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篇1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同时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区域地理内容的复杂性和各区域的差异性,导致学习区域地理显得比较困难。学生直观感觉很乱,不知从何入手,需要老师教会学习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学习自然区域的基本模式

一、掌握地理位置和范围

不论大洲、地区、国家和地理区域的学习,学生首先接触有是这个一个区域位置和范围。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决定这个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

学会地理位置表述方法:经纬度位置(含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

1、关于经纬度教学方法

首先指导学生找出经过本区域的重要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再判断主于哪个热量带、干湿地区。

(1)、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纬度位置的意义:纬度位置决定了这个区域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进而影响这个区域气候的基本模式,从而影响其农业生产和人们基本生存模式。

(2)、对不同区域的纬度位置进行比较,进而分析纬度对不同区域气候的影响。例如:俄罗斯所处的纬度位置,决定了主于北温带,北部少部分地区还位于北寒带。印度的纬度位置就决定了大部分国土位于热带地区,部分位于北温带。所以印度获得的光热条件比俄罗斯好得多。

2、关于海陆位置教学方法:一个区域的海陆位置,就是它相对于某个大陆或某个大洋的位置

(1)明确大洲、大洋的准确位置

(2)所讲区域在大洲的位置

(3)更要强调读图叙述准确性,如:在太平洋西岸和西临太平洋的正确含义。

(4)引起学生思考海陆位置不同,会导致什么自然条件的不同?当我们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沿海国家,再找出内陆国家时,学生就接触到“国家”与海洋在空间上的关系,从这个关系出发,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国家发展中的不同特点。例如,提供的交通运输条件不同、受到海洋湿润气候的影响不同――气候类型不同――从而影响生产生活。

(5)对不同区域的海陆位置进行比较,为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条件奠定基础,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欧洲的海陆位置位于大陆西岸,这个位置决定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盛行西风、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等,使欧洲大部分地区呈现温带海洋性气候。而纬度位置类似的我国东部地区,因位于大陆东岸,这个位置决定了我国东部地区是世界上典型的季风区之一,而呈现出温带季风气候。

3、关于相对位置的教学方法

相对位置是指一个区域相对与其他地理事物的位置,强调它在全球或者一个区域内的重要作用,如交通、商业、军事的战略地位。如: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缩短航程,节省开支)。当我们问到新加坡的位置时,一种回答是新加坡位于东南亚的西南部,这种回答带给学生的信息是一般性的;另一种是描述新加坡与周围重要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东出口,而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运捷径,被称为“咽喉要道”。这种描述则能传达出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地理教学中一直用“五海三洲之地”来形容中东的地理位置,短短的六个字把中东与周围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揭示了出来,也说明了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二、掌握分析地形特点的方法

1、通过看颜色和图例去分析地势高低

2、通过看看颜色和注记找到主要的地形类型

3、地形类型的分布(注意部位的描述)

4、有哪些主要地形区(读图)

三、分析气候特点的方法:

1、阅读“气候类型图”,找出主要气候类型

2、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气候特征。

强调:气候深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地形的影响,当分析气候时,一定要结合前几个要素进行分析。

四、分析河流湖泊:

1、水文特征:流量,含沙量,冰期,汛期

2、水系特征: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流域面积

3、开发利用:发电、航运、养殖、灌溉

强调:河流深受气候、地形的影响。气候影响河流的数量、类型、水量、汛期等,地形影响到河流的流向,还有植被影响河流的含沙量。

通过以上几方面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并在需要的时候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形成一定的地理能力,再遇到不熟悉的国家和地区时,用这个模式套用,就可以了。

第二,要充分利用地图认识地理位置

教学中不论学习哪种位置都要利用地图,这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地图,学生才可以更直观的、更形象、更准确地获取区域的地理位置。 可以采取学生读图、填图、描图、画图四种形式来完成重要的地理位置的记忆,这些学习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表象。

第三,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国家(如中国、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或地区(如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对一个区域的影响。

篇2

关键词:区域地理 学习 问题 策略

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初中时期的学习只是进行“是什么”的了解,而高中则在此基础上运用高中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知识进行“为什么”的深化,因此该部分的学习难度较大。但是又由于课时和某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该部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笔者对广东省东莞市某高中高二230名文科学生和8位地理老师,就区域地理的学习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一、高二区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气氛不活跃,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兴趣低

多达64.8%认为地理课堂气氛较为沉闷,19.2%认为很沉闷,感觉难受。另外,学生对区域地理感兴趣的只有17.8%,远远不如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兴趣。[1]

这种状况,一方面由于区域地理内容量较大,结构较为复杂。另一方面学生空间定位能力较弱。当然,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进而导致了课堂枯燥、无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较低。

2.观察地理现象、查阅地图的习惯还未形成

在查阅地图方面,只有18.4%经常查阅地图。在地理现象的观察方面,只有8.4%经常观察,44.5%的人很少观察,甚至是从不观察。

地理学科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图形结合。地图是区域地理学习的一项作重要的载体,查阅地图的习惯没有形成的话,就很难识图、定位和识记,这无疑加大了区域地理学习的难度。对生活现象观察较少,这也说明很少用所学地理知识去联系与解释生活中存在的现象与事实,自然减少了对地理学科学习的兴趣。

3.在识图、定位、识记和做题方面较为困难

在统计区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时,大部分学生认为很难进行识图、定位、识记和做题。

在这方面,首先是因为该部分无论是区域的个数,还是每个区域所要掌握的地理特征,内容量都很大,且结构复杂。其次,学生读取信息的能力、找规律的能力不足,无空间概念;学生记忆方法不当;高一基础薄弱。再次,多数学生学地理不讲“理”,只关注“有什么”,少关注“为什么”, 多数靠死记硬背,大部分想着尽量去熟悉每个区域,这样反而使他们把各个区域混淆了,不能很好地举一反三。 [2]

4.教师教学热情较低,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31%的学生认为目前地理教师缺乏教学激情、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关心和对学生的热爱。多达64%认为目前教师区域地理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讲得太多,而且老师太严肃,方法单调。61%认为当前教学方式方法单调、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

由于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原因,对学生的关心和教学热情会随着教龄的增加而有所降低,这也不可避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教师的关心和教学热情的需求却出现增长的趋势,是这种“供求矛盾”越演越烈。外加课时的限制,教师只能用有限的时间来完成庞大的教学任务量,从而忽略了对学习方法的教授,教学方式枯燥、乏味。

二、高二区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1.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抓住区域主要特征,教学内容生活化。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教会学生如何抓住某一区域的最为典型的特征,以此为中心,联系时事新闻、旅游热点等,让学生体会到所学区域就在身边,并依次展开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例如,马航失联牵动了整个社会,正好即将学习东南亚地区,那么就以马航为切入点,满足学生对马航事件的一些基本了解的需求,进而提出该区域的地理特征的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止于他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学生如果喜欢某科任教师,就不用担心学生会学不好该学科。教师要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用充足的教学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为枯燥的区域地理课堂增加一份色彩。

2.改善记忆方式,养成查阅地图、观察地理现象的习惯

良好的记忆方式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记住大量的内容。也可以说先“记图”,然后把其他影响要素在图上简单画出,理清线索,用图书说话。进行联系记忆与对比记忆,各区域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适时地对比分析,能够发现区域间相同之处和差异,以及产生的原因,引起学生探索两区域不同的产生原因。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气候与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热带雨林成因的分析,非洲赤道穿越的东西两侧为何是两种不同的气候类型,都可以通过比较去对比分析。

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查阅地图的习惯必须养成。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认得大脑对图的识记远远快于对文字的识记,从而减轻了记忆的压力。图的量之大不可避免,但养成看图的习惯,平时的学习多看看地图,久而久之,心理地图也会随之形成。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地理知识来解释。比如夏季突发暴雨的成因,可以回顾降雨的类型;广东常见的台风,分析气旋与反气旋。

3.简化内容,进行框架结构的整合

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内在规律,简化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有条理的学习和记忆。比如说,中亚地区的典型特征就是“旱”,教师收集一些该地区居民生活习惯的资料,让学生深刻体会该区域的“旱”,然后让学生探讨旱的原因,追寻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南极地区的三个气候特征、中东的石油等,简化区域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自然地理特征,进而分析人文地理特征。

4.强化地图教学,构建心理地图

区域地理的知识最终要落实在地图之中,提高区域直观性。地理位置是一个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基础。在某区域地图的基础上,进而学会分析该区域的地形与气候,慢慢推广的受之影响的农业、工业、交通等因素。而地图的识记并非一蹴而就,要慢慢形成,以至于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形成心理地图,在遇到某些地图时,就能进行识图、定位。

总之,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存在枯燥、定位、识记等问题不可避免,因此,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减少或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

篇3

一、“学生教学生”教法的现实意义

“学生教学生”教法是让学生扮演“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教学活动。此法采用活动课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自觉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此法体现出的现实意义是:1.符合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学生教学生”教法从地理素质教育的实际出发,遵循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着重考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学习过程中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积极创造性,培养学生具备会学习的本领。2.地理教学现实的客观需求。受传统的应试观念影响,目前地理教学情况并不乐观,教学方法和手段虽然比过去有一定的改进,多数学校还是唱“独角戏”,搞“一”字战术即一张嘴、一本书、讲满一节课。“平书式”、“傲羊式”、或干脆考前画圈圈打杠杠的应付教学,再加上小三门(地理、生物、历史)学科,课程基本上都排在第四节和第五、六、七节,学生容易疲劳、分心,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夏季炎热天气,教授世界或中国区域地理时,效果极差。如此情况下,唯有采用优良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激发人人参与奋发向上的信心,才会解决那种消极被动,死气沉沉的教学局面,使学生能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在亲身尝试中感受和体验到知识的吸引力和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感”。

二、教学的步骤简述

第一步,明确教学目标要求,布置整体预习。

依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原理,把每一节或一框题的教学内容,按教学标题,目标要求,重点、难点提示,学法指导等项目设计一览表,例如《美国》一节第一、二框题列表如下:

然后安排一定时间(最好在课外)让全班同学带着任务、问题去预习,准备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步,分解教学内容,宣布试讲“入选”。

依据学生的智力差别,将全班同学分成先锋队、中锋队、后卫队。布置先锋队学生准备讲重难点内容,中锋队学生准备讲一般性内容,后卫队的学生准备讲简单内容。每一框题安排二到三名准备人选,准备几分钟,待上台前抽签决定上台讲的选手,让每人都有准备和上台讲授的机会。

第三步,讲授教学内容,教师查漏补缺。

按教学内容先后顺序,选手上台教学所授内容,教师作情况记录。每个选手登台后教师立即进行评点工作,有错误的予以纠正,重点难点不突出的加以强调,教法不当的提出优化建议,板图不规范的给予指点,有知识遗漏的进行补充。

第四步,练习检测反馈,评议教学效果。

将结合课标要求设计好的练习检测题,与所授章节知识点相应的题目,打印发给部分学生当堂练习检测,老师抽查,当面批改,了解学生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发现有共性问题及时讲解,并对后进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民主评议各选手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发言,老师最后裁决。对优胜者给予表扬鼓励,对教学效果极差的给予小“惩罚”,让其唱与地理知识有关的一支歌,或讲一个与地理知识有关的故事,或打二到三个与地理有关的成语、谜语、谚语等。

篇4

    做好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并不等于把初中知识简单的给学生复习1下,而事先1定应有详细的教学计划,根据高中教材的内容和高考的要求,确定复习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下是如何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衔接工作的几点想法,仅供参考,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地理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讲解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1年教学工作,我认为应:

    1.通览教材、大纲

    特别是今年的高1学生,有来自初中课程改革实验校的,也有来自非初中课程改革实验校的。而初中课程改革实验校和非初中课程改革实验校,存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与旧《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不同、新的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与旧地理教材的内容不同,特别是中国和世界的地理区域的要求和内容有很大的差异,而这部分内容又是高考地理考试大纲所要求掌握的,有必要引起教师们的关注。因此,高1地理教师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学生学情和学科特点,并采取有效措施搞好衔接工作,保证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2.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计划。

    ⑴调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可采取课堂提问、新生座谈、问卷调查或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地理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⑵研究课标教材的变化,明确学习的目标。近几年初中地理的教材变化较大,版本多(主要有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等),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调整,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后,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2.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⑴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重点复习内容。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高中教材中将要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1些概念混淆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特别是经纬度知识。又如区域地理图普遍掌握不好,1方面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空间概念,拿到1幅地理分区图,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在班上挂两幅地图(中国与世界政区)。在进行知识衔接时,把重点放在图上,用图来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用图来分析和推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用图能力。

    ⑵对容易忽视和薄弱问题应及时弥补。

    第1,对于初中区域地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学习中注意弥补。可根据高中教学需要,适当拓宽世界大洲、国家和中国的区域地理知识;第2,有关较高要求的计算(如地方时、区时、日期、气温、经度10实地距离的计算等),在初中不做要求,但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1些;第3,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1些概念和规律;对于初中和高中知识有冲突的地方,应以高中地理知识为主,如气候类型的分类、特点、分布规律、成因等。

    3.根据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性之1:进取性。即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的特点使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必拼全力去认识去掌握。在地理课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强烈兴趣呢?①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直观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也能突破高中地理难点,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而难点重点的理解更加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使其热情高涨,进入1种地理学习的良性循环。②地理诗歌、趣事。这些都富于启发,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身心愉快中学习。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引用诗句:“人间4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太阳活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插入1段鲜为人知的军事故事:1股德军被盟军1支部队包围,但德军报务员始终无法向附近其他德军部队发出求援信号,导致这支德军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报务员也被军事法庭判处了死刑。后来经调查发现那天太阳活动非常剧烈,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出现了中断。还有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诺曼底登陆的气压和风等等。③地理时事和社会热点,从地理角度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天气系统知识。

    1 23下1页

    现在的学生生活经验缺乏,生产活动更是知之甚微,而地理课许多知识又和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如教师在讲解地质构造时,如果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很快就会感到厌烦,此时若先从石油的储油构造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4.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自高1始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1年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读图习惯、书写规范等的教育。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1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2、学习方法的衔接

    1.注重学法引导,减轻学习负担: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初中的教材也正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在编写时,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去记忆,至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书上提的很少或根本就没有提到。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往往是囫囵吞枣,记住就行了,课程标准对此也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其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或降水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1系列问题。所有这些,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1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能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将很快的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

    2.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首先,新的地理学习理念要求地理课程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应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要改变“师讲生受”的传统方法,倡导交互式的学习方式;要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要倡导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改变过分注重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倾向,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其次,新的地理学习理念要求地理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知识传播与获得知识过程的统1;尽量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与抽象;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各层次地理知识,同时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

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 互动合作 教学模式

一、互动合作教学方式的内涵

教师中心论是我国课堂教学的一贯作风。这种课堂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初中地理课堂多重视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不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和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得初中生在合作意识、交流意识等方面极为匮乏。这与我国素质教育倡导的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新时代对具有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的人才的培养要求是相悖的。而互动合作的两大特点在于倡导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其主张要在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与教师共同讨论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改往日教师一言堂的做法,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激活了初中地理课堂。

二、初中地理课堂上互动合作教学模式的建构及优化

1.把握好课前预习环节,师生互动制定预习学案。

课前预习是非常必要的,对教师来说它能帮助学生扫清部分学习障碍,减轻教师课堂教学负担;对学生来说它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互动合作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有效互动。在课前预习环节,如果让学生盲目进行预习,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采用师生合作制定预习学案的方式则可以克服这一缺点。学案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编写的,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经验,能让学生把握预习的重点,又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和学生知识的接受及理解水平。这种预习学案是较为科学的,对学生的预习将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以学案为指导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并根据学案上的要求填写自己的预习成果,可以反映学生的学情,为教学活动的实施奠定基础。

总得来说,师生互动合作下制作的预习学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设计简单问题,指导学生速读,检查学生对文章的初步理解水平。

学生在学习每一课的地理课文时,都要对文章进行速读,以便获取该节课的大致讲解内容。为了提升学生的速读效果,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阅读,并在阅读后完成这些问题。

以《居民与聚落》一课教学为例,预习学案中的速度问题可以如此设计:

①快速阅读文章,并回答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②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人们都从事什么样的生产活动?

③至少说出乡村与城市景观的两个不同点。

这些简单的问题,学生一般在几遍的速读之后就能够做出解答,能够指导他们对文章有一个初步了解。

(2)设计深层问题,指导学生探究阅读。

在学生速读之后,他们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这时候可指导学生进行探究阅读,让他们回答文章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以《居民与聚落》一课教学为例,预习学案的探究问题可以如此设计:

①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②传统聚落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③谈谈你对保护传统聚落的建议。

这种深层的问题正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深层问题的指导下,学生必须独立地进行思考并完成作答,对不会作答的部分则要进行尝试作答和留白。通过这种深层问题,教师也可以掌握学生对该课的理解程度,并调整教学策略。

2.掌握好课堂教学环节,实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为了激活45分钟的地理教学,必须把握好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个关键:

(1)教师巧妙引导,师生互动。

如果教师在教学伊始就生硬地进行知识灌输,势必会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愿学、想学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出击,和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地理教学中区域教学内容居多,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和学生的充分互动。

比如在“巴西”教学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巴西的特色。教师可以先“抛砖”,继而“引玉”。

师:我知道巴西是足球王国,巴西是夺得世界杯次数最多的国家,关于巴西你们知道什么呢?

生:巴西有最伟大的球王贝利。

师:除了足球,你们还知道点别的吗?比如气候、文化……

生:巴西有著名的桑巴舞。

生:巴西有热带雨林。

生:巴西有亚马逊河。

生:巴西是拉丁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师:我还知道巴西的地势南高北低,终年高温多雨……

通过这种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的每次引导都会给学生新的启发,在交流中,学生会被教师广博的知识所吸引,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以便与教师形成更激烈的交流。这样一来,就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2)巧妙设计,指导生生互动。

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往往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习小组划分。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合作小组各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共同进步。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并采用个人必答式的提问方式,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避免个别学生过分依赖其他组员而不善于思考。采用小组讨论回答的提问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为了达到更好的生生互动效果,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比如采用竞赛形式组织教学,给学生多种题型,让小组通过抢答的方式完成填空题、选择题、填图题等的解答,并对各小组的课堂抢答成果进行总结,建立相应的小组评价机制,对于表现好的小组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发各小组的竞争意识,让各小组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

3.注重课后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束后,教师仍然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仍然要关注生生互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回顾预习学案,并对其中学生完成较差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课下讨论,让学生对预习学案进行完善。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各小组将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写到学案上,先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内部讨论和互动,小组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学案交由教师进行指导评价。坚持课下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能够有效地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此外,初中地理互动合作教学方式的建构还有其他形式,无论采用哪种模式,必须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要为互动合作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师要放下身段,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合作,建立科学的小组学习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互动合作欲望和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存在几种教学方式,一种是让学生单打独斗、进行闭门造车式的单干学习,一种是让学生之间形成竞争性的学习氛围,还有就是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学实践证明,每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都有其优势。但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采用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无疑是最优化的教学方式。其倡导的师生间、生生间形成互助共进的方式,既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又能够增强生生间的和师生间的交流,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詹光伟 初中地理教学改革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2)。

篇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地理教学 教学整合

一、把握新课程核心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五项基本理念。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一是理论层面上,是从专家的视角阐述的理念,是科学而系统的理论体系。二是通俗层面上,是基于基本理念的理解,抓住其本质精髓的观念意识,对新课程实施比较通俗的思想意识和普遍共识。理念不能太多,把问题复杂化。广大基层教师更为需要通俗易懂的、简明扼要的、能深入人心、耳熟能详的基本理念,需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把握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关键是要把握住其核心理念。本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讲,核心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其他的,如第二条,是对于课程设置而言;第三条是重视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第四条是强调教与学的手段;第五条是如何评价。这就不难看出,为了培养学生地理素养这个核心,要多方共同努力。在新课程实施中,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而采取多手段多样式教学。

地理素养可以理解为地理素质与修养,是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与整体反映,既有内化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行为。地理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必备的地理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地理知识基础,是学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是初中阶段“生活有用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延续。三是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意识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也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四是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还可以从学习过程和内容结构上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包括掌握地理知识的素养,运用地理技能的素养,获取地理信息的素养,探索地理问题的素养,关爱乡土和关爱祖国的素养,关爱全球的素养,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素养,学会生存的素养,学会学习与合作的素养等等。

二、强化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整合

1、把握理念,用好教材

新课程理念倡导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无疑是大大地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面临着教材的多样性与选择性,教学方式方法多元化,重要的问题是把握好课标理念与现行教材的整合。这就要下大气力研读课程标准,精确把握其精要部分。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最大特点,是按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这个大目标来设计和编制的,而不是按地理知识结构体系来设计编写的。这样,体现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上,就没有过去习惯上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那么系统和严谨,但在培养地理素养的理念上却十分鲜明。在教材使用上,可以人教版教材为蓝本(因其基本上保留了传统的编写体系和学习习惯),把高中与初中、必修与选修、系统与分区的所有内容(共十四本教材)整合起来,并吸纳其他版本教材的精华部分,博取众家之长,在新课程理念下融为一体。在教材处理上,要强化主干知识,合理删减枝梢末叶,理顺内在逻辑关系,整合成适合于自己学生的高中文科地理新课程体系。

2、把握课标形神兼顾

新课程标准有“形”可考量,以教材和教学为载体。把握新课程理念则如灵魂或“神”,“形”与“神”必须兼顾,一体化运行。从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视角来认识问题,就容易理解课程标准的意图,把握其灵魂的东西,做到“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散”,就是可以用不同教材和课程资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鼓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其基本理念和标准应是统一的,并作为一种灵魂贯穿于全部教材和教学过程之中,这就是“神”不散的意思。只有把握好理念,才能形神兼顾,使教学有“魂”。最主要的就是要牢牢扭住地理素养这个核心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千方百计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关注生产、生活身边事,由生活化到理性化,再由书本到实践,上挂下连,旁征博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地理能力。书本上的所有地理现象和原理都有生活基础和能感受到的实例。实际案例虽然在我们的周围,但不是都能感受到和说出“理”来,要想方设法去挖掘。一是教师要关注实际,心里要有案例,视野要有实物;二是要引导学生列举、查找与探究。三是有效利用网络和各种课程资源等广泛获取。这些身边事既是课堂教学的好素材,也是备考中设计灵活试题的素材。联系实际教学,课堂生动有趣,学生爱学会学,素养培养尽在其中。

三、促进新课程理念与备考整合

地理高考的态势与走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影响至关重要。从考试大纲的要求看,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在能力要求中,突出对学生地理素养的要求,侧重“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虽然每年有一些变化,但主要的还是四个方面:一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二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三是理解、分析、解释有关地理事物,发现地理问题,探究地理问题;四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从考试的内容范围看,仍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部分。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是地理通识,是地理素养的基础,每年高考涉及的考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中人文地理是在自然地理基础上的应用地理素养,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的考试中偏重理论应用。高中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在空间上综合反映和具体体现。近年关注地缘政治敏感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生态环境破坏区、重要资源分布与出口区、重大工程的建设和战略区、区域政治经济合作区、海陆交通枢纽区、旅游探险活动区等。从全国和各地的考试卷看,一是突出地理主干知识,重视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再识读、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二是突出能力考察,尤为突出的是与生产、生活有密切关联的能力考查,把获取、解读、比较、分析、判断、应用等各种能力考查融入到每道试题中。三是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尤其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四是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生活有用地理,强化问题探究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教材中没有的新问题等。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与高考备考取向的整合,关键是寻求二者之间的共同目标和结合点,并以此为依据,从结合点着眼,从过程和策略上着手,并进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