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的任务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的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的任务

篇1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国内形式更加纷繁复杂,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搞好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与改革,以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经济与社会管理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如何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技能手段,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一个挑战,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以及创新则是关键。统计学属于方法论科学,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掌握研究经济管理问题的数量分析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任务驱动法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本文首先分析目前统计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基于任务驱动的统计教学改革思路及实践途径,并对任务驱动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操作模式及效果进行总结,以供相关教师参考。

二、统计学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在众多财经类学子眼中,统计学是一门枯燥、繁琐难学的课程,这样的第一印象往往对学生学习产生严重的负面心理影响。在传统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老师仍注重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理论的演绎,使学生深陷纷繁复杂的计算中;课堂教学中仍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对“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的还不够;在教学手段上,虽然也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多数教师仅仅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示能够在传统的黑板上也能展示的教学内容而已,没有用计算机的思维来设计统计教学内容;对于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则很少讲到,甚至不少的老师根本就没有在课堂中使用统计软件来演示,如EXCEL、SPSS、SAS以及EVIEWS等的使用,不少学生学完了这门课程,不但不会使用上述统计软件,甚至都不能熟练的使用计算器上的一些较为复杂的功能,如求平均,方差、标准差等等,没有让学生体验到统计分析的乐趣与解决问题后的。

(二)课时偏少,教学目标过窄

统计学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是54个学时,由于学时过少,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训练两者之间难以找到平衡点,往往是理论讲解完了,整个学期也快结束了,然后又忙绿于期末考试的复习;而一旦真正把实训展开,又发现不够时间来完成整个内容体系的讲解,即使老师加快讲课速度完成了讲解,学生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消化和吸收这些内容。由于课时不够的客观原因以及自己安排思路的主观原因,很多老师对于大部分统计学课程都只采用理论讲授的形式,没有开设相应的实验课或安排课外实践,教学目标仍定位于课程学习考核的层面上,过于注重原理方法的掌握,很少培养学生应用统计软件来解决具体问题,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三)教材内容落后,理论与应用脱节

目前统计学的教材可以说不少,但是你挑来挑去就是找不出一本称心如意的。统计学教材的内容大部分还沿用了统计学专业的一些术语,一些基本概念比较抽象难懂,如随机变量、概率分布、抽样分布、假设检验等,没有根据专业以及学科来进行细化和改编成简单易懂的表达。教材中来自实际应用中的统计分析案例较少,教材的侧重点仍是对统计指标和统计制度的解释内容较多,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目前出版的多数教材缺乏创新,与统计软件应用结合不够,统计理论滞后于统计实践,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有些新出版的教材甚至只把原统计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调整,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们将来毕业后工作中真正需要的统计知识与技能,与实际应用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

三、教改思路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对于经济管理类的本专科学生而言,重点应该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上,任何实际操作都是在一定理论概念指导下进行的,而这正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础:构建主义[1]。从任务驱动法的理论基础可知,构建统计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首先是要构建一个共同的活动任务,也就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根据任务驱动法的核心——如何完成任务,来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统计学的最终教学目标——培养具有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下面笔者将从教学目标、教材编制、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探索统计学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目标

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提高统计教学质量和克服目前统计教学存在问题的关键。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统计学的教学目标首先要突出对学生的统计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满足本专业需要放在首位[2]。通过统计学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层次,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统计思维能力,能完全读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了解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数据搜集、整理、分析、解释能力;第二层次,培养学生将统计方法与计算机软件应用相结合的能力,特别是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决策咨询,具有定量与定性的综合分析能力,为进行生产、流通、服务、商贸、技术管理以及决策服务。

(二)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材编写与教学内容改革

1.教材编写改革

教材的质量与更新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材建设应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编写和更新。对于经济管理类的本专科学生而言,内容的选择应以实用和够用为根本原则,删减掉过多的公式推导以及与实际工作中意义不大的内容,加大统计方法与相关统计软件的应用结合,如果是专科学生,侧重于统计方法在EXCEL中的运用,如果是本科,可增加统计方法在SPSS/SAS/EVIEWS等软件上面的实现。授课的重点内容应集中在教会学生利用计算机系统来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操作上。

2.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任务驱动法的原理可推出,统计学的整个教学应分为两大部分:统计应用功能,以及由此而必须具备的统计基础理论知识。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是要转变教学重点以及课时结构安排:要从传统的教学生掌握统计学理论转向以统计软件使用和分析为重点,从传统的安排大量课时来讲解理论内容转向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实训。对于老师而言,实际上这要比单纯的讲解理论要容易的多,当然前提是老师要能熟练的运用这些统计软件,能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和解惑,同时,我们发现,在实训中,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比单纯的听理论要高的多,甚至部分在其他课堂上表现不怎么好的学生在实训课上却有着不凡的表现,比如,善于发现问题,对同一问题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等。

(三)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经管类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专门的统计专业人员,更不是统计学家,而是使其掌握利用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技能,因此,教学方式改革主要体现在突出实行项目组参与、实施案例教学和强化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等方面。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构建基于任务驱动法的统计学教学模式,见图1。

图1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统计学教学模式

1.按教学目标设计任务

任务的设计尤为重要,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效果。任务的设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在教材编制的时候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统一精心设计,将整个统计学体系内容设计成细分的任务模块;二是如果教材中没有这一部分,那么就只能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再逐个设计任务。

2.模拟情景提出细分任务

设计任务完成后,就要细化落实到课堂上来,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近似真实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下,教师根据大纲对各模块的知识要求,为各模块创设具体任务。例如在笔者的教学中,将统计学教学任务设计为四大模块:统计设计、统计调查与整理、统计分析与统计应用,部分任务如:①某某学校消费习惯调查;②南京市鼓楼区私家车消费情况调查;③某某学校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④南京市房地产价格预测分析;⑤1980-2011年南京市区民收入情况分析与预测等。在此基础上把每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再进行细化,成为学生容易掌握和解决的小任务,例如:在第一模块统计设计中,要求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设计统计调查方案,可以按表1方式列出细化任务和相关知识点。

表1 设计调查方案及相关知识点

3.师生互动,分析任务

细化好任务后,教师在后面的整个过程中主要是分析和引导的作用[3]。首先是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分析,关键点在于任务分析要循序渐进,由粗到细、逐步求精;另一方面是在学生讨论中如果他们自己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教师可以提示其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学生在对该任务进行分析,会发现一系列需要分别独立或者依次可以完成的子任务,并找出哪些要用到的旧知识,哪些需要新知识,在整个过程中,头脑风暴的作用逐渐显现,看法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不断的被修正与完善,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们解决问题正确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形成过程。

4.自主协作,完成任务

此阶段是任务驱动法的重点过程,焦点在于“如何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团队通过自己探索和互助协作展开探究活动,围绕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有目的的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尝试性探索,完成对任务的理解、目标知识的应用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此时,教师起着向导、助手或教学活动主持人的作用,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每个小组设小组组长,遇到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小组中有专门记录整个解决过程与方法的成员,有问题的时候及时反馈给教师,并在任务完成后保存完整的实训记录,以供后面在课堂上交流。

5.反馈交流,效果评价

在任务完成后,要严格执行交流评价这一过程,一方面可以对每个小组起到监督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交流,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笔者所教的班级在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所指定的一名成员将该小组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制作成PPT,并在交流会上做探讨,尤其是总结完成任务后的感受,在他们交流完后教师进行点评,点评时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创新点,尤其是鼓励其创新性以及拓展性思维,同时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通过这样的交流,能够增强学生们主动去想办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四、结论

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却没有体验到它的这一特征,责任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教师,只要我们适当引导以及付出更多的努力,完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除了上述改革思路之外,还要注意:在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及激发其求知欲,要善于提高课堂以及实训的趣味性及探索性,如制作能引起学生感兴趣的PPT课件、采用简单易懂的课堂语言、模拟逼真的商务情景、善于利用统计学软件的科学性、多利用案例教学、多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采用网络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手段、要注意课堂的互动以及案例尽量能与学生生活相关,或者当前社会的热点等学生感兴趣的事件等等。另外要注意考核方式的转变,加大平时考核力度,调整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等,比如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4],学生在实训中就会付出更多的努力,自我学习的意识会更强,在完成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的时候,也重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30.

[2]张丽英.财经类本科函授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统计教育,2007(01):32-33.

[3]Hand,David J.Modern statistics:the myth and the magic[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Theory,2009:172.

篇2

关键词: 传统人物画 宣教功能 写实 儒家 道家

对于绘画的社会功能,古人有着深刻的认识。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开篇便点明:“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形,存形美善于画。”并得出结论:“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历代统治者无不看重并强调绘画的这一宣教功能。

要体现宣教功能,人物画无疑是最佳载体,而要完成这一宣教功能,人物画就必须是写实的。从必然性角度来看,人物画的发生、发展、成熟均先于其他画科,观其发展的轨迹,它在滥觞原时期便未脱宣教功能之影响,这是其他画科所不能替代的。从必要性来看,宣教功能多是借助于一定的故事情节来实现,或为堂皇的宫室图壁装饰,或劝善戒恶,或为英主功臣图影存形,或昭示反面形象以寓劝诫,或借佛教壁画的本生故事宣扬宗教教义,这一切无不同人的活动紧密相关。正是通过表现一个个鲜明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及其组合在一起的情节场面,宣教的主旨才能表达出来。无法想象,离开写实的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宣教的内容如何落实,宣教的目的如何实现。可见,宫廷人物绘画起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枯燥甚至抽象的教化主旨经由这一媒介的阐发和形象化,变得晓畅明了,甚至如日常生活般的亲切感人,宜于被观看理解,而宣教的主旨也在潜移默化中被观者接受。而这一切必然要求人物画在技法方面的写实性。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写实性,使得画面人物形象骨肉匀称、形象真实,甚至气韵生动而传神,才能收到最佳的预期效果。应该看到,统治集团所示以宣化的对象,其主体乃是普通的人民大众,所谓的“衣冠贵胄,岩穴高士”只在少数,且其身往往便是宣教功能的执行者,因此,要想使宣教内容通俗易懂,必然要求写实的形似,以利于宣教宗旨在民间的普遍流行。

然而,以上所列毕竟是一种表象,若做更深层次的分析,当不难看出这种现象背后强大的精神支点,那便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美学思想作为其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发展产生过莫大的推动作用。孔子把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学之上,希图唤起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子之爱,从而维护社会的人际秩序,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得到和谐的发展。这样一来便极大地突出了人们相互依存的社会性,同时又把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完成看作是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因此他对于以能体现个人情感为重要特征的审美和艺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概略地说,这正分别代表着善和美的不同。徐复观先生曾指出,就中国美学史来说,美与善的矛盾反复地表现为对“声色之美”的追求同社会伦理道德要求的矛盾,文与道、华与实及情与理的矛盾,等等。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实现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必要条件,从倡导社会的和谐发展出发,孔子主张“尽善尽美”,美与善应完满地统一在一起。同时又认为善同美相比显得更为重要和根本。文艺,包括绘画首先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而存在的,自然而然地便被注入了“尽善尽美”的特质,被要求不仅在形式上是美的,能激发人的美感,而且在内容上更应该是善的,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在功能上便是要有政治教育意义,符合封建大一统思想的要求。

源于此,在绘画艺术极不发达之时便有“有虞氏彰施五彩,兴成教化”之说,而《左传》之《襄公三年》亦载:“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表现出朴素的教化目的。在绘画昌明之时,这一要求已外化为明确的言论。如《孔子家语・观周》载:“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舛纣之相,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国之所以盛也……”谢赫更在其《古画品》序中评曰:“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隋唐时期随人物画高峰的到来,其担负的宣教功能亦被在理论上作以归纳。就是素以狂怪自诩的革新派米芾之辈亦遵循“古人图画,无非劝戒”之论,并不否认绘画的宣教功能。而宋明礼学大盛时期,对之更为重视,宋濂在《画源》中强调图画功能:“古之善画者,或图《孝经》,或貌《尔雅》……下逮汉、魏、晋、梁之间;《讲学》之有图,《问礼》之有图,《列女仁智》之有图,致使图史并传,助名教而翼群伦,亦有可观者焉。”纵观古代与绘画有关的典籍,此类论述可谓俯拾皆是,充分说明对绘画宣教功能的认识被各阶层的画家所普遍接受。

这便从理论上暗暗地规定了人物画的写实属性。但中国传统的人物画虽然在总体上呈现出写实的面貌,却又并不是完全照搬客观对象,没有和对象形成一一对等的关系,而是加入画家的意绪,进行主观处理,如散点透视的空间经营、以线立骨的造型方式和随类赋彩的设色等,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面貌。这固然同中国画的观察方式、材料技法等因素有关,究其深层的文化本质,当同道家思想所形成的美学观有联系,或者说道家思想从另一向度为其提供了精神支点。

如前所述,尽管儒家思想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倡导社会的和谐发展,即肯定作为社会中一员的个体的充分发展,但同时又努力把个体的发展导向符合于社会伦理的道德规范,而后者更被看重。延伸至审美领域,对文艺“尽善尽美”的需求亦偏重于后者“尽善”之一面,结果使得文艺的天平或多或少倾向社会功能一方,具体到绘画方面便是过多承载了“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用。从艺术本体的角度来说,这无疑限制了艺术自身的发展,在这种束缚之下艺术很难走向自由状态。同时对于艺术功利性的重视很容易变成一种法度,强调人工的美和合规律性,使艺术创造陷入疆化和片面的状态。这时急需一种与之相对的美学思想对之冲突、碰撞,影响到艺术的发展,使之能够挣脱这种功利性过多的束缚,而这正是道家美学之所长。在道家思想的创始者老子看来,个体生命的合规律而又合目的地自由发展的实现,这本身就是最高的美,同时也是最高的善,但美并不从属于善,应摆脱对善的依附性,取得独立地位。庄子在此基础上把道家美学思想更加充分地加以发展,其根本出发点便是更注重对于个体人格自由的追求。据此,道家美学看到了审美和创造活动是一种消除了各种外在强制的自由活动,一种超越功利考虑的活动,因此反对用特定的社会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们的情感,同时在艺术创造上强烈主张“无法之法”,提倡天然美。道家美学的这些思想,经常成为冲破儒家美学所维护的那些已渐行僵化的法度的有力武器,成为革命的先声。可见,道家美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批叛性的因素,它更接近艺术的本体,客观上冲决着儒家美学思想中对艺术本体发展的限制。这一点对于艺术创造的潜在影响,具体地说,对于人物画在进行形似的描绘时,便不会受到客观物象具体而细微的表面现象的束缚而滑向“谨毛而失貌”的状态,而是采用“仰观俯察”的寓东方哲学意味的观察方式和“乘物以游心”的追求自由的美学理念,加入艺术家创作主体的主观意绪。这样一来,其写实自然不会作出逼肖客观物象的努力,和绝对摹仿表面真实的写实拉开了距离。更重要的是,从追求自由的意义上来说,道家美学下启魏晋玄学,而传神论的重神轻形和六法论的以气韵生动为人物画写实的最高目标但又都是玄学思辨的结果,溯其源头皆可归并到道家美学思想对艺术自觉的启迪。

同时应该看到,由于拥有同样的文化土壤,在追求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儒道两家的思想并不矛盾,因此在深层本质上二者又是相通的,而在美学方面,彼之所长正是我之所短,反之亦然。此诚如孔新苗先生所指出的:“儒家美学的世功化倾向给了艺术创作以社会实践活动,道家美学的超然性品质又保证了艺术的功利性追求能维持在审美的心境之中。”于是,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规定了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具体来说,便使得传统人物画的写实走出了一条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同时又能脱去过多规律羁绊的轨迹,而呈现出自身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第一版.

[2]周积寅编.中国画论辑要(增订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7,第一版.

篇3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在学习了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后,学生理解了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了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运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因此,学生对个体城市内部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节课从城市的群体上进行分析,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主要等级类型及影响城市等级提升的因素,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种类、功能、范围大小的差异,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及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以及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通过学生活动,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通过阅读材料、读图和案例分析,了解城市等级提升的影响因素,提高读图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了解同一区域内,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关系及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自主探究活动获取知识;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读图技能,提高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联系实际生活,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我国城市建设。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及运用。

难点:城市服务范围的形成与嵌套。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生在轻音乐背景下欣赏“世界长寿之乡――如皋市、博爱之都――南京市、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市”。2010年,如皋市的常住人口约30万人,南京市的常住人口约800万人,上海市的常住人口为2 301.92万人。

提问:这三个城市是否同一个等级的城市?(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城市有大小之分,即城市是有等级的,不同等级的城市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也有差异。

提问: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是城市人口规模,而不是土地面积。

提问:不同国家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定义和等级划分是否相同?为什么?读表1分析。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不同国家,由于疆域、人口、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城市化水平不同,对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也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国家人口在2 500以下的为镇,2 500~25 000之间的为小城市,2.5万~10万为中等城市,大于10万为大城市。国际上一般把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城市称为“超级大城市”,如纽约、东京、墨西哥、北京、上海等。那么我国的城市等级如何划分?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P25“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并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我国的城市按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的规模大小分为四类:人口100万以上为特大城市; 50万~100万为大城市;20万~50万为中等城市;

提问:根据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说说如皋市、南京市、上海市各属于哪一等级?

(通过阅读材料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做到活学活用)

过渡:城市是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不同的企业和机构,为区域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吸引着区域内的居民到城市来购物、就医、上学或寻求其它服务。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其一定的服务范围。那么,怎样确定南京市的服务范围?南京市的服务范围是否有明确的界线?(学生阅读教材,相互讨论)

教师归纳:如果把到该市来购物、就医、上学或寻求其它服务的顾客来源点画在图上,就可以大致画出这个城市的服务范围。但这个范围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

过渡: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有何差别?

展示“表2.1”和“图2.10”。

提问:①枣强镇、衡水市、石家庄市按照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分别属于什么等级?②比较枣强镇附近居民出行到衡水市和石家庄市的距离和频率。③将“活动”内容中三组有关服务种类的数字填入表2中。④列表比较三个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有什么不同?(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归纳总结: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较小;大城市提供的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较大。

过渡:城市的等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其等级可能会提高,服务范围也会随之扩大。

展示材料1“石家庄城市的发展”和全国铁路干线图。

石家庄原来是河北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当初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京汉线相交,使其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逐步发展成为级别较高的城市。现在石家庄人口已超过100万,而正定县城仍不过是座3万人的小城。

提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到石家庄从村庄发展为城市,并且城市的等级不断提高,最终成为特大城市,是什么因素促使其等级提高?(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发达的交通促使石家庄城市等级不断提高。石家庄位于京广线和石德、石太线的交通枢纽上,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像这样形成的城市还有很多,如湖南的株洲,江苏的徐州等。(学生阅读我国铁路干线图,说说经过株洲、徐州的交通干线名称)

展示材料2“大庆市发展”。

大庆市以大庆油田而得名,原为滨洲铁路萨尔图车站两侧的千里平原。1959年9月26日,松辽盆地第三号探井喷出原油。当时正是我国建国十周年大庆的前夕,为纪念这个大喜大庆的日子,因而给这个油田取名为大庆油田。大庆市区现有人口100多万。

提问:大庆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由于资源丰富,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其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促使其等级不断提升。像大庆这样由于丰富的资源而形成的城市还有很多,如四川攀枝花、安徽马鞍山等。

(通过两组材料的分析,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案例探究1:展示“图2.11 上海市地理位置示意图”,阅读“上海市城市等级的变化”,思考哪些条件促进了上海城市等级的提升?(引导学生认真读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从城市等级提升需要原材料、劳动力和农产品供应,市场、交通等条件去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

归纳总结:①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对内通过长江的航运,可以联系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工业城市,服务范围可以扩展到广阔富饶的长江流域甚至更大的地域;对外它是我国大陆向东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要道的国际港口,通过对外贸易还可以扩大其服务范围。②上海有发达的铁路网连接长江流域、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西南地区,同时又位于中国大陆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这使上海能够得到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和农产品供应,以满足大规模城市人口的需求,而且还为上海市提供了巨大的市场。③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城市的发展与拓展提供了广阔、平坦的土地条件。这些都得益于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

(通过读图、析图,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观察、归纳的能力;通过案例探究,获取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提问:根据以上材料和案例的分析,归纳城市等级的提升与哪些因素关系密切?这些因素是否决定性因素?(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资源等因素对城市等级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城市等级的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只是提供了条件,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逐渐提升其等级。

开放探究:结合如皋市区位图,讨论其能否发展成大城市?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言之有理即可)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过渡: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展示“图2.12 德国南部及其周围的城市体系”。

提问:①说说教材为什么选择“德国南部及其周围的城市体系”作为案例?②图中的城镇共有几个等级?③不同等级城镇的数目与城镇级别有什么关系?④不同等级城镇的分布与城镇级别有什么关系?⑤试解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关系。(学生认真读图,讨论分析,只要合理即可)

归纳总结:等级低的城市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小,所以数目也就多,相距较近;级别高的城市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大,所以数目少,相距较远。在每一个高等级的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或者说等级较高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多个等级较低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低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被高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所包括,高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又被更高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所包括,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过渡:有学者在研究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规律――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嵌套。同一等级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的前提条件: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影响运输的惟一因素是距离。六边形城市服务范围是如何形成的?

展示“图2.13 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形成”。

提问:①图a,为什么其服务范围是圆形?而且圆与圆之间还保留一定的距离?②b图中的圆形与a图相比,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③最后圆形的服务范围又为什么会演变成图c图中的六边形?(学生阅读材料,讨论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过渡:同一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呈六边形,不同等级的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又是如何嵌套的?

展示“图2.14 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请同学们用地理语言叙述。

教师讲解:在每个高等级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六个角上分布着中等级的城市,中等级城市的六边形服务范围比高等级城市的六边形服务范围要小;在每个中等级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六个角上分布着低等级的城市,低等级城市的六边形服务范围比中等级城市的六边形服务范围更小,以此类推,直至最低一级城市。最后不同等级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关系是相互嵌套的。

过渡:尽管这只是一种理论模式,但是六边形的嵌套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成功地运用这种理论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案例探究2:展示“图2.15 荷兰圩田居民点设置规划图”,阅读“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设计表格比较三级居民点的人口、功能、数目、相互距离等方面的差异及相互关系(学生设计如表3)。

篇4

关键词:操作系统;任务驱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最核心、最基础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的原理及实现方法是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在CC2004中,“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和软件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因此,教授好“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同时,“操作系统”又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如何把操作系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出一种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操作系统”教学人员面前的一个课题。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和硬件设备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已经今非昔比。随着操作系统的发展,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充实,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课程的发展方向,课程重点是什么,学生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是什么,如何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都是课程建设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2 “操作系统”课程特点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认为“操作系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特点:

(1) 专业知识涉及面广,知识结构分散

“操作系统”课程所需要的基础知识面较广,必须具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等多门课程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学生在知识结构不完备,缺乏系统性训练的情况下,要学好操作系统是不容易的,一些学生只求考试获得通过。因此,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较差,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操作系统”课程涉及到处理器管理、存储器管理、I/O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等五个专题,每个专题的知识结构相对独立,专题与专题之间的联系不太密切。这造成了教师在授课中难以把握重点,学生学习没有条理性等问题。

(2) 实践环节薄弱,理论难以联系实际

研究型大学的实践环节,可以以剖析操作系统的内核,编制部分操作系统模块为目标;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如果以上述目标作为实验环节是有困难的。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研究能力不够强,这些都导致了“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环节相对薄弱。一些学生学习完操作系统后,死记硬背了一堆理论知识,却不知道这些知识将怎样应用。学完课程不久,所背理论知识也就遗忘殆尽。

(3) 理论性强,概念抽象,不易理解

“操作系统”课程主要讲授操作系统原理,算法设计及实现方法。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既有系统结构设计策略,又有核心模块的设计思想,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对于这样的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

3.1理论依据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活动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任务环境和问题环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探索,提供机会并支撑学习者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

所谓“任务驱动”是学习者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能够真正内化。其中任务蕴含了学习者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蕴含了学习者需要的能力训练要求。而且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必须与任务的主题相结合。

3.2教学实践

由于“操作系统”课程在计算机领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能否学好该课程,对其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采用新的,能够引起学生对操作系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在课程建设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能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法,还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上述想法,我们在“操作系统”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与推行改革之前的教学方法比较,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明显优于以前,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培养起来,更加具有研究开拓,不断进取的思想和能力。

4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一般可分为任务设计、分析探索和效果评价等3个阶段。

4.1任务设计阶段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提出是前提条件,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核心。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成败。因此,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第一步,也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关键。

教师要站在稍超前于学生智能发展水平的高度上,提出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获取知识的有意义的任务,设计的任务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若能创造一种真实的问题情境,无疑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只有任务明确、编排合理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下,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把知识点分成一个个相对容易完成的小任务。这些任务与任务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通过小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设计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别提出恰当的基本目标、发展目标。基本目标通过努力人人都应达到,而发展目标则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继续追求,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精神。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任务的形式一般有三种:

(1) 第一种形式:任务要求非常明确,有统一的模式,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只需完成一两个知识点的任务即可。如在存储管理中给学生讲授了固定分区的思想之后,要求学生设计出固定分区管理的数据结构。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教学的初级阶段。

(2) 第二种形式:任务的一部分内容是教师明确要求的,另一部分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如在讲解了连续分区存储管理之后,分析连续存储管理方式的缺点,要求学生设计一种离散存储管理方式,方法不限,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教学的第二阶段。

(3) 第三种形式:教师只给出任务的原则性的要求,大部分内容由学生自由发挥。如给学生介绍在大型系统中,对读盘的速度要求很高,要求学生对信息传输所花时间进行分析,找出主要矛盾,并设计一种或几种调度算法优化读盘速度。这种形式适用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发展其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精神。

4.2分析探索阶段

分析任务是任务驱动法中必要的环节。教师对任务进行适当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少走弯路,减少盲目性。一般来说,任务给出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该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搜集相关的资料,分析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存在哪些问题。如果完成任务的知识没有学习过,即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是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对任务分析之后,就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阶段。这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可以进行适当的启发,给出合理建议,提供学生所需的资料,也可以参与其中讨论。教师设计的任务可以由学生个人完成,也可以分小组完成。“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是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4.3总结评价阶段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及时间的限制,学生完成了任务并不等于完成了知识技能的建构。还必须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总结反思,分析其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得失。

评价的第一阶段是教师参与学生的总结性讨论,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不完善的地方做相应的修改,如有必要,可以在班级集体交流中进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评价的第二阶段是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案及实施方法给予评价和总结。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应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等等。教师的评价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信心,充分肯定其优点,使学生体验到成功者的快乐,以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

评价活动主要是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是一个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样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风格的学生,可以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相互交流中产生新的认识。而教师也可从学生的一些创意作品中得到启发,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任务评价活动使教师和学生在某种程度上都得到了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学生成果的静态评价,还包括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通过教师的点评帮助学生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路和行为,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消化。

5结束语

通过教学改革,“操作系统”课程已经由原来学生不愿意听课,只求能够过关的课程,变成了最爱上的课程之一。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但学到了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而且学会了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考试成绩及能力培养双丰收,经过几年的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操作系统”这样一门原来大家都认为难教的课程,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把改革成果推广到专业教育的各个层面,为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吕品.《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互动式”教学研究与探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4):26-28.

[2] 李卓玲.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策略与实施[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 35-36.

[3] 张明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在高等师范院校中的教学改革探讨[J].淮北煤师院学报,2007(3):33-37.

篇5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 交流实践 工程机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f Task Driving Teaching Method i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Hydraulic System Troubleshooting Teaching

QIANG Tianlin

(Technical School of China Railway 20 Bereau Group Co., Ltd, Weinan, Shaanxi 714000)

Abstract Professional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method reform is one of the key in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reform. "Guiding by project, task driving " teaching method for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apacity plays an important, and it is increasingly affected by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attention, based on engineering machinery driving teaching as an example, explores and reflects this method.

Key words task driving teaching method; communication practice; engineering machinery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中等职业教育面对的对象大都是初中毕业生,自控能力不强、基础差,在学习中不会很主动、很积极地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果都不是很好。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排除课程实践性强,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精神与创新能力。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专业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学生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于学习工程机械驾驶与维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排除课程教学中已得到运用,就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要有效地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基本知识的落实,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排除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根本任务是传授液压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职业素质。学生学好了基础知识,就能实现学习的迁移,练好基本技能才能顺利完成任务目标。因此教师要确立教学目标,高度重视对液压系统基础知识的落实。

2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要有明确的目标

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布置本课程、本阶段、本单元、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学习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其他的可以一概先不涉及,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当然,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学习“液压缸和辅助元件的故障与排除”一章时,要求每一组同学维修一台液压千斤顶。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液压缸的工作原理;(2)液压缸故障分析 ;(3)密封圈的分类及作用;(4)液压缸故障排除。把这4个知识点隐含在1个小任务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一个小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学生会不断获得成就感,更大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对于初学者来说,还将逐步消除对液压系统的神秘感,而且还会不断地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在液压系统故障排除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参观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下转第40页)(上接第24页)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任务”设计还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液压系统故障排除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所选择的内容既不能偏高(多),也不能过低(少)。高(多)了,学生望而却步,无从入手;低(少)了,学生觉得淡而无味,显得无事可做。在学生学习内容划分、任务设计的过程中力求做到科学准确,系统适量,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也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任务”设计要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因此“任务驱动”教学中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必须有吸引力。如果学生对你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该任务一定是失败的。笔者通常以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向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积极的完成任务,提高其学习效果。比如,在组织学生上课时,教师可以确定一些有意思的维修目标,让学生为了这个目标而去探索它的实现方法,尽量将探究知识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例如在学习齿轮泵与齿轮马达的故障与排除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混凝土罐车,讨论液压泵及液压马达的作用;在学习装载机液压液力系统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装载机、数清装载机上的液压缸数目、说出它们的作用;课余活动时,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各类液压机械,探讨2012年春晚的舞台结构与控制;在学习压力控制阀时可以让学生分析洗车店的高压水枪,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校实际,要有可操作性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排除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这门课上用“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法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观察、动手维修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后,关键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设计出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篇6

关键词:任务驱动;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264-02

一、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量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都需要通过联系实际才能深刻理解,但是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实践教学却不尽如人意。经过笔者对经管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学习状况调查发现:由于经管类的学生没有相关的信息技术背景,教学内容又比较抽象,所以学习这门课程普遍反映比较吃力。基于目前课程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自我实践和自主探究,在综合实训的项目中体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原理与开发过程,从而实现操作技能的提高是最好的途径,而任务驱动正是搭建这一平台的重要载体。“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基于任务驱动的管理信息系统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一)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一般划分为如下四个知识模块:管理信息系统概述、技术基础、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管理。目前各个院校的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化的模式。本文中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主要以黄梯云教授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为参考,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经管类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四大实验项目,分别为管理信息系统认识实验、基于WEB的开发技术实验、数据库操作实验、系统设计与实施实验,总实验学时为12学时。管理信息系统认识实验主要通过对医院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使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产生直观的认识。该实验项目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管理信息系统概述后进行;基于WEB的开发技术实验主要通过网页制作来掌握HTML语言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数据库操作实验项目是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重点,一般经管类的学生对数据库比较陌生,安排数据库设计与操作实验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系统设计与实施实验是一个综合实验,主要通过开发简单的登录程序将软件开发中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的三大过程融会贯通。管理信息系统认识实验属于管理信息系统概述知识模块,基于WEB的开发技术实验和数据库设计与操作实验属于技术基础知识模块,系统设计与实施实验属于信息系统开发知识模块。实验项目都是理论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对于理论教学来说既是巩固又是拓展,可谓是相辅相成。

(二)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以任务为主线,围绕任务开展教学活动。因此,任务的设计非常关键。好的任务设计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能使学生在任务探索中解决问题,潜移默化地实现知识的迁移。笔者在设计任务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三大原则:一是简单性。由于针对的主要是经管类的学生,所以任务的设计不宜太过复杂,太难的任务很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当任务设置高不可攀时,任务就形同虚设;二是实用性。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所以笔者在任务设计时尽量选择一些紧密联系实际的任务展开;三是可衡量性。任务驱动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任务评价,明确的、可度量的任务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非常积极的激励作用。具体任务设计如下页表1所示。

三、基于任务驱动的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实施―以数据库实验为例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包含任务设计、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几个环节。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将实验的要求和内容进行分解,设计成具体的任务,明确每项任务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任务。接下来以《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实验为例阐述一下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任务设计

设计任务工作是由教师完成的。数据库实验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该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子目标:一是利用概念模型和关系模型进行数据库的设计;二是掌握数据库操作的基本语言SQL语言。根据以上教学目标,设计本次实验任务如下:设计一个包含学生基本信息、课程基本信息、选课基本信息、教师基本信息四大数据表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数据库,并在输入指定原始数据基础上,按要求进行数据库四大操作(查询、更新、插入、删除)。整个任务以学生最为熟悉的成绩管理系统为例,消除了学生的认识障碍,巧妙贯穿了数据库的设计与操作整个过程,由浅入深,难度适中,即体现了教学目的,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任务分析

正确分析任务是任务完成的保证。提出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找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找出相应知识点。在实现任务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有基本的知识积累。数据库实验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概念模型的建立与使用、关系模型的建立与使用、SQL语言的语法结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对这些知识点中的难点与重点,教师首先进行必要的讲解、示范或提示,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

(三)任务实施

在任务实施阶段,学生是主体,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学习活动,对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消化,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完成各项任务。分组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广开言路,最终形成各自结果。比如E-R模型设计阶段,将具体设计任务分配给各组后,可以在限定的时间内,由各组代表讲解设计的模型,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设计成效,接着一定要指出各组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监督、解答疑点、鼓励学生探索问题。不过,在完成数据库设计时,老师需要进行分阶段地总结,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因为如果学生在数据库设计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接下来的数据库查询操作,所以分阶段的总结与引导有助于学生建立实验信心,保持一致进度,进而提高实验效果。

(四)任务评价

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教师应当及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反馈、点评。由于本次实验的任务分解为两个子任务,所以任务的评价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数据库设计的评价,数据库设计的评价在课堂上完成,先由一个小组的同学将他们的数据库设计结果写到黑板上,其他组的同学对该结果进行讨论与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与完善,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动态打分;二是数据库操作的评价,数据库操作评价在课后完成,在实验课程结束前,学生先将他们新建的数据库和实验报告上传至教师指定的文件夹中,教师通过课后批改,然后就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反馈。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经管类学生的特点,重新设计了基于任务驱动的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实施。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运用任务驱动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黄荣兵,刘孝群.基于任务驱动的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32).

[2]张晋,王晓静,程英.通识教育平台下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篇7

【关键词】无偿献血 不良反应 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190-01一、正文

献血不良反应在采血过程中时有发生,它是献血者在采集过程中或采血后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系列短暂性不适。一般健康适龄者一次献血200-400ml不会出现低血容量等不适症状[1],但在实际中,部分献血者可能因心理,身体、环境等各种因素,而出现各种献血不良反应,这种不良反应是难以避免的,而且有一定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一些人对无偿献血的参与,影响了无偿献血的工作的开展,同时会影响献血者的健康。为了更好地开展献血工作,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稳定和扩大献血队伍。对我市2012年12月1日-2012年12月31日9235例献血者,在采血中和采血后出现的不良反应102人(发生率为1.1%)经及时对症处理和护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二、资料与方法

2.1、资料来源 铜仁市中心血站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无偿献血者9235名,其中男4758名,女4477名,健康检查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GB18467-2011。资料来源真实。

2.2、方法 所有献血者均采用一次性塑料血袋200ml或400ml和去白细胞采输血器采血,按输血技术操作规程采集200ml或400ml全血,采血针16C(四川南格尔生物医学股份有限公司)。

2.3、判定标准[2](1)轻度:头晕、心慌、面色仓白;(2)中度:除止述症状外、皮肤湿冷、出冷汗、心悸、胸闷、恶心、呕吐等;(3)重度:除上述症状外,神志模糊,惊厥伴晕厥等。

2.4、不良反应的护理 对轻度或中度的献血反应一般置头低脚高位平躺休息一会儿或饮用些糖水即可,对重度者应中止献血,使其平卧,针灸或掐人中,密切观察血压、脉博,心率、体温的变化,必要时可静脉输注葡萄糖注射液及镇静剂[3]。

2.5、不良反应的原因 (1)必理因素:由于对献血知识了解不够,首次献血者通常看到采血的大针头感到恐惧、紧张而出现反应,或者看到其他人反应而引发连锁反应。(2)环境因素:由于我站大部分血液是在流动采血车上采集,采血车空间小,献血者在拥挤、嘈杂、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下时间太长,容易导致心情烦燥不安而引起反应。(3)自身因素:个别由于睡眠不足,过度疲劳或者空服、饥饿等原因。

2.6、不良反应的护理

2.6.1 采血前的护理 采血护士自身情绪对献血反应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采血护士衣帽整齐、举止文静、大方得体、语言谦和亲切自然、操作娴熟认真就是一种子选良好的护理。

2.6.2 献血过程中的护理 因无偿献血者的文化层次不同,解释用词需通俗易懂。比如对那些怕疼的献血者,要给予鼓励性的语言,转移、消除其紧张情绪,避免在献血者心理上形成暗示,尽可能避免交谈与献血有关的内容,谈一些轻松的话题。穿刺完毕,用一只手压住献血者穿刺部位,一只手帮助他们松握拳头,且边与献血者交谈。

2.6.3 献血后的护理 在完成献血后,献血者必须休息15分钟左右。在此期间,提供一些液体营养品,如,糖水、牛奶等。要告诉他们献血后的注意事项:需喝比平时多一点的流汁液体,以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静脉针眼上用绷带包扎好,半小时后取下;献血当晚早休息。

2.7、统计方法:唐山软件系统数据及献血者不良反应登记表,数据分类统计。

三、结果

四、讨论

通过上述结果表明,各种献血不良反应通常都是精神、心理因素(占52.94%),自身因素(占35.29%)和环境因素(占11.76%)诱发的与献血量的多少无关。但是如果救治护理不当,轻则影响采血工作的正常进行,重则影响献血者的身心健康,所以采取正确的预防护理可以避免大部分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

4.1、消除精神紧张因素 献血前安排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良好的专业技术、外表整洁,和蔼诚恳的态度可使献血者感到亲近,增加信赖感、消除恐惧感,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温馨的采血环境,可在采血处播放轻音乐或电视,献血时医护人员用轻松、愉快的语言主动交谈,宣传相关的献血生理知识和注意事项,可使其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恐惧心理,让其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顺利完成献血。

4.2、严格的健康检查,献血前必须按《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进行严格的体检,全面了解献血者的身体状况,并告之献血者做好充分的献血准备,指导献血者正确食用早餐,决不能空腹采血以预防低血糖反应。并且要求献血者一定要进行充分的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和思想放松,对精神差,睡眠欠佳,身体疲倦者,建议改日来献。这样既保障血液的质量又可预防因疲倦引发的献血反应。

4.3、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 环境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情绪、环境因素也是导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喧闹、拥挤、嘈杂、空气不流通的环境容易导致献血者的心情烦燥,所以要尽量保障采血区光线充足、整洁、明亮、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安静舒适,为献血者创造一个温馨的采血环境。

4.4、提高采血人员的技能 采血人员熟练掌握采血操作技术规程,做到进针准确,操作轻柔尽量做到一针见血避免由于疼痛刺激引起的不良反应。进针后要注意观察献血者的反应,如出现精神紧张、心慌、头晕、面色仓白、出冷汗等轻度反应,应立即停止采血及时处理,避免出现其它严重反应,对采血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提高采血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献血者。

参考文献

[1]王培华 献血 输血技术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5

篇8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Excel公式与函数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探讨了在教学中结合专业,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工作过程导向,将“任务”知识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以提高计算机统考“合并计算”题目的得分率的方法。

关键词 :合并计算任务驱动 Excel公式与函数

根据粤人社办〔2012〕457号文要求,计算机统考成绩已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毕业率的指标之一。为提升“合并计算”得分率,笔者根据课程内容与专业特点,采用任务驱动实施“Excel公式与函数”教学。

一、基于任务驱动的Excel公式与函数教学

1.学材分析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工作过程导向”将“任务”知识融入到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实践、体会、理解,最终掌握公式与函数的运用。

2.学生分析

前期学生已经掌握了在工作表中输入数据、编辑、修饰工作表、绝对和相对地址的引用等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如何在Excel中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本课以营销专业为例,学生对销售利润、税金、统计等话题比较有兴趣,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知识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法的应用

在教法应用上,采用任务驱动法、演示讲解法、设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方法上,采用观察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尝试法等。

4.教学过程

通过“悠然创意礼品网店销售表”,创设情境,循序渐进,提出四个工作任务。

二、案例分析和教学效果

本实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就题论题、直接演示的教学方法,以学生感兴趣的实际工作和生活问题导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求学。

1.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导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笔者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设计了帮助“悠然创意礼品网店”店主小张分析“商品销售统计表”的工作任务。网上开店是热门话题,也是学生专业课程与实践学习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能激起学生很大的兴趣,有利于师生共同完成整个教学活动。整堂课主要围绕“悠然创意礼品网店”的主题开展教学活动。

2.讲解公式的作用及格式

紧接着教师延续导入中的问题,讲解公式的作用及格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学以致用,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且注意力高度集中。显然学生仅仅理解了知识点还远远不够,因此通过让学生完成“任务一:初级实践——悠然创意礼品网店销售表(库存数、售价、销售收入、销售税金等)的计算”,学习公式应用。设计的4个小问题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强化,让学生处于解决一个问题后再抛出一个新的问题,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状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积累知识、技能,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

学生有一定的能力差异,笔者在本节课中抓住学生间的差异设计了下面的教学活动。即通过“任务二与三:提升与深入实践——悠然创意礼品网店销售表(销售利润、月总销售利润、月销售最多商品的数量、月销售最少商品的数量、日平均收入等)分析计算”及其延伸,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从公式应用到函数应用的过渡;二是突出绝对引用与相对引用的区别,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三是减少能力较弱学生的懒惰心理,促使他们与其他同学共同学习。随着任务二和三的深入,不仅学习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而且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最后设计“任务四:提高实践——计算机成绩表(总评、班总分与班平均分)”。不但可以提供给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实践的机会,而且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

3.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巩固练习题、统考真题

为了强化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引导学生分析、统计“班级成绩表”和“往届统考真题练习”等课外作业来进一步巩固Excel公式与函数的运用,从而掌握统考考点——“合并计算”。

篇9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同步测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单选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把86.4平均分成16份,每份是(

A

.

0.54

B

.

5.4

C

.

54

D

.

540

二、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2.

(2分)检查下面的数学作业.

3.

(2分)判断对错

三、计算题

(共1题;共5分)

4.

(5分)列竖式计算

(1)20.8÷8=

(2)7.2÷3=

(3)17.1÷9=

(4)51.3÷3=

四、应用题

(共1题;共5分)

5.

(5分)我国有五大淡水湖,其中鄱阳湖最大,面积为2933平方千米,巢湖居第五,面积为770平方千米。鄱阳湖的面积约是巢湖面积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五、填空题

(共14题;共31分)

6.

(2分)5.544÷36=_______

7.

(2分)注意不要漏了0!

0.024÷5=_______

0.21÷12=_______

0.544÷8=_______

8.

(2分)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9.6,其中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_______

9.

(2分)84.78÷27=_______

10.

(2分)根据585÷13=45,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5.85÷0.13=_______。

(2)58.5÷_______=45。

(3)_______÷0.013=45。

11.

(2分)口算.

5.1÷17=_______

0.26×0.4=_______

0.27÷0.3=_______

0.25×4=_______

12.

(2分)计算

(1)77.6÷16=_______

(2)33.8÷5=_______

13.

(2分)4.8÷6是把48个_______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8个_______。

14.

(1分)8÷5=_______

15.

(2分)直接写出得数

2.1+3.4=_______

8.3+1.7=_______

1-0.01=_______

0.6×0.6=_______

3.2×3=_______

0.45÷9=_______

4.6÷100=_______

10×2.01=_______

8×0.4=_______

1.9×4×0.5=_______

0.9+99×0.9=_______

5-1.4-1.6=_______

16.

(2分)小强家一年的水费是120.6元,他家平均每月的水费是_______元。

17.

(2分)直接写出得数.

1÷2=_______

4÷5=_______

2÷4=_______

6÷5=_______

18.

(6分)计算

40.3÷65=_______

45.9÷34=_______

19.

(2分)直接写出得数.

1.5÷0.5=_______

5.1÷1.7=_______

6.9÷2.3=_______

5.02÷0.01=_______

0.66÷0.3=_______

42.5÷425=_______

0.4÷0.02=_______

1.21÷0.11=_______

1.25÷0.125=_______

0.6÷0.15=_______

0.02÷0.4=_______

49÷0.07=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共1题;共2分)

1-1、

二、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2-1、

3-1、

三、计算题

(共1题;共5分)

4-1、

4-2、

4-3、

4-4、

四、应用题

(共1题;共5分)

5-1、

五、填空题

(共14题;共31分)

6-1、

7-1、

8-1、

9-1、

10-1、

10-2、

10-3、

11-1、

12-1、

12-2、

13-1、

14-1、

15-1、

16-1、

17-1、

篇10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国家“十三五”规划)正式。规划第十六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专栏25文化重大工程”第六项“中华典籍整理”明确提出要“加强修史修志”。这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将“地方史与地方志”列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题目之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写明“加强修史修志”的内容,明确将地方志事业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这是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总理、刘延东副总理重要批示、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行动指南,对推进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做好学习贯彻工作,现通知如下:

第一,要结合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和总理、刘延东副总理重要批示、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国家“十三五”规划,从国家战略高度认真研究新时期地方志事业的地位和作用,赓续传统,创新理念,凝心聚力,保持态势,高位运行,共同续写中国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华章。

第二,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抓紧制定本地地方志事业“十三五”规划或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方案。《规划纲要》出台后,山西、吉林、福建、江西、山东等省先后出台本地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或规划纲要,内蒙古、江苏、湖北、广西等省(区)先后出台贯彻《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或方案,辽宁、湖南等省出台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工作不断深入。在以上成绩基础上,要紧抓战略机遇,已经出台规划或实施意见的,要抓紧贯彻落实:没有出台的,要抓紧工作,争取早日出台。同时,各地要对照国家“十三五”规划,努力争取把地方志工作纳入本地“十三五”发展规划,列入本级政府今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第三,要结合纪念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10周年之机,全面落实依法治志原则,全面把握依法治志的内涵、目标及其实施路径。要通过举行各种座谈会、研讨会或组织撰写主题宣传文章等,加大宣传贯彻力度,为深入推进依法治志营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地方志法规规章体系及其配套制度体系,尚未出台地方志法规、规章的地方,要抓紧努力:要积极联系地方人大、法制办、督查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或行政督查,加大依法开展地方志工作的力度。今年5月,中指办将隆重举行纪念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10周年座谈会,请各地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第四,要加强统筹安排,进一步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各地要准确把握《规划纲要》确定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按照《关于贯彻落实的意见》(中指组字[2015]4号)的要求,以贯彻落实“一纳入、八到位”为主线,坚持全面统筹、协调发展,抓紧提出明晰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并倒排工期,量化程序,细化责任,强化督导,确保按时完成规划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