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篇1

关键词:课程标准;地理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186-01

解读教材,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是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在一定程度上说,还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本文认为要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地理学科思想、学生三视角深入解读教材,把握教材,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从课标的角度审视地理教材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同时也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因此我们必须准确的把握课标。

1.从三维目标角度分析教材。初中地理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改变了过去单一知识目标为多维目标,这就需要我们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审视教材。不但要从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去解读教材,还需要从学生获取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角度,从学生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角度去分析教材。因此,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去解读教材,须要改变过去仅就教材解读教材的做法,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教材,即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去解读教材。

2.准确把握课程内容标准,到位理解教材。我们要从三方面把握内容标准,解读教材。一是把握行为动词。如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长江》(星球地图出版社,下同)一节,课标的要求是:“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的概况”,相对于“找出”来说,“说出”的要求更高一些,因为“说出”长江的概况,首先要在地图上找出长江的源头、流经的地形区、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注入的海洋等等,还要用语言描述长江的概况,而“找出”只需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河流即可,没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说出长江的概况”,而不是“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这也就不难理解教材对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河流的教学内容安排较少的原因了。

二、从地理学的视角审视地理教材

1.用人地关系思想解读教材。从新课程的观念来看,我们不应该太过注重初中地理课程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但是培养学生用地理学科思想去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又是十分必要的。人地关系是地理学重要的学科思想,尤其是为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区域分析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在教材分析时要从人地关系重要思想的视角,即从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角度去思考、揣摩教材的用意。

2.从地理学的地域性特点角度把握教材。各种地理环境要素在不同地域内的组合都是存在差异的,也就是说任一地域都是独特的,因此我们在解读教材某一区域时要把握其独特性,即区域特征。如我国西北地区我们要把握其干旱的特征,而青藏地区我们要把握其“高寒”的特征。把握了区域的特征就是把握了区域在人地关系上的主要矛盾,为我们分析、解决区域问题找到着手点,如青藏地区的特征是“高寒”,因此本区农业分布、人口分布还有青藏铁路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都与“高寒”有关。

三、从学生的视角审视地理教材

1.思考教学方法。对于教材的解读,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教学。对于教材安排的学生“读图”、“思考”、“活动”、“阅读”等活动,实际上隐含了一定的教学方法,但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思考并重新加以处理,以更好地适应教学。

2.选择教学资源。从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角度出发,教学资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因此在解读教材时要对教材上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审视,进行合理的选择,以更好的适应本土教学。要思考对于教材上可用的资源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效果更好,对于教材上不可用的资源要考虑用什么资源可以替换,如较远的和陌生的地理事物可用离学生生活和乡土较近的、熟知的地理事物来代替,并且想想在哪能找到这些教学资源。

篇2

关键词:地理;高效;策略

当前一些效率低下的地理课堂中,不尽如人意之处总能让人看到这样的表现:沉闷乏味的课堂情绪;单边冗长教学过程;再加上一些徒劳的课堂行为,使学生对学习地理缺少兴趣,不能投入地学习。

打造高效地理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调动学生潜伏的兴趣

学生并非生来就对地理没有兴趣,他们只是有时兴趣表现得比较“潜伏”,而没有兴趣的学习,则是地理低效课堂最主要的弊病!在构建高效地理课堂时首先要纠正学生对地理科学偏激或模糊的认识:地理不是要学习死记硬背的“本本知识”,而是掌握对将来生活、生存都有用的、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有趣的知识和能力。要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潜伏的兴趣,并努力给他们上好人生的第一堂地理课。人教版地理教材第一课是《与同学们谈地理》,有些地理老师将这节课一带而过,甚至不上。因为在一些人的观念里,这节教材涉及到的考试内容为零!但我每年这节课却是必须做最精心的准备工作,结合生活里衣食住行,采用大量的多媒体手段呈现的实例,力求教出精彩,点燃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第一星火花。而只有学生“潜伏”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打造地理高效课堂才有可能!

二、彰显地图的教学功能

“地理不看图,越学越糊涂!”一些不理解地理学科特点的学生就是不喜欢看地图,甚至把地理当做语文来学,只是注重看教材里的文字而忽视地图的重要作用,这是低效地理学习的根源之一。我在初一学生刚接触地理学习时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地图上的旅行”计划:当你在每天晚上做好语数外作业,或者做这些作业感到厌倦的时候,请你拿出地图册,在“世界政治地图”“中国地图”上做个“纸上旅行!”现实里我们很难做到行万里路,但在地图上却可以实现。你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去“定向旅游”;也可以漫无目的地去“自在漫游”。我为学生这种“地图上的旅行”写了一则有趣的广告:“每天图上五分钟,地理学习真轻松!” 很多学生在做了一段时间的“地图上旅行”后,就不再满足教材上的图了,自觉买了《世界地图册》《中国地图册》去看,这不是我们期待的吗?进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以图导文,图文结合,文随图行,则为我们打造地理高效课堂起到保障作用。

三、挖掘教材里的探究资源

地理课低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教师讲得过多,而学生探究得太少。学生在低效、被动接受中,形成压抑的学习情绪,影响了课堂的效率。《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作者在谈到“突出探究活动”时指出“要改变目前地理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侧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现行地理教材中充满了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资源,需要我们慧眼挖掘并合理利用,就能让学生投入地学习,积极地探究,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如七年级上册教材《地球和地球仪》第4―5页中指导学生利用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制作地球仪;《地图》第17―18页教材中指导学生用泡沫或者橡皮泥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八年级下册教材《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第23―24页活动中探究“古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如何有效保护的问题”等等。如我在让学生活动“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的时候,就把教材中使用的泡沫、橡皮泥材料改成了不要学生花一分钱的家乡常见的黑粘土,学生学得不亦乐乎。教师巧用教材里这些活动资源,不仅让学生投入地学,而且在兴趣盎然的具体活动探究中提高了地理学习效率。

四、张扬有活力的学风

电视剧《亮剑》中独立团在那样的困难环境下生存下来,并有“嗷嗷叫”的战斗力,与霸气十足的李云龙有关,因为他在部队里倡导了“狼行千里吃肉”的战斗风格。其实一个班级的学习风气也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教师上课情绪低落,嗓音低沉,无精打采,又怎能期待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与教师一起打造高效率的课堂?所以,我十分注重自己上课时的情绪,力求饱满、精力充沛张扬有活力的学风;同时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用有活力的学风去学地理:倡导课堂上自由发言;倡导课堂上大胆质疑;倡导课堂上相互讨论;经常采用小游戏,小竞赛,小实验,小辩论等方式来促使学生“活力”起来,有活力地去学习地理,从而主动地理学习地理,从而打造高效率的地理课堂。

五、发挥教师专业魅力

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相当于一部电影的导演。这“导演”不仅要处理“脚本”,还要调动“演员”入戏。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能不能培养和激发,这与教师的“专业魅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初中阶段的地理是一门富饶趣味的学科,它包罗万象,知识面广,很容易就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我们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很可能就会把有趣的地理知识搞个索然无味。把本该生动有趣的地理教好,就要求我们的地理老师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了解地理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 ,精准的地理能力素养。如果这些方方面面你都努力提高了,作为地理教师的你身上自然会散发出专业魅力!这样的专业魅力自然会吸引学生的目光,对你、对你所教的地理学科产生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地理教师就要在“激励、唤醒、鼓励”的过程中让学生投入学习,进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45

[2] 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82

篇3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初中地理有着广阔的课程资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新构建我们的教材观、课程观,不应照本宣科,而应让学科教学与社会、人类的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拓展初中地理教材的内涵。

关键词 新课程;资源;教材观;初中地理;二次开发

一、改变教学观念——用教材教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是“教教材”,其结果是学生学了几年地理什么痕迹都没能留下,新课程标准提出“用教材教”,将教科书视作为帮助学生有效达成三维学习目标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载体。

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在教学观念上是有很大差别的,越是经验不足就越容易被教科书所框住,我们要改变教学观念,要向专家型教师学习,就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然后将新课程的“用教材教”理念用于实践中,以教科书为主线,灵活处理各种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渗透了创新意识。

二、认真研读教材、解析课程

1.初中地理课程的性质

我们在教学生之前,我们自己要非常清晰地了解到“地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地理课程有怎样的特点?”只有对地理课程的性质有清晰的了解,我们在选择和重组教学资源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地理学是一门科学,研究的是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就课程的结构来看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1)综合性

地理环境本身就是由各种自然、人文等元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

(2)地域性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地理科学概念不是很全面,加上初中阶段的重视程度也不是很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熟悉的地理环境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处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意识。

2.当前初中地理教科书的特点解读

与新课程标准变化同步推行了能够充分体现课改理念的教科书,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我们的新教材有了较大变化。

(1)真实性和生活味浓了。与传统的教材相比,当前的教材更加注重选材的基础性和时代性,教材中的案例大部分都是真实的,而且与生活联系密切,整个结构既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又不失生活味。

(2)内容少了,活动多了。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文字信息类知识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活动”、“问题”,这样的处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探究式学习理念,鼓励学生体验获知的过程,通过自己的研究去发现规律和结论,同时学习活动具有延伸性,延伸到课堂外,延伸到生活中。

(3)图文并茂,跨学科渗透。从教材的排版来看,图、表变多了,呈现方式更符合初中生的学龄特点了,学生未学其中内容首先就被其外在呈现形式所吸引,一开始就喜欢上了地理学科。此外,跨学科知识内容变多了,打破了学科本位的思想,与生物、历史、物理等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三、突破局限,提高教材整合的尺度

1.不同版本教科书的整合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而生的初中地理教材版本出现了“一标多本”的格局,不同的版本有着不同的特色和优缺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照本宣科,可以利用当前信息传播的高速化和大容量,我们的教学可以以学校安排的教科书为载体,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和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将其他版本教科书中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不同版本教科书的整合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知识,更要关注意识形态方面资源的整合,即关注教科书中的情感、价值,确保学生能够更轻松、完整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输入正能量。

2.同一版本间的整合与重组

与不同版本教科书整合相比,同一本初中地理教科书不同单元、章节之间的整合这在教材二次开发过程中更为常用。

为什么要重新安排顺?

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新知识学习往往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的,不同的学生未必和教材呈现的顺序完全一致,我们重新进行内容排序目的就是为了让教学更符合教育学、心理学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通过次序的变化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形成主动学习地理的态度。

为什么要内容重组?

教材的编写者在编教材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了知识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而我们所教班级的学生学情如何?实践经验表明,教材中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学生去探究,也有不合适的内容,或难了,或偏了,或案例陈旧了,此时都需要我们教师发挥教学主导性作用,去增、删、改。

四、整合教学媒体,提升课堂教学的可视化程度

随着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资源的容量,同时也让地理教学更为具体、形象。

地理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问题学生很难理解或者难以想象,如地球的运动产生四季,地壳的变迁,远离自己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等,教师很难只凭语言文字描述清楚。如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动画模拟、将遥远地方的环境拍摄搬到屏幕上、并运用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就可以使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有效地进行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1]肖水爱.初中地理课程资源整合教学的探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7):39

[2]王向东,袁孝亭.地理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2):34-37

篇4

【摘 要】课堂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阵地,高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力量。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且从“解读新课标”“熟悉新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准确定位自身”四个方面论述了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设计能力;能力培养;策略

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教,为何教,教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已经成为目前地理教育科学研究的重大发展课题,也就是说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迫在眉睫。“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以及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成为了改革的核心目标。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现代教学与学习、传播学、教育技术学等理论基础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设计并试行解决方法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最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2.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就是指地理教师依据一定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内容和学习者进行分析,确定恰当的地理教学目标,选定合适的地理教学方法、媒体,设计地理教学评价,从而形成的设计地理课堂教学方案并对其评价修改的能力。

二、影响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因素

1.课标把握方面有所欠缺

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地理课程最基本的纲领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各个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对于地理教师全面理解地理教学要求,明确了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目标等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可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地理老师没有课程标准,大部分地理教师即使是手头有课标,也不会刻意的花很长时间去研读,在课标的把握上不尽人意。

2.教材开发不够彻底

高中地理教材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更是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托,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调查问卷和与老师的交流中,笔者明显的感觉到,很多老师“唯教材是瞻”,可是却没有对教材进行足够的利用和开发,只是为讲教材而用教材。仅仅是把教材的内容和盘托出,教材的深入开发和再开发做的不够到位。

3.对学情分析不够重视

学生是地理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特点,才能达到应有的地理教学效果。而每个学生由于本来的学习能力,以及相关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在上新课之前,要对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有大概的把握,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可是多数老师只是把眼光聚焦到成绩优秀和偏上的学生身上,没有足够的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学情,这是新课改后所不提倡的,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4.教师自己的不足

每一位地理教师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后,就应该肩负起应有的责任,自己的学识水平要不断的充实与提高,固然有些老师只是满足已有的水平,不屑于学习了,认为学习是学生理所当然的,还有一部分老师积极性和热情都已不似刚踏上岗位的时候,出现了很严重的职业倦怠情绪,在“混日子的状态下”等待退休。

三、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策略

1.解读新课标,引领课堂教学设计新变化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多数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重要作用,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对地理课标的理解和解读,以及他们所领会的教学理念直接对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解读新课标,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必然选择,只有精通高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与指向,才能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全面准确的传输给学生知识、方法和能力,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大环境与大形式。

2.熟悉新教材,把握课堂教学设计之重点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把握是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分析和组织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目标,要解决具体“教什么”的问题。教材则是教学的蓝本,具体的知识都是通过教材引申和扩展而来的。地理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综合考虑各个部分的衔接,大到目录章节的联系,小到知识点和教学因子之间的关联,因为教材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老师要对地理课本进行精细的研读与探究,只有根据课标的要求熟悉和吃透课本上的内容,才可以对教材进行再开发,挖掘教材上粗略涉及的内容,补充一些接近生活和高考所需的内容和知识,才可以给学生们恰当的展示应该掌握和学习的相关地理知识。

3.全面了解学生,重塑课堂教学设计之依据

首先要了解学生是不是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方面可以有据可依,不同的学生应该有梯级的教学目标设计。

其次,还要分析哪些是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哪些是需要老师进行点拨和引导的,需要老师创设情境把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知识转化到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上来。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的实际的知识经验水平,还能很好的联系新旧知识,做到知识学习的连贯性,提高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准确定位自身,完善课堂教学设计之保障

教师是实际教学过程中联系“教”和“学”的纽带。新课程下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关注学生的终身成长,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以新的姿态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身扮演的角色和应起的作用。

例如,“地球的运动”内容一直都是地理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这一节内容被编排在必修一教材(人教版)的第一章第三节,学生刚对宇宙中的地球有了一点了解,老师在讲授这样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把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调动起来。以“地球自转”这一知识点为例,老师在讲解时可以先给出概念性的知识点,然后组织一个小活动。

活动:地球自转方向

①请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旋转地球仪,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借助地球仪的旋转,请同学们以地球的侧面以及南极点和北极点上空三个不同的视角下为观察点,说出地球的运动方向。

②请同学们动手,找三个代表在黑板上分别画出地球的侧视图、南极俯视图、北极俯视图视角下的地球自转方向,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③在活动中老师应提醒学生画出重要的经纬线,以及区分经纬线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画法区别,如果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基础薄弱的话,老师应该画出并进行一定的讲解,标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时候要求学生标在正确的位置上,掌握“北逆南顺”的规律。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对教学结果的量化和和学生的评价方式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地理教师应该更大程度的去拓宽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架构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战经验,不断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增加砝码,积累方法。

参考文献

[1]邵俊峰.地理课堂中“学案、情境、任务”型教学策略的实践——以人教版“山岳的形成”为课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1

[2]黄文娟.地理课堂教学提效四要点[J].新课程(综合版),2010,6

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课标;主动性;创新

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展望未来教育,回顾教育的历史,审视当前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改革前锋中的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形式;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

有人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若要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在课下做得更多、更充分、更完善才能灵活应变地引导学生走向创新之路。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把握好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

初中地理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型和实践性等特点,地理课程与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着眼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为目的。

2.地理教师要走出去

现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地理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定要多出去“走走”,多旅游。当老师把自己都无法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时,学生更无法理解,更别说兴趣的培养了。就像南方的许多地理老师会问来自北方的人:“冬天北方会冻死人吧?”“北方人不吃米饭怎么过啊?”“牛粪稀糊糊、臭烘烘的,西北少数民族怎么烧啊?”……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生活性也在此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所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出去“走走”无法真切地感受当地的综合环境。

3.教师要认真研究和认识学生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不仅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且必须研究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以及新闻事件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只有具备了优越的主观条件,又熟悉客观对象,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激发学习主动性的课堂实施措施

1.充分利用各种工具、材料、案例等

如:地球仪、挂图、模型、阅读资料、时事新闻等。

(1)地理教学离不开图例,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

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新课标图片多,直观性强的优势,培养学生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让学生画示意图得出积极思考的成果。

(2)从案例以及阅读中诱发兴趣

导入是一堂课的序幕,一堂课好的导入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新课标的阅读材料和案例多,信息量大,可以作为引言导入,有利于课程的拓展、延伸和深化。

(3)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可根据具体问题和具体的地理特色,充分利用新课标活动和思考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发挥教学互动的优势。例如,在讲中国地理西北地区时设置问题“新疆的水为什么会往天上流?”得出新疆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及坎儿井修建、南疆及北疆水汽来源、农业发展用水等。

2.学习方式的运用

(1)自主学习

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一定都是自主学习。例如,在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可以让学生使用地图、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等。

(2)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例如,学习中国地理中国行政单位时,可以开展分组行政区域单位拼图游戏;收集并交流反映我国主要民族风俗、服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从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3)探究式学习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是一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可以开展乡土地理调查活动。例如,江西定南县的生源可以根据自身家乡特点,开展客家文化、习俗调查、寻找珠江的东江源头、交流调查结果。

3.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以达到创新意识的培养

地理图像、地理视频以及计算机网络都承载了大量的地理信息,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利用多种感官的功能去认识、识记、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整理地理信息的技能水平,学会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其实这也是一种创新。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深深体会到学生能主动学习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是学生学习品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朱雪梅,王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03.

篇6

一、板图+板图模式

板图+板图模式,即用多幅板图讲解空间性较强知识的一种板图教学模式。运用时,先用一幅板图讲解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再用能表示相同内容的其它板图解读地理知识。例如,七年级上册“利用经纬网定位”是“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的难点之一,更是学生今后地理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由于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有一定空间思维能力,但由于学生年龄特征决定其空间思维能力较低,因而很难理解这些较为抽象的规律。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适当引导,运用板图+板图的教学模式,把经纬网的各种表现形式(图1、图2)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这部分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大大降低教学难度,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板图+板画模式

板图+板画模式,即在教学中遇到讲解成因类问题时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尽管《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但不等于不涉及地理成因。例如,“雨极”的形成、“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什么局限在太平洋沿岸狭长的地带?”、“在北美洲中部,为什么冬季寒冷的气流能长驱直入,并到达墨西哥湾沿岸?”等。

运用板图+板画模式时,先画出要讲解区域的板图,然后边绘制板画边讲解成因,使复杂的地理成因变得具体直观。又如,讲解火烧寮成为我国“雨极”的原因时,首先绘制台湾的区域轮廓图,标注火烧寮的位置;其次用不同颜色的箭头分别表示冬、夏季火烧寮都处于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所以无论冬季还是夏季,降水都多;最后再以板画形式讲解火烧寮正好处于最大降水高度(图3)。

三、板图+模式图模式

板图+模式图模式,即先用一幅或几幅板图表示某地理事物概况,再利用模式图总结该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规律等。例如,讲解我国第二长河——黄河时,首先绘制黄河水系图,并利用黄河水系图讲解黄河的长度、发源地、注入的海洋等概况;然后利用其它板图,讲解黄河的水文特征即治理措施;最后,以模式图的形式总结出黄河地理特征(图4)。

篇7

1.义务“课标”(区域地理)与“高考”的关系

虽然高考大纲中没有明确列出区域地理(世界地理)的考查内容,但在“福建省考试说明”(2012年)其所列的考试范围中有一句话:地理学科考试范围包括,……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称“义务课标”)规定的……、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相关的内容。也就是如何做好复习世界、中国地理中的部分区域内容,也就关系到学生未来高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从解读“义务课标”的能力“行为动词”规定入手,分析如何有效复习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现以世界地理为例说明:

在“义务课标”中,世界地理中的区域学习归到“标准”的第二大点中的第五小点,及“认识区域”部分。从标准的结构上分析,共有两大方面,归纳起来为第一方面:认知对象,即“三大认识”,第二方面:能力要求,即“三大运用”、“三大技能”(图1)。并在能力的“行为动词”指引下,学生要学会对区域的正确描述与简单分析。

*2011年义务地理课程课标要求

这里我们要注意: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否达到“标准”要求是通过标准中的“行为动词”来确定的。如对于“描述”的要求,评价的标准应定位在学生是否能正确地表述地理状况。所以,区域地理的有效性复习应着重于“三大运用”和“三大技能”的具体实践上。这也就说我们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要特别意识到:“义务课标”标准中所列的“行为动词”要求必须在某区域中要有具体体现,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区域,我们也要按照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读;同时还需要突出区域的特有的地理属性。

从“义务课标”中的“认识区域”所确定的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可以清楚地得知:“义务课标”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正如对地理技能的要求只停留在“说出”、“描述”、“简单分析”、“简单概括和归纳”,虽也有评价学生能否实现知识的迁移,但“义务课标”的要求总体上偏重于“描述”等简单“行为动词”的层面上。不过,就“课标”要求的定性描述的内容,以及运用信息手段(包括地图、图表、文字资料)方面几乎囊括了高中地理学习的各个方面,即包含了当今区域地理研究的所有内容(包括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区域整治――发展方向和生态环境建设)和地理研究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包括运用信息)。

所以,作为高考必考的区域地理,其复习时的“技能”要求也就不能只停留在初中阶段,而是要将区域地理的复习,尤其是“技能”要求提升到高中层面。对照上述“义务课标”的规定内容,比照高中地理课程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我们发现:要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习常识性内容把握向高中(高考)理论解释描述方向转化就必须在地理技能要求上有一个很大的提高。要将“认知”区域提升到“研究”区域,并总结出研究区域的一般方法。要实现从“认知”到“研究”的层次,就必须提高学生懂得获取、组织、分析信息;继而能将已有的信息和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来解决新地理问题的高层面上。

2.区域地理与高中地理的关系

与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初中地理教学侧重于现象描述,技能要求偏向于“看图描述”和“简单分析”。那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有哪些要求呢?查阅“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技能“行为动词”的内容就会发现:“观测、理解、实验、调查、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数据)”这些体现学生个体综合学习能力的词汇充斥在各处。一般而言,高考试题是先以确定解决地理问题的“行为要求”为前提条件,继而在“行为要求”下指示考生的行为动作来解决地理问题。如2012福建卷37题第一小题:“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其中“图示”说明“据图信息”,“描述”则指示考生用“描述的行为方式”来解决“地形特征”的地理现象(统称地理问题)。其他的问题设计皆如此。所以,从高考考题设问就不难看出“区域地理”有效复习(教学、指导)“症结”所在,就是如何在“行为要求”界定的背景下实现“答题行为”的有效性,即解决地理问题的“准确性”。因此,在复习区域地理除了掌握其内容界定的范畴之外(如图2),更重要的是要以区域为案例从高中的视角去获取、组织、分析、运用我们所能掌握的区域地理信息,从而完成对某一地理事物的解释和地理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今天的高中地理教育,除情感、价值观与初中相同外,在教育目的(考查目标)上与初中地理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强调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并正确分析、处理信息,继而解决地理问题,而这也正是区域地理复习有效性具体体现。

3.区域地理与高考试题的关系

研究高考试题特点,尤其是“区域地理”综合试题的特点,是通向区域地理有效性复习的另一途径。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关于区域综合试题的分析,可以归纳此类试题的特点有:综合性强,问题涉及多方面,但强调的是区域个性特征;无现成答案,所有问题答案没有在所谓教材中直接呈现的;信息充分,问题解决无一例外地需要从题中所提供的图、表、资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对高考区域综合试题的研究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高考综合试题一般是以某区域为背景,以地形图、或某些地理要素专题地图、数据图表展示区域基本的地理要素;试题问题均指向该区域的最具特色的地理事物;试题设问的“行为动词”设计具体且指向明确,涉及自然、人文以及国土整治,综合性强、探究性强;解决地理问题的信息大都在图中、或题干文字以及表格中呈现;地理问题的解决需要考生能对问题进行清晰地判断与分析;需要考生能从图、文字、表格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考查的重点);地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利用高中地理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来组织、分析信息;最终解决地理问题需要应用规范的学术文字表达出来。例如12年福建高考37题的四小题:第一小题通过对区域等高线图中地势高低信息判断得出答案;第二小题只要将位于入海口附近河流三角洲形成的原因知识迁移至此,答案似乎不难组织。但是由于试题设问的指向性在于沙洲的“多”字,所以就要结合该区域河流的隐形信息,即输沙量大(径流量大、河流上游植被破坏有关)导致河口“多”沙洲;第三小题答题信息要从试题提供的表中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和区域中经济区范围内的地形特点中提取,结合一个隐形的信息,就是区域气候特点(可以从经纬度、长江三角洲区域提取)信息,以及联系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答题结论基本可以组织起来;至于第四小题关于区位选择是问题利用试题提供的文字材料信息,结合“新兴服务业”所需要的区位条件不难得出答案。

所以,对高考综合试题的研究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掌控复习区域地理有效性:要将区域地理的复习提升到高中层面,除了要清晰明了区域地理所要掌握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应用高中地理的理论(必修1、2)来分析和解释发生在区域中的各种地理现象,尤其是区域中富有个性地理事物;在复习区域地理的同时,实现单项解释思维向国土整治(必修3)综合分析思维方向转移。此外,复习区域地理还需要遵循普遍性的描述(属于规则性识记内容)和解释,与区域特殊性特征存在合理性解释的相结合。

4.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与要点

(1)方法。

典型案例分析法;是最为底层的区域研究分析方法,是强调较为全面地复习,是建立区域思维的基本方法,是学生学会分析任何一个区域的前提。复习时要从研究角度看待区域。要求在概念上清晰明了;结构上要求体系完整,并兼顾特色;描述上要求规范简洁。例如区域河流复习。需要明确水系、水文概念,其内容包括:水系概念(定义)、水系特点(河流长度、河网密度、弯曲度)、水系类型;水文特点(河流的水情要素),其包含水位、流速、流量以及变化(汛期)、河流泥沙(含沙量、输沙量)、河流冰情(结冰期、封冻期、解冻期)等。总之,典型案例分析法的实质性就是如何研究区域(就是如何提取信息),研究的区域内容是什么(解决问题目标)。

案例比较分析法;这是常用于差异性较大的两个区域比较,如东北与江南。比较分析两区域最突出的又具有可比性的地理事物,如气候、河流水文差异、不同资源影响区域发展的不同方向等。但无论怎样比较,对于两区域的分析研究也必须建立在典型案例分析基础上。

(2)要点。

学会描述。掌握从哪些方面对区域特点进行描述(内容),是构建区域地理知识构架的主要途径;是区域地理有效性复习的前提;也是突出区域个性特点分析的基础。如下表1:区域需要描述的地理事物。

学会分析。分析“影响区域地理事物的因素”是常识性区域地理知识上升至高中理论地理层面的必经过程,是提高区域地理复习有效性的重要环节。解剖影响主要自然地理事物形成的因素,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条件,分析与判断某一地理因素在地理事物特征形成与变化上所起的影响,是“学会分析”的三大环节。如表2:主要地理事物及其影响因素。

学会综合。地理学的特点决定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必然采取综合的思维方式,尤其反映在分析区域选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式方面。所以,建立在描述、分析基础之上的区域地理的复习最终要在综合思维引领之下完成对整个区域地理知识构架的建设。图3是区域地理知识内容的构架:

5.几个问题的思考

(1)关于“识记”内容复习。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区域的全部内容进行识记;但必须识记区域最为主要的特征和常识性的知识。

(2)区域案例选择。要为学生建立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构架,复习区域地理最好选择大区域(内容多、情况复杂)作为案例来研究,通过研究某区域实现对区域地理的复习,这是有效性复习的最佳方式;其他区域可以以其最突出的特色作为案例加以分析。注重案例分析,将区域地理中的地理事物当成案例,用地理原理加以分析解释。在分析地理事物存在的必然性时,可以通过设置问题,以解决相应“问题”方式进行复习指导,这是有效性复习的较佳途径。如2012年高考福建卷“37题”关于产业区位选择的分析。

(3)复习侧重点。以提取、组织、分析信息为“解读”重点,以“问题解决”为达成目标是有效性复习是否实现的关键。尤其要注重教会学生如何从解决问题出发,上溯从各种图表中获取信息,组织、分析、处理信息,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目的。

篇8

以下是我们在教学中遇到并经常探讨的问题:

(1)高、初中地理知识衔接的矛盾

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由于义务教育中只在七、八年级开设地理,加上初、高中地理教材版本不同,教材知识体系存在“断层”。在教学必修1时,我们明显感受到知识缺失对教学的冲击和对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的打击。我们可以预见,在即将开设的必修3“区域应用地理”模块教学中,初中地理知识的缺失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之间的矛盾将无法避免。

(2)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矛盾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主要是对某一学段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教学大纲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因而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可“依纲靠本”。因而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成为了问题。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出现了对教材内容进行“加法”处理,出现教学进程较慢,课时不够的现象。

(3)知识要求与能力要求的矛盾

课程标准所呈现的不求系统的地理知识与地理素养、地理思维能力的关系问题,引起了教师广泛的争论和探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力求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我们的课堂真正丰富、充实起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以期达到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策略一 正轨。学习课标切实转变观念,加强集体备课,强化校本研究

教师要切实从关注自己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把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终极目标,积极开展有效教学,追求教学的“效率”“效力”与“效果”。根据课标要求编写导学案、活动案、反馈案。

(1)强化“问题”意识。对学生读书,预习,提出问题要求,培养起“问题意识”。

(2)创设问题情境。其一,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起认知冲突。其二,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引起相互争论。其三,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在难点或思维的受阻处,选择恰当时机,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选择有思考价值和探究意义的问题。

(4)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点拨:引导学生抓主线,抓关键;

(5)设计关注差异的学习形式。从不同的学生层次,从不同的学生角度,设计有梯度的练习,使学生有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问题,会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自主学习,并有进步和发展。

针对教材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以及个体难以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集体备课,集体讨论,统一要求(讲那些,讲多深,怎样讲)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和有实效性的教案。并在课后集体反思,说出得失,最终形成科学,完整的教案。具体看:

(1)备课组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前,都要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其中应把备课标即研究解读课标作为重点内容,应依据课标整合教材,梳理知识脉络,把握教学的方向。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感应度。

(2)确定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展开教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三者紧密联系,浑然一体,是不可割裂的。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依据教材内容密切结合教学经验,经过集体讨论后确定。

(3)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①紧抓“双基”教学不动摇;②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因材施教;③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研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供地理素材;④注意课堂小结及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策略二 导轨 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策略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师教,学生学以及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掌握哪些内容,怎样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会画,会写,会指出,会分析,还是会比较,分析,迁移,应用…对知识,技能目标的确定,必须描述准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策略三 合理选择内容,优化整合资源

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钻研教材,从全局到局部,要通读自己所教年级的教材,同时要知晓其他模块的主要内容,明确各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其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运用和处理作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可以整合教材内容,适当调整重组,补充删减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生活中的案例,网络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关注、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策略四 创造性地开展,实施教学中的活动。

新课程主张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如地理新课程每一章都有课题,都是运用章节知识解决应用、拓展、熟悉、分析一定的地理问题。每一节还有探索、阅读、思考、案例研究。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好这些活动,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篇9

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一三五”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新课标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何构建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呢?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一三五”地理教学模式。

一、“一三五”地理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内容

1.理念

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路是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新的教学观、行为观、学习观,引领师生共同活动,或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讨论或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从感性的地理事物中理解地理事物的概念、原理、规律、成因,得出理性的结论并应用于生活、生产、社会实践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生本课堂注重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第一责任人”,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模式的具体内容

“一三五教学模式”,一是指一个一体,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三是指三条主线线,以探究主干线、情感活力线、创新生命线;五是指五个环节,导疑定标、合作探究、交流互动、拓展应用、感悟交流。具体内容解读:

一体指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三线:探究主干线、情感活力线、创新生命线。(1)究主干线。课堂应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活动应贯穿课堂始终。(2)情感活力线。课堂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情感体验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让课堂充满活力。(3)创新生命线。创新是生本课堂的灵魂,是课堂的生命,课堂应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情感、创新是贯穿课堂的三条红线,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本课堂犹如一棵大树,学生是根本,探究是主干,情感是营养,创新是生命。

五环:课堂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导疑定标―合作探究―交流互动―拓展应用―感悟交流。(1)导疑定标。教师根据学习内容不同,采用不同方式,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更多地从感性知识入手,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由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2)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参与者,整个过程体现一个和谐的气氛。学生针对学习内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采取自主、合作等形式,在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分析、探讨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激趣、提升能力,并在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3)交流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生生、师生、组间互动合作,在全班展示交流探究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交流、解决探究过程中发现的疑难和困惑。(4)应用拓展。建立长远的价值观,注重能力培养。当堂作业:可能并没有单纯的作业,活动本身就是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并不是在课后做,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使其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并不仅仅是书面文字作业,而是开放性的,可能是绘图、手抄报、调查报告,也可能是结合实际研究探索实际问题等。(5)感悟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谈感悟,自认为学到了什么,有哪些困惑,你又想到什么。生生共同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形式多样,进行感悟交流。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二、“一三五”地理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

地理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出发,强调体验式学习,突出从感性知识中进行感悟而获得理性知识。比如,《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亚洲复杂的气候》均体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体验式学习过程。地理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模式:

1.以讨论为主。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的探究式讨论。例如,课例《大洲和大洋》中,地球是“地球”还是“水球”?几个学生根据海陆面积数据对比和人类生活经验等,发表了不同意见;课例《亚洲复杂的气候》中,通过学生讨论当地人的穿戴、建筑物的形状、自然景观,总结出各地气候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

2.以各种活动为主体。该模式主要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可活动的空间,搭建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个体、群体在活动的进行中形成对知识的经验感悟,并回归现实生活,解释客观实际,内化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经验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基本活动类型如下:

(1)辩论活动。课例《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中,相当部分内容是通过辩论进行的。讲“人类与大气污染”关系时,以人类为原告,大气为被告,全班分成两大阵营,全员参与辩论,从而了解污染的现象、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2)竞赛活动。课例《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中,分“南”“北”两大组,就若干项目进行竞赛。通过竞赛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3)角色扮演。课例《巴西》中,关于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由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政府官员,热带丛林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讨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4)游戏活动。课例《大洲和大洋》中,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拼图游戏;课例《中国行政区》中的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等。

(5)动手实践。课例《我们怎样学地理》中,绘制校园平面图、使用地图“寻宝”、定向行军等活动;课例《世界的地形》中,制作各种地形模型等。

3.师生和谐合作。将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式讨论教学与各种活动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这是新课堂教学的主体模式。例如,课例《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式讨论,同时,还穿插了大量的活动等。

三、“一三五”地理教学模式运用后的反思

首先,一三五模式并不是条条框框,只是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可参考的平台,在以上模式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能力,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不断创新。

其次,教学模式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学情、教情,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当地的实际条件,把握其精神实质,灵活地应用。

再次,活动设计应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及教学的实际需要,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篇10

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等逐渐普及,许多一线教师针对相关学科与智慧教育的融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针对智慧课堂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徐强认为信息技术应该是提供给一线教师创新支持的重要工具,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需要教师自身具备创新性思维[1];何慧芳则认为,教师应当从教学设计上就融入“智慧”的理念,大胆想象更多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提出对问题的质疑。[2]针对智慧课堂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研究内容比较少且不系统,高小红呈现了三个小案例,并对案例进行了评析,表达了智慧课堂应该重视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碰撞。[3]因此,本文将主要探讨初中地理学科与智慧教育的具体实践内容。

地理教学对智慧教育的呼唤

1.地理自身特点对智慧教育的呼唤

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了地理学科在此阶段的基本课程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求学生学会基本的地理知识,并具备应有的地理背景,为生活所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观,理解环境与人类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做一个具备地理素养的公民;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但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更多的关注点都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条上。教师一般能够很好地在课堂中完成课标的要求,将基础知识落实到学生个体,但学生在常规的地理课堂中却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这导致了很多知识趋于表面化。因此,呼唤智慧教育中许多的多媒体素材,可以提供给学生不同形式的实践机会,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其次,义务阶段的地理课程内容相对基础,很多知识点在教师适度引导后,能被学生基于自身生活经验或学科基础理解。传统的课堂往往在基础知识上耗费时间,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师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探讨更多时事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因此,呼唤智慧教育中更多的自主学习资源和课后反馈系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再次,从地理学科学习内容的特点来看,具有非常明显的多元性,主要体现为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度很高,自然地理部分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一定的物理、化学学科基础,人文地理部分还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这些多元性的要求对学生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呼唤智慧教育中的学科资源共享,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学习。

2.问题引导式地理课堂对智慧教育的呼唤

智慧教育本身旨在构建个性化写作、探究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是其重要的目标之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重视同龄人的评价,热衷于与同龄人进行比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学生特别容易受到同龄人的认可。在此基础上,问题引导式的地理课堂成为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针对问题引导式的地理课堂,一线教师将其归纳为“十步走”,具体如下:

①布置:在教师布置任务后,为什么学生探究的质量一般不高?

②引导:教师应该提供什么方面的导向资源提高学生的探究质量?

③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

④学习:学生的学习时间应该如何进行监控,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

⑤探究:探究过程的组织形式应该如何进行,以便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⑥归纳:学生归纳的方法应该由教师统一引导还是学生自主进行?

⑦拓展:如何设置问题才能使学生基于思维锻炼进行拓展?

⑧评价:面对信息技术提供的客观数据,教师面对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解读?

⑨测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绕不开选拔的关口,学业成绩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得以保证?

⑩总结:个性化的总结可以有什么呈现的方式?

上述问题来自于真正的地理教学实践,信息技术的支撑并不能为教师代劳,而需要教师有“基于技术,高于技术”的观念,将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才能逐步破解问题。

初中地理智慧教育的整体方法和思路

基于智慧教育信息技术的支撑,针对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方面和环节,我们将从“四个转变”来阐述整体方法和思路。

1.教学功能转变――关注学生个体成长需要

传统的教学功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但是人贵在创造,利用本身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与新的知识产生新的碰撞,并与其他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更能提高学习质量。因此,教学的功能应该从学生被动地编织知识网络转变为主动地产生和填充知识网络。

教学功能的转变需要教师从教学观念开始转变,把课堂作为思维拓展的场所、交流分享的阵地,在有限的时间里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编织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分享自己引以为豪的内容,这对该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将会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教学功能也会变得更加关注个体发展,关注学生思维和各项综合素质的培养。

另外,除了需要改变教师观念,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教师也需要将其进行深度融合,要积极挖掘信息技术中可以为教学所用的功能。

2.教学方式转变――关注课堂模式探究需要

在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可分成四个阶段:①事实性知识阶段。②理解性知识阶段。③批判性知识阶段。④创造性知识阶段。传统的地理课堂对事实性知识和理解性知识都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过程在对知识的讲解、模拟实验、与生活密切联系等方面也能基本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但对批判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的培养相对较少。

基于地理课堂的智慧环境构建中应遵循的三个设计理念,即科学的教学方法、递进的教学逻辑和现代的教学媒体,本课在教学融合信息技术方面,主要采取了“基础型微课资源+特色型微课资源结合”和“猿题库网络题库+学生督学”的两种方法。

7.教学过程

课前:

在基础型微课资源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完成学案,夯实基础部分。

课上:

探讨一:计算自然增长率和增长人口数――事实性知识层次。(概念落实+简单计算+应用题计算=夯实基础知识)

(1)请同学们回想预习内容,写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公式。

(2)计算:某地区人口出生率为11.93‰,人口死亡率为7.14‰,则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_________。

(3)思考:若2012年中国总人口数为13.5亿,该年度人口增长率为4.8‰,则新增人口数为_________。写出计算的式子即可。

师:简单的计算是在学习“人口数量”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视频中发现装有七种不同颜色水的玻璃杯里,水量不一,也就是显示七大洲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不一,这是为什么呢?

思考:经济发展水平为什么会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呢?

探讨二:经济发展水平为什么会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理解性知识和批判性知识层次。(模拟情境+时事材料+辩论式小组活动=理解和评价知识)

投影:材料一,Jack和Lily是生活在德国慕尼黑的一对新婚夫妇。他们两人都在一家高新技术的企业工作,Lily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的5年里凭借自己的力量成为企业管理者。于是,他们暂时决定家庭规划为“丁克家庭”。材料二,中国现在即将实施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夫妻两人可以生育两个小孩,此事引起网络热议。网友表示,很多家庭不打算生育“二孩”,因为他们觉得生活压力太大。

教师活动:请1、2、3小组完成第一个材料,4、5、6小组仔细聆听并思考;4、5、6小组完成第二个材料,1、2、3小组仔细聆听并思考。只要想法合理或者发现别人想法有问题并加以改正的都能够得分。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2分钟内汇总出一份小组的辩论材料,协助教师进行小擂台的活动。

教师总结: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反之亦然。那么从上述两个材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人们会在生育前考虑更多的因素。虽然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逐步降低,但由于原本的数量太大,所以每年新增的人口数量也非常庞大。那么,地球能最大限度地养活多少人?如何在未来10年乃至更长的时期内可持续性地养活每个人?

探讨三:如何在未来可持续性地养活每个人――创造性知识层次。(拓展社会生活+补充多媒体素材+教师引导=自主延伸创造性知识)

投影:材料一,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石油存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该国的水资源匮乏,限制了农业生产。为了养活国民,该国引进了以色列的节水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展示沙特阿拉伯圆形灌溉系统图片)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生活在西非城市的人们仍然以本地生产的谷物为主要粮食来源。但到2008年,他们的粮食中有了从泰国或马来西亚进口的大米,受到人们普遍欢迎。(展示亚洲―非洲大宗货物海运航线图)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两个案例,小组内自选其中一个案例,写下小组意见,递交学案并与教师进行答辩,答辩通过则得分。

教师总结:在沙特阿拉伯的案例中,为了克服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限制,沙特阿拉伯采取了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和灌溉系统,使生产出的粮食尽可能地满足当地人们的需要;而在西非国家,由于人们的生产效率较低,无法保证迅速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所以他们依靠自己临海的优势,进口价格相对较低的亚洲粮食。

课后:

教师运用多功能课后作业反馈APP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加入“普通群”或“高级群”,巩固课上的学习内容。

智慧反思

1.针对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对微课视频的学习,夯实基础部分知识的落实情况较好。

根据学情,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地理问题时,注意使用了不同方面的材料和案例,如政策性材料、虚拟的故事材料、简化过的科研材料等,多维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基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学习内容的核心部分。

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一定预设,问题的提出既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议题,也是对学生解决地理问题所提出的挑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基本能够感受到人口数量需要适中、环境问题需要被重视。

2.针对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中,教师注意选取了新颖的案例,并在讨论的过程中给学生留足了独立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在网络题库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学生督导,让学生自行管理课后练习,由于是直接显示每位学生的正确率,因此学生们基本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将微课资源设置在基础知识学习部分,能让更多的学生逐步适应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在课前、课上和课后都有所体现:一是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微课内容,了解课文基本知识。二是课上,三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并留有学生自主独立完成的任务,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三是课后,在练习时,通过作业群引导学生之间相互监督。

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使用到Office 2016的PowerPoint录制视频技术,完成了微课的录制;使用到“猿题库”移动终端APP进行课后练习和学习情况的统计;使用到一般教室里的多媒体投影以支撑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徐强.智慧课堂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读书文摘,2015(22):259.

[2]何慧芳.构建高中地理智慧课堂[J].教学实践,2013(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