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科普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航空航天科普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航空航天科普知识

篇1

1. 创设良好的航空科技教育条件

建立航空教育基地的关键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接受航空知识的渠道及活动场地。为此,我校特聘了一大批航空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坚持每月开设一次航空知识专题讲座,同时,申请专项经费80万对原有高初中部航空教育资源进行重组,购进航空航天类图书进万册,订阅科技类杂志10多种供学生借阅。在初中部装备了四个活动室,购进20多架不同类型的大型飞机模型建成了航空模型陈列室,购进模拟飞行器等设备建立模拟飞行操作室(经费不包括电脑),购进各种航天航空航模型500多架,建立航空航天器材拼装制作室、器材修复和教学活动室(经费不包括教学设施、电教设备)。高中部由于学校是新建的,将活动室与学校5间通用技术实验室整合,使航空教育有了优良的教学条件和活动场地。

2. 建设学校航空科技特长生的“生源”链

(1)在全区寻找特长生苗子

我校有全区最好的航空科技教育活动设备和最强的航空科技教育教师队伍,利用周末及寒暑假、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活动日等时间,开展面向全区中小学生的航空科普知识及航空航天模型培训活动,一方面可以承担起“区科普教育活动基地”优质科技资源服务社区义务,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全区具有航空航天爱好的小学生到我校初长班学习,初中生到我校为高长班就读。形成从小学、初中、高中到的培养链条。

(2)在我校初中部发现特长苗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深根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论,从关注学生“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出发,我校在七年级每班每周编排了一节航空知识普及教育课,开设了“航空模型及航空模型运动的历史和发展、模型活动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原理、航空模型中自由飞模型的放飞及调试技巧、航空模型中遥控模型的操纵及调试技巧、火箭模型的制作与发射等基本课程”,学生通过开展航空航天模型活动,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得到更多的动手机会,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同时,能激发部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发展成航空爱好者。学校再通过航模活动兴趣小组的进一步培养,特别是组织参加行航模比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发现好的苗子重点培养,为高长生提供生源。

3. 采取多渠道的培养模式,加大特长生培养力度

(1) 加强特长生课程建设,提高特长生综合素质

自建国以来,航空模型一直被作为一项培养国家航空事业后备人才、作为国防体育运动的竞技项目来开展。2005年教育部在中小学中实施“2+1”工程项目,要求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和1项艺术技能。第一批开展的15个项目中,航空模型就被列入其中,可见国家教育部门对航空模型的重视。

如何将特长生培养与国家航空事业后备人才培养接轨,课程建设驻足轻重。通过许光明教授等咨询航空专家,结合学校航空教师特点,我们在高一将特长班航空教育课与利用通用技术课整合,开设了“航空模型图纸制作与阅读、航空模型制作工具的使用、航空模型飞机拼装及简易航空模型飞机的设计制作、遥控固定翼及直升机模型放飞原理、航空模型中自由飞模型的放飞及调试技巧、航空模型中遥控模型的操纵及调试技巧等”,提高了特长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普教育问题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和家长重视力度不够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极大部分农村小学仍然把学校发展的重心放在统考学科语文、数学和英语上,对于其它学科,几乎都是流于形式的运行着。科普教育活动通常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课外科普活动更是极为少有,家庭、社会对孩子参与科普活动也缺乏有效的认同,忽视了科普教育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2.科普教师严重缺乏

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紧张,科普教育的重任一般都由科学老师来承担,而科学老师又多为“语、数、外”老师兼职着,“语、数、外”老师把大量精力都投入到了应付统考的学科上,根本就无法顾及科普教育了。配置科技辅导员来开展科普教育,大部分农村小学还未真正的实现,即使有个别的所谓的科技辅导员,大都是靠爱好和兴趣在支撑自己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3.科普活动单一,缺乏创新

(1)每年中,村、镇都要督促开展一些相应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而大部分学校为了应付差事,都只局限于一些散发宣传单、张贴宣传画等简单的活动,很难达到科普效果。

(2)学校没有建立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来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学校也没有科技周活动,同时也很少在校内外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和参与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3)一些科技活动仅限于在节日活动中的表演,且形式单一,科普效果也较差。

4.学校已有的科普资源未得到有效的整合

(1)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图书室、远教室的科普性未得到开发利用,很多农村学校的科学实验室成了摆设,甚至一些科学老师也不会使用,在科普教育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村、镇开展的科普活动没有和学校科普教育协作起来,各自为政,统筹不够,呈完成任务状态,未达到科普教育效果状态。

(3)农村小学有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科普,但大都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尽管有些学校有“乡村少年宫”,但其丰富的活动器材由于缺乏相应的老师来组织开展使用,也远达不到预期的科普效果。

5.缺乏相应的经费支持

(1)因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没有资金预算到科普活动中来,经费不到位,科普活动开展力不从心。

(2)学校经费紧张,无力顾及科普教育。由于农村小学人数愈来愈少,经费支出重在保运转,难以顾及科普教育的开展。

6.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极大部分农村小学根本就没有将科普教育纳入到评价学生和评价老师的机制中来。其评价重心在“语、数、外”,科普(科学)没评价名分。没有评价机制,很难将科普教育有效的发展开来。

二、问题解决对策

1.加强领导、形成氛围

科普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要将此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来,要建立从校长到科技辅导员的管理系统,专门组织管理科普教育工作,认真做好科普宣传,让教师、家长和社会充分认识科普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意义所在,使他们积极支持和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不断提升科普活动的影响力,有效形成科普教育的良好氛围。

农村小学科普教育的好和坏,全靠校长带,有科普思想的校长,学校就有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在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中,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高。

2.整合科普资源

(1)把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图书室,远教室、音体美教具有效的整合利用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科普知识。有乡村少年宫的农村小学,更要充分利用好配置的各种资源,让其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学生科普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2)整合好县乡镇的科普下乡活动资源,整合好现代家用电器、电子产品资源,要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科普知识的无处不在。

3.建立、健全科普教师队伍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大量高学历的教师涌向农村小学,这对于农村小学科普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人力基础。

(1)建立科普教师队伍

大力培养科技辅导员,充分发挥科技辅导员在学科教学中的科普引领作用。学校要把科技辅导员的发展和培训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要让科技辅导员在学校发展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了较强的科技辅导员队伍,通过科技辅导员的指导和引领,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普教育的效果就会得到更好的加强。

(2)对科技辅导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普能力,让他们懂得更多的科普知识,形成学校科普教育的实力。学校可以安排业务学习时间,首先立足于学科中的科普知识学习,然后引导学科教师多渠道的学习更多的科普知识,逐步丰富教师的科普知识,以达到适合学科渗透科普教育的目的。

4.创新科普活动内容和形式

學校可以设置科技节活动,可以着眼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制作、科技论文、航空航天模型活动,争取在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得奖励;还可以在校园中开辟种养殖园,成立科技兴趣小组、科技活动小组,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亲自实践中接受科普教育。通过多种科技活动,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积极向上的科学意识、开拓进取的科学方法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有科学素养的人才。

5.加大经费投入

学校在发展规划中要建立科普经费保障机制,每年在计划中要对科普教育进行经费预算,以确保科普教育的良性运转。

6.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给学生科普实践活动的一个正确评价,给老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一个科学化评价,是促进学校科普教育有效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立足于素质教育,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的师生科普活动评价机制,学校的科普教育才能走向持续发展的轨道,师生科普素养的有效提升才能得到真正实现。

篇3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切实提高青少年科普意识

20*年,全区各级团组织抓住奥运契机,依托乡村青年文化节、校园文化节等有利契机,深入校园、社区、村镇宣传“科技奥运”理念,围绕节能环保、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和青少年关心的热点话题在全区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在3月5日志愿者服务日期间,团区委组织各系统团员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挂图、发放宣传材料、入户提供科普咨询服务等形式大范围开展科普宣传工作,营造了浓厚的科普知识学习氛围。据不完全统计,20*年,全区各级团组织共发放科普宣传手册、读本10余种1000余册(份),宣传材料2000余份,组织大小科普宣传活动10余次,接待群众咨询1000余人次。

二、围绕全区农业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动

团区委深入发挥团组织社会化工作体系职能作用,不断完善区、镇、村三级青年星火示范基地建设,分层次地抓好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动,着力提高农村青年的综合素质,增强科技致富的本领。

一是充分发挥“*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联谊会”的作用,组织全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到北京农学院参观了北京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农学院农业科技园,并请专业教授进行了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了致富带头人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对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选树典型及基本情况建立了信息资源库,便于更好地为农村青年增收成才提供准确、便捷的信息服务;三是依托“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温暖活动,通过宣传展板、发放科技资料等途径向农村青年宣传科技致富理念,同时邀请果树种植专家为村民举办果树种植讲座。

三、以青少年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依托,大力开展科普实践活动

一是团区委联合有关单位组织开展了“科普进校园”活动,组织青少年科普爱好者参观了中国科技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等科普宣传阵地,并利用寒暑假组织青少年参加了科普夏令营活动等,突出科技文化现代化新气息。

二是团区委加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联合区教育团工委、区公安局、区消防支队、区卫生局、区交通局等单位在前锋学校、实验中学、*一中等校开展了“星光青春自护校园行”活动,并邀请资深专家进行了多场人身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知识系列教育讲座,以“青春拥抱和谐,自护伴我成长”为主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月”宣传活动。

三是结合奥运契机开展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系列活动。团区委在全区农民工子弟学校中开展了奥运征文活动、在“奥运会倒计时200天、100天”和活动举办期间组织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实践活动,动员最广大青年参与形式多样的奥运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倡导志愿精神和微笑理念,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良好精神风貌,全面提升了青少年参与奥运的意识和服务奥运的能力,积极实践“人文奥运”理念,努力营造全区青年支持奥运、参与奥运、共享奥运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奥运会志愿者周末美化行动,提高*青年的文明素质,营造清洁、安全、美观的城市环境。

四是结合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和未成年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6月团区委联合区禁毒办组织*区禁毒志愿者开展了原植物踏查活动和“两法一条例”的宣传教育活动;“6.26”国际禁毒日期间,联合有关单位开展了法律知识竞赛、科普演讲比赛;10月,组织禁毒志愿者骨干和青少年参观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开展了“远离关爱未来”未成年人禁毒宣传教育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科普教育的社会氛围。

五是注重青少年理论和思想调研工作。今年3月,团区委在开展服务青少年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联合基层团组织深入开展了社区闲散青少年现状调研工作和*区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思想状况调研,更新整理了*区社区闲散青少年的相关资料,加强了服务社区青少年的各项工作。

四、加强信息宣传工作,构建青少年科普信息传播体系

篇4

本次活动听课对象为初中、高中学生,授课内容为太空环境下的科学实验。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王亚平所站讲台的高度以及我国青少年因此得到的太空知识,更在于它向世界传递了我国在航天科技方面的独特探索。

各地教育部门和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共同组织了收看,天宫一号也因此成为中国“最高”讲台。此次太空授课活动安排的实验项目,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为全国青少年进行了一堂意义非凡的太空授课。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学高度重视,妥善调课,组织收看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围绕太空授课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积极响应教育部要求,推动“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教育活动和中学科技教育的有效开展,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013年6月20日10时04分,跟随神舟十号遨游太空的航天员王亚平开启了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授课。33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中小学学生代表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综合楼四层地面课堂,兴趣盎然地聆听了“太空教师”王亚平在神舟十号上为大家所讲的一堂40分钟的实验课。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过地面课堂具有的双向音视频沟通交流能力,与神十航天员进行同步互动交流。地面课堂内的学生不仅能够看到王亚平授课的清晰画面,身在太空的王亚平也能观看到和收听到课堂内学生们的实时反应,同学和老师可以像平常课堂一样进行互动。

在地面课堂上的两位教师,分别是人大附中的物理教师宓奇和101中学的物理教师史艺,在太空授课开始之前,两位老师先让大家猜想本次课程中可能会涉及的原理,及对航天员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课程伊始,两位地面教师先通过一个短片向大家介绍了航天员的衣食住行。当三位航天员出现在屏幕画面中的时候,学生们立即鼓掌,有人不禁感叹:画面好清楚啊!为了向孩子们说明“失重”现象,指令长聂海胜表演了“悬空打坐”,担任太空教师的王亚平说:“我还会大力神功呢。”她用一根手指轻轻一碰,就把聂海胜推到了船舱后面。看到此情景,孩子们哈哈笑了起来。随后,王亚平做了5个实验,分别为质量测量演示实验、单摆运动演示实验、陀螺演示实验、水膜演示和水球演示实验。

天津:做足功课 同步观看

6月20日,在南开中学航天体验馆,学生们通过弧形屏幕观看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天津大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同步收看,各学校的“地面课堂”瞬间沸腾。

上午10时,南开中学打开了全部教室和实验室内的闭路电视,让2000余名中学生共同见证和观看这一期待已久的难得的历史时刻。与此同时,南开中学的航天航空体验中心也全部开放,该校30余名物理社的成员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航天航空体验中心的仿真平台上迎来了这一次特殊的“太空课堂”。物理社社长、该校高一年级的女生孔令航兴奋地告诉记者,为了收看这次“太空课堂”,大家都做足了功课,在网上搜集了很多物理与航空航天的知识。她说:“虽然是学生,但我们都特别关心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航天梦’。这次‘太空课堂’不仅给我们展示了很多新奇的难得一见的太空知识,同时也让我们的‘航天梦’更加清晰起来,也更加增强了我们实现未来梦想的信心!”

南开中学副校长吕宝桐表示,这次“太空课堂”对学生来讲也是一次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

上海:航空航天特色校闵行三中观摩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上海市闵行三中是航空航天特色学校,该校组织了初二年级全体同学观摩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校长在电话里告诉记者,由于闵行三中高中部仍在期末考试期间,因此安排已经期末考完的200余名初二学生收看了太空授课。学校还特别安排了30多名科学兴趣浓厚、品学兼优的学生到高中部的刘辉航天科技工作室集中观看,现场安排物理老师和同学们互动,解答同学们的疑问。

2011年,闵行三中高一学生提交的“搭载濒临灭绝植物种子的探究”搭载方案,从全国113所中小学校的近3000个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空间试验室首个出自中学生的研究项目,跟随当年发射的“天宫一号”进入太空。

广东:遨游九天

圆梦中国

6月21日下午,广东佛山罗村二中初二级全体同学观看了此次太空授课。

本次太空授课的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是一堂极其生动的实验课,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青少年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湖南:长沙市37中第一时间收看神舟十号太空授课

6月20号上午10:00,长沙市37中学生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在自己的教室里准时收看了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直播,学生们一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教室黑板正中间的班班通设备“电子白板”,一起分享着这一场来自太空的实验课。航天员王亚平给中学生们讲授的这一节实验课程,解开了同学们心中的很多谜底,比如:航天员在太空的衣、食、住、行是怎么样的?失重是怎么产生的?太空垃圾怎么处理?有没有见到UFO?太空中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的?太空中的水是怎么来的?……满足了学生很多的好奇心。他们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举得巨大进步而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也激发了心中的航天梦、科技梦、中国梦、强国梦,增强了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四川:绵阳博雅学校观看“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直播

6月20日上午10点—10点50分,绵阳博雅学校师生怀着兴奋、期待的心情收看了“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进行的首次“太空授课”。女航天员王亚平给大家演示了小球在太空中的单摆运动和圆周运动、高速旋转的陀螺旋转、神奇的水膜实验、液体表面张力能使水膜变“魔法水球”等内容,激发了同学们对太空的向往,更让大家了解航天、热爱航天、支持航天,让同学们集体感受了天宫课堂的无穷奥妙。

课后,各班老师还组织同学们谈感受、说体会。有同学这样说:“我一直以为‘天宫一号’在太空上只是固定地待在某个地方,听王亚平老师说,他们每天会看到16次日出,因为他们每90分钟就绕地球一圈,我才明白原来‘天宫一号’是要绕着地球运动的。”有的学生说:“太空太神奇了,看到王亚平老师能把地球上的一滴水‘变’成彩色的水球,她就像一个魔法师一样,那太空中还有多少‘魔法’啊!”

新疆:华山中学学生收看太空课堂 见证奇妙一刻

“在太空当中做这些实验的时候,真正能够把理论中的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状态呈现出来。我觉得学生的收获是非常大的。”6月20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中物理老师倪颖在与学生一同收看了神舟十号航天员展现的太空课堂后说到。

华山中学的学生们在教室里收看了我国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授课,他们时而屏息凝神,时而发出惊叫;教室里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一片。神奇的课堂让学生们见证了太空的奇妙世界,也激发了他们内心的科学梦和太空梦。

有学生表示,这个天宫课堂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意义,它带给我们一些平时在地球上不能见到的真实现象,这也是科学引人入胜的地方,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航天员太空授课激发雪域学子太空梦

“太空会不会像高海拔地区一样,水到七八十度就能烧开了?”“冬虫夏草在太空能生长吗?”“太空像一样缺氧吗?”“在高海拔的发射宇宙飞船会不会更快?”……的学生对太空的热情很高,显然,太空授课激发了他们追梦太空的浓厚兴趣。

拉萨中学团委书记薛军利认为,此次太空授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太空的科学精神。不少学生通过太空授课产生了探索太空的梦想,要把个人梦和国家梦结合起来,使梦想成真。

澳门组织中小学生观看

“神十”太空授课

6月20日上午,澳门特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及多家学校组织中、小学生收看“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作太空授课的现场直播,一同领略奇妙的太空世界。

航天员王亚平在授课中,分别进行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水膜和水球等试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回答了学生的提问,包括关于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防护措施、航天员对抗失重方法和太空景色等。

在澳门教育暨青年局的骏菁活动中心,有250名学生在聆听航天员老师讲课;在劳工子弟学校,也有近百名学生在礼堂集体观看直播。教育暨青年局还安排了导师在场讲解,解答学生们的提问。

有参与听课的澳门学生称,对太空的一切都感到很好奇,不知道太空冷不冷?太空是否会有外星人?希望将来航天员来澳门时,有机会直接向他们发问。

教青局青年厅厅长袁凯清表示,澳门特区政府一直重视科普教育,通过课余活动、对外交流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接触科普知识。通过收看太空授课直播,见证了中国航天科学教育的历史时刻,加深了学生对航天科技的认识,将进一步激发澳门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航天的热情。

美国:2007年,芭芭拉·摩根的第一次太空授课

2007年,美国东部时间8月8日18时36分,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载着机组7名宇航员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飞往国际空间站。这是美国宇航局首位教师宇航员芭芭拉·摩根的第一次太空飞行。

航天飞机进入地球轨道后,地面发射控制中心指挥人员说:“对芭芭拉·摩根和机组伙伴来说,这堂课正式开始了。”摩根曾经教书的爱达荷州的科学教师联合会专门挑选了18名学生,与摩根进行天地间的师生对话。

摩根这次在空间站上的第一堂课,共进行了25分钟。在课堂上,一个孩子想知道如何在太空锻炼。摩根一手托起一个在她身边飘浮着的宇航员,给予演示。另一位年轻人想知道宇航员是怎样喝水的,摩根和她的同事从饮用水袋的吸管中挤出水泡,并将水滴吞下。4名宇航员还分别用乒乓球和垒球作讲课的道具。

实验一:质量测量演示——没有了重量,是否意味着失去质量?

3位航天员老师“站”稳后,先给同学们露了几手“功夫”——“悬空打坐”“大力神功”。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们都成了“武林高手”,博得同学们阵阵喝彩。

航天员的表演给同学们带来了疑问:在地面上,人们一般用天平、台秤、托盘秤、杆秤、弹簧秤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从而计算物体的质量,那么 ,失重环境下怎样测质量呢?

航天员老师用“天宫一号”上的质量测量仪现身说法。他们从“天宫一号”的舱壁上打开一个支架形状的装置,航天员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装置上的LED屏上显示出数字:74.0。这表示聂海胜的实测质量是74千克。

王亚平向同学们解释道,天宫中的质量测量仪,应用的物理学原理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力)=m(质量)×a(加速度)。质量测量仪上的弹簧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F,同时用光栅测速装置测量出支架复位的速度v和时间t,计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够计算出物体的质量(m=F/a)。

王亚平老师还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课后思考题:除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失重环境下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二:单摆运动演示——太空中的机械钟表走得更准还是静止不动?

演示完质量测量,航天员们又取出一个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

T型支架上,用细绳拴着一颗明黄色的小钢球。王亚平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中。王亚平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小球开始绕着T型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而在地面对比实验中,需要施加足够的力,给小球一个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绕轴旋转。

太空实验趣味无穷,地面课堂的学生们也不失时机地向航天员提出他们关心的问题。人大附中早培班学生徐海博举手提问:“航天员老师,您在太空中有没有上下方位感?”

为了回答同学的提问,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的帮助下表演了一套“杂技”动作,分别进行了悬空横卧和倒立。看到航天员老师的精彩表演,同学们兴奋地鼓起掌来。

实际上,航天员在太空中无所谓上和下的方位区别。不过,为了便于工作生活,航天员们为“天宫一号”人为定义了上和下,把朝向地球的一侧定义为下,并专门在“下方”铺设了地板。

实验三:陀螺演示——高速旋转的陀螺为什么不会倒下?

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高速旋转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轴特性。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这一特性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

航天员王亚平取出一个红黄相间的陀螺,把它静止悬放在空中。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翻滚着飞向远处。紧接着,王亚平取出一个一模一样的陀螺,让它旋转起来,悬浮在半空中,再用手轻轻一推,旋转的陀螺不再翻滚,而是保持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王亚平介绍说,高速旋转陀螺的定轴特性在航天领域用途广泛。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就装有各式各样的陀螺定向仪,正是有了它们,才能精准地测量航天器的飞行姿态。

实验四:水膜演示——天宫里有没有“飞流直下”的瀑布?

阳光下五彩缤纷的肥皂泡、能够让硬币漂浮的山泉水,总是带给人们很多遐想。这些都是液体表面张力在发挥着神奇作用。

只不过,在地面上,液体表面张力难以抗衡地球引力的影响,只有经过特殊处理的肥皂水、富含无机盐的矿泉水才能表现出比较强的张力特性。但是,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液体的表面张力特性便突显出来。

王亚平拿起一个航天员饮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泻而出。轻挤水袋,在饮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动水袋,水珠便悬浮在半空中,与“天宫一号”舱壁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图案交相辉映,更显得美轮美奂。

接着,她把一个金属圈插入装满饮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便形成了一个漂亮的水膜。轻轻晃动金属圈,水膜也不会破裂,只是偶尔会甩出几颗小水滴。随后,王亚平又往水膜表面贴上了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这些在地面难得一见的奇特景象,引起了地面课堂同学们的连声惊叹。

实验五:水球演示——用神奇的液体表面张力变个“魔法”

液体表面张力的威力竟如此神奇!普通的饮用水还能变成更加神奇的“魔法水球”。

王亚平用金属圈重新做了一个水膜,然后用饮水袋慢慢地向水膜上注水,不一会儿,水膜就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水球中还有一串珍珠般的小气泡,仿佛银河系中的繁星点点。聂海胜取出一支注射器抽出水球中的气泡,实验继续进行。

篇5

现状:孩子被围困之下的求是之路

近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某教育调查小组对部分中、小学学生进行理想职业问卷的调查结果:高居榜首的职业不是“公务员”就是“商人”,而过去人们印象中崇高伟大的“科学家”职业却被孩子们远远地抛到了后面,仅仅排在“农民”和“工人”之前!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在科学日益昌明的今天,我们一向推崇的探索求是科学精神为何却越来越淡薄了呢?信仰的崩塌并非一日造成,孩子本该天生对未知世界怀有无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在探索科学的路上,孩子和家长同样遇到了两难困境。其一是来自社会导向的变化,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官本位”和“钱本位”无意中成为了主流价值观,家长和孩子都无法超脱其外,毕竟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和舆论氛围都不在科学之上,学科学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切切实实的好处,教他何从爱起?其二来自具体教育之困,大多数家长总觉得科学是虚无飘渺的零散知识,想教也不知从何下手,再加上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刻板体制,重分数、轻实践,重文理、轻科普,导致孩子从根本上觉得科学不重要、不需要。

思想指挥行动,意识决定方向,要想重新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家长必须先从重新认识科学、掌握方法入手――

指导:宝宝学科学,全脑大开发

文/刘燕嫦

科学首先是知识,但对孩子来说,科学又不仅仅是知识,它还是探索的过程。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到处都可以找到知识的水滴,孩子就像稚嫩的幼苗,只有在科学知识的灌溉下才能茁壮成长,而家长所要做的,就是成为孩子学科学的引路人,为他打开大千世界的探索之门――

学科学能给孩子带来哪些好处?

莹莹很喜欢玩风车,在一个微风拂面的假日,她在草地上迎风奔跑,手中的风车也随之转得飞快。莹莹时而停住脚步,惊奇地看着风车慢慢停止转动,时而又突然大步奔跑,并边跑边观察风车飞速旋转。一番玩耍后,莹莹恍然大悟地对妈妈说:“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我跑得越快,风车转得越快!”莹莹发现的这个“秘密”,就是她通过亲身探索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在探索过程中,孩子获得的能力和个性养成,远远大于科学知识本身。

观察力――一个观察能力强的孩子,能够敏锐地发现事物的特征,找到疑问,为进一步探索打下基础。反过来,在探索科学和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又能够促使孩子去悉心观察、反复比较各种操作因果的不同。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中,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得到不断发展,并且开始明白:观察和比较,是探索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基础。

思维力――思考,是孩子在探索过程中的核心步骤,它既来自于天性,又发展于锻炼。每一次总结都是对思考的促进,每一次实验都是对思维的考验,孩子在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渐渐领会了思考与进步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加萌发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思考的动力。

想像力――科学知识如同无数真理一样,常常隐藏于事物规律之中,并不那么容易一眼参透。也许孩子以浅薄的经验并不能马上得出结论,但他们也有天生的强项: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想像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在联想、构建和虚拟中,孩子的脑细胞已经打了无数个激灵,变得越发灵动活泛起来。

动手能力――在思考和探索中,孩子通常需要借助实际的操作,通过摆弄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方能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开始懂得世上万物因果规律。动手做实验,实践出真知,孩子的动手能力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变得强大。千万不要小看这“心灵手巧”的动手能力,它不仅能促进孩子脑部的发育,还能在科学以外的生活上给予孩子无数帮助。

怎样当好孩子学科学的引路人?

“妈妈,为什么电能发热发亮?”“空调里住着企鹅吗?”“如果我在车里跑步,能更快回到家吗?”未来世界是一个变化迅速、日新月异的世界,若没有父母对孩子的从小引导,其长大后必然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科技社会。也许我们更应该这么想:让孩子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并非是希望他成为科学家、工程师,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从而成为生活的佼佼者。

观察生活,鼓励提问――对于孩子来说,科学不是高深的数据和精密的仪器,而是每天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月亮的阴晴圆缺,比如一颗种子的发芽历程。家长要做的,就是充当一个“提点”的角色,鼓励孩子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寻找奇幻变化的绝妙答案,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再珍贵不过的两种品质,幸福的孩子应该在期望与鼓励中,与科学相伴成长。

尊重孩子,启发思维――当宝宝要学母鸡孵蛋的时候、当宝宝要用树叶种出大树的时候、当宝宝绕到电视机后面寻找人声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宝宝的荒谬尝试呢?答案是尊重、呵护以及引导。当孩子用单纯清澈的眼睛观察世界,用独特的童心感受自然,便正是他的小脑袋飞速转动、思维迸发之时,睿智的家长必然会抓住良机,将孩子引入奇趣万千的科学世界。

参观场馆,善用游戏――苦于家中环境条件有限么?希望进行更多有趣的实验么?想要全方位启发孩子的科学兴趣么?随着城市的发展,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各种社会设施为孩子学科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再结合各种实验小游戏,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走进科学、爱上科学。

家园结合,重视科学――科学知识如今越来越成为幼儿园的教学之重,而与之相对的,许多家长却仍未意识到科学探索的重要性。所以,家长应主动贴近幼儿教学、家园结合,端正对于孩子在学习技能和学习科学之间的天平,摈弃“科学无用论”,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毕竟从小帮孩子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培养认真的生活态度,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实操:我家有个小小科学家

文/豆豆妈

神奇的传声筒

找来两个喝水用的纸杯,一条毛线,两个回形针,在纸杯底戳个小洞,将毛线从洞口穿过,两端毛线头朝纸杯内各绑住回形针,一个简易的传声筒就做好了。我和豆豆一人拿着一边的杯子,一个对着嘴巴讲,一个贴着耳朵听,然后再让他试试,把毛线拉直听的效果与没有拉直有什么不一样。豆豆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从中明白了深奥的科学原理:空心纸筒可以放大传递声音的作用,传声筒是震动发声的,线如果不拉直,震动不明显,声音就听不到。

鸡蛋漂浮

拿来一个鸡蛋,放在一大杯清水里,鸡蛋很快便沉下去了。怎么样才能够让鸡蛋浮起来呢?豆豆看了科学绘本后知道:加盐巴能增加浮力!为了让豆豆明白“浮力”,我们便玩起了鸡蛋漂浮实验,豆豆往杯子里不断加入盐巴,然后用筷子搅拌溶解,再放入鸡蛋,观察反应。当盐水具备了足够的浮力,把鸡蛋稳当当地托在水面上时,我再向豆豆解释鸡蛋浮起来的原理,这样他就理解得更为生动了。

颜色变变变

变色实验的材料十分简单:水粉画颜料、调色盘、毛笔、排笔,当然还有一大堆透明的瓶子。豆豆把三原色(红、黄、蓝)的颜料挤在调色盘里,再加上不同的颜色,搅一搅,拌一拌,就变出了不同的颜色。通过实验,豆豆知道了很多颜色的综合变化,如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黄+绿=草绿色等等,对他而言,颜色真能变出大千世界来呢!

纱布运水

纱布运水的实验也很简单易玩:拿两个透明的杯子,一杯装水,一杯空着。拿一条纱布,各放入杯子的两头,渐渐地,满杯子里的水就会因为纱布的毛细透析现象而运到了空杯子里。如是实验几次以后,豆豆明白了,当两杯水差不多一样高的时候,满杯子就不会再运水过来了。

其实,孩子的科学启蒙就是这么简单,做实验也不一定非得在实验室里,器材也不是非要试管、酒精灯那么专业。科学是生动的,它原本就围绕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而生活,就是孩子的科学大课堂!

借鉴:像西方孩子那样学科学

文/明 远

A篇:新闻链接

近日,美国纽约一对父子以气象气球、iPhone手机、高清摄像机和餐盒为材料,制成一艘“气球飞船”,并成功发射升空,捕捉到了壮观的太空景色,图片效果可比拟美国宇航局用望远镜相机拍摄出来的太空图。

这对父子是40岁的卢克・葛斯布勒和他7岁大的儿子迈克思。在经过数月调查和测试后,他们颇具创意地决定把载有高清相机和iphone手机的快餐盒系在探空气球上,然后将气球放飞。气球在天空飘浮102分钟后,到达离地面30.6千米的平流层上部,然后爆炸,而快餐盒则在降落伞的庇护下安全着陆。最后,葛斯布勒和儿子利用iPhone手机的GPS系统,找到了挂在树上的密封舱――快餐盒。

毫无疑问,葛斯布勒既是一位颇具创意的摄影师,又是一名优秀称职的父亲,他说自己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儿子一起分享并实验一些有趣的创意。“这次实验的成功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7岁的迈克思在整个研究和测试的过程中,像一个严谨的科学家一般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试验完成后,葛斯布勒将相机拍摄到的图片和视频片段上传至网站,立即引发轰动。对于突如其来的关注,葛斯布勒十分低调:“我只是在做一名父亲该做的事情――带领孩子用科学的方式来了解这个世界。我已经和孩子商量好,决定一起写一本书,讲述我们这次实验的前前后后,列出指导事项,相信这无论是对于感兴趣的人们,还是对于我的孩子,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B篇:科普书架

《神奇校车》系列丛书

《神奇校车》是美国国家图书馆推荐给所有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的课外自然科普读物,这本全美最受欢迎的儿童自然科学图书系列以新颖活泼、好玩易懂的形式,带领孩子们畅游在浩瀚的科学领域中。

《世界上最脏最脏的科学书》

这是一套引进版的儿童科普类图画书,书中的图画另类独特,行文诙谐有趣,科学知识表述得准确精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集幽默搞笑与科普知识于一体的儿童科普图书。

《男孩的冒险书》

如何把燧石打磨成箭头?如何制作隐形墨水?如何用纸来做一个水炸弹?怎么折出世界上最好的纸飞机……所有令孩子们兴奋不已的动手活动,都能在这本最有趣、最新奇和最富有创造力的玩耍手册中找到答案!

《游戏中的科学》

这本德国经典科普读物收录了400多个科学游戏,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学习科学知识,激发对科学的巨大兴趣,也开阔了孩子的眼界,培养了孩子的实际动手能力,是一把开启科学不可或缺的钥匙。

《DK儿童百科全书》

这是一本有关知识探索的百科全书,本书内容广泛,从巨大浩瀚的星系到极其微小的细菌,从人体细胞到古代文明,打开书本就如同踏上一场惊奇的旅程,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索科学,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

《孩子》观点

快乐科学,信仰重筑

文/林 嘉

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每个科学家都要参与志愿服务,和孩子们一起发射火箭。无论太空总署的研究任务有多繁忙,科学家每周都会抽出时间给前来参观的学生作讲解和指导。而在国外科学教育不断进步的同时,我们国家却将科学研究和科技教育分开了,学校只注重训练孩子如何考试,却不指导大家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生活研究中,导致孩子学科学的热情一再降低。

篇6

关键词:岩矿课程;地学;实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47-02

一、地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地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育,它的理论教学须密切结合实践即实验教学来有效完成。地学专业中理科类专业为地质学,工科类专业包括地质工程和勘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其中实验教学可以辅助和加深理论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质专业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能。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学专业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不断总结地质工程专业过去50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地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及实验过程进行创新,努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和水平。2013年在新版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将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和构造地质学等课程的实验课进行独立成课,由原来的零星学时调整为整周学时开课,授课教师除了要做好课程实验间的交叉与衔接以外,还要对分散性野外实习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固定,同时优化开设实践教学的时间段,分别实现其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实习内容,做到安排有序,开设得当。论文结合安徽理工大学地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基础,讨论地学专业的岩矿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为同类型专业教学提供参考。

二、地学专业岩矿课程实践教学策略

地学专业基础课中矿物学和岩石学这两门课程实践性强,需要很强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以及对野外的空间想象力。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长时间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由于学校师资队伍有限,同时实验室资源也不太丰富,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在实验课堂上主要是对岩石矿物标本进行认识鉴定,达到岩矿学习的鉴定技能。在实验课堂上学生面对岩矿标本,学习相对比较枯],所以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较差,不能积极主动理解上课的内容。而且学生对地质基础课程的特性往往了解不够,造成对实验课的教学和学习不太重视。这就要求教师需要花时间来研究实践教学环节的趣味性、广泛性和可接受性[1]。

(一)强化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改变学生在实验课堂上的学习态度,要从思想上改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2]。在理论及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深入地剖析岩矿专业课程的自然特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岩矿专业课的学习特点。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球科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其自然属性,通过对自然现象、自然过程的观察,对自然物质运动形式的把握,并在判断、分析、推理的基础上研究其规律性,实践教学是地学各学科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而不是理论教学的辅助课程。

(二)探索实验课堂教学方式

1.整合教学内容。在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上进行改

革,针对岩矿实验课的特点编制实验课指导书。指导书应突出实验教学的特点,重点围绕岩矿的鉴定技能进行编制,图文并茂且形象直观[3]。同时,在指导书中要提出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课的学习。在实验课之前学生就可以根据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对要进行的实验课进行预习,这样,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能更快地进入到实践教学的环节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入室内实验学习。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指导书的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这样既提高实验课的效率,又方便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指导书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实验课结束前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实验课学习中,学生既可验证相关岩矿的理论,又掌握了岩矿的鉴定技能,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如:酸性岩浆岩的鉴定实验课中流纹岩的鉴定,采用手标本结合光薄片进行,在实验指导书中对流纹岩的鉴定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并附上手标本及镜下图片,且在指导书中提出根据各自标本观察到的现象对岩石的成岩环境及成岩过程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实验过程中,根据此进行实验就可掌握此类岩石的鉴定方法。实验课结束前,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成岩环境及成岩过程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此类岩石的鉴定及理论知识的掌握。

2.创新教学方法。改革以往实验课中,教师讲解后学生实验的单一教学方法[4]。首先在实验课件的制作上引入多媒体课件,这样更加形象直观,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探索式教学,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自发性、灵活性、探索性的特点,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去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通过互动式教学、探索式教学在实验课堂上对地质现象进行讨论,对地质问题进行探索,充分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发挥自身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空间,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利用安徽省博物馆作为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合作,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度,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同时积极组建省内地质高校地质技能大赛,地矿系统高校矿井地质技能大赛等,不断锻炼能力,提高水平。

3.引入虚拟技术,建设数字平台。虚拟现实技术为促进人的认识能力全面发展提供了新工具。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在诸如航空航天、军事训练、体育训练、医学实习、建筑设计以及游戏娱乐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5]。由计算机可视化实现的临境性及交互性,可以使地学类的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得到更为具体和有效的展示,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得到身临其境的全方位感觉和操作实践。受实验条件以及学生本身时间条件等的制约,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标本和模型观察和描述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网络上构建虚拟实验室,学生有时间和兴趣就可以随时上网进行浏览和操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虚拟数字博物馆,丰富教学资源,实现校际共享,节约投资,而且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使用获得最大的便利。

岩矿实验课程具有现实性与抽象性的统一、宏观性与微观性的统一、整体性与分异性的统一、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的统一等特点[6-8],这就决定了在课程教学中涉及的课程内容多、实践性强。且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大量的实物教具和模型。结合岩矿实验课以上特点,建立实验教学的数字平台。数字教学平台分为以下几大模块:一是岩矿实物标本模块,将岩石或矿物标本数字化,并对相应的物理、化学特征进行描述,对岩矿的形成环境、过程等进行介绍,对岩矿在工业上、生活上的作用进行论述;二是岩矿薄片模块,将岩矿的薄片数字化,并附以岩矿的光学特征、结构构造进行描述;三是岩矿实验操作模块,对当前的岩矿实验操作进行数字化,在平台中进行演示,若有技术条件,可以让学生进行网上虚拟操作;四是岩矿科普知识模块,在数字平台上建设一些与岩矿形成、鉴定等相关的纪录片以供学生观看;五是讨论模块,建立数字网上讨论平台以供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引导学生,对学习提高兴趣,同时也能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到实验室的资源,在平时的课余时间内,学生利用学校的局域网,轻松地进入到学院的网站上,找到相应的链接,可以图文并茂地去学习实践教学以外的内容,不再受限于实验室的内容之内了。

三、结语

岩矿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岩矿实验课的教学是这门课程的一个至关重要环节,实验独立成课是当代岩矿课程大学教学的要求。在对岩矿实验课的课程设置上针对岩矿课程特点编制岩矿实验指导书,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实验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建立岩矿实验数字化教学平台,一方面方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查阅,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趣。虽然安徽理工大学岩矿实验课的教学过程还较为单一,但随着实验课程的独立成课,相关教学实验平台的建立、建设,地学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得到有效的提高,地学专业本科教育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文美兰,王葆华,罗先熔.“基础地质学”实验教学改革探

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8,(3).

[2]刘凤田,刘玉兰.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

用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1).

[3]李国武.虚拟现实技术(VRML)在晶体结构教学及结构分

析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3,(7).

[4]邱隆伟.虚拟现实技术在地学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地质教育,2006,(58).

[5]柴凤梅,木合塔尔・扎日,汪立今.浅谈“岩石学”课程建

设及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09,(2).

[6]倪金龙,郭全军,郭颖等.地质思维时空观的培养与建立

[J].中国地质教育,2012,(4).

[7]杨平,李景,陈冷等.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法的探索――

基于矿物、岩石及宝石的材料科学基础训练[J].中国现

代教育装备,2013,(19).

[8]黄雅丹,彭花明.高校地质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