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关键词】农村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个体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生理上迅速成长,但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由于身心发展不平衡,他们存在着独立和依赖、冲动和控制、成熟和幼稚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导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表现在人际关系紧张、自我评价不客观、性生理成熟与心理相对不成熟的冲突等方面,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城市、农村在经济、教育水平上的差距,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已初具规模,而很多农村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误区。许多农村的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下,只注重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心理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有许多农村教师还存在这样一些错误认识: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只有城市的学生才会有,认为心理问题是一种富贵病,农村生活节奏慢,生活单调,农村学生不存在这些问题;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了解,以致对心理健康的界定及表现认识不清;把心理问题与精神问题等同等。

2.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的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教育过程还是以学生的智育为主,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和水平低下,如有的学校没有安排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室,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进行过相关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匮乏,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对其重视不够。

3.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单一。由于农村教育的特殊性,许多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比如许多农村的中学已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由于教育体制、师资、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及途径单一,存在注重普遍性忽视个别性或者注重个别性忽视普遍性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的注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有些仅停留在辅导个体学生心理问题的单纯心理咨询上,忽视了课堂教育、团体辅导等的作用,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缩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

4.师资力量的匮乏。由于城市乡村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力量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问题。我国许多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明显不足,一方面,当前在农村中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但由于他们缺少实践经验,将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在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时候缺少教育的时效性。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学专业人员的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多为班级的班主任和思想品德教师,他们虽然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相对缺乏,理论和实际也不能很好地结合,这些都造成了我国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

二、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1.更新和转化观念,提高师资水平。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认识,重视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招聘心理学专业毕业可以胜任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要加强整个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例如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讲座,使教师能够系统地接触和掌握心理学知识、心理训练的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2.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一是注重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 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保健知识,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开设专题讲座;另外,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个体心理辅导。二是注重与学科课程的渗透。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除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还需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同时注意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三是注重利用农村有利的自然资源, 开展独具一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注重培养学生意志和挫折教育, 同时还可培养集体观念、竞争意识、环境意识和稳定的情绪。

篇2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农村;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104-01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幼儿心理健康也是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然而,西部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着重幼儿生理保健,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本文将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以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以及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等方面做初步探索。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各类资源具有整合性。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幼儿家庭、社区到课程、教师、幼儿这些教育资源中蕴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能有效地丰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

2.各种方法具有互补性。由于幼儿心理发展呈现的差异性,以及不同阶段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因此,教育的方法也随之出现多渠道,多形式,且需要互为补充。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幼儿的心理具有复杂性,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懂得心理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知识,同时,幼儿教师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如果老师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2.用爱心呵护幼儿心理健康成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幼儿聪明或愚钝,都要拥有热爱孩子的心,用爱给幼儿自信、安全感、信任感。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儿园日常教育的有机体之中,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环境因素。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的乐园,幼儿的学习乃至整个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因此,幼儿要健康成长,环境因素至关重要。

第一,要加强外部环境建设。幼儿园应有足够的空间满足幼儿正常的活动及起居的需要,应尽量保证幼儿园内及周围的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无噪声污染。园内应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室内外装饰和布置应烘托出一种促使儿童积极向上的气氛。

第二,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必须渗透在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心理氛围之中,幼儿期是情感体验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要求开始增强,伙伴之间的情感交往、教师的和谐可亲都是他们渴望得到的心理环境,而只有在这种心理环境支配下,孩子才会安全、自信、大胆的进行游戏。

第三,建设良好的幼儿群体,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长期的、重大的影响,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有安全感,而被排斥的幼儿和被忽视的幼儿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当前,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

2.家庭因素。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在家庭因素中,父母对子女的教养与态度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有些父母过分迁就和袒护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这往往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固执、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不良品性。因此,家长在教育中,只有尊重孩子意愿,尊重的权利,对孩子适度地要求,孩子才会健康地发展.

家庭气氛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因此,作为家长,要着力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保持良好的心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3.人文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幼儿园气氛和幼儿园的人际关系直接关系着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方面,幼儿园的气氛事关幼儿心理健康,幼儿园的气氛与教师的道德修养、职业意识及教学水平等方面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幼儿教师应该对幼儿充满爱心与耐心,如果整天阴沉着脸,动不动就对幼儿大声呵斥,会导致幼儿心理扭曲,情绪不稳,甚至出现暴怒、焦虑、抑郁。教师的职业意识与教学水平也影响幼儿园的气氛。因此,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氛围,是允许失败,允许犯错误的氛围.

另一方面,幼儿园的人际关系是幼儿园人文环境中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教师整日与幼儿在一起生活和活动,教师的言行和情绪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这幼儿,教师稳定的情绪和完整的人格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幼儿的行为.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以便能给幼儿以健康的影响。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邹长缨.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中国西部科技,2011,(24).

篇3

【摘 要】由于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导致农村的教育水平一直与城市的教育水平相差甚远,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心理教育,一直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导致农村的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由于农村的师资水平比较低,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在思想意识上比较忽视心理教育,同时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却又得不到正确的辅导和教育,造成农村初中生出现自闭、自卑、自杀等问题。【关键词】农村初中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前言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提升和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城市的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普及开来,同时在教育程度上不断深入,但是在偏远的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开展,导致农村初中生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看待问题、与人相处和培养人格品质的基本前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小学生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农村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如何呢?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呢?笔者针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1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近几年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初中绝大多数没有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同时有些学校即便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是由班主任或者其他任课教师代为进行心理课程的授课,关于心理健康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是没有统一印发心理教材,只是由老师进行口头授课,学生进行听讲,没有硬性的考试要求。总之,农村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普及开展,同时在授课形式、授课内容上也要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学校的教育中基本属于空白。2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存在的困难2.1心理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我国的心理教育起步比较晚,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在数量上也比较少,那些接受过专业的心理教育的老师大多数留在教育条件较好、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城市。面对贫穷落后的农村,没有专业的心理老师愿意去。虽然国家针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中老师进行定期的培训或者是辅导,但是农村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且教育经费有限,很多学校不愿意将经费用在心理老师的培训上,由此造成农村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心理老师都是上了年纪或者根本不是心理专业的老师,开展的心理教育也只是走走形式。2.2在思想意识上错误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农村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在思想意识上忽略心理健康的教育,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硬性的纳入到中考的考试范围内,很多老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任何作用,不能提升学生的主科成绩,反而浪费时间,同时,他们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把心理课程的开展,当做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事情。同时,很多人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概念,认为二者是一回事,没有必要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农村的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识是造成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一直空白的原因之一,因此,改变他们这种愚昧的思想意识是进行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同时要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区别。3开展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3.1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各地教育学院应组织专家定期举办适合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这是解决农村初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教师问题的根本办法。由教育学院组织专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是比较合适的。此外,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应深入农村初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农村初中学校也应积极主动参与理论工作者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期间得到理论工作者的指导这是目前许多学校采用的方法,也是当前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不能仅限于专业教师,应该对所有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以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3.2建立地方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指导和监督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因而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在农村,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还是学生、家长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在农村初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加强宣传工作。要搞好宣传工作,单靠心理学理论工作者的自发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政府部门的介入。因为要大面积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只有政府部门的介入,才能使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保障。结束语总之,国家要在政策上鼓励农村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要在经费和师资培养上对农村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支持。【参考文献】[1]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辞典[M]. 上海出版社,1990.[2]钟 青主编. 青春期知识手册[M]. 中原人民出版社,1991.

篇4

一、农村心理教育现状情况透析

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精神与物质的不平衡状态,学生心理偏差出现的比率较高,校园暴力、厌学、早恋等现象较为普遍。近年来,只有重点中学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少数中小学设置了心理课程,极个别学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总体上心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尚未形成一支具备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二、改进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专门的心理教师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和基础。培养一支心理健康、师德高尚、善于协作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2.政教处、班主任应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目前教育形式下,各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主要依赖于政教处和班主任的工作。而实际情况是,政教处和班主任在学生常规管理和纪律卫生等方面几乎花费了全部精力,能留意到学生心理变化的较少。首先,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题培训,确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模式。其次,充分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课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心理知识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

中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设计,贴近学生生活,许多课程设置与心理密切相关,在当前专职心理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重视培养思想品德课教师,渗透心理理念于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5.注重个别咨询与辅导

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可在学校设置心语小屋、知心信箱、心理热线等,给学生提供倾诉和寻求建议的窗口。

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规范开展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是总结、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重要手段。注重心理健康成果的挖掘与交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进行课题、论文、个案辅导、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校园心理剧等征集评比活动。订阅、组织阅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类书籍、刊物,逐步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7.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一职

选择人际关系良好、乐于与同学交往的同学担任此职务,及时发现解决学生中的心理偏差和困惑,做好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调动学生的心理自我成长能力。

8.开展家长的家庭教育、心理知识培训

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在孩子综合能力及人格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上,家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与家庭教育积极取得配合,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篇5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不仅要求劳动者有着健康的身体,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而小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起着重要作用。现在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谈一些看法: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懒惰、专断、任性。经常有家长告诉我,孩子不爱做作业,不爱做家务,穿衣吃饭挑剔,太难管,太任性,做了错事不愿认错,不服管教。有的孩子做了错事,父母管教,以赌气不吃饭、不做作业相要挟,而爷爷奶奶心疼孙子不让管教。一名小学生因呆在家里整天看电视不做作业,父母劝其做作业,可是这个孩子就是不听,继续看电视。父母无奈之下关了电视,孩子竟然摔了遥控器,在地上又哭又喊,打滚耍赖。受到父亲严厉批评后,竟然离家出走,全家人找了半天才找到,最后连哄带许愿才领到家。这样的事情发人深省,令人忧虑。教训告诉我们要更加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性格孤僻,不适应集体生活。当前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而家长往往忙于工作无暇与孩子交流,或因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不能与孩子很好地交流。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的儿童,他们的心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性格稍微内向一点的儿童就会变得越来越自卑、孤僻,不善言谈,不愿与人交往或不善于与人交往,对集体生活出现严重的排斥心理;性格外向的儿童则发展得更加散漫,贪玩,忤逆心强,争强好胜,在兴趣的形成上则不受约束,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养成不良的兴趣爱好。

3.生活自理能力差。父母对子女具有较高的溺爱,在生活上过细的照顾,凡事不准孩子动手,对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不信任,这样就使孩子在生活上缺少实践的机会,凡事依赖父母,缺乏应有的锻炼,缺乏生活体验,导致孩子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久而久之,一种依附心理逐渐形成,一旦脱离了父母,生活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农村小学生产生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社会应更加关注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关注“留守儿童”,努力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教育要把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认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知识,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要做好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根本的在于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三、如何实施好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家长应有意识地克服过度照顾和过度保护,凡是其能自己独立或在指导下完成的事,让孩子自己来干,不要包办代替。独立自主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应给孩子多创造锻炼其独立能力的机会,应尽早鼓励其自我照顾,稍大一些,可交给孩子一些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完成得好,要鼓励、表扬,促使其增强自立、独立的积极性。要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活动能力。所谓自主活动,就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去活动。凡是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孩子们的自主活动,家长们都应该尽力给以鼓励、支持。即使失败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仍可磨练孩子们的意志力,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还会促使孩子多动脑筋,知道在世界上办成一件事并不是容易的事,激发其刻苦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要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为了克服孩子的弱点,应对孩子进行适度的逆境教育,进行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勇于实践、经受挫折、克服困难、摆脱依赖和培养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锻炼,使孩子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孩子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孩子对于家庭来说只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却意味着整个未来,因此谁懂得怎样更好地教育孩子,谁就赢得了未来,谁就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篇6

第一、做好专业教师的培训。学校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大投资,在本校培养至少一名专业的心理教师。

第二、做好各学科教师的延伸培训工作,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及训练的方法,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教育行为。

第三、做好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教师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愉悦的心境,和稳定平和的情绪投入到教育中去,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第四、做好评价工作。学校要建立包括各学科教学成果、师生的情感体验、健康水平测试等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

第五、做好各学科的渗透性教育。各学科教师要打破学科概念,发掘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六、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角色,他既是管理者,又是陪伴其成长的朋友,与学生的交往最为密切。因此,班主任的工作一定要勤、细、实、巧,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根据不同学生地不同心理问题,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

2.文化陶冶

开展丰富多彩,健康高尚地各种文体活动,演讲比赛,团队活动,给学生心理发展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并可通过橱窗、板报、专栏、手抄报等方式营造健康和谐的的校园文化环境,以陶冶学生的性情、促进其活动能力,集体生活与人际交往能力。

3.爱的滋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把爱当做心理教育的催化剂、灵丹妙药,你会发现走进学生心灵是多么的幸福。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社会、学校、家庭的爱的教育资源,实施爱的教育,营造爱的氛围,让感受爱与奉献爱成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每个学生的生活方式。

篇7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具体来说我们教师不仅要做“传道、授业、解惑”工作,更应该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随着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农村教育出现了新的情况,整合教育资源,实行了寄宿制集中办学势在必行,这就给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管理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学校除了要在宿舍管理、生活保障方面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外,还要十分重视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住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寄宿生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此,本人作了如下思考:

一、主要心理表现及其成因。

集中办学后,学生从分散的村庄集中到寄宿学校统一住宿,他们中年龄最小的10岁,特别是,这些住宿生中有50以上是留守生,大多由文化程度极低的爷爷奶奶带,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缺乏指导,加之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较重的心理压力。所以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有其独特的表现。

1.不善交流,性格孤辟。有八成以上的家长和孩子情感沟通时间减少,而我们的寄宿生又有多半的孩子需要父母能多留给他们一点时间。由于寄宿生每个月有20天不能和家长见面,而到了放假回家,又由于家长要忙农活或者打工,也不能和自己的孩子很好的沟通。特别是留守儿童,几乎没有与父母交流的时间,导致许多的学生和自己的父母之间的共同语言日渐减少,甚至有的学生说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基本不说话。长期如此,自然会出现情绪异常,如忧郁、胆怯、孤僻、优柔寡断、冷漠,有的孩子会出现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容易沟通等等。

2.缺乏安全感,情绪焦虑。一是过早的独立生活方式导致情绪焦虑。寄宿本身就是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与以往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学生突然离开了家庭,离开了亲人,很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行为上也表现为孤独、羞怯。当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经常产生难以应付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缺乏安全感而情绪焦虑。如:怕被同学欺负,怕有病无人照顾,怕尿床,怕从床上掉下来,怕自己学习差,处理能力差被同学耻笑等不良心理反映。

二是小学生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个体心理的发展经历着童年期与少年期的交替,此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怀,但父母却不在身边,当他们独立面对许多问题的时候,会感到很茫然而产生情绪焦虑。

三是由于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思想简单,孩子寄宿于学校,一般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一旦孩子有了学习上的问题,他们的态度粗暴,轻则谩骂,重责打、罚,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四是学校规范化管理与竞争机制也会给他们带来压力,特别是竞争失利带来的挫败感与失落感也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竞争带来了精神上的紧张与疲劳,从而让寄宿生会有许多的不适应。

3.自控力差,容易冲动。寄宿生和走读生相比,寄宿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不少的孩子在缺乏监护人的教育管理情况下,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造成学习落后和行为表现落后。特别是留守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带,对孩子过分溺爱,疏于管理和教育,甚至对孩子听之任之。他们更多的是从生活方面满足孩子们的需要,而很少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

二、几点应对策略

1.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拓宽沟通渠道。一是定期召开帮扶教师、寄宿生座谈会,提高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二是定期让留守生与父母通话,汇报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让他们感受父母的关爱;三是利用电话、家访等形式,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加强与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和教育方法;四是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感恩教育等,使寄宿生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正视自己成长中的变化。“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从儿童到少年这一时期身体和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要让他们认识到,这是很正常的,不必焦虑、恐慌,更不要逃避,要引导他们感受成长的快乐。指导他们在困境中迎接挑战,在彷徨中寻求帮助;引导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营造关爱氛围,给以更多的情感关怀。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可见,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一是从学习、生活方面针对不同心理表现进行分类、分组,制定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并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二是精心策划主题活动,创设更多的交流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感受温暖、感受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4.给与足够自由空间,和谐精神环境。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如寝室内务整理、课外兴趣小组、游戏等等。这样既能愉悦精神,又能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沟通、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使同学们认识到遇事要宽以待人,豁达大度。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健康向上、团结拼搏、欢乐温馨的班集体。在这样的集体中生活,他们会感到温暖、感到安全、感到快乐。

篇8

关键词:农村;高中住宿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70-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打工谋生。有条件的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村学生留守在家或寄宿在学校就读。未成年人长期与父母的分离不利于其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也会在心理上留下许多问题。研究表明“寄宿生与走读生相比存在更多的焦虑及抑郁倾向、人际关系问题、性格缺陷、行为和学习问题”。[1]西部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而西部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状况更是如此,农村高中学生的父母所接受的文化较低,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指导,加之经济所迫,还要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匮乏。甚至许多高中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就是留守儿童。到高三阶段学习压力加大,使其心理问题更加突出。有研究表明“高三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国内青年常模和中学生常模”。[2]农村高中住宿生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校园之中,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欠缺,再加上没有能够提供心理辅导的场所和渠道,这就使许多住宿学生在感到心理压力、情绪困扰时而不知道也无处去解决。广大住宿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难以解决,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健康的成长,由此可见,妥善解决高中住宿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

二、影响农村高中住宿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缺乏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不仅为青少年提供物质条件,还担负着子女教育的责任。如果处于青年早期的高中生在自身身心成长、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上,家庭如果不能给予其解答和支持,就会在对自我的看法上、人际关系上出现一些偏差,不适应社会竞争。从心理方面来看,农村住宿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原因是与其父母家人长期处于分离状态,一般是其父母一个月才回家一次,甚至一个学期学生才去父母打工的城市相聚一次。而且一些学生从儿童时期就与父母分离,就没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依恋[3]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一般来说童年晚期和青少年早期形成的依恋关系变化不大,会保持相对稳定性。因此童年时期形成的依恋关系到青少年阶段继续影响其与父母的正常依恋关系以及与社会交往的发展。

2.高考压力。高考对农村学生命运的改变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西部落后地区,高考是一条为数不多的改变农村学生命运之路,也可以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所以也使得农村学生面对高考感到更大的心理压力。在性别差异上,女生相对心理问题更多,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农村对女生的教养更严格,而女生自身对人际就比较敏感、比较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所以更易产生自卑、抑郁等消极情绪;另一方面是由于女生的出路比男生更少,高考对女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在学习上感受到更多的压力。

3.经济压力。从学生的经济现状来看,农村住宿高中生的家庭相对来说经济状况较差。有关研究表明[4]:经济困难与心理健康呈负面相关。长期的贫穷和经济紧张会降低父母的效能感,使父母挫折沮丧感更强,易发生婚姻冲突,对子女的要求和变化不敏感。这些对青少年的环境适应有消极影响,更易使青少年变得焦虑、沮丧,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学业成就也较低。

4.学校的忽视。从学校教育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片面重视升学率,且西部落后地区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缺乏,也使得这类学生在面对各类心理问题时,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关心,从而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从教师的认知上看,部分教师对农村学生存有片面认识,觉得农村学生由于缺乏早期的教育、培养,没有城市学生思维反应快、知识面广,甚至缺乏礼貌,加之家长与老师联系非常少,所以对这类学生主动关注的积极性不高并且不太重视,也不愿与他们在学习和思想上多交流,这也必然导致农村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减少。

5.学生自身因素。从农村学生自身的认识方面看,许多农村住宿学生比较自卑、缺乏自信,不敢主动与老师交流,也缺乏与老师沟通的技巧,在老师面前显得焦虑、紧张、胆怯、害羞。这些也导致教师对这类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充分。在社会支持方面,农村住宿学生在主观支持上欠缺,对支持的利用度不够;且在面临困难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应对困境,较多地运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解决问题等较成熟的应对方式,这也会导致其心理压力增大。总之,由于家庭、学校、教师、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和农村住宿学生自身的因素,都使农村住宿学生在高中阶段呈现更多的心理问题。

三、对农村高中住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发挥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5]:社会支持总体及三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与主观幸福感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之间存在中等的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之间呈中等程度的显著负相关。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个体发展的生态环境是由若干个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其中家庭和同伴、学校是对个体发展起着直接影响的微系统。特别是家庭环境质量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自信心和同伴关系。因此家庭的情感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会影响个体的发展。农村住宿学生父母应提供更多的精神方面的社会支持。农村住宿高中生的家庭相对来说经济状况较差。有研究表明[6]: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经济条件较差会对其社会适应产生消极影响,也会使他们出现较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如果社会各界能为贫困家庭提供经济援助和精神上的支持,贫困家庭的家长也能够对子女采取多鼓励和适度的约束策略教育方式,会对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青少年起积极作用,使得他们较少受社会经济地位的负面影响。因此,农村住宿学生的父母应该有完整的责任意识,要定期与子女沟通,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表达对子女的关爱,特别是家长要加强对孩子心理的关注。

2.加强班级建设,为学生发展良好的伴群关系创造条件,培养农村高中住宿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一项关于南通市青少年的社会支持调查研究[7]的结果表明: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主要源于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核心成员依次为好朋友、父母、兄弟姐妹等家人以及老师。由此可见,同伴、家庭、学校是青少年最重要、最直接的社会支持来源。特别是同伴关系在其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班级建设,为学生发展良好的伴群关系创造条件;有关研究表明[8]:青少年的朋友关系对于其心理发展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积极、富有信心和勇气,各种社会能力发展得也更好,也为日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提供了基础。

3.加强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班主任心理辅导应该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培养学生健康个性与情绪、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境、破解青春期的烦恼、重建积极的行为方式以及展现丰富的生活、精彩的生命。笔者曾在担任高三班主任期间,把心理咨询技术特别是团体游戏辅导广泛应用于班级管理当中,特别是充分利用班会课,对所带班级开展团体和个别辅导,引导其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增强其应对技巧的指导,学会采用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避免幻想、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提高耐挫力和应对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信、宽容、坚韧的品质,使他们能够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增强了耐挫能力,并能够保持乐观、平和、愉快的心境,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了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进行心理教育,还可以通过共青团、学生会、心理社团等形式来进行。

4.设立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学校心理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因为心理教育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形式是心理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普通课程中虽然包含了某些心理教育的因素和成分,但是不系统不全面,也缺乏科学性。只有开设系统的心理课程,才能利用各种教育和心理手段改进学生心理的缺陷,发扬其优势,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心理特征,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彦芳.寄宿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97-99.

[2]王小康,黄路阳,季宏,朱寿安.西部农村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08,(3).

[3]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34-136.

[4]袁浩.经济社会地位、年龄与心理健康:一项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J].社会.2011,31(1):159-194.

[5]宋佳萌,范会勇.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8):1357-1369.

[6]占盛丽.从个人和学校视角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1,(12):10-13.

篇9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分离, 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因此,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迫在眉睫。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获得更好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经济报酬就背井离乡去城市打工,他们的孩子就交付给年老的祖父母养育,逢年过节才能回趟家看孩子,这种在父母长期缺位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所以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和一些心理问题。家庭因素不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唯一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生活在自我的小世界里,进行自我封闭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是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祖父母与儿童年龄差距较大,不能很好沟通,祖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2.情绪不稳定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呵护和陪伴,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容易暴躁,情绪易失控。

3.不善于与人交往

留守儿童大部分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缺乏与人沟通的技能。

4.留守儿童比较缺乏自信,内心自卑、迷茫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比较贫困的地区,家庭条件一般比较贫穷,而且父母一般不在身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许多困难,所以他们都比较不自信,内心充满了迷茫。

除了上述问题外,留守儿童还有着厌学、缺乏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较强的焦虑感等问题,在不同的留守儿童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并不是所有留守儿童都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做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工作。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平等对待,不给留守儿童贴“坏标签”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留守儿童,我们不能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只看到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这样就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不给学生贴否定性“标签”,而是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倾注真情,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

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一位老教师曾意味深长地说: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教育工作刚开始时,就已经失败了。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有了爱,人与人之间容易沟通,有了爱,倔强的人会变得格外驯良,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的批评较多,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还经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学生,结果会事与愿违,甚至出现顶嘴或出走、退学的现象。我们要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就应该用爱心去教育转化他们,忌用“死不悔改”、“不可救药”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言语,对他们更应该倾注真情,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田,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方蓝天。

(三)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又无法得到家长的关注和引导,而现在的监护人往往都只关心生活,不关心心理的需求,因此容易发生心理障碍。为及时了解、排除这些心理障碍,教师应多为留守儿童搭建平台,解开他们的心结。

1、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代管到人。

“代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职能缺位的孩子有了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空间。

2、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

充实业余生活,吸引他们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如:教师在班级开设 “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的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与学生“结对子”,帮助解开心灵的疙瘩,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校园心理剧表演、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队会和课外文艺科技比赛等活动。

3、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

学生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如:电话咨询、“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4、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首先,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

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学校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对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留守儿童要继续激励他们,多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对一部分习惯不好的孩子,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更需要老师付出耐心和爱心。不放弃、不歧视,最大限度地争取家庭教育合力,督促好孩子学习,引导孩子做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其次,生活上优先照顾。老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第三,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 (四)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要积极开展联动教育,不断提高家校互动水平,共解留守儿童教育难题。

1、加强互动,提高家校合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家长认识,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民工返流契机,组织好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向家长倡导科学育人,鼓励家长与亲子互动,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要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通过打电话给外出的父母,写联系卡向监护人反馈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做到联动教育。要针对留守儿童成长变化,及时与其家长沟通联系,同家长一起制定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计划和方案,一起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满足需要,建立“家长”制度。留守儿童的一个共同心理委屈是:父母给他们只是“钱”的满足,而缺乏的是情感上真正需求的“爱”。情感的空白需要用爱心来充实。建立“家长”制度,可以满足留守儿童爱的需要。“家长”的职责,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辅导,要侧重于生活上的关心指导、思想上的教育引导、情感上的启发诱导。还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定期与家长通电话,达到相互沟通,每个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通报其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家长”不但要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还要对他们的业余爱好进行引导、指导。如果留守儿童出现生病等特殊情况,“家长”还承担起送医院治疗,照顾饮食起居等事项,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白,必要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求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在节假日,对无亲友可依靠的留守儿童,“家长”还要安排他们过“家庭团圆”生活,以弥补他们的亲情缺失。针对留守儿童所犯的错误或不良苗头,“家长”不能简单的处理,而应在全面了解情况、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为了预防留守儿童发生错误事件,“家长”尤其要加强对“问题儿童”的疏导和监管。这样,通过“家长”制度,搭建了家校沟通的桥梁,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家校联动教育的成效。

篇10

一、组织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由于受当前教育考评机制的制约,青海农村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普遍不够重视,缺乏系统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被等同于“副科”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是被班主任或政治老师作为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班会课、活动课加以实施。

一些条件较好的镇中心学校虽有相对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机制,心理健康教育被当作装点门面的学科。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宣传和普及活动,消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误解;以点带面,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繁荣。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由专兼职人员组成专家小组,依照一定的参照标准,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开设、日常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资金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学校毕竟属于新兴学科,缺乏相关专业教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相当强的农村学校领导,即使到高校招聘了相关专业的教师,也因这些应届毕业生缺乏经验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落到实处;而其他农村学校大部分没有专业老师,甚至让政治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且,在农村,很多家长乃至部分教师还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学科,因此教师和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业余和兼职的心理教师匮乏。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农村学校缺乏专业心理教师的现状,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地方教育部门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课标进行考核,并要求每个学校都按规定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切实提高心理教师的地位,解决好各种津贴待遇。

2.充分挖掘社区、家庭、学校、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让社会各界都来支持、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业余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问题与对策

由于目前农村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大多没有硬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因此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随意性很大,主要根据各校领导的意愿和师资条件开设。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缺乏,又导致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低下,教育方式多以学科化方式进行,重在照本宣科地灌输概念。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与新课改精神不符,而且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针对以上的问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吸收他人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拓宽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

2.针对学校教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以学习心理研究为突破口,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