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的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随着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们不得不对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审视,探索一条有效的转型发展道路,以减少资源浪费,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相关发展我国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定量关系研究开展较早,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发展我国碳排放总量和经济增长成正相关的关系,且认为经济发展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总量提升的重要来源。具体发展现状如下:
首先,是环境资源压力不断增大。我国作为经济总量大、经济增速较快、工业体系和工业规模大的发展我国家,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攻坚阶段,无论是能源消耗还是各地区每年的碳排放总量都处于快速上升的趋势。国内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代价、环境代价也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以GDP为纲的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盲目地吸引投资、扩大生产,在逐年的积累下,造成部分行业产能的严重过剩;还有的地方政府作出过多的行政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市场条件下配置资源的合理性。尽管政府已经重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生态发展目标,但取得的成效仍然有限,因此,必须改变原有的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格局。
其次,是贸易出口形式日渐严峻。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全球贸易,形成以出口为导向的战略模式,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经济危机余波的影响,以大量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低端制造出口型经济难以为继,许多国家的进口需求、居民消费能力等都在逐渐减小,大大影响了我国产品出口。此外,贸易保护主义、知识产权争端、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因素对我国的出口形势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国外出口市场的过于集中、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都使我国出口型经济的发展遇到了更大的阻力。
三、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趋向点
1.绿色低碳型经济
低碳经济就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通过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转型、降低能耗等多种手段,能够有效解决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之间的矛盾。但形成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在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观念、经济发展模式方面进行有效转变。此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强调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以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应注重技术创新、结构创新、工艺创新等,这都是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对外开放型经济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资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整合、一体化的动态过程,中国作为世界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以及国际生产分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地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摆脱过去的以依附型增长模式为主的弊端,必须有效地把握这个关键的战略调整期,及时对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定位,不断更新对外开放的观念,以便完成发展模式的顺利转型。
3.创新发展型经济
创新不仅是技术成长的动力,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没有自主创新为支撑,即使用市场也换不到核心技术,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也不会提高。单纯地依靠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和技术移植绝不会成长为一个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家。所以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技术支撑和创新体系建设,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有所作为,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升。我国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要围绕创新环境建设、创新保护机制和创新体系建设上下功夫。
篇2
关键词:科技;经济全球化;经济结构;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07-01
一、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
其表现主要有:
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
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到了80年代末,发国家的资本输出额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3/4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
第三,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
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它把世界经济全球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具体表现在:
①各国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
②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
③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
④争夺科技人才成为高科技竞争的焦点。各主要国家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争夺经济和科技优势作为主要目标。
三、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70年代又掀起了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这次科技革命中充当“火车头”的作用。科技知识空前快速地生产、传播和转化,对世界经济、各国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国际经济竞争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巨大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和改造,另一方面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兴起,各国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对世界经济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将会逐步表现出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这一全新概念被广泛接受,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包括科学技术及其一切成果和信息)为第一要素,对智力资源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经济信息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四、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是指时常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它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市场经济属于经济运行方式的范畴,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与社会制度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最早根植于资本主义社会,因此长期以来,它一直是资本主义的同义语,受到非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场大规模的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一方面,世界市场的人为分割被消除,全球统一市场得以出现;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市场经济概念,并以此为目标进行经济改革。然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体制方面的条件。进一步完善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和效能,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长期任务。
五、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种不平衡既是指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1)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美、日、欧三足鼎立,美国经济实力仍居首位。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南北差距愈来愈大。
(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致使南北经济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六、世界各国经济调整经济结构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进行了重大的经济改革与调整,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调节机制的调整与改革
(2)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
(3)国有经济的地位、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4)企业的现代化改造
(5)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
七、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就实质来看,跨国公司是高度国际化的垄断资本组织,经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国际高额垄断利润。从作用来看,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扩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跨国投资与兼并,不断改变着国际经济分工协作关系,推动生产向全球一体化发展。跨国公司生产经营所到之处,努力与本土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融合,从本土化出发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在使企业适应地区市场竞争需要的同时,将新的竞争规则带到了本土文化中,逐渐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纳入全球经济竞争中来,促进了全球市场的一体化。而且,跨国公司越来越独立于某个确定的国家,与多国经济竞争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国家与市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通过企业制度创新革新市场竞争规则,不断推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它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加速了先进技术的转移,促进了生产结构的调整,弥补了资金的不足,客观上成为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推动者,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是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这一国际环境既是历史的发展机遇,又是现实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2000,1.
[2]光明日报,1999,10.
篇3
近年来,起源于欧美的创意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全球在产品、营销、服务等方面已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并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经济新生点。创意农业在中国也已经有所发展,并且出现了不少成功案例,给我国创业农业的发展积累的一定的经验。创意农业的出现与发展,给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选择,同时也是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多元化趋势的显现。在首届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第一份创意农业投资价值报告《2008-2009年中国创意农业投资价值研究报告》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多,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比汽车、住房消费,创意农业可以长期有效地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1、创意农业的起源与界定创意
农业最早可以追溯到1865年意大利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通过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业野趣提升农业附加值。1997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最早对创意产业作了界定:创意产业“是指源于个别创意、技巧及才华,通知识产权的开拓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我国创意农业研究者章继钢认为,创意农业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过程中进行创意生产,创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构建农村创意生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国内对创意农业的界定主要有三种观点:(1)认为创意农业是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进行创意和设计,从而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活动的总称;(2)认为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农产品和文化、艺术创意结合,使其成为具有高文化品位、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农产品,使其产生更高的赢利性、附加值,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3)认为创意农业是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作为双引擎,通过开发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资源,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提升农业的价值的无边界产业。通过以上三种观点的描述,可以看出创意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和文化的一个新融合体,不仅为创意农业自身创造了经济价值,而且为源于创意农业的相关利益主体创造了多层次产业链价值。
2、创意农业的特征创意
农业是具有高附加值、高收益的产业活动,通过市场动作,可以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城镇化过程中增加农民的就业率;创意农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多样性。它融合发展,打破了传统农业单一的生产功能,使传统农业与现代产业相嫁接,促进传统农业现代化进程。创意农业是传统农业的产业升级,构筑多层次的农业产业链,促使农业生产和农业品价值转移,开拓了新的消费市场。四是具有风险性。即它比传统农业在市场上有着更大的商机,但创意农业科技投资较大,作为新兴产业市场认知度不高,市场定位有待加强,这些使创意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较高的风险。
3、创业农业的文化内涵
传统农业在计划、生产中,主要考虑如何利用科技来提高农业品的产量,在销售过程中所强调的是如何合理分配和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强调利用的最大化;而对于创意农业来说,并不是单一为生产而生产,更重要在于其内涵和表达形式。文化产业现在进入了一个双轮驱动的时代,即文化产业的动力一方面来自经济,另一方面来自文化。在我国整个文化产业的战略排序当中,我们应该把文化的价值引领的命题放在里面。创意农业的概念是由文化产业渡过而来,创意农业的发展也必然借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受这种趋势的影响;创意农业的内涵是文化产业的延伸,创意农产品也就属于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具有文化属性。上海金山区美阳田园的南瓜园有一款“脸谱南瓜”,专门凭请专业雕刻者运用雕刻技术在南瓜上雕出各不相同的京剧脸谱。京剧艺术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将京剧元素融入普通的南瓜之中所创造出的“脸谱南瓜”,成了市场上的稀有商品,一个重约十公斤的南瓜就可以卖到三百元。这款南瓜,既可以食用又加以科技作用可作为装饰长期放置,同时发挥了创意农业物质型文化价值和精神型文化价值双重价值。从文化角度来说,创意农业在通过创意农产品提高农民收入的这部分过程中,其中的一部分收益是利用文化资本在一定条件下将其所含的文化价值转移到产品的价值中从而获得经济利润,是文化资本经济化的结果。
篇4
【关键词】经济趋势;证券投资;影响
证券投资是一种狭义的投资,主要是指个人或者单位购买有价证券间接进行投资的行为。证券投资机会主要包括两种行为,一种是间接投资行为,另一种是投机行为。无论出于何种动机,我国居民的投资需求潜力都十分巨大。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国民投资理财观念的加强,推动我国证券投资行业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而十以后,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将迎来新的发展,特别是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将进入较大的变革发展阶段。证券投资业必须准确把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发现未来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形成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和谐发展,促进国家和居民财富的健康增长。
一、我国证券投资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证券市场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沪深两市在短短20年内便跨过西方近百年的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历程。
首先,证券市场参与者结构趋于协调。近年来,我国各行业的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机构和专业从业者数量激增,每年都有大批受过专业训练的高学历人才进入证券行业。截至2012年底,我国的上市公司总数达3614家,A股占67.87%,B股占2.19%,中小板占19.4%,创业板占9.28%。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数量增长加速,组成成分趋于丰富,初步形成了证券公司、投资基金、保险、合适境外投资者等多种类型投资机构竞合发展的局面,为广大群众投资理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其次,我国金融市场更加市场化,政府的监管更加科学。为应对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规范证券投资行为,监管部门陆续颁布了多项政策法规,如《证券法》、《证券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证券从业人员资格管理暂行规定》等等。这些政策法规在我国金融市场变迁剧烈的时期,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证券投资行为得以走向更加专业化、法制化,投资者的权益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此外,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反映更加真实和及时。短短的二十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已超过2400家,尽管占所有股份制企业的比重不到10%。但覆盖的产业越来越广,所有制类型也更加丰富。这样的证券市场能够更加有效反映实体经济的变化。尤其是部分国有企业改制后上市,使得股市表现更加符合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当然,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证券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交易产品种类单一,缺乏能够设施贴近普通百姓投资理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广大投资者的需求;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少,持续盈利能力较弱,致使投机气氛浓厚。市场中介机构专业性不足,分散风险能力不强;受政策,消息影响较大,与基本面脱节较大等等。但这些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化发展,将一定能够得到改善。
二、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
自改革开放来看,中国经济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虽然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受其制约,仍在险境中求发展。我国未来宏观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大趋势:
(一)金融体系趋于成熟
近年开,我国的金融体质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一方面,外国金融机构和合作伙伴相继被引入,小股东的权益保护机制也得到加强,中国的金融机构也开始向海外扩张。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我国的监管部门采用的监管手段和措施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人为对金融市场的干预越来越科学。例如在控制房地产信贷时,中国政府已经开始认同金融机构在自有资金方面的比例标准或者最高负债指标。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进入更广阔的实体领域开展业务。
(二)增速放缓下的经济转型
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已经成为共识,2010年以来的季度GDP增幅呈下降趋势,从2010年第一季度的11.9%,下降到2012年第四季度的7.9%,2013年第一季度也仅为7.7%。此轮经济增速放缓,政府并没有出台刺激计划。而是坚持经济结构的调整,从重规模到重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民生和社会公平。
(三)“十二五”明确政策导向
我国开始进行由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到发达国家水平的转变。“十二五”规划为未来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到2015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要由目前的43%提高到47%;城镇化率要由目前的47%提高到51%;科研投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要由1.8%提高到2.2%;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新的五年规划嵌入了至少五个相互关联的重要转换环节:由于劳动成本上涨,全球经济市场份额已达到足以限制进一步扩张的程度,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势头放缓不知何时是尽头,因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或供应链条结构会有所调整;从投资、出口到国内消费等方面重新实现需求平衡;接纳快速城市化的人口,确保实行的激励措施能最大限度实现社会变化的有序进行;建立必要的机构以实现包容和机会平等;在维护全球稳定,保持经济增长及可持续发展,包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承担国际责任。
三、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对证券投资的影响
宏观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将促进证券市场本身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众多新的投资机遇。下文将从证券市场发展趋势以及证券投资机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
1.市场规模将加速扩大,层次更加多样
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优秀中小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上市,从而补充证券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小企业在我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证券化是未来经济转型中关键一环。另外,市场中的投资机构,产品种类和渠道种类都会更加丰富,从而满足普通投资者的投资理财需求。
2.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加强
国外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表明,机构投资者最终会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而我国近年来的发展也开始验证这一点。QFII、券商、保险公司、基金等大规模进入证券市场,逐渐成为市场行情变化的主导。随着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加深,投资者将有机会选择境外的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同时也能投资海外的机会。
3.证券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随着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投资领域的开拓,各类机构投资者根据自身特点,打造丰富的证券产品族,以满足各类投资者的各色投资需求。客户方面将更加注重理财和保值。在产业方面,农业、服务业和新兴产业都期待更多的金融创新。
4.服务实体经济作用凸显
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政府不再进行刺激和扶持,实体经济更加需要金融市场的支持。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新兴的融资平台和渠道,将为企业的转型和创新提供助力。证券投资等金融服务将与人民生活、工作和发展产生更加紧密联系。
(二)证券投资的新机遇
中国经济增长决定了不同产业的发展,也间接影响证券投资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增长方式与影响机制也将不断改变,而相关证券投资机会也会发生一定转变。证券投资者需审视我国经济增长走势,把握市场机遇,洞察投资导向,不断发展自己。未来的投资机遇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领域:
能源领域。目前该领域还处于初创期,整个产业链中的投资空间较大。新能源行业覆盖广泛,包括煤电一体、风电、核电、新能源汽车等。因此,对于该行业的一些能够降低成本的工艺、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式,或极具特色且能够广泛商用的民用产品,都是具有投资的机会点。
民生领域。新农村建设将带来三方面的投资机遇: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企业及服务于农村消费的企业、技术或产品。从更长远看,城镇化带来的城镇消费潜能的爆发,将为众多面向县及以下区域的企业带来机遇。
科技领域。通信与互联网领域是科技方面投资的热点,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传统产业的变革,以及新兴的产业带来的新产品和服务,极具投资潜力。其中移动终端应用将带来众多投资机会。
此外,中国未来证券投资机会将扩大到新型的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业。生产业将成为中国未来证券投资的新的增长机会。其中,电子商务使得生产服务业能够进行跨区域整个,从而形成一个个专业的服务平台,而平台上又能衍生出众多辅产业。因此,作用信息通信网络开展服务的企业值得长期关注。
参考文献
[1]陈俊蓉.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现状及对策[J].经济导刊,2012,01.
[2]邵瑞环.浅析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J].经济视角(下),2013,01.
[3]王茂林.十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展望[J].经济问题探索,2013,01.
篇5
[关键词] 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趋势 应用措施
一、伊宁市和本市所属的各乡基本状况
1.托格拉克利,位于伊宁市东郊。地处东经81o31′~81o39′,北纬43o50′~43o62′
东邻农四师七十团,南濒伊犁河,北连伊宁县胡地亚于郊乡,呈现三角形,总面积25.58平方公里(合38375亩),其中耕地2.3万亩、果园819亩、林地1666亩、水域4306亩;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土地肥沃,吉里格朗河由东北向西南横穿全乡,水源充足。托格拉克,意为胡杨树。
2.克伯克于孜乡,位于伊宁市区东郊,东经81o30′~81o36′北纬,43o64′~43o68′
东邻伊宁县胡地亚尔于孜乡,西接喀尔墩乡,南连农科所,北靠园艺场;东西长9公里,南北宽6公里,总面积15.66平方公里(约合23494亩),辖克伯克于孜、阿热买里、团结等3个村民委员会、18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克伯克于孜村,距市中心8公里、清乾隆年间(1762年前后),清政府从南疆迁徙维吾尔族农民伊犁屯田;此处有一名叫克伯克江的人颇有威望,被封为百户长,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做克伯克于孜,沿用至今。
3.英也尔乡,位于伊宁市西郊,地处东经81o06′~81o17′,北纬43o46′~43o85′
东连巴彦岱乡,西接界梁子牧场和霍城县,北邻霍城县,南临伊犁河,南北长23公里,东西宽11公里,呈南宽北窄狭长型,总面积70.51平方公里(给合105768亩),其中可耕地36016亩,果园997亩,林地3618亩,水域4726亩,居民点等用地5115亩,牧草地45200多亩,地势北高南低,海拔621米~1200米,乡政府驻英也尔村,距市中心15公里,辖英也尔,界梁子、六七段、阿拉木图亚等4个村民委员会,33个村民小组。
二、伊宁市和本市所属的各乡初步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
1.私营经济工业
伊宁市最早出现的私营经济工业,是同当地的农牧业自然经济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皮毛、金属、木材、缝纫加工等四大行业。清宣统二年工厂建成投产、定名为木沙巴也来皮革厂。十月革命后,一批批华侨从苏联转入伊宁,其中一部分作皮鞋的匠人,成为后来靴鞋生产的技术骨干。此后,从山东、江苏陆续迁来大批木工,其中不乏能工巧匠,为当时和以后木器家具的生产发展,增加了活力。毡制品行业起步较早,牧民因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家庭土法手擀脚踏制毡,劳动强度极大,自给率很低。1949年底,伊宁城手工业个体户约有600户,年产值近百万元(合新人民币);主要行业除上述四大行业,还有印刷、土陶、帽子、修理等行业。
1950年1月,8名妇女在地区妇联的协助下,成立了伊宁县三区(1952年划归伊宁市)妇女生产合作社,她们采用排剧演戏等方法筹集资金购置一部旧缝纫机,从拆洗、缝补开始到零星加工,成批订货,1953年底,缝纫机增加到5部,人数达到70余人,由加工布料服装增加到毛料、剌绣和制作民族服装,人均月收入40元左右。1954年,市妇联、工交科对该合作社进行全面整顿,建立健全各种制度,组成监理事会,吸收一些社员,加强了技术力量,改名为伊宁市前进缝纫生产合作社。此后,又相继成立艾山江靴鞋组、马俊才靴鞋组等5个靴鞋生产社(组),4个金属生产社,3个服装社(组),印刷、帽子生产小组各一个。
2.1952年,个体商户约有2432家,从业人员2514人,1953年为3956户,从业人员4792人;私营商业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81%
1954年有商户3538户,其中坐商1226户,资金1800766元;行商159户,资金597396元;摊贩1409户,资金247884元;饮食业555户,资金125114元。
这些商户的资金总额2777170元,对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954年~1956年,对私营商业进行了两次调整和改造,取缔金银商贩25户,动员从事金银首饰加工销售的23户转行,只保留2户单纯加工、不从事买卖的加工店;将私营批发商、行商和进出口商的中小户转为零售商;对经营民用工业品的坐商通过分配货源时搭配热货、提高批零差率、统一售价、减少国营零售网点等,使其维持一定的营业和利润;对经营粮、油、棉布、皮毛、烟酒、五金的私营零售商,采取全行业或部分实行代销、经销、批购的形式改造成国家资本主义的零售商,共有109户,其中粮油、烟酒两个行业实行全行业经、代销。
1956年,实行代销形式的零售商组织起合作商店。2月,政府批准57个行业、1600多个商业户全行业公私合营,年底结束了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8年,陆续转为国营的有食堂、旅馆、理发、照像等20户,从业人员408名,私营股金44321(大部分为饮食服务业)。公私合营商业机构14个、从业人员86人;服务机构13户、从业人员64人;饮食业机构6个、从业人员38人,合计共有公私合营机构33个、从业人员188人。
1959年,为加强对合作商店的领导和改造,把分散的合作商店、小组都组织起来,成立“伊宁市商业服务合作总店”,下设26个基层商店(分店)、123个零售门市部、25个饮食服务点,共有从业人员582人,经营22大类商品和饮食服务等5个服务性行业。
1965年6月,撤销合作总店,将各行业的175个合作店、合作小组划归各专业对口的国营公司管理。1954年,动员农村籍的小商贩回乡参加运动。1955年统计,私营商业零售额下降到社会商业零售额的35.5%。
1956年~1965年,有的商户过渡到公私合营,有的为国营商业经销、代销、只剩下小商贩1569户,从事个体经营。1958年,小商贩下放到公社劳动。
1965年,国家进一步控制了市商品、品种范围、取消议价,对合作商店、个人本商贩规定“七不准”,经营客控制在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0%左右。
“短训班”期间,个体商业被取缔,商贩由合法经营转入黑市交易。
党的以后,允许个 体经济发展,个体户逐年增加。1984年全市有个体户2754户,其中有固定店铺者2486户,从业人员3067人。
3.私营商业企业
事实上,由于非公有制企业的进入,文化、体育、娱乐、休闲以及为其他产业服务的中介、法律、咨询、物流配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十分迅速。从区域结构看,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缓慢,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所有制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依靠体制创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实现两大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同时,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也必须充分发挥非公有资本的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过去主要分布在各个地市和县镇,行业类别多、企业规模小、分散化经营。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生产在一家一户、规模是千家万户”特色产业集群,有的称为专业镇或区块经济。如广东省大沥的铝材、西樵的纺织;福建省晋江的鞋业、南安的建材;浙江省永康的五金、温州的打火机等。其主要特征是,一家一户从事生产加工,千家万户合作形成社会化生产。人们称其为“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生产”、“小买卖、大发展”。有些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制造业基地,产品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
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私营企业发展也很快。1988年全市有私营工商企业68户,从业人员775人,资金158.53万元,其中商业企业有9户,从业人员84人,资金57.1万元;饮食业30户,从业人员272人,资金10.01万元;其他1户,从业人员9人,资金6.1万元。
1990年,私营商业企业5户,从业人员82人(其中独资企业4户、从业人员61人;合资企业1户、从业人员21人);饮食业1户、从业人员13人(独资);服务业1户,从业人员25人(独资)。
促进伊宁市和本市所属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将运用以下的措施和建议:
(1)是落实责任,完善企业发展规划,帮助企业解决日常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放水养鱼,大力扶持企业发展,并作出明确的服务承诺。
篇6
【关键词】我国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趋势分析
自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以来,我们就步入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中。我国不断推进跨区域经济的项目合作,普遍获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区域间的经济交往不断拓展,贸易量逐渐上升。将来,我国将逐渐打开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我们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
就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来讲,要想为区域经济发展夯实基础,就要注重自身特色项目的发展,不断为本土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国内自由贸易区域的设立,拓展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格局,使本土特色产业带领区域经济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一)注重本土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特色经济提供支持
就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而言,不但要注重本土产业的发展,让企业步入品牌发展之路,进而形成在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竞争优势,还要不断提升开放领域与增加开放力度,推动国家经济整体格局的铺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注意到国内各经济单元间需要进行互相渗透和相互协调,在这一点上,国内企业基本都能做到,特别是东南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撑下,不但对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还通过本地区所发挥的贸易合作桥梁渠道,拉动了其他内陆经济单元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本土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设立本土自由贸易区,拓展区域经济发展范围
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意味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我国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在这种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下,我国将会在境内实现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定后,我国的许多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大型城市也先后在未来发展规划中纳入了自由贸易区,由此可见,我国不仅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且切实做出了实际行动。终上所述,我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参与中,不但要积极发展国内领域的区域经济,突显我国制造业的优势,而且还要积极探索对外服务投资项目的发展趋势,借助有利时机提升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促进区域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二、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未来趋势的探索
通过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客观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朝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已经确立,这意味着我国在未来要用更多元化的服务、更高质量的产品及更为高效的企业管理模式来应对区域经济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
(一)为我国地区特色企业夯实管理基础,制定鼓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
凭借地方资源和特色文化发展起来的优秀企业几乎在我国的任何地方都有,这类企业占据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先优势,毫无疑问,这是我国在规模化生产发展初期的主要形式,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明显优势。就我们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我国较为发达的地区是东部沿海地区,这一地区所创造的生产总值每年都领先于其他地区,甚至有时候这一地区的生产总值能够超过其他地区的总值和。由此可见,我国要想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要为各地区的特色企业夯实企业管理的基础,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鼓励跨地区间的经济贸易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通过借鉴优秀经验,充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架构
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我国区域经济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国家也先后制定了各项鼓励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并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比如,国家相继制定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策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国家也逐步增加了向上述地区重点项目的投资倾斜力度。设定了多个自由通道,目的就是要实现区域特色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逐渐改善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经过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效的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改善与发展,显著的提升了这些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并且在大程度上强化了当地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内驱动力,所以,各地区未来比能够实现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会促使人们的生活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扩大企业创造的社会价值,当然,各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时还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益处。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我国通过实行本土自由贸易,不管扩大各地区区域经济的范围,而这一措施也是区域经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地方企业管理工作,鼓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吸取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充实我国的经济建设框架,确保我国区域经济能够按照协调发展的路径一直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燕,魏后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U型转变及稳定性分析[J].江海学刊,2012,(02).
[2]魏后凯,高春亮.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J]. 河南社会科学,2012,(01).
篇7
××县××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实践,和大多数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的发展一样,经历了一个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也面临着一个如何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壮大的课题。
一、××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经验及反思
××经济开发区能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形成规模,并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经验是:
1、依靠优惠政策吸引,是××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前提。要在××这样一个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山区小县发展工业园区,政府必须有较强吸引力的政策。对在工业园区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我们在地价、电价、水价、税收及其它收费等方面均提供较大优惠。县财政还拿出300万元设立了园区信贷担保基金,凡符合条件的企业均可享受信贷担保。为了鼓励企业拓展外贸出口,我们设立了外贸出口奖励基金;为了增强园区发展后劲,我们设立了企业技改扶助基金;为了奖励税收贡献大户,我们把企业交纳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用于设立了企业发展奖励基金。这些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迅速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落户。
2、坚持优质项目推动,是××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关键。要增强园区实力,关键是要选好项目,以项目促项目、带产业、强支柱。近两年来,我们自我加压,按照省级工业园区的标准建设园区。对意向性入园项目,组织实地考察,严把质量关,做到“三不引”,即有污染的不引、高耗能的不引、低水平的不引。重点引进规模大、技术强、效益好的项目,特别是境外、省外项目。对大项目招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谈判。仅今年1-10月,我县就引进8个投资超亿元的大型工业项目,极大地增强了开发区的实力。
3、打造优良环境保障,是××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动力。新一轮区域经济的竞争,是环境优势的竞争。我们始终对发展环境保持高压态势,下狠心、出硬手、施铁腕,整治环境。同时,重点做好入园企业的服务工作。县四套班子成员每人挂点了2户园区企业,且亿元以上项目均由主要领导担任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组长;所有入园项目都安排了责任服务单位,对大项目,我们还组织了财贸、农林等八个经济实力较强的系统进行帮扶,专设了项目协调办;凡与企业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和行业都在园区设立了相应的办事服务机构。在完善园区服务体系的同时,我们还把服务工作延伸到为企业破解用工、融资等难题上。通过“无边界”服务,全方位为落户企业解决生产生活上的问题,感动外商,让他们消除顾虑,安心放心地来投资。
经过几年的发展,××经济开发区已完成了初期的规模化建设,并出现了纺织、食品、竹木加工、砂轮、电子、机械制造等几个产业集群的雏形。××经济开发区的一些发展做法,在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随着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壮大,一些深层次的带有普遍性的矛盾也日渐显现:
一是优惠政策的吸引力越来越弱,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以××县为例,××曾是全国小水电试点县,拥有大量的富余电力资源,××经济开发区设立初期,一大批企业正是看中了××优惠的水电价格和地价、税收及其它收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所以才选择××投资。但是,随着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各地的招商引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优惠政策的吸引力越来越弱,单纯依靠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已变的越来越困难,而且难以为继。
二是自然选择的产业梯度转移,不利于入园项目质量的提升。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的落户企业大多来自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企业周边市场己经接近饱和,竞争激烈。它们需要发展,需要降低生产成本,需要扩大市场。××地处中部,是东西部之间的桥梁,可以起到很好的辐射及连接作用,成了产业梯度转移的最佳地区。许多落户企业把生产重心向内地转移,内地园区企业成为加工基地,利用低廉的生产成本制造产品;原有企业成为销售基地,利用其已经完善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并开发辐射新企业周边的市场。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企业不可能把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规划在内地园区建设,入园项目的整体质量难以大幅度提升。
三是产业的过于分散,不利于园区的长远发展。在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成立初期,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遵循,摸着石头过河,大多数地区 对入园企业的门槛把握的不够严,造成园区产业过于分散。以××县为例,在××经济开发区投产的58家企业中,纺织类的有4家,食品加工类的有4家,建材类的有8家,机械制造类的有10家,砂轮制造类的有8家,电子类的有6家,金属加工类的有6家,其它类别(化工、包装、橡胶等)的有12家。产业的过度分散,制约了园区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发展后劲相对不足。
二、中部地区工业园区的发展定位
在完成了初期的规模化之后,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是继续走目前的规模扩张的路子,还是有选择地引进和发展特定的产业,走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新趋势,是应对新的国际竞争压力所提出的有效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考察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现象在西方国家已经非常普遍。例如,美国的半导体研究中心集中在加州硅谷和波士顿的128公路;大型计算机厂家的总部都在明尼波利斯及其附近;跑鞋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俄勒冈。意大利的时装集中在米兰;鞋类集中在马尔凯。德国的钢铁生产集中在多特蒙德、埃森和杜塞多夫;刀具车床集中在雷姆萨伊德,其它国家与地区也都存在这种经济现象。近20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浙江杭嘉湖地区、宁波温州等地区以一个市、一个县甚至一个镇为范围,集中某种产品的社会化生产,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如海宁的皮革,绍兴的轻纺,嵊州的领带,诸暨的袜子,温州的皮鞋、打火机,柳市的低压电器等等。这些地区表现出极强的活力和竞争力,源泉也在于产业集群。
理论与实践都表明了产业集群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理想模式。由于产业集群具有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专业化、促进竞争与创新等竞争优势,使得产业集群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园区的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而且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能源、劳动力供给也不可能支持这种不加选择地无限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提高入园企业门槛,不断调整入园企业构成,加大政府选择和引导力度,促使园区各类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聚集,经过3-5年的努力,形成一个或几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及举措
毋庸置疑,××经济开发区和大多数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的发展一样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产业集群还只是一个雏形,今后一段时间,中部地区应进一步坚持工业强县的方针不动摇,按照大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加快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进而全面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1、抢抓机遇,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就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市场力量驱动下自发形成的,当地政府只是在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以后才加以引导,它属于自下而上的产业集群形成方式。按照这一发展规律,我们要紧紧抓住各地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这个难得的机会,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搞好发展规划,明确每个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和办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产业集群推进步伐。在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因势利导,不急于求成,不刻舟求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能发展的就发展,最终形成1-2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2、大力引进骨干企业,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基础。围绕产业集群的雏形,继续下大力气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上下游大型骨干企业,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以××××经济开发区的纺织业为例,在引进了全国纺织行业知名企业——恒昌纺织集团、赣鑫纺织集团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又引进了投资超亿元的大型企业——金纶石化集团和三邦线业,这些企业全部投产之后,预计生产规模将达到50万纱锭,年产值将超过15亿元。通过努力,我们力争再引进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大型印染和服装加工企业,使××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国重要的轻纺和服装加工出口基地,产业整体优势将日益凸现。
篇8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国民经济;发展趋势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GDP增长
当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愈演愈烈同时,经济保增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房地产作为国民比较大宗的投资消费方向之一,其持续放量是内需启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障。而且房地产投资在固定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也是相当大的。就我国现阶段的房价而言,其与银行利率及GDP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在市场经济这一大环境中,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日趋复杂化,决定其价格的因素不仅包含了自身的一些因素,同时还有许多外在因素。
(二)能够有效地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房地产及一些有形资产的重置成本随之提升,这一情况造成他们的价值不断上升,这也是房地产增值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同时房屋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无论经济如何衰退,房地产最终的使用价值始终是不会改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投资房地产是可以保值的。。
(三)有利于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就房地产而言,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国民经济中多个部门及行业为其提供服务,如建筑材料、机械设备、陶瓷冶金、动力燃料等生产部门以及一些提供人员的劳务部门,可以说房地产对于拉动国民经济方面的作用是比较显著的。据权威人士的测算,在我国现阶段的情况下,1000元房屋资金的投入能够创造出相关产业700-2200元的需要,只要每卖出1000元的房屋,则会带动1300-1500元其他商品的销售。由此不难看出,房地产经济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能够有效地带动其他生活消费
就住房消费而言,其实质上属于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带动与之相关的生活消费。住房消费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健身、娱乐、工作、学习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上。所以房地产业的发展课题提高住房消费水平,间接地提高了生活消费水平。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一)房地产投资方面的发展趋势
1、我国房地产投资在今后几年内仍旧会保持增长态势,但实际增长幅度将会有明显回落。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不断地调控,有效地减缓了投资率的上升速度。预计在今后几年内,我国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将会有所减慢。
2、由于政府宏观调控在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故此经济适用房所带来的具体成效并未明显显露,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推出因为政府调控的成本较高,致使个地方在实际执行上都较为困难,甚至有些地方可出现了可以规避的现象,形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各地方均有着发展地方经济以及招商引资方面的压力。而正是这些规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一部分政策所应有的效果。这就造成一些地方政府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并不一定会贯彻执行经济适用房政策。为此必须重点考虑政策实施的彻底性。
(二)房地产开发方面的发展趋势分析
1、随着土地市场日趋规范化,对于建设用地方面的增量控制势必会越来越严。国土资源部及监察部对国有土地出让方式做出了强制性规定,这一规定的出台,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协议出让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局面,土地市场竞争日趋透明化和规范化。
2、商品房闲置及其销售价格不断上涨的矛盾冲突将会得到有效缓解。就市场而言,一般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中,价格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当商品供过于求时或是商品过度积压,那么生产厂商则会采取降低销售价格的方式对其进行缓解,如果是供不应求,则会提高商品价格。但房地产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空置现象与价格升高并存的一种局面,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许多土地分配存在暗箱操作,从而使得一些实际加强的企业难以健康稳定发展,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却规模较小的公司则安然生存,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正规开发商为了生存和发展甚至会从这些小公司小企业中购置二手地皮。
(三)房地产销售方面的发展趋势
1、房价将继续上涨。可以预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的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几年内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将在前几年的基础上持续提升,房价持续上涨将会是必然趋势。
2、房价涨幅将会有所减缓。虽然房价上涨会成为今后几年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种却会有所减缓。首先,政府正努力通过增加中低价位的商品房供应、控制投机炒作等手段抑制过高的房价;其次,政策变动初期对市场预期的影响最大,这种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小。
参考文献:
[1]吴拯.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优化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8(2).
[2]江建林.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及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1(16).
[3]杨俊章.李俊平.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资讯.2007(30).
篇9
【关键词】劳动经济;现状;发展趋势
一、研究背景
劳动收入是居民收入的来源之一,劳动收入可以通过消费和投资这两种主要途径来影响经济的发展。中国刚建国时,片面追求收入的平等分配,大大打击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改革开放后,“按劳分配”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劳动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人口数目很大,农村人口比重较高农村劳动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劳动收入在中国经济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有下降的趋势。这一相互矛盾的现象对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外,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的经济也极具特色。中国经济的特征主要有:面对非常大的国际经济压力;国内经济的各项宏观指标有所下滑,宏观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对部分领域的投资增速下滑;居民消费难度加大;输入性通货膨胀导致价格上涨等。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很多威胁,如何突破重围,实现经济增长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劳动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部分,所以劳动经济也要考虑这些挑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全面认识中国劳动经济的现状的基础上,分别分析制约与促进劳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探究中国特色劳动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以帮助有关部门寻找更加高效的劳动经济发展策略,促进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甚至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劳动经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经济逐渐走向正确的道路,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已经和建国初期的劳动经济状况想去甚远。中国劳动经济的现状如下。
(一)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不断完善
在各相关方的努力下,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不断的得到了完善,很多新型科学技术也应用到了劳动经济的发展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劳动力得到了释放,与此同时,城市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劳动经济已经成为部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国民经济体系越来越健全。
(二)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劳动经济发展
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导致人均耕地面积较小,农民靠种地所得收入不多,难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甚至导致农村收入与城市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科技的进步,农村劳动力有所剩余,农民可以离开农业生产,进入城市发展。进城务工人员的存在推动了中国劳动经济的优化,使劳动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总而言之,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了劳动经济发展。
(三)乡镇企业增长速度慢
与城市相比,我国的乡镇经济增长也较为缓慢,难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足够大的吸引力,这样就进一步导致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乡镇企业是乡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乡镇企业大多起步晚,起点低,经验不足,导致乡镇企业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差的乡镇企业被社会经济所淘汰,更进一步导致了乡镇企业的吸引力不够,形成恶性循环。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制约劳动经济发展
基于前三点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是劳动经济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较低,这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融人城市各行业的难度,在城市中发展的农村劳动力被迫处在一个弱势地位,最终制约了劳动经济的发展。
(五)经济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
阻碍劳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经济环境的制约。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可能完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所以农村以及乡镇必须思变,从内部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国城镇化发展依旧处于起始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农村以及乡镇无法妥善处理剩余劳动力,对劳动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六)制度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
阻碍劳动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制度环境的制约。回顾以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我国一直在实行的,这导致了城市更多的进行工业发展,而农村更多的进行农业生产。另外,城乡间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导致城市和农村的劳动力不能面对公平的竞争环境,降低了对劳动力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更有甚者,有些地区为了照顾城镇下岗职工,甚至出台了很多不利于农民工的政策,导致很多已在城镇工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清退,严重阻碍了劳动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产生社会问题。
三、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劳动经济现在面对的状况不容乐观,但值得欣喜的是,国家、社会等各相关方都已经注意到了中国劳动经济的发展问题,并对这个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中国的特色劳动经济的前景非常光明。那么,中国特色劳动经济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呢?
(一)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向“人才红利”
众所周知,中国由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其实可以享受到很多“人口红利”,即由于众多的劳动力数量而带来的好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红利”很难有效且长久的促进劳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劳动力市场必须转向“人才红利”,才能取得长期且可持续的发展。
“人才红利”要求充分利用人的才能,解决好人们就业难的问题。现在,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形成人才过剩的现象。而与此相对应的,对农民工的需求逐渐增多,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成为稀缺。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劳动经济需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每个劳动力的优势。
(二)“国际劳动”成为新趋势
中国的国际交流越来越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都越来越多,政府、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加快产业之间的对接合作,利用其他国家的优势,促进我国劳动经济的发展。
(三)劳动者倾向于创业
以前,我国劳动者的就业更多的是“被动就业”,劳动者对这样的工作的积极性较低。但是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的劳动者开始向主动创业转变,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为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劳动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进行相关的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教育方面则应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的教育体制,市场应打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法律应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公平就业
随着劳动者意识的觉醒,劳动者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越来越想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公平就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实现公平就业,在法律法规方面,应提高相关的制度保障;在劳动者思想层面,应该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维权意识;在第三方力量方面,工会组织等第三方的谈判权利应得到充分发挥;在市场方面,应该深化相关的体制改革。
(五)劳动者行业状态转变为“体面劳动”
以往,我国劳动力的成本十分低廉,导致我国工人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遭受到很多压榨,却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识去改变这种局面。但是,现在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得到了优化升级,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现在以及未来我国的劳动力可以从事“体面劳动”,得到更高的劳动报酬以及福利保障,有效促进了我国劳动经济的发展。
(六)集体主义
长久以来,我国奉行的是具有从属性的个体劳动关系,导致劳动者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经常单兵作战,不懂得合作。集体劳动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可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现在逐渐被社会所认可。
为完成向集体主义劳动关系的转变,相关的法律政策应该得到完善,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在协商机制中的作用,劳动者也应加强集体劳动关系的意识。
(七)劳动关系向“合作”转变
员工持股计划目前在中国已经被广泛应用,不仅对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员工具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企业员工以前只是单纯的“打工者”,现在却逐渐向“合作者”的角色转变。
四、总结
对劳动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首先要考虑劳动经济的现状,然后再结合政策等因素对劳动经济发展进行探究。尤其是对于中国的劳动经济,中国的经济状况非常特殊,国情也和其他国家差别非常大,中国的劳动经济,可以称为特色劳动经济。本文就是基于中国劳动经济的现状,研究了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发展趋势。
中国劳动经济的现状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劳动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增长速度缓慢;农村劳动力素质制约劳动经济发展;经济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制度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
在这样的劳动经济现状下,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向“人才红利”;“国际劳动”成为新趋势;劳动者倾向于创业;公平就业;劳动者行业状态转变为“体面劳动”;集体主义;劳动关系向“合作”转变;雇佣时间向长期发展。
通过本文对中国特色劳动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政府、企业等相关机构可以在顺应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结合各自的特点,制定出适宜的经济发展策略,来有效促进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发展,进而提升中国经济水平。总而言之,本文对中国特色劳动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参考文I:
[1]杨宜勇,张强.当代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变化特征[J].中州学刊,2016,(10)
篇10
关键词:新形势;房地产经济;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2
房地产涉及面较为广泛,且相关方面的关联度较高,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效用[1]。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发展迅速,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为促进房地产可持续发展,应积极解决存在的问题,掌握其发展趋势,深化市场经济改革。
一、当前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积极方面
近年来,尤其是2010年以来,房地产经济发展迅速,房地产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在推进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效用[2]。房地产涉及产业较广,具有基础作用,它的发展大大带动了装修、建材、金融及家电等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全面提升作出巨大贡献。另外,房地产经济的有序发展也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衣食住行中,住是最为重要的保障和需求,特别是伴随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房地产有力地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住房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积极发展房地产经济是改善国民整体生活水平,提升幸福感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推进,以及处于后金融危机阶段,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这几方面:
(1)房价涨幅较大。当前,我国处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城市人口大幅增长,而这必然增加了住房的需要。但是土地资源是有限和稀缺的,开发权被掌握在政府手里,以致于市场缺位,形成住房供不应求的形势,最终造成房价的大幅上涨。而房价的持续上涨会导致大部分消费者及投资人会预判房产会持续性增值,具有较大的投资空间。而这样又反过来刺激房价的提升,如此造成房地产价格存在一定的泡沫化,不利于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
(2)房地产市场不规范。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中的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一类的刚需房供应量较少,而高端住房供大于求。而这种不合理供需结构会造成房价的上涨,导致房地产泡沫化,不利于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住房质量。另外,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性,以及入门标准未做明确要求,使得各类企业纷纷参与到该行业中,使得开发商水平存在差异,房地产市场的管理有待规范。
(3)房地产信贷体系不健全。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多项房地产金融制度,并逐步形成体系,但是仍存在不足。一是房地产贷款一直倾向开发贷款,住房信贷发展有待加强,据统计,我国房地产贷款占银行消费信贷总额的1%左右。二是住房消费信贷加大了银行风险。除此之外,抵押制度、保险制度、信用管理制度等有待完善。
二、新形势下房地产经济发展趋势探讨
1.房价日趋稳定
当前,我国房价上涨幅度较大,不但影响到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但是伴随国民经济发展日益稳定,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及政府各项宏观政策的出台及调控,未来房价必然会逐步稳定下来[3]。而对于该稳定时间点及价格会应地域和各地区房地产政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与此同时各地区房地产经济泡沫化程度也是不同的,因而对各地区价格水平和稳定时间点也有不同影响。
2.房地产市场逐步成熟
从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整体情况看,现处于较为繁荣、稳定的阶段,虽在当前发展中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处在摸索阶段,但我国房地产经济总趋势仍呈出积极发展的态势,同时,国家不断出台相关的政策政令,对房地产经济进行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以引导房地产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发展。另外,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国内房地产经济发展也需要遵循一定市场发展规律[5]。从已有的政策来看,房地产市场需要在改善低收入人们的居住条件上加大投入力度,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发展。
3.房地产企业逐步转型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正逐渐减弱,国内经济增速因此逐渐放缓。此外,随着材料、劳动力成本增长,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力正在增强,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传统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发展。要顺利渡过这一瓶颈阶段,房地产企业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我国房地产企业转型升级面临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会和空间。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加速扩展时期,蕴藏在民间巨大消费潜力,将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创造出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4.更为重视环境保护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开发商在规划具体项目时,逐步意识到应树立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房地产设计理念,重视土地资源开发和环境的有机结合,科学合理的规划房产周边环境和房屋内部结构。而对于建筑物外部,则可根据当地人文风俗和文化习惯,设计出可供居民闲暇生活的健身房、公园、休闲广场等基础配套建设,另外最大限度保持开发之前的绿化、人文、生态等环境,实现房地产的绿色化发展。
5.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新形势下,未来几年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技术的创新和广泛应用。房地产业相关的科技创新有助于以改善人们的居住、办公及学习的条件,优化城市的环境;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能源来开发和设计新产品,促进社会效益的提升,减少污染,同时可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利用科技促进交通、信息、网络等方面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带来诸多便利。
三、促进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新形势下,为推进房地产经济朝着良好方向发展,就应该积极有效的解决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建立科学的行业发展模式。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产业处于结构和管理改革的重要阶段,因而需要制定一个符合国情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发展路径,确定发展目标。同时,要改进和完善房地产管理模式,以实现房地产经济的稳健发展。其次,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为改变房地产经济的现状,应积极变革房地产管理体制,创建科学管理机制,优化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在房地产经济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主体效用,并对主体的各项行为予以监督。最后,要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从当前房地产相关金融发展情况看,必须尽快、科学合理地调整信贷结构,加大消费贷款比重,并要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能力。
四、结语
新形势下,应不断完善房地产经济发展和管理相关的制度、管理模式及运行模式,另外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未来五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于正确处理好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等的重大关系,改善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双德会.论新时期下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向[J].现代经济信息,2013(12):111-114.
[2]赵立松.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趋势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10):134-135.
[3]姬建朝.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外资,2012,4(03):136-13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