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在讲课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启迪思维的问题进行讨论
例如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时,联系到了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这本是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得出的结论。但是在2000年,本地却在阳春三月下了一场罕见的冰雪。结合这一反常地理现象,笔者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学生们对这一气候现象兴趣甚浓,答案五花八门。通过讨论学生们认识到:自然环境的走优走劣,取决于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的环境,关涉行为的长期总合与空间总合;人类保护了环境,就是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发展空间,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己。讨论和争辩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人生哲理和环境哲理,并用于指导未来的社会生活实践。
二、从开放性题目中引发引导讨论
在人教版(以下从略)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一个答案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我为治黄出点子”。因为有多个答案,再加之笔者的鼓励和肯定,学生们个个信心十足,张开自由的翅膀去思维去遐想。他们各抒己见,激烈争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除了想出课本上的“造林种草,修筑梯田”,还大胆设想“在中下游结合处修水库拦泥沙:待水库将来之中、上游的泥沙拦住后,再将下游的沙逐步挖走或用水库的水冲走泥沙……”这些都是学生们在了解、理解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的大胆创见。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品尝到了地理课程学习的快乐。
三、从问题情境中引发引导讨论
如在讲授《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的脆弱的生态环境》时,针对一些学生对“生态平衡是否要保护”的认识存在分歧,笔者就抓住契机,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大家就此展开讨论。一位持有异议的学生语出惊人:“有些生态平衡破坏了对人类却有益处,科学研究证实,在中生代,气候温暖,河流纵横,树木苍翠,是恐龙的黄金时代。若不是自然的原因破坏了那时的生态平衡,大大小小的恐龙将会严重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到今天可能还没有出现人类。”经过这样的讨论,这些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就不是消极掌握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获得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地理素质的成长,增强了学生的生存能力。
四、从教科书“活动”中引发引导讨论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假如你是五岭县的县长,你将把‘引进人才发展教育和科技,再多修些公路,发展旅游业,发展煤化工工业,加强对外联系,扩大果树种植面积’的哪一条建议放在第一位?为什么?”一进入问题情境,学生们可兴奋了,大家畅所欲言、直抒己见,最后其中一方观点是把公路交通放在第一位,其理由系列(理由集群、综合理由)归纳概括为“要致富,先修路”、“经济建设,交通先行,交通是先行官”、“公路交通设施是基础设施”、“公路是对外联系的有形基本纽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基本物质条件”等,另一方观点则是把引进人才发展教育和科技置于首位,通过争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竞争与合作意识、地理问题分析能力、交通地理思维能力等素质得到了有效综合训练培养,身心也得到了调节性愉悦。
五、从课程间内容交叉中引发引导讨论
篇2
笔者发现在高中教学别是在高一阶段,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学生普遍觉得非常生疏,这大大地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效果。后来经走访、谈话等了解到,受应试教育影响,初中地理教学受到很大冲击,致使升入高一的学生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其影响程度在不同的生源地存在着一些差异,高一新生地理基础参差不齐的状况十分突出。为了更准确、全面地了解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初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等,从而促进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校部分初、高中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课题界定
本调查所说的初、高中学生地理学习衔接现状,一方面是指高一新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所具备的地理素养,包括对地理学科的态度、兴趣、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储备、适应状况;另一方面是指初中学生在地理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准备、迎接状况。对这种现状的了解十分有助于我们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益。
三、理论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与初中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
教育统计学认为,在教育领域内,无论是教育科学或心理科学研究、教育行政管理,还是日常教务工作,都会接触到数量的问题,收集到许多数据,对这些数据,只有经过统计整理、分析和推断,才能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帮助我们发现有关的教育现象的规律。本课题,用教育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对我校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调查对象
从我校普高高2014级16个班和初2013级8个班中随机抽出高2014级4、10、11、13、14、16班,初2013级3、5、8班作为调查对象。样本数占到了学生总数的38.2%。
五、调查方法
谈话、走访法:与个别同学谈话聊天了解学习状况;走访个别同行了解情况。
问卷调查法:精心设计系列问题和选项,包括其对地理学科的认识、态度、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从学生的角度,引导其采用无记名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对获得的数据认真统计、计算、分析。
文献研究法:搜集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吸取他人的有效经验,丰富完善自己的问卷调查表。
六、调查内容
初、高中学生地理学习衔接现状,一方面是指高一新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所具备的地理素养,包括对地理学科的认识、态度、兴趣、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储备、适应状况;另一方面是指初中学生在地理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准备、迎接状况。详见下面调查问卷样表。
七、调查步骤
准备阶段(2014年9月1日~2014年12月25日)
有意识准备和同学、同行聊天内容;精心设计完善调查问卷表。
实施阶段(2014年12月25日至27日)
问卷调查高2014级4、10、11、13、14、16班和初2013级3、5、8班。
总结阶段(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30日)
统计分析学生问卷调查表,形成调查分析报告。
八、调查结果及分析
1、高中情况:
发放问卷表362分,收回359份,有效问卷354份。其统计结果如下:
问题: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正在重新审视自己以往所走过的历程,总结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所带来的严重教训,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地理素养已经成为现代公民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也指出: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而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观念”等等,这一切都是其他学科课程所替代不了的。
然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这方面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的落实是非常不足的,这对高中地理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十分不利于地理素养的持续提高。从表1不难看出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认识存在很大偏差,大多数同学认为地理是副科(这也许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和悲哀!科目也会被分成三六九等!),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差,升入高中后对初中地理主要内容遗忘十分严重。
从某种角度讲,目前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能够一定程度直接反映同学们初高中地理学习衔接效果。
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线,在区域地理中贯穿主题学习、范例学习,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所以学习方法以记忆为主。而在普通高中阶段,基本理论的学习则成为了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高中阶段学习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变化机制和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学习方法就应该转向理解、探究为主了。学习方法的变化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很大。
从表3中我们看到,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地理学习方法欠妥,仍然停留在初中时的记忆为主,还有一些学生不知如何学习地理,这些学生地理成绩也很差。只有少数同学发现了初高中地理方法上的差异,并主动适应。而这部分学生地理成绩也相应较好。
此项调查是对前面第三项调查的必要补充和深入。一方面体现出在衔接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的自觉、主动性(第10、11问)的调查,一方面体现出对初高中地理学习脱节困惑的解决诉求的调查(第12问)。
从表4可以看出主动留意初高中知识的同学只占了极少数。能够举例说明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的同学更是少见。建议加强初高中衔接的占到了多数,还有相当多的同学居然没有什么教学建议,可见对地理学科的漠视程度还是很高的。
2、对初中的调查分析:
发放问卷表163分,收回158份,有效问卷154份。
受调查学生系初中二年级学生,处于向初三过渡的特殊学段,本身学习压力很大,尽管面临地理结业会考,然而受升学教育影响,对地理这门不参加中考的科目仍然很不重视。对更长远的高中地理学习思想准备极不充分。
从表中可以看出,同学们极少数能够在生活中关注地理,对地理图表的使用也限于少数同学,大多数同学谈不上有地理素养。
从表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地理成绩较差,有近半数的人不知如何学习地理学习。
9.你对地理教学的建议:
此项调查只有32为学生填写,其中请教师加强初中地理教学的有26人,只占调查人数的16.9%。另外还有4人要求不要再布置地理作业了。
3、几点结论
第一、无论初、高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存在很大偏差的不在少数,很多同学不了解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学科地位,不了解地理素养在现代公民素质构成的重要性。在地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目的等诸方面处于消极状态的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二、很多同学的地理素养现状堪忧。大多初中同学缺乏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准备和迎接,大多高中同学缺乏地理学习的必要储备。初高中地理学习脱节现象相当严重,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落实状况很差。
九、应对措施
篇3
关键词:尺度;单元学习设计;学科素养
如果从素养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常规教学,我们会发现单一的知识点或技能点、孤立的活动、不充分的学生体验很难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很难承载素养的发展。深度学习强调已有经验与新经验的联系,强调知识、经验的整合和结构化,强调把握学科本质从而实现迁移。地理学科区别其他学科的优势特征也正是不断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活动各要素之间及人地之间建立联系。由此可见,建立“联结”,整体性、结构化是地理学科深度学习发生的重要判据。深度学习倡导的“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这样的单元完成了从“内容单元”到“学习单元”,从“教材单元”到“学生素养发展单元”的进阶。所以,单元学习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如何进行地理单元学习设计呢?笔者认为对与能力素养目标对应的地理学科核心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是最先需要考虑的。我们需要挖掘出地理学科核心知识所承载的学生素养发展的价值、功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评价方案,这样才是素养目标导向的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尺度”是指地理事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量度,即空间范围大小和时间间隔长短,又可指观察和研究地理事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和时间单位。地理学研究对象存在于特定的时空共轭尺度和时空耦合关系之中。《地理教育国际》将尺度界定为地理学关键概念。张家辉、袁孝亭教授对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核心概念进行了筛选、释义,其中就包括“尺度”。可见,“尺度”概念有助于学生“地理视角”的形成,从而能“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中学地理课程需要关注的核心概念。现行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各版本的教材对尺度概念都有隐性的表达。例如从课程内容基本结构来看,“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的认知区域“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就是引导学生用尺度的视角认知世界。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影响我国气候主要因素”,教材就通过不同尺度呈现出纬度、海陆、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但由于初中地理课标和教材中尺度表达不够外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容易忽略,从而造成初中学生难以构建尺度概念。
一、“尺度”概念单元目标解析
笔者通过对“尺度”相关文献的学习,明确了尺度概念内部结构及与其他地理事象的关联,通过不同空间尺度划分、关系、功能的方法,进而了解到尺度思想独特的教育价值。即帮助学生增强对不同尺度间相互影响的敏感性,养成划分不同尺度认识世界的思维习惯,建立改变尺度看世界的思维方式,并以此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如图1所示。
二、“尺度”单元学习主题确定
笔者发现,现行七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中,中国区域地理中区域选择都关注到了长江流域及其下属各区域,但不同于其他区域(东北地区、黄土高原等),其在教材中呈现的区域尺度存在差异,如表1所示。笔者发现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是不同尺度下的范围呈现。笔者进一步将各版本长江流域的教材呈现内容进行梳理发现,长江三角洲是整个长江流域,甚至整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其形成、演进依赖于这个地区、长江流域、整个国家的发展。所以,需要从不同的时空尺度对它的发展进行分析,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个区域的特性。因此本单元选择“长江三角洲”作为单元学习主题,尝试从空间、时间的尺度进行认识区域的单元学习设计。
三、尺度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1.设计思路初中地理单元设计思路基于核心概念,但不是脱离事实机械记忆概念性知识,而应聚焦由典型事实和论据走向相对抽象的核心概念,形成方法和观念,进而迁移运用到新情境、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样呈现知识建构,思维不断进阶的单元学习目标设计路径才是指向素养达成的单元学习,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02):11-15.
[2]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张家辉,袁孝亭.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核心概念:筛选、释义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1):113-11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李琳.基于空间尺度思想的中学地理教学改进探讨[J].中学地理参考,2020(19):31-34.
[6]张家辉.人教版和湘教版地理教科书体现尺度思想的现状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6(10):42-46.
[7]袁孝亭.交给学生用地理空间视角观察世界的方法[J].中学地理参考,2014(13):27-29.
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59
当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初中地理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具体有:教学理念转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转为探究以及合作的模式。就课本的知识内容来划分,初中地理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以及区域地理,其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和高中阶段高一的地理课程有很大的关联性,而区域地理部分则在高考试卷中占很大的比重。所以,初中地理在整个地理的学习中至关重要。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少专业的地理教师。
因为过往的教学原因,地理曾经被列为边缘学科,不仅是中学阶段的地理教学时间短,另外高考也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考察地理,所以导致了地理教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且专业的地理教师数量也非常有限。当前,由于地理教学的进步要求,不少专业的地理教师都调到高中进行地理学科的教学,造成了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并非专业的情况,进而致使初中地理教师无法进行深层的教学活动,只能进行基本地理现象以及常识的讲解,不具备专业的地理理论根基以及素养。这样不仅严重限制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抑制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2.教学手段陈旧。
不少学校的地理教具十分匮乏,挂图等辅助教学设备相当破旧,更有甚者整个学校都没有一张最新的世界地图。尽管不少教师都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可是真正可以灵活应用的只占很小一部分,能够制作出精良教学课件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教师基本上就是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些非常初级的图片或者文档,这些都表明当前初中地理教学手段非常陈旧,先进的教学技术并没有得以良好的利用。
3.教学方法守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发学习与探究,这里我们所说的探究与被动接收知识是完全相反的,提倡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就要改变过往的那种接收学习、硬性记忆、反复做题的教学,转为让学生自发参与、勤于探究、勤于思考的教学,这无疑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过遗憾的是,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很长时间,可是初中的地理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着过去的接收式模式,探究学习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推广。
4.缺少教研活动。
尽管很多初中地理教师有做科研的积极想法,可是实际的科研能力仍然非常薄弱。很多教师并未亲身参与过任何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的相关论文也很少,不少地理教师几乎从未认真阅读过专业的地理期刊以及杂志。因此,初中地理需要进行更多的教研活动,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升地理的教学质量。
二、初中地理教学不足对高中的制约
1. 拖慢高中地理的教学。
比如在初中地理中学习的气候这一节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明确判断各地区的气候种类,等到了高中阶段再研究为何各地区会存在不同的气候以及气候形成的原因。如果学生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没能掌握良好的气候类型判断能力,那么在进行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时,高中地理教师还需要对该知识进行重新的详细讲解,并安排相关的练习,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样必然会拖慢高中地理的教学进度。
2.加重高考的复习负担。
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没能良好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比如区域地理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中国以及其他国家所处的位置、自然条件、气候变化等,这就一定会使用到地图分析技能。区域地理部分的内容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在这部分丢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地图的分析技能不足。因此,在进行总复习的时候,高中地理教师就必须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区域地理技能的补充教学。
三、改善初中地理教学的对策
1.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初中的地理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丰富专业的地理知识,还需要注意拓展和地理有关的其它知识;不仅拥有普通的教学能力,还需要拥有将先进教学方法和地理教学新要求相融合的能力,安排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探究学习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不少初中地理教师都期望可以提升教学水
,基于这种情况,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有效的措施,构建出让专业和非专业教师能够进行自由交流的教学大环境,提前定好需要解决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安排合适的时间与地点,让教师交流各自的教学,进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安排权威的专家、优秀地理教师组织讲座,到教学成功的学校听课学习等。,让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得到最好的推广。
2.正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教师队伍不够专业、缺少教学辅助设备、不具备职称评比优势,是地理学科得不到足够重视的重要原因,其它的还有:过去的课程设计十分不人性化、未能充分体现出地理知识的价值、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等。因此,我们不仅应该正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改变初中地理教学不理想的现状;也应该进行自我反思,由我做起,转变当前初中地理不受重视的现状。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不断钻研如何更加有效的进行科学教学,从而改变人们轻视地理学科的现状。
3.创设生动的地理课堂。
篇5
一、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在进行训练前,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可以有效地提高训练效果。
一方面,强调学好地理的重要性,同时说明进行一定的训练可以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好初中地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重要基础。当前人类面临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及物种多样性减少等诸多世界性问题,而这些内容正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课题。学好地理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地理中考前若能进行一定的有效训练,必然能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提高综合素质,并且可以明显地提高中考成绩。
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歌德认为,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让学生学好地理的秘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注意考前训练形式的多样性
考前训练,离不开让学生做习题。传统的“题海战术”虽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一点考试成绩,却不可以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甚至会挫败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影响到备战中考的情绪,是应该避免的。
要做到有效训练,就要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性。地理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有自然科学也有社会科学,为考前训练形式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除运用传统的文字题外,还可以适当运用读图、填图、画图、数据表格及材料分析题等。
多样的训练形式,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复习的兴趣,避免了因为做重复的题目而让学生厌学的负面影响;多样的训练形式,更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若能在考前注意变换训练形式,则训练将更有效果。
三、训练要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初中地理虽然难度不大,都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是内容丰富,知识面较广,囊括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基础,里面多数是现代人应掌握的地理知识。许多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全面复习,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追求大题量,生怕哪个内容没有训练到。这样一来,就会存在重复性的训练,造成学生的疲劳和时间的浪费。
中考复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在考前的这段有限的时间内,就要将训练的内容集中到课程要求的重点上来,集中到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易错的难点上来。例如,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中国人属于黄色人种、台湾岛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岛屿、大洋洲的主要国家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等这些几乎是常识性的内容只需训练一遍即可,避免重复训练造成时间的浪费。
在考前训练时,要做到首轮系统全面,第二轮突出重点和难点, 这样可大大节省时间,提高训练的效果。
四、注重训练反馈
注重训练反馈,就是在训练过程中及完成之后,有意识地针对学生训练的积极性、正确率及错误率等进行总结分析,从而能够找出训练中存在的不当之处和盲点等,帮助教师及学生及时加以弥补。注重训练反馈,是考前训练有效落实的保障。
首先,注重学生训练积极性的反馈。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进行训练的过程当中,若发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及时完成或出现大范围抄袭的现象,则说明训练强度较大,具体就是题量过大或内容过多,此时,就要适当减小训练强度,精选训练题或精心设计训练内容,并且通过强调地理复习训练的重要性来提高学生积极性;反之,则要适当提高训练强度,做到考前时间的有效利用。
其次,注重学生知识方面的反馈。通过总结训练结果,首先要找到学生对地理知识是否有学科性的错误认识、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是否全面、学生对重点和难点部分是否把握深刻理解透彻等,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重点讲解;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个别地加以辅导。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师生在复习过程中时间上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使训练更加务实。注重学生知识方面的反馈可以让训练更加有实效性。
再次,不可以忽视学生对地理技能把握情况的反馈。在实际的复习训练中,更多的老师会将复习重点放在地理知识的掌握上,而忽视了地理技能的复习和提高。笔者认为,在大型考试中,地理技能的考查方式更加灵活,也是拉开分数的重要手段。往往是学生虽然对某个知识点把握了,却不会读图、判图及数据表格的分析,从而无从下手,最终导致失分。常用的地理技能主要包括:读图、填图、绘图、图表分析、地理计算、地理观测等。
篇6
关键词:乡土地理 学习 初中生 素养
在地理新课标的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要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负责任的、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这也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最终目的。地理素养是“活跃的、负责任的”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由此可见地理素养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1]
一、地理素养的内涵
素养教育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把地理素养置于地理课程目标的核心地位。因此,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地理素养的内涵与特质,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什么是地理素养呢?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一般来说,地理素养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物质层面,指地理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精神层面,指地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包括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意志、地理学习态度等;社会层面,指地理学习者所带有的一定社会属性,表现为社会倾向、文化水准、品德素养等。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地理素养呢?我们课题组根据我国和农村目前现状进行课题研究后认为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农村学生地理素养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2]
二、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地理素养
乡土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所谓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去获取地理知识并加以应用的方式。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 ,即通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 ,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 全面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或主题项目为载体来选择展开的,因而地理学科中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就变成了对课题或主题项目的选择和组织。在地理教学大纲中指出:“……要明确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采取可行的方法和步骤,得出结论(探究报告)。”因此,开发有意义的课题,建立课题库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途径。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以乡土地理为课题背景)对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掌握相应地理科学知识
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养成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和地理科学品质的载体。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较熟悉的家乡作为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能要用到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自然地理知识,或者是家乡的人口、工业、农业、居民区的分布等人文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会更加直观且有助于他们掌握家乡相应的地理科学知识。如家乡出现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地理事物发展过程、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地理事物特征、地理事物规律等地理科学知识。
2..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地理科学能力的培养
地理科学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是让初中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地理环境入手根据家乡实际情况提出、收集、整理、分析、回答与家乡有关地理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空间定位、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与概括、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等地理科学能力。[3]
3.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地理科学方法
地理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地理科学对象,以及作用于地理科学对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地理科学思想方法是其核心。地理科学方法教育是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需要,更是地理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基础。地理科学方法中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但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养成中,更要侧重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地理实地考察或野外调查、区域综合分析、区位比较、地理实验等方法。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乡土地理课题让初中学生利用地理科学方法对家乡的地理进行研究从而培养他们地理科学方法。
4.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地理科学品质的培养
地理科学品质包括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以及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情感和动机等。乡土地理研究研究性学习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让初中学生在研究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地、自然地形成实事求是,尊重实践,不迷信,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谦虚、谨慎,不怕困难和挫折,善于团结合作,乐于思想交流的地理科学品质。
5.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形成地理科学意识
地理科学意识指社会或个人对地理科学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它包括正确的地理科学观、地理科学技术观以及正确理解和应用地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等。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家乡的地理问题为导向(以课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进行研究之后形成正确的地理科学意识。[4]
三、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地理技术素养的培养
地理技术素养是指对地理技术的正确辨别、全面理解与综合应用的能力,它包括地理技术知识、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三个部分。初中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对家乡存在的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的防治技术;地震、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的防治技术的了解。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初中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地理技术素养的提高。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我们课题组在经过两年左右的课题研究后发现进行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班级的学生地理素养要比没有进行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班级的学生要高。具体表现在学生表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更强等。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等。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负责任的、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由此可见地理素养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坚持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5]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人民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3].《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地理 王勇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篇7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教师核心素养;策略培养的实施
G633.55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理念转变
教育不是固定思维模式下的产物,随着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基础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转变。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定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是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文件的颁布,使核心素养成为推动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二、核心素养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地理学科的素养(见表1),在此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基础教育课程的共同核心素养,提炼出地理学科中那些更为关注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包括学科观念、学科思维、区域认知和实践活动四个方面。地理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 简单地说,在这对关系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顶层设计,地理核心素养作为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要对其做出贡献。
那么,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应该如何实施呢?本文以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和地势》)为例,从地理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两方面来介绍地理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
三、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的实施
(一)地理教师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1.要树立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正确教育行为产生的源泉。树立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是教师有效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首要环节。
2.提升教师自身魅力。绝大数学生都喜欢语言风趣讲解幽默,和蔼可亲,拥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外知识的老师,这些都提示教师应该提升自身魅力,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3.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素质。除了同学科老师互助结对,形成学习共同体;还可多向不同学科明星学习,通过观摩“明星”教师的课堂实践,发现哪些是比较好的,值得借鉴的;哪些教学策略是更有效的,最终将习得的教学策略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例如,在近期观摩的本校一堂党员音乐示范课时,本人发现在八年级上册的音乐课本内容有“草原情曲”、“丝路驼铃”、“村寨踏歌”等单元,在《地形和地势》一节中,对中国四大高原的地表特征的了解,和阅读材料“地形与民俗”的内容,则可以充分利用相应的音乐为地理教学所用。教师可给内蒙古高原景观配乐腾格尔的《天堂》体现地面平坦、一望无垠、牛羊成群的特点,青藏高原景观配乐韩红的《青藏高原》体现冰川广布、白雪皑皑的特点,云贵高原景观配乐李琼的《山路十八弯》体现崎岖不平的特点,黄土高原景观配乐胡月的《黄土高坡》体现千沟万壑的特点。
(二)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1.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地理教学情境
教师创设源于社会实际和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还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地理问题解决能力、获取地理情感,最终在学生身上的综合体现就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 。
例如,在进行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教学时,本人为了让学生对这种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与体会,充分利用了本校的地势特点。本校所建位置并非一大片平坦地形,所以地势也刚巧呈三级阶梯状,校园建筑错落有致,列举一些学生很熟悉的建筑场地让其分析地势,学生能以积极甚至激动的状态迫不及待小结出我校地势的三级阶梯:小卖部在第一级阶梯,升旗的彩砖广场在第二级阶梯,塑胶跑道运动场在第三级阶梯。这种贴合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课堂实践证明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2.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逻辑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学生学习相关课程时 ,教师为其提供相关的事例和问题 ,并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来引领学生思维,对问题进行探究,找出解决方法,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地理学科知识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载体,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遵从地理学科的基本逻辑,努力揭示学习地理课程的独特认知过程,确保学生在相应学段学习到的课程内容是符合学科逻辑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
地理学科的基本逻辑之一是,在自然界中,各种地理要素是相互影响的,一个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在《地形和地势》这节中,一个以探究式教学来培养学生学科逻辑思维的典型问题,就是探究我国地势对河流、交通、气候的影响。比如,地势对河流流向影响从“水往低处流”的基本常识即可分析出,而对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与地势的关系的探究,则可借用“瀑布”在这一日常事物进行逻辑推理,水能丰富的地方应该是流速快,流速快则在落差大的地方易形成,落差大的地方则在三级阶梯的交界处最明显,由此最终推出我国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阶梯时,落差很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龚琳,赵媛,刘树凤.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体现[J]..地理教学,2015(16).43
篇8
初中生物属于非中考学科,因此很多学生或者部分老师都把它视为“豆芽学科”,在学习时间的安排和分配上,都更偏颇于语数外。大家都要围绕中考这根指挥棒转,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学好并掌握基础的生物知识是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平常生活中,种植花草、养殖动物、自身保健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要应用到生物学的知识。这是我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的自豪之处,让每个学生都具备生活必须的生物科学素养正是我的职责所在。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2011年,正式版)中明确指出了这门课程的三项基本理念,也提出了这门课程的三项具体目标。作为一线教师,搞好任教学科的教学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是基本职责。作为生物教师,基本职责是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努力实现生物教学的基本目标,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地参与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中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了实现目标,教师必须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好三件事情。
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我所任教的地方是重庆市江津区的一所普通农村初中,前些年,生物这门学科与中考毫不沾边,所以生物似乎有点儿“受歧视”。要到半期考试、期末考试的时候,语数外的老师都会来找我“借课”,把生物课改上其他学科课。后来,区教委对中考进行了改革,取消了“一考定升学”的中考制度,从2010年起实行初中学生学业成绩结构评价制度。具体来说,中考成绩分为三个板块,七年级考查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科目,总分450分,学生考试成绩按10%计入中考成绩;八年级考查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地理六个科目,总分750分,学生考试成绩按20%计入中考成绩;九年级考查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品、历史、体育八门学科,总分800分,学生考试成绩按70%计入中考成绩。这样一来,打破了传统的中考模式,有利于学科教育的均衡发展,也为我们生物、地理等“豆芽学科”提供了有效保证。现在,我们区的每所学校都在强调“科科都是主科”,学生对生物、地理的学习也比以往更加重视。
但是,问题也迎面而来,同行们都为了中考,努力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潜意识里开始偏重升入普高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准备升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开始放任自流。他们忽略了“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学习生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生物”,违背了教育工作者必须恪守的一项基本原则,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宗旨。所以,我们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可能良莠不齐,有品行好的,有品行坏的,有成绩好的,有成绩差的。因为学生受天赋秉性、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思维方式、日常行为和学习成绩方面也存在千姿百态的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管出身贵贱、不管品行好坏、不管成绩优劣,一视同仁,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为每一个学生的生物学习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得到发展和完善。也就是说,既要让每一个学生都通过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又要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二、努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生命科学是科学的一部分,因此,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教师应该努力让所有的学生经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
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包括好奇心、诚实、合作和创造力。生物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转变成对这门课程主动进行学习的积极态度。其次,教师应坚持要求学生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东西,从而培养他们诚实守信、忠于科学的良好品质。再次,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还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最后,教师要杜绝“填鸭式”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另一方面,教师要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是生物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了解现代生物学的进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在研究型学习或实践活动中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使学生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知识领域中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三、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
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 现状 原因 措施
中学地理是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二者相互关系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本身有着综合性、实践性、地域性、开放性等方面的特点,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它旨在让中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随着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地理教学工作逐渐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但在中学实际教育过程中地理教学现状依然令人堪忧。作为地理教师,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探析了地理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希望能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肩负起应有的责任。
一、地理教学现状及原因
长期以来,因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的升学压力,学校对初中地理这门课程的要求逐渐简化,而仅仅将其作为一门了解性的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师、学生整体对地理的“教与学”缺乏足够重视,归结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教育政策影响。初中地理作为一门文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在考试中分数与其他主要科目相比较低,或者在中考中不被列入考试范围,从而导致学校对该课程的要求逐渐简化或忽略,教师对该课程的要求降低。第二,教师资源匮乏。学校中有很多地理教师并不是地理专业出身。这样就会出现教师教学水平不足,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听课或者讨论与地理知识无关的话题等问题。第三,教学资源有限。主要表现在学校将大部分资源分配到那些对于考试有利的主要科目上,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地理学科的资源分配。第四,教学方法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师生缺乏互动,学生主体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精神。第五,学生缺乏兴趣。由以上政策、教师资源、方法等问题导致了学生对地理学科重视度不高、兴趣不足,他们习惯于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浅尝辄止,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二、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措施
1.加快教育政策改革。教育政策改革会直接影响到教育部门对学校下达的教学目标,也直接影响学校教师、教学资源的重视和分配,影响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要求。只有将地理教学正式纳入到中考科目,才能够让学校真正从教师、资源及方法上重视起地理教学,才能够让学生从主观思想上重视地理知识的学习。
2.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将地理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进行合理调配,安排足以胜任的、专业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强势专业,深入挖掘和钻研地理教材,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地理科学中渗透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环节,保证每个环节有序地贯穿着在课堂教学中,从根本上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3.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保证教学资源的平等分配是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的合理分配是非常必要的,充分运用电脑、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资源,不但能增大教学容量,还能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同时,这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他们以精神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讲授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无法保证学习质量,只有在地理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方法,与时俱进,结合多种渠道及形式综合进行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前课堂中普遍为地理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兴趣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5.在国情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地理知识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来认识地理课程中各个环节的现状和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对国家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课外活动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资料,通过直观考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奇心,并把资料进行整理、宣传、展览,增强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兴趣。
总之,改善地理教学现状,不仅需要从教育政策、教学资源等客观方面为地理教学提供保障,明确地理教学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还需要广大地理教师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地理教育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教学过程中找到更多、更好地开展地理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最终不断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长青,冷疏影 当代地理学特征、发展趋势及中国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06).
[2]山西省初中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总课题组.山西省初中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1).
[3]段梦晓.初中地理教学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
[4]毛晓红.对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学周刊,2014(1).
[5]李慧.浅谈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3(11).
[6]回爱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微[J].学周刊,2014(1).
[7]景国雄.对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试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篇10
关键词:学科素养;历史教学;建构主义;复习课
初中历史教学中,复习课的地位尤为重要。历史新授课内容多而散,时间跨度长,每周也只有两节课,所以,历史教师常常苦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遗忘。多数教师会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前上复习课。然而,在实践中,初中历史复习课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型陈旧。教师经常把复习课设计成练习课。为了夯实基础,复习课教学环节安排极为陈旧,主要环节多为整理提纲+练习,甚至采取背诵默写的方式,复习课沦为新授课内容的复制。二是学生参与度低。这样的复习课,枯燥而无趣,学生只要“抄”、“背”,缺乏思考的机会。这是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复习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非常普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看上去像是教师教学理念过于陈旧,没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其实,奋斗在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有苦难言。近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的五个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既然新课改提出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也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然而,在现实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忽略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反而是出于对学情的考量。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重点常常放在史实的普及。因为学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浅,思维能力弱,部分初一初二的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尚不具备完整阅读教材的能力。此时,初中历史教学便自觉降低能力的要求,回避历史解释,甚至不要求学生理解历史。在新授课时便减少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复习课时更加做不到将独立的知识连贯起来,让学生融会贯通。表面看去,这种难度的降低似乎是对学情的正确认识,是给初中学生“减负”。然而,在笔者实践教学中,降低难度后反而常有学生产生种种困惑。比如,学生学商鞅变法时,得出认知“重农抑商”是好的政策。为什么到了清朝,重农抑商变成危机了呢?实践证明,如果只普及缺乏理解和解释基础上的史实,非但没给学生减轻负担,反而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从历史学科本身来说,想要学好历史,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不可能原样重复。要探究历史,需要历史学家从各种史料入手,去考证、理解、解释。学科素养本就是基于历史学科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我们的学生终有一天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他们不可能人人都从事历史工作,他们从中学历史教学中能学到的就是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避重就轻”,是教育教学的本末倒置。综上,夯实基础只是最简单的第一步,初中历史教学必须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科素养上。其实,在初中教学阶段重视学科素养的培养并非那么困难。无数优秀教师已经用他们精巧的教学设计证明了成功。而笔者认为,比起新授课,复习课更适合初中阶段学科素养的培养。
(一)建构主义理论引入初中教学
近年,“建构主义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建构主义理论学生观认为,学生在学习前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和经验,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而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自己在已有的认知经验上整合新知识,主动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理论上,初中历史教师对学情的苦恼问题在复习课上会得到削弱。因为通过新授课的学习,复习课内容学生已有初步的印象,即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已有经验”。无论这个“已有经验”合适与否,复习课都要比新授课更适合拓展。在复习课上安排思维含量更高、理论水平更深的教学环节,成功率肯定比新授课高。
(二)复习课教学的特点
如前文所言,如果复习课仅停留在普及历史常识的层面上,学生会觉得枯燥、无趣,从而参与度降低。换言之,学生本身其实也希望复习课上教师能提供给他们新的挑战,让他们去构建新的知识经验。新的思维高度和能力训练,比枯燥的练习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有效教学。所以,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致力于能力的提升和学科素养的落实,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进而达到解释历史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他们对史实的记忆反比背诵更加深刻。综上,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阶段,要更加注重复习课所起的作用。比起新授课,复习课更有利于学科素养的落实。从这一设想出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一堂复习课,课题《先秦秦汉史复习》。先秦史是初中历史教学较难理解的一段。在这一段中,学生困惑较多,比如周朝分封诸侯怎么就能巩固统治?既然分封制巩固统治又为何被秦朝中央集权制代替?有鉴于此,我将重难点定位生产工具的变革促进历史演变和发展。第一目佐证传说与文物。从人类起源开始,展出几组材料,让学生分辨哪个是神话传说,哪个是考古文物。从神话传说和考古文物中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如何辨析可信度等。有了第一单元的基础,学生在这一环节迅速了解研究历史的两种史料来源,并辩证看待两种来源的历史价值。从文物的角度过渡第二目工具的进步。给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器和铁器的图片。请同学大致介绍每个工具的使用时期,使用效果。分析工具的进步给经济带来的影响。这就避免了给初一学生灌输生产力的概念,但同学已经有初步的印象。此时再进一步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通过第二目,学生已经了解聚落的融合、国家的诞生、分封制的产生和奔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诞生等重大历史线索。整堂课节奏紧凑,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讨论发言、课堂效果极佳,学生牢记并理解分封制、商鞅变法、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等重要知识点,并辩证分析史料、史实,构建历史解释的能力,学科素养培养到位。实践的成功佐证了笔者的想法。在信息化时代,在新课改的今天,初中历史教学与其徒劳地让学生记知识点,更应让学生学会历史学科方法,提高历史学科思维,培养历史学科素养。只要教学环节设计得当,复习课比起新授课,在培养历史学科素养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历史教学必须更看重复习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善亮.复习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12,2.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5版初稿〉.
[3]江建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J].丽水学院学报,2004,26(6):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