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篇1

关键词:国际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区别联系

一、国际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

(一)国际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不同

国际经济一体化主要是指各个国家之间的国民经济相互联系,取消限制和歧视,不断开放,最终形成使各个国家彼此依赖、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各个国家之间让渡一定的国家,政府之间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并建立统一的机构对各个国家的经济行为进行管理,最终使资金、商品、劳务、服务等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更协调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中,经营者对利益的追求推动市场的不断扩大,超越国界的限制,通过信息、资金、技术、服务等要素是世界经济活动成为紧密的整体,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相比较,不同的是经济全球化主要是表现在经济领域的发展趋势,使整个世界的经济贸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

(二)国际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的主角不同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主要是各国政府和相应的统一组织进行协调和推动。各国政府和联盟组织作为行为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经济政策的协商和制定,将各国共同利益作为工作目标和要求,顾全大局,努力做到同时增加各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促进经济发展,让其享受更多的经济福利。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扮演重要角色,出于对利益的驱动和追求,对扩大海外市场,增加全球的市场占有率都有强烈的愿望,在实现在其利益获取更多的利润的过程中,跨国公司主动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为经济全球化做出突出贡献,成为全球化的主角,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是资金、服务、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增强。

(三)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不同

国际经济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各个国家放弃了部分国家,同时为顾全大局,遵守互利共赢的原则,还要让渡经济的,强制解除海关门槛,实现零障碍等,给政府和国家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国际经济一体化也给各个国家的居民带来很多有利的方面,使各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经济资源可以得到更大程度地利用,在其他方面,如旅游、留学、出差等各方面都简化原来货币兑换等程序,使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关系更加密切,为世界和平与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和合资公司发展更加迅速,只是在一些经济权力方面与原来相比有些许削弱,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还是主要由公司自然地去完成和推进,并不影响政府和国家的权力,也不受到国际组织的统一管理和指导,其实现方式主要是依靠跨国公司的生产力的推动,市场作为媒介让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使经济发展的历程走向更崭新的一个阶段。

(四)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不同

国家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和未来趋势,它们都在目前经济发展的状态下进行推进,但是发展的进程不尽相同。国际经济一体化在狭义的理解层面上,是指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前大部分“一体化”的范围都比较小,所以国际经济一体化在当前阶段只是萌芽的阶段,并没有具体实现这一状态,并且距离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完全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相比,经济全球化已经逐渐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进口商品的不断增多等现象都提醒人们,我们处在开放的经济时代,也已经处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状态在不断向经济全球化的“完善”和“深入”方面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现实的阶段和重要里程碑,不断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贡献。

二、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联系

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并不等通,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之间既存在差异也存在很大的必然联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实现国际经济一体化提供了经济基础,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必经阶段。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从政府、政策、制度等方面也为经济全球化的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方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更好地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理想和最高奋斗目标,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既定方向和最终结果。所以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两者之间在目前发展阶段具有必然的联系,并且不断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二者相辅相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深入和改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牵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提高资源优化配置率,协调世界经济发展的状态,促进世界经济及各方面的科学地、长期地发展,使世界经济相互融合,为世界和平和和谐发展带来更多的动力。

三、结束语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既有差别又有必然联系,二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会并存,虽然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都会给国家带来一定的挑战和风险,但是更应该看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合作与融合给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带来的积极意义,各国经济的发展都与外部经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认清经济发展的形势,把握时机,加强合作与交流才能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特征。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管理

经济全球化是顺应时展潮流而生,是一把“双刃剑”。它为世界各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与挑战,特别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前进阻力。因此,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应当分析企业竞争优势,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机遇与发展

(一)有利于吸引外资,学习先进技术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经济全球化为企业直接吸引外商投资提供的便利途径。同时,通过与外商合作,加速了中国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与生产经营效率,促进企业发展。

(二)有利于形成企业人才的多元化

全球化使得多元化经营成为企业占据全球市场采用的重要战略方式之一。不同的种族、文化和意识形态在企业内部相互交织,形成企业人才队伍的多样化。多元化的员工队伍提高企业扩大外部市场能力,提升了企业的国际化视野。

(三)有利于形成跨文化的企业管理理念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跨文化的企业合作与信息交流,帮助中国企业更快速有效地学习和吸收世界上优秀跨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只有将国外先进管理方法与中国企业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形成适用于广大中国企业发展的跨文化企业管理理念,更好地突出企业优势,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的中国依然有很多企业选择低成本、粗犷型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很大阻碍。经济全球化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优秀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人才,使得善于思索的企业意识到要进行企业调整来推动企业持续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如何进行调整以适应全球化经济竞争又成为各大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企业人才的重视不够

很多企业在员工选拔环节就不够重视,甚至对员工素质的理解也出现偏差,更在员工胜任能力上未能给出较合理的评估,导致素质测评趋于表面化。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上方面也不够重视,不能结合企业发展阶段进行不同的人才培养与储备,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保障支持,同时也忽略员工的需求及职业发展,造成核心员工的流失。

(二)企业文化意识淡薄,流于表象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通过企业文化理念的传递使得在员工心目中得到广泛的认同感,在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使员工积极服务于企业。但是很多企业仍然单纯为了“做出文化”而提出文化,忽略员工对企业的认知和理解,便构成企业发展的阻碍。

(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落后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想要获得生存发展,必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需要企业采用最适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形成一支有凝聚力的员工队伍,最终形成企业核心价值。现阶段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存在着只想控制员工,不懂得尊重员工;只要求员工奉献,没有相应激励措施等问题。

三、加强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企业人力资源计划和人才测评体系

一个企业在制定其总体战略计划以后,就必须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计划,否则总体计划就无法实现。企业的人才测评是企业进行员工选拔及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凭借完善的人才测评体系,企业才能选拔到优秀的员工,任命其最适合的岗位。可胜任的岗位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人才评测体系实际上也是对企业内部组织设立的一次梳理。员工素质测评不仅对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进行考核,更能为企业衡量员工潜力,协助企业进行岗位匹配和人力资源储备,从而满足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二)建立企业员工培训开发体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员工来讲,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能力才是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而企业是否有人才发展计划也已经成为求职者选择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企业来讲,只有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开发,才能满足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企业必须要建立一整套与其发展相适应的培训开发体系,才能吸引人才,开发企业核心人才,培养企业后备人才。通过人才培训体系,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创新,并且通过员工培养计划,可以促进企业和员工间良好的沟通合作,增加企业凝聚力。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真正可以长久发展的企业都有自己适用的企业文化,它对促进企业经营业绩、凝聚员工力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中小型企业都应在学习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现代的企业文化中企业应有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将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的最重要资源。做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企业的发展依靠员工。在企业内部环境里,要正确一处理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不仅要尊重员工多元化的价值追求,更要给员工广阔的空间去激发更多的创造能力。企业文化可以更多地趋向开明、开放、包容,更多关注员工的兴趣、爱好和员工可能的发展方向,通过文化培养员工的参与、协作和奉献精神。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人才的选拔培养已经成为企业树立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中小企业应认识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能否给员工提供一个适合其发展的良好环境,能否给发展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当代企业或优或劣、或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志。企业建立并完善选才、育才机制,将可以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来满足企业发展及全球竞争的需求,通过现代企业文化的打造,以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牛语文.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晓.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3

一、从发展中国家角度看经济全球化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出现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经济全球化相对于非经济全球化而言,是一种制度创新,该制度的形成是缘于它能提供的相对于非经济全球化更多的实际和潜在的利益。在这种制度框架下,国家经济主体的视野已不再局限于本国一隅,而是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优势,并进行配置。在经济现实中,我们也看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日益享受到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质量的物质产品、高素质的无形服务,日益享受到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效、利润和发展机会。但我们还应看到另一面,即经济全球化不仅能够带来诸多好处,同时也能带来坏处,甚至能形成经济全球化的“陷阱”。因为发达国家经济起飞的发展路径以及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并非“救世良药”,如果用“剂”不当,甚至能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陷阱”,乃至引发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全面衰退。

(一)发达国家在赶超发展阶段的路径启示

经济全球化的首推者是西方发达国家,但这是否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是依赖经济全球化而进入发达国家之列呢?其实不然。以美德两国为例,实际上,它们在经济起飞阶段都推行了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只是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乃至能与发达国家抗衡时,其贸易政策才发生相应变化。在18世纪,英法是当时的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美德两国当时只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对弱小。为赶超英法两国,1791年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了著名的《制造业报告》,并指出为使美国经济赶超英国,应保护美国的幼稚工业,此后为阻止英国商品的过度竞争,美政府把平均关税率从19世纪初期的20%提高到1865年的479%。而德国的做法是,为支持德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铁血宰相”俾斯麦提高关税的总体水平,并相继执行了旨在保护国内市场的其他措施,如:设置进口配额、征收各种国内税等。直到后来,美、德的工业发展水平在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扶持下,才有了较大的飞跃,并在短期内赶上了英、法等发展较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总之,发达国家在早期的历史路径表明:完全开放国内市场的经济全球化模式并不是赶超型发展国家的必由之路。

我们应该明白,发达国家之所以积极倡导并推进经济全球化,其目的济环境、相对提高了经济素质。其实,从本质上讲,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的用意只是在于:利用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强大的经济、技术优势,尽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主动权,以实现国家利益极大化的目标。

(二)经济全球化所附带的高风险性及发展中国家的不成功实践

1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全球金融一体化,使世界经济具有很高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生产和管理方式随之发生巨大变革,国家疆域对世界经济的约束力减弱。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使得资金的跨国流动成本日益降低,流动效率得到提高;与此同时,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又反过来促进了资金的全球流动,其结果是:虚拟资本急剧膨胀,金融资产总量及其增长与实际生产总量及其增长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虚拟经济与实质经济严重脱节。目前,全球每天的外汇交易高达1.5万亿美元,而现实需求至多只有300亿美元,占外汇交易总量至多达2%,其余的大量国际资金流动,目的纯粹是为了套取利差和汇差等投机利润。据统计,目前国际游资已达7.5万亿美元,相对于全球犌犇犘的1/4强,这些投机性很强的短期游资始终像幽灵一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徘徊,危机一旦爆发,危害巨大,增加了这个世界的不稳定性。

我们知道,过度投机往往伴随着市场的无序化和高风险,这必然会破坏市场的效率,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提高国际融资的成本,最终必然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这正是经济全球化“陷阱”的根源所在。

2发展中国家的不成功实践。对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很高的热情,在二战后不久,各国就积极致力于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此作为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前奏。在过去数十年里,发展中国家已创建了近百个区域性经济集团,如:东南亚国家联盟、阿拉伯国家共同市场、安第斯条约集团、中美洲共同市场、西非国家共同体等等。然而,发展中国家是否藉此取得经济上的成功了呢?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发展区域集团乃至实现经济全球化并没有藉此取得成功,甚至还陷入了这样一种“怪圈”,即:经济落后—发展区域集团—贯彻经济全球化政策—出现经济泡沫—泡沫破灭—经济衰退,我们把它称为经济全球化的“陷阱”。韩国、墨西哥的经济实践便可以证明。

韩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初衷是为了分享经济全球化的丰厚利益,然而其实践如何呢?韩国在经济全球化初期,利用其人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取得了对外贸易的繁荣,并维持了一段时期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暂时的经济繁荣掩盖了韩国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并导致该国政府错误的经济决策。一方面,韩国为加入世界经合组织,轻率地放松了资本项目管理,不加区别地盲目引进外资;另一方面,韩国政府片面强调外向型经济取得短期利益,不注重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结果导致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乃至爆发了目前仍在持续的严重经济危机。

墨西哥的经济实践,也是令人深思的。该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过高估计了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以至于制定并实施了忽视自身积累、过度依赖外资的经济政策,同时为尽快加入当时的关贸总协定(即今犠犜犗),不顾本国宏观调控能力所限,过早开放了本国的资本市场,致使国际游资大量涌入,推动泡沫经济增长,当一遇不利情况时,这些游资又迅速出逃,最终该国终于发生了1994年、1995年的严重经济危机。

(三)对经济全球化的思考经济全球化会带来风险与动荡,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实践也似乎表明,发展中国家不宜采用经济全球化政策,因为存在经济全球化的“陷阱”,但这是否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应摒弃经济全球化,重新回归“闭关锁国”呢?否也。笔者认为,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要客观全面,毕竟经济全球化这种制度在世界上已被运用了近两个世纪,纵然在经济全球化初期仍存在“闭关锁国”的路径依赖,但实践表明经济全球化已冲破“闭关锁国”的制度惯性制约,是经济运行的高级形态。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在带来风险与动荡的同时,也带来高效、利润与发展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的“陷阱”更是发展中国家自身原因所致,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不顾自身现实,错误采用经济全球化政策所致。我们知道,发展中国家往往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产业结构素质低下、抗风险能力弱;经济规模相对弱小,具有易受操纵性;等等。发展中国家的这些特点决定,在经济起飞阶段,发展中国家不宜完全放开国内市场,而应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同时注重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在放开国内市场时要注重策略性,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循序渐进地确定适合于自身的制度安排,比如:可先实行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待时机成熟时再实行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在实行经常项目自由兑换时,可参照发达国家早期成功的经验,设置相对高的关税水平、非关税壁垒,以保护国内稚嫩产业的发展;等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说明经济全球化“陷阱”的存在,并不是否定经济全球化,其重要用意在于加强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风险与动荡的认识,强调制定政策特别是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政策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因为只有切合实际的政策安排才能恰到好处地推动经济飞跃成长,而不至于冒高额风险成本,最终功亏一篑。

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政府的对应策略

自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我国便一步一步走向经济全球化浪潮,20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的经济开放战略是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很大程度上在于坚持了渐进式的、务实的外向型战略。直到1994年我国才实行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资本项目至今仍处于管制之下不能自由兑换。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务实的策略,才使我国在去年乃至延续至今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免受国际游资的冲击,免于遭受被袭击破落的命运。但鉴于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与动荡,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目标,我国政府应采取如下几项策略:

篇4

关键词:物流产业;物流趋势;物流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101-02

1 世界各国物流业的发展概况

(1)美国。美国的全国物流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均居世界领先地位,以配送中心、速递、企业物流等最为突出。美国物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20世纪初至40年代,物流观念的产生和萌芽阶段;②50年代至70年代,物流管理的实践与推广阶段;③70年代至80年代,物流管理逐步走向现代化阶段;④80年代中期至今,物流国际化、信息化及迅速发展的阶段。

美国没有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政府依旧按照原职能对物流各基本环节分块管理。美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法规,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市场的管制,取消了运输公司在进入市场、经营线路、联合承运、合同运输、运输等多方面的审批与限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物流发展。同时企业打破部门界限,实现内部一体化物流管理,结成一体化供应链伙伴,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涌现出Dell,BIM,CISCO等成功的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

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方式。美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走在世界前列,注重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服务业等方面的建设与研究。比如,美国企业纷纷将物流信息化作为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主要做法有: 普遍采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来提供运输和仓储的效率等等。

(2)日本。日本在1964年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到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开始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日本物流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①物流概念的引入和形成阶段(1953-1963年);②以流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1963-1973年);③物流合理化阶段(1973-1983年);④物流现代化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

日本是最早提出和发展物流园区(又称物流团地)的国家,目前,日本在22个城市,己建立20多个大规模的、布局合理、设施良好的物流基地的物流园区,集中了多个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日本物流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物流信息化技术水平高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②物流设施现代化程度高物流领域均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③厂家物流系统、国际物流企业发展迅速;④物流业社会化、组织化程度高。

(3)欧洲。欧洲是引进“物流”概念较早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是较早将现代技术用于物流管理的先锋。欧洲物流发展的鲜明特点是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形成不同的物流发展阶段。具体如下:①工厂物流阶段(20世纪50-60年代);②综合物流阶段(70年代);③供应链物流阶段(80年代);④全球物流阶段(90年代);⑤电子物流阶段(90年代末-21世纪初)。

目前主要欧盟国家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总体规模越来越大,在运输、仓储、物流信息管理等环节利用专业化物流服务和外部资源的企业比例也越来越高。很多的欧洲制造业企业认为物流是影响其竞争能力的第一位或第二位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资源和能力集中在掌握关键技术、核心业务和市场控制能力方面,而在物流管理等非核心业务和技术方面则采取利用外部资源和服务的方式。通过利用外部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制造业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优化,这也是企业能够集中资源和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的保证。

(4)中国。在我国,物流是一个外来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当前国内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中国物流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①计划经济时代的物流阶段(建国初-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初);②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物流阶段(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的现代物流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我国物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物流效率和成本、专业化和信息化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总体来说,我国物流业现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①物流基础设施的能力大大提高,国际物流量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②物流质量有所提高,物流效率有待改善。物流质量主要由物流时间、物流费用和物流效率来衡量;③信息化程度低,但信息化进程在加快。我国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不平衡,但物流企业及工商企业物流部门对现代物流管理日益重视,在加速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完善,中国物流管理软件开发也己经起步;④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中国物流业仍以多元的管理方式为主,涉及到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国内贸易局、外经贸部、能源部、农业部等专业部和国家计委、经贸委等综合部门。各部门之间分工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

2 物流业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有效地降低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是企业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要实现这种战略,没有一个高度发达的、可靠快捷的物流系统是无法实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物流的功能也不再是单纯为了降低成本,而是发展成为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当前,物流产业正朝着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全球化、国际化与服务优质化的趋势发展。

(1)物流绿色化。物流的活动过程对于环境会产生很大影响,例如用于运输的汽车所带来的废气污染,用于包装的包装物、衬垫物所带来的卫生污染以及垃圾污染等等。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提倡的是“可持续发展”,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地加强,物流企业也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还要遵守环保规则,注重社会效益,向“绿色物流”发展。例如,有的国家已经开始考虑限制卡车运输,鼓励铁路运输,以减少噪音和尾气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有的国家规定,旧电视机、电冰箱要有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和再生利用,以减少对环境卫生的影响。总之,现代物流要形成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形成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消费生活同时健康的物流系统,向环保型物流发展。

(2)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双重推动下,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最本质特征。在各大物流服务商致力于寻求技术领先优势的竞争中,现代物流技术信息化、集成化发展迅速,这一点在横向领域里更为普及。在纵向领域里,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

物流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经营管理、物流流程设计与控制和物流作业等物流活动中全面而深入的应用,并且成为物流企业和社会物流系统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一般表现为三方面:一是随着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问题,实现物流信息的商品化;二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促进企业流程改造,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法,例如仓储优化、运输路径优化等;三是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提高上下游企业信息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物流的智能化也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目前,除了智能化交通运输外,无人搬运车、机器人堆码、无人叉车、自动分类分拣系统、无纸化办公系统等现代物流技术,都大大提高了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时,还出现了虚拟仓库、虚拟银行的供应链管理,这都必将把国际物流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3)物流产业全球化与国际化。近些年,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走进来”和国内物流企业“走出去”,推动国内物流产业融入全球经济。在我国承诺国内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全面开放之后,USP、联邦快递、联合包裹、日本中央仓库等跨国企业不断通过独资形式或控股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外资物流企业已经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域为基地,分别向东北和中西部扩展的态势。同时,伴随新一轮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我国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物资、原材料、零部件和制成品的进出口运输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正在发生较大变化。这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促进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物流服务优质化。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时代使得社会和客户对现代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物流形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进而使得物流发展出现服务优质化的发展趋势。物流服务优质化努力实现“5 Right”的服务,即把好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以适当的数量、合适的价格提供给客户将成为物流企业优质服务的共同标准。物流服务优质化趋势代表了现代物流向服务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延伸,表明物流服务的质量正在取代物流成本,成为客户选择物流服务的重要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

[1]何枭吟.我国物流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J].改革与战略,2007,(2).

[2]任珊珊.我国社会物流发展与国外经验对比分析及建议[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篇5

一、从发展中国家角度看经济全球化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出现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经济全球化相对于非经济全球化而言,是一种制度创新,该制度的形成是缘于它能提供的相对于非经济全球化更多的实际和潜在的利益。在这种制度框架下,国家经济主体的视野已不再局限于本国一隅,而是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优势,并进行配置。在经济现实中,我们也看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日益享受到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质量的物质产品、高素质的无形服务,日益享受到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效、利润和发展机会。但我们还应看到另一面,即经济全球化不仅能够带来诸多好处,同时也能带来坏处,甚至能形成经济全球化的“陷阱”。因为发达国家经济起飞的发展路径以及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并非“救世良药”,如果用“剂”不当,甚至能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陷阱”,乃至引发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全面衰退。

(一)发达国家在赶超发展阶段的路径启示

经济全球化的首推者是西方发达国家,但这是否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是依赖经济全球化而进入发达国家之列呢?其实不然。以美德两国为例,实际上,它们在经济起飞阶段都推行了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只是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乃至能与发达国家抗衡时,其贸易政策才发生相应变化。在18世纪,英法是当时的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美德两国当时只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对弱小。为赶超英法两国,1791年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了著名的《制造业报告》,并指出为使美国经济赶超英国,应保护美国的幼稚工业,此后为阻止英国商品的过度竞争,美政府把平均关税率从19世纪初期的20%提高到1865年的479%。而德国的做法是,为支持德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铁血宰相”俾斯麦提高关税的总体水平,并相继执行了旨在保护国内市场的其他措施,如:设置进口配额、征收各种国内税等。直到后来,美、德的工业发展水平在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扶持下,才有了较大的飞跃,并在短期内赶上了英、法等发展较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总之,发达国家在早期的历史路径表明:完全开放国内市场的经济全球化模式并不是赶超型发展国家的必由之路。

我们应该明白,发达国家之所以积极倡导并推进经济全球化,其目的济环境、相对提高了经济素质。其实,从本质上讲,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的用意只是在于:利用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强大的经济、技术优势,尽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主动权,以实现国家利益极大化的目标。

(二)经济全球化所附带的高风险性及发展中国家的不成功实践

1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全球金融一体化,使世界经济具有很高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生产和管理方式随之发生巨大变革,国家疆域对世界经济的约束力减弱。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使得资金的跨国流动成本日益降低,流动效率得到提高;与此同时,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又反过来促进了资金的全球流动,其结果是:虚拟资本急剧膨胀,金融资产总量及其增长与实际生产总量及其增长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虚拟经济与实质经济严重脱节。目前,全球每天的外汇交易高达1.5万亿美元,而现实需求至多只有300亿美元,占外汇交易总量至多达2%,其余的大量国际资金流动,目的纯粹是为了套取利差和汇差等投机利润。据统计,目前国际游资已达7.5万亿美元,相对于全球犌犇犘的1/4强,这些投机性很强的短期游资始终像幽灵一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徘徊,危机一旦爆发,危害巨大,增加了这个世界的不稳定性。

我们知道,过度投机往往伴随着市场的无序化和高风险,这必然会破坏市场的效率,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提高国际融资的成本,最终必然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这正是经济全球化“陷阱”的根源所在。

2发展中国家的不成功实践。对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很高的热情,在二战后不久,各国就积极致力于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此作为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前奏。在过去数十年里,发展中国家已创建了近百个区域性经济集团,如:东南亚国家联盟、阿拉伯国家共同市场、安第斯条约集团、中美洲共同市场、西非国家共同体等等。然而,发展中国家是否藉此取得经济上的成功了呢?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发展区域集团乃至实现经济全球化并没有藉此取得成功,甚至还陷入了这样一种“怪圈”,即:经济落后—发展区域集团—贯彻经济全球化政策—出现经济泡沫—泡沫破灭—经济衰退,我们把它称为经济全球化的“陷阱”。韩国、墨西哥的经济实践便可以证明。

韩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初衷是为了分享经济全球化的丰厚利益,然而其实践如何呢?韩国在经济全球化初期,利用其人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取得了对外贸易的繁荣,并维持了一段时期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暂时的经济繁荣掩盖了韩国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并导致该国政府错误的经济决策。一方面,韩国为加入世界经合组织,轻率地放松了资本项目管理,不加区别地盲目引进外资;另一方面,韩国政府片面强调外向型经济取得短期利益,不注重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结果导致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乃至爆发了目前仍在持续的严重经济危机。

墨西哥的经济实践,也是令人深思的。该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过高估计了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以至于制定并实施了忽视自身积累、过度依赖外资的经济政策,同时为尽快加入当时的关贸总协定(即今犠犜犗),不顾本国宏观调控能力所限,过早开放了本国的资本市场,致使国际游资大量涌入,推动泡沫经济增长,当一遇不利情况时,这些游资又迅速出逃,最终该国终于发生了1994年、1995年的严重经济危机。

(三)对经济全球化的思考经济全球化会带来风险与动荡,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实践也似乎表明,发展中国家不宜采用经济全球化政策,因为存在经济全球化的“陷阱”,但这是否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应摒弃经济全球化,重新回归“闭关锁国”呢?否也。笔者认为,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要客观全面,毕竟经济全球化这种制度在世界上已被运用了近两个世纪,纵然在经济全球化初期仍存在“闭关锁国”的路径依赖,但实践表明经济全球化已冲破“闭关锁国”的制度惯性制约,是经济运行的高级形态。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在带来风险与动荡的同时,也带来高效、利润与发展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的“陷阱”更是发展中国家自身原因所致,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不顾自身现实,错误采用经济全球化政策所致。我们知道,发展中国家往往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产业结构素质低下、抗风险能力弱;经济规模相对弱小,具有易受操纵性;等等。发展中国家的这些特点决定,在经济起飞阶段,发展中国家不宜完全放开国内市场,而应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同时注重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在放开国内市场时要注重策略性,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循序渐进地确定适合于自身的制度安排,比如:可先实行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待时机成熟时再实行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在实行经常项目自由兑换时,可参照发达国家早期成功的经验,设置相对高的关税水平、非关税壁垒,以保护国内稚嫩产业的发展;等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说明经济全球化“陷阱”的存在,并不是否定经济全球化,其重要用意在于加强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风险与动荡的认识,强调制定政策特别是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政策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因为只有切合实际的政策安排才能恰到好处地推动经济飞跃成长,而不至于冒高额风险成本,最终功亏一篑。

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政府的对应策略

自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我国便一步一步走向经济全球化浪潮,20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的经济开放战略是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很大程度上在于坚持了渐进式的、务实的外向型战略。直到1994年我国才实行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资本项目至今仍处于管制之下不能自由兑换。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务实的策略,才使我国在去年乃至延续至今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免受国际游资的冲击,免于遭受被袭击破落的命运。但鉴于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与动荡,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目标,我国政府应采取如下几项策略:

(一)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国家经济安全主要是指一国经济免于因生态危机、经济不稳定、失业、金融市场紊乱、通货膨胀、大规模的贫困、商品不安全等的冲击而处于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状态。我们注意到,在来势凶猛的全球化浪潮以及已经发生和潜在的金融危机面前,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已日益成为我国政府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之一。借鉴美、日、俄等国在这方面的经验,笔者认为,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确定一个负责国家经济安全的部门。该部门应具备如下几项职能:(1)监测、预测并报告国家经济安全形势;(2)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定期提出《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报告》;(3)从国家安全角度提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方针、政策和策略;(4)依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提出我国防范和应对损害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措施。

2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的联席会议制度。该联席会议应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主持,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国家经贸委、外交部、安全部、国防部、外经贸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务院主要部门参与。

3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功能在于及时反映国家经济的异兆,以给决策部门以指导,及时采取措施,将显性或隐性的损失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4建立必要的储备和保障体系。建立该体系的目的在于将国家安全遭到损害时的经济损失减至最小,防患于未然。5在适当时机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法规。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不能单靠政府的力量,还应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法规,以法律刚性,给妨碍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为以“硬性”制约。

(二)发挥经济政治大国的优势,积极倡导建立全球化新规则为此,我国政府应在如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1倡导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结构合理、基础稳健的国民经济,并保持足够的即期支付能力。其中,调整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即设计稳健的产业结构,清除经济泡沫,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外,即合理利用外资,控制债务规模,保持国际收支的长期平衡和足够的即期支付能力。

2倡导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加强彼此之间的政策协调,保持政策的一致性,以使国际游资难以对不同市场进行各个击破。

3倡导世界各国适当提高国际资金尤其是短期资金流动成本。英国经济学家托宾曾建议对外汇交易征收不超过5%的税金,这样做对长期投资的影响不大,但对频繁流动的国际游资,却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交易的频繁程度,削弱市场的过度投机。当然,不一定要采取直接征税的方式,但完全可以通过增加国际资金流动成本的经济手段,控制过度的投机。

4倡导世界各国提高国际资金流动的透明度,建议各国货币当局彼此之间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监管信息系统。

(三)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提高虚拟经济对实质经济的支持度

1要改变传统的监管手段,放松对金融的直接管制,加强以促进金融业谨慎经营为目的的风险监管,保证金融业的效率和稳定。需要指出的是,放松管制并不是不要监管或者放手不管,而是在放宽一些管制的同时加强某些监管,或者在微观上放松一些管制,在宏观上又加强某些监管。从限制竞争改为促进公平竞争和提高安全性并举,在保证金融业稳定的前提下放松束缚金融业合理竞争的过度管制,寻求保证金融业效率和稳定的最佳均衡点,达到对金融运行新的控制,而风险监管则正是适应这一要求产生的新的监管方式。

2要努力实现金融监管国际化,改变单项协调的管理策略,采取综合性、国际性的监管策略、监管政策、手段,以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一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a.监管对象应包括国内金融业、国内金融业的国外分支机构和本国境内的外国金融机构;b.监管内容应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出现的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金融风险;c.监管手段应比照国际标准,监管法规和会计、审计制度均应与国际接轨。

篇6

关键词: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

中图分类号:F125.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01

一、自由贸易的出现及单边向多边的过渡

虽然自由贸易的思想早在18世纪就由亚当斯密提出了,但是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交通工具的落后以及国际分工的不明确,自由贸易一直难以实行。19世纪产业革命后,英国成为工业霸主,为了扩大市场,追求高额利润,英国开始推行单边自由贸易政策,主要是武力保障下的经济商品的暴力输出。到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为了对外扩张,美国也开始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但此时的自由贸易已不同于英国的单边贸易。

1947年10月30日,以美国为代表的关贸总协定的23个发起国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这份以“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协议,正式宣布了世界多边自由贸易政策的出现,关贸总协定实施以后,即开始进行全球多边贸易谈判。截至2016年,在GATT/WTO的组织下已举行了9次多边贸易谈判。

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

GATT的出现,使得全球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工业革命以前,世界贸易增长率只有0.27%,这个数据是极低的。到20世纪50至70年代,由于GATT的出现,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更为频繁,贸易壁垒逐渐减少,贸易摩擦能够得到有效协商,使得全球间的贸易进入极大的发展阶段,世界贸易增长率相较于工业革命以前翻了200多倍。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全球多边自由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

随着自由贸易效益的极大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加入GATT,以前由发达国家主宰的世界贸易格局,现在转变为发展中国家争取自身贸易利益的重要桥梁。GATT成立最初只有1个发展中国家,占比不到5%,而1973年发展到56个发展中国家,占比68%,1995年占比更是接近80%。

三、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崛起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GATT/WTO,全球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发展中的问题逐渐暴露。由于WTO成员的庞大,成员国在多边贸易体制谈判过程中难以达成共识。同时WTO自身存在的不可克服的弊端,使WTO多边贸易谈判日益艰难。加上一些区域性自由贸易区计划未能如期实现,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目光转向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这种多边贸易体制之外的安排。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立关税主体依据WTO的相关规则,以自愿结合的方式就贸易自由化及相关问题所达成的协定。新一代的双边FTA以其涉及范围广、灵活性强、操作简单方便时间短、见效快和约束力强等比较优势,赢得了各国的青睐。另外,双边FTA在促进协定参加国双方自由贸易、经济技术合作乃至发展双方政治关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些符合了各国促进自身经济贸易增长,实现更广泛利益的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WTO多边贸易谈判阻力不断增大,双边自由贸易以其在促进贸易自由化的优势,又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双边自由贸易热在全球局部出现,到90年代末开始全球盛行。

四、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负面影响

双边贸易协定的发展也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构成了一定负面影响,毕竟这种以区域一体化为特征的贸易协定只在两个或少数国家内消除贸易壁垒,实现关税减免,而其它 WTO 成员国无法享受同等优惠政策,造成了成员国之间的差别待遇,违背了WTO的宗旨。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国家有可能在签署双边贸易协定之后,由于本国福利的提高与本国企业利润的增加,最终不愿再继续履行 WTO 成员国义务,从而阻碍了多边贸易进程。早在 1996 年,WTO 就意识到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双刃剑特征,成立了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专门用来审查区域贸易协定是否与多边贸易自由化原则相一致。

五、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近些年的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的观察,我们清晰的知道自由贸易协定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蓬勃发展,自由贸易协定的数量和涉及的合作范围将会进一步增加,也许以FTA为基础的多种区域经济合作方式的兴起最终不仅会导致全球贸易完全自由化和促成世界共同产品市场,而且还将进一步促使世界共同要素市场、共同货币形成,乃至再对世界统一政治架构的产生和完善产生积极影响,但这些影响在未来仍然难以预见,自由贸易协定有着天然的缺陷,如资源分配扭曲和贸易、投资牵制,所以其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贸易的影响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参考文献:

[1]朱信娟.论双边FTA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樊瑞.全球自由贸易协定(FTA)发展及中国的战略选择[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5.

[3]谭序丹.自由贸易协定(FTA)投资规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篇7

关健词:全球化,新经济,高等教育,信息管理

一、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时代的一般理解

全球化是进入新世纪最引人关注和深思的一种现象.而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时代的柑互关系,又是高等院校适应新世纪经济发展而改革管理首先要理解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全球化概念的内涵,多国学者认为,全球化包括了七个方面的内容.即金融与资本.片有的全球化、市场与市场战略全球化、技术和其相联系的科研与发展以及知识的全球化、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以及文化生活的全球化、调控能力与政治扮制的全球化、世界政治统一的全球化和观察与意识的全球化。其中.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全球化应该说是全球化的核心。因此,认识全球化首先要全面地了解经济全球化及在此基础上到米的新经济时代。

据有关资料显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集中表现为,九十年代以米,跨国金融交易急剧增长,年全球资本交易仅为5万亿美元,到14q9年底,全球48个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场的市场资本总额已达31,7万亿美元,首次超过世界国民生产值,并且超过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额。与此同时.全球贸易最迅速增长,1994-1999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但同期全球贸易出口量平均增长率却达到600"联合国预计200。年全球贸易增长将为。在此基础上.全球生产迅速一体化.跨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及其他活动的发屐.超过了世界GDP及贸易的增长速度:新的跨国联盟系统正在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引来了新经济的时代。新经济是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的一个现象.而新经济时代应理解为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正是这一特殊的发展阶段,使世界由多极化转化为一体化。新经济阿题是美国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强势增长而引起普遍关注后的理论认识,对此,美国《商业周刊曾载文称:.新经济就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基础上的经济”.美国进步改革政策研究所的报告指出:“在新经济的黎明之时,美国经济正在经历着一场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外在的明显标志植根于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包括了高性能的个人电脑、高速通讯与互联网。在过去15年来.这些因素所形成的市场环境及其他发展有着各种不同的名称。如‘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与风险社会’等,把这些包捆在一起.常常被称为新经济。新经济与传统旧经济相比,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扩展速度。新经济是在创新带动下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剩余的经济。新经济.由于其知识密集性,是以人力资本的开发和积累为基本增长源的经济。只有人力资本的载体—人.才可能能动地扩张局部市场同时又具备整体性的意识。只有知识人的这种主动精神才可能适应网络经济的高速度.在极短时间内进行自我调整,以便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旧的经济—以物质资本为基本增长源的经济,不能适应如此高速的扩展。

二、商校教育发展应知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新经济相对于旧经济,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认旧经济体制脱胎出来的:新经济的昌现.说明了知识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可以使人类支配的资源得到量和质的全面提高.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面对新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要知识化、现代化,而且要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知识化,现代化,从理论上说就是大勺推进创新教育。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二,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很难屹立于世界先进民.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与智力资源是第一要索,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现代科技乒段、特别是知识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勺.将处十综合国力竟争力的关键地位;因此。新红济发展中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型专门人的培养.是高等学校基本职能的体现。高校创新勃的推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优化创祈汉才的成才环境这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创新教育的基地建设、优化创新教育的硬环境和改革教容,尤化课程体系及人才的培养模式等途径来空,建立创新教育的运用机制;三是构建创新教育的发展目标;四是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适应经济全球比而展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职能目标应该确定,世界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接受的精神,从而促迸人类和平、共同发展。展国际化高等教育是要进一步实行国际间的的教合炸即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上,人员自由流动于,科学知识埃享应视为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过去卞令的人才.充动.总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则总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为发展中国家教育提象征性的援助。这种援助形式已经受到几质疑二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需要把提援助的观转变为建立伙伴关系的观念.从而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差距。

中国的高等教育走国际化道路.一方面要树立国际化意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瞄准国际市场开发气才,走出国门发展国际的高等教育.以整个世界作为活动空间开拓我们的事业。另一方面,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开展国际科技教育与合作时,统筹兼顾,全面考虑,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关系到新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此外,要把握时代机遇,尽快与国际接轨。

三、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信息化管理

高等教育发展的知识化和国际化,是新经济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在新经济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行信息化管理,是高等教育发展知识化和国际化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应在深化改革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迅速建立起新的,利学的、信息化的管理体系。

在新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实行信自化的管理.说到底就是教育管理要真正实现全球化,网络化、一体化.人性化和价值比。因为高等教育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潜心矶究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向、并使一人置身于:这种信息化的管理体系之中。

目前.高校信息化管理,首先是在校内实行通用的、开放型的统一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要标准化,并便于提取和更新作为统一开故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应与国内外各同类院校信息反馈通使每一位教职员工和学生均能有价值,高效率地充分利用这一信息技农系统。

按照知识管理的要求,高校信息技术的着理至少应作到:建立知识网络和创造环境使校内钊的师生可以迸行知只交流与共享知识只有在交流中寸能得到发展;只有在流动和共享的基础上能产生新知识。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有两种方式一是运用信息高科技手段建立起各种形式的专业知识网络,为知识交流创造基本条件:二是创造适宜的环境,以促进交流与共享。驱动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领先一步掌握最新知识.就会给创新带来极大的便利与可能后创造适宜的条件与环境.充分开发和利用高校的知识资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与开发。使之达到创新目的。积寨和扩大高校的知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校的知识源泉是创新的源泉,为使创新知识不断产生.高校信息管理必须致力于知识资源的一下断积累和扩大,尤其是智力资源的积累和扩大。

智力资源的积累和扩大,在信息化的管理中具体就是扩大信自.采集懊道和采集范围。要做到凡属创新知识、科技成果、重大发现均在信息系统中及时反馈。时间.范围、价值取向等均要做出详细摘要。与此同时,要优化信息、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优化信息是将大量的、分散的信息进行加工提炼的过在纷繁的、看起来毫无联系的原始信.良中,经过综台分析和加工处理,找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做到“定位准确、观点新颖、分析深刻、信息精要”,减少报送信.息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信息的针对性和信息的使用价值。

篇8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但也给我们带来风险与动荡。本文着重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分层的影响以及通过数据分析来探究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由于中国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存在明显的区域、城乡和行业不平衡性,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从总体上提高了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但是在另一方面也为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分层;不平衡;贫富差距

一、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也为中国社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浪潮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就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的过程。由于中国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存在明显的区域、城乡和行业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又导致了身在其中的人群的不平等。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加剧了阶层分化的不平衡,使得社会流动的方式和速率发生了变化,并促生了一些新兴阶层的快速崛起。同时,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分化,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和职业声望评判,使自致因素在地位获得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并进一步推动了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既表现在地区、城乡和行业间结构性差距的增大,也表现为人群的分化。贫富差距既表现为工资等收入差距的扩大,还表现为财富占有的不平等。贫富差距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突出表现,它的产生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贫富差距不等同于两极分化,两极分化是贫富差距的极端现象。中国的贫富差距扩大是在转型中产生的新问题。虽然从总体上来看,改革开放前中国民众的财富占有相对平均,但是随着私有产权的确立,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个人财富的累积速度会大大增长。[1]帕累托定律也是如此,即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也就是说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经济全球化无疑为财富分配不平等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不同群体和地区的不平等。对外贸易、外国直接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地区、城乡和行业间的不平等分布,会进一步影响到身在其中的人群,进而对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发生影响,这种影响经由职业、收入和工资等分层变量,会进一步对中国的阶级阶层结构产生作用。除了上文所说的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贫富差距的扩大,经济全球化对社会分层的影响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经济全球化对贫富差距的影响及其具体表现

我们上面提到,经济全球化拉大了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又带来了人群的集团性不平等。虽然总体上社会的同质性在减弱,异质性在增强,但是相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结构的不同人群来说,其分化和整合的速率和方式是不同的。从目前来看,主要是分化的问题。表现为:东部沿海省区的分化速度高于中西部省区;城市的分化速度高于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分化速度高于第一产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分化意味着适应全球化能力的提高,这种分化的结果是使不同人群的隔离性更强了,城乡、区域和行业间的贸易壁垒导致了人群壁垒。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当中,有些人群远离“世界”,像朝鲜这个国家就与国际接不上轨道,可见经济全球化使贫富两极分化界限更为鲜明。

经济全球化使得社会流动的方式和速率发生了变化。经济全球化影响了国内市场,培育了劳动力市场,加大了人员的流动。表现为:一是加速了城乡间的劳动力流动,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外商投资于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国内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多,使更多的就业收益流向普通劳动者。中国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为国内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大量低廉的劳动力,这也是中国出口贸易得到很好发展的原因;二是中西部城市居民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士也涌向东部,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三是加大了城市内部行业间的人才流动。外商投资企业的高工资吸引了大批高端人才,在市场条件下,社会成员对单位、档案的依附性降低,使自由流动成为可能;四是国际间人员的流动加剧,出国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经济全球化还促生了一些新兴阶层。随着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拥有了更多的外贸出口自主权,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营企业发展迅速,与跨国贸易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阶层兴起。因为新的国际秩序的改变,实现了资源的再分配,出现了此现象。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传统的职业声望。

早年在外企工作的人员非常少,在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人员只占有很小的一部分比例。经过几年发展,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外国直接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逐渐增多,导致在外企工作的人员也逐渐增多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外商投资单位的就业人员以一种全新的职业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并获得了较高的职业声望。

经济全球化凸显了自致因素在就业机会中的优先地位。在社会分层研究中,一般认为影响地位获得的因素有两个:先赋因素和自制因素。外商投资企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更倾向于两类人:一类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另一类是文化程度虽然低,但是年轻的劳动力。这就说明了,先赋因素在外企就业中的影响越来越小,而自致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中国社会阶层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会越来越高。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收入差距的扩大。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明显高于国有、集体等其他企业的工资水平。此外,外商投资企业员工的奖金和福利待遇也普遍很好。与此同时,外资企业的进入还将企业内部的不平等模式带进了中国。在外资企业中,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工资福利很高,其高级管理及技术人员的工资甚至是比照发达国家的标准。而其大量雇佣的普通劳工则参照本地工资水平。外商投资企业内部的收入差异本身就加大了国内总体上的不平等,另一方面还给国有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示范效应,促使国有企业内部原来比较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也迅速向不平等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制度逐步确立,国力持续增强,成就斐然。但是经济领域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贫富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和城乡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与社会分层现象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中国社会的分层是一种进步,因为它反映了社会的多样化和经济发展的持续化。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些不足日益凸显。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应通过社会保障对社会分层进行干预,并将其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稳定结构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韩克庆.经济全球化社会分层和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1-128.

篇9

入世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推进

“应该说,入世对中国经济的腾飞确实有影响,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如果看得更透彻些,入世谈判和中国不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这个过程让霍建国的履历变得丰厚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国内关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讨论时,刚研究生毕业的霍建国,对此产生了浓重的兴趣。1993年,国务院经贸办更名为国务院经贸委,霍建国在这里工作了10年,参与了财税、金融、外贸外汇三大改革。“这几大改革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内容。而这些改革同入世谈判的要求是紧密相关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发展,因为我们已经认可了要走市场经济这条路,虽然说还是初级阶段初步的市场经济的框架,但也是按照市场经济在设计、在推进”。霍建国认为,从1993年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到2003年这1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一个基础性的作用。

也是在1993年,霍建国参加入世代表团的工作,和同事代表国家经贸委协调制定工业品关税和重要工业品的市场准入等工作。

“入世的过程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推进的过程,而且入世后中国经济之所以会有强有力的发展和快速的增长,那是因为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形成了国企、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股经济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说市场上的经济主体已经开始明确了,这三类主体同时都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霍建国特别强调不是简单的入世就把中国经济拉到外向型,中国经济就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了,入世前深化改革的过程、培育经营主体的过程以及营造经营主体竞争所需的公开透明法治的营商环境“非常关键”。

全球治理滞后于经济全球化

“如果不加强全球治理,世界经济只会越来越糟。越糟大家就越算计,越算计就越怕吃亏,就越保守,最后就更难合作”。在霍建国看来,经济全球化的问题不在全球化本身,而在于相对于全球贸易投资的快速增长,全球治理机制的滞后。

霍建国细致地对全球化做了自己的分析: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它是构建一个全球统一大市场的过程,要求的是减少边界的限制,方便货物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这样可以带来最佳的发展效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全球化真正的要义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通过优化配置资源,节约成本、减少投入,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形形的区域自贸协定(FTA)也是国际贸易领域最突出的现象之一。区域合作机制有可能会使区域内受益,但霍建国认为,区域自贸协定一定要强调公开透明,不能搞封闭,也不能搞排他,否则失控的区域自贸协定可能会走向区域集团化,造成区域对抗,给世界带来灾难。

中国需要积极地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

今年9月召开的杭州G20峰会就促进更加强劲的贸易和投资达成了广泛共识。这彰显了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决心和担当。

“中国确实是要积极地介入参与全球治理”,在霍建国看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应从全球事务治理的薄弱环节入手。“现在全球的IT产业以及电子商业发展那么快,但还没有章法。另外就是投资,现在全球投资发展那么快,而且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投资没有全球统一的法律,严重影响了全球贸易投资的发展,导致全球经济长期低迷”。

另一个需要中国发挥力量的是WTO多哈回合谈判的走向。“发展中国家都很关心,中国能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是让它了结还是促成它达成一个阶段性成果,然后再启动新的谈判”。

在霍建国看来,中国要想引领全球化还面临许多挑战,从参与到影响到引领直至主导,这是不同的四个发展阶段,也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现已进入第二阶段,正在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力。从现实发展角度看,需要我们在复杂的国际事物面前先做有益的贡献,树立威信、影响力,要学会和其它国家协商办事,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最终通过点点滴滴的成功汇集成较大的影响力,并形成中国的主导能力。

“‘一带一路’代表了国际经济合作的新模式,是中国强调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理念的真实体现,其实也是构建将来全球治理基础性的内容”。但无疑,“一带一路”要想真正落实下去或者发挥预想的作用,面临着艰巨的发展过程。霍建国认为需要特别注意并处理好以下问题:

篇10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 对外贸易

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在全球化影响下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将不可避免。因此,应及时把握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调整其经济发展战略,采取符合国情的应对措施,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参与者其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增速快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自身的经济增长水平

在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中,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曾急剧下降,商品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不到2%。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加深,进出口增速明显加快,一是自身的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二是其进出口增速均高于世界贸易的平均扩张速度,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所占份额明显提高。

(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良莠不齐,发展情况很不平衡

由于发展中国家不是一个均质的群体,不仅国家或地区的数目众多,而且在人口密度、自然资源状况、工业发展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方面参差不齐,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造成各地区贸易发展状况很不平衡,少数国家占据了本地区对外贸易的绝大比例。

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在提高,但最不发达国家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却从50年代的3%下降到80年代初的约0.5%。

(三)发展中国家出口构成的变化成为支持贸易增长的主要因素

贸易结构状况是影响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所表明,发展中国家不同群体的贸易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贸易结构,即它们的出口主要是制成品,还是初级产品和食品。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出口状况有所改善,这主要归因于制成品贸易的增长,如高科技产品及低技能密集型产品,出口收入的80%来自制成品,其制成品出口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的份额上升,

(四)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服务业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部分。与货物贸易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就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化与世界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化基本一致,但总体看,其服务贸易主要依靠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业,而具备广阔前景的新兴服务贸易主要被发达国家占据。

二、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带来的机遇

发展中国家利用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使贸易投资自由化。获得过去难以得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本、市场、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实现经济“赶超梦想”。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大发展、产业大转移、资本大流动和技术大外溢,对于弥补发展中国家国内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整个经济起飞都是非常有利的。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通过吸引外商投资,营造开放的竞争环境,国内企业在学习和借鉴中增强了竞争实力。同时,通过开展跨国经营,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

第二,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各类经济区达230多个,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且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不仅成为吸引外资的“载体”,而且对解决这些国家的就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第四,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跨国公司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也是跨国投资的主要载体。但发展中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很少。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发展中国家有些跨国公司发展甚为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提出了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柄“双刃剑”,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除了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被动参与者,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边缘化”地位。他们面临的更多的是挑战和风险。

第一,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不断增大。

第二,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体制不完善和金融监管能力不强的情况下盲目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放松金融管制,削弱了政府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凸现,对其金融市场造成不小的冲击。

第三,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他们要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被发达国家指责为破坏环境的对象。实际上,发达国家已经超越了工业化发展阶段,应对已形成的环境污染结果负责。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三、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政策选择

在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之后,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为重要的问题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各国又该如何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提升国际分工地位,优化产业和贸易结构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整体处于劣势,故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安排,显然不适合处于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内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不仅由企业竞争力体现,而且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动员各个领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为,必须有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配合。政府必须从宏观上对如何发挥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制定政策,并加以规划和指导。

(二)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所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并据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

(三)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走科技创新之路,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际生产关系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极不利的位置。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优势,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为改善贸易条件,实现科技进步:首先,发展中国家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减少科技进步的成本。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因为落后而具有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应该重视利用后发优势。合理引进技术、利用外资来实现跳远式的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其次,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系列挑战,发展中国家只有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做到将外贸增长方式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还要充分发挥固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和发掘动态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