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的思维导图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政治哲学的思维导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政治哲学的思维导图

篇1

2.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对策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郑书欣

3.新形势下关于历史教学的几点看法卢宝玲

4.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政治教学改革杜东升

5.中学历史教学中民族文化意识培养初探朱国庆

6.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刍议马晓田

7.班主任如何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郭方

8.家庭是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课堂黄珍

9.如何重塑课堂文化陈世庚

10.浅谈初中历史课堂历史事物评价标准的教学王晓燕

11.问题解决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易辉芸

12.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谈中学传统文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缪小云

13.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中的应用郭志强

14.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张敏

15.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创新型人才朱建武

16.论中学人格教育的学科归属及实践方式陆振红

17.浅谈迁移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赵琴

18.由嵩山"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看世界遗产的保护张海洪

19.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浅议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性质杨梅怡

20.从长远发展角度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方萍

21.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王红霞

22.多媒体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孟玉

2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保渗透教育拓正文

24.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创新意识袁玉玲

25.试论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哲学孙克菊

26.高中哲学教学中"举例"应把握好三个"度"陈小丽

27.浅谈《生活与哲学》新课导入方式刘福平

28.如何将德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高爱国

29.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觉的行为规范与人生观丁青林

30.浅谈中学思想品德法律部分案例教学的优势与方法卢毅

31.在历史教学中感悟生活教育理论许丽君

32.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教学见解贾学龙

33.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历史情境的几点思考王文祥

34.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陈阳

35.例谈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吴小梅

36."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判别方法徐晓梅

37.昼夜更替周期的图形释解王庆良

38.古罗马竞技场

1.浅谈在高中政治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李天宝

2.合理运用史料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单冬旺

3.思想品德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马威

4.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姚国华

5.新课改下如何构建思想政治课高效优质课堂刘春丽

6.怎样攻克高考选择题难题颜明秀

7.高三历史复习与应试的基本思路丁仕武

8.如何上好思想品德复习课李铁山

9.易学时区李秀松

10.巧用"听、说、读、写、思",学好思想品德课司朝华

11.2010年高考文综安徽卷地理试卷分析张忠梅

12.浅析歌曲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杨铭

13.以"空"引思以"白"激思——浅谈空白艺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薛维红

14.培养学生自由独立的人格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李洁

1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历史复习教学的一点感悟陈素叶

16.合作学习——让地理课堂"活"起来尹银昌

17.活化地理课堂教学初探马骥

18.优化课堂教学展现历史魅力展艳

19.素质教育下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赵琴

20.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任奇超

21.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陈冬菊

22.浅谈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孙旭红

23.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方法探究韦海方

24.新课改下如何上好一节高效的政治复习课李静

25.对一节课活动单导学设计及教学的研究与反思张小丽

26.浅论跨学科知识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姚淑慧

27.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朱新田

28.对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的新思考张友军hHTTp://

29.如何开展乡土历史自主探究活动课钟良锦

30.参与式教学实施初探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郭俊娟

31.浅谈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赵华

32.历史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王云峰,杨平凤

33.在教学反思中成长梁珂菱

34.浅谈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丁连增

35.解读新课标理念季彩红

36.浅谈新课程下的历史学案教学袁顺

37.试论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败荆景云

38.试论东林学派的济世情怀陈莹

39.《灿烂的文明之花》教学设计金华

1.新课程理念的参悟:教学相长谢玉强

2.中招思想品德开卷考试仍需把好记忆关姚淑慧

3.践行课改理念打造"低碳课堂"张一丁

4.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焕发活力的探讨于海通

5.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模式探究丁群生

6.把握新教材特点搞好政治课教学——以高一《经济生活》为例刘平平

7.《经济生活》中渗透的"诚信教育"张从艳

8.初中地理有效课堂探索陈宜芬

9.让爱国主义荣辱观在政治课中绽放赵昀

10.精心设计,优化教学——关于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些体会薛茵

11.例谈历史教学中的新课程理念高飞

12.初中历史课堂导入设计初探唐乐平

13.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人——《政府的职能:管理和服务》的探索赵祖平

14.历史课教学艺术新探王兴军

15.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吕治付

16.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维的方法探索张旭

17.浅谈常规课堂教学中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潘鸿飞

18.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贡献者刘海燕

19.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张玲

20.优化地理教学,深化中学素质教育白献菊

21.新形势下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思考郭杰

22.中国的"蓝色宝库"——南海魏晓敏

2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荆景云

24.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以教导学变教为学张同秀

25.变"教"为"导",培养学生地理兴趣陈建芬

26.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点滴反思刘文红

27.建构思想品德课"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反思郭汴霞

28.在探究学习中建构初中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唐冰清

29.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韦雪梅

30.地理教学中应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赵学竹

31.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的价值初探肖茹

32.浅谈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焦朝军

篇2

【关键词】高中政治;问题意识;有效教学;构建策略

在现代教育中,提倡有效教学。在有效教学中,其教学指教师能够引发与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与策略,包括如下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使其主动学习;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导向;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而问题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有提纲挈领之效,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注意由问题意识培养入手,把握问题的大小关系, 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层层深入; 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使学生敢问, 巧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想问,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强化方法指导,使学生善问.利用有效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实现有效教学。

1 注意有效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问,可帮助学生提纲挈领,明确知识脉络;利用分层提问,可帮助学生逐步理解知识。因此,问题式教学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提问内容、提问方式以及提问时机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实际课堂教学效果与效益则不尽相同。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若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构建有效教学,教师则需注意有效提问,有效处理各种问题关系。

1.1 把握问题的大小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设计问题,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考虑问题的“大”与“小”。其中,大主要是指问题本身的知识内涵应广泛,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索与探究。而小则是关于问题的着手点与切入点,不能太过宽泛,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否则学生难以找出问题的突破口,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提问时,教师应注意其角度应适宜,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认知结构,可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如教学《生活处处有哲学》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欣赏生活实例:①在《非诚勿扰》中嘉宾马洛说“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面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 ②《非诚勿扰》主持人乐嘉表示了对当前教育的一种反思:接受美国教育的学生说“为人民服务”,而接受中国教育的学生说“为人民币服务”,为什么?对此,你们有何感想与什么感想?然后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虽然未得到唯一结论,但学生明白做事、做人都应有自己的追求与原则。而这也是生活哲学所研究问题之一。这样,由学生熟悉的节目引入,可使其体会到哲学就在生活中,学会关注生活,学会思考生活问题,这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1.2 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层层深入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打开学生思维,诱导学生积极思索,其回答者是学生,这就需要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活动中。而学生的参与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问题的感兴趣程度。若问题太过复杂,较难理解,学生则会产生畏难情绪,积极性不高;而若问题太简单,问题答案显而易见,学生又感觉毫无挑战性,不值得思考,缺乏学习动力,参与性也低。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其中,易主要指问题应具有指向性,学生能够理解提问意图,但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而获得答案,做出完整而正确的回答,而难侧主要指问题应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散学生思维,使其“跳一跳,摘得到”,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有内在关系的问题来呈现,层层深入,将学生引入思维深处,逐步解决问题,提高技能。

2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构建有效政治课堂

在有效教学中,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而获得知识的,并非仅仅依靠教师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指导、引导与启发作用。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有效提问,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质疑与提问,使其在自主提问过程中对知识加以分析与整理,以理清知识脉络,体验知识过程,构建知识系统。

第一、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使学生敢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主表达。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应巧妙解答;对于每位学生的回答,并予以肯定与恰当的评价,以保持与积分学生提问积极性。同时,尽可能为每位学生创造提问机会,尤其是那些内向不积极性发言的学生,教师可运用鼓励与点名的办法,使其展示自我,融入到提问活动中,积极思考。

第二、巧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想问。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与提出问题。例如:教学《股票、债券和保险》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导学案,要去他们自主预习,然后标记或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以便课堂讨论。如在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可有意“出错”,让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增强成功体验,激发学习热情。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思考余地与提问时间,交替使用师生纵横向提问形式,多组织生生质问、辩论与讨论,以碰撞思维,使其发现问题,想问。如教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师可呈现课件:某政府官员说:能得到百姓认可我就感到幸福!;某职业经理说,最幸福的事就是我把公司做成一个世界品牌;某市民说:幸福就是工资再高一点,晚上少加点班;他们为什么对幸福感有不同的价值判断?这表明了什么?对于你们来说,幸福又是怎样的呢?要求学生讨论思考,相互提问。

第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强化方法指导,使学生善问。如利用教材创设问题栏目: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等,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举一反三,自主提问;引导学生角色扮演,由不同主体来思考问题;如若自己是教师,应如何设计课堂问题;对于同一问题,不同角色有怎样想法等。这样长期训练,则可逐步提高学生提问能力,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蹇云;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究[D];苏州大学;2011年

[2] 倪艳兰;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4年Z2期

[3] 陈学东;;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11期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79―01

长期以来,高中学生对政治课学习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只要拿起书背一背,考试就能得高分,课堂学习无关紧要,导致对政治课堂毫无兴趣,政治课教师很无奈。其实,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认识,政治课堂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让学生消除认识误区,构建高效课堂,一改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学的陈旧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的课堂氛围,实现教师从“讲授者”到“指导者”、从“独奏者”到“协奏者”的角色转变,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结合多年来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政治高效课堂。

一、备好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1. 备教材。高中政治课必修内容涵盖经济、政治、哲学、文化四个方面,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是师生沟通的桥梁。备教材首要的是领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知识体系,抓住主线,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善于编制导学案。导学案要符合不同层面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还要注重集体备课的作用,如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都涵盖很多观点、原理,需要发挥教师群体教学智慧。

2. 备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是新课改的宗旨。备课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性。政治课堂不仅是知识的高效课堂,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高效课堂,备课中必须考虑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自己主动去思去悟。

3. 备时政热点。时政热点是政治课的一大特色,新课改要求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原则。在备课时,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报刊、影视网络时政热点,从中筛选出需增加的知识点和所需的新素材、新资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上好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1. 新课导入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欲望。营造开放、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探究和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导入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学材料,挖掘趣味性,利用多媒体创设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问题情境,启动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2. 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发现问题。高考对学生的第一要求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并结合预设的学案去获取材料信息,发现问题,体验情感。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提高问题的质量。

3. 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解决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是探究式教学的必备环节,通常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或小组讨论。归纳出有一般意义的结论,教师要及时解除讨论中遇到的障碍,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当发现在阅读和讨论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时必须精讲,直至学生理解和接受。可见,高效课堂模式看似教师退居幕后了,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课后的复习巩固反思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

篇4

关键词: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课型设计;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33-01

高中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学生的学习任务众多,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让学生扎实掌握政治学科所要求的各项素养,就需要我们在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的上下大工夫。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课型多样,各有特点,我们既要扎实知识,又要提高能力。因此,无论哪种课型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均无比重要,每一种课型的效果,最终影响着学生的成绩。怎样的课堂设计才能最大化的实现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在这么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尤其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高效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思考。虽然每一节课都需要根据它的独特性进行精心设计,但是,作为某一种课型,它也有着许多可以带来良好效果的共通的理念。下面笔者就按照不同的课型,介绍一下我们研究的收获。

1.万事开头难——新授课

高中政治学习开始于新授课,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爱不爱学政治,学不学得好,这是一个关键点。所以,新授课的课堂设计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就以文化生活为例,阐述一下我们在新授课方面的心得。《文化生活》这本教材的增加,应该是高中政治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上最大的变化。《文化生活》具有它的特殊性,其最大的特点可能就是知识容量小且简单易懂,知识运用起来也相对容易。但在很多问题的处理,尤其是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上,更加需要学生自觉的认可和接受,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质疑和反感。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是适用于《文化生活》这本书的特点的:情境导入——解读课标——按要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感悟、重难点突破——链接高考或者链接时政——布置课后练习——定期默写检测的教学模式。

下面笔者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框为例,在设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课时,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不能进行理论的灌输,避免引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抵触,必须让学生们自然生成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和理解。所以,在导课时,我们以一位父亲见有人溺水而不救结果害死自己亲生儿子这个新闻为切入点,让学生自己认识到,社会不能缺乏道德和良知,面对类似情况的频繁发生,我们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从而自然引出本框题的内容。

设计链接高考或链接时政的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主观题的能力。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选择了链接时政新闻,选取了当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工业明胶流入食品行业的问题和毒胶囊事件,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新闻材料,提取信息,编一道主观题,并制定答案。以此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政治敏感度和阅读新闻材料组织答案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2.豁然开朗时——复习课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新知识的学习之后,比如说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我们不断前行的脚步有些疲累,是时候停下来休整一下,脚步虽然慢了,但却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梳理一下凌乱的思绪,让点点块块的琐碎知识变成条理清晰的知识框架,然后,再思考一下收获的知识该怎么运用。当你感觉获得了知识之后,才会领悟:原来自己的每一份努力都是那么的有意义。复习课,是对旧知识的归纳总结而不是简单重复。复习课不花心思设计就容易枯燥乏味。复习课我们一般使用导学案,在复习课前精心编制,提前下发给学生,作为自主复习的导学资料。导学案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构建专题线索;第二部分:明晰易混易错;第三部分;热点考点整合;第四部分:好题精炼精做。复习课的导学案作为作业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并收交,教师在复习课前完成评阅,了解学生的自主复习情况。在课堂上,第一步首先完善知识提纲,对学生整合不准确不完整的进行补充改正,对热门的考点和易混易错点进行讲解和强调,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巩固。第二步,通过辨析易混易错(来自历年高考题的错误选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把握,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自己总结易混易错点的习惯。第三步,热点考点整合,实际上就是在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第四步,本环节主要是把学生典型答案投影展示,并请学生自己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找出得分点并总结经验教训。

3.智慧的花火——讲评课

对于知识,学会不是目的,能运用才是追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积攒一些习题需要处理。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之后,试卷的评讲在所难免。讲评课容易枯燥乏味,老师一言堂的模式早就淘汰出局了,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模式,需要课堂属于学生自己,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学生的问题问出来,学生的想法说出来,学生的意见提出来,我们不要一池死水,我们要让每一个疑问如石片激起层层涟漪,思维碰撞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要达到这个效果,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要就题讲题,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学会归纳方法,学会总结技巧,让他们的思维在习题评讲的过程中闪出智慧的花火。

政治习题一般就两大类:客观题和主观题。对于客观题的错误选项,我们一般会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组内成员的问题,对于组里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统计之后结合正确率共同解决。这样做,主要还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而不要被动接受。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对于如何更好的设计不同课型的教学过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力争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必将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冯义平.让政治课堂成为打动学生心灵的好地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1).

篇5

一、问题导学的一般程序

所谓问题导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有选择地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起来,选取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创造性地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教师主动引导。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它是教师知识经验与学生认知结构、教材知识体系相结合的创新过程,其创新体现在“死”教材和“活”生活的结合,体现在注重师生互动来改革课堂教学内容上;这一过程又是学生获取知识同化教材观点的过程,还是学生增强对现实生活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问题导学一般有五个程序:1.准备教学:(1)分析教材,找出待授各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逻辑结构;(2)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思维潜力;(3)找出这两者的结合点。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这是问题导学的关键。教师把已知与待知之间的知识过渡分成若干个逻辑中介,从而产生若干教学小目标,然后精选事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已知与最近待知点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兴趣。3.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在分析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改组,或把各个片断知识加以系统化,逐步形成明确的概念。(4)验证假设。教师提供具体材料供学生分析辨认,或者由学生自己提出若干事实证明所得的知识。(5)总结提高。让学生以简练的语言表述分析思维的过程。

二、问题设计的原则

问题设计是问题导学的关键。设计的问题能否吸引学生,是否层次分明,是否符合知识的逻辑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直接影响着问题导学的教学效果。

1.变抽象为具体的直观性

皮亚杰明确指出,学习是主体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达到对新事物的理解,从而改造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的过程。任何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原有图式为基础,沟通学生原有图式和教学内容的联系。就中学生来看,其原有图式以直观性、感性形式为特征;就政治理论来讲,它以间接性、抽象性为特征,所以问题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精心筛选学生身边的事例,层层设问。如货币流通规律如果仅仅让学生记住结论,学生因不理解而不会用,所以历来是许多教师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把这一难点设计为以下几个问题:(1)假设全社会只有一家工厂,每天生产1万件商品且全部卖出去,每件10元,则市场中需要多少元的纸币来媒介完成?(2)假设该厂按原产量生产,第一天卖出产品后得到的纸币从最终用途上看,是留在厂家还是回到市场中?你能从这一事例总结描述货币流通速度的含义吗?(3)这样,一个月生产的产品的总价值是多少?它需要用多少纸币才能媒介完成交换?这一数值与商品的价值量、纸币流通速度有什么关系?(4)如何理解纸币的贬值和升值?在纸币贬值或升值时,商品的价值量是变大还是变小,为什么?这四问层层递进,既有效地解决了难点,又增强了学生对政治学科科学性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变深奥为生动的精确性

作为人类文明硕果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容上博大精深,如果仅从学生出发必将降低这些课程的理论高度,如果完全按照这些课程的理论标准进行教学,则学生如听天书。其实这些课程既是科学教育,又是信仰教育。科学教育决定政治课不能仅仅以举例来代替或冲淡,信仰教育决定了政治课教学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问题导学一方面把渗透在这些课程中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抽取出来,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原有图式出发,寻找二者的结合点并转化成逻辑鲜明的问题,因而实现了变深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又没有降低理论要求,因而具有精确性。如价值规律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如果从学生生活出发,以下面六个问题层层引导,则难点迎刃而解:(1)在市场上,当某一商品供给增加或减少,其他条件不变,其价格会怎样变化?这一变化用函数图像怎样表示?(2)若其他条件不变,当某一商品的市场需求增加或减少,这时的价格变化用函数图像又该怎样表示?(3)把这两个图像组合在一个坐标中二者的交点的经济学含义是什么?此时商品的价格和价值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4)如果从宏观角度看,高于交点或低于交点的交换都有一个向交点趋近的趋势,这一趋势为什么产生?(5)等价交换原则是指一次次的具体交换都是等价的即价格和价值相符合的吗?它的经济学含义是什么?(6)你能总结一下上述问题的探讨结论吗?

3.多向思维的创造性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惠特海默认为,最根本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问题的基本特性,使学生知道怎样解决问题和为什么这样解决问题,而不是机械地记住问题的规则和事实。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的创造性处理不仅为学生提供创造的范例,而且会培养其自觉创造的习惯。因而问题导学要求教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顺向、逆向、纵向、横向的思维,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如实践的概念为“人们有目的地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如果仅仅以举例或分层释义法来讲,很难体现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也很难真正领会这一概念在认识论中的基石作用。如果另辟蹊径,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角度即根据下图来设计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则教学效果就比较理想了。

(1)世界划分为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否存在联系?(2)这种联系是怎样产生的?图中的两种作用力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3)这种联系物质和意识的桥梁在哲学上叫实践,你能从上述分析中总结出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吗?(4)连接物质和意识的桥梁除了实践外,还有其他东西吗?离开了实践,人能否改造客观世界,能否认识物质世界,能否认识意识世界?

4.从细微入手的科学性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对政治课教学来讲,这种方法同样适用。就教学内容来看,有的看似简单明了,微不足道,但往往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问题导学注意从细微出发,形象地说就是注意发掘“微言大义”。如关于静止,教材上有一句是“运动的特殊形式,一定条件下的运动”。对此,如果教师只是罗列大量例子加以说明,学生依然糊里糊涂,并未搞懂“运动的特殊形式”和“运动的形式”的区别,也没有搞懂“一定条件”的含义,因而就难以真正搞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如果以力的分析为例,向学生指出静止实质上是合力为零条件下的运动状态,效果就十分理想了。(1)水中的潜艇为什么不会下沉也不会上浮?(2)人体内的压强和体外的大气压有什么关系时人体才会存在?如果改变这一关系,会发生什么结果?(3)可见静止是有条件的,从上述例子你能总结出这一条件是什么?(4)运动有哪些形式?静止是其中的一种吗?“静止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哲学含义是什么?再如讲唯心主义时,有许多教师总是用“我闭上眼睛,天下就太平了”来比喻,尽管这一比喻抓住了唯心主义的本质和核心,但易给学生留下“唯心主义很简单、很错误,唯心主义就是梦呓”的印象。其实唯心主义不是任何时候都错,也不是毫无用处,更不是像闭上眼睛瞎想那么简单。为说明这一问题,我以颜色为例,设计了三个问题:(1)眼前有一张桔黄色的桌子,唯物主义者说这书桌是黄色的,唯心主义者说这张书桌是黑色的,这两个判断哪一个为真?(2)物理学告诉我们物体的颜色是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反射到人眼的结果。如果反射光线的波长在黄色光波长的范围内,则在人眼看来物体表面是黄色的,反之则是黑色的。那么同一反射光线在动物眼中又呈现什么颜色呢?如果没有光线照射到桌子表面,桌子又是什么颜色呢?第一个问题学生迅速作出了回答,而第二个问题则使学生沉默片刻后立即热烈讨论起来,而且越讨论越迷惘、越莫衷一是。此时再引导学生重新审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学生便有了崭新的体会和认识,这时再让学生探讨第三个问题;(3)为什么列宁说“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总之,问题导学既直观形象,又生动活泼,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科学性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文理结合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篇6

一、妙语引趣

马克思说:“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但“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马卡连柯语)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政治课,首先必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地选择材料,设计导语。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这一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必修1《经济生活》第十一课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时候,引用赵本山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里面的片段作为导语: “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齐心合力跨世纪,一场大水没咋地。谢谢!” “改革春风吹进门,中国人民抖精神;海湾那旮哒挺闹心,美英合伙欺负人。谢谢!”前面一句由男生表演,后一句由女生表演,运用这样的导语导入新课,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媒体激趣

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有感觉的观察比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在教学中运用电视、投影、录音、电影录像剪辑、微机、实物模型等多媒体手段,由无声变有声,由无色变有色,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

例如,在教学必修3《文化生活》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精美片段,通过琳琅满目的美食展现,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上升到展示民族的历史厚重感与文化感染力的高度,从而展示中华文明的强大穿透力与高雅的审美情趣,达到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凝聚力的效果。《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把中华五千年来的饮食文化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让学生轻松地记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三、数字导趣

在思想政治高一《经济生活》教材中贮存着大量数字数据信息(如,外汇汇率、存贷款利率、准备金率、通胀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CPI、GDP、PPI、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这些数字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普通高中高考必考的内容(图文分析),“数字教学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具有特殊的功效。数据是政治课教材中说理的基本事实。常言说得好:“事实胜于雄辩。”“有数据好说话。”在教学中,通过数据的计算、分析,可以丰富教学、活跃气氛、巩固记忆、加深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篇7

情境教学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巧妙地把情境融入政治课教学中是政治课教学的特色之一。课堂上利用各种形式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师生互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如何利用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巧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一、 优化教育观念是 优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我认为现在至少必须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1、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式的学习。

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灌输政治知识的工具,它更应该是一种发展认知,实现知识再生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多地要“备”学生,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教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要从以识记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为以深入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把只重视死记硬背政治结论,转变为重视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获取过程。要引导学生了解政治、经济、社会规律的发现过程,鼓励学生要像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哲学家那样去探索、去发现政治、经济和社会规律,使学生不仅能较好地利用所学的政治知识、经济知识和哲学知识去解释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而且能让学生正确地利用已掌握的科学理论去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

3、要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方法、能力、觉悟兼顾的全面学习。

一个有创造性的政治教师,他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机器,而更应是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的向导和顾问,他在传递政治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优化课堂教学,是优化教学情境,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

新课标要求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个性全面协调发展。只有和谐的教学关系,生动有趣的课堂,才能产生最优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导入妙趣横生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钻研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心裁的导入。使景深含于情中,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哲学部份,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对学生来说理解有较大难度。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用笑话《双方都要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在讲到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可引用《孙子兵法》里的:“避其锐气,击其惰性”、“攻其无备,击其不意”,从而使学生明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总之,通过以上导入,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但是,不管以何种形式导入,都要遵循一致性、启发性、情感性、针对性、简明性原则,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做到精彩有趣,从而由教师"情"的设计,引导学生"景"的深入,达到主体和客体的第一次碰撞和统一。

(二)、讲授生动形象

有了 "景"的角色进入,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情中景的境界,即情景交融,主体和客体沟通呢?对主体来讲,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

1、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挈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节奏感、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因此,板书直接影响着讲授的效果。如《经济常识》第一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抓住四个字:商品--货币。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就可以把本课内容连串起来,并辐射相关知识点,商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属性、规律;货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职能、符号、与商品的关系等。如此言简意骇,不仅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课的体系,而且从微观上明确了知识 点及其联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主客体的统一。

2、讲解精辟。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重难点的处理。因此,重点的讲解,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如价值规律的讲解,可以分层进行,从其内容、生产、交换、表现形式、作用、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理解,这样逐层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此的理解。此外,难点的讲解,要充分重视高中生学习的难点所在,注意分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要善于提问。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此外,还要巧用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其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达,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提问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渲染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统一的境界。

(三)、结尾引人深思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经过前两次的交融,最后达到。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把其思想感情、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后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已的能力,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到达"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篇8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把意境融入政治课课堂教学是政治课教学的特色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师生的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会贯通,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使师生达到情感共鸣。那么,教师如何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创设意境呢?笔者从三个方面浅析之:

一、导入要妙趣横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使学生明白该课的学习要求,而且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热情。

政治课的课堂导入,可以采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

通过精彩的课堂导入,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的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当然,不管以何种形式导入,都要遵循趣味性、启发性、针对性、简明性原则,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做到“精”和“趣”,从而由教师“情”的设计,引导学生“景”的深入,达到师生情感的第一次碰撞和统一。

二、讲授要生动形象,声情并茂

有了“景”的角色进入,关键是“情”,如何使“情景交融”,加强教师与学生交流呢?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参与和探究积极性,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同时涉及到教师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的培养等等。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与“景”的统一。那么具体操作过程中该怎样做好上述环节呢?请听笔者一一道来。

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契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过程节奏感,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因此,板书直接影响着讲授的效果。如《经济生活》第二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抓住六个字:价格、原因和影响,通过目录和提纲,把本课内容连串起来,并辐射相关知识点。再如复习《政治生活》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时,板书设计可围绕“政府”这一核心主体,导出五大分支:政府的性质与职能、宗旨与原则、依法行政、对政府进行监督和政府权威的树立等。这样设计一课或一单元的板书,就能言简意骇,条理清晰,不仅让学生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本课或本单元的知识体系,而且能够从微观上明确了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主客体的融汇,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重难点的讲解要精、深、透。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重点的处理,因此,重点的讲解,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如“价值规律”的讲解,可以分层进行,从其内容、生产、交换、表现形式、作用、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理解,这样逐层分解,不仅能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再如,关于“文化创新”的讲解,可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角度,紧紧抓住“文化创新”的含义、必要性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和主体以及克服错误的倾向等侧面,鼓励学生层层深入,学会抽丝剥茧,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理解与分析重难知识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与探究精神,使学生较为轻松的弄懂、吃透重难点。此外,难点的讲解,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循循善诱,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洞悉知识的内在规律与联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课堂探究要巧用语言,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语言表达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亲和生动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言表述,设置意境,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相统一的境界。

三、结尾要引人深思,余音绕梁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一节好课,精彩的结尾必不可少。在一课的结尾部分,教师重在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总结与升华,帮助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从而到达“言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篇9

一、用尊重创设幸福情境,释放学生潜能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尊重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在学生眼中都是莫大的鼓励。被教师尊重,对学生而言是一份幸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科知识。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允许和鼓励学生和教师探讨问题。

针对高三毕业班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关系不融洽的状况,我采取了一个小计谋。一次上课,我准备了一盒泡泡糖带入教室,同学们目瞪口呆地望着我。我说,谁答对了一个问题奖一粒糖,谁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奖五粒糖,谁发现了我的错误奖十粒糖,顿时教室里一阵哗然。事实上,那堂课很成功,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起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美国教育家爱默生曾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用学生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要从话语的霸权者转向平等的对话者,给予每一位学生足够的尊重,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收获尊严,收获感动,收获学习的愉悦与幸福。

二、关注学生成功感,提升幸福指数

在学习上,当学生克服了重重困难,突破了一道道难题,获取了某种知识,心理就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越学越快乐。否则,如果学生上课听不懂,提问不会答,作业满篇错,学习完全在失败中渡过,那么,他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尝到学习成功的甜头。

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无法突破时,教师要循循诱导,帮助学生排除拦路虎,使他们从“山重水复”的无路之地走向“柳暗花明”的成功境界。这样,学生就会消除畏惧心理,产生成功感。如在讲到《政府职能》一课时,我布置学生课下预习,并收集政府职能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好多同学都得到展示自己收集成果的机会,并准确说出了反映的什么职能。就此机会我对学生的成果表示赞赏,学生积极性顿时高涨,课堂效果良好。

三、用好导学,引领思考

好的导课,犹如乐曲的前奏,能够起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作用。我在讲解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时,先设计了一个学生的小活动。取四个杯子,杯中盛有同一颜色的不同种饮料,欢迎同学品尝,并判断自己喝的是什么。在学生品尝并判断后,我总结:同学判断出自己喝的是什么,是一种认识,它从何而来?从品尝中来。而品尝活动在哲学上叫实践活动。由此可见,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那么,什么是实践?它又有什么特征呢?这样设计的意图是:直接导出了认识从实践中来,而且又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参与中认识,在参与中总结出知识。当时,要来品尝的同学很多,没被点中的同学还感觉有些失望,我劝他们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学生通过参与这个活动,愿意发言了,愿意思考了,从一种我得学的状态转化为我想学的状态。

但是,学生不能只是身体行动起来,也要头脑动起来,不能让这种兴趣流失掉。我接下来设计了一个问题探究:品尝活动为什么是实践活动呢?请根据实践的含义进行分析。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这个品尝的活动,一个活动可以多用,既可以导课,引出实践问题,又可以为分析实践的含义而服务,这样可以对这个活动进行深入理解,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资源。在此时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人的品尝活动是实践活动,那动物吃东西与人的这种活动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吗?由此,我给出了几幅动物捕食的图片,并进行问题的探究:此活动是实践活动吗?为什么?目的是想让学生区别动物的这种本能的活动和人的实践活动。那么,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有区别的,那它有哪些自己的特征呢?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的同时,要学会适时的引导,抓住时机对学生的认识加以深化,这样的兴趣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就会停留于表面。学生在兴趣的激励下畅游于知识的海洋,既是快乐的幸福的又是深刻的。

四、幽默教学,活跃气氛

政治学科包含着大量深奥抽象的哲学道理,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知识是“死”的,教学是“活”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先用幽默的语言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然后再深入浅出,通过形象生动的幽默事例传递深奥抽象的知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就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课堂学习和政治学习的喜爱度。

如在教学《通货膨胀》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是《通货膨胀》,要注意,是膨胀,不是帐篷。要知道,膨胀是肥胖型的,帐篷是高瘦型的,认错了后果可能很严重哦。”当即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后,教师可以接着用幽默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让学生感受课堂的快乐:“虽然同学们在新闻杂志上看到过‘通货膨胀’这个词语,但可能并不了解其中的含义。这样,让我们先来模拟一个场景。假设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以后当上了银行行长,我们能要求他多印点钱发给我们吗?那样的话,我们的钱包是不是真的‘膨?’了?通过接下来的学习,你们或许能得出答案。”这样,整个课堂的气氛都是轻松愉快的,学生在课堂就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五、直面生活,引起共鸣

高中政治课的“幸福”不仅仅意味着单纯地让学生上一节快乐的政治课,还包含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学生通常都有自身的见解和思想,如果要改变或者影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幸福感,在教学时教师就要以生活为切入点,先打开他们的心扉,再通过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让他们产生认同感,最后,再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他们带来的幸福感具体化,增强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

篇10

>> 优化政治课堂教学初探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方式及其技能训练初探 新课标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式初探 新形势下中职政治课堂教学创新方法初探 中职政治课堂教学创新方法初探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浅析 中职政治课堂教学问题研究 关于中职政治课堂教学的探讨 浅谈中职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中职政治课堂教学现状与对策 增强中职政治课堂教学活力探究 中职政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初探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导语教学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改下政治课堂教学初探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政治课堂教学“情理交融”氛围创设初探 主动参与式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政治课课堂教学设问初探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析中职政治课堂教学方式初探 浅析中职政治课堂教学方式初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统一起来,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笔者认为,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方面,为此结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谈一点体会。 【关键词】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统一起来,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笔者认为,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方面,为此结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谈一点体会。

一、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大重要举措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探究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或学习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收集资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实质上是把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作为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主动探索、情感体验和创新思维。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改的需要,还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结论交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去质疑、去操作、去讨论、去合作交流,强调尽量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过程。

探究学习也不能不分时间、场合绝对地套用。如有些学习本身并无探究必要却要去探究,往往会导致浅层化和庸俗化。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陈述性知识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完全可以通过接受式学习,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探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大胆发散、求异、尝试、亲历运用知识、获取理智、解决问题的过程,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不能舍本逐末,注重过程并不是不要结果,还必须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采集、分析、处理信息,从而得出结论、实现问题的解决,并把这种结果与前人的经验进行比照,从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探究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实施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明确提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问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所谓合作学习,是指依学生的能力、性别等因素,通过同学间和师生间的互动、互助、讨论交流、沟通等,以提高个人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

合作学习要把学生分组,定好组长,明确共同的任务和个人承担的职责,每个学生都要阐述自己的见解,小组中轮流发言,并与其它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巡视各组的合作情况,参与讨论,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仔细观察,并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以提高学习交流的实效性。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展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据此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小组之间,小组之间的互相交往、沟通、竞争,使学生积极参与,不流于形式。

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团队精神。从教学内容来看,合作学习并不是每节课甚至是每个议题都需要的。合作学习只适合当个体无法独立完成某个议题的时候进行,是一种互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可弥补教学中难以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足。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另外,合作学习应和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合理运用,不厚此薄彼。准备阶段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发言才会有针对性,对问题不理解的学生才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有了合作学习前的独立思考过程,言者会有话说,听者会用心听。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善于倾听团队意见,也要保证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交流倾听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学会学习。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教师应转变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实施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话道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意识的人,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等参与课堂教学,让他们先看、先想、先说、先练,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这无疑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教师不能轻易放弃引导的责任。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性越强、教师讲得越少越体现新课程的精神,以免有“满堂灌”的嫌疑。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虽然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而不是放弃者。如果教师疏于引导,学生的自主活动就会限于经验主义甚至自由主义的误区。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教师必须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做他们的引路人。在自主学习前,教师应首先给学生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和氛围。过程中则应时时引导,该“出手”时就出手,切不可该“引”的置之不理,该“导”的不予理睬。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更要给予及时的评价。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意识,鼓励他们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很重要。让他们在阅读中与伟人对话,在体验中与高尚交流,在感悟中与智慧撞击,在实践中与生活沟通。引导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社会现象及生活内容带入课堂,写入自己的答卷;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敢于挑教师的毛病,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丢弃以往依葫芦画瓢般地墨守成规,去收获思维放飞后的创造与喜悦,从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实施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诱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如创设问题情景,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质疑;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思维的闸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动手去做,尝试未有的体验,获得新的发现,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等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各种贴近生活、激发兴趣的情景,如以故事、游戏、小品等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可以利用挂图、实物、自制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创设情景,使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学生“有感而发”、“情不自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