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点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学点

篇1

一、认真备好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既要备教材、备教法,又要备学生。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与积极性。我明白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花费较大的力气用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到每一课都要有一定针对性。另外,我们知道,学生在上课之前的几分钟往往精力还没有集中到课堂上,思维还沉浸在课间和同学们玩耍游戏的情境中。因此,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会安排适当的课前导语,设定一定的情境,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然后一步一步引出课文主题。有这样一个过渡,学生们就会很快投入到学习当中,而且听课特别认真。

二、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备课充分,能适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要想上课效果好,还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使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自学、违反纪律时,我们教师的情绪不应该爱到影响,更不能把这种情绪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不带情绪上课,认真研究方法,采取有效方法解决其中困难,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我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尝试了以下几种办法。

1.设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王二小》这一课时,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我让学生学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插入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活动,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采用一种能调动其积极性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天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棉花姑娘》这一课时,我有意识地把“我”对棉花姑娘的关爱,对燕子、啄木鸟、青蛙等小动物无力治好棉花姑娘的病流露出的遗憾渗透到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去理解课文蕴涵的人文性、常识性,最后,请同学们将课堂上学到的,以棉花姑娘、燕子、啄木鸟和青蛙等之间的对话为载体表演出来。这样,本文的人文性、常识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被孩子接受了。

3.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一种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着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画家乡》这一课中,我先让学生看课文中涛涛、平平、京京等的家乡插图,让学生通过图,先了解他们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对他们的家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否则单从课文简单的文字来理解,他们对家乡的画法还是茫然的。然后,针对我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请学生说说他们来自哪里;接着,让他们说说自己家乡的风光特色;最后,让他们把心中的家乡画下来。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人说,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也有人说,习惯决定了成败。的确是这样,有不少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如人意,并不是他们智力不如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孩子的行为习惯差,或者是学习习惯不好造成的。为了少让这种现象出现,我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好习惯。首先是做人的习惯,教学生要懂礼貌、要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等。其次是生活习惯,自已的事自己做,在家要适当地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学会自己整理书包等。再次是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听课、认真写作业、经常查工具书、学会搜集资料、看课外书等习惯。通过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成绩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扩大语文学习范围

俗话说,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是以阅读为主的科目,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光凭课堂教学,光靠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用大语文观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我倡导学生不要拒绝任何新的知识,要努力扩大自己的视野,多涉猎各领域的知识,哪怕只是了解皮毛,也有可能给我们的语文学习提供便利。比如文章中涉及到某一科普知识,如果学生没有了解过,可能对于这方面的理解就会很困难,甚至会出现理解错误的情况,而对那些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了解过该方面知识的学生而言,在做这类题目时便会得心应手。因此,我倡导学生,应该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之上,多多涉猎百科知识,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从而为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在教学中,除了完成教科书上的任务外,还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如给学生增加背诵《必背古诗七十首》《三字经》等古典文学知识,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名著,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语文素材和写作的材料。

五、认真做好帮教工作

对学生的帮教工作,本人一直在认真地做,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他们谈心,帮他们找差距,鼓励增强学习信心,帮助他们补缺补差,教给他们一定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跟大多数同学一同进步。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这个时期的他们内心比较敏感,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而不是教唆和批评。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鼓励教学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并适时予以赞扬和鼓励。对于学困生,我也耐心教导,并安排优生和差生共同讨论学习问题,使差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到良好的学习方法,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这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之下,学困生对于语文的学习会更有兴趣,成绩提高会更加明显。

六、认真做好学校各项工作

篇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我们教育的对象――中职生,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他们许多对语文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语文是基础课,可学可不学,尤其认为语文中的思想因素意义不大。在这种情况下,要使他们接受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尤其是接受语文中的德育因素,那就要靠语文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水平了。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在此,我想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以文本为工具

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一些环节,把德育巧妙地溶于品德学习之中。

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如,《合欢树》的作者史铁生、《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毕淑敏、《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我爱这土地》的作者艾青,他们都是大家熟悉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曾接触过他们的有关文章。于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作者的生平来达到德育的目的。

二、“活”――以活动为载体

学校不是一个封闭式的庄园,尤其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仅凭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灵活,不拘一格,积极开展活动,通过活动实施德育。

事实上,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现在的中职生,大都有一种表现的欲望,作为语文教师,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为何不因势利导呢?例如,教学《雷雨》时,我们可以开展影视欣赏活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举办故事会,教学《卖白菜》可以开展改编课本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

三、“深”――以质疑为阶梯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要使语文教学真正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就要彻底改变灌输式的德育观念。要让德育内化为学生的问,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借助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大胆地向教材、老师质疑,一步步向思想的深层次拓展。例如,王蒙的《善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等篇章教学都可以让学生在发问中确立做人的准则,把握人性美的丰富内涵。

四、“实”――以写作为纽带

要将德育落到实处,内化为学生的精神需求,我们可以在写作时进一步强化。(1)作文选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避免假大空式的口号文章出现。(2)选择社会热点、焦点,引发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明辨是非,弃恶扬善。(3)发挥榜样素材的“灯塔”引导作用,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心中的那盏灯真正明亮起来。

篇3

近些年,在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倡导下,语文课堂似乎变得很有人气,但是仔细审视现在的语文课堂点评,普遍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的现象,进而导致点评不给力、意义上的缺失等问题。

一、语文课堂教学点评不给力的原因

(一)缺乏体验过程

随着高效课堂的建设,学生的课堂参与越来越受到关注,激励性的点评越来越多,因此,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或参与了活动后,我们在课堂上经常能听到这样的点评:“真棒”、“你很聪明”,有时,老师会竖起大拇指,甚至全班还会响起掌声。从外表看,教师已经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注重培养学生自信,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课堂也显得很热闹,但是这样的课堂点评,并不是针对学生具体的语文学习和感悟过程而开展的,这样的点评缺乏学生在教学中的体验过程,所以,这不能算是教学点评,只能算是形式上的鼓励。这样的点评,也许不是语文课堂上独有的,是所有的课堂点评都会出现的现象。的确,我们也确实需要这样的点评。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点评,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就会渐渐淡下去。

(二)缺少文本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有这样的问题设计:“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的看法。”学生们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答道:“我觉得元方并没有失礼。因为友人失约不守信用,不反省还出言不逊,没有礼貌。”有的回答:“我觉得元方没有教养。友人已经赔礼道歉了,他不仅不接受道歉,不给别人台阶,还直接摔门而去,没有素质。”对于这样的答案,有的教师可能也只是微微一笑,鼓励说:“说得很好!”

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现象很常态。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考的大环境下,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答案的多样性,这本没错,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认识上的差异,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评价。就上述问题而言,如果不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辨析,盲目地鼓励,看似是对学生的尊重,实则是对学生回答的无视。不仅是对文本和作者本意的误解,更会对学生分析事物、辨别是非等产生不良影响。

语文课堂教学点评的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培养,因此,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点评的有效性,让点评更加给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语文课堂教学点评策略

虽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点评没有什么固定模式,但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衔接语言,点评却不可忽视,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种课堂教学点评的思路。

(一)引导式点评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是时常需要的,尤其是语文学科,因为语文教学的知识点相对琐碎,因此,需要用思路的“线”引导着课堂教学。所谓引导点评,就是用语言直接把话题引入教学内容,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绪。

教授冰心《谈生命》一文时,需要带领学生进行思路分析,由于这篇文章是哲理性散文,通篇都采用了比喻。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文章梳理,领会比喻这种写法,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生命是什么?这是个哲学命题。而生命像什么?这是个文学命题。在本文中冰心老人用文学笔调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绪引入“生命是什么”的比喻中去。

(二)过渡式点评

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模块传授是很常见的,为了使课堂教学连贯和完整,需要对模块进行衔接,这就需要过渡式点评。

教授《石壕吏》一文时,在讲解了“听妇前致词”的内容后,要着重探究故事背后隐藏的背景,探究“为什么”。可以就此进行过渡式点评:老妇人的“致词”是差人逼出来的吗?这就自然将学生的思绪转入对时代背景的探讨:一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二是当时的形势所迫。这样过渡式的点评,既提出了思考的问题方向,又将前后知识模块紧密衔接在一起。

(三)总结式点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进行不断的总结,有的就某个问题即时总结,有的在教授结束时总结。不论哪种总结,都是对知识规律性的积累,便于学生学习的升华。

教授冰心《谈生命》一文时,有一道拓展题:“生命像什么?”有的学生说:生命像鲜花;有的说:生命像白纸;有的说:生命像车票,不努力就会错过……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同时也在点评:生命像一条路,有时平坦有时崎岖,这样才缤纷;生命像万里长城,没有止境;生命像一场戏,有悲欢离合,有喜怒哀乐;生命像火把,应该使劲地燃烧……这样,既能在总结时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能利用点评传递情感倾向。

(四)迁移式点评

这种点评是随机式的,在课堂教学到某个知识点时,发现这个知识点对解决日常教学某个问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此时可以顺势借用对教学中知识点的点评进行迁移,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授《香菱学诗》一文时,香菱学写的三首诗反映了她学写诗歌的进步:第一首诗——用语幼稚直露,缺乏真情和新意;第二首诗——词语陈旧,有些牵强和离题;第三首诗——典雅含蓄,有真情实感。说到诗歌的情感,笔者就自然想到日常同学们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于是就顺势点评到:作诗要做到诗中有我,要为写情而写诗,而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老师想问大家,我们平时写文章有没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没有抓住个性体验,有没有在文中融入自我的情感?这样的迁移式点评可谓事半功倍。

(五)留白式点评

不是所有的点评都需要语言,不是所有的点评文字越多越好,有一种点评是无声的,正如国画中的“留白”一样,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汲取这样的“留白”,让学生在想象或联想中进行自我感悟。

教授《台阶》一文时,在认识了父亲的勤劳和谦卑,了解了父亲的执着和渴望后,笔者播放了歌曲——《父亲》,并提醒同学们思考:“你想对父亲说什么?”应该说,这样的“留白”不需要更多的言语,只需要给学生自己感悟的空间。“留白”的歌声中,同学们会很自然地回想起《台阶》一文中那个淳朴却充满梦想的父亲,也会自然回忆起自己父亲的艰辛形象,对父亲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虽没有言语,却达到了点评的效果。

三、语文课堂教学点评注意点

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在这点上关注的比较多,提倡学生参与,但是若要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点评异彩纷呈,就需要在课前进行精心预设。这里的预设是指为学生预设互动交流的机会,搭建课堂评价的平台,使课堂教学有效、精彩。

(一)关注价值引导

语文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发散思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似乎成了很多开放式题目的“参考答案”,这样似乎就可以发散学生思维了,似乎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没有束缚了。但是,我们仍然要清醒地意识到:课堂是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传递高尚境界的主阵地,弄不好就容易荒废。

教授《斑羚飞渡》一文,在探讨老斑羚的行为价值时,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老斑羚的做法真伟大;有的说:老斑羚的做法太愚蠢,完全可以不牺牲自己。虽然这样的答案是学生们发散思维的表现,但是这里的价值导向是需要纠正的。这时候就可以将老斑羚的救子行为与日常父母对我们的保护行为联系起来,自然就能让大家明白:老斑羚的行为实际上是保护种族、保护后代的伟大的献身行为。

教师在关注学生个体感悟时,需要挖掘领悟课文教材的价值取向,并巧妙引导,委婉纠正。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显得灵感迸发,诗意盎然。

(二)捕捉突发生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是预设的,自然教学点评也是可以想见的,但是,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这种突发的生成如果老师消极应付不点评,会导致课堂的无序和无趣,反之如果抓得好,可以让课堂教学增色不少。

教授《我的第一本书》一文时,笔者刚说到:“我”的两只黄狗,在“我”学习的时候,它们会形影不离地陪伴“我”,有时还会发出响亮的叫声。这时教室中有位学生模拟书上发出“汪汪”的狗叫声,顿时全班哄堂大笑,这位学生知道自己闯祸了,正等着挨批呢。此时教师如果不批评,而是这样引导学生:刚才的“狗叫声”,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怎样的童年生活?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快乐。”这样,在偶发的事件中,师生们一同体会了作者的“第一本书”也包含了“童年的快乐”这份情感,这样的效果,完全得益于课堂上的偶发生成。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盘点;学会积累;灵活运用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从四年级开始增加了“词语盘点”这个训练内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一个单元所涉及的词语做个回顾,便于巩固积累。“词语盘点”中的词语数量很多,例如,四年级上册就有433个,其中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以往的“词语表”编排在教材最后部分,更多的是为了检查复习。“词语盘点”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进一步落实“丰富语言积累”的要求。但是,“词语盘点”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关于“词语盘点”训练,教学参考书上没有提出教学建议。在平时的教学中,每个词语都要求学生会读会写,当教学到语文园地的时候,“词语盘点”似乎成了我们语文教学中一块可有可无的内容。有的教师对“词语盘点”板块或置之不理,或直接当成课外作业一读了事,致使“词语盘点”形同虚设;有的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听写一下,多读、多抄几遍,机械操作,枯燥乏味,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益低下。部分学生对其中的一些词语仍然只知其意,不会运用,并没有完全起到“盘点”之功效。再看语文教研活动、赛课活动、展示活动、专题报告会中阅读课的教学,作文教学铺天盖地,“词语盘点”教学难觅踪影。“词语盘点”教学成了一块无人注目,无人打磨欣赏的石头。

如何才能把“词语盘点”板块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真正地学会积累和运用词语呢?

一、回归文本,与文本对话

借助文本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应当是词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教材中课文的语言锤炼是编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学习能力,经过认真筛选而成的,它本身就是学生习作的范例。

1.联系课文,盘清词语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优美,如果仅仅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学习和积累来看,优秀课文的朗读和背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而且保证了教学质量。从课文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会在学生的言语活动中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词语盘点”中罗列了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编者认为重要的词语。教师设计教学前,可以让学生结合该单元课文中的生词对“词语盘点”进行全盘梳理,发现难点,并将其归纳出来,作为学习重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归纳出的重点、难点设计为每一课的教学重点,有的放矢。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还原到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去。学生将自己清楚的词语标清课文序号,联想到这个词语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也就是,在哪篇课文中的哪一个情节中出现了这个词语。不清楚的就赶快到课文中去寻找,直到认清方位,将每一个词语清清楚楚地与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在一起,这就做到了词语盘清。

2.朗读背诵,积累词语

只是盘清,还记忆不深,要让这个词语真正在学生的大脑中扎根,还必须让词语的意义、韵味、情感、形象等在学生的心灵和大脑中内化。朗读和背诵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词语学习和积累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3.品析鉴赏,深化理解

在品析鉴赏中理解积累词语,就是强调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要防止学生出现浅尝辄止的问题。揣摩比较是词语学习的有效手段。课文中有许多画龙点睛的词语,在学生似懂非懂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品评、赏析,在品析中深化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加、减、换、调等形式引导学生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挖掘其蕴涵的意义。通过对好词佳句的品析鉴赏,学生在不自觉中就记住了这些好词佳句,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提高了语言能力。

二、立足文本,拓展积累

在每一个“词语盘点”里,词语的集中出现必然隐藏着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说存在着学习的“秘密”。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秘密”的能力,与其直接告诉学生隐藏着的“秘密”,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运用直觉思维,亲自参与主动发现的过程,学习状态必然更佳,从而使“盘点”具有最佳的效果。

实际上,拓展积累往往是与自主发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教师选择其中有价值的内容稍加引导,学生的思路就会迅速打开。我经常这样问学生:“像这样的词语,你们掌握了多少?”学生会根据词语的规律展开兴致勃勃的拓展,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积极表达。但拓展积累如果仅停留在集体交流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充当倾听者,于是我常常会在学生集体交流的基础上,继续展开个别“盘点”。我喜欢对学生说:“有这类特点的词语,你一共积累了几个呢?让我们自己掰着手指头一个一个说出来。”此时,每一个学生都成了真正的参与者。他们掰着手指头一个一个地“盘点”,满脸兴奋。最后,我给“盘点”出较多词语的学生打上一颗五角星,学生深受鼓舞。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词语的积累,又怎会拥有语言的海洋?就让我们在“词语盘点”中积极地引导学生拓展积累,让“盘点”真正发挥作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超越文本,学会运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分属于两个不同层次。前者是“消极语言”,后者是“积极语言”。很多时候,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基本理解学过的词语,而很难根据他们自身的能力将其上升为“会运用”的“积极语言”。积累本身只是手段,学会运用才是最终的目的,即使学生都能记住“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若不能灵活运用,教学就不可能真正有效。为促使学生将“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教师应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尝试运用。教“词语盘点”时,经常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5个以上词语写一段话。刚开始,学生只是简单地把词语串联起来,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多数学生能够熟练地、有主题地、有情节地写出一段精彩的话来。

四、搭造平台,内化提高

要提高“词语盘点”的教学效益,教师不仅要明确任务、充分重视,还要灵活、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机械枯燥的集中教学变为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

1.游戏激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爱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如能适当地将“词语盘点”设计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便能顺应学生的天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充分释放热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学习效益。

根据教材特点,设计“词语擂台赛”,“智力大闯关”“逛词语超市”等活动,学生始终能保持良好的情绪。如,上课刚开始,就打出生动的课件――画面加文字“词语超市,欢迎光临”,然后顺势引导学生走入情境中,读“商品”名称――“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让他们当导购员给顾客提醒,就是提醒哪些词语的读音须注意;让学生整体巩固词语之后,给“商品”分类,并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找出错别字并订正);最后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说话训练。整节课以“词语超市”的形式进行趣味包装,其中一个个有趣的环节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持久。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调动自己的内驱力,去学习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达到自觉实践语言的积累,学会恰当地运用。

2.归类识记,变匆匆过场为精心润物

归类识记压缩了信息量,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提取知识,让他们记得多、记得快。言语图式中的“相似块”都是以“类”的形式存在的,并相互关联。“类”的积淀越丰厚,系统程度越高,学生对言语材料的吸纳也就越快,其语言感悟能力也就越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相关信息组块(相似块)的储量及其概括程度。因此,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进行词语归类的积累训练。

杨再隋教授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如此的描述,虽没有我们时下所倡导的“人文性”的光芒,却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小学语文老师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上。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引领孩子走进语文,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可见,小学阶段词语教学多么重要。

作为词语的“集中营”――“词语盘点”教学更应该明确盘点之道。

参考文献:

[1]李燕.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点滴谈.湖南教育[J],2002(6).

[2]朱文君,张祖庆.词语教学艺术赏析.小学语文教师[J],2006(6).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常态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12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078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犹如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清新,吹绿了大江南北;新课程理念如同一汪活水,和着沁脾的甘甜,滋润了教师的心田。在与课改同行的日子里,我们实践着,思考着,成长着,一路走来,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收获也有困惑,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教学评价的立体多元;忧的是课堂上多了花里胡哨的热闹,少了屏息凝神,多了口若悬河,少了动笔批注、动手仿写等语文基本功训练。全国小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又说:“学生是幼苗,需要知识甘霖的滋润;学生更是火炬,需要教学智慧的点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爱上语文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的长期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意识,培养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于是,我时常在思考: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回归常态呢?下面,我对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自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于是,我在执教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最后一分钟》时,上课伊始,就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1997年7月1日时政权交接仪式上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视频片段,并配上了我的激情描述。就这样,一见面便调好入境的弦,定好感觉的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多媒体的巧妙运用,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给了学生一张满意的“入场券”,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告诉我们,课堂就是一个舞台,教师只是舞台上的配角,学生才是主角。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可以装装“糊涂”,偷偷“懒”,示示“弱”,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有更多 “逞强”的机会。例如,在赏析古诗《出塞》时,我打破过去“一读、二理解、三领悟、四背诵”的教学模式,而是从和学生一起背诵古诗引导教学。在背诵时,我故意出错,将最后一句背成“不让胡马度阴山”。不少学生马上就意识到我的错误。接着,我就追问:“为什么要用‘教’?你从‘教’字中读懂了什么?”之后,我紧扣一个“教”字来形成学生探究的期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一来,引导学生品读诗句,感悟诗情就水到渠成了。

新课程理念影响下的语文课堂是“万紫千红春满园”,为的是全体学生的学习进步和生命发展。在这样的明媚“春光”中,教师更多的应该扮演“报春”而不“争春”的角色。

三、旁敲侧击巧点拨,踏雪无痕显智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纵观许多名师的课堂,所问不多,但每一问都像箭在弦上,让学生明确目标之所在,而不得不发。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总是用他独创的“于氏引导法”进行巧妙地引导,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例如,他在上下册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指导学生品读第5自然段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读这一段会掺杂着这么复杂的感情?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学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而且,整个课堂的对话都涌动着情感的波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引妙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用他们那双会发现的眼睛主动做到“目”透纸背,读出文字背后包含的意思,以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

四、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即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当学生沉浸于圆明园的宏伟、壮丽、辉煌时,我突然话锋一转,再次进入第五自然段。我播放了电影《》片断,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圆明园是怎样变成一片废墟的画面。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对话:“此时此刻,你们一定心潮腾涌,心中有许多话想一吐为快。那么,我们就来进行一个小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清朝皇帝,如果你是皇帝身边的辅政大臣,如果你是保家卫国的将士,如果你是北京城里的普通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的行径,你怎么做?请你选择一个角色想一想后再实话实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滔滔洪水,喷涌而出。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句句诉说着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的憎恨之情。就是这样,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场景中,让他们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共鸣,情与情的交融。这样,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情感相遇的愉悦,享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五、风吹杨柳千门绿,雨润桃花万树红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到“蹲下来”跟学生对话,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用满腔的热情去夸奖学生的点滴进步,用真诚的心灵去感悟学生的灵性。

如在我校语文教研组组长王老师的公开课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她的赞扬──“真不错”“很好”“你的声音真甜美”……多么朴实的语言啊!最令人感动的是,即使在学生说错的情况下,王老师不是直接否定,而是细心呵护,顺势引导,使错误转变为新的生成资源。只有在这样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大胆表现,敢于质疑,善于创新。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老师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都可以增添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因为教师心中有着民主和尊重,藏着爱意和善意,一旦这些情感自然流露出来时,就好像春风吹绿杨柳、喜雨染红桃花一般,滋润了学生的心田。

综上所述,认真实践新课程理念,绝不是“自主、合作、探究”等几个词语的简单操作,而是需要教师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能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最大限度地学到应知应会的知识。因此,我们只有用常态教学点亮语文课堂,扎扎实实地做到实实在在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从从容容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快快乐乐教语文,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德虎.在常态中追求高效课堂――探究小学语文常态课高效教学策略[J].课外语文(下),2015(6):124.

[2] 朱鹏荣.回归常态,追求实效――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教师,2010(6):30.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低效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163

1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

1.1 课堂讲授效果的低效化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可是很多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却未能真正理解,以为新课程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可以少做或者不做,于是很多教师都减少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密度与精度,这就导致很多语文教师授课少而不精,语文课堂变得空洞而乏味,教学效率低下。

1.2 课堂教学点评的低效化

笔者在自己多年的教学中体会到,教学点评这一教学方式是最受学生喜爱的,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若是能够设计一些好的课堂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精要的点评,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很多情况下,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却缺乏精要的点评,有时甚至根本不予点评。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在低效的教学点评中慢慢地消退。

1.3 课堂诱发提问的低效化

语文课堂上的诱发式提问,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可是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却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节奏,同时问题又缺乏启发性,这就使我们的课堂提问虽然特别踊跃,可是实际效果却并不好。有些语文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浅显,学生几乎不用动脑思考就可以回答,这样的提问时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2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的成因

2.1 教学理论不足

新课程标准倡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有一些教师就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追求时效性与时代感,所以在教学中就加入了很多的“政治元素”。其实,这种做法是对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曲解,他们根本没有真正地了解新课程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又不愿意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由于缺乏理论根本,所以根本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 忽视教学互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农村学校中更加明显。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差异性较大,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这就加大了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难度。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素质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要把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就需要加强教学互动。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这样教师就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2.3 教师的功利心

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可是对广大教师来讲,个人利益却是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很多语文教师虽然有心开展素质教育,可是却不得不面对年终奖、职称晋级等压力。还有很多学校把教师的教学成绩和绩效工资直接挂钩,教师受利益的驱使,不得不单方面地追求教学成绩的提高,从而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这些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3 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3.1 精简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要切实提高农村的课堂教学效果,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把教学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语文教师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地分析,哪些应该重点讲,哪些需要简单讲,哪些是可以让学生自学的,哪些可以让学生来讲等等。例如,教师可以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来主讲部分简单的内容,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3.2 重视学生个性,增强教学互动

小学生思维活跃且喜欢表现,教师若是能够抓住一个很好的互动点,那么就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理论上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自其内动力,所以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从内心中愿意学习。我们若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互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互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信心。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章,让学生们阅读后进行讨论或者写读后感,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理念,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皆语文。这样就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使教学效果更佳好。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并进行交流,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方式。

3.3 提高专业水平,拉近师生距离

在新课程标准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要搞好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学,就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学习、科研,提供自身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还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汇总,笔者经常采用“课本剧”表演的教学方式,把故事情节丰富、教学任务繁多的课文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表演,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写表演或者观看心得,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另外,笔者还经常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还能通过交流加深师生感情,从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4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平时下足功夫,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端正工作态度,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中,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

参考文献:

[1]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一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郭志敏.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学实践,2011,(7).

[3]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5).

篇7

关键词:外国文学经典 真实阅读 涵咏探究 审美愉悦 专业成长

文学教育回归原典阅读,回归文学经典名著解读,是大学文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文学经典解读已成为大学中文系在内许多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文学是文化的载体。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曾说:“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积淀下来的精华部分,读经典可以接触体验人类的文化智慧,所谓素质培养,最重要的就是用人类最精华的智慧成果去熏陶、感化,让人格思想得以健全发展。”[1]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及文学素养,影响到今后小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取向。因而文学教育要注重学生亲近阅读经典习惯,积累经典阅读个性化体验,形成对文学的感觉和审美感悟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国文学经典是人类文化共同的精神财富,在涵养学生心灵,促进健全人格成长,提升文学感悟力和审美品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读什么”,还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文学经典解读“读什么”?歌德曾经告诉我们:“材料是每个人面前可以见到的,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找到,而形式对于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2]由此可见,解读领悟文学经典作品深层丰厚的意蕴,建构作品的意义,探究具有永恒魅力的表现形式,这是文学经典解读主要内容和解读教学重心。“怎么读”直接对应着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比“怎么教”显得更重要。这就需要高师文学教学教师要运用文学阅读理论和和批评鉴赏方法,关注文本解读最新研究成果和动向,有效改革教学内容,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的经典阅读实践活动。

反思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依然存在不容乐观的诸多问题:首先,文学教师文艺理论知识比较陈旧、单一。比如对当代阅读理论和文艺批判方法了解甚少。其次,政治化价值取向依然存在,习惯引导学生只从社会历史学视角解读经典文本。再次,在经典导读教学中,教师依然以讲得太多太细,忽略学生个性化体验感悟与审美享受的获得。此外,文学教学与小学语文的文学教育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没有从学生专业和审美需要激发其阅读兴趣与求知欲。久而久之,经典解读课程教学就会使学生会觉得索然寡味,缺乏阅读经典的兴趣和动力。鉴于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思考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课程教学改革:

一、真实阅读经典:获得鲜活原初印象

文学作品解读要基于文学阅读。阅读要先于解读。因而首先要让学生直接接触文学经典,真实朴素地阅读。〔美〕哈罗德・布鲁姆在他那本《如何读,为什么读》一书里提到阅读第一个原则――“清除你头脑里的虚伪套话”,[3]就是强调读者要去掉学院派的套话和框架,尽可能不要先入为主、带着已有的成见去阅读。我国学者赖瑞云也指出:“如果先入为主带着既定框架,或者带着有色眼镜,或者分心走神,雾里看花,阅读就可能失真。”[4]刘勰在《知音第四十八》也提倡“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真实阅读。直接面对经典,原汁原味、真实朴素的阅读,是进入有助于文学经典解读审美自失的最佳理想状态。“审美自失是优秀读物的最基本的真实阅读状态。”[5]学生直接面对外国文学名篇佳作,清除一切干扰、原汁原味地阅读,就能形成鲜活的原初印象和感受,切实享受到阅读的审美愉悦和。

比如,在狄更斯长篇小说《远大前程》的解读教学中,一位教师让学生课前先阅读小说。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谈谈自己原初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同学们纷纷反映虽然这部经典故事情节单一,但仍很喜欢阅读。一位同学感觉狄更斯这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自传体小说,以主人公性格匹普的视角观察和阐释世界,道德感比较模糊。另一位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对话”印象颇深,感觉狄更斯描写人物对话时很能抓住人物个性特征让人物说各自个性化的语言。还有一位同学认为小说是用反讽来写的,用匹普的命运对社会给人远大前程的可能性已消失的批判与反讽,形成小说特定的修辞效果。此外,有的同学认为初读作品给自己最大感触的是狄更斯在小说中对法律所持的批判态度,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部侦探小说,还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部童话色彩浓厚的小说……从学生诸多的反应来看,这部经典给同学们带来许多原初印象和感受,恰恰是解读这部经典小说的诸多切入点。教学中如能抓住学生这些真实阅读产生的兴奋点与原初印象,无疑为下一步深入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意蕴与表现形式打下良好基础。

可见,阅读中整体鲜活的原初印象十分可贵,学生已被文质兼美经典的永恒魅力所深深吸引,并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感,这是消除对外国经典阅读隔膜的最好途径,也是珍惜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解读教学良好开端。温儒敏先生在《多读书,方能气质博雅》一文中也说过:“作品阅读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要获取整体感受,相信和珍惜自己的印象,不急于分析寻找什么意义主题之类。”[6]

二、唤起“阅读期待”:享受审美愉悦与乐趣

读者转向,重视读者接受研究的接受美学代表姚斯十分强调读者期待视野和作品意义生成之间关系。姚斯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期待视野”的术语,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 [7]也就是指读者本身的期待系统可能会赋予作品的思维定向。期待视野显然与读者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常常因人而异,各有不同。语文课标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8]文学作品解读教学因而要注重珍视和运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逐渐养成学生对文学的接受感悟力和想象力,培养提升学生的期待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在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我们依然经常看到教师既不注意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也不关注学生原有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教学步骤程序化: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内容――作品艺术特色。教师从头到尾一一讲来,面面俱到。久而久之,学生对经典解读自然失去兴趣,甚至厌烦经典解读课程教学。学生的阅读期待没有被真正唤起,难怪乎布鲁姆说:“专业读书的可悲之处在于,你难以再尝到你青少年时代所体验到的那种阅读乐趣。”[9]鉴于此,在解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情境,调动起学生阅读期待,唤起他们对探寻经典意蕴和表现形式的好奇心和欲望。

比如,在“普希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你印象中的普希金是一位怎样的诗人,普希金诗歌给你总体印象与感受是怎样的?学生们在中学已经学习过普希金的抒情诗,对诗人传奇的爱情及生平有所了解,初步鉴赏品位过诗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感情真挚、旋律优美,语言质朴优美的抒情诗。教师巧妙唤起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令其渴望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阅读期待中。学生求知欲和兴趣被激发以后,教师再结合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到诗人传奇的爱情经历和不平凡的生平,初步感悟到诗人浪漫热情、善良纯真、忧郁率真的诗性素质和血气方刚、奔放自由的天性;通过播放诗人抒情诗杰作《致凯恩》《致恰达耶夫》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朗诵音像视频,让学生初步体验“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抒情诗风格,对这位“俄国文学之父”产生极大的兴趣和阅读期待。学生的生活情感经验和审美经验被深深唤起,就为解读诗人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良好的基础。布鲁姆说“阅读的乐趣是自私的,而不是社会的。”[10]阅读期待和阅读实践活动之间的张力,使得经典解读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新鲜感切入文本解读,让学生获得更多个性化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才能形成对文学作品解读教学良性循环的理想境界。

三、涵咏经典:自主探究深层结构

重视读者接受的阅读理论具有一个共同认识:一部文学作品存在着多种解释与分析的可能性。外国文学经典常常在表层结构之外还存在一个深层结构,需要读者深入寻幽探微,才能体味其中的“言外之意”和“味外之旨”。正如歌德所说“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找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经典解读教学要高度珍视学生阅读独特体验与感悟。温儒敏先生说“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老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还可能破坏那种‘涵咏’的美好感觉,使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应对技巧”[11]接受美学另一代表伊瑟尔在强调读者的决定作用时也强调作品的制约作用,指出作品的意义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文本中的“召唤结构”,指的是作品中之空白吁求读者去完成作品的未尽之意。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师既要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的独特体验,也要发挥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主体作用。在课堂创设开放对话的平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涵咏品味,比较升华,建构生成作品的意义。

比如,在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解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课前提前布置思考题给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哈姆莱特是一个优柔寡断的悲剧形象?让学生课前自己先阅读作品,形成初步印象和感受,然后观看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录像《王子复仇记》,加深对剧情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一方面反复细读作品,积累体验与感受;一方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比较,从中受到启发,升华成理性的体会,并撰写成发言提纲或发言稿在课堂上做报告展示。在课堂上,让同学做报告,并组织全班同学提问讨论,搭建合作探究、多向开放的对话交流平台。教师再发挥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作用,适当引入或补充介绍文本解读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用适宜的阅读鉴赏和批评方法去鉴赏解读。譬如告诉学生可以从社会历史学、知人论世、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俄底浦斯情结”、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多元视角去解读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比如,教师也可以讲述自己的阅读鉴赏的体验与感受。通过反复阅读,涵咏品味和合作探究,学生就可以深入领悟哈姆莱特形象丰厚内涵和多元解释的可能。此外,教师还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比如,专题读书报告会,课本剧表演,经典诵读等,让学生逐渐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上升到理解与领会、鉴赏与评论的层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获得审美愉悦和享受,又提升自己对外国文学经典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健全审美人格。 四、名师的榜样作用:促进专业化发展与成长

温儒敏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是化育人的职业,先要化育自己,让自己具备博雅的气质。”[12]小学阶段是文学教育的初始阶段。语文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生处在人生的童年阶段,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体验是以直觉和感性鉴赏为主,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在入职时就应该具有高尚的阅读品位和文学感悟力、想象力和鉴赏评析能力,同时还要熟悉小学的文学教育。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文学教学因而应关怀学生未来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在经典解读教学中,要将学科知识和小学教学实际相结合,使未来教师们具备任教所需学科知识涵养和专业化素养。在教学中,可以引用小学名师鲜活的经典解读的教学范例,让学生零距离地与小学名师们进行对话,目睹名师们各具特色的教学风采。学生在感性观摩中不仅吸纳名师们先进教学理念,领略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能感受他们博雅的文化品位和人格魅力。

比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老师非常注重经典在小学语文文学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我们必须明白:一流教育从经典训练开始”。[13]她系列成功的名著导读课课堂教学案例,比如《丑小鸭》《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在注重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原汁原味直接阅读原著译文,重视学生对文学课文的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语感、想象力和文学感悟力方面,都是小学文学教育的范例。窦桂梅老师爱读经典,她曾说“要有对经典的敬畏之心,要有让经典以经典的方式影响孩子一生的决心。”[14]她的名著导读课就像她本人所期待那样,文学课上出了“文学的味道”,上出了文化的味道。

在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童话名篇《丑小鸭》的经典导读课堂教学案例中。她大胆超越教材,引入原著译文,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去阅读,与经典对话。

师: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安徒生的拟人童话《丑小鸭》。这篇童话选自《安徒生童话全集》其中《丑小鸭》的译文有近7000字,但你知道吗?在课本里被压缩不到500字了。

(学生打开课本,发出“吁”的惊奇声)

生:我们在课文里学过的,与译文比就像一个故事梗概。

师:既然像个故事梗概,那么同学们尽情发挥想象,说出文中可能缩写或删掉了哪些内容。[15]

窦桂梅老师这样巧妙的激趣导入,使学生对原译文发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秘欲望。接下来,伴随着丑小鸭“出生,童年、成长、飞翔”四个阶段,窦桂梅老师依次呈现精彩的译文片段,反复朗读体验、分角色表演、品词品句等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涵咏式的阅读中感受安徒生童话语言的诗意美、幽默美和含蓄美。同时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分角色表演等,营造诗意的氛围,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安徒生笔下优美的童话世界。窦桂梅老师还适时适当引入补充介绍安徒生生平与理解童话主题意蕴相关联的内容。她“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深入探究,把丑小鸭成长经历和安徒生人生奋斗联系起来,涵咏咀嚼,“读出童话背后的味道”:“高贵”的主题――苦难中追寻梦想,幸福中心怀谦卑。窦桂梅老师的经典导读课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具有浓厚的文化味道。同时也如她本人所说,童话课上出了童话的味道,上出了文学味道。

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在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适宜引入像窦桂梅老师这样小学名师的典范案例和成功经验,使师范生明白外国文学经典在涵养小学生心灵,初步形成文学鉴赏能力方面发挥尤其重要作用。从而激励学生热爱读世界文学经典,多读经典,将读经典作为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去培养。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小学教育专业文学教育的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与生命意义的建构。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175]

参考文献

[1][6][11][12]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141.17.140.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429-430.

[3][9][10]〔美〕哈罗德・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M].黄灿然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08.6-7.06.

[4][5]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0.25.

[7]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7.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

[13][15]窦桂梅.童话与人生〈丑小鸭〉课堂实录〔J〕北京:人民教育.2008.(23)40.40.

篇8

我是一名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转眼近五载的教学生涯,我本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学生的真挚热爱,全身心的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用奉献点亮着自己的教育人生。但是,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如何营造五彩缤纷的课堂,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轻舞飞扬并提高学习效率呢?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是开放式的,是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语文,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力、成就感、快乐感。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在流淌着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着审美的愉悦,定能多角度地诠释课堂的内容。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合适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该是我们语文教者始终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探索实践,营造多彩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能够虚心地向富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同时自己也认真钻研,精益求精,注意研究和把握语文教学课程改革动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抓住各年级教材特点,结合本教学班学生学习实际,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与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

营造活跃式的课堂氛围,排除他们消极听课的现象,让他们成为积极的求知者和主动的参与者,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参与活动的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表现欲大大增强,思维活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人云亦云”,帮助他们确立自主的人格。如在讲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先是让学生反复的诵读诗文,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动笔画出曲中所描写的景物,写出字里行间所流露作者的情感,班上37位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充分的进行想象和联想,所画出的画个性色彩十足,风格各有千秋,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被调动,图画完了基本上能当堂背诵下这首小曲。这种活跃式的课堂氛围,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及枯燥无味的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轻松掌握了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魏书生老师曾说过凡事都应“松、静、匀、乐”。“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在语文课上倡导教学民主,推崇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让自己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信的朋友,对学生不成熟的甚至是荒诞的想法,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因此,我的课堂总是洋溢着浓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息。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标新立异,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为学生个性流淌的舞台,语文课堂的效率得到提升。如我在讲完了《斑羚飞渡》这一课时,在班上开展了以“人与动物是否该和诣相处”为主题的辩论会,在论辩过程中,正反双方唇枪舌战,充分展示着自己个性风采。通过辩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锻炼,同时还让学生爱上了语文学科,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当然,课堂教学活动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信息变化过程,教学过程其实是“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过程,“教”的目的是为“不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乐学”。而使学生注意力从一上课便集中是一堂课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课文不感兴趣,那么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其结果也只能是让学生感到厌烦。为了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我在讲课当中一是引入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名人轶事、历史知识、文坛掌故、典章制度等。这样,既吸引了学生,同时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例如,我在教《孔乙己》、《范进中举》时,把古代科举制度的有关内容在讲课当中穿插讲解,以此诱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既明白了道理,又懂得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二是模仿课文中的角色,自唱自演。如此,学生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能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勤奋善思,树立多级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体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任何一堂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点,并且每个教学点必须有具体清楚可操作教学目标。教学之初,不要急于讲新课,应用足够的时间交待语文学习的大致范围,目的要求,重点难点。这样,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使学生感到学语文轻松、有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学生目的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哪些地方是需了解的,哪些地方是需理解的,哪些地方是必须掌握的,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然后去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到教学中来,参与课堂的一切活动,做到动脑、动眼、动口、动手相结合,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实践,强化训练。教学点缺漏或者模糊,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点的确定,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基础精心设计。教学点一是知识点,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点,教学中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围绕知识和能力的结合点。二是能力点,主要指掌握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三是非智力因素点。以上各点必须明确、到位。

篇9

第一、农村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状况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困扰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头脑中已形成了思维定势,它以传授书本知识和一般知识为中心,却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它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单向信息传递,学生是“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可以说是一种“量入而出,不冒风险,现货现卖,售完为止”的教学模式。

(二)现行考试和评价制度的束缚

应试教育制度仍然严重地束缚着语文教师的手脚,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少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深,把握不准,认为“素质教育是换汤不换药”,出现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踏踏实实”的现象,教师的思想观念难以转变。造成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心理发展及行为表现等诸多方面都得不到客观的评价。

(三)教学条件设施落后的制约

一个学校的教学条件、设施和环境的好坏,极大地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设施相对落后,教学设备简陋,使用率较低。很多农村小学的师生在语文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用一支笔,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完成一节课,这样的语文课很难丰富起来。不说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就算是几台简陋的幻灯机也没有,其他的教学仪器也是寥寥无几。

(四)教师队伍质量偏低的影响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的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师资数量不足,一位老师上几个科目的课程,课业负担比较重,平时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再有学校的校本培训也很少,外面的先进语文教法、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必要的教育理论,都得不到及时的学习提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教师的课程改革理念还停留在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念上。

第二、农村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探索

要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关键是要迅速提高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全新的角度来理解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学实施素质的关键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培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但人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不仅开能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之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科学的头脑、高尚的人格、先进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成为学生的朋友,同时用自己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一代新人。

(二)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讲得太多,没有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思维得不到发展,智力得不到开发。这些不合乎教学要求,要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素质,就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运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加强学法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讲课前,布置一些深浅恰当的预习要求,让学生课前根据要求动脑、动手、动口,初步领会课文内容,找出疑难问题,上课时再听老师讲解,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习也积极主动。

(四)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篇10

差异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它是利用和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建立在教育测查和诊断基础上,促进学生最大发展为教学目标,多元化弹性组织管理的教学。差异性教学在设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去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使教学达到最大的预期效果,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进步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高职、中职《电工基础》差异性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中职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在高职、中职教学中还在采用单一原则,即用单一的教学内容指导同专业的所有学生,用单一的标准衡量同专业的所有学生。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制约了学生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希望。《电工基础》是以物理、电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电工基础理论、电路分析计算能力及电工测量等基本知识,是理论与实践一体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根据高职、中职职业教育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差异性教学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职、中职《电工基础》差异性教学程序

(一)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差异

分析学生就是要从总体上分析学生情况,包括学习方式、多元智能倾向、气质类型、学科相关基础知识情况等。教师在进行分析学生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自己,这样才能达成教育共识,有利于落实差异性教学。同时也可以在实施差异教学之前,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进行摸底,为接下来所要进行的差异教学设计、差异教学实施作准备。在高职、中职《电工基础》实施差异性教学前可通过对学生的物理电学综合考试,对学生的物理电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家庭背景、性格,对学生进行差别性对待。

(二)差异性教学设计

教师根据了解到的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习知识等方面的差异性情况,先进行共性内容的教学设计,然后根据教学差异情况再进行差异性教学内容设计。在进行差异性教学内容设计时,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可以是同质性的学习小组(学习风格相似或知识掌握情况相似,一起学习可以保持相同进度),也可以是异质性的学习小组(学习风格不同或知识掌握情况有好有差,一起学习可以产生学习互补)。高职、中职学生学习《电工基础》过程中,由于存在着感知能力,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接受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在差异性教学设计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计划,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三)老师分层次指导

老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可进行分层次指导。例如对于《电工基础》理论掌握比较好,而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重点指导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电工基础》理论比较薄弱,而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应多进行理论方面的指导学习。同时对于一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也可指导其改进学习方法和习惯。这样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四)考核差异

差异性教学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所以在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来制定,既然学习目标和计划是有差异的,那最后的考核也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考核的要求不一样。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分享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实施高职、中职《电工基础》差异性教学程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差异是隐性的。要让学生感觉到不同的小组只是任务不一样,没有程度差异,否则会让长期待在低程度组的学生自信性不足。2、任务是有挑战性的。不同组的学生都觉得自己在完成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都富有学习的积极性。不只是让进度快的同学多做题,这样不会打击进度慢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要求是明确的。教师除了明确学习任务外,还要对分组学习时的声音大小、活动地点和范围、资料获收方式、向老师求助的时间和方式、多余时间的打发等提出明确要求。4、指导时间是不均的:教师在分组指导时不要平均分配时间,只是在需要重点指导的小组多花时间。

四、以项目化教学方式对比,来研究高职、中职《电工基础》教学差异性

(一)差异性教学首先强调学生是有差异的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差异是异客观存在的。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存在着感知能力,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接受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且差异是复杂的、多元的。如家庭长期的文化、价值背景的熏陶,对孩子成长的期望和学生对自己要求的差异;身体强健和体弱多病的差异,这决定了学生参与学习时,精力投入强度的差异。差异性教学承认学生是由差异的,所以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不管是学习目标和计划,还是老师的指导和最后的考核都要考虑到这种差异性。而项目化教学没有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它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及考核,没有差异性,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的。

(二)差异性教学目标是有差异的

在《电工基础》差异性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教学目标是有差异的。如在教学中为了达到不同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电子元件实物、图片、实验等教学方式,这样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掌握课堂的知识点。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分享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电工基础》项目化教学目标不是以学生的差异性来确立的,它是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来确立教学目标的,它的教学目标对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项目化教学目的是学生能适应社会需要,学以致用,能胜任以后的工作岗位,所以要按照实际工作岗位对能力的要求来确定学生学目标。

(三)差异性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

《电工基础》差异性教学对不同的学生,评价是有差异的。但对同一个学生评价方式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是终结性评介——最后的《电工基础》的考试成绩。而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项目化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同时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质量,这样评价比较全面,更能体现学生的能力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