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07-28 17:4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旅游管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旅游人才培养30年来,旅游高等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及人才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目前,中国旅游高等院校810所,在校生84万,专业教师3.8万人。虽然数量上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无法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旅游院校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只占30%,出现了高校培养旅游人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错位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旅游高等院校培养体系与市场脱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方面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而是“因人设课”。由于旅游高等教育学科起步较晚,很多授课教师是从地理教育、规划设计、中文等专业转型而来,在设置课程体系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教师队伍,课程往往会根据现有的师资队伍来设置课程,导致了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二是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缺乏。我国旅游高等院校一段时间以来一味追求学术、科研,导致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忽视,而旅游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人才恰恰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餐饮服务等方向的培养,必须重视实践技能的提升,很多学生进入就业岗位无从入手,导致丧失了对自我的认知和自信,跳槽现象频繁。三是双能型师资队伍的缺乏。要实现对学生应用型技能的培养,必须有一支双能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在建设时,需要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有一定的操作技能或者企业挂职经历。 二、中国高等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背景分析
1.国际旅游人才的紧缺是推动高校国际合作办学的助推器
随着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达到2.8%,旅游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9%,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9900万,占全球就业总数的3.4%,间接就业人数比重则高达9%,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旅游业在创汇、带动就业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1]。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国际旅游人力资源需求。但是,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源的供给方面,与中国旅游国际化的发展现状不相适应。对于国际上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应当根据需求加强国际间高等教育的合作和交流,国外旅游院校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有助于旅游人才质的飞跃,适应现代国际旅游业的需求。
2. 现有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呼唤新的办学模式
现行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办学合作现状发现主要以单向交流为主,还停留在境内合作模式,利用自身资源开展教育合作模式主要类型有:一是全面移植型,将国外大学的教学模式移植到境内的大学,包括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学方法等,培养适应国际旅游市场需求的人才。二是组合合作型,通过互认对方所开设的课程获得的学分模式,保留各自的教学体系,实行境内境外共同学习的方式,比较普遍的有“3+1”“2+2”“1+3”形式。三是交流合作型,境内境外互派教师进行讲学,优秀学生也可以境外学习[2]。从以上三种模式不难看出重点还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在学生的培养上还很难达到国际市场的需求,在质量上也很难保证。 三、“四位一体”多元化国际合作模式的探索
黄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管理型人才为目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全新“四位一体”多元化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具体是指:“四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培养、保障体系,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其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一体”――即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培养目标,一切国际交流活动都必须以就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这是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总方向和总原则。
1. 多元化的视角和理念
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不能仅局限于资金、设备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教育模式引进,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改革的目的,才能够培养符合中国旅游发展的人才。基于这样的目的,黄山学院对现有的国际合作办学进行改革,建立符合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四位一体”合作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为: 整合优势力量,与企业需求接轨,促进旅游教育的改革。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结合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和国外先进理念结合设计出符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办学模式,不断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国际先进理念结合,转化为符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教育模式。
2. 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黄山学院现有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VATEL中法酒店管理专业、中韩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根据现有的六个旅游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的不同,合作院校的不同,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自主选择的多元化的办学培养模式,主要有:
一是分段联合培养模式。深化旅游管理专业传统的合作模式,如黄山学院中韩酒店管理专业与韩国的“2+2”分段联合培养模式,即2年在黄山学院完成,2年在韩国的大学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从2007年至今黄山学院已经形成成熟的分段联合培养,并且把分段式的培养争取延伸到旅游管理类其他专业,如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普通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培养模式多样化,建立专业大平台,让旅游管理类相关学科群也可以选修“2+2”国际合作班级的相关课程,实习和实践可以根据中外双方的沟通灵活安排时间。
二是建立创新型的中法合作大平台。黄山学院与中法VATEL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商学院合作“4+0”的办学模式,主要针对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该项目学制4年,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主要教学活动均在黄山学院完成,即“4+0”模式。合作双方教学专家共同进行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撰写教学大纲,并对教学及办学效果进行监督与评估。学生在四年学习中必须完成40多门课程,中方负责安排课程的50%,外方主要负责50%的专业课程,由VATEL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商学院派遣外籍老师与黄山学院认证教师共同进行全英文授课。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可以同时获得中国和法国教育部门认可的学位证书。黄山学院的中法合作模式,充分整合了政府宏观管理的优势、企业的实践检验优势、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以黄山学院旅游学院为合作基地,共同培养出更加适应旅游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国际型人才,共同创立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旅游国际办学大平台。
三是以点带面,开拓一对多常态化合作。以黄山学院中韩“2+2”的合作以及中法VATEL酒店与旅游管理商学院合作项目为试点,开拓更为广阔的合作办学的国家和院校,如已经有了初步合作的台湾实践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应用科技大学,开始进行常态化的合作,在师生的实践交流合作、学生短期实习项目的互换、教师科研教学的学习等方面进行常态化的合作。
3. 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应该通过对市场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市场,通过对毕业生的市场跟踪调查,根据国际旅游发展形势的变化、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设置课程,同时建立一套旅游人才评估体系,这样设置的课程才能够真正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黄山学院旅游管理类的中韩酒店管理专业、中法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是注重实践环节,更新教学计划。国外大学历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黄山学院中法酒店管理专业中外合作以项目开展为契机,培养模式力争和国际接轨,其中实践环节占整个教学环节的60%,黄山学院中韩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实践环节占整个教学环节的50%。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环节的设置,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研究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给学生布置课题,结合专业特色完成报告或到旅游相关企业实习和专业见习[3],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同时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是根据学生反馈、市场反馈、合作方反馈,不断修订完善的动态过程。中韩酒店管理专业至今已经有5届毕业生,在教学计划的实施中,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查、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将教学计划与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相对接,根据市场的反馈,对教学计划已经进行3次调整,并且保证能适度超前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整合相关课程,做好课程衔接。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设置,整合课程方面主要是淘汰一批旧课程和新设一批新课程,以使教学内容和市场接轨,如黄山学院中韩酒店管理专业原有的“西方经济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统计学”整合为课程“旅游经济学”。黄山学院中法酒店管理专业经过与法国VATEL酒店管理商学院的共同协商、沟通和论证,经过30余次专业课程对接,在整合更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编制了中法酒店管理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设计了以“外语能力和实践能力”双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了有效完成课程衔接,课程设置必须明确核心课程和可替代课程,核心课程在前两年完成。
三是增设全英文教学课程,践行参与式教学方式。黄山学院从2007年与国外合作开办旅游管理类专业以来,核心专业课程从双语教学到全英文教学的进阶式过度。从早期的分段式中韩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50%的双语教学课程设置,到中法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100%采用全英文教授专业课的方式,给学生创造国际化交流的情境。
在全英文教学中,广泛采用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参与式教学方法。黄山学院国际合作交流的专业教师,提倡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如黄山学院中法酒店管理专业“服务礼仪”、“管理学概论”、“餐饮管理”课程,主要应用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可以归纳为: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游戏和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辩论等。
四是借鉴先进理念,引进英文原版教材。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扩大国外教材的使用比例,一些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引进原版外文教材,如“旅游学”、“管理学”、“饭店管理”等课程,使英语教学贯穿始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营造浓厚的语言和宏观视角的学习环境,拟加快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程度[3]。例如:Introduction to Tourism Marketing书中每章各节均有Introduction、Summary、Student self review questions、Student exercise等小标题能够给学生提供全面易懂的教学内容,在授课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选用现行国际通用的教材,这样可以避免内容的重复[4]。
4. 多元化的师资培养模式
一是请进来的培养模式。黄山学院旅游管理类专业通过已经建立合作的法国、韩国等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教师,与本国的旅游相关专业老师进行课程对接,邀请他们进行讲座、授课。通过讲学、示范课、观摩课、教学法讲座、教学经验交流等形式,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二是走出去模式。黄山学院派遣教师赴韩国、台湾地区等合作的高校进行授课,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并且派遣教师到相关合作办学的高校进行认证类课程的学习,如分批派遣专业教师到法国VATEL学院进行教学资格认证的学习,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的教师必须持证上岗,保障教学质量。
三是互融式模式。教师通过国内外的研讨会、论坛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参与国际化教学内容的培训和探讨,学习、使用旅游管理类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库,如学会使用国际先进的慕课平台;对于黄山学院的中法酒店管理专业合作项目境内外老师共同研究所教学的课程内容,双方教师共同探讨中外旅游业的差异,提出适合学生的课程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老师同样可以提高授课水平。
四是实践能力的培养。选送教学骨干到国际著名酒店挂职培训,如和万豪酒店管理集团合作,每年派遣教师,赴美国及国内的万豪酒店挂职。聘用国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从国内外企业请来的客座教授担任20%比例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还利用合作
优势,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充分发挥企业实践经验丰富、教师理论基础扎实的特点。
5. 多元化的国际合作保障模式
一是教学管理的保障。旅游管理高等院校要不断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教学经验,同时管理经验也应当得到提升,在初期的建设中要不断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管理经验,通过学习和引荐完善包括学籍管理等教学体制改革,如对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的学生将过去的试卷考核模式改为命题讨论式、指阅书目写报告、调查研究报告等多种考试方式。
二是国际化办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保障。黄山学院从旅游教育的特点出发,可以建立中法双方旅游教育与管理机构,高校、企业各方参加的理事会,理事会对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培养、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审议。
参考文献:
[1] 蒋艳霞. 世界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N]. 中国旅游报,2013-11-08.
[2] 赵彬,李鸽翎,洪蔚超.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为例[J]. 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5):32-35.
[3] 朱国兴,胡善风,汪小飞.旅游管理“顶岗式”实习模式研究――以黄山学院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0(12):42-47.
篇2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教学效果 评价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285-0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虚拟现实技术一直是信息领域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热点方向之一。其实时的三维空间表现能力、人机交互的操作环境以及给人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人类探索和研究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虚拟现实技术与多媒体教学、网络教育并成为教学领域的三大创新技术。可供全国使用的虚拟现实技术教育系统随着网络通信速度的提高和带宽的扩展,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国内外都在加紧进行如何在教育领域使用虚拟现实的研究。虚拟现实技术涉及高等教育的各个学科,由于多维信息系统具有亲临其境的真实感和超越现实的虚拟性,使用者能够沉浸其中、超越其上、交时交互,已显示其实用性和先进性 技术潜力巨大,应用前景广阔。
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普通学校教育教学中还应用的很少,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所以其在教学中存在很大的应用空间。新的信息技术,带给了我们新的教育思维,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如何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教学效果评价提升虚拟现实的教学效果一直是应用者们努力的重要方面。
一、从虚拟现实技术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结合及应用角度确定的评价准则和评价指标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它已经被应用于许多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系统设计人员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限制以及实际授课教师开发更新系统的能力限制,会直接影响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使用效果。虚拟现实技术系统能否根据教学对象特点,明确教学任务与目的、完整体现旅游管理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上述内容均属于虚拟现实技术与专业知识结合范畴,专业度处于评价准则层次,而虚拟现实技术体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实训环节、授课教师素质是其评价指标。
于年轻教师而言,较易掌握虚拟现实技术。各种虚拟现实技术软件的开放程度(指软件后续开发的能力和利用其他软件资源的能力)是不同的,有些方法可支持多种格式的输出,输出的文件可在其他操作环境中无损地打开,加上软件或插件的更新换代日益加快,故具有开放的接口、实时的更新能力也是软件所必需的评价指标之一。对一些已经停止开发的实现方法就没有研究的必要了。此外,每种虚拟现实技术拥有的制成模型的丰度和制作虚拟现实场景的快慢也有所不同。上述内容均属于使用范畴,使用度处于评价准则层次,而每种方法掌握难易程度、开放程度和制作虚拟现实场景的快慢是其评价指标。根据上述分析构建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如下:目标层为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效果A;准则层为交互度B1、真实度B2、功能度B3、专业度B4、使用度B5。另外,快速C1与准确C2是交互度B1的措施层;视觉质量C3、光学质量C4与声学质量C5为真实度B2的措施层;教学要素的类型C6、教学要素的物理表达C7与模拟人的运动属性C8为功能度B3的措施层;教学目标C9、教学内容C10、实训环节C11与授课教师素质C12为专业度B43的措施层;掌握难易程度 C13、更新换代能力C14与制作虚拟场景的快慢C15为使用度B5的措施层。
构建了虚拟现实技术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之后,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每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即得到每项指标对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效果各自的影响程度值,从而可以对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效果评价指标权重计算与比较
采用1~9标度类型,对照重要性标度含义表,采用专家评议法(Delphi),经过我们与旅游管理专业一线教师复研讨,构造判断矩阵,利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 Version 0.4.1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各项指标对于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效果的权重如下:B1对于A的权重为0.2106、B2对于A的权重为0.3834、B3对于A的权重为0.1181、B4对于A的权重为0.2230、B5对于A的权重为0.0649;C层对于A的权重的总排序为: C1:0.0702、C2:0.1404、C3:0.2069、C4:0.1138、C5:0.0627、C6:0.0193、C7:0.0637、C8:0.0351、C9:0..0614、C10:0.0392、C11:0.1033、C12:0.0207、C13:0.0207、C14:0.0362、C15:0.0079。
三、总结与展望
根据上述层次排序权重的确定,可以得出在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影响现实技术使用效果维度由弱到强依次是真实度、专业度、交互度、功能度、使用度。对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效果影响最强的五项指标是分别是准确、视觉质量和光学质量、实训环节、快速。总结如下:
第一、突出对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研究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开发的先进教学形式,现今的研究和开发水平还远远未达到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的程度。而要充分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巨大优势,就要整合多种资源,利用好该技术本身交互性、沉浸性的优势,开发可对学习者进行智能化指导的实时教学系统和评价系统,对学生的学习和实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反馈,提升整个虚拟教学的智能化和系统化水平。
由于一个完全沉浸式的虚拟环境的构造需要比较昂贵的设备,所以目前大多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还停留在桌面型的虚拟现实阶段,和真正的虚拟现实还有很大距离。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先在软件环境打好基础,积累经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硬件设备价格的降低,逐渐完善虚拟实验室环境,使学生真正走进虚拟教学环境。
第二、深入对虚拟现实技术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合运用的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从技术上化解了目前旅游管理专面临的实验设备缺乏,跟不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实与师生要求先进设备用于教学的矛盾。但虚拟现实技术要充分发挥它的教学职能,不仅需要高科技的支持,而且更需要相应的专业教学知识作内涵。在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的客观要求,既发挥虚拟技术在教学中的巨大技术优势,又体现先进旅游业界的最新成果;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深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第三、增强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教学的协作性研究
在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因为较大地借助了计算机网络化平台进行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让师生、生生交互受到影响和削弱。因此,在研究和开发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平台的过程中,要注重师生、生生、人机的可交互性,保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机器实现良好的人互,增强虚拟现实技术教学的协作性,发挥教师、学生和技术的综合优势,探索全方位的多交互协作化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平台。
本研究只是对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做了理论上的宏观探索和在教学实例中的简单应用,离真正的提升虚拟教学效果的总体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评价体系需要未来利用现有研究成果,还要进一步充分与专家共同合作、共同分析,进行系统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梅艳.虚拟现实技术的历史与未来.中国现代教育装备[J],2007,1.
[2] 周永强,王忠华.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对教育网络游戏的影响.软件导刊[J],2008,9.
[3] 刘巍.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应用的理论探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J],2010,6.
[4] 杨更生.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教学中的应用.新疆教育学院学报[J],2010,6.
[5] 杨余旺,郑亚,丘光申.虚拟现实系统应用综述[J].微型机与应1997,(6).
作者简介
篇3
然而,目前我国酒店业中高层管理者外语水平普遍较低,拥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国际型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要想成为国际化酒店人才,出国深造无疑是一条最佳途径。那么,出国学酒店管理有哪些方向?哪些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实力较强?现推荐国外一些著名的酒店管理学院,可供参考。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
该校属于公立大学,被公认为欧洲最优秀的大学之一。该校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其中旅游、酒店类专业硕士课程在西班牙享有很高的声誉。由于学校本身拥有多家星级酒店,学生可直接参与带薪实习。该校非常重视与外国大学互相交流学生和研究成果,目前有150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的留学生,学习环境国际化氛围浓厚。此外,该校拥有附属的语言中心。
新加坡东亚商学院
该校是一所国际认可的商学院,特色就是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是新加坡两所著名的酒店管理院校之一。学生学习两年可获高级大专文凭,达到一定要求者还可赴英国带薪实习6个月,成绩优秀者有机会在英国完成学位课程,获得威尔士大学的学士学位。此外,该校通过了新加坡政府的私立教育素质质量认证,其开设的课程同时经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的CAIS认证,其学分被英联邦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高校认可。
法国瓦岱勒学院
该校是一所拥有20多年酒店管理教育经验的跨国教育机构,在加拿大、俄罗斯等地拥有10多家分校。2003年,该校获得世界酒店服务业(最佳培训课程)大奖,证明其在专业教育领域的出色成绩。该校的教学体制灵活,所有学生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可自己确定学习计划。例如,第3年学习结束后,学生可获欧洲学士学位文凭及法国公立大学学士学位文凭;第4年学习结束后,学生可获欧洲硕士学位文凭及法国公立大学硕士学位文凭。此外,该校为学生提供各种留欧实习、工作的机会。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酒店管理学院
马斯特里赫特酒店管理学院位于马斯特里赫特郊外著名的中世纪城堡“Kasteel Bethlehem”,该学院成立于1950年,是荷兰最著名的酒店和旅游管理学院,该校的毕业生遍及世界各大酒店管理集团,2000年,该学院被三种专业出版物评为荷兰最好的酒店管理学院。学院占地22公顷,教学设施非常完善,有现代化多媒体视听功能的图书馆,有专供学生教学实践的旅馆、餐厅,有学生自己管理经营的酒窖,甚至还有一个9栋的高尔夫球场。
酒店管理学院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不仅需要接受严格的专业培训,还要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和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在校期间还要不断到学校自己的旅馆、餐厅实践所学到的知识。学院还与国际著名酒店集团(S-tarwood, NH Hotels, Radission SAS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常常要到这些著名的酒店完成实习任务。此外,该学院还是欧盟Socrates项目的成员学校,学生有机会到Socrates项目的其他成员学校交流学习。
爱尔兰香侬酒店管理学院
该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知名度很高的酒店管理学院专业学校,学制4年,其中包括2年的五星级酒店带薪实习。学位由爱尔兰国产大学颁发,并被国际酒店餐馆协会、英国酒店管理协会等承认。香侬酒店管理证书课程及专业课程注重酒店业具体职位的能力培养,专业程度较高,有酒店金融、酒店市场营销、酒店信息技术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几十年来,该学院培养了大批酒店管理高级人才,其毕业生就业率达到过100%。
比利时BBA布鲁塞尔国际酒店管理教育学院
BBA布鲁塞尔国际酒店管理教育学院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在UCL大学校园内。BBA是由私人投资与美国教育机构合作的国际教育学院。BBA现在是比利时酒店管理方面唯一的一所商科、用英语授课的学校,专门从事国际酒店管理者的培训。
BBA的全部课程被美国的教育学院AN&La所承认。每个模式都由学分所组成。学校的预科在国际酒店管理中的教学和专职培训方面享有国际盛誉,被比利时教育部及国家HSC授权委员会所承认。BBA的教学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培训,学生不但能够学到如何学习的方法,还能掌握语言。课程还介绍酒店管理基本原理和应用,并且有与学校联盟的公司安排学生的实践课。每年都有一段培训课程,允许学生每天在一个仿酒店与商业式的环境中生活、实践、学习。BBA还提供多样化的教学,通过邀请专业的外国讲师用演讲和实际案例分析的形式为学生讲授工作经验。
在学位方面,学生可以选择学士学位课程或研究生课程。第一学位:国际酒店管理理学士学位,是在第三年末学习后授予的,并且能够使学生找到雇主。第二学位:酒店管理研究生理学士荣誉学位,学生在获得国际酒店管理理学士学位后,可以进行两年的业余学习,经考试合格后即可获得酒店管理研究生理学士荣誉学位。
英国IHMES国际酒店管理学院
IHMES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是由两位酒店经营大师于1984年创建的,主要提供酒店管理方面的高级文凭课程、学士学位课程(与格拉斯哥喀里多尼亚大学合办)与和酒店和商业管理研究生文凭课程。
IHMES 位于英国中西部的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英国人岛,学院教学设施先进,拥有各种酒店模拟设施。结合英美酒店教育的精华,学员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并为每位学生安排单独的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在高级文凭两年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参加在英国各大饭店的带薪实习。在获得高级文凭后可直接升入位于格拉斯哥喀里多尼亚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三年级,读完三年级并成绩合格者可获学士学位。
英国伯明翰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
伯明翰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是英国目前唯一的一所酒店旅游专业学院,创建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学院高质量教学和完善的教学设施及多样化的专业课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海外学生。该院所设置的课程质量由伯明翰大学进行资格认证,所有本科学位课程和研究生学位课程由伯明翰大学授予。实习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地点可以选择英国、欧盟国家、香港、美国、加拿大和塞浦路斯。学生可申请九月或二月(部分专业课程)入学。一定学历和工作经历的学生,可以申请直接攻读国家高等教育文凭或学位课程第二年或最后一年。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位于澳大利亚风景旅游胜地布里斯班的昆士兰大学,是澳大利亚重点大学之一,拥有在校生近3万人,其中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2000余名留学生。昆士兰大学的教研实力全球闻名,大学旗下的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提供的旅游和酒店管理课程是该校的名牌课程之一,教学内容包括旅游酒店及休闲研究、全球旅游商业准则、旅游及运动系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旅游风险管理等,均由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授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悉尼国际旅游及酒店管理学院
悉尼国际旅游及酒店管理学院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Tourism & Hot-el Management) 是一所专门培养旅游及酒店管理人才的资深院校,与世界著名的旅游和酒店管理学院“Cesar Ritz”和澳洲名校麦考瑞大学有密切合作关系。学院
坐落于悉尼北部著名的曼利风景区。除了美丽的校园环境之外,更为加吸引人的是学院提供的优质而实用的课程。学院提供的课程丰富多彩,总体上分为三个层次:大专课程(酒店管理、事务管理、旅游管理、运营管理);本科课程(酒店和旅游、酒店管理、国际旅游、事务管理);硕士课程:国际商务。
瑞士DCT国际酒店与商务管理学
瑞士DCT国际酒店及商业管理学院位于瑞士风光秀丽的花园城市――LUZERN-VI-ZNAU。DCT自1991年始以其专业的酒店管理教学模式及国际化的学习氛围吸引着来自全世界四十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学院成立至今,亦已成为瑞士颇具声望的专业酒店管理学院之一。
DCT学院坐落于瑞士的德语区,全英文授课的同时学生进修第二门语言德语。所有教室都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院同时拥有并经营着一家国际星级酒店,学校还设有游泳池、健身房、娱乐活动场所,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充分享受学校提供的一切健身和娱乐设施。但入学要求要年满18周岁,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而且还需提供英语成绩雅思4.5分以上。
篇4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1,至2004年我国入境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境市场的接待人数和接待收入已具相当规模[1,2]。在2000年国家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确立了2020年我国要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与此同时,中国又面临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已经有学者从旅游管理课程设置的角度分析了目前中国本科教育的情况并提出了改革意见[3]。鉴于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逐渐退出精英教育的舞台,转向大众教育,因此分析更高层次的、更能代表学科研究趋势的硕士、博士点的设置情况,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本文着重于硕士点设置情况的分析,博士点的分析将另文阐述。
三、硕士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介绍
统计结果表明,截止2007年,全国共有26个省市自治区的114所高校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共有专业数120个,研究方向387个。大部分高校拥有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但也有_些高校在不同的院系中同时拥有多个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如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以及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学院)等。
(二)院系分布情况分析
目前中国旅游管理硕士点挂靠的院系,仍以"工商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最多。但表1同时也反映出了另_种讯息,那就是正如有学者对该专业设置所提异议一样,[4]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在"旅游学院/旅游学系“地理/城市/资源学院“经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也有相当的分布,这说明,随着旅游业逐渐成为中国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学科地位上,学者们在"管理学一工商管理一旅游管理”这样的专业设置背景下,正在尝试"旅游管理”专业同其他专业交叉和学科地位的调整。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硕士点挂靠在地理类(包括资源、环境、地理等)院系中。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旅游,尤其是中国目前旅游的主要内容仍以游山玩水、观赏地表起伏和地表覆盖为主,而这属于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同时,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大都开设《旅游地理》和《中国自然地理》这两门专业课,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地理知识对旅游及旅游管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旅游管理在旅游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在政府部门、旅游单位、旅行社对景区规划和管理、客源分布和管理、景区应急反应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5]可以预见,地理知识尤其是基于3S技术的现代地理知识、分析和思维方法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2.研究方向数量分布情况分析以旅游管理硕士点研究方向的数量统计,前四位院系的位序基本没有变化,唯一变化的是它们之间的相对比例。通过表1我们发现,其他三类学院的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唯独"旅游学院'’所占份额由专业数量的20.8%上升到方向数量的27.1%,上升超过6个百分点。通过计算"方向数/专业数”指标,可以发现,"旅游学院”该指标最高,达到4.2,而其他专业数较多的院系通常比例在2.8〜3.1之间。究其原因,可能是旅游类的学科内部分化较细,而交叉类专业相对拓展不足所致。
(三)院校类型分布情况分析我们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在高校中院系分布情况进行分类汇总,此,本文不将其计算在内。
由表2可以看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广泛分布于师范、财经、理工、农林、语言等各类院校中,这一方面说明了由于旅游业经济地位的提高,已经引起了各类学者的广泛关注,另_方面也反映出旅游管理交叉学科的性质。而这一性质从院校类型的整体情况也可以得到印证: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类院校中的比例达到了64.9%。这说明,各类专业院校都在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目前处于学科分化和深化阶段。
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在理工类院校中居然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这说明中国旅游管理的研究有文理交叉的趋势。这可能与国际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趋势有关,目前旅游管理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旅游管理的信息化。理工类院校在此方面有较强的学科和技术优势,旅游管理专业与理工类院校的结合,虽然有相当_部分仍然挂靠在管理类专业门下,但同样可以吸收理工学科的传统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学科优势,使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手段研究旅游管理,从独特的视角和理念开拓旅游管理学科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有助于提升中国旅游管理的研究水平。
(四)区域分布情况分析
统计旅游管理硕士点的区域分布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共有26个省份(不计香港、澳门、台湾)的不同类型的高校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点,占全国大陆省区数的83.8%,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这说明,就空间分布而言,目前中国的各个省份都已经对旅游业的地位、个省份的重要投资和发展方向。
我们将这种地域分布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图1,图2)。发现,硕士点空间分布仍然存在区域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拥有旅游管理硕士点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即使西部地区有些省份拥有硕士点,但也通常较少,如新疆(2个)、甘肃(2个);而对于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到目前为止还未设立旅游管理方向的硕士点。这一方面说明旅游及旅游管理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西部地区的旅游开发、旅游管理尚未完全起步。但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蕴涵着巨大的旅游商机和潜力,尤其是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部地区将迎来旅游资源开发的新契机,旅游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将凸现,其培养也将受到高校的重视,虽然可以通过引进中东部管理人才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毕竟不如本地人才对本地旅游资源更为熟悉,更有感情。因此,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西部地区也将和中东部地区一样,在高校中开辟培养旅游管理类硕士及以上的专业人才。
四、结论和讨论
篇5
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那时,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同时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更是呈几何级数地增加,特别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开拓能力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极其缺乏。但是,应该担负起培养旅游行业中、高级管理人才主力的旅游高校,却出现了“行业虽好,院校艰难”的现象,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旅游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留在旅游企业的比例越来越少。据估计,毕业两年后还能留在旅游企业里的大专毕业生大约只有50%,本科生不到20%。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就业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旅游管理教学的职业特色不突出,教学与行业严重脱节,教学结构本身存在着弊端。主要表现在:(1)主体缺失。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而忽视其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学生没有真正被看作学习的主体。(2)重理论轻实践,知能脱节。传统教学一直比较强调学习者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水平,反映在学习方法上是重接受,轻探究;重用脑,轻动手;重记忆,轻应用,使得学生应试能力良好,而创造能力所必须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不足,造成学习与实际脱节,缺乏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3)教师主宰,物式灌注。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四个中心,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这种单向的知识传输关系,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自主能力的培养。(4)课时比例失调,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表现在:第一,必修课与选修课不协调。必修课所占总课时的比重偏大,而选修课比重偏小。第二,课程体系缺乏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僵化,课程门数偏多,且叠加重复,导致总体失衡。第三,公共课程的比例偏大。(5)课程内容重复,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随着旅游管理学科内容的扩展,所授内容越来越多,教材越编越厚,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难于实现。
二、21世纪旅游高校建立新型教学结构模式应有的特点
创新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原则。教学结构改革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型教学结构的建立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能一概否定,要在分析基础上取消那些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的课程。西方经济学者早己把“创新精神”列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西方教育的重要目的。经济腾飞的国家都是因为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可见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旅游高校在进行教学结构的调整时,应从形式到内容都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加强教材建设。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旅游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层出不穷,旅游管理学已经成为当今内容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理论的快速发展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给教材的更新增添了压力。新的内容编入教科书之日竟是其理论部分或全部丧失解释能力之时,这种教学内容的滞后必将与实践严重脱节。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内容更新的呼声日益高涨,并己成为制约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创新的一个“瓶颈”。因此必须加大教材的投入,加速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
2.转变教学观念。这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现行的教育常把传授知识视为“看得见的硬任务”,把培养能力看成是“摸不着的软任务”,而现在的考试制度也有意无意地提倡死记硬背,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可能具备抓住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也不可能具备良好的判断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更不具备打破旧框框而独辟蹊径、标新立异的勇气。这与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不适应的,必须改变这种局面,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去思维,怎么去创新。(1)旅游管理教育应突出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强调可操作性和实践能力。(2)知识经济的到来,客观上要求管理者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性,要善于从铺天盖地的信息中搜集和整理有用的信息。这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为此必须强调通才教育的重要性。(3)要不断拓展自主研究的新领域,倡导探究型教学。(4)要高度重视旅游管理学中的基础研究,要对旅游管理实践中一些重大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做出全面、深刻的回答。
3.推动教学手段现代化。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生动、形象、概括、鲜明的特点,强化了对人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给人留下了强烈难忘的印象,把教育学中的“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到了极高的程度,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但是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必须实事求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实践证明是显著的,它可以达到其它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但它又是有局限的,不是一切课程一切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之有效的手段,因此应从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不要强行用之。因此,要运用好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必须首先在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上下功夫,准确地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课件材料的选取和编辑,必须紧扣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目的要求,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做到精选,选那些最能说明问题、能达到好的效果的声像资料。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生动、鲜明的形象是为阐明知识内涵服务的。只有教材钻透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握准了,知识要点十分明确了,制作出来的课件才能正确显示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生动的直观形象阐明知识内涵,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材。
4.转变以传统专业为本位的狭隘教育观。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使得专业越分越细,虽经多次调整,专业数己由最多时的1039种降到目前的249种,但远多于日本(70多种)和俄罗斯(80多种)。如果旅游管理专业仍囿于传统的“三层楼”结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基础课)安排课程体系,专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学生的知识面就会过窄,只适宜对口就业而不能广泛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淡化专业、淡化学科、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上可实行“9+X”的主辅修、双专业模式,除9门主干课(旅游学概论、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心理学、饭店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学、导游业务、旅游法教程)为必修课之外,其余课均可自由选修。在教学体系安排上,应加强通识教育,强化基础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可采用模块组合,加大选修比例,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5.转变远离社会、自我封闭的教学观。面对新世纪对开放人才的要求和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国际化的趋势,高校旅游管理教学必须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1)敞开大学门户,积极争取和欢迎社会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和海外学者讲学,积极与企业联姻,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聘请有学术造诣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校任教,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旅游实践活动。(2)建立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意识,使其具备参与国际竞争、适应职业变换、人才流动的知识结构和应变能力。(3)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课程体系,学校要增加开设国际旅游教育、酒店管理教育等方面的课程,教师在学科专业教学中要注意介绍国外先进的旅游管理理论,在部分课程中逐步实行“双语”教学和采用国外原版教材。
篇6
关键词:专业共建;国际合作;旅游管理
我国快速发展的国际旅游市场,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国际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及研究国际前沿问题的实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提出的专业国际共建是指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共同进行专业建设,是国际合作办学更深层次的合作形式。专业共建是由合作方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专业特色,与中外办学实体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打造课程体系、共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共同参与科研及社会服务的系统化、多层次合作项目,是快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合作现状
根据《201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全国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有608所。截止至2019年末,在教育部备案的旅游管理类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21家,总体来看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占比较低,已开设的国际合作项目主要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主,中外专业共建项目并不多见。目前常见的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合作办学有两种类型:一是全面移植型,通过全面移植国外大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包括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学方法等;二是组合合作型,比较普遍的有“2+2”“3+1”等形式[1],学生在国内学习基础课程及部分专业课程,第三或第四年在合作高校学习专业课程。我国目前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人才培养体系与自身特色及市场需求脱节。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合作在制定人才培养体系时,大多是模仿、套用或是照搬国外方案,缺乏与自身办学条件与优势学科相结合,缺少与国内旅游市场特征相结合,普遍存在人才培养定位及目标模糊、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2)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较低。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是衡量专业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大多数高校聘请的外籍教师多为从事语言方面的教学工作,较少涉及旅游学科教学及科研等工作;国际化教育对中方教师也有非常高的要求,教师队伍不仅需要有留学背景或国外访学经历,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目前国内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很难达到这一要求[2]。(3)国际知名度及影响力不足。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国际知名期刊数量偏少、级别较低,参加国际会议频度也偏低,更缺少在国际知名企业工作、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毕业生。(4)国际实习实训条件较弱。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教学大多依托的是国内的企事业单位及模拟实训实验室完成,与国际知名企业联系不多,能提供的国际旅游企业实习岗位及实习工种都非常少。国际实习实训基地匮乏、实习岗位单一、实训条件不足,制约了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二、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共建模式探索
中南民族大学与英国切斯特大学有多年合作基础,近年来,两校以旅游管理专业为试点,探索国际专业共建模式,打造既符合国际标准,又有学校办学特色,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中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中外共建工作主要从共建培养模式、共建课程体系、共建师资队伍及共建科研团队四个方面推进。
(一)共建培养模式1.通过合作办学,构建专业共建平台。合作办学是专业共建工作的切入点,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专业课程和教育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在合作办学中,两校组成专业共建工作团队,在工作中增进相互了解,搭建起两校间交流与联系的桥梁。2.通过学分互认,共建多层次培养模式。两校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对接,确认了学分互认、互通的合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本科弹性培养、本硕实验班培养与短期专项培养三种模式。(1)弹性本科联合培养模式。采取“2+2”或“3+1”的弹性培养模式,即用两年或者三年时间在中南民族大学完成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共建课程及部分专业课程,用一年或两年时间在切斯特大学学习专业课程。(2)本硕实验班培养模式。在本科合作的基础上,两校还探索尝试“3+1.5”本硕合作项目,即用三年时间在中南民族大学完成本科阶段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在切斯特大学完成硕士阶段学习,通过打通两校本科、硕士阶段的课程体系,做到了知识体系的无缝衔接与过渡。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大大缩短了学习周期,降低了学生出国留学的时间及费用。(3)短期专项培养模式。邀请国外专家参与中方的导游培训、旅行社经理人培训、民族地区旅游高管培训工作,快速提升中方社会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同时将师生的实践交流合作、学生短期实习项目或交换项目、教师的访学、培训做成常态化的合作项目。
(二)共建课程体系本着“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总体思路,在充分吸收外方在课程模块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共同打造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充分体现中南民族大学办学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共建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英语扩展课程平台、共建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及实践教学平台六个模块,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共同开发课程。结合两校优势与特色,从教材选择、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授课形式及考核方式方面着手,共同开发了“国际旅游概论”“管理研究方法”“旅游服务营销”“旅游目的地管理”“饭店管理原理”及“旅游规划”六门共建课程。2.强化外语学习比重。通过与学校外国语学院及英语培训机构合作,开发英语听、说、读、写专项训练课程,开设IELTS考试培训班。在为学生创造良好英语学习条件的同时,还定期组织中方教师出国培训,培养能进行双语教学及全英语教学的教师团队,30%专业课使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国际实验班80%专业课全英语授课。3.创造国际实践机会。结合共建的专业课程设置对应的实习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共享外方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假期为学生提供境外实习实训条件。4.优化教学形式。专业课教学充分融入外方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采用模块化教学、小班教学,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主动自学。共建课程授课均由双方教师共同完成授课,采取邀请外国教师进入课堂、远程直播授课与线上互动讨论相结合的多种方式进行,有效解决外方教师授课时间不灵活,来访费用高、时间短等问题。
(三)共建师资队伍通过送出去培训、请进来交流及共同举办专业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共建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优质师资队伍。1.积极将中方教师分批派遣到切斯特大学去进行培训,加深中方教师对西方文化、教育制度与国外课堂教学模式的了解,保障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的教学质量。促进中方教师对国际先进的科研理论和科研方法的了解,提升教师科研实力。选送中方教师到国外知名的旅游企业挂职,聘请国外企业高管作为客座教授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2.邀请外方教师进行讲学、示范课、观摩课,并开展教学法讲座、教学经验座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交流活动,介绍国外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帮助中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3.共同举办旅游管理相关的国际教育交流会、科研研讨会、专业建设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四)共建科研团队组建联合科研团队,围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旅游产业的现代化治理能力等方面凝练科研方向,共同申报国家基金及各部委基金项目。共同参与民族地区旅游规划、旅游文化创新、旅游企业管理等课题,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做出切实贡献。
(五)其他共建内容1.共享实习基地。同享外方实习实训基地,结合课程需要安排学生到境外基地进行实训实践或毕业实习。2.本科三导师制。在践行本科导师制基础上,中外共同实行导师制度改革,每名学生均配有中方导师、企业家导师以及外方导师。通过与外方导师接触,学生不但在学业上有所收获,还能了解外国人的思维和处事方式,积累大量的国际法规及文化知识。
三、旅游管理专业共建的保障措施
基于国际合作的专业共建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到两个学校多个部门的协同工作,需要人力、资金及制度等多方面保障。
(一)设立专业共建的工作组由切斯特大学商学院、中国中心及中南民族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管理学院主要领导组建专业共建的工作小组,分别领导两校的共建工作。
篇7
大连大学是一所立足大连、服务辽宁、面向全国,拥有哲、法、经济、教育、文、史、理、工、医、管理10大学科门类的大连市属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大连大学现有24个学院,49个本科专业,35个硕士点,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5000人。
南十字星大学是澳大利亚公立大学之一,具有颁发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资质。该校的专业设置与就业紧密联系,紧贴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在学科设置的灵活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等方面已成为全澳大利亚的佼佼者,是澳大利亚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
二、专业合作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在大连大学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都是成熟专业,有着良好的专业办学经验和优秀的师资队伍。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该校很突出的一个专业,隶属于该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该学院在澳大利亚利斯莫尔、考夫斯港、黄金海岸、悉尼分别有四个校区,同澳大利亚多家旅游组织和集团公司有着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连续多年获澳大利亚旅游行业教育优异奖。
为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经有关部门批准,大连大学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共同开办旅游管理专业合作办学项目。该合作办学项目采用“‘2+2’”办学模式,进入该项目的学生前两年在大连大学学习,后两年到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学习,双方互相承认学分。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成绩合格可分别获得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
旅游管理专业是当今的急需专业,也是合作双方的成熟专业。旅游管理专业“2+2”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高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系统地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理论和技能,适应国内及国际市场经济和旅游业发展,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具有现代化英语办公能力、适应现代化管理的综合型、应用型的国际人才。
三、教学模式探讨
我国的旅游业本身起步较晚,相应的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也比较晚,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我国现有各大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中,人才培养目标普遍比较笼统,专业综合性较强,培养方案中体现出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重培养。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课占用大量学时,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覆盖范围广,针对性不强。
澳大利亚的旅游高等教育是由职业教育发展而来。最初的旅游专业课程出现在职业技术学院,后来随着澳大利亚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专业的高等教育也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澳大利亚高校的旅游专业划分较细,人才培养目标非常具体,不同的专业方向按照专业教学和能力要求开设不同的课程,注重旅游操作能力,实践性强。针对细分的专业方向,各大高校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门类划分很细,突出专业方向性培养。
综合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现状,结合澳大利亚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优势,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2”模式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外国语言基础教育和旅游专业课程的国际导向。具体的课程设置如下所示。
1中方要求开设的课程
主要指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所学的各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英语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数学类课程、政治理论类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和高级专业课程。基于“2+2”的培养模式,在英语类课程设置方面,不同于国内四年制的旅游管理专业,而是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增加英语学时,开设了英语听、说、读、写以及雅思专项培训等大量英语课程,为学生后两年出国学习奠定基础。
2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的对接课程
主要指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要求在中国境内为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及部分高级专业课程。这类课程由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指定英文原版教材,提供课程的详细大纲和样本试卷,在大连大学采用双语授课,试卷采用英文出题和作答。按照大连大学与南十字星大学的合作办学协议,旅游管理专业有6门该类对接课程。此类课程集中体现了合作办学的专业特色,引进和吸收了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3旅游管理专业“2+2”的具体课程设置
旅游管理专业“2+2”的专业特色是系统学习发达国家旅游管理理论和实务,使学生掌握西方旅游管理前沿理论和实践,能够从事跨文化环境下的国际商务和旅游与饭店管理工作。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结合“2+2”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2”模式每学期开设的具体课程如图1所示,图中8个模块分别表示第1学期~第8学期的课程设置,其中第1学期一第4学期的课程在大连大学完成,第5学期~第8学期的课程在南十字星大学完成。
图1所有课程中综合教育课程为46个学分,学科基础课程为43个学分,专业基础课程为38个学分,专业方向课程为54个学分,合计181个学分。按照《大连大学学分制学士学位工作细则》,如果旅游管理专业“2+2”模式的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将由大连大学授予他们管理学学士学位,由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授予商学士学位。
篇8
随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旅游管理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早在21世纪初,我国教育部就提出了在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政策主张。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高校纷纷响应号召在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课堂上开展起了双语教学的实践活动。本文从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现状着手,从双语教材的建设、双语教学体系的完善、教师的素质技能的提高三个方面对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有效实施
引言
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总体上了一个台阶,精神层面的消化需求与日剧增。旅游行业作为一种重要的服务业,也渐渐走向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旅游服务业中,高层次的涉外人才资源变得稀缺和紧张【1】。高校作为为国家和社会建设储备、输送人才的后方阵地,在这种形势下,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就显得迫切又必要。鉴于此,全面研究双语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上的实施意义和实施要点,就成了探讨双语教学有效实施策略的首要前提。
一、双语教学的特点和实施双语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双语教学的特点
双语教学,从字面上理解是运用两种语言开展教学活动,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对我国而言,双语一般情况下指的是中文和英语。因为我国大部分的课堂都是用母语进行授课,所以双语教学打破了这种教学模式,指的是用把英语运用到课堂上来,包括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甚至包括用英语进行授课和讲解。双语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施带有明显的工具性特征,它充当的是教育媒介的作用。
(二)双语教学的意义
1.国家政策的号召。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普及运用的趋势加强,国家重视对外交流的发展,并扩大我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这个就确定了国内任何学科教育与时代接轨的宏观方向。新时期我国经济呈现“经济新常态”的趋势,国家高度重视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旅游业渐渐成为拉动内需的支柱型产业【2】。国家对旅游教育的改革和旅游专业的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形势下,教育部提出积极利用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政策,并且重新定位了旅游管理模式。
2.行业的现实呼唤。有国际组织根据当前形势的分析预言我国再过五年将有望成为世界最大旅游目的地。行业发展势头对人才的要求也渐渐提高。旅游企业早已由以往的资源竞争转为了人才的较量。服务管理质量的高低同样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在市场上的地位。
3.高等教育的任务。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旅游管理专业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与旅游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要能在了解国内外旅游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服务的水平。双语教学的实施不仅能帮助学生在业务素质上实现“质的飞跃”,还能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切实提高接待、导游等旅游服务的运用能力。这点和当今高等教育奉行的理念和任务目标是契合的。
二、双语教学在旅游管理学科的应用现状和制约瓶颈
(一)双语教材比较缺乏
教材是实施课程教学的承载体。拥有数量丰富的优质教材是顺利开展教学的基础要素。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信息和素材,也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专业知识。不会让学生顾此失彼。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能用的双语教材比较少,有的是直接翻印国外的原版教材,并不适用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特别是里面的文化背景和传统认知相差深远,选取的案例不够典型,可以选择使用的内容偏少。
(二)教学体系不完善
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学校纯粹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而象征性地开设双语课程,没有科学地安排课程,或者选择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时间安排不当。其次,学校没有提供双语教学的环境,缺少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导致学生缺乏双语交流学习的氛围,有些学校更缺乏双语交流的实施场地。
(三)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然而很多高校缺乏专业的双语教学的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没有跟上现实发展的需求。有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有的虽然旅游专业的知识扎实,但是外语水平比较低。因此在课堂实施的时候,出现教学组织和教学方式上的问题。有的教师教学没有把外语与本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教学手段单一,师生之间缺乏良性的互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大大削弱。
三、双语教学在旅游管理学科的有效应用实施策略
(一)探索双语教材编写的新模式。
抓好双语教材的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合理改编原版教材,既要参考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大纲,又要结合实际的需要;在选用国外教材的时候,有选择性地保留西方创新思想和借鉴国际旅游的经验,同时立足于国情,坚持本土特色。还要注意与专业知识的衔接。另外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图片、资料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
(二)完善教学体系。
一方面科学合理地设置双语课程。制定符合现实需要的课程目标,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采取“先基础后专业”的梯度模式,做到从浅入深地实施双语教学。在时间上保证课程设置的时序性和连贯性。其次,学校要建设良好的双语教学实施环境。加大多媒体设备的投入力度,学院、教师积极开拓双语教学的第二课堂,通过英语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的意识。
(三)加强师资力量。
教师自身要有业务增强的意识,通过学习和接受培训来夯实自己的双语教学的技能基础。此外,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要有与时俱进的观念意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恰当安排双语教学的比重。并且考虑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用性,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多给学生分析讲解案例,开展多元的课外教学活动,强化英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双语学习的价值。
结束语
总之,双语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上大有应用空间。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它的实施策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更多复合型人才。
作者:龚晓明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经济发展;财务管理
近几年海南旅游业蓬勃发展,使之在海南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尤其是2010年1月国务院宣布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纳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旅游业更是成了海南重要的经济支柱。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和社会经济基本单位的旅游企业,要进行经济核算,也要讲求经济效益,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加强科学管理。旅游会计作为旅游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旅游会计是专门研究旅游企业会计活动的一门专业会计学,它把会计的基本原理同旅游企业的业务实践相结合,突出行业特点,系统研究旅游企业会计活动及其发展规律。海南旅游企业亟需培养旅游会计专业人员,以更好地服务于海南旅游企业。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海南旅游高职院校没有开设对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
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对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据笔者网上搜索,我国有些高校的旅游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课程,比如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和安顺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导游的课程体系中都设置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而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的导游和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还设置了旅游企业会计基础。青岛恒星学院的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仅设置了企业财务管理,在酒店服务与管理方向专业中还设置了饭店会计,旅游管理专业同样地设置了财务管理学和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课程。但是海南各个高职高专院校对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近几年在海南政策以及海南省教育厅、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的引导下,海南省旅游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旅游专业的教育得到了有序、快速的发展,但是作为旅游行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会计教育却没有相应地跟上。在旅游相关专业中,只有少数几所院校比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和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设置了酒店财务管理课程。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发现海南高校的旅游相关专业开设旅游会计课程。有些虽然开设了《基础会计》,但是由于聘请的外聘会计老师是一般是会计事务所和其他行业的会计部门的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没有聘请旅游行业企业的资深会计人员,导致在教学中没有注意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结合,教学没有紧密地联系旅游行业的特点,更没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专业相联系,从而导致目前海南旅游企业所招聘的会计人员对会计知识非常精通,但对旅游知识一知半解,有的甚至对旅游知识一窍不通。到旅游企业工作后,单位首先对其进行岗前培训或者是以老带新,这样无形之中增加了旅游企业的管理成本。所以,旅游企业招聘会计人员都要求有在旅游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忽视了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近年来,高职院校往往重视通用型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设,淡化了特殊行业尤其是旅游业对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在提高学生对特殊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等客观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方面的教育有明显的缺失。海南省各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于服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对用人单位有什么样的会计岗位、企业需要哪些职业技能却并不了解。海南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非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没有对旅游会计课程的建设。由于院校不开设旅游会计课程,教师没有了研究基础,也就没有旅游会计的相关研究,更不用说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到现在为止,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还没有看到关于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的文章,只有关于旅游会计的文章,也不到5篇:《旅游会计》的教学体会(郭康,2008)、《旅游会计》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不同点(袁三梅、周坚,2009)、新会计准则下我国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与改革(徐雪,2009)、简析我国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及改进措施(范碧辉,2010)。关于旅游会计方面的教材也只有几本,如:旅游会计学(龙京红,2006)、旅游会计学(谷卫。2007)、旅游企业会计(王学军,2009)、旅游企业会计实务(赵恒伯,2007)等。而这些数量不多的旅游会计教材大部分仍然是单纯的会计,没有很好地将旅游行业与会计结合起来,没有以旅游行业为蓝本导人会计学原理。这导致了目前发展迅速的旅行社、酒店、饭店、旅游景点等对旅游会计专门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相悖发展。
(三)海南旅游会计人才的现状
海南高职高专院校旅游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培养都基本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实施中却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据笔者调查,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各高职院校确实能够做到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但是对会计专业的学生,一方面由于海南各个企业财务部门设置的会计岗位不多,一个财务部门不可能容纳几十个学生,更不用说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招生火暴,有的院校每一届招生都达到几百名;另外一方面海南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由于会计资料对每一个旅游企业而言都是商业秘密,一旦泄密,对企业的影响很大,因此,一般企业也不愿意接受实习生,从而导致海南各高校的会计专业主要还是以校内实训为主,即使是在校内实训,由于时间的限制,实训教师在选择模拟资料的时候也只能选择一个行业的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资料编制会计实训的案例,一般都是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蓝本编制会计案例资料,很少有学校的会计实训是以旅游企业的经济业务为蓝本来编制会计实训案例的。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会计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一)海南省旅游企业对会计人才重视不够
由于近两年海南旅游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纷纷诞生,很多中小旅游企业的产权和所有权是统一的,这样,业主独自控制企业,完成资金管理活动。这些旅游企业以及相关的酒店、饭店等由于其规模小,根本不重视会计岗位的设置,不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甚至有的企业就根本就未设会计岗位。由于其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低,导致会计处理混乱。据笔者调查发现,一些旅游企业所使用的会计科目还是旧准则下的会计科目,这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大力培养旅游会计人才。
(二)海南对现有旅游业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海南在会计继续教育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针对特殊行业进行继续教育,一般都是所有行业的会计人员集中在一起学习。继续教育教师在进行培训的时候都是笼统地对会计的前沿问题或者是一般企业的特殊问题进行讲解,没有针对旅游行业的会计人员就旅游和会计的前沿问题进行专门培训,从而导致旅游企业的会计人员在会计继续教育中没有得到实质性收获,其业务素质也没有得到提升。
三、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加强旅游会计课程建设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是我国重点旅游区之一。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到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动,海南旅游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不起眼的小行业发展成为领跑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各项经济指标逐年增长,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近年来海南旅游业发展明显加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09年底,海南全省有星级旅游饭店238家、旅行社248家、旅游从业人员16万人、各类旅游景区(点)55家。2009年海南旅游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接待国内外游客2250.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1.72亿元①。旅游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如海南酒店、饭店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机遇。海南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对旅游会计人才的需求,海南高职院校担负着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培养人才的重任。
篇10
2014年9月8日晚,中秋佳节之夜,恰逢天气晴朗,明月当空,众多市民及游客纷纷前往三亚湾、大东海沙滩共同赏月,庆祝佳节。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赏月人群离去后,海滩上遗留下了大量的香烛、啤酒瓶以及塑料袋等垃圾。9月9日凌晨2时许,在三亚大东海、三亚湾两处海滩都可以看到,海滩上摆放了多个临时垃圾桶,此外还安放了文明警示牌,但是依旧没能改变垃圾遍布的情况。“乱象”背后,不仅仅是垃圾处理的问题,更是旅游文明制度系统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解析海南游客旅游不文明现象
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经济生活的冲击变动,海南游客表现出诸如随地吐痰以及槟榔水、乱扔垃圾、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践踏草坪、乱采花朵等文明行为层次较低的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制约海南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因素,破坏了海南得天独厚的旅游环境,不利于海南省整体建设国际旅游岛。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文明意识较差
如在公共场所不守秩序、吵闹喧嚣、排队插队等,这些不讲社会公德的行为置周边人于不顾,有损自己,也“伤”及文明。
2、法制意识淡薄
如随地吐痰、乱吐槟榔水、任意刻画、垃圾随手扔、攀折景区花木、随意给景区动物喂食等。置景区提示、导游提醒于不顾,对于规章制度置若罔闻。这些不文明行为影响较广,破坏较大。
3、旅游态度存在偏差
游客在游览中不懂得尊重海南当地少数民族的习俗、触犯当地少数民族宗教禁忌。“入乡不能随俗”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容易让游客与当地民众彼此互生厌恶。
(二)原因分析
1、主观层面
游客素质落后于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公民道德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不可分的。自改革开放以来,确实因为过分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在道德素质和文明素质教育上欠账太多,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情况不容乐观的现实。
2、客观层面
全方位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健全。海南淡旺季明显,旺季旅游解待力明显下降,游客的行为监督不到位。无论是政府还是景区管理单位均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准备不足,不能及时出台相关规章制度,缺乏对景区和游客的整体有效管理。
二、海南游客旅游文明素质有效提高的对策与建议
(一)旅游文明呼唤礼仪教育
旅游中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可以理解为特殊情境下的偶然失态,但确实是一些国人的习惯性日常表现。因此,根治旅游中不文明现象的最佳途径就是从观念出发,以行为为辅修正一些国人的不良习惯,让国人在常态表现中就做到符合现代文明规范。礼仪是在一定的道德传统和风俗习惯基础上形成的,是大家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旅游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追根溯源是我们长期缺失礼仪文明教育的苦果。
(二)建立健全科学的景区管理制度,提高景区管理水平
提高海南游客的旅游文明素质是需要政府、景区管理方和旅行社三方齐心协力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是提升旅游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海南省政府相关部门要在悉心呵护海南省得天独厚生态环境的同时为文明旅游提供一套科学合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一些影响较大的、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不文明行为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曝光。
三、结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