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困惑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困惑

篇1

一、什么是小学数学文化课

小学数学文化课是以数学文化作为教学内容,旨在增强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深刻理解数学的内涵,开拓学科视野,提高数学素养的一种数学课型。

上好小学数学文化课的前提是要对小学数学文化有一定的认识。顾沛曾说,数学文化狭义上指数学的思想、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上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西南大学宋乃庆研究团队认为,数学文化是数学知识、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数学意识、数学事件等的综合。

二、教师上小学数学文化课的困惑

数学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文化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困惑。

(一)数学文化知识欠缺

作为普通的数学老师,虽然有丰富的数学教学经验,但是自身对数学文化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数学老师在师范教育里所学的都是按知识体系编排的数学知识或者相关的教材教法,其中有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但缺乏从数学文化的视角进行相关的数学文化的学习。

(二)教师培训相对缺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相配套的小学数学教材出来后,北碚区对全员数学教师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新课标培训,并连续多年对数学教师进行分册教材培训,细到对每个例题的理解和处理。而对小学数学文化课的教学,却没有对数学教师进行相关的理念培训和教材培训。

(三)教学设计定位不清

教师上小学数学文化课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文化课到底是数学课、文化课、故事课、游戏课,还是数学文化课;到底是解题,还是数学文化的介绍;如何将几幅静态的连环画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生动有趣地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上出小学数学文化课的味道来等,这些都是在教学设计中要面临的问题。

(四)优秀课例参考较少

到底什么样的小学数学文化课才是一节好课,老师们心中没有标准。同样,由于只有部分实验学校在进行实验,老师们对优秀的数学文化课例见得少或没有见过,都是自己或者学校数学团队在摸索,值得参考借鉴的优秀课例较少。

三、如何上好小学数学文化课

小学数学文化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教师们都没有经验与积累。数学文化课该如何上呢?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文化课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只有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了才能上出符合数学文化要求的数学文化课。如,宋乃庆团队编写的《小学数学文化丛书》和《小学数学文化读本》,其中的每个故事都有明确的分类。如,“千手观音的震撼”是属于艺术与数学,可以拟定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从不同角度拍摄物体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2)初步了解构图的“三分法则”,感受“三分法则”拍摄照片的效果,尝试用“三分法则”进行模拟拍摄。(3)在用数学的眼光分析摄影作品的过程中,体会摄影与数学的联系,感受数学和艺术的魅力。以上三条教学目标中,第一条和第二条是理解和初步了解,第三条是教学的重点。

(二)降低知识难度

小学数学文化课中必然会涉及很多的数学知识,如,“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中的统筹法中的泡茶问题;优选法中的二分法、三分法等。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小学数学文化课中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一定要降低难度。如用三分法找次品,“在3个玻璃球中,有1个球较轻,如果用天平来称,最少需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只需称一次就可以找到次品,即选的两个,要么一样重,剩下的是次品;要么有轻有重,轻的是次品,剩下的一个不用再称。然后,引导学生去研究4个球、9个球都是需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对于称的次数是3的N次方这个规律,如果在n堂上让学生去探究理解,就会把数学文化课上成奥数课、思维训练课,那就失去了数学文化课的教学意义。教学中对于三分法如何分组、如何找次数、称的次数与3的几次方有关等知识,我们采用了视频与画外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介绍,图文并茂,声音与过程同步展现思维过程,既降低了数学思维的难度,又体现了华罗庚对三分法的研究以及总结出的规律,感受华罗庚的伟大成就。

(三)提升已有经验

很多小学数学文化课,都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课前查询大量与本节数学文化课相关的资料,这些知识经验或查询的资料怎样才能用好呢?实践告诉老师,对于这个环节教学一定要对已有经验进行提升。

如,“中国历史名题――鸡兔同笼”课前布置学生去了解“鸡兔同笼”的相关资料。课堂学生交流:鸡兔同笼的来历,鸡兔同笼的解法,还有鸡兔同笼的应用等,这些反馈都是零散的、不完整的,并没有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教师应系统地对“鸡兔同笼”起源、发展、应用等进行归纳整理介绍。“鸡兔同笼”的最早记录在我国古代1500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下卷)》31题里,原题是“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有几何?”这个问题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不仅可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还可以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明代程大位所著的《算法统宗》也收录了这个问题,其中对问题的叙述把“雉”改成了“鸡”,鸡兔同笼的说法就沿用至今。“鸡兔同笼”问题后来又传到了日本成为“鹤龟算”。“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类数学妙题,是前人探究出来的知识成果,它集题目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四)数学和文化并重

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一、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意识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应该把“问题式引导学习”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而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在具体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将会对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起到较大的作用。教师可以从下述几点做起: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众所周知,学生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高中数学课堂中很多学生之所以不会向老师提出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害怕所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幼稚而遭受到同学们的讥笑,也就不愿意、也不会提出问题。所以在小学语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断的鼓励学生提出困惑及问题,争取让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大胆质疑,对于不懂的知识也能勇敢的提出问题。

2.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主体的差异性,比如教师对那些语文基础薄弱和胆子较小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耐心的加以解答,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对他们的勇气加以表扬,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而对于某些喜欢提出问题而不注重要点的同学,教师则应该耐心引导。但是对于语文基础知识比较强、好学的学生就要进一步的反问,进而培养这一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营造提问氛围

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意识可以通过营造提问氛围来实现,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不断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在将要下课的时候留出几分钟时间让个学生,让每一位同学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老师在课堂课后抽出时间对有质量的问题加以解决。这就形成了人人参与提问的良好氛围,也就间接使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意识得到培养。

二、向学生传授提问的方法

1.提高问题质量

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当中传授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所提问题具有一定的质量。正所谓疑问是发现之母,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如何提问题,在何处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发挥出主导作用,不断的对学生加以点拨与引导,从而使学生所提问题具有质量。通常情况下,问题的提出是从结论入手的,这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运用的方法。但是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教材上的经典例题,并根据课本上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这样提出问题: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次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对练习题进行自主探究,根据具体题目来提出困惑,比如对解决语文阅读题方法的探究和方法运用的探究都比较有质量。另外,提高问题质量还可以从矛盾着手,让学生多思考问题的难点在哪里,如何会出现这一难点等。

2.充分挖掘教材中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的教材会涉及到很多的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方便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小学生对知识有着充足的好奇心,他们往往会对教材中的知识感到不满意或不满足。教师就要对教材中的问题挖掘透彻,揣测编者的意图,精心巧妙地设计问题,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拓宽学生的思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一个具有创造性的问题,通常也会引起同学们积极的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就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惑及问题进行了解,并积极的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并进一步的提出困惑。

1.从问题中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语文习题来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大胆的想象与扩展,让语文习题的解决转变为探索语文知识,这样一定程度上也免去了解题的枯燥。然后老师就发挥其主导作用,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一一解决,这样的提问具有针对性,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2.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过分重视理论的教授,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将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更不得用能力的提高了,以至于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便不知从何下手加以解决。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点来看,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理解,它起到的仅仅是一个载体作用,最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提问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这关系着学生的听课状态、知识的掌握度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如果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那么就会大大提升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素养

如今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已不单纯的只是上好一堂课,而更多地体现为如何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尤其需要正确把握自身职责的转变,积极领会现代社会的要求,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应兼顾自身素质的提升,这也是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现实要求。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历届大纲相比。人文性是《标准》在语文课性质认识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并作为一条红线贯串于整个《标准》之中,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人文”按现代汉语解释是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即指一定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在自身的知识结构总体中,应把历史、哲学、语言学、考古学、法学、文艺批评与历史、伦理以及历史和哲学方法等社会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总体中,并加强上述方面的修养。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性质之一,语文是“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课程。”它还具备了其他学科所无法一体涵容的伦理、道德、艺术、审美、情感、哲学思想等因素。文以载道、载情、载史、载文。另外,语文本身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的具体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材料加以整合处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展示丰富的历史背景,创设出语文知识应用的现实情境来。其次要掌握比较宽厚的语文学科知识。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语文知识方面全面掌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典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语文学科知识,要在听说读写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对这些必须达到全面扎实、尽可能做到精通,对其所有问题都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解读教材应该是理性的,而不是随意的。教师理解文章肤浅,我们的孩子自然也会肤浅,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颤动。教学中的人文底蕴,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用心感悟,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加工,感染我们的孩子,内隐地使他们提高审美素养、道德情操,提升人文修养。

二、转变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

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则主张教学活动以教师为本,师道尊严,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与主体,学生围着教师转,绝对服从教师。上课是老师讲学生听,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厌烦、疲倦,缺乏思维和积极性。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师生平等、民主,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指导者、引路人。

课堂是显示教师人生价值的舞台,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课堂的的活力。而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促进者、学生的帮助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关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天地,教学不是为了控制学生,而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从讲台走向学生,与生为善,以退求进,以学论教,以学定教。将课堂教学的视线集中到学生身上,把课堂还给学生,走到孩子们中间去,与他们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融合到他们中间去,创出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

三、加强文学素养储备

篇4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困惑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73-02

一、存在的主要困惑

课改的关键在实施,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学效率仍然低下,教师教学困惑层出不穷。

1.教学目标的定位如何才算合理?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还是以测试成绩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的目标定位何在?

2.如何立足课堂,有效教学?现在有些教师习惯于课堂满堂说,课下再作业;家长习惯于学校没有学懂,课外再来补。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我们该如何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3.语文教师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小学语文课该侧重教什么?不少资深人士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可不少人又感慨:耗时多,收益少。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打造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之高效课堂呢?

4.如何实现新课改课堂教学与学生应试成绩不相冲突?新课改大力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的确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可我们又得迎接学生应试能力的测试。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是能够让学生考好的教学,能够得到高分的教学,否则何谈“课改”呢?

二、建议与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扭转语文课堂教学不活跃的局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把握关键目标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有“预期目的”的,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三维目标。但一节课就只有四十分钟,因此,我觉得在众多的教学目标中,我们应该把握关键,这个关键目标不用多但应该实在、重要、主要。关键目标从哪里来?就从本年段的教学重点中来,从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中来,从学生的问题中来。教学目标是多元的,同时也是预设的,要把握好关键目标,教师要潜心研究文本,充分挖掘蕴藏在文本中的多元目标,实现教学目标与文本的沟通,寓教于文,真正做到制订教学目标既全面又科学,定位有重点,恰到好处。

2.“训练”“阅读”,不可偏颇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训练”与“感悟”是落实语文学习中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途径,因此,只强调“训练”或“感悟”而丢弃另一方都会有失偏颇。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感悟”中结合“训练”,“训练”中加深“感悟”。“训练”使之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化则更熟,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3.精心组织合作学习

走进当今的课堂,合作学习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随处可见。但观察研究发现,教学实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还不成熟。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应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开始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并对操作程序给予说明。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合作学习的时间问题;其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总结。

4.学生逐渐习得方法

古语曰:“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思想。让学生习得学法,是课堂高效的一个大的工程。

布鲁纳认为:教育的经济法则,是需要学生记住的事实愈少,掌握的学习方法愈多,就愈经济。文以载法,教师有效地借助文本,用发现法、比较法等细致地引导习得方法,寓教“学法”于学课文之中,寓学“学法”于听说读写之中。我想学法指导就应该像张飞穿针――粗中有细,简单而不草率,就应该如春雨――润物无声,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让学生未来的学习充满动力、充满能力。

5.善于反思,加强学习。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教育要现代化,教师必须专业化。“一次充电,永远放电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师首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形成终身学习社会的基石。当今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教师本身要有一桶水”,而是“教师要有一河长流水”。而只有教师本身知识丰富了,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才能让学生信服。

诚然,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仍旧困惑良多,但我们必将风雨兼程,收获如彩虹般绚丽的教学之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要静下心来看语文,常常反思: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将依旧是我们的教学上的座右铭。

参考文献:

[1]朱宁波,张萍 .《组织合作学习 教师该做什么》《人民教育》2003.9.

篇5

一、语言要规范准确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语言要规范准确。教师的普通话必须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为了不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用词要准确,切不可出现模棱两可的讲解。同时,教学语言要精炼,尽量用最少的语言进行表达,在有效时间内传达最大量的信息,教师不能滔滔不绝地进行讲解,以免造成学生听觉上的疲劳。小学语文教学中规范准确的教学语言可以为学生起到示范性作用,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二、语言要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营造一节耐人回味、乐在其中的课,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不应该使教学模式化、语言僵硬化,而应该将语言与教学内容情境融为一体,如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抽象化为具体。生动形象的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就是让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语言将教学内容绘声绘色地再现出来,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三、语言要幽默风趣

幽默是语言艺术中的一种,因此幽默是教学中最主要、最得力的助手,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有效地处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激发小学生的智慧,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篇6

一、课程改革的思考

1、树立改革意识

新课程体系教学,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但是,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小学语文教师树立改革意识,从思想上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对以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在这种要求下,老师们要使课堂内容丰富多样化,努力促使使“改革”与学习“成绩”双丰收,语文老师要做好新课改下新的教学准备,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意识,要遵循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和独立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

2、转变教学思路

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得到改变,不能流于形式,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依然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自身缺乏自觉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师需要明确自身在课堂上的定位,认识到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只能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做好引导工作,不能过度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想象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故事中的情境生动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老师与学生加强交流提问,老师可以问学生:小蝌蚪找了几次妈妈,为什么总是找错?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开展独立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习惯。

二、学校管理的建议

1、提高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度

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养是激发教师课程改革积极性的重要策略,教师应在课程改革中不断深入学习,学校应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新课改教育培训,让乡村教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汲取新知识,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新方法。乡村教师还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是在原有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相关教育部门特别是中小学应积极组织相关专题讲座,以便加大课程改革宣传力度。

2、提高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地方政府加大课程改革资金投入和提高教师薪酬是激励乡村教师课程改革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教师的收入和待遇提高了,语文教师在物质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并可花大量精力在本学科教学研究上,对课改的响应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奖励制度,对课程改革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适当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并与以后的教师选拔任用挂钩。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课程改革工作中去,使其价值与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教学工作的感悟

1、提升素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积累,不断提升自我语文素养是整个教学生涯的必修课。学习的劲头永远不能松懈,跟着时代进步,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探究问题的基本策略,学习做人的起码道理,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就是语文》中于老师认为,课改,改来改去落脚点是改老师,老师要努力修炼(包括理论和业务上的),从改自己做起。根据学校的变化,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老师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多向前沿学者学习、讨教,寻找一条适用于乡村孩子教学的新思路。坚持阅读和写文章,语文老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努力把自己这本书写厚,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将课堂知识融会贯通,在给学生授课时想必怎么教都能教好,哪怕是满堂灌也能讲的妙趣横生。在自身业务上也要提高自我朗读和板书水平,让朗读更具感染力,让板书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努力做到于老师所说的“我就是语文”的标准。

2、角色转变

未来语文教学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老师不能只是充当一名“教书匠”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承担起语文研究者的角色,不仅要研究语文教学,还要研究学生、家长,懂得换位思考、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教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的过程,只有把自己当成学生和他们一起学习,才能实现更好地“教学”。乡村孩子大多内心比较封闭,只有放下老师的架子,与他们打成一片,才能真正打开孩子们的心扉,但这需要一定的恒心和智慧。于老师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五十年的教育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是多么难能可贵,也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把自己当成孩子,以他们的视野看实物、想问题,才能最快的掌握学生的兴趣和疑惑,那些顽皮的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只要积极引导,用心去关怀,他们都会有所转变。只有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去,才能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学习动态和心理状态,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是教育的第一要务。

3、加强合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困惑,无论是学生的管理方面,还是自我语文素养提升上,都有力不从心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善于了解其他学科,积极地与其他课程老师交流合作,互相促进,不能将自己的课程当做孤立的教学。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但对学生的管理,课堂讲课方式,板书书写方法基本上大同小异,多向老教师请教,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与学生更要加强合作交流,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学生进行平等沟通,帮助他们改正自身缺点。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重要的是要了解相邻学科的思想、内涵和科学方思维方法,要将其他学科的思想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到学生中去,实现人的综合教育。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师;诗意

Is a poetic language teacher

Chen Xiuqiong

【Abstract】Is the language teacher to be easy, to be a poetic language teacher not to be easy.

【Key words】Language teacher; Poetic sentiment

我做了19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记不清倾听多少节语文课了。我也看到了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师和课堂教学,见证了语文教师的感叹、困惑、迷惘、惊喜、顿悟。我说不清一个语文教师从不懂语文到懂语文,从不会教到会教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滋味。在课堂大赛的评比中,我曾看到了教师失败的辛酸和成功的喜悦。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教师真的在教育的旅途中成长起来,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恐怕不行。有的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却说不清语文教学怎么教,更不能把赏心悦目的课堂教学奉献给学生。有的语文教师虽然年轻,但是能用自己的智慧点燃课堂教学。于是,我就想,怎样做一个语文教师呢?

新课程来临的时候,我在理论上接受多轮的培训,也采取多种形式研讨与交流。可是我们的多数课堂依旧,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分。而我认为,改革没有错误,问题出现在倡导改革的同时,忽视了教师基本素养的提升。语文是诗意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

什么是诗意的语文教师呢?诗意是充满激情的,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尤其在小学,他们认为语文教学知识简单,无非是识字、写字、读文、背诵、习作等,把这些教好了,小学语文也就不成问题了。其实,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

1 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

生命的基本需要是物质与精神。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我们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重要了。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2 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我听到过这样的语文课,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教师采用的策略都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把问题留下,课后自己解决。也许有人说,这恰恰是教师的高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我认为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解答,该告诉的要告诉。把一切问题推卸给学生,教师是不负责任的。从另一角度来看,不得不怀疑,这位教师也回答不了。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这样上课,那么我们的教师真是个“大老爷”了。这个“大老爷”谁都能做。

3 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

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儿童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儿童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生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不能称为艺术了。我读师范的时候,有一位校长在做报告的时候,很会用词,什么“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我们起初感到校长很有文采,可是后来发现,每次报告都少不了这几句。于是,成了我们笑谈时的话柄。

一个充满生机与乐趣的课堂,教师要有好“点子”,这“点子”就是艺术。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是简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而有的教师总能创设出富有个性组织形式。又如阅读方式,如果总是一个模式:复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学语文就像走程序,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所以艺术,是智慧与技能的结晶。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困惑;转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56-02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总体呈现了良好的态势,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与困惑。下面这篇文章就是来分析小学语文在课改过程中所存在的困惑以及我们今后要如何转向的问题。

1.困惑

1.1教师的课程改革观念有一定的滞后性和一定的缺位性。滞后性的体现:现在推崇的一些比较有权威性的观念的确对许多的西方先进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适合中国的教育发展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在形式上虽然阵势很大,但是缺少适合国情发展的教育理念。所以我们应该寻找并打造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教育理念。缺位性的体现: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还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内容,还是像以前一样的教书模式,按照课程给定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给学生讲授知识,在这种教师"教"为主体填鸭式的教学情况下,不能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智力水平的提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对语文课改理解的不够透彻,没有随着课改而进行观念的更新。

1.2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育人能力有待提高。综合素质的体现: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不单单是需要教师有很好的文学功底,对教师的各个方面其实都有很大的要求。这里所说的各个方面其实就是一种综合能力,尤其是在面临小学生的时候,要清楚的知道他们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高、文化底蕴没有那么深厚,这时候就是老师发挥自己综合能力的时候,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的综合能力其实是和课堂的学习氛围成一个正相关的关系的。教师的综合能力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感染力。能力越高,感染能力越强,反之,亦然。但是往往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没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教学,而且对教材的理解也很肤浅,所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势在必行。

在育人方面的体现:虽然语文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展开,但是就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那么顺利,教师单纯的知识灌输,的确体现了教书这一概念,但是在育人这方面却没有很好的体现,这种教学方法极大的束缚住了学生的思维,扭曲了课程改革的本质"学会让学生学习",而且就语文这个科目来看,语文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科目,需要的就是孩子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然而现实却没有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很好的成长。

1.3评价机制非常单一。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人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科举考试制度仿佛早已融合于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人们习惯上以成绩来评价一个人。殊不知这种方式是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就语文这个学科来看,该学科无论从哪些方面都可以看出它的灵活性,强的灵活性决定了它的评价机制也可以是多样的灵活的。所以教师应该创新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转向

2.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理念。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固然好,但是终究是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我们可以合理借鉴他们教育思想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地方,在借鉴的同时也要注意创新,促进教育理念更快的融入到我国的教学实践当中,通过灵活创新的教育理念,打造一批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人,促进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

2.2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当代学生的教育观。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并且在面对学生的过程中,要清楚的知道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老师应该差别的对待,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尊重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

2.3关注教师的成长,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总是一昧的强调对学生的培养,面对新课改,教师也应该给予培养。当然,因为他们是第一次经历课改,往往学校会比较重视。

但是老教师也应该关注,部分老教师早已熟悉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思维固化,表面上学习、接受,但是在课堂上往往难有改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应该不仅仅注重教师素养,还要注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培训,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在孩子思想上扮演着很重要的启蒙者的角色,所以对教师进行培训势在必行。

2.4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单一的评价机制束缚住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语文学科。我们在新课改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我们在面临新课改的过程中,应该学会反思,完善好我们的评价机制,不要让单一的试卷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综合学生的各个方面来考虑学生的情况。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深入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整体水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

传统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受到了应试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理念的灌输缺乏主动性,往往语文教学与学生实际应用脱节,而语文阅读教学部分也存在这种现象。首先,阅读材料的内容相对落后,没有适应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要求。一些相对陈旧的阅读材料往往使学生无法从阅读训练中学到新鲜的知识。其次,阅读课程教学安排相对单一。在传统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采取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受听的状态,无法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不佳。再次,课堂教学反馈机制应用不明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反馈机制对于提高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学校的教师不重视反馈机制的应用,许多反馈机制形同虚设,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无法起到监督和促进的作用。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采取各种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1.深抓语文基础能力的教育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通常狠抓语文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方面的学习,这对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语文阅读包含着许多基础知识,包括生词、句子的运用,段落的分析等方面。这些方面的融合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需要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在阅读学习中游刃有余。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除了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还能为语文其他能力方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培养,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2.优选阅读素材并对其精讲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优选阅读教学素材,并对其进行精讲。对于阅读教材的选择,教师要注重阅读教材的时效性和阅读教材的科学性。所谓时效性,指的是尽量选取具有同时代的阅读材料。所谓阅读材料的科学性,指的是教师要选择能够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阅读材料。比如,选择一些教学生学习日常生活技能的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生活知识并学会应用。教师对于优选阅读材料的使用要运用精讲的模式。从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方面,都要进行全方位的讲解,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通过精讲举一反三,将阅读的技巧应用到日常阅读练习中,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增加对于阅读的兴趣感。

3.讲解与联系要把握有度

许多教师对于阅读课的教学安排往往是一堂讲解课、三堂练习课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阅读的学习兴趣。因为过多的练习不仅不能起到巩固学习的效果,还会使学生对于语文相关方面的学习产生厌倦感,久而久之丧失了语文学习的热情。教师要注重讲练的结合,优选讲解内容和习题,让学生通过少量的习题训练就能逐渐领悟和掌握阅读的技巧。而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习题和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借助习题中的困惑和教师进行主动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阅读学习的热情不断地提升。

4.重视朗读在阅读中的运用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大力度重视学生朗读在阅读中的应用。通过朗读,学生可以自我领悟阅读材料中的内涵,自我解决阅读材料中的困惑。教师要在讲解中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将朗读应用到阅读中,如何优化朗读的方法,如何进行朗读情感训练,使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逐渐提高,使学生意识到朗读在阅读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更愿意借助朗读来进行阅读训练。

5.重视反馈机制的应用

对于课堂教学反馈机制,教师要不断地重视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无论是学生的意见还是学生家长的意见,教师要学会总结和提炼,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率都得到有效的提升,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阅读教学。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优化语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解决语文综合技能的重要举措。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既包括了课堂阅读能力的提升,又包括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全面地把控语文阅读的技巧和水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应用,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而语文阅读教学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步向前。

参考文献:

[1]黄育民.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首先,语文阅读教学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明方向。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小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所蕴涵的优秀品德会逐渐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而引导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其次,丰富的教学资源,蕴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不管是课堂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小学生都能够从中感悟许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明辨是非对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导向。最后,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个人涵养,进而为心理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阅读,可以对一个人的气质涵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引导其性格的良好发展,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要改变自身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以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流畅的进行阅读,进而才能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提升自身的涵养。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阅读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有效性。

(二)灵活运用阅读教学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教材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文章,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上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还可以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注重课本教材文章的深入挖掘与灵活运用。首先,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利用相关的教学素材,创新教学方式,如提问、合作探究以及课外作业等形式,积极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某一场景或者是任务,以此为重点,引导其反复阅读,并进行总结,同时在总结的过程中穿插道德知识,进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强化学生感知和接受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积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这时也正是学生感知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教师要准确把握好这一时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富有趣味的教学场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各种情景的设置和相关人物的扮演,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实际活动,进而帮助学生体验相关行为以及思想的正确、对错与否,并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该去如何解决等,这一过程的体验将会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四)营造温馨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强化学生情绪控制

在日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中,学生通常都会面临着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的困惑,这些都会对小学生的情绪以及心理造成压力,因此教师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的面对压力,并采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和控制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而温馨的语文阅读课堂,能够帮助学生的放松心情,引导其正确地表达内心,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打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借助卡通故事、动漫等引导学生勇敢地表达内心情感,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交往中感受同学以及教师的情感,从而养成善解人意、热心、坚强、礼貌等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心理,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养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