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总结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篇1

本学期我担任海开小学四年级四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此教材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线,即:话题---功能--结构--任务,以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的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在备课时,就充分考虑到如何从促使的学习兴趣出发,课堂上提倡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英语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小学英语的教学大致有六个单元,2个复习单元,每个单元分为a、b、c三个部分,教学时通常用拟人化呈现单词、绘画,a、b是教学的核心部分。英语是一门语言的学科,它就象其他语言一样,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的教学大量倾注于学生学习语言的浓厚兴趣上,在平时上课时句灌输给学生要有终生学习的决心。教材中(1)let`s talk  ,let`s play我的课堂教学多采用在游戏中表演生成,如:用头饰进行表演。

(2)在听听做做中强化词汇教学,我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单词发音的示范性,将单词教学融在语言中进行,充分发挥(全身反应法)节奏活动的优势,灵活选择教学参考资料补充游戏。

(3)在唱唱演演中巩固,坚持在每节课中渗透,灵活服务于各个环节,唱演结合,培养艺术素质,这一部分让性格活泼,成绩优良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唱起来,跳起来。

(4)在动手动脑中创新,多让学生上台表演,让他们能听懂指令并操作。

(5)在趣味中发展。通过口谈,看图,结合所学英语句子,阅读和理解英文,大胆发挥。学生很乐意看图说话,答案形形,但充满乐趣。

(6)在文化意识中熏陶,在教学中注意积累学习经验,以丰富课堂教学。

篇2

【关键词】七年级 语文教学 衔接

本人从事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我认为抓好七年级的过渡和衔接是关键,因为语文版教材容量大,篇目、体例变化大,对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也对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这一阶段的过渡和衔接,有待于教师主动积极地尽快做好过渡期的衔接工作。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做好语文常规的课前预习、课上主动参与、课后自我复习与总结的三个环节,逐步养成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2.坚持积累词语、名言名句、格言等。3.细心观察、发现并及时纠正在小学阶段养成而又不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读写听说的习惯。4.悉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判断、选择、反馈信息和互助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5.在阅读和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形成观察、感知和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

二、全方位训练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掌握使用工具书的方法

尽快完成学生使用工具书的差、慢、低效向准、快、高效转化的过渡。如在学生最先接触的第一单元阅读教学中,我就四篇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展开了查字典、词典的比赛。增教了“四角号码检字法”,进行了运用多种检字方法准确快速查字的阶段性专题训练,既解决了阅读中的字、词典的方法,提高了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困难的能力。

2.在教学中注意学科思想和学科研究方法的渗透

让学生在知识的获取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方法的运用与完善中形成学习能力。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我都视情况教给学生正确的读写听说的方法与技巧。在新授课上,为了引导学生对课文思路、结构、表达方式进行探索分析,我灵活运用以归纳法为主、演绎式为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主、独立地对课文进行分析、综合、判断、选择信息的自我阅读。如同题的《我的教师》两篇课文的阅读,因魏巍写的简短浅显,我就引导学生圈点阅读,而海伦凯勒写的篇幅较长,我就引导学生与前文比较阅读,力求学生自己得出两篇课文在结构、内容、表达方式上的异同,我只在学生发问和讨论的关键处适当点拨,让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读、钻研、探求的主体意识。这样,尽快完成了学生在阅读方式上的由听、记为主的被动式阅读转向主动性阅读的过渡。

3.根据教学内容和处于小学阶段思维状况的学生实际,把培养理解、记忆、想象等多种能力作为发展思维能力的着力点

以科学的思维过程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降低思维起点,减少思维跨度,创设思维情境,为学生内化处理所获思维信息和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尽力引导学生逐步自觉地、独立地对教材进行分析综合与判断推理,并及时纠正他们不合逻辑的判断推理,使学生通过学与思的结合发挥多种思维能力。如:《春》一课的阅读,我一反常规教学,以结尾“春天像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一组比喻为切入点进行质疑设问: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各有什么特点?这样,以形象、直观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在一切的问题情景中通过深入的分析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灵活地看待问题。尽快完成学生思维方式上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

三、加强语文教学和生活体验的联系

教学时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尽量与生活联系,让学生真切地感到阅读和作文都是再现生活,只不过课文是作者生活的再现。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教材有计划地向学生不断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和具体方法,激发学生观察问题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观察机会,并渗透一定的观察知识与方法知识;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理解生活,写好观察、感知生活的记录。因此阅读教学时,我悉心引导学生融己于作者再现的生活里,顺着作者的思维轨迹,去体验和理解生活。如《小巷深处》的阅读,我带领学生将自己融进养女与盲母纯朴而真挚无私的生活中,入情动感的阅读。作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打开平时观察积累的储存库,根据写作的中心与要求精选材料,教给学生表达生活的方法与技巧,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如学用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的片段写作训练,写作前,我以舞台上的人物脸谱为话题,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人的脸谱、衣着、神情、让学生明白大千世界成千上万的人,在一般情况下之所以不会张冠李戴,是因为人的外貌各有其特征。动笔前,我让学生获得肖像描写的基本知识,引课文《背影》中对父亲买橘时的衣着、体态描写为范例,再如学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片段写作训练,我引课文《风筝》中弟弟做风筝的动作为例,让学生知道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怎样才能避免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促使学生在感知课文、感知生活中获得知识,提高观察和感知能力;这样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学生读得欣然,写得轻松,尽快完成学生感知方式上由听觉型为向视觉型为主的过渡。

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过渡期的实际情况,注重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全方位训练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将语文教学和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就会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孙春成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

3.李福灼、陈玉秋:《语文课程理念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引导;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88

语文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综合性最强的人文学科。我们教师通过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让学生明白从中学习什么、怎么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广泛地展开,在整个教学大纲中,文言文相对而言,愈发被重视。无论是十几年前的一两篇,还是现在七年级教材的一单元一文,或者是九年级教材中每册两个单元,甚至是高中课文的50%,都说明了一个事实:文言文在整个初中阶段愈发能体现出其重要作用。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而且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即认识功能――文化价值;陶冶功能――教育价值;发展功能――艺术价值。

由于文言文素材的特殊性,需要学生对素材进行反复研读,才能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的知识的产生,是在对已有知识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文言文学习需要学习活动和对活动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的协调统一,即需要学生进行反思。所谓的反思,实际上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就学生而言,是对本人的学习实践活动及其学习方法的重新认识。把它用于学习上则是反思性学习。反思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反思性学习不仅仅是对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还是深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了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

常听到有不少学生抱怨:现代文都那么难学,怎么能学好古代人写的文言文呢?的确,古人写的东西往往距离我们现在的时代甚远,让现代的人去了解古人写文章的意图,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不过,古人云:“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找到适合的学法,学好文言文。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学过英语的人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学好英语最最要紧的莫过于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文言文也一样。新语文教学大纲,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淡化了语言文字训练,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古人说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教学文言文,就得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在教授时,要注意多读。一般来说,可分为“学前三读”,第一读:学读。什么意思?即:让学生自己根据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并注意句子正确的停顿和节奏。第二读:品读。即:让学生在学读的基础上,熟练地朗读课文,从读中去感悟文章的大概意思,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文意。第三读:诵读。即让学生深刻感悟课文意思,再根据文意来记忆并背诵课文。这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按部就班方能从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能做到会读、会译、会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接受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纵观初中的三年教本,文言文的编排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特别是对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新生而言,朗朗上口、简单明了的文言文就颇受欢迎了。笔者在执教《论语十则》一文的时候,发现学生喜欢朗读“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这些语意浅显的文句。在教学时就让学生自主朗读,通过读中体会句子的意思。对这些简单的语段来说,通过反复阅读就能明白意思,而且教师也不必花很多的时间进行逐字逐句翻译的传统教法。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二、在自学中引导学法

能朗读到会朗读,还只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基础。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那就得翻译。传统教法中往往以教师的满堂灌为主要手段,很少让学生自主地去学。这种学法和教法,只能导致学生成为一台“复写器”、“复读机”,死记硬背,三天忘记。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的确是不行的。文言文教学,也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放手时就放手,做到收放自如,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得让学生预习。一般来说,大部分的学生手头至少有一两本的参考用书,这也让学生能够在预习的时候得到一些帮助。所以,我们在布置预习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学生的任务,让他们能够有目的地自学。但是教师的督促也是必须要紧跟,即用小练习也好,上课时提问也好,一定要让学生自觉地去学,当然,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咨询同学或教师。那么在正式上课时,就能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的时候才不至于如听天书一样,脑中空空,什么都没有,甚至连自己掌握了多少也不知道。而且这种自主预习的方法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让他们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也能够自主完成课文的学习。

其次得让学生多说。通常,教师在教授古文的时候,往往以教师的讲为主,所以很少听到学生的说。新课程改革是让学生从沉默中觉醒起来,让他们能够从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从课堂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成为配角,学生成为主角,如果允许的话,就让学生根据课文设置情景,并进行表演。一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以提高学习古文的兴趣。课堂是学生的,就要让他们多开口,多提问,教师只能起到纠正和串联的作用。如执教七年级下的《夸父逐日》和《狼》,让学生先预习,再自由组合进行情节表演。当学生在台上表演时,台下的同学也不能空闲下来,他们的任务是找出表演者理解有误或值得商量的地方,再大家一起来讨论确定正确合适的译文。这种方法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又能让学生加深印象,牢记所学的知识。

最后得让学生反问。在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下转第90页)(上接第88页)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反思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语文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把握所学的知识,把不理解的问题解决掉,这是最后一步的目的。让学生反思学习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反问,考虑到有的学生比较胆小,不敢当面提问,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选择书面提问或当堂提问。把反思的问题解决在学校里,不让问题带回家。一般来说,学后有问题是很正常的,所以教师不必对学生的问题的多少或难易耿耿于怀,应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来解决问题,而且尽量要当面解决。

三、在温故中自主探究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难度的增加,学生循序渐进的过程也为他们积累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和文言词汇,这对分析新的课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例如七年级下的《狼》,学生用上述的方法学习了之后,也遗留了不少问题,如“投以骨”,经过学生的讨论,最后确定为:这句是倒装句,应为“以骨投”,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又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意思是打洞,名词作动词使用。又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经常解释成“狗”,但文章中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意思就发生了改变,即“像狗一样”,属名词作状语。了解了文意,并掌握了本文的特殊的词汇,那我们再遇见蒲松龄的《狼三则》中的另两则,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而对下次所要学的新课文来说,学生掌握了这种学法,再去学新的课文,对程度中等偏下的同学来说,也能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程度好的同学就能够掌握整体的意思了。这说明,引导的方法能让学生自觉学习、独立学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样就能增强文言文课堂的思维能力,使文言文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对文言文来说,无论教师采用是怎样的教法,最终的目的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让人文情感走进课堂,让每位学生爱上文言文,这是我们古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感受我们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学生既能提升兴趣,又能拓宽语文的知识面。

在古文教学中,教师应能以生动的课堂气氛,丰富的古文化知识来吸引学生,并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展现中国文字的语言魅力。通过展示作品文化意蕴的深层内涵,让学生感受作品魅力,把他们带到古文学作品的优美境界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品位,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让中国的古典文学艺术光辉永驻。

参考文献:

[1] 鲁姣华.对新课标下文言文选材、教学的困惑和思考[J].中学语文教与学,2010(1).

[2] 徐德强.浅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9).

[3] 田月红.让琅琅书声回归语文课堂[J].学语文,2010(1).

[4] 邓昭玲.初中文言文的优化教学[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3).

篇4

草长莺飞,春去夏至,不知不觉中一学期即将过去。回顾本学期工作,教研组的每一位成员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根据期初的教学工作计划,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转变教学观念,从课题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俗语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有着几分充实、几分收获,圆满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现将一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为了提高我年级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年级根据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积极组织了集体备课活动,特别是在4月的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共同参与备课、研讨,从各课语言点的分析到课文难点、重点的把握,从教学方法的应用到学生学法的研讨,点点滴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6月份最后的复习阶段,大家也是共商策略,办公室内,时常洋溢着团结互助,群策群力的气氛,有的老师遇到上课过程中突发的教学或学生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家都会出谋划策,一起帮助解决教学问题和学生思想问题。

2、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立足于人人参与,全员提高。每位教师进行了人人一节的研究课,人人一节的观摩课。高级教师示范课等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精心设计教案,积极备教材,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开课的教师积极准备,虚心听取建议;课后进行“八说”,评课的教师们踊跃发言,不伪饰、不做作,真心地帮助上课者。

3、扎实严格的教学常规是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有序良性运行的保证,是有效提高学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本学期,教研组配合教导处从备课、上课、听课、批改、辅导、反思课堂教学入手,全面落实教学常规。每月检查老师的教案、月考、单元计划和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通过严谨的治学,持之以恒的工作,我们把教学常规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不断充实自我,更加胜语文教学工作

1、我们语文组教师9位教师,都十分注重自我提高,大家工作一丝不苟,不但能无私地传授教学经验,还能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精神可佳。刘邹老师在全县的新教师培训结业汇报课获得一致好评。除此之外,大家都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课余认真研读课标,浏览推荐书目,自读汉语词典,上网等积极学习理论知识,对网上的教案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去粗取精,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平时组内团结合作,共同探讨有关教学问题,谁有困难,大家热情帮忙。大家都意识到,只有真正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

三、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4月份开展手抄报评比活动,组织年级学生进行手抄报比赛。6月份开展了学生硬笔书法比赛,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汉字规范书写,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实践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经历与积累,引导师生实现从课堂到课外转变,进而推动书香校园的建设;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理想的文化生态体系的成长。

四、存在不足

年级个别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发展水平与当前新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还很不适应,每位教师对语文教材的把握有待加强;课程意识比较薄弱,教学创新的能力不够强。

五、下一步的设想与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创设以人为本开展教学研究的浓郁氛围,提高年级语文老师新课程的实施水平,使语文教研组不仅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摇篮,而且成为教师不断学习、超越自我的学习型组织。

2、继续从教师个人自学研究,教师集体研讨,教研组交流提高,专业研究人员引领这四个方面研究和落实具体的校本教研工作,并在活动形式、运行机制上不断创新。

3、教研组工作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在“研”字上做文章,真正把教研与提高课堂效率结合起来,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教师的成长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篇5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反思性教学 教学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要摆脱“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传统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展现教学魅力,应对灵动而富于变化的课堂,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对自身教学行为的怀疑、批判与反思。韩愈在《进学解》中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由此可见,教师要将教与研融于一体,通过反思促进对自身教学行为的调整和改进,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反思性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些认识与体会。

一、反思性教学的再认识

1.什么是反思性教学。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完一节课后,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问题设计等进行回顾,以笔记的形式将教学得失记录下来,以便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也就是教学后记。有人认为,这就是教学反思,其实这是对教学反思狭隘、肤浅的认识。教学反思,亦称“反思性教学”,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借助于行动研究,探索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批判地考察教学行为的表现,通过观察、回顾、诊断、监测等方式,或予以肯定,加以支持,或予以否定,加以修正。反思性教学将研究教师的“学会教学”与学生的“学会学习”有机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合理性。

2.反思性教学的意义。首先,有利于语文学科课程建设。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通过反思自己在教学环节是“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教”的问题,建构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灵活设计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成为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活动。其次,是语文课改的需求。以讲为主、满堂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阻碍了语文课改的推进。反思性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融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反思性教学通过不断回顾,反复审视,实践——理论——实践,不断地检验、修正,从而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最后,有利于语文教师的自我发展。反思性教学能使教师从陈旧的教学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虚心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持之以恒地反省自己,改变自己,解剖自己,不断批判,不断超越,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二、如何进行反思性教学

1.树立语文课程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文质兼美,如人教版七年级的《童趣》、《走一步,再走一步》、《在山的那边》等文章具有文化和时代气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树立语文素养观。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谈及“语文素质”,无非指“听说读写”。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的语文素养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与情感素养,显然割裂情感的“听说读写”是不全面的,语文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树立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要改变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陈旧观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处理、分析解决问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4.沟通与合作。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沟通与合作已成为人们的必备技能。因此语文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学会欣赏学生,乐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实践证明,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的深入沟通交流能够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信息,并从中搜集与教学相关的有价值信息,优化与调整语文教学活动。

5.反思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精心预设。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备课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上,对教材作简单梳理,并依此决定教法、确定重难点。其实,备课是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教师研究教材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酝酿构思、优选教学方法的过程,教师要摒弃“放羊式”的预设,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其次是不拘泥于预设。课堂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富有活力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思维创新与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瞬间智慧和思维的火花,抓住契机,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构造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最后,要弹性设计。教师要考虑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设计大体的框架,为学生留有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为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条件。

6.反思教学过程。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首先,反思学生的参与情况。教师要反思学生的参与度、参与状态,反思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其次,要反思学生的交流状态。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教材提出异议,对教师提出质疑,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最后,教师要反思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要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投入,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7.反思教学评价。教师要树立“评价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的理念,将观察学生的课堂活动表现以档案袋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同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尽可能在多方面获得充分发展。教师还要将教学中的反思与经验梳理、筛选出来,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的教学活动,全面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总之,反思性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全方位进行反思,不仅促进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本教育 探讨

从事生本教育的语文教学实验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回首反思,感到“如何以初一为起始年级开展好生本教育”是接受生本理念的初中教师所面临的共同课题,而一年的生本教育实践让我认识到:做好阶段性的教学思路设计是保证这一实验取得成果的首要条件。下面我就自己一年来的语文生本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促使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进行转变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总是强行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点的灌输,把学生当做储存知识的容器,自己一人在讲台上兴致勃勃地讲,学生则在讲台下稀里糊涂地听,这种传统守旧的授课方式往往导致我们的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沉闷,虽然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激情澎湃,绘声绘色,但是学生在下面则表现得若无其事,课堂效果也可想而知。导致这种教学局面发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因此无论教师自己一人在讲台上唱的独角戏有多精彩,学生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一节课下来,既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又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把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由“主体者”变为“指导者”,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课堂上所涉及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来进行,让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促使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进行转变,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时,因为这篇文章主要以作者回忆自己当年一件往事为主线,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无限怀念以及父子之间那种感人至深、相爱相怜的感情。于是,我一改过去由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课堂模式,在讲课之前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会为我们做一些我们不经意的细节,而且从来不要求回报。下面,就请你们回忆一下父母为你做过让你们感动不已而且至今不能忘怀的事情,一会儿请大家轮流说一下。”学生明显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开始低头沉思,发言时也显得异常踊跃,他们的学习热情仿佛在这种强烈的情境中爆发了,在经过一番激情热烈的讨论之后,我们开始了这篇课文的学习,这节课学生明显比以前更加投入了,在正式讲解这篇课文时,学生也能做到入情入境了。这种教学方式,既做到了让学生参与课堂,使生本教育理念得以真正体现,同时也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课堂,视学生自身的活动为课堂的主要形式。而且,新一轮教学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共同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合作竞争式的教学方式,这是生本教育课堂主要教学形式之一,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语文课堂上适时开展合作竞争式教学。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先生的《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我就采用了合作竞争的教学方式,以使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得到有效运用。在给学生讲解完这篇课文后,我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并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具体表现出了母亲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课文是如何将这么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成一个整体的;课文用了什么样的叙事方法?这种叙事方法起了什么作用?然后,给学生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每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总结陈述,看看哪一组回答得好。一听到要比赛,学生马上进入了竞争的状态,和自己所在组的组员开始了热烈的讨论,课堂顿时也变得沸腾起来。学生在进行总结陈述时,也明显对自己的答案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这样,学生在竞争中既深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才是能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生本教育课堂。

三、借助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从而使他们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得到提高。”因此,在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意识之后,我们就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对具体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比如,在阅读教学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朗读和默读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作文教学中,则注重学生思考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总之,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获得发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学生在这种生本教学理念下,会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总之,生本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和方式,要想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得到成功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效,并不是仅靠我们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探索,以制订出适合学生、并能为学生所接受的体现生本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从而使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纷呈,活力四射。以上仅是我个人对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在此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富泽;;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之初探[J];学苑教育;2010年15期

[2]唐建新;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三更新[J];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09期

[3]向以全;;对初中语文互动教学的分析与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4期

[4]于连菊;;谈初中语文趣味教学方法[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08期

篇7

一、 课题的研究目标

1、 科研目标

通过研究,探究初中语文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发展独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行发现和获得知识,并在实际中去运用知识。教学模式是师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2、 育人目标

在教学中由问题引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使学生深层次理解并掌握及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

3、 工作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问题为中心”。教师真正改变角色,课堂教学变成双向交流,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提高实验教师的科研意识和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专题研究,推进创新教育的发展。

二、 课题的研究假设(理论假设)

如果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对研究对象采取以问题为中心,层层设疑等措施,研究对象就会发生主动在认知结构中搜寻可填补构成问题“空缺”,缩短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的变化。

三、 具体研究内容及科研方法、成果

我们课题组在第一阶段(XX年1月—3月)主要做的准备工作。

1、 选题。收集相关资料,课题申报。选题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理论”强调,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进行知识学习与建构,并要求教师从传授者转为指导者的教育理论。《学生主题理论》在制定和实施教学策略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会和发展,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体现主体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认识学习理论》,学习是人们与四周环境相互作用时,通过同化——调节——平衡过程的多次反复,使自身认知结构产生变化的活动。因此,在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时,不但要注意同化过程的引导,还要注意如何增强刺激、有效的调节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有效地学习。另外《系统论》、《最优化论》和余映潮的《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以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都是我们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2、 组建课题小组,确定并培训实验教师。我校课题小组的主持人为校长刘士兰和语文组组长李红梅。语文组全体教师为实验教师。

3、 方案设计及修改。我校由主持人设计方案,全体实验教师开会讨论、修改。在会上,由校长做开题报告,实验教师学习方案设计的理论知识,不断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最后提出方案。本阶段的成果是“初中语文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方案”及子课题“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优化设计研究方案”。实验教师写出自己的科研计划。此外,我们实验教师还对实验班进行了前提测评。

前提测评

实验教师

实验班

成绩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李红梅

七年一班

62.6

4.8

76.3

曹敬阳

七年四班

60.5

4.8

75.2

宫程

七年二班

61.3

4.2

75.3

刘颖

八年一班

61.1

4.7

77.6

郭晓光

九年四班

60.2

3.1

70.5

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从XX年3月开始至今,我校课题组成员主要进行了“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研究”、“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研究”、“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训练提问技能的研究”三个方面的实验。具体做法是:

a) 由主持人进行专题讲座,内容来自《语文教学通讯》、网上收集资料等。

b) 每学期每位教师做一节研讨课。实验教师对研讨课进行讨论、分析,并形成文字资料。学期末每位教师又上了一节汇报课,内容如下:七年级三位教师上的是《化石吟》、《月亮上的足迹》;八年级上的是《爱莲说》;九年级两位教师上的是《唐雎不辱使命》。每位教师写了一份教学案例,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以问题为中心。设计问题是否体现出问题牵引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能不能起到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在课堂上,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没有提高,还有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达到完美,写好教学反思,有力地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c) 写好课题研究论文,实验教师及时总结研究中的经验教训,整理成文。如李红梅老师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

d) 做好“问题集”的编写与修改工作。我校主持人参加了“问题集”的编写工作,积极征求意见,结合实际教学,参与问题的设计工作。实验教师在教学中,都能充分利用好问题集,并做好修改工作,及时把意见反馈给教研室切实做好问题的设计工作。在教研中,针对课文的问题设计反复斟酌,争取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e)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每周一的七、八节是教研时间,学校教学领导参与教研,并进行指导。本学期学校先后派出语文教师到铁岭、沈阳等地听课,学习优秀教师经验,并利用教研时间组内教师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每位教师都能做到提高理论学习,阅读有关材料,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素质。

这一阶段的成果展示为每位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研讨课改教案)、教学案例、论文等。 【1】

【初中语文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阶段总结】相关文章: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问题设计。

1、 用追踪法设计问题以达到启思的高度。

我们采用追踪的方法将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成能激发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形式,在课堂上“设疑——点拨——释疑”,层层推进,揣摩语中之情,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启发学生思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用诱导法设计问题以体现一定的梯度。

我们力争使问题中的特征信息得到强化,从而成为思维的对象,解决“有什么”的问题,从而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3、 用激疑法设计问题以突现一定的深度。

在课堂上,通过设问引导,将知识教学与思维教学融为一体,问题设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讨论或教师的点拨二得以解决。

4、 用牵筋法设计问题以找准突破的角度。

在实验中,我们为了让学生注重和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我们注意到问题的切入点醒目而有趣。

四、 目前研究情况

现在,我们正处于课题实施阶段,学生基本能做到在教师设计问题的引导下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积极探索,获得知识。实验班的教学成绩由一定的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设计有一定的广度、深度与梯度。但还不能达到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学生质疑的水平较低,还有待于继续研究,从科研成果上,还没有完全接近研究目标。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认为研究假设比较科学可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起到勾结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至少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主问题”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产物,不是学生用“是”与“不是”可以回答的问题。

第二、“主问题”的提出顺序具有科学性,可以结构课堂教学环节或自然地融入自主教学模式。

第三、“主问题”具有生发性,又为合作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其终极目标是促进自主学习,遵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

五、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和困惑。

在又为课堂中那个,学生在教师提问之后,优生积极思考作答(少数),而中差生略作思考和不思考,课堂气氛有时沉闷、涩滞、效率低下。这种情况依然是我们所困惑的问题。有时要求学生质

【初中语文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阶段总结】相关文章:

篇8

学生为什么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呢?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教师和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实用性认识不足,致使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只是片面地从考试成绩上去考虑,没有把语文学科和现实生活及工具特点联系起来,强化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能力。

我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让学生重视语文学科并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就务必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产生语文无处不在的意识。要想启发和引导学生有这种意识,我认为利用课前五分钟组织学生展示不妨一试。

20多年的语文教学,我不断摸索、实验、总结、反思,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利用课前五分钟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引发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把语文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行之有效地利用课前五分钟,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实际,制订计划

七年级刚入学,对学生的水平层次认识不足,我先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自由展示,想说什么说什么,从中观察每个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思维活动情况及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情感倾向等。通过一个月的观察,已对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份三年的计划,计划中体现每个学期或者每半个学期采取的活动方式,对每个学生活动的要求、达到的目标等。只是这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情况需要改进。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课前五分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刚开始应迎合本班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领域、知识层次,可就学生最喜欢的话题及学生最容易谈论的方式进行开展。比如,让学生谈论“你最喜欢做什么”“你最喜欢的人是谁”这样简单的问题,5分钟内可以多谈几个,所有同学谈完以后,进一步让学生谈谈喜欢的理由(简单即可),而后发展到谈论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谈学习、谈理想、谈兴趣爱好、谈人生、谈社会、谈自然、谈世界,尽量拟定学生喜欢的话题,逐渐加深话题的难度,同时也渐渐地加大谈论的分量,最后达到形式、内容、语言各方面要求的提高。

三、活泼有序,形式多样

形式单一,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应不断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关键是不能让学生有压力,不能冷场,不要让学生觉得这是一项任务(作业),而要让学生自发活动。这就要求组织者须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单独展示,也可以两两对话、小组探讨;可以让学生谈论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也可以让学生谈论最贴近现实的话题,谈学习、谈人生、谈社会、谈哲理;可以让学生讲故事、诵诗文,也可以组织学生辩论,组织演话剧、小品等。

四、持之以恒,不断改进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幸福课堂;生活化;阅读写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语文教师要创设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因此笔者认为面对这些问题应该向幸福课堂要效率,引导学生在幸福课堂中感受生活。笔者首先简析幸福课堂的理解。

一、幸福课堂的理解

所谓幸福,在心理学研究中定义为: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的一种情绪状态,是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幸福是人人都在追求的东西,把幸福融进课堂,让老师和学生都从中体验到幸福,享受到幸福,并通过各种努力使他们获得内心上的快乐及精神上的共同成长,这是教育的重要内涵和终极目标。

二、探究初中语文生活化阅读写作策略

(一)巧妙指导走进自然,感受自然情趣

构建幸福课堂需要语文教师的巧妙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的别样情趣,使学生幸福地徜徉于自然之中,享受自然的美妙。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自然或说明自然现象的文章,学生们都很感兴趣。但由于课堂教学的限制,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还远远不够,教师要尽量指导学生走出语文课堂、走进大自然,感知在教材中和课堂上所无法感受到的无穷魅力。例如,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两篇文章分别为:《大自然的语言》和《看云识天气》,正式学习之前,教师预先布置学生了解自然,及时做好记录,并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之后再带着自己的归纳结果进入课堂,这样学起课文会得心应手,积极主动,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出现空前之好。学生喜欢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等,语文教师要创造机会使学生接触自然,在自然中感受无限的美丽景致。

(二)阅读积累,关注生活,感悟生活幸福

语文自古就是博大精深的,学习语文需要有较高水平的阅读能力。构建幸福课堂需要丰富的阅读积累,引导学生真切感受现实生活的美好幸福。阅读能力的形成就靠在语文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生活处处是语文,在读报看杂志中学习语言表达、在电视新闻中学会辨析善恶、在课外名著阅读中品味名人的思想和情操、在旅游赏景时积淀历史。在关注生活中学习语言表达、学习阅读方法、学习搜集积累等语文必备的综合能力。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去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感知生活中使之动情的东西!

(三)写作训练注重个性,张扬个性创新

(1)积累生活素材率真写作

探究学生写作的源泉,其实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各类人和各种事。学校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阅读氛围,打造书香校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镜头,进行细化拓展写出好文章来。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一次刻骨铭心的创伤、一次感人肺腑的交谈、一次平凡而伟大的父子交流、一回唇枪舌剑的争辩、一次难以忘怀的送别、一次令人震撼的捐赠、一个舍己为人的朋友、一名默默奉献的普通工人……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对人益处很大、帮助很多的好人好事,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行动上给人以鼓励。初中生写文章只要写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情感、踏踏实实的表现就是最好不过的了。社会热点、校园新闻、家庭琐事等都是丰富的生活素材,是写成好文章的基础。作为教师,我们平时应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关注生活。

(2)调动真实情感彰显个性

写作训练要注重联系阅读篇目、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真实情感,彰显独具特色的个性风格。学过《背影》之后进行作文训练课,首先教师歌词引入: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进而提出问题:1.述说父亲典型事件。针对你对父亲的评价感受,在生活中选取你认为最有说服力的一件或两件小事来证实你的观点。2.讨论个性感受。教师用自己感受最深的两句歌词同学生分享,使习作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对话、个人经验分享的独特的真实生活境遇。语文教师要结合写作先抑后扬的方法鼓励学生写出与众不同的父亲感受,富有个性化地表现父亲的或深沉、或严厉、或热情、或无私等性格。之后引领学生进行真情告白,彰显个性,感受学生对父爱的独特的个性化理解。

(3)反思生活实质学习创新

反思生活是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深思本质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在习作时走向创新。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所在,要透过实际生活看本质,明辨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和感悟生活,随时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们喜欢看口袋书、喜欢谈球星、喜欢追歌星等,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口袋书与名著的区别,足球与文化的联系,歌星是你眼中的榜样吗,歌星与科学家比哪一类人对国家的贡献大?你更崇拜哪类人?

总之,幸福课堂构建是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一个极好发展趋势,引领师生在幸福中学习知识、在幸福中感受快乐、在幸福中提升效率。其实生活是个大课堂,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我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留心观察,更加积极努力地去挖掘更多的语文教学资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及学生们的语文素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篇10

一、关于“什么是综合性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实践活动,贵在“综合”。它应该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成长。既有语文知识的积累又有语文能力的提高;既是语文素养提高的过程,又是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读写活动,或单纯的知识积累,或是单一的某种训练。总之,活动的内容要综合;活动的方式要综合;活动成果要综合。

综合性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我们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综合性的语文实践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无论是观察、思考,还是搜集、整理材料,都要强调学生的个人实践。

二、关于“教什么”

现在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很多教师不知道教什么?

有些把语文综合性活动当作“情景作文”的一种形式。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了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比如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这一活动,有些老师就上成了单一的口头作文形式的作文课。其实这一活动是有其特别的内涵和用意的,除了锻炼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外,至少还应容纳如下内容:结合课文学习――这一单元以“成长”为主题,让学生反思自己成长中的烦恼,正视它,理解它,从而健康地成长;学会倾诉个人烦恼,让别人分担烦恼,让自己去分担他人烦恼,培养同伴间相互理解之心,进而学会共处;感受人间之爱的存在,树起阳光的心态,驱散烦恼的阴云。

有些老师过于依赖课本。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课文中的选文放在课堂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比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寻觅春天的踪迹”这一综合活动时,老师只是让学生查阅、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诗歌、散文等。就没有利用我们周围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融入自然、关注自然、感悟自然,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拓宽视野,提高能力。

因此,在关于“教什么”问题上我们提倡几个转变。

首先是教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渠道获取信息”、“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并通过掌握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活动计划”、“活动总结”;学会“对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对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等。

其次是自由设计活动内容。教材中的综合性活动内容不是“圣旨”,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地区特点作相应的改动,这其实也是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的必经之路。如:七年级下学期的“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聊城地区的学生完全可以把探寻“黄河”引申为探索“京杭古运河”“东昌湖”航道的活动,调查有关此航道的过去、现在,为航道污染提出建议,为航道创设公益广告等。

第三是因地制宜,充分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我们聊城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旅游胜地。有光岳楼、山陕会馆、东昌湖、景阳冈、狮子楼、曹植墓等著名风景区,也有鲁仲连、曹植、、傅斯年、李苦禅、季羡林等历史文化名人。教师只要转变了语文课程观,拓宽了语文课程的视野,便能发现了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新鲜的学习资源。比如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自然界的异常表现等,都可以让学生组织起来,行动起来,有所观察,有所思索,有所表达,有所提高。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家庭、社区、自然、社会,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有学习研究价值的,有助于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都应纳入综合性学习中,“成分”越丰富,“土地”越“肥沃”,语文之花才开得越鲜艳。

三、关于“怎么教”

综合实践活动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所以教的方式要彻底转变。

首先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注重探索与研究的过程。

我认为,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除了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比较多的选择余地。可以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与主题特点,采取灵活方式来进行。如“感受自然”“寻觅春天的足迹”“说不尽的桥”就可以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自然,去观察、摄影、感悟;如“古诗苑漫步”“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就可以采用搜查资料、摘抄积累、朗诵比赛、成果展览等方式进行活动;如“走进小说天地”“戏曲大舞台”就可以采用讲故事、表演、赏析等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