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课标;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新课标的全面实施,促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变为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那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素质,我认为让学生在快乐之中学习知识,语文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努力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能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乐学,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是课堂教学优化的关键,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能否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融洽、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教师要首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热情活泼。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使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语言表达艺术,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情感,可给学生以强大的吸引力。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恰当的设计一节课的开头――导语,即可切中要害,又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学生情况及课文内容,导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温故知新,因势利导;或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或利用讲故事,做游戏,设悬念,讲奇闻趣事,展示一幅画面・・・・・・总之,力求抓住学生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例如: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我采用了悬念式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爱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的老师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一个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为什么鲁迅先生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一下鲁迅的这位老师。”(出示文题和作者)就这样简短的几句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这部分内容。

三、创建展示平台,体验成功喜悦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新课程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自身的需要、特长以及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施教。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变教师讲学生听为先学后教,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为学生创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了问题,找到了答案,学生经历学习探索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语文教学中我变对文本篇章结构的分析为教师精讲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使学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合理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共建语文学习的广阔舞台,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让多媒体走进课堂,调动学生乐学的情趣

多媒体技术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等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展示画面,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学生进入新的教学境界。通过“境”来表现“情”,再通过“情”来深化“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作品的意境,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自主学习,提高兴趣

篇2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但是,一些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够到位,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1 对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关系的处理有点矫枉过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和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已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这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更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痛苦的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

但是,倡导自主学习并不能削弱和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教师对此缺乏正确认识。为了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评价都由学生来操作,这种做法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条件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因为教师首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由于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有限,无法顾及某个个体的反应,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地组织管理,就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构建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教师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层次上把握文本,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所以,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使得教师主导地位削弱,就会严重损害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也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

因此,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把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特点,当好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 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轻能弊端的矫正。但矫枉不能过正。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有的教师和学生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味强调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基本知识的积累。殊不知,必要的知识积累也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能力从哪里来?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作依托,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与能力,恰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合则齐美,分则两伤。

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含义,一方面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着重点,另一方面也要克服追风逐潮的浮躁心态,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积累知识,从而为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基础,把课程目标落在实处。

3 课外延伸分寸适当,弱化教学重点

新课程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新认识和定位,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和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的需要而提出的。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变革思考

课程改革的重心和焦点是课堂教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革新教学方式。新课程把“教学”理解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基本观点。

一、以平等交往为前提,实现“单边教学”向“互动式教学”的转变

“师传生受”式的“单边教学”,仅仅达成了“学会语文”的课程目标。实施互动式教学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语文互动式教学的重心应落实在“思维互动”上。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以频繁活动作为互动的标志,不能仅以气氛活跃作为互动的尺度。实现“思维互动”,常见的策略有:第一,在讨论争辩中互动。如教学《明天不封阳台》一课,可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织一场辩论:房子装修封不封阳台?主持人(老师)与嘉宾(学生)实话实说。第二,在质疑释疑中互动。以教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为例,教师先对作者和有关自然美、艺术美的知识作简要介绍,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质疑,找出难以理解的句子,于是问题接踵而至。作者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为何说它有种“哀伤的美”?有的学生说开花意味着凋零,所以作者哀伤;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有的学生说人生是一个错过的过程,我们也许错过了美丽的景色、美妙的音乐,等等,但是只要我们坚强地活着就能不断地发现美;为什么“坂本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有的学生说这是作者个人的审美体验,艺术家应该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美;为什么作者以前没发现岚山的美,而这次却发现了?有的学生说,这里和文章开头互相照应,说明静观才能发现美,犹如作者在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的美一样。学生的问题很多,解答了这些问题,文章的脉络、主题各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第三,在实践活动中互动。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的延伸,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普通高中新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现行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教师可选择适合开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人士之间展开互动,积累生活经验、丰富社会阅历。

二、问题讨论为主线,实现“传授教学”向“探究式教学”的转变

单一的“传授教学”,严重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其个性发展。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探究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发现”的过程。因此,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有多种:

第一,在接触新奇的背景材料中提出问题。比如《宇宙有些什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科学小品文,很容易产生诸如“月宫里真有嫦娥吗”、“后羿能射到太阳吗”、“宇航员为什么要穿宇航服,宇航服有哪些功能”、“海市蜃楼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

第二,在阅读矛盾的语句中提出问题。《孔乙己》一文中有“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有的同学质疑:“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通过该问题的讨论,不仅能促使学生去琢磨、发掘课文中蕴涵的内容,理解作者用词的意图,同时也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第三,在寻根究因中提出问题。《捕蛇者说》中蒋氏祖父、父亲均死于捕蛇,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蒋氏却大戚。学生就有“永州之人为什么不更役复赋”的疑虑。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快速发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根本原因,深刻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

三、场景再现作依托,实现“控制教学”向“情境式教学”的转变

篇4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学问题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95-01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汉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并启迪他们品味人生,认识人生。因此,广大基层教育人员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改下的改革、创新力度,促使小学语文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展。

1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由于语文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所以,学习语文应达到规范小学生言行举止,启迪小学生谈吐修养的目的。这也就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应与生活紧密相关,但是,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严重脱离生活。比如,人教版第六册的《放风筝》,写的是作者观察一个小孩子放风筝的故事,这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对启迪小学生更好的进行日常生活,没有太大的意义。

1.2 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极大,即使实行了新课改,也无法完全使他们根据目前的教学环境与教学任务,学习或者创新教学方式。然而,老旧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没有太大意义,还会禁锢小学生的思想,限制小学生的发展。

1.3 教学评价过度注重成绩

传统理念下,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虽然,近几年实行了新课改,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成绩依然是大部分学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只注重学习成绩,并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如果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评价标准依旧只有成绩,那么这不仅会让小学生和教师陷入盲目地追求高分中,还会使教师忽视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培养,歪曲教育的本质。

2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1 提高教师素养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根本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素养,才能把握教材,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目标;才能改进教学理念;才能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学校在招聘小学语文教师时,不仅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要对其素养进行严格考核。学校还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比如,学校可以举办教师交流会,教师培训活动等,给教师创造一些学习的机会,并号召教师以身作则,勤于提高自身素养。当然,不单单只是学校要重视教师的素质提升,教师自己也要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并设法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例如,多看相关书籍、开展网络学习等,来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2.2 创新教学方式

任何教学都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来制定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而社会需求又是随着社会与时展,不断变化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紧跟发展的步伐,跳出传统教学的束缚,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总体而言,创新教学方式的方法众多。比如,根据教学内容,应用现代化工具,提高学生参与度。教师在教学人教版第六册课文――《赵州桥》时,不仅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赵州桥的相关视频,以此加深学生对赵州桥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制作自己认识上的赵州桥,收集赵州桥以及其建造者――李春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以此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

2.3 改变教学评价模式

许多家长、教师都在盲目要求学生取得高分,但是,高分并不意味着高能力。现今,学校中有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这些学生不能被社会认可,也就无法实现自身价值。为了防止出现更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就必须从小学这样基础的教学时期开始,引导学生、教师改变教学评价理念。然而,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成绩评估学生能力的现象,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注意不过分强调分数的重要性,重点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2.4 加强师生交流

加强师生交流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心理,明确学生的需求,以此鼓励学生学习,创新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建设学生喜爱的高效课堂。随着时代的进步,交流的形式越来越多样。也就是说,现今,教师不仅可以直接在课堂上,学校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借助QQ、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来进行朋友间的交流。

3 结语

就上文分析可知,语文教学是弘扬我国语言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从小学就开始重视语文教学,不仅能帮助小学生读书识字,学习汉语,还能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但是,现今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大量问题,相关人士还需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推广素质教育,建设高效课堂,改变评价理念等途径,来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淑波.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培训,2015.08.

篇5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上述“头重脚轻”和“头轻脚重”两种形式便是课堂提问容易陷入的误区。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与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一下的几种提问方式:

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特点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的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和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而且,丰富多彩。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他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该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三、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要创造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课堂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式,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是乐趣。

四、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时。

五、 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篇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的能力,这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语文教师探索更为生动、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形成指明了方向。

??一、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并举,提高阅读能力

巴金曾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通过对文本阅读,让学生全面感受生活之美,体悟人类文明存在之精神依靠。这就要通过现实与历史的对话,通过内心的感悟,通过对自己的分析,而不可能仅靠教师分析教材所能代替。我们要明确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为了弄懂语词之意和语法现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阅读体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人生经验,增加艺术和人文修养,提高审美水平。如果失去阅读,心灵就会失去“营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去读书,而不是只做题,把书还给学生,把语文课还给学生。

?二、改变旧的教学范式,进行因材施教

高中语文新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一门重要课程。首先要制定一个全体学生共同遵守的要求,要遵循“共同性”和“基础性”的原则。另外,在教学中一定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对具有不同兴趣、不同特点的学生,绝不能将课程内容和目标做简单划一的规定,而要依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三、教学中应着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通过多种阅读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素养形成的核心和根本目的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重要转折阶段,随着学习内容的抽象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开始占据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迅速发展。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方法的指导、安排阅读内容上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全面寻找最高效的途径,通过全面训练,尽快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启发学生质疑求异,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而释疑,最终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让学生提问这一环节,激励学生质疑,以及指导学生如何质疑,并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肯定不同学生的不同见解。例如在阅读《失街亭》时,普遍的观点是马谡刚愎自用、不听诸葛亮的再三告诫,不听王平的劝说,一意孤行,最终导致战争的失利。面对这个普遍的观点,教师应激励学生多方面搜集资料,并在全面了解历史真想、大量掌握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独立思考,自主质疑,认真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有“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的信念和决心。

(二)总结提高,使思维更严密

在教学中要着手对课文中的见解、思路、写作方法以及句子、词语等的注释进行补充完善,着力于对学生思维严密性的训练,并创造性地进行阅读活动。比如在贾岛《寻隐者不遇》一诗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总共三次问答,最少需要六句才能完成此次对话,但作者却巧妙地采用二十个字完成了这一任务,这借鉴了电影中常用的的蒙太奇手法,在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依照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进行总结提高。

在新课程语文教材编写中编者以“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编者力求把同中有异的课文及其各项内容组成一个个小综合体,其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用“以点带面”的方法,用所学的一个阅读材料去辐射更多的阅读材料,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从而让学生掌握这一类文章,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中的归类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例如,学了柳永的《雨霖铃》,学生必会对词中的“离愁别绪”有很深的体会。这时,就可以让学生以点带面,以柳永的《雨霖铃》去辐射另外大量的以“离愁别绪”为意象的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相见欢》、杜牧的《赠别》、晏殊的《清平乐》等等,无论是情人间相思的痛苦,还是友人间难舍的离别,全都被多愁善感的诗人、词人所捕捉,他们用多情之笔记录下了当时的感动。让学生通过对此类诗词的大量阅读,进入诗词的境界,从而深入作者的灵魂深处,品味诗词的优美,与此同时提高对同类诗词的赏析能力。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新课标 诵读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无疑对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对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指导和促进作用,它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达到新课标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要求。新课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教师既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也不可能沿用传统教法照本宣科。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存在的差距,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地渗透新课标理念,实施新课改还是有章可循的。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诵读训练其实是贯彻新课标、实施新课标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教好语文的一条基本方法,是学好语文的一条基本途径。

一、诵读是语感的积累和形成的重要途径

1、加强诵读练习

有部分学生由于普通话的不流利,诵读的时候就如“幽咽泉流冰下难”,读得不流畅,就会影响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所以要加强诵读练习。通过反复诵读,学生的脑海里就会不断地积淀丰富的书面语言要素,当在做题时,就会凭借这个系统不假思索地判断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表达的优劣;在需要表达时,就会如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注入笔端,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而且我们应当强调学生是要有感情地诵读。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情感是借助语义的形象化和语音的语气化来传递的。因此,特别要注意让学生在诵读时要把握好作者的语调和语气,要有感情地诵读,才能融入作品,产生共鸣。如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应强调高昂激越,声音铿锵有力,表现出“雄浑豪爽”之美。像这样,如果诵读得有感情,不但表现出自己的语感能力强,而且会使听众产生同样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师,在注重学生训练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朗读磁带,发挥电化教学的作用。有些课文学生一听就明,一读就懂,教学任务完全可以通过朗读训练来完成。学生的语感能力强了,就是对语文的理解能力长进了,考试时解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良好的语言表达还是要有熟读多背的基础,再想想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所要寻找的途径就是要加强学生的诵读,要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要多读,并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背,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2、增加阅读广度与深度

人们常说阅读文学,“一千个读者,就能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重视阅读训练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方式,也是一种智力技能。技能需要不断训练才能获得。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我们的学生的阅读量并不大,因而学生的语言积累显得比较苍白。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加强他们的语感。同时,训练方法,应灵活多样:如通读全文,抓住文段分析,适当做些阅读练习题,参加讨论谈体会,写读书笔记等。

我们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都是经典的美文,学生可以从中通过对课文的感悟中,和自己生活的体验相结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增加自己的积累。同时还应当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阅读的范围扩大了,读得多了,相应的语言积累就丰富了,语感增强了。

二、诵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1.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

在阅读课上,教师根据阅读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有指导的、循序渐进的活动练习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学生阅读文章之前,让学生通过文章标题和插图,结合他们各自的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预测。这样把读与说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使他们在各种练习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交际能力。在阅读课文后,除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讨论之外,还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甚至辩论。也可以通过联想,引出新的话题。比如高中阅读课中常见的环境保护、名人传记、网络生活、文化体育等话题,能够让大部分学生甚至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唤起各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在语言交际上得到锻炼和培养。

2.诵读优美篇章,积累语言

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离不开语言的积累。而诵读则是内化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很多文章语言富有节奏;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识特点,学生喜欢诵读。因此,阅读课上,对一些优美的篇章,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从而积累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使口头语言表达赋予感彩,易于表情达意。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艺术

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在课堂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教学上进行尝试。

1.先学后教,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不利的。应把握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遥想;象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2.合理分组,合作阅读,培养学生集体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思维激发教学,激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下,对课文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这种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的基本操作是这样的:

3.1 教师在授课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和探讨。

3.2 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

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看谁对教师的提问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如此等等,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加课堂表现分给以鼓励,老师在不失时机让每一个学生在感受成功,同时也是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进行的问题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激励学生独立地、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或小组探究,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3.3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篇9

我认为,学习的本质和最终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如果,在课堂上对所学习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那么,则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和乐趣;我们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和解惑,我更觉得我们在完成基本职责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而在当今的教学模式中我们似乎对这种能力忽视了,至上课开始我们就在一味的强调班级秩序和教学内容而很少提起实践,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才能发挥和成长!我认为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课堂的主人也是学生,所以,这强调我们在教学中要多考虑学生的感受,把课堂氛围激发起来营造出一种快乐、自由、自主和开放的氛围,刺激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和与同学们的讨论、探究。下面我针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展开合作学习进行概述。

1.合作学习的定义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顾名思义"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分组、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互的有效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中能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互助探讨并解答,而我们教师从学生的回答质量和效率来讲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推行和广泛引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我发现当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能够善于倾听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和看法,再根据这些建议进行总结提炼出最佳的解答方案;同时,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更重要的是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在自己的团队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教学并不困难,但因为所教的学生都是心智模式不成熟的学生,我们对待小学生需要有足够的耐性和温和的教法,在学习的方方面面都尽可能的去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和激发。因为我觉得小学生的团队意识不强,加上每个人独立思考的答案非常不完整,所以更需要借助这种以团队出现的教学模式进行培养和教学。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庭都是千依百顺的被宠着,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也比较娇气,在学习中也很少听从别人的意见,对于这中情况的学生我们利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显得极为重要了。首先,孩子们是在一个多人组成的团队中进行学习的,我们要告诉学生不是每一个人都像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顺从他们的话语,你需要用能力和事实来证明或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你的观点才会被其他组员所采纳。我认为学生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能够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竞争意识和互助学习等,在该模式下逐渐完善人格。

2.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方式及问题解决

我们首先要了解和认可《新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和教育教学的观念,再在这种观念下进行自我教法的重塑和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灌输学习内容也不能一味地强调学法,而是应该在学习中成长和领悟。在通过上文了解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定义和意义的时候,我在给大家讲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实践方法和问题解决。

首先,我们要长期制合作学习,把班级全部学生根据男女比例和成绩高低来合理分配的,比如,一个小组安排6-8位学生,其中,成绩优异的安排2位、成绩中等的安排3位、成绩较差的安排2-3位,这样分配的目的是实现一带二、一帮一的教学目标,因为,每一个小组中都有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可以把他们作为小组中的领头羊和标杆,在提出具有难度的问题的时候可以由他们独当一面;而在小组中分配成绩中等的学生目的在于缓和成绩优异和成绩较差这两个极端的学生群体,同时,成绩中等的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影响和带动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样一个团队在你帮我扶的过程中茁壮成长!同时,这种方式是以学期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方式,在开学初期分配好小组之后除重大变故之外,其他的都不会随便调动小组人员安排。

篇10

1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并首次将“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结构体系之中,跟“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等并列。本次课程改革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不但有利于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养成。与此同时,在本次课改中“横空出世”的国家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新生”之初,更是倍受瞩目。但是,众所周知,亮点和创新点往往也意味着艰巨点和困难点。事实上,就笔者所知,课改几年来,不管是指导纲要里的“综合实践活动”还是语文科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学习”,它们所体现的课程取向,在往教学实践活动下移过程中,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造成课程目标的难以达成。

本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认同,笔者一年前就“如何有效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相融合的策略”这一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通过一年的思考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掌握了一些方法,现特向各位老师分享和交流。

2 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方法

教师的职责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总结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教育方案,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师们通过改善教学方法以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在。

2.1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变化,现代学生接受语文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刚刚进入学校的门槛,通常对周边事物抱有即好奇又抵触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渴望融入新的环境,一方面又讨厌失去自由被学校教育所束缚。此外,小学生的思维大多活跃,但认知方面具有局限性,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不高,认为语文是一门实用性不强的学科,对该学科的学习也通常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情绪以及行为的变化,摆正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2.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来对学生进行课业知识的传授,然而现代的教育理念对这种传统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其观点是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双方占有同等地位进行交流与反馈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掌握情况的分析来决定教学的进程和速度,学生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以及对老师教学方式的适应来吸取语文知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双方都处于一个主动参与的状态,不断根据对方传达出的反馈信息来进行自我调整。

3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语文素养的本质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语文能力。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塑造。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要求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而且也要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一点恰恰是以往的语文教学常常容易忽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培养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独立分析、识记字形,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一边阅读文章,一边想像文章所呈现的画面,并将之表达出来,以此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当然,还要善于鼓励学生发表自身感受及个人见解,不要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活实践中细节和有趣的现象,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但是要明白,个性化作文并不是盲目地追求标新立异,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见解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而是一切都要建立在真实真感的基础上,进而通过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得出的真实想法,唯有如此,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才能和谐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4 运用激励语言积极评价小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