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设计规范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景观设计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桥梁;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现代的桥梁不是仅仅停留在功能效用上,桥梁强烈的形体表现力、超凡的尺度均对城市或大地景观产生影响。桥梁景观总是与地景、城市景观相伴生,有的桥梁甚至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景点。如美国的金门大桥,澳大利亚的悉尼大桥,新西兰的奥克兰港湾大桥,以及国内上海市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成为了城市的骄傲。这些桥梁的共同点是跨度规模大,其美感体现在桥梁的内在线型及造型,大空间的跨越产生巨大物质景观的震撼。对于跨径、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桥梁,如何把桥梁景观与地景、城市景观相结合,运用桥梁建筑装饰也就应运而生了。本文就建筑装饰改善桥梁景观设计来提升城市品位展开探析。
一.桥梁景观的价值
大型桥梁具有城市地标意义,也是城市的标志性构筑物,现代的桥梁已不纯粹以满通功能为目的,因为桥梁巨大的跨度、强烈的形体表现力、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对城市区域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桥梁景观设计既要注重桥梁本身构造技术的设计,更要注重桥梁景观的协调设计。随着审美意识、景观观念的不断增强,景观设计愈来愈受到关注,桥梁既要重视质量又要重视景观,而且要与周围环境和整个城市融为一体,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总体上看,我国在景观设计方面比较薄弱,起步也比较晚。但随着大型桥梁以及工程的进展,在大型桥梁工程中,景观设计已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参与。同时桥梁景观也是城市景观的要求、城市规划的要求、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桥梁景观的设计
(一)桥梁的夜景照明
桥梁夜景观是照明科学与桥梁艺术的有机结合,是社会物质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后,人们对城市景观多样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桥梁夜景观拓展了桥梁的景观表达,全天候展示了桥梁魅力,是桥梁空间与时间的延伸。桥梁所处滨水区域,其广阔的视域是景观的表达重点,桥梁夜景观对于表现城市夜景观的景深与空间层次有重要作用,这是桥梁夜景观被注重的社会原因。桥梁夜景观更趋向为一亮带,这样的夜景观格局体现桥梁个性与本质美。桥梁夜景观其灯光、灯色不仅有软质景观特点灯具造型所传达的信息,还可能是桥梁景观理念表达的重要方面。现代的建筑夜景观设计提出了建筑与灯具一体化的概念,桥梁夜景观亦应如此。
(二)桥梁的周边环境
桥梁周边环境,包括历史文化的沉淀、风景区植被的保护以及城市规划的协调等等,桥梁必须将环境景观或城市风景相结合是桥梁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桥梁景观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主要包括使桥梁景观与周围景观“互补”、“增强”和“保护”等,充分利用自然风景,处理好桥台、与连接道路边的衔接,特别是桥台与道路衔接的边坡处理,大面积的条石和路堤对景观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一般常规的办法是采用水泥分成各种造型预防滑坡并人工种植一些花草。尽管如此。达到的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在桥台和桥墩旁边种植一些爬山腾相类似的植物不仅可以全部覆盖的弃土也能够遮蔽大面积的条石和路堤,同时在引桥的桥墩周围保护好植物以及特有的地质风貌,尽量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桥梁景观与周边环境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应该加以保护并且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对破坏的生态环境加以补偿。
三.桥梁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桥梁得到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将充分重视桥梁美学及城市环境保护的研究和应用,强调桥梁建设与环境协调、文物保护的关系,达到人文景观与环境景观的完美结合,并积极开展各种适应城市特点的新型桥型开发工作。今后一个时期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是:
1.人类将高度重视桥梁美学和景观设计,即将问世的一大批城市大跨径桥梁,将实现人文景观同环境景观的完美结合,将成为陆地、江河、海洋和天空的新景观,成为建桥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2.在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上,将引入国外的先进理念和研究成果:譬如,国外的桥梁景观学家认为,桥梁形式的塑造不应仅关注荷载效应。而不考虑其外观,同时桥梁形式的塑造,也不应只求其外观,而不考虑桥梁城市桥梁承受荷
载的效应,即桥梁最终应由功能和外观共同确定其形式,亦将桥梁结构力学规律与美学的形式法则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加完美的桥梁形体。
3.城市桥梁的夜景必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桥梁夜景观系照明科学与桥梁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亦是人们对城市景观多样化的要求,城市桥梁夜景观拓展了桥梁的景观表达、桥梁魅力,是桥梁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延伸。
4.从事城市桥梁景观设计和研究的专门人才将越来越多,用于景观建设资金的投人将大大增加。许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将进一步加大的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今后将有一大批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桥梁景观建设的实践中。
5.城市桥梁景观相关设计规范、标准和施工和技术规程将相继,以解决以往长期无章可循的状态。
6人类最新研究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城市桥梁景观设计和工程建设中。特别是新材料广泛应用于桥梁景观设计和建设中,必然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桥梁景观建设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总之,桥梁已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桥梁景观因“独特性”与“唯一性”成为城市居民的骄傲,通过建筑装饰手段来加强和改善桥梁景观不失为一种经济可行方案,桥梁景观的高效设计在改善城市交通结构的同时更打造着城市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娄廷会,一座景观梁拱组合桥的设计[J].公路工程, 2012.
[2]马俊源,景观生态学在公路视觉景观影响分析中的应用[J].公路工程,2012.
篇2
【关键词】城市桥梁;景观设计
0.引言
近些年来,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城市桥梁景观设计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是对桥梁及引道的布线、桥线、乔塔、桥亭、桥栏、桥梁色彩在满足功能、技术、经济的前提下进行景观尺度、生态、美学等方面的设计。但城市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应用与我国正大力推进的城市化建设还有很多不想适应的地方。城市桥梁建设是种大型工程,建设完成后不能进行轻易的变更,若不在建设时全局考虑景观方面的设计,一旦完工后将与周围景观格格不入,严重影响城市的形象。桥梁作为环境的一部分,良好的城市桥梁景观设计会很大程度上改善周围的整体感观,让人有中美的感受。因此,我们要逐渐重视城市桥梁在景观方面的设计。
1.城市桥梁景观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修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桥梁。城市桥梁因其巨大的跨度、尺度,以及强烈的形体表现力,对城市景观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如今,城市桥梁经常会当做一个城市文化聚焦或者城市形象的代表,我国不少城市就是因为其城市桥梁景观建设而为人们所知。城市桥梁往往会因为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介入而令其具有文化景观的内涵。这些充分说明了城市桥梁景观不仅具有地标作用,而且还能增添令人回味的景观内涵。
2.城市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
城市桥梁景观以其功用与技术并重,这种特点即为城市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是在满足其桥梁本身应符合的功能、经济、技术等方面要求的前提下,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方面的调整。桥梁的美学调整包括对桥梁结构的比例调整,梁体表面的涂装,桥梁饰面及桥面的处理,从而尽可能的使桥梁选线与桥梁周围的城市景观相协调。但当功能和技术都能得到满足,并且景观价值更加重要时,可以稍后再考虑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在不同的条件下,桥梁景观设计应该考虑的各种因素的重要性也会有所不同。
3.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基本准则
3.1良好的结构方案是良好的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
在城市桥梁的结构设计中,结构方案是重中之重。若结构方案存在不足,那么即使结构计算再如何的精确都不能对其进行改善。但是,经过全局考虑的相对较好的结构方案反而能够改善结构计算中存在的缺陷。
3.2功能决定结构
城市桥梁的最基本功能就是跨越功能,这就要求城市桥梁必须有桥跨结构以及相应的支承桥跨结构的支承结构。城市桥梁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须能够承受其上的车辆荷载、行人荷载等,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出现大的形变,从而保证通行安全。
3.3城市桥梁不能成为绝对的美学景观
城市桥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其首先必须满足的是其通行功能,并要考虑技术与经济因素,这是城市桥梁设计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城市桥梁建设不能为了满足景观方面的设计而忽略了这些基本要求。
3.4从大处着眼,使桥梁与周围环境想协调
城市桥梁进行景观方面的设计就是为了让桥梁融入周围的环境中,使桥梁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这就要求我们从全局考虑,从实际出发,根据周边具体环境选定合适的桥梁造型,合理安排桥梁轮廓空间,尽最大可能避免桥梁建设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
3.5于细微处入手,注意其附属结构与桥梁的协调统一
通行功能是城市桥梁的主要功能,鉴赏只是其次。桥梁的附属结构主要是为了为桥梁的通行能力以及景观价值锦上添花。比如桥梁上的栏杆是为了保证通行安全,而安全是一切美感的前提。在满足桥梁施工规范中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桥梁景观设计比如柔和的颜色或者优美的线性结构都会让人赏心悦目。
4.城市桥梁景观设计内容
桥梁景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桥梁学、美学、建筑学等各个方面。
4.1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步骤
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基本步骤如下:
首先是为桥梁进行选址。桥梁的选址要充分考虑周围的景观环境,多套方案进行对比,择优选址。
对桥梁的景观定位。我们要对桥梁的区位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而提出桥梁的景观定位。
景观的空间布局。城市桥梁景观的空间布局要根据景观定位来进行规划。
配套建筑的规划以及桥梁夜景观的分区与分级。
桥梁景观规划是为了能够对景观进行统一的布局,从而能够更清楚地反映桥梁的特性。但桥梁的景观规划要与桥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步,只有通过的相关部门的审核后方能进行景观深化设计。
4.2城市桥梁设计的设计理念
城市桥梁设计的设计理念与城乡公路或者高速公路的桥梁设计理念有所不同。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设计师应从桥位勘测阶段便开始工作,将艺术审美与经济、技术、功能等结合起来,并考虑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进行优化与平衡。桥梁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桥梁的基本功能以及各种形态美学等方面的要求,还要考虑新景观问题,时刻跟随时代步伐。桥梁的结构技术以及美学理论正在不断发展与完善,新的桥梁景观设计理念也不断产生。设计师要保持创新,根据城市特色,不断探索新的桥型,使之能够与城市完美相融。当然,在进行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时,要对当地的原有地形地貌进行保护,不能为了桥梁景观设计而毁坏当地原有环境。城市桥梁为了在保证经济的条件下能够同时保证桥型的美观,经常会对桥梁的外型进行简单的包装。比如增加一些非受力构件,对桥梁结构进行简单的美学修饰等,这些都可以给人一种视觉冲击感。
5.城市桥梁景观设计问题
当前,我国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方面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将桥梁建筑的成功归功于桥梁结构工程师,而忽略了桥梁景观设计方面的工作的作用。
认为桥梁景观设计工作就是在桥梁完工后对桥梁进行简单的修饰而已。
对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缺乏系统的研究,简单的借鉴前人之作而很少进行自主创新。
城市桥梁夜景照明仅仅是为了保证交通的顺利通行,而未考虑建筑艺术方面的因素。
关于资金方面的安排,更多的是投入到交通上,而很少考虑景观设计方面的安排。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方面的水平,应充分重视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重要性,进一步系统的研究城市桥梁景观设计,从而完善相关的设计规范。
6.结语
城市桥梁建设在满足通行功能,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同时,也要加大对景观设计方面的重视。桥梁建造技术发展迅速,人们对桥梁景观的追求也越发的苛刻,因此,城市桥梁景观设计也应该不断创新,实现创造性设计,从而给后世留下传世的城市桥梁精品。
【参考文献】
[1]穆祥纯.我国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1:004.
[2]姜群.关于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探讨[J].中国水运,2012,12(8).
[3]张涛.浅析城市桥梁景观中的结构造型设计[J].工程与建设,2006,20(4):334-335.
篇3
【关键词】城市景观;景观设计
1、景观规划设计依据
公园设计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城市用地竖向规范;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住宅区规划设计规范;九龙湾规划方案;基地现场条件、规划地形图、建筑平立面;和其他一些相关资料和景观设计理论与原则。
2、设计理念
努力使景观与建筑谐和——即令建筑与自然谐和,更令生活其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即是遵循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结合“天人合一”的原理,强调给都市人再多一些风景,努力营建“仿自然的真实空间”。在各种景观空间和元素的处理上采用人体工程学的尺度,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切实在每一个细节上尽显人本原则。场景和诗意的遐想——在不同氛围的住宅空间营造不同的场景意境,满足中国式的诗情联想。空间的时尚元素——结合建筑形式和开发区氛围,采用一些现代和时尚的元素,使其在传统氛围中点缀出自己的时尚。
3、设计构想
住宅建筑、住宅小区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础的聚集群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居住群落的地域性培育的地方人士的文化性格,汇合了高度认同性,构筑了遗传千百年的集体潜意识,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扬州有“园林甲天下”之美誉,或者居者多有“园林情调”,我们意在设计园林式住宅空间。九龙湾地处在开发区,这里建筑和氛围有着引领时代潮流的时尚感,基地周边周围环绕有滨河绿地,而扬州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为协同整个环境的“文化和时尚”的氛围,我们自然地延续一些“文化”的感觉、“诗情”的烂漫,以及“时尚的元素”,力图将景观设计成清新典雅时尚的氛围——回家的人,感受一种浪漫温馨和时尚休闲的空间!
社会的发展情感的需求,让人们对住房的要求已不仅仅是限于“住”的要求,而是充满了温情的一个“家”的概念,对环境有“诗情画意”场景的空间要求。
4、景观构思及总体布局
4.1 景观构思
根据规划的总图布局,没有强调一种大中心效果,似乎意在“追求与营造”种种庭院空间之感。我们根据这个规划布局与地块特征对小区的品质进行定位为:自然、温润、时尚、浪漫居住社区。根据这种思路,我们将宅间绿地分隔为几大庭院空间,营造不同的园林景观。这种生活的品位缘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融合,营造“城市中的花园,花园中的家”的浪漫居家氛围!
4.2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上延续扬州“增假山做陇,家住青山城间;开止水为渠,可处处见烟波飘渺”的居住文化,而增山,开渠,种花、植树,强调出“红尘紫陌、蓝水和绿茵”的绚烂飘渺之效果。
蓝脉:原有的规划设计将整个社区分设成若干庭院格局,我们将营造舒缩有致的水体穿行在不同的空间,并用跌水、曲流、折桥、来延伸和划分水庭院的空间,使空间的景深拉大。主要体现“蓝水的灵动和烂漫”。绿荫:主要是强调宅间和建筑周边的次空间的处理上,强调绿茵覆地的景观效果。
5、主要景观设计
主入口景观:走近社区的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舒展的画卷,构筑出一个半围合的空间。以“开卷有益”拉开了园林景观的序幕。不同的画轴、漏窗、花钵、流水伴随着阳光应和着墙面色彩构筑出流光溢彩的生动画面。漏窗空间,犹如“画中画”——隐约可见绿树、红花、翠竹展示着春回秋转的不同景致,那是一幅灵动的画面。画中画流水景展示着“淡烟流水画屏幽”之感。而简约大方的门卫房是是一种点缀和隔离,起着一种随同画卷营造一种障景效果,无形中拉伸小区的景深感。
6、次空间的处理
在宅间绿地空间处理上,我们主要强调以种植绿色植物为主,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考虑绿化色彩搭配和层次处理。地下车库出入口:几个地下车库的的顶上,我们主要考虑用木质的构架,或者铁艺的构架进行处理,上面点缀色彩丰富的爬藤植物,营建的是一种协同建筑的新古典烂漫风格。再将腾本植物环绕其上,使车库与旁边的建筑、景观过度更为自然,同时也可以减少一些噪音。围墙:小区的围墙是采用通透式的围墙,墙边种花卉及灌木,形成花围墙的形式。
7、道路交通
原有规划的车行交通我们基本不以改变,但在景观上根据我们的需求加以组织。入通,由人行道和车行道之分,岗亭杆件划分到人行道边沿,有助于人与车的分流与管理。社区主干道保留了原来的9米宽度,而宅间消防车道路及消防等高场地我们则根据最新的规范进行处理,基本是用6米(中间为3米宽道路两侧各留1.5米的硬化草地)宽的硬地作为消防车道这样就可以避免大面积的等高场地,而且在视线上可以扩大绿地的效果,尽端考虑一个回车场地。临水的景观,我们则基本在水边设置有1.2-2米景观游步道,或者设置木平台曲桥等,这样满足了人们亲水、赏水、戏水、玩水的需求。在铺装上,大面积的硬质,我们则采用简洁大方的花岗岩、板岩、锈石板加以处理,而沿公建的临建筑铺装,则是考虑采用陶土砖进行造型划分及铺设;景观游步道,则是根据需求,而分别采用不同的铺装,有自然卵石、板岩等接近自然的铺装。
8、植物规划的设计原则
小区的绿化植物配置在营建生态居住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篇章。总体配置思想是乔、灌、草合理搭配,提高生态含量多配置花灌木,色叶植物,香源植物以及多年生花卉,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的比例控制在1:1—2范围内,乔木与灌木的比例在1:3—6之间。设计首先要从生态功能上去着手,注重植物物种多样性,以及植物的保健作用,环保作用和固氮作用。同时为提高小区居民生活质量,注重人的视觉、味觉、听觉,从视觉上分析要求选择树型好、花朵美丽的植物以及色叶植物;从味觉上选择芳香植物;从听觉上选择鸟嗜植物,蜜源植物,招徕鸟雀及其他生物,给整个环境带来生机,这也促进了整个住区的生态平衡。
为营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根据植物的生态位及组群关系进而合理配置稳定的人工生态植物群落。植物群落设计同时还结合“三季有花、四季有景”,营造一个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
8.1 该区的植物布置
主要采用当地本土植物为主,以便植物的生长和维护。主行道树:主要采取常绿植物为主间插一些高大的落叶乔木,如香樟、大叶女贞、榉树、无患子等等。
次行道树:主要采用落叶植物,或者赏花、赏叶、闻香的植物,一方面可以赏景,另一方面又可以不影响夏日遮荫冬日日照,如樱花、玉兰、合欢、银杏、鸡爪戚;而秋日闻香的植物最好则是莫过桂花了。绿化与建筑关系较为密切,绿化多采用开花灌木,如含笑、茶花、海棠、碧桃、紫薇、木槿、石榴、木芙蓉、紫叶李等。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道路景观城市发展设计手法可持续性 社会效益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is project to start on improving the urban habitat and along the Third Ring Road, the industrial image, enhance the role of social benefits becomes increasingly obvious, and to achieve Zhengzhou overall objectiv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three year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landscape of the Northwest ring road has become the carrier of Zhengzhou urban vitality and the spirit of the city's business card.Key words: road landscape; urban development; design techniques; sustainability; social
中图分类号:TU98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设计背景
一、区位关系
郑州是河南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内陆主要开放城市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港口,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东引西进的桥梁。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较差,使具有的优势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其中城市绿化尤为突出。
二、建设背景
郑州的园林绿化建设在建国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在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郑州位居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行列,享有绿城的美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郑州市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园林绿化建设相对减缓,与此同时,其他城市在加大绿化建设的投入,使郑州市园林绿化主要指标到了全国中下游水平。按2000年统计,人均公共绿地4.2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28.8%,这使得郑州的绿化建设任务和目标都更为紧迫。2000年郑州同国内若干城市比较参见
资料来源:郑州市2000年城市园林绿化资源普查资料
三、西北三环同郑州“三年大变”总体规划的关系
1、什么是“三年大变”
作为郑州市改善城市环境和绿化的“三年大变”总体规划,就是要在三年的时间内,构筑城区“一轴、两区、三纵、两横、两环、两湖、两线、三河”的景观框架实现中心城区如下主要目标:
城市功能完备,人居环境舒适,城市特色鲜明,城市品位越升,都市形象美好,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创造条件。
2、二者的关系
郑州市区西北环道路作为其整体景观框架中连通107国道和南环线所形成的城市内环,无论是在生态景观格局上的意义,还是展现城市景观形象以及对“三纵两横”的空间联系和影响,都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对西北三环的景观建设,最终要达到重整城市肌理、完善郑州城市绿地总体规划格局、带动旧城改造和复兴的目的。
四、设计范围
本项目工程位于郑州市西北三环上,西环南起航海路延伸道北环东侧的107国道一侧,绿化范围为道路两侧45米范围以内,全长21.62公里,绿化设计面积351.14公顷。
五、有利的建设条件
1、优越的自然条件。
项目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1度,年大于10度积温4536度,年平均无霜期216天,年降水量621毫米,土壤多为潮土、风沙土、褐土三大类,呈微碱性,PH值7.5-8。流域内气候因子、立地因子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2物种资源丰富。
项目区内,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多种树木生长,据统计,全区共有植物104科,320属,600多种,主要用材树种如侧柏、泡桐、杨树、刺槐、榆树、椿、楝、国槐、黑核桃、雪松、桧及大量的灌木都是很好的通道绿化树种。
六、道路周围环境
1、西北环同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立体交叉;
2、紧邻西流湖和龙湖,尤其是西流湖同西环的西侧直接接壤;
3、环线沿途有九个大的交通节点:
包括航海路口、中原西路口、郑上路口、冉屯路口、科学大道路口、南阳路口、文化路口、花园路口、107国道路口。其中中原西路口、冉屯路口、科学大道路口、文化路口、107国道路口需要设计或改造,使沿线景观在总体印象上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和延续,且特色分明。
4、多种城市肌理同道路绿地的相互渗透和咬合。沿线的绿地两侧内容复杂,包括农田、铁路、小区、学校、企业单位、现有绿地等等。
设计依据和原则
一、设计依据
2001-2005年《郑州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阻碍设计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规范》。
二、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道路绿化设计作为城市绿地总体规划中的一部分,应与城市绿地总体规划中的各项相协调,统筹安排,形成完善的绿地系统,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功能。
2、生态性原则
道路绿化的结构、布局要复合生态学原则,遵从生态学规律,注重对市区生态敏感地区的保护,使之不受破坏,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文化性原则
结合郑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掘中原文化精髓,以绿地为载体,以文化为内涵,全面提升城市绿地建设的文化品味。
第三章 、总体规划和布局
一、设计目标
作为一条以快速车行为主的城市环线,从城市全局的角度来定位道路景观格调,功能到位,设施齐全,形象现代大气,体现郑州特有的城市气质,使其成为一条具有景观代表性的城市道路。
二、设计理念:一条动线 两种情怀三大板块四个节点
三、设计内容
1、景观格局
篇5
关键词:城市道路;道路形式;设计原则;景观设计
Abstract: urban road landscape is perfecting the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maintaining natural key elements of the ecological balance, becaus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modernization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make cities expanded, the traditional urban layout, structure, form no longer can adapt to the way modern way of life, the function of modern city, layout was entirely modern transportation contact methods of the restriction.
Key words: the city road; Road form; Design principle;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9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城市中的快速路、交通干道,由于大量的交通量与快速行驶的特点,从而带来道路的大尺度、建筑的大尺度、大体重以及道路环境中其它景观元素的扩大。因此需要应用心得理论与方法,并把车速作为重要因素渗透到环境研究与设计的各方面去。
1、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
1.1 尊重历史的原则
城市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也要向前发展。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我们不能照抄和翻版,而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形象。
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主张不为局部的和短期的利益而付出整体的和长期的环境代价,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这一思想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要运用规划设计的手段,如何结合自然环境,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破坏性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并且对环境和生态起到强化作用,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1.3 保持整体性原则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从城市整体出发,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第二,从道路本身出发,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避免其成为片段的堆砌和拼凑。
2.4 连续性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连续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视觉空间上的连续性。道路景观的视觉连续性可以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建筑布局、建筑风格、色彩及道路环境设施等的延续设计来实现。第二,时空上的连续性。城市道路记载着城市的演进,反映出某一特定城市地域的自然演进、文化演进和人类群体的进化。道路景观设计就是要将道路空间中各景观要素置于一个特定的时空连续体中加以组合和表达,充分反映这种演进和进化,并能为这种演进和进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2.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内容
道路绿地是道路空间的景观元素之一。一般道路、建筑物均为建筑材料构成的硬质景,而道路任何其他材料所不能替代的。道路绿地不单纯考虑功能上的要求,作为道路环境中的重要视觉因素就必须考虑现代交通条件下的视觉特点,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协调,力求创造更加优美的绿地景观。
(1)城市道路绿地要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功能相适应。
城市从形成之日起就和交通联系在一起,交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现代化的城市道路交通已成为一个多层次、复杂的系统。由于城市的布局、地形、气候、地质、水文及交通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路网。由于交通的目的不同,不同环境中的景观元素要求也不同,道旁建筑、绿地、小品以及道路自身设计都必须符合不同道路的特点。交通干道、快速路的景观构成,汽车速度是重要因素,道路绿地的尺度、方式都必须考虑速度因素。商业街、步行街的绿化,假如树木过于高大,种植过密,就不能反映商业特点。又如居住区级道路,与交通干道相比,由于功能不同,道路尺度也不同,因此其绿地树种在高度、树型、种植方式上也应有不同的考虑。
(2)城市道路绿地应起到应有的生态功能。
绿地犹如天然过滤器,可以滞尘和净化空气,行道树尤其是乔木具有遮荫降温功能,绿地植物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树木能吸收一些有害气体,并能杀灭细菌,制造氧气,低矮的绿蓠或灌木可以遮挡汽车眩光,也可以作为缓冲栽植,绿地可以隔音和吸收噪音,绿地还可以防风、防雪、防火。
(3)城市道路绿地设计要符合用路者的行为规律与视觉特性。
道路空间是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来与货物流通的通道。在交通空间有各种不同出行目的的人群。道路上的人流、车流等,都是在动态过程中观赏街景的,而且由于各自的交通目的和交通手段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行为规律和视觉特性。不同性质的道路上,要选择一种主要用路者的视觉特性为依据。如步行街、商业街行人多,应以步行者视觉要求为主。设计应以人为本,这些因素都是我们在进行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时所必须考虑的。只有考虑到上述不同交通方式产生的视觉特点,正确地应用于设计,才能形成具有时代气息的道路景观。
(4)城市道路绿地要与其他的街景元素协调,形成完美的景观。街景由多种景观元素构成,各种景观元素的作用、地位都应恰如其分。一般情况下城市绿地应与道路环境中的其他景观元素协调,单纯地作为行道树而栽植的树木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
(5)城市道路绿地要选择好适宜的园林植物,形成优美、稳定的景观。城市道路绿地中的各种园林植物,因树形、色彩、香味、季相等不同,在景观、功能上也有不同的效果。根据道路景观及功能上的要求,要实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就需要多品种配合与多种栽植方式的协调。
(6)城市道路绿地应与街道上的交通、建筑、附属设施、管理设施和地下管线、沟道等配合起来。为了交通安全,道路绿地中的植物不应遮挡汽车司机在一定距离内的视线,不应遮蔽交通管理标志,要留出公共站台的必要范围以及保证乔木有适当高的分枝点,不致刮到大轿车的车顶。在可能的情况下利用绿篱或灌木遮挡汽车灯的眩光
(7)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应考虑到城市土壤条件、养护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历史的城市内土壤成分比较复杂,一般不利于植物生长,其他方面如浇水、除虫、修剪也会受到管理手段、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这些因素在设计上也应兼顾。总之,道路绿地的规划设计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保持道路景观的长期优美。
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路景观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作为景观设计师,在对道路景观设计进行多方面考虑的同时,还要更多的吸取国内外好的设计作品,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设计思想及设计理念,让设计不断创新,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周荣沾.城市道路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2]CJJ37-90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篇6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城市道路网是组织城市各部分的“骨架”,也是城市景观的窗口,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概述了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原则、道路绿化功能及作用,并着重分析了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从而论述城市道路绿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
城市道路绿化 绿化原则 景观
绪论
城市道路网是组织城市各部分的“骨架”,是城市景观的窗口,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该文探讨了道路绿化的原则和理念,为指导道路设计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
一、道路绿化设计原则
1.1满足城市道路功能原则
道路绿化的景观是城市道路绿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设计道路时,须充分考虑了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不同栽植方式,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提高视觉质量,体现以人为本,满足道路的功能性。
1.2坚持生态功能的原则
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绿化设计从长远发展出发,绿化树木生长速度合理,并从城市整体空间体系角度出发,对整个道路绿化进行规划和控制,使其生态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1.3体现城市文化历史及特色的原则
一个城市道路如果没有一些绿化,会显得这个城市非常地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沉淀,道路绿地的建设应与城市文化历史气氛相适应,承担起文化载体的功能。城市绿地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充实和体现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
1.4“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城市道路绿化中要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地位,促进人、城市和自然的融合与共存。要考虑道路绿地的功能要适用不同人群的角度出发,同时,城市道路绿化的分布要兼顾共享、均衡和就近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
1.5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根据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绿化成果。设计中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1.6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主张不为局部的和短期的利益而付出整体的和长期的环境代价,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要运用规划设计的手段,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破坏性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并且对环境和生态起到强化作用,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二、路绿化的功能与作用
2.1绿化的作用
道路绿化可改善道路及其附近的地域小气候生态条件,降温遮荫、防风防火、防尘减防灾减震市道路绿地特有的生态防护功能,是城市其他硬质材料无法替代的。道路绿地在构成城市完整的绿地网络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是构成城市完整的“点、线、面”绿色系统的纽带。
2.2绿化的功能
道路绿化指道路两侧、中心环岛和立交桥四周的植物种植。如果把城市道路比作动物的躯干,则城市道路绿化则是运动的血肉。主要表现为:
2.1.1 组织交通,保证安全
城市道路绿化有利于人车分流,防止人任意横穿街道,减少对行进车的干扰。有利于减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保证车辆正常行驶,可有效组织交通,解决交通安全问题。
2.1.2净化空气,保护环境
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中人口密度增加,工矿企业的集中,汽车数量的增多,给城市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因此,道路绿化对保护城市环境,防止污染由极其重要的作用。
2.1.3形成生态廊道,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道路绿地的建设有利于形成绿色生态通道,保证这种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城市道路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一系列的生态效应,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气候,增强城市抗灾能力,给城市生态环境以反馈调节作用。绿地的存在对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2.1.4有利于城市减灾和防灾
多年的实践证明,合理的布置城市绿地可有效的增强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防火防震;防风固沙;蓄水保土等功能。
三、城市道路绿化的设计理论
3.1城市道路绿化与分车带
不同类型道路因使用方式与使用对象之间的差异,在景观设计上的侧重与手法的运用上也各不相同。道路绿化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板二带式:道路绿化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即在车行道两侧人行道分隔线上种植行道树。此法操作简单、用地经济、管理方便。但当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不利于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行驶时的交通管理。两侧行道树布置单调,绿量不大,不利于道路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
两板三带式:在分隔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中间绿化,并在道路两侧布置行道树。这种形式适于宽阔道路,绿带数量较大、生态效益较显著。
三板四带式:利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四条绿带。此法虽然占地面积较大,但其绿化量大,夏季蔽荫效果好,组织交通方便,景观层次丰富,解决了各种车辆混合互相干扰的矛盾。
四板五带式:利用三条分隔带将车道分为四条而规划为五条绿化带,以便各种车辆上行、下行互不干扰,利于限定车速和交通安全;但其占地较大,如果道路面积不宜布置五带,则可用栏杆分隔,以节约用地。
其它形式:按道路所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特点,因地制宜地设置绿带,如山坡、水道的绿化设计。
3.2道路绿带各组成部分种植设计
3.2.1行道树绿带
道路绿化中行道树种植设计形式有:树带式、树池式。
3.2.2分车绿带及路侧绿带设计
分车绿带是指车行道之间可以绿化的分隔带。位于上下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中间分车绿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或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两侧分车绿带。为保证行车安全,分车绿带的植物配植应采用简洁的形式。中间分车带应能阻挡相向形式车辆的眩光,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6米至1.5米范围内。
路侧绿带是指布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带。路侧绿带的种植设计应根据相邻用地的性质、防护和景观要求进行,并应注意保持在路段内的连续与完整的景观效果。
3.3道路景观的构成
道路景观的构成主要有两个因素:
内在因素,主要指道路红线以内的东西,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三类: 实用性、审美性、视觉传达性。
外在因素,主要是指背景建筑,建筑是形成道路空间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道路两侧建筑的构成形式、物质功能、视觉印象以及社会职能,决定着道路的空间特点;因此,设计时应先满足生活空间需要,并根据街道建筑功能特点,可以考虑建筑空间的变化,如沿街附属空间的导入,弯曲、转折,采用对景、借景等来丰富景观。
结论
城市道路绿化作为城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窗口”,因此,城市的道路绿化是应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建设项目, 城市道路绿化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作为设计者,在对城市道路绿化进行多方面考虑,合理地利用地形,精细安排道路绿化,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完美城市道路设计,使得城市道路景观得以发展,城市内涵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土木学会编《道路景观设计》
[2].《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
[3]. 丁铭绩:浅谈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12期
[4]. 曲格平:中国的环境与发展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
[5]. 孟兆祯.园林设计之于城市景观.中国园林2002/4(13-16)
[6]. 刘祥平:试论现代道路绿化要点,天津农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徐文辉等.杭州市城市街道绿化的研究.中国园林2002/3(23-25)
[8]. 郑西平:北京市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中国园林,2001年01期
[9]. 刘骏、蒲蔚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2003/6
[10].杨永胜、金涛 主编: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与营建技术2002/2
篇7
【关键词】山地公园;景观设计;游步道
前言
山地公园是指具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游览观赏、休憩娱乐、运动健身、科普教育和防灾避险等功能的公园绿地。鉴于山地公园独特的地貌及区位特征,本文主要对山地公园游步道设计进行分析。
1.游步道设计分析
游步道在公园内具有交通、引导游览等多方面的功能。游步道所呈现的线性景观对丰富公园景观内容和表达历史或文化内涵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将游步道与周边环境合理融合,构筑特色的步道景观成为山地公园游步道设计一个重要课题。
2. 游步道设计原则
游步道具有交通、引导游览等多方面的功能。游步道既是路,本身也是景。不仅是组织景点、景物的纽带,也是游人视觉与身心体验的实体和载体。因此,山地公园游步道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生态性原则
公园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绿地,生态性原则是其最根本性的原则。在步道建设中不可避免会对步道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游步道的设计及选线定线中首先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2.2 功能性原则
游步道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
(1)交通导览功能。游步道是为游览赏景而设的,为游人创造最佳的观赏时空,使游人游览获得步移景异的效果,有层次、有节奏地展开自然风景画卷,有机组织景区交替更迭,使游人充分感受到园林艺术之美。游步道规定和引导着游人有序的流动,这种有序的组织不仅起到约束游人的随意性,也能尽量减少游人对资源的破坏,保护了公园的生态环境。
(2)科普教育功能。公园具有强大的科普知识宣传及环境保护教育功能,游览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知识、提升环境保护意识的过程,游步道可为解说、展示科普知识提供平台。
(3)康体健身功能。旅游对游人来说是一个审美和让人心情愉悦的过程。通过公园内游步道的引导赏景,让游人心情得到全身心放松的同时达到一种康体健身的目的。
2.3 融合性原则
成功的游步道及其附属设施应完全融于所处的自然环境之中。游步道的环境融合性主要体现在步道的材质、色彩以及线形等方面,应做到顺应自然、融于自然。
2.4 艺术性原则
公园作为一种景观展示的场所,园内任何元素都应该是美的体现。布局合理、建设良好的游步道不但可为游人创造舒适的游览环境,也会提升公园的景观品质和文化品位。
3.步道的选线、定线
步道是提供及协助游客进出公园的重要公共游憩设施,任何观光游憩行为都必须透过步道的使用来完成。山地公园一般地形较为复杂,步道的勘察设计难度较大,对山地公园总体规划设计中普遍存在着忽视步道选线定线的合理性问题。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山地公园步道的设计应坚持按照如下选线定线的方法与程序进行操作。
(1)资料收集与分析。资料包括地形图、GIS影像图、现场照片、书面调查报告等。通过对资料的综合分析,了解原有道路的路线、景观资源、敏感地带的分布等,结合资源保护规划、景观规划,初步确定步道的路线。
(2)现场踏勘与优化。对初步选线的步道沿线区域进行现场踏勘,以地形图为基本参照,详细记录初步定线区域的地形特征植物群落景观特点及不利条件,提出步道选线的优化方案。
(3)步道选线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根据现场踏勘和优化选线的结果,预测和计算步道长度和行走时间,粗略估算步道的建设投资成本,分析所选线路的可行性与合理性,预定步道的线路。
(4)复勘与定线。对预定的步道线路再次进行现场放线踏勘,以保护资源、景观最佳、保证安全及投资最少为原则,选择最佳的步道线路。
4.步道自身景观因素的确定
步道自身的景观因素包括步道的宽度、坡度及步道的材质因素等。
4.1 步道宽度的确定
根据《公园设计规范》,每个游人占有公园面积60m2是比较符合游园舒适度要求的,即人均占有游览面积为60m2/人,游人容量取人均单位规模指数为5m2/人。一般市、区级公园可进人活动的面积约占公园总积的30%,而其余70%一般为不可进入区域。由此可知,山地公园游步道的平均宽度可按公式、、进行计算得出:
4.2 步道坡度的确定
一般公园步道的坡度以低于7%为宜,并设有1.5%~3.0%的横坡以利于地面排水,同时可起到防止步道生青苔的作用,提高游人使用步道的安全性。当步道的坡度超过24%时应设置台阶,山地公园的主步道纵坡应小于12%,超过12%应作防滑处理,次步道的纵坡宜小于18%,超过18%的应根据山体坡度的大小,可采用斜坡型步道与台阶型步道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公园设计规范,公园主游步道的坡度充分控制在7%-12%以内,同时可做到满足主游步道无障碍通行,满足不同人群的游览需求,给游人舒适游览、观城赏景的体验感。
4.3 步道铺装材质的确定
步道铺装是公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人工设施。步道铺装景观主要由铺装的材质、纹理、色彩、铺面尺寸及铺面样式等要素构成。对于步道来说,从平面上看步道铺装是步道主要的视觉源,不同材料的铺面步道也会给人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如:路面镶嵌的石子似一朵朵跳动的浪花、起伏的音乐,给人自由浪漫的感觉;木材铺面有柔软细腻的质感;石材路面会给人坚实牢固之感。
5.步道周边景观的处理
步道是连接各景点的纽带,步道本身也是一道亮丽的人造风景线。游人对不同类型的步道特色方面重视顺序依次为:沿途景观、铺面材质、步行时间、步道宽度、困难程度。可见,步道周边绿化景观因素在步道景观各构成要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公园步道设计中对于周边绿化植物的搭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首先为提高行走的舒适性,步道两侧相应种植遮荫及开花植物以增加步道周边的绿化率和观赏度;其次对于妨碍行走的乔木、小乔木或灌木的侧枝给予剪除,在步道遇到原有较大树木的情形下,在不妨碍行走的情况下予以原地保留对步道进行绕行设置的方法;再次,在步道周边视线可达的地带尽量种植花灌木与地被,以提高公园的观赏度。
6.步道附属设施的选择
步道景观构成除自身景观及周边绿化因素外,还包括步道附属设施。步道附属设施主要包括:指示设施、解说设施、休憩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步道附属设施本身也可建立自己的面貌,也可形成一定的形式,创造一定的意境。步道附属设施与环境协调与否直接影响到公园的景观品质与文化品味。
7.结束语
综上所述,山地公园游步道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保护生态为核心,以人性化的设计为手段,以环境为布景,使游人在游览中得到美的体验,达到康体健身的目的。在游步道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景观因素、技术因素,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力求做到游步道合理、自然、美观、和谐和富有人性化、个性化。
参考文献:
[1]涂志川. 园路规划设计浅析.[J]. 福建建设科技. 2004.
篇8
多样化、生态化、丰富化、人性化、合理化运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可以是多样性的,植物组景也是极为丰富的,通过巧妙的设计,合理的规化,完全可以达到良好生态化的效果,符合人性化要求。勉县县城途径武候祠的金牛大道,原设计拟用旱莲做为行道树,但后来考虑到旱莲生长速度较慢,立地条件要求较高,冠形直立难以形成较大遮荫面,于是将旱莲成组团栽植于分车带,而将行道树改为同属木兰科的乐昌含笑,既达到了表述引导人流,缅怀武候的意图,又组织了优美的道路景观。由于植物品类多样,色彩丰富,高低错落,形态多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道路规化建造出不同效果的生态景观,满足人们通行和观赏的需要。在不影响行人和车辆通行的情况下,可在路侧景观带、分车带、环岛等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化景观设计;增加植物的层次,丰富植物的色彩和形态,达到造景的目的。在丰富道路景观的同时,切记一定要遵循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原则,按照植物生态学原理,合理配置;既不可简单划一、杂乱无章,也不可疏密失当。尤其在交叉路口、导流岛、分车带端头,以避免影响交通安全。在汉台区的几个主干道,如天汉大道、南团结路、东一环路,设计人员在组景时,简单的按4m一株的株行距将20cm的银杏、栾树栽植于仅1.6m宽的分车带内,严重影响交通视线,成为城市道路绿化的一大瑕疵。
道路交通对景观设计的特殊要求
丰富城市道路景观,还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为更好的进行城市道路绿化工作,根据城市道路的形式和立地条件、周边关系、交通要求等,才可以组织设计、建造出合格的生态园林城市,打造出更多的城市亮点。
立地条件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影响和要求城市道路在进行铺建时,基础都是砂石铺垫,加上绿化带四周都是硬化路面,立地条件较差,不利于植物生长、成景;各地在构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时候,又很少考虑植物对环境的要求,不惜引种外地品种以增加植物特色。经过我们的实地调查,其中有着极大的盲目性和误导性。例如,汉台区前进路中段、明珠路、南郑大道三地栽种的国槐,由于当地雨水多,土壤透气性差,导致树木病虫发生严重,树木生长缓慢,达不到预期目的。前进路中段五年前栽植的8-10cm国槐,目前只有11-14cm;而同年种植的8-10cm香樟目前14-16cm,冠形也相对国槐丰茂近倍。由此可见,为营造良好的道路绿化景观,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应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树种,才能根旺叶茂,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交通安全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特殊要求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组景时,根据不同的道路特点,选择不同色彩、高低大小的植物品种合理搭配,不仅能营造优美的景观、组织交通,还能对交通安全起到很好的防范、警示作用;相反,则会留下安全隐患。调查中发现,在汉台区环城区的十二条主干道上,就有4条扩建的主干道分车带栽植株距小于4.5m的乔木。从表面上看,大树进城,进行森林化种植扩大了绿化量,实际上完全违背了植物的生态习性和道路交通法规。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分析认为完全是对生态化园林城市概念性的理解错误。而在南郑大道东段道路的绿化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根据该路段为连接汉中--南郑的重要主干道,预测到通车后车流量将会极大,两边的开发区也会形成较为密集的人流量;因此,设计时分车带种植以地被为主,由小叶女贞、金叶女贞,莺尾、葱兰等较耐瘠薄的灌木、地被形成飘带式的图案,长度为70m;中间点以红叶石楠球,两端设计为冬夏、春秋树景如桂花、紫葳、樱花、红枫、腊梅等,既视线通透,又满足了景观效果,成为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典范。而行道树以3组香樟和1组乐昌含笑重复栽植,增加了树形、冠形的变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为南郑大道西段道路,新设计路段竟将之前保留下来的30cm以上的水杉和分车带灌木、地被图案去掉,铺上柏油路,光秃秃的路面一览无余,仅有路侧行道树保留,毫无景观可言;去掉分车带后,行人横穿道路,车辆随意停靠,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对城市道路交叉路口、导流岛、分车带端口,布局造景应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设计高度在70cm以下的灌状植物等,保证良好的行车视线、符合交通安全规定。由此可见,在城市道路宽度及车流量允许的情况,尽可能设置和保留分车带、交通环岛、导流岛等;并通过植物合理、规范的布置,起到安全防范和疏导交通的作用。
交通导向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特殊要求对城市道路的交叉路口、分车带等组织植物造景时,应遵循交叉路口、分车带等引导车流的用途和要求,根据园林植物具有缤纷的色彩、形状和体量大小等特点,通过园林艺术手法的配置,直观地起到疏导交通,引导车流和人流的作用。在道路入口、环岛边沿、导流岛尖端等,植物配置应由高到底、由大到小、由密而疏(相对而言);并通过植物的色彩和造型组织醒目的图案,使人一望而知交通流向,由此引导交通、分散人流。
生态园林城市构建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适地适树和乡土树种的应用“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功能效果和艺术效果。道路绿化应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土质条件的植物品种,以乡土树种为主,所选择的植物品种要求生长稳定、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同时还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经过合理规划布局,精心设地组织设计,恰当的选用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不但能满足为路人遮荫、疏导交通、美化道路的目的;而且,优美的景观设计,还能极大地提升城市品味,扩大城市影响和魅力。比如汉中市的城褒路两侧的水杉景观、苏堤的垂柳景观已成为闻名全国的景观路。因此,我们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时,要注重适地适树和尽量选用乡土树种,以能更好的突现地方特色和生态景观,这样更易形成比较稳定的植物群落,将城市景观融入到自然群落景观之中。“乡土树种苗木成本低,成活率高,管理最省事,不会因气候变化而'生病'。实践证明,这些树种生长健壮、冠大阴浓、抗寒、抗旱、抗污染、耐瘠薄土壤、适应性强,能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乔、灌、草生态性配置构建和谐生态环境构建具有生态景观的园林城市道路,设计应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温度、光照等,选用适宜的灌木、地被、草坪按照生态结构合理配植,才能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在遵循生态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美学特征和人的行为游憩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体现各自的特色,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调节地区气候并减少污染物总量,产生持久而优异的效益。在成都市温江区,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优美景观,大片大片的硬质建筑群落都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相反,我们在很多城市都看见大片的城市建筑和城市道路,显得分外生硬和刺目,让人感到十分震憾!
建筑小品、附属设施及其他装饰性材料的使用建造优美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还应在路侧景观带、环岛等较为宽阔的地带内点缀建筑小品、假山、亭架等园林设施,使用新型环保、低碳材料装饰美化,为行人提供中间休息、赏玩的空间,增加人性化的环境场所,体现为人服务的理念。比如西安高新区沿路的带状公园,道路边角设置的游憩小区等,都很好体现了这一功能。
景观设计在防噪降温、防灾避难和城市安全防护方面的作用
城市道路绿化,不仅要有景观的作用,在景观设计活动中要考虑到采用绿化树种降温增湿,防躁防尘、防灾避难、安全防护等作用。由于缺乏这方面功能的组织设计,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主干道上车辆过后掀起大量的灰尘,因为没有防尘除噪措施,沿路居民家中听到轰鸣的车声,高达120分贝;一天不擦洗桌面等,会积下大量灰尘。相反,在成都温江区,在新开发的楼盘内,室内分贝仅有25分贝,家中地面鲜有明显的尘埃。汉台区风景路上的15a的行道树———香樟,树冠茂密,两侧伸出路面达到8-10m;炎热夏季,树冠下的地温比地面的平均温度低5.2℃;同一城区树冠较小、地面较多的地段与之相比,其100m范围内的住宅区室内温度平均33℃,而风景路100m范围内住宅区室内温度只有28.5-30℃,最高气温时也只有31.5℃。在世界气温不断升高的今天,大力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局部温度,防止高温带给人们的不利影响。良好的景观设计,还可以有效吸收空气中的SO2等有毒有害气体,防止紫外线对行人的辐射和灼伤。不仅如此,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还是人类良好的防灾避难场所,起到一定的安全防护作用。
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对景观设计的要求和促进
随着人类日益频繁的活动,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刻不容缓。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如何加强低碳环保、满足可持续发展,已势在必行。如何在有限空间的道路地段合理进行绿化景观设计,尽量减少硬质铺装,并能减少污染、长效发展,经过环保局的相关数据显示,有大量绿化景观设计的城市道路其空气质量比大面积硬质铺装的城市道路空气质量指数高出15-20;绿量大的地方比绿量少的地方空气指数也相对要高出10-15。据专家测定,1株8cm的树木年释放氧气14kg。以此来看,在城市道路安全交通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留出绿化景观空间,将植物按其生长习性合理配植,使植物能更有效地吸纳、过滤有害有毒气体,释放氧气,净化空间、美化环境。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道路交通条件和寿命,合理搭配常绿与落叶植物,速生与慢生植物,深根性与浅根性植物;力争一次投资、长期受益。通过分析比较,窄于2.5m的分车带种植浅根系的植物较为适宜;植物生长良好,且景观效果相比也好。而行道树宜选用深根性的乔木,这样更宜于防风固土;分车带与行道树空间断面形成“V”字形,也更有利于防噪降尘。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搭配,不仅产生了季相的变化,而且冬日和煦的阳光让行人感觉到温暖和舒心,减少路面辐射、延长道路使用时间。一是道路拓宽设计变更,浅根系的植物也更益于移做他用,以便重复使用。
篇9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设计 城市 交通 功能
Abstract: Urban road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road transport system is dependent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in the urba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iving. Therefore, attention to city road desig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rban road engineering.
Keywords road engineering design urban transpor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部分城市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作为城市的血管――道路,在支撑城市正常运转、促进城市快速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交通运输量的不断增大,不少城市在积极建设新道路的同时也在抓紧进行对现有道路的改造,这就对新旧道路、新旧路网的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设计人员要树立争先创优的观念,在工作中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更好的完成道路设计工作,以便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城市道路设计的内容
1.1城市道路的主要组成部分:
城市道路主要包括:车行道、路侧带、分隔带、交叉口、交通广场、停车场、公交停靠站台、道路雨水排水系统、以及其他如交通护栏、照明设备交通标志等道路交通辅助设施。
1.2城市道路设计所涉及到的问题:
首先城市道路的设计应该符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并且要综合考虑城市道路所肩负的交通设施功能、公用空间功能、防火救灾功能、形成城市平面结构的功能等,要根据其功能多样化以及组成复杂,交通运行客流量大,交叉口多,两侧建筑物密集,景观艺术要求高,城市整体的规划设计制约以及政策性强等城市道路的特点展开设计工作。主要设计到的问题有:(1)首先要确定设计的城市道路的车速,车速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该条道路的设计类别,一般来说,车速越高,耗费的资金越大。(2)根据设计的道路类别设计将来上路行驶的车辆的类别,一般是根据车的外型尺寸要将车进行划分。(3)确定道路的年限,包括道路流量的年限以及路面的使用年限。
2、道路工程的设计要点
2.1要反映出道路的功能特色
在现代化的都市中,道路已不仅仅是一种交通运输的工具,除了交通性外,它还兼具着生活性和游览性,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反映出道路的功能特色,以便使道路在投入使用后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2.2 突出所在城市的特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出现了城市特色危机,大部分城市正逐渐丧失自己的特色而趋于一致,这也带来了全球性的文化问题。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民群众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其中也包括了对于城市形象的个性化需求。因此设计人员在道路工程的设计中要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形成的地形条件,注重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这样不仅可以突出地方特色,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成本。
3、现阶段道路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设计思路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对于路网的合理规划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味追求道路的建设要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从城市路网均衡的角度去考虑不同道路的等级、密度和宽度标准,在道路横断面形式的选择上也主要是三块板和四块板,以至于很多城市出现了10车道、150m宽的道路。这样的设计从表面上看,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各行其道,既确保了交通的顺畅也提高了安全性,但这也意味着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都不再具备优先级,我国许多大城市的中心区和商业区经常发生的拥堵现象就是这种设计带来的恶果。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在进行道路建设时都将资金集中在主干道和立交桥上,而贯通性支路却往往因资金短缺等原因无法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这样一来,主干道所承受的压力就成倍的增长,不仅加重了交叉路口车辆间的相互干扰,也不利于确保交通安全。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注重路网的合理规划,以行车的安全性和城市的实际需求作为设计的首要条件,不可过于追求满足于城市的未来发展,使道路有主有次,最终形成科学、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
3.2 不重视交通分析
交通分析主要包括对流量、流向、车速、车辆组成、路网等方面的系统性规划,是道路工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设计都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设计人员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按照业主单位的要求认真、详细的进行交通分析,或是在工程设计结束后才参照以往工程的调查数据编写调查报告,这种现象既发生在低等级道路的建设中,也存在于城市主干道的设计中。
3.3 横断面设计不完善
首先就是对于机动车道宽度的选择过宽。机动车车道占据着道路横断面的绝大部分,其宽度的选择是横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但是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中对于道路宽度的限定却远远高于应有的水平,有些地区甚至已经超过了高速公路的设计要求。其次是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共板问题。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共板意味着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将处于同一平面,由于这一设计体现了生态设计的理念,因此被广泛的用于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当中。这样既能降低工程成本,又能实现对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也有利于交通安全。
3.4 纵断面设计不完善
道路工程纵断面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道路的美观、行车舒适性和排水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许多城市地势平坦无法满足道路的排水要求,因此不少设计人员将纵坡设计成起伏状以确保道路能够顺利排水,这固然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却严重违反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这部分设计时,可通过设置锯齿形街沟、加密雨水口和加大路拱横坡度的措施来解决道路的排水问题,进而在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同时确保道路与周围建筑物的协调性。
3.5 没有顾及到景观设计
在大多数城市道路的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所关注的往往只是道路的安全性、耐久性以及如何满足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要求,却忽略了对于道路的景观性设计。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居住地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道路工程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道路工程的景观设计时,首先要尊重城市的历史;其次要注意可持续发展;最后要注重景观设计的整体性。
3.6 没有做好管线的综合规划工作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渐增加,城市道路路面下的各类管线日益增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道路的设计往往不能与市政管线的设计同步,进而导致了广泛的城市道路二次开挖现象,不但浪费了国家资源,也给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切实加强城市道路与管线的综合规划就成了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的主要内容。首先,就是要加强城市道路设计单位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单位的沟通和联系,无论哪一方有了新的建设或设计任务,都要及时与对方联系,以便在日后的设计工作中能够尽量予以避免;其次是通过业务培训等方式转变城市道路设计人员的思想观念,让他们真正建立综合规划的理念,避免过去那种只知道埋头设计的做法;最后就是要通过新方法、新方式来完成市政管线的布置,最大程度的减少新铺设管线可能对道路造成的破坏。
结束语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血脉,道路工程设计的好坏,关系着交通运输能否正常进行,也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水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道路工程也在有序进行。作为一种系统性较强的工作,道路工程的设计涉及到交通运输、公共设备敷设、城市绿化和城市景观建设等多方面问题。在勘探的基础上,要结合各城市的实际情况,拿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在施工中,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熊广忠.论道路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8.
[2] 苏志忠.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4.
[3] 张金水.道路勘测与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4.
篇10
关键词:河流景观规划;景观都市主义;景观规划设计;长利涌湿地公园
Abstract:Riv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producing relatively profound influence on urban economic society, spatial patter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ustom culture. Currently, the absence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river landscape caused that most rivers didn’t come to their full play and faced ser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risis. Applying landscape urbanism to guide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river landscape can promote the joint development between rivers and cities. The specific idea is to break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thinking of constructing river landscape on both sides and to solve four problems of ecological safety, function compound, engineering landscape and urban culture involved with urban rivers from the overall aspect, systematic planning aspect and engineering design aspect.
Key words: river landscape planning ; landscape urbanism ;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ndscape ; Changliyong Wetland Park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5)-11-57(7)
1 河流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
1.1 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
山水是城市空间格局的基底,河流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据统计,目前我国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流经绝对部分城镇。我国幅员广阔,南北地区河流在水文、水量、水位等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对城市发展中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文化民俗等方面具有共性影响。
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现有城市建设模式对城市河流的生态影响较大,以至多数城市河流失去了原本具有的作用与功能,比如缺乏监管的产业污水排放破坏了河流生境,高密度的河流护堤硬质铺张影响了水质的自我修复,擅自改变河流形态影响了汛期防洪要求,较多的滨河住宅开发侵占了公共岸线资源。
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是运用工程设计技术,综合解决河流所涉及的生态安全、经济社会、文化休闲等综合问题,推进河流与城市共生发展。在日益注重“城市特色”、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需要突破传统的“唯工程论”思维,基于城市共生视角优化其工作思路与技术路线。本文在总结传统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引入景观都市主义概念,探析新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1.2 目前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普遍存在政府、开发企业和设计师对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多个不足之处。
一是重生态轻使用,导致河流与周边城市功能割裂。虽然在河流规划设计中满足生态安全是基本要求,但同时需要兼顾其游憩、文化、休闲、科普教育等相关因素;二是重使用轻生态,严重破坏河流生境。具体表现为对河流两侧用地功能的过度设计,融入了较多人工要素,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三是大量滨河住宅开发侵占河流防护绿地,有损城市河流防洪的整体性安全。城市河流沿线是土地经济价值较高的地方,部分用于防洪缓冲区的安全敏感地块被侵占;四是城市路网建设对河流生态保护造成影响。城市河流生态系统需要有一定的完整性与连续性,规则性城市路网对河流的干扰较大;五是规划设计方法较为单一,构图过于图形化,忽视对城市河流的体验需求和文化特色塑造。
2 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2.1 景观都市主义的思想起源
景观都市主义的兴起主要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现代景观科学和生态科学对于人居环境营造的日益深入影响。在城市病与环境危机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以生态理念为主导的当代景观科学应运而生,并被人们作为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二是当代城市无序蔓延、城市边界模糊不清、城市肌理破碎使得一种“景观范式”被引入,对城市现象进行重新阅读和研究。这种“景观范式”是与注重个体形态的“建筑范式”相对立的,侧重各类要素的交叉作用和动态变化的过程,它突出弹性化的城市环境应随着时间推进而不断转变。
2. 2 景观都市主义的基本观点
2.2.1 城市空间的有机联系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对进一步理解城市人工建设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即将自然引入城市之中,根据不同城市特征进行设计,建造景观化城市,将景观城市化,城市景观化。
2.2.2 城市发展的时间梯度
景观都市主义从过程视角理解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强调规划过程的弹性与动态性。时间梯度是景观都市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同时间段的城市景观存在不同需求和特征,身处其中的人们获得不同的感受。景观都市主义关注这个变化过程中时间、空间和人们体验的互动关系。以时间的不确定性为原则,允许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进行自我修正、置换或者替代的可能性,规划设计则需要留有余地予以应对。
2.2.3 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城市景观不是独立而空泛存在的,而应该具有文化、生态、情感等多方面意义,将景观作为阅读城市的窗口和媒介,将城市理解为一个生态系统。
2.3 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2.3.1 河流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与城市功能是互动统一的关系
河流是城市“图底”的重要构成部分,与其他开敞空间是统一的关系。城市内部河流承载了居民活动与休闲服务功能,与城市生活密不可分,加强河流与城市功能的互动与优化组合,可促进发挥安全、生态、景观、防灾等综合效益,是河流景观建设的基本目标。
2.3.2 景观设计与生态安全的融合,注重河流的生态功能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景观应该具有复合型功能,其中生态功能是一个重要方面,将景观设计与生态要素结合,使得景观兼具游赏、文化和生态的复合功能。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优化组合河流景观要素,并引入新的成分建构新的景观格局。
2.3.3 人工建设要素的生态化和景观化
河流生态敏感性较大,且容易受到破坏,河流景观要以自然生态为主,弱化人工建设的干扰。景观都市主义强调设计的“景观性”,将自然过程作为设计形式,充分尊重场地的原始自然环境和生态价值,以场地的肌理及其演变规律为出发点,为设计师的创造工作提供最基本的依据。
2.3.4 充分发掘河流景观的文化和体验价值
传统的河流景观设计大多基于功能使用导向,注重物质空间建设,对文化与体验感受重视不够。都市景观主义对城市河流的景观价值有了新的拓展,一是城市河流应具有传承城市文化,宣传正确生态价值观的文化教育意义,二是充分考虑身临其境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掘生态和景观上的体验价值。
2.3.5 基于生态优先原则,采取多样化的生态要素修复与保护策略
建设性破坏在目前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实践中是普遍现象,由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受损。景观都市主义以生态视角审视河流规划建设,运用生态策略并结合其他规划设计手段,应对工业化城市建设的种种弊病,积极推动城市转型。如洛杉矶河流复兴的总体规划,其目标就是重整废弃的景观,采用多种手段修复损坏严重的生态系统,使整个区域重新焕发活力。
3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思路
景观都市主义体现了系统化和综合化的设计思路,强调城市河流景观的生态、文化与社会意义。相对传统设计思路,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存在五个方面的改进:一是站在城市尺度对总体发展环境和需求进行研判,有利于将河流景观融入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之中;二是以河流景观与周边区域在生态、景观、功能的整体协调为原则,扩大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范围进行研究,不仅是依据上位规划和规划任务书要求;三是考虑河流与城市功能的互动,并结合公园内部的功能协同与功能分区,统筹确定河流沿岸功能与规模;四是采用概念方案与分系统方案,结合反馈的设计方法,形成最终方案,力求整体方案和局部系统的最优综合(图1);五是对河流沿岸的人工建筑要素采取生态技术方法,将其作为自然要素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基础设施工程景观设计等。
3.2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思路,提出以下五个规划设计要点,具体包括:与城市功能融合的河流复合功能、以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景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与体验设计及生态修复与保护。
3.2.1 与城市融合的河流复合功能
借鉴景观都市主义关于城市空间有机联系的观点,将河流作为城市空间系统组成部分,与周边城市功能进行互动。从生态角度,河流是城市生态结构和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应加强河流与周边城市地段的生态联系;从文化角度,挖掘河流文化要素并在其设计中体现出来;从功能角度,建立河流周边开发地块的联系,提升周边的土地价值和环境品质。
3.2.2 以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指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为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提供支撑,同时起到雨洪防护,改善水质,节约城市管理成本的作用。
3.2.3 景观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包括城市道路、铁路、桥梁、变电站、燃气站等等,而这些设施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对河流整体环境产生较大干扰,常见的如穿越湿地斑块的城市干道、为防洪需求建筑硬质护堤等。通过思考优化策略后发现,基础设施可作为一种公共活动空间和生态景观资源,与生态廊道、绿色通道、城市水系进行整合,统筹建设。景观都市主义将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综合的人造有机体系,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城市机器,从而减小基础设施对城市生态网络的冲击。
3.2.4 生态修复与保护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对河流生态的修复与保护是极为重要的,直接影响到河流生态效用和环境品质。首先是对已被破坏的河流生态进行修复或重建,将其生物特征恢复到破坏前的状态。其次是规划管控方法创新,根据不同河流保护地段,设定不同程度的开发控制和活动管制。
3.2.5 文化与体验设计
城市河流两岸的景观体验与游憩功能对体验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根据不同群体兴趣及情感诉求的个性,使其在一定区域获得良好的游憩体验。具体设计,包括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策划,引导游客与河流两岸景观的情感互动,增强游憩体验等。
3.3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内容
通过探讨景观都市主义下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思路与基本要点,对传统“自上而下”式的线性规划路径进行反思,并运用系统规划方法优化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过程,具体涉及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以及工程设计层面。通过三个层次的规划设计工作,建立河流与城市共生发展关系,有效协调生态与经济、社会、休闲活动的联系,并通过具体工程设计予以落实。
3.3.1 总体层面优化内容
总体层面是基于城市视角论证河流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相关要素的联系,并指导后续两个层面的设计工作,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注重城市发展背景及区位分析,从扩大区域范围审视河流景观建设的目标,涉及城市结构优化,延续城市文脉精神等内容;二加强河流与周边区域的关系研究,分析周边区域在空间、功能、生态、交通上对河流景观的影响;三是基地现状与资源条件的研判,挖掘河流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并运用到具体设计中。如在对杭州西溪湿地资源的研判中,发现西溪湿地除了具有迷人的江南水乡和田园风光外,在历史上也曾是杭州著名的历史文化圣地,与西湖、西冷印社并称为“三西”名胜,是人文墨客常年驻足之地。在其设计过程中,以“梵、隐、俗、闲、野”的不同意境响应其景观内涵。
四是生态承载力的分析,以生态承载力的评估作为确定人工建设开发量和容纳人类活动强度的基础依据,加强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科学的合作;五是综合考虑河流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使用价值,避免规划目标与重点的单一、片面性;六是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方面,强调河流与周边区域的系统联系性,并与总体功能相互协调。
3.3.2 系统规划层面优化内容
系统规划层面内容是对总体层面内容的响应与落实。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系统规划是针对不同问题展开的具体设计工作,包括功能分区、生态安全、景观规划、交通规划四大方面。
功能分区。河流周边地块一般属于居住、商业商务、广场公园等功能用地,功能分区强调河流两侧地块在功能上高度混合,以此加强市民对滨水的利用,增加城市活力,并在整体上把控河流两侧建筑群体空间,变化有序的天际轮廓线,进退有度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
生态安全分为防洪安全、水系组织与岸线布局三个方面。防洪安全是河流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弱化防洪工程影响,需要结合水系组织与岸线布局进行同步考虑。水系组织规划指将水系置于城市整个绿地系统中考虑,通过水系及周边绿色空间的组织,优化,完善城市绿地布局。同时,规划范围内的水系应与周边水体尽量连通,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提高水体的流动性和净化能力,提升河流生态功能。岸线布局:目前河流驳岸设计中存在生态化不足的现象,岸线布局需要满足不同时期河流水位要求。作为生态交错区,岸线设计应充分发挥其“边缘效应”,尽可能多的创造丰富多样的生物栖息环境,同时尽量避免线型的道路对生态的隔离。在材料选择方面,尽量选用生态型的驳岸,减少混凝土等对生态影响较大的人工材料,使驳岸设计在满足防洪需求的基础上,能够更显得绿色和自然。
景观规划分为工程景观、公共空间与生态景观三个方面。工程景观是对河流范围内外基础设施的景观设计,比如跨河交通、高压走廊等,通过景观手法弱化基础设施对城市环境的干扰。公共空间是河流沿岸提供的活动场所,是自然与地域文化特色的载体。生态景观是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的进行景观环境设计。
交通规划包括综合交通规划、绿道系统规划、水上交通规划、交通景观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反映了道路、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与河流的关系;绿道系统规划是河流内部及其与外部联系的慢行交通系统,侧重非机动车与步行交通;水上交通规划需要融合城市整体水上交通系统,并结合城市旅游线路统筹考虑;交通景观规划是融化交通设施的景观干扰,属于工程景观范畴。
3.3.3 工程设计层面优化内容
工程设计是系统规划的具体落实,是指导河流两岸景观建设的具体技术文件,具体包括竖向设计,河流防洪工程和两岸驳岸工程设计,雨水排放与收集设计,植物配置设计,夜间灯光照明设计,公共服务设施与建设小品设计等六大方面。由于工程设计层面涉及具体设计规范内容,本文在此不具体展开。
4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4.1 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概况
肇庆新区位于肇庆主城区东北部,肇庆高新区的西南部,处于主城区和高新区的发展轴线上。长利涌湿地公园位于肇庆新区西南(图2),规划范围为上游至九坑河水库大坝,下游至西江,流域长约9.7公里,总面积约756公顷,是肇庆新区中的主干水系(图3)。
4.2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思路与要点
4.2.1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思路
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运用景观都市主义的指导思想,首先面对的是“长利涌在肇庆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肇庆新区需要什么样的河流景观”的问题,通过对城市发展背景和基地现状解读,并综合类似地区的案例研究,从而确定长利涌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与基本定位。
在长利涌生态、景观、功能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将周边区域纳入研究范围进行统筹考虑,以此在功能上保持与周边商业、会展、居住、绿地功能的互动协调,加强内部与外部用地的关联性。最后,通过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与工程技术层面三个技术阶段的成果反馈与优化,形成最终成果。
4.2.2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借用景观都市主义运用在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核心观点,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中提出五大设计理念,包括功能复合化、景观生态化、设施景观化、河流内涵化,以及生态安全化,并在各层面设计中予以落实。
功能复合化指长利涌两侧用地功能的多样性,联动城市发展;景观生态化是设计中强调景观的自然性和生态效益;设施景观化是运用景观和生态手法,将长利涌驳岸以及穿过基地的铁路、321国道、城市干道等进行景观化处理,使之与环境协调;河流内涵化主要是赋予河流公园文化主题,建设肇庆市生态文化展示窗口;生态安全化是本着最小化人工干扰原则,注重水土保持,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构筑城市生态廊道。
4.3 长利涌湿地公园总体层面设计内容
将长利涌湿地公园项目纳入不同层次区域中分析,并站在城市发展视角研判本项目的规划需求与目标,即该项目成为继产业园区开发、居住新城开发之后的新的生态运营模式,是启动肇庆新区建设、贯穿低碳生态建设路线、打造珠三角城市湿地公园精品的核心项目。
其次,长利涌湿地公园应作用肇庆新区生态安全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领衔水雏天堂、长利涌堤防加固工程、砚阳湖、龙吟谷生态创意度假区、生态新城中央绿轴等多类市级重点项目与城市资源,合力构建肇庆新区生态格局,并以湿地公园建设作为契机,带动行政、居住、商业、旅游等城市功能的复合发展(图4)。因此,规划中理清长利涌湿地公园与周边项目的关系,通过湿地公园的“串、连、统、合”手法,形成肇庆新区的生态廊道构架(图5)。
其三,对长利涌湿地公园的生态现状进行全面评估,计算长利涌的生态承载力,以此为依据进行功能布局,体现景观都市主义的生态优先理念。最后,将长利涌作为连接两条城市功能轴的纽带,通过交通与活动空间形成长利涌多元功能水轴,打造“之”字形的规划结构(图6),使长利涌融入城市绿色空间结构,体现景观都市主义中的城市结构完善与生长动态过程理念。
4.4 长利涌湿地公园系统规划层面设计内容
长利涌湿地公园系统规划层面设工作是整个项目的核心部分,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功能混合:长利涌湿地公园作为线性城市空间,需要充分考虑与相邻用地的功能协调关系,结合与其相邻的商务、会展、体育及商业用地,划分以动态为主题的滨水利用区,建设滨水商业带、滨水娱乐区、文化展示区和城市滨水景观带;根据“一轴三区”的总体规划结构,依次由滨水利用区、湿地调节区和生态保护区构成,形成三区轴串的生长型空间结构及景观序列(图7)。
4.4.1 生态安全规划
长利涌湿地公园的水体设计充分体现水网、开放空间和城市景观的生长特性。首先对区域水网进行整体分析,总结出长利涌水网生长发散型的特质,通过保护、调节、利用等措施调整优化整个水网系统,使之在肌理上体现出区域水网生长性的特点(图8)。并通过“节点―廊道―中心―廊道―节点”的分级手法设计,衔接、打通、融合周边重要的开敞空间和景观要素,使城市开敞空间和景观得以生长延续。
4.4.2 生态化和亲水性的驳岸设计
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视角和生态策略,对于目前城市湿地公园岸线设计中的人工化倾向,具有良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通过对长利涌水文条件的分析,设计中将驳岸处理形式分为自然原型、自然型和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多采用生态型的自然驳岸,充分体现生态化理念。
4.4.3 体现生态和文化功能的景观设计
结合周边功能以及滨水游览要素,长利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了12个生态文化景观节点,以水为轴形成生态景观带(图9),将长利涌打造成为肇庆市低碳生态示范基地,借助湿地自然景观塑造城市生态文化品牌。
4.4.4 以生态手段弱化负外部性的交通系统规划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内有三条铁路穿境而过,321国道也与铁路交错,乡道贯穿区域,交通系统对城市湿地生态的干扰不可避免,在景观都市主义指导下,以生态和景观手段弱化交通设施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4.5 长利涌湿地公园工程设计层面内容
长利涌湿地公园的工程设计中,采用了若干生态策略和景观设计手段,使人工化的工程设施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并使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最小化,增加湿地公园的景观效益。其中,重点处理防洪堤的生态安全问题:由于长利涌河床高于周边地势,形成“悬河”,因此防洪堤在达到防洪标准基础上采用岩石和生态护坡砖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固,确保砖内土体的表面保持稳定,不易流失,最大程度的保持土壤和水分,加强区域生态建设和生物链的完善。其它工程设计,包括长利涌及其周边地区的竖向设计、利用设计、公共服务设施与建筑小品设计、植物种植设计与夜间灯光照明设计等。
5 小结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直接面向城市人群,在发挥多种生态效益的同时,亦具有居民游憩、文化娱乐等多样化功能,是城市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忽视了日益复杂的城市系统对景观环境的要求,同时缺乏考虑河流自身的特点,因而在设计中常常出现重使用轻生态、构图过度人工化等问题。
景观都市主义源于对西方后工业化社会城市问题的应对,它提倡改变以建筑为城市建设元素的传统方式,强调把城市作为生态系统来考虑,突出景观作为城市空间联系的媒介作用,实现自然与人工的对话。景观都市主义对解决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基于此,提出了“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工程设计层面”的改进建议。最后,以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为例,阐述景观都市主义指导下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实践应用,同时希望能为我国其他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思路与借鉴。
参考文献:
[1]James Corner. Landscape Urbanism//Mohsen Mostafavi and Ciro Najle.Landscape Urbanism:A manual for the Machinic Landscape[M].London:AA Publication,2004.
[2]Bélanger P.Landscape As Infrastructure[J].Landscape Journal, 2009,28(1):79-95.
[3](美)马克・特雷布.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顾 [M].丁力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毕凌岚.城市生态系统空间形态与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翟俊.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J],建筑学报,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