣赏和吟唱导入及小组竞赛导入等。

二、互动性的课堂活动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是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的。

因此,笔者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的方式,重视生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从情感角度设计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生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生本对话”指的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思维习惯、情感去理解体验文本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超越文本意义,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所以学生需要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来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

在实际阅读课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让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试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有深度吗?学生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闪光呢?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心理,匆忙寻找只言片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是走进了繁琐而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阅读,自我感受,深入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长,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

另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阅读的速度、对文本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许多教师把学生各个看成齐刷刷的相同的对象。而阅读活动应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正如一位西方教育学家所说:“Tellme,Iwillforget.Showme,Imayremember.Involveme,Iwillunderstand.”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应该是交际者,教师是引导者。

(二)从情感的角度设计阅读问题

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对文本中的人或事物会产生喜爱、厌恶、赞赏、痛恨等情感。教师由此设问,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以教学SEFCBook2Unit1为例。该单元Reading部分以NoBoundaries为题,介绍了科学家StephenHawking与病魔抗争的故事及其对生活的态度。文中以大篇幅介绍了他对宇宙起源的研究和理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形象。为了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理解,在学习阅读体会中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1.WhatattitudedoesHawkinghavetowardshislifeanddreams?

2.HowdoesHawkingunderstandscience?Doyouagreewithhim?

3.CanyoutellwhatkindofpersonStephenHawkingis?

4.Howdoyouunderstandthetitle“NoBoundaries”?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在阅读中可更好地了解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人生观,同时也启发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在情感上获得共鸣。

(三)整体性阅读活动设计

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为此,阅读教学时我们采用语篇教学法,通过整句、整段阅读,达到对全篇文章的正确理解,让学生“见之森林,知其概貌。”我们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借助上下文等来揣测词义,理解句子的隐含意义,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行文线索以及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态度和写作意图。要求学生要先粗读课文,理解总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词句的学习,观点的理解都在一个完整清晰的全篇认知图中进行,通过关键词、主题句有针对性地分析理解点,并以点带面,深化阅读。

三、拓展性的阅读教学设计

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新英语课标的要求,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完成传授语言知识、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更要深化课文的内涵和拓展课文的外延,把课文的空间范围延伸、拓展到现实生活中,教会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加工能力。对学生而言,其最终的能力应该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四、生活化的阅读作业设计

“教学回归生活”、“生活即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而作为英语教学重要部分的英语作业,应走向生活并体现生活的丰富内涵。教师可以通过英语阅读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英语作业成为丰富生活的向导。

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观念的影响,教师设计的英语阅读作业往往只局限在书本上的练习题或参考书里的一些练习。因而,学生做英语作业就很被动,兴趣不高,觉得枯燥乏味。

如果英语作业能够贴近生活,就能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热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视野从书本世界转向生活世界,并寻求两者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同时,那些强调学生亲身经历的实践型生活化阅读教学后的作业,能改变以往英语作业纸上谈兵的状况,让学生在做、考察、实验、体验、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教SEFCBook2Unit3Computer时,笔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入了QQ这个话题,和学生进行了一个真实有趣的对话。

1.WhendidyougettheQQnumber?

2.Howdidyoufeel?

3.Whatdoyoudowithit?

4.Whatdoyouthinkofit?

由于该话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也有话可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笔者布置了阅读后作业——写作:________’sQQtimes。正是因为师生对话来源于生活世界,对话内容生动、自然,学生有表达欲望,交流中也就碰撞出许多动态生成的精彩内容,真正带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这样的作业,学生自然乐意去做。

总之,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教师要开展各种易于接受、易于实施的阅读活动,活化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生动有趣的场景为导入,以互动阅读为核心,以拓展阅读为补充,加以生活化的阅读作业为巩固,让英语阅读课焕发生机,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知识,获得快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