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文言文 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1、在目标确立上,实施“两手抓”策略
曾经有人把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本”,笔者无意去论辩孰“本”孰“末”的问题,但始终觉得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要对文章词、句的含义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对文章能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一味强调前者,放弃后者,则是放弃了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性。作为语文教师,要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
2、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例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等。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3、在教学手段上,实施“诵读”策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每次诵读,要求学生要边诵读边意会,力求学生沉浸在文中所创设的意境中,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4、在能力培养上,实施“迁移”策略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1)注重古今对比联系。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理解记忆。(2)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学古文应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2
>> 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浅谈新课标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内容传承与形式创新 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初中文言文教学实践的思考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效能 如何化解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我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体会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 浅谈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益的“几定”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⑤张伟忠:《还原文本丰富性 提高学生感受力》,《语文学习》,2011年第4期。
⑥孙文辉:《〈记承天诗夜游〉细读――兼与孙伟忠老师商榷》,《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1期。
⑦褚树荣:《文言文教学的文化渗透》,《语文学习》,2012年第1期。
⑧严华银:《让语文安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
⑨:《家书》,广陵书社,2007年版。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文言文教学;应用策略
初中文言文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源于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跨越此种差异理解文章字句对初中生而言有着较高的难度。为了克服此项问题,实际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根据合作学习的特点来讲,其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的引入,除了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很有益处之外,还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增强和初中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重要意义值得教师多加关注。
一、合作学习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与其他课文相比,文言文的特殊性是比较明显的,学生在理解字句的时候,面临古今汉语差异的阻碍,学习效率往往比较低下。这种情况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改变,学生很有可能会逐渐对文言文产生厌烦心理,学习兴趣也会直线下降。为了防止上述情况的出现,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合作,通过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来增强学习兴趣,具体策略如下所述。
(一)创设情境,利用讨论及合作来降低古汉语的理解难度。情境创设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实现高效合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重视情境创设环节,还必须结合文言文内容与教学目标确定合理策略,以达到降低古汉语理解难度的目的。以《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这篇文言文为例,出于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心境的考虑,教师可在将学生分为若干组之后,采取下述做法加以引导。首先,要求学生概括一下《江雪》(作者同为柳宗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这首诗朗朗上口,但究竟传达出何种思想至今仍有争议。所以,对于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学生之间就会出现分歧,也正是因为分歧的存在,每个学生也都有了参与讨论的兴趣。其次,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比如,诗文后两句中的“孤”和“独”应如何理解?其中是否另藏深意?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将学生引导至《小石潭记》教学的方向,避免学生的讨论偏题。再次,教师可对《江雪》的创作背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帮助学生把握柳宗元的写作特点。最后,将话题引至《小石潭记》,正常展开教学。以上做法有助于学生顺利融入情境,在《江雪》的铺垫下,《小石潭记》的理解难度将大为降低。
(二)引入竞赛,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重燃学习热情。长期以来,由于教学模式比较刻板,初中语文教学经常给学生一种内容枯燥、过程乏味的印象。为了消除学生的误解,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教师不妨大胆摒弃传统教法,积极引入竞赛,利用此种活动形式新颖等优势,来吸引学生参与,进而达到增强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对于《陋室铭》这篇文言文,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可以采取下述不同以往的策略:首先,以性别为依据,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这种分组方式更容易形成带动效应,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竞争兴趣,可为两组后期的对抗奠定基础。其次,选取一段恰当的音乐,要求两组学生分别跟着音乐节奏朗读课文。男生和女生对于音乐、朗读的理解存在很多差异,但并没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所以,男女对抗实际上也是一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最后,教师依次点评两组的表现,并从两组中选出优胜组给予奖励。教师点评需中肯、客观,以免打击学生信心和积极性。给予奖励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有助于学生兴趣的维持。这种竞赛可以消除文言文教学中的沉闷气氛,使得学生在合作、对抗的过程中主动理解课文,有助于他们全面把握文章思想。上述做法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还有助于他们从学习中获取更佳的情感体验,对学习兴趣的增强很有益处。
(三)借助多媒体设施,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W习的乐趣。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师有意识的对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加以锻炼,为此,教师需在授课中做到“少讲、多练”,其中,“少讲”是指教师不应面面俱到为学生做全面讲解,而“多练”则是指教师需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进行一些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很多初中生认为文言文枯燥的原因在于他们并未发现学习的乐趣,在这种情况下,朗读与背诵于他们来讲就是纯粹的负担。为了改变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教师可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践,以此来帮助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以《岳阳楼记》为例,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一项任务,如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此有关的资料并整理成PPT。在正式授课的时候,教师可留出一定的时间,由每组组长进行成果演示。这样做可以利用任务的驱动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展开合作,再加上实践具有锻炼作用,以上做法不仅能够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还可以使学生感受成果带来的快乐,有助于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
二、结语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起到降低古汉语理解难度的作用,还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维持与增强。所以,实际的文言文授课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根据合作学习的特点对教学计划加以调整,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来应对古汉语理解难度大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赵改霞.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下旬,2016(11):93-94.
篇4
>> 文言文学习方法初探 交互式白板助力 点亮文言文学习 中职学生文言文学习动机培养初探 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初探 浅谈文言文学习 谈文言文学习 浅谈文言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学习方法探究 浅谈高职文言文学习 文言文学习指津 初中文言文学习 浅谈语文文言文学习 中学文言文学习浅谈 高中文言文学习策略 文言文学习,做到三“注意” 打造文言文学习好课堂 文言文学习方法 初中文言文学习浅析 文言文学习方法谈 初中文言文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自育式文言文学习初探 自育式文言文学习初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华迎春")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自育式”文言文学习即以学生自我内驱力为核心,自觉主动学习文言文,在优美生动情意深远的古代文学中自我教育。如何引领学生从外在逼迫式的死记硬背学习文言文到自觉主动式的想学、乐学、会学?本文通过学生“自育式”学习文言文策略的研究,从“读”、“问”、“品”、“积累”四个方面来简述。 关键词:自育式;朗读;提问;品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349-01
一、文言文学习的现状
“自育式”文言文学习即以学生自我内驱力为核心,自觉主动学习文言文,在优美生动情意深远的古代文学中自我教育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学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又要学古文啦”,“烦死了,又要背默了”。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啊!为什么学生对语言的精华、文学的经典的文言文毫无兴趣如此反感呢?不妨回过头来反思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前预习熟读了解相关背景借助工具书自行翻译;课上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奋笔疾书,书本上密密麻麻;课下整理,黑一行,红一行,中间还要加上重点字词;作业上交,老师再逐句批改;翻译完了就背诵、默写,须人人过关方可结束。诚然这种教学模式让我们的文言文学得很扎实,但在反反复复“这个词是什么用法,那是个什么句式,该怎么翻译……”的讲解中,老师硬将美文活生生地肢解成了七零八碎的知识点,文言文的魅力荡然无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也随风而逝。
二、“自育式”文言文学习的五大模块
1、“读”是“自育式”文言文学习前提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我们可以从背诵简单的古诗文入手,由易到难,逐渐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慢慢积累,培养语言感知、顿悟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读得准确,一是字音读准确,二是读清句读。其次,要读得细腻,读出美感。中国的语言文字是美的,文言文更是其精粹,教师要通过朗读发掘学生对美欣赏与喜爱潜意识。像《岳阳楼记》一文“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全文多四字句,读起来充满韵律美和节奏感。学生怎会不喜欢用自己清朗的声音传达美好?此外还可以通过竞争比赛来激发学生参与读的兴趣,如师生比读,小组赛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揣摩、体味,身临其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热望,又解决了文言文语言的学习问题,使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水到渠成。
2、“问”是“自育式”文言文学习基础
问题不仅是学习的开端,而且是教学活动的主线,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在引导学生“自育式”学习文言文时老师要预设学生乐于探究“贴”进学生有助于引起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思考和把握的主问题。如《与朱元思书》一文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朗读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富春江山水天下独绝令人神往,如果你有机会去旅游,你会选择重点游览山还是水?你会看到什么景色?结合文章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说一说。”这一问题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创造性地解读了文本。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们更要鼓励学生基于问题进行质疑。如学习《桃花源记》时学生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介绍刘子骥?这个问题顿时激起了学生讨论的兴致,最终明确,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不管是不守信用的人也好,品德高尚的人也好,都找不到桃花源,说明桃花源是现实世界中没有的,是作者虚构的。让学生在问题的情景里,不自觉不断追问课文的本真,理解文意,领会感情,达到“自育式”学习文言文的境界。
3、“品”是“自育式”文言文学习突破
有人说,中国的语言文字最美在文言。这种语言高度准确凝练概括,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所以我们教学文言文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意读懂课文有知识增加和积累,还要品味、揣摩、赏析文中优美的景色和浓郁的感情。例如《桃花源记》中作者借对桃花源美好生活图景的描绘“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比,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自育式”学习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引导学生学会用作品中的人物经历及精神来自我激励,鼓舞自己求真、向善、至美。如品味《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中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以贬谪之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达则兼济天下,穷亦忧民忧国的博襟和高尚人格!学习《陋室铭》、《爱莲说》中刘禹锡、周敦颐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
4、“积累”是“自育式”文言文学习的沉淀
篇5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文言文;启蒙教学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汉语语言的源头。小学生需要传承和承接中国古代文明,就需要接受汉语文言文的熏陶,但文言文本身比较晦涩难懂,对于第一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理解有较大的困难,其中表达的深刻意义较难渗透,容易对其产生反感和厌恶,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因此探究出一套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对帮助小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学习信心,乐于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什么比激发学生兴趣更容易促进学生进行学习,想让学生学习好文言文,第一步就是引起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让文言文吸引他们的注意,这样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引起学习的兴趣,第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选择有趣能吸引人的材料就是学习最好的刺激。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可以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故事或者是一些幽默风趣的小故事。材料要尽量形象生动,符合小学生的口味,易于为小学生所接受。
除了材料的选择之外,还需要进行教学目标的定位,把握好教学的尺度。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着重于文言文的背诵和积累,要求达到凭借工具书和注释来理解文章含义,而没有对词法句法做出过多要求。初中阶段尚且只要求能够具备借助外力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小学阶段更不需要对于文言文的知识做出过多的要求。应把主要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引起小学生接触文言文的兴趣,初步形成对于文言文的语感,光是学习和讲解文言文的知识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较为困难且过于乏味,不容易引起兴趣,应把这些知识融入小学生的兴趣学习之中,这样比较易于接受。
提倡自主选择学习,在保障教材基本要求和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对教学过程进行灵活的把控,不得过于死板。让学生在教学过程有一定的余地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文言文进行学习,必要时鼓励学生自己围绕材料准备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站上课堂进行讲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自主感和控制感。
二、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
对于教学内容,教师不需要拘泥于课本之中,对课本内容作出适当的延伸,结合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材料,和课本内容建立联系,来引起学生兴致。对于教学方式来说,可以采用问题引入的启发式教学方式,以问题的带出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欲望。比如说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文章,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就两小儿讨论的问题先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情境引入的方式,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之中,在生动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比如田忌赛马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自己作为田忌本人,来思考如何赢得比赛的问题,准备形象的手工材料,让学生用手工材料来进行谋划,进入情境之中,之后再进行具体的文言文教学。另外,还可以让学生组织表演一些有趣且简单的文言文文章,比如掩耳盗铃,让学生组织一场演出来表现掩耳盗铃中的情境。学生会为了完成表演,主动地进行文言文的预习和知识内容的探究,另外,学生还体验到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愿意进行这方面的学习。
三、采用支架式教学,循序渐进
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之中需要将目光放长远来看,有益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以便其未来能够长远发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就是培养文言文的语感,举行文言文朗诵小比赛,让学生感受诵读文言文时的轻重缓急。其次是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并大家商讨解决方案,提倡自主解决,一方面可以学会文言文知识,另一方面也学会了相应释义工具的使用,拥有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总之,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教学策略,结果表明,文言文的启蒙教学不仅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长远上保证了学习文言文和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长久动力,还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语感,受到了一定的熏陶,为进一步的文言文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技法
正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考语文试题难度的逐年递增,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已毋须赘言了。近年来中考的考点主要分布在对文言文字词、句子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怎样落实好文言文翻译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现在的初中生来说能文从字顺地正确翻译文言文句子是很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文言文有一些词语意思或句式变化较大,令学生不能正确地翻译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文言文翻译的技法是很有必要的。
本人以《唐雎不辱使命》课文为例,谈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教学技法指导。
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进行直译或意译
对于文言文的翻译,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大意,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课文,从而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唐雎不辱使命》 是九年级的文言文,故事主要内容是讲述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折服秦王,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保存了安陵的故事。在课堂教学时,首先将故事内容与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了解全文,把握大意;然后教予学生课文翻译落实直译和意译两种技法。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做到字字落实。例如,文中句子“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一句,就可以运用直译法了。如:秦王、安陵君都是人名,不用翻译,直接用;使人,派人;谓,叫;曰,说。整个句子可以用直译法翻译为:“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直译法的好处就是让学生能够就全面把句子意思交代清楚,使学生在翻译时候能做到准确无误。但是,在整篇课文来说,很多句子是不能完全用直译法来完成,而且直译法也有其不足之处,就是遇到特殊句子的时候,直译就会变得语言不通顺,文意难懂了。例如:课文句“仓鹰击于殿上”要是按照直译法翻译,就会变成这样效果:仓鹰,苍鹰;击于,在……击倒;殿上,宫殿上。直译为:“苍鹰在击倒宫殿上”。这样句子表述就会不通不顺了。
因此,就要授予学生另外一种翻译技法---意译法。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的好处是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课堂上本人特意用“仓鹰击于殿上”这句话作为一个比较教学,学生们也提出质疑,为什么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文会不通顺。本人就势与学生明确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特殊句,翻译时候用直译法是不能够把正确把句子表述出来,要用意译法处理,翻译的重点落实在“于”字,译为“在”,并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适当调整语序的变化,把状语前置,意译为“苍鹰击到在宫殿上。”这样一来句子就变得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
所以教师不妨指导学生从直意译技法入手,发挥联想和想像,领悟课文,从而找到文言文翻译学习的突破口。
二、 把握细节,牢记“释”、“补”、“添”、“调”四字法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言文,由于古今词汇的表达的差异,课文用了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作者刘向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还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文翻译时有许多细节梳理不出,所以本人除了在讲授直意译法之外,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细节的技法,归纳为“释”、“补”、“添”、“调”四字法。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实词加以解释。文言文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差甚远,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如,“秦王怫然怒”一句中“怒”虽然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意思翻译为:“大怒”,翻译为:“秦王勃然大怒”。这样整个句子的正确性就会提高。另外一类词是古今异义的词,就是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如,“长跪而谢之”句中的“谢”属古今异义的词,古义:道歉;今义:感谢。那句子就翻译为“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另外古汉语中还有一类词,如果按原字去理解,则无论如何都讲不通,这就是通假字。遇到通假字就需要用音同、音近或相应的字去替换。选课文例句:“故不错意也。”句中的“错”通“措”,翻译为“放置,安放”,而不是解作“错误”之意。
教师课堂上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会翻译实词,从实际的角度去分析词义,那对准确把握课文的翻译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大大提升了我们课堂教学高效。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选课文例句:“挺剑而起”句“这句子“挺剑”前面省略了人物代词“唐雎”,因此翻译时应将其补出“唐雎”这个人物主语。句子正确翻译为:“唐雎拔剑出来。”这样,文章交代就会更清晰,明了。
教师明确补字法主要作用是翻译时通过补充文言文的省略的成分,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选课文例句:“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中对于这一句,学生容易翻译为:“专诸刺杀吴王僚,慧星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这样翻译,整个句子的意思就不全面了,学生会忽略某一词语或某一成分的现象翻译,使句子因缺少成分而不通。这时,就需要适当添加补充一些词语,以使句子表达的意思完整、通顺。补充完整应该是“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光芒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般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这样句子的意思就非常顺畅且好理解了。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翻译时必须把句子调整过来。例如:“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是一个状语后置句。“于先王”是状语后置,翻译为现代文就必须把句子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调整为“从先王”;所以,整个句子翻译为:“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这样句子翻译就更完整、流畅了。
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补充好四字法,它们往往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增强学生对课文翻译的深度理解,将课文要表达的意思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仔细推敲,讲究文采,完美表达
孔子言:“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因此文言文翻译要注意仔细推敲,要用简洁、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使译文更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就此知识点,笔者特意选取本班一学生作业为例做投影讲解,要求全班同学们看一段译文,指出该译文翻译上不足之处。
例:
(原文)“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生)翻译:秦王说:“百姓发怒,就是摘帽子和光脚,把头往地上撞。”唐雎说:“这是普通人的发怒,不是勇士发怒。
同学们看到例子之后,纷纷指出错误并纠正其不足之处:
分析:
①译文语句没有仔细推敲。此句中的“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该生译为:“就是摘帽子和光脚,把头往地上撞”,过于笼统,没有运用优美词语表达,可以丰富一些有文采的词语,修改后该句应译为:“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②译文语句欠缺文采。此句中的“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该生译为“这是普通人的发怒,不是勇士人发怒。”语言显得简单及口语化,可稍作修饰,增添一些文采的词语,把“普通人”翻译为“平庸无能的人”;“勇士”翻译为“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这样文章的翻译就立升一个层次,显得更有文采,更接近原文的特色。修改后该句应译为:“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最后师生共同翻译为:“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通过这样的指正修改,学生们在课堂上都能够把握好这个技法的运用,使译文显得形象生动,语句通顺,流畅,句意达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增强译文感染力。
当然,就文言文翻译而言,把文言文把握文意,文从字顺地正确翻译才是根本。对文言功底有限的初中生而言,尤其针对考试来说,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行之有效的技法,对我们无疑是很有用的。
总之,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时候,应教会学生一些高效实用的翻译技法,在实践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并能迁移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我们文言文教学更实用、更高效。
篇7
关键字:苏教版;古代文学;教学策略
步入高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针对古代文学教学部分具有明显的不同,教授初中这一部分的时候老师要淡化语法、词法、句法,学生在学习时,要借助课文注释和辞典工具书解读课文文章内容,但是对古文知识没有进行明确的梳理,因此教师上课时,会自觉降低教授的内容难度,不易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造成学生在对古代文学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散乱。新课改之后,高中的语文学习要求提高了,学生本身就对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句式这些知识很迷惑,而且还要掌握实词,虚词等词性内容的困扰。学生在考试时,普遍古文方面的得分比较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上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根据课堂教学实施教学策略。
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化传承灿烂的瑰宝,对于它的精华我们要发扬继承,高中生正处于建立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因此学习我国古代文学知识,以史为鉴完善自己,但是鉴于学生对这方面知识薄弱的学习状况,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时,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整合学生思路,使学生学习得到提高。
一、注重学生课文预习,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文预习习惯,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又提高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就教师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能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预习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对于古文的预习,教师应该教授给学生分析、阅读、翻译古文的方法,比如要求译文准确精炼的表达原文的意思,在翻译文言文时要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并且要符合现代人语言的表达习惯,力求通顺优美,语言丰富有张力。其次,学生在获知方法后,教师在每节课的讲课之前,要把下节课课文预习的内容当做作业布置给学生,也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对课文内容基本的整体认知目的。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可以自由结成兴趣小组,把预习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都有问题的内容,向老师提问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自身感受古文魅力,阅读课文,感受文章作者的思想,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努力培养他们自主求知的能力。
二、重视诵读培养语感,激发学生潜能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课文,特别是古代文言文、诗词等的语感培养与训练,高中语文古代文学知识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进行课文句子的翻译和词语解释。诵读是学习古代文言文、诗词基本的能力,用心领悟通过反复背诵,获得丰富的文言语感,才能在考试做题时精准的知道作者的用意。学生只有对文章诗词熟读的基础上,才能对词语进行有效地学习和记忆,增强对课文的理解。熟读和背诵一些诗词名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
古文用语凝练简洁,为学生想象再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在充分理解原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描写的景物和人物等方面进行创作,通过对原文内容设计新的场景环境,进行合理想象,增补内容情节,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补写和续写,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古代文学知识的魅力,忽视了对它的学习价值,大多数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学习古文,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一小部分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是因为认识学习古文可以陶冶情操、充实知识。例如,有的是爱好古代文人写作中透露出的那种古香古色的韵味,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有一种新鲜感;有的同学就是为了获得高分,在考试中力拔头筹。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区分学生学习中不同层次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兴趣引导,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人修养。
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因人而异,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面对学生,要采取多种方式,达到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运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把学生分成小组,来促进朗读或背诵,激发其好胜心;注意文章对美的探索,构建优美的情境,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讲解古文的文学价值和文章的背景情况,使学生理解其意义,增强学习的使命感;设计层次合理、适当反例的习题,摸清其思维规律,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古代文学的学习,要积累丰富的知识,要懂得一定的古代文学常识,阅读量积累的越多,同样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就越强,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