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篇1

关键词:体育经济;基本条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32-02

一、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1.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相比于人对衣食住行的刚性需求,体育经济的发展则是在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结果。在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体育消费需求必然会让步于必要的物质消费,而经济基础的改善必然会带动公众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体育经济就应运而生,成为人们娱乐、休闲、健身的绝佳选择。在我国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的新时代,体育消费已经成为公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力发展体育经济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促进公众文化生活消费升级的重要举措。

2.是民众消费观念转型的直观显现。民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一直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作为一项生活非必需品,以体育商品、体育设施、体育服务等项目经营为核心的体育经济随着民众消费观念的转型而不断爆发出全新的消费需求点。从借助生活用品、基础设施进行的个体体育锻炼到自发组织的集体性体育活动,再到不断趋于多元化、专业性的现代化体育产业,公众对体育的需求已经由最初的强身健体逐步发展至休闲娱乐、减压派遣,用于体育项目的产品和设施逐步实现了产业化、专业化生产与经营,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出民众消费观念的转型与升级。

3.是推行全民健身战略的内在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观战略背景下,推行全面健身战略,提高国民素质是改善民众生活状态、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体育经济,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体育产业服务,广泛宣传大众体育的重要价值是推行全面健身战略实施的内在动力。体育经济的发展在顺应民众体育消费需求升级的同时,也对引导民众正确认识体育锻炼必要性、创造新的体育消费点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体育经济俨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能够满足各级消费民众的需求,从大众级别的游泳、登山、羽毛球运动到消费层次较高的高尔夫运动、赛车运动、射击运动等,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原则空间,这对加快全面健身步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体育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1.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体育经济发展可满足专业体育竞技需求,体育项目科研创新需求以及大众强身健体需求,@些多样化的体育运动与科研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因此,体育活动拓展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需要一定的场所和运动器械,这也是体育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用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具有公益性不以盈利为目的,使得大众化的体育运动得以广泛普及。国家投入建设的基础设施并不受到市场经济的调节,而是具有显著的行政调控特点。在我国体育经济的逐渐兴起与发展当中,体育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完善与优化,特别是近年来在全民建设口号的推动下,各级地方政府加快了农村地区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对激发农村地区体育经济增长点发挥了重要作用。

2.体育商业化运作的外部拉力。随着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及体育消费的大众化发展趋势,以经济利润为目的的体育商品生产逐渐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运作。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商业化运作瞄准公众对体育消费的现实需求,在消费模式的不断升级与转型中为公众提供了更为优质化的体育服务。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买方市场为主的经济格局已经成型,体育商业化运作更具市场导向性。以社会盈利性投资为主的体育商业化运作与以国家公益性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互补的姿态全面拉动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体育商业化运作在提供优质服务和商品的同时也加快了社会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资源的运转与转化,这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体育经济与国际接轨具有积极作用。

3.大众体育消费的内在需求。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体育经济发展势必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大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则成为左右市场需求的根本性因素。一方面,大众体育消费观念转型主要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在温饱问题和基本物质消费得以满足后,根据经济水平不同可呈现出差异化的大众体育消费层次,因此大众对体育消费的支付能力才是影响市场需求的根本因素。另一方面,大众的文化程度、健身意识也是影响市场需求的关键。体育运动作为一项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派遣压力的项目,能否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并使其愿为体育运动支付是至为重要的。因此,国家对体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普及教育也成为影响大众消费观念的重要原因。

4.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体育需求虽然一直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对以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体育项目通常只发生于人们的空暇时间。因此,社会生活方式的类型、大众在工作之余用以体育运动的时间长短成为影响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社会生产不断趋于自动化、信息化、机械化的现代社会形势下,大量的人力资本得以节省,在人们财富不断积累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时间空闲出来,这为体育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众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纯以劳动力创造社会财富的时代已然过去,当下人们正在不断追求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为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提供时间保障。在此背景下,体育经济的发展必将迈入全盛时期。

三、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政府加强体育扶持政策引导。尽管体育经济以市场调节为核心,但国家对体育产业的宏观政策引导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体育消费需求迅猛发展的市场形势下,我国现有的体育产业政策并不能完全适应体育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因此加强政府体育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是极为重要的。首先,建立完善的体育财政支持政策。将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从相对单一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扩展到体育项目科研、体育商业运作当中,为体育经济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其次,建立政府调控的体育项目均衡发展政策。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体育经济发展难免会出现资源配置不均、体育消费供需失衡等方面的问题。国家要对体育产业相对薄弱的项目和地域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撑和政策支持,特别要刺激农村体育经济的崛起与发展。

2.推动体育产业化运作与经营。体育产业化就是要从对计划经济过度依赖的发展格局中转变过来,重新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体育经济发展模式。体育经济的产业化运作与经营首先要培育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种类齐全的体育市场体系。从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体育经济已经覆盖体育娱乐、体育经济、体育旅游、体育表演、体育商品产销等多个市场领域。体育市场的完善与丰富,一方面要借助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健全各类市场体系,形成规范的市场运行秩序和市场监管机制;另一方面要不断推动各体育市场类型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产业互动中创造新的体育市场,引导新的体育消费需求。

3.刺激体育市场多元消费需求。体育运动发展的最初起源在于强身健体、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而随着人们对娱乐休闲、旅游放松等精神生活追求层次的提高,除了以强健体魄为主要功能的体育项目,S多以观赏娱乐为主的竞技类、表演类体育项目也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体育投资、体育商品产销、体育彩票等多样化市场类型相继涌现出来。做好体育产业布局,均衡调节体育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要将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大体育投资创造新的市场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体育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交叉融合。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体育市场基础上不断寻求项目融合与产业联动,刺激新的消费需求。

4.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模式。在全民健身口号的推动下,我国相继建设健全了各级体育基础设施,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这部分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结果必然是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对此,一方面要重视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管理的重要性,在公共事业服务部门设置专门的管理岗位和人员,负责公共体育设施的维护、保养与升级,从而满足社会民众的体育需求,这对节省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经费具有显著效果。另一方面则要调整当前以政府管理为主导的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模式,可以实行以政府为监管以社会为主导的多面管理模式,在体育设施建设完成后引入社会资金力量用于设施的维护与升级。在保障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积极性。

四、结语

体育经济既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民众消费需求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代下带动经济转型、刺激体育市场消费的重要推手。体育经济发展是国家政策、资金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自我调节双重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发挥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价值,就要结合好政府、市场两方面,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也要着手引导消费升级。

参考文献:

[1] 明君.体育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6,(18).

[2] 马晓云.体育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及对策分析[J].品牌(下半月),2015,(10).

[3] 赵向威.体育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4).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简介:胡永新,男,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5-0042-02

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指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江西高职院校承担着为江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其教育资源的科学性、先进性配置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江西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江西高职院校发展的新形势与新环境,我们认为及时研究江西高职院校教育资源调整的主要发展趋势,对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江西高职院校教育资源调整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逐渐加大,高职院校的发展将吸引各种渠道的资金投入

办学经费投入较少是长期困扰高职院校发展的问题,而高职院校发展缓慢又满足不了经济建设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为了加快高职院校的发展,各级政府将逐步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确保高职院校财政性经费和生均事业费的增长,比如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了17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奖励江西高职院校兴办实训基地项目,加强江西高职院校的建设。随着江西企业、社会对职教人才需求的增加,企业与社会也将逐渐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加速高职院校的发展,加快学校对社会所需职教人才的培养。

(二)江西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将不断整合、互补,并逐步形成合力

在江西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有着快速发展的需要,学校除了进一步理顺办学的外部环境外,还将进一步理顺办学教育资源,加大对教育资源的统筹力度,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互补,以多种形式打破各高职院校教育资源设置体系,形成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整合的合力,实现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合理调配。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在一定区域进行整合、互补之后,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资源高效利用与高效发展。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将不断得到补充和加强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随着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双师型”教师对于高职院校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一方面更需要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水平高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生产实践指导,学校将不断补充培养、引进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与社会、行业、企业的产学合作将不断加深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与社会、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高职院校将成为为几乎所有职业提供人员训练的最重要的场所,高职院校的重要地位也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得到加强。发展中的江西各行业与各企业也越来越需要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密切联系,高职院校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满足社会、行业和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办学将逐步形成联合企业、发挥行业作用、并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产学合作的运行机制,比如股份制办学、合作办学等多种渠道的办学模式,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持续地发展。

(五)高职院校教育资源调整发展将逐步规范化

综合高职院校教育资源调整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调整发展将逐步规范化。国家对高职院校在办学基本条件上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对已经开办的高职院校将逐步进行评估,没有达到办学基本条件的高职院校将暂停招生,或者暂停办学,以此加强高职院校的办学基本条件建设,促进高职院校改善和提高办学基本条件,满足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达到规范学校教育资源管理的目的。

(六)高职院校发展将逐步国际化

江西高职院校的发展将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其教育理念将不断更新。高职院校将充分利用国家对外开放的各项政策,积极主动地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国际化发展路子,加快加大对外合作办学的力度,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改善院校的教育资源结构,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管理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国外同类院校先进的教育资源管理模式接轨,使我省的高职院校教育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逐步走向国际化。

二、江西高职院校教育资源调整发展趋势的主要对策

江西高职院校教育资源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顺应国际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又要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更要与高职院校发展的规律相适应,因此,我们认为江西高职院校教育资源调整发展趋势的主要对策为:

(一)建立多元化投资办学体制

多元化投资办学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高职院校实现多元化投资办学体制是补充由政府单一投资行为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条重要途径。江西高职院校长期以来是由政府单一的投资行为来配置学校教育资源,而靠这种单一的教育资源投入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多元化投资办学体制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调整,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总体发展,促进江西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健全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投资保障体制

江西高职院校的经费基本由政府投入,虽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增长,但相对普通本科院校的投入而言,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要偏弱一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西高职院校的发展。为了保障江西高职院校教育的稳定投入,我们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向企业征收职业教育基金的经验,专门用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收费制度,开设经济、市场所急需的职教专业,从受教育者或用人单位获得必要的开办经费和教育经费,以增加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只有健全了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投资保障体制,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发展才可以突破发展的瓶颈,高职院校才可能取得更加突飞猛进的发展。

(三)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学校教师的培养,选派优秀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参与生产与管理,让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和教学指导,参与企业的开发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帮助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积极鼓励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博士学位,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二是从企业引进实践能力强、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三是聘请企业中动手能力强的技术骨干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固定兼职教师,以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力度。

(四)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实现教育资源互补

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院校是从中等职技学校以及职大、夜大等升格、转制而来,因此对于这些办学规模较小、专业设置陈旧、办学效果不好的高职院校,应加快教育资源整合的步伐,这种资源的整合可以是院校与院校之间的资源整合,可以是院校与科研机构的资源整合,也可以是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通过教育资源整合,形成教育资源互为依托、互为补充,有效地改善高职院校中实训实践基地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等状况。

(五)充分利用高校存量资源

普通本科院校由于发展时间较长,政府投入相对较大,因而办学基本条件相对高职院校要好,因此在一些大学城区内,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普通本科院校的存量资源,解决学校办学基本条件不足的困难。比如可以利用普通本科院校先进的教学仪器资源,为高职院校教学、实验服务,实现大学城区内的教育资源共享,这样,既盘活了本科院校的教育资源存量,又扩大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增量,提高了本科院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又缓解了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不足。

(六)建立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

高职院校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教育质量监控与高职院校评估体系是关键。国家对高职院校正逐步开展评估工作,以提高办学质量,改善高职院校的办学基本条件,引导高职院校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应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为目的,不断进行教学、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以此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资源调整的进一步发展。

(七)积极拓展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

江西高职院校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江西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同时,积极与国外教育机构、企业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对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江西高职院校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江西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把高职院校的发展作为江西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不断加强宏观调控,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加快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提高培养质量,把握住江西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发展趋势,江西高职院校的发展就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越办越美好。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教育厅办公室.2006年全省教育工作状态主要数据[Z],2007.1.

[2]牛征.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03.

[3]朱华兵,贾少华,刘琼.优化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研究.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01

篇3

一个地区能否成为金融中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有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和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健全的金融法规和地方防范金融风险的管理制度,同时又有宽松的金融业发展环境;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和先进的通信设备;有较高的金融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政府及官员;具有丰富经验并通晓国际通用语言的从业人员;等等。就此分析成都,2008年其人均GDP首超3万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901亿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30855元。成都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43.65亿元,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28.3%。

二、成都创建区域金融中心的实践障碍

成都具备的上述优势夯实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基础,但客观而言,成都离西部金融中心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1)目前,四川进出川通道仅仅有15条,数量少且区域分布也不合理,与周边省市、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的运输通道还不畅通。(2)金融业在成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尚不突出。(3)成都的金融业在西部地区还缺乏足够的影响力。

三、成都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措施及对策

1.推进“双十”工程,集中精力抓项目。抓住项目建设,就是抓住了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未来两年,成都将以“双十”工程为龙头(即加快建设“十大项目”,促进开工“十大项目”),重点推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社会事业和民生项目尽快启动和开工,以巩固商业商贸中心城区优势。

2.定位服务于经济发展。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在定位上,一定要服务于成都经济发展需求。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要通过出台、配套优惠政策等手段吸引大量金融机构来成都落户。同时,要细分金融行业,吸引基金管理公司、私募基金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机构到成都注册。此外,还要加大宣传,扩大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知名度。

3.加大交通运输建设的力度。今年,四川省编制完成了《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和9个配套专项规划,估算投资10866亿元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三年后,成都主枢纽基本形成。到2012年,全省综合运输网总里程达到30.6万公里,直接引入7条铁路,11条高速公路,建成成都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和新航站楼,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再次级城市和节点城市之间的互动、联运和有效衔接,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实现西部经济崛起,不仅仅是一省一市的事情,需要西部省市间加强区域协作,推进西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提高西部地区的整体竞争力。目前,东西部差距仍在拉大,真正的差距就在于金融体系的发达与否。成都可以通过相对发达的正规金融的龙头作用,有效发挥银行、期货等金融业的比较优势,建设金融机构健全、辐射力较强的金融密集区。不断对金融竞争力进行整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资金吸纳能力。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入驻成都,使成都成为在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金融集聚地。逐步建成我国西部地区投融资中心、大宗物流金融服务中心、商品期货交易中心,最终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

[1]白鹤祥.中国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研究: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对策和路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篇4

【关键词】 国际货币体系;最优货币合作;可行性

一、次贷金融危机暴露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足

从2007年的次贷危机到2008年的由雷曼兄弟倒闭而拉开序幕的全球金融危机,这场从华尔街蔓延开来的金融灾难席卷全球,其传播范围之广,破坏力度之大,出乎世人之所料。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美联储的政策造成的,但从根本上来分析,是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诸多缺陷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一系列的缺陷:

首先,特里芬难题尚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将原有的矛盾进行了分散化,保证了提供国际清偿力的稳定性,其实未从根本上解决特里芬难题。货币发行国在顺差国和逆差国之间选择的矛盾仍难以解决。

其次,美元本位货币地位造成汇率在调节国际收支方面的失效,导致全球失衡日益加剧。美元充当国际储备货币、交易货币和结算货币,非国际货币国家为了防范风险和维持汇率目标不得不被动持有美元储备资产。世界各国对美元储备资产的需求,使美国有条件保持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持续顺差和经常项目的持续逆差,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

再次,国际储备货币发行缺少必要的约束是导致流动性泛滥和各国货币关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可以完全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发行美元,为了获取通货膨胀税和铸币税收益,美国有动机不断扩大货币发行,这是导致流动性泛滥的重要原因。此外,没有国际收支平衡的制约,缺乏必要的货币发行约束,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美元汇率就没有最基本的均衡价值基础,成为导致各国货币关系无序调整和波动的重要因素。

二、推行区域货币的趋势愈发明显,亚元区的建立面临多重困难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更加凸显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足,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包括了建立超货币,建立一个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和推行区域性单一货币的诸多设想。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货币区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欧元的成功启动和中北美区的货币合作以及拉美国家的美元化是这种趋势的具体表现。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极,亚洲各国亦有必要加强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亚洲区域货币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必要和趋势。

由于亚洲是目前全球经济多样性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从经济总量看,中国、日本居首,“四小龙”次之,东盟国家最弱,总量相差极为悬殊;从经济体制上讲,既有完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如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又有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如中国、越南、缅甸等,还有新兴市场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各国经济国和日本有比较健全的产业体系,有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则不健全、不完善、相对单一。除日本、香港、新加坡外,其他国家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建设。亚洲金融市场规模较小,没有统一的监管体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中存在大量的坏帐和死帐。经济上的巨大差异增大了亚洲各国货币合作的难度。

因此,从现实条件来看,整个亚洲在构建最优货币区方面还欠缺许多重要条件。但在建立亚洲区域货币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先进行较小的局部区域范围内的货币一体化尝试。经过初步细分可以发现,东亚地区基本上存在着三个“经济平台”,即ASEAN(东南亚国家联盟),由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港澳地区组成的“中华经济圈”,以及日韩的“东北亚经济圈”等。通过这三个“经济平台”的货币合作,探索出货币一体化的运行模式,从而再将货币合作推向整个亚洲,推出真正意义上的亚元区。

三、从最优货币区理论分析在亚洲三个“经济平台”内进行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蒙代尔在1961年发表的论文《最优货币区理论》中,首次提出将世界经济划分为若干个货币区,每个货币区内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或使用同一种货币,对区外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最优货币区(Optimal Currency Area,OCA)”理论。根据蒙代尔及其后学者对最优货币区成员国应具备条件的研究,应具备的条件包括:(1)生产要素自由流动;(2)经济高度开放;(3)经济多元化;(4)通货膨胀偏好相似;(5)政策一体化;(6)金融一体化。本文将从亚洲三个“经济平台”中的各国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以及各国经济发展发展水平的相似性和对外部冲击的适应性两方面来考察三个子区域内进行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一)区域内贸易结构

1.对外经济开放度。衡量对外经济开放度的传统方法是计算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随着跨国投融资规模的日益扩大,衡量一国对外经济开放度还应充分考虑该国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与世界经济融合的程度。本文采用“综合开放度”指标进行衡量,综合开放度=1/3×(国际贸易比率+对外和外来直接投资比率+对外金融资产负债比率),据此计算的三个“经济平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2007年综合开放度如图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亚地区综合开放度水平较高,其中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作为地区贸易、金融中心,对外开放度很高;中国、日本、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的综合开放度较低。表中还显示,亚洲“ 四小龙”及东盟各国基本属于开放经济,对外开放度水平较高,表明这些国家经济对汇率波动十分敏感,有必要推进区域货币合作。

2.生产要素流动性。在中华区内,由于共同受到的都是华夏文明的熏陶,在语言、文化方面完全没有障碍,中华区内的劳动力要素流动性较高。东盟各国大多处于经济起飞与发展阶段,存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可向城市转移,并且工会力量弱小,工资价格弹性高。各国处于社会稳定的考虑,往往对劳动力流动设置较多限制。各国语言、法律、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差异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较多。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东盟劳动力要素流动性很低。日本和韩国的劳动要素的流动性较之东盟区而言高一些,明显低于中华区。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和对外部冲击的适应性

经济发展水平趋同是区域货币合作的基础,虽然亚洲国家特别是东亚各国之间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但在关键指标上仍存在较明显差异。

工资价格弹性:一般而言,工资价格弹性较高,对外部冲击的调整能力较强,区域货币合作就越容易实现。东亚地区的情况决定了该地区有较高的工资价格弹性。首先东亚工业化过程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这在满足对劳动力巨大需求同时,也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充分弹性;其次东亚国家一般没有制订最低工资法、就业保障法等法规,工资水平基本由 劳动力供求决定;最后亚洲国家工会力量与欧美相比十分弱小,失业保险制度也不健全,导致工资刚性不强。在亚洲三个“经济平台”中,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工资价格弹性都较高,有利于“经济平台”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和汇率合作。

表52007部分东亚国家的主要经济指标

四、结论

本文的分析表明,在中华区,区域内贸易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生产要素流动性和工资价格弹性都较高,可以考虑在该区域内进行货币和汇率的合作。在东盟区内,区域内贸易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工资价格弹性虽然都较高,这些特征符合了构建最优货币区的基本条件,但在生产要素流动性,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性方面,却相差很大,尚未具备建立最优货币区的基本条件。在日韩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是很大,对外开放程度亦很高,但区域内贸易水平,生产要素流动性方面也尚未具备构建最优货币区的基本条件。为了实现亚元区的成功建立,在东盟区内,只有逐步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部分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步伐,减小区域内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才能实现区域内很好的货币合作。日韩区亦需要加强区域内的贸易合作,方能使构建亚元区的设想更向前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1]赵锡军,李悦,魏广远.亚洲货币合作:理论与可行性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

篇5

一、离岸金融市场概念及建立意义

(一)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基本要义及内涵

离岸金融(OffshoreFinance)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离岸金融中心(OffshoreFinancialCentre)又称为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FinancialMarket),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金融市场。广义的离岸金融中心(或市场)涵盖了资金借贷、外汇黄金买卖、证券交易、离岸基金与保险等各种离岸金融业务,并由这些业务活动形成了离岸货币市场、离岸资本市场、离岸外汇市场、离岸共同基金市场、离岸保险市场、离岸咨询市场,以及离岸黄金业务(市场)等。当然,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也存在负面影响,若缺乏有效的规范机制,就会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为投机性的资本外逃及洗钱提供条件,从而加大风险。

(二)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意义

离岸金融市场是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产物,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是金融市场国际化的一个历史性创新。任何国家和地区,凡以自由兑换外币为交易手段,以非本国居民为交易对象,由本地银行与外国银行所形成的独立的资金融通市场,都可称为离岸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中心一般设在货币发行国境外,又不受所在国的法规和税制限制,通过发达的资讯系统与世界各地相联,交易瞬间达成,既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加速资金的跨国流动,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逃避监管,因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众多的离岸金融市场将全世界的金融市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际金融市场。因此,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建立起了离岸金融市场,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对推进国际金融业务的发展,乃至国际生产和贸易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促使国际融资渠道畅通,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充分利用闲置资本和顺利筹集经济发展资金的重要场所和机会;它缩小了各国金融市场间的时空距离,为全球性降低资金成本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国际资本的加速流动;它增强了全球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性,有助于形成全球性的平均利润率,促进生产国际化、贸易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它缓和了国际收支失调,稳定了国际经济秩序;它为所在国带来多种利益———增加其外汇收入,增加其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盈余,增加其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其金融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在“两江新区”创建离岸金融市场势在必行

(一)两江新区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作用及意义

要将重庆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必须建设好重庆离岸金融市场。在重庆“两江新区”的保税区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及意义:一是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境外资金的有效回流,增加我国铸币税收入,防范汇率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也为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重庆保税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服务不仅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国际资金,提高发行成功率,规避制度性的制约外,还可以有助于实现我国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可兑换目标,为中国的投资者提供海外的投资机会,促进证券市场投资品种的多样化,为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更快更有效地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二是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实现重庆保税区功能政策上的新突破,更好地发挥重庆直辖市对西部及长江上游经济区域的服务功能,进而加速重庆在西部开发建设的进程。三是建设离岸金融市场是实现中央对重庆直辖市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是驻渝中外资金融机构及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是加快重庆经济贸易增长以带动重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四是基本不受市场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和税制限制,通过发达的资讯系统与世界各地相关联,交易瞬间达成。提供了一个充分利用闲置资本和顺利筹集经济发展的资金的重要场所和机会;促进国际资本的加速流动,增强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形成全球性的平均利润率,促进生产国际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缓和国际收支失调,稳定国际经济秩序;为其所在国(地区)增加外汇收入,增加资本项目的盈余,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提高金融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国家相关政策制定概况

1.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制定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于1997年10月23日颁布并于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于1998年5月13日颁布并施行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1月12日颁布并于2006年2月1日施行的《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以及《合作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上述几部法规对从事离岸银行业务的条件以及离岸银行业务管理等方面做了明文规定,这些是构成我国目前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重要法律框架和政策依据。

2.重庆市相关政策制定情况及背景。第一、有胡总书记对重庆的“314”总体部署要求,其中提出了要构建长江中上游经济中心,而在重庆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却是其重要基础和支撑;第二、有重庆市委薄书记提出的“五个重庆”建设和建立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发展路径和战略目标设计;第三、2008年1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是全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也是全国第一个“水港+空港”一区双功能保税港区;第四、2009年2月5日,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文件),为国家在战略层面上正式设立“两江新区”提供了条件;第五、2010年2月26日,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正式挂牌成立,内陆第一个综合保税区。第六、国务院已在2010年5月7日批复了重庆“两江新区”总体方案,“两江新区”将享受国家给予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政策,包括对于土地、金融、财税、投资、对外贸易、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等领域赋予先行先试权,允许和支持试验一些重大的、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措施。目前重庆的天时、地利、人和皆备,这就决定了重庆必须尽快研究拟设重庆离岸金融市场(中心)的运行方案并实施相应举措。

三、对论证创建“两江新区”离岸金融市场的战略思考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可行性

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要进行国内外离岸金融的理论分析;二是对国内外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三是要分析重庆市在岸金融背景分析;四是论证重庆是否具备了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要素条件。五是要组织专家论证建立发展离岸金融中心对重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六是要对国内外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进行推介、比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创建重庆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模式;七是开展对现行的相关法律、制度、政策和专业市场运行模式等进行大胆的实践探索创新;八是对重庆离岸金融市场筹建的步骤要进行科学规划运筹;九是要研究论证离岸金融市场集聚和辐射的功能和对产业经济发展的牵动效应。我们认为,目前,在重庆建立发展离岸金融中心条件、环境已基本成熟,重庆与西部及其它长江中上游城市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政策和经济条件以及良好的金融环境,首先,国家对重庆的战略定位是打造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部的经济增长极(这应包含建立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其次,近年来国家先后批复了我市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这在中西部是唯一;再次,今年五月国家又批准重庆建立国家级的开发特区———“两江新区”,这标志着国家打造的第四个增长极已横空出世并将展翅腾飞;最后,重庆本身的“五个重庆”建设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正如火如荼、蜚声中外。所以,重庆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已势在必行,这既有利于助推“两江新区”的加速崛起,又有利于重庆尽快建成长江中上游的经济中心。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研究的基本思路:要分析国内离岸金融的相关理论和各国或地区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情况,提出离岸金融市场建立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分析重庆的经济现状和政策条件,论证其是否已具备上述基本条件;研究论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将对重庆市带来的积极影响;结合重庆实际情况,分析适合重庆市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相关路径,将包括政策、法律、会计等多条线路的分析。研究的技术路线:要对采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类,结合目前流行的四种离岸金融发展模式进行模型设计,采用EViews、MATLAB等软件模型在重庆的可行性分析。然后分析中间的差异变量,进行发展模式的创新。

篇6

西方经济学派长期存在凯恩斯经济学和市场经济基本教义派之争。据我的粗浅理解,争论的焦点是政府作用和市场自动调节作用是否存在根本对立。前者主张市场需要政府来发挥调节作用,当市场调节失灵时,就需要政府来加以调节,供求失衡时,需要政府投入来创造新的需求。尤其是经济危机因素累积时,需要政府调节。后者认为市场会自我调节,不需要政府干预,任何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政府干预是问题的根源,市场自动调节才是解决问题之道。他们不承认市场会有失灵的时候。所以这一学派被称为市场经济基本教义派。

应该承认在一定程度上市场的自由竞争能合理调节资源配置,但条件是竞争是完全自由的。其实,自由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完全的自由竞争早已不复存在。政府适当的调节和市场自动调节保持适度的平衡,才能保障全球经济的均衡和可持续的增长。近20年来,可以说是基本教义派占了上风,市场自我更正被捧上了神坛,政府参与被斥为“障碍”。华盛顿共识主张不分青红皂白地紧缩政府开支、不顾条件的私有化、不分经济发展阶段的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货币自由化。发展中国家想向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必须无条件遵守上述原则。凡接受这些条件的发展中国家或坠入危机,或增长停滞,凡接受这些条件的过渡经济国家,都不能如期顺利过渡到市场经济。最近10年连续爆发两场严重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2008年金融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连美欧等发达国家也成为受害者。这引起世界各国的深思,改革国际金融货币制度和多边贸易制度的呼声日趋高涨。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需要全球民主共管已成为广泛的共识。这应该是保障全球经济长期持续,均衡增长,实现互利共赢的基本条件。

这对中国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成功过渡到市场经济,并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与世界各国相互依存,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可避免要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为全球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作贡献。因此,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与全球经济体系改革同步进行。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共管,理所当然,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这不代表中国与美国争夺世界经济的主导权,美国也不必杞人忧天。

人们应该谨记,市场经济基本教义派的观点绝对不适时宜,必须找到政府监管和市场调节的适度平衡,才能保障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篇7

关键词:工商企业;会计工作;会计核算;规范化

一、提高工商企业会计规范化的意义

同世界经济发展相类似,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脚步放缓,经济发展处于调整阶段。由于工商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提高工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进行科学经营决策,保持工商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会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起作用日益凸显。没有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实现会计目标满足各方面需求成为空谈。工商企业会计规范化,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本条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市场经济诚信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工商企业会计规范化的现状与问题

(一)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继续教育有待加强会计是工商企业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一定业务素质。会计法规、制度随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断调整完善中,继续教育对会计从业者尤为重要。工商企业各具规模,会计核算缺乏规范,会计制度不够健全。尤其中小规模会计主体,在岗财会人员年轻人偏多、流动性大,缺乏业务素质和工作经验。很多会计人员都是应付日常业务处理,不关心、不注意经济动态和政策法规的调整变化。业务处理与政策法规相脱节。

(二)会计规章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随意性大会计工作不同于其他经济管理活动,专业性、系统性很强,需要完备的手续、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工商企业会计工作质量,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很多工商企业,会计规章制度不够健全,会计核算受人为因素影响,随意性大,造成会计工作的被动局面。有些工商企业,会计人员工作中常常受到干扰,造成费用支出失控,不能正常行使监督职能。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债权、债务得不到及时追缴和处理。票证管理混乱,审核不够严格。

(三)会计档案管理混乱,原始数据资料核查困难会计工作是事后的经济管理活动,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在会计工作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有大量票据作支撑。会计档案是会计工作成果,是反映工商企业经济发展的原始数据。会计档案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各个会计期间的财务报告等等资料,不同类别的会计档案有不同保管期限。受会计规章制度落实不够,会计规范化欠缺,以及会计人员流动性影响,会计档案存放混乱,资料缺乏完整性,影响整个会计工作质量。

(四)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企业诚信受到影响会计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的信息。会计工作,是通过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各类账簿的登记,最后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报送给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行政管理部门。会计信息是了解认识工商企业的主要手段,是考察经济动态和进行预测决策的依据。会计工作不规范,会计信息质量存在问题,不能如实反映企业情况。报送财务报告不真实,口径存在差异,出现问题,给企业诚信带来损害。

三、解决工商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落实继续教育工作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与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密不可分。工商企业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需要从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入手。会计工作,是工商企业最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企业形象、企业信誉和未来发展。企业领导要有清醒认识,保持会计队伍稳定性,给予会计人员学习进修的机会,不断更新业务素养。要给财会人员施展才华的空间,保证各项会计规章制度的落实,充分发挥会计职能。

(二)健全会计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会计法规管理出效益。工商企业发展状态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经济管理作用巨大。良好的企业会计工作,是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基本条件。工商企业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企业管理层应大力支持会计工作,熟悉了解会计业务,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制度规定,维护会计人员的权威,做财务会计人员的坚强后盾。

(三)加强会计档案资料管理,提高会计信息利用率会计档案,是记录工商企业发展的历史数据,是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料,是企业进行经济分析的依据。为保证会计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价值,财会人员要正确认识会计档案管理。做好会计档案工作,会计凭证及时装订成册,账簿及时登记结账,年度终了及时更换新账簿,财务报告、银行对账单齐全完整。做好会计资料的归类整理工作,是会计人员的分内职责。保存期限内档案清晰完整,能够随时调阅,发挥使用价值。

(四)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树立工商企业良好形象诚实守信是全社会的大事,是市场经济的规则。会计信息是外界了解工商企业发展状况的主要信息来源,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依据。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也是企业诚信经营形象的具体体现。工商企业要遵守各项法规政策,会计工作严谨认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要加强对会计工作的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做法。对会计造假坚决打击,不能手软。

参考文献:

[1]朴哲镐.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1):109-110.

[2]徐丽风.会计工作在工业企业中规范化的探讨[J].经济管理,2016(3):58.

篇8

关键词:工业园区 开发建设 评估方法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lack of scientific industrial park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methods, China's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by the chief executive leadership often consciousness of the decision. In this paper OuJinBen water industry park sanshui, foshan city, for example, from the park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basic conditions, the evaluation index and the SWOT analysis three Angl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roject for scientific evaluation, so as to determin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ject development,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park of screening and assessment project.

Keywords: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assessment method

中图分类号:G44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化的发展和市场化的改革,地方经济步入了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发展阶段。许多地方政府将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出现了盲目追求工业园区建设的数量和规模等情况,隐藏着极大的弊端,并出现了土地资源和投资资金的极大浪费。工业园区建设“跑马圈地”的盲目做法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屡次出台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的有关规定或通知,撤销了大量不合格或违法建设的工业园区。这虽然有效地抑制了地方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热潮,但也导致了诸多园区建设资源的浪费。显然,处罚并不是最好的方法,科学评估、有效引导地方园区建设才是防止园区盲目开发建设的合理手段。

佛山市三水区委区政府为了遏制下属各乡镇盲目申报或建设工业园区,建立起一套规范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评估模式,包括基本条件、指标体系和SWOT分析三个部分。不仅让三水区委区政府有了评估工业园区项目申报的标准,也有利于资源的最佳配置,并可以通过园区项目评估过程从中找出一系列改善园区创业环境的“抓手”。

二、园区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概述

(一)交通区位条件

金本水乡工业园位于三水中心城区南部,地属西南街道金本片区,西接塘九路,北临广肇高速,东接白金大道,西濒三水港。西南街道是三水的中心城区,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物流和商业中心,距广州30公里,佛山城区24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广肇高速公路、广三高速公路、广三铁路、三茂铁路贯通全境;流经境内的西江、北江黄金水道,上可通广西桂林,下可达港澳等地;以街道办事处所在地为中心,30公里范围内有机场、港口、码头,是连接粤北、粤西乃至广西等地的交通枢纽。园区北侧规划在建的广佛肇城际轨道,更有利于园区充分发挥广佛都市圈产业核心带的区位优势。

(二)经济发展背景

近年来,三水区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态势。初步核算,2009年全区实现GDP达到438.19亿元,同比增长17.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44万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75%、70.91%、24.34%,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仍以工业为主要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在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和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的评比中,均排名第23。

(三)产业发展环境

近年来,三水区工业发展势头迅猛。2009年,三水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397.85亿元。全区已形成了食品饮料等传统支柱产业和化工、金属机械等新兴支柱产业,新材料、电气机械、电子通讯等新兴行业发展迅速,产业聚集不断显现。园区所在的西南街道工业总产值达到491.61亿元,占全三水区的35.17%。随着百威生产基地的正式运营和可口可乐公司的入驻,西南街道已拥有8家世界500强企业。

(四)投资优惠政策

金本水乡工业园位于珠三角经济圈内,享受沿海经济开放区各项优惠政策,并受法律保护。

三、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测度创业环境,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金本水乡工业园的创业环境,加深对创业环境构成要素的认识,而且还能使我们找到一系列改善创业环境的真正“抓手”,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创业环境中“短板效应”的出现,也可防止出现优化创业环境“口头热、手段少、行动冷”等不理局面。另外,指标评价体系可以提供一套标准,以便于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分析与评价,从而一目了然地发现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是创业环境建设工作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措施更加到位。

园区开发建设评估工作是地方政府委托,因此创业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必须从政府营造创业环境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与创业相关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标、与创业相关的园区配套设施及相关服务指标、政府服务创业的环境指标和社会保护创业的环境指标等四个维度的主体指标,并将这4个主体指标分解为17个二级指标和44个三级指标,使得指标体系评价更加具体、详尽。等级评估采取估量法处理,由低至高分1-5五个等级,表示创业环境优势由劣到优。

根据指标体系,结合金本水乡工业园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可得出图2。可见,金本水乡工业园发展的“短板”在于中介组织、孵化器服务、政策优惠等软环境要素。

表1 园区开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四、创业环境的SWOT分析

根据以上对金本水乡工业园创业环境指标体系的分析,我们可以进行园区创业环境的SWOT分析,基于地方自身的实力,对比竞争对手,并分析地区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可能对地方带来的机会或面临的挑战,从而进一步明确园区创业环境的优、劣势,以及发展机会和面临的威胁,进而有针对性地为园区创业环境营造对症下药。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

三水区作为珠江三角洲相对后发地区,拥有相对丰富的土地、水、电、能源等资源,生产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三水区、西南街道可以发挥“后发优势”,承接珠江三角洲核心区产业结构调整后转移的产业,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和规模优势。从创业环境上看,金本水乡工业园的内部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条件和配套设施等硬件环境上,特别表现在资源丰富、生产要素低廉等方面。需注意的是,这虽然有利于增强企业创业的成本优势,但也要容易落入粗放型增长的发展模式中。

(二)内部劣势(Weaknesses)

由于工业园B区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政府对创业环境的营造和管理、以及创业扶持等诸多配套政策还处于摸索之中,软环境是金本水乡工业园最明显的内部劣势。这种软环境的比较劣势,容易影响到投资者投资的动机与欲望,影响到投资者投资回报的速度与收益,影响到投资者决策投资的数量与规模。

(三)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轨道,这成为金本水乡工业园面临着景气的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珠三角核心区诸多企业出现了外迁倾向,这已成为金本水乡工业园最明显的外部机会。金本水乡工业园乃至三水区都应充分发挥地缘、人缘、环境、资源优势,紧紧把握珠三角尤其是佛山区划调整后新一轮的产业转移,积极承接国内、国际的产业转移和扩散,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掀起招商引资的新。

(四)外部威胁(Threats)

金本水乡工业园虽然面临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外部机会,但由珠三角核心区的发展基础以及地区的迅速崛起,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如今,三水处于“两边挤”的地位:与周边的“追兵”相比,三水在政策优惠和土地价格上处于相对劣势;与周边的“标兵”相比,三水在产业配套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首先通过基本情况及条件,评估了园区开发建设的宏观背景。从发展条件和环境来看,金本水乡工业园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经济发展背景以及产业发展环境等,为园区开发建设提供了好的“大环境”,十分有利于园区的开发建设。其次,通过构建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细化、具体化园区开发建设的各种条件,并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评估。从创业环境指标来看,金本水乡工业园具有良好的硬环境,主要体现在地方经济、资金投入、区位条件、土地资源等;但在软环境上,金本水乡工业园则相对较弱,主要表现在在政策优惠、研发创新、政府服务等环节。最后,通过SWOT分析有利于清醒认识园区开发建设的“优劣机危”,使政府对园区建设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综上所述,佛山市三水区金本水乡工业园具有开发建设的可行性,但必须在园区的软环境上下功夫,政府的后期配套投入必须跟进,才能确保园区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丽莎。2006,转型经济下的北京市创业环境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沈超红,欧阳苏腾。2004,国内创业环境研究综述。企业技术开发。

3, 钱平凡。2000,孵化器运作的国际经验与我国孵化器产业的发展对策。管理世界。

4, 曹休宁。2004,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经济地理。

篇9

 

县环保局:

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根据自治区、市关于开展生态创建工作有关文件精神,自2011年开始,着手安排生态村创建工作,成立了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官昔村创建生态村规划》,并制定了创建工作计划。官昔村认真按照规划和生态村创建标准的要求开展好生态村创建工作。目前,经自查,官昔村已达到市级生态村的基本条件和考核指标要求,现特向贵局提出申报市级生态村的请求,请贵局予以批准申报。

 

                               板榄镇人民政府

                             2014年7月15日

关于木吉村申报柳州市级生态村的请示

 

 板榄镇人民政府:

 

木吉村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村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与生态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全面实现生态农业、生态环境、生态旅游等创建工程,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农村环境更加优美,群众文明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经创建生态村工作小组对全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指标自查、考核,一致认为我村已达柳州市级生态村的各项条件。为此,特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向上申报我村为“柳州市级生态村”。

 

以上请示妥否,请批示。

 

                          板榄镇木吉村民委员会

 

                             2014年7月15日

 

 

 

 

篇10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63-01

农村基础设施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与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基本公共产品,是居民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基本条件[1]。我国滞后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无疑是构建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

一、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普遍滞后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落后状态,在不少地方甚至出现了因基础设施落后或不完善而造成返贫现象[2]。相比于城市,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现象十分明显。具体表现一是供水设备不足而导致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农村的道路状况普遍较差,村与村之间在没有通公路的地方普遍是土路,并且路况很差。而有些行政村,虽然通了公路, 但管理效率往往极低。三是农村部分电网设备陈旧、没有正常的供电制度,不能保证日常的生活工作需要,经常发生停电,同时电价过高;四是农村的信息传递功能落后,电话手机的信号不稳定,电视收到的频道又极为有限。总之,农村与城市相比,基础设施普及率不高,质量上差距较大,至少过后城市十多年。

2.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问题。尽管多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在很多方面的建设资金来源仍然以民间自筹为主,例如乡镇道路、农村文化、医疗、卫生事业以及农业技术服务等等方面。同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方面,主要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政府对于建设的投资力度不足,经常受到财力的影响导致配套资金不到位。另外一方面由于农村自身经济基础较弱,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来发展基础设施,但是农村数量众多,政府的补助投入又有限,不能保证投入到每个地区。

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业部门的特殊性难以吸收社会资金

和城市相比,农村的地理条件有很大差别,人口众多,村庄分布不均,有些分布在丘陵、山区等地,其中的西部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尤为恶劣,水资源贫乏,县、镇、村之间相距较远,因此基础设施的建设难度大大增加。例如人口在百人左右的某些北方山区的村庄,自然村之间相距较远,最近的之间也有1公里左右,远的距离有5~8公里,由于这种人口规模和村庄分布,使得农村基础设施无法达到规模效应,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成本。

2.尚未制订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政策法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很难统一规划,因为它分别由国家不同部门负责,部门之间又缺少协调配合。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没有出台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管理以及招投标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国家级层面上也没有制定基本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的纲要。同时,由于建设资金不足导致规划的设计水平不高,实际建设工作中随意性现象比较普遍。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具体措施

1.制订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法规

政府要尽快出台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律法规,加强法规建设,依法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发展。我们应借鉴国际经验,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和管理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制定《农业投入法》等法律法规,确保政策的规范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使农民乐于将自己的钱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改善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

2.加大投资力度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投资规模。积极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途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力度,努力完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不断增加中央预算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尤其对于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稳定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投资金的来源,确保基础设施的中央财政支持力度。

3.合理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要在全国性的规划指导之下进行具体规划。围绕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标准,做好县域城镇体系的规划、乡镇总体的规划、村庄建设等各类规划工作。其次,应该根据具体乡镇的自身情况制定综合规划,充分考虑村与村之间、镇与村之间、镇与镇之间的基础设施衔接问题,统一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分类知道,根据不同村庄的自然、人文、地理等因素,因地制宜。还要确保具体规划与社会发展和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衔接。此外,还要加强规划管理,保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重视培训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升规划的监管水平,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

4.不断拓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阻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采用多主体筹资形式,完善包括市场、财政、非政府组织的渠道以及加强有偿筹资、征税、使用付费等手段融资。应更多地发挥民间资金的作用,特别是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发掘新的投融资方式[3]。借鉴一些常见的BOOT、BOT、PPP、股权融资等多种模式,形成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对于经营性中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可以选择现金流量好、盈利能力强且有助于引用新技术的项目使用PPP方式。引导多方力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民间资近引入激励机制,采用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农民自愿出工、出资的方式从事本地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中央今年预算内用于改善农村基本条件的建设资金总量要高于上面,明确提出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基础设施项目库,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及时掌握上级对口部门关于支农资金的投向问题,积极争取中央以及省级财政下拨资金中的各项支农资金。

参考文献:

[1]刘天军.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初探[J].经济问题,2007,(6):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