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
时间:2023-07-28 17:5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绿色基因的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明白现代转基因的概念。2把握文章思路。
2.过程与方法:体验讨论克隆等基因产品带来的科技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高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文章的思路。2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现代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枝条嫁接和杂交技术的异同。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转基因生产的猪、兔、羊等图片来导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对转基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什么是转基因?
提示:科学家为了改变某些动植物产品的品质或为提高其产量,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到另一种生物上去,叫作转基因。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绿色基因革命”即现代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将从某些生物体内分离出来的基因注入另一些植物体内,从而使这些植物产生一些有利于自身的生长或提高其品质的特性。
2.你知道现代利用关于基因的科技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
3.整理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从因大量施用化肥和生长素使西红柿的质量下降的现象谈起,然后引出利用植物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出的新品种西红柿,通过作比较突出了实施这一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其实……不同物种间操作”)是介绍“绿色基因革命”(即转基因技术)的本质特征。同以往的植物杂交和嫁接技术相比,转基因技术的优势有很多。
第三部分(“自然的生物……再也不会是烂糊糊的样子了”)是说明现代转基因技术已经或可能给农作物的生产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一部分紧紧围绕上文中“现代的转基因技术可以在不同物种间操作”的特点来说明。
最后一段介绍了现代转基因技术将带给我们的美好前景,切合了“绿色基因革命”这一主题。
二、精读课文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现代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枝条嫁接和杂交技术有什么区别?
提示:这三者的共同点,即“在结果上都实现了良好性能的重新组合”。
其不同点是:“在手段和组合水平上有很大差别”。除了各自的特点之外,嫁接和杂交须在近缘物种间进行,而转基因技术除了其“多数是转移单个基因,是肉眼看不见的”特点之外,更主要的是可以在不同物种间操作。
2.利用现代转基因技术生产的农作物有什么特点?
提示:产量高,具有较高的抗病性能等,例如:转基因大豆、西红柿等。
3.本文在介绍现代转基因技术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提示:举例子,如从鸡胚胎中提取的基因和昆虫的免疫系统,使马铃薯具有抗腐烂的特性;打算将比目鱼的抗冻基因注入草莓,使草莓也产生抗冻剂,从而避免霜冻的侵害。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把比较深奥的知识介绍得通俗易懂。
作比较,如同以往的植物杂交和嫁接技术相比。
三、交流活动
结合资料讨论1997年出生的“多利”以及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
四、课堂小结
现代转基因技术是高科技的产物,这篇说明文具有知识性、专业性强的特点。为了能更好地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作者在写作上密切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样不仅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而且可以使读者从实际体验或一些常识中了解现代转基因技术的本质及其可行性。
看了八年级上册语文绿色基因的革命教案的人还看:
1.八年级下册语文背影教案
2.鼎尖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
3.八年级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4.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91-02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笔者粗略统计发现,在初中阶段,人教版语文教材共有古诗词曲90余篇,古文40余篇,占据了教材内容的三分之一。这些古诗文有着深刻隽永的内涵、言简意丰的语言、丰富饱满的情感、灵巧多样的写作手法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必须改变以往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有意识地以“积累、感悟和运用”和“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
一、变“死记硬背”为吟咏诵读
有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古诗文时,只要学生会读、会背课文,记住译文就行了,这样的教学容易造成学生的个性理解和独特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教学被简单地处理成了对古诗文的背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对精美的语言文字的诵读和品味,忽略对丰富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以及对灵活多样的写作手法的运用,削弱了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对诵读古诗文就会产生厌倦情绪,造成教学的低效。
我国著名学者梁实秋先生说:“古诗文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学生反复吟咏古诗文不但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能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以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爱莲说》为例,笔者改变了以往让学生独自背诵课文的做法,采取吟诵法进行教学,师生共同在幽雅的乐曲中声情并茂地吟诵,引导学生想象莲花的形象:莲之生长及高贵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之体态香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莲之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生从莲之形象体会到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通过转变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很快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变“一味灌输”为学法指导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依赖教参的现象较为严重,开展教学活动过程简单机械,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经据典,翻译到位,学生在课堂中奋笔疾书,在课本的空白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但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这种一味注重灌输的“说文解字”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做灌装文言文知识的容器,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造成了古诗文教学水平低下。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古诗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养成阅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①指导学生学会读注解。古诗文言简意丰,即使是有一定文学功底的人在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释。初中生只要认真阅读课文中给出的注释,就能解决古诗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这样在阅读古诗文时才能达到“了解内容”这个学习目标。②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除了看注释,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还应动手查阅工具书。使用工具书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因此,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还要勤查工具书,如掌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文解字》的使用方法。③指导学生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大胆地质疑,在质疑、思考和探究中深入解读文本,从而理解文本的内涵。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最后一段“寻找桃花源”时,笔者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刘子骥去找桃花源?他为什么“欣然规往”?他寻找桃花源最后“未果”,“后遂无问津者”,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对此,笔者让全班学生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文中的最后一段是虚写,说刘子骥“欣然规往”,带给好奇的读者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桃花源”这个地方是作者虚构的,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理想。通过对课文的质疑和探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深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变“重言轻文”为文言并重
有的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习惯于把对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作为教学目标,试图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过关,而忽视了古诗文的“文”与“言”的关系,走入了重言轻文的教学误区。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将初中古诗文的教从对“字词”的教学转变为对“文”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掌握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对作品给出合理恰当地评价,让学生在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的同时,提高读写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教育。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五柳先生传》时,学生在疏通课文、理解文意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即读了“ ”(原文),我看到了一个 的五柳先生。有的学生说:“读了‘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看到了一个不为功名利禄动心、守志不阿的五柳先生。”有的学生说:“读了‘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看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有的学生说:“读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看到了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文言词句的含义,还在品味赏析文本的基础上,透过字词的表面含义体会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品质,从深层次上挖掘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将“文”与“言”割裂开来,而要将二者联系起来,避免出现重言轻文或重文轻言的现象,而要做到文言并重。
四、变“架空分析”为主动参与
有的教师在教学时重言轻文,只注重学生对字词的解释,忽视了学生对古诗文的整体感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会、对文章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这种架空分析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古诗文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的方法是,变教师的架空分析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①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的架空分析变成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②营造轻松、民主、快乐的学习氛围。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课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对照文中的注释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做到尽量少讲,只对学习重点、课文难点加以点拨和指导;课后,教师从学生作业的反馈信息中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存在的盲点、弱点,并给予释疑。③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学习被动的情况,原因在于学生习惯于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缺乏学习自信。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条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为例,由于课文生字词比较少,笔者采取了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如4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可以向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如问题可以是关于字、词、句的,也可以是关于文章内容的,还可以是关于文章的写作方法的。各小组之间互相合作,学生全员参与,各抒己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围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五、变“题海大战”为活动体验
为了巩固古诗文的学习效果,有的教师往往采用题海战术的方式,通过让学生反复做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对此较为反感,若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课文,将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文的把握。比如,记忆古诗文时,可以利用“画”“唱”“对”“演”等活动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记忆古诗文。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使至塞上》时,文中的句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大漠美丽的风光,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根据诗的意境,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再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学唱歌曲来记忆课文。又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孙权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的方式来理解和记忆课文。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研讨会、古诗鉴赏会等活动,让学生受到“实战”锻炼,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六、从“课内学习”走向课外积累
要真正学好古诗文,学习教材中的几十首古诗文还远远不够,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古诗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维。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童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沈复的《浮生六记》;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孙权劝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伤仲永》进行对比阅读,同时推荐有关“勤学”故事的文章给学生阅读,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韦编三绝》等。在扩大学生阅读面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湖心亭看雪》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本课与已经学过柳宗元的《江雪》进行对比阅读,体会文章在描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口技》时,可以与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进行整合,了解我国戏曲的基本常识、主要特点和艺术风格等。这种将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材料相整合的做法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阅读潜力。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引导学生课文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反馈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目前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环节存在许多问题:教师所提的问题过于直接浅显,不需思考就能作答;或问题太过深奥,使学生难以作答,甚至产生畏惧心理;还有的老师在课堂上频繁地提问,只追求问题的数量不追求问题的质量,无法起到提问的真正作用;除此之外,有的老师虽然提出比较有水平的问题,但在问题的答案上过于标准化,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某些教师甚至等不及学生作答就迫不及待进行讲解。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学会课堂提问的艺术,通过有效的提问,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
一、精心设计课堂,抓住每个提问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的环节做合理的设计和安排,教师要对一节课不同时间段要讲解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紧扣文章的重难点内容提问,做到有的放矢。
比如说,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然后,要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每个段落的大意;接着,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使学生领会文章中对鲁迅在书屋里学习和游戏的细节描写,体会他对生活的情趣和感受;之后,教师可以针对文章的每个段落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比如对第一段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一句进行理解,或是让学生思考文章中百草园景物的描法等;最后,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作总结,通过提问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完成全篇课文的学习。
二、精心创设情境,把握提问火候
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也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针对文章内容或部分情节的描写对学生进行提问,然后利用音乐或影像资料,创造与这部分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让学生更好的融入文章表达的情感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使其能更好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与此同时,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把握适当的火候,所提的问题既不能过于浅显,又不能太过深奥,更不要提没有价值的问题。比如说,在对《苏州园林》(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这篇课文进行提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归纳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可以让学生总结苏州园林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分析其“图画美”的特征,但最好不要在学生通读全文的时候就死扣一些过于深奥的句子,比如让学生对“隔而不隔,界而未界”这句话进行理解和分析,这种问题会让很多学生觉得难以作答,对文章学习产生畏惧心理,降低对这篇课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在对文章进行充分讲解之后,再引导学生对重难点句子进行分析,这样就不会让学生觉得过于困难。除此之外,对这种写景或建筑说明类的文章,教师应当避免提“作者写这篇的原因”之类毫无价值的问题。对提问火候的把握既体现在问题的难易程度还体现在问题的提问时间上,当提出一个比较综合性的问题的时候,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
三、精心研究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对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因材施教。一方面,教师要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充分了解,认识到每个学生之间学习效率、知识掌握能力、思考能力上的差异性,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比如说,在《五柳先生传》(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这篇课文的学习中,针对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中、差的学生就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对成绩中、差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重难点词语的理解或“第一、二段的段落大意”或者“作者的生平简介”等比较简单的问题;对那些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提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以及“文章中五柳先生的三个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是“对“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进行理解”这类比较有难度的问题。通过分层提问,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整体教学效果。除此之外,采用分层式提问还能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对成绩中下学生的关注度,减少这部分学生的心理落差,帮助后进生提高语文成绩。
坚持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增强语文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生提高课堂参与意识,充分享受课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精心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空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问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有效方式,通过提问可以让学生迅速找到文章的重点,掌握正确的课文理解分析步骤,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灵活运用提问的方法,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做到直题曲问,可以通过改变问题的角度或者从侧面或反面来提问,找到更合适的切入口,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平凡的课文教学中找到新颖的教学方式。
比如《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这篇课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同样是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为什么我们一般会用微笑来表达热爱之情,而作者的眼里却常含泪水呢?通过这一个问题,既能引导学生从作者所处的年代和背景出发,去探讨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体会到诗人艾青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又能让教学内容贴合学生自身的情况,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拓宽思维,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让这篇与学生生活实际稍远的诗歌更具有现实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热情。利于这种迂回的提问方式,可以增加问题的曲折程度,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
总之,课堂提问技巧是语文老师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更好地掌握提问技巧,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抓重点、设情境、分层提问等方式,提出具有教学意义和创新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全方位的进行课文学习,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潮兴.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J].教师,2011,(12)
[2]郑庆华.浅探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10)
篇4
营造激发兴趣的氛围
在语文课中运用多媒体能使教学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在导入新课之前或是进行拓展延伸时,我喜欢让学生听一些歌曲或是音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学《智取生辰纲》这篇小说时,我先让学生听《水浒》的主题曲,再来学习小说,把握人物形象就比较容易了,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创设释疑解难的突破口
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为此,我时常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巧设突破口。
例如,《智取生辰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文章均已截取视频片段,授课时,教师就可通过播放视频,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进行理解和欣赏。又如,很多教师在讲八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时,把故宫的图片放到课件中,按照故宫的中轴线从南向北介绍故宫,这样做确实比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要好得多,但是学生究竟又能了解故宫多少?为此,我在上这一课时,也把传统语文的教学媒体——故宫建筑群沙盘模型,通过大屏幕放给学生看,这样做使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呈现生动形象的细节内容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对比鲜明,细节描写很成功,教学这样的课文时,就可以通过幻灯片来突破难点。例如,在讲《变色龙》时,我依据奥楚蔑洛夫对待小狗的不同态度,设计了几幅图画,重点突出他的动作、神态、表情,并在课堂中依据相关的情节放映。这样,学生眼中的奥楚蔑洛夫丑态毕露,文章脉络也显得清晰,达到了教学这篇小说的理想效果。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其教材内容选材广泛,特别是一些说明文和具有深远历史背景的文章,学生的知识面无法触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势必要补充相关资料,创设相关情境。
但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仍需要把握尺度。正确处理好边缘知识和语文知识的关系。
篇5
“五环―探构”课堂教学模式中,“五环”是指“导、学、探、练、清”五个环节;“探”是指探究性学习;“构”是指让学生构建知识。
“五环―探构”在教学环节中的基本内容为:目标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训练、堂清检测。
现将运用“五环―探构” 教学模式,打造生动形象的语文课堂的几点做法介绍如下:
1. 精彩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前奏 魏书生老师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比如:在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金色的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一个阶段,它深藏着人们无尽的宝藏。有些人的童年一帆风顺,倍受呵护;有些人的童年充满酸、甜、苦、辣。那么,鲁迅先生的童年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这样的导语使同学们一下子对鲁迅的童年生活产生了兴趣,从而激发了大家学习课文的激情。总之,导入语的设计有多种方式,运用哪一种方式,这要根据不同课文的内容来决定。
2. 精心设计自学提纲,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一堂语文课,能否上成功,实现课堂高效的目的,最关键的是课前教师设计的自学提纲是否抓住了教材的重难点,是否适合学生自学。比如:我在教九年级语文上册《白鹭》一文时,开始设计了五个自学题:(1) 朗读散文《白鹭》;(2) 看注释,简介白鹭;(3) 查资料,简介作者;(4) 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并概括层意。(5) 跳读课文,划出作者描写白鹭独特美的语句。后来经过反复修改确定为四个自学题:(1) 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并概括层意;(2) 跳读课文,划出作者描写白鹭独特美的语句;(3) 第6~8段依次描写了三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幅画面;(4) 由“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你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总之,教师设计自学提纲应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学法指导,可操作性要强;内容要少而精。
3.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主旋律 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3.1 要培养学生语感,激发思考欲望。每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展示不出来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去读课文,久而久之,语感培养起来了,学生也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篇6
一、文言文教学要抓好“诵读”
诵读是课程标准别强调的教学手段。王尚文先生说:“多读、熟读能将客观的言语对象内化为主观的语感图式……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硬是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基本上能让大部分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文言表情达意,古代的语文教师之所以能创造出这一奇迹,就是由于他们十分重视读,从而创造出了学生对于文言的语感。”指导学生诵读并形成习惯,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读准字音。扫除读音障碍,初步理解字词的含义。如“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读音,在这里读第三声,意思为“少”,与成语“鲜为人知”音义相同。
第二,读清句读。如“今齐地方千里”,要在“地/方”处断句,意为“土地方圆”,和今天的“地方”意思迥异。
第三,读出感情。通过诵读来感悟作品的情感。如在诵读《陋室铭》的时候,就要在短句中品味文章中隐含的室主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当然,不同的诵读形式也会收到不同的诵读效果。配乐诵读可以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探求作品的情感;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体味人物的性格特点;用影视作品范读,可以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力,凝聚精神。
二、文言文教学要重视积累、归纳
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越丰厚、归纳越全面,阅读分析能力就越强,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对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进行分类归纳、识记,是学生能够读懂浅易文言文的重要条件。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中,“无论”意为“不要说”,与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的“要”通“邀”,意为“邀请”。“何陋之有”“忌不自信”属于宾语前置的不同类型,如果对这些词语及句式的用法不知晓,就不能正确理解文句的意思。
当然,在积累的过程中要注意归纳总结,在分析比较中找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七年级下册《口技》中“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中“走”为“跑”的意思,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时,要能联系已有的积累进行准确判断。
在积累归纳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采用自读笔记的方式进行梳理。学生将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分门别类整理出来,形成自读笔记,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在交流后进行修正、补漏、评价。通过写自读笔记的方式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分类和积累,这不仅符合文言文的学习规律,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补充文言文基础知识。
三、文言文教学要做到“文”“言”并重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都是从字、词、句的解释入手,再到段落、整体的梳理。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重“言”轻“文”,但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审美情感等内容却重视不够。
为了走出这个教学误区,笔者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注意做到“文”“言”并重。通过多媒体展示,检查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探究鉴赏。最后抛出问题:学习这篇文章,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生1: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
生2: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说法在逐渐改变。像以前提醒人们保护小草用的标语牌是“禁止践踏草坪”,现在呢,换成了“小草青青,踏之何忍”;一些所谓的“通知”变成了“温馨提示”。这些变化易于被人们接受,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看来,邹忌委婉的说话艺术、齐王的闻过则喜等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同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学习文言文,我们要注重启迪学生思考,文言并不再是死板的“之乎者也”,而是焕发出勃勃生机,给现代人的处世哲学增加了“受用”的成分。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通过读古文吸取经验教训以启迪智慧,一方面通过读圣贤书丰富心灵和品德以怡养性情。
四、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兴趣
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可谓百病缠身,教学方法模式化,学生无主动性和兴趣可言。富有灵性的的文章被肢解为一个个文字,毫无美感,雅致全无。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一些方法。
创设氛围,以情导入。可以运用相关的视频资料给学生以感官上的濡染,让学生在濡染中进入文本。如在教学《口技》时,我们先播放从央视“星光大道”栏目走出的刘大成表演的口技《农家的早晨》,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人、一嘴、一叶子描绘出的一个清新的世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时再梳理文章,学生就能充分地了解口技人高超的表演技艺了。
篇7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举措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23-01
1 以备课为重点,提升教学过程的严密性
我在教学中一直非常重视备课这一环节,授课前都会仔细分析学生的情况,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案,教学时既教授语文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具体而言备课时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功底以及对目前语文教学方式的认可度,例如可通过谈话,问卷调查、基础知识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态度、语文基础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上述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是此意;第二,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这点在备课中是极为重要的,以往不少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仅是研究教学内容,却很少考虑教学的根本目的,从而导致在授课时面面俱到,“全面开花”,整堂课缺乏明确清晰的目标,令教学过程极为松散,丧失了应有的严密性。如此缺乏目的性的教学将极易混淆学生的思维,无形中增加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认真研究教材,正确定位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这是避免教学盲目性以及随意性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环节;第三,备课时须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既要紧扣教学大纲,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才能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此外,确定教学重难点时,还应注意一个细节问题:区分每篇课文的重难点,让教学重点与难点形成一个有机体系。
2 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七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发言尤为积极,而八年级发言的学生相对于七年级就略有减少,九年级发言的学生就更少了。可见越到高年级,发言的学生就越少。出现这种现象皆是因为人在幼年时期思想顾虑较少,不管在何种环境中都能以轻松的心态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环境的认识就愈加深刻,往往在严肃的环境中思维活动就会受到限制。加之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一个人的思维以及创造力只有在自由、轻松、安全的氛围中才能获得淋漓尽致的发挥。现代教育学研究理论显示:人只有在温馨惬意的环境中想象力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思维能力才能获得大幅提升。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如何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内容?针对上述三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分组讨论,我则在组间巡视,对学生碰到的疑难问题适时点拨,在这样一个自由、民主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不但能迅速结合课文理解上述三个问题,而且还能提出很多具有创意的新问题,并能自行积极思考予以解决。可见开放民主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全身心的放松,将自己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全部释放出来,随之课堂教学效率也将获得大幅提高。
3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从本质上而言,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刘开曾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这句名言充分强调了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问题,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人们常说:“因景生情,情景交融。”这充分说明情境对人认知活动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问题的表现方式是丰富多彩的,既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得,也可以是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而来。提出的问题不要限定范围,既可以是语文范畴内的问题,也可以是与其他学科有关的问题,更可以是单一性或综合性的问题。譬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则联系了生活中的现象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语文范畴内设计了如下问题:“同学们对路边的绿狗尾草关注过吗?你对这种平凡而又普通的草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通过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感受罗丹的至理名言:“世界上本不缺少美,而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而已。”)在这一基础上我又进一步深情导入,“冬天往往给人‘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之感,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与其它季节相比一切都显得那么颓废、萧条,可是在老舍的笔下简直是美丽至极!一切都是那么温馨,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展现出令人神往的冬季之美。而老舍又是何许人也?老舍乃我国著名作家,其文措辞简练,主题新颖别致,体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探究一下这位文学大师为什么认为济南的冬天是如此美丽的以及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冬至之美’的?”
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兴趣高涨,思维相当活跃,最终在我的引导下深刻理解了课文,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在语文课堂上联系现实生活设计新颖别致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上述问题的设计是从多维角度出发的,且完全符合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能让学生迅速进入问题情境,激发其兴趣,获得良好的效果。可见这样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形式的问题,不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激发其创新思维。
4 以效率为准则,充分结合多媒体优势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语文课堂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多维的角度全方位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活跃度,从而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单调性,最大程度优化语文课堂,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我就充分结合了多媒体的优势开展教学。首先借助多媒体屏幕播放了“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直观形象地感受生命释放出的激情和动人心魄的鼓声、体现阳刚之气和刚健之美的激情舞蹈。
接下来让学生欣赏我国著名舞蹈名作《醉鼓》以及课文的音频朗读带。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到《醉鼓》中蕴含的磅礴气势以及张扬的生命力,通过听觉领略了文章的恢弘大气、激情洋溢,更是感悟了陕北农民奋发向上、生机勃勃、不断进取的生命内涵。结合多媒体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要远远超过传统讲授法,能从视觉、听觉上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师应把握时展的旋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体现时代性的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上构筑一个高效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后反思 反思内容 反思途径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学过程应包括备课、说课、上课和教后反思这四个环节,教后反思是对备课、说课、上课的回顾、思考与修正。”基于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语文教学比其他学科教学有更多的不确定性,难以沿用以往教学经验及固定教学理论和模式,为此,语文教师要立足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言行,在反思的基础上建构指导教学实践的理念。
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后反思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找准最佳切入点,明确反思内容
“教然后知困”,教后反思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是课堂。语文教师对自己刚经过实践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梳理和再次思考,要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情况,有以下切入点:
1.成功点。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都会产生一些能达到预设、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如突发事件的机智处理、巧妙新颖的导入、教学难点的突破、画龙点睛的小结和师生的精彩交流互动等。我在教学《春》一文时,有一个教学镜头颇让人难忘,那就是学生对春天的各种形象比喻:“我觉得春天像火炉,驱散严寒,送来温暖”,“春天像一首曲调优美的歌,唱出了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在质疑反思环节,有一个学生还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不喜爱春天的理由:多雨雾,易发生交通事故,易感染疾病。当时课堂气氛一下子僵住了,我适时肯定了学生的质疑精神。这些课堂教学的闪光点无不绽放出智慧的火花,在今后的课堂中可造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2.失败点。“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后反思可以对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记录,并对其作深刻剖析,力求吃一堑长一智。我在讲《孔乙己》时,曾“别出心裁”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即让学生表演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这两个动作,从中感受孔乙己被打折腿前后的变化。结果参与表演的同学或木讷,或搞怪,课堂气氛活跃了,但语言文字的魅力却在“闹剧”中荡然无存,整堂课只能草草收兵。这一次的尴尬让我意识到,如果不顾及文本内容,没有结合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单纯把表演当成课堂的时尚道具,则必然会使语文课堂流于浮华。与其让学生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不如多为学生创设一些读、写、听、说的机会,让语文学习回归本源。
3.遗漏点。备课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过程,其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通过教后反思,找出失误或缺漏,完善教学,就可以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比如,有一次作文课,我要求同学们就“记叙文写作如何进行细节描写”进行分组讨论。但各小组表现不一:有的小组是一个“小权威”在发表意见,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有的小组是各想各的,都默不作声;有的小组则是在热热闹闹地闲聊。虽然浪费了一节课,但从中我明白:合作分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态度,不能为了给课堂贴上“新课程”的标签,就随意组织小组学习。
二、寻求黄金路径,掌握反思途径
语文教后反思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既是自我批判,又是民主合作,其反思途径如下:
1.自我反思。一是纵向反思,就是同类型的课,后期与前期纵向反思。我在总结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教学时,有了一些新的体会:文言文“讲—译—背”的传统教学思路,导致学生厌学,老师厌教,这一现象提醒我,必须尽快寻找出一条教学新路。我尝试将阅读教学和语言文字教学融合到一起,尽量做到“言文并重”。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我设计了几个贯穿全文内容的问题:作者与谁夜游?在哪儿夜游?为什么夜游?夜游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他们随着问题的出现去思考、去探究、去理解、去感悟,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疏通了字词句障碍,轻松突破了翻译这个教学难点。实际教学效果证明,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完全可以接受,而且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二是横向反思,就是同一内容的课,对照专家的理论或他人的教学横向比较反思。有一次参加片区“同上一节课”教研活动,执教的内容是《公输》,我受益匪浅。刚上完课,又听了同行执教的课,方知自己对文本的把握、教材的处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疏通文义上,我把课文中的知识点照搬给学生,不管有没有理解。这位同行是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三人一组,各扮演一个角色(墨子、公输盘、楚王)朗读对话部分,最后合上课本用现代汉语进行对话,体会人物的语气和内心活动。这种对比反思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学到他人的有效教学方法。
2.群体反思。一是同行协助。“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教师自己独立反思,有时会模糊不清,很可能产生“模糊”的反思现象,这时最好寻求同行的帮助。语文教师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并与同行、专家进行交流,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自己独特的经验,同时也能从他人的经验中得到启发。我在一次公开课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各教学环节按部就班,但自以为效果很好的课却遭到了挫败。在同行的在理中肯的评课中,我才知道自己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我的灌输“淹没了”。二是学生反馈。作为目中有人、坚持民主的教育者,应该听听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是语文教学的直接“受益者”或“受害者”,他们的声音是教后反思必不可少的要素。有一个学生在周记中的说法很让我震惊:“这几节语文课我老想打瞌睡,《风筝》这篇课文讲了又讲,看来老师很推崇鲁迅的文章。‘春日的温和’、‘肃杀的严冬’,我都理解不了。”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才知道自己过于强调阅读技法,忽视了个体的情感体验,造成了教学主体的错位。让学生走进教师的课程评价中,“上帝”的意识才会浓厚,人本的个性才会张扬。
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作为老师,每天一反思,十年后必成大器。语文教师只要坚持教后反思,就能充分地激发自己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可以使自己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教书匠”走向教育者、研究者。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整合
当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交流平台随之出现。而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国家一直大力提倡综合素质教学,鼓励教师要大胆革新教学传统,并积极提出新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前进的步伐。这就需要教师在当前信息技术发达的背景下,进行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加大教学模式的创新,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一、加大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
1.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习内容
我们知道,初中语文不是逻辑自然学科,而是人文学科。它对于学生的信息敏感性及知识积累程度要求很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仅仅将目光集中在书本学习上,否则只能学到表面,而无法得到深入提高。这就需要学生将目光拓展到信息网络平台,开阔自己的语文眼界,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2.基于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生一般是十三岁至十五岁,他们的心智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活泼好动依然是他们的天性。而传统枯燥的书本式语文教学,很难长时间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数值模拟和信息仿真特点,可以将抽象枯燥的事物通过仿真进行形象化、直观化。通过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同时,通过对感官、视听、思维等全面的进行信息技术仿真刺激,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
1.创设校园网
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设备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网络知识的好奇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创建网络平台,将学校内部的教学资源及名师课堂分模块上传。创建学习专区、讨论专区、分享专区等多维度立体框架学习模式。课文的重难点、复习目标也可以上传到学习专区。而关于学习后的总结,可以上传到讨论专区及分享专区。这样学生就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经验,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增强同学之间友谊。
2.基于数字图书馆,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要提升学生的阅读量。一般规定阅读量在200万字以上。但是很多学校的中学生阅读量远远小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由于中学生年龄还小,对枯燥的文字阅读难以提起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个新型教学辅助手段,来刺激学生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班级数字图书馆,然后每一个学生创建一个登录账号。在新课内容展开前,教师搜集相关资料,设置教学内容,然后上传到班级图书馆,让学生登录账号查看。海量的资料可以很好地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量。而后在课堂中要针对上传的资料信息进行班级小组讨论,使学生去主动地阅读资料,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
3.基于网络平台,强化专题讨论
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语言学科,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求很高。很多题目往往没有定性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创建讨论平台,鼓励学生大胆讨论,大胆设想。例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教师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可以创建专题讨论。讨论的主题就是围绕“克隆技术的利弊”。然后基于信息网络平台,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然后围绕主题各抒己见。在学生讨论克隆技术的利弊时,便会主动地去搜寻资料以强化自己的论据。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及交际能力就会得到飞快提升。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鼓励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
三、总结
综上可知,在当前信息技术相对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地整合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信息技术的整合提出了创建数字图书馆、专题讨论、校园交流平台等策略。强化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效果甚好。
参考文献:
[1]李 涛.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探析[J].学周刊,2012(02).
[2]王雅静.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4).
篇10
一、由现实生活和学生的个人生活方面拓展语文教学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即“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现实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我们的教育更是追求打通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在进行拓展教学设计时,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材料,考虑学生个人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升学生认识现实生活、评价现实生活的能力,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其生活的智慧。
如我在教学《热爱生命》一文时,在教学结束之前作了这样的拓展:从唐山大地震到四川汶川大地震等每一次大地震中,世界心理学界总结出一个不变的规律,那就是:地震发生之后,幸存者在焦虑之后会产生抑郁,严重抑郁的结果是漠视生命,半年之后,将是灾区自杀行为的高发时节。学完本文后,你对热爱生命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思考几分钟后,把你对生命的理解说出来,鼓励灾区人民度过这场将至的精神灾害。这种拓展教学设计就将课文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学生在鼓励灾区人民时,对自己的心灵也是一种十分积极的建设,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结合课文,拓展情节,再造想象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语文文本。课文都是有详有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文中的“空白”进行合理构想,补充省略的情节。但不是盲目地拓展情节而是给文章“添枝加叶”使之更丰满,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例如七年级上册的课文《落难的王子》,就可补充材料表现主人公多愁善感的性格、突遭厄运时的心理及行动、在磨难中表现出的非凡勇气、大彻大悟后的豁达等。再比如在教学八年级课文《老王》时,在结束新课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让学生根据杨绛先生富于同情的心理和老王的善良,重新为故事设计一个自己想要的结尾。一些学生设计了喜剧结尾,体现了人性的美好;一些学生为老王设计了更为悲惨的命运,令人潸然泪下。这种改变课文内容的拓展训练,能极大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利用生成,适度拓展,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纯粹地追求教学的拓展。拓展应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要恰到好处,绝不是每篇课文、每一堂语文课都要拓展。在真正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的放矢地给予学生引导和点拨,进行切实有效的拓展。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在合适的空间、合适的时间进行合适的文本拓展;决不能牵强附会为拓展而拓展,更不能本末倒置,将拓展变成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对话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和偶发性,准备再充分的备课也不能完全预知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前精心备课,大胆预设,更要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的对话质疑,在拓展研究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四、视听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让语文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起来,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活泼地通过影像或者声音再现,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