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世界经济;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新型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005-04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早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解决和未来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剧。对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的研究必然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世界经济存在的不确定因素
实际上,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就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一直是困扰各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外部影响。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视角看,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
在世界经济不稳定的状态下,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是世界经济最直观的不确定因素。这一因素对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当今的世界还不是一个能实现统一管理的共同体,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值中涵盖着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差异,其中存在超过两位数的高经济增长国家或地区,也有相当多的长期徘徊在低速经济增长区间的国家或地区,更有少许出现负增长的国家或地区。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已是一个难题。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它们作为主导势力对稳定世界经济增长还不能做出根本的保障。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的情况还不会有明显变化。
(二)经济合作的不确定性
经济合作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流,但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现阶段,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主要是由政府推动,从政治层面考虑经济合作的意愿比经济层面的考虑为先为重,这就造成经济合作几乎沦为政治的筹码,有时会完全失去经济合作本身的意义,这是经济合作不确定性存在的根本原因。不论是20国集团的合作,还是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都是很有必要的,也都能对推进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只是这些合作本身还都很不牢固,即使没有风吹草动,也很难避免合作搁浅的局面。不论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这样的经济合作中都会自觉地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不会全力维护这种国际经济合作契约的规定。
(三)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
自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看似复杂奥妙,其实不堪一击,直到2008年,爆发大规模国际金融危机。不论是在这次危机前,还是在之后,国际金融体系始终处于动荡中,相关货币理论的陈旧已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在相当的盲目中,各种国际货币的运作充满不可预见的风险。各国或地区实际上还没有看到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的实质性变化,依然还固守在传统的货币发行与回笼的认识窠臼中。在此前提下,国际投资与国际融资都必然充满不确定性,国与国之间的货币兑换可能留有巨大的漏洞。
(四)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
进入21世纪后,国际贸易量巨增。我国成为世界市场中最重要的贸易国家之一,极大地扩展了国际贸易的交易量。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国家的兴起,也使目前的国际贸易大大超过以往。但在这样的增长中,也表现出相当的不确定性。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曾给世界市场以重创,2008年以后的复苏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活力。国际贸易在新兴国家还有一定增长,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却迟迟未能显现新的生机。尤其在欧盟,由于债务危机频频出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而早已被各国或地区一致排斥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借此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复苏,造成国际贸易中更多的不确定性。
(五)经济结构调整的不确定性
世界经济结构需要根据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不断进行调整,更要根据技术进步对现实生产、生活的影响不断调整。这种双重动力源的调整需要科学性与及时性,不是现实社会所具备的。不要说这种调整缺乏统一部署的可能性,就是在各国或地区内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都难以顺利进行。一方面,世界经济研究的力量严重不足,缺少精英人才的有力投入;另一方面,世界经济格局不稳定,一些国家的政局也不稳定,很难理性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每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都很难有科学的把握,全球的调整也只能是跟在自发的世界市场后被动进行。因此,没有哪一方面的力量能左右或事先准确预知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态。
(六)跨国公司经营的不确定性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力量。目前,虽经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全球性跨国公司的数量仍有数万家,其散布在世界各地的附属子公司已达几十万家。在20世纪末,各国或地区的跨国公司增长极快,掌握了全球海外直接投资额的绝大部分。由于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因素,在国际经济合作、科学技术创新和国际贸易中发挥最大、最活跃的影响作用,因而跨国公司的经营也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的不确定因素。跨国公司的投资投向哪里,投向哪个产业,会直接决定哪里或哪个产业的走向。但各跨国公司的投资投向哪里,投向哪个产业,这是很不确定的,或是说,也是很不一致的,甚至事先毫无迹象表露。这就使跨国公司对各国或地区的影响具有偶然性的特征,十分不易把握。
(七)政治影响的不确定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政治必然影响经济。因此,政治的影响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不确定因素。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政治交往更为活跃与复杂,和平的政治也充满神秘性,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政治摩擦此起彼伏,对经济合作或国际贸易造成一定损失。
(八)生态环境的不确定性
人类最不可抗拒的是自然的力量,自然生态的变化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具有最大的影响和最大的约束力。目前,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即使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也很不全面和缺少有效对策。因此,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的不确定性最突出。
二、世界经济可改变与不可改变的不确定因素
在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中,并非所有的不确定因素都是不可改变的,也并非所有的不确定因素都是可以改变的。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与不确定是要加以区分的,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可以是一种常态的存在,但对这种状态的认识今后是能够给予确定的。
世界经济的合作可以由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这取决于由各国政府推动的经济合作未来将以经济层面的考虑为先为重。可以说,世界经济合作中的政治影响因素是这种不确定性存在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消除或降低政治影响,才能消除或有效降低这种不确定性。真正的经济上的纽带关系会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产生长期影响,会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源自经济学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凸显了现代经济学研究对金融领域的认识还很粗浅。金融市场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至今还处于自发盲目的生长状态。所以,这就要在国际范围内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只有自觉的理性提高到能全盘把握世界金融市场的程度,那么国际金融不论怎样变换,都不会再是不确定因素。
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更是可以转为确定性。消费决定市场,不是市场决定消费。只要各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消费需求是可以确定的,那么国际贸易的总量及结构就是可以确定的。这就是说,消除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即使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也不能抵挡确定的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不确定性源自经济理论研究的滞后。在当今时代,尽管计算机已高度普及与发达,但在经济理论的研究中,似乎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理论不应落后于实践。世界经济结构一方面需要根据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整,另一方面需要根据高科技的发展不断进行相关的调整。目前,这种调整只能跟随世界市场自发变化不自觉地进行。因为没有理论能准确预知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所以这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而目前的这种状态,必然会被未来的经济理论发展所打破,因而未来可以大大降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确定性。
减少跨国公司的经营不确定性也是可以做到的。只要世界政治发展状态趋于平稳和企业经营更加理性,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企业支撑力量,跨国公司减少经营的不确定性无疑对各国或地区都是一大利好。
生态环境对世界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不同于以上可以改变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生态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最难掌控。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直接来自于自然,不像其他七个因素中的自然方面只是间接发生作用。目前,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十分有限,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还很支离破碎,难以起到全面掌控和有效应对的作用。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各国或地区只能尽力维护全球生态环境,而全球生态环境对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将造成的不利影响只能是不确定的。生态环境是世界经济发展中惟一不可改变的不确定因素。
三、如何从根本上应对可改变的不确定因素
对不可改变的不确定因素,也就是生态环境的影响,虽然人类历来都是尽量避免遭受其毁灭性的打击,但其不确定性的存在是不会改变的,甚至还有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对于现代世界,人类所能发挥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是对那些可以改变的不确定因素,也就是对世界经济增长、国际经济合作、国际金融体系、国际贸易、世界经济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经营、政治影响的不确定性可以发挥作用,达到减少或降低其影响的效果。具体讲,应对以上每一个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都需要各国或地区政府达成基本一致的共识,共同采取相应措施。
从根本上讲,改变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必须深化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1世纪世界经济的复杂性与总规模不是19、20世纪的经济状态所能比拟的,如果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认识还停留在19、20世纪的水平上,那么让人们如何能用理论工具研究21世纪世界经济已经高度发展的现实?更何况,在今天看来,某些出自19、20世纪的经济学家创立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分析都是不适用的,这样的一些理论怎么可能成为认识21世纪经济现实的基础。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与其说是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震撼世界的危机,还不如说是一场表现经济学研究滞后于现实经济发展的危机。若将19世纪或20世纪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应用于减少21世纪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的研究,那基本上是无效的。可以说,在新技术革命之前与新技术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已发生重大转折,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必须实现与时俱进,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否则,缺少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作为工具,对于目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在将来转变为认识上的确定性,减少其不确定性的影响;对国际经济合作的不确定性也不可能有效促其摆脱政治方面的干扰而降低不确定性程度;对于国际金融体系不确定性的消除,更必须依靠新的货币理论的建立,即货币理论必须要由目前的实体性货币理论向虚拟性货币理论发展,以适应现阶段全世界都已进入虚拟性货币应用的时代;对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的减少,也需要创立新的贸易理论,不能囿于19世纪贸易理论应对新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确定性的研究,更需要全面创新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缺少新的理论认识,每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都难于科学调整,更不要说对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做出准确的超前性认识。此外,对于跨国公司经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政治影响的不确定性,也都毫无例外地需要从根本上依赖于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创新,才能切实发挥社会理性作用,减少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世界经济的程度。
信息技术进步也将对减少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新技术革命的重大意义在于,在计算机问世之后引发了一场信息革命,世界从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现在的问题是,直至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处于一种与自然、与社会沟通的初级阶段,信息的精度和针对性远远不够应对科学发展的需要,这也就使更多的可改变的不确定因素处于自发的旺盛的毫无自觉抑制的状态,在其他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推动世界经济的运行与发展不断表现出不确定性。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能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在未来的研究中,必须由造成信息爆炸的混乱走向更加有效地处理信息的理性发展阶段,并要将新的技术更好地运用在对世界经济的应用研究中。
另外,要重视数学在现代经济学领域的应用。目前,数学尚不能在经济学研究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一旦数学理论取得突破,在经济研究领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应用,那么肯定会对减少可改变的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我国以发展新型工业化应对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影响
未来我国的发展将极大地带动世界发展,我国的稳定将对世界的稳定发挥巨大的作用,其经济发展状况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欠发达阶段,世界经济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发展,即使存在少数发达国家,也无法改变世界总体上的不发达状态。一旦我国实现经济腾飞,世界的经济发展就将实现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就将会在某种程度上跟随中国经济一道腾飞。因而,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不确定性的降低或减少,也必将极大地降低或减少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3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工业化。并且,我国工业化的实现将是新型工业化的实现,在21世纪上半叶,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全面实现与进一步发展,将是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亮点。
篇2
关键词:会计环境;会计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会计作为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受所处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政治和法律等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会计价值理念、会计工作程序、会计工作手段及内容等各个方面。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都处于一定的会计环境中,受到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所处状态不同,导致不同国家的会计有着不同的特点,会计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因此,会计只有适应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为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服务,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
一、会计的发展历程
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起源于人类的早期生产实践,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会计的理论与实践也随之产生、发展并日益丰富和完善,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途。会计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我国的会计发展,还是西方的会计发展,最初的会计活动只是反映经济业务的某些技术记录,只是一种记录的工具。从会计的发展历程来看,在不同的会计环境下会计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兴起,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市场经济的萌芽,商业贸易的繁荣,资本的需求推动了借贷活动和银行信用的发展,由此诞生了复式薄记。复式记账法仍然是当前国际会计记账方法的主旋律,虽然它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但基本原理与方法并没有发生变化。随后的15世纪至18世纪,人类社会生产和经营管理发展渐缓,会计的发展也处于滞进时期。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爆发,出现公司制组织、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这对簿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会计不仅要记账、算账、报账,提供经济信息,还要能审查账目,查错防弊,并且对财务信息要作出科学解释。在这一背景下,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得到了巨大进步。20世纪后,经济的变革特别是所有权和经曹权的分离,促进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深刻变革,此时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的繁荣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关会计的新观念也随之不断出现。人类社会的实践证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从会计出现开始,会计环境就在不断地影响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发展。
二、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经济环境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状况、物价变动水平、金融、证券市场发育及完善程度等具体因素,这些因素是影响会计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经济体制的变革势必导致会计的变革。经济发展状况的高低对会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般地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会计各方面的工作就越完善。物价变动也会对会计发展产生影响。比如在持续通货膨胀时期,财务报表可信度低。此外,随着金融和证券市场的发育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就越全面。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繁荣,使得财务会计报告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其重要性地位日益突出,各国不仅只关注本国的会计信息,而且重视国际会计信息的交流,这就使会计研究内容逐渐倾向国际化,同时也促进了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世界经济发展决定了我们进行会计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国际化方向,要求我们进一步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进一步研究国际会计的相关内容。
(二)科学技术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科学技术为会计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会计方法、手段革新,拓宽、深化会计工作领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科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一般来说其会计方法、会计管理手段往往比较先进和完备。随着高新技术的的日新月异,科学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会计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传统的电算化会计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更为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不断产生并在会计实务中运用。
(三)政治法律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会计是国家政府控制和管理经济的有效工具。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约束着会计组织制度建设、会计理论研究、会计教育。一国的政策措施也对会计产生一定的影响。政治环境因素不一样,各国的会计研究指导思想就不一样,对会计认识也大相径庭。会计的发展也要受国家所采用的法律模式的影响。目前世界上基本可以分为大陆法系与海洋法系两大法律体系。大陆法系国家通常以法律形式对其会计准则、会计工作程序、会计核算方法等进行规范,会计实务受公司法、税法、会计法、商法等法律的约束,政府在会计立法上作用明显。海洋法系国家,会计规范由民间职业团体制定,政府很少干预。会计实务受民间职业团体制定的会计准则的约束,会计规范较为灵活。另外,一个国定法律制度是否完善、法律体系是否健全、执法力度的轻重、国民法律意识的强弱等法律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四)文化教育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会计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教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社会整体素质的影响上。没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教育机会,便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样也会大大阻碍会计的发展。文化教育环境因素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影响人们对会计的认识和理解,影响会计的社会地位;2.影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及会计的基本思想;3.决定会计工作者的素质,影响会计社会作用的发挥;4.影响会计工作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决定高新技术及先进设备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及运用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分析特定时期的会计发展水平及其基本特征时,必须充分考虑它所处的会计环境,同时也要注意到不同的会计环境对会计活动产生的影响。只有不断适应会计环境。才能为会计的发展开启一片新天地,才能把握会计发展的趋势,不断丰富与完善会计理论,更好地指导会计实务。
参考文献:
[1]李燕萍.会计环境对我国会计发展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7:329-330
[2]李仲彩.浅述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J].财会研.2006.10:21-22
篇3
关键词:舟山;海运业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一、海运业概述
中国的海运业起始于公元前2世纪,汉朝使节访问印度东海岸国家。后人继续扩大远洋航运至印度洋、太平洋西海岸,甚至将贸易交流延伸至非洲大陆、欧洲世界。而现代社会中,海运业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桥梁和纽带,我国乃至全球的商品贸易货运对于海运业的依赖高达90%以上。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开放,以及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商品贸易流通进一步增长,海运业也因此而成为一个古老却又充满着活力的服务产业。
与其他国际运输服务方式相比,海运业的优点包括:①不受道路、轨道的限制,航线相对自由,灵活性高;②运力大,载重量高于一般运输方式;③得益于自然,海运消耗少,成本低。因此,海运业较之其他运输业,更加适应大宗商品贸易货运的需求。
2010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无论国内还是国际贸易额都呈快速增长趋势。但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处统计,我国控制的船队规模仅居世界第三位,其中五星红旗船仅居世界第九位。海运业作为国家的重要战备力量,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有重要作用,我国是全球海运需求总量最大,集装箱海运需求总量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重要的原油进口国。然而我国海运企业承运我国进出口货物的份额却较低,其中集装箱占20%,散货占30%,油品占40%,海运贸易逆差已经成为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最大逆差项目,这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不相匹配的。
二、舟山市海运业发展状况
浙江作为我国漫长海岸线上的一个重要省份,海运业的发展十分显著。浙江省具有丰富的深水港口,现有宁波-舟山、温州、台州和嘉兴等4个沿海港口。全省拥有海岸线6646公里,占我国海岸线总长的21%,规划港口深水岸线506公里。沿海航线四通八达,等级最高的人工航道可侯潮通行30万吨级船舶,拥有集装箱航线达200多条,其中远洋干线120多条,连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
截止到2013年12月,舟山港旅客吞吐量192万人,货物吞吐量增长到的3.1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到2013年的57.7万TEU。来自舟山市港航管理局的数据,截至2014年5月初,舟山市共有航运企业275家,比2012年底新增27家。自2006年,宁波港、舟山港合并以来,宁波-舟山港已成为我国国际航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集装箱运输干线港,以及大宗散货中转基地及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地。
虽然舟山的海运业发展迅猛,舟山港口的规模和港口的硬件设施也基本上能够国际先进水平,但港口的软实力与国际、国内的先进港口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国内、国际贸易交易瞬息万变,如何突出舟山港在浙江省的重要地位,如何发展舟山港成为国际先进港口,则需要我们立足现实、发现问题、锐意开拓,迎难而上。
三、舟山市海运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航运企业规模偏小
至2014年6月底,截止6月底,全市拥有营运船舶1612艘,比去年底增加14艘,运力保有量达551.18万载重吨,净增19.37万载重吨。与此同时,运力结构优化明显,净增万吨级以上货船15.02万载重吨,占全市净增运力的77.54%。现共有万吨级以上货船129艘/290.29万吨,占全市船舶总运力的52.66%;拥有3万吨以上散货船25艘/117.38万载重吨,8000吨以上油船19艘/22.05万载重吨;货运船舶平均吨位3419吨,比去年底增加91吨。特种船舶运力(包括油船、化学品船和集装箱船)554艘/158.69万吨,占全省特种运输船舶总运力一半以上,其中油船运力占国内沿海跨省油船运力10%以上,化学品船运力占国内沿海跨省化学品船运力20%以上。综合数据看来,舟山市航运企业平均规模较小,不利于规模优势显示。
2企业运营成本高
我国海运公司原来享有的造船优惠贷款、进口船减免税收、港口收费优惠、货载保留等很多政府优惠待遇被取消。在税收等方面外国海运企业则比国内企业享受更优惠的待遇。相比企业运营成本高昂。
此外,舟山众多航运企业在前几年世界经济形势大好的状态下,大肆借贷高贷款利率的短期贷款,用以买船造船,造成在现今经济疲软状态下的还款困难。
3.企业承接运输结构不合理
2014年上半年,受国内沿海散货和成品油运输市场行情表现低迷影响,尤其是二季度散货运输市场行情持续恶化,运价连续下滑。散货货运量与周转量动荡明显,企业经营收入受到较大影响;油运与集装箱业务所占比重较少,货运量与周转量相对平稳,但企业经营状况也不容乐观。
4.运力大于运量
前几年的盲目扩张,多数企业运力不断增长,运力供过于求现象十分严重。在当前世界经济低迷,国内国际贸易货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海运企业拉运积极性不高,企业业务量减少,导致舟山市部分运力被雪藏,运力大于运量的情况产生,造成行业资源浪费,进一步加大企业经营成本,再加上税收负担较重,致使海运业面临亏损。
四、促进舟山海运业发展的建议措施
1.引导、支持航运企业规模化发展
舟山市中小航运企业多数处于独立经营状态,对席卷全球的联营、兼并收购之风无所适从。相对于联营的经营方式,独立经营由于成本高、箱位利用率低等缺点,容易处于竞争劣势。所以实施购并战略是我国海运业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交通主管部门应该积极与航运企业进行沟通,支持和鼓励航运企业之间,航运企业与货主、贸易商、码头、银行、造船厂等企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参股、相互兼并与合作,以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从而既提高市场竞争力,也解决航运企业货源不足的难题。
2.积极探索促进企业成本降低
政府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尽可能地采取措施为企业减轻税费的压力,为航运企业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具体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取消租船经营的营业税,减免海员所得税,或者参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海运业给予所得税优惠,以减轻海运企业的运营负担,使我国海运企业其有与国外竞争对手相当的经营环境。
此外,发挥政府部门能动作用,在海运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上给予资助。通过减免利率、增加借贷力度、扩大抵押担保范围等方式,为海运企业融资带来方便,促进企业流动资金运转、固定资产增益,进而增强企业经营信心。提高航运企业综合竞争力和航运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3.完善服务
舟山市海运企业结构不合理,承接业务具有一定偏重,服务形式比较单一,附加值较低,对其他企业的服务网络过于依赖,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完善的企业经营网络。对于上下游相关产业合作相对比较缺乏,经营服务的广度深度需要扩充。因此,提高海运企业综合服务能力显得十分必要。除此以外,探寻港口土地综合开发等新型商业模式,扩大海运企业经营范围、盈利方式。
4.优化结构
优化企业结构,促进企业规模发展针对当前海运市场激烈竞争的现状,海运企业只有做强、做大才有发展空间。海运企业应优化内部结构,增强企业实力,打造自有品牌,不断开拓思路,扩展货物运输业务,开展货运进出口业务,做好海上货运的货源工作。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海运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应当重新审视企业的投资方向,充分发挥海运运量大、成本低、污染小、占地少等优势,建设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推出订舱、查询等网络业务,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赢得市场。政府可通过引导、鼓励、扶植等方式促进海运企业规模发展。
发挥政府部门组织协调型,制定优惠政策,加快海运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正确引导和调控运力投向,提高船舶技术等级。要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增加船舶运力总量,优化船舶运力结构。
5.源头激励,扩大需求
促进航运业繁荣的根本是从源头上拉动内需。政府应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本,加大港口、铁路、公路、民航机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投资力度,鼓励投资,鼓励消费,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以此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长。
参考文献:
[1]舟山日报.“文明码头”提升港口服务水平.,2014-03-27.
[2]浙江港航网.,2014-08-17.
[3]杜小军.浅析转型期日本海运业的发展趋势[M].现代日本经济,2005(5):26-30.
篇4
一、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法的关系
当前,国际经济生活中的发展动向与鲜明特征,突出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全面而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那么,作为全球化浪潮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经济全球化主要是以商品、服务、技术与资金大规模跨境流动,再加上各类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与重组为主要特征。经济全球化作为经济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全面延伸与必然要求,可以说是充分反映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依存度在逐渐加强、加深。经济全球化在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是生产全球化,二是贸易全球化,三是投资全球化,四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与高级发展层次,是由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另一大特点——经济领域中的金融化所引发的。经济金融化,主要是指实物经济已经被金融经济所代替,社会资产的金融资产化程度在逐渐加深,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已经日益深入地表现在国际金融关系上,比如,国际债权与债务关系、国际股权及股利关系及国际风险保险关系等。在经济金融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十分突出地表现出金融全球化的趋势。
所谓国际金融法,是指国际金融关系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应当说,不同时期的国际金融关系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国际金融法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金融因为其自身更加适合数字化与终极市场,因而已经成为经济生活当中一个核心性、主导性与战略性的重要因素,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渗透与影响在不断加强。伴随着经济金融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经济全球化十分突出地表现为金融领域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就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及金融政策、金融法律等方面跨越了国界,从而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逐步出现了融合的趋向,主要可表现为货币体系、资金流动、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等各个要素的全球化及金融政策、法律制度的全球化等等。金融全球化不仅是构成经济全球化的应有之义,而且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及投资全球化发展的合理要求与必然结果,并且和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及投资全球化之间交互发生作用,并交互影响。与此同时,金融全球化又因为金融的特殊属性与发展状况,因此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容与运行规律。
在经济全球下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世界各国的经济与金融的国际化进程已显著加快,在国际金融法律制度上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对全球经济和金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加。同时,随着国际金融竞争的日趋激烈,全球性和地区性的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当前的国际金融体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以上这一切,自然将对国际金融法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从而推动国际金融法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对于国际金融关系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环境的改变,国际社会与各国的立法当局也进行了十分积极的回应,由此,将进一步推进国际金融法律体系的快速发展。
二、金融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金融法发展途径
(一)不断完善现行国际金融法律制度
要在现行国际金融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继续整合资源,查漏补缺,使之更为完善。应当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巴塞尔委员会等全球最为重要国际金融机构为核心,全面利用与发展其各自的资源优势,并促进各大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通过加强相互之间的金融信息、金融技术的交流和合作,来促进国际金融监管标准的法制化、统一化进程,建立起包括跨国资本流动监督机制等在内的,具有相当大约束力的国际性金融安全机制。比如,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作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权威性与其下属成员的普遍性、基金协定所具有的约束性、组织机制所具有的健全性、金融分析所具有的全局性、金融监管信息所具有的易得性、与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所具有的便利性等。巴塞尔委员会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资源主要包括非政府组织所具有的灵活性、发达国家银行监管信息所具有的易得性、银行监管规则修订所具有的便利性、金融监管标准所具有的市场亲善性等等。假如着重从宏观的角度来关注国际金融形式稳定,为避免再次发生重大金融危机而忧虑的国际性基金组织,和重在从微观角度来关注各国银行日常监管的有效性,为避免发生银行业金融危机而十分忙碌的巴塞尔委员会,如果能够进行携手合作,以共同防范全球性金融危机,那么,其效果自然是十分显而易见的。近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金融危机治理中的实践当中,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利用资源与整合资源的重要意义,开始将成员国银行业所具有的有效监管纳入到金融监督的安排之中,因而提出了介入银行业监管所需要的若干任务及原则。巴塞尔委员会自身也期望借助于货币基金组织之权威地位,以推行其有效的银行监管标准,所以在实践中,十分积极地与货币基金组织进行配合。
(二)围绕当代全球金融危机之特点进行制度设计
根据当代国际金融危机所具有的复合性特点,应当着重加强国际金融法律制度的协调性建设,主要包括国际货币法制建设、国际银行监管法制建设、国际证券监管法制建设等国际金融法制内部的相互协调,并与国际贸易法律制度、国际投资法律制度、国际刑事法律制度等开展外部协调,使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联盟等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政策制度实施形成正向的叠加效应,而不是反向的抵消效应。根据当代金融危机的区域性特点,要建立与发展区域性的金融监管与协调机制,不断探索与逐步推进区域危机联防的法律合作,比如货币互换和汇率协调;各国监管当局与国际组织之间相互借鉴和交流经验;建立起反应灵敏的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及应急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建设具有危机救援特点的绿色通道;针对当代金融危机所具有的系统性,应当开发与利用国际金融法制所具有的救济功能,赋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金融危机的救助职能,并赋予其相应的制裁能力,根据权利与义务一致原则,建立起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与危机救助当中的责任制度,通过完善危机处理的国际纪律与程序,研究与发展存款保险制度及国家债务重组制度等各项危机处理制度,从而有效地避免金融危机的蔓延与升级。
(三)明确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所具有的独立性
国外学者在对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长期存在的高通胀现象开展了大量的计量分析,有以下两点发现。一是发现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指数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二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指数和实际经济增长率之间则不存在相关的关系。这就说明了一个趋向,即一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小,那么该国的通货膨胀率就会越高。与此相反,一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大,那么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也就越低。但是,不管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大小,其对于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并不存在明确的影响。所以,为实现物价与宏观经济的稳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运营的独立性十分重要,这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显得尤为突出。从当前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就连一部分以往最为保守的,其中央银行独立性最差的发达国家或东亚国家,比如英国、日本、韩国等,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之后,都纷纷加大了金融改革的力度,这些国家在金融改革当中一致将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放在首位来抓。日本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以往一直相对比较小,实际上是置身于其大藏省的严格管控之下。但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末那次泡沫经济所带来的惨痛教训,以及随后出现的大量银行呆坏账困扰,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政府不得不推行了大规模、全方位的金融体制改革及相关的行政体制改革,其率先推出的,并取得重要进展的举措,就是加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明确要求日本银行的独立性不应当低于国际水平。
(四)不断拓宽国际金融法研究的范围
经济与金融的全球化,造成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国际金融等跨国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变得日益频繁,对国际金融法律的协调性要求也就变得越来越高,这就为国际金融法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更大的空间。当前,国际贸易组织的管辖与控制范围,已经从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领域全面扩展到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投资及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之中。由此而来,国际金融法当中的一些课题,不但可以与国际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国际贸易法问题及国际投资法问题开始连通,而且也在国际贸易组织的制度框架内实现形成、解决与发展。国际金融法和其他各类国际经济法制度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与协调关系,在法学研究领域也有反映,比如,我国学者提出的将国际金融法分解为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贸易金融法与国际投资金融法三个组成部分,这样就能建立起不仅能反映学科之间内在发展规律,而且又能解决当前国际资金融通中的复杂问题的全新国际金融法学体系。还有学者对传统的国际惯例理论提出了新的质疑,并在进行不断地突破。以上诸如此类的众多学术创新,不仅来源于金融学者们对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对国际金融法领域的实际影响与作用所作出的深刻洞察与分析,而且也反映了学者们在金融全球化视野下,对国际金融法之于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所作出的反向影响与作用的认识及评价。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对国际金融形式的变化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应当给予密切的关注。题,比如,国内金融业的开放和安全问题、如果调整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国内金融立法如何向国际接轨等问题。在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新兴国家代表的中国,应当全力以赴,积极参加到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和相关规则的制定中,从而在推动国际金融法律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阮翠霞.浅析金融全球化成因.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1).
[2]何焰.国际金融法晚近发展的若干特点.法学.2005(4).
[3]刘丰.论金融创新对国际金融法的影响.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5).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低碳经济;融资
作者简介:陆颖(1992-),女,江苏张家港人,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金融系,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企业低碳融资行为效率;邱艳(1993-),女,江苏金坛人,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金融系,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企业低碳融资行为效率;李昆(1970-),男,江苏仪征人,南京审计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领域:可持续产业模式、技术创新与审计模式柔性化等。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38-03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是市场经济的活跃因子,也是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主力军。截止2011年底,国内中小企业达到4200万家,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同时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而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融资难。目前众多学者的研究集中在融资构成要素方面,褚小囡[1]指出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内外部因素,点明了选择适合企业的融资方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还有部分学者在探讨如何拓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如苑慧玲、王向荣、刘新民[2]等结合具体企业进行了验证,论证了项目融资可以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渠道。
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高碳能源的消耗虽然为我们带来了经济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对环境不可逆转的损害,持续的高碳消耗最终会导致能源的枯竭,制约世界经济发展。所以低碳一出现便成为世界潮流。低碳经济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理性选择。赵云君[3]指出低碳背景下,中小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节能减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握低碳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低碳经济也将是中小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有利于企业获得长远发展(段采惠、陈铁军、师晓华2010)[4]中小企业可以在低碳经济中多重获利,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唐永红、宋文华2009)[5]
已有研究大都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探讨低碳发展对中小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影响,但是却鲜有关注低碳经济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关系,在低碳经济趋势下,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也可以作为一个新的融资渠道来缓解融资难现状。因此,本文浅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结合低碳发展趋势,分析了相关的低碳融资业务,创新性地研究了国内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对其融资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该方面研究的空白。
二、中小企业融资瓶颈识别
对中小企业而言,融资渠道窄是融资难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金融结构不甚合理,缺乏多层次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尚待完善,致使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长期主要依赖银行贷款。从目前状况看,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相比,因处于发展期,生产规模小、流动资金较少、可抵押物品有限、资产信用等级低、收益不稳定、信息不透明,难以提供令人信服的财务报表,使得银行对其贷款需要承担高风险。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中小企业多采用传统生产技术,对产品进行粗加工,产业结构落后,产品低附加,高消耗。若企业持续粗放式发展,未来会因资源能源储量减少而失去低成本优势。并且由于传统中小企业行业老化,创新不足,缺乏优秀的企业管理团队和先进的绿色管理机制,其产品老化快,缺乏竞争力,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盈利能力不强。而银行选择贷方时需参考企业的产业政策、成本结构、行业阶段、发展前景等方面,传统中小企业再次失去了银行的目光。从表1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申请贷款被拒数量比例较高,但随着规模扩张略有好转。另有数据显示,银行在贷款投放方向上,中小企业贷款不到银行贷款总规模的四分之一。
出于相同原因,风险投资公司、民间融资机构等不敢涉足传统中小企业融资。较之传统中小企业融资低迷,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原材料及能源环保低碳,产品高附加低消耗,具有较大的盈利前景,成长后劲足,并有国家宏观政策、专向资金扶持,银行愿意提供贷款,并且可在资本市场绿色概念板块上市融资,其高风险高收益也受到了风险投资的青睐,在融资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三、企业的低碳融资优势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目前,以低耗能、低污染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步成为继工业化、信息化之后全球的又一次革命。2010年的“两会”,中国政府将低碳发展道路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并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 银行低碳信贷
宏观来看,我国各部委相继推出相关产业政策和奖励措施,对资源综合利用好的企业实行低碳投资退税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低碳投资和低碳企业的发展,为启动国内低碳金融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微观来看,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发展低碳的中小企业,刘苏云[7]认为,低碳型中小企业成本结构、经营效率以及盈利能力都得到了优化,其现金流也会逐步上升,综合实力会得到提高。陈柔霖[8]从长远角度也看好低碳型企业。从银行角度,开展低碳金融服务,不仅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也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上述原因使得银行将会更加积极开展低碳金融服务。
各家银行相继推出自己的低碳金融工具。以光大银行为例,其在2010年4月率先推出低碳类金融产品,成为国内首家“碳中和”银行。光大银行以“低碳”为理念,积极在节能减排领域为中小企业提供低碳融资服务,制定出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三大低碳融资模式。2012年6月,光大银行将首笔EMC贷款给了邯郸派瑞节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承接了中国船重集团七一八研究所的氮气回收利用项目。该公司初始拟投资1440万元用于设备购置,建成后回收氮气供七一八所生产三氟化氮时的冷却剂。对于七一八所来说,设备建设期间不用支付一分钱,只需要将项目未来6年内的节能效益分享给派瑞节能公司。但是在该模式的具体操作中,节能服务企业需先行垫资,并且收回成本周期一般比较长,作为一个注册资金为3000万的中小企业,派瑞不符合银行贷款标准,无法申请贷款。光大银行了解到该情况后,快速完成授信审批,顺利完成860万元的贷款投放,有效解决了合同能源管理企业节能项目资金的短缺,使得企业经营活动得以延续。
其他银行也提出相关金融支持。2010年5月,中国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将启动更加广泛的战略合作,重点在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中国银行将努力践行节能减排、环保、绿色金融,发展中小企业融资和微型金融。建设银行也积极投身绿色金融,其在贷款的行业选择上,加大了对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在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等绿色环保行业小企业贷款新增占比达到9.44%。中国农业银行也在银监会的指导下高度关注国内节能减排领域金融服务市场,积极投身研发绿色信贷创新金融产品。首先在业内推出了清洁发展机制顾问业务(CDM顾问业务),为地处县级区域的中小企业提供包括寻找国际购买机构、编写项目设计文件等专业CDM开发全程咨询服务。增强了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有效缓解了发展低碳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二)低碳证券市场
在我国“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之后,低碳股纷纷上涨。中小企业中,菲达环保曾连续三天涨停,中原环保、三爱富连续两天涨停,凯恩股份自9.82元一度涨至的13.46元,安凯客车、中通客车等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概念股更是创出当年股价新高。
电动车作为低碳新能源,为我国的低碳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比亚迪电动车作为国内第六大汽车生产商,目前显然已不是中小企业,但是六年前的它只是一个电池生产商和二流汽车制造商。比亚迪成功在于战略转移以及对新技术研发的重视,它正确地选择了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电动车行业。在政府对新能源的倡导和人们低碳意识提高的作用下,电动车行业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并且在这一新兴行业,竞争对手较少。它的正确决策使其于2011年在中小板块上市以后吸引了股神巴菲特的眼球。巴菲特在以每股港币8元的价格认购约占比亚迪配售后10%的股份——约2.25亿股后,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这使得金融风暴来袭中小企业遭遇重创时,比亚迪依然能够在股票市场上逆风而上,这就是发展低碳给它带来的力量。
(三)低碳私募基金
近年来,环保节能领域持续受到投资者追捧。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旗下数据库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2010年,清洁能源融资案例61起,达到历史高峰。以融资企业细分领域来看,2010年至今环保节能、电池与储能技术领域以31、17起案例分别占比45%、25%居各行业之首。从融资规模来看,环保节能领域以3.05亿美元占比24%居清洁能源各行业之首,污染检测与风能行业分居二、三位,分别占比23.5%、22.2%。可以看出,注重技术创新的环保节能行业广受投资者关注,图1是2010-2011年4月中国清洁能源行业私募投资数量比例。可见,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低碳融资,企业应积极响应,加快自身清洁生产的转型。
据私募排排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以后,很多券商和私募投资公司都认为,未来5-10年间,资本市场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优秀上市公司将是重要投资主题之一,有55%的私募管理人表示将会加大对新能源板块的投资。国内近年来也兴起了很多专门支持节能、环保、突破新技术的优质中小企业发展的私募基金。2010年4月初,浙商创投名下的第六支被称为全国首个低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浙商诺海基金”正式宣告成立。它是在低碳潮流中应运而生,专门支持碳减排方面的新能源、新模式、高科技等相关企业的投资。浙商诺海基金投资的第一个新能源项目就是中小企业无锡桥联风电。与此同时,银行方面也开始了私募基金支持低碳融资的创新之举。广发银行率先推广了私募基金业务,重点关注发展低碳经济、使用新能源、新技术的优质中小企业。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批通过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中更是涵盖了节能环保行业,由此可见,低碳中小企业在融资中的优势。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结合低碳经济进行分析,主要研究了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对其融资的影响,所获结论如下:
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会提高企业自身综合竞争力,拓宽发展前景。而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会在国家宏观政策、产业政策的引导以及企业综合实力提高的条件下,更加积极地开展低碳金融服务,为发展低碳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可融资金。低碳融资是一项在低碳潮流背景下诞生的新型融资手段。但是由于低碳融资在我国刚刚起步,所以对于提供低碳融资的机构和中小企业都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现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其一,银行方面。在政府引导和企业发展低碳后自身综合实力增强的双重作用下,目前银行低碳融资渠道已打开。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最普遍的一个问题是银行缺少自己的低碳评价体系,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明确的低碳企业评价标准,也就为低碳企业的界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所以,银行应尽快建立自己的低碳评价体系。其次,目前大部分地方性商业银行仅扶持政府明文要其支持的低碳企业。地方性商业银行应改变这种做法,扩大低碳贷款覆盖面,为更多发展低碳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其二,其他金融机构。除银行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应加快金融创新,在政府的引导下,努力跟上发展低碳融资的步伐。并通过学习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低碳金融发展经验,开拓更多的低碳融资市场,拓宽现有的私募基金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等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应将自身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紧密结合,加快推出为低碳型中小企业量身打造的融资方式,丰富低碳融资产品,完善现有低碳融资机制,为构建我国低碳金融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三,中小企业方面。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是通过自身技术创新,新项目开发,引进和使用高新技术设备等方式,而这会大大增加初期成本投入。中小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低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所以,企业在选择低碳发展方式时要对自身经营发展状况有充分了解,并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有充分估计,十分谨慎地选择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否则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无法逆转的损伤。
参考文献:
[1] 褚小囡.浅谈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8(12).
[2] 苑慧玲,王向荣,刘新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新方式——项目融资[J].企业经济,2012,(08).
[3] 赵云君.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经济纵横,2011,(02).
[4] 段采惠、陈铁军、师晓华.低碳经济企业战略转型的发展方向[J].中国质量,2010,(08).
[5] 唐永红、宋文华.中小企业应对低碳经济之策略[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9,(04).
[6] 王曦.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