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经济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全国农业技术市场交易统计情况诞生于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技术市场,在经过了10多年的艰苦探索后,从2002年起,终于走出了低迷和徘徊的困境,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繁荣阶段[4]。伴随着整个技术市场的成熟,农业技术市场也在这一过程中茁壮成长,发展成为技术市场领域中的一枝奇葩。由表1可知“:十一五”期间全国共达成农业技术合同30145项、成交额为343.76亿元,占“十一五”期间技术合同总成交额的2.52%。“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国技术市场农业技术领域的交易合同数为5962项,成交额为46.00亿元,占2006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53%;2007年农业领域的技术交易增幅明显,成交金额为60.49亿元,占2007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72%,较2006年增长31.50%;2008年农业领域的技术交易出现负增长,成交金额为53.52亿元,占2008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01%,较2007年下降12%;2009年农业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98.17亿元,占2009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3.23%,比2008年增长83.42%;由于2009年农业技术领域交易额的不规则增长,导致2010年成交额出现下滑,201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为85.58亿元,占2010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19%。2011年全国技术市场紧密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战略部署,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农业技术领域的交易增长也较为显著,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成交额突破100亿元,达到202.1亿元,增幅为136%,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4.29%,比2010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技术开发和转让合同比重超过30%,成交金额为65.9亿元,同比增长39.6%;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较快,技术合同交易额度高速增长,成交技术合同527项,成交金额达10.7亿元,同比增长8.7倍,品种权转让合同金额占成交金额的40%,达到4.4亿元,同比增长了约6倍,其中,玉米新品种和水稻新品种转让合同额分别为2.2亿元和0.52亿元。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的增长说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对提高产量的巨大作用,技术进步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民粮食自给的问题,满足了农业生产者自身对农产品消费的需求。
1.2山西省农业技术领域交易情况
2006—2012年山西省农业技术领域交易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十一五”期间我省共输出农业技术合同619项、成交额为93149.92万元、占“十一五”期间全省技术合同出总成交额的14.56%,共吸纳农业技术合同715项、成交额为116752.82万元,占“十一五”期间全省技术合同总成交额的4.81%;吸纳的农业技术成交额比输出的成交额高出25.34%,说明我省对农业技术的应用需求极大,农业技术的发展大有空间。2011年围绕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部署,以培育县域特色经济、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为农业发展重点,我省农业技术交易总额比2010年增长133.40%,输出农业技术125项,成交金额达46853.00万元,较2010年增长111.68%,占2011年技术合同输出总额的20.66%,比2010年高出8.71个百分点,吸纳农业技术137项,成交金额为59420.78万元,较2010年增长153.95%,占2011年技术合同总吸纳额的8.40%,比2010年高出3.80个百分点;2012年输出农业技术140项,成交金额为34039.24万元,较2011年降低27.35%,占2012年技术合同输出总额的11.12%,吸纳农业技术174项,成交金额为44407.60万元,较上年降低25.27%,占2012年技术合同吸纳总额的3.99%,增长趋势呈现波浪形。近年来我省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推进基础材料创制、品种研发、良种繁育、示范推广等产业一体化,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分工明确的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1.3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缺陷
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对自然气候条件依赖严重,同时对交通、储存、加工等后天条件的依赖程度也极高,加之我国农业长期分散经营的特点,市场信息原本就不灵通,即使有了市场信息,也因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生产和需求弹性不大等原因难以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地做出反应。而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又有一些明显的缺点,即零星分散、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自给性强、商品率低、参与市场能力较弱。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农业技术商品的生产、推广和应用具有极大风险性,造成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主要靠行政推动而非市场诱导,农业技术的研究主要依赖农业科研院所来承担,而一些科研院所的农业技术商品生产的内在动力不足,使农业技术商品生产和研究同农业经济的具体实践脱节。同时,在进行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农业经济效益的商品化生产时,农业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生产过程,更多地取决于同生产相关联的经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我国农业技术市场发展滞后,农户在被动地接受政府部门供给的农业生产技术后,缺乏根据市场和其自身特点选择农业技术的机会。
2现阶段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市场的措施
2.1明确农业技术市场责任主体并创新运行机制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农业技术理论研究机构、农业技术运用研究机构与农业经营主体相衔接的农业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分层次地整合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强化农业科研机构在基础农业技术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发挥公益性农业机构运用农业技术的示范、试验作用,普及农业技术市场的推广、咨询、服务功能。明确定位技术市场是为交易主体服务的市场,一切围绕为农业交易主体提供技术服务这个中心,自主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技术交易主体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切实加强产学研的结合,真正把农业科研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
2.2发挥农业技术市场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作用
农业技术市场建设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宗旨,本着“建设一个新市场、成就一个新市场,培育一个新技术、推广一个新技术”的原则,促使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生产型向专业化分工生产型转变,在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保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产品和技术快速进入田间地头,使科学技术真正惠泽农民,如浙江省高科技示范园区研究的“分阶段推广法”值得在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中加以学习。分阶段推广法就是根据农业生产者掌握技术的熟练度和设施条件的完善度推广抗市场风险的新技术、新成果,将产品连同配套技术转让给有条件的农民,让农民对技术和市场存在“两个明白”、化解“两种风险”。
2.3完善农业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并创新商业化模式
加强技术贸易机构、科技研发机构和科技创业投融资机构等各个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效联动,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方式,推动农业技术市场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积极创新农业技术市场商业化模式,变买卖关系为服务关系,变单纯的科技行为为市场行为,专注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商业化推广。从农民需要的角度入手,对市场需求逐一地分析,力促农业技术市场所有新上项目都有机会从市场经营的角度充分论证其可行性,从技术、市场、营销模式等多个角度对项目进行研究,确保相关农业产业的选择是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
2.4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培养农业技术商品生产主体
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创新;手段;价值
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较世界的农业经济来说是落后的,这跟我国的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有关,传统的小农经济只能实现自给自足,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自给自足已经不能够满足农村人民的经济需求,所以我国提出了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其中起主观作用的是通过农业科技的手段进行科学的孕植农作物,通过将农村的基础设施完善让农村居民生活得到保障,通过向农村输送人才加快农村经济的建设,而起客观作用的是通过给予农村居民提供惠民政策降低农村居民的纳税问题。
一、通过科技的手段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因为我国的地理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以及受到传统农业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受到约束的因素是农业科技不够发达。相对比西方国家的农业在很早之前就能够实现使用机械的手段进行农作物的播种及收获。通过使用农业机械的手段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所以我国对于农业机械方面需要创新,针对不同的地貌环境研发出不同的相适用的农业机械。同时随着近年来农业生物工程的发展,也应该通过生物工程层面的改造,研发出新的高产量农作物。因为水资源的减少,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了对于无土栽培的研究,通过无土栽培农作物的手段,能够提升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相对于传统的有土栽培方式,无土栽培也更为环保,而且通常进行无土栽培的产品我们也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精力去管理。这对我国近年来因为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多等因素导致的土地资源减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农村经济农作物大量的使用到化肥,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所以国家也开始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这对于当今社会人们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相吻合。“绿色农业”的生产成本一般比较高,产量比较小,所以售价方面要远高于同类产品。通过对消费者的调查发现很多的发达城市的居民,对于绿色农业产品的需求量正逐年增大,其市场前景一片大好。所以国家应该将“绿色农业”推广广泛运用到农业经济增收上,通过对农村居民的专业知识培训,让其对“绿色农业”进行准确的理解,同时“绿色农业”也能够通过科技的手段降低人力的使用量,大幅度的为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员提供更充足的时间去创造价值,以达到增收的目的。
二、改变传统农业管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中国有句话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完善农业管理的体制,推陈出新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在新的机制中,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优化管理农业资源,将农业资源能够合理的分配,一方面可以突出每一个相关部门的职责特征,另一方面也要对国家新出台的农业经济政策进行研究,并且通过部门的服务手段体现政府的服务职能。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农业资源的保护及利用、农业生产的投入与扶持、农业科技的研究、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渠道等多农业经济环节成立不同的部门,将这些不同的部门通过统一的部门进行管理。只有将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专门的分配,才能保证农业生产,并为农业产品找到合适的市场。当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农业管理机制,通过对农业生产每个环节进行调配、沟通、监督,才能够达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建立的新的管理结构中,应该涵盖各个农业产业,并且密切的将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管理、服务等工作做好。通过建立的新机制,同时也应推出不同的政策,其中应该包含行政能力、农村金融、法律等多方面。只有通过这些管理手段,才能改变传统的农业管理制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大的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通过向农村输送人才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工业水平的提高,国家不得不从农村中抽取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随着近年来工业的发展使得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经济只能满足农村居民的自给自足,所以很多从事农业经济的人员都纷纷向了城市就业转移,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建设。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对从事农业人员给予优惠政策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就业收入,保障他们的从事农业事业的福利。激励从事农业建设的人员能够继续从事农业经济的建设,吸引资金、劳动力向农村转移。近年来,国家对于农业专业课程也在很多大学建立,这是为了保证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脱离现实,通过学习农业的相关课程,把握国内外农业事业的发展方向,提升发展农业经济的软实力。在大学毕业后,国家也会将学习过程中的优秀人才输送到专门从事农业经济发展的机构或者企业中,通过所学的知识,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当然向农村中所输送也不能仅是学习过农业专业的大学生,也要涵盖从事医疗事业、理工工科类、人力资源管理、金融等专业的人才,这样才能全面的对农村进行建设,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
我国现在的农业产品市场依然依赖于传统的农产品销售市场,长此以往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剪刀差”越来越大。所以应该遵循国家推出的“三农政策”,以科技的手段,建立新的“三农模式”。从传统的粮食作物增加为多元化作物,使得农业产品得到新鲜的血液。同时也需要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发展,多举办科研成果交流会,加强新研制的农业产品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保证技术信息交流的畅通和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在对于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中,我们应该积极地采用合作社与市场的沟通模式,使得农业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其中一定要以市场需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增强自己的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创建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在完善了市场销售之后,我们也需要在农作物生产中对生产成本,农业劳动人员等生产成本建立多元化的农业市场,真正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起到控制作用,同时完善的市场体系也能降低农业生产中所带来的风险,保证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五、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易县农业企业200多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12家,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市场流通为依托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框架,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如不认真解决农业龙头企业在规模、融资、品牌等方面的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化向高层次发展。
一、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1、特色产业逐步形成。近年来,易县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初步形成了以东威集团、广源养殖、正四方牧业等为龙头的畜牧产业经济;以狼牙山食品有限公司、圣霖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为龙头的林果产业经济;以太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狼牙山果品交易市场等为龙头的农产品流通经济。以林果药材、肉牛柴鸡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逐步成为支撑县域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截至2008年底,全县农业增加值完成10.3亿元,其中,生态型林业产值达2.9亿元,市场型畜牧业产值达9.8亿元,优质型种植业产值达1.9亿元。
2、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强。坚持“扶大龙、育新龙、兴小龙”,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共有圣霖板业、正四方牧业等10家县级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带动了全县特色农产品发展。
3、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得到提高。易县始终把基地和农户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有效地实现了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带动农户4万多户。东威集团依托北京鲲鹏食品有限公司,以良种推广、仔猪回收放养、肥猪购销、饲料供应、防疫治病、技术培训服务为主,带动养猪户3,500多家。其中,年出栏百头以上养猪大户200多家,年出栏1,000头以上养猪场3个,年产仔猪1,000头以上专业村15个。
4、树立了易县农产品形象。近年来,全县共注册 “易水”牌柴鸡蛋、“贡品”牌磨盘柿,“独乐”牌李子,“西陵”知母等农产品商标17个。其中,“独乐”牌李子等4个品牌在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名优农产品。这些品牌为树立易县农产品形象,开拓农产品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全县年外销售柴鸡蛋200万公斤,小杂粮7万公斤,磨盘柿0.8亿公斤,李子900万公斤。其中,李子、磨盘柿成功打入香港、俄罗斯果品市场。
5、扩展了销售网络。重点建设和培育了狼牙山果品交易市场、北方牛市和东关蔬菜批发市场。通过扶持农产品市场建设,培育农民经纪人、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促进了农产品销售网络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县已形成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15个,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的2个。培育农村经纪人2,000多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0家,带动农户2.4万户。
二、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小,实力不强。全县重点扶持的1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资产总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只有圣霖板业1家,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差的不足。虽然这些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初期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毕竟无法带领更大范围农业和更多的农民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易县龙头企业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不仅影响了市场竞争能力,而且延缓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2、融资难,后劲不足。资金缺口较大是易县农业龙头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方面部分龙头企业生产周期较长,风险较大,效益较低,资金回收较慢,影响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易县农业龙头企业自身的融资渠道少,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但由于龙头企业受信用和担保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向金融部门贷款较难,许多市场前景好的企业,例如狼牙山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正四方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因资金制约难以扩大生产,只能维持现状。
3、利益联系松散,活力不够。易县多数龙头企业习惯于自我发展,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系仅仅是企业与农户简单相加的松散关系,带动能力弱。“订单农业”的经营模式虽然在少数企业和农户间有所发展,但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在品种、技术、资金等方面还很难为农户提供有效服务,那种“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紧密型联系机制很少。建立在这种关系下的企业与农户虽然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交易,获取最大的利益,但农户要承担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而企业则由于没有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关系,收购的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企业的规模生产。
4、精品少,名气不大。易县的果品、小杂粮、中药材、柴鸡蛋等多是无公害绿色产品,也形成了部分品牌,但产业有“优”无“势”,产品有“特”不“强”,品牌有“名”不“响”的状况较为普遍。加之企业重生产,轻促销,没有培养一支强有力的营销队伍,导致易县的农产品挤不进市场,打不出特色,形不成自己的精品品牌。
三、建议和对策
1、广开渠道,大力发展加工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建设必须从农民要求最迫切、利益最直接的地方切入。从长远角度看,简单的“生产+流通”的形式增值潜力有限,加工上去了,才能最大限度地拓宽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实现多次转化增值。可在现有的基础上,选择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中小并举,改扩建结合,多渠道、多途径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形成群龙共舞的发展格局。一是围绕产业基地建龙头。应进一步加快以林果、药材、肉牛、柴鸡、生猪、小杂粮等特色产业为主的基地建设,以此为支撑,大力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二是依托区位优势引龙头。易县毗邻京津,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龙头企业建设上,应进一步加强与京津的经济融合和产业对接,依托京津的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资源,通过引进、合资、合作等方式,培植更多的龙头企业,壮大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实力;三是围绕现有企业强龙头。对现有农业龙头企业,不怕现在规模小,只要有发展潜力,就全力支持,促使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壮实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围绕民营经济发展上龙头。要积极鼓励个体民营大户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并在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调动民营企业家干事业、图发展的积极性,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强带动能力。
2、规范引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抓好“三个衔接”。一是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衔接。要坚持政府搞规划,企业建基地,由龙头企业直接参与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全过程,并提供各项服务,负责基地农产品的收购,而基地要接受龙头企业的指导,并按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从而使龙头企业拥有稳定的农副产品原料供应;二是企业与生产农户的衔接。要坚持互补、互惠、互利、让利于民的方针,创新经营模式,不断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衔接和利益连接机制。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各种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企业以“企业+农户”、“协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通过合同价格、保护价格、利润返还、入股分配等形式,使企业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三是企业与市场的衔接。要充分利用毗邻京津的优势,大力加强农产品对外营销,积极开拓京津市场。同时,切实抓好本地市场的培育建设,充分发挥专业批发市场对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功能。
3、依靠科技,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一是要用质量标准化指导结构调整。参照国际标准,建立完善农业质量标准和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引导企业按照标准进行管理、加工、包装和贮运。同时,要建立质量监测体系,完善检测手段,把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轨道,推进产品向优质化、标准化转变,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要用产业生态化打响绿色品牌。应顺应当今的绿色消费热潮,依靠科技,依托资源,加大绿色农业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把易县建成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三是用科技产业化破解发展难题。深化县校合作,加强与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技术联姻,重点围绕林果、药材、畜牧、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的加工、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技术课题,集中力量攻关,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此节本降耗,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产业化的开发效益。
篇4
1现状及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大部分农业地区普遍存在着农业机械市场的需求量稳中有升的稳健的发展态势。具体分析如下:
1.1当前对待拖拉机的需求量仍然是有增无减的
随着我国生态建设任务的逐步加重,农田甚至是牧场的作业量都正在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正在增加的过程中,这就需要我们提供大量的拖拉机进行农业操作,尤其是对于大中型的拖拉机的需求也是在明显的上升过程中。当然,其他的诸如小型多功能的拖拉机类型的需求量也正在增加,手扶式的拖拉机的销售量也正在平稳的增长过程中。
1.2动力机械的需求呈上扬势态
农用的柴油机、农用的电动机对于农村来说都是有需求的机械设备。但是经过近些年来农村电网建设的发展壮大,这就导致了当前农村农用电动机的使用量逐渐略高于农用柴油机的使用程度。而在抗灾任务,诸如抗旱防洪,以及灌溉任务的逐渐加重中,灌溉使用的农用动力机的需求量也有着明显的增长态势。所以,农副产品加工用的动力机需求量也正在稳步回升的过程中。
1.3对耕整机械的需求也是稳中求升
作为大中型拖拉机的配套设备,机引犁、旋耕机和机引耙等用于耕地和整地的机械,这类机械也是受到广大农民欢迎的机械种类,并与各种应用于拖拉机相配套使用的牵引设备以及悬挂整地和更机机械,包括高差耕翻机和在秸秆还田中使用的秸秆还田机的市场都有很不错的市场前景。当然,急需深松耕地的应用与联合作业的机械,与小四轮拖拉机相配套使用的牵引机和悬挂征地的耕地机械市场前景都是被广大农业操作人员看好的。正在增长趋势中的还包括种植播种机械的需求量。我国广大的农业工作人员已经逐渐受益于机械播种所带来的增收增产的巨大实惠。所以在笔者看来,农民购置播种机的积极性也是十分巨大的。其中最受欢迎的还是大中型拖拉机的配套机引播种的机械。除此以外,地膜播种的技术和机械用具这类的需求增长也很快。防治虫害的机械市场有着乐观的态势。过去几年发生的干旱灾情为第二年的虫灾埋下了深深的隐患。所以,对农作物的保护这项任务仍然是很艰巨的,对于灭虫喷药的机械设备的需求量是只增不减的。其中较为受欢迎的机械设备有宽幅牵引式的喷杆喷雾使用的设备,还有低量的喷头这款系列的宽幅远程机,其机动喷雾剂也是市场前景颇为乐观。收获机械的市场前景也是很被看好的。内蒙古地区和东北地区小麦的收获季节都是恰逢当年雨季,所以要抢在雨季来临之前使用机械进行抢收势在必行。因此,作为与小四轮拖拉机相配套的收获机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大中型的拖拉机也有相配套的联合收割机,这类收割机同样需求量颇大;后铺放式的割晒机也存在普遍的需求,特别是当前急需能够在套种地区参与农业作业的后铺式的小麦收割机和小麦割晒机;用于玉米摘穗和用于秸秆还田的多种功能的玉米联合收获机的需求量正在大幅增长,不过,这就需要价格适中,并保证机械的可靠性能较高才可以;脱粒机增长的需求量也是可以轻易看到的。
2存在的问题
2.1每年购置农业机械设备补贴政策的落实都存在着相对的滞后性。我国每年春节结束就是当年春耕的开始时间,这一时间,农民对于购置农业机械的需求普遍旺盛。但是农业津贴补助的发放时间通常都是每年的4月份。
2.2能够享受购置农业机械设备补贴机械设备的价格通常都是相对偏高的设备。价格偏高,即使再还价和增加津贴都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2.3享受购置农业机械设备农具产品的适用范围并不广泛。
2.4能够享受购置农业机械设备补贴的农具产品在各个地区的相对适用性并不很强。
篇5
关键词:农业;转型升级
一、该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该县地处浙江中东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降水量1390mm,是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境内植被保护良好,物种资源丰富,生态优势得天独厚。全县土地总面积14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9万亩。现有农村人口47.5万人,农户数15.9万户。2008年实现农村增加值7.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907元。近年来,该县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呈现了以下3方面的特点:
(一)主导产业发展迅猛,特色优势不断显现
近年来,该县的茶叶、高山蔬菜、水果、笋竹、生猪、淡水养殖、中药材等七大主导产业发展迅猛,2008年七大主导产业产值8.7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75%以上,其中:茶叶8万亩、产值1.3亿元;杨梅、蜜梨、蜜桔等为主的水果产量5.9万吨,产值1.5亿元;生猪存栏量17.2万头、产值3亿元;中药材1.9万亩、产值1.6亿元。最近几年茶叶、高山蔬菜、中药材等种植效益都比较好,亩产值可达7000-8000元,甚至上万元,农业的特色优势不断显现。
(二)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品牌建设不断加快
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龙头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带动效果日益突显,全县已拥有农业龙头企业56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21家),建有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6个,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12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46家)。同时,品牌建设也不断加快,以从事农业生产、营销、中介等各类组织为主体,积极申报创建品牌,“石梁”牌、“天台山”牌等获浙江省著名品牌称号,全县形成了粮油、蔬菜等农副产品统一打“石梁牌”,茶叶、水果等林特产品统一打“天台山牌”,使得这两个品牌成为全县最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农业标准化建设也同步跟进,已制订或修改高山蔬菜、茶叶、水果、畜禽产品等四大系列27个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全县18.1万亩的20个农业产品规模化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7个农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5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天台山乌药和白鹤、三州等8个乡镇茶区的龙井茶划入国家原产地域保护。
(三)农业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力度加大
在当前产业大转移的历史性时期,项目农业实施和工商资本投入拓宽了对农业的投入渠道,推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了农业结构新调整,从而在整体上加速了该县现化农业产业化进程。2008年该县向上申报50个农业项目,43个项目批准立项,涉及上拨项目资金1191万元。近三年来,该县以工商资本投资效益农业为主的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共37个,协议引资3.2亿元,实到内资1.3亿元,外资120万美元。
二、加快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高山蔬菜产业
全县山地蔬菜受5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可耕种面积和蔬菜轮作制度所局限,山地蔬菜现有发展规模难以突破;老产区病虫害加重,农药施用量相对加大,难以达到“优质、高效、安全”和稳产高产的要求等诸多因素,致使该县山地蔬菜产业面临严峻考验。
(二)畜牧产业
全县畜牧业正由规模小、散户多、品种落后向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过渡时期,亟需政府支持与引导。另外,“天台小狗牛”和“天台黑鸡”现有存栏量较小,遗传资源濒临灭绝,亟需保护和利用。
(三)中药材产业
2006年,该县中药材产值和种植面积分别位居省第4、第5位,被列入全省中药材综合十强县,2007年,被省政府认定为“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强县”,白术、铁皮石斛、乌药等该县三大名特中药材享誉省内外,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前景广阔,但中药材作为全县农业的一大主导产业,起步相对较晚,缺乏常年性政策支持,无法实现突破性发展。
该县高山蔬菜、畜牧业、中药材等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状况,一方面表明农业经营体系和机制尚不够完善,农业产业要发展壮大,产业要具有竞争力,与工业经济一样,必须有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要有强的产业配套支持,近年来,山地蔬菜屡屡出现高产低价现象,中药材、生猪产业缺乏专业市场,诸多问题说明该县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不完整,产业配套的支撑还很薄弱。另一方面也表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均显不足。在多年的政府主导的模式下,产业的经营主体显得能力不足,加上又非常分散,农业产业发展处于既盲目又缺乏动力的状态;作为从事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其风险承担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还很不够,无法发挥主体作用,导致其主体地位不能保证。
三、当前天台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目标
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按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的总要求,依托经济、科技、信息、人才优势和农业资源、产业优势,优化、整合农业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农业经济、生态、生活、社会功能,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高科技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再创特色优势,统筹城乡发展,基本实现农业技术的全面升级、农业结构的现代转型和农业制度的现代变迁,把农业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多元表达、产业优化发展、农业技术先进、装备设施完美、市场体制完善、经济效益显著、生态环境安全,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与天台发展成长为国家级生态县相协调的现代农业。
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形成农业转型升级的增长点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涉农企业内部管理,加大力度推行食品行业QS、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实施绿色农业战略,推进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倾力发展绿色安全食品,增强颇具优势的市场竞争力。整合工商、质监、农业等部门资源,定编定岗,专人负责,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设立规范、标准、专业的检验室,配置可对农、畜、水产品的药物残留检测设备和疫病鉴定设备,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食品添加剂、激素、重金属元素、动物的疫病、饲料添加剂及其在动物体内的残留兽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土壤、肥料、水质等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实现“从田头到市场”全程质量控制。
2、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设施农业建设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加强对农业的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投入,逐步完善水、电、路、林、渠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应用推广,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大户建设连片新建棚架式或大棚覆盖防虫网设施;鼓励新建固定喷滴灌设施、固定泵站、固定管路;鼓励新建茶叶、水果、蔬菜、水产、畜禽产品冷藏保鲜库,从而促进农业的依标生产、品牌销售和产业化经营,从根本上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准确把握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不仅要把排泄物治理当作生态畜牧业,而且要把畜禽养殖场建设与周边农作物的消纳、排泄物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推广典型模式来推动畜牧业与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既克服该县畜牧养殖业自身生态结构和传统养殖方式固有缺陷的问题,又有效解决由于受到土地和环境等因素制约而致使畜牧业发展空间不断受挤压的问题。因此,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全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实现途径。
(二)创新科技服务体系,增强农业转型升级的支撑点
1、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注重原始创新,整合各方科研力量,建立重大攻关项目,加快研发与该县农业七大主导产业相适应的适用技术和技术模式,重点拓展到产前和产后领域。实施“农业借脑创新”工程,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科研机构,并与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基地”的科技创新推广模式,即时研究解决该县主导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切实提高产品品质和产业档次,提升农业增值空间。
2、提升农技干部业务素质。全力建设一个由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和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组成的高效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农技推广专项资金,保障“首席农技推广专家”课题研发经费供给,并对取得显著成效的课题组将实行奖励,支持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开展课题研发,既为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和广大农民提供相关技术信息,承担相关技术咨询和培训工作,又根据农业生产的源头性需求,研究提出相应行业或专业领域的产业发展等方案,带头开展技术试验、示范。
3、加强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方式,完善农技110系统,加快构建多元化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探索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应用制度,实行技术指导员包户负责制的绩效评价制度,同时充分发挥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和农民信箱的作用,将农业技术网络延伸到村组,形成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三到”格局。实施农业重点技术推广普及工程,着重推广高山蔬菜无公害生产、白术优质高产规范化生产、生态养猪等重点技术推广普及,增强重点技术和重点工程的示范作用。
(三)加快优化农业经营机制,把握农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点
1、扶持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天台黑鸡、小狗牛、香鱼、小种蕃薯、白术、乌药是独特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是拓展效益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出台政策,扶持黑鸡等特色产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鼓励白术品种选育研究、良种提纯复壮和认定工作以及白术饮片加工方面的技术开发和研究;支持乌药生物学基础性研究和天然种源选优研究。建立生猪风险预警机制,鼓励生猪市场价格低迷时饲养生猪的积极性,稳定生猪储备生产,建立生猪生产预警机制。当猪粮比价低于5.5∶1时,启动生猪生产应急预案,对具有一定规模(能繁母猪30头以上)的自繁自育养猪场给予每头能繁母猪一定的财政补贴。
2、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加快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方式,着力破解现行土地制度和现状制约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实现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按照深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的原则,推进土地股份合作改革,常年性抛荒耕地应先行纳入流转范围,引导农民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和推动土地更多的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流转,为加快农业经营企业化、生产集约化、产品标准化步伐创造条件。
3、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面向市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农产品营销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切实抓好“135”工程,即培育100家农业龙头企业、3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0种养或营销大户,不断壮大队伍。深入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扶持壮大天皇公司等龙头带动型企业,鼓励发展乌药公司等成长型企业,精心培育浙大佳能康公司等技术创新型企业,建立健全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订单生产,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解决龙头企业实力不足、带动作用较弱的问题。
(四)加快转变涉农资金利用方式,构建农业转型升级的动力点
涉农资金利用方式的不同影响了各种资金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通过加快转变涉农资金利用方式,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手段,切实增强农业效益,不断构建农业转型升级的动力点。
1、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搭建引资平台,创新招商方式,承接非农产业转型,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发展规模生态高效农业,改变农业资金投入渠道狭窄局面,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2、利用国家“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对欠发达地区倾斜的原则,用足、用活、用好国家财政支农惠农政策,争取更多的高效规模农业开发、农村环境整治、生态补偿机制等系列涉农奖补政策,凝聚涉农建设资金合力。
3、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农业发展基金额度,改变过去基金安排方式,有产业重点、年度侧重的安排农业发展基金,提高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和使用效率,最大额度的发挥政策导向效应。
4、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扩大对农业授信贷款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简化贷款手续,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5、坚持政府推动、农户自愿、市场运作的原则,在今年开展的能繁母猪、油菜、水稻等7个参保农险品种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进力度,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红宇.现代农业有区别于传统农业的制度创新要求[N].中国经济时报,2008-10-23.
篇6
一、农业经济中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辽南某县级市最大的贷款行XX农村商业银行的调查发现,农业经济中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贷款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的支农贷款承担较大的风险,借款人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难以偿还贷款,如2007年的风暴潮,XX、XX两岛海上养殖连续欠收,以及近年来的养殖疫情等,使很多农民遭受较大的损失,无力偿还贷款,给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造成了很大的风险和损失。目前,国家虽然对农民有一些优惠政策和补偿机制,但是出现风险后仍然由农村商业银行独自承担,贷款本身就被赋予了政策性和公益性,农村商业银行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公共责任,与当前农村商业银行自负盈亏、商业化经营的方向形成矛盾,贷款在形成不良后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同时农户贷款利率较低,工作量大,风险难控制,效益较低,也影响农村商业银行投放支农贷款的积极性。上述所有这些,对于以服务“三农”为主的农村商业银行而言都是十分不利的,对今后设施农业等贷款的投放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
2.贷款风险程度较高
由于部分中小微企业可以用作抵押的资产有限,并且抵押物的变现价值较低,保证资金安全、防范风险的难度不断增大。虽然国家一直在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但出现贷款风险损失以后,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却缺乏补偿机制。有部分中小微企业在被该农村商业银行起诉后,利用各级政府及各种社会力量干预案件的执行,大量转移资产,使该农村商业银行蒙受很大的损失,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维护。例如,该农村商业银行起诉XXXX棉制品有限公司贷款本金、利息及垫付费用共2195万元,2009年就已经胜诉,当年就申请法院执行,但拍卖无果。后来该农村商业银行又多次申请以物抵债,但政府为避免相关人员上访,出现不稳定因素,以该公司民间借贷无法偿还为由对法院办案进行干预,不准法院下达裁定书,该农村商业银行多次向市人大等机构反映问题,到现在仍然没有结果,该农村商业银行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形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保证该公司抵押的资产不受损失,该农村商业银行现在雇佣保安公司看管,并且看护费较高,这样的事例还有。
3.案件影响贷款清收
受2010年XX街道XX村上访事件及企业法人涉黑被查处的影响,企业法人代表被拘捕,企业账户被查封,造成贷款利息及本金无法清收处置。分别为XXXX水产食品有限公司5260万元贷款已形成不良,XXXX肉联和XX饲料1700万元已经逾期形成不良贷款,现无法清收转化。对上述贷款,省、市联社已多次下发督办令,要求限期清收。针对以上几个问题,该行一直在积极努力,想方设法去解决,但是效果却不明显。
4.中小微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均存在着先天的不足
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是很高,再加上不健全甚至是混乱的财务和内部管理制度,使得银行对企业真正的经营状况很难做到掌握和了解。甚至还有一部分中小微企业与专业合作社,采取了各种方式虚增实收资本和资产、虚降负债和成本,多报收入和利润,以套取政府补贴和信贷资金,生存期较短。
5.中小微企业落后的管理模式,低水平的经营管理活动
虽然中小微企业中的大部分近年来都进行了产权重组等一系列的改制活动,其经济效益也因此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然而,由于改制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其实并没有得以确立,在中小微企业的管理中,“家族式”管理色彩依然浓厚,既懂业务、又擅长管理的优秀人才十分匮乏,大多数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管理水平也不高,社会化大生产在新形势下的客观需要根本就无法得到满足。
6.过小的企业规模,产品也缺乏技术含量,市场前景不明朗
中小微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并且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采用粗放式的经营方式,生产工艺以及生产设备都很落后,产品结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多”和“三少”,“三多”就是一多低档产品、二多趋同产品、三多粗加工资源性产品,“三少”就是一少高科技产品、二少优特产品、三少高附加值产品,名、特、优等真正有发展潜力的产品严重匮乏,导致企业的发展潜力也极其有限。
7.企业的信用意识殛待提高,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很低,银企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把中小微企业和大型企业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前者的信息透明度要比后者低很多,社会公信度也比后者差许多。不具备健全的会计和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财务报表的中小微企业还有很多,多头开户与多本账簿的现象也还广泛存在。有的企业其财务人员所提供的各种财务报表随意性大,真实性差。
二、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1.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多渠道解决重大项目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政府有关部门要通过召开项目推荐会、银企对接会等形式,使银企项目对接,加强银企合作,积极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通过中小微企业相关信息,使银行及时掌握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要。
2.建立行业担保协会,增强担保能力
为支持辽南某县级市中小微企业、农业企业、设施农业的融资贷款需求,建议成立由辽南某县级市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代表政府管理、由行业协会牵头组建的行业担保协会、专业担保协会和企业联合体,如商业担保协会、设施农业担保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协会等,增加担保能力,进一步解决这些企业担保难、融资难的问题。
3.以支持县域培育和壮大工业产业集群为重点,推进工业经济超常规发展
工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要积极支持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扶强做大一批创业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企业,形成产业的高速积聚。要积极支持辽南某县级市的装备制造、家居制造、食品精深加工、静脉、新能源(光伏)、精细化工6个产业集群和重点骨干企业、纳税大户的发展。根据当前形势的需要,并结合本单位实际,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中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政策、制度和规定,法人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决策和职能优势,专门建立起一系列与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相吻合、相一致的体系,如风险定价体系、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信用审核体系、核算体系以及管理体系等等,同时一支金融专业人才队伍也要随之建立起来,这是一支经验丰富、热情高涨、技术高超并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专业人才队伍,专门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非法人金融机构也要在职权范围内对信贷管理规定进行重新梳理,进一步增强中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灵活性。各金融机构应把贯彻宏观调控政策与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结合起来,真切了解客户需求,积极调整信贷取向,形成切合中小微企业发展需要的信贷营销模式及风险管理机制。要主动开展银企沟通,加强授信尽职调查,并重视信用的激励作用,按信用等级、项目风险、综合效益、担保的可靠性等因素综合确定贷款发放条件。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担保形式,对辽南某县级市重点主导性产业中的中小微关联企业以及核心企业,要把其所在产业集群的融资担保关系、组织协作网络和周期性风险等等综合加以考虑,同时对贷款的利率、规模以及期限等科学地进行把握,重点抓好金融服务方式的改进工作,使得金融支持新兴产业集群的广度不断得到拓宽、深度也不断得以提高。各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要求,找准定位,把主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完善过程要体现出其主动尽最大可能向中小微企业让利,最终达成把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下来的目标。对于那些既完全符合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同时又符合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只是因为外部一些暂时性的原因,而造成其临时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中小微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仍然要及时予以满足,不但不压贷和不抽贷是必须要做到的,而且还不能附加任何额外的贷款条件,滥收费更是绝对不允许的。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部的信贷产品创新工作中,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那一部分,其发展速度尤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快,并且主要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供应链金融的大规模开展上,亦即积极发展以借款企业的商位使用权、应收账款、仓单、存货、知识产权等流动资产或者无形资产作为质押的贷款业务,这样,中小微企业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扩大自身抵押担保的范围,长期困扰中小微企业融资的缺乏合格的抵押品和担保人的难题也才能有所克服。尽快组建专门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顾问团队,并且要有适当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出中小微企业金融顾问勤下企业、勤往企业跑的内在动力,只有这样,中小微企业金融顾问才能充分了解中小微企业的各种金融需求,也才有可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帮助中小微企业做好基础性财会制度的完善、信用等级的提高、抵押与质押的办理、资金融通的增加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4.金融机构对农业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尤其需要得到切实的提高,加大“三农”信贷有效供给
金融机构在县域吸收的存款要保证大部分用于当地的贷款发放。相关金融机构要选准着力点,大力推进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开发符合全市农业实际特点的金融服务新产品,积极开拓新的信贷切入点,探索出发点为现代都市型农业、着力点为科技先导型和农业产业化两种龙头企业以及庭院经济的发展的农户有效信贷需求的满足,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生态持续能力,切实加大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继续开展“以文明做担保、以诚信做抵押”的农业道德信贷工程,大力推广“道德信贷金卡”工程,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探索符合辽南某县级市实际的小额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探索发展多种形式担保的农业信贷产品,扩大农户贷款的覆盖面和满足率。深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扩大林业贷款的覆盖面。
5.实行政策优惠
地方党政部门及有关职能部门在土地、税收、贴息、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三农”和中小微企业优惠和扶持,为“三农”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6.加强诚信建设
政府要强力创建诚信环境,对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和个人采取相应的行政、经济、法律制裁,予以严厉打击,建设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7.保全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地方政府要对银行清收不良贷款和处置不良资产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多方面的帮助,在银行新设自建营业网点方面,出台减免土地出让金以及相关税费的优惠政策。
篇7
关键词:蚕桑产业;发展优势;支柱产业
中图分类号:S8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8902
1 引言
更戛乡国土面积547 km2,辖11个行政村(社区)151个村(居)民小组,年平均气温15.9 ℃,年降雨量1384 mm,该乡可分为低热、温热、温凉、高寒4个气候类型,立体气候显著,有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2015年末全乡耕地总面积39700亩,主要有粮食、烤烟、甘蔗、茶叶、畜牧、核桃等6大支柱产业,目前更戛乡上下正努力培育发展蚕桑产业。
2 发展现状
蚕桑产业是更戛乡2008年开始发展的新产业,至今已有8年的历史,栽培的桑树品种以农桑14号为主,养殖蚕种以青松皓月为主。2015年末该乡共涉及田头、更戛、小街子和大沙坝4个行政村(社区)36个村民小组871户农户累计桑园面积达351 hm2,其中田头村68 hm2,更戛社区174 hm2,小街子村86 hm2,大沙坝村23 hm2。全乡养蚕3000张,交售蚕茧106.13 t,实现产值413.7万元。蚕桑产业发展特点如下。
2.1 规划布局日趋科学合理
根据该乡产业布局规划,结合各村的土地资源、气候特点等因素,进一步巩固提升了4个蚕桑村(社区)和2个重点村。2015年,县级蚕桑生产重点村田头村和更戛社区新植桑园26.31 hm2,占该乡新植面积的74.6%。重点村生产效益明显优于其他地区,为该乡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示范。
2.2 种桑养蚕效益得以突显
2015年,全乡养蚕3000张,交售蚕茧106.13 t,实现产值413.7万元,上茧均价39.68元/kg,综合均价38.93元/kg。全乡442户养蚕户户均养蚕收入3455元,其中1万元以上11户;1.5万元以上4户;2万元以上4户,最高收入达34800元。
2.3 基础设施得到逐步夯实
目前,更戛乡共有小蚕共育室27座1330 m2、大蚕房398座17167 m2、新式地蚕养殖大棚建设4间312.88 m2。消毒池、贮桑室和蚕沙坑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方格簇上蔟推广率达100%,省力化活动蚕台技术推广稳步推进,单位面积养蚕量大幅提升。
2.4 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配备了专、兼职蚕桑工作人员,欣盛恒茧丝有限公司建立了总技术员和辅导员队伍,初步形成了县、乡技术员和村级辅导员的三级服务体系,为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3 存在问题
更戛蚕桑产业历经8年的发展,桑园基地初具规模,产业效益得以彰显,得到了各级的认可,已被列为昌宁县4个蚕桑产业发展核心乡镇之一,在实现群众增收致富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蚕桑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 产业发展规模总量小
蚕桑产业发展的规模总量还小,整体种养总量较小,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化生产。
3.2 产业发展效益低
部分领导干部对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把蚕桑产业发展放到引领农民增收致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工作缺乏主动性,存在消极应付和畏难抵触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的健康发展。有部分桑园闲置,管理滞后,平均亩养蚕量小、亩效益低。
3.3 产业发展的基础较弱
由于更戛乡财政较为困难,广大农户经济基础薄弱,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蚕桑生产条件,发展蚕桑产业的水利、蚕房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要,产业发展抗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弱。
4 市场分析
4.1 政府大力支持
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着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的良好机遇。各级党委、政府都把蚕桑产业作为发展高原特色经济作物的重点特色产业来抓,各级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蚕桑产业发展。同时,昌宁县已被列入云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30个蚕桑生产加工示范县区之一,并被列为省级蚕桑核心基地县,蚕桑产业发展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4.2 蚕桑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全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茧丝绸行业已走出困境,实现了持续平稳发展。从国内市场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丝绸产品前景看好,特别是丝绵被市场走俏,消费潜力大,生丝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从国际市场看,随着外贸出口的逐步回升,将会拉动生丝出口增长,生丝价格将稳中有升,发展蚕桑产业市场前景看好。
4.3 与传统产业相比优势明显
与粮食等传统产业相比蚕桑产业具有明显优势。首先是投入少成本低见效快。按一年可养蚕5批,每亩以2张蚕种、张产40 kg、均价40元/kg计算,可收入3200元,扣除管桑和养殖成本约450元,每亩可净收入2750元;其次是劳动强度不大,老人、妇女、儿童都可以养殖,能让家中更多青壮劳动力发展其它产业;再次蚕桑产业比较生态环保,固土防风,绿化美化家园作用非常明显。
4.4 更戛蚕桑产业发展潜力大
以现有桑园基地规模来看,只要在蚕房建设、技术指导上狠下功夫,逐步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强化桑园种植管理,蚕桑产业必将成为更戛乡人民群众又一大增收致富产业。
5 应对措施
5.1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各种桑养蚕村(社区)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把蚕桑产业作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从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更戛乡蚕桑规模化发展,把蚕桑产业培育成为促进更戛乡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5.2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要积极整合林业、水务、扶贫、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地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小额信贷等项目资金,突出重点,加大蚕桑示范园区、大小蚕房建设,中低产桑园改造等重点环节以及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蚕桑生产条件。
5.3 强化培训指导,推广科技措施
职能部门要把科技推广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在新植桑园、低产桑园改造、冬季桑园管理、病虫害统防统治、桑园套种、养蚕等环节层层召开现场会,并加大入户指导力度,让蚕农掌握好不同节令、不同气候条件下养蚕技术要领,做到以养促管,以管促养。
5.4 严格考核,落实责任
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年底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6 结语
要以建设高产桑园示范区为抓手,巩固提升老桑园,加快发展新桑园,实行桑园面积动态管理。创新养蚕方式,落实养蚕技术措施,节约生产成本,实现蚕桑产业布局科学化、种植标准化、养殖专业化、效益最大化,从而将蚕桑产业打造成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周晨曦,李文斌,张节伯,等.关于蚕桑产业化的几点思考[J].江苏蚕业,1999(1).
[2]倪 红,陈怀新,杨艳燕,等.桑蚕蛹甲壳素及壳聚糖的提取与制备工艺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
篇8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主导产业 龙头企业 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适应了我国农业在经济体制上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客观要求,它实现了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显著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它提高了农业的比较利益和劳动生产率,有效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观,是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发展到现在的产物。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地方农副产品为特色,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利用区域优势,依靠龙头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地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整体效应和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与市场接轨,依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贸易使农业由分散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社会生产的过程,把农民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农业产业化把生产、加工和销售融为一体,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实现了农产品增值,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是适应市场竞争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一、培育主导产业,建立产业基地
培育主导产业应当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创出品牌,形成规模,适应市场需求,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使主导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和区域化效应,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主导产业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良种扩繁等方式加快发展,树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
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稀等农产品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政府要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以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促使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向。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联基地、带农民、进市场,按照农业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使得农产品生产具有高附加值,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走区域化、集约化和一体化生产经营的路子,促进农业产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壮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优势
龙头企业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充当市场的载体和媒介,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千家万户。企业应一头向市场延伸,搜集分析市场信息,疏通流通渠道,开辟国内外市场;另一头向生产延伸,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并通过配套的社会化服务,把个体农民联合起来兴办生产基地,从而把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作支撑,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具有一定规模、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相关龙头企业,以提高企业对市场波动的预防能力,降低风险。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开展面向基地和农户的技术推广,做好服务、协调和运用工作,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结机制,营造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和谐创业”局面。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重视品牌效应,做好龙头企业的宣传包装工作,树立龙头企业的形象,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加工农产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资金支持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也将逐步转化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上市公司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扩大农业上市公司规模,通过资本营运的方式增加投入。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政府和农业组织应大力宣传信誉美德,确立讲信用、重诚信的理念,建立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
四、适应产业需要,注重人才培养
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注重培育和鼓励农业人才脱颖而出,培养具有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与技术人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让优秀人才流向农业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总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农业科技进步的实践最终是依靠农民完成的,只有通过农民的实践,各种农业科技成果才能转变为生产力,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实现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需要大量懂得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各级各类的农业专门人才,推动农业产业由低效益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政府应对农民职业培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办学为辅的职业培训体系,使农村从业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培训。农民职业教育应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起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使其具备能适应多个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形成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技术人才的需求。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把农民和市场联系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和产品购销等要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通过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和生产经营规模化。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龙”型产业链,使各环节参与生产经营,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发展应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确定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当地特色,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与组合,根据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以规模开发和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龙头,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村合作组织)+农民”为组织形式,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区域明显、优势突出的产业集团,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最终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产业化经营轨道,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欧淑霞: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0(9).
[2] 徐仁茂: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推广改革[J].现代农业,2010(10).
[3] 苏永: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
篇9
1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1)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进步需要不断推出科技项目。每个科技项目的实施,都要经过信息筛选跟踪,技术(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直至推广普及的过程,这都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这些投入由农民承担比较困难,必须由各级政府投入。目前,各乡镇科技投入普遍未能达到本级财政经常性预算支出的1%;农业投入本身就不足,用于农业科技投入的就更少,县级科三费不到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2‰。科技进步难,难在信息不灵、创新不够、人才匮乏、服务不周,千难万难,难在无钱。
2)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 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3)认识不足,方法欠妥。无钱是现象,认识不足才是本质。针对投入不足问题,基层不少干部群众说,如果象前几年抓乡镇企业和城镇建设那样抓科技兴农,投入也不是一个大问题,关键还是存在一个认识不足的问题。我们不少乡镇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科技兴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急功近利思想严重,重有形项目建设,轻无形的科技进步投入,对“科技兴农”只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求扎实有效地推进。此外,对科技兴农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不是根据农民群众“摸到石头过河”的思想,从引进试验示范入手,通过成功的典型示范,引导农民自觉的接受,并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而是习惯于采用行政命令,搞大项目,一哄而上,硬性摊派,加之管理不善,服务不到位,造成了大量人、财、物浪费,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效应,影响了科技兴农的健康推进。
2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1)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结合。科研和推广人员要树立起强烈的市场意识,研究开发和推广有市场前景和发展前途的成果,再依据市场反馈信息指导下一步工作,以形成研究、开发、推广、转化的良性循环。2)加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结合。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用以物化的技术,适宜个体、集约经营的技术来增强生产能力。3)强化农业科技成果与区域产品相结合。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多层次的科技经营活动,是农业科技直接进入农业与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与模式。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与区域农产品紧密结合,深化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形成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
3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4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同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减量化原则,即减物质化,为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该原则以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经济运行的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则最科学、最灵活的方法就是“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与减人。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063-01
农村经济对社会主义中国当展建设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全面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质量,是新时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新形势下,应当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支持,不断的依靠农村现有的资源和人力优势,在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同时,根据农村的自身特点,走出农村经济发展新路。
1.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1.1 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支持和文化软实力,当前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首先,农村人才相对较少,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很少在农村发展,造成农村知识更新水平较慢。其次,农村文化知识传播者少,文化知识传播水平较弱,不能跟上时展前沿,无法有效快速推广新技术新知识,造成农村经济发展更新换代较慢。第三,农村文化教育设施设备不达标,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使农村群众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这样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农村社会发展。
1.2 经济结构较为单一
农村经济结构过于注重土地经济,在新时期背景下,还没有树立以更广阔市场为背景发展经济思路,不能根据新时期要求,对经济加以创新发展。首先,农村经济还存在着严重的靠天吃饭思想,传统劳作生产方式仍然大量存在,无法有效运用科学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其次,农村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耕作为主,没有抓住农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新契机,广泛的发展各种新业态。第三,无法促进农林牧畜渔业的综合发展,不能想办法扩展第一产业之外的二三产业发展,不注重推陈出新,没有促进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农业广泛深入的结合起来。
1.3 农村经济成本较高
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这种使传统的农村经济面临着新的压力。首先,劳动成本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经济正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压力,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群体正在向城市迁移。其次,农业生产资料价值逐年上涨,种子、化肥、农药的价格加重了农村经济的成本,而初级农产品的价值又徘徊不前,这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空间有限。第三,新型农村经济发展又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以用于更新换代技术设备,这难免使有些农村经济个体无法承受技术换代的资金压力。
2.新时期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2.1 科技创新性加强
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科技应用性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首先,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80、90后农民拥有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为丰富的知识储洌他们成为农村经济中应用和推广科技的生力军,极大的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科技化水平。其次,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向农业倾斜,越来越多的农村深加工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使用和推广了新技术。第三,农村资源与新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主流趋势,这种新形势的带动下,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必然加强。
2.2 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虽然我国农村经济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还有很多基础性设施和工程有待完备,但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正在不断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整体环境向好。首先,大量惠农政策出台,农民税负负担日益减轻,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得到重大改善。其次,农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农业经营品牌特色化,地域性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绿色农业市场前景广阔,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第三,国际农业需求广大,我国农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前景广阔,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第四,大量从事第三产业或服务农业的企业在农村广泛成立,这使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不断完善。
2.3 农村经济规模较小
我国农村经济总结上呈现出小规模和数量广泛的特色。首先,我国农村范围广大,全国有着大量的中小规模农业经济企业,这些以合伙、股份制、承包为主体的特色农村经济成份构成了较为活跃的农村经济细胞。其次,农村经济总量相对较大,农村经济个体规模小,但农村经济总量较大,农村经济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更加蓬勃的发展态势。第三,农村经济有较强的地域限制,小规模的农村经济实体决定了期影响力和服务范围有限,因此严重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空间。
3.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3.1 加强科技扶持力度
促进农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使农村经济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逐步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就必须因地制宜的走出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路。首先,应当在科学科技部署的基础上,全面做出说细准确的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在农村地区进行科技和农村技术的推广更新,充分的以自然资源为依托,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其次,鼓励农村群众跳出粮食生产的限制,积极开展二三产业生产和服务经济活动,鼓励农村群众依靠科技开展新的生产经营活动。第三,为农村经济发展制订必要的科技扶持政策,有效发挥农技站的作用,不断普及科学知识。
3.2 加强资金扶持力度
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地方政府应当积极落实三农政策,全面帮助农村经济发展解决现实困难。首先,充分发挥出财政资金的扶持作用,对农村经济给予必要的帮助,使农村经济发展得到必要的资金保证。其次,建立健全有效的农村金融体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种健康的融资渠道,不断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保障体系,使小额贷款在农村蓬勃发展。第三,进一步降低税费,不断减轻农村经济发展的负担,给农村经济进一步松绑,推出扶持农村中小企业的经济政策措施。第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硬环境,给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3.3 助力农村文化发展
文化发展建设是拓展农村经济新业态,全面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助推器。发展农村经济应当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持。首先,全面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有效推广新科技,使农村经济更好适应当前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其次,不断开阔农村群众眼界,进一步激发农村群众经济发展热情,同时催生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激发出农村经济新活力。第三,促进农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不断借助先进文化转变农村落后面貌,使农村经济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结论
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形势下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在充分分析农村经济现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有效引导,在全面整合利用农村经济的现实下,促进农村经济实体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快实现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