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微课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微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将微课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将微课运用于课堂导入环节。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课堂导入环节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开始阶段。通过良好的导入,能够在情绪上调动参与到学习中。尤其是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情绪的调动尤为重要。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导入的重视程度并不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才逐渐得到了重视,微课的运用,则又进一步的对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了优化。首先是微课简短的时间,正合适于运用于导入环?;然后是微课丰富的内容形式、明确的主题目标,也能使学生快速的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完成导入。
第二个方面,是将微课运用于课堂重难点知识的突破讲解中。在课堂教学中,总是会出现一些重点与难点知识,需要教师反复强调,以使学生加深印象。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微课进行教学,能够对知识点进行精准的强调,突出重点。微课的特点就是内容精简、短小,能够直奔主题,凝练。在教学过程中,以微课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强调,能够直接、有效,突出,避免冗杂。而且还有一个原因是,微课资源来源较为广泛,能够集各家之所长,有些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或性格偏好,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讲解十分到位,而此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一内容借鉴过来,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事实上,运用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其意义就在于能够实现重点知识的突破。在运用微课组织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到的,就是如何实现微课与原有课堂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教学的全面发展。
二、将微课运用于学生预习环节
在将微课作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时,其实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了。在这一时代,人们需要做到的就是与时俱进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新课标要求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等,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与学习,正因如此,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互动环节往往给予了重视。借助于微课展开预习,首先就是给予学生微课,能够对学生产生引导与影响,一节好的微课能够快速的引起学生的思考、关注度、兴趣等,当孩子愿意接触进去,进行学习,那么学习的效率一定会提高的。学生预习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既无人监督也无人提醒,有些时候学生的预习仅仅停留在对课本中文字的认识中,而对于其中的内涵性,尤其是语文的学习需要关注到更为深层次的理由等,都未能及时做出探究。其次,在预习环节中,学生经常会发生偷懒的原因就是内容太多,如果运用微课进行教学,能够及时为学生提供预习的指导,线条画下节课知识。而微课本身就是简短的,有时利用闲散的时间都可以轻松的学习到知识,因此将微课推广,能够对学生的预习工作产生很大影响。
三、将微课运用于课堂复习环节
在教学中,还可以将微课运用服复习的环节,并且能发挥巨大的意义。首先是,课堂复习,也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展开的复习。然而将微课运用于课堂复习环节中,能够全面实现教学的突破与发展,打破原有的界限等,实现专题的讲解与教学等。在语文复习中,可以展开专题的联系,而这种专题的运用恰好就是借助于微课实现的。教师可以寻找适当的微课内容,进行拼接等,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复习课堂,既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也不会使学生感到困倦。微课在复习环节的运用,还可以以片段的形式插入课堂。还有一点,当学生进行某一阶段的复习时,发现前面的部分内容忘记了,或者涉及到前面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时,可以借助于微课进行展示,类似于一个强大的词典的功能,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
还可以运用于学生的自主复习环节。在学生自主复习过程中,巧妙运用微课,针对自身不足之处、不懂之处,通过微课进行学习与解答,这是教学中一大突破。不得不说,许多学生因为害羞并不愿意与教师交流,而微课的形式技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也能准确的进行复习。
四、将微课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
将微课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一门学问,需要较多的时间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而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阅读的初级阶段,通过微课帮助学生进行阅读。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引导型的微课内容,每一节微课都为学生推荐一本阅读书籍,使学生在不自觉中进行书单的积累;其次,是针对一些书籍,提供一些见解、尝试等的注解,并且更好地与其它文学作品相结合,为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运用微课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语文的课外阅读实际上在语文学习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有形成了课上课下的良好联动,才能实现语文学习的整体发展,因此。
将微课运用于初中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借助于微课实现阅读的动态发展。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环节,但教师单纯的运用于口头表达,反而会处处受到限制。采用微课的形式,能够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进行合理的引导,还能帮助他们简单的建立阅读的情境等,进而展开阅读的体验。可以说,微课的加入,方便了当前阅读的发展,为学生在家庭中的自主阅读环节提供了氛围构建等形式,帮助学生取得进步。
篇2
现代教育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微课已经逐渐被大家熟悉,并渐渐地被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来。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总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主动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随着微课的引入,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也渐渐地发生改变。微课程的成功引入,极大地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正确使用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方法以外,更要重视微课程教学,微课程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课堂交互性。所以,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将微课程教学的这一特点合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一、微课的概念
何为微课?简单来讲,微课就是依靠现代网络技术,在无线终端的发展下,依靠现有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技术,将某一知识点或者教学片段相互融合,从而制备出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特点
(一)短小精悍,针对性强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视频资源,它可以准确有效地将某一问题定位并进行解答。由于微课是通过无限终端进行教学的,在这种优势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资料,进行知识掌握,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找出不足,对症下药,采用适合自己的微课资源进行知识学习。再加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微课很好地利用了学生这一特点,将微课教学时间控制在了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以内,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运用零散的时间自主学习,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资源开放,容易扩展
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资源,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微课比传统的视频教学更人性化。微课教学中,由于只是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对于知识点的结构可以进行无序调整,在必要时,将新的知识点代替原有的知识十分方便,同样使教学资源的扩展十分容易。
(三)服务对象各异,便于知识重复传播
由于微课只是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这就使得微课的目标十分明显,主旨意思十分明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可以很好地适应。再加上资源容量小,学生下载十分便宜,有利于知识的重复传播。
(四)教学资源运用合理,便于教学环节配合
微课程是以视频为主,其他教学环节相互配合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其他教学环节亦可以在无线终端上进行查阅管理,有效地实现了线内线外的沟通,这样,就使微课具备了良好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学生对于微课程的喜爱程度也会越来越深。
三、微课教学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中,学生仅依靠老师的言传进行机械记忆,而自己却没有任何想法,学习模式单一,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学生的厌学情绪会越来越高,久而久之,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会不断下降。
微课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不足。微课教学以视频为主,初中语文教师将多媒体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微课程短小精悍、目标性强等特点充分发挥出来,把繁琐的语文知识点有效整合,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不断高涨,语文学习兴趣就会不断提高。
(二)增加老师教学效果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进行课文正式学习之前,总会做很长的铺垫,课堂时间本来就短,仅靠铺垫就会浪费很多时间,最终就会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少之又少,也会使老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微课可以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有效结合,大大缩短了课堂引入所浪费的时间。通过微课进入正文,学生也会学得津津有味,从而快速地接受知识。比如,在进行《宇宙里有些什么》这一章节的学习时,老师以“恒星”、“行星”、“银河系”为切入点,制备“微视频”。在课堂上,依靠老师设计的微视频,使得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从而进行有目的自学。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是与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最大的区别。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对于每一个问题独立思考,开拓思维,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随之不断提高。
四、微课教学提升初中语文交互性教学的措施
(一)合理运用PowerPoint,使学生与教学资源进行有效互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合理使用PowerPoint,将教学知识与其有效结合。老师运用PowerPoint,可以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完整呈现出来,避免了有些知识点在讲解过程中的疏漏。由此看来,使用微课教学,对于初中语文这类需要进行繁琐知识点讲授的课程来讲,是十分重要的。过去,初中语文教师一节课要写满满的一黑板内容去进行知识传授,这样既费时又费力,学生还有可能记不全,而PowerPoint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使老师有条理地将知识传授,也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习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
比如,在进行《卜算子・咏梅》这一诗歌的学习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将冬天的梅花图片以及相应的背景音乐进行播放,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单来讲,运用PowerPoint教学,抓住了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
(二)合理运用音频、视频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将所要传授的知识进行提前刻录,通过音频或者视频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使用。教师在课前将所录制的音频或者视频进行有效剪切、整合,将完整的微视频文件展示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与课文内容有良好的交互性,在有所准备的条件下进行预习,为接下来的学习提高保证。
比如,在进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章节的学习时,老师通过视频软件将主人公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物制备成视频材料,并对每一个人的特征进行描述解释,将这些视频资料重复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加深对这些人物的理解,对这些人物有较深的印象。这样,在学习这节课文时,无论文中的人物关系有多复杂,由于学生对文中人物已经有了了解,所以,对于课文的理解也就显得游刃有余,教师的教学效果更会不断提高。
(三)设置剧情,提高教学交互性
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免不了会学习一些关于人物传记类的文章,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这类知识,有必要进行情景剧情设置,让学生扮演角色,在真实的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情景剧教学单靠一个学生是很难完成的,这需要团队的力量。所以,在进行情景剧教学时,老师要在课前缜密思考,把自己当作情景剧的编剧以及导演,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当然,情景剧教学一定不能离开课文,在进行角色扮演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对所扮演的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学习,也就失去了教学意义。
比如,在进行《范进中举》的学习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对人物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台词以及装扮的设计,当设计完毕,老师修正过后,再进行角色扮演。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表演后,会对所扮演人物的特点有了更高的认识,这样,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认识就会更深一步。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手段,微课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使用微课教学法,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去,比如,运用PowerPoint软件以及其它教学软件等,都可以很好地辅助微课教学。另外,微课教学使得学生与其它方面的交互性成为了可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具体生动,使每一位学生在每一次交流互动中都能够感觉到快乐,同样,使用微课教学,也可以使教师的教学任务高效完成。
参考文献:
[1]陆美兆.浅析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J].学周刊,2016,(08).
[2]戴培.充分利用微课,提高语文教学效率[J].中学语文,2014,(27).
[3]王慧英.浅析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5).
[4]赵世波.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5).
[5]吴莹.浅议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学语文,2015,(36).
篇3
关键词:微课;阅读教学;文本解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部分。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阅读的教学方式,在认真学习微课的过程中有效将其与语文阅读教学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自主分析和理解中轻松地掌握文本大意,进而为学生健全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对如何将微课有效地与语文阅读教学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微课在写作背景中的应用
写作背景是学生理解文本大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但是,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并不太注重写作背景的教学,往往都是简单概述就可以,一般都是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相关的问题之后,才会简单地向学生进行介绍,这样是严重不利于学生健全发展的。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可以借助微课与写作背景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大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阅读《最后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我借助微课向学生展示了当时的背景。简单的视频包含了“普法战争的相关资料、当时社会的一些现状”等等,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了解当时的场景之后,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而也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做好保障工作。
又如:在阅读《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百万大军的英勇,也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在导入环节,我借助“微课”向学生展示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前发生的事情,即,“拒绝签署和平协定”的相关知识。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而且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微课在文本解读中的应用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展现文本中心思想,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更是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保障。所以,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借助微课的相关功能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而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好保障工作。因此,在语文文本解读课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借助微课进行自主解读,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
例如:在阅读《苏州园林》时,我选择了微课进行阅读教学,首先,借助微课向学生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相关图片,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形象的视觉冲击下找到阅读文本的兴趣,进而为提高阅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之后,在解读文本内容时,我再一次借助微课针对文本中的一些重点句子进行了展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等句子,对其中“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对“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等方面进行了微课解读,直观的视频教学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让学生随时复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除了重点句子解读之外,我们还可以对文本中的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比如: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制作成相关的微课来帮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而且,也能为学生的复习指明方向。
又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大意,在授课时,我借助微课向学生展示了相关的视频以及歌曲,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直观的视频冲击下正确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同时,也能保护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总之,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在认真学习微课的作用、特点的过程中有效地将其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为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以及终身阅读意识的形成做好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微视频 语文课堂 教学策略
一.生活化的语文微视频,贴近学生身心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语文学习世界与生活世界紧密相连,可是现实的语文课堂却常常以繁琐的分析,支离破碎的讲解替代基于学生直接体验的生活经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沉默寡言,语文学习兴味索然,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低,语文课堂变得不被学生喜爱。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不高,生活化微视频引入语文课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尊重了学生个性化语文学习的体验。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中有专题教学《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选读的文章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统筹方法》,文章虽然举的例子是泡壶茶喝,但是这类说明的文字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如果我们把这一章节的内容录制成微视频,采用安装好的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精当的录制前期课件呈现的来源于生活实例的洗茶壶、烧开水、拿茶叶等先后关系进行演示、讲授,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这一内容的时候就获得了丰富的直观体验,当然微视频录制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的讲解,需要在录制过程中用有效的问题“哪一种办法更省时间?”激发学生的思考、讨论、质疑,学生在争辩中提升了语文素养,同时丰富了生活阅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语文学习的内容很多,只要我们老师有心捕捉并及时录制,会成为很好的语文教学资源。有时甚至可以安排学生自行录制,让学生主动发现实际生活中的语文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简洁完整的语文微视频,提供学习平台
微视频是学习“微时代”的新样态。微视频针对特定目标人群的自主学习精心设计内容,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一两个知识点,以其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制作简单、多样传播、自主播放等特点,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尝试。一般完整的微视频控制在8分钟左右。语文学习的本质是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语文课堂上需要学生的体验,更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制作微视频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并给学生思维留有空间,给课堂活动留有余地。如今的语文微视频在古诗、古文学习时运用较多,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自我的建构思考,一个好的语文微视频应该是条理清晰、简洁完整富有启迪价值的。例如学习古文《记承天寺夜游》这课,有个老师以抓关键词的方式录制微视频,讲解清晰,如果从课文的题目开始每一个关键词的讲解都是以灵活富有挑战的问题呈现的话,学生能自然在思考中进入课文,这样的微视频是学生感悟学习苏轼的人生境遇与心态的很好促进手段,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学习平台。
三.学生自己的语文微视频,符合学生学习水平
目前网络上已经有了大量的教学微视频,可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但是这些教学视频是否可以全部拿过来,供学生学习,值得思考。基于学生自己学习水平,基于老师所带班实际学情的微视频才是在语文课堂上发挥实际作用的,因此教学中应该使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视频。学生自己的语文微视频,能引起学生们的注意,更贴合学生学习实际,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机会。比如在进行习作练习课《在生活中找“米“》这课时,可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提示后自行录制学习微视频,讲述自己是如何在选择生活中有趣有意义的材料的,选材要注意什么,课堂上互相交流、补充;再如遇到同样的选材的时候,可让学生录制自己构思的片段,讲述同样材料不同的表达视角,这样学生的习作表达水平就能明显进步。
四.根据学生学习状态,适时使用微视频
数字时代到来,语文微视频应该更好地成为学生零散时间的学习陪伴者和营养师,所以现在一些学校采用混合式学习方式的翻转课堂,由课前在线学习、课堂面对面教学两部分组成,课前在线学习也就是微视频学习,要求学生在家里用网络自主完成。可是基于不同的学生家庭学习环境以及不同的学生学习状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使用微视频更多在课堂上。这就需要教师谨慎选择合适的内容、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微视频教学。如相关语文学习内容背景知识的教学,可以在课堂的前15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同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的教学,可以在课堂中的习题讲解部分插入;有关知识梳理,可以在课堂结束前给出,有关拓展型内容也是在语文课堂学习结束时给出方便学生进一步思考学习。同时教师要保证学生微视频学习的时间,笔者一般安排微视频时间长度的1.5倍左右,这样有的同学就有时间回看或者提问,一遍能学习到位的同学可以先进行交流讲述达到整体提高整班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目的。
五.通过练习,即时反馈学习微视频效率
习题训练,即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也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练习中,深入理解知识、训练技能,同时还能开阔思维。习题设计的时候既要包含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同时又要有层次性,以满足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需要,根据内容特点题型可以多样化,如填空题、判断题、主观表达题等。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视频的同时,根据学习内容可以制作难度恰当、数量合理的学习检测单,学习检测单可以是纸质稿,也可以是在网络平台上布置(如“一起作业网”),在上课一开始发给学生。这样的习题训练既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挑战性。语文习题课堂如果恰当呈现微视频,课堂的学习效率会提高很多,如果在网络环境下我们也可以通过学生观看微视频的学习要求在网络平台上完成习题,并适时归纳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利用网络的优势分析实时数据,真正落实了语文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个性化主动学习语文,参与语文及时反馈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均得到提高。
篇5
一、做好课程导入工作
课程导入的效果会对课堂教学的气氛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不少教师在进行课程导入的时候都是简单地介绍一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然后让学生们打开书本。有的教师甚至直接让学生打开书本,然后自己照本宣科。这样的课程导入不仅无聊而且枯燥无味,长此以往,学生会认为语文学习就是阅读和背诵,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为了做好课堂气氛的营造工作,教师首先要做好课程导入工作,只有做好了课程导入工作学生才会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和学习的冲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会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举个例子来讲,在记性课程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问一些和学生的生活相关的问题,比如说问问某同学最近怎么样,有什么开心的事情。或者也可以问问学生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小问题,一些脑筋急转弯和谜语可以让学生们放松下来,以更好的状态开始学习。
二、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言行会对课堂教学的气氛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面部表情比较严肃、语言比较沉闷的,那么课堂教学的气氛一般会比较压抑。所以,为了营造积极的教学气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亲切和蔼,避免因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使学生感到紧张和焦虑。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面带微笑、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应积极主动地去了解问题,并且选择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不仅有利于课堂气氛的营造,还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真正做到了一举两得。
三、注意教学方式的科学性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会对课堂教学气氛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的时应该慎重,尽可能地选择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如学生对视频资料、音频资料的兴趣远远大于文字资料,所以教师可以多用视频资料等进行教学。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给了教师更多的选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放映,将相关的资料用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或者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放一些学生喜爱的音乐和动画视频等,这些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放松下来,然后以更好的状态进行学习。
篇6
一 学生需要通过体味作者的处境来体味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作家的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对客观现实的感觉而产生内在情态。但很多情况是作家生活的年代离读者久远,作家当时所在的情境已不复存在,甚至有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很难理解作者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情感。学生只有在理解作者的处境后方能了解作者的情感,或者说只有在了解作者的处境后,才能对作者的情感体验得更加清晰、深刻。作者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很多事情和情感在后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而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也限制了这一方面的教学。例如,学密的《陈情表》时,学生很难进入文章营造的深沉情境,总感觉李密有些无病,装腔作秀,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反应很平淡,没有预想的效果。此时,仅参考书上给的资料明显不够用,所以必须对当时的历史环境加以补充。
二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在理想的氛围中进行
首先,要求教师寓情感于文本中。只有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充满激情,才会在课堂上激起学生的情感。从古到今,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千古、流芳百世,是因为诗人作家的笔墨,饱含着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的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被选入现行教材的有许多这样的名篇佳作,如《满江红·写怀》《江城子·记梦》《还念红狐》《寒风吹彻》等,教师应根据文本的喜、怒、哀、乐,把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化为教育者的灵魂,以打动和感染学生。
其次,要求教师是这个氛围的营造者。一个感情充沛、激情飞扬的教师,他的课堂一定是活跃充实别开生面的。学生会深深地被那富有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所吸引。教师情绪激昂、言语诙谐、动作幽默夸张,举手投足之间洋溢着激情和个性的风采,把单调沉闷的课文上得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增加了收获。不少学生还因此产生了灵感创意,进而自觉地发展和运用知识。激情演绎着课堂教学的教师怎能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最后,要求教师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只有教师把激情传递给他们,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例如,教学苏轼的《江城子·记梦》时,先适当介绍苏轼的家庭生活尤其是和亡妻生前的欢乐生活,并同与后任妻子的生活作对比,联系作者仕途的坎坷,让学生感受作者生活的情况,对于作者深切的情感,学生就能理解得较深刻一些。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作者的情感朗读课文,文章读得非常有感染力,效果远远超出预想。教师只有点燃学生的激情,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
在我所听过的课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教学能力都很过硬,课堂设计也是环环相扣,然而课堂教学效果却常常不尽如人意,听课的教师和学生的反应很平淡。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营造好适合的氛围。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认识到: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才能成为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者。李镇西老师说过:“教育者应是个性情中人,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遣激情于笔端,扬激情于课堂。”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需要氛围的,它需要教师充满激情于文本,洋溢激情于课堂,点燃激情于学生。只有当教师有了激情,学生才会有浓厚的求知欲望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突现新课程理念中的人文性,营造快乐的课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教师要根据目标设计和营造教学氛围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奏效的气氛将取决于教师做些什么,以及怎样做。教师应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整体情况及自身的优势,精心设计、营造学习氛围。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全面深入地备课,充分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确定本节课重点要讲些什么,如何讲等问题。
其次,根据确定的目标围绕学校现有的条件,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流程,如在哪些环节利用什么资源,营造什么样的氛围,包括了作者创作心境的氛围、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和谐互敬的课堂氛围、浓郁的探究氛围,作文课积极参与表达和创作的氛围,复习课高效严谨的氛围,讲评课积极参与评判的氛围对于。
最后,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该如何营造好与教学相关的氛围,以及可能出现哪些问题需要提前预设。
四 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5-0079-02
语文教育改革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识字、阅读、写作、教学法、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其中,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如果识字、写字教学做不好,势必影响阅读写作等的顺利进行。因此,识字、写字教学仍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课例现场1
某省级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一位年轻的王老师在教授《荷花淀》时,让一男生回答老头子用什么武器来替大菱报仇时,男生答“竹篙(hāo)”,这时,其他同学都笑了,齐声给他纠正“竹篙(gāo)”,王老师顺势请这个男生把这个字写到黑板上。这个男生于是很潇洒地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篙”,占了黑板的六分之一,字写得方方正正的。听课的老师看到都发出了赞叹声。王老师看到大字后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个好孩子,他怕我们看不清楚!并且,字写得这么大,跟他的个头是成正比的。(这个男生长的很高)。王老师问,你写的这个字读什么?学生读“gāo”,老师说,你第一次读作“hāo”的那个字怎么写,请也写在黑板上吧。这个男生有些为难,不会写。这时其他学生偷偷小声提示:“草字头”!这个机灵的男生就把“蒿”写在了“篙”的右边,依旧是个大大的“蒿”,两个大字把黑板的三分之一都占了。老师这时提示学生,“竹篙,竹篙,就是竹字头了,咱们记住这个词语的组合,也就记住这个字怎么写了”,那这个“蒿”呢,谁能给它组个词?学生齐答:“草蒿”,师生都笑了。老师说:“应该是‘蒿草’,我们吃火锅时涮的那种蔬菜叫什么呢?‘茼蒿’,那‘茼蒿’的‘茼’字怎么写呢?”学生答“‘同’上加个草字头。”
课例点评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及时抓住了识字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识字、写字展示,并及时对学生进行了表扬。学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和在一定识字量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规律猜测、推想生字的写法。这是学生实现独立识字必然要走的过程。老师在本环节的引导是到位的。
课例启示
要掌握丰富的人类文化,必须从识字开始。只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看到字形,就能读准字音、想到字义,才能进行广泛的阅读,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写字教学是巩固识字效果的有效途径。
课例2
某市一位老师在教授《背影》一文时,涉及到了“狼藉”这个词语。老师通过幻灯片出示以下内容:
“藉”与“籍”
“藉”,从草,本义是指古代祭祀时陈列礼品的草垫。“藉”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jí,表示践踏的意思。常见“狼藉”一词,狼是一种伤害人畜的野兽,传说狼群常在窝里垫草而睡,起来时便用脚乱踩乱踏一阵,因以“狼藉”形容纵横杂乱的样子,如“杯盘狼藉”;又引申为破败不可收拾的形象,如“声名狼藉”。
“藉”字的另一个读音是jiè,与“借”相同,本义是放置祭品礼品的衬垫物,也泛指用草编成的垫子。衬垫是从下面说的,从上面说则是依托,故“藉”又有“依托” 的意思。如果有所“依托”“凭借”,必定能带来心灵上的安慰,“藉”又引申指“安慰”“抚慰”。所以又有“慰藉”, 义即“安慰”“抚慰”。
“籍”的本义指名册、户口册;由于我国在纸张发明以前,一般以竹简做书册,所以“籍”从竹。登记在同一名册上的人,必然有相同的隶属关系,因而现代有“户籍、国籍、党籍、军籍、学籍”之类的说法。“籍”又可以引申指装订成册的文字或图画作品,成为“书”的同义字,如“史籍”就是史书,“古籍”就是古书,“书籍”两字常并列成词。
课后,听课的老师纷纷表示,这个环节讲的很清楚,不仅学生,连很多老师都知道了这两个字的用法。
课例点评
老师针对生活中的两个易混字“藉”“籍”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这两个字是形近字,很难辨析清楚。老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字的本义谈起,再引申到含有这个字的词语。这样结合字形来辨析词义的方法能促进理解,加深记忆。但这种直接讲授的方法可能更适合成年人。因此,建议在教文章的重点字词时,可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利用文下注释,进行独立识字,提示学生把生字或易读错的字音标注在文中相应位置,在朗读时注意看,识字效果就更明显。有时遇到文下没有注释的疑难字词,引导学生使用字典、词典完成识字任务。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通过开展“你错我纠”、 “每日一字”等识字活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和竞争意识。第三,在课后,精心设计必要的训练进行巩固,力求多样,有趣。比如,可以组词、造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课例启示
这种由老师直接讲授的方法,虽然讲的很清楚,但忽略了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老师可以尝试着改变这种较为单一、机械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能力。最好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感受识字的快乐;给学生创造运用汉字的机会,让学生感受识字的有用和自豪感。轻松、快乐、有用的识字过程,必能使学生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识字活动中。
课例3
在某市“少教多学”课题组的一次展示课上,当地的语文教研员张老师执教《小扇轻摇的时光》。本课安排了六次活动,其中第一次活动是:背名句,练书写。老师给了学生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背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小院。2分钟后让学生齐背了一遍。然后,老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用1分钟的时间把这段话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并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学生迅速进行抄写。1分钟后,老师抽取了几份进行了点评,然后告诉学生要这样写才会写得整齐:立地不顶天,左右要占满。然后利用幻灯片出示了他重点指导的一个学生在20天前、20天后书写的相同的一段话,让学生亲眼去观察20天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张老师继续说道:每天坚持背诵100字,每天坚持工工整整写1分钟,坚持一百天,中考笑开颜,坚持二十年,你就成莫言。这番话引得孩子们顿时信心满满。
课例点评
老师设计的“背名句、练书写”的环节很实用,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工整书写到方格内,还有对于“立地不顶天,左右要占满”的书写要求,还有一分钟20个汉字的速度要求,不管对于老师的教学还是对于学生的学习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课例启示
这个环节既落实了书写,又让学生掌握了一种好方法,另外,幽默风趣的语言,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在写字教学方面,提出“正确工整”和“有一定速度”的要求比较恰当,符合时代的需要。
课例4
还是在某市“少教多学”课题组的一次展示课上,另一位老师执教《小扇轻摇的时光》。他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速读课文:找出文眼,分别概括文章的人、事、景,说一说“小扇轻摇的时光”具体指什么。学生分组活动,每组派代表把答案写在黑板上,有的组上去的是两位同学。8分钟后,展示活动结束,黑板上写满了答案。老师逐一进行点评:这一行字写得有些歪,这个孩子的书写真流畅等等,其间还对学生的书写进行了指导。活动结束,分别给各组加了相应的分值。
课例点评
现在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几乎都没有学生板书的环节,老师能让学生在黑板上写那么多的字,着实不易。这表现了他对写字教学的重视。及时的点评,既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给学生指明了提高书写质量的方向,教学效果很好。
课例启示
篇8
一、深入分析学情,精选教学内容
分析学情是老师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备课时比较重要的环节。老师要了解学生哪些知识已经懂了,哪个问题还存有疑点,然后在课堂上有针对地教学,才可以收获课堂高效。学生存在个体差异,阅读和理解能力有着较大的差距,为此,老师对学情的关注尤为重要。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总是先梳理文本中的字音、字形、文学常识,然后对着教学用书提出几个解读文章内容的问题,之后归纳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这是语文学习中的几个步骤,但是细化分解就明白,很多内容是不需要课堂细致处理的。
比如“一望而知”的内容,如果课堂上老师再安排环节学习,就是时间的浪费,久而久之学生也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课堂调查发现,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大多是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如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技能,是课下就应该自主解决的问题,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再梳理。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学生能够感觉到却说不出来的“疑惑”,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能够豁然开朗,这才是有深度的语文课堂。
所以,老师要精心研读教材文本,教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中学不会的内容,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从文本的表层逐渐深入,实现学生与文本作者、文本人物的直接对话,读出文章的内涵。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活了,主体参与性更加积极,课堂便涌动着阅读的活力。
二、把握文体特征,凸显学科特色
文体特征是阅读教学前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学生了解基本的问题特征以后,可以从整体把握文章特色。学生在阅读时可以从文体要素入手,如散文则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根据六要素把握侧重点;说明文则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分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了哪些事物或者道理;议论文则要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最后得出什么结论;小说则要理清三要素。同一种文体,作者在表达时还会有不同的侧重,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文章“怎么写”以及“为什么这样写”。掌握了这些基本规律,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有的放矢。
如《济南的冬天》一课,应该是写景抒情散文,但是文中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济南冬天的“响晴和温暖”。在学习时,我们要关注的是“语文的东西”,对济南地理位置不要过多探究,要把重点放在作者是如何描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等。这样,学生便可以超出文本内容本身的禁锢,从更高层次俯瞰文章,对文章进行更深刻的解读。
三、关注学生需要,设计教学活动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往往是平淡无奇的朗读语言文字,读着读着就不知心思飞到哪里了,这样的阅读学习是无效的。老师要设计有趣味性的赏读活动,把学生的心思拉回文本中,感受作者表达的情。语文教材大多数文章照顾到了学生的阅读感受,阅读中往往可以透过纸面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老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到文中精选可以为学生与文本“搭桥”的词句,让学生注重“意”的体察,引导学生融合课内外经历,让语文学习变成有趣味的探索活动,发散思维,表达出不同的阅读体验。
如《社戏》一课的主人公与学生的年龄比较接近,文中“偷豆”的情节更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在阅读教学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赏读“偷豆”的细节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为什么“那夜的豆”最好吃。作者用儿童的视角去写童年生活,表现的是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拉近与作者的心理距离,自由讨论可以发散思维,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欲望
阅读氛围的预设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产生“一读为快”的渴望。老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特定的情境,去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创设情境的同时设置一个“中心问题”,然后根据中心问题的延伸,找到文章阅读的切入点。如果文章中有与学生经历相联系的点,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探讨中体验文章感情。
如《紫藤萝瀑布》一课的阅读,老师用大屏幕展示了一幅幅繁盛的“紫藤花”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灿烂”,从“赏析”的角度阅读文中对“紫藤萝花”的描写部分。学生扣准了“赏析”这个主问题,从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角度赏析了花的灿烂,然后由花及人,联系到文章的主题,感悟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文章“中心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图片上流动的“紫色的瀑布”给人一种震撼,吸引着学生去阅读,去赏析,体会生命永恒的主题。
这样的课堂,淡化了老师“提问”的色彩,由学生自主探讨,由文本的表层词句的理解到文章内涵的思考,学生在赏析阅读活动中逐渐渗透语文学习的规律,在独立阅读与合作探究中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感悟文本传递的情感,养成良好的阅读感悟习惯。
五、听说读写结合,培养综合素质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对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学习语文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从来就不是孤立的。所谓“言意兼得”一直是现代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积累文本中的字、词、句、段,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新,既要学会“言”的积累,还要学会“意”的表达。在教学中,老师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在《春》一课的学习中,老师注重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文中对春花、春草、春雨的描写极为生动形象,老师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赏析文句,并模仿文中的表达方式写几句赞美春天的话。学生在诵读文章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感受春的气息,表达自己的感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文章,总要表达自己的感情,老师要引导学生更深刻挖掘文本传递的信息,并进行自我表达,迁移能力。
《背影》一课表达的是浓浓的父爱,但是作者却始终没有正面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每一次的流泪都是背着父亲。由此可以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是否细心地感受过父爱?阅读本文以后,用特别的视角去发现“父亲的爱”,如果说不出来,可以写出来。这样,学生可以由文章中受到启迪,从文本走进生活。
总之,构建“为学而教”的活力课堂,就是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备课时要深入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精选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阅读思维,激发学生阅读欲望,融听说读写为一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灵活自如驾驭语言文字,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自己的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①吴莉:《如何构建开放有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年07期。
②张玉香:《活力课堂,高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师的激情艺术》,《课外语文》,2014年22期。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方法;主动性;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记硬背为活学活记、变机械训练为积极实践呢?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自主学习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认识主体性,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自主读书的时间
1.课堂上注重诵读,少一点对课文内容的讲解
诵读是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它的多重教育功能是不可低估的。徐世英先生曾将朗读与讲解作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读,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老师却不可以用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读。
2.课堂上注重积累,少一点对语文知识的灌输
过去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语文,这样知识得不到内化,能力得不到提高。要让学生把语文知识真正地“占为己有”,尤其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其中必然要有积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
学生仅仅积累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一至六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教师除了指导家长做好家庭阅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地去搜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进行阅读积累,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鼓励和引导。只有长期坚持,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形成,学生也就逐渐养成了自觉阅读的习惯。
二、充分体现实践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动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教师不可单纯为完成一节课的任务而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其实学生有着很大的潜能,有待教师去挖掘,就情感体验而言,只要教师“导”得好,学生的情感就可以完全被激发出来。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自我理解、自我解读,然后进行师生角色互换,组织课堂教学,让其他学生提出疑问,让“小老师”解答,最后全班讨论,达成共识。另外,找重点句多读,体现句中的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教学的过程就变成了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只是听的配角,而变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课堂教学由此活跃起来。
三、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促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在课堂上能给予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少了主次的关系,多了讨论、民主的发言,课堂就愉悦多了。通过想、说、问,学生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也能够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课堂也就充满了活力,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四、选择新颖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新颖的学习方式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途径。当前新颖的学习方式主要有:
1.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通过组员的合作,既发挥了群体的积极功能,又提高了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一部分原来在班上不敢发言的学生,通过在小组中的学习锻炼,逐渐地也敢在班上发言了。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自己的个性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开动各种感官,开动大脑机器,使想象飞起来,思维活动起来,语言也活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设计的思路就是让学生自读,感悟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神机妙算)进一步探究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勾画出文中的句子)再进一步研读,感悟其神机妙算的原因是识人心,懂天文,懂地利。借助多媒体,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很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篇10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主导地位 主体观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处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做好教学的组织工作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语文教师在扮演的主导角色上缺乏信心,不敢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这方面考虑,当前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如下问题。
一、充当主导的角色,相信学生的能力
有的教师虽然是口头上说结合新课标,可是在做法上还是与新课标背道而驰,还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起不到主导、参与和促进的作用。如一次听课,一位教师教学《我的叔叔于勒》,首先出示听课中要解决的问题,给本节课定下教学目标。可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不断地启发:还有其他的回答吗?还有不同的看法吗?看似在引导,实则是学生未能答出教师预设的答案,教师不依不饶地希望学生重新思考。这种引导是在“赶”着学生向自己的答案走,无疑毫无意义。学生的理解是根据自己的思维、知识的积累等多方面给出的答案,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后作答,那么都是具有积极性的。语文教学不像数理化那样答案唯一,很多问题都是多元的,没有标准的答案。就如教师问:请你结合邹忌委婉进谏的方法,谈谈你对“良药苦口利于行”的理解。所给的答案肯定不唯一,但是教师一定要将答案变成唯一,这样只能使学生的想象力、积极性、创造力惰性发展。
二、尊重学生的感受,发挥主体认知能力
学生对每件事、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师不是学生的发言人。不能代替学生去感受,因为学生的主观感受是最真实的。而教师若给定学生答案,学生就会为了记住答案而耗费心神。这样就会使学生懒于思考,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的课文《愚公移山》一文时,有教师出示如下问题: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有的学生说:在现今社会中,愚公移山让我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因为我们的世界中没有夸娥氏这样的大力神。这样的回答固然不是编书者的最终目的,更不是教师所想要的结果。但学生的回答却很有道理。我们不难给学生一个启示,让学生的回答更完美:没有夸娥氏,那遇到困难,其他人可以帮助我们吗?我们每个人都能解决任何问题吗?学生通过这样一问,觉得在自己的回答上需要再做修改,改成是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相互协作,只有通过协作才能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我们未必一定要学生顺着教师指引的方向:学习愚公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回答,我们要做好引导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牵着学生的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是符合教师的心意的,可是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背负着死记硬背的重筐在奋力前行。
三、确立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地位
现在的教育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教育的根本宗旨,落实这一宗旨,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主体给予认可,只有教师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这其实就是“教”与“学”的关系处理。教师“教”目的是学生能够“学”,二者相互统一,缺一不可。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主动性被压抑,所以被教授的学生常是知识性的学生,在运用上缺乏实践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科学地遵循社会发展需要、学生身心特点的。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主导作用,为达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主动性打下基础。
四、教师主导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语文课堂中学生为主体,这并不能削弱教师作为主体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究教材和学生上,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如在教学每个单元的古文时,以往都是让学生将课文背诵下来,意图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文词语。很多学生都因此而牢骚满腹,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花费大量的课外时间在背诵古文上。而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性记忆,改变了那种教师一句话学生忙半天的局面。要做好教师主导工作,还需做到如下内容:
1.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要呼应新课标的倡导,尤其语文教师必须不满足于原有的知识,否则将不能在语文课堂游刃有余地引导。语文知识渗透在各个层面,所以提高教学效率,不断充电就不可忽视。
2.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掌握教学技巧。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向课堂的45分钟要效益呢?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教学技巧。初中学生处于思想走向完备阶段,教师既是学生心中的朋友,又要做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所以在这一阶段学生和教师需要平等合作,而非失衡相处。教师抓住求知欲这一特点,掌握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技巧,才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合理检测强化主导地位。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和创新型的人才。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学生发展的全过程的能力培养,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缺乏知识的教学是空洞无力的教学。所以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还需通过检测,不断为学生树立新的航标。
总之,呼应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是奠定初中语文课堂主导地位的基础;以学生为本,是当前教育所倡导的中心,更是我们要遵循的原则。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教学质量再上台阶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国际出版,2010-9-1.
- 上一篇:高端庭院景观设计
- 下一篇:高中政治哲学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