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职业兴趣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管理职业兴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管理职业兴趣

篇1

武陵山片区是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

一、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2011年武陵山片区的人均GDP只有14731元,只相当于全国的42%、北京的18%,比全国最贫困的贵州省还少10%。2004年――2014年,武陵山片区人口城镇化率由20.47%上升到36.62%,年均增长1.46个百分点,比该期间内全国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速1.2个百分点略高,城镇化率差距约缩小3个百分点,进入城镇化快速增长阶段。不过,到2014年,武陵山片区的人口城镇化率仍仅相当于全国2000年的水平,城镇化进程比全国滞后14年。与周边4省市的城镇化进程相比,年均增速也是最高,分别比重庆、湖南、湖北、贵州高出0.01、0.18、0.31和0.21个百分点,不过,差距仍然十分明显,武陵山片区2014年城镇化率比重庆、湖南、湖北、贵州差距分别是23、13、19和4个百分点。

所幸的是,国家近年开始重视武陵山的扶贫,2011年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启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

二、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

武陵山片区情况特殊,难以吸引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的聚集,但一些地方政府错误理解,盲目照搬,大搞开发区、圈地造楼,粗放的城镇化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二元”格局日益加剧

与欧美国家越是小城镇越是宜居的特点相比,由于资源投入的不足,造成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不善,山川河流被污染、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透支着有限的“环境红利”。武陵山片区城镇基本上缺少了某种宜居性,小城镇及其附近农村,与大城市的差距拉大。

(二)城镇规划无序滞后

目前武陵山片区在城镇规划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规划意识不强、层次不高、人才不多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城镇化建设资金欲求无门

东部沿海地区及大城市“土地财政”模式在武陵山片区难以复制,城市建设资金压力难题亟需破解。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政策、人才、技术、交通等瓶颈制约,武陵山片区在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历史欠账较多,发展明显滞后,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财政投入不足、融资能力不足的问题比较普遍。

(四)政策“洼地”严重失衡

武陵山片区交通闭塞、产业落后、资金匮乏,造血功能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差,国家和省级的政策帮扶、项目支持对于该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政策支持帮扶力度不够,国务院于2011年底颁布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后,局面有望改善。

(五)产业发展先天不足

当前,武陵山片区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产值低等问题。其主要问题是:农业产业效益低,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虽然近年来基地规模在逐年增加,但是农民的自发组织能力不强,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品牌效应不强,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工业多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且受国际价格影响大,产业发展不稳定,没有找到替代矿产的新型产业,经济发展缺乏后劲。第三产业层次不高,大多以旅游业的观光旅游、门票经济为主,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精品景区整合不够,旅游产业层次整体偏低。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但是武陵山片区在城镇化进程中不能照搬东部地区或发达国家城镇化的模式,必须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武陵山区绝大部分地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加之交通闭塞,基础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工业经济发展的空间有限。根据武陵山片区独特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人口分布、产业优势、现有基础等因素,发展旅游业,正是未来武陵山片区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质量和水平,走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中,最重要的选择。

三、加强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推动片区城镇化建设

(一)加强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符合国家有关职业教育与扶贫工作的战略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对于武陵山片区来说,大力发展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尤其重要。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是武陵山片区普遍存在的情况。就业问题在武陵山片区尤其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发展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对于武陵山片区高职院校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与片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基本吻合

加强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与武陵山片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基本吻合。目前,武陵山片区的产业结构呈“一、三、二”的状况,片区的二大支柱产业生态农业、旅游业的提升,新的支柱产业的调整均需要培养出大批的人才来适应发展的需要等。其中旅游产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就需要我们加快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对旅游业人才培养方向的确立,才能适于经济的发展需求。

(三)加强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为片区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并从社会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出发,确定自己的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形成有别于学科型、工程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武陵山片区,尤为重要的就是以旅游业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就应当面向就业需要,针对岗位需求,在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办学条件建设的基础上,围绕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积极探索“双证制”、“订单式”、“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培养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所培养输送的人才,必将推动武陵山片区的旅游业发展,从而推动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扶贫攻坚目标。

(四)加强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为片区城镇化建设提业支持

只有做强做大城镇产业,城镇化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诸多问题才可能迎刃而解。旅游业,正是未来武陵山片区城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动力之一。一是旅游业自身的创收,即游客消费,形成了餐饮、住宿、游乐、购物、会议、养生、运动等综合性、多样化的终端消费经济链,为城镇化提供财政支持。二是在旅游消费拉动下,本地特色产品及产业(比如土特产品、农副产品、历史民俗民族文化产品等)延伸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旅游带动的产品产业链,为城镇化提业支持。三是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差距缩小、城市环境美化、保护区域环境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幸福感增强、生活方式转变、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品牌提升、建设精神文明等这些旅游带来的既得利益,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中最强调的新内涵。四是旅游形成了消费聚集和产业聚集,带动土地升值、延伸商业房地产及休闲度假房地产等高利润项目,为城镇化提供了产业、就业、环境、服务和居住五大支持,成为城镇化的直接动力。五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投资、销售、金融、保险、邮电等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城镇综合实力迅速攀升。

(五)加强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为片区城镇化建设充分挖掘资源优势

篇2

关键词: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旅游伦理教育 课程设计

1.引言

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培养出大量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伦理道德问题: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缺乏服务意识、信用危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伦理素质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旅游伦理素质的养成在于高校。

而从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学科设置来看,都比较侧重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而在学生的伦理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因此,本文从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伦理教育的角度,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

2.旅游伦理教育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旅游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重视旅游伦理教育和研究。国外对旅游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观念教育和行为规范。Sharp Paine(1991)认为通过逻辑分析、推断反思和对道德决策模式的合理评价等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训练,个体在旅游实践时更有可能做出明智的选择;Hay和Foley(1998)曾构造了一个以伦理为基础的六步教育模型。Tribe(2002)提出了两个根本原则基础,以作为培养学生强有力的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同时还提出了三个主要的教育形式: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和工作安置。Klonoski(2003)认为高校旅游伦理教育必须以哲学为基础,同时呼吁加强观念意识教育。

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国内旅游伦理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对旅游者伦理的研究,而对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较少。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目前关于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的成果仅有:王志明[1]探讨了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夏赞才等[2]呼吁应将旅游伦理教育引入到旅游高等教育中来,王屏[3]提出了高校旅游伦理教育实现的路径,张晓磊[4]提出了旅游伦理教育的主客体、旅游伦理教育的特征、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因此,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无论是内容还是实现途径都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伦理认知状况

我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一些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以及通过网络形式对已毕业大学生就伦理认知、伦理行为等问题进行了伦理认知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伦理认知还了解不够,由于伦理认知不够,从而影响日后伦理行为的缺失。

(1)旅游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公德教育缺失。

调查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伦理道德的缺失。在被调查者中,存在在旅游景区、景点游览过程中产生损坏景区环境和景观质量、不尊重当地文化等的行为,如在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乱涂乱画、践踏草地等行为。这类不文明行为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调。同时,在旅游交往过程中,存在公共生活道德、交通秩序、礼仪规范等社会公德的缺失。

对旅游管理者来说,也存在旅游伦理道德观匮乏的现象,如经营者盲目建设对景观污染和文物古迹的破坏;没有保护好旅游地文化,导致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正在或已经在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被逐渐同化,使得旅游目的地的社会传统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迫切需要培养着这种生态伦理观,把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成为一种伦理意识。

(2)专业认同度不高,服务意识不强。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很多学生都是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调剂到旅游专业的,因而,入学后有调离本专业的现象。从学生的专业兴趣来看,调查结果显示:43%的学生“比较感兴趣”,48%的学生“不太感兴趣”,9%的学生“完全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不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们选择从事服务行业的态度。在对“你是否愿意从事服务行业”的调查中,35%的学生“比较愿意”,42%的学生“一般”,20%的学生“不太愿意”,3%的学生“完全不愿意”。一个人对其所学专业的兴趣,直接影响其择业的态度,所以很多毕业生对于选择到旅游企业就业存在很大的顾虑。

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专业性质认识不清,就业信心较为缺失、缺乏服务意识的现象。

(3)经济伦理缺失,信用危机严重。

在旅游行业中,经济伦理主要表现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和管理者所具备的互利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对经济伦理并不了解,更没有意识到经济伦理的缺失对信用危机的影响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在对“是否有自己创业的打算”的调查中,有15%的学生表示有“强烈的创业意向”,11%的学生表示有“打算”。在这些学生中,问及在今后的创业中如何进行经营时,有很多学生表示会夸大广告宣传,维护企业利益。如果进入旅行社行业,33%的同学表示会有意识地在带团过程中缩短游客的旅游时间,而延长游客购物时间。

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经济伦理,出现不道德行为等现象。

4.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的内容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明确提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有助于热情周到的接待”,也“应当鼓励把旅游者交流的价值以及这种交流产生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利益和风险引入教育课程”[5]。最新研究认为旅游伦理教育是建设旅游伦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6],加强旅游伦理教育、培育人们的旅游道德意识是旅游伦理建设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在旅游业中扮演着两种角色:旅游消费者和旅游职业人。作为旅游消费者,开展和加强旅游伦理教育可以使其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旅游职业人,开展和强化旅游伦理教育可以使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循一定的旅游伦理道德,规范其行为。因此,高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这一关键群体实施专业伦理教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它最终体现的是专业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伦理素质。

因此,我认为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

(1)基础伦理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基础伦理知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知识。这一层次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德伦理和交往伦理,如遵守社会公共卫生秩序、确保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懂得交通秩序,等等。

(2)核心伦理知识。

核心伦理知识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独特的伦理知识。这一层次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方面,如具有互利的精神、竞争的意识、职业的忠诚、诚信的品德,等等。

在这一层次中,需要综合多学科、多层面知识的教育内容,将伦理学、职业社会学等领域中的核心知识纳入专业伦理知识结构中,加强旅游伦理知识教育。因此,在这一层面中,需要把旅游伦理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1]。核心伦理知识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生态伦理知识、旅游经济伦理知识、旅游审美伦理知识、旅游职业伦理知识,等等。

(3)延伸伦理知识。

延伸伦理知识是在基础伦理知识和核心伦理知识的基础上,对专业伦理素质的最终体现,通过延伸伦理知识的不断渗透学习,使学生树立持久的伦理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这一层次的知识主要是通过逐渐渗透的方式来获取,是一种长期的过程。因而,在教学形式主要表现为注重日常活动,加强实践教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增加各种类型的案例来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实习环节,每个学期都设置一定时间的实习环节,但需要改变传统实习中对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和考核,增加对学生伦理方面的培养。在实习内容上,大一、大二可以超越旅游行业的实习,大三、大四需要在旅游业所涉及的各个行业中轮流实习。

5.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构想

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内容的具体实施需要通过设置课程体系来实现。我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伦理道德的认知现状,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

图1 旅游伦理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本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采用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的方法。显性课程就是指通过一些课程的设置来明显的、确切地告知大学生伦理知识,如《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伦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职业道德》等课程的开设,如图1所示。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伦理判断技能,改变或增强学生的伦理道德观。隐性课程也就是指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专业教育实践和教育界过着必不可少的、直接有效的组成部分,如图1右边所示,这部分可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显性课程中隐含教育因素;第二,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建设诚信校园,学校、院系根据专业特点优化专业学习环境,如建设园林化校园、围绕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等,从而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树立职业尊严、提升职业自豪感;第三,创造自由、安全的新型师生关系,给同学创造轻松氛围,加强表现机会;第四,密切学校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增加实习机会,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职业氛围,养成服务意识。

6.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多方面的配合。但是,作为专业伦理教育,首先应从学校教育入手。因此,本文将旅游伦理教育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并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从旅游伦理角度进行了重新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志明.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探讨.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2):136-140.

[2]夏赞才,任燕.旅游伦理:旅游高等教育中重大缺失.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2):122-127.

[3]王屏.中国高校旅游专业学生伦理精神培养初探.理论月刊,2009,(3):105-107.

[4]张晓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伦理教育研究.知识经济,2009,(2):125-126.

[5]夏赞才.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旅游学刊,2000,(3):71-74.

[6]韩玲.浅议旅游伦理教育.道德与文明,2005,(4):67-71.

篇3

通过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职业生涯方面存在着以下四个问题。

一、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的盲目选择及不满意

我国初高中的教育模式偏重对知识点的掌握、记忆和反复练习,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好相关的课程为了能在高考时考取一个更好的分数,基本上没有受过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很多同学选择高职的原因是高考失利,失利后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时多听从亲朋好友的意见,缺乏全方位的考虑,考虑的内容很少涉及到自己的兴趣、能力、身体状态和未来的职业方向。因而对专业的满意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进入大学以后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未能做出一个合理的和科学的规划,缺乏主动性。

(二)学生自我认片面性

随着4G网络的普及、对旅游管理专业无兴趣和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时,就会陷入无聊和玩手机看视频的过程中。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样本中的学生对自我认知方面有两种现象:一种是过分的肯定自己,只看到优势忽视了劣势;一种是过分的否定,只看到了不足,没有发现自己的优点,陷入自卑的境地。另外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学的习惯,还是像高中时一样等待着老师督促,自觉性不够。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不全面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样本对于毕业后是先就业择业顺序问题比较模糊,对自己的未来就业顺序没有一个规划。并且对于如何找到工作的希望是寄托在亲朋好友帮忙推荐上,没有想过可能会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局面。同时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没有目标,但对职业期望是高收入和高职位的占大部分,只有极少数的人选择了工作愉快。从调查样本可以发现学生对职业生涯没有统一的规划,有也可能是单一的计划。如果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长远的、动态性的认识,并且不能紧跟社会发展的趋势掌握好行业的动态,制定的规划会缺乏主动性和及时性,影响实效性。

(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不规范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调查样本中课时数仅占总学期的课时比例为2%左右,开设的课时数严重不足。高职院校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但授课的教师是专职教师的比例只有23%,其它的课程多由辅导员兼任,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技能性和专业性,并且授课内容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授课标准考核标准。另外学生的实践活动一般是参与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或者是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较少有求职的经历,所以对求职过程中艰辛还没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不了解就业形势的严峻。

二、职业生涯教育的保障措施

(一)家庭和学校整合协调

家庭和学校应该在学生就读初高中的时候就让他们有自主的选择,少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从小就养成主动思考自己生活、学习的习惯。并且在高中时段就进行少量的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早些接触职业生涯方面的知识,并对此有所了解。在学生选择专业的时候家庭给予一定的参考意见,参考的内容涉及学生的个人兴趣、能力和未来的职业方向,最终选择哪个专业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只有真正的喜欢这个专业了,才能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规划,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方向有一个目标。避免了学生就业后因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因素不符而不停的换工作。频繁的换工作不仅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利,也对社会上人才的培养不利。大学生在思想上对家庭的依赖性仍然很强,所以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在职业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学校要与家庭协调好,相互协作,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自我认知全面性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自我认知内容一般包括个人兴趣、优缺点和自学能力,缺乏全面性。自我认知的内容中应该涉及到情商、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借助科学仪器设备和聘请专业的人士进行必要的、全方位的指导。再通过周围朋友、同学的评价,帮助学生全面的掌握个人兴趣、爱好、身体状况、专业技能、自学能力和实操能力等自身的状况。结合这些因素,预测未来的职业方向,根据自学能力,制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

(三)构建职业生涯实践平台

学生对未来职业状态是什么样的,怎么样做是一个模糊的或者是完全没有概念的。所以各高职院校应该为在校的学生构建一个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参加社会兼职工作,开展职业实践活动。这里的兼职和实践活动不是指做普通的兼职、做家教、做话务员等。而是让学生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是的时间出去跟团或到旅行社做计调等,让学生提前明白自己未来将要从事什么事的工作。这样做有利于让学生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与人沟通协作,加强自我认知。密切的了解行业动态,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实效性和主动性。

(四)规范职业生涯课程开设

篇4

关键词: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旅游管理

0引言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专业设置始于60年代末,80年代为大发展时期,仅美国目前综合性大学设置该专业的院校就有200余所。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与国外相比发展较晚,自1981年南开大学、西北大学开办旅游管理教育以来已有30余年,据2013年高校信息查询系统统计,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院校已有500多所。旅游专业蓬勃发展呈多元化趋势,但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与教育萎缩现象共存,许多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缺少实践操作经验、应变能力低、组织策划能力,学生就业率低,知识与技能无法胜任岗位的需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学生在校学习时重理论轻实践,教师课堂教学缺少新颖性,效果不理想。特别是职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岗位操作技能人才为目的,强化课程有效性,理论与实践保质保量,增加学生应用操作能力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点。

1增强课程有效性首先要了解社情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刚刚兴起30年,许多高校开设的课程多互相借鉴参考,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不合理,开课前缺少对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基本要求的研究调查,导致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科目繁多,针对性不强,很多时候出现教学内容重复学习现象,这虽然可加强学生的知识巩固但更多时候一些可以自学的课程却占据了学生的课堂时间,专业教学体系设置的不合理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因此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应先保证开设课程具有有效性。教育需遵循社会规律,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岗位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的职业能力影响就业率的趋势,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基本原则。所以在开设专业课前应先做前期社会调查,走访并了解目前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期望值如何,哪些技能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的,哪些是工作中可以后期掌握提高的,这种在经过调查后的课程规划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实用的基础知识,课程更具目的性。以学以致用提高院校就业率为出发点,将传统的重文化理论转向重就业技能,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开发课程、设计课程。

2增强课程有效性需了解学情

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要注意切记虚假、空洞。通常教师采用访谈、调查、观察、测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真正立足于学生,不可空洞泛化,并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其次分析不可停留在表面。有些教师由于缺乏洞察本质的能力使调查分析浮于表面,未做深入剖析,分析出来的学情也无法起到太大作用。所以增强课程有效性需深入了解学情,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与实践研究能力和具体方法。教师以学生角度为出发点,通过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研究,正确有效地进行分析。

3增强课程有效性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有效性还应明确各个教学目标。高职教育课程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和目标密不可分,设计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阶段目标,从最基本的课程目标到学期目标到人才培养方案目标都应一一明确。教师了解各单元各阶段目标后进行课程设计,在讲授课程时注重人才目标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与荣誉感。

4增强课程有效性需优化教学策略

职业教育以能力为导向,是高等教育的补充形式,与社会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目前高校工程任务化加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掌握人文、历史、地理、英语、计算机、服务礼仪、餐饮管理、市场营销等学科内容,综合性素质性较强。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改革教学模式。

4.1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多维教学资源

把握经典内容与新知识的关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导入新方法、新技术、新知识、新材料和职业标准,引经据典基础上巩固经典内容,扩展新理念、新动向、新知识。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利用多媒体信息以项目教学为载体,以岗位工程为导向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分单元、分任务、分模块,使课程内容贴近前沿、符合岗位需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4.2创新教学方法,情景模拟中应用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岗位主要为旅游企事业单位、酒店培养从事酒店管理、导游工作、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需要具有较强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良好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工作的基础。情景教学模式恰好有利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特别是组织、领导、协调能力,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连接的“桥梁”。情景模拟课程可以激活课堂,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增强课程的有效性,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5结语

促进课堂有效性,保证教学效果,质量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教师要以“关注学生”为出发点,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资源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讲究语言艺术是提高课程有效性的必要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多学习、多观察、多思维,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使所教内容符合社会主流、符合岗位需要、符合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叶秀荣.情景教学在日语阅读中的运用[J].文学界(理论版),2011(07).

[2]王莹.旅游服务专业课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2011(06).

[3]刘贵朝.中职旅游课堂中案例教学的意义与案例选择[J].青年文学家,2011(19).

篇5

1.照搬高职高专教育,忽视理论教学

众所周知,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从高职高专院校的旅游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在提升为本科院校后,很多院校对于应用型本科的认识不足,再加上高职高专学校惯有的经验与模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都知道,高职高专院校的旅游专业主要以培养针对性的人才为目标,其专业课程设置比较贴近实际市场。也就是说,高职高专学生在走上岗位的瞬间基本就能完美适应市场需求,发挥所学的技能与技术,对于专业的实践性非常高。而这样的培养方式,即使实践性较强,但理论性学习不足,学生理论知识仅仅停留在必需和够用的状态中,缺乏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后劲。与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相比,应用型本科旅游观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稍稍较高,学生在实施更新与专业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因此,这种照搬模式对于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不适应的。

2.传统本科教育未转变,忽视实践教学

对于传统本科教育来讲,注重的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课程的设置也基本将侧重点放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提升上,过于侧重于学科性与学术性。事实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因缺少现成的经验,盲目的想要与很多传统本科院校相比较,因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和模仿传统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方法和课程实施经验。再加上两者的生源、师资力量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而如果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味的模仿和借鉴传统本科院校的课程实施经验和理论教学方法,可能造成学生的不适应,从而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学生个人后续发展,更可能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课程体系建立。

二、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对策

1.注重基础的培养,以确保其可持续性

尽管应用型本科是起始于高职高专院校,但其仍旧属于本科教育,因此所培养的人才应保证其较高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还要有确保扎实、深厚的文化基础功底。在实际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多操作性课程、知识性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更愿意讲授这些课程。在进行课程调整时,如果仅仅是一味的压缩课程,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强调学生足够基础知识的培养,除了要注重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外,更要站在学生个人的角度来调整,考虑到学生个人未来学习、工作需要,还应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以确保学生的后续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拓宽口径,提高课程适应性

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旅游行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逐渐变高。再加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所在,应在课程上进行口径拓宽,以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同时,还可以通过将旅游专业进行细分,分为旅行社方向以及旅游规划方向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还能加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为学生的个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立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

旅游管理属于一种实践型的专业教学,但也需要展示的基础知识。因此,市场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要求较高,不见要有扎实的基础专业技能,更要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强的实践讷讷管理。显然,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突出自身的特色,通过设置特有的课程,如旅游外语课程、旅游管理服务意识等课程。同时,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还应注重不断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结合,包括设置一些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能够提高学生生存能力的课程。

4.加强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质培养

我们都知道,应用型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是为了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了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关键作用。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可以利用教师示范操作、模拟训练以及见习参观或者实训培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最终形成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特色。另一方面,我们还应重视起对人才的职业素质培养,设置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指导等课程,使学生能够全面、理性的看待自己的专业。并运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手段,促进学生对专业的情感,以培养其职业素养。

三、构建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对策

1.公共课程

首先,对于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来讲,应根据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来实施,按照课程设置的策略来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所谓公共课程也就是通识类课程,主要包括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高等数学、职业英语等基础课程。事实上,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而设立,就目前来说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中对于公共课程的开设还有待加强。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优势,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讲,专业拓展类课程的开发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专业课程的设立不仅包括专业基础课程的开展,更要有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等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职业素养以及专业兴趣。通过多样的课程设置,不仅能够实现多样化的选择,更能拓宽口径,促进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实践课程

显然,我们可以从全文看出,当前应用型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注重的就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实践性课程的开展必须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深入进行分析,并结合旅游行业当前的特点,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开展认识实践、岗位实践以及毕业综合实践等课程。通过学生旅行社见习、旅游市场调查以及旅游考察等训练,还可以通过利用寒暑假的期间,组织学生进行定时的岗位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充分认识专业特点,提高其是适应性和实践能力。

四、总结

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中等职业学校;探究;教学方法

引言: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是以上岗为目标开放的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的各方各面。因此,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方法,是摆在我们旅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

人才培养的方向明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走到社会中能否明确自己的定位,并且,也决定了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但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与其它类型院校的管理大同小异,权衡后发现,理论水准不如对方,实际能力又不如专门的培训机构,导致了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时没有优势条件可以从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极度影响了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

2、学校师资力量不够。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现在的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多半都不是科班出身,所以这样的师资力量是远远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在教育当中,教师的实践能力远远不足,都是“纸上谈兵”的功夫。老旧的教育方式灌输给学生的信息很大程度上都会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这样就困住了学生的思路,无法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到社会中就无法站稳脚跟。

3、社会实践能力不够完善。

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式上,社会实践能力是相当缺乏的。众所周知,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需要较强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该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模拟操控的经验、现场操控的经验、观摩见习的经验、实地考察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均来源于实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实践完全贯穿其中。

二、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对策

1、正确的定位培养方向

学生在面对学校的专业培养方向过于含糊不明、定位不清时,就更加无所适从,就学校而言,应该对学生有个负责的态度,也应该明确社会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根据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目前我国已有部分职业学校实行了适应社会、适应建设、适应服务、适应管理的一线需求培养,要求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经营管理和服务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并且效果显著。所以,我们不但要以自身的特长为出发点,更应正确的掌握地域优势及培养师资力量,这样,才能集合所长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产物”,这也是在社会的竞争浪潮里立足的关键所在。

2、加强师资力量,鲜明办学理念

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师傅“领”你进门,那也便谈不到“修行”二字,一名教师的自身素质高低是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各大院校应当在培养学生人才的同时,也应当更加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应当定期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也为教师多提供些社会实践的空间,只有教师拥有足够的“养分”,学生才能更好的茁壮成长。所有的院校包括旅游管理类专业都应当具备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而不应该是过分的依托于其它因素办学,由于社会悠久的发展史,使我们很多的惯性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创新,教学均以固定的模式运行,失去了独特的办学理念。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就应结合社会需求创办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特殊领域里有所发展。

3、注重实践性教育,强化职业精神

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应当让学生将理论真正的实施在实践当中,经常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更积极的学习、有目的的学习。并且,学校要不断的激励学生培养职业兴趣、职业意识,正确的引导学生对职业的态度,学校要做到上行下效,让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产生兴趣,让学生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吃苦耐劳的意识。国外的很多著名院校均十分注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操控能力,只有完美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

结束语:总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行业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社会也会对旅游行业越来越重视,在这样良好的观念转变下,将会更好的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更应该根据整个旅游市场的实际需求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型人才,建立教学特点,适应旅游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的体系。

参考文献:

篇7

近些年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业所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应当培养出更多的旅游专业的人才,而我国现阶段旅游专业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不利于旅游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笔者通过长时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必须对我国旅游专业进行教育改革,从而提升旅游专业的教育水平。

一、旅游专业教育现存的问题

在旅游产业发展后期形成的我国旅游专业教育,缺乏必要的产业跟踪,也就是说,旅游教育与社会的实际发展不相吻合,专业教育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甚至还落后于市场需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旅游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教育模式的相对落后。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生源数量逐年下降,旅游专业的生源质量也普遍偏低,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职业院校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会选择职业院校,所以,学生往往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逼无奈的选择职业院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剩人,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

(二)旅游专业的师资情况,不容乐观,绝大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要么是从院校毕业后就直接任教实践能力不高,要么是半路出家,转行来到旅游专业进行任教,虽然这部分教师也在积极努力的学习旅游专业知识,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但是还是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建立、专业课方面没有进行系统的划分,这种现象,导致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内容综合性比较强,但是,缺乏必要的针对性以及操作性。

(四)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也有待进一步创新。职业院校的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以一块黑板、一支铅笔以及一张嘴来实现教学的,说话是职业院校绝大多数教师进行授课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培养起自身的兴趣,也很难调动自身学习的积极性。

二、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了。想要办好旅游教育,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以国际旅游的视野来审视旅游职业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旅游专业教育水平,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进行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改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国际化视角来看旅游专业的发展趋势,创建工学结合模式,促进旅游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工学结合的这种培养模式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能够充分的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下,能够切身的体会与自身所学专业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实践。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应当尽可能的多花一些时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当中。工学结合模式对于企业和学生来说都是有益处的,学生通过工学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充分的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培养满足其自身需求的人才。

(二)应当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执教能力。教师的素质对于旅游专业教学水平来说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应当着重注意教师队伍建设。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内容应当包括实践技能、专业素养以及师德培养等方面。职业院校应当积极组织旅游专业教师参加有关于技能方面的培训,对于表现良好的教师还应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引导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际能力。

(三)创新教育教学理念。职业院校的旅游专业的相关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旅游专业提起兴趣,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四)职业院校还应当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实训室。实训室应当为学生营造一种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训室学生能够近距离的与旅游行业进行接触,近些年来,随着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那,我国对旅游专业的相关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我国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导致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时候存在各种问题。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建立相关实训室,并充分发挥实训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作用,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4]

三、结语

篇8

1.1行业适应能力较差

在调研的过程中,67%的旅游企业管理人员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基本完成本职工作,33%的人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服务主动性差、应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强。

1.2教学内容不实用或陈旧

大多数学生在实习后都会发现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和训练的技能与企业要求有一定差距,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教学内容没有有效的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发展趋势。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许多学校在专业设置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没有充分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而是盲目跟风,大家纷纷开设近年发展较好的专业,结果学生毕业时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造成学生就业率下降。

2.2部分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上,虽然许多学校都对课程的实践教学予以高度重视,一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能达到1:1,在课程选取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业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实践教学条件限制、师资短缺等原因,很多课程只能照本宣科,而不能有效的结合实际。

2.3“双师”素质培养力度有待加强

虽然很多学校制订了教师下企业锻炼等规章制度,但由于相应配套政策、保障制度不健全,使许多老师不愿意去企业锻炼。

2.4校外实训基地缺乏长效合作机制

许多高职院校和企业签订的学生实习合作协议中更多涉及的是学校和实习生的义务,而对实习企业的要求尤其是关于实习岗位等要求较少,实习生只能在某个部分或岗位进行实习,学校一味迁就实习企业,使实习生感到实习艰苦、乏味、所学知识技能很少,失去的对实习的兴趣、失去了对旅游企业的兴趣。

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对策

3.1以职业情感为主线,加强学生专业情感的培养

学校从入学起就要通过认知实习、业界人士做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3.2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

学校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不能盲目模仿其他院校,而应根据所在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和学校的发展方向合理设置专业。

3.3创建多元教学情境

学校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教学情景、竞赛教学情景、现场教学、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4建立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努力拓展国际化合作

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和学校合作共赢,这样才能保障双方的长期合作。同时学校要积极与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联系,大量输送学生到全国、全世界各地实习实践,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能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3.5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使老师下企业锻炼有制度的保障,如教师下企业锻炼可以折合为课时、计入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中,教师下企业锻炼作为履职晋级的条件之一。

3.6积极与旅游企业合作,编写校本教材

学校应该提供和争取相应配套资金,鼓励老师和旅游企业共同编写紧跟行业动态、适合行业发展、适合本地经济建设需要的教材、培训讲义等。

篇9

【文章摘要】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就业质量差等现状,主要原因是供需错位、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设计不合理、实习合作机制不畅等原因,本文在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学生专业情感的培养、鼓励师下企业锻炼、创建多元教学情境等对策。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职业能力;存在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有近千所,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高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课题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谈、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等方法开展了研究。

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

1.1 职业意识淡薄,职业情感淡漠

很多高职毕业生对于就业问题比较盲目、缺乏职业发展规划,不能正确评估自己,没有及时的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在校学习期间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式学习。许多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旅游行业是“伺候人”的行业。

1.2 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全面,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

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不全面,学生主要偏重掌握一些专业主干课的内容而忽视其他课程的学习,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片面,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由于实习实训条件限制,许多学生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

1.3 英语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欠佳

在被采访的398名旅游企业管理人员中,有22%的人认为高职生的英语能力尤其口语表达能力很差,53%的认为高职生需要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14%的认为高职生英语能 力一般,11%的认为高职生英语能力很好。

旅游行业是与国际接轨较早、融合较多的行业,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尤为需要,因此高职生要加强英语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1.4 行业适应能力较差

在调研的过程中,67%的旅游企业管理人员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基本完成本职工作,33%的人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服务主动性差、应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强。

1.5 教学内容不实用或陈旧

大多数学生在实习后都会发现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和训练的技能与企业要求有一定差距,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教学内容没有有效的结 合行业发展动态、发展趋势。

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许多学校在专业设置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没有充分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而是盲目跟风,大家纷纷开设近年发展较好的专业,结果学生毕业时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造成学生就业率下降。

2.2 部分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上,虽然许多学校都对课程的实践教学予以高度重视,一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能达到1:1,在课程选取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业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实践教学条件限制、师资短缺等原因,很多课程只能照本宣科,而不能有效的结合实际。

2.3 “双师”素质培养力度有待加强

虽然很多学校制订了教师下企业锻炼等规章制度,但由于相应配套政策、保障制度不健全,使许多老师不愿意去企业锻炼。

2.4 校外实训基地缺乏长效合作机制

许多高职院校和企业签订的学生实习合作协议中更多涉及的是学校和实习生的义务,而对实习企业的要求尤其是关于实习岗位等要求较少,实习生只能在某个部分或岗位进行实习,学校一味迁就实习企业,使实习生感到实习艰苦、乏味、所学知识技能很少,失去的对实习的兴趣、失去了对旅游企业的兴趣。

3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对策

3.1 以职业情感为主线,加强学生专业情感的培养

学校从入学起就要通过认知实习、业界人士做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3.2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

学校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不能盲目模仿其他院校,而应根据所在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和学校的发展方向合理设置专业。

3.3 创建多元教学情境

学校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教学情景、竞赛教学情景、现场教学、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4 建立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努力拓展国际化合作

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和学校合作共赢,这样才能保障双方的长期合作。同时学校要积极与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联系,大量输送学生到全国、全世界各地实习实践,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能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3.5 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使老师下企业锻炼有制度的保障,如教师下企业锻炼可以折合为课时、计入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中,教师下企业锻炼作为履职晋级的条件之一。

3.6 积极与旅游企业合作,编写校本教材

学校应该提供和争取相应配套资金,鼓励老师和旅游企业共同编写紧跟行业动态、适合行业发展、适合本地经济建设需要的教材、培训讲义等。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该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行业和学校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齐丹.高职生职业能力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10-16

[2]赵素洁.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9-20

[3]齐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41-45

篇10

(一)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以培养本科人才为目标,在培育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固的结构和体系。归根结底就是你的定位是什么?你想培养什么样的人?你是如何培养这种人?即要培养出什么类型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种人才。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的标准、范式、结构或思想体系[7]。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迄今为止没有统一的定论,但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及各学校的通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制度、教学管理与评价。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三个主要内容。培养目标是各高校旅游教育目的的细化,它取决于特定的社会领域需要,也随学校的级别体现出差异。旅游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至于课程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理论课程,如旅游研究方法与手段、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还有一种是实践课程,如饭店管理、交际礼仪等;教学方式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形成的教学活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主要有课堂讲授、课外实践、专家座谈会等。

(二)国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国外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最为经典也最为成功的典型代表是瑞士、日本与美国,其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如下。

(1)瑞士的洛桑模式。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瑞士一所著名的大学,它主要是培养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国际酒店人才。他们主张产业和教学相结合,主张教育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贯穿到每一个细节中。并提倡及时创新学校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与行业的交流合作。同时,教师对自我要求也很高,在不断进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在课程设置上也是标新立异,学校实行的一些国际化战略课程,备受学生青睐。

(2)美国的康奈尔模式。美国康奈尔人才培养目标重视高规格酒店管理精英的培育。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上,更关注内容的博大精深,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内容丰富,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营销、决策、管理沟通、社交训练、法律、定量分析方法等。在一些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讲究知识的深刻内涵,如会设置一些与财务、烹饪、招待等方面相关的课程。美国康奈尔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训、社会实践及企业实习,并且专门向学生提供院外的实习课程,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受到监督雇用式的严格训练。

(3)日本立教模式。日本立教大学旅游教育模式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在日本旅游教育界有着中心的地位,为酒店业、旅行社行业、航空业等第三产业培养优秀的基本功扎实的专业人才,具体培养能够在经营、策划、地方行政等方面的创新者,培养改革旅游事业和产业的创业者,培养振兴区域经济的领导者。在课程设计上体现了日本课程设置的趋向,主要设有综合教育科目、专业相关基础科目及一些选修科目,立教大学旅游学部重视多学科教育,与国际化接轨和培育多元化的旅游人才。

2.国外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影响。

(1)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纵观瑞士洛桑模式、美国康奈尔模式及日本立教模式,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这三种模式都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学好基础课程之外,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把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基于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实用性”为特点,追求实用性与操作性。而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是以本学科的理论体系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追求全面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实质上偏向于学问中心主义。因此,要汲取国外旅游专业培养模式的精华,在旅游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课程的设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国外的旅游教育不止仅停留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水平上,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为人处世以及学生的创造性等多方面进行培育,为旅游行业输送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国外旅游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既尊重了学生,又使得所学专业知识更精细,并且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从而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一点非常值得国内旅游本科院校借鉴,各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兴趣来制定教学方案,使教学进度能适合学生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明确培养目标,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3)看重基础知识传授。国外旅游教育在教学上设置一些专业课程、必修课程,还为学生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课程水平,强化了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旅游专业的设置更新提供了借鉴,笃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能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更好地把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二、基于NCM范式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国外旅游人才培养将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而这种能力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可以说,成功的人才培养,离不开行业的需求,但又不能局限于当前,必须超越社会的需求,从更宏观更长远的尺度上来构建行业人才的能力结构体系。

(一)旅游管理行业的社会需求及人才能力构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旅游消费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旅游业发展的势头也越来越迅猛,并且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旅游业不仅要着眼于其行业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同时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此来保证旅游业的正常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从业人员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变化,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识能力。通识能力是学生进入专业教育阶段的养成能力,也可以说是种广义的基础能力,最基本的是社会责任,即旅游本科人才作为社会人所需尽的责任义务;其次是健全人格,即旅游本科人才健全的个人品格和道德素质;再者是和谐心灵,即旅游本科人才和谐纯净的内心世界。通识能力在思想上表现为通识思维能力,即想法更透彻、思想更开阔、分析判断能力更准确。延伸到其他方面则可以分为人文素质修养、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生命知识、两性知识、环境知识以及法制知识等。学生在进行这些方面的学习后在个人整体素质上有了一个完整的构造,这为后面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奠定一个必备基础。

2.专业基础能力。旅游本科人才专业基础能力是基于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对旅游本科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它着眼于人才的专业基础知识构成,即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并且课程的设置必须跟专业紧密联系,不能脱离专业这条主线。由于旅游管理行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行业,势必会和很多社会经济的其他行业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涉及经济、财务、、管理、文化、法律等多方面,因此专业基础构成也就相对复杂,所涉及的课程种类也相对较多,是旅游管理人才能力构成的基础条件。

3.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可理解为学生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对于本专业各方面能力的拓展及创新。对专业发展能力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字面的意思上,它要求的不仅仅是专业方面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个人能力的整体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能力是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一个系统学习的前提下,对自身的发展有了一个很好的定位,比如自己是否能适应旅游行业社会需求,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否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添砖加瓦,旅游专业能力构成是否完善。对旅游本科人才的要求重心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对旅游本科人才专业能力的拓展和创新。

(二)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方法。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这三个方面入手。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随着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能胜任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高素质人才,比高职学生更有深度的理论思想,对未来能高瞻远瞩。另外,不能局限在对国内旅游行政部门级企事业单位人才的培养,应该放眼未来,培养适应国际化潮流、能够胜任国际旅游行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2.课程设置。旅游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有稳固专业理论基础和业务素养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着力打好学生的基础,开拓学生的视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技术、体育健康、职业发展以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第二类是学科基础教育课程,主要是为学习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而开设的,主要有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心理学等。第三类是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理论性课程,如旅游研究方法与手段、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还有一类是实践性课程,如饭店管理、交际礼仪等。

3.教学形式。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形式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旅游管理专业是多学科相互联系、影响的综合发展体,基于理论学习、专业实习、创新性学习这三个主要模块,理论学习是教学形式的基础,专业实习是一个过渡,而创新性学习则与学生的发展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根据专业要求,教学形式主要分为课堂理论知识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及专业实习教学。

(三)基于NCM范式的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1.注重实用性。旅游行业作为服务性行业,其服务对象是人,是实实在在地与人打交道,与传统的一二产业不同,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实用性。

2.注重综合性。旅游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不可保存性、生产与消费的紧密联系和质量监测难等特点,这使得旅游从业人员成为旅游产品经营成败的关键。旅游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因此与管理学、心理学、市场学、经济学等方面有很大的关联。因而,旅游者活动、供求关系及旅游产业活动三方面将旅游者与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进行有效结合,更好地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3.注重适应性。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决定了行业必须不断发展和更新,由此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勇于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并且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行业拓展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上,纵观我国各高校的旅游教育,在专业要求上愈来愈向规范化发展,专业化的教材资金投入增多,各类关于旅游教育的杂志报刊增加,人才的培养方向越来越向国际化迈进,各种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很好地切合人才培养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的培养。

三、NCM范式下的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一)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笔者于2014年2月至4月对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做了详细的调查。本次共发放有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有效率为92.5%。调查内容囊括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职业愿景等方面的内容。调查发现,42%的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39%的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不感兴趣。学生对培养人才的类型看法不一,18.3%的学生认为湖南商学院应该培养基础管理型人才,21.7%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专门应用型人才,而20.6%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高级管理型人才,39.4%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综合发展型人才。关于实践课程,68%的学生希望多开设实践课程,认为实践课程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提升;32%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认为既没有用又浪费时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45.6%的学生希望掌握更多专业知识,54.4%的学生希望获得更多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形式上,18.6%的学生喜欢情景教学,11.4%的学生喜欢小组讨论,33.5%的学生喜欢移动课堂,16.5%的学生偏向互动参与,20%的学生偏向专题讲座,这符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于未来的从业,学生的差异非常大,58.6%的学生称不会从事本专业工作,41.4%的学生称毕业后会从事本专业工作,这种状况符合行业的实际情况,未来行业发展的人才危机让人担心。上述调查结果发现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观念急需创新。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当前的教育观念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仍然是教师搭台、教师唱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资金投入不足。旅游管理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分支专业,每年学校投入的专业建设经费仅万元左右。资金的严重短缺,限制了教学改革和实践环节的设置。第三,学生的实践环节薄弱,综合素质不高。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不丰富,特别是专业实习,很多学生反映自己在一些基层岗位上一待就是半年,比如作售票员、景区闸机验票、客房服务员等,难得有换岗机会,缺乏有效的锻炼,限制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也会影响学生未来职业愿景的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偏重于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期末的考试测评也只是一种应付形式,测评的方式也只是针对所学课程进行考察,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整体应用能力相对低下。

(二)基于NCM范式的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重构

针对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笔者在基于旅游行业需求、旅游专业人才能力构成、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提高商学院旅游本科人才整体水平为目的,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这三个方面对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性地重构。

1.创新培养目标。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概念,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遵循凡事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原则,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服务于旅游行业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上要相应地朝着“服务型管理”发展,要着重强调教职员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教职员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教师对学生进行言传声教,体现服务型行业的本质。在具体措施上,学院每一年度可以设立“最受欢迎教师奖”,用以奖励那些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不厌其烦地服务于学生的教师。另外,在学生的工作上,倡导一种“学习成就”的观念,即除了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外学院自己可以设立一些激励学生学习的奖项,比如可以设立“学霸奖”、“学习先锋奖”、“学习进步奖”,对于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则还可以设立特别奖,鼓励学生激发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构课程模块。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陈旧性和滞后性,课程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体系不明确、知识脉络不清晰,缺少一个贯穿于四年专业学习的系统知识体系。课程也基本上是些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选修课程,缺乏创新。笔者认为,应该精简一下基础课程和选修课,同时增加一些更人性化的课程,比如可以设置旅游文化创意课、旅游咨询策划课、户外休闲活动课等新颖课程,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和人文素质。资金充足的话,还可以开设一些职业培训课程如旅游体验师、餐饮品鉴师、客户关系管理师、金牌导游员等。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适时一反常规,由学生课前备好课,由学生讲课,老师则在台下听课,课后对学生的上课情况给予评价,如此让学生切身体会本专业教学的真正内涵;另外还可以进行模拟情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环境中体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