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1

关键词: 小学阅读教学 现状 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为阅读,其属于复杂的思维过程之一。其在认知世界、搜集信息、审美体验的获得、思维的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强调文本、教师、学生三者心灵的对话,其在语文的教育当中占有显著地位,因此对其进行探讨意义重大。

1.小学阅读教学现状

虽然近些年国家及各学校都致力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阅读教学的被动型较强。部分教师在认同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在实际课堂上还是以自己的讲解为主,怕遗漏了句子、词语、生字导致学生在考试时不会答,因此学生接受知识多较为被动,同文本较少对话,亦较少理解与运用知识[1]。其次,淡化甚至忽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小学生具有较少的自主阅读机会,通常教师用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替代学生对于文本所具有的思考和感悟,虽然增加了生生对话与师生对话,使课堂较为热闹,但是学生同文本较少对话。

2.解决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有效构建生成性的课堂。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也就是说教学设计要遵循粗线条弹性设计原则,即注意板块花、框架化、条理化,该课堂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现场性、较大的思维强度、较长的解答答距、较宽的问题问域。例如你认为文段中哪一句较为精彩?通过阅读本文,你有什么感受?此类开放性问题可将选择余地留给学生,进而引发小学生对相关讨论进行主动、积极的参与。通常学生热烈地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展示出来。同一则的教案于不同课堂将生成不同局面,先前预设目标可以调整,因为是否达到预设目标并非课堂教学质量的评定标准,包括充分尊重学生多样、自由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弹性成分随时纳入目标中,主要看目标是否及时生成。生成之后情境应该较为缺乏,此时可以通过文字描述、图片、配乐等形象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轻松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不再局限于唯一的标准答案。小学阅读课堂教学属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一,当师生进入情境后彼此会互动与交流,需要按照具体教学内容构建与生成有效课堂。例如教学《秋天的树》这篇文章时,由于其情感性较强,因此可通过角色朗读方式引导小学生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中,有效获取真切的语言实践和情感体验。

2.2激发小学生合理的想象,养成个性化的阅读习惯。

具有较高阅读效率的学生可将活动展开细节、活动、文中人物充分“看见”,但是阅读效率较低的学生通常存在阅读障碍,无法充分想象文本。学生学习中重要的材料为教材,进行阅读无法脱离文本,亦无法离开每一位学生主动且积极的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相关提问,该提问可充分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中心,在引导学生往文本中走进的同时感知整体,使学生产生独特的感受,进而发表创造性较强、合乎逻辑的见解。在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的同时使其勇于表达个人情感性较强的感悟与理解,促进个性化阅读[2]。比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讲完第五段后,教师可问:“陶罐的话是否说完?”学生回答:“没有。”此时教师可问:“你从哪儿可看出还没说完?”学生就可发表见解,答案可能很多。此后教师还可以问:“那么陶罐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引导学生充分想象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感情有没有发生变化?主要的感情变化是什么?又说了些什么话?再现文章中心。

小学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表达看法,且表达应该有个性。例如教学《小桥流水人家》这一课时,任课教师可问学生看到标题之后你脑海中的画面是什么?学生A回答:“人家、流水、小桥之间关系和谐?”学生B回答:“人家煮饭用的水在流出来时都应经过小桥。”学生C回答:“此处具有较好的环境,有人家、水和桥。”显然学生B的回答与教学内容不相符合,然而创新性较强,此时教师不可批评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这样评价:B同学的答案很有创新,值得表扬,然而此篇文章要围绕三个实物所构成的一个美好景象角度考虑。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环节为阅读教学,因此教师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促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丰富自身精神世界,进而对学生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积极地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开展小学语文研究型阅读教学的首要条件。研究型阅读教学是一种互动式阅读教学,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学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应当远大于教师的活动。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有效地开展起研究性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谋,为学生自主地开展研究学习提供服务,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以一种宏观调控的方式,把握教学的大方向,采用引导、启发等方式推进学生研究学习的开展。

二、以个体自我矛盾为媒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矛盾,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有矛盾的出现,才会有推进发展的可能,而事物的矛盾往往是以产生问题的方式出现,有了问题的产生,才会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把握事物矛盾,就是把握了事物的实质。因此,在小学语文研究型阅读教学中,应当以学生研究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矛盾为媒介。学生在研究中内心产生问题,乃是最好的学习突破口。所以,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习质疑问难,向知识产生的背景、意义、前景质疑;向一切可能产生问题的细节问难,敢于向知识的权威挑战。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时,实际上已表明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生,因为问题的出现,常常会成为学生进行研究思考的动力。教师应当充分把握这一点,在积极鼓励与引导中,利用学生的问题意识来推动学生研究实践活动的开展,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我在教学《跳水》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孩子跳水呢?”“除了跳水,就没有其他办法救孩子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各自寻找着答案,并在答案的比较中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毫无疑问,引导学生把握事物的矛盾,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无论对研究型阅读教学本身而言,还是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而言,都是积极有效的。当然,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研究成果,不要轻易评对错,不要轻易下结论,要使他们的自主意识在一种宽容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发展。

三、以开放式课堂为载体,实施合作研究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利少弊多。而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应是一个超越时空的课堂,一个无拘无束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兴趣,自由地组成学习小组,自由地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地进行学习。因此,课堂上也不再像传统的集体授课那样规矩,座位可以是乱的,声音可以是杂的,学习的目标也可以是不同的。同时,学生探索的步伐还可以走出教室,走向自然、社会等更大课堂。如在学习了《台湾的蝴蝶谷》一文后,学生将目光投向了新的探索中:想了解蝴蝶一般构造的同学,课余制作了蝴蝶标本;想学习文章写作方法的同学,开始对家乡的特产有了兴趣……

探究性学习的课堂还应是一个团结合作的课堂。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教师的职责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让他们在大语文环境里学习;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让他们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他们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养成探究习惯。学生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心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密切合作的。教师的恰当指导和参与,会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加有声有色;而学生独到的见解也往往会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从而真正地体现了教学相长。

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拓展研读领域

研究型阅读教学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也应当加强课外研究学习,对于研究型阅读教学而言,重要的是方法,而不仅仅是研读本身。课外大量阅读是进行研读前的准备,也可以是课后的巩固。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这类历史性文章及《海伦・凯勒》这类写人的文章,都可以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或查找资料。课外阅读的来源是多方面,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必要的指点,帮助学生建构可以供研读的内容,将知识在纵向发展的同时,以辐射状扩展,以推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另一方面也应当将选择研读领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达到个性和共性同步发展的目的。实践表明,大量课外阅读和研读领域的不断拓展,能够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和富有创造力。

篇3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我们要以兴趣为先导,以学生阅读为本,注重学生差异,延伸课外阅读,这样才能防范低效阅读,推进阅读教学改革,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

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小学又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但阅读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并没有实现学生阅读水平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新课改非常重视阅读教学,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全新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思想。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来做一概述。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阅读兴趣低下。在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看作单纯的智力活动,并不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往往是急于展开阅读教学。学生大多是在教师的指令下机械地展开阅读活动,没有兴趣的阅读,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被动而消极地参与到阅读中来。

2.学生主体地位缺失。阅读教学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程序化展开,以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一节课下来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将每个知识点都讲得很清楚,生怕会有所遗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只是教学的附属,只是机械地接收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主体地位缺失,以讲代读这是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3.追求教学的一致性。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无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无视阅读的多元化,盲目追求教学的一致性,要求学生学习进度一致,阅读结果一致。将学生严格地限定在固定的条框内,学生完全失去了阅读的个性化与独立性。

4.阅读只局限于课堂。视教材为唯一的阅读材料,将学生的阅读视野限定在教材上、课堂上,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阅读需求,这样自然不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知识的增长,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策略

1.巧妙设计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前提与基础。可以说能否激发与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实现学生快乐而主动的阅读,这直接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这是阅读教学是首先要考虑的话题。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与不同的阅读材料来设计新颖巧妙的导入,真正做到上课伊始兴趣已生。如一些饱含真挚情感类的文章可以以音乐来导入,发挥音乐的渲染功效,以音乐来传递特定的情感,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基调展开阅读,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对于一些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则可以用生动的图片来导入。直观的画面更加符合小学生以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的想象,进而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可以以问题来制造悬念,以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使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

2.自主探究阅读,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有效阅读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体参与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要实现师生角色转换,要将更多的选择权与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探究的主人,教师则要成为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以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得以顺利展开。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与宽广的思考空间,不要将知识点一览无余地全部抛出来,而是要多卖“关子”,多设“关卡”,在重难点处、关键词语处巧妙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阅读与思考。当学生个体无法解决或是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释疑。当学生在合作中无法解决时,教师则要给予必要的启发与诱导,以使学生的思考更有深度,思维更加多元,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文本,深刻理解。

3.着重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这不仅体现在基础知识、理解水平等智力因素上,同时还体现在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上。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阻碍,相反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贯彻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将每个学生视为不同的学习个体,为学生量身制订阅读方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与标准。如同样是朗读,低层次学生只要读准字音,能够读下来就可以,而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则不仅要读得准确,流利,还要富有情感。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贴近学生,符合不同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才能促进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

4.延伸课外空间,丰富学生阅读材料。课堂阅读时间有限,阅读材料有限,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要在搞好课堂教学,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向课外延伸,在课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与充足的阅读时间,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达到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见闻、开发智力的效果,才能使学生在课内学方法、在课外求发展,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当然要做好课外阅读材料的安排、方法的指导与成果的检验。教师要制订课外阅读的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也就是说一方面要着眼于教材,要与具体的教学同步,来提供一些延伸与扩展性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则要着眼于整个小学阶段,提供一些适合学生的渐进的阅读材料。要指导学生用课堂上的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展开课外阅读,并积极地组织学生就阅读心得与体会等来展开交流,这既是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检验,同时在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中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水平与阅读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潘淑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09(3).

[2]徐友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旬刊,2012(5).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不可忽视的就是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其教学内容不但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还能从多方面的阅读材料当中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难以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由于阅读材料的匮乏和枯燥性,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其中没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使得阅读课堂变得乏味;学生在阅读中也没有认真体会感情,难以真正提升语言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阅读教学活动,让小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一、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常常还处在因为自己的兴趣来进行学习的阶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也要注意利用这一点展开教学活动。常规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都是教师来安排阅读的内容,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内涵。但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该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

二、教授小学生阅读方式

在小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常常难以真正投入自己全部的感情来完成阅读任务。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缺乏兴趣并且教师所教授的阅读方法过于单一无趣造成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阅读。

例如,在阅读蕴含知识的科技类文章当中,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将其中的连接性文字用默读的方式来进行阅读,只有当进入到文章中有趣的核心才进行有感情和深入的阅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节省了学生在阅读当中耗费了个人精力,降低了平常繁重的阅读任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自身做好表率作用,在带领班级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自身就进行有感情的阅读,带动学生更好地进入到阅读材料的内容当中,引发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思考。

三、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小学生的学习和阅读效率和他们身处的环境也有着一定的联系。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其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去,还能够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情况下进行内容的探讨,进一步深化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现状 改进策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平台。“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对中国教育进行改造的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古今中外教学理论的精华提出的一种先进教学理论,这种教学理念就是把“教学做”看成一件事的三个方面来抓而不是三件事。“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来做来学,方是实学。”是“教学做合一”的内在要求和体现。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对阅读难以提起兴趣。小孩子都有着爱玩的天性,有很多都不喜欢看课外书,而是喜欢玩。学生上课期间的阅读也比较少,这说明了学生有着很重的学习负担,而这也是学生不喜欢阅读的原因之一。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太少,作用不大,使得他们不愿阅读。

(二)阅读的对象较为单一。小学生喜欢听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也就使得他们很喜欢故事书,而其他类别的书则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趣。虽然这种现象不能说不好,但是教师却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去读对他们的成长有利的书籍,让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正因为学生的阅读对象较为单一,使得他们对很多的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都不熟悉,他们对很多的文学作品故事的了解基本都是从电影或者是电视剧中得知的,例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

(三)缺乏有效的阅读引导。教师对他们的引导十分重要,如果教师引导得比较好,阅读效果也会比较好,不管是阅读的习惯、范围等会有一定的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可以经常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让学生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阅读,进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急功近利,放弃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

(四)缺乏有效的阅读环境。阅读环境并不仅仅只有学校、教师,它还包括家庭与家长。如果家长有看书读报的习惯,就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如果家庭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有着丰富的报刊书籍,那么学生就会有书可以读,相反如果没有书报可以看,那么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只能够是纸上谈兵。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如果家长爱看报读书就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如果家长爱好低俗,没有读书看报的兴趣,而是整天沉醉于打牌酗酒,那样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二、运用“教学做合一”来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利用“教学做合一”构建多向对话,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采用了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方式来对阅读教学的实施进行了建议——“阅读教学是一个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谓的阅读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从文字中去建构意义的过程。而这个体验、交流的过程就是对话,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的学做合一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表达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了进行一个准确的判断,同时决定自己要怎样去进行引导,这个引导的过程就是“教”。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长期引导学生进入台上台下、组内组际互相呼应的对话状态,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一个互动式的对话网络,通过这个网络之间的交流来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做合一”,将阅读与生活相关联。生活是一本无字书,语文中的教材都来自于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因此,加强学生对生活与知识的积累是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要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就要让生活进入学生的阅读,让阅读去亲近生活,将学生拥有的生活引入到阅读中来,以此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概念性。让学生学会用生活的体验去对文本进行感受,从而对获取自己独特的体验与见解。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出生活的氛围,将文本带入到生活中去领悟。通过“教学做合一”,让阅读融入生活中,就能够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有生活气息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从生活不同角度去感受文本。例如,学习《春天的手》时,对这首诗歌中所表达的春天到底是什么景象,不同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阅读理解能力,感受与领悟自然也不同。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带入到阅读的过程中去,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们,春天到了,树叶都绿了,大地呈现万物复苏的景象,你最想干什么?”让孩子们自由回答。在学生回答后说:“春天带来了美,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春吧!”在学生明白了自己在此文中的体会时,可以配乐《春天在哪里》进行朗读,体会诗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心灵。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想象“春天的手”是什么样子,“春天的手”到底改变了什么,从而感受春天的河水声、春天的鸟叫声。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出发点,然后映射到课文中去,充分结合生活体验。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融入到课文中去,焕发了阅读生机,从而进行了独立阅读,提高了阅读兴趣。

三、结束语

总之,“教学做合一”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其融入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去,将会让阅读教学的效果更加有效,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或其他学者对如何有效地利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来进行教学做更为深层次的分析,将对如何通过该理论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出更趋完善的诠释。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拓展;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拓展预习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拓展预习,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钱学森》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钱学森的爱戴,体会钱学森为国家所做的贡献,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搜集有关钱学森的资料。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心里留下对人物充满个性化的理解,从而激发起阅读冲动。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拓展预习,如《微笑着承受一切》《大江保卫战》等课文。

二、拓展感悟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与教材的局限,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当然,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

1.抓住语言,感悟文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教材资源,根据其特点组织阅读教学。如教学苏教版《钱学森》时,理解钱学森所说的话:“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谈体会,同时安排练习:“是啊,祖国虽然穷,但钱学森相信只要中华儿女一起努力,我们的祖国不仅会从黑暗走向光明,也会从贫穷走向,从走向……”这个拓展训练的创设,不仅锻炼了学生积累词语的能力,也使学生感受到钱学森拳拳报国之心。

2.突破难点,丰厚文本。每一节课的教学难点往往是教材蕴涵深刻含义的地方,在难点处进行拓展,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如《天火之谜》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雷电的厉害,从而感悟“天火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这样借助课件来突破教学难点,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也让文本更加丰厚了。

三、延伸践行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法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应树立语文大阅读教学观,灵活拓展教材文本,实现学生自主搜集整合信息、课堂教学延伸、综合性学习深度拓展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拓展延伸阅读时空,把学生从小课堂引向大课堂,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求知,让课外资料课内化,将阅读教学演绎得更加美丽。

1.在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如冰心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学习后,可开展《冰心散文欣赏》的主题延伸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冰心散文的特点,感受其散文的内在美与外在美。

篇7

一、关注学生情绪,激发阅读兴趣

有了阅读期待,就应该鼓励学生敢于阅读,培养他们先说后问再议,积极参与学习。在《一定要争气》的阅读教学中: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很生气,决定要让他退学,后来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童第周基础差,却不灰心,半年后,经过努力,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最后成为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说到这里,教师应结合实际让力不从心的学生得到启发,激励学生敢于阅读,敢于发言,学生没有了紧张、畏惧心理,自然而然地投入阅读学习中。激发阅读兴趣和阅读愿望,体现人文精神,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二、展开对话情境,丰富阅读实践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相互建构意义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阅读教学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1、培养积极对话意识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基础。对话过程本质是不同主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共同参与的精神历程。良好的对话氛围产生于教学主体间的对话意识。必须有这样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老师那亲切的微笑,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灵活的教法,都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与仿效。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读乐说,才能产生对话的意识与渴望。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积极对话意识的前提条件。

2、巧妙创设对话情境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

(1)创设对话问题。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心灵的火把。如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教学伊始,老师便让学生看题目,抓住课题质疑:眼睛为什么可以永生?这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有时,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教学《太阳》一课,教师讲了某人的一段经历:小时候从报纸上得知苏联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于是,立志长大了要登上太阳。这时,学生哄堂大笑,教师趁机问学生为什么笑,再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入地了解太阳的特点。

(2)创设对话活动。教语文的邱老师是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的高手,高就高在他组织的课堂表演,不是简单的检查汇报学习结果,而是一场师、生同文本之间的对话。像“演一演”课本剧、“做一做”语文试验、“说一说”故事梗概、“唱一唱”爱国歌曲、“画一画”人物肖像等活动方式,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三、立足学习文本,优化朗读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训练。它是一种读出声音的阅读方式,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既是目标,也是重要的手段。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语文阅读教学要立足文本,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成长。

四、改善教室环境,营造阅读氛围

要提高阅读教学效果,还需要突出教室环境的美与和谐,充分发挥环境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熏陶作用。如充分利用黑板报来展示学生熟悉喜爱的故事、童话、图形,激发孩子对故事童话产生浓厚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阅读效果。

五、开拓课程资源,提高阅读质量

篇8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在高段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在阅读课文是懒洋洋的,教师提出问题也不愿主动参与回答,更多的只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生字词的书写、课文的背诵,阅读过程中体验并不是很丰富。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高。如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阅读中,因学生没有深入阅读,很难体会一老一少的对话中的深刻含义。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成为了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首先,在导入环节中,情境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而以多媒体作为辅助,引导学生以话题、图片(或视频)欣赏、问题思考等多种方式而进入到阅读过程中。如《祖父的园子》的教学中,可采用话题方式,由学生说自己的园子而过渡到课文中的园子,初步感受园子的生机勃勃。其次,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形式上要多样化。如写景状物类(如珍珠鸟)课文的阅读,可在学生读之前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再配乐朗读。在读的方式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可选择默读,也可选择诵读,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能参与到读的活动中,在读中感知和体悟。当然,在读中教师也要注重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对字音、句子的朗读进行纠正和指导,要让学生能做到准确、流利地朗读。

二、培养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高段学生已经学会了查字典,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故而在阅读教学中就需加强对学生预习习惯和质疑习惯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好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解读课文,初步感知。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提出自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已经懂了的教师不讲”“学生还未懂的组织探究”的目的,促进课堂活动中讨论交流活动更加有效地展开。

就预习而言,一是要让学生在预习中解决不懂的生字词等问题。这一方面可让学生在读中勾画,也可采用课前作业形式帮助学生完成。二是要引导学生在初读中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如记叙类的课文要求学生在读后能疏通文义,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对于基础稍好的学生,不仅要其能口述内容,还要能用简介文字表述。在质疑方面则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阅读情况,引导学生在导学案中把自己的问题整理出来。如《金色的鱼钩》中有的学生就对“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等句子产生了疑问并写在了导学案上。这样,教师通过导学案的检查,可更好地在探究环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三、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互动是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成分,在互动中,教师可借助引导语、问题等而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活动和探究活动,同时,针对学生的活动情况,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点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文句子或内容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互动,首先,教师的引导语定要准确规范,即要学生读哪些句子,分析句子的好处,还是分析句子所体现的人物特点等都需要一一向学生说明。如《金色的鱼钩》中“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两鬓都斑白了”的引导,先问“这一句话是在写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学生交流后追问“表现了什么?”由此而引导学生在读句子中把握人物描写方法和作用。其次,若采用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阅读,问题要紧扣目标展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如《圆明园毁灭》中为更好地让学生体会情感,问题设计可如“第二自然段用哪个词来形容这座皇家园林的?”(学生找到相关词语)“圆明园为什么会举世闻名?写圆明园的建筑景观一共用了多少个‘有’?”(学生找到书中概括的一句话,数“有”并朗读体会景观的美与多。)“如果作者要把圆明园的全部建筑和景物写出来,还要用多少个‘有’?”学生思考,教师播放圆明园景色课件,由此而促进学生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拓展阅读渠道,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在以往的小学高段阅读阅读教学中,阅读的拓展方式较为单调,多是以书面练习形式进行,这种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效果不错,但却不利于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体验。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就明确强调语文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为此,在高段的阅读教学中就需拓宽阅读体验渠道,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更好地感悟课文。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感受、理解欣赏以及评价的阅读综合能力。但是从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停留在语文词汇的积累、段落划分以及段落大意概括这种低层次的教学水平上,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本文试图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做出一定的探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写作意图和想要抒发的思想感情,都蕴涵着其特定的情景。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其课程目标使语文情景教学成为一种必然,教师易于在精心创设的情景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以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兴趣与积极性的情景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现实的条件有针对性的创设与阅读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从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索溪峪的“野”》为例,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教学多媒体的视听功能,针对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游览张家界的索溪峪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媒体展示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带领学生进入到课程的教学之中,与此同时,还可以辅助教学课件的阅读影音资料,在轻快的音乐伴奏中聆听标准规范的朗读,为提高学生对该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做好准备。

(二)完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单独从阅读方式来看,主要有朗读和默读,速读和慢读、精读和浏览、听读和视读、配音朗读和清读、个读和齐读等方式,从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需要来看,应用最多的是粗读、通读、精度以及诵读等方式。

首先,从粗读来看,粗读,顾名思义是粗略地读,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即学生的预习。这个阶段学生有可能是出声地读,有可能是默读,不一定要求学生会懂课文的内涵,只要求学生能认识课文的生字生词,知道课文的大概内容,对于不懂的,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去查阅。最好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提出自己的问题。

其次,从精读来看,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弄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就进入了下一个“读”的阶段,那就是“精读”,也就不再是笼统地、通篇地读,而是有重点地读.读那些美的句子和篇章,并鼓励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反复地读,并仔细咀嚼其中的滋味。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这篇课文时,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这个时候,我引导学生去发现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接着,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读中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把课文的内容、词句的理解、感情的体会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日常的教学中,我还会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他们喜欢的句子,并让他们说明喜欢的理由,应该怎么读,怎么才能读出意境。这既是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也是在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

第三,从诵读来看,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语言学习的规律,诵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诵读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用最多的是齐声朗读、选择读、领读、接段读等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有选择性地运用。

(三)巧妙提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的提问是增强学生、教师以及阅读教学对象之间进行沟通对话的有效方法。在具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一定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主动质疑的精神,同时通过教师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阅读发表自己对教师提问的感受、体验以及理解。

教师在设问方式和设问内容上,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创造性阅读和多角度阅读,并以教师提问为契机,结合阅读教学内容展开丰富联想。与此同时,教师在提问内容上要有层次性,一方面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适合不同基础的学生,同时通过设问的梯度性和难度性来推进阅读教学。以人教版《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为例,为了提高学生对本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请学生简单复述课文主要内容;2、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结论和看法呢?3、假如你是孔子,当然是掌握了现代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子说些什么?这三个问题应该说一方面 是仅仅围绕了课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在层次上也是步步推进,通过不同层次的提问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评价方法,结合实际努力改进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下,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标准几乎最终都是通过考试成绩来实施和反馈的,这种评价方法对于处于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缺乏一定的综合性和科学性,极易走进仅仅是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误区。结合新课程标准,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需要在方法及模式上有所改进,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是以评价为导向,落实阅读教学目标。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在按照预设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有的有利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的可能会防碍目标的实现,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有利实现教学目标的,要充分肯定。学生答问题精彩时,要鼓励、赞赏。然而,只停留在赏识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这种“精彩”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新的资源,通过即时评价,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2.是以评价调动情绪,促进体验,我认为实现师生情感的交融课堂教学不光是传授知识,它还包括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更是这样,因为情感性本来都是语文课堂的一个特点,良性的课堂评价更能促进师生情感交融。对于学生而言,当自己的发言得到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时,便能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学习积极性便能得以充分激活,教学就在这课堂评价所带来的的积极的情感交融中逐步走向深入。

三、结论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的学习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当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综合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对象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改进与提高,通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改进从根本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甚至是综合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玲.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J].学科教学,2009(12)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逐步培养才能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所说的那样:“期望学生学习但不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有的教师虽然有学法指导,却流于形式。其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小学语文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我想谈一点儿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文内容上兜圈子,这样的阅读教学,可以说是教法呆板,教得反味,教了不管用;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学得厌烦,学了也不会用。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这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2.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许多教师阅读教学的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的字词句段篇章。教师只注重了课堂气氛的热闹和花样,在课文内容上兜圈子,以为课堂阅读教学就是要把“课文讲深讲透”,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缺乏理性思考,忽视了课文内容的描写,教学中淡化了阅读,一味地追求课堂教学形式表演,以议代读,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来代读。有些教师就恰恰忽略了这一点,由于老师的全面讲解,学生渐渐养成了依赖的心理,缺少了主动的参与精神,这都是教学方法陈旧造成的结果。

3.教师钻研教材不深入

不少一线教师不能虚心地、深入地钻研教材,在实践中挖掘教材的优势,充分发挥教材的工具性、指导性,不能用足用好一切教材资源,在此基础上发现教材的不足和局限性,不能进一步完善它、丰富它。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往往不善于发现问题,不能通过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地领悟教材,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1.正确把握各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

目前小学阅读教学普遍存在耗时低效的状况。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部分语文教师不能正确把握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或越位或不到位,造成阅读教学的盲点。阅读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阅读的知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达成这个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为学生精心设置训练的阶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

2.深入挖掘教材,实施有效阅读教学

书海浩瀚无边,教材中所选的文章,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却是每个单元阅读主题的典范,是学生今后能读好更多书的基石。我们教师作为文本的先行探路者,一定要沉入文本语言的深处,以学生的终身阅读为计,既要读书,又要得法,真正做到读与法的结合,这才是有效的阅读教学。所以说,准确地把握教材,是实施有效阅读教学的基础。

3.重视学生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丰富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语感虽然和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乃至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首先提出语感概念的却是语文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说明语感这个概念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语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直至写入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 语感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是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和语感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无论是从语感形成的心理因素看,还是从语感的功能性看,培养语文对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有选择地利用多媒体

现在的阅读教学多媒体盛行,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那种完全用课件的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的做法是很不妥的。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不用书,而是读屏幕,教材中精美的插图不利用而非要将其做成多媒体。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与感悟的,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生成状态自始至终是我们的关注点和着眼点,教学的进程,课件内容的呈现始终应围绕他们的需求进行及时调控,而不能被预设的某种“电子教案”所羁绊,人机交流不能简单取代人际间的互动。

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所以说,我们使用多媒体课件不要只注重形式。要因需而用,适时适度,恰到好处;要用在关键处,用在点子上,使复杂的简单化,抽象的形象化,平面的立体化。多媒体不是万能的,传统教学手段也不都是落后的。我们经常使用的、近年来在语文课堂上好像不多见的传统的小黑板、教学挂图、卡片等,是成本低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